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85624A -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85624A
CN114085624A CN202111346690.2A CN202111346690A CN114085624A CN 114085624 A CN114085624 A CN 114085624A CN 202111346690 A CN202111346690 A CN 202111346690A CN 114085624 A CN114085624 A CN 1140856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sheet
release film
sheet
region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466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85624B (zh
Inventor
佐藤记央
稻永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13466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856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85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56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856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56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9/00Adhes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e.g. glue stic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01/00Adhesives based on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4/00Adhesives based o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 adhesives, based on monomer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f groups C09J183/00 - C09J183/16
    • C09J4/06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other than an unsaturated polymer of groups C09J159/00 - C09J187/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3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 C09J2301/3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parameters being the characterizing fea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4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essential components
    • C09J2301/416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essential components use of irradi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33/00Presence of (meth)acrylic polym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67/00Presence of polyest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提出对于具有光固化性的粘合片、即使是在常温状态下保管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粘合剂从端面溢出的新型粘合片。提出一种粘合片,其特征在于,从片端缘朝向片中央为宽度w[mm]的区域(称为“端缘宽度区域”)和比该端缘宽度区域靠片中央的区域(称为“中央区域”)满足以下的条件(1)及(2)。(1)端缘宽度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大于中央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2)将粘合片的厚度设为d[mm]时,满足30d<w<100d。

Description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11月24日、申请号为201780075715.5、发明名称为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形成例如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PDA)、游戏机、电视机(TV)、车载导航系统、触摸面板、手写板等之类的图像显示装置时可以适当地使用的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PDA)、触摸面板等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视性,已知在用粘合剂填充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图像显示面板与配置于其前面侧(可视侧)的保护面板、触摸面板构件之间的空隙时使用粘合片的方法。
关于这种粘合片,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94976号公报)中公开了从层叠有粘合层和基材层的层叠体的侧面侧照射波长360nm以下的光的图像显示装置用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971529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方法:将通过紫外线进行了1次交联的粘合片贴合于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后,隔着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对粘合片进行紫外线照射使其进行2次固化的方法。
如上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大多在被粘面形成有印刷部等在被粘面具有凹凸部,为了提高可视性,优选这样的凹凸部中也填充有粘合剂。因此,开发了如下的粘合剂组合物、粘合片:所述粘合剂组合物、粘合片在通常状态即室温状态下可以具备可剥离的程度的粘接性(称为“粘性”),并且若加热至可热熔的温度,则变得具有流动性,能够追随贴合面的凹凸而填充至各个角落,最终能够使被粘物彼此牢固地粘接。
例如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10529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粘合剂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丙烯酸类共聚物(A)100质量份、交联剂(b)0.5~20质量份、和光聚合引发剂(C)0.1~5质量份,丙烯酸类共聚物(A)是重均分子量为5.0×104~5.0×105的接枝共聚物,作为该接枝共聚物的干成分,含有源自(甲基)丙烯酸酯的重复单元,作为该接枝共聚物的枝成分,含有源自数均分子量为5.0×102以上且不足6.0×103的大分子单体的重复单元、并且在丙烯酸类共聚物(A)中以0.1~3mol%的比例含有源自该大分子单体的重复单元。
对于这种粘合片,从确保处理性、防止异物对粘合面的附着的观点出发,通常是将可剥离的保护薄膜(也称为“脱模薄膜”)层叠于粘合面,以粘合片层叠体的形式流通。其中,关于为了将触摸显示器的触摸面板、液晶面板、表面保护面板等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贴合而使用的透明双面粘合片,从担保光学特性、柔软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采用透明粘合片自身薄且柔软者,因此大多以在粘合片上层叠脱模薄膜而成的粘合片层叠体的形式来使用。
