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3107A - 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3107A
CN103503107A CN201280018425.4A CN201280018425A CN103503107A CN 103503107 A CN103503107 A CN 103503107A CN 201280018425 A CN201280018425 A CN 201280018425A CN 103503107 A CN103503107 A CN 103503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ection
word shape
explosion chamber
contac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84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03107B (zh
Inventor
中康弘
高谷幸悦
铃木健司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03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3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3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31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ic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64Protective enclosures, baffle plates, or screens for contacts
    • H01H1/66Contacts sealed in an evacuated or gas-filled envelope, e.g. magnetic dry-re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relay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5Details particular to cont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63Details concerning air-gaps, e.g. anti-remanence, damping, anti-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2Non-polarised relays
    • H01H51/04Non-polarised relays with single armature; with single set of ganged armatures
    • H01H51/06Armature is movable between two limit positions of rest and is moved in one direction due to energis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 and after the electromagnet is de-energised is returned by energy stored during the movement in the first direction, e.g. by using a spring, by using a permanent magnet, by gravity
    • H01H51/065Relays having a pair of normally open contacts rigidly fixed to a magnetic core movable along the axis of a solenoid, e.g. relays for starting automobi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01H2050/025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containing inert or dielectric gasses, e.g. SF6, for arc prevention or arc extin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5Switch mak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复杂化了固定接触端子的形状时,能够容易地组装消弧室的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通过将C字状部(115)作为消弧室(102)内而将由支持导体部(114)和C字状部(115)构成的一对固定接触端子(111)、(112)固定到一端开放的桶状的消弧室(102)的底板部的步骤、将覆盖接点部以外的部分的绝缘盖体(121)安装到一对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的步骤、将可动接触端子(130)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接点部(118a)接触和分离的步骤来组装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具备固定接触端子和可动接触端子的接点机构收容于消弧室的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将接点机构收容于消弧室的电磁接触器,例如揭示有具有用陶瓷之类的耐热性材料将一面开口而形成为箱体状的封装容器的封装接点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封装接点装置中,固定端子通过焊接而气密接合于形成在封装容器的底部的两个部位的贯通孔。封装容器内设置有可动接触端子,该可动接触端子设置有与形成在固定端子的固定接点分离和接触的可动接点。封装容器的开口端部通过用金属材料形成的筒状的第二接合部件连接于用磁性金属材料形成为矩形且气密接合有底筒部的第一接合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3107288号公报
但是,在前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例中,封装容器用焊接固定端子的陶瓷之类的耐热性材料将一面开口而形成为箱体状。在该封装容器中,固定端子使前端的固定接点突出于封装容器内而固定于底板部。而且,可接触和分离地布置可动接触端子,以使可动接触端子在下方与固定接点相面对。
因此,在组装封装容器时,仅将固定端子固定设置于封装容器即可,无需使用特殊的组装方法。然而,在可动接触端子接触于固定端子的闭合状态下流有大电流时,电磁斥力朝着使可动接触端子远离固定端子的方向(即,断开方向)作用,从而存在固定端子和可动接触端子的接触状态变得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想到如下方案:将固定端子弯曲成L字状或C字状,将连接于设置了接点部的板部的连接部设置于固定端子的接点部和可动接触端子的接点部的邻近处,据此产生抵抗电磁斥力的洛伦兹力,从而稳定地保持固定端子以及可动接触端子的接触状态。
在该情形下,不仅是固定端子的形状变成L字状或C字状之类的复杂的形状,而且需要使固定端子的接点部以外的部分绝缘,以使在可动接触端子离开固定端子期间产生的电弧稳定,为此需要进行绝缘部件的安装等,存在不能容易地组装消弧室的未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着眼于前述现有例的未解决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复杂化了固定接触端子的形状时,能够容易地组装消弧室的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C字状部作为消弧室内而将由支持导体部和C字状部构成的一对固定接触端子固定到一端开放的桶状的消弧室的底板部;将覆盖接点部以外的部分的绝缘盖体安装到所述一对固定接触端子的C字状部;将可动接触端子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固定接触端子的接点部接触和分离。
