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9887U -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9887U
CN210429887U CN201921922313.7U CN201921922313U CN210429887U CN 210429887 U CN210429887 U CN 210429887U CN 201921922313 U CN201921922313 U CN 201921922313U CN 210429887 U CN210429887 U CN 2104298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strate
display
sub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2231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俊
董向丹
何帆
程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2231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98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98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98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该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周边区;多个子像素,位于显示区,该子像素包括: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多条第一电源线,位于显示区;第一电源总线,位于周边区,第一电源总线与多条第一电源线电连接;以及第二电源线,位于周边区且与第二电极电连接,第二电源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显示区的第二边界、第三边界和第四边界,第二部分位于第一电源总线远离显示区的一侧。第一电源总线和第二电源线的第二部分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本公开可以减小不同信号线之间的干扰。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AMOLED(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迅速发展,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屏和窄边框时代。为了给用户带来更优的使用体验,全面屏、窄边框、高分辨率、卷曲穿戴和/或折叠等特征必将成为未来AMOLED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使得显示面板更轻更薄以适应以后的折叠及卷曲产品,触控技术被开发出来。例如,该触控技术可以为FMLOC(Flexible Multi Layer On Cell)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发明人发现,在相关技术中,触控电极线与数据线或GOA信号线之间可能会发生信号干扰,导致显示不良。
鉴于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以降低信号干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边界、第二边界、第三边界和第四边界;多个子像素,位于所述显示区中,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发光元件,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层和位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电极;多条第一电源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多个子像素的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第一电源总线,位于所述第一边界远离所述显示区一侧的周边区,所述第一电源总线与所述多条第一电源线电连接;以及第二电源线,位于所述周边区且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二边界、所述第三边界和所述第四边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电源总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总线和所述第二电源线的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间隔开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一电源总线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一电源总线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部靠近所述第二边界,所述第二子部靠近所述第四边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周边区的多个触控电极线,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间隙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线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线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线,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围绕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一边界的一部分、所述第二边界和所述第三边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围绕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一边界的另一部分和所述第四边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为发送信号线,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为接收信号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与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线、所述第一电源总线和所述第二电源线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线、所述第一电源总线和所述第二电源线提供电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总线用于接收第一电压信号;所述第二电源线用于接收第二电压信号;其中,所述第一电压信号高于所述第二电压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薄膜晶体管和连接电极;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有源层,位于所述有源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栅极,以及位于所述栅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源极和漏极;所述连接电极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其中,所述源极或所述漏极与所述连接电极电连接,所述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总线包括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所述第一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子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子电极与所述源极或所述漏极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连接电极位于同一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导电部分、第二导电部分和第三导电部分;所述第二导电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导电部分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导电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导电部分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电部分、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和所述第三导电部分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部分与所述源极或所述漏极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二导电部分与所述连接电极位于同一层;所述第三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一电极位于同一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四导电部分,所述第四导电部分与所述源极或所述漏极位于同一层,且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分为一体形成的结构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二电源线上的无机保护层,其中,所述无机保护层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电源线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显示基板。
