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80468A -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干燥装置、层压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干燥装置、层压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80468A
CN115480468A CN202210611097.4A CN202210611097A CN115480468A CN 115480468 A CN115480468 A CN 115480468A CN 202210611097 A CN202210611097 A CN 202210611097A CN 115480468 A CN115480468 A CN 1154804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heating device
heating
resistor
pressure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10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市祐介
瀬尾洋
足立知哉
平野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480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804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52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加热装置周边的带电,涉及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干燥装置、层压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9)包括面状的加热器(22)、定影带(20)、对定影带(20)加压的加压辊(21)、与加压辊(21)的外表面接触的除电刷(35)以及定影框架(40),其特征在于,加压辊(21)的外表面具有导电性,除电刷(35)从除电刷(35)侧开始经由第1电阻(36)和定影框架(40)接地。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干燥装置、层压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干燥装置、层压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作为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中,纸张通过在定影带(旋转部件)和加压辊(加压部件)之间形成的定影夹持部,由此纸张上的调色剂被加热及加压。
定影装置内的加压辊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部件有时会带电。然后,例如当加压辊以与调色剂相同的极性带电时,调色剂与加压辊相斥而附着在定影带上,成为定影不良或静电偏移的原因。另外,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部件以与调色剂相反的极性带电并附着调色剂。由此,有可能导致卡纸处理时等的操作者的沾污。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4508号公报)中,加压辊的芯棒经由电阻接地。加压辊表面的电荷通过从加压辊表层经由弹性层及芯棒流向接地侧而被除电。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加热装置周边的带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45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其包括:面状的加热体;旋转部件;与所述旋转部件相向而对的加压部件;与所述加压部件的外表面接触的除电部件,以及保持所述加压部件的加热框架,所述加压部件的外表面具有导电性,并且所述除电部件从所述除电部件侧开始经由第1电阻及所述加热框架接地。
能够抑制加热装置周边的带电。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3所示是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4所示是定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所示是加热器等的立体图。
图6所示是加热器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7所示是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8所示是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所示是在加热器和加热器保持件上安装了连接器的状态的图。
图10所示是与加压辊接触的除电刷示意图。
图11所示是加压辊表层的构成示意图。
图12所示是加压辊的脱模层和芯棒的绝缘的构成示意图。
图13所示是在加压辊侧连接了第1二极管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14所示是在定影带侧连接了第2二极管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15所示是加压辊侧和定影带侧经由共通的第1电阻接地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16所示是其他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17所示是另外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18所示是有一个另外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的方式。还有,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的部分赋予同一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以下,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来说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可以装卸的四个成像单元1Y、1M、1C、1Bk。各成像单元1Y、1M、1C、1Bk除了收容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不同颜色的显影剂之外,其他构成相同。这些颜色的显影剂对应于彩色图像的颜色分解成分。各成像单元1Y、1M、1C、1Bk包括作为图像载体的鼓状感光体2、充电装置3、显影装置4、清洁装置5。充电装置3使感光体2的表面带电。显影装置4向感光体2的表面供给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形成调色剂图像。清洁装置5对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清洁。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曝光装置6、供纸装置7、转印装置8、定影装置9、排纸装置10。曝光装置6对各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曝光,并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像。供纸装置7将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P供给到纸张输送路径14。转印装置8将形成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定影装置9将转印到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表面上。排纸装置10将纸张P排出到装置外。各成像单元1、感光体2、充电装置3、曝光装置6、转印装置8等构成了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
