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80657A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80657A
CN114080657A CN202080047690.XA CN202080047690A CN114080657A CN 114080657 A CN114080657 A CN 114080657A CN 202080047690 A CN202080047690 A CN 202080047690A CN 114080657 A CN114080657 A CN 1140806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k
engaging
arc
engaging portion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769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80657B (zh
Inventor
川岛成则
古畑幸生
庄司晴纪
坂田昌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80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06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806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06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33/08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01H9/04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H01H9/042Explosion-proof cases
    • H01H9/043Explosion-proof cases with pressure-relief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2Ventilating; Cooling;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电磁接触器(1)包括:设置有触点部(6)的消弧室(S);具有收纳消弧室的消弧室收纳部(9)的壳体(3);和安装于壳体并覆盖消弧室收纳部的消弧盖(7)。壳体和消弧盖中的至少任一者具有第1卡合部(22、24)和第2卡合部(23、25),另一者具有与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卡合的第3卡合部(26、28)。而且,在第1卡合部与第3卡合部彼此卡合的第1状态和第2卡合部与第3卡合部卡合的第2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消弧盖被保持于上述壳体。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接触器,特别是涉及保持消弧盖的结构。
背景技术
电磁接触器包括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下壳体和上壳体,在上壳体固定有分别具有触点的端子部和电磁铁的线圈端子,并且在上壳体内的消弧室收纳有包括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触点部。在下壳体内收纳有驱动触点部的电磁铁和驱动杆。另外,在上壳体安装有覆盖消弧室内的触点部的消弧盖和覆盖电磁铁的线圈端子的端子盖。
在此,如果由于短路事故等而在电磁接触器的触点部流过异常的大电流,则有可能因产生的电弧气体引起的消弧室的内压上升而将消弧盖吹飞。
因此,已知有如下的电磁接触器:形成从矩形的消弧盖的一对长边侧壁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向外部突出的凸台轴,在上壳体形成一对凸台孔,在将一对凸台轴嵌合于该一对凸台孔的状态下将消弧盖安装于上壳体(例如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的电磁接触器中,当消弧室的内压上升时,消弧盖绕与上壳体的凸台孔嵌合的凸台轴旋转,成为消弧盖的一个短边侧比另一个短边侧先浮起的单侧打开状态,由此使产生的电弧气体从排气孔向外部放出,使消弧室的内压减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42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电磁接触器中,即使消弧盖成为单侧打开状态,电弧气体的排出量也小,消弧室的内压上升,所以消弧盖猛烈地打开,容易从上壳体脱落。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能够将在消弧室产生的电弧气体向外部放出,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消弧盖的吹走。