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42116A - 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42116A
CN114642116A CN202111550718.4A CN202111550718A CN114642116A CN 114642116 A CN114642116 A CN 114642116A CN 202111550718 A CN202111550718 A CN 202111550718A CN 114642116 A CN114642116 A CN 114642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harvester
transmission
axle
machin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507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迫和志
安田和男
小田佑树
一二三庆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42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421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2Self-propelled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6Gearin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收割机。能够改善收割机的前后平衡。该收割机具备发动机(33)、支承机体(1)的左右的行驶装置(2)、以及具有对发动机(33)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行驶装置(2)传递的行驶用的变速装置的变速箱(51)。发动机(33)设置在机体(1)的前部,变速箱(51)设置在机体(1)的后部。

Description

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割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收割机的一例的联合收割机。在专利文献1中,在机体的前部设置有发动机和变速箱,该变速箱具有对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行驶装置传递的行驶用的变速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47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收割机中,由于大多将收割部设置在机体的前部,因此,机体的重心位于机体的前侧部分,机体有时存在向前下降的倾向。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收割机的前后平衡。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收割机具备:发动机;左右的行驶装置,所述左右的行驶装置支承机体;以及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具有对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所述行驶装置传递的行驶用的变速装置,所述发动机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前部,所述变速箱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后部。
在收割机中,发动机向搭载于机体的收割部、其他作业装置供给动力,因此,在从发动机向各部分传递动力的传动系统的配置这方面,优选发动机设置在机体的前部。
由于具有行驶用的变速装置的变速箱从发动机接受动力的供给,因此,很少受到发动机那样的配置的制约,除此之外,变速箱为重物。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变速箱设置在机体的后部,能够使容易位于机体的前侧部分的机体的重心向机体的后侧部分移动,因此,能够改善收割机的前后平衡,能够提高收割机的行驶性能。
根据本发明,由于发动机设置在机体的前部,因此,在从发动机向各部分传递动力的传动系统的配置这方面,没有不良情况。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行驶装置设置有由所述变速装置的动力旋转驱动的驱动轮、张紧轮、滚轮、支承所述滚轮的履带架、以及履带,所述张紧轮配置在所述行驶装置的前端部,所述驱动轮配置在所述行驶装置的后端部。
根据本发明,在行驶装置构成为履带式的情况下,张紧轮配置在行驶装置的前端部,驱动轮配置在行驶装置的后端部。
由此,在具有行驶用的变速装置的变速箱设置在机体的后部的情况下,变速箱与驱动轮接近,因此,能够构成为行驶用的变速装置的动力顺利地传递到驱动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左右的第一连杆,所述左右的第一连杆以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第一轴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机体,并朝向斜前下方延伸;以及左右的第二连杆,所述左右的第二连杆以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第二轴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机体的比所述第一连杆靠后侧的部分,并朝向斜前下方延伸,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端部以及右侧的所述第二连杆的延伸端部能够摆动地与右侧的所述履带架连接,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端部以及左侧的所述第二连杆的延伸端部能够摆动地与左侧的所述履带架连接,通过对所述第一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杆进行摆动操作,所述机体相对于所述行驶装置进行升降操作。
在履带式的行驶装置中,有时构成为,具备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机体的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与履带架连接,通过对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进行摆动操作,机体相对于行驶装置进行升降操作。
根据本发明,由于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以朝向斜前下方延伸的方式支承于机体,因此,容易将机体相对于履带架配置在后侧。
履带架是支承滚轮并经由履带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因此,容易使机体的重心相对于行驶装置的接地部分向后侧移动,能够改善收割机的前后平衡,在提高收割机的行驶性能这方面是有利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左右的第一臂,所述左右的第一臂从所述第一连杆中的支承于所述机体的部位朝向上方延伸;左右的第二臂,所述左右的第二臂从所述第二连杆中的支承于所述机体的部位朝向上方延伸;左右的连接连杆,所述左右的连接连杆跨越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而连接;以及左右的液压缸,所述左右的液压缸能够向前方推压操作所述第一臂,通过所述液压缸推压操作所述第一臂,所述第一连杆向立起侧摆动操作,经由所述连接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臂,所述第二连杆向立起侧摆动操作。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液压缸伸长动作而向前方推压操作第一臂,第一连杆向立起侧摆动操作,第一臂的动作从连接连杆经由第二臂传递到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向立起侧摆动操作,由此机体相对于行驶装置上升操作。
由此,液压缸的伸长动作没有浪费地传递到履带架,进行机体的上升操作。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左右的车轴箱,所述左右的车轴箱与所述变速箱的右部和左部连结,并从所述变速箱朝向横向外方延伸;以及左右的车轴,所述左右的车轴内装于所述车轴箱,朝向所述机体的外侧延伸,并支承所述驱动轮,构成为,所述变速装置的动力经由所述车轴传递到所述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以及所述履带被旋转驱动,具备:左右的车轴支承部,所述左右的车轴支承部设置于所述机体,并具有以所述车轴箱能够从后侧进入的方式朝向后方的凹部;以及左右的固定部,所述左右的固定部以与所述车轴支承部在前后方向上夹持进入到所述凹部的所述车轴箱的方式与所述车轴支承部连结,从而能够将所述车轴箱固定于所述车轴支承部,并且,通过从所述车轴支承部拆卸,从而允许从所述凹部朝向后方拆卸所述车轴箱。
根据本发明,在驱动轮配置在行驶装置的后端部且变速箱设置在机体的后部的状态下,车轴以及驱动轮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与变速箱的右部和左部连结的车轴箱。
根据本发明,在车轴箱被夹持在设置于机体的车轴支承部与固定部之间的状态下,将固定部与车轴支承部连结,从而将车轴箱固定于车轴支承部。