根据该构成,在组装消弧室时,首先在筒状的消弧室固定由支持导体部和C字状部构成的一对固定接触端子,然后,对于固定接触端子的C字状部,安装绝缘盖体之后将可动接触端子设置成能够与固定接触端子之间接触和分离,因此即便是使用具有复杂结构的固定接触端子的情形,也能够容易地组装消弧室。
而且,在该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中,优选为所述消弧室具有将陶瓷一体地形成为一端开放的桶状的结构。
根据该构成,由于能够用陶瓷一体形成消弧室,因此能够容易进行消弧室自身的形成。
而且,在该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中,优选为由支持所述一对固定接触端子的平板状的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焊接于该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的金属方柱体、设置于该金属方柱体的内周面的绝缘筒体构成。
根据该构成,消弧室自身由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金属方柱体以及绝缘筒体形成,从而能够在多个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上同时进行用于固定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的固定接点以及金属方柱体的金属化处理,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接点的组装作业。
而且,在该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中,优选为所述绝缘盖体具有:覆盖所述一对固定接触端子的C字状部的上板部及中间板部的内表面的L字状部;从该L字状部的侧边缘延伸为覆盖所述C字状部的侧面的侧板部;从该侧板部的面向所述支持导电部的上端朝内侧延伸而嵌合于形成在所述支持导电部的小径部的嵌合部。
根据该构成,通过用绝缘盖体覆盖具有C字状部的固定接触端子的不必要的暴露部分,能够稳定在可动接点从固定接点断开时产生的电弧的产生方向。而且,绝缘盖体的向固定接触端子的安装仅通过使嵌合部嵌合到支持导体部的小径部的简单的方法容易进行。
而且,在该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中,优选为所述绝缘盖体具有:覆盖所述一对固定接触端子的C字状部的上板部及中间板部的内表面的L字状部;从该L字状部的侧边缘延伸为覆盖所述C字状部的侧面的侧板部;从该侧板部的面向所述支持导电部的上端朝内侧延伸而嵌合于形成在所述支持导电部的小径部的嵌合部;卡合于形成在所述C字状部的下板部的下表面的突起的扣合部。
根据该构成,在绝缘盖体安装到固定接触端子的C字状部时的固定可在嵌合部和扣合部这两个部位进行,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绝缘盖体安装到C字状部,同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发生脱离。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为示出图1的消弧室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示出接点机构的绝缘盖体的图,(a)为立体图,(b)为安装前的平面图,(c)为安装之后的平面图。
图4为示出绝缘盖体的安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5为图1的A-A线上的剖面图。
图6为用于说明基于根据本发明的电弧消弧用永磁铁的电弧消弧的说明图。
图7为用于说明将电弧消弧用永磁铁设置于绝缘壳体的外侧时的电弧消弧的说明图。
图8为示出对绝缘盖体的另一示例扩大其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为示出图8的绝缘盖体的安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10为示出构成消弧室的绝缘筒体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
图11为示出消弧室的另一示例的剖面图。
图12为示出接点机构的另一示例的图,(a)为剖面图,(b)为立体图。
图13为示出接点机构的可动接触端子的另一示例的图,(a)为剖面图,(b)为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电磁接触器,100…接点装置,101…接点机构,102…消弧室,104…方柱体,105…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11、112…固定接触端子,114…支持导体部,115…C字状部,116…上板部,117…中间板部,118…下半部,118a…接点部,121…绝缘盖体,122…L字状板部,123、124…侧板部,125…扣合部,130…可动接触端子,130a…接点部,131…连接轴,132…凹部,134…接触弹簧,140…绝缘筒体,141、142…磁铁收容箱,143、144…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5、146…电弧消弧空间,160…L字状部,200…电磁铁单元,201…磁轭,203…圆筒状辅助轭,204…线轴,208…励磁线圈,210…上部磁轭,214…回位弹簧,215…可动柱塞,216…周围凸缘部,220…永磁铁,225…辅助轭,230…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磁开闭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图2为示出消弧室的分解立体图。在图1和图2中,10为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10由设置了接点机构的接点装置100和驱动该接点装置100的电磁铁单元200构成。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接点装置100具有收容接点机构101的消弧室102。如图2(a)所示,该消弧室102具备:用金属制成的具有在下端部向外突出的法兰部103的方柱体104;由封闭该方柱体104的上端的平板状的陶瓷绝缘基板构成的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
方柱体104中,其法兰部103密封接合而固定于后述的电磁铁单元200的上部磁轭210。
并且,在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中,在中央部保持预定间隔而形成有用于使后述的一对固定接触端子111、112插通的贯通孔106、117。该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的上表面侧的贯通孔106、117的周围以及下表面侧的接触于方柱体104的位置被实施金属化(metallize)处理。进行该金属化处理时,在平面上纵横排列多个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的状态下,在贯通孔106、107的周围以及接触于方柱体104的位置上形成金属箔(例如铜箔)。
如图1所示,接点机构101具备插通而固定于消弧室102的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的贯通孔106、107的一对固定接触端子111、112。这些固定接触端子111、112分别具备:插通于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的贯通孔106、107并在上端具有向外突出的法兰部的支持导体部114;连接于该支持导体部114而设置于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的下表面侧且朝内侧开放的C字状部115。