关于这种粘合片层叠体,例如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10246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粘合片,其是将使由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形成的ABA型三嵌段共聚物与具有羟基的树脂进行聚合物共混而成的丙烯酸类透明粘合剂组合物夹持于脱模片之间并进行热熔成形而成的。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0-18503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粘合片,其特征在于,其是在剥离薄膜的至少一个面具备粘合层、并使该粘合层交联而成的粘合片,前述交联后的粘合层在测定频率1Hz下的拉伸储能模量的温度分散行为时,25℃~120℃的温度范围内均位于5万Pa以上且100万Pa以下的范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949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97152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10529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10246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0-1850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具有可光固化的性质(称为“光固化性”)的粘合片而言,光固化前粘合片的凝胶率低,因此若以粘合片的正面和背面两侧层叠有脱模薄膜的状态、在常温状态下保管,则存在粘合剂会从层叠端面溢出从而灰尘附着等问题。其中,将长条的粘合片卷绕成卷状而以粘合片卷绕体的状态进行保管的情况下,由于是在对粘合片施加了卷压的状态下保管,因此有粘合剂特别容易从卷端面溢出的问题。若粘合剂从卷端面溢出,则溢出的粘合剂在端面熔合,因此难以将粘合片从卷放出、或者产生在切削粘合片时会污染装置等的麻烦。因此,必须在低温状态下保管粘合片卷绕体等,需要多余的成本。
本发明提出了对于具有光固化性的粘合片、即使是在常温状态下保管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粘合剂从端面溢出的新型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出一种粘合片,其特征在于,其为具有光固化性的粘合片,从片端缘朝向片中央为宽度w[mm]的区域(称为“端缘宽度区域”)和比该端缘宽度区域靠片中央的区域(称为“中央区域”)满足以下的条件(1)及(2)。
(1)端缘宽度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大于中央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
(2)将粘合片的厚度设为d[mm]时,满足30d<w<100d。
另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其特征在于,其是将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成卷状而得的,其中所述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是在粘合片的正面和背面一侧或两侧层叠脱模薄膜而成的,前述粘合片具有光固化性、并且从短边方向两侧片端缘朝向片中央为宽度w[mm]的区域(称为“端缘宽度区域”)和比该端缘宽度区域靠片中央的区域(称为“中央区域”)满足以下的条件(1)及(2)。
(1)端缘宽度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大于中央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
(2)将粘合片的厚度设为d[mm]时,满足30d<w<100d。
另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粘合片的制造方法,作为上述粘合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制作在具有光固化性的粘合片的正面和背面一侧或两侧层叠脱模薄膜而成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对该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的端缘宽度区域照射光,由此使端缘宽度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大于中央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粘合片、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及其制造方法,即使是在常温状态下保管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粘合剂从端面溢出。例如即使是将粘合片在卷取成卷状的状态下保管乃至运输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粘合剂从卷端面溢出。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3为示出对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的片宽度方向(TD方向)两端部分照射光的方法的例子的简图,(A)为说明对片表面从垂直方向照射光的方法的图,(B)为说明从片表面的延长方向照射光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实施方式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
[本粘合片]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粘合片(称为“本粘合片”)为具有如下特征的粘合片:其为具有光固化性的粘合片,从片端缘朝向片中央为宽度w[mm]的区域、换言之片表面的沿片端缘的宽度w[mm]的区域(称为“端缘宽度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大于比该端缘宽度区域靠片中央的区域(称为“中央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
<本粘合片的形态>
本粘合片可以为矩形状的粘合片、可以为长条的粘合片、可以为卷绕成卷状的粘合片卷绕体、也可以为其它形态。
另外,本粘合片可以以在正面和背面一侧或两侧层叠有脱模薄膜的状态存在。
此时,“长条”是指长度尺寸大于宽度尺寸。具体而言,前述长度尺寸是指5m以上、优选10m以上。上限值没有限定。非要规定的话,该上限值优选为500m以下。
其中,作为本粘合片的适当的一例,可列举出将在本粘合片的正面和背面一侧或两侧层叠脱模薄膜而成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成卷状而得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也称为“本卷绕体”。)。
另外,对于通常的粘合片卷绕体,卷宽度越宽,粘合剂的溢出越显著。与此相对,为本卷绕体时,即使为宽度宽的卷,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粘合剂的溢出。因此,本卷绕体的前述卷宽度优选为20mm~2000mm、其中更优选为50mm以上或1500mm以下。
<本粘合片的凝胶率>
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发现,对于粘合剂从卷端面溢出的现象,根据夹持于脱模薄膜的粘合片的厚度不同,行为不同。即,对于本粘合片,确认了:若端缘宽度区域即凝胶率高的部分的宽度w[mm]相对于粘合片的厚度d小,则即使提高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例如将粘合片以卷取成卷状的粘合片卷绕体的形式进行保管时,由于卷压,粘合剂也会逐渐从卷端面溢出。
另外发现,粘合剂的溢出行为同端缘宽度区域的宽度与粘合片的厚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性。即,使凝胶率高的部分的宽度w[mm]相对于粘合片的厚度d[mm]以30d<w的比率来设定时,通常的粘合片的情况下当然不必说,即使以粘合片卷绕体的形式保管的情况下,通过适宜提高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粘合剂从卷端面溢出。
从所述观点出发,端缘宽度区域即凝胶率高的部分的宽度w[mm]与粘合片的厚度d[mm]的关系优选为30d<w、其中进一步优选为35d<w、尤其是40d<w、尤其是45d<w。
另一方面,将本粘合片用作粘合片时,通常切除端缘宽度区域来使用,因此若端缘宽度区域的宽度过大,则未作为粘合片使用的部分变多,因此成本变高。
从所述观点出发,优选为w<100d、其中进一步优选为w<80d、尤其是w<70d、尤其是w<60d。
综合以上,上述宽度w优选为30d<w<100d、30d<w<80d、30d<w<70d或30d<w<60d中的任一者,更优选为35d<w<100d、35d<w<80d、35d<w<70d或35d<w<60d中的任一者,进一步优选为40d<w<100d、40d<w<80d、40d<w<70d或40d<w<60d中的任一者,最优选为45d<w<100d、45d<w<80d、45d<w<70d或45d<w<60d中的任一者。
例如本粘合片的厚度d为0.1mm的情况下,作为凝胶率高的部分的端缘宽度区域的宽度w[mm]优选为3mm~10mm、其中进一步优选为3.5mm以上或8.0mm以下、其中为4.0mm以上或7.0mm以下、其中特别是为4.5mm以上或6.0mm以下。
本粘合片为长条的粘合片的情况下,从短边方向两侧片端缘朝向片中央为宽度w[mm]的区域是前述端缘宽度区域即可。
端缘宽度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优选比中央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大1%以上、其中优选大5%以上、尤其大10%以上、进一步尤其优选大15%以上或99%以下。
具体而言,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优选为15%以上且不足100%、其中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上、尤其为25%以上、进一步尤其为30%以上或99%以下。
