CN115516746A - 电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16746A
CN115516746A CN202180031840.2A CN202180031840A CN115516746A CN 115516746 A CN115516746 A CN 115516746A CN 202180031840 A CN202180031840 A CN 202180031840A CN 115516746 A CN115516746 A CN 1155167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element
electromotive force
lower arm
circuit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18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山周平
石原义昭
野下裕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ust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516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67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wave form or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12Modifications for increasing the maximum permissible switched current
    • H03K17/122Modifications for increasing the maximum permissible switched current 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16Modifications for eliminating interference voltages or currents
    • H03K17/161Modifications for eliminating interference voltages or currents 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switches
    • H03K17/165Modifications for eliminating interference voltages or currents 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switches by feedback from the output circuit to the control circuit
    • H03K17/166Soft switching
    • H03K17/167Soft switching using parallel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Conversion In General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相互并联连接的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以及驱动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的下臂驱动电路(12y)。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具备栅极端子(21a、21b)、和用于检测反电动势(Vb1、Vb2)的检测端子(24a、24b)。这里,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彼此连接并且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与下臂驱动电路(12y)的加法电路(60)连接,并且传送合成电动势(Vss)的共用连接线(43)。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驱动作为开关元件的IGBT的驱动电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电路为了同时实现开关损失的减少和浪涌电压或者浪涌电流的减少,进行使作为由发射极布线的电感分产生的反电动势的感应电压反馈的有源栅极控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48843号公报
这里,在具有开关元件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例如,有时为了流动比较大的电流,将开关元件并联连接,使用驱动电路使两个开关元件同步地动作。
在上述结构中,本申请发明者们发现了即使在使用相同的电压控制两个开关元件的情况下,也会因元件偏差而使开关元件的动作产生偏差,由于该偏差,在基于反电动势的反馈中产生障碍,可能存在无法同时实现电力损失的减少和浪涌的抑制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并联连接的两个开关元件的动作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时实现电力损失的减少和浪涌的抑制的电力转换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电力转换装置具备:第一开关元件,其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流动第一施加电流;第二开关元件,其与上述第一开关元件并联连接,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流动第二施加电流;以及驱动电路,其驱动上述两个开关元件,上述第一开关元件具备:第一控制端子;第一寄生电感,其流动上述第一施加电流;以及第一检测端子,其用于检测由包含上述第一寄生电感的第一电感成分产生的第一反电动势,上述第二开关元件具备:第二控制端子;第二寄生电感,其流动上述第二施加电流;以及第二检测端子,其用于检测由包含上述第二寄生电感的第二电感成分产生的第二反电动势,上述驱动电路具备:外部输入端子,其供外部指令电压输入;加法电路,其输出相加电压;以及加法输出端子,其供上述相加电压输出,上述电力转换装置具备:控制线,其将上述加法输出端子与上述两个控制端子连接;以及共用连接线,其将上述两个检测端子彼此连接且将上述两个检测端子与上述加法电路连接,并且传送上述两个反电动势的合成电动势,上述加法电路,被输入上述合成电动势和上述外部指令电压,并且通过将上述合成电动势和上述外部指令电压相加而输出上述相加电压。
根据上述结构,相互并联连接的两个开关元件基于相加电压进行动作。由此,两个开关元件同步地动作。因此,能够流动将两个施加电流合起来的电流,所以与开关元件是一个的情况相比,能够流动更大的电流。
这里,根据本结构,通过共用连接线将两个检测端子彼此连接并且将两个检测端子与加法电路连接。由此,作为向加法电路反馈的电压而输入两个反电动势的合成电动势。因此,即使在两个开关元件的动作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两个开关元件施加基于两个反电动势的反馈,能够同时实现电力损失的减少和浪涌的抑制。
关于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上述驱动电路也可以具备供上述合成电动势输入的反馈输入端子,上述共用连接线也可以具备:第一局部线,其将上述两个检测端子彼此连接并且将上述两个检测端子与上述反馈输入端子连接;以及第二局部线,其设置于上述驱动电路内,并将上述反馈输入端子与上述加法电路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第一局部线将两个反电动势合成,并将该合成电动势向反馈输入端子输入。而且,合成电动势在第二局部线中传送并被向加法电路输入。由此,实现上述的效果。另外,根据本结构,作为驱动电路不需要与两个反电动势对应地具有两个反馈输入端子,所以能够实现驱动电路的结构的简化。
关于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也可以具备:电压放大电路,其设置于上述第二局部线上,并放大上述合成电动势。
根据上述结构,合成电动势在被电压放大电路放大之后被向加法电路输入。由此,即使在由两个电感成分产生的电压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所希望的大小的合成电动势向加法电路输入。
