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1234A -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11234A CN110911234A CN201910145971.8A CN201910145971A CN110911234A CN 110911234 A CN110911234 A CN 110911234A CN 201910145971 A CN201910145971 A CN 201910145971A CN 110911234 A CN110911234 A CN 1109112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movable contact
- pair
- plate portion
- mov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点机构,其一对固定触头(13、14)是从侧面看具有C字形的部件。当令连接一对消弧用永磁体(40、41)的中心的线为永磁体中心线(ML),连接可动触头(15)的一对可动触点(15a、15b)的线为可动触头中心线(KL1)时,可动触头以可动触头中心线与永磁体中心线交叉的方式配置,一对固定触头沿着可动触头中心线配置。而且,一对消弧用永磁体的彼此相对的磁化面被磁化为能够使电弧以跨越永磁体中心线的方式被延长的方向的磁极。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实现过电流耐受性能和消弧性能的提高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电流路径的开闭的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作为在电流截断时产生电弧的电磁接触器中应用的触点机构,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触点机构。
专利文献1的触点机构包括:具有固定触点的一对固定触头;可动触头,其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侧设置有可与一对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一对可动触点;收纳上述一对固定触头和上述可动触头的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盒;和延长在一对固定触点和一对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的消弧用永磁体。
可动触头是在设为长方体形状的绝缘盒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沿长度方向延伸配置的导电板,在该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设有一对可动触点。
一对固定触头是从侧面看为C字形的导电板,具有:与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的正反相对的第一和第二导电板部;和从这些第一和第二导电板部的端部起在可动触头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三导电板部。这些一对固定触头以夹着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的方式配置,对可动触头施加通电时克服电磁排斥力的洛伦兹力,实现过电流耐受性能的提高。
另外,消弧用永磁体配置有:相对配置于绝缘盒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且彼此的磁极面被磁化为S极的一对永磁体;和相对于配置于绝缘盒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彼此的磁极面被磁化为N极的一对永磁体。
根据该触点机构,在从可动触头与一对固定触头间接触的闭合状态设为释放状态时,如果一对固定触头与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电弧,则从彼此相对配置的消弧用永磁体的N极向S极去的磁通均在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上横切一对固定触头与可动触头之间的电弧的产生位置,与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洛伦兹力作用于电弧。由此,产生的电弧向着设置于绝缘盒的宽度方向上的消弧空间延长而进行消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4864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的触点机构,由于设置于绝缘机构的宽度方向上的消弧空间为较小的空间,且不能将产生了的电弧充分延长,所以在消弧性能方面存在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1触点机构是没有限定电流的流通方向而非极性地对应的装置,通过在绝缘盒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配置两对消弧用永磁体,在电流的流通方向是正方向的情况下,会将电弧向着设置于绝缘盒的宽度方向一侧的消弧空间延长,在电流的流通方向是反方向的情况下,会将电弧向着设置于绝缘盒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消弧空间延长。这样,由于在绝缘盒内部的宽度方向必须设置与正反两方向的电流的流动相对应的消弧空间,所以绝缘盒变得大型化。因此,存在不能满足小型化要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着眼于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例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过电流耐受性能和消弧性能的提高的同时,实现小型化的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触点机构,其包括:一对固定触头,其在触点收纳盒内具有固定触点;可动触头,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侧设置有可与一对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一对可动触点;一对消弧用永磁体,其配置在触点收纳盒的外侧,延长一对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与可动触头的一对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一对固定触头从侧面看具有C字形,包括:第一导电板部,其在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与可动触头的正反面的一个面相对配置,具有与可动触点接触/分离的固定触点;第二导电板部,其从第一导电板部的端部起在与可动触头的正反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和第三导电板部,其从第二导电板部起以与第一导电板部平行的方式延伸,与可动触头的正反面的另一面相对配置。而且,当令连接一对消弧用永磁体的中心的线为永磁体中心线,连接可动触头的一对可动触点的线为可动触头中心线时,可动触头以可动触头中心线与永磁体中心线交叉的方式配置,一对固定触头沿着可动触头中心线配置。并且,一对消弧用永磁体的彼此相对的磁化面被磁化为能够使电弧以跨越永磁体中心线的方式延长的方向的磁极。
另外,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其包括上述的触点机构和使触点机构的可动触头的一对可动触点与一对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电磁铁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能够在实现过电流耐受性能和消弧性能的提高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在移除了触点收纳盒的状态下的触点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由第一和第二主端子板形成的磁场的产生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在移除了触点收纳盒的状态下的触点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在移除了触点收纳盒的状态下的触点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在移除了触点收纳盒的状态下的触点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在移除了触点收纳盒的状态下的触点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在移除了触点收纳盒的状态下的触点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磁接触器
