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5894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05894A CN114905894A CN202111607906.6A CN202111607906A CN114905894A CN 114905894 A CN114905894 A CN 114905894A CN 202111607906 A CN202111607906 A CN 202111607906A CN 114905894 A CN114905894 A CN 1149058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crown
- land portion
- tread
- prof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713 Midland reduc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083—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urvature of the tyre trea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60C2011/013—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provided with a recessed por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72—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with particular inclination ang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的轮胎中,使耐偏磨损性能提高。胎面部(2)包括多个周向沟(3)、和被多个周向沟(3)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9)。多个陆地部(9)包括胎冠陆地部(10)、第一中间陆地部(11)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胎冠陆地部(10)、第一中间陆地部(11)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分别具有比基准胎面轮廓(44)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胎冠轮廓(45)、第一中间轮廓(46)及第二中间轮廓(47)。胎冠轮廓(45)的最大突出量比第一中间轮廓(46)的最大突出量小。第二中间轮廓(47)的最大突出量比胎冠轮廓(45)的最大突出量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中间陆地部的踏面比基准胎面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轮胎。该轮胎通过如上述那样确定中间陆地部的踏面,从而缓和作用于中间陆地部的两侧的纵边缘的接地压,期待低油耗性能的提高、和在干燥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的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11261号公报
然而,目前,为了充分发挥轮胎的各种性能,提出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的轮胎。关于这样的轮胎,若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轮胎那样使陆地部的踏面比基准胎面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则存在特定的陆地部易偏磨损的倾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所作出的,主要目的在于在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的轮胎中,提高耐偏磨损性能。
本发明为一种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的胎面部,其中,上述胎面部包括: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内侧的第一胎面端;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外侧的第二胎面端;在上述第一胎面端与上述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周向沟;以及被上述多个周向沟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上述多个陆地部包括:胎冠陆地部;与上述胎冠陆地部的上述第一胎面端侧邻接的第一中间陆地部;以及与上述胎冠陆地部的上述第二胎面端侧邻接的第二中间陆地部,在以正规内压安装于正规轮辋且无负载的正规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的子午线截面中,上述胎冠陆地部、上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及上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别具有比基准胎面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胎冠轮廓、第一中间轮廓及第二中间轮廓,上述胎冠轮廓的从上述基准胎面轮廓起的最大突出量比上述第二中间轮廓的从上述基准胎面轮廓起的最大突出量大,上述第一中间轮廓的从上述基准胎面轮廓起的最大突出量比上述胎冠轮廓的从上述基准胎面轮廓起的最大突出量大。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胎冠轮廓、上述第一中间轮廓及上述第二中间轮廓各自的上述最大突出量为0.15mm以下。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胎冠轮廓的上述最大突出量为上述第一中间轮廓的上述最大突出量的60%~75%。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二中间轮廓的上述最大突出量为上述第一中间轮廓的上述最大突出量的25%~40%。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在上述胎冠陆地部、上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及上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别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个横沟,在上述胎冠陆地部、上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及上述第二中间陆地部每一个中,上述横沟遍及轮胎整周的节距数为75~100。