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56277B -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56277B
CN114556277B CN202180002458.9A CN202180002458A CN114556277B CN 114556277 B CN114556277 B CN 114556277B CN 202180002458 A CN202180002458 A CN 202180002458A CN 114556277 B CN114556277 B CN 1145562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
touch
connection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24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56277A (zh
Inventor
王裕
张毅
张顺
文平
张元其
王威
杨富强
曾扬
罗昶
曾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556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56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56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562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G06F3/04184Synchronisation with the driving of the display or the backlighting unit to avoid interferences generated internal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4Multi-touch detection in digitiser, i.e. details about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a plurality of touching locations, e.g. multiple fingers or pen and fing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Abstract

一种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该触控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衬底基板上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列且沿第一方向延伸;各第一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子电极和第一连接电极,第一连接电极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以使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通过第一连接电极电连接;第一触控子电极与第一连接电极位于相对于衬底基板的不同导电层中;第一触控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触控基板的第一功能区域中且位于开口周边区域之外,第一连接电极包括第一连接子电极,第一连接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周边区域中。该触控基板有利于提升第一触控电极中信号传输负载的一致性。

Description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9月27日递交的PCT国际申请PCT/CN2020/118087的优先权,该PCT国际申请的全文以引入的方式并入以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具有触控功能的用户界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类电子设备中,例如可以应用于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等显示产品中。同时,随着用户对显示产品的视觉效果的需求的不断提升,窄边框甚至全屏显示成为当前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产品发展的新趋势。
发明内容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基板,该触控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电极,所述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各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位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以使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分别位于相对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不同导电层中;所述触控基板包括第一功能区域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功能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第一功能区域包括开口,所述周边区域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开口中的开口周边区域;所述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功能区域中且位于所述开口周边区域之外,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电极包括第一连接子电极,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开口周边区域中。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还包括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且彼此层叠设置;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所述绝缘层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且绝缘;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之间通过至少贯穿所述绝缘层的过孔结构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电极还包括第二连接子电极,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功能区域中,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大致等于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以使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通过所述过孔结构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以使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通过所述过孔结构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的交叠部分的面积大致等于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的交叠部分的面积。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通过所述过孔结构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在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的第一位置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通过所述过孔结构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在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的第二位置电连接,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中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中的相对位置基本保持一致。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包括彼此间隔的第一导电子部和第二导电子部,所述第一导电子部和所述第二导电子部在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均分别与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大致等于所述第二导电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电极还包括第三连接子电极,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开口周边区域中,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至少一个补偿电极,所述至少一个补偿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开口周边区域中,所述补偿电极配置为与相邻的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连接,且所述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通过所述补偿电极与对应的第三连接子电极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补偿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与所述补偿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以使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与所述补偿电极之间通过所述过孔结构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以使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通过所述过孔结构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与所述补偿电极之间的交叠部分的面积大致等于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的交叠部分的面积。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还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子部和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连接子部,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分别与两个补偿电极电连接,以通过所述两个补偿电极与对应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电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子部与所述两个补偿电极中的一个在所述第一导电层彼此直接连接且连续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与所述两个补偿电极中的另一个通过所述过孔结构电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子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之间通过至少贯穿所述绝缘层的第一连接过孔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补偿电极沿所述开口的边缘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补偿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补偿电极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至少一个补偿电极包括多个补偿电极,所述多个补偿电极沿所述开口的边缘方向排列。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电极,所述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各所述第二连接电极位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之间,以使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中。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第三触控子电极,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开口周边区域中,且沿所述开口的边缘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开口的两侧的第二触控子电极和/或第二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补偿电极的远离所述第一功能区域的一侧。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补偿电极在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具有凹口,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口中,或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口中。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连接部和多个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开口的边缘方向,所述多个第一连接部间隔设置,各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连接部之间,以使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相对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不同导电层中。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至少贯穿所述绝缘层的第二连接过孔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多个第一连接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彼此大致相同。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电极直接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层。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多个信号传输子部,所述多个信号传输子部之间彼此依次连接,所述多个信号传输子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每个所述信号传输子部沿平行于所述开口的边缘的切线的方向呈条状延伸,或者沿垂直于所述开口的边缘的切线的方向呈条状延伸,所述信号传输子部在垂直于所述信号传输子部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补偿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补偿电极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还包括至少一个虚设电极,所述至少一个虚设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且位于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的远离所述第一功能区域的一侧。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器件以及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基板,所述显示器件和所述触控基板层叠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一种互容式触控结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部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部分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6A为图5中所示的区域RG31的一种示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B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连接子电极的示意图;