2 触点机构
4 盒
5 方筒体
6 绝缘基板
7 凸缘部
9、10 贯通孔
11、12 导体部
13 第一固定触头
13a 第一固定触点
13b 第一导电板部
13c 第二导电板部
13d 第三导电板部
13e 引弧板
14 第二固定触头
14a 第二固定触点
14b 第一导电板部
14c 第二导电板部
14d 第三导电板部
14e 引弧板
15 可动触头
15a 第一可动触点
15b 第二可动触点
18 绝缘筒部
20 电磁铁单元
21 上部磁轭
21a 贯通孔
22 可动柱塞
22a 周缘部
23 贯通孔
24 连接轴
25 凸缘部
26 接触弹簧
27 C形环
28 磁轭
29 固定柱塞
30 套筒
31 中央圆筒部
34 励磁线圈
35 盖
35a 凸缘部
36 复位弹簧
37 驱动用永磁体
39 辅助轭
40 第一消弧用永磁体
41 第二消弧用永磁体
42 磁体支承体
43A 第一主端子板
43Aa 中间板部
43Ab 安装板部
43Ac 外部连接板部
43Ab1 插通孔
43B 第二主端子板
43Ba 中间板部
43Bb 安装板部
43Bc 外部连接板部
43Bb1 插通孔
44A、44B 固定螺栓
50 可动触头
50a 中间板部
50b 第一正交板部
50c 第二正交板部
51a 第一可动触点
51b 第二可动触点
52 可动触头
52a 中间板部
52b 第一正交板部
52c 第二正交板部
53a 第一可动触点
53b 第二可动触点
KL1、KL2、KL3 可动触头中心线
ML 永磁体中心线
MF 共同磁场
Φ1 磁通量。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对于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应注意厚度与平面尺寸的关系以及各层的厚度的比率等与实际上的结构不同。因此,具体的厚度和尺寸应当参考下面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各个附图彼此之间也包括彼此的尺寸的关系和比率不同的部分。
另外,下面说明的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用于使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和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将构成部件的材质、形状、结构、配置等限定于以下所述的方式。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能够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技术范围内加入各种改变。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记载的“上”、“下”、“底”、“前”、“后”、“长度方向”、“宽度方向”等表示方向的术语是参照附图的方向来使用的。
下面所示的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是限定电流的流通方向的具有极性的电磁接触器。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包括:触点机构2;驱动触点机构2的电磁铁单元20;配置在触点机构2的周围的第一、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0、41;固定在触点机构2上的第一主端子板43A和第二主端子板43B。
如图2所示,电磁铁单元20具有从侧面看为扁平的U字形的磁轭28,在该磁轭28的底板部的中央部配置有固定柱塞29,在该固定柱塞29的外侧配置有套筒30。励磁线圈34缠绕在该套筒30上。
在固定于作为磁轭28的开放端的上端的上部磁轭21上,在中央部形成有与套筒30的中央圆筒部31相对的贯通孔21a。插入到套筒30的中央圆筒部31内的固定柱塞29的上部被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盖35覆盖,在该盖35的开放端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形成的凸缘部35a密封接合在上部磁轭21的下表面。由此,形成将盖35通过上部磁轭21的贯通孔21a连通的密封容器。可动柱塞22上下可滑动地插入盖35的内部。在该可动柱塞22上,在从上部磁轭21向上方突出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周缘部22a。
形成为环形的驱动用永磁体37以包围可动柱塞22的周缘部22a的方式固定在上部磁轭21的上表面。该驱动用永磁体37在上下方向即厚度方向上例如以使上端侧为N极、下端侧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在驱动用永磁体37的上端面固定有辅助轭39,可动柱塞22的周缘部22a与该辅助轭39的下表面接触。
如图2所示,触点机构2收纳在盒4中。盒4具有:金属制的方筒体5;和由例如陶瓷或合成树脂材料等绝缘材料形成的封闭该方筒体5的上端的绝缘基板6。
方筒体5通过将形成于下部的凸缘部7与电磁铁单元20的上部磁轭21密封接合而被固定。在绝缘基板6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贯通孔9、10。
触点机构2包括:经由导体部11、12固定于绝缘基板6的一对固定触头13、14(下称第一固定触头13、第二固定触头14);和配置成可与这些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13、14接触/分离的可动触头15。
如图3和图4所示,可动触头15是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制成的直线状且细长的导电板,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23,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侧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二可动触点15b。
如图2所示,在可动触头15的贯通孔23中,插通有固定于电磁铁单元20的可动柱塞22上的连接轴24。在连接轴2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25,该凸缘部25与可动触头15的中央下部抵接。在连接轴24的上端固定有C形环27,在该C形环27与可动触头15的中央上部之间的连接轴24的外周配置有接触弹簧26,对可动触头15施加规定的作用力。另外,在辅助轭39与凸缘部25的下部之间的连接轴24的外周也配置有复位弹簧36,对可动触头15施加规定的作用力。
在盒4的方筒体5的内周面配设有形成为有底方筒状的绝缘筒部18。该绝缘筒部18通过成型绝缘性的例如合成树脂而形成,具有阻止电弧对金属制的方筒体5的影响的绝缘功能。
如图3所示,第一固定触头13配置在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侧,是从侧面看为C字形的部件,包括:第一导电板部13b,其从下侧与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相对且上表面设有第一固定触点13a;第二导电板部13c,其从第一导电板部13b的远离可动触头15的端部弯折并向上方延伸;第三导电板部13d,其从第二导电板部13c的上端弯折并向可动触点15的上方延伸。
如图3所示,第二固定触头14配置在可动触头15的第二可动触点15b侧,是从侧面看为C字形的部件,包括:第一导电板部14b,其从下侧与可动触头15的第二可动触点15b相对且上表面设有第二固定触点14a;第二导电板部14c,其从第一导电板部14b的远离可动触头15的端部弯折并向上方延伸;第三导电板部14d,其从第二导电板部14c的上端弯折并向可动触点15的上方延伸。
可动触头15在释放状态下,位于长度方向的两端侧的可动触点15a、15b与固定触头13、14的固定触点13a、14a成为保持规定间隔分开的状态。
在可动触头15的闭合状态下,可动触点15a、15b设定成因接触弹簧26的规定的接触压力而与固定触头13、14的固定触点13a、14a接触。
在密闭的盒4中封入有消弧用气体。
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金属制的长方形的磁体支承体42以覆盖整个外周的方式配置在盒4的方筒体5的外侧,该磁体支承体42由设于电磁接触器1的保持部件(未图示)支承。
