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10824B - 层叠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层叠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10824B
CN115410824B CN202210532165.8A CN202210532165A CN115410824B CN 115410824 B CN115410824 B CN 115410824B CN 202210532165 A CN202210532165 A CN 202210532165A CN 115410824 B CN115410824 B CN 1154108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s
start point
curve start
distance
body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321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10824A (zh
Inventor
今枝拓也
森田贵志
畑中真志
兼子俊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410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108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108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108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05Electrodes
    • H01G4/012Form of non-self-support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0Stacke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01G4/248Terminals the terminals embracing or surrounding the capacitive element, e.g. c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Ceramic Capaci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层叠电容器的素体具有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第一主体部相对于第一延伸部位于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第二主体部相对于第二延伸部位于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第二方向上的长度L0~L4以及主面间的距离关于TL1~TL3,满足下述式(1)~(6):0.03≦L1/L0≦0.1…(1)0.1≦L2/L0≦0.25…(2)0.75≦L3/L0≦0.9…(3)0.9≦L4/L0≦0.97…(4)0≦(TL1‑TL2)/TL1≦0.02…(5)0≦(TL1‑TL3)/TL1≦0.02…(6)。

Description

层叠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层叠电容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332285号公报中记载了具备陶瓷基体及多个内部电极的层叠陶瓷电容器。多个内部电极在陶瓷基体的内部沿陶瓷基体的厚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层叠,交替地导出到长度方向上的陶瓷基体的两端部。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上述那样的层叠电容器要求高容量化,并且进行薄层化和多层化。另一方面,进行薄层化和多层化时,容易产生脱层等结构缺陷。因此,要求实现高容量化并且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另外,在层叠电容器中一并要求抑制安装不良的产生。
因此,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高容量化、以及抑制安装不良的产生的层叠电容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层叠电容器具备:素体,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主面、以及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相互相对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素体具有: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电极,它们以在第一方向上隔着电介质层彼此面对的方式交替配置,多个第一电极中的各个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以从第一主体部到第一侧面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多个第二电极中的各个包括:第二主体部、以及以从第二主体部到第二侧面的方式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在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平行的截面中,多个第一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第一主体部相对于第一延伸部位于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并且具有:最靠近第一侧面的第一曲线开始点、和次于第一曲线开始点而靠近第一侧面的第二曲线开始点,多个