转印装置8具有作为中间转印体的环状的中间转印带11、作为一次转印部件的四个一次转印辊12、作为二次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13。中间转印带11由多个辊张紧架设。一次转印辊12将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二次转印辊13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多个的一次转印辊12分别经由中间转印带11与感光体2接触。由此,中间转印带11和各感光体2相互接触,并在它们的之间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13经由中间转印带11与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11的辊中的一个接触。由此,在二次转印辊13和中间转印带11之间形成有二次转印夹持部。
另外,在从该纸张输送路径14中的供纸装置7至二次转印夹持部(二次转印辊13)的途中,设置有一对时机辊15。
接着,参照图1来说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印刷动作。
当指示有印刷动作开始时,就在各成像单元1Y、1M、1C、1Bk中,感光体2沿图1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并通过充电装置3来使感光体2的表面带电为均匀的高电位。接着,曝光装置6根据由原稿读取装置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或从终端来指示打印的打印信息,对各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曝光。由此,被曝光的部分的电位下降后形成静电潜像。然后,从显影装置4向该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并在各感光体2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当形成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随着各感光体2的旋转而旋转,并到达一次转印夹持部(一次转印辊12的位置)。然后,与在图1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的中间转印带11依次重叠地转印。然后,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向二次转印夹持部(二次转印辊13的位置)输送。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的被输送来的纸张P上。该纸张P是从供纸装置7供给来的。从供纸装置7供给来的纸张P通过时机辊15被暂时停止后,与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部的时机对准后向二次转印夹持部输送。如此一来,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就承载到纸张P上了。另外,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后,残留在各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通过各清洁装置5来除去。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输送去定影装置9,并通过定影装置9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然后,纸张P通过排纸装置10被排出到装置外,一系列的印刷动作就完成了。
接着,对定影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9包括旋转部件或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0、作为对置部件或加压部件的加压辊21、作为加热体的面状加热器22、作为保持部件的加热器保持件23、作为支撑部件的支撑件24,以及作为温度检测部件的热敏电阻34、作为电力切断部件的恒温器等。定影带20由环状的带部件构成。加压辊21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接触,形成作为夹持部的定影夹持部N。加热器保持件23保持加热器22。支撑件24从加热器保持件23的背面侧沿整个长度方向支撑加热器保持件23。热敏电阻34与加热器22的背面侧抵接,检测加热器22的温度。与图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图3的双箭头X方向)是定影装置9、或者定影带20、加压辊21、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件23、支撑件24等的长边方向,以下将该方向简称为长度方向。另外,该长度方向是被输送的纸张的宽度方向、定影带20的带宽度方向、以及加压辊21的轴向。
定影带20具有例如外径为25mm、厚度为40~120μm的聚酰亚胺(PI)制的筒状基体(基底层)。为了提高耐久性并确保脱模性,在定影带20的最表层形成由PFA或PTFE等氟素系树脂形成的厚度为5~50μm的脱模层。也可以在基体和脱模层之间设置由厚度为50~500μm的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层。另外,定影带20的基体并不限于聚酰亚胺,也可以是PEEK等耐热性树脂或镍(Ni)、SUS等的金属基体。也可以在定影带20的内周面上涂敷作为滑动移动层的聚酰亚胺或PTFE等。
加压辊21由例如外径为25mm的实心的铁制芯棒21a、形成于该芯棒21a表面上的弹性层21b以及形成于弹性层21b外侧的脱模层21c来构成。弹性层21b由硅橡胶形成,厚度例如为3.5mm。为了提高脱模性,优选的是弹性层21b的表面形成由厚度例如为40μm左右的氟素树脂层构成的脱模层21c。
加压辊21的脱模层21c是对PFA赋予碳等的导电材料填料而形成的导电层。脱模层21c的外周面(外表面或表层)构成加压辊21的外表面。
加热器22以与定影带20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来配置。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22经由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接触,起到在与加压辊21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的夹持部形成部件的作用。另外,定影带20是由加热器22加热的被加热部件。
加热器22相对于定影带20为非接触,也可以是通过低摩擦片等来间接地接触。使加热器22与定影带20直接接触时,向定影带20的热传递效率变好。
加热器22由基体材料50、具有阻抗发热体60的导体层51、绝缘层52构成。