综合以上,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优选为15%以上且不足100%或15%以上且99%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且不足100%或20%以上且99%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上且不足100%或25%以上且99%以下、最优选为30%以上且不足100%或30%以上且99%以下。
另外,对于端缘宽度区域,凝胶率的标准偏差优选为3%以下、尤其为2.5%以下、尤其为2%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对中央区域也是,凝胶率的标准偏差优选为3%以下、尤其为2.5%以下、尤其为2%以下。
如上所述,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的标准偏差为3%以下是指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是均匀的,这样通过使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均匀地较高,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粘合剂从端面溢出。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的标准偏差越小,均匀性越良好,因此其下限值例如优选为0%以上或1%以上。但是,该下限值没有特别限定。
作为本粘合片、尤其本卷绕体的优选的方式,可列举出如下粘合片,其特征在于,其是具有凝胶率为15~100%的端缘宽度区域和凝胶率比该端缘宽度区域小的中央区域的、具有光固化性的粘合片,该端缘宽度区域的宽度w[mm]和粘合片的厚度d[mm]满足30d<w<100d。关于详细情况如上所述。
作为本卷绕体的进一步优选的方式,可列举出如下粘合片,其特征在于,其是具有凝胶率为15~100%的端缘宽度区域和凝胶率为0%以上且不足15%的中央区域的、具有光固化性的粘合片,该端缘宽度区域的宽度w[mm]和粘合片的厚度d[mm]满足30d<w<100d。关于详细情况如上所述。
需要说明的是,凝胶率可以如下地来求出。
从端缘宽度区域及中央区域采集约0.05g的粘合剂,用预先测定了质量(X)的不锈钢网(#200)包成袋状,折叠袋口而关闭,测定该包的质量(Y)后,浸渍于100ml的乙酸乙酯中,在23℃下在暗处保管24小时。接着,取出包,在70℃下加热4.5小时,使附着的乙酸乙酯蒸发,测定经干燥的包的质量(Z),将求出的质量代入下述式,从而可以求出。
凝胶率[%]=[(Z-X)/(Y-X)]×100
本粘合片具有光固化性。特别是最终固化时的凝胶率、例如在被粘物之间插入本粘合片并进行光照射而使其光固化后的粘合片的凝胶率(称为“最终固化时凝胶率”)进一步优选为20%~100%、尤其为25%以上或95%以下、尤其为30%以上或90%以下。此处,“最终固化时的凝胶率”是指使本粘合片完全固化时的凝胶率的含义,另外,也是指未完全固化地使用时的凝胶率的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使用的粘合片是否符合本粘合片,以从端缘宽度区域朝向片中央为恒定宽度、优选每0.1mm~1.0mm宽度采集测定样品,测定各测定样品的凝胶率,研究(1)端缘宽度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是否大于中央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以及(2)凝胶率比中央区域大的端缘宽度区域的宽度d[mm]是否满足30d<w<100d即可。
此时,中央区域的凝胶率如上所述优选为0%以上且不足15%、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优选为15%以上且不足100%。
另外,本发明中,从粘合片的端缘到中央区域的凝胶率连续变化从而两者的边界不清晰的情况下,将凝胶率15%作为边界。即,将凝胶率15%以上的区域设为端缘宽度区域。对于这样从粘合片的端缘到中央区域的凝胶率连续变化的情况,端缘宽度区域、中央区域的凝胶率的值采用各个区域的平均值。
本粘合片的厚度d优选为0.05mm~1mm。为该范围时,例如为厚度0.05mm这样的薄的粘合片时,能够提供印刷高度差追随性优异的粘合片。另外,对于厚度1mm这样的厚的粘合材料层,通过将相当于印刷高度差的部分预先赋形,也能够抑制贴合时的粘合材料的溢出。
因此,本粘合片的厚度d优选为0.05mm~1mm、其中进一步优选为0.075mm以上或0.8mm以下、尤其为0.1mm以上或0.5mm以下。
综合以上,本粘合片的厚度d优选为0.05mm~1mm、0.05mm~0.8mm或0.05mm~0.5mm以下中的任一者,更优选为0.075mm~1mm、0.075mm~0.8mm或0.075mm~0.5mm以下中的任一者,最优选为0.1mm~1mm、0.1mm~0.8mm或0.1mm~0.5mm以下中的任一者。
需要说明的是,本粘合片的厚度d不包括脱模薄膜的厚度。
<本粘合片的构成>
本粘合片可以为由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粘合材料层的单层,也可以具备两层、三层等多层粘合剂层。
另外,本粘合片可以是具有基材层(没有粘合性的层)作为芯层、在该基材层的两侧层叠由粘合材料形成的层而成的构成。这种构成的情况下,作为芯层的基材层优选具有可加热成形为粘合片层叠体这样的材质、特性。
另外,由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粘合材料层越具有柔软的性质,粘合剂的溢出变得越显著,因此本粘合片越处于对粘性的贡献比对弹性的贡献大的状态,越特别显著地表现出本发明的效果。
具体而言,在频率1Hz、温度80℃下本粘合片的损耗角正切(Tanδ=损耗剪切模量G”/储能剪切模量G’)的值超过1这样的情况下,特别显著地表现出本发明的效果。即,在前述条件下、粘合片的Tanδ超过1是指对粘性的贡献比对弹性的贡献大,有粘合剂更容易流动的倾向。因此对Tanδ超过1的粘合片使用本发明的技术时,会特别显著地表现出防止粘合剂溢出的效果。
根据以上,本粘合片的Tanδ优选超过1。需要说明的是,未必设定上限值。非要设定该上限值的话,为10以下。
对于本粘合片,调整Tanδ的值时,利用粘合剂组合物的构成成分进行调整即可。例如,可以通过构成基础树脂的单体的种类及组成比率、交联剂及引发剂的种类以及量、以及基础树脂的分子量、交联条件等来进行调整。
对于上述Tanδ的值,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动态分析仪(例如,Rheometric,Inc.制“RDAII”),在以下的条件下测定储能剪切模量(G’)及损耗剪切模量(G”),由此求出即可。
<条件>
·夹具:Φ20mm平行板
·温度:-50~200℃(以3℃/分钟的升温速度进行测定)
·频率:1Hz
·应变角:0.1%
<构成本粘合片的粘合剂层的材料组成>
对于本粘合片的粘合剂层,若具有光固化性,则能够由以往公知的粘合材料形成。
此处,作为上述光固化性,优选具有利用除电子束以外的波长、具体而言波长200nm~780nm的波长区域的光可固化的固化性。
对于本粘合片的粘合剂层,例如可列举出,1)使用(甲基)丙烯酸酯系聚合物(为包含共聚物的含义,以下称为“丙烯酸酯系(共)聚合物”。)作为基础树脂,在其中配混交联单体、根据需要的交联引发剂、反应催化剂等而成的粘合剂组合物,
2)使用丁二烯或异戊二烯(共)聚合物作为基础树脂,在其中配混交联单体、根据需要的交联引发剂、反应催化剂等而成的粘合剂组合物,
3)使用有机硅系聚合物作为基础树脂,在其中配混交联单体、根据需要的交联引发剂、反应催化剂等而成的粘合剂组合物,
4)使用聚氨酯系聚合物作为基础树脂的聚氨酯系粘合剂组合物等。
其中,作为构成上述粘合剂层的适当的粘合剂组合物的一例,可列举出含有作为基础树脂的(甲基)丙烯酸类(共)聚合物(a)、交联剂(b)、和光聚合引发剂(c)的树脂组合物。
((甲基)丙烯酸类(共)聚合物(a))
(甲基)丙烯酸类(共)聚合物(a)可以通过为了使其聚合而使用的丙烯酸类单体、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种类、组成比率、以及聚合条件等来适宜调整玻璃化转变温度(Tg)等特性。
丙烯酸酯(共)聚合物中,特别优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共)聚合物。
对于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聚合形态,可以为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中的任意种。
作为构成前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合物的单体成分,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新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鲸蜡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异硬脂酯、(甲基)丙烯酸二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3,5,5-三甲基环己烷丙烯酸酯、对枯基苯酚EO改性(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基氧乙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等。