通过将固定部从车轴支承部拆卸,能够将车轴箱以从车轮支承部的凹部朝向后方拔出的方式顺利地拆卸。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被收割的作物进行脱粒处理;以及谷粒箱,所述谷粒箱能够储存由所述脱粒装置进行了脱粒处理的作物,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箱沿着左右方向以横向排列状态设置于所述机体,所述变速箱配置在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箱之间的空间。
在收割机中,有时脱粒装置和谷粒箱沿着左右方向以横向排列状态设置于机体。
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地利用脱粒装置与谷粒箱之间的空间来配置变速箱。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将由所述脱粒装置回收的二次处理物返回到所述脱粒装置的还原装置,所述变速箱设置在所述机体的比所述还原装置靠后侧的部分。
在收割机的脱粒装置中,大多构成为,被回收的二次处理物通过还原装置返回到脱粒装置进行再处理。在该情况下,还原装置大多设置在脱粒装置的后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变速箱设置在机体的比还原装置靠后侧的部分,因此,能够使机体的重心向机体的后侧部分移动,在提高收割机的行驶性能这方面是有利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变速箱相对于构成所述机体的框架跨越上侧和下侧而配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变速箱相对于机体配置在比较低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机体的重心,在提高收割机的行驶性能这方面是有利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谷粒箱的下部形成为越靠下侧左右宽度越窄的下缩窄状,所述变速箱相对于所述谷粒箱的所述下部进入下侧的区域。
在收割机的谷粒箱中,为了从谷粒箱的下部排出作物,谷粒箱的下部大多形成为越靠下侧左右宽度越窄的下缩窄状。
根据本发明,在变速箱配置在脱粒装置与谷粒箱之间的空间的情况下,变速箱相对于谷粒箱的下部进入下侧的区域,因此,能够将变速箱顺利地配置在脱粒装置与谷粒箱之间的空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谷粒箱的所述下部的与所述变速箱相向的部分,设置有朝向所述谷粒箱的左右中央进入的进入部。
根据本发明,在形成为越靠下侧左右宽度越窄的下缩窄状的谷粒箱的下部,在与变速箱相向的部分形成有进入部,从而容易使变速箱相对于谷粒箱的下部进入下侧的区域,能够将变速箱顺利地配置在脱粒装置与谷粒箱之间的空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变速箱相对于所述机体的左右中央向所述谷粒箱侧偏移配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变速箱相对于机体的左右中央向谷粒箱侧偏移配置,容易使变速箱相对于谷粒箱的下部进入下侧的区域,能够将变速箱顺利地配置在脱粒装置与谷粒箱之间的空间。
在收割机中,谷粒箱的下部大多形成为越靠下侧左右宽度越窄的下缩窄状,与此相对,在脱粒装置中,较少采用这样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变速箱相对于机体的左右中央向谷粒箱侧偏移配置,能够避免变速箱与脱粒装置的干涉,并且容易使变速箱相对于谷粒箱的下部进入下侧的区域,能够将变速箱顺利地配置在脱粒装置与谷粒箱之间的空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谷粒箱的所述变速箱的上方的部分,设置有朝向所述脱粒装置伸出的伸出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朝向脱粒装置伸出的伸出部设置于谷粒箱,能够增大谷粒箱的容量。
根据本发明,在将朝向脱粒装置伸出的伸出部设置于谷粒箱的情况下,由于在谷粒箱的处于变速箱的上方的部分设置有伸出部,因此,能够避免与变速箱的干涉,将伸出部顺利地设置于谷粒箱。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后视图。
图4是机体以及行驶装置的附近的俯视图。
图5是机体以及行驶装置的附近的右视图。
图6是机体以及行驶装置的附近的右视图。
图7是机体以及履带架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图5中的VIII-VIII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9是从图5中的IX-IX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10是脱粒装置及谷粒箱、发动机及变速箱、传动机构及收割脱粒传动机构的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图11是脱粒装置、发动机及变速箱、传动机构及收割脱粒传动机构的附近的纵剖右视图。
图12是谷粒箱、发动机及变速箱、传动机构及收割脱粒传动机构的附近的纵剖左视图。
图13是发动机、传动机构及收割脱粒传动机构的附近的纵剖左视图。
图14是脱粒装置及谷粒箱、传动机构的附近的纵剖后视图。
图15是变速箱、脱粒装置及谷粒箱的附近的纵剖后视图。
图16是变速箱及燃料箱的附近的纵剖左视图。
图17是变速箱及车轴支承部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从发动机向脱粒装置及收割部的传动结构的概略图。
图19是脱粒装置的前部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20是脱粒装置的前部附近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体
2 行驶装置
5 脱粒装置
6 谷粒箱
6a 下部
6b 进入部
6c 伸出部
7 前后方向框架(框架)
11 左右方向框架(框架)
13 驱动轮
14 张紧轮
15 滚轮
17 履带架
18 履带
33 发动机
21 第一连杆
21a 第一臂
21b 支点轴(部位)
22 第二连杆
22a 第二臂
23 车轴支承部
23a 凹部
22b 支点轴(部位)
26 连接连杆
27 液压缸
37 还原装置
51 变速箱
70 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变速装置)
102 车轴箱
103 车轴
108 固定部
CL1 左右中央
P1 轴芯(第一轴芯)
P2 轴芯(第二轴芯)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20中示出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例以及收割机的一例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F表示前方向,B表示后方向,U表示上方向,D表示下方向,R表示右方向,L表示左方向。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2、3所示,由履带式的行驶装置2支承机体1,在机体的前部设置有收割部3以及驾驶部4。在机体1的左部设置有脱粒装置5,在机体1的右部设置有谷粒箱6,作物的排出装置24与谷粒箱6的后部的下部连接。
伴随着机体1的前进,田地的作物被收割部3收割,被收割的作物被供给到脱粒装置5而进行脱粒处理,由脱粒装置5进行了脱粒处理的作物被供给并储存于谷粒箱6。当谷粒箱6装满时,利用排出装置24排出谷粒箱6的作物。
(机体的结构)
如图4、5、6所示,机体1具有多个前后方向框架7、12、左右方向框架8、9、10、11而构成为框状。
左右的前后方向框架7是将多个方管上下重叠地连结而构成的,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多个左右方向框架8、9、10、11沿着左右方向配置,跨越左右的前后方向框架7而连结。左右的前后方向框架12沿着前后方向配置,跨越左右方向框架8、10、11的右端部以及左端部而连结。
(行驶装置的结构)
如图4、5、6所示,左右的行驶装置2具有驱动轮13、张紧轮14、多个滚轮15、引导部件16、履带架17、履带18以及上部滚轮19。
左右的第一支承部17a设置于履带架17的前部的上表面部,并从履带架17朝向上方延伸。左右的第二支承部17b设置于履带架17的比第一支承部17a靠后侧的部分的上表面部,并从履带架17朝向上方延伸。
张紧轮14经由左右的调节机构20设置在履带架17的第一支承部17a的上部,并配置在行驶装置2的前端部。调节机构20从履带架17的第一支承部17a朝向前方延伸,能够沿着前后方向变更张紧轮14的位置。滚轮15以及引导部件16支承于履带架17。
左右的第一机体侧支承部7a设置于前后方向框架7(机体1)的前部的下表面部,并从前后方向框架7(机体1)朝向下方延伸。左右的第二机体侧支承部7b设置于前后方向框架7(机体1)的比第一机体侧支承部7a靠后侧的部分的下表面部,并从前后方向框架7(机体1)朝向下方延伸。
如后述的(变速箱的支承结构)所记载的那样,左右的车轴支承部23与前后方向框架7的后端部连结,驱动轮13配置在车轴支承部23的位置,并配置在行驶装置2的后端部。上部滚轮19支承于前后方向框架7的第一机体侧支承部7a。
履带18跨越驱动轮13、张紧轮14、滚轮15、引导部件16以及上部滚轮19而安装。通过利用调节机构20沿着前后方向变更张紧轮14的位置,能够调节履带18的张紧情况。通过引导部件16,防止履带18从滚轮15脱落。
通过将张紧轮14配置在比最前的滚轮15靠前侧且比该最前的滚轮15高的位置,履带18的前部在侧视时成为从最前的滚轮15朝向斜前上方的张紧轮14延伸的状态。
通过将驱动轮13配置在比最后的滚轮15靠后侧且比该最后的滚轮15高的位置,履带18的后部在侧视时成为从最后的滚轮15朝向斜后上方的驱动轮13延伸的状态。