加热器保持件23和支撑件24布置在定影带20的内周侧。支撑件24由金属制的通道材料构成,其两端部分被定影装置9的两侧壁部支撑。通过支撑件24来支撑加热器支撑件23的与加热器22一侧为相反一侧的面,加热器22及加热器支撑件23对于加压辊21的加压力被保持为没有大的弯曲。由此,能够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稳定地形成定影夹持部N。
加热器支撑件23由于容易因加热器22的热而变成高温,所以优选由耐热性的材料来形成。例如,当加热器支撑件23由LCP或PEEK等低导热性的耐热性树脂来形成时,能够抑制从加热器22向加热器支撑件23的传热。由此,加热器22能够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0。
加压辊21和定影带20通过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来相互压接。由此,就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了定影夹持部N。另外,加压辊21的作用是作为驱动力从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参照图1)中的驱动机构传递来后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辊。另一方面,定影带20的构成是随着加压辊21的旋转而从动旋转。当定影带20旋转时,定影带20相对于加热器22滑动移动。为了提高定影带20的滑动移动性,也可以使油或润滑脂等的润滑剂介于加热器22和定影带20之间。
当打印动作开始时,加压辊21被旋转驱动,并且定影带20开始从动旋转。另外,通过向加热器22供给电力,定影带20被加热。然后,在定影带20的温度达到规定的目标温度(定影温度)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向箭头A方向(纸张输送方向)输送,进入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由此,纸张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夹持部N来加热和加压,定影到纸张P上。
图3所示是定影装置的立体图,图4所示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3及图4所示,定影装置9的定影框架(加热框架)40包括由作为一对侧板的侧壁部件28和前壁部件27构成的第1装置框体25,和由后壁部件29构成的第2装置框体26。一对侧壁部28配置在定影带2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两个侧壁部28支撑加压辊21和设置在定影带20的两端侧的凸缘32。在各侧壁部28上设置有多个卡合突起28a。通过各卡合突起28a与设置在后壁部件29上的卡合孔29a的卡合,来组装第1装置框体25和第2装置框体26。
另外,各侧壁部件28具有用于插通加压辊21的旋转轴等的插通槽28b。插通槽28b在后壁部件29一侧开口,并且与之相反的一侧是不开口的抵碰部。在该抵碰部一侧的端部设有支承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轴承30。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两端分别安装到轴承30上,由此通过两侧壁部件28被支承为可以旋转。
另外,在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一端侧中,设置有作为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传递齿轮31。在加压辊21被两侧壁部件28支承的状态下,驱动传递齿轮31以比侧壁部件28更向外侧露出的状态来配置。由此,当定影装置9搭载到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参照图1)里时,驱动传递齿轮31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里的齿轮连结,成为能够向加压辊21传递驱动源的驱动力的状态。还有,作为向加压辊21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部件,除了驱动传递齿轮31之外,也可以是张紧架设驱动传递带的带轮、联轴器等。
在定影带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设置有作为支撑定影带20等的-对端部保持部件的凸缘32。该凸缘32是定影装置9的定影框体40的一部分。定影带20通过凸缘32在非旋转状态下以基本上不被施加圆周方向的张力的状态,即所谓的自由带方式来被支撑。另外,在各凸缘32上设置有导向槽32a。通过使该导向槽32a沿着侧壁部件28的插通槽28b的边缘进入,凸缘32就组装到侧壁部件28上了。
另外,在各凸缘32和后壁部件29之间设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一对弹簧33。通过各弹簧33将支撑件24及凸缘32向加压辊21一侧施力,定影带20被推压抵接到加压辊21上。由此,就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了定影夹持部N。
另外,如图4所示,在构成第2装置框体26的后壁部件29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中,设置有作为定位部的孔部29b。孔部29b是定影装置主体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来进行定位的部分。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有作为定位部的突起101。将定影装置主体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00上时,通过将该突起101插入定影装置9的孔部29b,使突起101与孔部29b嵌合,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来进行定影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定位。另外,在后壁部件29的与设有孔部29b的端侧为相反的端侧中没有设置定位部。由此,伴随温度变化的定影装置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伸缩就不受限制了。
图5所示是由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件23、凸缘32构成的加热器单元的立体图,图6所示是其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5及图6中,加热器保持件23的形状是为了方便而简化地表示的,关于其具体的形状将在后面叙述。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加热器支撑件23的定影带20一侧(定影夹持部N侧)的面中设有用于收容加热器22的矩形的收容凹部23a。加热器22在其被收容于收容凹部23a内的状态下,通过后述的连接器与加热器支撑件23一起被夹入并保持。
一对凸缘32具有带支承部32b、带限制部32c和支承凹部32d。带支承部32b是插入到定影带20的内周以支承定影带20的C字形状的部分。带限制部32c是与定影带20的端面接触来限制长度方向的移动(偏靠)的凸缘状的部分。加热器保持件23和支撑件24的两端侧插入支承凹部32d,并由支承凹部32d来支承。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加热器支撑件23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中设置有作为定位部的定位凹部23e。通过图5及图6的左侧所示的凸缘32的嵌合部32e与该定位凹部23e的嵌合,来进行加热器支撑件23与凸缘32的长度方向的定位。还有,在图5及图6的右侧所示的凸缘32中,没有设置嵌合部32e,不与加热器支撑件23进行长度方向的定位。由此,伴随温度变化的加热器保持件23的长度方向的伸缩是不受限制的。