关于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作为上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上述第二开关元件也可以具备:相互并联连接的第一上臂开关元件和第二上臂开关元件;以及相互并联连接的第一下臂开关元件和第二下臂开关元件,上述第一上臂开关元件和上述第二上臂开关元件的并联连接体、与上述第一下臂开关元件和上述第二下臂开关元件的并联连接体也可以被串联连接,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也可以具备:正极母线,其连接上述两个上臂开关元件;负极母线,其连接上述两个下臂开关元件且与基准电位连接;以及作为上述驱动电路,驱动上述两上臂开关元件的上臂驱动电路、以及驱动上述两个下臂开关元件的下臂驱动电路,也可以在上述第一下臂开关元件以及上述第二下臂开关元件断开的情况下,对上述第一下臂开关元件的上述第一检测端子施加负电压的上述第一反电动势且对上述第二下臂开关元件的上述第二检测端子施加负电压的上述第二反电动势,上述共用连接线也可以将上述两个下臂开关元件的上述两个检测端子彼此连接并且将上述两个检测端子与上述下臂驱动电路的上述加法电路连接,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也可以具备设置于上述共用连接线上,并使上述合成电动势反转的反相电路,也可以向上述加法电路输入由上述反相电路反转后的上述合成电动势。
根据上述结构,负极母线与基准电位连接,而且在两个下臂开关元件接通的情况下检测正电压的反电动势且在两个下臂开关元件断开的情况下检测负电压的反电动势的条件下,能够对两个下臂开关元件进行使用了反电动势的反馈。
实现上述目的电力转换装置具备:第一开关元件,其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流动第一施加电流;第二开关元件,其与上述第一开关元件并联连接,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流动第二施加电流;以及驱动电路,其驱动上述两个开关元件,上述第一开关元件具备:第一控制端子;以及第一输出端子,上述第二开关元件具备:第二控制端子;以及第二输出端子,上述驱动电路具备:外部输入端子,其供外部指令电压输入;加法电路,其输出相加电压;以及加法输出端子,其供上述相加电压输出,上述电力转换装置具备:控制线,其将上述加法输出端子与上述两个控制端子连接;以及检测线,其具有电感,并将上述两个输出端子彼此连接并且以将由上述电感产生的反电动势向上述加法电路输入的方式将上述输出端子与上述加法电路连接,上述加法电路,被输入上述反电动势和上述外部指令电压,并且通过将上述反电动势和上述外部指令电压相加而输出上述相加电压。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两个开关元件的动作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两个开关元件施加反馈,能够同时实现电力损失的减少和浪涌的抑制。另外,不需要在开关元件上设置检测端子。
关于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上述检测线也可以是设置于基板上的布线图案。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并联连接的两个开关元件的动作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时实现电力损失的减少和浪涌的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结构的概要的电路图。
图2是表示下臂驱动电路以及两个下臂开关元件的电结构的块电路图。
图3是下臂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图4的(a)是表示接通时的外部指令电压的波形,(b)是示意性表示合成电动势的变化的图表,(c)是示意性表示第一漏极电流的变化的图表,(d)是示意性表示第二漏极电流的变化的图表。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下臂驱动电路以及两个下臂开关元件的电结构的块电路图。
图6是表示其它例的共用连接线的块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电力转换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0例如搭载于车辆200,被用于驱动设置于车辆200的电动马达201。
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201是用于使车辆200的车轮旋转的行驶用马达。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201具有三相线圈202u、202v、202w。三相线圈202u、202v、202w例如进行Y结线。三相线圈202u、202v、202w以规定的模式进行通电,由此电动马达201旋转。此外,三相线圈202u、202v、202w的结线方式并不限于Y结线而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是三角形结线。
如图1所示,车辆200具有蓄电装置203。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0是将蓄电装置203的直流电转换为能够驱动电动马达201的交流电的逆变器装置。换言之,电力转换装置10也可以说是使用蓄电装置203来驱动电动马达201的驱动装置。
电力转换装置10具有开关元件11。开关元件11例如是功率开关元件,作为一个例子是功率MOSFET。开关元件11具有反并联连接的回流二极管。回流二极管例如是开关元件11内的寄生二极管。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回流二极管也可以与开关元件11分开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0具有多个开关元件11。详细而言,电力转换装置10作为开关元件11,具有与u相线圈202u对应的u相上臂开关元件11uua、11uub以及与u相下臂开关元件11uda、11udb。两个u相上臂开关元件11uua、11uub相互并联连接。两个u相下臂开关元件11uda、11udb相互并联连接。两个u相上臂开关元件11uua、11uub的并联连接体、和两个u相下臂开关元件11uda、11udb的并联连接体通过u相连接线LNu而串联连接,u相连接线LNu与u相线圈202u连接。
同样,电力转换装置10作为开关元件11、具有与V相线圈202v对应的v相上臂开关元件11vua、11vub以及v相下臂开关元件11vda、11vdb。两个v相上臂开关元件11vua、11vub相互并联连接。两个v相下臂开关元件11vda、11vdb相互并联连接。两个v相上臂开关元件11vua、11vub的并联连接体、和两个v相下臂开关元件11vda、11vdb的并联连接体通过v相连接线LNv而串联连接,v相连接线LNv与v相线圈202v连接。
电力转换装置10作为开关元件11,具有与w相线圈202w对应的w相上臂开关元件11wua、11wub以及w相下臂开关元件11wda、11wdb。两个w相上臂开关元件11wua、11wub相互并联连接。两个w相下臂开关元件11wda、11wdb相互并联连接。两个w相上臂开关元件11wua、11wub的并联连接体、和两个w相下臂开关元件11wda、11wdb的并联连接体通过w相连接线LNw而串联连接,w相连接线LNw与w相线圈202w连接。
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u相上臂开关元件11uua、11uub、v相上臂开关元件11vua、11vub、w相上臂开关元件11wua、11wub简称为上臂开关元件11xa、11xb。另外,也将u相下臂开关元件11uda、11udb、v相下臂开关元件11vda、11vdb、w相下臂开关元件11wda、11wdb简称为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
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供两个上臂开关元件11xa、11xb连接的正极母线LN1、和供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连接的负极母线LN2。正极母线LN1与作为蓄电装置203的高压侧的正极端子(+端子)连接,负极母线LN2与作为蓄电装置203的低压侧的负极端子(-端子)连接。即、上臂开关元件11xa、11xb和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的串联体与正极母线LN1以及负极母线LN2连接,供给来自蓄电装置203的直流电。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母线LN2与基准电位V0连接。因此,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与基准电位V0连接。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驱动开关元件11的驱动电路12。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电路12是所谓栅极驱动电路。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0与多个开关元件11对应地设置有多个驱动电路12。详细而言,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驱动u相上臂开关元件11uua、11uub的u相上臂驱动电路12uu、和驱动u相下臂开关元件11uda、11udb的u相下臂驱动电路12ud。
