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3419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3419B
CN114253419B CN202111502593.8A CN202111502593A CN114253419B CN 114253419 B CN114253419 B CN 114253419B CN 202111502593 A CN202111502593 A CN 202111502593A CN 114253419 B CN114253419 B CN 1142534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ouch
display panel
shielding
cath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025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53419A (zh
Inventor
邓义超
赵江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0259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34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3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34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534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34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旨在解决具有触控层的显示面板触控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该显示面板包括阴极层、触控层和屏蔽层;显示面板具有多个非显示区,触控层位于阴极层的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屏蔽层位于阴极层的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位于非显示区内的阴极层中具有空缺区,触控层在阴极层上的正投影位于空缺区内,屏蔽层在阴极层上的正投影覆盖触控层在阴极层上的正投影。本申请能够有效提高触控层的触控精度和灵敏度,提升触控效果,优化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为OLED)的显示面板具有低功耗、高色饱和度、广视角、薄厚度、能实现柔性化且无需背光源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地应用在终端设备和穿戴设备等显示装置中。
相关技术中,通过屏上触控(Touch On Encapsulated Layer,简称为TOE)技术将触控层集成在显示面板中,触控层位于显示面板的封装层的靠近出光面一侧,使得该显示面板具备触控功能。
然而,上述集成有触控层的显示面板,触控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能够有效提高触控层的触控精度和灵敏度,提升触控效果,优化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使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阴极层、触控层和屏蔽层;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多个非显示区。
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阴极层的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阴极层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
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所述阴极层中具有空缺区,所述触控层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空缺区内,所述屏蔽层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层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阴极层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设置触控层,使得该显示面板可以集成触控功能,丰富显示面板的使用功能。通过在阴极层远离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设置屏蔽层,并且将阴极层中设置空缺区,利用触控层在阴极层上的正投影位于空缺区内,避免阴极层上的信号与触控层之间发生干扰,将屏蔽层在阴极层上的正投影覆盖触控层在阴极层上的正投影,利用屏蔽层屏蔽显示面板的内部信号走线层与触控层的触控电极的信号发生相互干扰,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时,优化触控层的触控精度和灵敏度,提升显示面板的使用性能。
在上述的显示面板中,可选的是,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空缺区有多个,一个所述触控电极对应于一个所述空缺区。
可以实现的是,所述屏蔽层包括多个屏蔽部,一个所述屏蔽部对应于一个所述触控电极。
可以实现的是,所述屏蔽层的厚度大于所述阴极层的厚度。
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屏蔽层的屏蔽效果,保证触控层的信号稳定性。
在上述的显示面板中,可选的是,所述显示面板还具有多个显示区,每个所述显示区与每个所述非显示区邻接设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驱动阵列层和发光层,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驱动阵列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发光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发光层中。
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屏蔽层屏蔽触控层和驱动阵列层之间的信号,减弱阴极层以及驱动阵列层对触控层的信号干扰。
在上述的显示面板中,可选的是,触控电极包括层叠设置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感应电极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交叉。
所述驱动电极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空缺区内,所述屏蔽层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驱动电极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
和/或,