图7A为图5中所示的区域RG32的一种示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B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连接部的示意图;
图7C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连接子电极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9A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基板的部分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9B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连接子电极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框图;
图1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具体示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公开中的附图并不是严格按实际比例绘制,触控基板中的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子电极、第二触控子电极、第一连接电极、第二连接电极、第一连接子电极、第二连接子电极以及金属网格等的个数也不是限定为图中所示的数量,各个结构的具体尺寸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本公开中所描述的附图仅是结构示意图。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产品具有自发光、对比度高、能耗低、视角广、响应速度快、可用于挠曲性面板、使用温度范围广、制造简单等特点,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在显示产品中可能需要集成多种功能,例如触控功能、指纹识别功能等。例如,在OLED显示面板中形成外挂式(on-cell)触控结构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实现方式,该方式通过将触控结构形成于OLED显示面板的封装膜之上,从而使OLED显示面板可以实现触控功能。
例如,以互容式触控结构为例,互容式触控结构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该多个触控电极包括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触控驱动电极Tx和触控感测电极Rx,触控驱动电极Tx和触控感测电极Rx在彼此交叉处形成用于触控感测的互电容。触控驱动电极Tx用于输入激励信号(例如触控驱动信号),触控感测电极Rx用于输出触控感测信号。通过向例如纵向延伸的触控驱动电极输入激励信号,从例如横向延伸的触控感测电极接收触控感测信号,这样可以得到反映横向和纵向电极耦合点(例如交叉点)的电容值大小的检测信号。当手指触摸到触摸屏(例如盖板玻璃)时,影响了触摸点附近的触控驱动电极Tx和触控感测电极Rx之间的耦合,从而改变了这两个电极之间在交叉点处互电容的电容量,导致输出的触控感测信号出现变化,因此,根据触控感测信号的数据变化量,可以计算出触摸点的相应坐标。
图1为一种互容式触控结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触控驱动电路TOUC的驱动下,触控驱动电极Tx被施加触控驱动信号,并由此产生电场线E,该电场线E被触控感测电极Rx接收形成参考电容。当手指触摸到触摸屏SCRN上时,由于人体是导体,触控驱动电极Tx产生的一部分电场线E被引导至手指形成手指电容(Finger Capacitance),减少了触控感测电极Rx所接收的电场线E,因此触控驱动电极Tx和触控感测电极Rx之间的电容值减小。触控驱动电路TOUC通过触控感测电极Rx来获得上述电容值的大小,并将获得的电容值与参考电容相比较,从而获得电容值变化量;根据该电容值变化量的数据以及结合各个触控电容的位置坐标,可以计算出触摸点的相应坐标。
而随着显示面板的广泛应用,用户对显示面板的例如功能、外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满足用户的不同实际需求,显示面板的外观或功能区域有时会需要被设计为不规则或特殊的形状。例如,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被设计为具有开口或凹口的不规则形状,在该开口或凹口中可以布置例如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等器件,即该器件通过开口或凹口暴露从而可以接收外部光线,由此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但是,对于上述具有不规则或特殊的形状的显示面板,由于开口或凹口占据了显示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导致用于实现触控功能的触控结构难以在该显示区域中均匀分布,例如该开口或凹口可能会占据原本用于布置触控驱动电极Tx和触控感测电极Rx的区域,例如可能占据触控驱动电极Tx与触控感测电极Rx之间的交叉处所对应的区域,影响了触控结构在触控驱动电极Tx与触控感测电极Rx之间的交叉处的布局设计,因而容易导致对触控结构中的信号传输效果造成不良影响,使包括该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难以实现良好的触控性能。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基板,该触控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衬底基板上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各第一触控电极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列,各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各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电极,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列,各第一连接电极位于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以使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通过第一连接电极电连接,第一触控子电极与第一连接电极分别位于相对于衬底基板的不同导电层中;触控基板包括第一功能区域和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功能区域的周边区域,第一功能区域包括开口,周边区域包括至少部分位于开口中的开口周边区域;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功能区域中且位于开口周边区域之外,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电极包括第一连接子电极,第一连接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周边区域中。
在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第一触控子电极位于包括开口的第一功能区域中,通过将用于电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的第一连接子电极至少部分设置在开口周边区域中,可以实现对触控基板中的第一触控电极的布局设计的优化,以提升第一触控电极中的信号传输负载的均匀性和一致性,进而提升第一触控电极中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改善触控基板中的信号传输效果,有利于该触控基板实现良好的触控性能。
例如,在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通过将第一连接子电极至少部分设置在开口周边区域中,还可以减弱该第一连接子电极与第一功能区域中的其他器件或结构等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对该触控基板的整体性能的优化。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应当注意的是,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用于指代已描述的相同的元件。
图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部分平面结构示意图,例如图3为图2中所示的区域RG1的一种示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例如图4为沿图3中所示的A-A’线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部分区域的放大示意图,例如图5为图3中所示的区域RG2的一种示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例如,如图2所示,触控基板10包括第一功能区域11和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功能区域11的周边区域13。例如,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周边区域13完全围绕该第一功能区域11。例如,第一功能区域11可以配置为具有例如显示、触控等功能。例如,该第一功能区域11可以配置为触控区域,或者也可以配置为同时具有显示功能和触控功能的区域,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第一功能区域11包括开口,例如该开口可以为图2所示的触控基板10中的封闭开口;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开口也可以为例如图8所示的触控基板20中的形成在第一功能区域11的一侧(或多侧)的非封闭开口。在该开口所在的区域中,可以布置例如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等器件等,以有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触控基板10的形状或轮廓等均不作具体限制。例如,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可以是如图2或图8所示的方形,也可以是例如圆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其他合适的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以图2中所示的封闭开口为例,对触控基板10的结构及功能等进行说明,但是这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本公开的实施例对开口在触控基板10中的设置位置、形式等均不作具体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开口的数量、形状或轮廓等均不作具体限制。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开口的数量可以是如图2或图8中所示的1个,或者也可以是2个、3个或更多个;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开口可以是如图2中所示的圆形,或者也可以是例如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其他合适的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均不作具体限制。
周边区域13包括至少部分位于该开口中的开口周边区域14。例如,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开口周边区域14全部位于该开口中。例如,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开口周边区域14仅部分位于该开口中,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结合图2至图5所示,该触控基板10包括衬底基板1001以及位于衬底基板1001上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00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00。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00沿第一方向R1排列,各第一触控电极100沿不同于第一方向R1的第二方向R2延伸;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00沿第二方向R2排列,各第二触控电极200沿第一方向R1延伸。