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第二主体部相对于第二延伸部位于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并且具有:最靠近第二侧面的第四曲线开始点、和次于第四曲线开始点而靠近第二侧面的第三曲线开始点,若将第二方向上的素体的长度设为L0,将第二方向上的第一侧面与第一曲线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设为L1,将第二方向上的第一侧面与第二曲线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设为L2,将第二方向上的第一侧面与第三曲线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设为L3,将第二方向上的第一侧面与第四曲线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设为L4,将与第一方向平行且通过第二方向上的素体的中心的直线上的一对主面之间的距离设为TL1,将与第一方向平行且通过第二曲线开始点的直线上的一对主面之间的距离设为TL2,将与第一方向平行且通过第三曲线开始点的直线上的一对主面之间的距离设为TL3,则满足下述式(1)~(6):
0.03≦L1/L0≦0.1…(1)
0.1≦L2/L0≦0.25…(2)
0.75≦L3/L0≦0.9…(3)
0.9≦L4/L0≦0.97…(4)
0≦(TL1-TL2)/TL1≦0.02…(5)
0≦(TL1-TL3)/TL1≦0.02…(6)。
在该层叠电容器中,在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平行的截面中,第一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第一主体部相对于第一延伸部位于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并且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第二主体部相对于第二延伸部位于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并且,关于第一~第四曲线开始点,满足上述式(1)~(4)。在这样构成的层叠电容器中,制造时的加压工序中的电容形成部的变形被抑制,并且与电容形成部邻接的边缘部的层间的粘接强度提高,其结果,能够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另外,由于能够较大地确保电容形成部的尺寸,因此能够实现高容量化。进而,在该层叠电容器中,关于主面间的距离,满足上述式(5)以及(6)。由此,能够使主面平坦化,能够抑制安装不良的产生。因此,根据该层叠电容器,能够实现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高容量化、以及抑制安装不良的产生。
也可以是,多个第一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从第一主体部向第一延伸部的相反侧延伸的第一部分,并且以第一主体部相对于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多个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从第二主体部向第二延伸部的相反侧延伸的第二部分,并且以第二主体部相对于第二部分位于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
也可以是,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电极中的、位于第一方向上最外侧的一对最外电极包括:主体部、和以从主体部到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若将第一方向上的一对最外电极的主体部之间的距离设为T1,将第一方向上的一对最外电极的延伸部之间的距离设为T2,则满足下述式(7):
0.75≦T2/T1≦0.94…(7)。
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
也可以是,素体还具有: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相互相对的第三侧面以及第四侧面,多个第一电极中的各个还包括:从第一主体部朝向第三侧面延伸的第三延伸部、和从第一主体部朝向第四侧面延伸的第四延伸部,在与第二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多个第一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第一主体部相对于第三延伸部以及第四延伸部位于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并且具有:位于第一主体部与第三延伸部之间的边界部分的第五曲线开始点、和位于第一主体部与第四延伸部之间的边界部分的第六曲线开始点,若将第三方向上的素体的长度设为W0,将第三方向上的第三侧面与第五曲线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设为W1,将第三方向上的第三侧面与第六曲线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设为W2,则满足下述式(8)以及(9):
0≦W1/W0≦0.25…(8)
0.75≦W2/W0≦1…(9)。
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并且实现进一步的高容量化。
也可以是,在与第二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若将与第一方向平行且通过第三方向上的素体的中心的直线上的一对主面之间的距离设为TW1,将与第一方向平行且通过第五曲线开始点的直线上的一对主面之间的距离设为TW2,将与第一方向平行且通过第六曲线开始点的直线上的一对主面之间的距离设为TW3,则满足下述式(10)及(11):
0≦(TW1-TW2)/TW1≦0.02…(10)
0≦(TW1-TW3)/TW1≦0.02…(11)。
