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30651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30651A CN114930651A CN202080092100.5A CN202080092100A CN114930651A CN 114930651 A CN114930651 A CN 114930651A CN 202080092100 A CN202080092100 A CN 202080092100A CN 114930651 A CN114930651 A CN 1149306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lever
- detection member
- lock arm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38—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own camm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具备:外壳(15);锁定臂(31),将外壳(15)和对方侧外壳(14)保持为嵌合状态;以及检测部件(12),在外壳(15)和对方侧外壳(14)的正确嵌合时成为能够相对于锁定臂(31)移动的状态。检测部件(12)配置在锁定臂(31)的两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侧面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公开于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具备能够彼此嵌合的阴外壳和阳外壳以及组装到阴外壳的检测部件。阴外壳具有将两外壳保持为嵌合状态的能够挠曲变形的锁定杆(锁定臂)。阴外壳在锁定杆的下侧(移位空间侧)具有收纳检测部件的安装槽。检测部件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阴外壳从待机位置向进出位置移动。如果检测部件能够移动到进出位置,则检测为锁定杆从移位空间弹性复位并被锁定、即检测为两外壳被正确地嵌合。
公开于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具备可转动地设置在阴连接器外壳的杆。在杆设置有锁定臂。在公开于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结构中,还能够设置与上述检测部件对应的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79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882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由于收纳检测部件的安装槽设置在锁定杆的下侧,因此存在连接器在上下方向上变得大型化的顾虑。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在使检测部件移动时要抓住把手部,而该把手部向阴外壳的后方突出。因此,还存在连接器在前后方向(嵌合方向)上变得大型化的顾虑。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避免由检测部件的存在引起的大型化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外壳;锁定臂,将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保持为嵌合状态;以及检测部件,在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的正确嵌合时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锁定臂移动的状态,所述检测部件配置在所述锁定臂的两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能够避免由检测部件的存在引起的大型化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杆位于临时卡止位置的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3是杆位于正式卡止位置的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4是外壳的后视图。
图5是将一个对置面配置于上表面侧的盖的立体图。
图6是将另一个对置面配置于上表面侧的盖的立体图。
图7是盖的后视图。
图8是杆的立体图。
图9是检测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检测部件的后视图。
图11是检测部件的侧视图。
图12是杆位于临时卡止位置,检测部件位于初始位置的连接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局部放大俯视截面图。
图14是锁定臂在挠曲空间中挠曲变形的连接器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
图15是锁定臂将锁定部卡止,检测部件向检测位置的移动被容许的连接器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
图16是杆位于正式卡止位置,检测部件位于初始位置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7是杆位于正式卡止位置,检测部件位于正式卡止位置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8是装配了将一个对置面配置于上表面侧的盖的连接器的部分剖切俯视图。
图19是装配了将另一个对置面配置于上表面侧的盖的连接器的部分剖切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1)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外壳;锁定臂,将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保持为嵌合状态;以及检测部件,在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的正确嵌合时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锁定臂移动的状态,所述检测部件配置在所述锁定臂的两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侧。根据此结构,由于检测部件被控制在锁定臂的一个侧面侧来配置,因此能够避免连接器在锁定臂的长度方向和挠曲方向上变得大型化。
(2)优选的是,所述检测部件在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的正确嵌合时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锁定臂从所述一个侧面侧向另一个侧面侧移动的状态。根据此结构,检测部件能够向锁定臂的另一个侧面侧移动,从而能够检测到两外壳被正确地嵌合。