例如,第一方向R1与第二方向R2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在70°到90°之间,且包括70°和90°,例如,第一方向R1与第二方向R2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为70°、75°、80°、85°或90°等,该夹角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10中,第一方向R1可以设置为垂直于第二方向R2。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10应用于例如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时,第一方向R1可以为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中的子像素阵列的行方向,第二方向R2可以为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中的子像素阵列的列方向;或者,第一方向R1可以为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中的子像素阵列的列方向,第二方向R2可以为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中的子像素阵列的行方向,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如图3所示,各第一触控电极10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电极120,例如该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电极120可以为图3中所示的多个。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沿第二方向R2排列,第一连接电极120位于在第二方向R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以使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通过该第一连接电极120彼此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所示的第一触控电极100中包括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和第一连接电极120的数量均仅是示例性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均不作具体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所示的第一触控电极100中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的主体轮廓为菱形;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也可以采用例如三角形、长方形、六边形、八边形、条形等其他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与第一连接电极120分别位于相对于衬底基板1001的不同导电层中。例如,如图4所示,可以是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位于衬底基板1001上的第一导电层310中,第一连接电极120位于衬底基板1001上的第二导电层320中。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位于衬底基板1001上的第二导电层320中,第一连接电极120位于衬底基板1001上的第一导电层310中,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结合图2至图5所示,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且位于开口周边区域14之外,例如该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整体上可以全部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第一连接电极120包括第一连接子电极121,第一连接子电极121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周边区域14中,例如,如图5所示,该第一连接子电极121可以部分位于开口周边区域14中,且部分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
例如,该第一连接子电极121可以用于电连接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附近或与该开口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由此,通过将用于电连接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附近的两个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的第一连接子电极121至少部分设置在开口周边区域14中,可以实现对触控基板10中的第一触控电极100的布局设计的优化,以提升第一触控电极100中的各部分的信号传输负载的均匀性和一致性,进而提升第一触控电极100中的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改善触控基板10中的信号传输效果,有利于该触控基板10实现良好的触控性能,并且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具有不同形状(例如被设计为不规则或特殊的形状)的功能区域的产品的需求。
例如,在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10中,通过将第一连接子电极121至少部分设置在开口周边区域14中,还可以减弱该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与第一功能区域11中的其他器件或结构等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实现对该触控基板10的整体性能的优化。
例如,在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10应用于包括显示器件的例如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的情形,该第一功能区域11可以实现为显示区域,通过将第一连接子电极121至少部分设置在开口周边区域14中,可以减弱该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与显示区域中的其他器件或结构等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可能对显示画面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由于该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与第二触控电极200之间通常需要彼此交叠,交叠处的膜层数量可能相对多于其他位置处的膜层数量,且电极排布也相对比较密集,因此,通过将第一连接子电极121至少部分设置在开口周边区域14中,可以减弱或避免显示画面中可能出现的例如点状、线状或块状的暗态刻蚀纹或摩尔纹等现象,从而减弱或避免显示画面中可能存在的可视性显示不良,改善画面的显示效果。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考图4所示,该触控基板10还包括第一导电层310、绝缘层330和第二导电层320。第一导电层310、绝缘层330和第二导电层320位于衬底基板1001上,且彼此层叠设置。绝缘层330位于第一导电层310和第二导电层320之间,第一导电层310和第二导电层320通过绝缘层33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1的方向R3上彼此间隔且绝缘。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位于第一导电层310,第一连接电极120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导电层320,例如,第一连接电极120中的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位于第二导电层320,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与第一连接电极120之间通过至少贯穿绝缘层330的过孔结构HS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过孔结构HS中的过孔的具体数量不作限制。例如,该过孔结构HS中的过孔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或更多个等。
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导电层310位于第二导电层320的远离衬底基板1001的一侧。或者,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导电层320位于第一导电层310的远离衬底基板1001的一侧。
例如,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310可以是相对于第二导电层320更加靠近用户的一侧的导电层,进而在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以及后文中介绍的第二触控电极200中的各第二触控子电极210以及第二连接电极220均位于第一导电层310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第一触控电极100和第二触控电极200上所接收的来自用户一侧的信号的准确性和灵敏性,进而提高触控基板10的触控灵敏度。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至图5所示,由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具有开口,因此第一触控电极100和第二触控电极200中原本位于该开口所在区域以及相邻区域中的部分需要被重新设计,以保证该触控基板10可以实现良好的触控性能。例如,第一触控电极100中的上述第一连接子电极121的例如位置、形状或结构等需要被重新设计。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至图5所示,第一连接电极120还包括第二连接子电极122,该第二连接子电极122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第二连接子电极122位于第二导电层320。例如,相比于第一连接子电极121,该第二连接子电极122相对远离第一功能区域11中的开口所在的位置,因此,该第二连接子电极122的例如位置、形状或结构等设计可以不受该开口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可以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设计。例如,该第二连接子电极122可以采用图9A和图9B中所示的“双8字”结构,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他适合的结构或图案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第一连接子电极121在衬底基板1001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大致等于第二连接子电极122在衬底基板1001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换句话说,第一连接子电极12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01的平面内所占据的面积可以大致等于第二连接子电极122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01的平面内所占据的面积。由此,通过使触控基板10中用于电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且分别位于不同位置或不同区域中的第一连接子电极121和第二连接子电极122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01的同一平面内的面积彼此之间基本保持一致,可以提升第一触控电极100中的各第一连接子电极121和各第二连接子电极122上的信号传输负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而改善第一触控电极100中的信号传输效果。
例如,以图2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触控基板10为例,该触控基板10中在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在第一方向R1上的两侧(例如左侧和右侧)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下面,分别以该两个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为例,对第一触控电极100中包括的第一连接子电极121的结构及功能等进行具体说明。
图6A为图5中所示的区域RG31的一种示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例如图6A中示出了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的左侧边缘附近的第一连接子电极121;图6B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连接子电极的示意图,例如为图6A中所示的第一连接子电极121的示意图。
例如,结合图2至图6B以及图9A至图9B所示,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位于第二导电层320,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1的方向R3上至少部分交叠(例如图6A中的S11用于表示该交叠部分),以使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可以通过例如图4中所示的过孔结构HS电连接。第二连接子电极122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1的方向R3上至少部分交叠(例如图9A中的S2用于表示该交叠部分),以使第二连接子电极122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可以通过例如图4中所示的过孔结构HS电连接。
例如,结合图6A和图6B以及图9A和图9B所示,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的交叠部分S11的面积大致等于第二连接子电极122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的交叠部分S2的面积。由此,在将第一连接子电极121部分设置在开口周边区域14中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与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以及第二连接子电极122之间的接触面积基本保持一致,进而提升位于不同位置的第一连接电极120与对应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的电连接效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改善第一触控电极100上的信号传输效果。