在上述显示基板中,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周边区。多个子像素位于显示区中。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上的第一电极、位于第一电极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层和位于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电极。多条第一电源线位于显示区,与所述多个子像素的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第一电源总线位于第一边界远离显示区一侧的周边区。第一电源总线与所述多条第一电源线电连接。第二电源线位于周边区且与第二电极电连接。第二电源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显示区的第二边界、第三边界和第四边界。第二部分位于第一电源总线远离显示区的一侧。第一电源总线和第二电源线的第二部分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覆盖在间隙上方。这样该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可以起到信号屏蔽作用,从而可以降低在间隙上方的信号线与在间隙下方的信号线之间的信号干扰,进而可以提高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公开,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在图1中的第一虚线框141内的局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示出在图1中的第二虚线框142内的局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示出图3中的结构省略触控电极线410和第二电极222后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图4中的结构增加第二电极222后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沿着图3中的线C-C'截取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示出沿着图2中的线B-B'截取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示出沿着图1中的线A-A'截取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应当明白,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此外,相同或类似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本公开中,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当描述到特定器件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
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FMLOC(Flexible Multi Layer On Cell)技术是一种触控技术。在FMLOC技术中,触控电极被制作在封装层上。在FMLOC技术中,为了防止触控电极线与背板的其它走线发生信号串扰,触控电极线可以通过公共接地线进行信号屏蔽。但是,本公开的发明人发现,在相关技术中,在显示基板的转角区域处,电源电压线与公共接地线之间存在间隙。触控电极线的一部分位于该间隙之上,而该间隙下方还存在其他信号线(例如数据线和/或GOA电路(Gate Driver on Array,阵列基板行驱动信号电路,也即栅极驱动电路)等)。由于触控电极线、数据线和GOA信号线中的信号可以均为交流信号。触控电极线与数据线或GOA信号线之间存在寄生电容。这些信号线中的一个出现信号变动,就会影响另一个信号线中的信号。因此,触控电极线与数据线或GOA信号线可能会发生信号干扰,导致显示不良或触控(Touch)不良。
鉴于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以降低信号干扰。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结构。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在图1中的第一虚线框141内的局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示出沿着图2中的线B-B'截取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图2和图7详细描述该显示基板。
如图1、图2和图7所示,该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100、多个子像素200、多条第一电源线311、第一电源总线310和第二电源线320。
衬底基板100可以包括显示区110和围绕该显示区110的周边区120。显示区110包括第一边界111、第二边界112、第三边界113和第四边界114。这里,第一边界111与第三边界113相对,第二边界112与第四边界114相对。
所述多个子像素200位于显示区110中。所述多个子像素200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发光元件220,如图7所示。该发光元件220可以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0上的第一电极221、位于第一电极221远离该衬底基板100一侧的发光层223和位于该发光层223远离该衬底基板100一侧的第二电极222。例如,该第一电极221为阳极,该第二电极222为阴极。例如,该第二电极222可以接收公共接地端电压信号Vss。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当描述一个结构在另一个结构上时,该一个结构可以与该另一个结构直接接触,也可以与该另一个结构不直接接触。例如,在描述第一电极221位于衬底基板100上时,该第一电极221可以在衬底基板100的上方而不与该衬底基板直接接触。
如图1所示,多条第一电源线311位于显示区110。多条第一电源线311与多个子像素的第一电极221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当描述到特定器件电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电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电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例如,第一电源线311可以通过若干薄膜晶体管来与子像素的第一电极221电连接。
如图1所示,第一电源总线310位于第一边界111远离显示区110一侧的周边区120。该第一电源总线310相比其他显示区的边界更靠近该第一边界111。第一电源总线310与所述多条第一电源线311电连接。
第二电源线320位于周边区120且与第二电极222电连接。该第二电源线32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321和第二部分322。该第一部分321围绕显示区110的第二边界112、第三边界113和第四边界114。该第二部分322位于第一电源总线310远离显示区110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源总线310用于接收第一电压信号,第二电源线320用于接收第二电压信号。第一电压信号高于第二电压信号。例如,第一电源总线用于接收电源电压信号Vdd,第二电源线用于接收公共接地端电压信号Vss。