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多个周向沟包括:设置在最靠上述第一胎面端侧的第一胎肩周向沟;和设置在最靠上述第二胎面端侧的第二胎肩周向沟,上述第二胎肩周向沟的最大的沟宽比上述第一胎肩周向沟的最大的沟宽小。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二胎肩周向沟的最大的沟宽为上述第一胎肩周向沟的最大的沟宽的55%~65%。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在上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及上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别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30°的角度倾斜的多个横沟。
本发明的轮胎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图3是图2的胎冠陆地部、第一中间陆地部及第二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1的胎冠陆地部、第一中间陆地部及第二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1的第一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2的第二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2…胎面部;3…周向沟;9…陆地部;10…胎冠陆地部;11…第一中间陆地部;12…第二中间陆地部;44…基准胎面轮廓;45…胎冠轮廓;46…第一中间轮廓;47…第二中间轮廓;T1…第一胎面端;T2…第二胎面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适合作为冬用的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使用。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这样的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轮胎1例如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的胎面部2。胎面部2包括在轮胎1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内侧的第一胎面端T1、和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外侧的第二胎面端T2。对于向车辆安装的朝向,例如用文字或者符号显示于侧壁部(省略图示)。
第一胎面端T1及第二胎面端T2是在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并以0°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正规状态是指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并且无负载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在未特别声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就规定了各种规格的轮胎而言,“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是“标准轮辋”,若为TRA则是“Design Rim”,若为ETRTO则是“Measuring Rim”。就未规定规格的轮胎而言,“正规轮辋”意味着能够充分发挥轮胎的性能的轮辋,例如,应用制造商推荐的轮辋。
就规定了各种规格的轮胎而言,“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是“最高气压”,若为TRA则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是“INFLATION PRESSURE”。就未规定规格的轮胎而言,“正规轮辋”意味着能够充分发挥轮胎的性能的内压,例如,应用制造商推荐的内压。
就规定了各种规格的轮胎而言,“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是“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是“LOAD CAPACITY”。就未规定规格的轮胎而言,“正规载荷”是指在轮胎的标准安装状态下,作用于一个轮胎的载荷。上述“标准安装状态”是指将轮胎安装于与轮胎的使用目的相应的标准的车辆,并且以上述车辆能够行驶的状态静止在平坦的路面上的状态。
胎面部2包括在第一胎面端T1与第二胎面端T2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周向沟3、和被多个周向沟3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9。
周向沟3包括第一胎肩周向沟6、第二胎肩周向沟7、第一胎冠周向沟4及第二胎冠周向沟5。第一胎肩周向沟6在多个周向沟3中设置在最靠第一胎面端T1侧。第二胎肩周向沟7在多个周向沟3中设置在最靠第二胎面端T2侧。第一胎冠周向沟4设置在第一胎肩周向沟6与轮胎赤道C之间。第二胎冠周向沟5设置在第二胎肩周向沟7与轮胎赤道C之间。
从轮胎赤道C到第一胎肩周向沟6或第二胎肩周向沟7的沟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25%~35%。从轮胎赤道C到第一胎冠周向沟4或第二胎冠周向沟5的沟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2,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15%。胎面宽度TW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的从第一胎面端T1到第二胎面端T2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各周向沟3例如沿着轮胎周向呈直线状、或者沟中心线稍微具有振幅的波状延伸。
各周向沟3的沟宽W1为3.0mm以上,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3.0%~7.0%。在本说明书中,周向沟3的沟宽是指上述正规状态下的、两侧的沟缘间的在与沟中心线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另外,沟缘是上述正规状态下的沟与陆地部的踏面之间的边界。