C字状部115通过沿着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的下表面向外侧延伸的上板部116和从该上板部116的外侧端部向下延伸的中间板部117、从该中间板部117的下端侧平行于上板部116而朝内侧(即,朝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面对方向)延伸的下板部118,形成为在由中间板部117和下板部118形成的L字状上增加了上板部116的C字状。
在此,支持导体部114和C字状部115通过在将突出形成于支持导体部114的下端面的销114a插通到形成于C字状部115的上板部116的贯通孔120内的状态下例如进行焊接而形成固定。需要说明的是,支持导体部114和C字状部115的固定不限于焊接,也可以通过将销114a嵌合到贯通孔120,或者在销114a上形成外螺纹并在贯通孔120中形成内螺纹而将两者螺纹结合。
而且,在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分别安装有用于限制电弧的产生的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绝缘盖体121。如图3的(a)和(b)所示,该绝缘盖体121为用于覆盖C字状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内周面的部件。
绝缘盖体121具备:沿着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内周面形成的L字状板部122;从该L字状板部122的前后端部分别向上和向外延伸而覆盖C字状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侧面的侧板部123、124;从这些侧板部123、124的上端朝内侧形成并用于嵌合于形成在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支持导体部114的小径部114b的嵌合部125。
因此,如图3的(a)和(b)所示,绝缘盖体121变成使嵌合部125面对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支持导体部114的小径部的状态,接着,如图3的(c)所示,通过推入绝缘盖体121,将嵌合部125嵌合到支持导体部114的小径部114b。
实际上,如图4的(a)所示,对于安装了固定接触端子111、112之后的消弧室102,在将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作为下侧的状态下,从上方的开口部将绝缘盖体121以与图3的(a)~(c)情形上下倒置的状态插入到固定接触端子111、112之间。
接着,如图4的(b)所示,在将嵌合部125接触于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的状态下,如图4的(c)所示,将绝缘盖体121朝外侧推入,据此将嵌合部125嵌合固定到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支持导体部114的小径部114b。
如此,通过将绝缘盖体121安装到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在该C字状部115的内周面中,仅下半部118的上表面侧被暴露而成为接点部118a。
而且,在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内设有可动接触端子130,且设置成将两端部设置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内。该可动接触端子130被连接轴131支持,而该连接轴131固定于后述的电磁铁单元200的可动柱塞215。如图1和图5所示,该可动接触端子130形成有中央部的连接轴131的邻近处向下突出的凹部132,该凹部132形成有用于使连接轴131插通的贯通孔133。
连接轴131在上端形成有向外突出的法兰部131a。对于该连接轴131,从下端侧套入接触弹簧134,接着插通可动接触端子130的贯通孔133,使接触弹簧134的上端抵接于法兰部131a,并利用例如C型环135将可动接触端子130定位成使其通过接触弹簧134获得预定的弹性力。
在释放状态下,该可动接触端子130变成两端的接点部130a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的下板部118的接点部118a之间保持预定间隔而分离的状态。而且,在投入位置下,可动接触端子130被设定为两端的接点部借助接触弹簧134而以预定的接触压力接触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的下板部118的接点部118a。
尤其,如图1及图5所示,在消弧室102的方柱体104的内周面,设有由方柱部140a和形成于该方柱部140a的下面侧的底板部140b形成为有底方柱状的绝缘筒体140。绝缘筒体140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且方柱部140a和底板部140b一体成形。在绝缘筒体140的面对可动接触端子130的侧面的位置,一体形成有作为磁铁收容部的磁铁收容筒体141、142。在该磁铁收容筒体141、142,插通并固定有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
该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被磁化为沿厚度方向相互面对的磁极面为同极(例如,N极)。而且,如图5所示,该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被设定为使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别相比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之间的面对位置稍靠近内侧。而且,在磁铁收容筒体141、142的左右方向(即,可动接触端子的长度方向外侧)分别形成有电弧消弧空间145、146。
而且,与磁铁收容筒体141、142的靠近可动接触端子130的两端的侧缘滑动接触而突出形成有控制可动接触端子130的转动的可动接触端子引导部件148、149。
因此,绝缘筒体140具备借助磁铁收容筒体141、42的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定位功能和针对电弧而保护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保护功能以及阻断电弧对于提高外部的刚性的金属性的方柱体104的影响的绝缘功能。
而且,通过将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设置于绝缘筒体140的内周面侧,可使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靠近可动接触端子130。因此,如图6的(a)所示,从两个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N极出来的磁通量φ沿左右方向从内侧朝外侧以较大的磁通量密度横切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接点部118a和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的对向部。
因此,假设将固定接触端子111连接到电流供给源,将固定接触端子112连接到负载侧时,如图6的(b)所示,投入状态的电流方向变成从固定接触端子111通过可动接触端子130而流向固定接触端子112。而且,当使可动接触端子130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向上离开而从投入状态变成释放状态时,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电弧。
该电弧因来自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磁通量φ而如图6的(c)所示地朝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侧的电弧消弧空间145侧被拉伸。此时,电弧消弧空间145、146与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厚度相对应地形成得较宽,因此能够获得较长的电弧长度,从而能够可靠地对电弧进行消弧。