另外,如图4所示,通过使该导向槽32a沿着侧壁部件28的插通槽28b进入,凸缘32就组装到侧壁部件28上了。图4所示的两个凸缘32中,相对于加热器保持件23进行长度方向的定位的凸缘32是里侧的凸缘32。通过将该里侧的凸缘32组装在侧壁部28上,来进行加热器保持件23相对于侧壁部28的长度方向的定位。这样,侧壁部28和凸缘32作为进行加热器保持件23的长度方向的定位的定影装置主体的定位部来发挥功能。
支撑件24相对于凸缘32不进行长度方向的定位。如图6所示,支撑件24在其两端侧设置有限制相对于各凸缘32在长度方向上移动(脱落)的台阶部24a,各台阶部24a相对于各凸缘32的至少一方是隔着长度方向的间隙来配置的。即,支撑件24以长度方向的伸缩随着温度变化不受限制的方式,相对于两个凸缘32在长度方向上具有松动地来组装,相对于凸缘32的一方不是进行定位的构成。
图7所示是加热器22的俯视图,图8所示是其分解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对于加热器22的定影带20侧(夹持部N侧)称为″表面侧″,将加热器保持件23侧称为″背面侧″。
如图8所示,导体层51由面状的阻抗发热体60、设置在基体材料5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侧的多个电极部61、连接电极部61和阻抗发热体60的多个供电线62构成。另外,如图7所示,为了确保与后述的连接器的连接,各电极61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不被绝缘层52覆盖而成为露出的状态。
基体材料50由氧化铝或氮化氧化铝等的陶瓷、玻璃等绝缘材料来构成。另外,也可以由不锈钢(SUS)或铁、铜、铝等金属材料来构成基体材料50,并在基体材料50与导体层51之间另外设置绝缘层来确保绝缘性。
由于金属材料对急速加热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并且加工容易,因此适合于实现低成本化。其中,铝和铜由于具有高导热性和难以发生温度不均,所以优选使用。另外,不锈钢与它们相比,具有可以廉价地制造的优点。
绝缘层52由耐热性玻璃构成。此外,作为绝缘层52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陶瓷或聚酰亚胺(PI)等。
各阻抗发热体60例如可以通过丝网印刷等将调和了银钯(AgPd)或玻璃粉末等的糊状物涂覆到基体材料50上,然后通过对基体材料50进行烧结而形成的。作为阻抗发热体60的材料,除这些以外,还可以使用银合金(AgPt)或氧化钌(Ru02)的阻抗材料。
供电线62由电阻值比阻抗发热体60小的导体构成。作为供电线62及电极61的材料,可以使用银(Ag)或银钯(AgPd)等。可以通过对这样的材料进行丝网印刷等来形成供电线62及电极61
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抗发热体60设置在基体材料50的表面侧,但相反地,阻抗发热体60也可以设置在基体材料50的背面侧。此时,由于阻抗发热体60的热经由基体材料50传递到定影带20,因此基体材料50优选由氮化铝等导热率高的材料来构成。另外,通过由热传导率良好的材料来构成基体材料50,即使将阻抗发热体60配置在基体材料50的背面侧,也能够充分地加热定影带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抗发热体60、电极部61以及供电线62使用银、钯等合金,具有PTC特性(正的电阻温度系数)。PTC特性是指温度变高时电阻值变高(在施加稳定电压时加热器输出功率下降)的特性。
通过采用具有PTC特性的阻抗发热体60,在低温时通过高输出就能够快速上升,而在高温时能够通过低输出来抑制过度升温。例如,如果PTC特性的TCR系数为300~4000ppm/度左右,就在确保加热器所需的电阻值的同时实现低成本化。
更为优选的是,TCR系数为500~2000ppm/度。TCR系数可以在25度和125度下通过测量电阻值来计算。例如,如果温度上升100度,电阻值上升10%,则TCR系数为1000ppm/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抗发热体60在基体材料50的长度方向上设有三个。三个阻抗发热体60中的一个构成配置在基体材料50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作为第1发热部的中央发热部65A,剩余的两个构成配置在中央发热部65A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作为第2发热部的端部发热部65B。中央发热部65A和端部发热部65B构成为能够相互独立地进行发热控制。
在图7中,将多个电极部61从左开始依次设为第1电极部61A、第2电极部61B、第3电极部61C、第4电极部61D时,在对第2电极部61B及第4电极部61D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仅中央发热部65A发热。另外,在对第1电极部61A及第2电极部61B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仅图7的左侧的端部发热部65B发热,在对第2电极部61B和第3极部61C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仅图7的右侧的端部发热部65B发热。
另外,如果将第1电极部61A和第3电极部61C在外部并联连接并能够同时施加电压时,通过对这些电极部61A、61C和第2电极部61B施加电压,就能够使双方的端部发热部65B同时发热。另外,图7中的箭头表示在各发热部65A、65B的长度方向上流动的电流的方向。
在通过纸张的纸张的宽度为中央发热部65A的宽度L1以下时,仅使中央发热部65A发热,另外,在通过纸张的纸张的宽度为大于中央发热部65A的宽度L1的宽度的情况下,除了中央发热部65A之外还使各端部发热部65B分别发热,由此能够根据通过纸张区域的大小来变更发热区域的大小。更进一步地,通过使中央发热部65A的宽度L1与小尺寸的纸张宽度(例如,A4纸宽:215mm)一致,使包括从一方的端部发热部65B到另一方的端部发热部65B的发热区域的宽度L2与大尺寸的纸张宽度(例如,A3纸宽:301mm)一致,在使这些纸张通过纸张时,因为难以产生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过度的温度上升(由于几乎不产生发热部65B上的非通过纸张区域),因此能够提高印刷生产率。
另外,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发热部65A、65B在各自的两端部具有相对于通过纸张方向(图7的上下方向)为倾斜的倾斜部601。另外,彼此相邻的倾斜部601的至少一部分是在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上彼此重叠,来配置在长度方向的相同区域G(参照图7的放大图)内的。这样,通过倾斜部601彼此重叠地配置,就能够抑制发热部65A、65B彼此之间的温度的降低,能够降低纸宽方向的定影不均。
图9所示是将连接器70安装到加热器22及加热器保持件23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连接器70具有树脂制的壳体71,和固定在壳体71上的板簧的接触端子72。接触端子72具有与加热器22的各电极部61接触的一对接点部72a。另外,在连接器70(接触端子72)中连接有供电用的线束73。