(3)在所述锁定臂的所述一个侧面的侧方配置有保护壁,所述保护壁具有将所述检测部件可移动地保持的安装部。根据此结构,保护壁能够兼具从侧方保护锁定臂的保护功能和保持检测部件的保持功能。因此,与具有保护功能和保持功能的部分分别独立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连接器的构成。另外,能够进一步抑制连接器的大型化。
(4)所述连接器具备推进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的嵌合的杆,所述锁定臂设置在所述杆,所述检测部件保持在所述杆。根据此结构,能够简化外壳的构成。
(5)所述杆具有覆盖所述锁定臂的框部,在推进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的嵌合的情况下向嵌合方向转动,所述框部在所述杆中具有向所述嵌合方向的后方露出的杆按压面,所述检测部件具有平板状的基部,在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的正确嵌合时能够相对于所述锁定臂向检测方向移动,所述基部在所述检测部件中具有向所述检测方向的后方露出的检测部件按压面,所述杆按压面与所述检测部件按压面相互朝向不同的方向。根据此结构,在使杆向嵌合方向转动时,能够按压杆按压面而不与检测部件按压面接触。另外,在使检测部件向检测方向移动时,能够按压检测部件按压面而不与杆按压面接触。因此,能够相互不干扰地进行杆的转动操作和检测部件的移动操作。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意图包含通过权利要求范围示出的、与权利要求范围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主体10、杆11、检测部件12以及端子零件13。连接器主体10能够与对方侧外壳14嵌合。连接器主体10具有外壳15、盖16、前保持体17以及止动体18。连接器主体10是担当端子零件13和与端子零件13连接的电线24的收纳、保持的部分。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连接器主体10和对方侧外壳14开始嵌合时彼此面对面的面侧作为前侧。关于上下方向,以图1~图3的各图的上下方向为基准。在本说明书中规定的方向也可以不一定要与实际方向一致。
<对方侧外壳>
对方侧外壳14为合成树脂制,如图2所示,具有筒状的罩部19。在罩部19内,突出配置有多个突片状的阳端子零件20。在罩部19中,在上壁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圆柱状的凸轮从动件21。对方侧外壳14固定在未予图示的电路板。阳端子零件20的后部在罩部19的外侧与电路板的导电部分连接。
<外壳、端子零件、止动体、前保持体>
外壳15为合成树脂制,构成方形块状,如图2和图3所示,嵌合在罩部19内。外壳15在内部具有多个腔22。各腔22在外壳15中构成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形态。外壳15在各腔22的内壁具有向前方突出的矛状部23。
在外壳15的各腔22中,从后方插入端子零件13。端子零件13在腔22内通过矛状部23而被一次卡止。
端子零件13为阴端子零件,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成形。在连接器主体10与对方侧外壳14嵌合时,阳端子零件20的前部插入到端子零件13的前侧的箱状部分而进行连接。端子零件13与电线24的终端部电气地且机械地连接。
外壳15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向下表面开口的止动体安装孔25。止动体安装孔25与各腔22连通。在外壳15的止动体安装孔25中,将止动体18从下方插入。端子零件13通过止动体18而被二次卡止,成为可靠地固定在外壳15的状态。
在外壳15安装有前保持体17。前保持体17具有将外壳15的前表面覆盖的前壁部分。在前保持体17的前壁部分,在与各腔22连通的位置具有多个阳端子插通孔26。阳端子零件20插通于阳端子插通孔26,与端子零件13连接。
外壳15在比各腔22的形成区域和前保持体17的安装区域靠上方的上端部具有杆收纳室27。如图4所示,杆收纳室27在宽度方向上构成扁平的口袋状,向外壳15的后表面开口。
外壳15具有对杆收纳室27的上表面进行区划的上壁部28。如图1所示,上壁部28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向外壳15的前表面开口的凸轮从动件插入槽29。对方侧外壳14的凸轮从动件21插入到凸轮从动件插入槽29。另外,上壁部28在宽度方向一侧(图1的右侧)的后端缘,具有以凹状凹陷的臂退避部30。后述的锁定臂31进入到臂退避部30的内侧而退避(参见图14)。
如图4所示,外壳15在杆收纳室27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突设有圆柱状的轴部32。轴部32可转动地支承杆11。另外,外壳15在杆收纳室27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一侧突设有爪状的锁定部33。锁定部33具有比轴部32小的突出尺寸。锁定部33在杆收纳室27的靠后端的位置,以面对臂退避部30的方式配置。
如图4所示,外壳15在后表面开口有沿着宽度方向的上下各自的轨道部34。上侧的轨道部34配置在杆收纳室27的下方。下侧的轨道部34配置在外壳15的下端部。各腔22的形成区域位于两轨道部34之间。两轨道部34构成在外壳15的整个宽度上延伸的狭缝状。两轨道部34在延伸方向途中的多个地方具有啮合部35。如图2所示,从轨道部34的延伸方向观察时,啮合部35构成截面L字形。
另外,如图4所示,两轨道部34在宽度方向(延伸方向)两端侧的里面,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线槽状的卡止接受部36。盖16沿着两轨道部34滑动地安装在外壳15,通过卡止接受部36限制滑动动作,并且通过啮合部35限制从轨道部34的脱离。
如图1和图4所示,外壳15在后表面的靠四角的位置,具有上下各一对缺口部37。各缺口部37配置在与两轨道部34的各卡止接受部36靠近的位置。上侧的各缺口部37与杆收纳室27连通地配置。各缺口部37向后方和侧方开放,在内侧的侧面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止动部38。止动部38使盖16的滑动动作停止。
<盖>
盖16为合成树脂制,如图5和图6所示,作为整体构成帽状。如图2所示,盖16装配在外壳15,将从外壳15的后表面引出的多个电线24包围。盖16具有:背壁39,在装配到外壳15的状态下与外壳15的后表面对置地配置;以及一对对置壁40、41,从背壁39的上下端部向前方突出。两对置壁40、41相互平行地对置配置。
盖16在内侧具有收纳电线24的空间部分,向前方和侧方(斜侧方)开放。如图5所示,盖16的前方开口成为将电线24导入到空间部分的电线导入口42。电线导入口42的上下端通过两对置壁40、41的前端被区划。盖16的侧方开口成为将电线24导出到外部的电线导出口43。电线导出口43在盖16的后部通过导出筒44而被区划。
