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82494A -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82494A
CN104282494A CN201410259175.4A CN201410259175A CN104282494A CN 104282494 A CN104282494 A CN 104282494A CN 201410259175 A CN201410259175 A CN 201410259175A CN 104282494 A CN104282494 A CN 1042824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lectric arc
movable
therefor
sea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591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82494B (zh
Inventor
高谷幸悦
柴雄二
鹿志村修
中康弘
铃木健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160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9187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82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24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82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24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使在断路时产生的电弧的伸长容易进行的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该接点装置(100)配置有能够与一对固定接触件(106a、106b)接触、分离的可动接触件(130),上述一对固定接触件在上板部(116)、接点座部(118)和连结板部(117)形成彼此相对的内侧开放的U字形,该接点座部(118)在该上板部的下侧保持规定间隔平行地配置,该连结板部(117)将上述上板部与上述接点座部间连结,上述可动接触件配置在上述一对固定接触件的上板部与接点座部间,能够与该接点座部接触、分离,在上述接点座部(118)的与上述可动接触件相对的接点部,不产生妨碍电弧的移动的台阶部地配置有接点凸起。

Description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能够与固定接触件(触点)接触、分离的方式配置有可动接触件的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在进行电流路径的开闭的电磁接触器中,在接点收纳箱内配置有:具有保持规定距离配置的、彼此相对的内侧开放的C字形部的一对固定接触件;配置成能够与这一对固定接触件的下板部接触、分离的可动接触件,在该接点收纳箱的内侧以包围一对固定接触件和可动接触件的方式配置有绝缘筒体,在该绝缘筒体,在磁体收纳部定位保持电弧消弧用永磁体,并且在该磁体收纳部的可动接触件的延伸方向外侧形成电弧消弧空间,该电弧消弧用永磁体将在一对固定接触件与可动接触件之间产生的电弧消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35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例子中,由C字形部和支承它的支承导体部构成一对固定接触件,利用钎焊等将C字形部与支承导体部接合。
此处,在固定接触件的与可动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接点凸起,防止接点消耗,实现长寿命化时,接点凸起的从下板部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变高,产生台阶部。如果这样在接点凸起与下板部之间产生台阶部,则在可动接触件从固定接触件离开的断路时产生的电弧难以越过接点凸起的台阶部而伸长,产生电弧的胶着现象,在接点部引起剧烈的消耗,电弧遮断时间变长,遮断变得不稳定。因此,在设置有接点凸起的情况下,与不设置接点凸起的情况相比较,存在电弧遮断性能大幅降低的未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现有例子的未解决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使用接点凸起的同时防止电弧的胶着现象,使电弧迅速移动,提高电弧遮断性能的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接点装置的一个方式是配置有能够与一对固定接触件接触、分离的可动接触件的接点装置。该接点装置中,上述一对固定接触件具有在上板部、与该上板部的下侧保持规定间隔地平行配置的接点座部和将上述上板部与上述接点座部间连接的连结板部,彼此相对的内侧开放的C字形接点部,上述可动接触件在上述一对固定接触件的上板部与接点座部间配置为能够与该接点座部接触、分离,在上述接点座部的与上述可动接触件的接点相对的位置,配置有接点凸起支承部件,该接点凸起支承部件包括:环状支承部,其以使接点凸起与上述可动接触件的接点相对的方式支承接点凸起;和电弧诱导部,其从该环状支承部的外周缘在电弧的移动方向即从上述可动接触件离开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包括上述接点装置和使该接点装置的可动接触件可动的电磁铁单元。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利用环状支承部支承配置在固定接触件的接点座部的接点凸起,并且在环状支承部形成有在电弧的移动方向上延伸的电弧诱导部,因此能够使在断开时在可动接触件的接点部与接点凸起间产生的电弧通过环状支承部迅速地移动至电弧诱导部,能够抑制遮断时的电弧导致的接点凸起附近的消耗,并且能够缩短电弧的拉伸时间,提高电弧遮断性能。而且,因为利用电弧诱导部引导电弧脚,所以能够不产生电弧的驱动方向的偏向地可靠地在所期望的驱动方向上进行驱动。
此外,因为使用具有上述效果的接点装置构成电磁接触器,所以能够提供防止在设置在固定接触件的接点凸起发生电弧胶着,能够实现高电压、大电流的遮断,能够实现长寿命化的电磁接触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A-A线的接点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固定接触件的C字形接点部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B-B线的截面图。