另外,作为构成前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共)聚合物的单体成分,除了上述中举出的例子以外,也可以使用具有亲水基、有机官能团等的(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甘油酯等含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六氢邻苯二甲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六氢邻苯二甲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邻苯二甲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邻苯二甲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马来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马来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琥珀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琥珀酸、巴豆酸、富马酸、马来酸、衣康酸、马来酸单甲酯、衣康酸单甲酯等含羧基单体、马来酸酐、衣康酸酐等含酸酐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α-乙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丁酯等含环氧基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等含氨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甲基)丙烯酰胺、N-叔丁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双丙酮丙烯酰胺、马来酸酰胺、马来酰亚胺等含有酰胺基的单体、乙烯基吡咯烷酮、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咔唑等杂环系碱性单体等。
另外,也可以适宜使用可与前述丙烯酸类单体、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共聚的、苯乙烯、叔丁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烷基乙烯基醚、羟基烷基乙烯基醚、烷基乙烯基单体等各种乙烯基单体。
其中,作为优选的基础聚合物的一例,可列举出包含具备大分子单体作为枝成分的接枝共聚物的(甲基)丙烯酸类共聚物(a1)。
将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作为基础树脂来构成粘合材料层时,粘合材料层在室温状态下能够保持片状并且表现出自粘性,若在未交联状态下进行加热,则具有熔融乃至流动的热熔性,进而能够光固化,光固化后能够发挥优异的内聚力从而粘接。
因此,使用丙烯酸类共聚物(a1)作为基础聚合物时,能够具备如下性质:即使为未交联状态,在室温(20℃)下也会表现出粘合性,并且加热至50~100℃、更优选60℃以上或90℃以下的温度时,会软化乃至流动化。
构成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干成分的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会影响室温状态下的粘合材料层的柔软性、粘合材料层对被粘物的润湿性即粘接性,因此,本粘合片为了在室温状态下得到适度的粘接性(粘性),该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70℃~0℃、尤其为-65℃以上或-5℃以下、其中特别优选为-60℃以上或-10℃以下。
但是,即使该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相同的温度,也可以通过调整分子量来调整粘弹性。例如可以通过减小共聚物成分的分子量来使其更柔软。
作为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干成分所含有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例如,可列举出上述中列举出的各种单体成分。
丙烯酸类共聚物(a1)优选导入大分子单体作为接枝共聚物的枝成分,含有源自大分子单体的重复单元。
大分子单体为具有末端的聚合性官能团和高分子量骨架成分的高分子单体。
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比构成前述丙烯酸类共聚物(a1)的共聚物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
具体而言,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会影响本粘合片的加热熔融温度(热熔温度),因此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30℃~120℃、其中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或110℃以下、尤其为50℃以上或100℃以下。
为这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时,通过调整分子量,能够保持优异的加工性、保管稳定性、并且能够调整为在80℃附近热熔。
大分子单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指该大分子单体自身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来测定。
另外,为了使得在室温状态下枝成分彼此吸引从而作为粘合剂组合物能够维持进行物理交联这样的状态、而且通过加热至适度的温度能够使前述物理的交联解开从而得到流动性,调整大分子单体的分子量、含量也是优选的。
从所述观点出发,丙烯酸类共聚物(a1)中优选以5质量%~30质量%的比例含有大分子单体,尤其优选为6质量%以上或25质量%以下、尤其为8质量%以上或20质量%以下。
另外,大分子单体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500以上且不足8000、其中优选为800以上或不足7500、尤其为1000以上或不足7000。
大分子单体可以适宜使用通常制造的大分子单体(例如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大分子单体等)。
大分子单体的高分子量骨架成分优选由丙烯酸类聚合物或乙烯基系聚合物构成。
作为前述大分子单体的末端聚合性官能团,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酰基、丙烯酰基、乙烯基等。
(交联剂(b))
交联剂(b)可以使用将丙烯酸酯聚合物交联时使用的交联单体。例如可列举出具有选自(甲基)丙烯酰基、环氧基、异氰酸酯基、羧基、羟基、碳二亚胺基、噁唑啉基、氮丙啶基、乙烯基、氨基、亚氨基、酰胺基中的至少1种交联性官能团的交联剂,可以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来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交联性官能团可以被可脱保护的保护基团保护。
其中,可以优选使用具有2个以上(甲基)丙烯酰基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具有2个以上异氰酸酯基、环氧基、三聚氰胺基、二醇基、硅氧烷基、氨基等有机官能团的多官能有机官能团树脂、具有锌、铝、钠、锆、钙等的金属络合物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对于交联剂(b)的含量,从使本粘合片的柔软性与内聚力平衡的观点出发,优选相对于前述(甲基)丙烯酸类共聚物100质量份,以0.1~20质量份的比例含有,其中特别优选为0.5质量份以上或15质量份以下、尤其为1质量份以上或13质量份以下的比例。
(光聚合引发剂(c))
使丙烯酸酯聚合物交联时,适宜添加交联引发剂(过氧化引发剂、光聚合引发剂)、反应催化剂(叔胺系化合物、季铵系化合物、月桂酸锡化合物等)时是有效的。
紫外线照射交联的情况下,优选配混光聚合引发剂(c)。
光聚合引发剂(c)根据自由基产生机理大致分为2类,大致分为能够使光聚合性引发剂自身的单键开裂分解从而产生自由基的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和经光激发的引发剂与体系中的供氢体形成激发络合物并能够使供氢体的氢转移的夺氢型光聚合引发剂。
这些当中的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通过光照射产生自由基时发生分解而形成其他化合物,一旦被激发就不会带来作为反应引发剂的功能。因此,作为在可见光线域具有吸收波长的光聚合引发剂,使用该分子内裂解型时,与使用夺氢型的情况相比,通过光线照射使粘合片交联后,光线反应性的光聚合性引发剂在本粘合剂组合物中作为未反应残渣而残留,导致粘合片的未预期到的经时变化、交联的促进的可能性低,因此优选。另外,关于光聚合性引发剂特有的着色也是,可以适宜选择通过形成反应分解物从而可见光线域的吸收消失、消色的物质,因此优选。
另一方面,夺氢型的光聚合引发剂在基于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照射的自由基产生反应时不会产生裂解型光聚合引发剂这样的分解物,因此在反应结束后不易形成挥发成分,能够减少对被粘物的损伤。
光聚合引发剂(c)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相对于(甲基)丙烯酸类共聚物100质量份,特别优选以0.1~10质量份、尤其0.2质量份以上或5质量份以下、尤其0.5质量份以上或3质量份以下的比例含有。但是,出于与其他要素的平衡,可以超过该范围。
光聚合引发剂(c)可以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来使用。
(其它成分)