所述感应电极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空缺区内,所述屏蔽层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感应电极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
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屏蔽层屏蔽驱动电极和/或感应电极,与驱动阵列层之间的信号,减弱阴极层以及驱动阵列层对驱动电极和/或感应电极的信号干扰。
在上述的显示面板中,可选的是,所述驱动电极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感应电极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部,所述重叠部位于所述空缺区内。
所述屏蔽层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重叠部。
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对触控层的保护效果,优化触控层的触控精度和灵敏度。
可以实现的是,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衬底层和触控保护层,所述触控衬底层位于所述触控保护层的远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触控衬底层和所述触控保护层之间。
可以实现的是,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之间设置有触控绝缘层。
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触控层中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的结构稳定性,保证触控层的功能。
在上述的显示面板中,可选的是,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发光层中,所述发光层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阳极层,所述阳极层位于所述阴极层的远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屏蔽层与所述阳极层同层设置,且所述屏蔽层与所述阳极层之间具有间距。
这样的设置可以减小屏蔽层的设置难度,避免对显示面板内部的结构层产生影响,提高屏蔽层对触控层的保护效果。
可以实现的是,所述屏蔽层与所述阳极层电性导通。
可以实现的是,所述屏蔽层与所述阳极层的材料相同。
可以实现的是,所述屏蔽层与所述阳极层等厚。
在上述的显示面板中,可选的是,所述发光层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像素层和位于非显示区内的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层位于所述阳极层和所述阴极层之间,至少部分所述像素限定层位于所述屏蔽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
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像素限定层增加屏蔽层与触控层之间的距离,降低触控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电容,减小屏蔽层对触控层的信号干扰。同时,可以提高屏蔽层本身的抗噪声干扰的能力。
可以实现的是,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像素限定层和所述阴极层的靠近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封装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
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封装层增加屏蔽层与触控层之间的距离,降低触控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电容,减小屏蔽层对触控层的信号干扰。
在上述的显示面板中,可选的是,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驱动阵列层中,所述驱动阵列层包括第一源漏层和第二源漏层,所述第二源漏层位于所述第一源漏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源漏层通过所述第二源漏层与所述发光层电性导通。
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第二源漏层同层设置,且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第二源漏层之间具有间距。
这样的设置可以减小屏蔽层的设置难度,同时,可以提高屏蔽层本身的抗噪声干扰的能力。
可以实现的是,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第二源漏层电性导通。
可以实现的是,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第二源漏层的材料相同。
可以实现的是,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第二源漏层等厚。
在上述的显示面板中,可选的是,所述驱动阵列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源层和栅极层。所述第一源漏层位于所述栅极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且与所述有源层电性连接。
所述驱动阵列层还包括电容结构,所述电容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栅极层同层设置,且相互绝缘,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衬底和所述有源层之间设置有缓冲层,所述有源层和所述栅极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所述栅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电极层和所述第一源漏层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一源漏层和所述第二源漏层之间设置有第四绝缘层,所述第二源漏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设置有第五绝缘层。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面板的阴极层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设置触控层,使得该显示面板可以集成触控功能,丰富显示面板的使用功能。通过在阴极层远离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设置屏蔽层,并且将阴极层中设置空缺区,利用触控层在阴极层上的正投影位于空缺区内,避免阴极层上的信号与触控层之间发生干扰,将屏蔽层在阴极层上的正投影覆盖触控层在阴极层上的正投影,利用屏蔽层屏蔽显示面板的内部走线层与触控层的触控电极的信号发生相互干扰,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时,优化触控层的触控精度和灵敏度,提升显示面板和具有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使用性能。