图5是说明电弧的产生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C字形接点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C字形接点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C字形接点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C字形接点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C字形接点部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C字形接点部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C字形接点部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能够应用于本发明的可动接触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能够应用于本发明的接点装置的变形例的图,图21(a)是截面图,图21(b)是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开闭器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图2是图1的A-A线的接点装置的截面图。图3是表示C字形接点部的立体图,图4是图1的B-B线的截面图。
在这些图1~图4中,10是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10由配置有接点机构的接点装置100和驱动该接点装置100的电磁铁单元200构成。
从图1~图4可知,接点装置100具有收纳接点机构101的接点收纳箱102。该接点收纳箱102包括:在金属制的下端部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03的金属角筒体104;由封闭该金属角筒体104的上端的平板状的陶瓷绝缘基板构成的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和配置在金属角筒体104的内周侧的绝缘筒体140。
金属角筒体104的凸缘部103与后述的电磁体单元200的上部磁轭210密封接合从而被固定。
此外,在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在中央部保持规定间隔地形成有贯通孔106和107,后述的一对固定接触件111和112插入贯通该贯通孔106和107。
如图1所示,接点机构101包括一对固定接触件111和112,该一对固定接触件111和112插通在接点收纳箱102的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贯通孔106和107中而固定。这些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各自具有:被插通至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贯通孔106和107的、在上端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13的支承导体部114;和与该支承导体部114连结、配置在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下表面侧的内侧开放的C字形接点部115。
C字形接点部115由上板部116、连结板部117和接点座部118形成内侧开放的C字形,该上板部116沿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下表面向外侧延伸,该连结板部117从该上板部116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该接点座部118从该连结板部117的下端侧起与上板部116平行地向内侧即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相对方向延伸。
在接点座部118,在与后述的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相对的上表面位置配置有接点凸起119。该接点凸起119形成为极扁平的圆柱形,利用钎焊等接合方法与接点座部118接合。
在该接点凸起119的周围,同样利用钎焊等接合方法接合有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该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支承接点凸起119,例如由铜、钨、铝、黄铜等非磁性金属形成。如在图3中特别表示的那样,该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包括:覆盖接点凸起119的周围的环状支持部120a;在环状支承部120a的电弧的移动方向即与后述的可动接触件13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电弧诱导部120b。电弧诱导部120b通过接点座部118的上表面,通过接点座部118的侧面而延伸至接点座部118的下表面附近。具有上述结构的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与接点凸起119同时通过钎焊等接合方法接合于接点座部118。此时,在接点座部118,在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安装位置形成台阶部118a,能够以该台阶部118a进行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定位。
此处,支承导体部114和C字形接点部115以将在支承导体部114的下端面突出形成的销114a插通到在C字形接点部115的上板部116形成的贯通孔116a内的状态,例如利用钎焊等被固定。另外,支承导体部114和C字形接点部115的固定并不限定于钎焊等,还可以使销114a与贯通孔120嵌合,或在销114a形成阳螺纹,在贯通孔120形成阴螺纹,使两者螺纹结合。
而且,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形接点部115分别安装有用于与电弧绝缘的合成树脂制造的绝缘罩121。该绝缘罩121覆盖C字形接点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内周面。
这样,通过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形接点部115安装绝缘罩121,在该C字形接点部115的内周面,仅接点座部118的上表面侧露出,成为接点部118a。
而且,以将两个端部配置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形接点部115内的方式配置有可动接触件130。该可动接触件130被固定在后述的电磁体单元200的可动柱塞215的连结轴131支承。该可动接触件130中,中央部的连结轴131的附近形成向下方突出的凹部132,在该凹部132形成有使连结轴131插通于其中的贯通孔133。
连结轴131在上端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31a。该连结轴131从下端侧插入贯通接触弹簧134,接着插入贯通可动接触件130的贯通孔133,使接触弹簧134的上端与凸缘部131a抵接,以利用该接触弹簧134获得规定的施加力的方式,例如利用C环135对可动接触件130进行定位。