导出筒44具有与两对置壁40、41相连的沿着宽度方向的壁面部分以及与背壁39相连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壁面部分,成为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突出的形态。如图18所示,各电线24通过系带等紧固单元45而被紧固在导出筒44。
如图6所示,盖16在与电线导出口43相反的一侧的宽度方向一个端部具有闭塞部46。闭塞部46是与背壁39相连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壁。另外,闭塞部46沿着前后方向配置。闭塞部46的上下端与两对置壁40、41相连。
如图5所示,两对置壁40、41在前端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上下各自的被轨道部47。两被轨道部47在整个宽度上形成在两对置壁40、41的内表面。如图2所示,被轨道部47在两对置壁40、41的内表面构成截面凹凸形状,能够啮入到外壳15的啮合部35。
如图5所示,两被轨道部47在宽度方向一个端部具有卡止部48。卡止部48可挠曲变形地切入形成在被轨道部47。卡止部48具有向对置壁40、41的前方突出的卡止突起49。
在两被轨道部47插入到两轨道部34且嵌合到啮合部35的状态下,进行盖16相对于外壳15的滑动动作。在盖16即将正确地安装到外壳15时,卡止突起49搭在轨道部34的里面,使卡止部48挠曲变形。当盖16正确地安装到外壳15时,卡止部48弹性复位,卡止突起49嵌入到卡止接受部36,保持盖16相对于外壳15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
如图5和图7所示,两对置壁40、41在外表面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导向部50。如图12和图14所示,导向部50被配置为,在盖16向外壳15进行装配时,以能够与外壳15的后表面中的轨道部34的开口端部抵接的方式对置。另外,如图5所示,两对置壁40、41在外表面具有被止动部51。被止动部51构成矩形板状,与导向部50的宽度方向一端相连,配置于对置壁40、41的宽度方向一个端部。当盖16正确地安装到外壳15时,被止动部51嵌入到对应的缺口部37而碰到止动部38,盖16的滑动动作被停止。止动部38配置在卡止部48的顶端侧的外侧。
如图7所示,两对置壁40、41在外表面中的比导向部50靠后方的位置突设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肋52、53。如图5所示,设置在两对置壁40、41中的一个对置壁40的肋(以下,称为第1肋52)在从闭塞部46分开距离的位置具有一端(延伸方向一端,宽度方向一端),在与电线导出口43相连的位置具有另一端(延伸方向另一端,宽度方向另一端)。如图6所示,设置在两对置壁40、41中的另一个对置壁41的肋(以下,称为第2肋53),在与闭塞部46相连的位置具有一端,在从电线导出口43分开距离的位置具有另一端。
另外,两对置壁40、41在外表面具有移动限制部54、55。移动限制部54、55形成在肋52、53的后端缘(后端面)。移动限制部54、55限制检测部件12向后述的检测位置的移动。如图18和图19所示,移动限制部54、55构成与以轴部32为中心的杆11的转动方向同心的弧状。具体地讲,移动限制部54、55由形成在第1肋52的后端缘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第1移动限制部54以及形成在第2肋53的后端缘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第2移动限制部55构成。
第1移动限制部54的一端(延伸方向一端,宽度方向一端)与第1肋52的一端一致,设定在从闭塞部46分开距离的位置。如图5所示,在一个对置壁40的外表面侧,在第1移动限制部54的一端与闭塞部46之间,形成有用于使检测部件12移动到后述的检测位置的移动路径(以下,称为第1移动路径56)。第2移动限制部55的另一端(延伸方向另一端,宽度方向另一端)与第2肋53的另一端一致,设置在从电线导出口43分开距离的位置。如图6所示,在另一个对置壁41的外表面侧,在第2移动限制部55的另一端与电线导出口43之间,形成有用于使检测部件12移动到检测位置的移动路径(以下,称为第2移动路径57)。
如图7所示,第1移动限制部54和第2移动限制部55成为以在后视盖16的情况下成为盖16的中央的位置(参见图7的符号A)为中心呈点对称的形状。也就是说,构成为,当盖16以后视中央为中心旋转180°时,第1移动限制部54和第2移动限制部55的彼此的弧状形状一致而重叠。同样,第1肋52和第2肋53也成为以盖16的后视中央为中心呈点对称的形状。
另外,如图7所示,盖16具有向肋52、53的后端缘的基端部(肋52、53的突出方向基端部)开口的凹部58。移动限制部54、55设置在肋52、53的后端缘中的凹部58的开口外侧的区域。
盖16在肋52、53的后端缘中的凹部58的内侧面具有按压部60、61。按压部60、61在凹部58的内侧面与移动限制部54、55邻接,与对置壁40、41的主体部分的外壁面对置而配置。如图3所示,按压部60、61由在一个对置壁40的外表面侧与第1移动限制部54正交的第1按压部60以及在另一个对置壁41的外表面侧与第2移动限制部55正交的第2按压部61构成。
<杆>
杆11为合成树脂制,如图8所示,作为整体构成一个平板状。如图18所示,杆11具有作为圆形的有底孔的轴承部62以及从轴承部62的附近至外周缘延伸的凸轮槽63。
杆11在使板面沿着宽度方向的状态下,收纳在外壳15的杆收纳室27。并且,杆11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以嵌入到轴承部62的轴部32为中心,在临时卡止位置(参见图2、图12以及图13)与正式卡止位置(参见图1、图3以及图15~图19)转动移位。杆11在临时卡止位置处,将凸轮槽63的入口朝向前方配置。凸轮槽63的入口与凸轮从动件插入槽29连通,在连接器主体10与对方侧外壳14开始嵌合时,使凸轮从动件21进入到内侧。
在杆11向正式卡止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从动件21在凸轮槽63的槽面上滑动,进行连接器主体10与对方侧外壳14的嵌合。当杆11到达正式卡止位置时,凸轮槽63的入口朝向宽度方向另一侧配置,凸轮从动件21配置在凸轮槽63的里端侧。由此,成为连接器主体10与对方侧外壳14被正确嵌合的状态。另外,在以下的杆11的结构说明中,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以杆11位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为基准。
如图8所示,杆11在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外周缘,具有向后方以悬臂状延伸的临时卡止片64。临时卡止片64通过将杆收纳室27内的临时卡止接受部59(参见图18)卡止,从而限制杆11从临时卡止位置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
如图8所示,杆11在宽度方向一端侧具有从凸轮槽63的里端附近向后方以悬臂状延伸的锁定臂31。锁定臂31在杆11中,在宽度方向上成对的切入部65之间形成为板片状。锁定臂31能够将杆11的靠前端的位置作为支点向上下方向挠曲变形。