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安装不良的产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高容量化、以及抑制安装不良的产生的层叠电容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截面图。
图2是层叠电容器的另一截面图。
图3(a)及图3(b)是用于说明层叠电容器的制造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当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层叠电容器1具备素体2。素体2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长方体形状包括角部以及棱线部被倒角的长方体形状、以及角部以及棱线部被倒圆的长方体形状。素体2具有一对主面2a、第一侧面2b及第二侧面2c、以及第三侧面2d及第四侧面2e。一对主面2a在第一方向D1上相互相对。第一侧面2b以及第二侧面2c在与第一方向D1垂直的第二方向D2上相互相对。第三侧面2d以及第四侧面2e在与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垂直的第三方向D3上相互相对。一个主面2a构成安装面。层叠电容器1例如在一个主面2a通过焊接而安装于安装对象(例如电子部件或基板等)。
在图1中示出层叠电容器1的与第三方向D3垂直的截面(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平行的截面),在图2中示出与层叠电容器1的第二方向D2垂直的截面。图1和图2的截面例如是通过素体2的中心的截面。在图1及图2中,省略了表示截面的剖面线(hatching)。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以及第三方向D3分别例如为素体2的高度方向、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在该例子中,素体2的第二方向D2上的长度比素体2的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高度)以及素体2的第三方向D3上的长度(宽度)各自更长。素体2的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和素体2的第三方向D3上的长度也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彼此不同。
素体2具有多个电介质层3、多个第一电极10和多个第二电极20。各电介质层3例如由包括电介质材料(BaTiO3系、Ba(Ti,Zr)O3系、或(Ba,Ca)TiO3系等电介质陶瓷)的陶瓷生片的烧结体构成。在实际的素体2中,相邻的电介质层3被一体化为无法识别相互之间的边界的程度。
多个第一电极10和多个第二电极20,以在第一方向D1上隔着电介质层3彼此面对的方式交替配置。即,多个电介质层3、多个第一电极10以及多个第二电极20,以在第一方向D1上以第一电极10、电介质层3、第二电极20、电介质层3、第一电极10的顺序重复排列的方式层叠。第一方向D1上的一对最外层是电介质层3。电介质层3、第一电极10以及第二电极20的层叠方向与第一方向D1一致。
第一电极10及第二电极20例如由Ni或Cu等导电性材料形成为层状。第一电极10以及第二电极20例如由包括该导电性材料的导电性膏体的烧结体构成。第一电极10以及第二电极20作为配置于素体2内的内部电极而发挥功能。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具有彼此不同的极性。
参照图1,对图1的截面中的第一电极10以及第二电极20的形状进行说明。素体2在第三方向D3上具有同样的截面形状。
各第一电极10具有:第一主体部11、第一延伸部12以及第一部分13。第一主体部11在从第一方向D1观察的情况下呈例如矩形状。第一延伸部12以从第一主体部11到第一侧面2b的方式延伸,并且露出于第一侧面2b。第一延伸部12与以覆盖第一侧面2b的方式设置于素体2的外表面的外部电极(省略图示)电连接。第一部分13从第一主体部11向第一延伸部12的相反侧,朝向第二侧面2c延伸。第一部分13未露出于素体2的外表面。
多个第一电极10中的、除位于第一方向D1的中央部的第一电极10A以外的第一电极10中的各个,以第一主体部11相对于第一延伸部12位于第一方向D1的外侧的方式,在第一主体部11与第一延伸部12之间的边界部分弯曲。换言之,这些第一电极10中的各个,以第一延伸部12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1位于第一方向D1的内侧的方式弯曲。第一方向D1的外侧及内侧是以第一方向D1上的素体2的中心为基准的外侧及内侧。
除第一电极10A以外的第一电极10中的各个如上述那样弯曲,从而具有第一曲线开始点P1和第二曲线开始点P2。第一曲线开始点P1是在图1的截面中第一电极10所具有的曲线开始点中最靠近第一侧面2b的曲线开始点,第二曲线开始点P2是次于第一曲线开始点P1而靠近第一侧面2b的曲线开始点。
另外,各第一电极10,以第一主体部11相对于第一部分13位于第一方向D1的外侧的方式,在第一主体部11与第一部分13之间的边界部分弯曲。换言之,各第一电极10,以第一部分13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1位于第一方向D1的内侧的方式弯曲。
各第二电极20具有:第二主体部21、第二延伸部22以及第二部分23。第二主体部21例如形成为矩形状。第二延伸部22以从第二主体部21到第二侧面2c的方式延伸,并且露出于第二侧面2c。第二延伸部22与以覆盖第二侧面2c的方式设置于素体2的外表面的外部电极(省略图示)电连接。第二部分23从第二主体部21向第二延伸部22的相反侧,朝向第一侧面2b延伸。第二部分23未露出于素体2的外表面。
多个第二电极20中的、除位于第一方向D1的中央部的第二电极20A以外的第二电极20中的各个,以第二主体部21相对于第二延伸部22位于第一方向D1的外侧的方式,在第二主体部21与第二延伸部22之间的边界部分弯曲。换言之,这些第二电极20中的各个,以第二延伸部22相对于第二主体部21位于第一方向D1的内侧的方式弯曲。第二主体部21与第二延伸部22之间的边界部分在第一方向D1上与第一电极10的第一部分13重叠。
除第二电极20A以外的第二电极20中的各个如上述那样弯曲,从而具有第三曲线开始点P3以及第四曲线开始点P4。第四曲线开始点P4是在图1的截面中第二电极20所具有的曲线开始点中最靠近第二侧面2c的曲线开始点,第三曲线开始点P3是次于第四曲线开始点P4而靠近第二侧面2c的曲线开始点。