顺便说一下,如图7的(a)~(c)所示,将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设置于绝缘筒体140的外侧时,直至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的对向位置的距离变长,从而使用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永磁铁时,横切电弧的磁通量密度变少。
因此,作用于从投入状态转到释放状态时产生的电弧的洛伦兹力变小,从而不能充分地拉伸电弧。为了提高对电弧的消弧性能,需要增加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磁力。而且,为了缩短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和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之间的距离,需要使绝缘筒体140的前后方向的深度变窄,存在无法确保用于对电弧进行消弧的足够的电弧消弧空间的问题。
然而,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由于将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设置于绝缘筒体140的内侧,因而完全能够解决在前述的绝缘筒体140的外侧设置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时的问题。
如图1所示,电磁单元200具有从侧面观察时为扁平的U字形状的磁轭201,在该磁轭201的底板部202的中央部固定有圆筒状辅助轭203。在该圆筒状辅助轭203的外侧设有线轴204。
该线轴204由使圆筒状辅助轭203插通的中央圆筒部205、从该中央圆筒部205的下端部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下法兰部206、从中央圆筒部205的上端稍微靠近下侧的位置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上法兰部207构成。而且,在由中央圆筒部205、下法兰部206、上法兰部207构成的收容空间,卷装有励磁线圈208。
而且,成为磁轭201的开放端的上端固定有上部磁轭210。该上部磁轭210在中央部形成有与线轴204的中央圆筒部205面对的贯通孔210a。
而且,在线轴204的中央圆筒部205内可上下滑动地设置有可动柱塞215,该可动柱塞215的底部与磁轭201的底板部202之间设置了回位弹簧214。该可动柱塞215形成有从上部磁轭210向上突出的上端部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周围凸缘部216。
并且,在上部磁轭210的上面,包围可动柱塞215的周围凸缘部216而固定有永磁铁220,该永磁铁220形成为例如外形为方形且具有圆形的中心开口211的环状。该永磁铁220被磁化为沿上下方向(即,厚度方向)的上端侧作为例如N极且下端侧作为S极。需要说明的是,永磁铁220的中心开口211的形状可以是对应于周围凸缘部216的形状的形状,外周面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等的任意的形状。
而且,在永磁铁220的上端面固定有辅助轭225,该辅助轭225以与永磁铁220相同的外形具有内径小于可动柱塞215的周围凸缘部216的外径的贯通孔224。在该辅助轭225的下表面抵接有可动柱塞215的周围凸缘部216。
需要说明的是,永久磁铁220的形状不限于上述情形,其可以形成为圆环状,简言之,只要内周面为圆筒面,则外形可以为任意形状。
而且,在可动柱塞215的上端面螺纹连接有用于支持可动接触端子130的连接轴131。
而且,可动柱塞215被由非磁性体制成且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罩230覆盖,在该罩230的开放端向径向外侧延伸而形成的法兰部231密封接合于上部磁轭210的下表面。据此,形成消弧室102和罩230通过上部磁轭210的贯通孔210a而连通的密封容器。而且,由消弧室102和罩230形成的密封容器内封入有氢气、氮气、氢和氮的混合气体、空气、SF6等气体。
接着,对前述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为了组装消弧室102,首先,将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支持导体部114从上方插通到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的贯通孔106、107,接着,从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的下表面侧嵌合C字状部115,以使形成于支持导体部114的销114a嵌合于贯通孔120。
在此状态下,用焊接用治具固定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金属方柱体104以及固定接触端子111、112而对其进行炉内焊接(furnace brazing),据此,同时进行将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焊接到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的作业和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及金属方柱体104的焊接,从而形成消弧室102。
接着,如图4的(a)所示,将消弧室102上下倒置,使消弧室102的开口端向上,在此状态下,将绝缘盖体121以其嵌合部125面对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105的状态插入消弧室102内。然后,如图4的(b)所示,使绝缘盖体121的嵌合部125接触于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的内表面侧,以使嵌合部125面对固定接触端子111的支持导体部114的小径部114b。
在此状态下,向外侧按压绝缘盖体121,使嵌合部125嵌合于支持导体部114的小径部114b,据此可将绝缘盖体121安装到固定接触端子111的C字状部115。
对于固定接触端子112也用相同的方法安装绝缘盖体121。
如此,绝缘盖体121安装到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的动作可以仅通过将绝缘盖体121的嵌合部125接触于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的背面侧之后向外侧推入该嵌合部125来完成,因此即便是消弧室102内的狭窄的空间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绝缘盖体121的安装。
此后,将安装了可动接触端子130和接触弹簧134的连接轴131设置为使可动接触端子130的两端位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内。然后,最后将绝缘筒体140插入金属方柱体104的内周面,据此形成内部装有接点机构101的消弧室102。
如此,根据前述构成,当使用具有复杂的形状的固定接触端子111、112时,可容易进行消弧室102的组装。而且,除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的接点部118a之外的部分被绝缘盖体121覆盖,因此即便使C字状部115的上板部116和可动接触端子130邻近,也能够获得预定的绝缘距离,可使接点机构101的可动接触端子130的可动方向的高度变低,从而能够使接点装置100小型化。
此后,针对接点装置100安装电磁铁单元200,据此可组装电磁接触器10。
接着,对将如前述那样组装的电磁接触器10的固定接触端子111连接于例如供应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且将固定接触端子112连接于负载时的情形的动作进行说明。