锁定臂31在相比前部高一截的位置具有后端部。如图15所示,在锁定臂31的后端部与前部之间,设置有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部67。杆11在锁定臂31的后端部下方,具有桥接在切入部65之间的形态的架设部66(参见图12)。锁定臂31的后端部碰到架设部66,从而限制锁定臂31向下方的挠曲动作。
如图14和图15所示,锁定臂31在前部的下表面中的靠倾斜部67的位置具有爪状的锁定突起68。锁定突起68能够卡止在外壳15的锁定部33。锁定突起68卡止在锁定部33,从而杆11相对于外壳15被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进而连接器主体10与对方侧外壳14被保持在嵌合状态。
如图8所示,杆11具有各个保护壁70、71,该保护壁70、71构成在两切入部65的开口缘部立起的形状,与锁定臂31的后端部的两侧面(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面)隔开间隙对置。其中,宽度方向一侧的保护壁(以下,称为第1保护壁70)的前后长度(包含后述的安装部73的前后长度),比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保护壁(以下,称为第2保护壁71)的前后长度大。
第1保护壁70具有位于杆11的宽度方向一端且向侧方突出的部分。第1保护壁70具有向前方突出的方形块状的止挡部72。如图1和图18所示,当杆11到达正式卡止位置时,止挡部72以能够抵接的方式与上壁部28的后端缘中的与臂退避部30连续的缘部对置,杆11的转动操作被停止。如图12所示,第1保护壁70的后端面沿着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构成平坦的形状,形成为宽度比第2保护壁71的后端面的宽度宽。
如图8所示,第1保护壁70具有安装部73。在安装部73安装有检测部件12。安装部73具有:在第1保护壁70的外表面凹陷的凹状部74;将凹状部74的里面下部闭塞的壁面部75;以及向凹状部74的里面上部开口的开口部76。安装部73在上部成为通过开口部76在宽度方向(壁厚方向)上贯通第1保护壁70的形态。凹状部74在前后内壁面的上下位置,具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而与开口部76连通的槽部分。
杆11具有将第1保护壁70的上端与第2保护壁71的上端连接的沿着宽度方向的顶壁77。顶壁77的前后尺寸从第1保护壁70侧朝向第2保护壁71侧逐渐变小。顶壁77的后端面在俯视时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配置。如图12所示,顶壁77和第1保护壁70的各后端面成为平坦的杆按压面78,在使杆11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时被按压。
并且,杆11在宽度方向一端侧的后端部中的切入部65的缘部之间,构成通过第1保护壁70、第2保护壁71以及顶壁77构成门形框状的框部79。
另外,杆11在顶壁77的内侧和第1保护壁70的下表面分别具有被卡止部80(参见图13、图16以及图17)。被卡止部80能够卡止在检测部件12的后述的弹性卡止部81。
<检测部件>
检测部件12为合成树脂制,在被保持在第1保护壁70的安装部73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杆11移动到待机位置(参见图2、图12以及图16)和检测位置(参见图1、图17~图19)。待机位置是在外壳15和对方侧外壳14的正确嵌合之前,检测部件12相对于杆11被保持的位置。检测位置是在外壳15和对方侧外壳14正确嵌合时,检测部件12相对于杆11(锁定臂31)移动的位置。另外,后述的检测方向是在外壳15和对方侧外壳14的正确嵌合时,检测部件12相对于杆11(锁定臂31)移动的方向。另外,在以下的检测部件12的结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在杆11位于正式卡止位置的情况下,以保持在第1保护壁70的安装部73的检测部件12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为基准。
如图9~图11所示,检测部件12在宽度方向一端具有平板状的基部82。如图1所示,基部82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平坦的检测部件按压面83。如图9所示,检测部件12具有从基部82的上部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的检测片84。检测片84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平坦的限制面85。
检测片84具有从角柱状的主体部分向前后伸出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肋状部86。如图15所示,肋状部86嵌入到开口部76的槽部分。另外,如图9和图10所示,检测片84具有在其上表面的顶端部与基部82的前表面之间桥接的上侧的弹性卡止部81。弹性卡止部81构成双支承梁状,将与上述的角柱状主体部分相连的前端和与基部82相连的后端作为支点,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挠曲变形。弹性卡止部81在宽度方向另一个端部和宽度方向中间部,分别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分。
检测部件12具有从基部82的下部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的卡合片87。如图9所示,卡合片87在板状的主体部分的后端部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狭缝部分,在狭缝部分的外侧具有下侧的弹性卡止部81。弹性卡止部81构成双支承梁状,能够使狭缝部分在前后宽度缩窄的方向(前后方向)上挠曲变形。弹性卡止部81在宽度方向另一个端部和宽度方向中间部,分别具有向后方突出的突起部分。如图16所示,上下各弹性卡止部81分别弹性地卡止在上下各个被卡止部80,从而保持检测部件12相对于杆11固定在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
如图9所示,卡合片87在上述的板状的主体部分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面(检测位置侧的面),具有对前侧的角部进行了倒角的斜面形状的被移动限制部88。如图13所示,在杆11的转动过程中,卡合片87的被移动限制部88能够滑动并碰到移动限制部54、55。
如图9和图10所示,卡合片87具有先从上述的板状的主体部分的顶端部向下方突出之后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的折弯部分,在折弯部分中的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的突出部89的上表面(朝向与连接器主体10的外表面(盖16的两对置壁40、41的外表面)对置的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被按压部90。如图12所示,卡合片87的突出部89能够嵌合到凹部58内。如图12和图14所示,突出部89的被按压部90与按压部60、61以能够抵接的方式对置。被按压部90碰到按压部60、61,从而阻止检测部件12向从对置壁40、41的外表面分开的方向移位。