第一电源总线310和第二电源线320的第二部分322之间存在间隙331或332。该间隙331或332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222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至此,提供了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显示基板。在该显示基板中,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周边区。多个子像素位于显示区中。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上的第一电极、位于第一电极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层和位于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电极。多条第一电源线位于显示区,与所述多个子像素的第一电极电连接。第一电源总线位于第一边界远离显示区一侧的周边区。第一电源总线与所述多条第一电源线电连接。第二电源线位于周边区且与第二电极电连接。第二电源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显示区的第二边界、第三边界和第四边界。第二部分位于第一电源总线远离显示区的一侧。第一电源总线和第二电源线的第二部分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覆盖在间隙上方。这样该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可以起到信号屏蔽作用,从而可以降低在间隙上方的信号线与在间隙下方的信号线之间的信号干扰,进而可以提高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电源线320的第二部分322可以包括第一子部3221和第二子部3222。该第一子部3221和该第二子部3222间隔开且相对设置。例如,该第一子部3221靠近第二边界112,该第二子部3222靠近第四边界114。该第一子部3221与第一电源总线310之间存在第一间隙331。该第二子部3222与第一电源总线310之间存在第二间隙332。该第一间隙331和该第二间隙332中的至少一个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222在衬底基板上10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隙331和第二间隙332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电极222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的内部。这样可以使得第二电极完全覆盖这两个间隙,从而进一步减少不同信号线之间的信号干扰,提高显示基板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位于周边区120的多个触控电极线410。该多个触控电极线410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间隙331或332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因此,在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222不覆盖在间隙331或332的情况下,该触控电极线410可能会与其他信号线产生干扰。从这里可以看出,上述第二电极可以起到良好的信号屏蔽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个触控电极线41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线4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线412。该第一触控电极线411围绕显示区110的第一边界111的一部分、第二边界112和第三边界113。该第二触控电极线412围绕显示区110的第一边界111的另一部分和第四边界114。例如,第一触控电极线411可以为发送信号线,第二触控电极线412可以为接收信号线;或者第一触控电极线411可以为接收信号线,第二触控电极线412可以为发送信号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与多个触控电极线410、第一电源总线310和第二电源线320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421。该柔性电路板421被配置为向多个触控电极线410、第一电源总线310和第二电源线320提供电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信号连接区422和集成电路区423。集成电路区423通过信号连接区422与显示区110电连接。多条数据线引线位于信号连接区4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位于显示区的第一触控电极341和第二触控电极342。第一触控电极341与第一触控电极线411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342与第二触控电极线412电连接。如图2所示,该第一触控电极341与该第二触控电极342之间的触控信号不同。另外,图2中还示出了子像素的开口211。
图3是示出在图1中的第二虚线框142内的局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示出图3中的结构省略触控电极线410和第二电极222后的俯视图。图4的结构省略了触控电极线410和第二电极222,是为了更清楚地示出间隙331(如图4中的虚线框所示)。图5是示出图4中的结构增加第二电极222后的俯视图。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电源总线310和第二电源线320的第二部分322之间存在间隙(例如第一间隙)331。该第一间隙331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222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这样可以减少触控电极线410与其他信号线(图3至图5中未示出)之间的信号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考虑第二电极的对位精度及阴影效应的情况下,保证第二电极位于间隙上方。例如,考虑到对位精度和阴影结构的尺寸范围可以为:-80μm至-60μm,或者60μm至80μm,因此,可以使得第二电极在覆盖间隙之后还要超过间隙60μm至80μm。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这里的第二电极的设计尺寸范围仅是示例性的,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电极可以是整层的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电极可以是分块设置的层结构。例如,可以给第二电极的这些块分别供应阴极信号。
图6是示出沿着图3中的线C-C'截取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这里从截面图的角度描述显示基板的部分结构。
如图6所示,该显示基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00、在衬底基板100上的缓冲层151和在该缓冲层151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第一绝缘层231。例如,该第一绝缘层231的材料可以包括二氧化硅或氮化硅等。
如图6所示,该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在第一绝缘层231的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多个第一信号线501和多个第二信号线502。例如,该第一信号线501和该第二信号线502可以为数据信号线。多个第一信号线501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多个第二信号线502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交替排列,多个第一信号线501和多个第二信号线502设置在不同层。这样设置信号线501和502的排列,可以节省空间。
由于所述多个第一信号线501的一部分和所述多个第二信号线502的一部分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间隙331或332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因此,上述第二电极222可以起到减小信号线501或502与触控电极线410之间的信号干扰。
如图6所示,该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位于多个第一信号线501与多个第二信号线502之间的第二绝缘层242。例如,该第二绝缘层242的材料可以包括二氧化硅或氮化硅等。