(机体相对于行驶装置的升降操作的结构)
如图7以及图8所示,设置有左右的第一连杆21,第一连杆21具有:与第一连杆21的基部连结的支点轴21b;与支点轴21b的端部连结的第一臂21a;以及与第一连杆21的延伸端部连结的支点轴21c。
如图7以及图9所示,设置有左右的第二连杆22,第二连杆22具有:与第二连杆22的基部连结的支点轴22b;与支点轴22b的端部连结的第二臂22a;以及能够前后摆动地支承于第二连杆22的端部的摆动连杆22c。
如图4、5、7、8所示,左右的第一连杆21的支点轴21b以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第一轴芯即轴芯P1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前后方向框架7(机体1)的第一机体侧支承部7a。
由此,第一连杆21从轴芯P1朝向斜前下方延伸,以能够绕轴芯P1向立起侧以及倒伏侧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前后方向框架7(机体1)的第一机体侧支承部7a。第一连杆21的第一臂21a从第一连杆21中的支承于前后方向框架7(机体1)的部位即支点轴21b朝向上方延伸。
如图4、5、7、9所示,左右的第二连杆22的支点轴22b以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第二轴芯即轴芯P2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比第一连杆21靠后侧的部分即前后方向框架7(机体1)的第二机体侧支承部7b。
由此,第二连杆22从轴芯P2朝向斜前下方延伸,以能够绕轴芯P2向立起侧以及倒伏侧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前后方向框架7(机体1)的第二机体侧支承部7b。第二连杆22的第二臂22a从第二连杆22中的支承于前后方向框架7(机体)的部位即支点轴22b朝向上方延伸。
如图4、5、7、8、9所示,第一连杆21的支点轴21c能够摆动地与履带架17的第一支承部17a连接。在履带架17的第一支承部17a中,调节机构20配置在比第一连杆21的支点轴21c高的位置。作为第二连杆22的延伸端部的摆动连杆22c经由支点轴25能够摆动地与履带架17的第二支承部17b连接。
如图5、6、7所示,第一连杆21与履带架17的第一支承部17a的连接部分即支点轴21c配置在比第二连杆22(摆动连杆22c)与履带架17的第二支承部17b的连接部分即支点轴25高的位置。
如图4、5、6、8、9所示,设置有左右的连接连杆26,连接连杆26跨越第一连杆21的第一臂21a和第二连杆22的第二臂22a而连接。
设置有左右的单动型的液压缸27,液压缸27相对于第一连杆21的第一臂21a配置在后侧。在前后方向框架7与左右方向框架9的连结部分连结有支承托架28,液压缸27跨越第一连杆21的第一臂21a和支承托架28而连接。
如图4~图7所示,作为第一横架的横架31跨越右侧的前后方向框架7的第一机体侧支承部7a的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连杆21的支承部分(支点轴21b)相邻的部分(相对于支点轴21b靠前侧的部分)和左侧的前后方向框架7的第一机体侧支承部7a的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连杆21的支承部分(支点轴21b)相邻的部分(相对于支点轴21b靠前侧的部分)连结而架设。
作为第二横架的横架32跨越右侧的前后方向框架7的第二机体侧支承部7b的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连杆22的支承部分(支点轴22b)相邻的部分(相对于支点轴22b靠前侧的部分)和左侧的前后方向框架7的第二机体侧支承部7b的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连杆22的支承部分(支点轴22b)相邻的部分(相对于支点轴22b靠前侧的部分)连结而架设。
(机体相对于行驶装置的升降操作的状态)
如图5至图6所示,通过使液压缸27伸长动作而向前方推压操作(摆动操作)第一连杆21的第一臂21a,第一连杆21向立起侧摆动操作。伴随于此,经由连接连杆26,第二连杆22的第二臂22a向前方摆动操作,经由第二连杆22的第二臂22a,第二连杆22向立起侧摆动操作,机体1相对于行驶装置2(履带架17)上升操作。
如图5至图6所示,当液压缸27进行收缩动作时,通过机体1的重量,第一连杆21的第一臂21a向后方操作(摆动操作),第一连杆21向倒伏侧摆动操作。伴随于此,经由连接连杆26,第二连杆22的第二臂22a向后方摆动操作,经由第二连杆22的第二臂22a,第二连杆22向倒伏侧摆动操作,机体1相对于行驶装置2(履带架17)下降操作。
如图4、5、6所示,电位计式的左右的高度传感器29支承在前后方向框架7的后部,跨越第二连杆22的第二臂22a和高度传感器29而连接有连接部件30。如上所述,在机体1相对于行驶装置2进行了升降操作的情况下,机体1相对于行驶装置2的高度经由第二连杆22的第二臂22a以及连接部件30由高度传感器29检测。
设置有检测机体1相对于水平面在左右方向上的倾斜角度的倾斜传感器(未图示)。通过基于倾斜传感器以及高度传感器29的检测值,相对于机体1独立地对左右的行驶装置2(履带架17)进行升降操作,能够将机体1维持为水平。在将机体1维持为水平的状态下,能够使机体1相对于行驶装置2(履带架17)上升或下降。
(与脱粒装置以及谷粒箱相关的结构)
如图1、2、3所示,在机体1的左部设置有脱粒装置5,在机体1的右部设置有谷粒箱6,脱粒装置5和谷粒箱6沿着左右方向以横向排列状态设置于机体1。
如图10、11、12、14所示,在脱粒装置5中进行脱粒处理而分选出的作物(一次处理物)被回收到在脱粒装置5的下部的前部设置的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螺旋型的输送装置35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6之间的空间中,跨越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和谷粒箱6的上部的前部而连接。被回收到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的作物被输送装置35朝向上方输送,从输送装置35的上端部向谷粒箱6的内部供给,并储存于谷粒箱6。
在脱粒装置5中,脱粒处理不充分的作物(二次处理物)被回收到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6,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6设置在脱粒装置5的下部的比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靠后侧的部分。
螺旋型的还原装置37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6之间的空间中,在脱粒装置5与输送装置35之间的空间中,跨越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6和脱粒装置5的前部的上下中间部而连接。被回收到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4的作物(二次处理物)通过还原装置37返回到脱粒装置5进行再处理。
如图10、12、14所示,在谷粒箱6中,谷粒箱6的下部6a在后视时形成为越靠下侧左右宽度越窄的下缩窄状,将谷粒箱6的作物朝向排出装置24输送的底部螺旋装置38沿着前后方向设置在谷粒箱6的下部6a的底部。
在谷粒箱6的下部6a,在脱粒装置5侧的部分的后部设置有朝向谷粒箱6的左右中央进入的进入部6b。
朝向脱粒装置5伸出的伸出部6c在谷粒箱6的后部设置在进入部6b的上方的部分。
(与发动机相关的结构)
如图10、12、13所示,发动机33沿着左右方向设置在左右方向框架8(参照图4)的右部,配置在设置于驾驶部4的驾驶座位39的下方。发动机33相对于机体1的左右中央CL1以及左右的行驶装置2的左右中央CL2(参照图3)向谷粒箱6侧即右侧偏移配置,配置在谷粒箱6的前方,并设置在机体1的前部。
如图1、2、10、12所示,散热器109以及中间冷却器(未图示)相对于发动机33配置在右侧,预滤清器40以及空气滤清器41配置在发动机33的上方。涡轮增压器42设置在发动机33的前部,燃料喷射装置43设置在发动机33的后部。
空气从预滤清器40吸入并通过管44向空气滤清器41供给。来自空气滤清器41的空气通过管(未图示)向涡轮增压器42供给,通过管(未图示)向中间冷却器供给,并通过管(未图示)向发动机33供给。
如图1、3、12、13所示,消声器48相对于发动机33配置在左侧,来自发动机33以及涡轮增压器42的排气管(未图示)与消声器48连接。
来自消声器48(发动机33)的排气管50从消声器48的后部朝向上方延伸,在还原装置37的上端部的上方朝向后方变更朝向,通过脱粒装置5与输送装置35之间的空间,并且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6之间的空间配置在谷粒箱6的伸出部6c的上方,并朝向后方延伸。
(与变速箱以及燃料箱的配置相关的结构)
如图1~图4以及图10、11、12所示,变速箱51设置在机体1的比还原装置37靠后侧的部分,并设置在机体1的后部,相对于机体1的左右中央CL1以及左右的行驶装置2的左右中央CL2向谷粒箱6侧即右侧偏移配置。
燃料箱52设置在机体1的比变速箱51靠后侧的部分,并设置在机体1的后部,相对于机体1的左右中央CL1以及左右的行驶装置2的左右中央CL2向谷粒箱6侧即右侧偏移配置。
如图10、11、12、15、16所示,变速箱51以及燃料箱52配置在脱粒装置5与谷粒箱6之间的空间,并设置在机体1的后部。变速箱51以及燃料箱52与谷粒箱6的后部以及脱粒装置5的后部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变速箱51以及燃料箱52相对于谷粒箱6的下部6a进入下侧的区域。谷粒箱6的进入部6b设置在谷粒箱6的下部6a的与变速箱51以及燃料箱52相向的部分。谷粒箱6的伸出部6c设置在谷粒箱6的处于变速箱51以及燃料箱52的上方的部分。
