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443C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443C
CN1149443C CNB981039987A CN98103998A CN1149443C CN 1149443 C CN1149443 C CN 1149443C CN B981039987 A CNB981039987 A CN B981039987A CN 98103998 A CN98103998 A CN 98103998A CN 1149443 C CN1149443 C CN 114944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x
view data
imaging device
printing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81039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8911A (zh
Inventor
��Ұ��ʷ
野崎武史
谷口雅彦
高桥俊晴
町田弘信
高野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8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8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44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44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50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in systems having a plurality of input or output devices
    • H04N1/32507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in systems having a plurality of input or output devices a plurality of input devices
    • H04N1/3251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in systems having a plurality of input or output devices a plurality of input devices of different type, e.g.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561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e.g. a microprocess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85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 H04N2201/3287Storage of at least one complete document page or image fra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toring Facsimile Image Data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根据种种任选板的连接状态,为获得最佳的数据流而切换图像数据流。具体地说,本发明是根据相对于复印机基本部连接上的PM部103、FAX部104、PRT部105、HDD部106等各个任选板的连接状态,为获得最佳的数据流而切换图像数据流。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除通常复印功能外,还可用作具有存储复印、传真以及打印等扩充功能的数字复印机等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数字复印机等的成像装置,除通常的复印功能之外,利用其扩充的功能,已用作存储复印、传真与打印等。
在进行上述的功能扩张时,作为图像页存储器的页存储板、能进行传真收发的传真板、作为接收个人计算机打印数据的打印机接口的打印板、以及磁气式的能存储大量数据的HDD板,都可以根据必要作为任选板装载上,使功能扩充。
但是在上述情形下连接种种任选板时,并未就图像数据流作任何考虑,因而存在有这种数据流未必是最佳的这样一种缺点。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连接种种任选板时未就图像数据流作任何考虑,作为消除这种数据流未能成为最佳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成像装置,它能根据各种任选板的连接状态,为获得最佳的数据流而切换图像的数据流。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它是由读取图像的扫描部和将扫描部读取的图像数据形成于用纸(P)上的打印部组成主体,并将传真(FAX)部和页存储器(PM)部作为任选以可安装,所述传真部用于安装在所述成像装置主体上,由规定存储容量的存储部存储图像数据,通过传真收发功能与外部装置之间收发图像数据;所述页存储器部用于安装在所述成像装置主体上,以比所述传真部的存储部大的存储容量存储图像数据。
还作为任选以可安装打印接口(PRT)部,所述打印接口部用于安装在所述的成像装置主体上,由规定存储容量的存储部存储图像数据,利用所述打印部将对应于外部装置来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于用纸(P)上。
还作为任选以可安装硬盘驱动器(HDD)部,所述硬盘驱动器部用于安装在所述的成像装置主体上,以比所述页存储器部大的存储容量存储图像数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提供了这样的成像装置,它能切换图像的数据流而得到最佳的数据流。
附图说明
图1是剖面图,示明作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式的成像装置一例的数字复印机的内部结构。
图2为示明数字复印机控制系统结构的框图。
图3为示明数字复印机控制系统结构的框图。
图4为示明数字复印机控制系统结构的框图。
图5为示明数字复印机控制系统结构的框图。
图6为示明PM部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7为示明PM部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8为示明PM部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9为示明PM部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0为示明FAX部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1为示明FAX部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2为示明FAX部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3为示明FAX部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4为示明FAX部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5为说明FAX任务处理的流程图。
图16为说明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7为说明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8为说明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9为说明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20为说明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21为说明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22为说明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23为说明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24为说明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25为说明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26是用来说明对不同系统结构的功能进行比较的例子。