如图9~图11所示,检测部件12在检测片84与卡合片87之间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具有连结部91。检测片84与卡合片87的各基端部通过连结部91连结。连结部91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面和前后端面,沿着上下方向平坦地形成。另外,检测部件12具有与连结部91的前后端面连结且从基部82向宽度方向另一侧延伸的导向肋92。导向肋92的顶端部比连结部91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面向宽度方向另一侧突出。如图15所示,导向肋92的顶端部嵌入到安装部73的下侧的槽部分。
<连接器的组装结构和嵌合结构>
在进行组装时,检测部件12从侧方插入到位于锁定臂31的一侧方即宽度方向一侧的、第1保护壁70的安装部73。如图13和图16所示,通过在各弹性卡止部81的突起部分之间弹性地嵌入各被卡止部80,从而检测部件12相对于杆11被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
在检测部件12位于待机位置时,检测片84的顶端部(宽度方向另一个端部)进入开口部76而配置。如图12所示,检测片84的限制面85在待机位置处向第1保护壁70的内侧面露出,且面向锁定臂31的挠曲空间69,但是不配置在与锁定臂31产生干扰的位置。另外,在检测部件12位于待机位置时,肋状部86和导向肋92嵌入到安装部73的各槽部分,卡合片87的顶端部沿着第1保护壁70的下表面(杆11的下表面)配置。基部82在待机位置处,相比第1保护壁70向宽度方向一侧分开配置。
杆11从后方插入到外壳15的杆收纳室27。在上壁部28的挠曲变形之后,外壳15的轴部32嵌入到杆11的轴承部62。并且,杆11通过临时卡止片64与临时卡止接受部59的卡止,从而相对于外壳15被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如图2所示,杆11在临时卡止位置处,向外壳15的后方大幅突出,使框部79和锁定臂31位于外壳15的后方。
另外,盖16装配到外壳15。例如,如图18所示,在想要使电线24向后方且宽度方向另一侧导出的情况下,盖16使被轨道部47沿着轨道部34且从宽度方向一侧向另一侧滑动。被止动部51在缺口部37内抵接到止动部38,且卡止部48弹性地卡止在卡止接受部36,从而盖16相对于外壳15以移动限制状态被保持在正确的安装位置。如图2所示,被轨道部47与啮合部35啮合,从而限制盖16从外壳15脱离。
如上所述,当盖16被正确地安装到外壳15时,闭塞部46配置在宽度方向一端侧,电线导出口43配置在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另外,杆11沿着一个对置壁40的上表面配置,第1移动路径56配置在宽度方向一端侧。
在杆11位于临时卡止位置,且检测部件12位于待机位置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卡合片87的被移动限制部88以能够从后方抵接到第1移动限制部54的方式对置配置,卡合片87的突出部89嵌入到第1肋52的凹部58内,突出部89的被按压部90以能够从内侧抵接到第1按压部60的方式对置配置。并且,检测部件12靠近导出筒44的一侧方来配置。
接着,连接器主体10与对方侧外壳14嵌合。在连接器主体10浅浅地嵌合在对方侧外壳14的罩部19内,凸轮从动件21进入到凸轮槽63的入口的状态下,临时卡止片64与临时卡止接受部59的卡止通过对方侧外壳14被解除。作业者向宽度方向一侧按压杆按压面78,从而杆11向正式卡止位置侧转动移位。在杆11的转动过程中,卡合片87的被移动限制部88碰到第1移动限制部54而滑动,从而限制检测部件12向检测位置侧移动。另外,突出部89的被按压部90碰到第1按压部60,从而抑制检测部件12从一个对置壁40的外表面浮起。
在杆11即将到达正式卡止位置时,卡合片87的被移动限制部88从第1移动限制部54脱离而面对第1移动路径56。另外,在杆11即将到达正式卡止位置时,如图14所示,锁定突起68与锁定部33产生干扰,锁定臂31在上方的挠曲空间69中挠曲变形。在该阶段,即使想要使检测部件12向检测位置移动到宽度方向另一侧,也由于检测片84的限制面85碰到锁定臂31的一侧面,从而检测部件12不会到达检测位置。
当杆11到达正式卡止位置时,锁定臂31弹性复位,如图15所示,锁定突起68以能够从前方与锁定部33对置并卡止的方式配置。由此,限制杆11向后方的转动移位。并且,如图1所示,止挡部72碰到上壁部28的后端缘,从而还能限制杆11向前方的转动移位。另外,锁定臂31的后部配置于上壁部28的臂退避部30内。
锁定臂31进行弹性复位,从而成为检测片84能够进入到挠曲空间69的状态。如上所述,卡合片87的被移动限制部88也已经被配置为能够进入到第1移动路径56。因此,作业者向宽度方向另一侧按压检测部件按压面83,从而各弹性卡止部81的突起部分搭在各被卡止部80,检测部件12能够向检测位置移动。在检测部件12向检测位置的移动过程中,肋状部86和导向肋92在安装部73的各槽部分上滑动,对检测部件12的移动动作进行导向。
当检测部件12到达检测位置时,如图17所示,各弹性卡止部81的突起部分以能够从宽度方向另一侧抵接到各被卡止部80的方式对置配置。由此,限制检测部件12向回到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另外,如图18所示,连结部91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面与壁面部75以能够抵接的方式对置,从而限制检测部件12向比检测位置靠宽度方向另一侧移动。
当检测部件12到达检测位置时,如图17所示,检测片84配置在挠曲空间69。由此,锁定臂31向上方的挠曲动作通过检测片84而被限制,维持锁定臂31与锁定部33的卡止状态。另外,如图18所示,卡合片87进入到第1移动路径56而退避。基部82与凹状部74嵌合,整体被收纳在安装部73。由此,检测部件12在检测位置不具有从第1保护壁70突出的部分。
另一方面,与上述方式(使电线24向后方且宽度方向另一侧导出的方式)相反,如图19所示,在想要使电线24向后方且宽度方向一侧导出的情况下,盖16从上述的姿势反转,使被轨道部47沿着轨道部34且从宽度方向另一侧向一侧滑动。
当盖16正确地安装到外壳15时,如图19所示,闭塞部46配置在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电线导出口43配置在宽度方向一端侧。另外,杆11沿着另一个对置壁41的上表面配置,第2移动路径57配置在宽度方向一端侧。盖16的上表面侧的第2移动限制部55和第2按压部61的方式(形状,配置)与上述的方式相同。因此,与上述的方式同样,能够进行杆11的转动操作和检测部件12的移动操作。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能够起到以下效果。
检测部件12被控制在锁定臂31的两侧面中的、与一侧面对置的位置而配置。锁定臂31的两侧面是面向与作为锁定臂31的长度方向的前后方向和作为锁定臂31的挠曲方向的上下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面。由此,能够避免由检测部件12的存在引起的连接器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变得大型化的问题。