(将发动机的动力向变速箱传递的传动机构的结构)
如图10、11、12所示,将发动机33的动力向变速箱51传递的传动机构53在脱粒装置5的下部与谷粒箱6的下部6a之间的空间沿着前后方向配置。
如以下说明的那样,传动机构53具有:作为输出旋转体的输出带轮54、作为输入旋转体的输入带轮55、支承箱56、副轴57、作为第一中继旋转体的第一中继带轮61、作为第二中继旋转体的第二中继带轮62、作为第一环形转动体的第一传动带63、作为第二环形转动体的第二传动带64、第一张紧轮65以及第二张紧轮66。
如图10~图14所示,发动机33的输出轴33a从发动机33朝向脱粒装置5侧即左侧突出,输出带轮54与发动机33的输出轴33a连结而设置。输入带轮55与变速箱51的输入轴51a(参照后述的(与变速箱相关的结构))连结而设置。
在左右方向框架9设置有支承托架9a(参照图4)。支承箱56沿着左右方向与左右方向框架9的支承托架9a连结,配置在发动机33与变速箱51之间的空间,并配置在发动机33与输送装置35之间的空间。
副轴57能够旋转地沿着左右方向支承于支承箱56。第一中继带轮61与副轴57的左右一方的端部即左端部连结而设置。第二中继带轮62与副轴57的左右另一方的端部即右端部连结而设置。
第一传动带63跨越输出带轮54和第一中继带轮61而安装。第二传动带64跨越第二中继带轮62和输入带轮55而安装。第二传动带64配置在谷粒箱6与输送装置35以及还原装置37之间的空间,相对于谷粒箱6的下部6a进入下侧的区域。
凸台部58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副轴57的第一中继带轮61与支承箱56之间的部分,臂59与凸台部58连结并朝向斜前下方延伸。
第一张紧轮65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臂59的端部,设置在支承箱56的上部并跨越托架56a和臂59连接有对臂59向上方施力的弹簧60。第一张紧轮65经由凸台部58以及臂59、副轴57支承于支承箱56。
凸台部67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副轴57的第二中继带轮62与支承箱56之间的部分,臂68与凸台部67连结并朝向斜后下方延伸。
第二张紧轮66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臂68的端部,设置在支承箱56的上部并跨越托架56b和臂68连接有对臂68向上方施力的弹簧69。第二张紧轮66经由凸台部67以及臂68、副轴57支承于支承箱56。
第一张紧轮65以及第二张紧轮66被向上按压在第一传动带63的下部以及第二传动带64的下部,通过第一张紧轮65以及第二张紧轮66维持第一传动带63的张紧状态以及第二传动带64的张紧状态。
通过以上结构,发动机33的输出轴33a的动力经由输出带轮54、第一传动带63、第一中继带轮61、副轴57、第二中继带轮62、第二传动带64、输入带轮55传递到变速箱51的输入轴51a。
(与变速箱相关的结构)
如图10、11、12所示,变速箱51的输入轴51a从变速箱51的上部朝向谷粒箱6侧即右侧突出,输入带轮55与变速箱51的输入轴51a连结而设置。
如图11、12、15、16、17所示,作为行驶用的变速装置的左右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0设置在变速箱51的上部的右部和左部。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0能够向中立位置、前进的高速侧以及后退的高速侧无级变速。
圆筒状的右侧的车轴箱102与变速箱51的右部的下部连结,从变速箱51朝向右侧的横向外方延伸。圆筒状的左侧的车轴箱102与变速箱51的左部的下部连结,从变速箱51朝向左侧的横向外方延伸。
右侧的车轴103内装于右侧的车轴箱102,朝向机体1的右侧的外侧延伸,在右侧的车轴103的端部支承有右侧的驱动轮13。左侧的车轴103内装于左侧的车轴箱102,朝向机体1的左侧的外侧延伸,在左侧的车轴103的端部支承有左侧的驱动轮13。
在该情况下,如上述的(与变速箱以及燃料箱的配置相关的结构)所记载的那样,为了使变速箱51相对于机体1的左右中央CL1以及左右的行驶装置2的左右中央CL2向谷粒箱6侧即右侧偏移配置,左侧的车轴箱102以及车轴103构成为比右侧的车轴箱102以及车轴103长。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变速箱51的内部,在左右的车轴103的端部连结有左右的车轴齿轮105。左右的传动齿轮104相对于车轴齿轮105配置在上侧,与车轴齿轮105啮合。
如上述的(将发动机的动力向变速箱传递的传动机构的结构)所记载的那样,被传递到变速箱51的输入轴51a的动力通过变速箱51内部的传动系统左右分支,并列地传递到左右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0。
通过右侧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0变速后的动力经由变速箱51内部的右侧的传动系统传递到右侧的传动齿轮104,从右侧的传动齿轮104经由右侧的车轴齿轮105以及右侧的车轴103传递到右侧的驱动轮13,右侧的驱动轮13以及右侧的履带18被旋转驱动。
通过左侧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0变速后的动力经由变速箱51内部的左侧的传动系统传递到左侧的传动齿轮104,从左侧的传动齿轮104经由左侧的车轴齿轮105以及左侧的车轴103传递到左侧的驱动轮13,左侧的驱动轮13以及左侧的履带18被旋转驱动。
通过独立地操作左右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0,能够进行前进以及后退、对左右的行驶装置2赋予速度差而进行的向右(左)的缓慢转弯、使右或左的行驶装置2停止而进行的向右(左)的一停一转原地转弯、使左右的行驶装置2相互反转而进行的向右(左)的一正一反原地转弯。
(变速箱的支承结构)
如图4、5、6、7所示,右侧的车轴支承部23以沿着右侧的前后方向框架7的方式与右侧的前后方向框架7(机体1)的前后方向一侧的端部即后端部连结。左侧的车轴支承部23以沿着左侧的前后方向框架7的方式与左侧的前后方向框架7(机体1)的前后方向一侧的端部即后端部连结。
如图7、11、12、15、17所示,在左右的车轴支承部23的后端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且朝向后方的凹部23a。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左右的固定部108,固定部108能够相对于车轴支承部23装卸。由于车轴支承部23是与前后方向框架7不同的部件,因此,不会受到前后方向框架7的影响,容易将车轴支承部23构成为适合于车轴箱102的支承的结构。
左右方向的横架106跨越右侧的车轴支承部23和左侧的车轴支承部23而连结,并跨越右侧的前后方向框架7和左侧的前后方向框架7而连结。
如图4、5、6所示,横架106在侧视时相对于第一连杆21以及第二连杆22配置在前后方向一侧即后侧,相对于车轴箱102配置在前侧。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横架106在侧视时配置在传动齿轮104的旋转轴芯(参照假想线L3)与车轴齿轮105(车轴103)的旋转轴芯(参照假想线L4)之间的高度。
如图5所示,在作为第一连杆21以及第二连杆22的前后方向一侧的第二连杆22与连接连杆26的上侧连接部分A1、以及作为第一连杆21以及第二连杆22的前后方向一侧的第二连杆22与履带架17(第二支承部17b)的下侧连接部分即支点轴25中,横架106在侧视时配置在上侧连接部分A1(参照假想线L1)与支点轴25(参照假想线L2)之间的高度。
如图11、12、15、16、17所示,设置有在侧视时为三角形的支承部件107,支承部件107跨越左右方向框架11(参照上述的(机体的结构)以及图4)中的左右的前后方向框架7之间的部分和横架106中的左右的前后方向框架7之间的部分而连结。
通过以上结构,车轴箱102相对于车轴支承部23的凹部23a从后侧进入车轴支承部23的凹部23a。固定部108与车轴支承部23连结,进入到车轴支承部23的凹部23a的车轴箱102被车轴支承部23和固定部108在前后方向上夹持。由此,右侧的车轴箱102固定支承于右侧的车轴支承部23,左侧的车轴箱102固定支承于左侧的车轴支承部23。
除了车轴箱102固定于车轴支承部23之外,变速箱51的前部与支承部件107连结。
变速箱51在右侧的车轴支承部23(右侧的车轴箱102)、左侧的车轴支承部23(左侧的车轴箱102)、支承部件107这3个部位与机体1连结而被支承。变速箱51经由支承部件107与左右方向框架11连结而被支承,并经由支承部件107与横架106连结而被支承。
变速箱51在侧视时相对于构成机体1的框架即前后方向框架7以及左右方向框架11跨越上侧和下侧而配置。
拆卸燃料箱52,解除变速箱51与支承部件107的连结,将固定部108从车轴支承部23拆卸,从而允许将车轴箱102从车轴支承部23的凹部23a朝向后方拆卸,能够朝向后方拆卸变速箱。
(向脱粒装置以及收割部、谷粒箱的传动结构)
如图10~图13以及图18所示,在机体1的脱粒装置5的前方的部分,沿着左右方向支承有中继轴71,中继轴71相对于发动机33的输出轴33a配置在前侧。
如图18、19、20所示,输入带轮72与中继轴71的发动机33侧的端部即右端部连结,跨越输出带轮54和输入带轮72安装有传动带73。中继带轮45与中继轴71的左端部连结。
进行作物的脱粒处理的脱粒筒46在脱粒装置5内部的上部沿着前后方向配置,驱动箱47设置在脱粒装置5的前部的上部。传动轴49从驱动箱47朝向左方延伸,跨越与传动轴49的左端部连结的传动带轮49a和中继带轮45安装有传动带76。在驱动箱47的内部,与脱粒筒46的驱动轴46a连结的锥齿轮46b和与传动轴49的右端部连结的锥齿轮49b啮合。
如图10、18、20所示,产生分选风的风选机77设置在脱粒装置5的前部的下部,跨越与风选机77的左端部连结的输入带轮77a和中继带轮45安装有传动带78。
