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40981B - 车顶侧外面板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顶侧外面板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40981B
CN114340981B CN202080061244.4A CN202080061244A CN114340981B CN 114340981 B CN114340981 B CN 114340981B CN 202080061244 A CN202080061244 A CN 202080061244A CN 114340981 B CN114340981 B CN 1143409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panel
side outer
roof side
roof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12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40981A (zh
Inventor
田原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340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409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409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409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Abstract

提供一种即使为了轻量化而薄壁化也能够得到所期望的强度和外观品质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具备沿着车顶面板(3)的侧缘(3a)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车顶侧外面板部(8),车顶侧外面板部(8)具有:由角部构成的上外形设计线(11),其在车顶面板(3)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由角部构成的下外形设计线(12),其在车顶面板(3)的相反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由向车外侧凸出的角部(14)构成的特征线(13),其在上外形设计线(11)与下外形设计线(12)之间的外观面上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和相对于车外侧凹陷的曲凹部(15),其与特征线(13)相邻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Description

车顶侧外面板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顶侧外面板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已知在车身的车顶部的两侧缘安装有车顶侧外面板的构造。在这样的构造中,通常是车顶侧外面板与侧外面板一体地冲压成形而构成车身侧部的外板。车身侧部的外板形成外观面,为了防止凹瘪,增加板厚或接合有加强用的辅助板,该加强用的辅助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相对于外板的长度方向间歇性地呈长条状(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671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增加板厚或追加加强用的辅助板来抑制车顶侧外面板的凹瘪。
但是,具有想要在维持外观品质的同时谋求轻量化这一要求,谋求同时实现面刚性和薄壁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为了轻量化而薄壁化也能够得到所期望的面刚性和外观品质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
本发明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沿着车顶面板的侧缘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车顶侧外面板,车顶侧外面板具有:由角部构成的上外形设计线,其在车顶面板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由角部构成的下外形设计线,其在车顶面板的相反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由向车外侧凸出的角部构成的特征线,其在上外形设计线与下外形设计线之间的外观面上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和向车外侧凹陷的曲凹部,其与特征线相邻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顶侧外面板构造,通过设为由向车外侧凸出的角部构成的特征线、和与特征线相邻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向车外侧凹陷的曲凹部这一复合的凹凸形状,即使为了轻量化将车顶侧外面板薄壁化,也能够得到所期望的面刚性和外观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车身的侧面的从斜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车顶侧外面板的主要部分的车宽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3是在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车顶侧外面板的前部的从斜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4是在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沿着图1的IV-IV线的位置处的剖面图。