该可动接触件130在释放状态,成为两端的接点部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形接点部115的接点座部118的接点部118a保持规定间隔地分离的状态。此外,可动接触件130设定为,在接入位置,两端的接点部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形接点部115的接点座部118的接点部118a以接触弹簧134产生的规定的接触压接触。
进一步,构成接点收纳箱102的绝缘筒体140,如图1~图3所示,例如形成为合成树脂制造的上端开放的有底的角筒状,在该绝缘筒体140的与可动接触件130的侧面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磁体收纳凹部141和142。电弧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插通在该磁体收纳凹部141和142中且被固定。
该电弧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以在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面为同极例如N极的方式被磁化。在磁体收纳凹部141和142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分别形成有电弧消弧室145和146。
如图1所示,电磁体单元200具有从侧面看时为扁平的U字形状的磁轭201,圆筒状辅助轭203被固定在该磁轭201的底板部202的中央部。在该圆筒状辅助轭203的外侧,配置有作为柱塞驱动部的线轴204。
该线轴204包括:使圆筒状辅助轭203插通在其中的中央圆筒部205;从该中央圆筒部205的下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下凸缘部206;和从比中央圆筒部205的上端稍靠下侧的位置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上凸缘部207。而且,在由中央圆筒部205、下凸缘部206和上凸缘部207构成的收纳空间卷装有励磁线圈208。
在成为磁轭201的开放端的上端间固定有上部磁轭210。该上部磁轭210在中央部形成有与线轴204的中央圆筒部205相对的贯通孔210a。
在线轴204的中央圆筒部205内能够上下滑动地配置有可动柱塞215,该可动柱塞215在底部与磁轭201的底板部202之间配置有恢复弹簧214。在该可动柱塞215,在从上部磁轭210向上方突出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周缘部216。
此外,在上部磁轭210的上表面,以包围可动柱塞215的周缘部216的方式固定有形成为环状的环形永磁体220。该环形永磁体220形成为长方形的外形,在中央部具有包围周缘部216的贯通孔221。该环形永磁体220按照在上下方向即厚度方向上例如以上端侧为N极、以下端侧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另外,使环形永磁体220的贯通孔221的形状为与周缘部216的形状相配合的形状,外周面的形状能够为圆形、方形等任意形状。同样,环形永磁体220的外形也并不限于长方形,能够为圆形、六边形等任意形状。
在环形永磁体220的上端面,固定有与环形永磁体220为相同外形的辅助轭225。
如图1所示,可动柱塞215被非磁性体制成、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盖230覆盖,在该盖230的开放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地形成的凸缘部231与上部磁轭210的下表面密封接合。由此,形成接点收纳箱102和盖230经由上部磁轭210的贯通孔210a连通的密封容器。在由接点收纳箱102和盖230形成的密封容器内,封入有氢气、氮气、氢和氮的混合气体、空气、SF6等气体。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现在,固定接触件111例如与供给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连接,固定接触件112与负载连接。
在该状态下,电磁体单元200中的励磁线圈208处于非励磁状态,处于在电磁体单元200不产生使可动柱塞215下降的励磁力的释放状态。在该释放状态中,可动柱塞215被恢复弹簧214向从上部磁轭210离开的上方向施力。
与此同时,环形永磁体220的磁力引起的吸引力作用于辅助轭225,可动柱塞215的周缘部216被吸引。因此,可动柱塞215的周缘部216的上表面与辅助轭225的台阶板部225c的下表面抵接。
因此,通过连结轴131与可动柱塞215连结的接点机构101的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点部118a向上方离开规定距离。因此,固定接触件111与112间的电流路径处于遮断状态,接点机构101成为断路状态。
这样,在释放状态中,恢复弹簧214的作用力和环形永磁体220的吸引力这双方作用于可动柱塞215,因此,可动柱塞215不会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和冲击等而非意图地下降,能够可靠地防止误动作。
如果从该释放状态起对电磁体单元200的励磁线圈208进行励磁,则在该电磁体单元200产生励磁力,抵抗恢复弹簧214的推力和环形永磁体220的吸引力,将可动柱塞215向下方按压。
这样,由于可动柱塞215下降,通过连结轴131与可动柱塞215连结的可动接触件130也下降,其接点部130a以接触弹簧134的接触压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点部118a接触。
因此,成为外部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固定接触件111、可动接触件130和固定接触件112被供给至负载的通路状态。
此时,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与可动接触件130之间产生使可动接触件130断路的方向的电磁反作用力。
但是,如图1所示,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由上板部116、连结板部117和接点座部118形成C字形接点部115,因此在上板部116以及接点座部118和与它们相对的可动接触件130流动相反方向的电流。
因此,能够由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点座部118所形成的磁场与在可动接触件130流动的电流的关系,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洛伦兹力,该洛伦兹力将可动接触件130向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点部118a按压。