u相上臂驱动电路12uu与两个u相上臂开关元件11uua、11uub的栅极连接,控制栅极电压,由此使两个u相上臂开关元件11uua、11uub导通/截止。在本实施方式中,u相上臂驱动电路12uu向两个u相上臂开关元件11uua、11uub输出相同的栅极电压。因此,两个u相上臂开关元件11uua、11uub同步。
同样,u相下臂驱动电路12ud与两个u相下臂开关元件11uda、11udb的栅极连接,向两个u相下臂开关元件11uda、11udb输出相同的栅极电压,由此在使两个u相下臂开关元件11uda、11udb同步的状态下,进行开关动作。
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驱动v相上臂开关元件11vua、11vub的v相上臂驱动电路12vu、以及驱动v相下臂开关元件11vda、11vdb的v相下臂驱动电路12vd。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驱动w相上臂开关元件11wua、11wub的w相上臂驱动电路12wu、以及驱动w相下臂开关元件11wda、11wdb的w相下臂驱动电路12wd。上述结构与u相上臂驱动电路12uu以及u相下臂驱动电路12ud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各上臂驱动电路12uu、12vu、12wu简称为上臂驱动电路12x,将各下臂驱动电路12ud、12vd、12wd简称为下臂驱动电路12y。
如图1所示,车辆200具备控制电力转换装置10的转换控制装置13。本实施方式的转换控制装置13是逆变器控制装置。转换控制装置13基于来自外部的指令(例如要求旋转速度),决定向电动马达201流动的目标电流,导出用于该目标电流流动的外部指令电压Vp。而且,转换控制装置13将外部指令电压Vp朝向驱动电路12输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控制装置13对每个驱动电路12uu~12wd导出外部指令电压Vp,向各驱动电路12uu~12wd输出外部指令电压Vp。由此,分别控制各相的上臂开关元件11xa、11xb和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
接着,使用图2以及图3对开关元件11以及驱动电路12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这里,由于上臂的结构和下臂的结构基本相同,所以为了便于说明,以下详细地说明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以及下臂驱动电路12y。
如图2所示,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是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作为第一施加电流的第一漏极电流Id1流动的开关元件。第一漏极电流Id1是在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的源极-漏极间流动的电流。
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具备供栅极电压输入的作为第一控制端子的第一栅极端子21a、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漏极电流Id1流动的第一漏极端子22a以及第一源极端子23a。第一源极端子23a也称为施加电流流动的施加端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的第一漏极端子22a与上臂开关元件11xa、11xb的源极端子连接,第一源极端子23a与负极母线LN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母线LN2与基准电位V0连接,所以对第一源极端子23a施加基准电位V0。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具有第一漏极电流Id1流动的第一寄生电感Ls1。第一寄生电感Ls1例如由开关元件11内的布线图案、导线以及第一源极端子23a等构成。第一寄生电感Ls1等效地设置于第一漏极电流Id1流动的电流路径上。详细而言,第一寄生电感Ls1设置在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的主体与第一源极端子23a之间,与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的主体串联连接。
这里,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具有用于检测由包含第一寄生电感Ls1的第一电感成分L1产生的第一反电动势Vb1的第一检测端子24a。
第一电感成分L1是通过第一漏极电流Id1的变化而产生第一反电动势Vb1的成分。第一电感成分L1可以包含处于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外的布线(图案)所含的寄生电感等其它电感,也可以不包含。此外,第一漏极电流Id1的变化包含第一漏极电流Id1开始流动的情况和第一漏极电流Id1停止的情况。
第一检测端子24a是第一漏极电流Id1难以流动的端子。详细内容虽在后述,第一检测端子24a经由设置于下臂驱动电路12y的反馈输入端子33与反馈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入端子连接。因此,在从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内观察第一检测端子24a时的阻抗比第一源极端子23a高,所以第一漏极电流Id1难以向第一检测端子24a流动。因此,作为第一检测端子24a能够视为等效地连接在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的主体与第一寄生电感Ls1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若第一漏极电流Id1变化,则通过包含第一寄生电感Ls1的第一电感成分L1产生第一反电动势Vb1,该第一反电动势Vb1被施加于第一检测端子24a。由此,通过检测施加于第一检测端子24a的电压,能够检测第一反电动势Vb1。
另外,由第一电感成分L1产生的第一反电动势Vb1在第一漏极电流Id1增加的情况下为正电压,在第一漏极电流Id1降低的情况下为负电压。即、在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接通的情况下,对第一检测端子24a施加正电压的第一反电动势Vb1,另一方面,在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断开的情况下,对第一检测端子24a施加负电压的第一反电动势Vb1。
此外,第一检测端子24a的具体结构是任意的。例如,在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具有多个第一源极端子23a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多个第一源极端子23a中的一部分。另外,例如,在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具有与第一源极端子23a分开设置的栅极驱动用端子的结构中,也可以将栅极驱动用端子用作第一检测端子24a。栅极驱动用端子也称为开尔文端子、开尔文源极端子,是不流动第一漏极电流Id1的源极端子。栅极驱动用端子例如也可以是与第一源极端子23a相比第一寄生电感Ls1形成得较小的端子。
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1yb与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相同。即、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1yb是在导通状态的情况下作为第二施加电流的第二漏极电流Id2流动的开关元件。第二漏极电流Id2是在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1yb的源极-漏极间流动的电流。