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接触器包括:设置有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消弧室;具有收纳消弧室的消弧室收纳部的壳体;和安装于壳体并覆盖消弧室收纳部的消弧盖,壳体和消弧盖中的至少任一者具有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另一者具有与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卡合的第3卡合部,在第1卡合部与第3卡合部卡合着的第1状态和第2卡合部与第3卡合部卡合着的第2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消弧盖被保持于壳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能够将在消弧室产生的电弧气体向外部放出并且可靠地防止消弧盖的吹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上壳体拆下消弧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在上壳体安装有消弧盖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上壳体的第3卡合部与设置于消弧盖的第1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上壳体的第3卡合部与设置于消弧盖的第2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消弧盖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消弧盖和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上壳体的第1卡合部与设置于消弧盖的第3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上壳体的第2卡合部与设置于消弧盖的第3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厚度与平面尺寸的关系、各层的厚度的比率等与现实不同。因此,具体的厚度、尺寸应参考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当然也包含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
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了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将构成部件的材质、形状、结构、配置等特定为下述内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能够在所要求的权利范围中记载的内容所规定的技术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记载的“上”、“下”、“底”、“前”、“后”、“长边方向”、“短边方向”等表示方向的用语参照附图的方向来使用。
[第1实施方式]
图1至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
图1表示电磁接触器1的整体结构,包括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下壳体2和上壳体3。在上壳体3上固定有分别具有触点的端子部4a~4d和电磁铁的线圈端子5,并且安装有覆盖用于收纳后述的收纳室S的消弧室收纳部9的消弧盖7、以及覆盖端子部4a~4d和电磁铁的线圈端子5的端子盖8。在下壳体2内收纳有驱动触点部6的电磁铁(未图示)和驱动杆(未图示)。
图2是表示从电磁接触器1的上壳体3拆下消弧盖7的状态的图。上壳体3通过一对壳体外壁10a、10b和将这一对壳体外壁10a、10b之间平行地分隔的多个壳体间隔壁11,第1多个主电路端子室12a和第1线圈端子室13a与第2主电路端子室12b和第2线圈端子室13b相互在背面侧相对地设置,通过在这些第1多个主电路端子室12a、第1线圈端子室13a与第2主电路端子室12b、第2线圈端子室12b之间设置多个壳体内壁14而形成消弧室收纳部9。在该消弧室收纳部9收纳有设有触点部6的消弧室S。
触点部6包括:具有分别配置在第1主电路端子室12a和第2主电路端子室12b中的触点的端子部6a;配置在消弧室S中的可动触点支承件6b;和复位弹簧(未图示),其配置在可动触点支承件6b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并且将可动触点支承件6b向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施力。
而且,可动触点支承件6b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经由驱动杆(未图示)与收纳于下壳体2的电磁铁连结,当构成电磁铁的励磁线圈(未图示)成为励磁状态时,可动触点支承件6b克服复位弹簧而向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移动。
如图2所示,消弧盖7包括:在电磁接触器1的安装姿态下成为正面侧的矩形的盖主体15;从该盖主体15的长边侧缘部彼此相对地形成的一对长边壁部16、16;和从盖主体15的短边侧缘部彼此相对地形成的一对短边壁部18、19。另外,消弧盖7包括:一对卡合腿部20,其在盖主体15的一个短边侧缘部以使一个短边壁部18位于该一对卡合腿部20之间的方式在短边方向上分离地形成;和一对卡合腿部21,其在盖主体15的另一个短边侧缘部以使另一个短边壁部19位于该一对卡合腿部21之间的方式在短边方向上分离地形成。一对卡合腿部20和卡合腿部21沿着消弧盖7相对于上壳体3安装的方向形成。