例如,第一连接子电极121通过例如图4中所示的过孔结构HS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在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的第一位置P11电连接,第二连接子电极122通过例如图4中所示的过孔结构HS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在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的第二位置P2电连接,第一位置P11在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中的相对位置与第二位置P2在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中的相对位置基本保持一致。例如,在与第一连接子电极121或第二连接子电极122相应电连接的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中,各第一位置P11相对于对应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的中心的分布或布局位置与各第二位置P2相对于对应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的中心的分布或布局位置基本保持一致。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子电极121和第二连接子电极122均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在该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的相同或相似位置接触以实现电连接。由此,可以进一步提升触控基板10中的不同位置处的第一连接电极120与对应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的电连接效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从而改善第一触控电极100上的信号传输效果。
例如,以上述实施例中的位于该开口左侧的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为例,由于该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中仅有部分结构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中,且其他部分结构设置在第一功能区域11中,因此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的该部分结构可以采用例如与图9A和图9B中所示的第二连接子电极122的“8字”结构相似的设计。换句话说,由于该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中的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的部分结构没有受到第一功能区域11中的开口设计的影响,因此该部分结构可以采用与第二连接子电极122相似或相同的设计,例如采用“8字”结构,从而简化第一连接电极120的制备工艺,降低制备成本。
例如,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一连接子电极121包括彼此间隔的第一导电子部1211和第二导电子部1212。第一导电子部1211和第二导电子部1212在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沿第一方向R1排列,且均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电连接。第一导电子部1211在衬底基板1001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大致等于第二导电子部1212在衬底基板1001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换句话说,第一导电子部121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01的平面内所占据的面积可以大致等于第二导电子部1212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01的平面内所占据的面积。由此,可以提升第一导电子部1211和第二导电子部1212上的信号传输负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而改善第一触控电极100中的信号传输效果。
例如,以图6A和图6B所示的实施例为例,第一导电子部1211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第二导电子部1212部分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且部分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中。由此,第一导电子部1211可以采用例如与图9A和图9B中所示的第二连接子电极122中的“8字”结构相似的设计。换句话说,由于第一导电子部1211没有受到第一功能区域11中的开口设计的影响,因此第一导电子部1211可以采用与第二连接子电极122相似或相同的设计,例如采用“8字”结构,从而简化第一连接电极120的制备工艺,降低制备成本。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考图5所示,第一连接电极120还包括第三连接子电极123,第三连接子电极123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周边区域14中。例如,该第三连接子电极123可以部分位于开口周边区域14中,且部分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或者,该第三连接子电极123也可以仅位于开口周边区域14中。
例如,该第三连接子电极123可以用于电连接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附近或与该开口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由此,通过将用于电连接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附近的两个相邻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的第三连接子电极123部分或至少部分设置在开口周边区域14中,可以实现对触控基板10中的第一触控电极100的布局设计的优化,以提升第一触控电极100中的各部分的信号传输负载的均匀性和一致性,进而提升第一触控电极100中的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改善触控基板10中的信号传输效果,有利于该触控基板10实现良好的触控性能,并且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具有不同形状(例如被设计为不规则或特殊的形状)的功能区域的产品的需求。
例如,在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10中,通过将第三连接子电极123部分或至少部分设置在开口周边区域14中,还可以减弱该第三连接子电极123与第一功能区域11中的其他器件或结构等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实现对该触控基板10的整体性能的优化。
图7A为图5中所示的区域RG32的一种示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例如图7A中示出了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的右侧边缘附近的第三连接子电极123;图7B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连接部的示意图,例如图7B为图7A中所示的第三连接部233的示意图;图7C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连接子电极的示意图,例如为图7A中所示的第三连接子电极123的示意图。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至图5以及图7A所示,该触控基板10还包括至少一个补偿电极300,例如包括如图5中所示的多个补偿电极300。该补偿电极300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周边区域14中,例如,该补偿电极300部分位于开口周边区域14中,且部分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或者,该补偿电极300也可以仅位于开口周边区域14中。
补偿电极300配置为与相邻的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连接,且该第一触控子电极110通过补偿电极300与对应的第三连接子电极123电连接。由此,在通过该补偿电极300实现对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附近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进行补偿,以保证位于触控基板10的不同位置处的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上的信号传输负载基本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该补偿电极300灵活地实现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与相应的第三连接子电极123之间的电连接,从而进一步优化第一触控电极100的布局设计,有利于该触控基板10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具有不同形状(例如被设计为不规则或特殊的形状)的功能区域的产品的需求。
例如,补偿电极300还可以配置为与相邻的一个第二触控子电极210连接,以通过该补偿电极300实现对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附近的第二触控子电极210进行补偿,从而保证位于触控基板10的不同位置处的各第二触控子电极210上的信号传输负载也基本保持一致。
例如,结合图5以及图7A和图7C所示,补偿电极300可以位于图4中所示的第一导电层310,第三连接子电极123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导电层320,第三连接子电极123与该补偿电极30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1的方向R3上至少部分交叠(例如图7A中的S12用于表示该交叠部分),以使第三连接子电极123与补偿电极300之间可以通过例如图4中所示的过孔结构HS或者其他相似或适合的过孔结构电连接。
例如,第三连接子电极123还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导电层310。例如,在图7C所示的示例中,第三连接子电极123位于第一导电层310和第二导电层320。第三连接子电极123包括位于第一导电层310的第一连接子部1231和1232以及位于第二导电层320的第二连接子部1233。
例如,第三连接子电极123分别与两个补偿电极300电连接,以通过该两个补偿电极300与对应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电连接。第一连接子部1231和1232与两个补偿电极300中的一个补偿电极300(例如图7A中所示的位于第三连接子电极123的上方的补偿电极300)在第一导电层310中彼此直接连接且连续设置,例如采用相同的制备材料通过同一工序形成,从而降低制备成本。第二连接子部1233与两个补偿电极300中的另一个补偿电极300(例如图7A中所示的位于第三连接子电极123的下方的补偿电极300)通过例如图4中所示的过孔结构HS电连接。第一连接子部1232与第二连接子部1233之间通过图7C中所示的第一连接过孔CH1电连接,例如该第一连接过孔CH1至少贯穿绝缘层330,该第一连接过孔CH1的设置方式与图4中所示的过孔结构HS基本相同或相似,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例如,由第一连接子部1231和1232以及第二连接子部1233构成的第三连接子电极123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01的平面内的面积不同于第一连接子电极12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01的平面内的面积,或者也不同于第二连接子电极122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01的平面内的面积,由此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具有不同形状(例如被设计为不规则或特殊的形状)的功能区域的产品的需求。
例如,第一连接子部1231包括沿第二方向R2延伸的两个条状部分,且该两个条状部分之间彼此平行。例如,该第一连接子部1231中的两个条状部分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可以彼此大致相等,且两个条状部分在第二方向R2上的长度可以彼此大致相等。例如,第一连接子部1231中的每个条状部分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小于相邻的补偿电极300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例如可以为该相邻的补偿电极300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的1/6、1/8、1/10、1/12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第一连接子部1232沿第二方向R2延伸,例如第一连接子部1231在第一方向R1上的整体宽度大致等于第一连接子部1232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例如,该第一连接子部1231中的两个条状部分的沿第二方向R2延伸的外侧边缘分别与第一连接子部1232的沿第二方向R2延伸的两个边缘大致对齐),且第一连接子部1232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子部1231中的每个条状部分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例如,第一连接子部1232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小于相邻的补偿电极300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例如可以为该相邻的补偿电极300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的1/2、2/3、3/4、4/5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第二连接子部1233可以采用例如图7A和图7C中所示的整体轮廓为方形的环状结构,也即中间具有方形开口的方形结构。该第二连接子部1233的上侧边缘通过第一连接过孔CH1与第一连接子部1232电连接,下侧边缘通过过孔结构HS与补偿电极300电连接。
例如,第二连接子部1233在第一方向R1上的整体宽度大致等于第一连接子部1232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例如,第二连接子部1233中的每条边的宽度(例如第二连接子部1233中的沿第一方向R1延伸的边在第二方向R2上的宽度,或者第二连接子部1233中的沿第二方向R2延伸的边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例如第二连接子部1233中的沿第一方向R1延伸的两条边的宽度可以彼此相同,第二连接子部1233中的沿第二方向R2延伸的两条边的宽度可以彼此相同。例如,第二连接子部1233中的沿第一方向R1延伸的边的宽度可以稍大于沿第二方向R2延伸的边的宽度,从而有利于第二连接子部1233与第一连接子部1232以及对应的补偿电极300之间的电连接效果。例如,第二连接子部1233中的沿第二方向R2延伸的边的宽度可以大致等于第一连接子部1231中的条状部分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