多个陆地部9包括胎冠陆地部10、第一中间陆地部11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除它们以外,本实施方式的多个陆地部9还包括第一胎肩陆地部13及第二胎肩陆地部14。胎冠陆地部10被划分在第一胎冠周向沟4与第二胎冠周向沟5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轮胎赤道C上。第一中间陆地部11与胎冠陆地部10的第一胎面端T1侧邻接,被划分在第一胎冠周向沟4与第一胎肩周向沟6之间。第二中间陆地部12与胎冠陆地部10的第二胎面端T2侧邻接,被划分在第二胎冠周向沟5与第二胎肩周向沟7之间。
第一胎肩陆地部13被划分在第一胎肩周向沟6的轮胎轴向外侧,并包含第一胎面端T1。第二胎肩陆地部14被划分在第二胎肩周向沟7的轮胎轴向外侧,并包含第二胎面端T2。
图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在上述正规状态下的子午线剖视图。如图2所示,胎面部2由以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朝向弯曲的轮廓构成。
图3中示出了图2中的胎冠陆地部10、第一中间陆地部11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放大剖视图。如图3所示,胎冠陆地部10、第一中间陆地部11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分别具有比基准胎面轮廓44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胎冠轮廓45、第一中间轮廓46及第二中间轮廓47。此外,在图3中,为了易于理解发明的特征,以使各胎冠轮廓45、第一中间轮廓46及第二中间轮廓47的曲率比实物大的方式示出。
第一中间陆地部11处的上述基准胎面轮廓44,相当于在陆地部的踏面的两端、和与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内侧邻接的周向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胎冠周向沟4。)的轮胎赤道C侧的沟缘通过的具有单一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第二中间陆地部12处的上述基准胎面轮廓44也被同样地定义。
胎冠陆地部10处的上述基准胎面轮廓44,相当于在胎冠陆地部10的踏面的两端和第一胎冠周向沟4的第一胎面端T1侧的沟缘通过的第一圆弧、和在胎冠陆地部10的踏面的两端和第二胎冠周向沟5的第二胎面端T2侧的沟缘通过的第二圆弧中的、曲率半径大的圆弧。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圆弧与上述第二圆弧以相同的曲率半径构成。
在本发明中,胎冠轮廓45从基准胎面轮廓44起的最大突出量d3比第二中间轮廓47从基准胎面轮廓44起的最大突出量d2大。另外,第一中间轮廓46从基准胎面轮廓44起的最大突出量d1比胎冠轮廓45从基准胎面轮廓44起的最大突出量d3大。本发明的轮胎1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能。作为其理由,推测出以下的机理。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各陆地部9的轮廓比基准胎面轮廓44突出,从而能够缓和作用于陆地部9的纵边缘的接地压,抑制纵边缘附近的偏磨损。
另一方面,在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的胎面部2中,采用了上述的轮廓的情况下,存在易在比轮胎赤道稍靠车辆内侧的陆地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陆地部)产生偏磨损的倾向。其原因推测为:在通常的车辆中,由于稍稍赋予负外倾角,所以上述的陆地部作用有相对大的接地压。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各陆地部9的轮廓的最大突出量设为上述的关系,从而能够均衡地缓和作用于各陆地部9的纵边缘的接地压,特别是有效地抑制第一中间陆地部11的偏磨损。认为本发明的轮胎1能够通过这样的机理,发挥优异的耐偏磨损性能。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更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各结构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具体方式。因此,本发明即使不具备以下说明的结构,当然也能发挥上述的效果。另外,即使对具备上述特征的本发明的轮胎单独应用以下说明的各结构中的任一个,也能够期待与各结构相应的性能的提高。进一步,在将以下说明的各结构的若干结构复合应用的情况下,能够期待与各结构相应的复合性能的提高。
如图1所示,第二胎肩周向沟7的最大的沟宽W7优选比第一胎肩周向沟6的最大的沟宽W6小。具体而言,第二胎肩周向沟7的上述沟宽W7为第一胎肩周向沟6的上述沟宽W6的55%~65%。由此,对噪声性能的影响大的第二胎肩周向沟7的气柱共鸣音变小。
如图3所示,胎冠轮廓45的最大突出量d3、第一中间轮廓46的最大突出量d1及第二中间轮廓的最大突出量d2分别为0.15mm以下。由此,抑制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央部的偏磨损。
胎冠轮廓45的最大突出量d3优选为第一中间轮廓46的最大突出量d1的60%~75%。另外,第二中间轮廓47的最大突出量d2优选为第一中间轮廓46的最大突出量d1的25%~40%。由此,作用于各陆地部的接地压变得均匀,抑制其偏磨损。
图4示出了胎冠陆地部10、第一中间陆地部11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胎冠陆地部10、第一中间陆地部11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分别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沟。在胎冠陆地部10、第一中间陆地部11及第二中间陆地部12每一个中,横沟遍及轮胎整周的节距数例如为75~100,优选为80~90。由此,耐偏磨损性能与噪声性能均衡地提高。
在胎冠陆地部10设置有多个胎冠横沟15。胎冠横沟15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第一方向(在本说明书的各图中,为右下。)倾斜,并且沿轮胎轴向完全地横切胎冠陆地部10。
另外,胎冠横沟15包括轮胎轴向的第一端部16及第二端部17、和配置在第一端部16与第二端部17之间的中央部18。胎冠横沟15的中央部18的沟宽比第一端部16的沟宽及第二端部17的沟宽小。