在形成于盖主体15的一个短边侧缘部的一对卡合腿部20的根端侧,形成有向盖主体15的长边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第1钩部22,在一对卡合腿部20的前端,形成有向与第1钩部22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第2钩部23。另外,在形成于盖主体15的另一个短边侧缘部的一对第2卡合腿部21的根端侧,形成有向盖主体15的长边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第1钩部24,在一对第2卡合腿部21的前端,形成有向与第1钩部24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第2钩部25。
如图3所示,在上壳体3的壳体外壁10a的内壁,形成有与消弧盖7的一对卡合腿部20的第1钩部22和第2钩部23卡合的钩卡合部26。
另外,在上壳体3的壳体外壁10b形成有从下壳体2侧向上方延伸的2条狭缝27(参照图2),在这些狭缝27的上端缘部形成有与消弧盖7的一对卡合腿部21的第1钩部24和第2钩部25卡合的钩卡合部28。
如图4的(a)所示,设置在卡合腿部20的腿部前端20a的第2钩部23,形成为从腿部前端20a向腿部根端20b弯曲的钩爪形状,第2钩部23的朝向腿部根端20b的第2钩内表面23a形成为平坦面。而且,如果将卡合腿部20相对于上壳体3安装的方向设为由点划线的符号K1表示的假想线,则假想线K1与沿着第2钩内表面23a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被设定为锐角。
设置于比第2钩部23靠腿部根端20b侧的位置的第1钩部22以截面三角形状突出地形成。
第1钩部22的朝向腿部根端20b的第1钩内表面22a形成为平坦面。而且,卡合腿部20的假想线K1与沿着第1钩内表面22a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比假想线K1与沿着第2钩内表面23a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大,例如设定为钝角。
另外,供第1钩部22和第2钩部23卡合的钩卡合部26以截面三角形状突出,并且形成有与形成为钩爪形状的第2钩部23的第2钩内表面23a啮合的卡合面26a。
该钩卡合部26的与卡合面26a相反一侧的面(朝向上壳体3的开口部侧的面)形成为随着从卡合面26a的前端去往上壳体3的开口部而倾斜的面(以下称为倾斜面26b)。
另外,如图4的(b)所示,设置于卡合腿部21的腿部前端21a的第2钩部25形成为从腿部前端21a向腿部根端21b弯曲的钩爪形状,第2钩部25的朝向腿部根端21b的第2钩内表面25a形成为平坦面。而且,如果将卡合腿部21相对于上壳体3安装的方向设为由点划线的符号K2表示的假想线,则假想线K2与沿着第2钩内表面25a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被设定为锐角。
设置于比第2钩部25靠腿部根端21b侧的位置的第1钩部24以截面三角形状突出地形成。
第1钩部24的朝向腿部根端21b的第1钩内表面24a形成为平坦面。而且,卡合腿部21的假想线K2与沿着第1钩内表面24a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比假想线K2与沿着第2钩内表面25a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大,例如设定为钝角。
另外,供第1钩部24和第2钩部25卡合的钩卡合部28以截面三角形状突出,并且形成有与形成为钩爪形状的第2钩部25的第2钩内表面25a啮合的卡合面28a。
该钩卡合部28的与卡合面28a相反一侧的面(朝向上壳体3的开口部侧的面)形成为随着从卡合面26a的前端去往上壳体3的开口部而倾斜的面(以下称为倾斜面28b)。
在此,卡合腿部20的第1钩部22的第1钩内表面22a形成为与假想线K1所成的角度比第2钩部23的第2钩内表面23a与假想线K1所成的角度大,所以与第2钩部23的第2钩内表面23a相比,容易解除与钩卡合部26的卡合面26a的卡合。通过使该第1钩部22的第1钩内表面22a与假想线K1所成的角度变化,能够控制电磁接触器1的产品性能。即,当第1钩内表面22a接近锐角时,不易解除与钩卡合部26的卡合面26a的卡合,并且消弧盖7不易脱离,从而提高了机械耐久性。相反,如果使第1钩内表面22a接近钝角,则与钩卡合部26的卡合面26a的卡合立即被解除,在消弧室S产生的电弧气体的排气性提高。当消弧室S的排气性提高时,能够抑制消弧室收纳部9的内压上升,所以能够抑制消弧盖7的上升速度,防止消弧盖7的脱落。
另外,卡合腿部21的第1钩部24的第1钩内表面24a形成为与假想线K2所成的角度比第2钩部25的第2钩内表面25a与假想线K2所成的角度大,所以与第2钩部25的第2钩内表面25a相比,容易解除与钩卡合部28的卡合面28a的卡合。通过使该第1钩部24的第1钩内表面24a与假想线K2所成的角度变化,能够与上述的卡合腿部20的第1钩部22的第1钩内表面22a同样地控制电磁接触器1的产品性能。
然后,消弧盖7以覆盖消弧室收纳部9的方式嵌入上壳体3(图2的箭头方向)。此时,如图3所示,一对长边壁部16在上壳体3的壳体内壁14上滑动而进入消弧室收纳部9,一对卡合腿部20和一对卡合腿部21一边弹性变形一边在上壳体3的一对壳体外壁10a、10b的内表面上滑动。然后,卡合腿部20的第1钩部22与钩卡合部26卡合,卡合腿部21的第1钩部24与钩卡合部28卡合。由此,消弧盖7以覆盖消弧室收纳部9的状态安装于上壳体3。