例如,结合图2至图7A以及图9A至图9B所示,第二连接子电极122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1的方向R3上至少部分交叠(例如图9A中的S2用于表示该交叠部分),以使第二连接子电极122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可以通过例如图4中所示的过孔结构HS电连接。例如,第三连接子电极123与补偿电极300之间的交叠部分S12的面积(也即,第二连接子部1233与下方的补偿电极300之间的交叠部分S12的面积)大致等于第二连接子电极122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的交叠部分S2的面积。由此,在将第三连接子电极123至少部分设置在开口周边区域14中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三连接子电极123和补偿电极300之间的接触面积与第二连接子电极122和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的接触面积基本保持一致,进而提升位于不同位置处的第一连接电极120与对应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的电连接效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改善第一触控电极100上的信号传输效果。
例如,补偿电极300沿开口的边缘方向延伸且依次排列,以图7A和图7C中所示的第三连接子电极123为例,第三连接子电极123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补偿电极300在垂直于补偿电极30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例如,如图7A所示,第三连接子电极123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小于位于该第三连接子电极123的下方且相邻的部分补偿电极300在例如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且小于位于该第三连接子电极123的上方且相邻的部分补偿电极300在例如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
例如,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中的第二导电子部1212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补偿电极300在垂直于补偿电极30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例如,第二导电子部1212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可以小于相邻的补偿电极300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由此以减少第一连接子电极121的位于开口周边区域14中的部分在开口周边区域14中所需占据的面积,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开口周边区域14中的布局设计的优化。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如图5所示,触控基板10中的补偿电极300可以为多个,该多个补偿电极300沿开口的边缘方向排列,例如该多个补偿电极300沿开口的周向方向排列,以与相应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电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例例中,例如参考图3和图4所示,各第二触控电极200包括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210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电极220,例如该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电极220可以为图3中所示的多个。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210沿第一方向R1排列,各第二连接电极220位于在第一方向R1上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210之间,以使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210通过该第二连接电极220彼此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所示的第二触控电极200中包括的第二触控子电极210和第二连接电极220的数量均仅是示例性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均不作具体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所示的第二触控电极200中的第二触控子电极210的主体轮廓均为菱形;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触控子电极210也可以采用例如三角形、长方形、六边形、八边形、条形等其他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第一触控子电极110和第二触控子电极210的主体轮廓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
例如,第二触控子电极210与第二连接电极220可以位于相对于衬底基板1001的同一导电层中,例如,如图4所示,均位于第一导电层310中,也即,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位于同一导电层中,且例如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绝缘设置。
例如,结合图2至图7A所示,各第二触控电极200还包括第三触控子电极230,第三触控子电极230至少部分位于开口周边区域14中,且沿开口的边缘方向设置。在第一方向R1上位于开口的两侧的第二触控子电极210和/或第二连接电极220通过该第三触控子电极230电连接。由此,可以利用该第三触控子电极230灵活地实现位于开口的两侧(例如左右两侧)的第二触控子电极210和/或第二连接电极220之间的电连接,从而优化第二触控电极200的布局设计,有利于该触控基板10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具有不同形状(例如被设计为不规则或特殊的形状)的功能区域的产品的需求。
例如,该第三触控子电极230至少部分位于补偿电极300的远离第一功能区域11的一侧,例如第三触控子电极230的环状主体部分位于补偿电极300的远离第一功能区域11的一侧。例如,相比于补偿电极300,该第三触控子电极230(例如第三触控子电极230的环状主体部分)位于更远离第一功能区域11的“内圈”,从而有利于补偿电极300与相应的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的电连接,以及有利于用于补偿第二触控子电极210的补偿电极300(例如可以与用于补偿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的补偿电极300沿开口的边缘方向绝缘且彼此交替排列)与相应的第二触控子电极210之间的电连接。
例如,补偿电极300在背离开口的一侧具有凹口,也即,补偿电极300在面向第一功能区域11的一侧具有凹口。
例如,第一连接子电极121至少部分位于该凹口中。例如,参考图5和图6A所示,该补偿电极300在背离开口的一侧的凹口所对应的区域可以用于设置第一连接子电极121的一部分,从而有助于优化第一连接子电极121的设计结构,改善第一连接子电极121上的信号传输效果。
例如,第三触控子电极230至少部分位于该凹口中。例如,参考图5、图6A以及图7A所示,两个相邻的补偿电极300之间具有开口或间隙,该开口或间隙可以用于设置第三触控子电极230的至少一部分。
例如,参考图5和图7A所示,该凹口还可以用于设置第三连接子电极123的至少一部分。
例如,第三触控子电极230包括多个第一连接部231和多个第二连接部232。沿开口的边缘方向,例如沿开口的边缘的周向方向,多个第一连接部231间隔设置,各第二连接部232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连接部231之间,以使两个相邻的第一连接部231通过该第二连接部电232连接,第一连接部231与第二连接部232分别位于相对于衬底基板1001的不同导电层中。由此,可以减小或避免由于第三触控子电极230的整体尺寸过大而容易引发的静电释放(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问题。例如,以图5中所示的第三触控子电极230整体上呈圆环状的结构为例,通过设置多个第一连接部231和多个第二连接部232,可以避免第三触控子电极230构成周长或面积过大的连续圆环而容易引发的静电释放问题。
例如,第一连接部231可以位于图4中所示的第一导电层310,第二连接部232可以位于图4中所示的第二导电层320,由此可以使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32与触控基板10中的其他导电结构(例如第一触控子电极110、第二触控子电极210、第一连接电极120或第二连接电极220等)基于同一材料层或采用相同的制备工艺同层形成,从而简化触控基板10的制备工艺,降低触控基板10的制备成本。
例如,第一连接部231与第二连接部232之间通过例如图7A中所示的第二连接过孔CH2电连接,例如该第二连接过孔CH2至少贯穿绝缘层330。该第二连接过孔CH2的设置方式与图4中所示的过孔结构HS基本相同或相似,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例如,多个第一连接部231在衬底基板1001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彼此大致相同,也即,多个第一连接部231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01的平面内所占据的面积彼此大致相同。由此,可以提升第三触控子电极230上的信号传输负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有利于改善第三触控子电极230上的信号传输效果,并且还可以进一步减弱或避免可能引发的静电释放问题。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31也可以与第二触控子电极210和/或第二连接电极220直接连接。例如,参考图6A所示的实施例为例,该第一连接部231可以与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的第二连接电极(图中未具体示出)直接连接。
例如,如图7A和图7B所示,该第三触控子电极230还包括第三连接部233,该第三连接部233位于第二触控子电极210与第一连接部231之间,以使第一连接部231通过该第三连接部233与第二触控子电极210或第二连接电极220电连接,由此使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两侧的第二触控子电极210或第二连接电极220可以通过第三触控子电极230电连接。例如,第三连接部233可以位于图4中所示的第一导电层310,或者也可以位于图4中所示的第二导电层320,或者也可以是第三连接部233的一部分位于图4中所示的第一导电层310中,且另一部分位于图4中所示的第二导电层320中,且两部分之间例如通过至少贯穿绝缘层330的过孔结构电连接,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子电极123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三连接部233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也即,小于或等于第三连接部233整体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
例如,以图7A至图7C所示的示例为例,第三连接子电极123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小于第三连接部233整体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也即,小于第三连接部233整体在第一方向R1上所占据的大小。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233与第三连接子电极123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1的方向上部分交叠。
例如,如图7A至图7C所示,第三连接部233包括多个信号传输子部2331、2332和2333,该多个信号传输子部2331、2332和2333之间彼此依次连接。例如,该多个信号传输子部2331、2332和2333在第一方向R1上所占据的大小即为该第三连接部233整体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例如,在图7A和图7B所示的示例中,该第三连接部233整体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与信号传输子部2331或2333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大致相同。
例如,多个信号传输子部2331、2332和2333分别位于相对于衬底基板1001的至少两个不同的导电层中。由此,通过采用使位于不同的导电层中的多个子连接部之间彼此交错电连接的方式,可以在某一导电层中出现例如短路或断路的情况下,通过位于其他导电层中的子连接部进行信号传输,从而进一步提升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图7A至图7C所示的实施例中,信号传输子部2332和2333位于第一导电层310中,信号传输子部2331位于第二导电层320中。例如,信号传输子部2332和2333可以连续设置且构成一个单独的整体。
例如,信号传输子部2331与2332之间可以通过例如图7B中所示的第三连接过孔CH3电连接,例如该第三连接过孔CH3至少贯穿绝缘层330。该第三连接过孔CH3的设置方式与图4中所示的过孔结构HS基本相同或相似,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例如,在第二触控子电极210以及第二连接电极220也位于第一导电层310的情形,信号传输子部2332和2333可以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子电极210或第二连接电极220连续设置,从而提升第二触控电极200上的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但并不仅限于此,换句话说,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多个信号传输子部2331、2332和2333分别所在的导电层不作具体限制,例如也可以是信号传输子部2331和2332位于第一导电层310中,信号传输子部2333位于第二导电层320中,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他适合的设置方式,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每个信号传输子部2331、2332以及2333分别沿平行于开口的边缘的切线的方向呈条状延伸,或者沿垂直于开口的边缘的切线的方向呈条状延伸。例如,以图7A至图7C所示的示例为例,每个信号传输子部2331、2332和2333分别沿第一方向R1或第二方向R2呈条状延伸。例如,信号传输子部2331和2333分别沿第一方向R1呈条状延伸,信号传输子部2332沿第二方向R2呈条状延伸。