本申请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申请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触控层、阴极层以及驱动阵列层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为触控层和发光层的俯视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II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III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触控层;
101-触控衬底层; 102-触控绝缘层;
103-驱动电极; 104-感应电极;
105-触控保护层;
200-屏蔽层;
201-屏蔽部;
300-衬底;
400-缓冲层;
401-第一缓冲层; 402-第二缓冲层;
500-驱动阵列层;
501-有源层; 502-第一绝缘层;
503-栅极层; 504-第一电极层;
505-第二绝缘层; 506-第二电极层;
507-第三绝缘层; 508-第一源漏层;
509-第四绝缘层; 510-第二源漏层;
511-第五绝缘层;
600-发光层;
601-阳极层; 602-像素层;
602a-红色像素; 602b-绿色像素;
602c-蓝色像素; 603-像素限定层;
604-阴极层;
700-封装层;
701-第一封装层; 702-第二封装层;
703-第三封装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实际长期研究过程中发现,在OLED显示面板中,通过TOE技术将触控层集成在显示面板中,触控层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封装层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通过触控层使得显示面板具有触控功能。在该显示面板的使用过程中,触控层中会写入触控信号,以实现触控层的触控功能。触控信号在触控层中的传输稳定性影响触控层的触控精度和触控灵敏度。
基于显示面板内部会设置多条信号走线层,多条信号走线层包括但不限于发光层中的阳极层和阴极层,以及驱动阵列层中的源漏层和栅极层。图1为触控层、阴极层以及驱动阵列层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触控层100和驱动阵列层500位于阴极层604的相对两侧,一般而言,触控层100位于阴极层604的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驱动阵列层500位于阴极层604的远离出光面的一侧。
在显示面板的使用过程中,多条信号走线层中也会写入与该信号走线层的功能对应的信号,以保证显示面板的正常使用。其中,发光层中的阴极层与触控层之间分布有封装层,且触控层与阴极层之间的厚度一般为封装层的厚度(厚度的具体数值范围通常为6-15微米)。这样,触控层与阴极层之间的距离过小,导致触控层和阴极层之间的信号干扰较大,阴极层中的信号会耦合至触控层上,导致触控层中产生较大的信号干扰,降低触控层的触控精度和触控灵敏度。同时,触控层中的信号也会反向耦合至阴极层中,影响阴极层中信号的传输,最终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其次,在显示面板内部,除阴极层外的其余信号走线层的信号也会干扰触控层的信号传输。基于相关技术中阴极层的厚度一般在100纳米以下,厚度较薄,阴极层的方块电阻值(方块电阻值可以用于表征金属薄膜的电阻值,一般与该金属薄膜的膜厚反相关。此处,阴极层的方块电阻值与阴极层的厚度反相关)较大,阴极层对于信号噪声的屏蔽效果不佳,导致其余信号走线层的信号也会对触控层产生较大的信号干扰。这样,也会影响触控层的触控性能。
因此,如何提高触控层的触控效果,同时优化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是本申请的所要解决的至少一个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面板的阴极层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设置触控层,使得该显示面板可以集成触控功能,丰富显示面板的使用功能。通过在阴极层远离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设置屏蔽层,并且将阴极层中设置空缺区,利用触控层在阴极层上的正投影位于空缺区内,避免阴极层上的信号与触控层之间发生干扰,将屏蔽层在阴极层上的正投影覆盖触控层在阴极层上的正投影,利用屏蔽层屏蔽显示面板的内部走线层与触控层的触控电极的信号发生相互干扰,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时,优化触控层的触控精度和灵敏度,提升显示面板和具有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使用性能。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为触控层和发光层的俯视图。图3为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I部分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II部分的局部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III部分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图3、图5和图7均为图2中A-A的截面图,但三者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具体可以参见下述。参照图2-8所示,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该显示面板包括阴极层604、触控层100和屏蔽层200。显示面板具有多个非显示区。参照图5和图7所示,触控层100位于阴极层604的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触控层100中写入触控信号,以实现触控层100的触控功能。屏蔽层200位于阴极层604的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利用屏蔽层200可以屏蔽触控层100与显示面板内部其余信号走线层的信号干扰。这样的设置还可以增加触控层100与屏蔽层200之间的距离,在屏蔽层200工作过程中,降低屏蔽层200与触控层100之间的耦合电容,降低两者之间的信号干扰。
其中,位于非显示区内的阴极层604中具有空缺区。显示面板一般包括多个显示区,每个显示区与每个非显示区邻接设置。进一步地,非显示区一般围绕在显示区的外围,空缺区仅位于非显示区中,可以避免影响显示区内的阴极层604的电性连接结构。具体的,阴极层604的电性连接结构可以为阴极层604与显示面板的像素层602电性连接。
在此基础上,触控层1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位于空缺区内,这样的设置,触控层100在阴极层604上的投影与阴极层604之间没有相互重叠的部分,降低了触控层100中的触控信号与阴极层604中的信号干扰,避免影响触控层100的触控效果,同时避免阴极层604中的信号噪声过大,影响显示效果。
