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88250B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88250B
CN110588250B CN201910322465.1A CN201910322465A CN110588250B CN 110588250 B CN110588250 B CN 110588250B CN 201910322465 A CN201910322465 A CN 201910322465A CN 110588250 B CN110588250 B CN 1105882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tire
tread
crown
main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224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88250A (zh
Inventor
依田崚平
小高和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88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8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88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82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2011/1286Width of the sipe being different from sipe to si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兼顾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和湿路性能的轮胎。该轮胎具有向车辆的安装的朝向被指定的胎面部。胎面部(2)具有:内侧胎面接地端(Ti)、外侧胎面接地端(To)、在内侧胎面接地端(Ti)与轮胎赤道(C)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内侧主沟(6)、在外侧胎面接地端(To)与轮胎赤道(C)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且具有小于内侧主沟(6)的沟宽的外侧细沟(7)、在内侧主沟(6)与外侧细沟(7)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中央主沟(8)、和被划分于中央主沟(8)与外侧细沟(7)之间的外侧胎冠陆地部(11)。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设置有两端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内中断的多个外侧胎冠横沟(15)。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详细而言涉及适于高速行驶的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用于公共道路行驶和环道行驶这双方的轮胎。上述轮胎为了确保公共道路行驶中的湿路性能,而在轮胎赤道与内侧胎面接地端之间的内侧胎面部具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第1主沟和第2主沟。另外,上述轮胎在轮胎赤道与外侧胎面接地端之间的外侧胎面部不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30604号公报
然而,上述第1主沟和上述第2横沟存在在湿路行驶时无法充分地将外侧胎面部与路面之间的水排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在外侧胎面部配置有与第1主沟和第2主沟相同的主沟的情况下,存在外侧胎面部的花纹刚性降低,而导致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变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和湿路性能的轮胎。
本发明是具有向车辆的安装的方向被指定的胎面部的轮胎,优选为:上述胎面部具有:内侧胎面接地端,其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内侧;外侧胎面接地端,其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外侧;内侧主沟,其在上述内侧胎面接地端与轮胎赤道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外侧细沟,其在上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与轮胎赤道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且具有比上述内侧主沟的沟宽小的沟宽;中央主沟,其在上述内侧主沟与上述外侧细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以及外侧胎冠陆地部,其被划分于上述中央主沟与上述外侧细沟之间,在上述外侧胎冠陆地部设置有两端在上述外侧胎冠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外侧胎冠横沟。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面部具有被划分于上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与上述外侧细沟之间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不设置与上述外侧细沟连通的横沟。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是未设置有沟的平滑肋。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中央主沟的沟宽大于上述外侧细沟的沟宽,且小于上述内侧主沟的沟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面部具有被划分于上述内侧主沟与上述中央主沟之间的内侧胎冠陆地部,在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内侧主沟延伸且在上述内侧胎冠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内侧胎冠横沟。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内侧胎冠横沟不与使上述外侧胎冠横沟沿着轮胎轴向投影而成的区域相交。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胎面部具有被划分于上述内侧胎面接地端与上述内侧主沟之间的内侧胎肩陆地部,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内侧胎面接地端延伸且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内侧胎肩横沟。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上述内侧胎肩横沟不与使上述外侧胎冠横沟沿着轮胎轴向投影而成的区域相交。
本发明的轮胎在胎面部具有:内侧主沟,其在内侧胎面接地端与轮胎赤道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外侧细沟,其在外侧胎面接地端与轮胎赤道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且具有比上述内侧主沟的沟宽小的沟宽;中央主沟,其在内侧主沟与外侧细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以及外侧胎冠陆地部,其被划分于中央主沟与外侧细沟之间。另外,在外侧胎冠陆地部设置有两端在外侧胎冠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外侧胎冠横沟。