如图6所示,该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覆盖多个第二信号线502的层间电介质层243。第一电源总线310和第二电源线320位于该层间电介质层243的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电源总线310可以包括第一子电极3101和第二子电极3102。该第一子电极3101与该第二子电极3102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例如,第一子电极3101与子像素的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后面将描述)位于同一层,第二子电极3102与连接电极(后面将描述)位于同一层。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层”指的是采用同一成膜工艺形成用于形成特定图形的膜层,然后利用同一掩模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对该膜层图案化所形成的层结构。根据特定图形的不同,一次构图工艺可能包括多次曝光、显影或刻蚀工艺,而形成的层结构中的特定图形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这些特定图形还可能处于不同的高度或者具有不同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电源线320的第二部分322包括第四导电部分。该第四导电部分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位于同一层。该第四导电部分与第一部分的第一导电部分(后面将描述)为一体形成的结构层。即,图6所示的第二电源线320的该第二部分322可以作为第四导电部分,该第四导电部分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处于同一层。如图6所示,在第二电源线320与第一电源总线310之间存在间隙331(或间隙33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覆盖在第二电源线320上的无机保护层511。该无机保护层511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电源线320与第二电极222之间。例如,该无机保护层511的材料可以包括绝缘材料(例如氮化硅等)。
通过在第二电源线320与第二电极222之间设置该无机保护层,可以使得在周边区的位置处第二电源线320不与第二电极222直接接触。由于无机保护层的亲水性小于第二电源线的亲水性,因此可以防止由于第二电极(例如阴极)的阴影结构(这里,第二电极在蒸镀时会在掩模遮挡的边缘区域出现阴影结构)碎裂导致水汽侵入第二电源线,进而可以防止水汽通过在第二电源线侧边形成的水氧通道侵入显示区。这样可以防止由水汽造成的显示区的有机材料失效,进而防止显示基板出现显示失效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覆盖在无机保护层511上的第一平坦化层521;以及覆盖在第一电源总线310和第一平坦化层521上的第二平坦化层522。例如,第一平坦化层521和第二平坦化层522的材料可以分别包括绝缘材料(例如,诸如聚酰亚胺等的有机绝缘材料)。该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在第二平坦化层522的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像素界定层523。如图6所示,上述第二电极222覆盖在像素界定层523、第二平坦化层522、第一平坦化层521和无机保护层51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在第二电极222的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封装层530。例如,该封装层530可以包括:在第二电极222的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第一无机封装层531;在第一无机封装层531的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有机封装层532;以及在有机封装层532的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第二无机封装层533。例如,第一无机封装层531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等,有机封装层532的材料可以包括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又称为亚克力)等,第二无机封装层533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等。
例如,可以通过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第二电极222上形成第一无机封装层531,然后通过喷墨打印工艺在该第一无机封装层531上形成有机封装层532,然后通过CVD工艺在该有机封装层532上形成第二无机封装层53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在封装层530的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阻挡层535。例如,该阻挡层535的材料可以包括无机绝缘材料。
如图6所示,多个触控电极线410在阻挡层535的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每个触控电极线410可以包括在阻挡层535上的第一导线541和在第一导线541的远离阻挡层535一侧的第二导线542。例如,第一导线541可以包括Ti/Al/Ti(钛/铝/钛)三层结构,第二导线542可以包括Ti/Al/Ti(钛/铝/钛)三层结构。
如图6所示,该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在第一导线541和第二导线542之间的第三绝缘层536。例如,该第三绝缘层536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或氮氧化硅等。在每个触控电极线410中,第一导线541可以通过第一导电过孔(图6中未示出,可以在图8中看出)与第二导线542电连接,可以减小多个触控电极线410的电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覆盖在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线410上的覆盖层550。例如该覆盖层550的材料可以包括有机绝缘材料或无机绝缘材料。
图7是示出沿着图2中的线B-B'截取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7所示,所述多个子像素200中的至少一个除了包括发光元件220之外,还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230和连接电极260。
薄膜晶体管230可以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0上的有源层232,位于有源层232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栅极233,以及位于栅极233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源极234和漏极235。例如,有源层232可以位于缓冲层151上。第一绝缘层231位于有源层232与栅极233之间。第二绝缘层242和层间电介质层243位于栅极与源极234/漏极235之间。该源极234通过第二导电过孔与有源层232电连接。该第二导电过孔穿过层间电介质层243、第二绝缘层242和第一绝缘层231。该漏极235通过第三导电过孔与有源层232电连接。该第三导电过孔穿过层间电介质层243、第二绝缘层242和第一绝缘层231。
如图7所示,连接电极260位于薄膜晶体管230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源极234或漏极235与连接电极260电连接。该连接电极260与第一电极221电连接。例如,该连接电极通过第四导电过孔与漏极235电连接。该第四导电过孔穿过第一平坦化层521和无机保护层511。第一电极221通过第五导电过孔与连接电极260电连接。该第五导电过孔穿过第二平坦化层5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该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在层间电介质层243与衬底基板100之间的电容器。该电容器包括在第一绝缘层231的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第一电容电极611和在第二绝缘层242的远离第一电容电极611一侧的第二电容电极612。该第一电容电极611可以与栅极233处于同一层且与该栅极233隔离开。该第二电容电极612可以与第二信号线502处于同一层,且与该第二信号线通过同一构图工艺制备。第二绝缘层242覆盖第一电容电极611,层间电介质层243覆盖第二电容电极612。
这里,同一构图工艺是指采用同一成膜工艺形成用于形成特定图形的膜层,然后利用同一掩模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层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特定图形的不同,一次构图工艺可能包括多次曝光、显影或刻蚀工艺,而形成的层结构中的特定图形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这些特定图形还可能处于不同的高度或者具有不同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在像素界定层523的远离衬底基板100一侧的隔垫物层630。第二电极222覆盖该隔垫物层630。例如,该隔垫物层630的材料可以包括无机绝缘材料或有机绝缘材料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触控电极341与第二触控电极342位于第三绝缘层536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覆盖层550覆盖该该第一触控电极341与该第二触控电极342。