具体的,屏蔽层2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覆盖触控层1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屏蔽层200可以起到屏蔽信号的作用,将屏蔽层2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覆盖触控层1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这样可以利用屏蔽层200较好的屏蔽触控层100与显示面板内其余信号走线层的相互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屏蔽层2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与阴极层604可以有重叠部分,此时,屏蔽层200对触控层100的屏蔽保护效果较好。当然,屏蔽层2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也可以与阴极层604没有重叠部分,只要保证覆盖触控层1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即可,本实施例对屏蔽层2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与阴极层604有无重叠部分并不加以限制。
具体的,结合图5和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阵列层500和发光层600,发光层600位于驱动阵列层500的靠近出光面一侧,触控层100位于发光层600的靠近出光面的一侧,阴极层604位于发光层600中。
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层600包括位于显示区内的阳极层601,阳极层601位于阴极层604的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发光层600包括位于显示区内的像素层602和位于非显示区内的像素限定层603,像素层602位于阳极层601和阴极层604之间。
其中,阳极层601和阴极层604分别为像素层602提供空穴和电子,像素层602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阳极层601和阴极层604之间的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有机发光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靠近阳极层601设置,电子传输层靠近阴极层604设置。驱动阵列层500与阳极层601或阴极层604连接,为阳极层601或阴极层604提供电信号。该阳极层601的空穴经由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传输至有机发光层,阴极层604的电子经由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传输至有机发光层,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发光层结合并产生光电子并发出光线。
结合图2所示,像素层602一般可以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多个像素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图2中示出的红色像素602a、绿色像素602b和蓝色像素602c。像素限定层603位于相邻两个像素层602之间,进一步地,一般像素限定层603可以围绕在像素层602的外围设置,其可以采用黑色吸光的树脂材料制成,用于避免相邻两个像素层602的光线发生混光。
需要指出的是,阴极层604和阳极层601还可以部分延伸至像素限定层603。其中,基于阴极层604中需要形成空缺区。因此,阴极层604可以延伸至像素限定层603,只要保证触控层1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与阴极层604并无重叠部分即可。
驱动阵列层500包括第一源漏层508和第二源漏层510,第二源漏层510位于第一源漏层508的靠近出光面的一侧,第一源漏层508通过第二源漏层510与发光层600电性导通。第二源漏层510可以作为第一源漏层508与发光层600电性导通的辅助连接层。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第二源漏层510。
驱动阵列层500还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衬底300上的有源层501和栅极层503。第一源漏层508位于栅极层503的靠近出光面的一侧,且与有源层501电性连接。驱动阵列层500还包括电容结构,电容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504和第二电极层506,第一电极层504和栅极层503同层设置,且相互绝缘,第二电极层506位于第一电极层504的靠近出光面的一侧。其中,层叠设置的方向可以是图5和图7中Z示出的方向。
衬底300和有源层501之间设置有缓冲层400,有源层501和栅极层503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502,栅极层503和第二电极层506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505,第二电极层506和第一源漏层508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层507,第一源漏层508和第二源漏层510之间设置有第四绝缘层509,第二源漏层510和发光层600之间设置有第五绝缘层511。
需要说明的是,该衬底300可以选用包括聚酰亚胺的柔性衬底,以形成可弯曲可折叠的柔性显示面板,也可以选用包括氧化硅在内的刚性衬底,以形成结构稳定性较高的硬质的显示面板。衬底300的材质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功能和使用场景选择。缓冲层40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缓冲层401和第二缓冲层402,第一缓冲层401位于第二缓冲层402靠近衬底300的一侧,第一缓冲层401可以选用氮化硅,第二缓冲层402可以选用氧化硅。
有源层501可以选用掺杂的多晶硅,一般掺杂磷元素。栅极层503、第一电极层504、第二电极层506、第一源漏层508和第二源漏层510均可以选用金属材料。第一绝缘层502、第二绝缘层505、第三绝缘层507、第四绝缘层509以及第五绝缘层511可以选用氮化硅或者氧化硅材质,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上述的“其余信号走线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栅极层503、第一电极层504、第二电极层506、第一源漏层508和第二源漏层510。
进一步地,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封装层700,封装层700位于像素限定层603和阴极层604的靠近出光面的一侧。触控层100位于封装层700的靠近出光面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该封装层700可以包括第一封装层701、第二封装层702和第三封装层703,第一封装层701和第三封装层703可以为无机材料,第二封装层702可以为有机材料。其中,选用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共同制成的封装层可以用于阻隔水氧侵蚀被封装层700覆盖的发光层600和驱动阵列层500。