如图9所示,连接器70以从表面侧和背面侧一起夹住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件23的方式来安装。由此,接触端子72的各接点部72a相对于加热器22的电极部61弹性地接触(压接),阻抗发热体60就借助于连接器70和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源电连接了。由此,成为能够从电源向阻抗发热体60供给电力的状态。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作为供电部件的连接器70还兼有作为将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件23一起夹持并保持的夹持部件的功能,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夹持部件,从而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另外,在与图9所示的加热器22的端部侧的相反的端部侧,也同样安装有连接器70。
然而,在这样的定影装置9中,图2所示的加压辊21的表面有时会带电。然后,当加压辊21带电为与调色剂相同的极性时,定影夹持部N附近的纸张P上的调色剂与加压辊21的表面相斥,并附着在定影带20上。由此,调色剂粘着在定影带20上而发生定影不良。另外,通过定影带20的旋转,附着的调色剂再次到达定影夹持部N并再次附着到纸张P上,由此产生由静电偏移引起的异常图像。
相对于此,例如可以采用使除电部件与加压辊21的芯棒21a接触的构成。通过该除电部件,加压辊21的外周面的电荷从脱模层21c经由导电性的弹性层21b、芯棒21a被除电,从而能够防止上述的定影不良和静电偏移。
然而,在上述结构中,需要对弹性层21b赋予导电性。例如,作为对弹性层21b赋予导电性的方法,有在构成弹性层21b的硅橡胶中混合导电性的填料的方法。但是,会因此损害弹性层21b的弹性和拉伸性,从而减小定影夹持部N的宽度。然后,为了确保充分的定影夹持部N的宽度,需要增大加压辊21对定影带20施加的负荷(以下称为定影负荷)。由于该定影负荷的增加,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增加,定影带20就容易磨损,进而,定影带20就会容易破损。尤其是,定影装置9为高速化的机种时,存在着每一作业的打印张数也增加的倾向,电荷就容易滞留在加压辊21上。为了对这样的加压辊21确保充分的除电能力,需要增加混合在硅橡胶中的填料的量,并进一步减小弹性层21b的电阻,定影负荷就进一步变大。因此,定影带20的磨损和破损的问题变得显著。
如上所述,在上述结构中,产生了定影带20的磨损和破损等的其他的问题,从而难以兼顾定影不良和静电偏移的抑制和定影装置9的高速化。
相对于此,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9具有作为除电部件的除电刷35。除电刷35与作为加压辊21的表层的脱模层21c接触。除电刷35经由第1电阻36接地。
通过除电刷35能够除去加压辊21表层的电荷,能够抑制上述的定影不良和静电偏移。另外,通过采用使除电刷35与加压辊21的脱模层21c接触的构成,不需要使中间层即弹性层21b作为导电层。因此,不需要如上所述地为了确保定影夹持部N的宽度而增大定影负荷,能够同时实现定影不良和静电偏移的抑制以及定影装置9的高速化。
然而,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面状的加热器22与定影带20的内表面接触的构成的定影装置9中,由于来自交流电源的电流经由加压辊21向定影装置外的部件泄漏,就有可能对电子零件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零件带电而引起调色剂的附着。即,如图11所示,施加有交流电压的加热器22的导体层51和定影带20之间,是通过厚度小于0.1mm的绝缘层52来进行基本绝缘的。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接触。除电刷35与加压辊21接触。除电刷35经由第1电阻36、定影框架40以及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框架103(以下简称为装置主体框架103)被接地。在这样的构成中,当厚度薄的绝缘层52破损时,导体层51和定影带20、以及加压辊21导通,电流就从交流电源侧向定影框架40或装置主体框架103侧流动。由此,有可能对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电子零件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规定的零件带电而附着调色剂,并成为零件的沾污或卡纸处理时等的操作者的沾污的原因。另一方面,例如在使用卤素加热器作为加热体的定影装置中,被通电的加热丝的构成是被作为绝缘层的玻璃管覆盖的。该玻璃管的厚度为0.4mm以上,能够强化卤素加热器与定影带20之间的绝缘。另外,卤素加热器和定影带20是不接触的。因此,难以产生如上所述的对电子零件的不良影响或零件的带电。
针对采用这种面状加热器的定影装置的课题,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使除电刷35经由第1电阻36接地。由此,能够抑制对上述电子零件的不良影响和零件的带电。即,通过设置第1电阻36,能够抑制经由定影框架40或装置主体框架103流向接地侧的电流,能够抑制对图像形成装置内的电子零件的不良影响或零件的带电。作为第1电阻36,只要具有必要的电阻值,除了一般的无源元件等电阻器之外,也可以是导电性的树脂零件等。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加压辊21表层经由除电刷35向接地侧流动的电流方向上,将第1电阻36配置在除电刷35和定影框架40的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对定影装置9周边(即,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定影装置9外)的电子零件的不良影响。另外,能够抑制定影装置9周边的部件的带电,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调色剂向定影装置9外的飞散、附着。
如上所述,为了将流向接地侧的电流设定在规定值以下,需要将第1电阻36的电阻值设定为适当的值。具体而言,流过第1电阻36的电流值优选为IEC(国际电工委员会)-J60950-1所规定的3.5mA以下。另外,更优选为电气用品安全法的附表12的第七条第2项中规定的1.0mA以下。
即,将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源设为E1[V]、将流过第1电阻36的电流值设为I1[A]时,第1电阻36的电阻值能够通过E1/I1求出。具体而言,在E1为100V、I1为3.5mA以下时,根据100/(3.5×10-3),将第1电阻36的电阻值设定为(10/3.5)×104Ω以上。另外,在E1为100V、I1为1.0mA以下时,根据100/(1.0×10-3),将第1电阻36的电阻值设定为1×105Ω以上。如上所述,通过设定第1电阻36的电阻值,能够将路径上的合成电阻设定为(10/3.5)×104Ω以上、或者1×105Ω以上。
另外,优选在除电刷35和定影框架40之间串联配置多个第1电阻36。由此,即使某个第1电阻36破损,也能够如上所述地抑制流向接地侧的电流,能够提高定影装置的可靠性。另外,此时优选将各个第1电阻36的电阻值设定为上述的值。由此,即使某第1电阻36破损,也能够使流过第1电阻36的电流值为3.5mA以下或者1.0mA以下。
然而,如图12所示,在加压辊21内,除电刷35接触的脱模层21c和金属芯21a是经由作为非导电性的中间层的弹性层21b来被绝缘的。
然后,通过将该弹性层21b的厚度设置在2.5mm以上,能够确保脱模层21c与芯棒21a之间的沿面距离(脱模层21c的轴向端面与芯棒21a的轴向端面的距离)为2.5mm以上,能够对脱模层21c与芯棒21a进行基本绝缘。由此,能够防止电流从脱模层21c向芯棒21a侧流动而导致芯棒21a带电。
另一方面,当弹性层21b的厚度过大时,由弹性层21b的热膨胀引起的各部分之间的直径差会变大。由此,由于加压辊21的旋转动作的线速度变化增大,在通过加压辊21的旋转使定影带20从动旋转的构成的情况下,会对定影带20的旋转速度产生影响。为了抑制由该热膨胀引起的线速度变化,弹性层21b优选设定为6.0mm以下。