另外,各第二电极20,以第二主体部21相对于第二部分23位于第一方向D1的外侧的方式,在第二主体部21与第二部分23之间的边界部分弯曲。换言之,各第二电极20,以第二部分23相对于第二主体部21位于第一方向D1的内侧的方式弯曲。第二部分23,与第一电极10中的第一主体部11与第一延伸部12之间的边界部分在第一方向D1上重叠。
素体2具有电容形成部5和边缘(margin)部6。电容形成部5是通过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20彼此面对而形成静电电容的部分。在从第一方向D1观察的情况下,电容形成部5与多个第一电极10中的各个以及多个第二电极20中的各个重叠。边缘部6是素体2中的除电容形成部5以外的部分。
在除第一电极10A以外的第一电极10中的各个以及除第二电极20A以外的第二电极20中的各个中,满足下述式(1)~(4):
0.03≦L1/L0≦0.1…(1)
0.1≦L2/L0≦0.25…(2)
0.75≦L3/L0≦0.9…(3)
0.9≦L4/L0≦0.97…(4)。
在上述式中,L0为素体2在第二方向D2上的长度(最大长度)。L1是第二方向D2上的第一侧面2b与第一曲线开始点P1之间的距离。L2是第二方向D2上的第一侧面2b与第二曲线开始点P2之间的距离。L3是第二方向D2上的第一侧面2b与第三曲线开始点P3之间的距离。L4是第二方向D2上的第一侧面2b与第四曲线开始点P4之间的距离。
另外,关于一对主面2a之间的距离,满足下述式(5)及(6):
0≦(TL1-TL2)/TL1≦0.02…(5)
0≦(TL1-TL3)/TL1≦0.02…(6)。
在上述式中,TL1是与第一方向D1平行且通过第二方向D2上的素体2的中心的直线上的主面2a之间的距离。TL2是与第一方向D1平行且通过第二曲线开始点P2的直线上的主面2a之间的距离。TL3是与第一方向D1平行且通过第三曲线开始点P3的直线上的主面2a之间的距离。(TL1-TL2)/TL1和(TL1-TL3)/TL1表示图1的截面中的主面2a的平坦度。主面2a可以具有以中央部凸出的方式稍微弯曲的形状。
若将多个第一电极10及多个第二电极20中的、位于第一方向D1上最外侧的一对电极设为最外电极,则在该例子中,多个第一电极10中的最靠近一个主面2a的第一电极10B和多个第二电极20中的最靠近另一个主面2a的第二电极20B是最外电极。关于这些最外电极,满足下述式(7):
0.75≦T2/T1≦0.94…(7)。
在上述式中,T1是第一方向D1上的一对最外电极的主体部之间的距离,在该例中,是第一方向D1上的第一电极10B的第一主体部11与第二电极20B的第二主体部21之间的距离。T2是第一方向D1上的一对最外电极的延伸部之间的距离,在该例中,是第一方向D1上的第一电极10B的第一延伸部12与第二电极20B的第二延伸部22之间的距离。
参照图2,对图2的截面中的第一电极10以及第二电极20的形状进行说明。素体2在第二方向D2上具有同样的截面形状。
各第一电极10还具有第三延伸部14以及第四延伸部15。第三延伸部14从第一主体部11朝向第三侧面2d延伸。第四延伸部15从第一主体部11向第三延伸部14的相反侧,朝向第四侧面2e延伸。第三延伸部14以及第四延伸部15未露出于素体2的外表面。
多个第一电极10中的、除位于第一方向D1的中央部的第一电极10A以外的第一电极10中的各个,以第一主体部11相对于第三延伸部14以及第四延伸部15位于第一方向D1的外侧的方式,在第一主体部11与第三延伸部14之间的边界部分、以及第一主体部11与第四延伸部15之间的边界部分弯曲。换言之,这些第一电极10中的各个,以第三延伸部14以及第四延伸部15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1位于第一方向D1的内侧的方式弯曲。
除第一电极10A以外的第一电极10中的各个如上述那样弯曲,从而具有第五曲线开始点P5和第六曲线开始点P6。第五曲线开始点P5是位于第一主体部11与第三延伸部14之间的边界部分的曲线开始点,第六曲线开始点P6是位于第一主体部11与第四延伸部15之间的边界部分的曲线开始点。
在除第一电极10A以外的第一电极10中的各个中,满足下述式(8)及(9):
0≦W1/W0≦0.25…(8)
0.75≦W2/W0≦1…(9)。
在上述式中,W0为第三方向D3上的素体2的长度(最大长度)。W1是第三方向D3上的第三侧面2d与第五曲线开始点P5之间的距离。W2是第三方向D3上的第三侧面2d与第六曲线开始点P6之间的距离。
另外,关于一对主面2a之间的距离,满足下述式(10)及(11):
0≦(TW1-TW2)/TW1≦0.02…(10)
0≦(TW1-TW3)/TW1≦0.02…(11)。
在上述式中,TW1是与第一方向D1平行且通过第三方向D3上的素体2的中心的直线上的主面2a之间的距离。TW2是与第一方向D1平行且通过第五曲线开始点P5的直线上的主面2a之间的距离。TW3是与第一方向D1平行且通过第六曲线开始点P6的直线上的主面2a之间的距离。(TW1-TW2)/TW1和(TW1-TW3)/TW1表示图2的截面中的主面2a的平坦度。
各第二电极20还具有第五延伸部24以及第六延伸部25。第五延伸部24从第二主体部21朝向第三侧面2d延伸。第六延伸部25从第二主体部21向第五延伸部24的相反侧,朝向第四侧面2e延伸。第五延伸部24以及第六延伸部25未露出于素体2的外表面。
多个第二电极20中的、除位于第一方向D1的中央部的第二电极20A以外的第二电极20中的各个,以第二主体部21相对于第五延伸部24以及第六延伸部25位于第一方向D1的外侧的方式,在第二主体部21与第五延伸部24之间的边界部分、以及第二主体部21与第六延伸部25之间的边界部分弯曲。换言之,这些第二电极20中的各个,以第五延伸部24及第六延伸部25相对于第二主体部21位于第一方向D1的内侧的方式弯曲。第二主体部21与第五延伸部24之间的边界部分,与第一电极10中的第一主体部11与第三延伸部14之间的边界部分在第一方向D1上重叠。第二主体部21与第六延伸部25之间的边界部分,与第一电极10中的第一主体部11与第四延伸部15之间的边界部分在第一方向D1上重叠。
除第二电极20A以外的第二电极20中的各个如上述那样弯曲,从而具有第七曲线开始点P7和第八曲线开始点P8。第七曲线开始点P7是位于第二主体部21与第五延伸部24之间的边界部分的曲线开始点,第八曲线开始点P8是位于第二主体部21与第六延伸部25之间的边界部分的曲线开始点。在该例子中,第三方向D3上的第七曲线开始点P7的位置与第一电极10的第五曲线开始点P5的位置一致,第三方向D3上的第八曲线开始点P8的位置与第一电极10的第六曲线开始点P6的位置一致。