本发明的内侧主沟和中央主沟例如有助于确保直行时、缓慢的转弯时的湿路性能。另外,具有比内侧主沟的沟宽小的沟宽的外侧细沟、和两端在外侧胎冠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外侧胎冠横沟能够维持胎面部的中央主沟与外侧胎面接地端之间的区域的刚性,并且发挥排水性。因此,本发明的轮胎能够兼顾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和湿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外侧胎冠陆地部和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4是图1的内侧胎冠陆地部和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4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比较例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2…胎面部;6…内侧主沟;7…外侧细沟;8…中央主沟;11…外侧胎冠陆地部;15…外侧胎冠横沟;Ti…内侧胎面接地端;To…外侧胎面接地端;C…轮胎赤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图2示出了图1的胎面部2的A-A线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使用为轿车用的充气轮胎,特别适用为以在公共道路行驶和环道行驶这双方中使用为前提的高性能轮胎。
轮胎1具有向车辆的安装的方向被指定的胎面部2。向车辆的安装的方向例如利用文字、标记显示于胎侧部(省略图示)等。在图1和图2中,在轮胎1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左侧与车辆内侧对应,右侧与车辆外侧对应。
通过指定向车辆的安装的方向,由此胎面部2具有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接地端To和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接地端Ti。
外侧胎面接地端To和内侧胎面接地端Ti是组装于正规轮辋(未图示)且填充有正规内压,并且对无负荷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并以0°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
“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负载”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负载,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
胎面部2包含轮胎赤道C与外侧胎面接地端To之间的外侧胎面部4、和轮胎赤道C与内侧胎面接地端Ti之间的内侧胎面部5。另外,胎面部2具有内侧主沟6、外侧细沟7、和中央主沟8。
内侧主沟6在内侧胎面接地端Ti与轮胎赤道C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外侧细沟7在外侧胎面接地端To与轮胎赤道C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另外,外侧细沟7具有比内侧主沟6的沟宽小的沟宽。中央主沟8在内侧主沟6与外侧细沟7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轮胎赤道C至内侧主沟6的沟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例如优选为胎面半宽TWh的0.50~0.65倍。此外,胎面半宽TWh相当于上述正规状态下的从轮胎赤道C至外侧胎面接地端To为止,或者从轮胎赤道C至内侧胎面接地端Ti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从轮胎赤道C至外侧细沟7的沟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2例如优选为胎面半宽TWh的0.65~0.75倍。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外侧细沟7配置于比外侧胎面部4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外侧胎面接地端To侧的位置。
从轮胎赤道C至中央主沟8的沟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3例如优选为胎面半宽TWh的0.15倍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主沟8位于轮胎赤道C上,并且,中央主沟8的沟中心线配置于轮胎赤道C的靠内侧胎面接地端Ti侧。
内侧主沟6的沟宽W1和中央主沟8的沟宽W3至少具有5.0mm以上的沟宽。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主沟”意味着是以5.0mm以上的沟宽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沟。另外,沟宽相当于2个沟缘之间的、与沟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在优选的方式中,内侧主沟6的沟宽W1和中央主沟8的沟宽W3例如为胎面半宽TWh的7.0%~20.0%,更加优选为15.0%~20.0%。
通常情况下,轮胎1被赋予负外倾角并安装于车辆的情况较多。因此,在直行时、缓慢的转弯时,轮胎1存在对内侧胎面部5作用相对较大的接地压力的趋势。因此,本发明的内侧主沟6和中央主沟8例如有助于确保直行时、缓慢的转弯时的湿路性能。
在更加优选的方式中,中央主沟8的沟宽W3大于外侧细沟7的沟宽W2,且小于内侧主沟6的沟宽W1。这样的中央主沟8能够维持轮胎赤道C附近的刚性,并且提高湿路性能。
外侧细沟7的沟宽W2例如具有小于5.0mm的沟宽。外侧细沟7的沟宽W2例如优选为胎面半宽TWh的2.5%~5.5%。
如图2所示,内侧主沟6的深度d1和中央主沟8的深度d3优选至少为4.0mm以上。更具体而言,内侧主沟6的深度d1和中央主沟8的深度d3优选为5.0~6.5mm。由此,能够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与湿路性能。
内侧主沟6和中央主沟8例如优选包含沟缘9e与沟壁9w之间的角部凹陷的倒角部10。倒角部10相对于通过沟缘9e的胎面法线的角度θ1例如为35~70°,更加优选为60~70°。这样的倒角部10有助于提高主沟的排水性,并且抑制该沟缘的不均匀磨损。
外侧细沟7的深度d2优选至少为2.0mm以上。本实施方式的外侧细沟7的深度d2例如为4.5~6.0mm。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外侧细沟7的深度d2小于内侧主沟6的深度d1和中央主沟8的深度d3。这样的外侧细沟7有助于维持外侧胎面部4的刚性,并且提高湿路性能。
如图1所示,胎面部2配置有上述的内侧主沟6、中央主沟8和外侧细沟7,由此具有外侧胎冠陆地部11、外侧胎肩陆地部12、内侧胎冠陆地部13、内侧胎肩陆地部14。
图3示出了外侧胎冠陆地部11和外侧胎肩陆地部12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外侧胎冠陆地部11被划分于中央主沟8与外侧细沟7之间。
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例如优选为胎面半宽TWh的0.50~0.70倍。