利用该洛伦兹力,能够抗拒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断路方向的电磁反作用力,能够可靠地防止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断路。
因此,能够使支承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弹簧134的按压力变小,相应地还能够使在励磁线圈208产生的推力变小,能够实现电磁接触器整体结构的小型化。
在从该接点机构101的通路状态遮断供向负载的电流供给时,使电磁体单元200的励磁线圈208的励磁停止。
由此,由电磁体单元200使可动柱塞215向下方移动的励磁力消失,由此可动柱塞215由于恢复弹簧214的施加力而上升,周缘部216接近辅助轭225,随之环形永磁体220的吸引力增加。
由于该可动柱塞215上升,通过连结轴131连结的可动接触件130上升。与此相应地,在由接触弹簧134施加接触压的期间,可动接触件130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接触。之后,在接触弹簧134的接触压消失的时刻,成为可动接触件130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向上方离开的断路状态。
当成为该断路状态时,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电弧,电流的通电状态由于该电弧而继续。
此时,因为安装有覆盖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字形接点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绝缘罩121,所以能够使得电弧仅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因此,能够使电弧的产生状态稳定,能够将电弧引向电弧消弧室145或146进行消弧,能够提高消弧性能。
此外,因为C字形接点部115的上板部116和连结板部117被绝缘罩121覆盖,所以能够利用可动接触件130的两端部与C字形接点部115的上板部116以及连结板部117之间的绝缘罩121确保绝缘距离,能够缩短可动接触件130的可动方向的高度。由此,能够实现接点装置100的小型化。
另一方面,电弧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相对磁极面为N极,其外侧为S极,因此,从该N极出来的磁通,从平面看时如图5(a)所示,各电弧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在可动接触件130的长度方向上从内侧向外侧横穿固定接触件111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的相对部的电弧产生部而到达S极,形成磁场。同样在可动接触件130的长度方向上从内侧向外侧横穿固定接触件112的接点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的电弧产生部而到达S极,形成磁场。
由此,电弧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磁通均在可动接触件130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向相反方向地横穿固定接触件111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和固定接触件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
因此,在固定接触件111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如图5(b)所示,电流I从固定接触件111侧流向可动接触件130侧,并且磁通φ的方向成为从内侧向外侧的方向。因此,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如图5(c)所示,与可动接触件130的长度方向正交且与固定接触件111的接点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开闭方向正交地、向电弧消弧空间145侧去的大洛伦兹力F发挥作用。
由于该洛伦兹力F,在固定接触件111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149,如图2所示那样被大幅拉长,从固定接触件111的接点部118a的侧面拉伸至电弧消弧室145的内壁,沿该内壁到达可动接触件130的上表面侧。
此时,固定接触件111的接点凸起119被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环形支承部120a包围,在该环形支承部120a形成在电弧的驱动方向上延伸的电弧诱导部120b,该电弧诱导部120b通过接点座部118的侧面延伸至到达下表面的位置。
因此,在断路时在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与接点凸起119之间产生的电弧,由于洛伦兹力而向消弧室145侧移动并被拉伸至电弧消弧室145。随着电弧被拉伸,电弧脚大幅被拉伸,通过电弧诱导部120b移动至电弧诱导部120b的下端,最终如图2所示那样,从电弧诱导部120b的前端沿电弧消弧室145的内壁面伸长,通过绝缘罩121的下侧到达可动接触件130的侧面的上端部,成为规定电弧长度。这样,电弧长度达到规定电弧长度,由此电弧电压变高,电弧被消弧。此时,在断路时在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在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不会成为胶着状态,随着电弧的伸长而迅速地移动至电弧诱导部120a的前端,因此与不存在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地缩短电弧拉伸时间,能够提高电弧的遮断性能。
另一方面,在固定接触件112的接点部118a与可动接触件130之间,如图5(b)所示,电流I从可动接触件130侧流向固定接触件112侧,并且磁通量φ的方向成为从内侧向外侧的右方向。因此,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与可动接触件130的长度方向正交且与固定接触件112的接点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开闭方向正交地、向电弧消弧空间145侧去的大的洛伦兹力F发挥作用。
由于该洛伦兹力F,在固定接触件112的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从可动接触件130的上表面侧沿电弧消弧室145内被大幅拉伸。此处也是接点凸起119由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支承,在该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形成有电弧诱导部120b,因此与上述的固定接触件111的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的情况同样,电弧被迅速地拉伸而被消弧。