具体的,继续参照图5和图7所示,触控层10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空缺区有多个。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面板中,显示区一般呈阵列排布,非显示区围绕在显示区的外围,即可以位于相邻的显示区之间。阴极层604的空缺区可以对应设置在部分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内。空缺区的数量可以根据触控电极的数量设置,两者可以相等。当然,空缺区的数量也可以大于触控电极的数量,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触控电极和空缺区均有多个时,两者可以一一对应设置,即,一个触控电极对应于一个空缺区。此处的“对应”可以指,触控电极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位于空缺区内,与阴极层604本身并无重叠部分,从而避免触控电极与阴极层604之间的信号干扰。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屏蔽层200包括多个屏蔽部201,一个屏蔽部201对应于一个触控电极。需要说明的是,基于触控电极为多个,为保证屏蔽层200对触控层100的屏蔽保护效果,该屏蔽层200可以相应设置为包括多个屏蔽部201。多个屏蔽部201的位置可以与多个触控电极对应设置,即,一个屏蔽部201对应于一个触控电极。同理,此处的“对应”可以指,屏蔽部201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覆盖触控电极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利用屏蔽部201屏蔽保护触控电极。
需要强调的是,屏蔽层200的厚度大于阴极层604的厚度。屏蔽层200位于阴极层604的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屏蔽层200的厚度可以设置为大于阴极层604的厚度,这样可以减小屏蔽层200的方块电阻值(与屏蔽层200的厚度反相关),有助于屏蔽层200将触控层100耦合至屏蔽层200的信号转移至屏蔽层200的外部,从而提高屏蔽层200本身内部所耦合的信号噪声,优化屏蔽层200的屏蔽效果和自身的抗信号噪声干扰的能力。
参照图2所示,触控电极包括层叠设置的驱动电极103和感应电极104,多个驱动电极103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感应电极104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交叉。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电极103和感应电极104可以同层设置,驱动电极103可以为搭桥层。即,图2中示出的驱动电极103与感应电极104的交汇处,驱动电极103采用搭桥的方式连接,并不与感应电极104在该交汇处直接连接,两者之间可以相互绝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相互垂直,第一方向可以为图2中X示出的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图2中Y示出的方向。
具体的,驱动电极103和感应电极104可以形成网状结构,像素层602中的多个像素在触控层100上的正投影位于网状结构的网孔中,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驱动电极103和感应电极104影响像素的出光效果,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基于触控电极包括驱动电极103和感应电极104,在屏蔽层200的设置过程中,两者与屏蔽层200的对应关系可以包括以下三种:
作为第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驱动电极103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位于空缺区内,屏蔽层2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覆盖驱动电极103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屏蔽层200屏蔽保护驱动电极103中的信号。
作为第二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感应电极104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位于空缺区内,屏蔽层2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覆盖感应电极104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屏蔽层200屏蔽保护感应电极104中的信号。
作为第三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驱动电极103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与感应电极104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部,重叠部位于空缺区内。屏蔽层2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覆盖重叠部。需要说明的是,该重叠部也可以是图2中示出的驱动电极103和感应电极104交汇搭桥处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对触控层100的保护效果,优化触控层100的触控精度和灵敏度。在实际制备过程中,上述三种实施方式可以择一存在,也可以同时形成。
其中,参照图5和图7所示,触控层100包括触控衬底层101和触控保护层105,触控衬底层101位于触控保护层105的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触控电极位于触控衬底层101和触控保护层105之间。可以实现的是,驱动电极103和感应电极104之间设置有触控绝缘层102。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触控层100中驱动电极103和感应电极104的结构稳定性,保证触控层100的功能。
参照图3和图4所示,相关技术中阴极层604并未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空缺区,此时,阴极层604与触控电极中的驱动电极103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图4中a示出的部分,即,封装层700的厚度和触控衬底层101的厚度之和。阴极层604与感应电极104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图4中b示出的部分,即,封装层700的厚度、触控衬底层101的厚度以及触控绝缘层102的厚度之和。基于上述a和b的距离过小,会导致阴极层604与触控电极之间发生信号干扰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避免出现触控层100与阴极层604之间的信号干扰的问题,同时利用屏蔽层200屏蔽保护触控层100。本申请实施例中,屏蔽层200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两种:
作为第一种可以实现的屏蔽层200的设置方式,参照图5和图6所示,屏蔽层200位于发光层600中,屏蔽层200与阳极层601同层设置,且屏蔽层200与阳极层601之间具有间距。至少部分像素限定层603位于屏蔽层200的靠近出光面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屏蔽层200与阳极层601同层设置,此时触控层100中的驱动电极103与屏蔽层200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图6中a'示出的部分,即,像素限定层603的厚度、封装层700的厚度和触控衬底层101的厚度之和,相比于a而言,a'的数值中多出了像素限定层603的厚度。
根据电容的公式C=εS/4πkd,其中ε是一个常数,S为电容极板的正对面积(即为屏蔽层2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与触控层100在阴极层604上的正投影重叠部分的面积),d为电容极板的距离(即为上述的a和a'),k则是静电力常量。
在上述电容的公式中,当ε、S、k均为定值时,电容C与d成反比。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a'大于相关技术中的a,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屏蔽层200与驱动电极103之间的电容C小于相关技术中驱动电极103与阴极层604之间的电容C。这表明,屏蔽层200与驱动电极103之间耦合的电容相比与相关技术有所减小,屏蔽层200耦合至驱动电极103的干扰信号减少,对驱动电极103的信号干扰程度降低。
同理地,屏蔽层200与感应电极104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图6中b'示出的部分,即,像素限定层603的厚度、封装层700的厚度、触控衬底层101的厚度以及触控绝缘层102的厚度之和。屏蔽层200与感应电极104之间的电容小于相关技术中感应电极104与阴极层604之间的电容,分析过程与感应电极104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驱动电极103和感应电极104受到屏蔽层200的信号干扰均有所减小,驱动电极103和感应电极104中的信号传输稳定性更高,因此,触控层100的触控精度和灵敏度会有效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像素限定层603的厚度”可以是分布于屏蔽层200的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像素限定层603的厚度,即位于屏蔽层200和触控层100之间的像素限定层603的厚度。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屏蔽层200与阳极层601电性导通,此时,屏蔽层200中可以写入与阳极层601相同的信号。基于屏蔽层200与阳极层601之间具有间距,可以通过额外设置的电性连接结构电性导通两者。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屏蔽层200中还可以不写入信号,屏蔽层200选用金属材料,也可以起到屏蔽信号的作用。
可以实现的是,屏蔽层200与阳极层601的材料相同,屏蔽层200与阳极层601等厚。基于屏蔽层200与阳极层601同层设置,两者可以在同一制程中形成,例如,可以在第五绝缘层511背离衬底300的一侧沉积金属层,通过图形化工艺同时形成两者。两者材料相同,厚度相等可以有效减小制程难度。
进一步地,阳极层601的厚度一般可以设置的大于阴极层604,因此屏蔽层200与阳极层601等厚,可以有效降低屏蔽层200的方块电阻值,屏蔽层200自身的信号噪声屏蔽能力也会有所增强,避免触控层100对其产生影响。当然,基于屏蔽层200位于触控层100和驱动阵列层500之间,屏蔽层200还可以避免驱动阵列层500与触控层100之间的信号干扰,保证显示面板内部除触控信号之外的其余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作为第二种可以实现的屏蔽层200的设置方式,参照图7和图8所示,屏蔽层200位于驱动阵列层500中,屏蔽层200与第二源漏层510同层设置,且屏蔽层200与第二源漏层510之间具有间距。
需要说明的是,屏蔽层200与第二源漏层510同层设置,此时触控层100中的驱动电极103与屏蔽层200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图8中a”示出的部分,即,第五绝缘层511的厚度、像素限定层603的厚度、封装层700的厚度和触控衬底层101的厚度之和,相比于a而言,a”的数值中多出了像素限定层603以及第五绝缘层511的厚度。
与上述第一种可以实现的屏蔽层200的设置方式中,驱动电极103与屏蔽层200之间电容分析过程类似,本实施例的设置方式,相比于相关技术,同样可以降低驱动电极103与屏蔽层200之间的电容,从而降低屏蔽层200对驱动电极103的信号干扰程度。
同理地,屏蔽层200与感应电极104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图8中b”示出的部分,即,第五绝缘层511的厚度、像素限定层603的厚度、封装层700的厚度、触控衬底层101的厚度以及触控绝缘层102的厚度之和。屏蔽层200与感应电极104之间的电容小于相关技术中感应电极104与阴极层604之间的电容,分析过程与感应电极104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驱动电极103和感应电极104受到屏蔽层200的信号干扰均有所减小,驱动电极103和感应电极104中的信号传输稳定性更高,因此,本实施例的触控层100的触控精度和灵敏度也会有效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第五绝缘层511的厚度”可以是分布于屏蔽层200的靠近出光面一侧的第五绝缘层511的厚度,即位于屏蔽层200和触控层100之间的第五绝缘层511的厚度。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屏蔽层200与第二源漏层510电性导通。此时,屏蔽层200中可以写入与第二源漏层510相同的信号。基于屏蔽层200与第二源漏层510之间具有间距,可以通过额外设置的电性连接结构电性导通两者。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屏蔽层200中还可以不写入信号,屏蔽层200选用金属材料,也可以起到屏蔽信号的作用。
可以实现的是,屏蔽层200与第二源漏层510的材料相同,屏蔽层200与第二源漏层510等厚。基于屏蔽层200与第二源漏层510同层设置,两者可以在同一制程中形成,例如,可以在第四绝缘层509背离衬底300的一侧沉积金属层,通过图形化工艺同时形成两者。两者材料相同,厚度相等可以有效减小制程难度。
进一步地,第二源漏层510的厚度一般可以设置成大于阴极层604,因此屏蔽层200与第二源漏层510等厚,可以有效降低屏蔽层200的方块电阻值,屏蔽层200自身的信号噪声屏蔽能力也会有所增强,避免触控层100对其产生影响。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包括上述显示面板的电视、数码相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电子书、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其他技术特征与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例相同,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上述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阴极层、触控层和屏蔽层;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多个非显示区;