图5是在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车顶侧外面板的中央部的从斜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是在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沿着图1的VI-VI线的位置处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在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车顶侧外面板的后部的结构的沿着图1的VII-VII线的位置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说明方向时,只要没有特别示出,则基本上基于从驾驶员观察到的前后、左右或上下进行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在车身1的上表面部设有车顶部2。
车顶部2具有:形成车顶部2的骨架的架框体;和覆盖架框体的上表面的由在俯视时大致为方形形状的金属钢板形成的车顶面板3。其中,在架框体上,沿着车顶部2的左右侧缘,设有左右一对的车顶侧梁9(参照图3)。另外,在左右的车顶侧梁9、9之间,架设有多个车顶横梁(未图示)。此外,上述车顶侧梁9通常与内面板沿前后方向形成闭合截面,但省略内面板的图。
车顶侧梁9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设置的上表面9a;大致垂直地延伸设置的下侧面9b;和在使上表面9a及下侧面9b大致正交的状态下将它们连接的外侧角部9c(参照图4)。由此车顶侧梁9以车宽方向截面形状成为大致L字状的方式形成。并且,以使外侧角部9c的延伸设置方向沿着车顶部2的外侧缘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车顶面板3的左右各侧缘3a上形成有截面L腿状的连接凸缘部3b。并且,连接凸缘部3b与车顶侧梁9的上表面9a接合,将车顶面板3安装于车顶部2的上表面。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车身1的侧面设有侧面板4(也称为侧外面板,形成车身侧部的外观面)。
本实施方式的侧面板4具有前柱部5、中柱部6、后柱部7、构成车顶侧外面板一部分的车顶侧外面板部8、和设于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上下侧缘的上支承部20及下支承部21。
并且,在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下缘向车辆前后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连接有前柱部5、中柱部6、后柱部7的各上端。由此,侧面板4以作为一张面板状部件而成为一体的方式形成。
而且,如图1所示,车顶侧外面板部8沿着车顶面板3的侧缘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车顶侧外面板部8具有:在车顶面板3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由角部构成的上外形设计线11;和在车顶面板3的相反侧的车门上缘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由角部构成的下外形设计线12。
上外形设计线11及下外形设计线12在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长度方向整个区域范围内形成。
形成本实施方式的上外形设计线11及下外形设计线12的角部如图2所示那样大致呈直角弯曲,优选以成为比90度更小的角度的方式构成。
并且,上外形设计线11及下外形设计线1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设置。
另外,在车顶侧外面板部8中的、这些上外形设计线11与下外形设计线12之间,如图2所示那样设有外观部22。
外观部22在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外侧面具有外观面。外观面以向斜上方朝向面外方向、且作为整体向上侧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形成。
如图2所示,在外观部22的外观面上形成有特征线13和曲凹部15。
在此特征线主要是指汽车的车身1的外观面的不同的两面(在实施例中为上弯曲部、下弯曲部)的边界线(角部),表示由不同的两面的反射光不同即赋予明暗差的、形成于侧面等的凹凸构成基本形状的线。特征线具有使车身1的形状张弛有度而提高外观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线13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向车外侧凸出的角部14。角部14位于上外形设计线11与下外形设计线12之间。并且,角部14在外观面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大致整个区域范围内向外侧突出(参照图4、图7)。
另外,如图2所示,曲凹部15在外观面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呈相对于车外侧凹陷的凹陷状。
本实施方式的曲凹部15相比于特征线13在车宽内侧相邻地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参照图1)。
并且,关于曲凹部15,设定成车辆前侧的凹陷量(参照图4)及车辆后侧的凹陷量比车辆前后方向中央的凹陷量(参照图6)小。
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部8构成为,曲凹部15的中央的凹陷量朝向车辆前后侧逐渐减小。例如,也可以是车辆前后侧的曲凹部15不再有凹陷量,在外观面的表面,前后部中的至少一方变得平坦(图3、图4)。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线13相对于曲凹部15配置在车顶面板3的相反侧(车宽方向外侧)。如图3所示,曲凹部15沿着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长度形状弯曲,同时与特征线13大致平行且相邻地延伸设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部8具有上弯曲部17和下弯曲部18。其中,上弯曲部17相对于特征线13配置在上侧且以向车外侧凸出的方式形成。