例如,每个信号传输子部2331、2332以及2333在垂直于该信号传输子部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补偿电极300在垂直于补偿电极30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例如,以图7A至图7C所示的示例为例,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信号传输子部2331和2333在第二方向R2上的宽度小于补偿电极300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沿第二方向R2延伸的信号传输子部2332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小于补偿电极300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由此,通过使信号传输子部2332沿第二方向R2呈条状延伸,既可以提升该信号传输子部2332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子电极210或第二连接电极220的连接接触面积,从而提升第二触控电极200上的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又可以减少第三连接部233整体在触控基板10中所需占据的尺寸或面积,从而进一步优化触控基板10中的布局设计结构。
例如,信号传输子部2331沿第一方向R1延伸,并分别与第一连接子部1231的两个条状部分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1的方向上部分交叠。例如,该信号传输子部2331在第二方向R2上的宽度可以大致等于该第一连接子部1231的每个条状部分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
例如,信号传输子部2332沿第二方向R2延伸,且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1的方向上不与第三连接子电极123(例如第一连接子部1231和1232、以及第二连接子部1233)交叠,例如以图7A至图7C所示的示例为例,信号传输子部2332位于第三连接子电极123的右侧。例如,该信号传输子部2332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可以稍大于信号传输子部2331在第二方向R2上的宽度,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三连接部233上的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或者,该信号传输子部2332在第一方向R1上的宽度也可以大致等于信号传输子部2331(或信号传输子部2333)在第二方向R2上的宽度,从而简化制备工艺,降低制备成本。
例如,信号传输子部2333沿第一方向R1延伸,并与第二连接子部1233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1的方向上部分交叠。例如,该信号传输子部2333在第二方向R2上的宽度可以大致等于信号传输子部2331在第二方向R2上的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7A至图7C所示的示例中的第三连接部233仅是示例性说明;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233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例如触控基板10的实际布局设计,采用其他适合的结构、形状或位置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均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如图5至图7A所示,该触控基板10还包括至少一个虚设电极400,例如包括如图5中所示的多个虚设电极400。虚设电极400可以位于图4中所示的第二导电层320中,且位于第三触控子电极230的远离第一功能区域11的一侧。例如,相比于第三触控子电极230,该虚设电极400位于更远离第一功能区域11的“内圈”。由此,可以通过虚设电极400减弱或避免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中的器件或结构等与位于开口或开口周边区域14中的器件或结构等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提升触控基板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虚设电极400也可以位于图4中所示的第一导电层310中;或者,该虚设电极400也可以采用双层电极结构,例如该双层电极结构中的一层位于图4中所示的第一导电层310中,另一层位于图4中所示的第二导电层320中,且两层电极结构之间例如通过至少贯穿绝缘层330的过孔结构电连接,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多个虚设电极400之间可以彼此间隔且绝缘,或者也可以使相邻的虚设电极400之间彼此电连接。例如,多个虚设电极400可以处于浮置或悬置状态,或者也可以被施加相同或不同的电信号,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例如,多个虚设电极400中,相邻的虚设电极400之间存在间距,该多个虚设电极400在衬底基板1001上的正投影部分围绕或基本完全围绕第一功能区域11。或者,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开口周边区域14中仅设置一个虚设电极400,并使该虚设电极400在衬底基板1001上的正投影部分围绕或基本完全围绕第一功能区域11,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图3和图5所示,该触控基板10还包括第二功能区域12。该第二功能区域12位于第一功能区域11的开口中,开口周边区域14至少部分围绕该第二功能区域12,且位于该第二功能区域12与第一功能区域11之间。触控基板10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二功能区域12配置为允许第一侧的光透过至第二侧。
例如,第一功能区域11和第二功能区域12可以配置为具有相同的例如显示、触控等功能,或者也可以配置为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可以在第二功能区域12中布置例如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等器件,进而有助于实现触控基板10的窄边框设计。
例如,第一功能区域11可以配置为触控区域,第二功能区域12可以同样配置为触控区域,或者也可以配置为具有不同于触控功能的其他功能的区域,例如显示区域、摄像区域等。例如,在触控基板10同时具有显示功能和触控功能的情况下,第一功能区域11可以配置为同时具有显示功能和触控功能的区域,第二功能区域12可以配置为具有其他功能的区域,例如摄像区域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A所示,各第一触控电极100包括由多个金属网格形成的网格状结构,各第二触控电极200包括由多个金属网格形成的网格状结构。例如,该金属网格可以为闭合的金属网格,或者也可以为非闭合的金属网格。
需要说明的是,图5至图7A中所示的网格状结构的图案(例如轮廓、包括的金属网格的个数、尺寸、形状等)只是示例性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网格状结构中形成的例如金属网格的个数以及例如形状、轮廓、大小等具体图案特征等均不作限制。例如,图5至图7A中所示的网格状结构中的金属网格均为多边形,例如均为四边形,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金属网格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多边形,例如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公开的实施例对金属网格的具体形状、尺寸等均不作具体限定。
例如,一个金属网格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子像素对应,且该一个或多个子像素(例如显示子像素R、G、B)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金属网格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内。例如,金属网格的网孔覆盖该一个或多个子像素,例如可以覆盖一个或多个子像素的像素开口区。
例如,金属网格的金属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子像素的像素开口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外,也即落入像素开口区之间的像素分隔区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内,该像素分隔区例如可以为像素界定层的非开口区。该像素分隔区用于将多个子像素的像素开口区分隔开,从而将各个子像素的发光层分隔开,以防止串色。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00和第二触控电极200的网格状结构中的金属网格的材料可以包括铝、钼、铜、银等金属材料或者这些金属材料的合金材料,例如为银钯铜合金(APC)材料等。
例如,绝缘层330的材料可以为无机绝缘材料,例如该无机绝缘材料为透明材料。例如该无机绝缘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硅的氧化物、硅的氮化物或硅的氮氧化物,或者氧化铝、氮化钛等包括金属氮氧化物绝缘材料。例如,该绝缘层330的材料也可以是有机绝缘材料,以获得良好的耐弯折性。例如,该有机绝缘材料为透明材料。例如,该有机绝缘材料为OCA光学胶。例如,该有机绝缘材料可以包括聚酰亚胺(PI)、丙烯酸酯、环氧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向R1上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210之间通过与第二触控子电极210位于不同导电层的例如桥接结构等连接,而在第二方向R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通过与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位于同一导电层且一体成型设置的例如连接电极连接,也即,上述在第二方向R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110之间采用的电连接方式与在第一方向R1上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210之间采用的电连接方式可以彼此互换。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00和第二触控电极200之间彼此绝缘,可以是第一触控电极100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200为触控感测电极;或者,也可以是第一触控电极100为触控感测电极,第二触控电极200为触控驱动电极,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当上述触控基板应用于例如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时,每个第一触控电极100和每个第二触控电极200可以分别与一条信号线电连接,并通过该信号线连接至触控控制器或触控集成电路。以第一触控电极100为触控感测电极,第二触控电极200为触控驱动电极为例,该触控集成电路例如可以为触控芯片,用于为向第二触控电极200提供触控驱动信号并从第一触控电极100接收触控感测信号以及对接收的触控感测信号进行处理,例如将处理的数据/信号提供给系统控制器,以实现触控感测功能。例如,信号线与该触控集成电路连接的一端可以均布置在显示面板的触控区的同一侧,以便于与该触控集成电路的连接;或者,也可以在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00的两端分别设置一条信号线,在工作时该触控集成电路同时通过两条信号线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00双向输入触控驱动信号(双边驱动),使得第二触控电极200上信号加载的速度提高,从而可以提高检测速度。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器件以及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基板。在该显示面板中,显示器件和触控基板层叠设置。
图1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框图。例如,如图10所示,该显示面板50包括显示器件501和触控基板502。例如,显示器件501和触控基板502可以层叠设置,例如该触控基板502可以为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基板,例如可以为上述触控基板10或触控基板20。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50还可以包括位于显示器件501与触控基板502之间的封装层,从而避免显示器件501与触控基板502中的例如功能性结构或膜层材料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干扰。
图1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50的具体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该触控基板502位于显示器件501的显示侧,例如为在使用过程中更接近用户的一侧。
例如,本实施例以显示面板为OLED显示面板为例进行介绍,例如该OLED显示面板可以为On-cell或In-cell触控显示面板。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也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本公开的实施例对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的显示面板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
例如,该显示器件501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例如,该显示面板50为OLED显示面板,该多个子像素可以包括绿色子像素、红色子像素或蓝色子像素等。每个子像素包括发光元件23以及驱动该发光元件23发光的像素驱动电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像素驱动电路的类型以及具体组成不作限制,例如,该像素驱动电路可以是电流驱动型也可以是电压驱动型,可以是2T1C(即两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该两个晶体管包括驱动晶体管以及数据写入晶体管)驱动电路,可以是在2T1C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补偿电路(补偿晶体管)、发光控制电路(发光控制晶体管)、复位电路(复位晶体管)等的驱动电路。
为了清楚起见,图11示出了该像素驱动电路中与该发光元件23直接电连接的第一晶体管24,该第一晶体管24可以是驱动晶体管,配置为工作在饱和状态下并控制驱动发光元件23发光的电流的大小。例如,该第一晶体管24也可以为发光控制晶体管,用于控制驱动发光元件23发光的电流是否流过。本公开的实施例对第一晶体管24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