另一方面,在电磁接触器10的接入状态、从负载侧向直流电源侧流动逆电流的状态,使得成为释放状态的情况下,上述的图5(b)中的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反方向,因此洛伦兹力F作用于电弧消弧空间146侧,电弧被拉伸向电弧消弧空间146侧,除此以外发挥相同的消弧功能。
此时,因为电弧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配置于在绝缘筒体140形成的磁体收纳凹部141和142内,所以电弧不与电弧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直接接触。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电弧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磁特性,能够实现遮断性能的稳定化。
此外,因为能够利用绝缘筒体140覆盖金属制成的角筒体104的内周面而进行绝缘,所以能够不产生电流遮断时的电弧的短路地可靠地进行电流遮断。
进一步,因为能够利用一个绝缘筒体140实现绝缘功能、电弧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的定位功能和保护电弧消弧用永磁体143和144不受电弧损害的保护功能,所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这样,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点座部118的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相对的上表面形成接点凸起119,该接点凸起119的周围由具有电弧诱导部120b的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支承,因此在断路时在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的脚迅速地移动至电弧诱导部120b的前端。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成为电弧胶着在接点凸起119的状态,能够抑制接点凸起119的周围的消耗,能够实现C字形接点部115的寿命的长期化。而且,能够缩短使电弧的电弧长度达到需要的长度为止的电弧拉伸时间,提高电弧遮断性能。
此外,在断路时在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的脚被电弧诱导部120b引导,由此能够不向不希望驱动电弧的方向偏向地、在所期望的方向上可靠地进行驱动,能够可靠地防止未达到规定的电弧长度地成为不能遮断的状态。
进一步,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作用效果的接点装置100构成电磁接触器10,能够提供能够防止电弧在设置于固定接触件的接点凸起胶着,能够实现高电压、大电流的遮断,能够实现长寿命化的电磁接触器。
接着,根据图6和图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电弧诱导功能进行强化。
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在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环状支承部120a的电弧诱导部120b的延长线上,形成有从与接点凸起119相接的内周缘起向电弧诱导部120b去的电弧诱导用的槽部120c,除此以外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对与图2和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在支承接点凸起119的环状支承部120a,在电弧诱导部120b的延伸线上,形成有从与接点凸起119相接的内周缘起向电弧诱导部120b去的电弧诱导用的槽部120c,因此,能够使在断路时在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的电弧的脚不偏向地迅速地向电弧诱导部120b移动,能够强化电弧诱导功能,进一步提高电弧遮断性能,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接点凸起119的周围的消耗。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将电弧诱导用的槽部120c形成在环状支承部120a的上表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延伸至电弧诱导部120b的中途或下端。
接着,根据图8和图9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对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电弧诱导功能进行强化。
即,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在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环状支承部120a的电弧诱导部120b的延长线上,形成有从与接点凸起119相接的内周缘起向电弧诱导部120b去的电弧诱导用的突起条120d,除此以外具有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对与图6和图7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在支承接点凸起119的环状支承部120a的电弧诱导部120b的延长线上,形成有从与接点凸起119相接的内周缘起向电弧诱导部120b去的电弧诱导用的突起条120d,因此,能够使在断路时在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的脚不偏向地迅速地向电弧诱导部120b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弧遮断性能,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接点凸起119的周围的消耗。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将电弧诱导用的突起条120d形成在环状支承部120a的上表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延伸至电弧诱导部120b的中途或下端。
接着,根据图10和图11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电弧伸长更长。