胎冠横沟15的中央部18的最大的沟宽例如为第一端部16及第二端部17的最大的沟宽的15%以下,优选为3%~15%。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胎冠横沟15的中央部18构成为沟宽是1.5mm以下的细沟部。由此,能够维持胎冠陆地部10的刚性,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以下,有时简称为“”操纵稳定性”。)提高。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在未特别声明的情况下,“细沟部”是指在沟中沟宽为1.5mm以下的部分。另外,“细沟”是指在其整体中沟宽为1.5mm以下的沟。另外,未标记为细沟的沟具备比1.5mm大的沟宽。在本实施方式的各横沟中,未被标记为细沟部的部分例如具有2.0~4.0mm程度的沟宽。
中央部18例如横切胎冠陆地部10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中央部1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例如是胎冠陆地部10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的40%~60%。这样的中央部18均衡地提高雪上性能与噪声性能。
中央部18相对于轮胎轴向朝上述第一方向倾斜。中央部1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例如为45°以下,优选为35~45°。
第一端部1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及第二端部1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分别比中央部1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小,设为胎冠陆地部10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的20%~30%。
第一端部16及第二端部17分别相对于轮胎轴向朝上述第一方向倾斜。另外,第一端部16及第二端部17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比中央部1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小,例如为10~25°。由此,胎冠横沟15优选包括:由第一端部16和中央部18构成并且向轮胎周向的一侧稍微突出的部分、和由第二端部17和中央部18构成并且朝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稍微突出的部分。这样的胎冠横沟15的第一端部16及第二端部17与周向沟一起形成坚固的雪柱,能够提高在雪上的牵引性能。
通过使胎冠横沟15具备上述的结构,从而连结胎冠横沟15的两端而成的直线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45°以下,优选为20~40°。
多个胎冠横沟15的轮胎周向的1个节距长度P1例如为胎冠陆地部10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的60%~90%。由此,雪上性能与噪声性能均衡地提高。
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两个胎冠横沟15之间设置有第一胎冠细沟23及第二胎冠细沟24。第一胎冠细沟23从第一胎冠周向沟4延伸并且在胎冠陆地部10内被中断。第二胎冠细沟24从第二胎冠周向沟5延伸并且在胎冠陆地部10内被中断。
第一胎冠细沟23的轮胎轴向的长度例如为胎冠横沟15的第一端部1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的80%~120%。另外,第二胎冠细沟24例如在比胎冠横沟15的第二端部17靠第一胎冠周向沟4侧的位置被中断。这样的第一胎冠细沟23及第二胎冠细沟24使胎冠陆地部10接地时的噪声的频率分散,使噪声性能提高。
第一胎冠细沟23及第二胎冠细沟24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第一方向倾斜。第一胎冠细沟23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及第二胎冠细沟24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比胎冠横沟15的中央部1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小。另一方面,第一胎冠细沟23及第二胎冠细沟24与上述中央部18之间的角度差例如为15°以下,优选为10°以下。具体而言,第一胎冠细沟23及第二胎冠细沟24相对于轮胎轴向以30~40°的角度倾斜。
在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多个第一中间横沟20。第一中间横沟20相对于轮胎轴向朝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朝向的第二方向(在本说明书的各图中,为右上。)倾斜,并且沿轮胎轴向完全地横切第一中间陆地部11。
第一中间横沟20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胎冠横沟15不同的角度配置。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各横沟产生的噪声产生共振。第一中间横沟2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10~30°。这样的第一中间横沟20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噪声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胎冠横沟15与第一中间横沟20在轮胎轴向上相邻,从而在俯视观察胎面时,连结胎冠横沟15的两端而成的直线与连结第一中间横沟20的两端而成的直线在第一胎冠周向沟4内交叉。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将胎冠横沟15与第一胎冠周向沟4的连通部与轮胎轴向平行地进行投影而得到的区域,重叠于第一中间横沟20与第一胎冠周向沟4的连通部。由此,胎冠横沟15及第一中间横沟20能够在与第一胎冠周向沟4之间的连通部形成牢固的雪柱,从而能够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陆地部11设置有多个第一中间细沟26。第一中间细沟26沿轮胎轴向完全地横切第一中间陆地部11,并与第一中间横沟20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被设置。
第一中间细沟26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朝上述第二方向倾斜。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中间细沟26沿着第一中间横沟20延伸,它们的角度差为5°以下。另外,第一中间细沟26相对于轮胎轴向以比第一胎冠细沟23及第二胎冠细沟24小的角度配置。具体而言,第一中间细沟26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为10~30°。