例如,发光元件23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第一电极431、发光层433和第二电极432。第一电极431和第二电极432之一为阳极,另一个为阴极;例如,第一电极431为阳极,第二电极432为阴极。例如,发光层433为有机发光层或量子点发光层。例如,发光元件23除了发光层433之外还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等辅助功能层。例如,发光元件23可以为顶发射结构,第一电极431具有反射性而第二电极432具有透射性或半透射性。例如,第一电极431为高功函数的材料以充当阳极,例如为ITO/Ag/ITO叠层结构;第二电极432为低功函数的材料以充当阴极,例如为半透射的金属或金属合金材料,例如为Ag/Mg合金材料。
第一晶体管24包括栅极341、栅极绝缘层342、有源层343、第一极344和第二极345,该第二极345与发光元件23的第一电极431电连接。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第一晶体管24的类型、材料、结构等均不作限制,例如其可以为顶栅型、底栅型等。例如,第一晶体管24的有源层343可以为非晶硅、多晶硅(低温多晶硅与高温多晶硅)、氧化物半导体(例如,氧化铟镓锡(IGZO))等。例如,第一晶体管24可以为N型晶体管或P型晶体管。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采用的晶体管(例如第一晶体管24)均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开关器件,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均以薄膜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这里采用的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没有区别的。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为了区分晶体管除栅极之外的两极,直接描述了其中一极为第一极,另一极为第二极。
如图11示,该显示器件501还包括像素界定层322,该像素界定层322设置于该发光元件23的第一电极431上,其中形成多个开口321,分别暴露多个子像素的第一电极431,从而定义出每个子像素的像素开口区,子像素的发光层形成在该像素开口区,而第二电极432形成为公共电极(即为多个子像素共享)。
如图11示,该显示器件501还包括位于该发光元件23与触控基板502之间的封装层33,该封装层33配置为对发光元件23进行密封,以防止外界的湿气和氧气向该发光元件23及驱动电路渗透而造成对例如发光元件23等器件的损坏。例如,封装层33可以是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例如包括有机薄膜、无机薄膜或者包括有机薄膜及无机薄膜交替层叠的多层结构。
例如,如图11示,该显示面板50还包括位于显示器件501和触控基板502之间的缓冲层35。例如,该缓冲层35形成于封装层33上,以用于提高触控基板502和显示器件501之间的粘合力。例如,该缓冲层35可以为无机绝缘层。例如,该缓冲层35的材料可以是氮化硅、氧化硅或者硅的氮氧化物等。例如,该缓冲层35也可以包括氧化硅层和氮化硅层交替堆叠的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50同时具有触控功能与显示功能,并且具有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的所有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基板,例如可以包括上述触控基板10或触控基板20。
图1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框图。例如,如图12所示,该电子设备60包括触控基板601,例如该触控基板601可以为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基板,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基板10或触控基板20。
例如,该电子设备60可以为具有触控功能的触控设备或触控装置等,或者也可以为具有显示功能和触控功能的显示设备或显示装置等,例如为OLED显示装置、QLED显示装置或液晶显示装置等。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功能及技术效果等可以参考上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的相应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显示器、OLED面板、OLED电视、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电视、QLED面板、QLED电视、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触控功能(以及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还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或区域的厚度被放大或缩小,即这些附图并非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3)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3)

1.一种触控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以及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电极,所述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各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位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以使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分别位于相对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不同导电层中;
所述触控基板包括第一功能区域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功能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第一功能区域包括开口,所述周边区域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开口中的开口周边区域;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功能区域中且位于所述开口周边区域之外,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电极包括第一连接子电极,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开口周边区域中;
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电极,所述多个第二触控子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各所述第二连接电极位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之间,以使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子电极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和所述第二连接电极位于相对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相同的导电层中;
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还包括第三触控子电极,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开口周边区域中,且沿所述开口的边缘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开口的两侧的第二触控子电极和/或第二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电连接;
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至少一个补偿电极,所述至少一个补偿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开口周边区域中,所述补偿电极配置为与相邻的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或第二触控子电极连接;
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补偿电极的远离所述第一功能区域的一侧;
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连接部和多个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开口的边缘方向,所述多个第一连接部间隔设置,各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连接部之间,以使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相对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不同导电层中,所述多个第一连接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彼此大致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还包括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和第二导电层,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且彼此层叠设置;
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所述绝缘层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彼此间隔且绝缘;
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之间通过至少贯穿所述绝缘层的过孔结构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电极还包括第二连接子电极,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功能区域中,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大致等于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以使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通过所述过孔结构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以使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通过所述过孔结构电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的交叠部分的面积大致等于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的交叠部分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通过所述过孔结构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在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的第一位置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通过所述过孔结构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在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的第二位置电连接,
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中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中的相对位置基本保持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包括彼此间隔的第一导电子部和第二导电子部,
所述第一导电子部和所述第二导电子部在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均分别与所述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大致等于所述第二导电子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电极还包括第三连接子电极,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开口周边区域中,
所述补偿电极配置为与相邻的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连接,且所述一个第一触控子电极通过所述补偿电极与对应的第三连接子电极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补偿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
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与所述补偿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以使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与所述补偿电极之间通过所述过孔结构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至少部分交叠,以使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通过所述过孔结构电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与所述补偿电极之间的交叠部分的面积大致等于所述第二连接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子电极之间的交叠部分的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还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子部和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连接子部,
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分别与两个补偿电极电连接,以通过所述两个补偿电极与对应的两个第一触控子电极电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子部与所述两个补偿电极中的一个在所述第一导电层彼此直接连接且连续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与所述两个补偿电极中的另一个通过所述过孔结构电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子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之间通过至少贯穿所述绝缘层的第一连接过孔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补偿电极沿所述开口的边缘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补偿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补偿电极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补偿电极包括多个补偿电极,所述多个补偿电极沿所述开口的边缘方向排列。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补偿电极在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具有凹口,