在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的左端部连结有输入带轮34a,在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6的左端部连结有输入带轮36a。对设置于脱粒装置5的分选部(未图示)进行驱动的分选轴79在脱粒装置5的后部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在分选轴79的左端部连结有输入带轮79a。在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的输入带轮34a与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6的输入带轮36a之间配置有中继带轮80。
传动带81跨越风选机77的输入带轮77a、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的输入带轮34a、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6的输入带轮36a以及中继带轮80而安装。传动带82跨越中继带轮80和分选轴79的输入带轮79a而安装。
如图18、19、20所示,收割部3的输入轴83在驱动箱47的下方沿着左右方向配置,跨越与输入轴83的左端部连结的输入带轮83a和传动轴49的传动带轮49a安装有传动带84。
如图10所示,发动机33的输出带轮33b相对于发动机33配置在脱粒装置5的相反侧即右部,在谷粒箱6的前部设置有驱动箱85。跨越发动机33的输出带轮33b和驱动箱85的输入带轮85a安装有传动带86,相对于传动带86设置有排出离合器87。
(向脱粒装置以及收割部、谷粒箱的传动状态)
如上述的(向脱粒装置以及收割部的传动结构)以及图18所示,发动机33的动力经由发动机33的输出轴33a、输出带轮54、传动带73以及输入带轮72传递到中继轴71。
如图10~图13所示,作为收割脱粒传动机构的输入带轮72以及传动带73以从发动机33的输出轴33a沿着前后方向朝向传动机构53的第一传动带63的相反侧延伸的方式配置。
如图10以及图18所示,被传递到中继轴71的动力经由传动带78传递到风选机77,经由传动带81传递到一次处理物回收部34以及二次处理物回收部36,并经由中继带轮80以及传动带82传递到分选轴79。
如图18、19、20所示,被传递到中继轴71的动力经由传动带76以及传动轴49传递到脱粒筒46。如上所述,被传递到中继轴71的动力被传递到脱粒装置5的各部分。
被传递到中继轴71的动力从传动轴49分支,并经由传动带84传递到输入轴83,从输入轴83传递到收割部3的各部分。
如图10所示,发动机33的输出带轮33b的动力经由传动带86(排出离合器87的传动状态)以及驱动箱85传递到底部螺旋装置38,从底部螺旋装置38传递到排出装置24。通过将排出离合器87操作为切断状态,底部螺旋装置38以及排出装置24停止。
(收割脱粒离合器的结构)
如图10~图13以及图18、19所示,能够操作为传动状态以及切断状态的收割脱粒离合器88设置于作为收割脱粒传动机构的传动带73,收割脱粒离合器88以传动带73以及离合器臂74为构成要素。
在收割脱粒离合器88中,天平状的离合器臂74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中继轴71的左部,并从中继轴71向斜后上方以及斜前上方延伸。张紧轮74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离合器臂74的后部,复位弹簧75与离合器臂74的后部连接。收割脱粒杆89设置于驾驶部4,跨越收割脱粒杆89和离合器臂74的前部而连接有连接杆90以及融通用的弹簧91。
图11、12、13所示的状态是收割脱粒杆89被操作到传动位置的状态,是如下状态:连接杆90以及融通用的弹簧91被向图13的上方操作,离合器臂74抵抗复位弹簧75而向图13的顺时针方向摆动操作,离合器臂74的张紧轮74a被传动带73按压。该状态是收割脱粒离合器88被操作为传动状态的状态。
在收割脱粒离合器88被操作为传动状态的状态下,发动机33的输出轴33a的动力经由传动带73传递到中继轴71,从中继轴71传递到脱粒装置5的各部分以及收割部3的各部分。
当收割脱粒杆89从传动位置向上方的切断位置操作时,连接杆90以及融通用的弹簧91被向图13的下方操作,离合器臂74通过复位弹簧75向图13的逆时针方向摆动操作,离合器臂74的张紧轮74a从传动带73向上方离开。该状态是收割脱粒离合器88被操作为切断状态的状态,在传动带73的位置处切断动力,脱粒装置5以及收割部3停止。
设置有覆盖输入带轮72的前方的附近的罩92,在收割脱粒离合器88被操作为切断状态时,防止传动带73从输入带轮72脱落。
(收割离合器的结构)
如图18、19、20所示,能够操作为传动状态以及切断状态的收割离合器93设置于传动带84。收割离合器93以传动带84以及离合器臂94为构成要素。
在收割离合器93中,离合器臂94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输入轴83的左部,张紧轮94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离合器臂94的上部。收割杆95设置于驾驶部4,跨越收割杆95和与离合器臂94连结的臂部94b而连接有线材96以及融通用的弹簧97。
图20所示的状态是收割杆95被操作到传动位置的状态,是如下的状态:线材96以及融通用的弹簧97向图20的下方牵引操作,离合器臂94向图20的顺时针方向摆动操作,离合器臂94的张紧轮94a被传动带84按压。该状态是收割离合器93被操作为传动状态的状态。
在收割离合器93被操作为传动状态的状态下、传动轴49的动力经由传动带84传递到输入轴83,并从输入轴83传递到收割部3的各部分。在该情况下,收割脱粒离合器88(参照上述的(收割脱粒离合器的结构))需要被操作为传动状态。
当收割杆95从传动位置向上方的切断位置操作时,线材96以及融通用的弹簧97被向图20的上方操作,离合器臂94向图20的逆时针方向摆动操作,离合器臂94的张紧轮94a从传动带84向前方离开。该状态是收割离合器93被操作为切断状态的状态,在传动带84的位置处切断动力,收割部3停止。
(收割部的反转的结构)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传动轴98从驱动箱47朝向右方延伸,跨越与传动轴98的右端部连结的传动带轮98a和与输入轴83的右端部连结的输出带轮83b安装有传动带99。在驱动箱47的内部,脱粒筒46的锥齿轮46b和与传动轴98的左端部连结的锥齿轮98b啮合。
能够操作为传动状态以及切断状态的收割反转离合器100设置于传动带99。收割反转离合器100以传动带99、离合器臂101以及反转杆(未图示)为构成要素。
在收割反转离合器100中,离合器臂10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传动轴98的右部,张紧轮101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离合器臂1010,反转杆(未图示)与离合器臂101连结。
当收割脱粒离合器88被操作为传动状态时,传动轴49的动力通过传动轴49的锥齿轮49b、脱粒筒46的锥齿轮46b以及传动轴98的锥齿轮98b成为反转的动力而传递到传动轴98。
在通常的作业状态下,离合器臂101的张紧轮101a从传动带99离开,收割反转离合器100被操作为切断状态,传动轴98的反转的动力不传递到输入轴83。
在收割部3产生了作物的堵塞等的情况下,如以下说明的那样,使收割部3反转动作,消除收割部3的作物的堵塞等。
在将收割脱粒离合器88操作为传动状态,将收割离合器93操作为切断状态的状态下,握住反转杆对离合器臂101进行摆动操作,将离合器臂101的张紧轮101a按压于传动带99,将收割反转离合器100操作为传动状态。
由此,传动轴98的反转的动力经由传动带99传递到输入轴83,收割部3进行反转动作。当将手从反转杆放开时,离合器臂101立刻从传动带99离开,因此,收割反转离合器100被操作为切断状态,收割部3停止。
(本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代替履带式的行驶装置2而具备具有左右的前轮(未图示)以及左右的后轮(未图示)的4轮型式的行驶装置、6轮型式、8轮型式的行驶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
变速箱51也可以配置在机体1的左右中央CL1或左右的行驶装置2的左右中央CL2。
在该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谷粒箱6的下部6a的进入部6b,变速箱51相对于谷粒箱6的下部6a进入下侧的区域。
(本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
第一连杆21以及第二连杆22也可以构成为,从轴芯P1、P2朝向斜后下方延伸,能够绕轴芯P1、P2向立起侧以及倒伏侧摆动。
根据该结构,液压缸27相对于第一连杆21的第一臂21a配置在前侧。液压缸27伸长动作而将第一连杆21的第一臂21a向后方推压操作(摆动操作),由此第一连杆21向立起侧摆动操作。伴随于此,经由连接连杆26,第二连杆22的第二臂22a向后方摆动操作,经由第二连杆22的第二臂22a,第二连杆22向立起侧摆动操作,机体1相对于行驶装置2(履带架17)上升操作。
(本发明的第四其他实施方式)
在图4、5、6所示的结构以及(本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将液压缸27与第二连杆22的第二臂22a连接,利用液压缸27对第二连杆22进行摆动操作。
根据该结构,通过液压缸27对第二连杆22的第二臂22a进行摆动操作,由此对第二连杆22进行摆动操作,伴随于此,经由连接连杆26对第一连杆21的第一臂21a进行摆动操作,经由第一连杆21的第一臂21a对第一连杆21进行摆动操作。
(本发明的第五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构成为,在机体1的右部设置有脱粒装置5,在机体1的左部设置有谷粒箱6,脱粒装置5和谷粒箱6沿着左右方向以横向排列状态设置于机体1。