考虑到以上的基本绝缘和由热膨胀引起的线速度变化,弹性层21b的厚度优选设定为2.5mm以上6.0mm以下。另外,更优选的是设定弹性层21b的厚度和定影负荷,使得在加压辊21和定影带20的压接状态下弹性层21b的厚度为2.5mm以上。由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基本绝缘。
另外,通过如上所述地设定弹性层21b的厚度,轴承30的设计自由度增加。具体而言,在轴承30中容易采用滚珠轴承,能够实现定影装置的安全性的提高和高寿命化。即,作为防止从芯棒21a朝向接地侧的电流的其他方法,在轴承30中也可以采用非导电性的滑动轴承。但是,采用非导电性的滑动轴承时,与滚珠轴承相比,在定影装置高速化时就会容易产生轴承30的磨损。另外,也可以在固定框架40和滚珠轴承之间设置绝缘部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轴承30的位置精度变差,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的平行度变差,就会导致定影带20的蛇行或磨损。因此,通过如上所述地设定弹性层21b的厚度,并且在轴承30中采用滚珠轴承,就能够实现定影装置的安全性的提高和高寿命化。
另外,如图13所示,也可以设置作为第1整流元件的第1二极管37。第1二极管37与第1电阻36串联连接。
第1二极管37使加压辊21在与调色剂相反极性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的一侧)、即吸引调色剂的一侧带电。由此,能够抑制调色剂附着在定影带20侧。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加压辊21的脱模层21c朝向接地侧的电流方向上,第1二极管37配置在除电刷35和定影框架40之间。由此,在从加压辊21朝向接地侧的电流方向上,在定影框架40的上游侧,能够如上所述地吸引调色剂。因此,能够在最小限度的范围内使零件带电,能够抑制对定影装置外的电子零件的不良影响,另外,能够抑制调色剂向定影装置外的部件的飞散或附着。
另外,如图14所示,定影带20的基底层20a可以由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并且也以经由该基底层20a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带20的基底层20a由导电性的聚酰亚胺形成。
通过将定影带20经由其基底层20a来接地,能够使定影带20表面的电位为0V,能够抑制调色剂附着在定影带20的表面上。
然后,定影带20的基底层20a经由作为第2整流元件的第2二极管39、第2电阻38等接地。第2二极管39和第2电阻38串联连接。
另外,定影带20经由第2电阻38接地。由此,能够抑制在定影带20的基底层~接地侧流动的电流,能够提高定影装置的安全性。第2电阻38在从定影带20的基底层20a到接地侧的电流方向上,配置在定影带20的基底层20a和定影框架40之间。
另外,第2二极管39被设定为与第1二极管37的电流的流动的方向相反。即,通过第2二极管39,能够使定影带20的基底层20a在与调色剂同极性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负的一侧)、即分离调色剂的一侧带电。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调色剂被吸引到定影带20上。
另外,示出了加压辊21的脱模层21c侧和定影带20的基底层20a侧分别串联连接不同的电阻并接地的情况,但也可以经由共通的电阻接地。例如,如图15所示,定影带20的基底层20a侧和加压辊21的脱模层21c侧经由共通的第1电阻36接地。换句话说就是,加压辊21的脱模层21c~除电刷35~第1二极管37的路径和定影带20的基底层20a~第2二极管39的路径并联连接,并经由这些路径~第1电阻36~定影框架40~装置主体框架103来接地。通过使加压辊21的脱模层21c侧和定影带20的基底层20a侧与共通的第1电阻36连接,能够减少定影装置的零件数量,能够降低定影装置的成本。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通过设置独立的第1电阻36、第2电阻38,能够自由地变更各个路径的电阻值。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就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黑白图像形成装置或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等。
作为记录介质,除了用纸P(普通纸)以外,还包括有厚纸、明信片、信封、薄纸、涂敷纸(涂层纸或铜版纸等)、描图纸、OHP片材等。
另外,本发明除了上述定影装置之外,还可适用于如图16~图18所示的定影装置。以下,对图16~图18所示的各定影装置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说明。
首先,图16所示的定影装置9在相对于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一侧为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推压辊44。推压辊44是与作为旋转部件的定影带20相向而对地旋转的对置旋转部件。该推压辊44和加热器22构成为夹着定影带20来加热。另一方面,在加压辊21一侧,在定影带20的内周配置有夹持部形成部件45。夹持部形成部件45由支撑件24支撑。夹持部形成部件45和加压辊21夹着定影带20形成夹持部N。
接着,在图17所示的定影装置9中,省略了上述的推压辊44。然后,为了确保定影带20和加热器22的圆周方向接触长度,加热器22沿着定影带20的曲率形成为圆弧状。其它的构成与图16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构成相同。
最后,对图18所示的定影装置9进行说明。定影装置9由加热组件92、作为旋转部件或定影部件的定影辊93、加压组件94构成。加热组件92具有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件23、支撑件24、加热带120等。定影辊93由实心的铁制芯棒93a、在该芯棒93a的表面形成的弹性层93b、在弹性层93b的外侧形成的脱模层93c来构成。另外,在加热组件92相对于定影辊93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有加压组件94。加压组件94由夹持部形成部件95、支撑件96、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带97构成。加压带97内含夹持部形成部件95和支撑件96。加压带97被设置为能够旋转。然后,使得纸张P通过加压带97与加压辊93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2,对其进行加热及加压来定影图像。
在以上的图16~图18的定影装置中,由于加压辊21(或加压带97)的表层的带电而产生定影不良或静电偏移也是相同的。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使除电部件与加压辊21(或加压带97)的表层接触,使该除电部件接地。由此,能够去除加压辊21(或加压带97)的表层的电荷,能够抑制定影不良和静电偏移。另外,通过使除电部件经由第1电阻接地,能够抑制流向接地侧的电流。更进一步地,在从加压辊21(或加压带97)朝向接地侧的电流方向上,通过在除电部件和定影框架之间配置第1电阻,能够抑制对定影装置周边的电子零件的不良影响和对定影装置周边的部件(即,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定影装置外的部件)的带电。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说明的定影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干燥涂敷在纸张上的墨水的干燥装置,更进一步地,还能够适用于将作为覆盖部件的膜材热压接到纸张等片材表面的层压机,及对包装材料的密封部进行热压接的热封机等的热压接装置那样的加热装置。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这样的装置,也能够抑制对加热装置周边的部件的带电。