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设置有两端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内中断的多个外侧胎冠横沟15。具有比内侧主沟6的沟宽小的沟宽的外侧细沟7、和两端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内中断的多个外侧胎冠横沟15能够维持胎面部2的中央主沟8与外侧胎面接地端To之间的区域的刚性,并且发挥排水性。因此,本发明的轮胎1能够兼顾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和湿路性能。
外侧胎冠横沟15优选配置于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中央部。具体而言,外侧胎冠横沟15优选横切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这样的外侧胎冠横沟15能够有效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和湿路性能,并且抑制外侧胎冠横沟15的不均匀磨损。
从外侧胎冠横沟15的中央主沟8侧的端部至中央主沟8的沟缘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4优选为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宽度W4的0.20~0.35倍。相同地,从外侧胎冠横沟15的外侧胎面接地端To侧的端部至外侧细沟7的沟缘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5优选为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宽度W4的0.20~0.35倍。
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上述距离L4和上述距离L5分别优选小于外侧胎冠横沟1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6。外侧胎冠横沟15的上述长度L6例如是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宽度W4的0.40~0.50倍。由此,能够确保外侧胎冠横沟15的长度,并能够发挥优越的湿路性能。
外侧胎冠横沟15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45°以下的角度配置。外侧胎冠横沟15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优选为0~20°。这样的外侧胎冠横沟15能够维持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横向刚性,进而抑制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的降低。
外侧胎冠横沟15的沟宽W5例如优选小于内侧主沟6的沟宽W1和中央主沟8的沟宽W3。另外,外侧胎冠横沟15的沟宽W5例如优选大于外侧细沟7的沟宽W2。具体而言,外侧胎冠横沟15的沟宽W5例如优选为5.0~15.0mm。这样的外侧胎冠横沟15能够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与湿路性能。
外侧胎冠横沟15的深度例如优选小于内侧主沟6的深度d1(图2所示)。具体而言,外侧胎冠横沟15的深度优选为内侧主沟6的深度d1的0.85~0.95倍。
在轮胎周向相互邻接的2个外侧胎冠横沟15的轮胎周向的间距P1例如优选大于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宽度W4。具体而言,外侧胎冠横沟15的间距P1为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宽度W4的1.05~1.15倍。这样的外侧胎冠横沟15的配置有助于维持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刚性。此外,间距P1以2个外侧胎冠横沟15的沟中心线之间的轮胎周向的距离进行定义。
外侧胎肩陆地部12被划分于外侧细沟7与外侧胎面接地端To之间。外侧胎肩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6例如优选小于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具体而言,外侧胎肩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6优选为胎面半宽TWh的0.20~0.35倍。
在外侧胎肩陆地部12优选不设置有与外侧细沟7连通的横沟。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在外侧胎肩陆地部12例如也可以设置有不与外侧细沟7连通的横沟。此外,横沟是宽度为1.5mm以上且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切槽。因此,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在外侧胎肩陆地部12例如也可以设置有宽度不足1.5mm的所谓刀槽花纹。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陆地部12是完全不设置有沟和刀槽花纹的平滑肋。这样的外侧胎肩陆地部12例如在干燥路面上进行急转弯时,与外侧胎冠陆地部11成为一体而能够发挥较高的横向刚性。
图4示出了内侧胎冠陆地部13和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内侧胎冠陆地部13被划分于内侧主沟6与中央主沟8之间。内侧胎冠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例如优选小于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图3所示)。具体而言,内侧胎冠陆地部13的宽度W7例如优选为胎面半宽TWh的0.35~0.50倍。
在内侧胎冠陆地部13例如设置有多个内侧胎冠横沟20。内侧胎冠横沟20从内侧主沟6延伸且在内侧胎冠陆地部13内中断。这样的内侧胎冠横沟20能够维持内侧胎冠陆地部13的内侧胎面接地端Ti侧的刚性,并且提供排水性。
内侧胎冠横沟2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7例如优选为内侧胎冠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的0.40~0.60倍。
内侧胎冠横沟20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45°以下的角度配置。内侧胎冠横沟2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优选为0~20°。这样的内侧胎冠横沟20有助于维持内侧胎冠陆地部13的横向刚性。
内侧胎冠横沟20的沟宽W8例如优选小于内侧主沟6的沟宽W1和中央主沟8的沟宽W3(图1所示)。另外,内侧胎冠横沟20的沟宽W8例如优选大于外侧胎冠横沟15的沟宽W5(图3所示)。具体而言,内侧胎冠横沟20的沟宽W8例如优选为5.0~15.0mm。
内侧胎冠横沟20的深度例如优选大于外侧胎冠横沟15的深度。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冠横沟20具有与内侧主沟6相同的深度。这样的内侧胎冠横沟20有助于发挥优越的湿路性能,并且抑制内侧胎冠陆地部13的不均匀磨损。
在轮胎周向相互邻接的2个内侧胎冠横沟20的轮胎周向的间距P2例如优选为外侧胎冠横沟15的间距P1(图2所示)的0.90~1.10倍。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胎冠横沟20的间距P2与外侧胎冠横沟15的间距P1相同。
如图1所示,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内侧胎冠横沟20优选不与使外侧胎冠横沟15沿着轮胎轴向投影而成的区域相交。这样的内侧胎冠横沟20的配置抑制胎面部2的局部的刚性降低。因此,在干燥路面上进行转弯时,胎面部2以其接地面整体追随路面的方式变形,进而能够发挥优越的接地性和操纵稳定性。