(本发明的第六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代替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70,而将带式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有级的齿轮变速型式的变速装置(未图示)作为行驶用的变速装置设置于变速箱51。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还能够应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外的收割机。

Claims (44)

1.一种收割机,其中,所述收割机具备:
发动机;
左右的行驶装置,左右的所述行驶装置支承机体;以及
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具有对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向所述行驶装置传递的行驶用的变速装置,
所述发动机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前部,所述变速箱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后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行驶装置设置有由所述变速装置的动力旋转驱动的驱动轮、张紧轮、滚轮、支承所述滚轮的履带架、以及履带,
所述张紧轮配置在所述行驶装置的前端部,所述驱动轮配置在所述行驶装置的后端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
左右的第一连杆,左右的所述第一连杆以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第一轴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机体,并朝向斜前下方延伸;以及
左右的第二连杆,左右的所述第二连杆以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第二轴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机体的比所述第一连杆靠后侧的部分,并朝向斜前下方延伸,
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端部以及右侧的所述第二连杆的延伸端部能够摆动地与右侧的所述履带架连接,
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端部以及左侧的所述第二连杆的延伸端部能够摆动地与左侧的所述履带架连接,
通过对所述第一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杆进行摆动操作,所述机体相对于所述行驶装置进行升降操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
左右的第一臂,左右的所述第一臂从所述第一连杆中的支承于所述机体的部位朝向上方延伸;
左右的第二臂,左右的所述第二臂从所述第二连杆中的支承于所述机体的部位朝向上方延伸;
左右的连接连杆,左右的所述连接连杆跨越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而连接;以及
左右的液压缸,左右的所述液压缸能够向前方推压操作所述第一臂,
通过所述液压缸推压操作所述第一臂,所述第一连杆向立起侧摆动操作,经由所述连接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臂,所述第二连杆向立起侧摆动操作。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
左右的车轴箱,左右的所述车轴箱与所述变速箱的右部和左部连结,并从所述变速箱朝向横向外方延伸;以及
左右的车轴,左右的所述车轴内装于所述车轴箱,朝向所述机体的外侧延伸,并支承所述驱动轮,
所述收割机构成为,所述变速装置的动力经由所述车轴传递到所述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以及所述履带被旋转驱动,
所述收割机具备:
左右的车轴支承部,左右的所述车轴支承部设置于所述机体,并具有以所述车轴箱能够从后侧进入的方式朝向后方的凹部;以及
左右的固定部,左右的所述固定部以与所述车轴支承部在前后方向上夹持进入到所述凹部的所述车轴箱的方式与所述车轴支承部连结,从而能够将所述车轴箱固定于所述车轴支承部,并且,通过从所述车轴支承部拆卸,从而允许从所述凹部朝向后方拆卸所述车轴箱。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
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被收割的作物进行脱粒处理;以及
谷粒箱,所述谷粒箱能够储存由所述脱粒装置进行了脱粒处理的作物,
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箱沿着左右方向以横向排列状态设置于所述机体,
所述变速箱配置在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箱之间的空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将由所述脱粒装置回收的二次处理物返回到所述脱粒装置的还原装置,
所述变速箱设置在所述机体的比所述还原装置靠后侧的部分。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变速箱相对于构成所述机体的框架跨越上侧和下侧而配置。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谷粒箱的下部形成为越靠下侧左右宽度越窄的下缩窄状,
所述变速箱相对于所述谷粒箱的所述下部进入下侧的区域。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谷粒箱的所述下部的与所述变速箱相向的部分,设置有朝向所述谷粒箱的左右中央进入的进入部。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变速箱相对于所述机体的左右中央向所述谷粒箱侧偏移配置。
12.如权利要求6~11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谷粒箱的所述变速箱的上方的部分,设置有朝向所述脱粒装置伸出的伸出部。
13.一种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左右的行驶装置,左右的所述行驶装置具有驱动轮、张紧轮、滚轮、支承所述滚轮的履带架、以及履带,对机体进行支承,
所述收割机具备:
左右的第一支承部,左右的所述第一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履带架,并从所述履带架朝向上方延伸;
左右的第二支承部,左右的所述第二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履带架的比所述第一支承部靠后侧的部分,并从所述履带架朝向上方延伸;
左右的第一连杆,左右的所述第一连杆以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第一轴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机体;以及
左右的第二连杆,左右的所述第二连杆以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第二轴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机体的比所述第一连杆靠后侧的部分,
所述收割机构成为,通过对所述第一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杆进行摆动操作,所述机体相对于所述行驶装置进行升降操作,
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端部能够摆动地与右侧的所述第一支承部连接,右侧的所述第二连杆的延伸端部能够摆动地与右侧的所述第二支承部连接,
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端部能够摆动地与左侧的所述第一支承部连接,左侧的所述第二连杆的延伸端部能够摆动地与左侧的所述第二支承部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连接部分配置在比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连接部分高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张紧轮配置在所述行驶装置的前端部,所述驱动轮配置在所述行驶装置的后端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张紧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的上部。
17.如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
左右的第一臂,左右的所述第一臂从所述第一连杆中的支承于所述机体的部位朝向上方延伸;
左右的第二臂,左右的所述第二臂从所述第二连杆中的支承于所述机体的部位朝向上方延伸;
左右的连接连杆,左右的所述连接连杆跨越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而连接;以及
左右的液压缸,左右的所述液压缸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推压操作所述第一臂,
通过所述液压缸推压操作所述第一臂,所述第一连杆向立起侧摆动操作,经由所述连接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臂,所述第二连杆向立起侧摆动操作。