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以隔着方筒体5和绝缘筒部18与可动触头15的长度方向的一个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头13相对的方式固定在磁体支承体42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该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以与方筒体5相对的磁极面成为N极的方式被磁化。
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以隔着方筒体5和绝缘筒部18与可动触头15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个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头14相对的方式固定在磁体支承体42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该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以与方筒体5相对的磁极面成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
由此,如图4所示,从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的N极流至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的S极的磁通量Φ1横穿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
在此,如图4所示,当将连接配置在绝缘筒部18的外侧且固定在磁体支承体42上的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和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的中心位置的直线作为永磁体中心线ML,将连接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二可动触点15b的直线作为可动触头中心线KL1时,可动触头15以可动触头中心线KL1与永磁体中心线ML交叉的方式配置。即,可动触头15沿俯视为长方形状的绝缘筒部18的对角线方向延伸配置。
如图4所示,第一固定触头13以第一导电板部13b和第三导电板部13d沿着永磁体中心线ML延伸且第二导电板部13c与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永磁体中心线ML的靠左侧的位置。第二固定触头14以第一导电板部14b和第三导电板部14d沿着永磁体中心线ML延伸且第二导电板部14c与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永磁体中心线ML的靠右侧的位置。
此外,如图1所示,第一主端子板43A和第二主端子板43B通过固定螺栓44A、44B固定在触点机构2的从绝缘基板6突出的导体部11、12上。
第一主端子板43A由中间板部43Aa、从该中间板部43Aa的左端向前方延伸的安装板部43Ab和从中间板部43Aa的右端向前方延伸的外部连接板部43Ac构成。而且,通过将插通于形成在安装板部43Ab的插通孔43Ab1的固定螺栓44A的螺纹部拧入形成于导体部11的螺纹孔,而将第一主端子板43A固定在导体部11上。
第二主端子板43B由中间板部43Ba、从该中间板部43Ba的右端向后方延伸的安装板部43Bb和从中间板部43Ba的左端向后方延伸的外部连接板部43Bc构成。而且,通过将插通于形成在安装板部43Bb的插通孔43Bb1的固定螺栓44B的螺纹部拧入形成于导体部12的螺纹孔,而将第二主端子板43B固定在导体部12上。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将负载连接到第一主端子板43A的外部连接板部43Ac上,将供给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连接到第二主端子板43B的外部连接板部43Bc上。
此时,电磁铁单元20的励磁线圈34处于非通电状态,处于不通过电磁铁单元20产生使可动柱塞22下降的励磁力的释放状态。
在该释放状态下,可动柱塞22被复位弹簧36向远离上部磁轭21的上方向施力。与此同时,由驱动用永磁体37的磁力产生的吸引力作用在辅助轭39上,可动柱塞22的周缘部22a被吸引。因此,可动柱塞22的周缘部22a的上表面与辅助轭39的下表面接触。
此时,通过连接轴24连接于可动柱塞22的触点机构2的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二可动触点15b,相对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向上方分开规定距离。由此,第一固定触头13与第二固定触头14之间的电流路径处于切断状态,触点机构2成为开极状态。
从该释放状态起向电磁铁单元20的励磁线圈34通电时,由该电磁铁单元20产生励磁力,克服复位弹簧36的推力和驱动用永磁体37的吸引力向下方按压可动柱塞22。该可动柱塞22的下降因周缘部22a的下表面碰到上部磁轭21的上表面而停止。
这样,由于可动柱塞22下降,通过连接轴24连接于可动柱塞22的可动触头15也会下降,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二可动触点15b的各可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的各固定触点因接触弹簧26的接触压力而接触。
因此,供给源的大电流经由第二主端子板43B、第二固定触头14、可动触头15、第一固定触头13和第一主端子板43A向负载供给,触点机构2成为闭极状态。
当成为该闭极状态时,由于在第一固定触头13及第二固定触头14与可动触头15之间流通的电流,在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及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与可动触头15之间产生使可动触头15向开极方向移动的电磁排斥力。
但是,在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侧流通的电流的方向与在从侧面看为C字形的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三导电板部13d流通的电流的方向是相反的,且在可动触头15的第二可动触点15b侧流通的电流的方向与在从侧面看为C字形的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三导电板部14d流通的电流的方向是相反的。通过该作用,在可动触头15产生克服电磁排斥力的洛伦兹力。
而且,如图5所示,流向第二主端子板43B的中间板部43Ba的输入侧电流和流向与其相对的第一主端子板43A的的中间板部43Aa的输出侧电流的方向为相同方向。流向这些中间板部43Ba和43Aa的电流的方向也与流向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三导电板部13d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三导电板部14d的电流方向一致。
因此,在中间板部43Ba和43Aa之间,由流向双方的电流产生的内侧的磁场被抵消,但外侧的磁场彼此耦合,如图5所示,产生围绕中间板部43Ba和43Aa的逆时针的共同的外部磁场MF。
该外部磁场的MF的方向为与在可动触头15流通的电流正交的方向,并且,沿着可动触头15的板面平行。
因此,通过弗莱明左手定则,可以产生将可动触头15按压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的洛伦兹力。
由此,在可动触头15上,除克服由第一固定触头13和第二固定触头14产生的电磁排斥力的洛伦兹力之外,还作用克服由第一主端子板43A和第二主端子板43B的电磁排斥力的洛伦兹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过电流耐受性能。
接下来,从触点机构2的闭极状态切断向负载的电流供给时,停止向电磁铁单元20的励磁线圈34的供电。
当停止向励磁线圈34的供电时,通过电磁铁单元20使可动柱塞22向下移动的励磁力消失,由此,可动柱塞22因复位弹簧36的弹力而上升,随着周缘部22a靠近辅助轭39,驱动用永磁体37的吸引力增加。
通过该可动柱塞22上升,经由连接轴24连接的可动触头15上升。与此对应,当由接触弹簧26施加接触压力时,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二可动触点15b的各可动触点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的各固定触点接触。之后,在接触弹簧26的接触压力消失的时刻,可动触头15成为从第一固定触头13和第二固定触头14向上方分离的开极状态。
当成为这样的开极状态时,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电弧,因电弧而继续电流的通电状态。