图27用来说明各种任选板在实际安装中的处理形式。
图28用来说明在PM部的各个处理中的资源通道数及其处理时间。
图中各标号的意义如下:
4:扫描部;6:打印部,7:ADF;81:分类装置;90:操作板;100:图像处理部;101:M-CPU部;102:总线桥部;103:PM部;104:FAX部;105:PRT部;106:HDD部;107:SM-CPU部;108:ROH,109:RAM;110:公从电路;111:外部装置;112:个人计算机;113:图像总线;114:局部总线;115:系统总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
具体地说,是就具有复印机、传真、打印三种功能的复合式成像装置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
图1为示明作为本发明成像装置一例的数字式复印机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此数字式复印机备有装置主体10,主体10内设有作为后述具有读取设备功能的扫描部4和作为具有成像设备功能的打印部6。
装置主体10上设有装载读取对象即原稿D的透明玻璃组成的原稿装载台12。装置主体10的原稿装置台12之上则设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7(以下简称ADF)。ADF7相对于原稿装置台12设置成能够开闭,具有能将载放于原稿装载台12上的原稿D密切压贴到此台12上的功能。
ADF7中设有放置原稿D的原稿盘8、检测原稿有无的空位传感器9、从原稿8中将原稿逐张取出的拾取辊14、输送取出的原稿的供纸辊15、将原稿的前端对齐的校正辊对16、以及覆盖住基本上是整个原稿装置台12而设置的传送带18。这样,面向上设于原稿盘8上的一批原稿是从它的最下页即最终页顺次取出,经校正辊对16整位后,由传送带18传送到原稿装载台12的预定位置上。
ADF7中,挟持传送带18而同校正辊对16相反一侧的端部上设有反转辊20、非反转传感器21、挡板22与排纸辊23。由后述扫描部4读取了图像信息的原稿D经传送带18由原稿装载台12上送出,通过反转辊20、挡板21与排纸辊22排出到ADF7上面的原稿排纸部24上。在要读取原稿D的里侧时,通过切换挡板22,由传送带18传送的原稿D经反转辊20反转后,再次由传送带18送到原稿装置台12上预定的位置。
设于装置主体10中的扫描部4中设有作为照明台12上所载原稿D的光源的曝光灯25以及使原稿D的反射光按预定方向偏转的第一反射镜26,曝光灯25与反射镜26安装在设于原稿装载台下方的第一滑架27上。
第一滑架27装配成能平行原稿装载台12移动,能通过图中未示明的有齿皮带等由驱动马达带动于原稿装载台12下方往复移动。
原稿装载台12的下方设有能与其平行移动的第二滑架28,后者之中设有将第一反射镜6所偏转的原稿D的反射光顺次偏转的安装成相互正交的第二与第三反射镜30、31。第二滑架28通过驱动第一滑架27的有齿皮带等,在相对于第一滑架27从动的同时,相对于第一滑架以1/2的速度沿原稿装载台12平行移动。
在原稿装载台12的下方设有使第二滑架28上第三反射镜31的反射光聚焦的成像透镜32以及接收此成像透镜所聚集的反射光而进行光电变换的CCD传感器34。成像透镜32设置成可通过驱动机构于包含第三反射镜31所偏转的光的光轴的面内移动,使其本身能通过移动按所希望的倍率使反射光成像。然后,CCD传感器34对入射的光进行光电变换,输出与读取的原稿相对应的电信号。
打印部6设有用作潜像形成设备的激光曝光装置40。激光曝光装置40设有用作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41、作为使激光器41出射的激光连续偏转的扫描部件的多角镜36、用作为使多角镜36按后述预定转数旋转驱动的扫描马达的多角镜用马达37、以及将多角镜所偏转的激光导引到后述感光鼓44上的光学系统42。取上述结构的激光曝光装置40固定于装置主体10中未于图内示明的支架之上。
半导体激光器41对应于扫描部4所读取的原稿件的图像信息或是传真收发的文件信息进行通/断控制,此激光则通过多角镜36与光学系统42导向感光鼓44,通过扫描后者的周面而于其上形成静电潜像。
打印部6具有作为设于装置主体10大致中央的像载体的可自由转动的感光鼓44,后者的周面上通过来自激光曝光装置40的激光曝光而形成所希望的静电潜像。在感光鼓44的周围顺次设有使鼓的周面带预定电荷的静电充电器45、将作为显像剂的色粉供给于形成在感光鼓44周面上的静电潜像使其按所希望的图像浓度显像的显像器46、使后述纸盒供给的被复制材料即复印用纸P从感光鼓44上分离下来的且与充电器45和现像器46成为整体的剥离充电器47、使形成于感光鼓44上的色粉像复印到纸P上的复印充电器48、从感光鼓44周面上剥离复印纸P的剥离爪49、清扫残留于感光鼓44周面上的色粉的清扫装置50、以及清除感光鼓44周面上静电的除电器51。
装置主体10内的下部设有可分别从其中拉出的相互成叠层状态的上段盒52、中段盒53和下段盒54,各盒内设有规格相异的复印纸。这些盒的旁侧设有大容量的供纸设备55,其中装盛使用频率高的复印纸P,例如A4规格复印纸P约300张。在给纸设备55的上方设有可自由装卸的兼带手动盘56的给纸盒57。
装置主体10内形成有从大容量供给装置55起,通过位于感光鼓44和复印充电器48之间的复印部而延伸的传送路径58,后者的终端设有定影装置60。在对向定影装置60的装置主体10的侧壁上形成有排出口61,排出口61中设有分类装置81。
在上段盒52、中段盒53、下段盒54、给纸盒57的附近以及大容量供纸装置55附近,分别设有从这些盒中或从大容量供纸装置中将纸P逐张取出的拾纸辊63。而在传送通路58之中设有将拾纸辊63取出的复印纸P通过传送通路58输送的一批给纸辊对64。
在传送通路58中,于感光鼓44上游侧设有校正辊对65。校正辊对65在修正取出的复印纸P倾斜的同时,使感光鼓44上色粉像的前端与复印纸P的前端对正,以与感光鼓44周面移动速度相同的速度将纸P供给于复印部。在校正辊对65的前方,亦即在给纸辊64的一侧,设有检测纸P到达的平整前传感器66。
由拾取辊63从各盒或大容量供纸装置55逐张取出的纸P,经给纸辊对64送向校正辊对65。然后,纸P在通过校正辊对65使前端平整后送给复印部。
在复印部中,感光鼓44上形成的现像剂像即色粉像,通过复印充电器48复印到纸P上。色粉像已复印上的纸P经由剥离充电器47与剥离爪49的作用,从感光鼓44的周面上剥离下。通过构成传送通路52一部分的传送带67输送给定影装置60。在由定影装置60使现像剂像于纸P上熔融定影后,此复印纸P便借助给纸辊对68与排纸辊对69经排出口61排送到分类装置81上。
传送通路58的下方设有使通过定影装置60的复印纸P反转再送到校正辊对65的自动双面装置70。自动双面装置70设有将复印纸P暂时积存的暂时积存部71、从传送通路分岔出将通过定影装置60的复印氏P反转而导入暂时积存部71的反转路72、将积存于暂时积存部中的复印纸P逐张取出的拾取辊73、以及让取出的纸通过传送通路74而输送给校正辊对65的给纸辊75。此外,在传送通路58和反转路72的分岔部处,设有有选择地将复印纸P分配给排出口61或是反转路72的分配门76。
在进行两面复印时,通过定影装置60的复印纸P由分配门76导向反转路72,在反转状态下暂时积存于暂积存部71后,通过拾取辊73与给纸辊对75,经由输送通路74输送给校正辊对65。此复印纸P经校正辊对65整位后再送给复印部。将色粉像复印到复印纸P的里侧,然后经过传送通路58、定影装置60与排纸辊69排送给分类装置81。
分类装置81包括:将从主体10的排出口61排出的纸P予以输送的输送辊86;在分类时或不分类时将由此输送辊86输送的纸P进行分配的门设备84;分类时把由上述门设备分配的纸P予以输送的输送通路82;与此输送通道82的出口相对设置能由图中未示明的销子移动机构作上下方向移动的一批销子83a...、以及在不分类时把由上述门设备84分配的纸P排出的排纸盘85。
输送通道82由输送导引件87a和输送辊87b构成。
在上述输送辊86的附近,设有用来探测从主体10的排出口61排出的纸P是否插入分类装置81的探测器88,而在上述输送辊87b附近设有探测纸P输送到销子83a、...的情形的探测器89。
在装置主体10的前上方设有操作板90来输入种种复印条件和开始复印操作的复印开始信号等。
下面参照图2-5来说明数字复印机的控制系统。