在此,为了将消弧盖7安装于上壳体3,当使消弧盖7的卡合腿部20和卡合腿部21向上壳体3的钩卡合部26、28向安装方向移动时,卡合腿部20通过第2钩部23和第1钩部22沿着钩卡合部26的倾斜面26b滑动而使卡合腿部20逐渐弹性变形,所以能够防止因卡合腿部20的局部变形而导致的破损。另外,卡合腿部21也通过第2钩部25和第1钩部24沿着钩卡合部28的倾斜面28b滑动而使卡合腿部21逐渐弹性变形,所以能够防止因卡合腿部21的局部变形而导致的破损。
然后,在钩卡合部26与第1钩部22的第1钩内表面22a卡合而完成卡合腿部20侧的消弧盖7向上壳体3的安装时,会产生解除了弹性变形的卡合腿部20与钩卡合部26的前端抵接的声音,所以能够容易地确认消弧盖7的安装完成。另外,在钩卡合部28与第1钩部24的第1钩内表面24a卡合而完成卡合腿部21侧的消弧盖7向上壳体3的安装时,也会产生解除了弹性变形的卡合腿部21与钩卡合部28的前端抵接的声音,所以能够容易地确认消弧盖7的安装完成。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上壳体3和消弧盖7的电磁接触器1中,由于短路事故等,在触点部6中流过异常的大电流,消弧室S的内压因产生的电弧气体而过度上升,从而消弧盖7从上壳体3脱离而要浮起。
在此,当消弧室S的内压过度上升时,通过卡合腿部20向右侧弹性变形而使钩卡合部26向第1钩部22的截面三角形状的顶部移动,解除与第1钩部22的卡合状态,通过卡合腿部21向左侧弹性变形而使钩卡合部28向第1钩部24的截面三角形状的顶部移动,解除与第2钩部25的卡合状态。然后,通过消弧盖7相对于上壳体3浮起,如图5的(a)所示,卡合腿部20的第2钩部23的第2钩内表面23a与钩卡合部26的卡合面26a啮合而维持第2钩部23和钩卡合部26的卡合,如图5的(b)所示,卡合腿部21的第2钩部25的第2钩内表面25a与钩卡合部28的卡合面28a啮合而维持第2钩部25和钩卡合部28的卡合。由此,在消弧盖7的一对长边壁部16、16和一对短边壁部18、19与上壳体3的壳体外壁10a、10b、壳体内壁14之间、即盖主体15的整周形成间隙,该间隙成为排气孔,消弧室S内的电弧气体向外部放出,消弧室S的内压减少,防止消弧盖7的吹走。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消弧盖7设置有相对于设在上壳体3的钩卡合部26、28卡合力弱的第1钩部22、24和相对于钩卡合部26、28卡合力强的第2钩部23、25,在使第1钩部22、24与钩卡合部26、28卡合的状态下安装于上壳体3,在消弧室S的内压因电弧气体而过度上升时,通过将卡止力弱的第1钩部22、24的卡合从钩卡合部26、28脱离而使消弧盖7浮起,能够将消弧室S内的电弧气体可靠地向外部放出。而且,通过将具有强卡止力的第2钩部23、25与钩卡合部26、28卡合,能够可靠地防止消弧盖7从上壳体3吹飞。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消弧盖7是将从盖主体15延伸的一对卡合腿部20、21、设于卡合腿部20、21的腿部前端20a、21a的第2钩部23、25、设于比第2钩部23、25靠腿部根端20b、21b侧的位置的第1钩部22、24一体地形成的简单结构的部件,所以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化,并且不需要用于安装于上壳体3的较大的安装空间,能够实现电磁接触器1的小型化。
另外,优选卡合腿部20、21的第2钩部23、25和上壳体3的钩卡合部26、28相对于消弧盖7安装的方向不是直角,而是形成为钩爪状。消弧室S的内压过度上升而浮起的消弧盖7成为盖主体15的中央部向上方鼓出而大幅挠曲的状态。在消弧盖7以这种方式在盖主体15大幅挠曲的状态下浮起的情况下,设置于上壳体3的钩卡合部26、28的卡合面26a、28a能够以与钩爪形状的第2钩部23、25的至少第2钩内表面23a、25a的前端啮合的状态卡合。因此,即使消弧盖7在盖主体15大幅挠曲的状态下浮起,第2钩部23和25与钩卡合部26和28的卡合力也增大,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消弧盖7被从上壳体3吹飞。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图6和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主要部分。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的消弧盖7中,没有形成第1实施例中所示的一对卡合腿部20,并且一对凸台轴29突出地形成在一对长边壁部16的一个短边壁部18附近的位置处。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上壳体3在一个壳体外壁10a的内壁没有形成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钩卡合部26,在接近一个壳体外壁10a的位置形成有供消弧盖7的一对凸台轴29分别嵌合的一对凸台孔30。
具有上述结构的消弧盖7和上壳体3的电磁接触器1,由于短路事故等而在触点部6中流动异常的大电流,消弧室S的内压过度因产生的电弧气体而上升,从而消弧盖7从上壳体3脱离而要浮起。
当消弧室S的内压过度上升时,消弧盖7通过卡合腿部21向左侧弹性变形而使钩卡合部28向第1钩部24的截面三角形状的顶部移动,解除与第2钩部25的卡合状态,通过绕与凸台孔30嵌合的凸台轴29旋转而使另一个短边壁部19侧浮起。
这样,当消弧盖7的另一个短边壁部19侧浮起时,在另一个短边壁部19的下端面与另一个壳体外壁10b的上端面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成为排气孔,消弧室S内的电弧气体向外部放出,消弧室S的内压减少,防止消弧盖7的吹走。