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2,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有多个第二中间横沟30及第二中间细沟31。
第二中间横沟30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第二方向倾斜,并沿轮胎轴向完全地横切第二中间陆地部12。第二中间横沟30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比胎冠横沟15的中央部18(如图2所示)小的角度配置。第二中间横沟3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为10~30°。由此,能够抑制第二中间横沟30及胎冠横沟15产生的噪声发生共振。
第二中间横沟30例如包括从第二胎冠周向沟5延伸的内侧沟部30a、和从内侧沟部30a的外端延伸至第二胎肩周向沟7的外侧细沟部30b。
内侧沟部30a例如横切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内侧沟部30a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例如为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3的60%~90%。这样的内侧沟部30a使雪上性能与耐偏磨损性能均衡地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将内侧沟部30a沿着其长度方向延长而得到的投影区域,重叠于第二胎冠周向沟5与胎冠横沟15的连通部。由此,雪上性能更进一步提高。
外侧细沟部30b例如从内侧沟部30a至第二胎肩周向沟7朝第二方向倾斜并呈直线状地延伸。
第二中间细沟31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朝上述第二方向倾斜,并沿轮胎轴向完全地横切第二中间陆地部12。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中间细沟31例如沿着第二中间横沟30延伸,它们的角度差为5°以下。这样的第二中间细沟31能够在抑制第二中间陆地部12的偏磨损的同时提高雪上性能。
图5示出了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第一胎肩陆地部13,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有第一胎肩横沟35与第一胎肩细沟36。
第一胎肩横沟35例如至少从第一胎面端T1延伸至第一胎肩周向沟6。第一胎肩横沟35例如向轮胎周向的一侧突出地弯曲。
第一胎肩横沟35例如包括第一胎面端T1侧的主体部35a、和从主体部35a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延伸至第一胎肩周向沟6的内端部35b。
第一胎肩横沟35的主体部35a例如横切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上述主体部35a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例如为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的60%~80%。由此,雪上性能与噪声性能均衡地提高。
第一胎肩横沟35的内端部35b具有比主体部35a小的沟宽。内端部35b的沟宽优选为主体部35a的沟宽的3%~15%。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横沟35的内端部35b构成为沟宽在1.5mm以下的细沟部。由此,在第一胎肩横沟35内通过的空气的量减少,噪声性能提高。
第一胎肩横沟35的内端部35b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6优选比胎冠横沟15的中央部1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如图4所示)小。具体而言,上述内端部35b的长度L6为上述中央部18的长度L3的40%~60%。由此,能够抑制胎冠横沟15及第一胎肩横沟35产生的噪声发生共振。
第一胎肩细沟36例如沿轮胎轴向完全地横切第一胎肩陆地部13。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细沟36以向轮胎周向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第一胎肩细沟36与第一胎肩横沟35相互沿着彼此延伸,它们的角度差为5°以下。这样的第一胎肩细沟36能够在抑制第一胎肩陆地部13的偏磨损的同时提高雪上性能。
图6示出了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有第二胎肩横沟40与第二胎肩细沟41。
第二胎肩横沟40例如至少从第二胎面端T2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内被中断。第二胎肩横沟4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7例如为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的75%~90%。由此,能够抑制空气从第二胎肩周向沟7向第二胎面端T2侧排出而使噪声性能恶化。
第二胎肩横沟40例如包括第二胎面端T2侧的主体部40a、和与主体部40a的轮胎轴向内侧相连并且沟宽比主体部40a小的内端部40b。
第二胎肩横沟40的主体部40a例如横切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上述主体部40a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8例如为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的60%~70%。由此,雪上性能与噪声性能均衡地提高。
第二胎肩横沟40的内端部40b从主体部40a延伸并且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4内被中断。上述内端部40b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9例如为第二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的15%~25%。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上述内端部40b的上述长度L9比胎冠横沟15的中央部1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小。由此,能够抑制各横沟产生的噪声发生共振。
第二胎肩横沟40的内端部40b的沟宽优选为第二胎肩横沟40的主体部40a的沟宽的3%~15%。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横沟40的内端部40b构成为沟宽在1.5mm以下的细沟部。由此,得到优异的操纵稳定性。