参照图3(a)以及图3(b),对层叠电容器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3(a)所示,准备包括内侧层叠体30以及在第一方向D1上夹着内侧层叠体30的一对外侧层叠体40的层叠体8。内侧层叠体30包括交替层叠的多个生片31和多个导电层32。生片31是在烧成后成为电介质层3的陶瓷构件。导电层32是在烧成后成为第一电极10或第二电极20的构件,例如是导电性膏体。各外侧层叠体40是包括多个生片的层叠体。构成外侧层叠体40的生片具有比构成内侧层叠体30的生片31低的弹性模量。例如,构成外侧层叠体40的生片的弹性模量为构成内侧层叠体30的生片31的弹性模量的0.5倍以下。
接着,如图3的(b)所示,层叠体8在第一方向D1上被加压。在该加压工序(冲压成形工序)中,由于构成外侧层叠体40的生片的弹性模量比构成内侧层叠体30的生片31低,因此,构成外侧层叠体40的生片比生片31更大地流动,进入到第一方向D1的内侧。由此,抑制加压工序中的电容形成部5的变形,并且提高与电容形成部5邻接的边缘部6的层间的粘接强度。接着,通过切断层叠体8,得到具有规定大小的多个片(chip)。通过对这些片进行烧成,得到素体2。然后,经过在素体2的外表面设置外部电极的工序等,得到层叠电容器1。
[作用和效果]
在层叠电容器1中,在图1的截面中,除第一电极10A以外的第一电极10以第一主体部11相对于第一延伸部12位于第一方向D1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并且除第二电极20A以外的第二电极20以第二主体部21相对于第二延伸部22位于第一方向D1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并且,关于第一曲线开始点P1、第二曲线开始点P2、第三曲线开始点P3以及第四曲线开始点P4,满足上述式(1)~(4)。在这样构成的层叠电容器1中,制造时的加压工序中的电容形成部5的变形被抑制,并且与电容形成部5邻接的边缘部6的层间的粘接强度提高,其结果,能够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即,在具有如层叠电容器1那样第一电极10被引出到第一侧面2b并且第二电极20被引出到第二侧面2c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制造时的加压工序中,有时边缘部比电容形成部更大幅度地被压溃,从而电容形成部变形。这是因为在加压工序前的边缘部存在没有配置生片的空白区域(图3(a)中的区域R)。如果电容形成部的变形大,则有可能产生脱层等结构缺陷。与此相对,在层叠电容器1中,如上所述,电容形成部5的变形被抑制,并且边缘部6的层间的粘接强度提高,其结果,结构缺陷的产生被抑制。另外,在层叠电容器1中,能够较大地确保电容形成部5的尺寸,因此能够实现高容量化。进而,在层叠电容器1中,关于图1的截面中的主面2a之间的距离,满足上述式(5)及(6)。由此,能够使主面2a平坦化,能够抑制安装不良的产生。即,若主面2a的平坦度低,则在安装时通过吸嘴吸附主面2a而进行拾取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吸附不良。另外,在层叠电容器1在主面2a焊接于安装对象的情况下,若安装对象与主面2a之间的距离近,则容易残留焊料的助焊剂残渣,变得容易产生离子迁移。因此,例如为了确保该距离而需要加厚外部电极。与此相对,在层叠电容器1中,主面2a被平坦化,因此能够抑制这样的安装不良的产生。因此,根据层叠电容器1,能够实现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高容量化以及抑制安装不良的产生。
除第一电极10A以外的第一电极10以第一主体部11相对于第一部分13位于第一方向D1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并且除第二电极20A以外的第二电极20以第二主体部21相对于第二部分23位于第一方向D1的外侧的方式弯曲。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
关于多个第一电极10以及多个第二电极20中的、位于第一方向D1上最外侧的一对最外电极,满足上述式(7)。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即,能够显著地起到“抑制制造时的加压工序中的电容形成部5的变形,并且与电容形成部5邻接的边缘部6的层间的粘接强度提高,其结果,能够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的上述作用效果。
在图2的截面中,除第一电极10A以外的第一电极10,以第一主体部11相对于第三延伸部14及第四延伸部15位于第一方向D1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关于第五曲线开始点P5及第六曲线开始点P6,满足上述式(8)及(9)。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并且实现更进一步的高容量化。
关于图2的截面中的主面2a之间的距离,满足上述式(10)和(11)。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安装不良的产生。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除第一电极10A以外的第一电极10中的各个、以及除第二电极20A以外的第二电极20中的各个满足上述式(1)~(4),但只要在多个第一电极10中的至少一个以及多个第二电极20中的至少一个满足上述式(1)~(4)即可。例如,也可以在所有的第一电极10以及所有的第二电极20满足上述式(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0B和第二电极20B是最外电极,但最外电极的双方也可以是第一电极10,最外电极的双方也可以是第二电极20。

Claims (5)

1.一种层叠电容器,其中,
具备:素体,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主面、以及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相互相对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