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1yb具备作为第二控制端子的第二栅极端子21b、在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漏极电流Id2流动的第二漏极端子22b以及第二源极端子23b。而且,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1yb具备第二寄生电感Ls2、以及用于检测由包含第二寄生电感Ls2的第二电感成分L2产生的第二反电动势Vb2的第二检测端子24b。在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1yb接通的情况下,对第二检测端子24b施加正电压的第二反电动势Vb2,另一方面,在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1yb断开的情况下,对第二检测端子24b施加负电压的第二反电动势Vb2。由于上述结构与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的对应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下来,对下臂驱动电路12y以及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与下臂驱动电路12y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下臂驱动电路12y具备外部输入端子31、加法输出端子32、反馈输入端子33、滤波电路50、加法电路60、电流放大电路70、分压电路90以及电压放大电路100。
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将外部输入端子31和加法电路60连接的外部输入线41;将加法输出端子32与两个栅极端子21a、21b连接的控制线42;以及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彼此连接并且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与加法电路60连接的共用连接线43。
外部输入端子31与转换控制装置13电连接。向外部输入端子31输入来自转换控制装置13的外部指令电压Vp。向外部输入端子31输入的外部指令电压Vp在外部输入线41中传送并向加法电路60输入。
加法输出端子32是用于从下臂驱动电路12y输出栅极电压(换言之栅极电流)的端子。作为从加法输出端子32输出的栅极电压的相加电压Vad经由控制线42向两个栅极端子21a、21b输入。
本实施方式的反馈输入端子33是供两个反电动势Vb1、Vb2的合成电动势Vss输入的端子。详细而言,共用连接线43具有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彼此连接并且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与反馈输入端子33连接的第一局部线43a。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局部线43a例如是形成于供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以及下臂驱动电路12y安装的电路基板的布线图案。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局部线43a的具体结构是任意的,也可以是导线等。
这里,通过第一局部线43a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彼此连接,由此如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能够等效地视为第一寄生电感Ls1和第二寄生电感Ls2并联连接。由此,向反馈输入端子33输入第一反电动势Vb1和第二反电动势Vb2的合成电动势Vss。具体而言,合成电动势Vss是两个反电动势Vb1、Vb2的平均值。
此外,在第一检测端子24a和第二检测端子24b短路的情况下,第一反电动势Vb1和第二反电动势Vb2成为同一电压,合成电动势Vss成为与第一反电动势Vb1以及第二反电动势Vb2相同的电压(Vss=Vb1=Vb2)。
滤波电路50设置于外部输入线41上。滤波电路50是减少从外部输入端子31输入的外部指令电压Vp所含的噪声的电路。滤波电路50例如是低通滤波电路。
如图3所示,滤波电路50例如具备滤波运算放大器51、第一滤波电阻52、第二滤波电阻53以及滤波电容器54。
通过外部输入线41,将外部输入端子31与滤波运算放大器51的+端子(非反转输入端子)连接并且将滤波运算放大器51的输出端子与加法电路60连接。
滤波运算放大器51的-端子(反转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经由第一滤波电阻52而连接,滤波电容器54与第一滤波电阻52并联连接。第二滤波电阻53以串联的方式与第一滤波电阻52以及滤波电容器54连接并且与基准电位V0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从滤波电路50、详细而言从滤波运算放大器51的输出端子输出外部指令电压Vp,并向加法电路60输入。该外部指令电压Vp通过由第一滤波电阻52以及滤波电容器54构成的RC电路减少(换言之除去)截止频率以上的噪声且以与两个滤波电阻52、53的电阻值的比率对应的放大率被放大。其中,滤波电路50的具体结构是任意的。
如图3所示,加法电路60构成为输入从滤波电路50输出的外部指令电压Vp以及合成电动势Vss。
详细而言,共用连接线43具备将反馈输入端子33与加法电路60连接的第二局部线43b。第二局部线43b是设置于下臂驱动电路12y内,并传送合成电动势Vss的线。输入到反馈输入端子33的合成电动势Vss经由第二局部线43b向加法电路60输入。
加法电路60将外部指令电压Vp和合成电动势Vss相加,将该相加后的相加电压Vad向两个栅极端子21a、21b双方输出。
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加法电路60例如具备加法运算放大器61、第一加法电阻62、第二加法电阻63以及加法电容器64。
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输入线41包含将滤波运算放大器51的输出端子与加法运算放大器61的+端子(非反转输入端子)连接的部分。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局部线43b将反馈输入端子33与外部输入线41连接。即、加法电路60具有外部输入线41与第二局部线43b的连接点。由此,向加法运算放大器61的+端子输入将外部指令电压Vp与合成电动势Vss合起来的电压。
加法运算放大器61的-端子(反转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经由第一加法电阻62而连接,加法电容器64与第一加法电阻62并联连接。第二加法电阻63相对于第一加法电阻62以及加法电容器64以以成为串联的方式连接并且与基准电位V0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从加法运算放大器61的输出端子输出将外部指令电压Vp和合成电动势Vss相加后的相加电压Vad。该相加电压Vad通过由第一加法电阻62以及加法电容器64构成的RC电路减少(换言之除去)截止频率以上的噪声且以与两个加法电阻62、63的电阻值的比率对应的放大率被放大。其中,加法电路60的具体结构是任意的。
电流放大电路70是维持相加电压Vad的波形并且用于供给驱动开关元件11所需的电流的电路。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流放大电路70例如具备第一放大开关元件71以及第二放大开关元件72。第一放大开关元件71以及第二放大开关元件72例如是n型的MOSFET。
第一放大开关元件71的漏极与施加第一供给电压V1的第一供给源E1连接。第二放大开关元件72的源极与施加第二供给电压V2的第二供给源E2连接。第一供给电压V1例如是正的电压,第二供给电压V2例如是负的电压。第一放大开关元件71的源极与第二放大开关元件72的漏极通过连接线75而连接。另外,在连接线75上设置有相互反向连接的两个二极管73、74。
两个放大开关元件71、72的栅极与加法电路60(详细而言,加法运算放大器61的输出端子)连接。在第一放大开关元件71的栅极与加法电路60之间设置第一齐纳二极管76。第一齐纳二极管76的阳极与加法电路60连接,第一齐纳二极管76的阴极与第一放大开关元件71的栅极连接。
在第二放大开关元件72的栅极与加法电路60之间设置有第二齐纳二极管77。第二齐纳二极管77的阴极与加法电路60连接,第二齐纳二极管77的阳极与第二放大开关元件72的栅极连接。加法电路60输出的相加电压Vad经由第二齐纳二极管77向第二放大开关元件72的栅极输入。
根据上述结构,从连接两个二极管73、74的连接线75输出相加电压Vad,从两个供给源E1、E2供给驱动开关元件11所需的栅极电流。
电流放大电路70的输出(详细而言,连接线75)与加法输出端子32连接。由此,相加电压Vad被从加法输出端子32输出,经由控制线42向两个栅极端子21a、21b输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加电压Vad成为栅极电压。此外,电流放大电路70的具体结构是任意的。
如图3所示,下臂驱动电路12y具备设置于将电流放大电路70与加法输出端子32连结的线上的栅极电阻80。通过栅极电阻80来调整栅极电流。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设置于共用连接线43上的分压电路90以及电压放大电路100。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压电路90以及电压放大电路100设置于第二局部线43b上。
如图3所示,分压电路90是对合成电动势Vss进行分压的电路。详细而言,分压电路90例如具备对合成电动势Vss进行分压的分压电阻91、92、以及与第一分压电阻91并联连接的电阻93和电容器94。电阻93以及电容器94构成减少合成电动势Vss所含的噪声的滤波电路。