此状态下,假设电磁铁单元200的励磁线圈208处于非励磁状态,从而处于电磁铁单元200中没有产生使可动柱塞215下降的励磁力的释放状态,在该释放状态中,可动柱塞215因回位弹簧214而受到远离上部磁轭210的向上的力。与此同时,依赖于永磁体220的磁力的吸引力作用于辅助轭225,从而可动柱塞215的周围凸缘部216被吸引。因此,可动柱塞215的周围凸缘部216的上表面抵接于辅助轭225的下表面。
因此,通过连接轴131连接于可动柱塞215的接点机构101的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接点部180a朝上方分离预定距离。因此,固定接触端子111和固定接触端子112之间的电流路径处于断开状态,接点机构101变成断开状态。
如此,在释放状态中,依赖于回位弹簧214的弹性力和依赖于环状永磁铁220的吸引力这两者作用于可动柱塞215,因此,可动柱塞215不会因来自外部的振动或冲击等而无意地下降,能够可靠地防止误动作。
从该释放状态,若对电磁铁单元200的励磁线208进行励磁,则该电磁铁单元200中产生励磁力,从而抵抗回位弹簧214的弹性力和环状永磁铁220的吸引力而向下拉动可动柱塞215。
该可动柱塞215的下降根据周围凸缘部216的下表面抵接于上部磁轭210的上表面而得以停止。
如此,通过可动柱塞215的下降,使通过连接轴131连接于可动柱塞215的可动接触端子130也下降,该接点部130a通过接触弹簧134的接触压力接触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接点部118a。
因此,变成外部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固定接触端子111、可动接触端子130以及固定接触端子112而供应给负载的闭合状态。
此时,固定接触端子111、112与可动接触端子130之间产生使可动接触端子130断开的方向的电磁斥力。
然而,如图1所示,固定接触端子111、112通过上板部116、中间板部117以及下板部118而形成有C字状部115,因此在上板部116和下板部118以及与之面对的可动接触端子130上会产生反向的电流流动。因此,由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下板部118所形成的磁场和流动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电流的关系,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律,可产生将可动接触端子130推动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接点部118a的洛伦兹力。
通过该洛伦兹力,可抵抗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断开方向的电磁斥力,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发生断开。因此,能够使支持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触弹簧134的推压力减小,基于此,也能够使由励磁线圈208产生的推力减小,从而能够使电磁接触器整体的结构小型化。
从该接点机构101的闭合状态断开对负载的电流供应时,停止电磁铁单元200的励磁线圈208的励磁。
据此,电磁铁单元200中不会产生使可动柱塞215向下移动的励磁力,据此可动柱塞215借助回位弹簧214的弹性力而上升,随着周围凸缘部216靠近辅助轭225,环状永磁铁220的吸引力增加。
借助该可动柱塞215的上升,通过连接轴131连接的可动接触端子130也上升。基于此,在通过接触弹簧134给予接触压力期间,可动接触端子130接触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此后,在接触弹簧134的接触压力消失的时间点,变成可动接触端子130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向上离开的断开开始状态。
若变成该断开开始状态,则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接点部118a和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电弧,并借助该电弧而电流的通电状态得以持续。此时,由于安装有覆盖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绝缘盖体121,因此电弧仅在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因此,可靠地防止电弧在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上游动,从而可以稳定电弧的产生状态,提高消弧性能。而且,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两侧面也被绝缘盖体121覆盖着,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电弧的前端发生短路。
而且,绝缘盖体121仅通过将嵌合部125嵌合到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小径部114b就能够安装到固定接触端子111、112,因此可容易地进行在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安装绝缘盖体121的操作。
此时,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对向的磁极面为N极,其外侧为S极,因此从平面观察时如图6的(a)所示,从该N极出来的磁通量沿可动接点端子130的长度方向从内侧朝外侧横切各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固定接触端子111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的对向部的电弧产生部并到达至S极而形成磁场。相同地,沿可动接点端子130的长度方向从内侧朝外侧横切固定接触端子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的电弧产生部并到达至S极而形成磁场。
因此,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磁通量变为在可动接触端子130的长度方向上沿相反的方向同时横切固定接触端子111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和固定接触端子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
因此,如图6的(b)所示,在固定接触端子111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电流I从固定接触端子111侧向可动接触端子130侧流动,同时磁通量φ的方向变为从内侧朝外侧的方向。因此,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律,如图6的(c)所示,作用有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长度方向垂直相交且与固定接触端子111的接点部118a和可动接触端子130的开闭方向垂直相交而朝向电弧消弧空间145侧的较大的洛伦兹力F。
由于该洛伦兹力F,固定接触端子111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较大地延伸为从固定接触端子111的接点部118a的侧面经过电弧消弧空间145内到达至可动接触端子130的上表面侧,从而得以消弧。
并且,电弧消弧空间145中,在其下方侧和上方侧,对于固定接触端子111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的磁通量的方向而言,磁通量将朝下方侧和上方侧偏斜。因此,借助偏斜的磁通量,延伸至电弧消弧空间145的电弧进一步朝电弧消弧空间145的角落的方向延伸,从而可使电弧长度变长,可获得良好的阻断性能。