检测部件12在连接器主体10和对方侧外壳14的正确嵌合时成为能够相对于锁定臂31从一侧面侧向另一侧面侧移动的状态。由此,通过向宽度方向另一侧压入检测部件12而能够容易使其到达检测位置。
检测部件12被保持为能够移动到设置在与锁定臂31的一侧面对置的第1保护壁70的安装部73。由于第1保护壁70兼具从宽度方向一侧保护锁定臂31的保护功能和保持检测部件12的保持功能,因此相比与将两功能分别独立地设置的情况,能够简化连接器的构成。
锁定臂31设置在杆11。检测部件12被保持在杆11。由此,能够从外壳15省略锁定臂31,且可以不在外壳15设置检测部件12的保持结构。因此,能够简化外壳15的构成。
杆11在框部79具有在使杆11转动到正式卡止位置时被按压的向嵌合方向后方露出的杆按压面78。检测部件12在基部82具有在使检测部件12移动到检测位置时被按压的向检测方向后方露出的检测部件按压面83。在杆11位于正式卡止位置时,如图18和图19所示,杆按压面78朝向后方配置,检测部件按压面83朝向宽度方向一侧配置。也就是说,杆按压面78与检测部件按压面83彼此朝向不同的方向配置。由此,在使杆11向正式卡止位置转动时,能够按压杆按压面78而不接触到检测部件按压面83。另外,在使检测部件12向检测位置移动时,能够按压检测部件按压面83而不与杆按压面78接触。因此,能够相互不干扰地顺利进行杆11的转动操作和检测部件12的移动操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检测部件12在连接器主体10和对方侧外壳14的正确嵌合前碰到移动限制部54、55,限制相对于杆11向检测位置的移动。
以往,在转动中心轴具备一个悬臂杆的连接器的情况下,移动限制部只要仅设置在盖的两对置壁中、配置有杆的一侧的对置壁即可。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两对置壁40、41都设置有移动限制部54、55。此外,各个移动限制部54、55成为以盖16的后视中央(参见图7的符号A)为中心呈点对称的形状。因此,能够双面两用(左右任一方向)地使用盖16。其结果,仅使盖16旋转180°,就能够简单地变更电线24的导出方向(参见图18和图19)。
两对置壁40、41中的一个对置壁40,在第1移动限制部54的宽度方向一端与闭塞部46之间具有第1移动路径56,另一个对置壁41在第2移动限制部55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与电线导出口43之间具有第2移动路径57。由此,通过将第1移动路径56、闭塞部46、第2移动路径57以及电线导出口43的形状作为指南,能够确认盖16的装配姿势,能够将盖16错误地安装到外壳15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接器主体10在外表面侧具有移动限制部54、55和按压部60、61。移动限制部54、55能够从检测位置侧碰到检测部件12。按压部60、61能够从外侧的位置碰到检测部件12。连接器主体10除移动限制部54、55以外还具有按压部60、61,因此能够阻止检测部件12向从对置壁40、41的外表面侧分开的方向移位。其结果,能够确保检测部件12碰到移动限制部54、55的状态,能够提高基于检测部件12的嵌合检测的信赖性。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杆11是仅设置在两对置壁40、41的外表面中的任意一个对置壁40、41的外表面侧的悬臂型,因此有时杆11容易从对置壁40、41的外表面侧脱离,能够通过按压部60、61抑制检测部件12的浮起的优点大。
移动限制部54、55和按压部60、61一并设置在肋52、53中的与检测部件12对置的一侧的后缘部(突出端部)。由此,相比移动限制部54、55和按压部60、61设置在不同的部位,能够使连接器主体10的结构变得简单。
连接器主体10在盖16的外表面具有移动路径56、57。移动路径56、57面对移动限制部54、55的延伸方向的端部。检测部件12在检测位置处具有配置在锁定臂31的挠曲空间69的检测片84。由此,即使检测部件12从移动限制部54、55脱离而到达面对移动路径56、57的位置,也通过检测片84的限制面85碰到在挠曲空间69进行挠曲变形的锁定臂31,从而限制检测部件12向检测位置的移动。因此,在连接器主体10和对方侧外壳14被正确嵌合之前,能够良好地防止检测部件12意外地移动到检测位置。
[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
应当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点上都是例示的而不是限制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检测部件配置在锁定臂的宽度方向两侧中的宽度方向一侧,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检测部件也可以配置在锁定臂的宽度方向两侧中的宽度方向另一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是锁定臂卡止外壳的构成,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是锁定臂卡止对方侧外壳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锁定臂设置在杆,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锁定臂也可以设置在外壳。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移动限制部形成在肋的后端缘,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移动限制部也可以形成在凹部的里面。在移动限制部形成在凹部的里面的情况下,被移动限制部可以形成在卡合片的突出部的端面。另外,也可以是肋的后端缘和凹部的里面都成为移动限制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移动限制部和按压部设置在肋,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移动限制部和按压部也可以设置在不同的部位。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按压部为在连接器主体和对方侧外壳的正确嵌合前抑制检测部件的浮起的构成,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按压部也可以是在连接器主体和对方侧外壳的正确嵌合之后也抑制检测部件的浮起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第1移动限制部和第2移动限制部以外的肋等也成为以盖的后视中央为中心呈点对称的形状,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只是仅第1移动限制部和第2移动限制部的各形状部分成为以盖的后视中央为中心呈点对称的形状。也就是说,第1移动限制部和第2移动限制部以外的形状也可以不是点对称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第1移动限制部和第2移动限制部以及第1按压部和第2按压部设置在盖,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是第1移动限制部和第2移动限制部以及第1按压部和第2按压部设置在外壳。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杆被外壳支承,但是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杆也可以被电线盖支承。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主体