因此,在包括本实施方式的上壳体3和消弧盖7的电磁接触器1中,设置有具有相对于设在上壳体3的钩卡合部28卡合力弱的的第1钩部24和具有相对于钩卡合部28卡合力强的的第2钩部25,并且消弧盖7在第1钩部24与钩卡合部28卡合的状态下安装在上壳体3上,并且当消弧室S的内压因电弧气体而过度升高时,消弧盖7的卡止力弱的第1钩部24的卡合从钩卡合部28脱离,卡止力强的第2钩部25与钩卡合部28卡合,并且消弧盖7绕与凸台孔30嵌合的凸台轴29旋转浮起,由此能够可靠地将消弧室S中的电弧气体放出到外部,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消弧盖7从上壳体3吹飞。
另外,在消弧室S的内压因电弧气体而过度上升时,消弧盖7通过卡止力强的第2钩部25与钩卡合部28卡合而防止猛烈地打开,所以也能够不高强度地形成消弧盖7的凸台轴28和上壳体3的凸台孔30,能够实现部件成本的降低化。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图8和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主要部分。此外,第3实施方式也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8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上壳体3的一个壳体外壁10a,在从开口部分离的内壁形成有第1钩部31,在比第1钩部31靠开口部侧形成有第2钩部32。另外,如图8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上壳体3的一个壳体外壁10a,在从开口部分离的内壁形成有第1钩部33,在比第1钩部33靠开口部侧形成有第2钩部34。
如图8的(a)所示,在形成于消弧盖7的一个短边壁部侧的卡合腿部20的前端,形成有与形成于上壳体3的一个壳体外壁10a的第1钩部31和第2钩部32卡合的钩卡合部35。另外,如图8的(b)所示,在形成于消弧盖7的另一个短边壁部侧的卡合腿部21的前端,形成有与形成于上壳体3的另一个壳体外壁10b的第1钩部33和第2钩部33卡合的钩卡合部36。
如图8的(a)所示,形成于上壳体3的壳体外壁10a的第2钩部32形成为向从上壳体3的开口部分离的方向弯曲的钩爪形状,与开口部相反一侧的第2钩内表面32a形成为平坦面。而且,如果将卡合腿部20相对于上壳体3安装的方向设为由点划线的符号K3表示的假想线,则假想线K3与沿着第2钩内表面32a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被设定为锐角。
在比第2钩部32更远离上壳体3的开口部的方向上形成的第1钩部31以截面三角形状突出地形成。第1钩部31的与上壳体3的开口部相反一侧的第1钩内表面31a形成为平坦面。而且,假想线K3与沿着第1钩内表面31a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比假想线K3与沿着第2钩内表面32a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大,例如设定为钝角。
另外,供第1钩部31和第2钩部32卡合的钩卡合部35以截面三角形状突出,并且形成有与形成为钩爪形状的第2钩部32的第2钩内表面32a啮合的卡合面35a。该钩卡合部35的与卡合面35a相反一侧的面形成为从卡合面35a的前端向远离上壳体3的开口部的方向倾斜的面(以下称为倾斜面35b)。
另外,如图8的(b)所示,形成于上壳体3的壳体外壁10b的第2钩部34形成为向从上壳体3的开口部分离的方向弯曲的钩爪形状,与开口部相反一侧的第2钩内表面34a形成为平坦面。而且,如果将卡合腿部21相对于上壳体3安装的方向设为由点划线的符号K4表示的假想线,则假想线K4与沿着第2钩内表面34a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被设定为锐角。
在比第2钩部34更远离上壳体3的开口部的方向上形成的第1钩部33以截面三角形状突出地形成。第1钩部33的与上壳体3的开口部相反一侧的第1钩内表面33a形成为平坦面。而且,假想线K4与沿着第1钩内表面33a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比假想线K4与沿着第2钩内表面34a的延长线所成的角度大,例如设定为钝角。
另外,供第1钩部33和第2钩部34卡合的钩卡合部36以截面三角形状突出,并且形成有与形成为钩爪形状的第2钩部34的第2钩内表面34a啮合的卡合面36a。该钩卡合部36的与卡合面36a相反一侧的面形成为从卡合面36a的前端向远离上壳体3的开口部的方向倾斜的面(以下称为倾斜面36b)。
在此,形成于壳体外壁10a的第1钩部31的第1钩内表面31a形成为与假想线K3所成的角度比第2钩部32的第2钩内表面32a与假想线K3所成的角度大,所以与第2钩部32的第2钩内表面32a相比,容易解除与钩卡合部35的卡合面35a的卡合。通过使该第1钩部31的第1钩内表面31a与假想线K3所成的角度变化,能够控制电磁接触器1的产品性能。即,当第1钩内表面31a接近锐角时,不易解除与钩卡合部35的卡合面35a的卡合,并且消弧盖7不易脱离,从而提高了机械耐久性。相反,如果使第1钩内表面31a接近钝角,则与钩卡合部35的卡合面35a的卡合立即被解除,在消弧室S产生的电弧气体的排气性提高。当消弧室S的排气性提高时,能够抑制消弧室S的内压上升,所以能够抑制消弧盖7的上升速度,防止消弧盖7的脱落。
另外,形成于壳体外壁10b的第1钩部33的第1钩内表面33a形成为与假想线K4所成的角度比第2钩部34的第2钩内表面34a与假想线K4所成的角度大,所以与第2钩部34的第2钩内表面34a相比,容易解除与钩卡合部36的卡合面36a的卡合。通过使该第1钩部33的第1钩内表面33a与假想线K4所成的角度变化,能够与上述的形成于链体外壁10a的第1钩部31的第1钩内表面31a同样地控制电磁接触器1的产品性能。