图8是示出沿着图1中的线A-A'截取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电源线320的第一部分321包括第一导电部分711、第二导电部分712和第三导电部分713。第二导电部分712位于第一导电部分71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三导电部分713位于第二导电部分71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第一导电部分711、第二导电部分712和第三导电部分713电连接。第一导电部分711与源极234或漏极235位于同一层。第二导电部分712与连接电极260位于同一层。第三导电部分713与第一电极221位于同一层。该第一部分321的第一导电部分711与第二电源线320的第二部分322的第四导电部分为一体形成的结构层。第一导电部分711的材料与源极234或漏极235的材料相同,且与源极和漏极通过同一构图工艺形成。第二导电部分712的材料与连接电极260的材料相同,且与该连接电极通过同一构图工艺形成。第三导电部分713的材料与第一电极221的材料相同,且与该第一电极221通过同一构图工艺形成。如图8所示,该第三导电部分713可以与第二电极222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该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第一围堰(dam)810。该第一围堰810可以包括与第二平坦化层522处于同一层的部分811和与像素界定层523处于同一层的部分812。该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第二围堰820。该第二围堰820可以包括与第二平坦化层522处于同一层的部分821、与像素界定层523处于同一层的部分822和与隔垫物层630处于同一层的部分823。
另外,如图8所示,第一导线541可以通过第一导电过孔与第二导线542电连接。
至此,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显示基板。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如前所述的显示基板(例如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例如,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显示面板、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为了避免遮蔽本公开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5)

1.一种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边界、第二边界、第三边界和第四边界;
多个子像素,位于所述显示区中,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发光元件,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发光层和位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电极;
多条第一电源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多个子像素的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第一电源总线,位于所述第一边界远离所述显示区一侧的周边区,所述第一电源总线与所述多条第一电源线电连接;以及
第二电源线,位于所述周边区且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二边界、所述第三边界和所述第四边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电源总线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总线和所述第二电源线的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间隙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间隔开且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一电源总线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一电源总线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部靠近所述第二边界,所述第二子部靠近所述第四边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位于所述周边区的多个触控电极线,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间隙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线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线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线,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围绕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一边界的一部分、所述第二边界和所述第三边界;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围绕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第一边界的另一部分和所述第四边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线为发送信号线,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线为接收信号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与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线、所述第一电源总线和所述第二电源线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被配置为向所述多个触控电极线、所述第一电源总线和所述第二电源线提供电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源总线用于接收第一电压信号;
所述第二电源线用于接收第二电压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电压信号高于所述第二电压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薄膜晶体管和连接电极;
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有源层,位于所述有源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栅极,以及位于所述栅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源极和漏极;
所述连接电极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源极或所述漏极与所述连接电极电连接,所述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总线包括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所述第一子电极与所述第二子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子电极与所述源极或所述漏极位于同一层;
所述第二子电极与所述连接电极位于同一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导电部分、第二导电部分和第三导电部分;
所述第二导电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导电部分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导电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导电部分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电部分、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和所述第三导电部分电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部分与所述源极或所述漏极位于同一层;
所述第二导电部分与所述连接电极位于同一层;