而且,下弯曲部18相对于特征线13配置在下侧且以向车外侧凸出的方式形成。
而且,如图6所示,例如设定将下弯曲部18的外表面向上方延长的假想外表面18a。并且,假想外表面18a被设定为与上弯曲部17的外表面17a相比位于上方。
另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部8具有:具备特征线13且构成外观面的外观部22;从外观部22的上侧朝向车内侧一体地延伸设置的上支承部20;和从外观部22的下侧朝向车内侧一体地延伸设置的下支承部21。
并且,主要通过外观部22和上下一对的上支承部20及下支承部21,而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车宽方向的剖视形状呈朝向车内侧开口的コ字截面。
其中,在上支承部20的内侧侧缘形成有具有规定的宽度方向尺寸且使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接合凸缘部8d。并且,如图4所示,接合凸缘部8d与车顶面板3的连接凸缘部3b一起重合后与车顶侧梁9的上表面9a接合。
另外,在下支承部21的下侧侧缘形成有具有规定的宽度方向尺寸且使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车门侧凸缘部8e。并且,车门侧凸缘部8e与车顶侧梁9的下侧面9b接合。
车顶侧外面板部8将上支承部20及下支承部21与车顶侧梁9接合而被固定。此时,使外观部22从外侧角部9c隔开间隔地进行支承。由此,车顶侧梁9的外侧面被外观部22覆盖。
另外,如图6所示,在该上支承部20和下支承部21上分别形成有阶梯状的上侧阶梯部23及下侧阶梯部24(参照图2)。
其中,上侧阶梯部23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凸出设置。由此,在上支承部2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大致整个区域内形成有阶梯形状的截面。
另外,下侧阶梯部24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凸出设置。因此,在下支承部20,在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整个区域内形成有阶梯形状的截面。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线13从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前端8a形成至到达后端8b(参照图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前方的前柱部5的特征线16和车顶部2的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特征线13连续而创造出一体感的形状的基础上,还通过从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前端8a延伸设置至后端8b的特征线13给外观部22赋予面刚性以及进行外观性提高。
并且,曲凹部15至少形成于从前端8a和后端8b隔开间隔的中央部8c。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前端8a和后端8b隔开间隔的中央部8c,以与前后端侧的曲凹部15相比凹陷尺寸变深的方式形成(参照图6)。因此,曲凹部15的前端8a侧及后端8b侧与中央部8c的曲凹部15相比凹陷尺寸形成得浅(参照图4、图7)。
而且,如图2所示,特征线13形成在上弯曲部17与下弯曲部18之间的连接(边界)部分。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上弯曲部17及下弯曲部18通过将成为原材料的一张金属钢板冲压成型而同时形成。并且,特征线13及曲凹部15在形成上弯曲部17及下弯曲部18的冲压成型时同时形成。
另外,上弯曲部17在车顶面板3侧的角部上形成上外形设计线11。
本实施方式的上外形设计线11由上弯曲部17的车顶面板3侧端与上支承部20的上端呈大致直角接合的部分的折线构成。
并且,下弯曲部18在侧面板4侧的角部上形成下外形设计线12。下外形设计线12由下弯曲部18的侧面板4侧端与下支承部21的上端呈大致直角接合的部分的折线构成。
而且,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曲凹部15形成在与特征线13相邻的上弯曲部17。此外,也可以在下弯曲部18形成曲凹部15,还可以在上弯曲部17及下弯曲部18分别形成曲凹部15。
并且,特征线13以从上外形设计线11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d1的方式形成(参照图3)。另外,特征线13以相对于下外形设计线12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d2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上弯曲部17的曲率半径r1和下弯曲部18的曲率半径r2设为相同的尺寸(r1=r2)。另外,构成为使上弯曲部17的圆弧的中心位置s1和下弯曲部18的圆弧的中心位置s2不同,且在车宽方向及高度方向上中心位置s1、s2不同,不重叠。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侧面板4构成为朝向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后方,使下弯曲部18的弯曲形状为平缓的圆弧,且能够与直线式的后柱部7平滑地连接。
即,如图7所示,在车身1的后部,下弯曲部18的圆弧的距中心位置S3的曲率半径r3比车身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处的下弯曲部18的圆弧的距中心位置s2的曲率半径r2(参照图6)大(r3>r2)。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即使为了轻量化而薄壁化也能够得到所期望的强度和外观品质。
即,如图1所示,当侧面板4被安装于车身1的侧面后,车顶侧外面板部8沿着车顶面板3的侧缘3a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特征线13。由于外力在特征线13的角部14分散支承于上下的外观面,所以特征线13能够赋予面刚性。
并且,车顶侧外面板部8在隔开间隔的状态下覆盖位于未图示的车门上缘部与车顶面板3的侧缘3a之间的车顶侧梁9(参照图6)。