数字复印机的控制系统大致分为两部分。
第一是PPC机械部,包括:自动将原稿D逐张供给于原稿装载台12上的ADF7;对原稿D进行光学扫描而变换为与图像相对应的电气或图像信号的扫描部4;从扫描部4接收电气式图像信号,进行浓度特性调整、滤波、放大与缩小和反差处理的图像处理部100;接收图像处理部100的图像信号而记录到复印纸P上的打印部6;将打印部6排出的复印纸P区分的分类装置81、以及控制上述各装置工作的M(主)-CPU101。
第二部分包括:与用户的接口即操作板90;变换与M-CPU部101的接口功能或局部总线为系统总线的总线桥部102;能将图像数据至少保持一页部分的PM部(页存储器:PM板)103;具有能通过公用线路110相对外部装置111收发FAX功能的FAX部(FAX板)104,接收来自个人计算机(PC)112的打印数据的打印接口部(PRT部;PRT板)105;磁气式的能存储大量数据的HDD部(HDD板)106;对上述各装置进行控制的SM(系统)-CPU部107;存储此SM-CPU部107所用控制程序的ROM108;以及处理数据存储用的RAM109。
上述PM部103、FAX部104、PRT部105、HDD部106成为附属复印机基本结构部的任选板。
在PM部103、FAX104、PRT部105中分别增设有存储器103a、104a、105a。
图像处理部100、PM部103、FAX部104、PRT部105由图像总线113连接。总线桥部102、操作板90、PM部103、FAX部104、PRT部105、HDD部106、由局部总线连接。总线桥部102、SM-CPU部107、ROM108、RAM109由系统总线115连接。
在以上结构下,本装置中的SM-CPU部107根据用户对操作板90的指令,对M-CPU部101指示复印等操作开始。M-CPU部101控制ADF7、扫描部4、打印部6、分类装置而进行复印操作。另一方面,SM-CPU部107此时则根据处理方式于图像处理部100中设定处理参数。图像处理部100根据扫描部4与打印部6的同步信号执行图像处理作业。
此装置是以复印功能为本而构成以便能实现存储复印等扩张功能、FAX功能与打印功能等。但是,对所有用户来说并不必要求附有全部这类功能,而希望可以对基本功能之外的功能根据用户的要求来附加。具体地说,图中虚线围成的框部乃是任选部分。
这时根据任选的附加情形所示明的图像数据流则如虚线箭头所示。
首先用图2说明复印功能时的图像数据流。
(a)为基本结构时的图像数据流。这时的图像数据流过扫描部4、图像处理部100、打印部6。(b)为增设有任选的PM部(图像页存储器)103的数据流。
这时,图像处理部100的数据通过图像总线一旦以页为单位保持于PM部103后,即经压缩而作为压缩文件保存。对于装载于原稿台上的原稿,当完全作为压缩文件保存时,现在就需从最初读入的文件进行读出和解压缩,作为图像数据送出到打印部6而于此在纸P上成像。这样地反复进行到最后一页,就能得到与原稿相同顺序的复印件。此外,当进行指定次数的反复,就能得到指定部数的复印件。
如上所述,即使在扫描部4只读入一次,也能获得多部复印件。由于当把第一部实际上作为压缩文件保存的同时将压缩以前的数据输出于打印部6中,所以不会导致复印输出滞后的事。
上述的文件复印操作通过减少了读取的次数,具有降低噪音、节能等以及用户能很快取出原稿而节约时间等种种优点。
另外,也可由同样的方法,通过重叠多数图像、图像合成、缩小多页图像而在一页上作总览装载的缩小合成编辑。
(c-1,c-2)是把(b)中所述的文件保存于PM部103的内部的东西保存于供进一步大容量化的HDD部106中,于PM部103中保存文件同时保存于HDD部106这一现像,从表现上看,速度不会变慢。
图3说明FAX发送时的图像的数据流。
(a)为在基本结构中只增加FAX部104时的图像数据流。由扫描部4读取的于图像处理部100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沿图像总线流动,输入FAX部104内。然后在必要时进行图像旋转。这是由于复印机的图像输入姿势与FAX机的图像输入姿势不同所致。此图像数据进行了根据ITU标准建议的图像压缩,作为发送文件存储于FAX部104之内。然后,FAX部104通过公用线路,将此发送的图像数据以附加有发送时刻或是发送源信息的压缩数据形式发送给指定的对象。
(b-1,b-2)是在(a)的结构情形下进一步将PM部103作为任选的添加时的图像数据流。附加有PM部103时与只添加FAX部104的情形相比,图像的旋转操作或是压缩操作都能高速地处理,因而在有多张原稿时,具有能够高速地进行图像的输入操作或是缩小编集合成等处理的优点。这时的路径是,来自图像处理部100的图像数据输入PM部103中,必要时在此进行旋转/编辑作业,进而在图像压缩处理文件化后,作为发送文件发送给FAX部。此时,在页存储器容量的许可范围内,在由手动输入原稿的场合按输入的顺序发送,而在由ADF7输入原稿的场合,则是从最后一页开始逐页发送。这是由于复印机的通常的原稿输入顺序与FAX机的原稿输入顺序不同的缘故。上述处理不是由FAX部104单独进行。FAX部10在其发送文件时与(a)的情形相同,附加上发送时刻或发送源信息经由公用线路发送图像数据给对方的FAX。
(c-1,c-2)与进行复印的实施例相同,代替将文件保存于PM103和FAX部104,可使文件的存储容量大容量化。在此,例如在时刻指定的FAX发送中,能使发送的文件多数化和使接收对象多数化。这时的路径是,从图像处理部100输出的图像数据一旦输入PM部103,便在旋转/编辑操作、图像压缩处理文件化后,一度保存于HDD部106中。由扫描部4读取的装载于ADF上的全部原稿在保存于HDD部106之后,作为发送数据发送给FAX部。FAX部104便将此发送文件按FAX发送。
图4说明FAX接收时的图像数据流。在以实线所示的基本结构中,在只连接上FAX部104的情形便成为(a-1,a-2)的以虚线表示的数据流。具体地说,接收的FAX数据于FAX部104经压缩编码数据检验后,经过解压缩而成为打印数据。其后将根据为适应打印部6中的用纸P的打印需要进行旋转处理而输出到输出图像总线。此数据经过作为输出图象处理的平滑处理后在打印部6印刷并送出。
在基本构成+FAX部104的构成上再添加PM部103的场合变为如(b-1,b-2)所示的路径。在这种构成中,由地可以提高以一页为单位的处理速度,可以缩短接收文件的总体印刷时的时间。在FAX部104中对接收的FAX数据进行压缩编码数据检验之后输送给PM部以页为单位保存。此时,在页存储器的容量允许限度内,为了吸收发信时所述的FAX机发送数据的顺序与复印机通常的印刷顺序的不同,可在一次通信中的所有的页全存储于PM部103之后,在PM部103中从最终的页开始经过解压缩而进行印刷。这种处理不能由FAX部104单独进行。
在基本结构+FAX部104+PM部103的结构中再添加HDD部106的情形则变为(c-1,c-2)所示的路径。在此结构下,由于接收容量飞跃地提高,复印机或FAX机的操作启动后,即使是现在正处于接收通信以外的操作,由于有充分的接收容量就不会有不可能通信的优点;还具有除非有亲展通信等接收者的口令输入等印刷处理,就不会使接收的文件消除那种指定对象通信的接收容量增加等优点。
这时的路径是,在FAX部接收的数据于FAX部104经压缩编码数据检验后,保持于HDD部106中。当指令进行印刷,即从接收文件内最后一页由HDD部106读出,送给PM部103,经解压缩处理/图像旋转等处理后,输出给图像处理部100,在平滑处理后,由打印部6印刷。
图5说明打印部6接收时的图像数据流。此数据流基本上进行与图4所示的FAX接收时的相同变化。
作为打印部6的最小结构是基本结构+PRT部105。这时将接收的数据按顺序由PRT部105解压缩,经过图像总线而于图像处理部100一面进行平滑处理,一面由打印部6作打印输出。
在基本结构+PRT部105+PM部103的结构中,可以按1个文件单位多页形式保存于PM部103中,成批地由打印部6打印以及进行缩小/编辑等打印。
在基本结构+PRT部105+PM部103+HDD部106的结构中,即使是本装置按复印功能或FAX功能等其它功能在使用中时,也能接收打印数据,同时进行平行的处理。
图6-图9示明PM部103的内部结构以及各操作下的数据流。
PM部103内部分为系统接口部121、存储器控制部122、CODEC(压缩-解压缩)部123、图像接口部134。
系统接口部121与SM-CPU部107的系统总线连接,是进行来自SM...CPU部107的图像存储器存取、设定寄存器存取等中介的部分。
存储器控制部122具有4通道的矩形地址管理部131a-131d、2通道的FIFO地址控制部132a与132b、系统存取控制部133以及连接于其下的DRAM134。在其内部则具有2通道的扩大缩小控制部135a、135b和2通道的旋转处理部136a、136b。由DRAM134构成的存储器分为页缓冲部137与编码缓冲部138,它们将存储区分开。存储器控制部122内,各个通道独立平行的工作。
CODEC部123具有一批进行压缩或解压缩的部件,它们可同时平行地工作。
图像接口部124为使扫描部4用的图像输入接口和打印用的图像输出接口能独立工作,使数据线与同步信号线分别成为打印部6用的与扫描部4用的。