另外,如图6的(b)所示,在固定接触段子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之间,电流从可动接触端子130侧流向固定接触端子112侧,同时磁通量φ的方向变为从内侧朝外侧的方向。因此,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律,作用有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长度方向垂直相交且与固定接触端子112的接点部118a和可动接触端子130的开闭方向垂直相交而朝向电弧消弧空间145侧的较大的洛伦兹力F。
由于该洛伦兹力F,固定接触端子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之间产生的电弧较大地延伸为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上表面侧经过电弧消弧空间145内到达至固定接触端子112的侧面侧,从而得以消弧。
并且,电弧消弧空间145中,如前所述,在其下方侧和上方侧,对于固定接触端子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的磁通量的方向而言,磁通量将朝下方侧和上方侧偏斜。因此,借助偏斜的磁通量,延伸至电弧消弧空间145的电弧进一步朝电弧消弧空间145的角落的方向延伸,从而可使电弧长度变长,可获得良好的阻断性能。
另外,在电磁接触器10的投入状态下,以从负载侧有再生电流流至直流电源侧的状态作为释放状态时,由于前述的图6的(b)的电流的方向变为相反,因而除了洛伦兹力F向电弧消弧空间146侧作用,且电弧被延伸至电弧消弧空间146侧之外,能够发挥相同的消弧功能。
此时,由于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设置在形成于绝缘筒体140的磁铁收容筒体141、142内,因而电弧不会直接接触于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因此,能够稳定并维持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磁特性,能够稳定阻断性能。
而且,可借助绝缘筒体140来覆盖金属制的消弧室102的内周面而使其绝缘,因而在阻断电流时可以使电弧不发生短路的情形下可靠地阻断电流。
尤其,将绝缘功能、对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定位功能、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针对电弧的保护功能以及阻断电弧达至外部的金属制方柱体104的绝缘功能,由一个绝缘筒体140来执行,因此可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可以使可动接触端子130的侧缘与绝缘壳体140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变长与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厚度相当的量,因此可以设计足够大的电弧消弧空间145、146,从而可以可靠地进行电弧的消弧。
尤其,在收容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磁铁收容筒体141、142的与可动接触端子130面对的位置突出形成有与可动接触端子的侧缘滑动接触的可动接触端子引导部件148、149,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可动接触端子130的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将嵌合部125嵌合到形成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支持导体部114的小径部114b而将绝缘盖体12安装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情形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构成,也可以如图8所示地,在绝缘盖体121的L字状板部122的下面侧形成覆盖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的下板部118的扣合(snap-fit)部126。
该扣合部126是卡合于形成在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的下板部118的下表面的突起118b而防止脱离的部件。即,扣合部126具有从L字状部122的前后方向的端面侧延伸成覆盖下板部18的一对L字状的覆盖部126a、126b。这些覆盖部126a、126b的下端侧的对向面形成有锥形沟槽部126c,从图8观察时,从内侧朝向外侧,该锥形沟槽部126c的对向的距离逐渐增加。另外,形成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中的下板部118的突起118b由从内侧朝向外侧逐渐变高的倾斜面118c和从该倾斜面118c的下端与下板部118平行地稍微向外延伸的平坦面118d以及从该平坦面118d的外侧端面朝向下板部118的下表面的卡止面118e构成。
然后,为了将前述绝缘盖体121安装到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首先,如图9的(a)所示,将固定接触端子111、112固定到消弧室102。在此状态下,如图9的(b)所示,在对应于固定接触端子111和固定接触端子112之间的位置上,将绝缘盖体121的嵌合部125面对消弧室102的底板部而插入。
然后,在绝缘盖体121的嵌合部125接触到消弧室102的底板部之后,如图9的(c)所示,将绝缘盖体121向外移动至C字状部115侧。据此,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C字状部115的下板部118被插通于L字状的覆盖部126、126b内。此时,覆盖部126a、126b之间的锥形槽部126c卡合于突起118b的倾斜面118c而向上挠曲,此后,卡合于平坦面118d之后如图9的(d)所示地到达平坦面118d的外侧的卡止面118e。因此,覆盖部126a、126b的挠曲得到复原,覆盖部126a、126b的内侧端面接触于突起118b的卡止面118e,从而绝缘盖体121的朝向内侧的移动被限制。于此同时,如前所述,嵌合部125嵌合到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支持导体部114的小径部114b。
因此,借助扣合部126,绝缘盖体121能够准确到定位到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具有接点部118a的下板部118,从而接点部118a能够在不被绝缘盖体121的一部分覆盖的情形下可靠地与可动接触端子130接触。并且,扣合部126和突起118b的卡止面118e发生卡合,据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绝缘盖体121朝内侧脱离。
并且,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对由底板部140b和方柱体104一体地形成绝缘筒体140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0所示地,在基底部件251的底板部253的前后以及左右端部组合构成侧壁的四个侧板部256~259而设置,并通过连结这些侧板部256~259而形成绝缘筒体140。在此情形下,由于将侧壁部分成四个侧板部256~259,因此相比一体形成整体的情形而言,容易进行制造。尤其,也可以形成将四个侧板部256~259一体化的方柱体。
并且,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对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对向的磁极面设置为N极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即使将电弧消弧用永磁铁143、144的对向的磁极面设置为S极,除了磁通的电弧横切方向以及洛伦兹力的方向变为相反方向之外,其余可以获得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并且,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对由方柱体104和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105构成接点装置100的消弧室102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形成为其他的构成。例如,如图11和图2的(b)所示,也可以利用陶瓷或合成树脂材料将方柱体301和封闭其上端的顶板部302一体成形而形成桶状体303,在该桶状体303的开放端面侧进行金属化处理而形成金属箔,并在该金属箔密封接合金属制的连接部件304而形成消弧室102。