如图4所示,内侧胎肩陆地部14被划分于内侧胎面接地端Ti与内侧主沟6之间。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9例如优选小于内侧胎冠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具体而言,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宽度W9优选为胎面半宽TWh的0.20~0.35倍。
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4例如设置有多个内侧胎肩横沟25。内侧胎肩横沟25从内侧胎面接地端延伸,且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4内中断。此外,内侧胎肩横沟25配置为横切内侧胎面接地端Ti,内侧胎肩横沟25的外端位于比内侧胎面接地端Ti靠胎侧部侧的位置。这样的内侧胎肩横沟25能够维持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刚性,并且提高湿路性能。
内侧胎肩横沟25的胎面接地面内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8(从内侧胎面接地端Ti至内侧胎肩横沟25的内端为止的长度。)例如优选为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9的0.45~0.65倍。内侧胎肩横沟25例如更加优选在比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内侧主沟6侧中断。
内侧胎肩横沟25例如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45°以下的角度配置。内侧胎肩横沟25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优选为0~20°。这样的内侧胎肩横沟25能够维持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横向刚性,进而提高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
内侧胎肩横沟25的沟宽W10例如优选小于内侧主沟6的沟宽W1。另外,内侧胎肩横沟25的沟宽W10例如优选大于内侧胎冠横沟20的沟宽W8。具体而言,内侧胎肩横沟25的沟宽W10例如优选为5.0~15.0mm。这样的内侧胎肩横沟25能够维持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湿路性能。
图5示出了内侧胎肩横沟25的B-B线剖视图。如图5所示,内侧胎肩横沟25的深度d4例如优选小于内侧主沟6的深度d1(图2所示)。
内侧胎肩横沟25例如优选包含沟缘26e与沟壁26w之间的角部凹陷而成的倒角部27。倒角部27相对于通过沟缘26e的胎面法线的角度θ2例如为35~70°,更加优选为60~70°。这样的倒角部27有助于提高内侧胎肩横沟25的排水性,并且抑制其沟缘的不均匀磨损。
如图4所示,在轮胎周向相互邻接的2个内侧胎肩横沟25的轮胎周向的间距P3例如优选为内侧胎冠横沟20的间距P2(图2所示)的0.90~1.10倍。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胎肩横沟25的间距P3与内侧胎冠横沟20的间距P2相同。
如图1所示,内侧胎肩横沟25例如优选不与使外侧胎冠横沟15沿着轮胎轴向投影而成的区域相交。这样的内侧胎肩横沟25的配置能够抑制胎面部2的局部的刚性降低,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转弯性能。
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内侧胎肩横沟25的沟中心线设置于在轮胎周向上与内侧胎冠横沟20的沟中心线不同的位置。但是,内侧胎肩横沟25的一部分也可以与使内侧胎冠横沟20沿着轮胎轴向投影而成的区域相交。这样的内侧胎肩横沟25能够抑制内侧胎面部5的过度的刚性降低,并且提高湿路性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能够变更成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胎面花纹的尺寸205/55R16的轮胎。作为比较例,试制了图6所示的轮胎。比较例的轮胎在外侧胎面部a具备主沟d,该主沟d具有与配置于内侧胎面部b的内侧主沟c相同的沟宽。另外,在外侧胎面部a,除了主沟d之外不设置沟。此外,比较例的花纹在中央主沟e与内侧胎面接地端Ti之间的区域具有与图1的花纹相同的结构。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湿路性能和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轮辋:16×6.5J
轮胎内压:230kPa
<湿路性能>
使用内侧转鼓试验机,以下述的条件测定了各测试轮胎在水深5.0mm的转鼓面上行驶时的滑胎现象的产生速度。结果是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数值越大,表示上述产生速度越高,湿路性能越优越。
滑移角:1.0°
纵向负载:4.2kN
<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
根据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利用安装了上述测试轮胎的下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的环形路线行驶时的转弯性能。结果是以比较例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越。
测试车辆:排气量2000cc,后轮驱动车
测试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2035202710000101
根据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兼顾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和湿路性能。

Claims (6)

1.一种轮胎,具有向车辆的安装的方向被指定的胎面部,
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具有:
内侧胎面接地端,其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内侧;
外侧胎面接地端,其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外侧;
内侧主沟,其在所述内侧胎面接地端与轮胎赤道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外侧细沟,其在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与轮胎赤道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且具有比所述内侧主沟的沟宽小的沟宽;
中央主沟,其在所述内侧主沟与所述外侧细沟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以及
外侧胎冠陆地部,其被划分于所述中央主沟与所述外侧细沟之间,
在所述外侧胎冠陆地部设置有两端在所述外侧胎冠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外侧胎冠横沟,
所述胎面部具有被划分于所述内侧胎面接地端与所述内侧主沟之间的内侧胎肩陆地部,
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内侧胎面接地端延伸且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内侧胎肩横沟,
所述内侧胎肩横沟不与使所述外侧胎冠横沟沿着轮胎轴向投影而成的区域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具有被划分于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与所述外侧细沟之间的外侧胎肩陆地部,