Claims (20)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状的加热体;
旋转部件;
对所述旋转部件加压的加压部件;
与所述加压部件的外表面接触的除电部件,以及
保持所述加压部件的加热框架,
所述加压部件的外表面具有导电性,并且
所述除电部件从所述除电部件侧开始经由第1电阻及所述加热框架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阻的电阻值为(10/3.5)×104Ω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阻的电阻值为1.0×105Ω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电部件经由至少两个串联连接的所述第1电阻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第1电阻的电阻值为(10/3.5)×104Ω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第1电阻的电阻值为1.0×105Ω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部件具有非导电性的中间层,
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2.5mm以上6.Om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加压部件压接的状态下,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2.5mm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部件经由轴承被保持在所述加热框架上,所述轴承是滚珠轴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电部件经由与所述除电部件串联连接的第1整流元件接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整流元件在电流方向被配置在所述加热框架与所述除电部件侧的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具有导电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经由所述导电层接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经由第2电阻接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电部件经由与所述除电部件串联连接的第1整流元件接地,
所述第2电阻和第2整流元件串联连接,
所述第2整流元件使电流朝着与所述第1整流元件为相反的方向流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电部件和所述旋转部件经由共通的所述第1电阻接地。
17.一种通过热使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定影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18.一种通过热使记录介质上的液体干燥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19.一种将覆盖部件热压接到片材的表面的层压机,其特征在于:
是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2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定影装置或权利要求18所述的干燥装置。
CN202210611097.4A 2021-05-31 2022-05-31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干燥装置、层压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54804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1417A JP2022183895A (ja) 2021-05-31 2021-05-31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乾燥装置、ラミネータ、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91417 2021-05-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80468A true CN115480468A (zh) 2022-12-16

Family

ID=81448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1097.4A Pending CN115480468A (zh) 2021-05-31 2022-05-31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干燥装置、层压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06916B2 (zh)
EP (1) EP4099096A1 (zh)
JP (1) JP2022183895A (zh)
CN (1) CN11548046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34085A (ja) 1995-11-09 1997-05-20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3880961B2 (ja) * 2003-12-19 2007-02-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方法、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3017A (ja) * 2007-10-10 2009-04-30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70001B (zh) 2013-02-06 2016-08-17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271986B2 (ja) 2013-12-12 2018-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56724B2 (ja) * 2015-02-27 2019-01-2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EP3495893A1 (en) 2017-12-08 2019-06-12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550373B1 (en) 2018-03-12 2022-05-04 Ricoh Company, Ltd. Heat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550374B1 (en) 2018-03-14 2022-05-11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087501B2 (ja) 2018-03-19 