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外观部22沿着向车外侧凸出的特征线13形成曲凹部15。曲凹部15与角部14相邻且呈相对于车外侧凹陷的凹陷状,使外观面凹陷。
因此,如图2所示,角部14和曲凹部15连续,成为复合的凹凸形状。因此,该复合的凹凸形状能够将外观部22在面外方向大幅提高强度而很大程度地提高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面刚性。
像这样,车顶侧外面板部8通过在外观部22的外观面形成复合的凹凸形状而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面刚性。因此,即使为了轻量化而将车顶侧外面板部8整体薄壁化,也能够容易得到所期望的面刚性。
因此,不再需要以往那样的加强用的辅助板等,仅通过形状变更即使轻量化也会抑制凹瘪。因此,在制造工序中也是,通过冲压成型就几乎能够使与形状相关的制造完成而抑制零部件数量和制造工序增加。
具体而言,特征线13的角部14和曲凹部15沿着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长度方向相邻形成。
即,位于特征线13的两侧的上弯曲部17、下弯曲部18朝上(外侧)凸出,与此相对,向车外侧凸出的角部14和相对于车外侧凹陷的曲凹部15在车宽方向上汇集地凹凸形成于狭窄范围内。
因此,与由平坦面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截面力矩而增大面刚性。另外,不追加加强部件就能够提高车顶侧外面板部8相对于向车辆上下方向的挠曲变形的面刚性。
因此,例如在洗车时,即使由于作业者的体重而从上方按压车顶侧外面板部8,也会防止车顶侧外面板部8向车辆上下方向的凹瘪。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如图2所示,特征线13的角部14和曲凹部15的位置在构成外观部22的上外形设计线11与下外形设计线12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因此,通过沿着特征线13将曲凹部15凹设于车宽方向内侧,能够利用特征线13的角部14隐藏曲凹部15,使其不显眼。因此,能够提供外观品质良好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
另外,即使存在于车宽方向的中央,也汇集地形成于车宽方向上狭窄范围内。因此,能够进一步利用相邻的特征线13的角部14隐藏曲凹部15而使其不显眼。
并且,不需要为了加强而追加的部件,仅通过变更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形状就能够提高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零部件数量增大,减少制造工序数。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部8在通过冲压成型等将侧面板4成型时,被同时成型。在冲压成型中,特征线13的角部14及与角部14相邻的曲凹部15的加工能够与侧面板4整体的形状的加工同时地进行加工。因此,能够减少进行追加的加工作业和造形的工序。
像这样,能够满足用于在为了轻量化而薄壁化的同时维持所期望的形态的变形条件。因此,提供了即使为了轻量化而薄壁化也能够得到所期望的强度和外观品质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
并且,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相对于曲凹部15配置在车顶面板3的相反侧的特征线13阻隔来自车辆外侧的视线。
尤其是,向车外侧凸出的特征线13的角部14从下弯曲部17的外侧面向上方突出,阻隔来自车辆外侧的视线。因此,呈凹状形成于上弯曲部17的曲凹部15会更难以看到,而不会损害外观品质。
另外,在洗车时等作业者倚靠而施加给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载荷朝向下方成为最大。车顶侧外面板部8通过使与特征线13相比靠车宽方向内侧(车顶面板3侧)的部位凹陷得到的曲凹部15而被有效地加强。
因此,能够最有效地提高容易产生外观部22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凹瘪的部分的面刚性。例如,即使为了轻量化而将构成侧面板4的面板部件薄壁化也能够有效地提高面刚性。
而且,能够提高设置特征线13的位置及造形的自由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外观品质。
另外,车顶侧外面板部8具有相对于特征线13配置在上侧且向车外侧凸出的上弯曲部17、和配置在下侧且向车外侧凸出的下弯曲部18。
并且,在位于上下的朝外凸的上、下弯曲部17、18的连接部分,具有凸出的角部14地形成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特征线13。因此,上弯曲部17及下弯曲部18与特征线13一起向车外侧凸出,能够进一步提高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面刚性。
即,位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线13的两侧的上弯曲部17、下弯曲部18朝上(外侧)凸出。特征线13的角部14在制造工序的冲压成型中难以赋予边缘而具有卷曲成R(圆角)形状的棱线。
即使是这样的形状,如图2所示,截面成为山型的角部14也会由上弯曲部17及下弯曲部18从两侧支承。
因此,车顶侧外面板部8不会在一部分集中载荷而凹瘪。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上方向车顶侧外面板部8施加载荷时,该载荷会经由角部14两侧的上弯曲部17及下弯曲部18传递到车身1侧的车顶侧梁9。并且,这些载荷被很均衡地分散到车顶部2及侧面板4。
因此,即使没有增大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板厚也能够得到所期望的面刚性。另外,不需要追加的加强部件等而能够使部件效率良好。
并且,如图4所示,将下弯曲部18的外表面向上方延长的假想外表面18a与上弯曲部17的外表面17a相比位于上方。
因此,通过下弯曲部18的外表面阻隔了来自车辆外侧的视线。因此,曲凹部15隐藏于下弯曲部18而看不到,不会损害外观品质。