图6示明这种结构下的电子分类复印操作时的数据流。具体地说,由经过图像处理部100来到的从扫描部4对原稿图像读取的数据,在(a)中如虚线所示,保存于矩形地址管理部所管理的存储区即页缓冲部137中。当矩形地址管理部131a的输出开始,矩形地址管理部131b即读出其内容而开始CODEC部123的压缩作业。在此,不要使矩形地址管理部131b读出的地址强行超越矩形地址管理部131a写入的地址。
压缩的数据保存于由FIFO地址管理部132a管理的存储区部编码缓冲部138中。当一页全部的压缩作业完成后,即使页缓冲部137上最初页上的图像数据已消除也无妨。为此,即使开始第二页的图像输入也行。实际上,由于压缩操作时的读出操作与页的写入操作相比快的多,故能和第一页图像读取结束同时结束压缩作业。
原稿变换作业后第二页图像读取的开始由于要等待到压缩作业终了,故首先不会有延迟问题。按原稿的页数反复作图中(a)、(b)与(c)的路径所示的操作,进行原稿的输入操作。
其次,在复印输出时对打印部6的图像输出,首先当第一页压缩数据输入编码缓冲部138刚刚结束后,即由FIFO地址管理部132b读出此第一页的压缩数据,按(d)所示路径输送给CODEC部123进行解压缩操作。
在此,将已解压缩的数据按(e)所示的路径保存于矩形地址管理部131c所管理的页缓冲部137中。当沿(e)的路径的解压缩保存操作开始,经过对应于原稿的规格的一定时间之后,由矩形地址管理部131d读出其内容,开始相对于打印部6输出,并开始向纸P打印。这里对应于原稿的一定时间是从CODEC部123因解压缩作业所用的最长时间直到向打印部6输出原稿的时间,因而要努力使打印操作绝对不要超越解压缩操作。这段时间由复印纸规格与记录状态预先判定。
接着,对第二页以后也能进行由(d)、(e)与(f)路径所示的操作,能够进行一部的复印输出。在指定一批部数时,将前述解压缩的打印输出操作从第一页再次反复进行指定部数的次数,就能进行一批部数的复印输出。
图7示明从假定为FAX发送的原稿输入直到压缩数据为系统吸收。
此时基本上与图6所述的电子分类复印操作时的图像输入时的操作相同,但在FAX的情形,由于需按与通常复印时的原稿读取方向转过90°的方向发送,就有必要在压缩时旋转所读取的图像。为此,当一页部分的图像读取操作终止后,必须进行旋转、压缩操作。
具体地说,当(a)的图像读取/图像输入操作对一页部分完成后,如(b)的路径所示,在由矩形地址管理部131b进行读出的同时,由旋转处理部136a作旋转处理后,相对于CODEC部123输送图像数据。经压缩的数据通过(c)的路径,保存于由FIFO地址管理部132a所管理的编码缓冲部。当这一操作结束后,SM-CPU部107即由(d)的路径读取压缩的数据。
图8示明,在假定为FAX接收时由数据的上级装入主打印用图像数据输出给印刷部6。
上述情形基本上与图6所示电子分类复印操作中图像输出时的作业相同,但在FAX情形则与图7相同,由于接收的数据是以转过90°的状态印刷,故能在复印时由标准使用的纸(用盒)进行印刷。
这就是,在(a)的路径下,收容于编码缓冲部的接收数据由(b)所示的路径输送给使用FIFO地址管理部132a读出的CODEC部123。在CODEC部123中,解压缩的数据通过(c)的路径于矩形地址管理部131d所管理的页缓冲部137中展开。此展开的数据由(d)所示的路径在管理部131c所读出的旋转处理部136b中处理后,通过图像接口部124而送往打印部6打印。
图9中示明假设为FAX发送时与图像旋转有关处理时的数据流。这时的操作例如在发送A3图像的情形,当发送的对象不具有A3的接收能力时,要是在通常的情形下,就会按B4缩小发送致图像质量降低,但是利用可以进行高速图像编辑的PM部103,由于可以分割为A4-2页旋转发送,就能在发送时不产生图像劣化现象。
具体地说,在(a)的路径下,从SM-CPU部107经FAX发送的文件下载于PM部103中,在(b)的路径下解压缩,通过(c)的路径于矩形地址管理部131d所管理的页缓冲部137中展开。将A3图像数据一半的A4部分的图像数据按(d)的路径所示,在旋转的同时送往CODEC部123中再压缩。
再压缩的数据沿(e)的路径再次保存于由FIFO地址管理部132b所管理的编码缓冲部134中。然后再次由SM-CPU部107作为发送数据读出,由FAX发送。剩余的A4的图像数据则再次重复经(d)的路径读出的作业以后的步骤,作为A4的2页部分发送而结束此作业。这就是说,上述的因复杂而需要花费较多处理时间的作业,通过FAX等的专用任选板,在所需的时间上经专用的任选的PM部103处理,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下面据图10-14说明FAX部104的内部结构。
首先FAX部104由控制内部的FAX专用的FAX-CPU141和写入其控制程序的ROM142、操作用的RAM143等进行作业控制。它包括与上一级CPU即SM-CPU部107的接口的系统接口部144;即使电源切断也能保持必要信息即通信名单信息、对方电话号码与姓名信息等的存储的NVRAM部145;将收发数据以压缩数据形式保存的编码缓冲RAM部146;在读取或打印时暂时保管收发数据的页缓冲RAM部147;将页缓冲RAM部147的数据作旋转处理等的旋转编辑部148;进行图像数据压缩与解压缩的CODEC部149;将发送数据调制成模拟电路用或使调制的数据返回为接收数据的MODEM部150;以及使MODEM部150与公用线路的高压信号相互变换的NCU部。
页缓冲RAM部147与旋转编辑部148的局部总线152在通常情形下是同FAX-CPU141的系统总线A3相连接,但为了提高旋转编辑的操作效率,只在作旋转编辑处理时才断开局部总线152。
这就是说,只在旋转编辑时才使旋转编辑部148独自地接入页缓冲RAM部147,在把旋转处理的结果再次返回到页缓冲RAM部147的作业期间,通过总线开关部154断开局部总线152,即可不继续干扰系统总线153。FAX-CPU141这时虽然不能接入页缓冲RAM部147,但并不会限制自身的工作。当使上述总线开关部154处于接通状态,便可以进行作为通常存储器的存取。
此外,FAX-CPU141中可以内设DMA功能,用于采用压缩/解压缩/符号变换等CODEC部149进行工作时,或是用于使用与SM-CPU部107的收发数据的收发系统接口部144的作业时。再有,旋转编辑部148中也可内设DMA功能,用于扫描部4与打印部6的图像数据的收发,或是在旋转编辑在图像接口155与页缓冲RAM部147之间、旋转编辑功能部与页缓冲RAM部147之间的数据传输作业。
在编码缓冲RAM部146与页缓冲RAM部147中可以加设扩张存储器容量的功能,以实现基本结构的低价格化。具体地说,基本结构下页缓冲RAM部147的存储容量,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FAX收发时的低析像度(8×3.85与8×7.7)下到A3原稿能对应的容量1MB,而编码缓冲RAM部146的存储容量例如经压缩的低析像度的原稿输入100张时有1MB的容量。
扩张后在高析像度(16×15.4)下到A3原稿能对应的4MB中,编码缓冲RAM部146的存储容量成为压缩的高析像度原稿输入100张时2MB的容量,扩张时分别对应于页缓冲RAM部147+3MB、编码缓冲RAM部146+1MB的形式。
上述结构下的原稿图像的扫描与FAX发送时的作业由图10说明。此项作业与图3中的(a)相当。
首先,在(a)所示路径下,从图像接口部155将扫描部4读入的图像输入页缓冲RAM部147。然后按(b)与(c)所示路径,在图像旋转有必要时,由旋转编辑部148使图像转过90°。此图像数据按(d)所示路径输送入CODEC部149,再沿(e)所示路径作为压缩文件存储于编码缓冲RAM部146中。在原稿D的读入开始时,FAX-CPU141控制NCU部151与电路连接,将表明对方序号的信号沿公用线路送出,进行与对方FAX的连接作业。
然后通过协商,确定发送原稿的规格、发送速度与发送压缩编码的种类,开始压缩数据通信。发送的数据虽然是输送入编码缓冲RAM部146中的,但由于在发送数据中将发送时刻信息、发送源信息等作为数据加入,故在发送它们时,再次于CODEC部149中作一次解压缩,在附加图像信息的同时,由与对方协商确定的压缩编码再进行压缩,存储于编码缓冲RAM部146中,传送给MODEM部150,而输送到线路上。表明上述过程的路径为(f)、(g)与(h)。
下面由图11说明FAX部104的FAX接收与打印时的操作。此作业与图4的(a-1,a-2)相当。
首先由NCU部151的探测,FAX-CPU141得知来自公用线路的连接要求,并能把此要求传送给SM-CPU部107。当接收到可从SM-CPU107接收时,FAX-CPU141就把NCU部151变换到线路连接侧,将FAX的应答信号输送到线路一方。当对方有FAX时,则应在发送的同时,通过协商确定接收速度、接收析像度、接收图像规格与接收压缩编码等,由(a)的路径接收压缩数据而存储于编码缓冲RAM部146中。