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口中,或所述第一连接子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口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至少贯穿所述绝缘层的第二连接过孔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电极直接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还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触控子电极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部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或所述第二导电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子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多个信号传输子部,所述多个信号传输子部之间彼此依次连接,
所述多个信号传输子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每个所述信号传输子部沿平行于所述开口的边缘的切线的方向呈条状延伸,或者沿垂直于所述开口的边缘的切线的方向呈条状延伸,
所述信号传输子部在垂直于所述信号传输子部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补偿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补偿电极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基板,还包括至少一个虚设电极,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虚设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且位于所述第三触控子电极的远离所述第一功能区域的一侧。
23.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器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中,所述显示器件和所述触控基板层叠设置。
CN202180002458.9A 2020-09-27 2021-09-03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Active CN1145562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20/118087 2020-09-27
PCT/CN2020/118087 WO2022061808A1 (en) 2020-09-27 2020-09-27 Touch control structure and display apparatus
PCT/CN2021/116435 WO2022062879A1 (zh) 2020-09-27 2021-09-03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56277A CN114556277A (zh) 2022-05-27
CN114556277B true CN114556277B (zh) 2024-03-01

Family

ID=77578462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2212.7A Active CN114556274B (zh) 2020-09-27 2020-09-27 触控结构及显示设备
CN202110695183.3A Active CN113377232B (zh) 2020-09-27 2021-06-22 触控结构、显示设备及电容补偿的方法
CN202180002352.9A Pending CN114981766A (zh) 2020-09-27 2021-08-30 触控结构和显示面板
CN202180002458.9A Active CN114556277B (zh) 2020-09-27 2021-09-03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2212.7A Active CN114556274B (zh) 2020-09-27 2020-09-27 触控结构及显示设备
CN202110695183.3A Active CN113377232B (zh) 2020-09-27 2021-06-22 触控结构、显示设备及电容补偿的方法
CN202180002352.9A Pending CN114981766A (zh) 2020-09-27 2021-08-30 触控结构和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1829568B2 (zh)
CN (4) CN114556274B (zh)
DE (2) DE112021002922T5 (zh)
WO (3) WO20220618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9873B (zh) * 2021-11-16 2023-08-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WO2023236131A1 (en) * 2022-06-09 2023-12-14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4013A (zh) * 2017-06-05 2018-12-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9545085A (zh) * 2018-11-22 2019-03-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007804A (zh) * 2019-04-16 2019-07-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0080740A1 (ko) * 2018-10-16 2020-04-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개구부가 형성된 터치 레이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65776B2 (en) * 2016-11-04 2019-07-3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substrate, touch panel,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mask plat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CN107037929B (zh) * 2017-05-04 2019-12-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KR102424289B1 (ko) * 2017-06-01 2022-07-2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표시장치 및 터치패널
CN107219961B (zh) * 2017-07-17 2019-01-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补偿模组、方法、自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和装置
KR101976735B1 (ko) * 2017-09-14 2019-05-09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07977114B (zh) * 2017-11-30 2021-02-0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0764636B (zh) * 2018-07-25 2021-09-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模组、触控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KR102598230B1 (ko) * 2018-08-13 2023-11-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9213372B (zh) 2018-08-17 2022-02-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装置
CN109360837A (zh) 2018-09-20 2019-02-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388288B (zh) 2018-09-30 2021-10-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639185B1 (ko) 2018-11-07 2024-02-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력 감지 유닛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659189B1 (ko) * 2018-11-27 2024-04-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11796723B (zh) * 2019-10-11 2023-06-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感应装置及触控显示面板
CN110874160B (zh) 2019-11-19 2023-11-28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模组和触控屏
CN110968220B (zh) 2019-12-19 2023-10-2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509011A (zh) * 2020-04-26 2020-08-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38443A (zh) 2020-06-02 2020-08-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11708461B (zh) 2020-06-19 2024-03-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模组、触控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4013A (zh) * 2017-06-05 2018-12-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WO2020080740A1 (ko) * 2018-10-16 2020-04-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개구부가 형성된 터치 레이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09545085A (zh) * 2018-11-22 2019-03-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007804A (zh) * 2019-04-16 2019-07-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1002922T5 (de) 2023-04-13
CN114981766A (zh) 2022-08-30
CN114556274A (zh) 2022-05-27
US11829568B2 (en) 2023-11-28
CN113377232A (zh) 2021-09-10
WO2022062879A1 (zh) 2022-03-31
US20220317814A1 (en) 2022-10-06
CN113377232B (zh) 2024-01-23
DE112021003655T5 (de) 2023-04-27
US11842019B2 (en) 2023-12-12
US20230049340A1 (en) 2023-02-16
WO2022062879A9 (zh) 2023-03-02
US11941213B2 (en) 2024-03-26
CN114556274B (zh) 2024-03-15
WO2022061808A1 (en) 2022-03-31
US20230049317A1 (en) 2023-02-16
WO2022062843A1 (zh) 2022-03-31
CN114556277A (zh) 2022-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82543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23541724A (ja) タッチ構造及びタッチ表示パネル、電子装置
CN114556277B (zh) 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
US11789571B2 (en)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782558B2 (en)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367439A1 (en) Touch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5814106U (zh) 触控基板、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20220317807A1 (en) Touch structur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178817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315683B (zh) 触控电极结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20240023407A1 (en) Electronic substrat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3273388A1 (zh) 触控基板、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216956916U (zh) 触控基板、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20230315237A1 (en) Touch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7322166A (zh) 显示基板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