电压放大电路100具备反馈运算放大器101、第一放大电阻102以及第二放大电阻103。
反馈运算放大器101设置于第二局部线43b上。通过第二局部线43b将反馈运算放大器101的+端子与分压电路90连接,向反馈运算放大器101的+端子输入由分压电路90分压后的合成电动势Vss。
反馈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出端子经由第二局部线43b与加法电路60(详细而言,外部输入线41)连接。从反馈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出端子输出的合成电动势Vss在第二局部线43b中传送并向加法电路60输入。
另外,反馈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出端子经由第一放大电阻102与反馈运算放大器101的-端子(反转输入端子)连接。而且,第二放大电阻103连接在第一放大电阻102与反馈运算放大器101的-端子的连接线且与基准电位V0连接。即、本实施方式的电压放大电路100是非反相放大电路。
根据上述结构,输入到反馈输入端子33的合成电动势Vss被分压电路90分压且被电压放大电路100放大。此外,电压放大电路100的放大率是任意的,可以是1,也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电压放大电路100进行阻抗转换。详细而言,反馈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入侧的阻抗比反馈运算放大器101的输出侧的阻抗高。由此,限制第一漏极电流Id1的一部分流入两个检测端子24a、24b、反馈输入端子33以及共用连接线43。
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使合成电动势Vss反转的反相电路110。反相电路110例如设置于下臂驱动电路12y内,详细而言,设置于第二局部线43b上。
反相电路110使合成电动势Vss的极性反转。详细而言,反相电路110在合成电动势Vss为正电压(+)的情况下,转换为负电压(-),在合成电动势Vss为负电压的情况下,转换为正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合成电动势Vss的绝对值没有被反相电路110改变。此外,反相电路110的具体结构是任意的。
下臂驱动电路12y具备设置于外部输入线41上的外部输入电阻111、和设置于共用连接线43上的反馈输入电阻112。外部输入电阻111设置于外部输入线41中的将滤波电路50与加法电路60连接的部分上。反馈输入电阻112设置于共用连接线43中的第二局部线43b中的将电压放大电路100与加法电路60连接的部分上。
使用图4并以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的接通为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图4的(a)是表示外部指令电压Vp的变化的时序图,图4的(b)是示意性表示合成电动势Vss的波形,图4的(c)是表示第一漏极电流Id1的波形的图表,图4的(d)是表示第二漏极电流Id2的波形的图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漏极电流Id1和第二漏极电流Id2的峰值的时刻不同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4的(a)所示,在t1的时刻,外部指令电压Vp上升。由此,同时向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双方输入外部指令电压Vp的上升。
这里,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可能存在每个元件的特性偏差。因此,假设即使在同时对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输入外部指令电压Vp的上升的情况下,也存在两个漏极电流Id1、Id2的上升时刻产生偏差的情况。
例如,如图4的(c)以及图4的(d)所示,在t2的时刻,第一漏极电流Id1比第二漏极电流Id2先开始流动。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漏极电流Id1开始流动而产生第一反电动势Vb1。由此,如图4的(b)所示,产生合成电动势Vss,该合成电动势Vss被向加法电路60反馈。
此外,由第一漏极电流Id1开始流动而产生的第一反电动势Vb1成为正电压。合成电动势Vss在被分压电路90分压且被电压放大电路100放大之后,从极性被反相电路110反转之后被向加法电路60输入。由此,将负电压的合成电动势Vss向加法电路60输入,所以第一漏极电流Id1的斜率变小,第一漏极电流Id1的上升变缓。此外,该状况下的合成电动势Vss是第一反电动势Vb1的约1/2。
然后,如图4的(d)所示,在t3的时刻,第二漏极电流Id2开始流动。通过第二漏极电流Id2开始流动而产生第二反电动势Vb2。而且,第一反电动势Vb1和第二反电动势Vb2的合成电动势Vss被反馈,由此两个漏极电流Id1、Id2双方的上升变缓。详细而言,两个漏极电流Id1、Id2的斜率比仅流动第一漏极电流Id1的情况小。更具体而言,两个漏极电流Id1、Id2的斜率是t2-t3的期间的第一漏极电流Id1的斜率的约1/2。
如图4的(c)所示,在t4的时刻,若第一漏极电流Id1成为峰值,则第一漏极电流Id1开始下降。由此,产生与t2-t4的期间反向的第一反电动势Vb1。
另一方面,在t4的时刻中,由于第二漏极电流Id2处于上升中,所以产生了第二反电动势Vb2。因此,如图4的(b)所示,合成电动势Vss相互抵消而成为“0”或者接近“0”的值。
然后,如图4的(c)所示,在t5的时刻,第一漏极电流Id1达到饱和电流,并维持在该饱和电流。饱和电流也可以说是在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稳定地流动的电流。
这里,由于第一漏极电流Id1成为饱和电流而第一反电动势Vb1成为“0”。由此,如图4的(b)所示,与第二反电动势Vb2对应的合成电动势Vss被反馈。因此,由合成电动势Vss被反馈而引起的浪涌抑制效果继续,图4的(d)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的第二漏极电流Id2的过度上升被抑制。
此外,在为了慎重起见而进行说明时,实际的t4-t5的期间是非常短的期间,所以由合成电动势Vss成为“0”引起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而且,如图4的(d)所示,在t6的时刻,若第二漏极电流Id2成为峰值,则第二漏极电流Id2开始下降。由此,产生与t3-t6的期间反向的第二反电动势Vb2。因此,如图4的(b)所示,产生反向的合成电动势Vss。然后,在t7的时刻,第二漏极电流Id2成为饱和电流,合成电动势Vss成为“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的上升时刻(详细而言,漏极电流Id1、Id2开始流动的时刻)因元件偏差等而不同的情况下,也遍及两个漏极电流Id1、Id2成为峰值为止的期间,进行基于合成电动势Vss的反馈。
此外,在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断开的情况下,也同样。即、在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断开的情况下,漏极电流Id1、Id2开始下降,与此相伴,通过电感成分L1、L2产生负电压的反电动势Vb1、Vb2。两个反电动势Vb1、Vb2的合成电动势Vss被分压电路90分压并且被电压放大电路100放大,而且在通过反相电路110反转极性之后被向加法电路60输入。在该情况下,即使在漏极电流Id1、Id2的下降形态存在偏差的情况下,在两个漏极电流Id1、Id2双方成为“0”之前,也进行合成电动势Vss的反馈。
另外,上臂开关元件11xa、11xb的接通以及断开与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的接通以及断开相同。因此,关于它们的动作的详细内容,省略其说明。
根据以上详述的本实施方式实现以下的效果。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各第一开关元件11uua、11uda、11vua、11vda、11wua、11wda简称为第一开关元件11a,将各第二开关元件11uub、11udb、11vub、11vdb、11wub、11wdb简称为第二开关元件11b。
(1)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流动作为第一施加电流的第一漏极电流Id1的第一开关元件11a;以及与第一开关元件11a并联连接,在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流动作为第二施加电流的第二漏极电流Id2的第二开关元件11b。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驱动两个开关元件11a、11b的驱动电路12。