为了立即检验接收的编码作为数据是否一致,可将其送往CODEC部149中,进行解压缩检验(b)。此外,在同时变换为压缩效率最高的编码,再存储于RAM部146中(c)。当一页部分的编码接收完成时,在进行用于打印的编码解压缩的同时(d),使解压缩的数据于页缓冲RAM部147中展开(e)。
于页存储RAM部147中展开的印刷数据在有必要旋转时,在旋转编辑部148中使与打印部6所保持的纸的状态一致而旋转(f)(g)。页缓冲RAM部147的数据通过图像接口部155送往打印部6(h)而印刷到纸P上。
其次,将原稿扫描时的图像输入不经由FAX的页缓冲RAM部147而是径由PM部103进行时的作业由图12加以说明。这项作业相当于图(3)的(b)与(c)。
首先,在PM部103读取的压缩的发送用数据通过系统接口部144,下载到FAX部104内的编码缓冲RAM部146中。此下载的数据在仅为FAX部104的结构中,与发送时的作业相同,经线路连接、协商之后,附加发送时刻的信息、发送源信息,在进行压缩编码变换的同时(b)(c),发送给对方的FAX(d)。
在上述作业中,即具有把PM部103作为任选时的结构中,永远不使用页缓冲RAM部147。于是,在具有PM部103时的结构中是把页缓冲RAM部147用作为编码RAM部146的扩张部的一种基本结构,能增加收发时的缓冲容量。
再由图13来说明FAX接收时的印刷不经由FAX部104的页缓冲RAM部147,而是经由PM部103进行时的作业。这项作业相当于图4中的(b-1,b-2)与(c-1,c-2)。
首先与具有FAX部的结构进行接收作业的情形相同,将经过线路连接、协商后的压缩数据接收于编码缓冲RAM部146中(a)。在进行此接收的同时,对所接收的编码数据进行符号检验/符号变换(b)(c)。当结束了一页部分的数据接收后,根据SM-CPU部107的判断为无异常的数据即原样暂存于内部,而与此不同的则最后全都直接上载到SM-CPU部107一侧(d)。
上述操作与与图12的情形相同,由于页缓冲RAM部147没有作为页缓冲器使用,故能作为编码缓冲RAM部146的扩张部分使用。
下面由图14说明FAX部104内的DMA控制。
通常,DMA在高速传送数据时不使用FAX-CPU141的传送指令,可由硬件在FAX-CPU141的管理资源内,存储器与存储器之间,存储器与IO之间,以及I0与I0之间进行。当于此传送一定数量以上的数据时,能够以比起使用FAX-CPU141的传送指令更高的速度进行处理。
在这一实施例中,于图10-13所示的各路径内,用于:(1)SM-CPU部107与FAX部104之间FAX收发数据传送,(2)使用CODEC部149的附加压缩/解压缩/符号检验/符号变换/发送源信息的各项作业时,(3)扫描部4及打印部6与FAX部104之间图像输入/输出时的图像接口部155与页缓冲RAM部147之间的图像数据传送时,(4)页缓冲RAM部147之上的图像旋转时页缓冲RAM部147和旋转编辑部148之间的传送。
首先在(1)中,于SM-CPU部107和FAX部104之间的FAX的收发数据传送中,系统接口部144分别向SM-CPU部107与FAX-CPU141分别输出DMA查询信号,再分别根据此DMA应答信号进行DMA传送。
在从SM-CPU部107向编码缓冲RAM部146传送时,系统接口部144将DMA查询信号输送给SM-CPU部107,接受根据与此相对的DMA应答信号发送出的压缩数据。经验收的接受数据即锁存于系统接口部144内的中间缓冲器144a中。
当上述数据锁存于中间缓冲器144a内时,此时立即向FAX-CPU141输出DMA询问信号即图14所示的(a)DREQ1信号,对应于与此相应来自FAX-CPU141的应答信号(b)DACK1信号,将缓冲器144a中锁存的数据输出给数据总线。这样,此数据与FAX-CPU141内的DMA控制器141a输出的地址相对应,写入RAM部146中。
系统接口部144当内部中间缓冲器144a空白时,再次相对于SM-CPU部107输出DMA询问信号,接收下一数据。重返以上操作,能进行从SM-CPU部107一方到编码缓冲RAM部的传送。
相反,从编码缓冲RAM部146到SM-CPU部107的传送则按以下顺序进行。首先,立即给FAX-CPU141发送(a)DREQ1信号,根据相应应答下从FAX-CPU141输出的地址,从编码缓冲RAM部146输出接收输出,与此同时,从FAX-CPU141输出(b)DACK1,而系统接口部即将此接收数据锁存于内部中间缓冲器144a中。
当上述数据锁存于内部中间缓冲器144a中后,即将DMA询问信号输出给SM-CPU部107,根据来自与此相对应的SM-CPU部107的DMA应答信号,将此中间缓冲器144a的数据输出给SM-CPU部107侧的数据总线。此时,SM-CPU部107便接收此数据。
当SM-CPU部107接收了数据,而为了向FAX-CPU141接收下一个数据便再次输出(a)DREQ1信号。重复此项作业,例如FAX的接收数据便上载到SM-CPU107。
其次于(2)中,在使用CODEC部149进行压缩/解压缩的作业时,CODEC部149相对于FAX-CPU141输出询问信号(c)DREQ2,与此相对应,FAX-CPU141在输出RAM地址的同时输出(d)DACK2信号,与此相对应,进行数据的读与写。在CODEC部149的情形,通常使用2信道的DREQ信号,DACK信号。
这就是说,也同时使用(e)DREQ3,(f)DACK3。具体地说,在压缩操作时使用1信道的DMA信号,读出页缓冲器RAM部147的位映象数据,使用第二信道的DMA信号,将压缩操作结果作为编码缓冲部RAM部146的压缩文件写入。
在解压缩操作时则与相相反,成为从编码缓冲RAM部146向页缓冲RAM部147的操作。
在压缩数据附加有符号变换成发送源信息时,即成为从页缓冲RAM部147到编码缓冲RAM部146的操作。
实际上如图10与11所示,要使读取图像的压缩和发送源信息的附加/符号变换FAX的发送,能和FAX接收符号的检验和符号解压缩打印同时进行,可在此实施例的CODEC部149中连接4组DMA信号。由于说明简单,略去了说明图。
在(3)中,说明使用图像接口部155将图像数据从扫描部4输入时和向打印部6输出时的作业。
首先,在图像输入时,图像接口部155对图像数据按构成页缓冲RAM部147的位宽度输入,然后将DMA询问信号(k)DREQL1信号输出给旋转编辑部148。与此相对应,旋转编辑部148对FAX-CPU141要求使用权(i),输出BREQ1信号。
然后,FAX-CPU141只要是在内部没有设定优先操作,就终止自身的外部总线作业,将认可总线使用的信号(R)BGNT1输出到旋转编辑部148。旋转编辑部148接收此信号,从自身输出页缓冲RAM部147的某地址以(l)DACKL1作为应答信号输出。接收到(l)DACKL1后,图像接口部155便输出图像数据。此时,图像数据即写入页缓冲RAM部147中。
下面在总线开关部154处于接通状态下,假定页缓冲RAM部147的局部总线152与FAX-CPU141的系统总线153相连接时进行说明,在FAX-CPU141的指令下,当总线开关部154成为断开状态时,来自旋转编辑部148的(i)BREQ1即原样地作为(j)BGNT1信号返回。
这就是说,在同FAX-CPU141的系统总线153的断开状态下,可以任意地使用局部总线152。在此状态下,当图像输入/输出时,如以后所说明的图像的旋转操作便能成为与FAX收发操作相独立的操作。但是压缩数据与位映像的图像数据则不能变换。通过控制总线开关部154的连接/断开,能切换同时平行的作业和复合作业。
在总线开关部154接通时,(g)BREQ16f信号是反映(i)BREQ1信号的信号,(j)BGNT1信号是反映(h)BGNT1bf信号的信号。在断开状态下,(g)BREQ1bf信号常常为“伪”的,结果(h)BGNT1bf信号也常成为“伪”。
使用图像接口部155时向打印部6的图像输出与数据流的方向相反,但DMA信号的流序则与图像输入的相同。
下面说明(4)页缓冲RAM部147上的图像旋转作业。此时在旋转编辑部148本身之中,DMA询问信号有2通道,接收此信号后即将(i)BREQ1信号输出到外部。后者与使用图像接口部155的图像输入/输出的作业相同。
具体地说,使用1个信道将从页缓冲RAM部147输入的图像输入到旋转编辑部148内,经旋转处理后使用第二信道将此处理后的旋转图像数据返回到页缓冲RAM部147上另外的部位上。
组合以上作业,可以在FAX部104内平行地进行图像数据的压缩/解压缩处理、FAX发送/接收、图像的输入/输出。
其次以例说明FAX系统的控制流程的不同情形。
首先参照图15所示的流程图说明FAX的任务处理。
现在,对于FAX部104应按什么样的控制程序来进行FAX的收发作业控制的问题,例如能改变系统结构的可能性在断电发生后之初将加大时,便可最快传送给FAX部。
在没有PM部103的结构中,FAX部104有必要单独进行原稿的输入、接收数据的打印和双方共同进行FAX的收发处理。为此,可指令FAX部104单独作业。当存在PM部103,没有FAX收发元件保存用的PM用扩张存储器,也没有HDD部106时,收发文件的存储便在FAX部104内进行,而指令FAX部104以同于由PM部103只是进行图像输入/输出的的方式工作。