所述素体具有:多个第一电极以及多个第二电极,它们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着电介质层彼此面对的方式交替配置,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中的各个包括:第一主体部、和以从所述第一主体部到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延伸部,
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中的各个包括:第二主体部、和以从所述第二主体部到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式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截面中,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所述第一主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并且具有:最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曲线开始点、和次于所述第一曲线开始点而靠近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二曲线开始点,
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所述第二主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并且具有:最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第四曲线开始点、和次于所述第四曲线开始点而靠近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三曲线开始点,
若将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素体的长度设为L0,将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曲线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设为L1,将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曲线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设为L2,将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曲线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设为L3,将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四曲线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设为L4,
将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且通过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素体的中心的直线上的所述一对主面之间的距离设为TL1,将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且通过所述第二曲线开始点的直线上的所述一对主面之间的距离设为TL2,将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且通过所述第三曲线开始点的直线上的所述一对主面之间的距离设为TL3,
则满足下述式(1)~(6):
0.03≦L1/L0≦0.1…(1)
0.1≦L2/L0≦0.25…(2)
0.75≦L3/L0≦0.9…(3)
0.9≦L4/L0≦0.97…(4)
0≦(TL1-TL2)/TL1≦0.02…(5)
0≦(TL1-TL3)/TL1≦0.02…(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还包括从所述第一主体部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相反侧延伸的第一部分,并且以所述第一主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
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还包括从所述第二主体部向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相反侧延伸的第二部分,并且以所述第二主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及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中的、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最外侧的一对最外电极包括:主体部、和以从所述主体部到所述第一侧面或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
若将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一对最外电极的所述主体部之间的距离设为T1,将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一对最外电极的所述延伸部之间的距离设为T2,
则满足下述式(7):
0.75≦T2/T1≦0.94…(7)。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中,
所述素体还具有: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相互相对的第三侧面及第四侧面,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中的各个还包括:从所述第一主体部朝向所述第三侧面延伸的第三延伸部、和从所述第一主体部朝向所述第四侧面延伸的第四延伸部,