然后,消弧盖7以覆盖消弧室收纳部9的状态安装于上壳体3。此时,当消弧盖7的卡合腿部20和卡合腿部21沿着上壳体3的壳体外壁10a、10b在安装方向上移动时,卡合腿部20的钩卡合部35的倾斜面35b在壳体外壁10a的第2钩部32和第1钩部31上滑动,所以卡合腿部20逐渐弹性变形,从而能够防止由局部变形引起的破损。另外,卡合腿部21的钩卡合部36的倾斜面36b在壳体外壁10b的第2钩部34和第1钩部33滑动,所以卡合腿部21逐渐弹性变形而能够防止局部的变形所导致的破损。
然后,在钩卡合部35与第1钩部31的第1钩内表面31a卡合而完成卡合腿部20侧的消弧盖7向上壳体3的安装时,会产生解除了弹性变形的卡合腿部20与第1钩部31抵接的声音,所以能够容易地确认消弧盖7的安装完成。另外,在钩卡合部36与第1钩部33的第1钩内表面33a卡合而完成卡合腿部21侧的消弧盖7向上壳体3的安装时,也会产生解除了弹性变形的卡合腿部21与第1钩部33抵接的声音,所以能够容易地确认消弧盖7的安装完成。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上壳体3和消弧盖7的电磁接触器1中,当消弧室S的内压过度上升时,通过卡合腿部20向右侧弹性变形而使钩卡合部35向第1钩部31的截面三角形状的顶部移动,解除与第1钩部31的卡合状态,并且通过卡合腿部21向左侧弹性变形而使钩卡合部36向第1钩部33的截面三角形状的顶部移动,解除与第2钩部33的卡合状态。然后,通过消弧盖7相对于上壳体3浮起,如图9的(a)所示,卡合腿部20的钩卡合部35与壳体外壁10a的第2钩部32的第2钩内表面32a啮合而维持第2钩部32和钩卡合部35的卡合,如图9的(b)所示,卡合腿部21的钩卡合部36与壳体外壁10b的第2钩部34的第2钩内表面34a啮合而维持第2钩部34和钩卡合部36的卡合。由此,相对于消弧盖7在盖主体15的全周形成间隙,该间隙成为排气孔,消弧室S内的电弧气体向外部放出,消弧室S的内压减少,防止消弧盖7的吹走。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消弧盖7在壳体3的壳体外壁10a、10b设置有相对于设在卡合腿部20、21的钩卡合部35、36卡合力弱的第1钩部31、33和相对于钩卡合部35、36卡合力强的第2钩部32、34,在使第1钩部31、33与钩卡合部35、36卡合的状态下安装于上壳体3,在消弧室S的内压因电弧气体而过度上升时,通过将卡止力弱的第1钩部31、33的卡合从钩卡合部35、36脱离而使消弧盖7浮起,能够将消弧室S内的电弧气体可靠地向外部放出。而且,通过将具有强卡止力的第2钩部32、34与钩卡合部35、36卡合,能够可靠地防止消弧盖7从上壳体3吹飞。
另外,卡合腿部20、21的钩卡合部35、36和上壳体3的第2钩部32、34优选相对于消弧盖7安装的方向不是直角,而是形成为钩爪状。消弧室S的内压过度上升而浮起的消弧盖7成为盖主体15的中央部向上方鼓出而大幅挠曲的状态。在消弧盖7以这种方式在盖主体15大幅挠曲的状态下浮起的情况下,钩卡合部35、36的卡合面35a、36a能够以啮合状态与具有钩爪形状的第2钩部32、34的至少第2钩内表面32a、34a的前端卡合。因此,即使消弧盖7在盖主体15大幅挠曲的状态下浮起,第2钩部32和24与钩卡合部35和36的卡合力也增大,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消弧盖7被从上壳体3吹飞。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磁接触器
2 下壳体
3 上壳体(壳体)
4a~4d 端子部
5 线圈端子
6 触点部(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
6a 端子部
6b 可动触点支承件
7 消弧盖
8 端子盖
9 消弧室收纳部
10a、10b 壳体外壁
11 壳体间隔壁
12a 第1主电路端子室
12b 第2主电路端子室
13a 第1线圈端子室
13b 第2线圈端子室
14 壳体内壁
15 盖主体
16 长边壁部
18、19 短边壁部
20 卡合腿部
20a 腿部前端
20b 腿部根端
21 卡合腿部
21a 腿部前端
21b 腿部根端
22 第1钩部(第1卡合部)
22a 第1钩内表面(第1卡合面)
23 第2钩部(第2卡合部)
23a 第2钩内表面(第2卡合面)
24 第1钩部(第1卡合部)
24a 钩内表面(第1卡合面)
25 第2钩部(第2卡合部)
25a 第2钩内表面(第2卡合面)
26 钩卡合部(第3卡合部)
26a 卡合面
26b 倾斜面
27 狭缝
28 钩卡合部(第3卡合部)
28a 卡合面
28b 倾斜面
29 凸台轴
30 凸台孔
31 第1钩部(第1卡合部)
31a 第1钩内表面(第1卡合面)
32 第2钩部(第2卡合部)
32a 第2钩内表面(第2卡合面)
33 第1钩部(第1卡合部)
33a 第1钩内表面(第1卡合面)
34 第2钩部(第2卡合部)
34a 第2钩内表面(第2卡合面)
35 钩卡合部(第2卡合部)
35a 卡合面
35b 倾斜面
36 钩卡合部(第2卡合部)
36a 卡合面
36b 倾斜面
S 消弧室。

Claims (10)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包括:设置有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消弧室;具有收纳所述消弧室的消弧室收纳部的壳体;和安装于所述壳体并覆盖所述消弧室收纳部的消弧盖,所述电磁接触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和所述消弧盖中的至少任一者具有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