开关元件11a、11b具备:作为控制端子的栅极端子21a、21b;以及用于检测由包含寄生电感Ls1、Ls2的电感成分L1、L2产生的反电动势Vb1、Vb2的检测端子24a、24b。驱动电路12具备:供外部指令电压Vp输入的外部输入端子31、输出相加电压Vad的加法电路60、以及输出上述相加电压的加法输出端子32。
在上述结构中,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将加法输出端子32与两个栅极端子21a、21b连接的控制线42;以及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彼此连接并且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与加法电路60连接且传送两个反电动势Vb1、Vb2的合成电动势Vss的共用连接线43。而且,加法电路60被输入合成电动势Vss外部指令电压Vp,通过将合成电动势Vss和外部指令电压Vp相加而输出相加电压Vad。
根据上述结构,相互并联连接的两个开关元件11a、11b基于相加电压Vad进行动作。由此,通过两个开关元件11a、11b同步地动作,能够流动将两个漏极电流Id1、Id2合起来的电流。因此,与开关元件是一个的情况相比,能够流动更大的电流。另外,根据本结构,由于基于反馈了合成电动势Vss的相加电压Vad使两个开关元件11a、11b进行动作,所以能够同时实现电力损失的减少和浪涌的抑制。
特别是,根据本结构,通过共用连接线43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彼此连接并且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与加法电路60连接。由此,作为向加法电路60反馈的电压,使用两个反电动势Vb1、Vb2的合成电动势Vss。因此,即使在两个开关元件11a、11b的动作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两个开关元件11a、11b施加反馈,能够同时实现电力损失的减少和浪涌的抑制。
详细叙述如下,例如,在以相同的相加电压Vad控制相互并联连接的两个开关元件11a、11b的条件下反馈反电动势的情况下,只要反馈由通常两个开关元件11a、11b中的任一个产生的反电动势即可。因此,作为向加法电路60反馈的电压通常考虑不使用合成电动势Vss,而使用两个反电动势Vb1、Vb2中的任一个。
这里,两个开关元件11a、11b可能存在产生元件偏差的情况。因此,尽管将相同的相加电压Vad向两个栅极端子21a、21b输入,但在两个开关元件11a、11b的动作中也可能产生偏差。
本申请发明者们发现了在产生了这样的偏差的状况下,若反馈由两个开关元件11a、11b中的任一个产生的反电动势,则可能在两个开关元件11a、11b中的任一个中无法得到基于反馈的效果这样的不良情况。
例如,在作为反馈给加法电路60的电压采用了第一反电动势Vb1的情况下,如图4的(b)的双点划线所示,在t4的时刻,被反馈的电压成为相反方向,然后在t5的时刻成为“0”。于是,基于反电动势的反馈消失,所以如图4的(d)的双点划线所示,第二漏极电流Id2过度上升。在该情况下,可能存在对第二开关元件11b的动作产生障碍的情况。
关于该点,根据本结构,向加法电路60反馈的电压成为合成电动势Vss,所以如上所述,即使在两个开关元件11a、11b的动作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两个开关元件11a、11b双方进行基于反电动势的反馈。由此,能够抑制上述不良情况。因此,在将两个开关元件11a、11b并联连接的结构中,能够同时实现电力损失的减少和浪涌的抑制。
(2)驱动电路12具备供合成电动势Vss输入的反馈输入端子33。共用连接线43具备: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连接并且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与反馈输入端子33连接的第一局部线43a;以及设置于驱动电路12内,并将反馈输入端子33与加法电路60连接的第二局部线43b。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第一局部线43a合成两个反电动势Vb1、Vb2,将该合成电动势Vss向反馈输入端子33输入。而且,合成电动势Vss在第二局部线43b中传送,向加法电路60输入。由此,实现上述效果。另外,根据本结构,作为驱动电路12不需要与两个反电动势Vb1、Vb2对应地具有两个反馈输入端子,所以能够实现驱动电路12的结构的简化。
(3)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设置于第二局部线43b上,并放大合成电动势Vss的电压放大电路100。
根据上述结构,合成电动势Vss在被电压放大电路100放大之后向加法电路60输入。由此,即使在由两个电感成分L1、L2产生的电压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所希望的大小的合成电动势Vss向加法电路60输入。
(4)电力转换装置10作为第一开关元件11a以及第二开关元件11b,具备第一上臂开关元件11xa和第二上臂开关元件11xb、以及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和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1yb。两个上臂开关元件11xa、11xb的并联连接体、与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的并联连接体被串联连接。
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连接两个上臂开关元件11xa、11xb的正极母线LN1、以及连接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的负极母线LN2。负极母线LN2与基准电位V0连接。电力转换装置10作为驱动电路12,具备驱动两个上臂开关元件11xa、11xb的上臂驱动电路12x、和驱动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的下臂驱动电路12y。共用连接线43将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的检测端子24a、24b彼此连接并且将两个检测端子24a、24b与下臂驱动电路12y连接。
这里,向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的检测端子24a、24b施加的反电动势Vb1、Vb2在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接通的情况下为正电压,在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断开的情况下为负电压。具体而言,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的检测端子24a、24b被连接在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的主体与寄生电感Ls1、Ls2之间。
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设置于共用连接线43上,并使合成电动势Vss反转的反相电路110,将被反相电路110反转后的合成电动势Vss向加法电路60输入。
根据上述结构,在负极母线LN2与基准电位V0连接,而且在接通时施加正电压的反电动势Vb1、Vb2且在断开时施加负电压的反电动势Vb1、Vb2的条件下,能够对两个下臂开关元件11ya、11yb进行使用了反电动势Vb1、Vb2的反馈。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转换装置10的开关元件11的结构以及电力转换装置10与驱动电路12的反馈输入端子33的连接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使用图5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0的开关元件11除了不具备检测端子这一点以外,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元件11相同的结构。
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的第一源极端子23a以及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1yb的第二源极端子23b作为输出端子发挥功能。
以后将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的第一源极端子23a作为第一输出端子,将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1yb的第二源极端子23b作为第二输出端子来进行说明。
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具有电感L,并将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的第一输出端子与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1yb的第二输出端子连接的检测线43A。