并且,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固定接触端子111、112上形成C字状部115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2的(a)及(b)所示地将变成省略了C字状部115的上板部116的形状的L字状部160连接到支持导体部114。
即使在该情形下,在将可动接触端子130接触到固定接触端子111、112的闭合状态,也能够使基于在L字状部160的垂直板部流动的电流而产生的磁通量作用于固定接触端子111、112和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触部。因此,能够提高固定接触端子111、112和可动接触端子130的接触部中的磁通密度而产生用于抵抗电磁斥力的洛伦兹力。
并且,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对可动接触端子130在中央部具有凹部132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3的(a)和(b)所示地省略凹部132而形成为平板状。
并且,在前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将连接轴131螺纹结合于可动柱塞215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使可动柱塞215和连接轴131一体地形成。
并且,对于连接轴131和可动接触端子130的连接,对在连接轴131的前端部形成法兰部131a且套入接触弹簧134和可动接触端子130之后用C型环固定可动接触端子130的下端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即,可在连接轴131的C型环位置上形成沿径向突出的定位大径部,在该定位大径部抵接可动接触端子130之后设置接触弹簧134,并通过C型环来固定该接触弹簧134的上端。
并且,电磁铁单元200的构成也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可以适用任意构成的电磁铁单元。
并且,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对由消弧室102和罩230构成密封容器,且将气体封入该密封容器内的情形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当阻断的电流较低时,可以省略气体的封入。

Claims (5)

1.一种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C字状部作为消弧室内而将由支持导体部和C字状部构成的一对固定接触端子固定到一端开放的桶状的消弧室的底板部;
将覆盖接点部以外的部分的绝缘盖体安装到所述一对固定接触端子的C字状部;
将可动接触端子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固定接触端子的接点部接触和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弧室具有将陶瓷一体地形成为一端开放的桶状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弧室由支持所述一对固定接触端子的平板状的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焊接于该固定接点支持绝缘基板的金属方柱体、设置于该金属方柱体的内周面的绝缘筒体构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盖体具有:覆盖所述一对固定接触端子的C字状部的上板部及中间板部的内表面的L字状部;从该L字状部的侧边缘延伸为覆盖所述C字状部的侧面的侧板部;从该侧板部的面向所述支持导电部的上端朝内侧延伸而嵌合于形成在所述支持导电部的小径部的嵌合部。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盖体具有:覆盖所述一对固定接触端子的C字状部的上板部及中间板部的内表面的L字状部;从该L字状部的侧边缘延伸为覆盖所述C字状部的侧面的侧板部;从该侧板部的面向所述支持导电部的上端朝内侧延伸而嵌合于形成在所述支持导电部的小径部的嵌合部;卡合于形成在所述C字状部的下板部的下表面的突起的扣合部。
CN201280018425.4A 2011-05-19 2012-04-03 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Active CN103503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2917A JP5864902B2 (ja) 2011-05-19 2011-05-19 電磁接触器の消弧室組立方法
JP2011-112917 2011-05-19
PCT/JP2012/002332 WO2012157175A1 (ja) 2011-05-19 2012-04-03 電磁接触器の消弧室組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3107A true CN103503107A (zh) 2014-01-08
CN103503107B CN103503107B (zh) 2016-10-26

Family

ID=47176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8425.4A Active CN103503107B (zh) 2011-05-19 2012-04-03 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60871B2 (zh)
EP (1) EP2711955A4 (zh)
JP (1) JP5864902B2 (zh)
KR (1) KR20140012129A (zh)
CN (1) CN103503107B (zh)
WO (1) WO201215717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0657A (zh) * 2020-01-21 2022-02-22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N114641842A (zh) * 2020-03-12 2022-06-17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5848B (zh) * 2013-05-06 2015-08-05 中国计量学院 一种室内用电测控模块
JP5741740B1 (ja) * 2014-03-14 2015-07-0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35936B2 (ja) * 2019-02-27 2022-09-1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接触器、並びに接点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200144271A (ko) * 2019-06-18 2020-12-29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직류 릴레이
KR20210025959A (ko) * 2019-08-28 2021-03-10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아크 경로 형성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KR102349754B1 (ko) 2019-12-06 2022-01-11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아크 박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접촉기