本粘合片可以含有通常的粘合组合物中配混的公知的成分作为除上述以外的成分。例如可以适宜含有增粘树脂、抗氧化剂、光稳定化剂、金属减活剂、防锈剂、抗老化剂、吸湿剂、水解防止剂、敏化剂、抗静电剂、消泡剂、无机颗粒等各种添加剂。
另外,根据需要可以适宜含有根据需要的反应催化剂(叔胺系化合物、季铵系化合物、月桂酸锡化合物等)。
[本粘合片的制造方法]
本粘合片可以如下来制造:制作在具有光固化性的粘合片的正面和背面一侧或两侧层叠脱模薄膜而成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对该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的端缘宽度区域照射光,由此提高端缘宽度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由此制造本粘合片。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该粘合片的凝胶率优选为0~10%、其中为0~5%、尤其是为0~3%时,能进一步享受本发明的效果。
<粘合片卷绕体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将作为本粘合片的一例的长条的粘合片卷取为卷状而成的粘合片卷绕体即卷状粘合片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叙述。
作为卷状粘合片2的制造方法,例如可列举出如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在具有光固化性的长条的粘合片10的正面和背面一侧或两侧层叠长条的脱模薄膜11、12而成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沿一定方向(MD方向)进行输送的工序中,如图1及图2所示,对前述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片宽度方向(TD方向)两端部分的、从片端缘朝向片中央为宽度w[mm]的端缘宽度区域1A、1A分别照射光,使粘合片10中的端缘宽度区域1A、1A固化后,将前述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卷取成卷状,得到卷状粘合片2。
(光照射前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
光照射前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为在粘合片10的正面和背面两侧层叠脱模薄膜11、12而成的长条的层叠片,其粘合片10具有光固化性、并且在粘合片10的任意部分凝胶率均优选为0~15%的范围内、其中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下、尤其是10%以下。但是,也可以采用仅在本粘合片10的正面和背面一侧层叠脱模薄膜而成的构成。
作为上述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制作方法,例如可列举出用2张脱模薄膜11、12夹持粘合剂组合物,使用层压机形成粘合材料层的方法。另外,作为其它方法,可列举出如下方法:在一个脱模薄膜11上涂布粘合剂组合物而形成粘合材料层后,层叠另一脱模薄膜12。但是,不限定于所述制造方法。
作为涂布粘合剂组合物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逆转辊涂布、凹版涂布、棒涂布、刮刀涂布等以往公知的涂覆方式。
作为脱模薄膜11、12,可以适宜使用公知的脱模薄膜。例如可以选择使用对聚酯系、聚丙烯系、聚乙烯系的流延薄膜、拉伸薄膜涂布有机硅树脂并进行了脱模处理而成者、脱模纸等。
另外,也可以在脱模薄膜11、12中同样地配混前述粘合剂组合物中可配混的成分。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使端缘宽度区域固化的方法,如后述,通过隔着脱模薄膜照射光的方法进行的情况下,脱模薄膜优选具有不吸收或不反射该照射光的特性。
在本粘合片10的两侧层叠脱模薄膜11、12的情况下,一个脱模薄膜11可以与另一脱模薄膜12为相同的层叠构成或材料,也可以为不同的层叠构成或材料。
另外,可以为相同厚度,也可以为不同的厚度。另外,可以将剥离力不同的脱模薄膜、厚度不同的脱模薄膜层叠在本粘合片10的两侧。
前述脱模薄膜11、12的厚度优选为50~200μm、其中更优选为75μm以上或150μm以下。通过所述范围的厚度,不会阻碍来自片上方的光照射,容易调整端缘宽度区域和中央区域的凝胶率。
(端缘宽度区域1A的光固化方法)
作为对端缘宽度区域1A照射光使其固化的方法,如图1所示,优选对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片上表面从上方照射光、或对其片下表面从下方照射光、或从片上下两面分别从上下两方照射光。
其中,对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片上表面从上方照射光时,优选在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短边方向(TD方向)两侧的端缘宽度区域1A、1A的上方设置光源3,从相对于片上表面垂直的上方、或倾斜60~90°的上方、尤其倾斜70~90°的上方、尤其倾斜80~90°的上方照射光。通过以这样的角度进行照射,由此端缘宽度区域与中央区域的凝胶率之差(边界)变明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粘合剂的溢出。
对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片下表面从下方照射光时,基于与上述同样的理由,优选在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短边方向(TD方向)两侧的端缘宽度区域1A、1A的下方设置光源,从相对于片下表面垂直的下方、或倾斜60~90°的下方、尤其倾斜70~90°的下方、尤其倾斜80~90°的下方照射光。
此处,作为一边将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沿一定方向(MD方向)输送、一边对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片宽度方向(TD方向)两端部分照射光的方法,例如如图3的(A)所示,从相对于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片表面垂直的方向照射光。具体而言,可列举出在上表面的上方或下表面的下方设置光源3,对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上表面从上方照射光、或对其下表面从下方照射光、或对其两面从上下两方照射光的方法。
另外,如图3的(B)所示,可列举出在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片表面延长方向(图的水平方向横侧)设置光源3,对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片宽度方向(TD方向)两端面从水平方向横向照射光的方法。
将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时,清楚了:对于对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片宽度方向(TD方向)两端面从片表面的延长方向即如图3的(B)那样从水平方向横侧照射光的方法而言,能够仅使片宽度方向两端面的表面部分固化,因此在卷状态下由于施加的卷压,粘合剂会逐渐溢出。与此相对确认了:根据对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从上方或下方或从上下两方向照射光的方法,通过调整照射光的幅度,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卷状态下粘合剂因施加的卷压而逐渐溢出的情况。
作为制造本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的方法,并不排除如图3的(B)那样从水平方向横侧照射光的方法。但是,与该方法相比,图3的(A)所示那样的从垂直方向照射光的方法更能够非常有效地制造。
另外,如上所述,根据从上方或下方或上下两方向照射光的方法,如上所述也能够使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的标准偏差为3%以下。这样,根据所述方法,能够使端缘宽度区域的固化均匀化,能够有效地防止粘合剂逐渐溢出。
为了将粘合片10的端缘宽度区域1A的凝胶率调整至规定范围,例如可以通过平均单位时间的累积光线量、粘合片中的交联剂及交联引发剂的种类、含量等来进行调整。但是,不限定于此。
从光的指向性高的观点出发,照射光的光源3优选使用LED。对于光源3,各制造商公开了具有各种各样的发光波长的光源,特别优选在通常使用的引发剂会吸收的波长区域发光。具体而言优选为200nm~450nm、尤其优选为220nm以上或400nm以下。
另外,对于照射光的光源3,从光的指向性高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光扩散角度为50°以下、尤其为40°以下、尤其为30°以下的光源。通过使用这样的光扩散角度的光源,从而端缘宽度区域与中央区域的凝胶率之差(边界)变明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粘合剂的溢出。
照射光时,从引发剂的吸收波长的观点出发,优选至少照射200nm~450nm的波长的光。
进而,照射光时,从可获得充分抑制粘合剂的溢出的凝胶率的观点出发,优选对端缘宽度区域的各个侧照射平均单位面积为1000mJ/cm2~10000mJ/cm2、尤其为1500mJ/cm2以上或9000mJ/cm2以下、尤其为2000mJ/cm2以上或8000mJ/cm2以下的累积光线量的光。