如图4所示,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之间产生的电弧,因根据电弧的电流的流通方向与从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的N极流至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的S极的磁通量Φ1之间的关系来通过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的洛伦兹力F1,而被延长。
因为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头13配置在永磁体中心线ML靠左侧的位置,所以在电弧因洛伦兹力F1而被延长的方向上设置有大的消弧空间S1。由此,电弧向着大的消弧空间S1被充分延长而消弧。
另外,可动触头15的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的电弧,因根据电弧的电流的流通方向与由第一和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0产生的磁通量Φ1之间的关系来通过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的洛伦兹力F2,而被延长。而且,因为第二可动触点15b和第二固定触头14配置在永磁体中心线ML靠右侧的位置,因此,在电弧因洛伦兹力F2而被延长的方向上设置有大的消弧空间S2,电弧向着大的消弧空间S2被充分延长而消弧。
如上述产生的电弧,因根据与由第一和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0、41产生的磁通量Φ1之间的关系来通过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的洛伦兹力F1、F2,而被延长,并且,利用被封入于触点机构2中的消弧用气体进行冷却而消弧。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可动触头15以连接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二可动触点15b的可动触头中心线KL1,与连接第一和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0、41的中心位置的永磁体中心线ML交叉的方式配置。因此,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之间产生的电弧跨越永磁体中心线ML向着大的消弧空间S1被充分延长,并且可动触头15的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的电弧跨越永磁体中心线ML向着大的消弧空间S2被充分延长,所以能够提高消弧性能。
另外,因为产生的电弧由被封入于密闭的盒4中的消弧用气体冷却,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消弧性能。
另外,在触点机构2的闭极状态下,可以通过从侧面看为C字形的第一固定触头13和第二固定触头14对可动触头15产生克服由通电电流产生的使其向开极方向去的电磁排斥力的洛伦兹力,并且,也可以通过第一主端子板43A和第二主端子板43B产生。因此,可以增加克服闭极状态中的使可动触头15向开极方向去的电磁排斥力的洛伦兹力。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电磁接触器1的过电流耐受性能。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触点机构2的周围配置一对第一、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0、41而形成具有极性的电磁接触器1,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图6和图7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2的内部。此外,对与图1至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2包括:第一固定触头13和第二固定触头14;以及可与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13、14接触/分离地配置的可动触头50。
如图7所示,可动触头50是导电性的长条板件,包括:中间板部50a,其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23;第一正交板部50b,其从中间板部50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中间板部50a正交地延伸;第二正交板部50c,其从中间板部50a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向与第一正交板部50b相反的方向,与中间板部50a正交地延伸。
在第一正交板部50b的前端侧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可动触点51a,在第二正交板部50c的前端侧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可动触点51b。
如图7所示,第一固定触头13以第一导电板部13b和第三导电板部13d沿着永磁体中心线ML(连接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与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的中心位置的直线)延伸且第二导电板部13c与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永磁体中心线ML靠左侧的位置。
第二固定触头14以第一导电板部14b和第三导电板部14d沿着永磁体中心线ML延伸且第二导电板部14c与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相对的方式配置于永磁体中心线ML靠右侧的位置。
在可动触头50的中间板部50a的贯通孔23中插通有固定于电磁铁单元20的可动柱塞22上的连接轴24。
而且,可动触头50以中间板部50a在与永磁体中心线ML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第一正交板部50b和第二正交板部50c在沿永磁体中心线ML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
由此,当将连接可动触头50的第一可动触点51a与第二可动触点51b的直线作为可动触头中心线KL2时,可动触头50以可动触头中心线KL2与永磁体中心线ML交叉的方式配置。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当触点机构2处于闭极状态时,通过在第一固定触头13和第二固定触头14流通的电流,在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与可动触头50之间,产生使可动触头15向开极方向移动的电磁排斥力。
在此,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触头50中,形成有第一可动触点51a的第一正交板部50b和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三导电板部13d沿永磁体中心线ML平行地延伸,形成有第二可动触点51b的第二正交板部50c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三导电板部14d沿永磁体中心线ML平行地延伸。因此,流过彼此平行延伸的第一正交板部50b和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三导电板部13d的电流的方向相反,流过彼此平行延伸的第二正交板部50c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三导电板部14d的电流的方向相反,对可动触头50产生克服电磁排斥力的大的洛伦兹力。
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由于当触点机构2处于闭极状态时,对可动触头50作用有克服由第一固定触头13和第二固定触头14产生的电磁排斥力的大的洛伦兹力,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过电流耐受性能。
另一方面,当触点机构2处于开极状态时,在可动触头50的第一可动触点51a和第二可动触点51b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电弧,因电弧而使电流的通电状态继续。