另一者具有与所述第1卡合部和所述第2卡合部卡合的第3卡合部,
在所述第1卡合部与所述第3卡合部卡合着的第1状态和所述第2卡合部与所述第3卡合部卡合着的第2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所述消弧盖被保持于所述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弧盖在所述第1状态下安装于所述壳体,
在所述第2状态下,在所述消弧盖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间隙。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状态与所述第2状态相比,所述卡合部彼此的卡合力较弱。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表示所述消弧盖的安装方向的假想线与所述第2卡合部的第2卡合面所成的第1角度为锐角,
所述假想线与所述第1卡合部的第1卡合面所成的第2角度大于所述第1角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假想线与所述第3卡合部的第3卡合面所成的第3角度为锐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卡合部的与所述第3卡合面相反的面成为供所述第1卡合部滑动的斜面。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至第3卡合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消弧盖的相对的两端和所述壳体的与该相对的两端抵接的相对的两端。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至第3卡合部设置于所述消弧盖的一端和所述壳体的与该一端抵接的一端,所述消弧盖的另一端可摆动地轴支承于所述壳体的与该另一端抵接的另一端。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设置于所述消弧盖,所述第3卡合部设置于所述壳体。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第3卡合部设置于所述消弧盖。
CN202080047690.XA 2020-01-21 2020-11-24 电磁接触器 Active CN1140806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7663 2020-01-21
JP2020007663A JP7314807B2 (ja) 2020-01-21 2020-01-21 電磁接触器
PCT/JP2020/043631 WO2021149346A1 (ja) 2020-01-21 2020-11-24 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0657A true CN114080657A (zh) 2022-02-22
CN114080657B CN114080657B (zh) 2024-05-24

Family

ID=76993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7690.XA Active CN114080657B (zh) 2020-01-21 2020-11-24 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2865B2 (zh)
EP (1) EP3979281B1 (zh)
JP (1) JP7314807B2 (zh)
CN (1) CN114080657B (zh)
WO (1) WO2021149346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57921A (ja) * 1998-08-10 2000-02-25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磁接触器
US20120139672A1 (en) * 2009-08-20 2012-06-07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device
JP2012195301A (ja) * 2012-06-13 2012-10-11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電磁接触器
CN102804316A (zh) * 2010-03-15 2012-11-28 欧姆龙株式会社 接点开关装置
CN103503107A (zh) * 2011-05-19 2014-01-08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JP2016076310A (ja) * 2014-10-02 2016-05-12 河村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直流遮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8634A (en) * 1907-09-05 1908-02-11 Hubbell Inc Harvey Socket-shell-cap fastening.