11…杆
12…检测部件
13…端子零件
14…对方侧外壳
15…外壳
16…盖
17…前保持体
18…止动体
19…罩部
20…阳端子零件
21…凸轮从动件
22…腔
23…矛状部
24…电线
25…止动体安装孔
26…阳端子插通孔
27…杆收纳室
28…上壁部
29…凸轮从动件插入槽
30…臂退避部
31…锁定臂
32…轴部
33…锁定部
34…轨道部
35…啮合部
36…卡止接受部
37…缺口部
38…止动部
39…背壁
40…一个对置壁
41…另一个对置壁
42…电线导入口
43…电线导出口
44…导出筒
45…紧固单元
46…闭塞部
47…被轨道部
48…卡止部
49…卡止突起
50…导向部
51…被止动部
52…第1肋(肋)
53…第2肋(肋)
54…第1移动限制部(移动限制部)
55…第2移动限制部(移动限制部)
56…第1移动路径(移动路径)
57…第2移动路径(移动路径)
58…凹部
59…临时卡止接受部
60…第1按压部(按压部)
61…第2按压部(按压部)
62…轴承部
63…凸轮槽
64…临时卡止片
65…切入部
66…架设部
67…倾斜部
68…锁定突起
69…挠曲空间
70…第1保护壁(保护壁)
71…第2保护壁(保护壁)
72…止挡部
73…安装部
74…凹状部
75…壁面部
76…开口部
77…顶壁
78…杆按压面
79…框部
80…被卡止部
81…弹性卡止部
82…基部
83…检测部件按压面
84…检测片
85…限制面
86…肋状部
87…卡合片
88…被移动限制部
89…突出部
90…被按压部
91…连结部
92…导向肋
A…成为盖的中央的位置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具备:
外壳;
锁定臂,将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保持为嵌合状态;以及
检测部件,在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的正确嵌合时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锁定臂移动的状态,
所述检测部件配置在所述锁定臂的两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检测部件在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的正确嵌合时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锁定臂从所述一个侧面侧向另一个侧面侧移动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锁定臂的所述一个侧面的侧方配置有保护壁,
所述保护壁具有将所述检测部件可移动地保持的安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备推进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的嵌合的杆,
所述锁定臂设置在所述杆,所述检测部件保持在所述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杆具有覆盖所述锁定臂的框部,在推进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的嵌合的情况下向嵌合方向转动,
所述框部在所述杆中具有向所述嵌合方向的后方露出的杆按压面,
所述检测部件具有平板状的基部,在所述外壳和对方侧外壳的正确嵌合时能够相对于所述锁定臂向检测方向移动,
所述基部在所述检测部件中具有向所述检测方向的后方露出的检测部件按压面,
所述杆按压面与所述检测部件按压面相互朝向不同的方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03306 | 2020-01-13 | ||
JP2020003306A JP7290116B2 (ja) | 2020-01-13 | 2020-01-13 | コネクタ |
PCT/JP2020/048070 WO2021145171A1 (ja) | 2020-01-13 | 2020-12-23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30651A true CN114930651A (zh) | 2022-08-19 |
Family
ID=76863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92100.5A Pending CN114930651A (zh) | 2020-01-13 | 2020-12-23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42440A1 (zh) |
EP (1) | EP4092842A4 (zh) |
JP (1) | JP7290116B2 (zh) |
CN (1) | CN114930651A (zh) |
WO (1) | WO202114517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52518B2 (ja) * | 2020-01-13 | 2023-04-0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1706310S (ja) * | 2021-06-18 | 2022-01-31 | 電気コネクタ用ハウジング | |
JP2024025906A (ja) * | 2022-08-15 | 2024-02-28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70550A (en) * | 1993-12-13 | 1994-12-06 | Osram Sylvania Inc. | Locking connector exhibiting audio-tactile didacticism |
JP3206431B2 (ja) * | 1996-06-05 | 2001-09-10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樹脂成形品のロック装置 |
JP3427767B2 (ja) | 1999-02-17 | 2003-07-2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3436181B2 (ja) * | 1999-04-19 | 2003-08-11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JP3427782B2 (ja) | 1999-05-28 | 2003-07-2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3419715B2 (ja) * | 1999-10-14 | 2003-06-23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におけるロック機構 |