所述第三导电部分与所述第一电极位于同一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四导电部分,所述第四导电部分与所述源极或所述漏极位于同一层,且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分为一体形成的结构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覆盖在所述第二电源线上的无机保护层,
其中,所述无机保护层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电源线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CN201921922313.7U 2019-11-08 2019-11-08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4298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2313.7U CN210429887U (zh) 2019-11-08 2019-11-08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2313.7U CN210429887U (zh) 2019-11-08 2019-11-08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9887U true CN210429887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69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22313.7U Active CN210429887U (zh) 2019-11-08 2019-11-08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9887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0365A (zh) * 2019-11-08 2020-01-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1584610A (zh) * 2020-06-10 2020-08-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06493A (zh) * 2020-05-07 2022-01-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5244454A (zh) * 2021-02-24 2022-10-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15413370A (zh) * 2022-07-25 2022-11-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413657A1 (en) * 2021-06-23 2022-12-29 Samsung Display Co., Ltd. Input sensing pane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device
US11957025B2 (en) 2020-07-06 2024-04-09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8576A1 (zh) * 2019-11-08 2021-05-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0690365A (zh) * 2019-11-08 2020-01-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3906493B (zh) * 2020-05-07 2024-0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3906493A (zh) * 2020-05-07 2022-01-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84610A (zh) * 2020-06-10 2020-08-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57025B2 (en) 2020-07-06 2024-04-09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244454A (zh) * 2021-02-24 2022-10-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15244454B (zh) * 2021-02-24 2024-03-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面板
US20220413657A1 (en) * 2021-06-23 2022-12-29 Samsung Display Co., Ltd. Input sensing pane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device
US11747949B2 (en) * 2021-06-23 2023-09-0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Input sensing pane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device
CN115413370A (zh) * 2022-07-25 2022-11-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5413370B (zh) * 2022-07-25 2023-09-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020750A1 (zh) * 2022-07-25 2024-0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90365A (zh)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CN210429887U (zh)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US10749140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10599277B2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75144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P3651002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938990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905055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20210225992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60149385A (ko)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4865762A (zh) 像素结构及显示面板
JPWO2021088576A5 (zh)
US20240032355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385732B2 (en) Arr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220373848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220406875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28450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2021526659A (ja) アレイ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CN111610887A (zh)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230630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730224A (zh) 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和制造方法
CN114253419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10074549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4864597A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08345402B (zh) 传感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