2022-06-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824101B2 (en) 2018-03-19 2020-11-03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599512A1 (en) * 2018-07-25 2020-01-29 Ricoh Company, Ltd. Heater,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877407B2 (en) 2018-07-25 2020-12-29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809652B2 (en) 2018-07-27 2020-10-20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7143710B2 (ja) 2018-09-28 2022-09-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9415B2 (ja) 2018-09-28 2023-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部材、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5841B2 (ja) 2018-09-28 2022-1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9416B2 (ja) 2018-09-28 2023-0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57905B2 (ja) 2018-09-28 2022-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60676A (ja) 2018-10-10 2020-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60677A (ja) 2018-10-10 2020-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86278A (ja) 2018-11-29 2020-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25012B2 (ja) 2018-11-29 2022-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6906B2 (ja) 2018-12-07 2023-0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温度検知部材、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53138B2 (ja) 2019-01-31 2023-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40627B2 (ja) 2019-01-31 2023-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体、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69529B2 (ja) 2019-03-13 2023-05-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44462B2 (ja) * 2019-07-10 2023-09-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06916B2 (en) 2024-02-20
EP4099096A1 (en) 2022-12-07
JP2022183895A (ja) 2022-12-13
US20220382191A1 (en)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92607B2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9415B2 (ja) 加熱部材、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99062A (ja) 加熱部材、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43710B2 (ja) 加熱装置、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2346318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
US20200033771A1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185841B2 (ja) 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9416B2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2346320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热压接装置
US20110026990A1 (en) Rotational heating member,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rotational heating member
US9329535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KR102210406B1 (ko) 다수의 발열체 쌍을 가지는 정착기용 히터 및 이를 채용한 정착기
JP7448886B2 (ja)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圧着装置
CN115480468A (zh)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干燥装置、层压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JP7280554B2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92816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465441B2 (ja)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圧着装置
JP7338763B2 (ja) 加熱装置、ベルト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5309018A (zh) 加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JP7466843B2 (ja) 加熱部材、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118648A1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076857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8214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96450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04078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