而且,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特征线13形成于向上侧凸出的外侧面的外观部22。外观部22相对于相邻配置的车身侧的车顶面板3通过呈一对的上支承部20及下支承部21而被结合。
并且,该上、下支承部20、21具有上侧阶梯部23及下侧阶梯部24且呈朝内开口的コ字截面。因此,上、下支承部20、21的截面力矩增大,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部22的支承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能够以充分的支承刚性使外观部22从车顶侧梁9的外侧角部9c离开而取位。因此,车顶侧梁9的造形自由度提高,能够设为可发挥所期望的刚性的形状。
而且,如图1所示,特征线13从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前端8a形成至到达后端8b。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前方的前柱部5的特征线1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续的方式配置特征线13。
因此,前方的前柱部5和车顶部2的车顶侧外面板部8连续地一体相连,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品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曲凹部15形成为在从前端8a和后端8b隔开间隔的中央部8c,车外侧的凹形状比前端8a侧及后端8b侧深。
因此,通过随着从前端8a和后端8b隔开间隔而加深中央部的造形,能够作为外观品质减少产生不协调感。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曲凹部15构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凹陷量从中央朝向前后侧逐渐减小。
因此,不会由于截面形状的急剧变化而刚性剧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最大程度作用载荷的中央部8c的面刚性。
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部8将特征线13(参照图1)从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前端8a形成至到达后端8b。
并且,特征线13使前方的前柱部5和车顶部2的车顶侧外面板部8连续。而且,特征线13从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前端8a延伸设置至后端8b。由此,在车身1的上部大致整个区域,外观成为一体,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品质。
另外,通过设于特征线13的角部14而进一步提高了刚性。因此,即使由于作业者的体重而从上方按压车顶侧外面板部8,也会在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整个区域内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车顶侧外面板部8向车辆上下方向的凹瘪。
另外,如图5所示那样特征线13沿着连接上弯曲部17及下弯曲部18的部分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形成。
因此,能够容易将提高面刚性的特征线13在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从前端8a形成至到达后端8b。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形成上弯曲部17及下弯曲部18的冲压成型时同时将特征线13及曲凹部15成型。因此,提供了不增加制造工序就能够得到所期望的强度和外观品质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特征线13相邻地在上弯曲部17形成有曲凹部15。
因此,能够通过冲压成型等容易将特征线13和向相反朝向凸出的曲凹部15形成为复合的凹凸形状。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容易地提高面刚性。
这样形成的特征线13及曲凹部15能够与相邻的上弯曲部17及下弯曲部18一起进一步提高刚性。
而且,如图5所示,特征线13从上外形设计线11隔开规定的距离d1或相对于下外形设计线12隔开规定的距离d2而形成。
因此,具有高刚性的部分在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整体范围内大范围地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面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顶侧外面板部8一体地形成于侧面板4。因此,更容易将特征线13形成于所期望的位置,能够形成于从上外形设计线11隔开规定距离d1或相对于下外形设计线12隔开规定距离d2的位置而进一步提高刚性。
另外,如图7所示,在车身1的后部,与中央部相比,朝向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后方而下弯曲部18的曲率半径增大(参照图1)。
因此,在后柱部7附近,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延伸设置方向与侧面板4的延伸设置方向一致。因此,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外侧面和侧面板4的后柱部7外侧面成为同一平面,能够使车顶侧外面板部8无不协调感地与侧面板4一体化。
而且,如将图6及图7进行比较而示出那样,使上弯曲部17的曲率半径r1和下弯曲部18的曲率半径r2为相同的大小(r1=r2),使上弯曲部17的圆弧的中心位置s1和下弯曲部18的圆弧的中心位置s2不同。
根据所述结构,如图2所示,即使是角部14和曲凹部15复合的凹凸形状,通过将上弯曲部17的曲率半径r1和下弯曲部18的曲率半径r2设为相同的大小(r1=r2),能够容易成型。
因此,通过在车宽方向中央配置角部14及曲凹部15,能够在面外方向提高强度而提高车顶侧外面板部8的面刚性。