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阴极层的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阴极层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
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的所述阴极层中具有空缺区,所述触控层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空缺区内,所述屏蔽层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层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空缺区有多个,一个所述触控电极对应于一个所述空缺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包括多个屏蔽部,一个所述屏蔽部对应于一个所述触控电极;
和/或,所述屏蔽层的厚度大于所述阴极层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具有多个显示区,每个所述显示区与每个所述非显示区邻接设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驱动阵列层和发光层,所述发光层位于所述驱动阵列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一侧,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发光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所述阴极层位于所述发光层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层叠设置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多个所述驱动电极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感应电极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交叉;
所述驱动电极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空缺区内,所述屏蔽层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驱动电极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
和/或,
所述感应电极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空缺区内,所述屏蔽层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感应电极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感应电极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具有重叠部,所述重叠部位于所述空缺区内;
所述屏蔽层在所述阴极层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重叠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衬底层和触控保护层,所述触控衬底层位于所述触控保护层的远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触控衬底层和所述触控保护层之间;
和/或,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之间设置有触控绝缘层。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发光层中,所述发光层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阳极层,所述阳极层位于所述阴极层的远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屏蔽层与所述阳极层同层设置,且所述屏蔽层与所述阳极层之间具有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与所述阳极层电性导通;
和/或,所述屏蔽层与所述阳极层的材料相同;
和/或,所述屏蔽层与所述阳极层等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像素层和位于非显示区内的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层位于所述阳极层和所述阴极层之间,至少部分所述像素限定层位于所述屏蔽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像素限定层和所述阴极层的靠近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封装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驱动阵列层中,所述驱动阵列层包括第一源漏层和第二源漏层,所述第二源漏层位于所述第一源漏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源漏层通过所述第二源漏层与所述发光层电性导通;
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第二源漏层同层设置,且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第二源漏层之间具有间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第二源漏层电性导通;
和/或,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第二源漏层的材料相同;
和/或,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第二源漏层等厚。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阵列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衬底上的有源层和栅极层;所述第一源漏层位于所述栅极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且与所述有源层电性连接;
所述驱动阵列层还包括电容结构,所述电容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栅极层同层设置,且相互绝缘,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衬底和所述有源层之间设置有缓冲层,所述有源层和所述栅极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所述栅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电极层和所述第一源漏层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一源漏层和所述第二源漏层之间设置有第四绝缘层,所述第二源漏层和所述发光层之间设置有第五绝缘层。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1502593.8A 2021-12-09 2021-12-0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2534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02593.8A CN114253419B (zh) 2021-12-09 2021-12-0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02593.8A CN114253419B (zh) 2021-12-09 2021-12-0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3419A CN114253419A (zh) 2022-03-29