18.如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
左右的第一机体侧支承部,左右的所述第一机体侧支承部设置于所述机体,并从所述机体朝向下方延伸;以及
左右的第二机体侧支承部,左右的所述第二机体侧支承部设置于所述机体的比所述第一机体侧支承部靠后侧的部分,并从所述机体朝向下方延伸,
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杆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右侧的所述第一机体侧支承部,右侧的所述第二连杆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右侧的所述第二机体侧支承部,
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杆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左侧的所述第一机体侧支承部,左侧的所述第二连杆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左侧的所述第二机体侧支承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
第一横架,所述第一横架以跨越右侧的所述第一机体侧支承部的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杆的支承部分相邻的部分和左侧的所述第一机体侧支承部的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杆的支承部分相邻的部分的方式架设;
第二横架,所述第二横架以跨越右侧的所述第二机体侧支承部的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杆的支承部分相邻的部分和左侧的所述第二机体侧支承部的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连杆的支承部分相邻的部分的方式架设。
20.一种收割机,其中,所述收割机具备:
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具有行驶用的变速装置;
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被收割的作物进行脱粒处理;以及
谷粒箱,所述谷粒箱能够储存由所述脱粒装置进行了脱粒处理的作物,
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箱沿着左右方向以横向排列状态设置于机体,
所述变速箱配置在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箱之间的空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谷粒箱的下部形成为越靠下侧左右宽度越窄的下缩窄状,
所述变速箱相对于所述谷粒箱的所述下部进入下侧的区域。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谷粒箱的所述下部的与所述变速箱相向的部分,设置有朝向所述谷粒箱的左右中央进入的进入部。
23.如权利要求20~2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谷粒箱的所述变速箱的上方的部分,设置有朝向所述脱粒装置伸出的伸出部。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伸出部设置在所述谷粒箱的后部。
25.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发动机设置于所述机体,
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管配置在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箱之间且配置在所述伸出部的上方,并朝向后方延伸。
26.如权利要求20~25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变速箱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后部。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将由所述脱粒装置回收的二次处理物返回到所述脱粒装置的还原装置,
所述变速箱设置在所述机体的比所述还原装置靠后侧的部分。
28.如权利要求20~27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变速箱相对于构成所述机体的框架跨越上侧和下侧而配置。
29.一种收割机,其中,所述收割机具备:
机体,所述机体具有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左右的前后方向框架;
左右的行驶装置,左右的所述行驶装置具有驱动轮、张紧轮、滚轮、支承所述滚轮的履带架、及履带,对所述机体进行支承;
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具有行驶用的变速装置;
左右的车轴箱,左右的所述车轴箱与所述变速箱的右部和左部连结,并从所述变速箱朝向横向外方延伸;以及
左右的车轴,左右的所述车轴内装于所述车轴箱,朝向所述机体的外侧延伸,并支承所述驱动轮,
所述收割机构成为,所述变速装置的动力经由所述车轴传递到所述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以及所述履带被旋转驱动,
所述收割机具备左右的车轴支承部,左右的所述车轴支承部以沿着所述前后方向框架的方式与所述前后方向框架的前后方向一侧的端部连结,
右侧的所述车轴箱支承于右侧的所述车轴支承部,左侧的所述车轴箱支承于左侧的所述车轴支承部。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跨越右侧的所述车轴支承部和左侧的所述车轴支承部而连结的左右方向的横架。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
左右的第一连杆,左右的所述第一连杆以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第一轴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前后方向框架;以及
左右的第二连杆,左右的所述第二连杆以能够绕沿着左右方向的第二轴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前后方向框架的比所述第一连杆靠后侧的部分,
右侧的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端部以及右侧的所述第二连杆的延伸端部能够摆动地与右侧的所述履带架连接,
左侧的所述第一连杆的延伸端部以及左侧的所述第二连杆的延伸端部能够摆动地与左侧的所述履带架连接,
所述收割机构成为,通过对所述第一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杆进行摆动操作,所述机体相对于所述行驶装置进行升降操作,
所述横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杆配置在所述前后方向一侧。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
左右的第一臂,左右的所述第一臂从所述第一连杆中的支承于所述前后方向框架的部位朝向上方延伸;
左右的第二臂,左右的所述第二臂从所述第二连杆中的支承于所述前后方向框架的部位朝向上方延伸;
左右的连接连杆,左右的所述连接连杆跨越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而连接;以及
左右的液压缸,左右的所述液压缸能够对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中的一方进行摆动操作,
所述收割机构成为,通过利用所述液压缸对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中的一方进行摆动操作,从而经由所述连接连杆对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中的另一方进行摆动操作,
在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的所述前后方向一侧与所述连接连杆的上侧连接部分、以及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二连杆的所述前后方向一侧与所述履带架的下侧连接部分中,
所述横架配置在所述上侧连接部分与所述下侧连接部分之间的高度。
33.如权利要求30~3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变速箱的内部设置有:车轴齿轮,所述车轴齿轮与所述车轴连结;以及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相对于所述车轴齿轮配置在上侧,与所述车轴齿轮啮合,将所述变速装置的动力传递到所述车轴齿轮,
所述横架配置在所述传动齿轮的旋转轴芯与所述车轴齿轮的旋转轴芯之间的高度。
34.如权利要求30~33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变速箱支承于所述横架。
35.如权利要求29~3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收割机具备沿着左右方向设置于所述机体的左右方向框架,
所述变速箱支承于所述左右方向框架。
36.一种收割机,其中,所述收割机具备:
发动机;
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具有行驶用的变速装置;