如上述那样,在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能够提供可为了轻量化而薄壁化、且可以良好的外观品质制造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了例示的实施方式,不必限定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能够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能够对某实施方式的结构添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对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删除或其他结构的追加、置换。可针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的变形例如如以下所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在与特征线13相邻的上弯曲部17形成有曲凹部15。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下弯曲部18形成曲凹部15。另外,还可以在上弯曲部17及下弯曲部18双方分别形成曲凹部15,只要在至少某一方形成曲凹部15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车顶侧外面板部8以与侧面板4成为一体的方式形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车顶侧外面板部8也可以以与车顶面板3成为一体的方式形成。
即,车顶侧外面板部8只要在侧面板4与车顶面板3之间在车顶面板3的侧缘3a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则车顶侧外面板部8也可以从侧面板4及车顶面板3独立地设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中,曲凹部15在前端8a侧及后端8b侧形成得比较浅(参照图4、图7),至少在从前端8a及后端8b隔开间隔的中央部8c,与前端8a侧和后端8b侧相比形成得深。
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曲凹部15只要至少形成于从前端8a和后端8b隔开间隔的中央部8c即可,例如也可以将前端8a和后端8b中的一方或双方设为与中央部8c相同的凹陷量。另外,也可以在前端8a和后端8b中的一方形成比较浅的向车外侧凹陷的曲凹部15。或者,也可以在前端8a和后端8b的两方侧均消除凹陷量而设为与上弯曲部17及下弯曲部18的外侧面为同一平面。
另外,角部14和曲凹部15是考虑了冲压成形性的具有规定曲率的弯曲部。它们的曲率半径优选为角部14的曲率半径<曲凹部15的曲率半径<上弯曲部17的曲率半径r1或下弯曲部18的曲率半径r2的关系。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
3 车顶面板
3a 侧缘
8 车顶侧外面板部(车顶侧外面板)
11 上外形设计线
12 下外形设计线
13 特征线
14 角部
15 曲凹部。

Claims (10)

1.一种车顶侧外面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沿着车顶面板的侧缘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车顶侧外面板,
所述车顶侧外面板具有:
由角部构成的上外形设计线,其在所述车顶面板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由角部构成的下外形设计线,其在所述车顶面板的相反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由向车外侧凸出的角部构成的特征线,其在所述上外形设计线与所述下外形设计线之间的外观面上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相对于所述上外形设计线或下外形设计线隔开规定距离地形成于所述外观面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和
相对于车外侧凹陷的曲凹部,其与所述特征线相邻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曲凹部的凹陷量从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向车辆前方向及车辆后方向逐渐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征线相对于所述曲凹部配置在所述车顶面板的相反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顶侧外面板具有:
相对于所述特征线配置在上侧、且向车外侧凸出的上弯曲部;和
相对于所述特征线配置在下侧、且向车外侧凸出的下弯曲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车宽方向的剖视下,将所述下弯曲部的外表面向上方延长得到的假想外表面位于所述上弯曲部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顶侧外面板具有:具备所述特征线且构成外观面的外观部;和设在所述外观部的上侧及下侧且支承于车身的一对支承部,并且所述车顶侧外面板构成为在车宽方向的剖视下朝向车内侧开口的コ字截面,
所述支承部具有阶梯部。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征线从车顶侧外面板的前端形成至后端,所述曲凹部形成于从前端和后端隔开间隔的中央部。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征线由上弯曲部及下弯曲部形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特征线相邻地在所述上弯曲部和所述下弯曲部中的至少某一方上形成所述曲凹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朝向所述车顶侧外面板的后方,所述下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增大。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侧外面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弯曲部的曲率半径和所述下弯曲部的曲率半径相同,所述上弯曲部的圆弧的中心位置和所述下弯曲部的圆弧的中心位置不同。