第二胎肩细沟41例如沿轮胎轴向完全地横切第二胎肩陆地部1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胎肩细沟41与第二胎肩横沟40相互沿着彼此延伸,它们的角度差为5°以下。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尺寸为225/65R17的轮胎。作为比较例,试制了胎冠陆地部、第一中间陆地部及第二中间陆地部的最大突出量相同的轮胎。比较例的轮胎除上述的事项以外,与图1中所示的轮胎实际上相同。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及噪声性能。各测试轮胎的共同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安装轮辋:17×7.0J
轮胎内压:前轮230kPa、后轮210kPa
测试车辆:排气量1600cc、前轮驱动车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耐偏磨损性能>
通过上述测试车辆行驶一定距离之后,通过目视评价了胎面部的磨损状况(特别是,第一中间陆地部周边的磨损状况。)。结果是将比较例的上述磨损状况设为100的评分表示,数值越大,表示耐偏磨损性越优异。
<噪声性能>
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通过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行驶时的噪声性能。结果是将比较例的噪声性能设为100的指数表示,数值越大,表示噪声性能越优异。
将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作为测试的结果,确认了实施例的轮胎发挥了优异的耐偏磨损性能。另外,确认了实施例的轮胎在噪声性能上也优异。
Claims (8)
1.一种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朝向的胎面部,其中,
所述胎面部包括: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内侧的第一胎面端;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外侧的第二胎面端;在所述第一胎面端与所述第二胎面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周向沟;以及被所述多个周向沟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
所述多个陆地部包括:胎冠陆地部;与所述胎冠陆地部的所述第一胎面端侧邻接的第一中间陆地部;以及与所述胎冠陆地部的所述第二胎面端侧邻接的第二中间陆地部,
在以正规内压安装于正规轮辋且无负载的正规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的子午线截面中,所述胎冠陆地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及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别具有比基准胎面轮廓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胎冠轮廓、第一中间轮廓及第二中间轮廓,
所述胎冠轮廓的从所述基准胎面轮廓起的最大突出量比所述第二中间轮廓的从所述基准胎面轮廓起的最大突出量大,
所述第一中间轮廓的从所述基准胎面轮廓起的最大突出量比所述胎冠轮廓的从所述基准胎面轮廓起的最大突出量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冠轮廓、所述第一中间轮廓及所述第二中间轮廓各自的所述最大突出量为0.15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胎冠轮廓的所述最大突出量为所述第一中间轮廓的所述最大突出量的60%~75%。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轮廓的所述最大突出量为所述第一中间轮廓的所述最大突出量的25%~4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所述胎冠陆地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及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别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多个横沟,
在所述胎冠陆地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及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每一个中,所述横沟遍及轮胎整周的节距数为75~10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多个周向沟包括:设置在最靠所述第一胎面端侧的第一胎肩周向沟;和设置在最靠所述第二胎面端侧的第二胎肩周向沟,
所述第二胎肩周向沟的最大的沟宽比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沟的最大的沟宽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胎肩周向沟的最大的沟宽为所述第一胎肩周向沟的最大的沟宽的55%~65%。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及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别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30°的角度倾斜的多个横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19221A JP2022122121A (ja) | 2021-02-09 | 2021-02-09 | タイヤ |
JP2021-019221 | 2021-02-0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905894A true CN114905894A (zh) | 2022-08-16 |
Family
ID=79316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607906.6A Pending CN114905894A (zh) | 2021-02-09 | 2021-12-22 | 轮胎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38758B2 (zh) |
EP (1) | EP4039506B1 (zh) |
JP (1) | JP2022122121A (zh) |