即,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电弧诱导部120b形成有从接点座部118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120e,除此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与图2和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在电弧诱导部120b的下侧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120e,因此能够使在断路时在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的脚不偏向地迅速地向电弧诱导部120b移动,能够使电弧的脚进一步迅速地移动至延伸部120e的下端。因此,能够使电弧149的电弧长度如图10所示那样更长,能够提高电弧电压,可靠地进行消弧,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弧遮断性能,并且还能够抑制接点凸起119的周围的消耗。
接着,根据图12和图13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第五实施方式将接点座部118的下侧用作电弧消弧空间。
即,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代替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延伸部120e,形成有从电弧诱导部120b的下端向内下方倾斜延伸的倾斜延伸部120f,除此以外具有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对与图10和图11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根据该第五实施方式,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在电弧诱导部120b的下侧形成有向内下方倾斜延伸的倾斜延伸部120f,因此能够使断路时在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的脚不偏向地迅速地向电弧诱导部120b移动,能够使电弧的脚进一步迅速地移动至延伸部120e的下端。因此,能够使电弧149的电弧长度如图10所示那样更长,能够提高电弧电压,可靠地进行消弧,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弧遮断性能,并且还能够抑制接点凸起119的周围的消耗。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固定接触件111的电弧脚移动至固定接触件111的接点座部118的下表面侧,能够将接点座部118的下侧用作电弧消弧空间,能够使电弧的拉伸长度更长,使消弧容易进行,实现容积的有效利用。
接着,根据图14和图15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将接点座部的下侧用作电弧消弧空间。
即,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代替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倾斜延伸部120f,形成有从电弧诱导部120b的下端沿接点座部118的下表面折弯的折弯部120g,除此以外具有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对与图12和图13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根据该第六实施方式,在电弧诱导部120b的下端形成有沿接点座部118的下表面延伸的折弯部120g,因此能够使断路时在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的脚不偏向地迅速地向电弧诱导部120b移动,能够使电弧脚进一步迅速地移动至折弯部120g的前端、即接点座部118的下表面侧中央部。因此,能够使电弧149的电弧长度如图12所示那样更长,能够提高电弧电压,可靠地进行消弧,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弧遮断性能,并且还能够抑制接点凸起119的周围的消耗。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固定接触件111的电弧脚移动至固定接触件111的接点座部118的下表面侧,能够将接点座部118的下侧用作电弧消弧空间,能够使电弧的拉伸长度更长,使消弧容易进行,实现容积的有效利用。
接着,根据图16和图17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第七实施方式,能够使在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电弧伸长更长、且更迅速地进行。
在第七实施方式,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电弧诱导部120b和延伸部120e形成为随着从接点座部118的上表面向下方去而与绝缘筒体140的前候侧面板部的内表面的距离逐渐变小的、向外下方(下方的外侧)延伸的倾斜板部120h,除此以外具有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对与图10和图11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根据该第七实施方式,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电弧诱导部120b和延伸部120e作为从接点座部118的上表面向外下方倾斜延伸的倾斜板部120h形成。因此,能够使断路时在接点凸起119与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的脚不偏向地迅速地向电弧诱导部120b移动。进一步,移动至电弧诱导部120b的电弧脚,因为电弧诱导部120b形成为向外下方倾斜的倾斜板部120h,所以下方电弧诱导部120能够使电弧脚沿倾斜延伸部120f的外表面与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相比更迅速地移动至下端。因此,能够使电弧149的电弧长度如图17所示那样更长,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弧电压,可靠地进行消弧,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弧遮断性能,并且还能够抑制接点凸起119的周围的消耗。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固定接触件111的电弧脚移动至固定接触件111的接点座部118的下表面侧,能够将接点座部118的下侧用作电弧消弧空间,能够使电弧的拉伸长度更长,使消弧容易进行,实现容积的有效利用。
接着,根据图18和图19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第八实施方式能够在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以覆盖接点座部118的方式进行安装。