CN114253419B true CN114253419B (zh) 2023-09-12

Family

ID=80791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02593.8A Active CN114253419B (zh) 2021-12-09 2021-12-0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34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156A1 (zh) * 2022-09-22 2024-03-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16460A (zh) * 2017-03-01 2017-06-0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控显示面板及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CN108037846A (zh) * 2017-11-30 2018-05-1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9992160A (zh) * 2019-03-29 2019-07-0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WO2020113803A1 (zh) * 2018-12-04 2020-06-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542447A (zh) * 2020-12-02 2021-03-23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67650A (zh) * 2021-07-29 2021-10-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49027B (zh) * 2014-04-22 2016-09-1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16460A (zh) * 2017-03-01 2017-06-0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控显示面板及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CN108037846A (zh) * 2017-11-30 2018-05-15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WO2020113803A1 (zh) * 2018-12-04 2020-06-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992160A (zh) * 2019-03-29 2019-07-0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2542447A (zh) * 2020-12-02 2021-03-23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67650A (zh) * 2021-07-29 2021-10-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3419A (zh) 202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88576A1 (zh)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US20230259225A1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shaped sealing member
KR101437205B1 (ko) 터치 센서가 내장된 디스플레이
CN210429887U (zh)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US20240032350A1 (en) Flexibl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212675539U (zh) 显示屏、图像传感器和对其进行集成的设备
CN112820753A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2114702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2687190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4253419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556277B (zh)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230630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8383922U (zh) 触控显示结构及显示装置
KR20210074549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4327163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5148928A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1176920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06457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137904A (zh) 显示面板
CN113451376A (zh) 显示面板
KR20210061085A (ko)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215680696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44893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257574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RU2804410C1 (ru) Сенсорная панель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сенсор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