需要说明的是,平均单位时间的累积光线量可以通过光源的输出、光源与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的距离、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的输送速度等来进行调整。作为一例,以下列举出优选的条件。
另外,对于光源3的输出,从有助于设备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5W/cm2~50W/cm2、其中进一步优选为1.0W/cm2以上或40W/cm2以下、尤其为2.0W/cm2以上或30W/cm2以下。
另外,对于光源3的MD方向长度3L、换言之照射光的MD方向的长度而言,从制造设备的小型化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0mm~2000mm、其中进一步优选为50mm以上或1000mm以下、尤其为100mm以上或500mm以下。
对于将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沿一定方向(MD)输送时的输送速度,从赋予生产率和充分的凝胶率的上升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m/分钟~30m/分钟、其中进一步优选为3m/分钟以上或25m/分钟以下、尤其为5m/分钟以上或20m/分钟以下。
例如,作为光源3,使用输出7W/cm2、照射波长365nm、光扩散角度30°、MD长度(表的光源长)44mm的LED,将光源3与卷状粘合片2的距离(表的光源距离)设为10mm,进行约3.8秒钟UV照射时,累积光线量为约3200mJ。
(卷取)
将使端缘宽度区域1A、1A光固化了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卷取成卷状时,平均1m薄膜宽度的卷取张力即卷张力优选为20~200N/m宽度。
卷取张力为20~200N/m宽度时,不会产生卷取偏移、卷取膨胀、以及卷取褶皱,能够降低伴随张力的薄膜的取向引起的相位差增大,因此优选。
从所述观点出发,卷张力优选为30~150N/m宽度、其中进一步优选为50N/m宽度以上或100N/m宽度以下。
光照射前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的各材料、层叠构成及制作方法与上述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同样即可。
另外,端缘宽度区域的光固化方法也与上述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同样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光固化方法不一定需要如上述那样在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状态下进行。例如,也可以在贴附脱模薄膜前的状态下使粘合片的端缘宽度区域固化,然后贴附脱模薄膜。通过采用这样的方法,例如即使在使用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着色剂等抑制光透过的物质的脱模薄膜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使粘合片的端缘宽度区域固化。
另外,本粘合片其自身具有光固化性就足够了,未必需要通过光照射实施端缘宽度区域的固化。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热进行端缘宽度区域的固化。
<本粘合片的使用方法>
本粘合片可以在切除凝胶率高的端缘宽度区域后以粘合片的形式来使用。
例如为上述卷状粘合片2的情况下,可以退卷并切断成适宜的大小、并且将凝胶率高的端缘宽度区域1A、1A切除后,将脱模薄膜11、12剥离从而以粘合片的形式来使用。而且例如可以用例如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以夹持本粘合片10的方式层叠后,从至少一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侧照射光例如紫外线,隔着该构件,使本粘合片10光交联而进行光固化,由此使2个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贴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本粘合片10时的固化方法并不限定于基于光照射的固化,也可以使用例如通过加热使其固化的方法等其他固化方法。
此处,对于作为被粘物的图像显示装置构成构件,例如可列举出表面保护面板、触摸面板、图像显示面板等。
<语句的说明等>
本发明中“(甲基)丙烯酸”是指分别包括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的含义,“(甲基)丙烯酰基”是指分别包括丙烯酰基及甲基丙烯酰基的含义,“(甲基)丙烯酸酯”是指分别包括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的含义。
通常片与薄膜的界限不明确,本发明中没必要在表述上将两者区别开,因此在本发明中,称为“薄膜”的情况下也包含“片”,称为“片”的情况下也包含“薄膜”。
另外,图像显示面板、保护面板等这样表述为“面板”的情况下,包含板体、片及薄膜。
本说明书中,记载为“X~Y”(X、Y为任意的数字)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与“X以上且Y以下”的含义一同,也包含“优选大于X”或“优选小于Y”的含义。
另外,记载为“X以上”(X为任意数字)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包含“优选大于X”的含义,记载为“Y以下”(Y为任意数字)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也包含“优选小于Y”的含义。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及比较例进行说明。
<测定及评价方法>
首先,对实施例·比较例中的样品的各种物性值的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凝胶率的测定)
后述的实施例1~4及比较例1及4中,经光固化的端缘宽度区域的宽度w[mm]已知,因此对实施例中的得到的粘合片,自从短边方向两侧片端缘朝向片中央为宽度w[mm]的区域中任意采集约0.05g的量,将其作为端缘宽度区域的测定样品,另一方面,从未光固化的中央区域任意采集约0.05g的量,将其作为中央区域的测定样品。
另一方面,对于比较例2及3中,对从短边方向两侧片端缘朝向片中央每宽度w[mm]=0.5mm依次切出,从各区域中任意采集约0.05g的量,将其作为端缘宽度区域的测定样品,另一方面,从未光固化的中央区域任意采集约0.05g的量,将其作为中央区域的测定样品。
需要说明的是,对比较例2及3,也测定了从短边方向两侧片端缘朝向片中央为宽度w[mm]=1~1.5mm的区域的凝胶率,结果均为0%,因此将前述宽度w[mm]=1mm作为端缘宽度区域。
然后,对各个所述测定样品,用预先测定了质量(X)的不锈钢制网(#200包成袋状,折叠袋口而关闭,测定该包的质量(Y)后,浸渍于100ml的乙酸乙酯中,在23℃下在暗处保管24小时后,取出包,在70℃下加热4.5小时,使附着的乙酸乙酯蒸发,测定经干燥的包的质量(Z),将求出的质量代入下述式来求出。
凝胶率[%]=[(Z-X)/(Y-X)]×100
对任意6点进行同样的凝胶率测定,由得到的值求出凝胶率的标准偏差。若说起关于标准偏差的求法,首先求出6点的凝胶率的平均值。接着对6点分别计算与所得平均值的差,求出偏差。接着计算所得偏差的均方根,求出分散。最后计算方差的正平方根,求出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的标准偏差。
(粘合剂的渗出的评价)
将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制作的卷状粘合片在30℃×90%(RH)的恒温高湿环境下暴露100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其试验片的端面。
将端面状态未变化者评价为“○(good)”,将粘合剂溢出从而端面发生变形者评价为“×(poor)”。
(累积照射量)
对于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照射的UV的累积照射量,作为累积光量计,使用紫外线累积光量计“UIT-250”(USHIO INC.制),安装365nm波长的受光部,进行2次测量,以2位有效数字求出其平均值,作为各自的累积照射量。
<实施例1>
将作为(甲基)丙烯酸类共聚物(a)的、数均分子量2400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分子单体(Tg:105℃)15质量份(18mol%)与丙烯酸丁酯(Tg:-55℃)81质量份(75mol%)与丙烯酸(Tg:106℃)4质量份(7mol%)无规共聚而成的丙烯酸类共聚物(a-1)(重均分子量23万)1kg、作为交联剂(b)的二甲基丙烯酸甘油酯(日油株式会社制、制品名:GMR)(b-1)90g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c)的2,4,6-三甲基二苯甲酮与4-甲基二苯甲酮的混合物(Lanberti公司制、制品名:ESACURE TZT)(c-1)15g均匀混合,制作粘合材料层中使用的树脂组合物。所得树脂组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
用由进行了脱模处理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形成的脱模薄膜11(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制品名:Diafoil MRV-V06、厚度:100μm)和由同样进行了脱模处理的PET薄膜形成的脱模薄膜12(在厚度75μm的双轴拉伸间苯二甲酸共聚PET薄膜的一面层叠由有机硅系化合物形成的厚度2μm的脱模层而成的薄膜)这2张夹持所得树脂组合物,使用层压机以粘合片10的厚度成为150μm的方式赋形为长条片状,制作长条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