DE102020203056A1 (de) * 2020-03-10 2021-09-16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Elektrische Schalt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ein Stromschütz oder ein Relais, mit Kontaktierungselement und Befestigungselement
CN114360966B (zh) * 2022-01-07 2023-10-13 杭州玛实迪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增强磁场导向灭弧室的接触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3725A (ja) * 1992-12-28 1994-07-2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封止接点装置
CN1044168C (zh) * 1996-03-26 1999-07-1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触点间隙可调的密封触点装置
CN1290134C (zh) * 2002-08-09 2006-12-13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CN100351972C (zh) * 2003-12-22 2007-11-28 欧姆龙株式会社 固定触点端子的支承结构
CN101438365A (zh) * 2006-05-12 2009-05-20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1582351A (zh) * 2008-05-15 2009-11-18 Ls产电株式会社 低噪声电磁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07288B2 (ja) * 1996-03-26 2000-11-0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
JP2007305468A (ja) 2006-05-12 2007-11-22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JP5684649B2 (ja) * 2011-05-19 2015-03-18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689741B2 (ja) * 2011-05-19 2015-03-2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876270B2 (ja) * 2011-11-01 2016-03-0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3725A (ja) * 1992-12-28 1994-07-2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封止接点装置
CN1044168C (zh) * 1996-03-26 1999-07-1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触点间隙可调的密封触点装置
CN1290134C (zh) * 2002-08-09 2006-12-13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CN100351972C (zh) * 2003-12-22 2007-11-28 欧姆龙株式会社 固定触点端子的支承结构
CN101438365A (zh) * 2006-05-12 2009-05-20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1582351A (zh) * 2008-05-15 2009-11-18 Ls产电株式会社 低噪声电磁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0657A (zh) * 2020-01-21 2022-02-22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N114080657B (zh) * 2020-01-21 2024-05-24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N114641842A (zh) * 2020-03-12 2022-06-17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N114641842B (zh) * 2020-03-12 2024-04-16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13583A1 (en) 2014-01-16
US9460871B2 (en) 2016-10-04
EP2711955A4 (en) 2015-02-25
EP2711955A1 (en) 2014-03-26
WO2012157175A1 (ja) 2012-11-22
CN103503107B (zh) 2016-10-26
JP5864902B2 (ja) 2016-02-17
JP2012243593A (ja) 2012-12-10
KR20140012129A (ko) 2014-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3107A (zh) 电磁接触器的消弧室组装方法
CN103477411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704594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155084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548110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140909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155080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246952B (zh) 触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开闭器
CN103238198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534779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704596B (zh) 电磁开闭器
CN104221118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503108B (zh) 电磁接触器
WO2014091649A1 (ja) 電磁接触器
CN106062913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221117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718596B (zh) 电磁接触器
JP2015176810A (ja) 電磁接触器
CN104282494A (zh)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0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Co., Ltd.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onosu City, Saitama Prefecture in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