在具有PM部103,未必有FAX收发文件保存用的PM用扩张存储器,而即使没有但连接有HDD部106时,可在FAX部104进行收发文件的存储,FAX部104指令按照只进行FAX收发的方式工作。
上述FAX的工作方式的设定除非发生断电就不会改变。
发生有新的发送要求时,若是在发送处理中要进行发送处理,就继续进行发送处理。发生有新的接收要求时,就在接收处理中继续进行新的接收处理。
下面参看图16-21所示流程图说明接收处理。
按下起动按钮进入最初接收处理的情形时,首先在UI(用户)接口处理中检查设定事项是否设定,在没有如期设定时,返回到再次设定程序。
当发生发送中止暂时脱节时,为了从发生中止处开始进行发送,可以在此进行转移控制。
对于定时发送设定时,由于需要有另外的处理而成为另外的程序,这里不再作说明。
在发送开始而在ADF7时未探测出原稿D时,需返回到仍需对用户提出输入原稿要求的UI处理进行控制。
在原稿D已检测出时,即发出将原稿D输送给扫描部4的指令,接收作为此结果而求得的原稿规格的检出结果。
在以上处理之后,处理流程即因结构形态而异。
首先,作为(A),说明没有PM部103时的流程。这时,原稿的输入、文件的存储与FAX发送处理完全由FAX部104进行。
一开始,对FAX部104发送指令,指示开始有关原稿输入处理的发送,作为应答确定“是”与“否”。当在FAX接收打印等的处理的应答为“否”时,将此结果通知用户,以便在一旦结束处理返回对UI处理的控制。
当有了能从FAX部104开始发送的意图的应答后,便继续传送对方的编号信息、发送的原稿规格信息、密度信息等发送条件的信息。
通常,这时不会发生异常,但能进行异常处理。
在传送了发送条件信息后,指令在扫描部4开始第一张原稿的扫描。这时,从扫描部4输出图像传送同步信号,在与此同步信号相合时,FAX部104便输入图像数据,于压缩处理后开始发送作业。随着在指令将原稿输送到ADF7上后,当原稿D完成了剩余的有限的原稿输送后,即回答“是”。
当判断原稿D还剩有时,即指令FAX部104进行下一次原稿读入,在FAX部104完成了对下一原稿的读取准备后,便返回到“是”。在回归到“是”后,指令与第一张相同地于扫描部4中开始原稿的扫描,与此相对应,自动地进行原稿的图像传送。然后反复进行直到原稿D在ADF7上到没有时为止。当ADF7上的原稿D不再有时,由于ADF7相对于原稿给送指令不返回“是”(正常结束),据此可以判断原稿D也用尽了。
当原稿D没有了而未回答“是”时,则可以考虑有纸的卡塞现象等。
在原稿D没有了时,检查读取后的最后的原稿D是否已从ADF7上正常排出,在已确认向FAX部104的原稿读取处理最终已完成后,便结束发送处理。
下面说明作为(B),在存在有PM部103,而向FAX部104的PM扩张存储器没有且HDD部106也没有时,则对原稿的输入处理只经由DM部103进行,发送用的文件存储和由FAX部104进行FAX发送处理时的处理。
与(A)的处理基本相同,询问FAX部104可否开始发送作业,在“是”的情形,则可传送对方的编号、发送原稿的规格与发送密度。在指令向FAX部104的询问结束后,即开始复印等作业,检查是否使用了PM部103,要是没有使用,即进行原稿输入操作和压缩操作的准备。然后指令在扫描部4中进行原稿扫描,将图像数据输入PM部103中。
这时也根据扫描部4的图像传送同步信号,向PM部103输入数据,自动进行压缩作业。在检查图像压缩是否正常结束后,将压缩的文件以1页为单位传送给FAX部104。在这项作业结束后,继续进行从下一页起以后的处理,这就是由ADF7的原稿给送、PM部103的设定、扫描操作、压缩作业检查、到ADF7上的原稿D向FAX部104作文件转送反复进行到变成没有了时。当原稿D没有了时,便进行原稿排出,结束发送处理程序。
现在说明作为(c),当有PM部103,有向FAX部104的PM扩张存储区而没有HDD部106时,则通过PM部103进行原稿的输入处理和文件的存储,由FAX部104只进行FAX发送操作时的处理。
这时由于进行文件存储的扩张存储器存在于PM部103之上,作为复合型复印机,能很快地完成FAX的原稿输入处理,同时其它作业也可很快完成,可以不用ADF7、扫描部4、PM部103的图像缓冲器,而能进行控制对原稿输入处理进行高速处理。此外,作为附设的功能,由于能取消由ADF7向复印机给送原稿的顺序是从原稿最后一页开始进行的原理上的不合适,而能在读取完整页后从装载于ADF7上最初一页开始发送FAX,也就是能从所读取的最后一页开始按顺序送往FAX部104。
在按成批方式完成了整页原稿的读取后,向FAX部104的文件传送由于线路速度的影响,不能一页一页地继续以后各页的文件的传送。所以当1页文件传送结束到下一页文件传送开始时,出现有中止标记,就会执行一次取消任务进行其它处理的例程。
在中止状态下到能进行下一文件传送要多次通过这样的发送处理例程。当文件传送对整页部分完成后,为了下一次发送,要消除扩张存储器上的发送文件,即意味着要堵塞所消除的存储器上的孔,此外,在进行定时发送等文件的作业之前进行填充操作时(不用存储单元的收集),则可取消这一例程。
其次作为(D),在有HDD部106的情形时,FAX部104的作用与(c)的情形相同,只作发送处理。与(c)不同的是,把PM部103的作用作为图像输入与文件压缩,而把文件保存置换为由HDD部106保存。
这时由PM部103以页为单位进行图像数据的输入与压缩和将文件存储于HDD部106中,然后将从HDD部106发送给FAX部104的文件从最后一页开始以页为单位向FAX部104中作传送处理。这时由于也会发生发送中断,有必要进行与(c)相同的控制。HDD部106的情形,由于存储容量大,虽然进行了文件的消除作业,但不能进行不用存储单元的收集处理。
下面参看图22-25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接收处理。
具体地说,根据FAX部104的接收通知,在接收处理的流程中开始输入,实行分成以下系统结构的流程。
在不允许打印使用权的情形,于打印中止状态下进入接收处理流程时,实行中止后的处理。
首先作为(A),对于没有PM部103时的接收处理,对于FAX部104询问是否作好打印准备,在已准备好时,由FAX部104相对于打印部6直接输出打印数据,要控制进行至顺次打印到没有打印页时。要是不能确保要求打印部6的使用权,即指令将接收文件存储于FAX部104内的文件存储器(编码缓冲器RAM部146)中,确保打印部6能陆续进行打印。此外,要是FAX部104内的文件存储器C存满时,则发出优先级更高的打印使用要求,即中止其它的处理例如优先级低的PRT部105的操作,作出使用打印部6那样要求程度更强烈的要求,而对接收的文件进行打印。在打印完该接收文件后,继续中止了操作的PRT部105的操作。
在实际的流程中,首先提出打印使用请求,若是许可使用,通过确保打印部6将打印中断标志置于“断开”,继续进行打印处理。
当不许可使用时,即指令FAX部104将接收文件存储于内部文件存储器中,把打印中止标标志置于“接通”,暂时取消接收处理。当内部文件存储器满载而难以进行内部存储时,则相对于其它处理进行优先度高的要求。
打印处理时首先相对FAX部104询问打印规格、打印密度等,与此相对应,于打印部6中设定纸盒类型、打印密度。然后指令FAX部104从第一张起按顺序打印,在打印准备完成的阶段,逐张地起动打印部6,进行实际打印,持续进行到所接收的页全页打印完。打印完成后,释放开打印部6,取消接收处理例程。
在情形(B),有PM部103,但PM部103中没有接收文件存储用的面向FAX的扩张存储器,同时也没有HDD部106,经由PM部103只进行打印处理,而由FAX部104进行FAX接收与文件存储。
此时,用(A)中说明的程序,将对于FAX部104直接进行打印的指令在此变换为,把接收文件逐张传送给PM部103,在PM部103去压缩展开而使其对于打印部6进行打印。此外,与打印部6相同,由于PM部103即使对于PPC功能等其它处理也是能共同使用的,故能够进行确保和释放处理。
作为(C),在具有PM部103且在PM部103中有接收文件存储用的面向FAX的扩张的存储器但没有HDD部106的情形,由PM部103进行接收文件的存储与打印处理,而由FAX部104只进行FAX接收。
此时,一旦FAX部104把所接收的接收文件全部页份存储于PM部103内的面向FAX的扩张的文件存储器内后,即可由接收的页份中最后一页开始进行打印处理,在全部页份打印时,可以得到从第一页向最后一页顺序排列状态的形式。要是在PM部103上全部页份打印完了,即可对接收文件打印完了的通信接收结果进行成批消除处理,而对后续存储的文件进行移位处理(无用存储单元的收集)。这样就能确保更大的文件存储容量。
作为(D),在HDD部106是文件存储用的附属系统时,由(C)的例程,将存储于PM部103上文件存储用扩张存储器中的接收文件存储于HDD部106中,同样地将接收主件的全部页份从最后一页开始打印。在HDD部106的情形,由于存储容量特大,不进行无用存储单元的收集。
下面用图26以例子说明FAX系统的不同系统结构及其功能比较。
在任选级A,由于是只有FAX部104的结构,有关FAX的作业必须单独由FAX部104进行。
在任选级B,由于增设有FAX部104用的增设存储器104a,能够进行精细析像度的输入/输出和相对应的收发。