DE3572079D1 (en) * 1985-02-02 1989-09-07 Square D Starkstrom Gmbh Rapid-mounting device for circuit breakers
JPS62905U (zh) 1985-06-18 1987-01-07
DE8714499U1 (zh) * 1987-10-30 1988-01-21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uenchen, De
JP2555755Y2 (ja) * 1992-06-12 1997-11-26 日新電機株式会社 柱上開閉器放圧装置
JPH07282705A (ja) * 1994-02-17 1995-10-27 Toshiba Corp 電磁接触器
US5677655A (en) * 1994-08-09 1997-10-14 Fuji Electric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with adjustment contact terminals
US6255926B1 (en) * 1999-08-30 2001-07-03 Eaton Corporation Circuit interrupter with accessory trip interface and break-away access thereto
US6218634B1 (en) * 1999-09-01 2001-04-17 Valeo Electrical Systems, Inc. Switch with integrated flasher relay
US6850421B2 (en) * 2002-04-01 2005-02-01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Fuse relay box apparatus, methods and articles of manufacture
JP4848887B2 (ja) 2006-08-16 2011-12-2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US7633365B2 (en) * 2007-06-28 2009-12-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ircuit breaker apparatus
JP5018905B2 (ja) * 2010-01-27 2012-09-05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ユニット
JP4978716B2 (ja) * 2010-05-27 2012-07-1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及び電磁接触器の組立て方法
KR101545890B1 (ko) * 2014-01-02 2015-08-20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개폐장치
CN105849846B (zh) * 2014-05-20 2018-10-02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KR20190033014A (ko) * 2017-09-20 2019-03-28 타이코에이엠피 주식회사 인쇄회로기판 어셈블리
JP6637479B2 (ja) * 2017-11-16 2020-01-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基板
JP7282705B2 (ja) 2020-03-10 2023-05-29 三和テッキ株式会社 鉄道作業車両用伸縮レール装置のロック装置
EP4036951A4 (en) * 2020-03-12 2023-04-05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57921A (ja) * 1998-08-10 2000-02-25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磁接触器
US20120139672A1 (en) * 2009-08-20 2012-06-07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device
CN102804316A (zh) * 2010-03-15 2012-11-28 欧姆龙株式会社 接点开关装置
CN103503107A (zh) * 2011-05-19 2014-01-08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JP2012195301A (ja) * 2012-06-13 2012-10-11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電磁接触器
JP2016076310A (ja) * 2014-10-02 2016-05-12 河村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直流遮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14450A (ja) 2021-08-05
EP3979281B1 (en) 2024-01-10
EP3979281A1 (en) 2022-04-06
CN114080657B (zh) 2024-05-24
US20220122790A1 (en) 2022-04-21
JP7314807B2 (ja) 2023-07-26
EP3979281A4 (en) 2022-10-05
WO2021149346A1 (ja) 2021-07-29
US11842865B2 (en) 202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18845B2 (ja) 電磁接触器
JP5131218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05097362B (zh) 触点装置
CN101145658B (zh) 具有能够可靠地传递操作力的杆的连接器
EP2945178B1 (en) Contact device
CN114080657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5793951B (zh) 电磁接触器
WO2021181927A1 (ja) 電磁接触器
CN105097359A (zh) 触点装置
US8324994B2 (en) Riversible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GB2054963A (en) Circuit breaker arc guides
EP1128715B1 (en) Shield case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JP2023177953A (ja) 電磁接触器
JP2009021059A (ja) 電池収納ユニット
CN214043450U (zh) 一种触头包裹式引弧结构及一种触头机构
CN220553393U (zh) 接触器动端子组件和接触器
CN219418893U (zh) 一种高负载的继电器
US3166690A (en) Circuit controlling devices
KR20240026796A (ko) 차세대 핵심 부품으로 주목받는 직류릴레이
CN117597757A (zh) 电磁接触器
JP2003217420A (ja) マグネットスイッチ
CN115377727A (zh) 连接器
KR20240051061A (ko) 릴레이
JPS61292852A (ja) スタ−タマグネチツクスイツチ
CN117711848A (zh) 一种开关电器的动作部件及开关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