US6666697B2 (en) * | 2001-10-29 | 2003-12-23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Connector assembly |
JP2003187910A (ja) | 2001-12-13 | 2003-07-04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コネクタ |
JP3804553B2 (ja) * | 2002-03-04 | 2006-08-0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DE102005050625B4 (de) * | 2004-10-22 | 2011-07-28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Mie | Verbinder und Verbinderanordnung |
JP2006344473A (ja) * | 2005-06-08 | 2006-12-21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JP4678333B2 (ja) * | 2005-09-29 | 2011-04-2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JP4655960B2 (ja) * | 2006-02-24 | 2011-03-23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821652B2 (ja) | 2007-02-27 | 2011-11-24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211929B2 (ja) * | 2008-08-19 | 2013-06-1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JP5979498B2 (ja) | 2013-10-29 | 2016-08-24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JP6296357B2 (ja) | 2015-01-14 | 2018-03-20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レバー付きコネクタ |
JP6548038B2 (ja) * | 2016-06-17 | 2019-07-24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10283904B2 (en) * | 2017-08-04 | 2019-05-07 | Yazaki Corporation | Connector |
JP2020027720A (ja) | 2018-08-10 | 2020-02-20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
2020
- 2020-01-13 JP JP2020003306A patent/JP7290116B2/ja active Active
- 2020-12-23 CN CN202080092100.5A patent/CN114930651A/zh active Pending
- 2020-12-23 US US17/790,673 patent/US2023004244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12-23 WO PCT/JP2020/048070 patent/WO2021145171A1/ja unknown
- 2020-12-23 EP EP20914031.8A patent/EP4092842A4/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111535A (ja) | 2021-08-02 |
EP4092842A4 (en) | 2023-07-05 |
WO2021145171A1 (ja) | 2021-07-22 |
EP4092842A1 (en) | 2022-11-23 |
JP7290116B2 (ja) | 2023-06-13 |
US20230042440A1 (en) | 2023-0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930651A (zh) | 连接器 | |
US7223113B2 (en) |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 |
KR100740853B1 (ko) | 커넥터와 커넥터 조립 방법 | |
US7267569B2 (en) | Connector with a shorting terminal | |
US20050074997A1 (en) |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system | |
KR101179833B1 (ko) | 커넥터 조립 지그 | |
JP5900684B1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H1050381A (ja) | コネクタ | |
CN112436317B (zh) | 连接器 | |
CN109273923B (zh) | 杆式连接器 | |
CN111697374B (zh) | 杆式连接器 | |
US1049808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having connection detection function | |
CN114846699A (zh) | 连接器 | |
US20220029339A1 (en) | Connector | |
JPH08339869A (ja) | コネクタの誤結合防止装置 | |
US6468104B2 (en) | Connector | |
JP3555591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14902500A (zh) | 连接器 | |
JP2007012451A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CN114762196B (zh) | 连接器 | |
JP2020155222A (ja) | コネクタ | |
JP7398238B2 (ja) | コネクタ | |
JP7480905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15315861A (zh) | 连接器 | |
JP2003045548A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