在任选级C,由于连接有PM部103,能够经PM部103从事图像的输入/输出,可以高速地进行压缩/解压缩。因而图像的输入/输出操作能高速化。此外,利用PM部103所具有的编辑功能,能进行编辑收发。
在任选级D,由于增设有PM部103用的增设存储器103a,故可由PM部103存储文件,由此派生出,在没有FAX部104的增设存储器104a时,对应地能有精细的析像度。
在任选级E,由于连接上HDD部106,利用其巨大的存储容量自然可以进行大容量的收发,同时能实现指定对象的亲展收发功能,或是于线路用费便宜的时间内收发等定时收发等功能。
下面用图27说明,将由前图15所示的FAX任务处理流程图所述内容变换为,不仅是在FAX部104中,还包括在其它任选场合下的一般处理形式。
在此,于各个阶段判断是否连接有PM部103,是否连接有HDD部106、是否在PM部103中增设有增设存储器103a、是否使用PM部103、PM部103的增设存储器103a的文件容量是否因使用而满载等,确定采取何种作业控制。
最后用图28说明PM部103的各处理中的利用资源信道数及其处理时间。设与主功能的复印功能有关的处理时间为1,则在FAX处理中,在一般析像度下为1/4,在精细析像度下为1/2。在进行不伴随打印的限制为编辑作业中时,由于与通常的情形相比,仅仅多1/4,当把PM部103作为任选功能连接上时,在处理时能够高速地进行。
根据以上所述,对于不同的用户采用不同的结构而进行最优化的控制,就能对应于不同的结构,应用效率最好的系统。

Claims (8)

1.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读取图像的扫描部(4)和将扫描部读取的图像数据形成于用纸(P)上的打印部(6)组成主体(10),并将传真(FAX)部(104)和页存储器(PM)部(103)作为任选以可安装,
所述传真部(104)用于安装在所述成像装置主体(10)上,由规定存储容量的存储部存储图像数据,通过传真收发功能与外部装置(111)之间收发图像数据;
所述页存储器部(103)用于安装在所述成像装置主体(10)上,以比所述传真部的存储部大的存储容量存储图像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作为任选以可安装打印接口(PRT)部(105),所述打印接口部用于安装在所述的成像装置主体(10)上,由规定存储容量的存储部存储图像数据,利用所述打印部(6)将对应于外部装置(112)来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于用纸(P)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作为任选以可安装硬盘驱动器(HDD)部(106),所述硬盘驱动器部用于安装在所述的成像装置主体(10)上,以比所述页存储器部(103)大的存储容量存储图像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作为任选以可安装硬盘驱动器部(106),所述硬盘驱动器部用于安装在所述的成像装置主体(10)上,以比所述页存储器部(103)大的存储容量存储图像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行如下控制:所述页存储器部(103)存储来自所述扫描部(4)的图像数据,将该存储图像数据输出给所述传真部(104);所述传真部(104)将来自所述页存储器部(103)的图像数据发送给上述外部装置(111);所述传真部(104)从所述外部装置(111)接收图像数据,将该接收图像数据输出给所述页存储器部(103);所述页存储器部(103)将来自所述传真部(104)的图像数据存储,将该存储图像数据输出给所述打印部(6);上述打印部(6)根据来自所述页存储器部(103)的图像数据,在用纸(P)上形成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行下述控制:所述页存储器部(103)接收来自所述扫描部(4)的图像数据,将该接收的图像数据输出给所述硬盘驱动器部(106);所述硬盘驱动器部(106)将来自所述页存储器部(103)的图像数据存储,将该存储的图像数据输出给所述传真部(104);所述传真部(104)将来自所述硬盘驱动器部(106)的图像数据发送给上述外部装置(111);所述传真部(104)从所述外部装置(111)接收图像数据,将该接收图像数据输出给所述硬盘驱动器部(106);所述硬盘驱动器部将来自所述传真部(104)的图像数据存储,将该存储的图像数据输出给所述页存储器部(103);所述页存储器部(103)将来自所述传真部(104)的图像数据输出给上述打印部(6);上述打印部(6)根据来自所述页存储器部(103)的图像数据,在用纸(P)上形成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行如下控制:所述传真部(104)和所述打印接口部(105)都执行操作时,暂时中止优先级低的所述打印接口部(105)的操作,在执行了优先级高的所述传真部(104)的操作后,继续执行优先级低的所述打印接口部(105)的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对应于在所述成像装置主体(10)上安装着所述传真部(104)、页存储器部(103)、打印接口部(105)和硬盘驱动器部(106)的安装状态,控制切换进行所述传真部(104)或打印接口部(105)分别具有的存储部可能的页单位的逐次操作、所述页存储器部(103)的多个页单位的逐次操作、所述硬盘驱动器部(106)的文件总括处理操作。
CNB981039987A 1997-01-20 1998-01-19 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944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07877/97 1997-01-20
JP007877/1997 1997-01-20
JP00787797A JP3172108B2 (ja) 1997-01-20 1997-01-2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8911A CN1188911A (zh) 1998-07-29
CN1149443C true CN1149443C (zh) 2004-05-12

Family

ID=11677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0399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9443C (zh) 1997-01-20 1998-01-19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064489A (zh)
EP (1) EP0854635B1 (zh)
JP (1) JP3172108B2 (zh)
CN (1) CN1149443C (zh)
DE (1) DE69817888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09487B1 (en) * 1989-11-28 2001-10-30 Robert M. Herrin Disposable garments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JP2001047670A (ja) * 1999-05-28 2001-02-20 Canon Inc 印字装置並びに印字装置の解像度変換印字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が読み出し可能な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
JP2003087569A (ja) * 2001-09-14 2003-03-20 Canon Inc 通信制御端末装置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4266513A (ja) * 2003-02-28 2004-09-24 Canon Inc 画像入出力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入出力装置
US6984076B2 (en) * 2003-10-08 2006-01-10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Compact package design for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array to optical fiber cable connection