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截面中,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中的至少一个,以所述第一主体部相对于所述第三延伸部及所述第四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并且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三延伸部之间的边界部分的第五曲线开始点、和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与所述第四延伸部之间的边界部分的第六曲线开始点,
若将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素体的长度设为W0,将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五曲线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设为W1,将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六曲线开始点之间的距离设为W2,
则满足下述式(8)和(9):
0≦W1/W0≦0.25…(8)
0.75≦W2/W0≦1…(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中,
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截面中,若将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且通过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素体的中心的直线上的所述一对主面之间的距离设为TW1,将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且通过所述第五曲线开始点的直线上的所述一对主面之间的距离设为TW2,将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且通过所述第六曲线开始点的直线上的所述一对主面之间的距离设为TW3,
则满足下述式(10)和(11):
0≦(TW1-TW2)/TW1≦0.02…(10)
0≦(TW1-TW3)/TW1≦0.02…(11)。
CN202210532165.8A 2021-05-27 2022-05-10 层叠电容器 Active CN1154108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9100 2021-05-27
JP2021089100A JP2022181894A (ja) 2021-05-27 2021-05-27 積層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10824A CN115410824A (zh) 2022-11-29
CN115410824B true CN115410824B (zh) 2024-05-03

Family

ID=84157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32165.8A Active CN115410824B (zh) 2021-05-27 2022-05-10 层叠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94188B2 (zh)
JP (1) JP2022181894A (zh)
CN (1) CN115410824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0190A (zh) * 2005-05-25 2006-11-29 Tdk株式会社 叠层陶瓷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091400A (ja) * 2006-09-29 2008-04-17 Tdk Corp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10397A (zh) * 2011-05-31 2012-12-0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多层陶瓷电子元件和多层陶瓷电容器
CN103258644A (zh) * 2012-02-17 2013-08-2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多层陶瓷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56494A (zh) * 2012-05-30 2013-12-1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片式层压电子元件、用于安装该元件的板及其封装单元
JP2014187236A (ja) * 2013-03-25 2014-10-02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コンデンサの実装構造体
CN104576053A (zh) * 2013-10-25 2015-04-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陶瓷电容器
CN105374554A (zh) * 2014-08-13 2016-03-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陶瓷电容器、包含其的层叠陶瓷电容器串、其安装体
JP2016082033A (ja) * 2014-10-15 2016-05-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CN105869886A (zh) * 2015-02-10 2016-08-1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多层陶瓷组件及具有该多层陶瓷组件的板