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未设置有与所述外侧细沟连通的横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是未设置有沟的平滑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主沟的沟宽大于所述外侧细沟的沟宽,且小于所述内侧主沟的沟宽。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具有被划分于所述内侧主沟与所述中央主沟之间的内侧胎冠陆地部,
在所述内侧胎冠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内侧主沟延伸且在所述内侧胎冠陆地部内中断的多个内侧胎冠横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胎冠横沟不与使所述外侧胎冠横沟沿着轮胎轴向投影而成的区域相交。
CN201910322465.1A 2018-06-13 2019-04-22 轮胎 Active CN110588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3044 2018-06-13
JP2018113044A JP7056392B2 (ja) 2018-06-13 2018-06-13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8250A CN110588250A (zh) 2019-12-20
CN110588250B true CN110588250B (zh) 2022-12-13

Family

ID=68852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22465.1A Active CN110588250B (zh) 2018-06-13 2019-04-22 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56392B2 (zh)
CN (1) CN110588250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64160A (zh) * 2014-10-30 2016-05-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54197A (zh) * 2016-07-01 2018-01-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66563B2 (ja) * 2001-12-05 2007-01-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装着方法
JP4428914B2 (ja) * 2002-08-30 2010-03-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非対称トレッドパターンを有するタイヤおよびその装着方法
CN1684844A (zh) * 2002-08-30 2005-10-1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具有不对称胎面花纹的轮胎和安装该轮胎的方法
JP5937996B2 (ja) * 2013-04-03 2016-06-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44561B2 (ja) * 2014-02-26 2016-12-1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68909B1 (ja) * 2014-02-26 2015-08-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59339B2 (ja) * 2014-03-26 2018-01-1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94279B2 (ja) * 2014-05-21 2017-09-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86601B2 (ja) * 2014-06-17 2016-09-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用の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6055521B1 (ja) * 2015-08-03 2016-12-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75254B2 (ja) * 2015-09-15 2019-09-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11172B2 (ja) * 2016-06-27 2020-06-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805651B2 (ja) * 2016-09-01 2020-12-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44377B2 (ja) * 2017-03-30 2021-03-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64160A (zh) * 2014-10-30 2016-05-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54197A (zh) * 2016-07-01 2018-01-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8250A (zh) 2019-12-20
JP7056392B2 (ja) 2022-04-19
JP2019214317A (ja) 2019-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46154B (zh) 轮胎
EP3296127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7150556B (zh) 充气轮胎
US10384491B2 (en) Pneumatic tire
EP3015286B1 (en) Pneumatic tire
EP2732983A1 (en) Pneumatic tire
US11207922B2 (en) Tire
CN107639975B (zh) 轮胎
KR102377656B1 (ko) 공기 타이어
WO2018131475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90160880A1 (en) Tire
CN111483272A (zh) 轮胎
CN111516434A (zh) 轮胎
CN111137072B (zh) 轮胎
CN106427402B (zh) 充气轮胎
JP201813499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2165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210379935A1 (en) Pneumatic Tire
CN110588250B (zh) 轮胎
CN109515068B (zh) 轮胎
JP7099063B2 (ja) タイヤ
US11225109B2 (en) Tyre
WO2022185801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20171235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18388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