如图7所示,可动触头50的第一可动触点51a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之间产生的电弧,因根据电弧的电流的流通方向与从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的N极流至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的S极的磁通量Φ1之间的关系来通过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的洛伦兹力F1,而被延长。
因为可动触头50的第一可动触点51a和第一固定触头13配置在永磁体中心线ML靠左侧的位置,所以在电弧因洛伦兹力F1而被延长的方向上设有大的消弧空间S1。由此,电弧被充分延长向大的消弧空间S1而被消弧。
另外,可动触头50的第二可动触点51b与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的电弧,因根据电弧的电流的流通方向与由第一和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0、41产生的磁通量Φ1之间的关系来通过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的洛伦兹力F2,而被延长。而且,由于第二可动触点51b和第二固定触头14配置在永磁体中心线ML靠右侧的位置,因此,在电弧因洛伦兹力F2而被延长的方向上设有大的消弧空间S2,电弧被充分延长向大的消弧空间S2而被消弧。
因此,可动触头50的第一可动触点51a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之间产生的电弧跨越永磁体中心线ML被延长向大的消弧空间S1,可动触头50的第二可动触点51b与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的电弧也跨越永磁体中心线ML被延长向大的消弧空间S2,所以能够提高消弧性能。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图8和图9表示构成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2的内部。另外,对与图1至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包括:第一固定触头13,其配置在永磁体中心线ML靠左侧的位置;第二固定触头14,其配置在永磁体中心线ML靠右侧的位置;可动触头15,其可与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13、14接触/分离地配置。
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可动触头15以连接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二可动触点15b的直线即可动触头中心线KL1与永磁体中心线ML交叉的方式配置。
在此,如图9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触头13,以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触点13a的第一导电板部13b和第一导电板部13b上方的平行的第三导电板部13d,在与永磁体中心线ML正交的方向延伸,且第一导电板部13b与第三导电板部13d之间的开口部朝向右侧的方式配置,且配置成从沿永磁体中心线ML的方向看时呈C字形。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固定触头14,也以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固定触点14a的第一导电板部14b和在第一导电板部14b上方平行延伸的第三导电板部14d,在与永磁体中心线ML正交的方向延伸,且第一导电板部14b与第三导电板部14d之间的开口部朝向左侧的方式配置,且配置成从沿永磁体中心线ML的方向看时呈C字形。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当触点机构2处于开极状态时,在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电弧,因电弧而使电流的通电状态继续。
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之间产生的电弧,因根据电弧的电流的流通方向与从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的N极流至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的S极的磁通量Φ1之间的关系来通过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的洛伦兹力F1,而被延长。
此时,如图9所示,第一固定触头13配置成从沿着永磁体中心线ML的方向看时呈C字形,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二导电板部13c没有配置于遮挡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的位置。因此,可以使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一固定触点13a之间产生的电弧靠近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可以将大的洛伦兹力F1作用于电弧。
另外,可动触头15的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的电弧,因根据电弧的电流的流通方向和由第一和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0、41产生的磁通量Φ1之间的关系来通过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的洛伦兹力F2,而被延长。
此时,第二固定触头14配置成从沿着永磁体中心线ML的方向看时呈C字形,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导电板部14c没有配置于遮挡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的位置。因此,可以使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的电弧靠近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可以将大的洛伦兹力F2作用于电弧。
因此,对于在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之间产生的电弧,和在可动触头15的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的电弧,作用大的洛伦兹力F1、F2,所以该电弧跨越永磁体中心线ML被充分延长向消弧空间S1、S2,能够提高消弧性能。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图10和图11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2的内部。另外,对与图1至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2采用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配置来配置第一固定触头13和第二固定触头14。另外,可动触头52配置成可与第一和第二固定触头13、14接触/分离。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触头13以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触点13a的第一导电板部13b和在第一导电板部13b上方的平行的第三导电板部13d,沿与永磁体中心线ML正交的方向延伸,且第一导电板部13b与第三导电板部13d之间的开口部朝向图11的右侧的方式配置,且配置成从沿永磁体中心线ML的方向看时呈C字形。
另外,第二固定触头14以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固定触点14a的第一导电板部14b和在第一导电板部14b的上方平行延伸的第三导电板部14d,沿与永磁体中心线ML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一导电板部14b与第三导电板部14d之间的开口部朝向图11的左侧的方式配置,且配置成从沿永磁体中心线ML的方向看时呈C字形。
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动触头52,如图11所示,是导电性的长条板件,包括:中间板部52a,其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23;第一正交板部52b,其从中间板部52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中间板部52a正交地延伸;第二正交板部52c,其从中间板部52a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向与第一正交板部52b相反侧的方向,与中间板部52a正交地延伸。