CN112242245A (zh) * 2019-07-16 2021-01-19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层叠陶瓷电子部件和层叠陶瓷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8862B2 (ja) * 2017-06-26 2021-12-08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JP7150437B2 (ja) * 2018-01-17 2022-10-11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2020077815A (ja) * 2018-11-09 2020-05-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US11996244B2 (en) * 2021-05-25 2024-05-28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0190A (zh) * 2005-05-25 2006-11-29 Tdk株式会社 叠层陶瓷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091400A (ja) * 2006-09-29 2008-04-17 Tdk Corp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10397A (zh) * 2011-05-31 2012-12-0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多层陶瓷电子元件和多层陶瓷电容器
CN103258644A (zh) * 2012-02-17 2013-08-2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多层陶瓷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56494A (zh) * 2012-05-30 2013-12-1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片式层压电子元件、用于安装该元件的板及其封装单元
JP2014187236A (ja) * 2013-03-25 2014-10-02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コンデンサの実装構造体
CN104576053A (zh) * 2013-10-25 2015-04-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陶瓷电容器
CN105374554A (zh) * 2014-08-13 2016-03-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层叠陶瓷电容器、包含其的层叠陶瓷电容器串、其安装体
JP2016082033A (ja) * 2014-10-15 2016-05-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CN105869886A (zh) * 2015-02-10 2016-08-1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多层陶瓷组件及具有该多层陶瓷组件的板
CN112242245A (zh) * 2019-07-16 2021-01-19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层叠陶瓷电子部件和层叠陶瓷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81894A (ja) 2022-12-08
US11894188B2 (en) 2024-02-06
US20220384107A1 (en) 2022-12-01
CN115410824A (zh) 202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14508B1 (ko) 적층 콘덴서
KR101184175B1 (ko) 세라믹 전자부품
JP4905498B2 (ja) 積層型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
JP5899699B2 (ja) 積層型コンデンサ
US8773839B2 (en) Multilayer ceramic electronic component
JP2017152674A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140405B (zh) 层叠陶瓷电容器
JP2012044151A (ja) 電子部品
JP2014027255A (ja) 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及びセラミック電子装置
JP2018206813A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
CN113555216B (zh) 层叠陶瓷电容器
CN113539683B (zh) 层叠陶瓷电容器
KR20210130648A (ko) 적층 세라믹 콘덴서
CN113257572B (zh) 电子部件
CN115410824B (zh) 层叠电容器
JP3264037B2 (ja) 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US20220375685A1 (en)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JP7359019B2 (ja) 電子部品
JP2000106322A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CN114628120A (zh) 层叠线圈部件
CN216353807U (zh) 层叠陶瓷电容器
WO2024116558A1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
US11972900B2 (en)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WO2024116557A1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
JP2023047645A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