如图1及图2所示,将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沿一定方向(MD方向)以20m/分钟的输送速度(线速度)输送,并且对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片宽度方向(TD方向)两端部分的、从片端缘朝向片中央为宽度w=5[mm]的端缘宽度区域1A、1A的上表面分别从上方照射紫外线(UV),使粘合片10中的端缘宽度区域1A、1A固化后,将前述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以每1m薄膜宽度的卷取张力(卷张力)为70N/m宽度卷取成卷状,得到全长100m、卷宽度1000mm的长条的卷状粘合片2。
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中的粘合片10、即固化前的粘合片10的凝胶率为0%。
此时,如图1及图2所示,在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两侧端缘的垂直上方分别配置光源3,对粘合片层叠体1的片上表面从垂直上方照射紫外线。
光源3使用输出7W/cm2、照射波长365nm、光扩散角度30°、MD方向长度(表的光源长)44mm的LED。另外,将光源3与卷状粘合片2的距离(表的光源距离)设为10mm,以平均单位时间的累积光线量成为1600mJ的方式进行光照射。
<实施例2>
将输送速度(线速度)及平均单位时间的累积光线量变更为如表所示,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卷状粘合片2。
<实施例3>
变更固化宽度,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得到卷状粘合片2。
<比较例1>
变更固化宽度,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得到卷状粘合片2。
<比较例2>
将照射光的方向如图3的(B)所示变更为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片表面延长方向即侧面方向,变更固化宽度,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得到卷状粘合片2。
<比较例3>
将照射光的方向如图3的(B)所示那样变更为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1的片表面延长方向即侧面方向,并且变更光源的种类,将输送速度(线速度)、平均单位时间的累积光线量及其它条件变更为如表所示,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得到卷状粘合片2。
<实施例4>
将粘合片的厚度变更为100μm,将固化宽度变更为35d,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得到卷状粘合片2。
<比较例4>
将固化宽度变更为25d,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得到卷状粘合片2。
[表1]
Figure BDA0003354408930000271
根据上述实施例及目前为止发明人等进行的试验结果可知,将粘合片在卷取成卷状的状态下、并且在常温下保管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地抑制粘合剂从卷端面溢出,需要至少使固化区域即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大于中央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并且使端缘宽度区域的宽度w[mm]与粘合片的厚度d[mm]的关系为30d<w。

Claims (11)

1.一种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其特征在于,其是将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成卷状而得的,其中,所述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是在粘合片的正面和背面一侧或两侧层叠脱模薄膜而成的,
所述粘合片具有光固化性、并且所述粘合片的端缘宽度区域和中央区域满足以下的条件(1),其中,所述端缘宽度区域是从短边方向两侧片端缘朝向片中央为宽度w[mm]的区域,所述中央区域是比该端缘宽度区域靠片中央的区域,进而,所述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为15%以上且100%以下,所述中央区域的凝胶率为0%以上且不足15%,
(1)端缘宽度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大于中央区域的粘合片的凝胶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其满足以下的条件(2),
(2)将粘合片的厚度设为d[mm]时,满足30d<w<100d。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其中,端缘宽度区域的凝胶率的标准偏差为3%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其中,所述粘合片的厚度d为0.05mm~1mm。
5.一种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的制造方法,其为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的制造方法,其中,
对在具有光固化性的粘合片的正面和背面一侧或两侧层叠脱模薄膜而成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的端缘宽度区域照射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照射光后,将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取成卷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的片上表面从上方照射光、或对该片下表面从下方照射光、或对片上下两面分别从上下两方照射光。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照射光的光源的光扩散角度为50°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LED作为照射光的光源。
10.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照射光时,至少照射200nm~450nm的波长的光。
11.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脱模薄膜的粘合片卷绕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照射平均单位面积为1000mJ/cm2~10000mJ/cm2的累积光线量的光。
CN202111346690.2A 2016-12-07 2017-11-24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40856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46690.2A CN114085624B (zh) 2016-12-07 2017-11-24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7357 2016-12-07
JP2016-237357 2016-12-07
CN201780075715.5A CN110050049B (zh) 2016-12-07 2017-11-24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PCT/JP2017/042202 WO2018105413A1 (ja) 2016-12-07 2017-11-24 粘着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111346690.2A CN114085624B (zh) 2016-12-07 2017-11-24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5715.5A Division CN110050049B (zh) 2016-12-07 2017-11-24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5624A true CN114085624A (zh) 2022-02-25
CN114085624B CN114085624B (zh) 2023-11-17

Family

ID=6249110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5715.5A Active CN110050049B (zh) 2016-12-07 2017-11-24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CN202111346690.2A Active CN114085624B (zh) 2016-12-07 2017-11-24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5715.5A Active CN110050049B (zh) 2016-12-07 2017-11-24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052726B2 (zh)