JP4223037B2 (ja) * 2005-12-26 2009-02-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2008073921A (ja) 2006-09-20 2008-04-03 Canon Inc 印刷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0957211B1 (ko) * 2007-08-21 2010-05-1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콘텐츠 관리 기술 연동을 위한 콘텐츠 전달 방법과 기록매체
JP5057899B2 (ja) * 2007-09-03 2012-10-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アプリケーション制御方法、及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制御プログラム
US8942490B2 (en) * 2008-07-08 2015-01-27 Yin-Chun Blue Lan Method of high performance image compression
JP5268617B2 (ja) * 2008-12-17 2013-08-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575064B2 (ja) * 2011-06-24 2014-08-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ラー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US9912832B2 (en) 2014-08-14 2018-03-0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same
US11461273B1 (en) * 2016-12-20 2022-10-04 Pure Storage, Inc. Modifying storage distribution in a storage system that includes one or more storage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11316B2 (ja) * 1988-05-19 1998-02-10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ビル管理システム
US5638186A (en) * 1991-12-19 1997-06-10 Ricoh Company Ltd. Multi-function machine for combining and routing image data
JPH06276334A (ja) * 1993-03-23 1994-09-30 Ricoh Co Ltd 複写システム
US5838456A (en) * 1993-03-23 1998-11-17 Ricoh Company, Ltd. Desktop color copier which includes a revolving type developing device
US5613156A (en) * 1994-09-27 1997-03-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Imaging system with 1-N Parallel channels, each channel has a programmable amplifier and ADC with serial controller link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mplifiers and ADCs
US5710873A (en) * 1994-09-29 1998-01-20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ximizing a rate of image data transfer in a printing system
US5724555A (en) * 1995-03-23 1998-03-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Network interface board for digital copi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54635B1 (en) 2003-09-10
EP0854635A3 (en) 1999-06-16
DE69817888D1 (de) 2003-10-16
DE69817888T2 (de) 2004-06-09
JP3172108B2 (ja) 2001-06-04
EP0854635A2 (en) 1998-07-22
US6064489A (en) 2000-05-16
JPH10210247A (ja) 1998-08-07
CN1188911A (zh) 1998-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9443C (zh) 成像装置
CN100346325C (zh) 用电子邮件发送图像的通信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54880C (zh) 图象形成装置
CN1550935A (zh) 图像再现装置及其方法和在计算机上实现该方法的程序
CN1169341C (zh) 复合型图象形成装置
CN1678015A (zh) 由原始文档或原始图像数据生成多个图像文件
CN1255718C (zh) 一种对存储在移动型记录媒体的作业文件的管理和管理方法
CN1976382A (zh) 图像处理设备、信息处理设备、控制方法和信息处理系统
US20070030510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output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315088C (zh) 服务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283469C (zh) 成像控制方法
CN1140990C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206110C (zh) 具有多个图像载置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80661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が実行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CN1214611C (zh) 画面图像输出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画面图像输出设备
JPH11234503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JP2005176191A (ja) 画像読取装置
CN170128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0947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6191229A (ja)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43499A (ja) 画像データ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データ処理方法
JP2003333290A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3274075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13818B2 (ja) 画像形成連結システム
JP392299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512

Termination date: 201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