在第一正交板部52b的前端侧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可动触点53a,在第二正交板部52c的前端侧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可动触点53b。
在可动触头52的中间板部52a的贯通孔23插通有固定在电磁铁单元20的可动柱塞22上的连接轴24。
而且,可动触头52以中间板部52a沿着永磁体中心线ML延伸,第一正交板部52b和第二正交板部52c沿着与永磁体中心线ML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由此,当将连接可动触头52的第一可动触点53a和第二可动触点53b的直线作为可动触头中心线KL3时,可动触头52以可动触头中心线KL3与永磁体中心线ML交叉的方式配置。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当触点机构2处于闭极状态时,通过流过第一固定触头13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电流,在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与可动触头52之间,产生使可动触头15向开极方向移动的电磁排斥力。
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动触头52中,形成有第一可动触点53a的第一正交板部52b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三导电板部13d在与永磁体中心线ML正交的方向上平行延伸,形成有第二可动触点53b的第二正交板部52c与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三导电板部14d在与永磁体中心线ML正交的方向上平行延伸。因此,流过彼此平行延伸的第一正交板部52b和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三导电板部13d的电流的方向相反,流过彼此平行延伸的第二正交板部52c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三导电板部14d的电流的方向相反,对可动触头52产生克服电磁排斥力的大的洛伦兹力。
因此,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当触点机构2处于闭极状态时,对可动触头52作用克服由第一固定触头13和第二固定触头14产生的电磁排斥力的大的洛伦兹力,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过电流耐受性能。
另外,当触点机构2处于开极状态时,在可动触头52的第一可动触点53a和第二可动触点53b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电弧,因电弧而使电流的通电状态继续。
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之间产生的电弧,因根据电弧的电流的流通方向与从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的N极流至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的S极的磁通量Φ1之间的关系来通过由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的洛伦兹力F1,而被延长。
此时,如图11所示,第一固定触头13配置成从沿着永磁体中心线ML的方向看时呈C字形,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二导电板部13c没有配置在遮挡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一固定触点13a之间产生的电弧靠近第一消弧用永磁体40,能够对电弧作用大的洛伦兹力F1。
另外,可动触头52的第二可动触点53b与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的电弧,因根据电弧的电流的流通方向与由第一和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0、41产生的磁通量Φ1之间的关系来通过由弗莱明左手定则产生的洛伦兹力F2,而被延长。
此时,第二固定触头14配置成从沿着永磁体中心线ML的方向看时呈C字形,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导电板部14c没有配置在遮挡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二固定触点15a之间产生的电弧靠近第二消弧用永磁体41,能够对电弧作用大的洛伦兹力F2。
因此,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对于在可动触头52的第一可动触点53a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之间产生的电弧,和在可动触头52的第二可动触点53b与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的电弧,作用大的洛伦兹力F1、F2,所以该电弧跨越永磁体中心线ML被充分延长向消弧空间S1、S2,能够提高消弧性能。
(第五、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图12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2的内部。另外,在图12和图13中,对与图1至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该第五实施方式是使图8和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触头13和第二固定触头14变形的结构。
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触头13形成有引弧板13e,其从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触点13a的第一导电板部13b的端部弯折并向下方延伸。虽然未在图12中示出,但该引弧板13e的下端向覆盖电磁铁单元20的上部磁轭21的绝缘筒部18(参考图2)的底部延伸。
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固定触头14也形成有引弧板14e,其从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固定触点14a的第一导电板部14b的端部弯折并向下方延伸。该引弧板14e的下端也朝向绝缘筒部18的底部延伸。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当触点机构2处于开极状态时,在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和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电弧,因电弧而使电流的通电状态继续。
由第一固定触点13a产生的电弧从第一导电板部13b移动到引弧板13e,并被引导至绝缘筒部18的底部。另外,由第二固定触点14a产生的电弧也从第一导电板部14b移动到引弧板14e,并被引导至绝缘筒部18的底部。这样,因为由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点14a产生的电弧被延长,所以易于分开和冷却。
因此,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对于在可动触头15的第一可动触点15a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之间产生的电弧,和在可动触头15的第二可动触点15b与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的电弧,作用大的洛伦兹力F1、F2,所以该电弧跨越永磁体中心线ML被充分延长向消弧空间S1、S2,并且,通过在第一固定触头13设置引弧板13e,在第二固定触头14设置引弧板14e,能够将电弧引导至绝缘筒部18的底部,从而进一步提高消弧性能。
进一步,图13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2的内部。