CN202080061244.4A 2019-10-03 2020-09-30 车顶侧外面板构造 Active CN1143409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3171 2019-10-03
JP2019-183171 2019-10-03
PCT/JP2020/037358 WO2021066079A1 (ja) 2019-10-03 2020-09-30 ルーフサイドアウタパネル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40981A CN114340981A (zh) 2022-04-12
CN114340981B true CN114340981B (zh) 2024-02-02

Family

ID=75337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1244.4A Active CN114340981B (zh) 2019-10-03 2020-09-30 车顶侧外面板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03240B2 (zh)
CN (1) CN114340981B (zh)
WO (1) WO2021066079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2467A (ja) * 1998-11-06 2000-05-23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の上側部構造
CN103635376A (zh) * 2011-07-04 2014-03-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构造和车体构造的组装方法
JP2016196231A (ja) * 2015-04-03 2016-11-2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ルーフ構造
JP2019077381A (ja) * 2017-10-26 2019-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構造
JP2019098975A (ja) * 2017-12-04 2019-06-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パネル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2467A (ja) * 1998-11-06 2000-05-23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の上側部構造
CN103635376A (zh) * 2011-07-04 2014-03-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构造和车体构造的组装方法
JP2016196231A (ja) * 2015-04-03 2016-11-2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ルーフ構造
JP2019077381A (ja) * 2017-10-26 2019-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構造
JP2019098975A (ja) * 2017-12-04 2019-06-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パネル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03240B2 (ja) 2023-01-12
WO2021066079A1 (ja) 2021-04-08
CN114340981A (zh) 2022-04-12
JPWO2021066079A1 (zh) 2021-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01269B2 (ja) 車両用メンバ部材
JP5407372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5927187B2 (ja) 自動車の中柱補強体
KR101097018B1 (ko) 측면 충돌 성능을 강화시킨 자동차용 도어
US7591501B2 (en) Hatchback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s
KR101157000B1 (ko) 차체 구조 부재용 성형품
CN108116205B (zh) 一种用于车辆背门内板的加强件
EP2591987B1 (en) Vehicle hood structure
GB2484776A (en) Sillboard arrang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body
JP2004314845A (ja) 車両のセンターピラー構造
US10988005B2 (en) Vehicle do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5522896A (zh) 用于车辆的车门结构
JP4785493B2 (ja) 車両用衝突補強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433112A (zh) 车辆用加强部件和车辆用中柱
JP2012136190A (ja) 車両用センターピラー
CN114340981B (zh) 车顶侧外面板构造
CN110087926B (zh) 车辆用后尾门内板
JP5549215B2 (ja) ドアトリム取付構造及びドアトリム
WO2018061669A1 (ja) ドアインパクトビーム
EP1527924A2 (en) Door frame
CN106891999B (zh) 车身门框结构、车辆和车身门框结构的制造方法
JP3052381B2 (ja) 自動車ドア用インパクトビーム
KR101124988B1 (ko) 자동차용 도어 패널
WO2012035662A1 (ja) センタピラー構造
WO2018101197A1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インナ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