即,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如图18和图19(a)、(b)所示,在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环状支承部120a形成罩部120i,该罩部120i安装在接点座部118的前端部,覆盖接点座部118的前端部和两侧面,从平面看时截面为U字形,在该罩部120i的侧面形成有电弧诱导部120b,除具有此结构以外,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对与图2和图3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根据该第八实施方式,将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以覆盖接点座部118的方式安装在接点座部118,使得接点座部118的前端插通在该罩部120i内。这样,通过将罩部120i安装在接点座部118的前端部,能够使接合面积变大,因此能够将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牢固地与接点座部118接合,能够提高耐久性。作为电弧遮断性能,能够与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发挥同样的电弧遮断性能。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七实施方式中,对使接点凸起119在俯视时为圆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还能够在俯视时为椭圆形或长圆形。与此相应地改变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的环状支承部120a的形状即可。
此外,还可以代替接点凸起119与接点座部118直接接合的情况,在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形成凹部,在该凹部接合接点凸起119。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八实施方式中,对可动接触件130的接点部形成为平板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如图20所示那样,在沿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点部118a相对的板部的延伸方向的侧面,形成向成为电弧的移动方向的外上方倾斜延伸的电弧诱导部130b。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断路时产生的电弧的可动接触件130侧的脚沿电弧诱导部130b向外上侧迅速地移动。因此,能够使可动接触件130侧的电弧的伸长更长、更迅速地进行,能够提高电弧电压,可靠地进行消弧,能够更加提高电弧遮断性能。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八实施方式中,对在可动接触件130的中央部形成凹部13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也可以将可动接触件130如图21(a)和(b)所示那样省略凹部132地形成为平板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接点装置100和电磁铁单元200仅是说明了例子,接点装置100和电磁铁单元200的内部结构能够为任意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利用接点收纳箱102和罩230构成气密室240、在该气密室240内封入气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在遮断的电流低的情况下还可以省略气体封入。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电磁接触器、11……外装绝缘容器、100……接点装置、101……接点机构、102……消弧室、104……金属角筒体、105……固定接点支承绝缘基板、111、112……固定接触件、114……支承导体部、115……C字形接点部、116……上板部、117……连结板部、118……接点座部、119……接点凸起、120……接点凸起支承部件、120a……环状支承部、120b……电弧诱导部、120c……槽部、120d……突起条、120e……延伸部、120f……倾斜延伸部、120g……折弯部、120h……倾斜板部、120i……接点部、130b……电弧诱导部、131……连结轴、134……接触弹簧、140……绝缘筒体、141、142……磁铁收纳盒、143、144……电弧消弧用永磁体、145、146……电弧消弧室、149……电弧、200……电磁体单元、201……磁轭、203……圆筒状辅助轭、204……线轴、208……励磁线圈、210……上部磁轭、214……恢复弹簧、215……可动柱塞。

Claims (11)

1.一种接点装置,其配置有可动接触件,该可动接触件能够与一对固定接触件接触、分离,该接点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固定接触件具有在上板部、与该上板部的下侧保持规定间隔地平行配置的接点座部和将所述上板部与所述接点座部间连接的连结板部,彼此相对的内侧开放的C字形接点部,
所述可动接触件在所述一对固定接触件的上板部与接点座部间配置为能够与该接点座部接触、分离,
在所述接点座部的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接点相对的位置,配置有接点凸起支承部件,该接点凸起支承部件包括:环状支承部,其以使接点凸起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接点相对的方式支承接点凸起;和电弧诱导部,其从该环状支承部的外周缘在电弧的移动方向即从所述可动接触件离开的方向上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点凸起支承部件由非磁性金属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支承部形成有向所述电弧诱导部去的槽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支承部形成有向所述电弧诱导部去的突起条。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弧诱导部包括从所述接点座部的下端面向下方突出的延伸部。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弧诱导部包括从所述接点座部的下端面向内下侧倾斜延伸的倾斜延伸部。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弧诱导部包括沿着所述接点座部下表面侧的折弯延伸部。
8.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弧诱导部由倾斜板部构成,该倾斜板部从所述接点座部的上端面向下方的外侧倾斜延伸到该接点座部的下表面的下侧。
9.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点凸起支承部件包括安装在所述接点座部的前端的盖部。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接触件在与所述接点凸起相对的长度方向两侧缘形成有向外上方倾斜延伸的电弧诱导部。