该第六实施方式中,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触点机构2上使用具有图12所示的引弧板13e的第一固定触头13和具有引弧板14e的第二固定触头14。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当触点机构2处于开极状态时,在可动触头52的第一可动触点53a和第二可动触点53b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电弧,因电弧而使电流的通电状态继续。
由第一固定触点13a产生的电弧从第一导电板部13b移动到引弧板13e,并被引导至绝缘筒部18的底部。另外,由第二固定触点14a产生的电弧也从第一导电板部14b移动到引弧板14e,并被引导至绝缘筒部18的底部。这样,由第一固定触点13a和第二固定触点14a产生的电弧被延长,因此易于分开和冷却。
因此,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中,对于在可动触头52的第一可动触点53a与第一固定触头13的第一固定触点13a之间产生的电弧,和在可动触头52的第二可动触点53b与第二固定触头14的第二固定触点14a之间产生的电弧,作用大的洛伦兹力F1、F2,所以该电弧跨越永磁体中心线ML被充分延长向消弧空间S1、S2,并且,通过在第一固定触头13设置引弧板13e,在第二固定触头14设置引弧板14e,能够将电弧引导至绝缘筒部18的底部,从而进一步提高消弧性能。
另外,本发明记载的触点收纳盒对应于绝缘基板6和绝缘筒部18,本发明记载的第一可动触点部对应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正交板部50b和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正交板部52b,本发明记载的第二可动触点部对应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正交板部50c和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正交板部52c。另外,本发明记载的对置板部对应于第一主端子板43A的中间板部43Aa和第二主端子板43B的中间板部43Ba。进一步,本发明记载的一对突出部对应于导体部11、12。
Claims (7)
1.一种触点机构,其包括:一对固定触头,其在触点收纳盒内具有固定触点;可动触头,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侧设置有可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的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一对可动触点;一对消弧用永磁体,其配置在所述触点收纳盒的外侧,延长所述一对固定触头的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头的所述一对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所述触点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固定触头从侧面看具有C字形,包括:第一导电板部,其在所述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与所述可动触头的正反面的一个面相对配置,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的所述固定触点;第二导电板部,其从所述第一导电板部的端部起在与所述可动触头的所述正反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和第三导电板部,其从所述第二导电板部起以与所述第一导电板部平行的方式延伸,且与所述可动触头的正反面的另一面相对配置,
当令连接所述一对消弧用永磁体的中心的线为永磁体中心线,连接所述可动触头的所述一对可动触点的线为可动触头中心线时,所述可动触头以所述可动触头中心线与所述永磁体中心线交叉的方式配置,所述一对固定触头沿着所述可动触头中心线配置,并且,
所述一对消弧用永磁体的彼此相对的磁化面被磁化为能够使所述电弧以跨越所述永磁体中心线的方式延长的方向的磁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第一可动触点部和第二可动触点部,所述一对可动触点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所述第二可动触点部,
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和所述第二可动触点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的相互平行地配置的所述第一导电板部和所述第三导电板部的延伸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固定触头以所述第一导电板部与所述第三导电板部之间的开口部朝向所述永磁体中心线侧,且使所述第一导电板部和所述第三导电板部与所述永磁体中心线正交地延伸的方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固定触点上形成有从所述第一导电板部的端部向与所述第三导电板部相反的方向的所述触点收纳盒的壁部延伸的引弧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点收纳盒中封入有消弧用气体。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点收纳盒的外部设置有分别连接到所述一对固定触头的一对突出部,在所述一对突出部连接有第一主端子板和第二主端子板,
在所述第一主端子板和第二主端子板设置有相互平行配置的对置板部,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时,在所述对置板部流通的主电流的方向相同,在这些对置板部产生与流经所述可动触头的电流交叉的共同磁场。
7.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机构;和
电磁铁单元,其使所述触点机构的所述可动触头的所述一对可动触点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的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72909A JP7077890B2 (ja) | 2018-09-14 | 2018-09-14 |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JP2018-172909 | 2018-09-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11234A true CN110911234A (zh) | 2020-03-24 |
CN110911234B CN110911234B (zh) | 2022-08-16 |
Family
ID=69814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45971.8A Active CN110911234B (zh) | 2018-09-14 | 2019-02-27 |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77890B2 (zh) |
CN (1) | CN11091123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00057A (zh) * | 2020-07-07 | 2020-11-06 | 佳一电气有限公司 | 断路器的触头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151048A (ja) * | 2022-03-31 | 2023-10-16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7823A (zh) * | 2009-05-14 | 2010-11-17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磁继电器 |
JP2011204480A (ja) * | 2010-03-25 | 2011-10-13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接点装置 |
CN102934190A (zh) * | 2010-03-15 | 2013-02-13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接点开关装置 |
US20130214881A1 (en) * | 2010-11-01 | 2013-08-22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Relay |
CN103843099A (zh) * | 2011-10-07 | 2014-06-04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电磁接触器 |