电感L是通过第一漏极电流Id1与第二漏极电流Id2的合成电流变化而产生反电动势Vb的电感,也可以由线圈形成,也可以是寄生电感Ls。
检测线43A以将由电感L产生的反电动势Vb向加法电路60输入的方式,将两个输出端子(第一输出端子以及第二输出端子)与加法电路60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检测线43A是与驱动电路12的反馈输入端子33连接,并形成于电路基板上的布线图案。另外,检测线43A与负极母线LN2同样地与基准电位V0连接。
根据以上详述的本实施方式,除了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以外,还实现以下的效果。
(5)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具有电感L,将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a的第一输出端子与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1yb的第二输出端子连接,并且以将由电感L产生的反电动势Vb向加法电路60输入的方式,将两个输出端子(第一输出端子以及第二输出端子)与加法电路60连接的检测线43A。
根据上述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即使在两个开关元件11a、11b的动作产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两个开关元件11a、11b施加反馈,能够同时实现电力损失的减少和浪涌的抑制。另外,不需要在开关元件11设置检测端子。
(6)电力转换装置10具备将反电动势Vb放大的电压放大电路100。
根据上述结构,反电动势Vb在被电压放大电路100放大之后被向加法电路60输入。由此,即使在由电感L产生的电压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所希望的大小的反电动势Vb向加法电路60输入。
(其它例)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那样地进行变更。另外,也可以在技术上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和下述其它例。
○如图6所示,下臂驱动电路12y也可以是具备供第一反电动势Vb1输入的第一反馈输入端子33a、和供第二反电动势Vb2输入的第二反馈输入端子33b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共用连接线43也可以具有将第一检测端子24a与第一反馈输入端子33a连接的第一线121、以及将第二检测端子24b与第二反馈输入端子33b连接的第二线122。而且,共用连接线43可以具有设置于下臂驱动电路12y内,将两个反馈输入端子33a、33b彼此连接并且将两个反馈输入端子33a、33b与加法电路60连接的第三线123。根据该结构,也实现(1)等的效果。
○设置反相电路110的位置是任意的。例如,反相电路110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局部线43b的反馈输入端子33与分压电路90的连接部分上,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局部线43a上。另外,反相电路110在共用连接线43上,可以设置于电压放大电路100的前段(输入侧),也可以设置于电压放大电路100的后段(输出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将两个开关元件11a、11b并联连接,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将三个以上的开关元件并联连接的结构。即使在该情况下,电力转换装置10也具有第一开关元件11a以及第二开关元件11b。
○开关元件11并不限于MOSFET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是IGBT。在该情况下,开关元件11的栅极端子与“控制端子”对应,在开关元件11的集电极-发射极间流动的集电极电流与“施加电流”对应。另外,发射极端子也可以说是流动施加电流的施加端子。
○也可以省略电流放大电路70。
○也可以省略滤波电路50。
○也可以省略分压电路90。即、向加法电路60输入的合成电动势Vss可以是被分压的电动势,也可以是没有被分压的电动势。
○电压放大电路100可以是反相放大电路。在该情况下,电压放大电路100构成“反相电路”。因此,也可以省略反相电路110。即、“反相电路”也可以与“电压放大电路”分开设置,也可以是具有放大功能的反相放大电路。
○也可以省略电压放大电路100。即、向加法电路60输入的合成电动势Vss可以是被放大的,也可以是没有被放大的。
○各开关元件11构成逆变器,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构成将蓄电装置203的直流电转换为不同电压的直流电的DC/DC转换器。即、电力转换装置10并不限于逆变器,可以是DC/DC转换器、AC/AC转换器、AC/DC逆变器等任意的。换言之,电力转换装置10也可以将直流电或者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或者交流电。
○负载并不限于电动马达201是任意的。
○电力转换装置10也可以搭载于车辆200以外。即、电力转换装置10也可以是驱动设置于车辆200的负载以外的负载的装置。
接下来,以下记载能够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它例掌握的优选的一个例子。
(A)电力转换装置也可以具备设置于共用连接线上的电压放大电路,反相电路也可以设置于共用连接线上的电压放大电路的前段或者后段。
(B)上述反相电路也可以是反相放大电路。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电力转换装置,11…开关元件,11a…第一开关元件,11b…第二开关元件,11xa…第一上臂开关元件,11xb…第二上臂开关元件,11ya…第一下臂开关元件,11yb…第二下臂开关元件,12…驱动电路,12x…上臂驱动电路,12y…下臂驱动电路,21a…第一栅极端子(第一控制端子),21b…第二栅极端子(第二控制端子),24a…第一检测端子,24b…第二检测端子,31…外部输入端子,32…加法输出端子,33、33a、33b…反馈输入端子,42…控制线,43…共用连接线,43a…第一局部线,43b…第二局部线,43A…检测线,60…加法电路,70…电流放大电路,90…分压电路,100…电压放大电路,110…反相电路,200…车辆,201…电动马达(负荷),203…蓄电装置,Vp…外部指令电压,Vb1…第一反电动势,Vb2…第二反电动势,Vss…合成电动势,Vad…相加电压,V0…基准电位,Ls1…第一寄生电感,Ls2…第二寄生电感,Ls…寄生电感,L1…第一电感成分,L2…第二电感成分,L…电感,Id1…第一漏极电流,Id2…第二漏极电流,LN1…正极母线,LN2…负极母线。

Claims (6)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具备:
第一开关元件,其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流动第一施加电流;
第二开关元件,其与上述第一开关元件并联连接,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流动第二施加电流;以及
驱动电路,其驱动上述两个开关元件,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开关元件具备:
第一控制端子;
第一寄生电感,其流动上述第一施加电流;以及
第一检测端子,其用于检测由包含第一寄生电感的第一电感成分产生的第一反电动势,
上述第二开关元件具备:
第二控制端子;
第二寄生电感,其流动上述第二施加电流;以及
第二检测端子,其用于检测由包含上述第二寄生电感的第二电感成分产生的第二反电动势,
上述驱动电路具备:
外部输入端子,其供外部指令电压输入;
加法电路,其输出相加电压;以及
加法输出端子,其供上述相加电压输出,
上述电力转换装置具备:
控制线,其将上述加法输出端子与上述两个控制端子连接;以及
共用连接线,其将上述两个检测端子彼此连接且将上述两个检测端子与上述加法电路连接,并且传送上述两个反电动势的合成电动势,
上述加法电路,被输入上述合成电动势和上述外部指令电压,并且通过将上述合成电动势和上述外部指令电压相加而输出上述相加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上述驱动电路具备供上述合成电动势输入的反馈输入端子,
上述共用连接线具备:
第一局部线,其将上述两个检测端子彼此连接并且将上述两个检测端子与上述反馈输入端子连接;以及
第二局部线,其设置于上述驱动电路内,并将上述反馈输入端子与上述加法电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具备:
电压放大电路,其设置于上述第二局部线上,并放大上述合成电动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作为上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上述第二开关元件具备:
相互并联连接的第一上臂开关元件和第二上臂开关元件;以及
相互并联连接的第一下臂开关元件和第二下臂开关元件,
上述第一上臂开关元件和上述第二上臂开关元件的并联连接体、与上述第一下臂开关元件和上述第二下臂开关元件的并联连接体被串联连接,
上述电力转换装置具备:
正极母线,其连接上述两个上臂开关元件;
负极母线,其连接上述两个下臂开关元件且与基准电位连接;以及
作为上述驱动电路,驱动上述两上臂开关元件的上臂驱动电路、以及驱动上述两个下臂开关元件的下臂驱动电路,
在上述第一下臂开关元件以及上述第二下臂开关元件断开的情况下,对上述第一下臂开关元件的上述第一检测端子施加负电压的上述第一反电动势且对上述第二下臂开关元件的上述第二检测端子施加负电压的上述第二反电动势,
上述共用连接线将上述两个下臂开关元件的上述两个检测端子彼此连接并且将上述两个检测端子与上述下臂驱动电路的上述加法电路连接,
上述电力转换装置具备设置于上述共用连接线上,并使上述合成电动势反转的反相电路,
向上述加法电路输入由上述反相电路反转后的上述合成电动势。
5.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具备:
第一开关元件,其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流动第一施加电流;
第二开关元件,其与上述第一开关元件并联连接,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流动第二施加电流;以及
驱动电路,其驱动上述两个开关元件,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开关元件具备:
第一控制端子;以及
第一输出端子,
上述第二开关元件具备:
第二控制端子;以及
第二输出端子,
上述驱动电路具备:
外部输入端子,其供外部指令电压输入;
加法电路,其输出相加电压;以及
加法输出端子,其供上述相加电压输出,
上述电力转换装置具备:
控制线,其将上述加法输出端子与上述两个控制端子连接;以及
检测线,其具有电感,并将上述两个输出端子彼此连接并且以将由上述电感产生的反电动势向上述加法电路输入的方式将上述输出端子与上述加法电路连接,
上述加法电路,被输入上述反电动势和上述外部指令电压,并且通过将上述反电动势和上述外部指令电压相加而输出上述相加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线是设置于基板上的布线图案。
CN202180031840.2A 2020-05-07 2021-04-28 电力转换装置 Pending CN1155167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81787 2020-05-07
JP2020081787 2020-05-07
PCT/JP2021/017066 WO2021225111A1 (ja) 2020-05-07 2021-04-28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6746A true CN115516746A (zh) 2022-12-23

Family

ID=78468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1840.2A Pending CN115516746A (zh) 2020-05-07 2021-04-28 电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68819A1 (zh)
JP (1) JP7359298B2 (zh)
CN (1) CN115516746A (zh)
DE (1) DE112021002666T5 (zh)
WO (1) WO202122511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48843A (ja) 2002-07-09 2004-02-12 Meidensha Corp 電圧駆動型パワー素子のドライブ回路
JP6190280B2 (ja) * 2014-01-22 2017-08-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駆動装置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JP6350479B2 (ja) * 2015-10-02 2018-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ゲート電圧制御装置
JP2018057105A (ja) * 2016-09-27 2018-04-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駆動装置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JP6723175B2 (ja) * 2017-02-14 2020-07-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パワー半導体のゲート駆動装置およびゲート駆動方法
JP6704538B2 (ja) * 2018-05-28 2020-06-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68819A1 (en) 2023-08-24
JP7359298B2 (ja) 2023-10-11
JPWO2021225111A1 (zh) 2021-11-11
DE112021002666T5 (de) 2023-03-02
WO2021225111A1 (ja) 2021-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56866B2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and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US8680794B2 (en) Load drive system, motor drive system, and vehicle control system
JP5655367B2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
WO2013155197A1 (en) Adaptive rail power amplifier technology
US6943514B1 (en) Motor control circuit for supplying a controllable driving current
JP2010284029A (ja) インバータ駆動用電源回路
WO2016207969A1 (ja) 充電共用インバータ
CN111034020B (zh) 功率转换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11050358B2 (en) Power module with built-in drive circuit
JP3716152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5516746A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5317032B2 (ja) 電力変換装置のノイズ低減装置
WO2021187059A1 (ja) ドライバ回路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KR100296556B1 (ko) 3상 비엘디시 모터의 구동 회로
JP726409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22089309A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22039105A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2021164362A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6192866A (ja) 駆動装置
JP2021170885A (ja) 電力変換装置
WO2023022107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7264094B2 (ja) ドライバ回路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US20230308038A1 (en) Electric motor system
US11967892B2 (en) DC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servo DC power supply system
JP2019088078A (ja) ドライバ回路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