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对被收割的作物进行脱粒处理;以及
谷粒箱,所述谷粒箱能够储存由所述脱粒装置进行了脱粒处理的作物,
所述脱粒装置和所述谷粒箱沿着左右方向以横向排列状态设置于机体,
所述发动机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前部以及后部中的一方,所述变速箱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前部以及后部中的另一方,
将所述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变速箱的传动机构在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箱之间的空间沿着前后方向配置。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发动机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前部,所述变速箱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后部。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变速箱与所述谷粒箱的后部在前后方向上重叠。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所述谷粒箱的下部形成为越靠下侧左右宽度越窄的下缩窄状,
所述变速箱相对于所述谷粒箱的所述下部进入下侧的区域。
40.如权利要求36~3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在所述传动机构设置有:
输出旋转体,所述输出旋转体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
输入旋转体,所述输入旋转体设置于所述变速箱的输入轴;
支承箱,所述支承箱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变速箱之间;
副轴,所述副轴沿着左右方向支承于所述支承箱;
第一中继旋转体,所述第一中继旋转体设置在所述副轴的左右一方的端部;
第二中继旋转体,所述第二中继旋转体设置在所述副轴的左右另一方的端部;
第一环形转动体,所述第一环形转动体跨越所述输出旋转体和所述第一中继旋转体而安装;以及
第二环形转动体,所述第二环形转动体跨越所述第二中继旋转体和所述输入旋转体而安装。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能够将脱粒处理后的作物从所述脱粒装置向所述谷粒箱输送的输送装置在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箱之间的空间,跨越所述脱粒装置的下部和谷粒箱的上部而连接,
所述第二环形转动体配置在所述谷粒箱与所述输送装置之间的空间。
42.如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通过被所述第一环形转动体按压而维持所述第一环形转动体的张紧状态的第一张紧轮和通过被所述第二环形转动体按压而维持所述第二环形转动体的张紧状态的第二张紧轮支承于所述支承箱。
43.如权利要求40~4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将所述输出轴的动力传递到支承于所述机体的收割部以及所述脱粒装置的收割脱粒传动机构从所述输出轴沿着前后方向朝向所述第一环形转动体的相反侧延伸。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收割机,其中,
能够操作为传动状态以及切断状态的收割脱粒离合器设置于所述收割脱粒传动机构。
CN202111550718.4A 2020-12-18 2021-12-17 收割机 Pending CN1146421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0665 2020-12-18
JP2020210665A JP7412324B2 (ja) 2020-12-18 2020-12-18 収穫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42116A true CN114642116A (zh) 2022-06-21

Family

ID=81992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50718.4A Pending CN114642116A (zh) 2020-12-18 2021-12-17 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12324B2 (zh)
CN (1) CN11464211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32309A (ja) * 1986-04-01 1987-10-12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輌における前・後進油圧クラツチ装置
JPH0661180B2 (ja) * 1986-04-01 1994-08-17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輌における動力伝達装置
JPH0679888B2 (ja) * 1987-04-01 1994-10-12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変速操作機構
JP2883682B2 (ja) * 1990-05-23 1999-04-19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動力伝達機構
JPH0443126A (ja) * 1990-06-07 1992-02-13 Kubota Corp 作業車
JP3326320B2 (ja) * 1996-02-07 2002-09-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H10313665A (ja) * 1997-05-20 1998-12-02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05088795A (ja) * 2003-09-18 2005-04-07 Nissan Motor Co Ltd A/t車両の駆動機構配設構造
US10306833B2 (en) * 2016-11-08 2019-06-04 Kubota Corporation Mower deck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single belt transmission
JP6765348B2 (ja) * 2017-06-23 2020-10-0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6803821B2 (ja) * 2017-10-05 2020-12-23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6835934B2 (ja) * 2019-11-06 2021-02-24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97209A (ja) 2022-06-30
JP7412324B2 (ja) 2024-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140973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14642116A (zh) 收割机
JP7423504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1836536B (zh) 收割机
JP7381440B2 (ja) 作業車
JP7423503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1343858B (zh) 联合收割机
JP7381439B2 (ja) 作業車
JP6104031B2 (ja) 収穫機
JP354905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241638B2 (ja) 作業車
JP383152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4040208B2 (ja) コンバイン
WO2020085419A1 (ja) 収穫機及び作業車
JP688751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6036263A (ja) 収穫機
JPH088586Y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JP2021023108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2186328A (ja) コンバイン
JP3385571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
JP523194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分草構造
JP2020065499A (ja) 収穫機
JP2001078539A (ja) コンバイン
WO2019082306A1 (ja) コンバイン
JPH10276547A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フレーム支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