CN104282494A (zh) * | 2013-07-12 | 2015-01-14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
CN104299852A (zh) * | 2014-08-25 | 2015-01-21 | 深圳市品川新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高压直流接触器 |
JP2016024864A (ja) * | 2014-07-16 | 2016-02-08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CN105321779A (zh) * | 2014-07-11 | 2016-02-10 | Ls产电株式会社 | 继电器 |
EP2372735B8 (en) * | 2010-03-30 | 2016-09-21 | Anden Co., Ltd.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CN107851543A (zh) * | 2016-03-10 | 2018-03-27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电磁接触器 |
CN108321031A (zh) * | 2017-01-16 | 2018-07-24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电磁接触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91871B2 (ja) | 2013-07-12 | 2018-03-14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
2018
- 2018-09-14 JP JP2018172909A patent/JP7077890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2-27 CN CN201910145971.8A patent/CN1109112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7823A (zh) * | 2009-05-14 | 2010-11-17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磁继电器 |
CN102934190A (zh) * | 2010-03-15 | 2013-02-13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接点开关装置 |
JP2011204480A (ja) * | 2010-03-25 | 2011-10-13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接点装置 |
EP2372735B8 (en) * | 2010-03-30 | 2016-09-21 | Anden Co., Ltd.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US20130214881A1 (en) * | 2010-11-01 | 2013-08-22 | Ngk Spark Plug Co., Ltd. | Relay |
CN103843099A (zh) * | 2011-10-07 | 2014-06-04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电磁接触器 |
CN104282494A (zh) * | 2013-07-12 | 2015-01-14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
CN105321779A (zh) * | 2014-07-11 | 2016-02-10 | Ls产电株式会社 | 继电器 |
JP2016024864A (ja) * | 2014-07-16 | 2016-02-08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CN104299852A (zh) * | 2014-08-25 | 2015-01-21 | 深圳市品川新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高压直流接触器 |
CN107851543A (zh) * | 2016-03-10 | 2018-03-27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电磁接触器 |
CN108321031A (zh) * | 2017-01-16 | 2018-07-24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电磁接触器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00057A (zh) * | 2020-07-07 | 2020-11-06 | 佳一电气有限公司 | 断路器的触头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047389A (ja) | 2020-03-26 |
JP7077890B2 (ja) | 2022-05-31 |
CN110911234B (zh) | 2022-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16801B2 (en) | Contact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using the same | |
JP5806562B2 (ja) | 電磁接触器 | |
US9373467B2 (en)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
US9378914B2 (en) |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using the same | |
JP5918424B2 (ja) | 電磁接触器 | |
CN108321031B (zh) | 电磁接触器 | |
WO2012157173A1 (ja) | 電磁接触器 | |
US20190304726A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WO2016002116A1 (ja) |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
JP2016072020A (ja) | 接点装置 | |
US8901445B2 (en) | Magnetic contactor | |
JP2016072021A (ja) | 接点装置 | |
US9196433B2 (en) | Electromagnetic switch | |
CN110911234B (zh) |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 |
JPWO2019103061A1 (ja) |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 |
JPWO2019103063A1 (ja) | 接点モジュール、接点装置、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 |
JP5549642B2 (ja) | 継電器 | |
CN116438618A (zh) |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 |
KR102290582B1 (ko) | 개폐기 | |
WO2019167825A1 (ja) | 接点装置モジュール、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 |
JP6964252B2 (ja) |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 |
US20240128034A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US11636992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including fixed terminal having chamfered shape or movable contact piece having chamfered shape | |
WO2020013224A1 (ja) |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 |
CN112530749A (zh) | 电磁接触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