1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装置;和
使该接点装置的可动接触件可动的电磁体单元。
CN201410259175.4A 2013-07-12 2014-06-11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824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7055 2013-07-12
JP2013147055 2013-07-12
JP2014-016095 2014-01-30
JP2014016095A JP6291871B2 (ja) 2013-07-12 2014-01-30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2494A true CN104282494A (zh) 2015-01-14
CN104282494B CN104282494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257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5917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82494B (zh) 2013-07-12 2014-06-11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8249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1234A (zh) * 2018-09-14 2020-03-24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01497A1 (de) * 1982-07-22 1984-08-09 Ernst Prof. Dr.techn.habil. 1000 Berlin Slamecka Vakuumschalter-kontaktanordnung
EP0597434A2 (en) * 1992-11-10 1994-05-18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Vacuum interrupter
DE19809305A1 (de) * 1998-03-05 1999-09-09 Abb Patent Gmbh Kontaktstückanordnung für eine Vakuumkammer
CN101461017A (zh) * 2006-06-03 2009-06-17 默勒有限公司 电开关装置和装配方法
CN202454464U (zh) * 2011-09-30 2012-09-26 西门子公司 电弧引导器组件和包括该电弧引导器组件的开关装置
CN202839472U (zh) * 2012-10-08 2013-03-27 乐清市长征电器开关厂 交流接触器动触头
CN103155084A (zh) * 2011-05-19 2013-06-12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01497A1 (de) * 1982-07-22 1984-08-09 Ernst Prof. Dr.techn.habil. 1000 Berlin Slamecka Vakuumschalter-kontaktanordnung
EP0597434A2 (en) * 1992-11-10 1994-05-18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Vacuum interrupter
DE19809305A1 (de) * 1998-03-05 1999-09-09 Abb Patent Gmbh Kontaktstückanordnung für eine Vakuumkammer
CN101461017A (zh) * 2006-06-03 2009-06-17 默勒有限公司 电开关装置和装配方法
CN103155084A (zh) * 2011-05-19 2013-06-12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N202454464U (zh) * 2011-09-30 2012-09-26 西门子公司 电弧引导器组件和包括该电弧引导器组件的开关装置
CN202839472U (zh) * 2012-10-08 2013-03-27 乐清市长征电器开关厂 交流接触器动触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1234A (zh) * 2018-09-14 2020-03-24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2494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7411B (zh) 电磁接触器
US8749331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103155080B (zh) 电磁接触器
US9117611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US8994482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104246952B (zh) 触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开闭器
CN103238198B (zh) 电磁接触器
WO2014076864A1 (ja) 電磁接触器
CN103534779B (zh) 电磁接触器
US9460871B2 (en) Method for assembling arc-extinguishing chamber of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KR20140074916A (ko) 접점 장치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전자 접촉기
WO2014076865A1 (ja) 電磁開閉器
WO2014091649A1 (ja) 電磁接触器
CN104718596A (zh) 电磁接触器
JPWO2014087574A1 (ja)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2015035414A (ja)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CN104282494A (zh)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JP2015176810A (ja) 電磁接触器
CN104347314A (zh)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