KR (1) KR102426470B1 (zh)
CN (2) CN110050049B (zh)
TW (1) TWI758360B (zh)
WO (1) WO20181054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80093A (ko) * 2019-10-04 2022-06-14 린텍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점착 시트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16905A (ja) * 1997-10-15 1999-04-27 Sekisui Chem Co Ltd 粘着テープまたはシートの端面処理方法
JP2001288425A (ja) * 2000-04-07 2001-10-16 Nitto Denko Corp 粘着テープ巻回体及び粘着テープ巻回体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53970B2 (ja) * 2004-05-20 2011-03-16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粘着剤層の露出端面の処理方法
JP5296364B2 (ja) 2007-10-22 2013-09-25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アクリル系透明粘着剤組成物
JP2010185037A (ja) 2009-02-13 2010-08-26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粘着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1010599A1 (ja) * 2009-07-22 2011-01-27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とその硬化物、樹脂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法、及び表示装置
KR101014822B1 (ko) * 2010-07-09 2011-02-15 주식회사 애니 테이프 친환경 자외선 핫멜트 테이프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756600B (zh) * 2010-09-06 2017-06-23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构成用叠层体的制造方法、及图像显示装置
JP5872798B2 (ja) * 2011-06-14 2016-03-0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再剥離用粘着テー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21970B2 (ja) 2012-06-21 2016-05-2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熱伝導性粘着組成物
JP5991531B2 (ja) 2012-11-07 2016-09-14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用粘着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4189778A (ja) * 2013-03-28 2014-10-06 Lintec Corp 両面粘着シートおよび捲回体
JP6340765B2 (ja) * 2013-08-21 2018-06-13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361121B2 (ja) 2013-11-29 2018-07-25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粘着剤樹脂組成物
JP6363930B2 (ja) * 2014-10-10 2018-07-2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剤付き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675825B2 (ja) 2014-11-20 2020-04-08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着色粘着シート
JP6587811B2 (ja) * 2015-02-24 2019-10-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熱剥離型粘着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16905A (ja) * 1997-10-15 1999-04-27 Sekisui Chem Co Ltd 粘着テープまたはシートの端面処理方法
JP2001288425A (ja) * 2000-04-07 2001-10-16 Nitto Denko Corp 粘着テープ巻回体及び粘着テープ巻回体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0049B (zh) 2021-12-07
KR102426470B1 (ko) 2022-07-28
TWI758360B (zh) 2022-03-21
JPWO2018105413A1 (ja) 2019-10-24
CN110050049A (zh) 2019-07-23
CN114085624B (zh) 2023-11-17
WO2018105413A1 (ja) 2018-06-14
TW201833273A (zh) 2018-09-16
JP7052726B2 (ja) 2022-04-12
KR20190093601A (ko) 2019-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1992B (zh) 雙面黏著片材、含圖像顯示裝置構成用構件之積層體、積層體形成套組及雙面黏著片材之用途
TWI625244B (zh) 附雙面黏著劑之光學薄膜、及使用其之圖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KR101888984B1 (ko) 화상 표시 장치 구성용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TWI818234B (zh) 透明雙面黏著片及黏著片積層體
JP2021050342A (ja) 透明両面粘着シート及び粘着シート積層体
JP6772837B2 (ja) 粘着シート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構成部材積層体
JP6558287B2 (ja) 画像表示装置構成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22033767A (ja) 光硬化性組成物、粘着シート、粘着シート積層体、硬化物、画像表示装置構成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17138544A1 (ja) 透明両面粘着シート及び粘着シート積層体
WO2019031426A1 (ja) 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積層体、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パネル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2021119234A (ja) 光硬化型粘着シート
JP2021004373A (ja) 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積層体、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パネル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7415366B2 (ja) 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粘着シート積層体、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9210445A (ja) 光硬化性粘着シート
KR102627869B1 (ko) 광경화성 점착 시트, 화상 표시 장치용 적층체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10050049B (zh) 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12912457B (zh) 粘合剂树脂组合物、粘合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粘合片、光学构件、图像显示装置用层叠体和图像显示装置
TWI700676B (zh) 圖像顯示裝置用積層體之製造方法
JP2020164575A (ja) 両面粘着シート、離型フィルム付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
JP2017141442A (ja) 透明両面粘着シート
TWI842162B (zh) 光硬化性黏著片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