CN (1) | CN114905894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136908A (ja) * | 1989-10-23 | 1991-06-11 | Bridgestone Corp | ノイズを低減し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278127B2 (ja) * | 2008-06-02 | 2013-09-04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890853B2 (ja) * | 2014-02-14 | 2016-03-2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809305B2 (ja) * | 2014-03-11 | 2015-11-1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DE112015002092T5 (de) * | 2014-05-01 | 2017-02-09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Luftreifen |
CN106061758B (zh) * | 2014-05-26 | 2018-08-28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6234891B2 (ja) * | 2014-07-14 | 2017-11-22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292067B2 (ja) * | 2014-07-25 | 2018-03-14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293610B2 (ja) * | 2014-08-06 | 2018-03-14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405284B2 (ja) * | 2015-04-17 | 2018-10-1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473393B2 (ja) * | 2015-07-13 | 2019-02-2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569591B2 (ja) * | 2016-04-28 | 2019-09-04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878971B2 (ja) * | 2017-03-15 | 2021-06-0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US10836215B2 (en) * | 2017-06-27 | 2020-11-17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Tire |
DE112018005626T5 (de) * | 2017-11-20 | 2020-07-16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Luftreifen |
JP7035694B2 (ja) * | 2018-03-26 | 2022-03-1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JP7099021B2 (ja) * | 2018-04-10 | 2022-07-1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US11104182B2 (en) * | 2018-04-10 | 2021-08-31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Tire |
JP7205242B2 (ja) | 2019-01-16 | 2023-01-1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
2021
- 2021-02-09 JP JP2021019221A patent/JP2022122121A/ja active Pending
- 2021-12-22 CN CN202111607906.6A patent/CN114905894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1-11 EP EP22151011.8A patent/EP4039506B1/en active Active
- 2022-01-25 US US17/584,251 patent/US11938758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250413A1 (en) | 2022-08-11 |
EP4039506A1 (en) | 2022-08-10 |
EP4039506B1 (en) | 2023-11-15 |
US11938758B2 (en) | 2024-03-26 |
JP2022122121A (ja) | 2022-08-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31298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7081993B (zh) | 充气轮胎 | |
US9555669B2 (en) | Pneumatic tire | |
JP584156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3799547A (zh) | 轮胎 | |
US11987077B2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12009174A (zh) | 轮胎 | |
CN111137072B (zh) | 轮胎 | |
EP3689642B1 (en) | Tire | |
US11235622B2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13799545A (zh) | 轮胎 | |
EP3988336B1 (en) | Tire | |
CN114537051A (zh) | 轮胎 | |
JP7434795B2 (ja) | タイヤ | |
CN114905894A (zh) | 轮胎 | |
CN109515068B (zh) | 轮胎 | |
CN114347727A (zh) | 轮胎 | |
JP7494491B2 (ja) | タイヤ | |
US20230286326A1 (en) | Tire | |
CN110588250B (zh) | 轮胎 | |
WO2023153022A1 (ja) | タイヤ | |
CN114571914A (zh) | 轮胎 | |
JP2022046288A (ja) | タイヤ | |
CN115195355A (zh) | 轮胎 | |
JP2022012888A (ja) | 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