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40909B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40909B
CN103140909B CN201280003201.6A CN201280003201A CN103140909B CN 103140909 B CN103140909 B CN 103140909B CN 201280003201 A CN201280003201 A CN 201280003201A CN 103140909 B CN103140909 B CN 1031409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contact
contact
therefor
contact therefor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32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40909A (zh
Inventor
横山勝治
山本祐
山本祐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40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09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409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09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6Metal parts
    • H01H9/362Mounting of plates in arc cha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46Details concerning the arc formation cha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01H2050/025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containing inert or dielectric gasses, e.g. SF6, for arc prevention or arc extin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2Non-polarised relays
    • H01H51/04Non-polarised relays with single armature; with single set of ganged armatures
    • H01H51/06Armature is movable between two limit positions of rest and is moved in one direction due to energis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 and after the electromagnet is de-energised is returned by energy stored during the movement in the first direction, e.g. by using a spring, by using a permanent magnet, by gravity
    • H01H51/065Relays having a pair of normally open contacts rigidly fixed to a magnetic core movable along the axis of a solenoid, e.g. relays for starting automobi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借助该电磁接触器可以提高生产率,简化铜焊夹具,还可以控制支承固定接触件的板的平面度和翘曲度。电磁接触器包括消弧室(102),消弧室内部设有接触机构(101),该接触机构具有一对固定接触件(111,112)和与该对固定接触件接触的可动接触件(130)。消弧室(102)具有至少固定该对固定接触件的通孔(105,106)和平坦的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05),在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中,通过金属处理,在一个表面的外周缘内形成有金属膜。该对固定接触件(111,112)和金属筒(104)通过铜焊连结到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05)的金属膜,而绝缘筒(140)设置在金属筒(104)的内周缘上。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接触器,其中,包括固定接触件和可动接触件的接触机构容纳于消弧室内。
背景技术
作为接触机构容纳于消弧室内的电磁接触器,设有密封的接触装置,该接触装置具有一面开口的、形成为箱状的密封容器,该密封容器由诸如陶瓷之类的耐热材料制成(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密封接触装置设计成固定端子通过铜焊气密地连结到形成于密封容器的底部内的两个位置处的通孔内。设有可动触点的可动接触件设置在密封容器内,这些可动触点与在固定端子上形成的固定触点接触和分离。密封的接触装置具有这样的构造,即,密封容器的开口端部连接到由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形成为矩形的第一连结构件,有底筒部藉由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筒状第二连结构件气密地连结于该第一连结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许第3,107,2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至今已知的示例为密封容器由诸如陶瓷之类的耐热材料制成并形成为一面开口的箱状,固定端子铜焊到该密封容器。在密封容器的底部的表面上有必要进行金属处理,以铜焊固定端子,但由于容器形成为箱状,存在未解决的问题是必须对密封容器一个接一个地进行丝网印刷(日文:スクリーン印刷),从而造成生产率低下。同样,由于在组装时使用的铜焊夹具也对应于三维结构的密封容器,因此还存在未解决的问题是制造夹具是呈复杂形状的。此外,存在未解决的问题是还难以控制密封容器的固定端子所铜焊至的底部的平面度和翘曲度。
因此,集中关注于至今已知的示例的未解决问题而设计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以使得可以提高生产率,并简化铜焊夹具,此外,可以控制支承固定接触件的板部的平面度和翘曲度。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至今所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电磁接触器的特征在于包括消弧室,在消弧室内部安装有接触机构,该接触机构具有一对固定接触件和与该对固定接触件接触的可动接触件,其中
消弧室具有板状的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其中,至少在其内固定有该对固定接触件的通孔周围和一个表面的外周缘上通过金属化处理而形成有金属膜,消弧室设计成该对固定接触件和金属筒体被铜焊而连结到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的金属膜,而绝缘筒体设置在金属筒体的内周缘面上。
根据此构造,由于消弧室由固定接触件所铜焊到的板状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铜焊到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的一个表面的外周缘的金属筒体和设置在金属筒体内侧的绝缘筒体构成,当为了对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进行铜焊而进行金属化处理时,可以在如下状况下实现丝网印刷,即,多个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垂直和水平地以紧密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平面上,并由此可以提高生产率。同样,由于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是板状的,可以简化组装和铜焊夹具,并由此可以采取低廉的构造。此外,还可以容易地实施对平面度和翘曲度的控制和管理。此外,可以同时实施将固定接触件和金属筒体铜焊到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的过程。
同样,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的电磁接触器的特征在于,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由陶瓷绝缘基板构成。
根据此构造,由于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由陶瓷绝缘基板构成,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由此能降低制造成本。
同样,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电磁接触器的特征在于,绝缘筒体通过组合陶瓷板来构成。
根据此构造,由于绝缘筒体由陶瓷板构成,所以容易制造。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形成为板状,所以当为了铜焊而进行金属化处理时,可以在如下状况下实现丝网印刷,即,多个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垂直和水平地以紧密接触的方式设置于一平板上,并由此可以大幅提高生产率。同样,由于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为板状,所以可以简化用于进行制造和铜焊的夹具。此外,可以容易地实现对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的平面度和翘曲度的控制和管理。可以同时将固定接触件和金属筒体铜焊到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并由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示出图1的消弧室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接触机构的绝缘盖的视图,其中,(a)是立体图,(b)是安装前的平面图,而(c)是安装后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绝缘盖安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1中的A-A线剖取的剖视图。
图6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通过消弧永磁体来消弧的说明图。
图7是说明当消弧永磁体设置在绝缘壳体外侧时进行消弧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构成消弧室的绝缘筒体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
图9是接触机构的另一示例的视图,其中,(a)是剖视图,而(b)是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接触机构的可动接触件的另一示例的视图,其中,(a)是剖视图,而(b)是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一个示例的剖视图,而图2是消弧室的分解立体图。在图1和2中,10是电磁接触器,而电磁接触器10由接触装置100和驱动该接触装置100的电磁体单元200构成,在接触装置中设置有接触机构。
如图1和2中清楚可见,接触装置100具有消弧室102,其中容纳有接触机构101。如图2中所示,消弧室102包括金属矩形筒体104和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05,金属矩形筒体在下端部上具有向外突出的金属凸缘部103,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由板状陶瓷绝缘基板构成,并闭合金属矩形筒体104的上端部。
金属矩形筒体104设计成其凸缘部密封地连结和固定到下文将作描述的电磁体单元200的上磁轭210。
还有,其内插有下面将描述的一对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通孔106和107保持预定间隔地形成于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中心部分内。在位于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上表面侧上的通孔106和107周围以及在与金属矩形筒体104接触的下表面侧的位置进行金属化处理。为了实施金属化处理,在多个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05垂直和水平地设置在平面上的情况下,金属膜(例如,铜膜)形成于通孔106和107周围以及与金属矩形筒体104相接触的位置。
如图1中所示,接触机构101包括一对固定接触件111和112,该对固定接触件插入并固定到消弧室102的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05的通孔106和107内。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中的每个固定接触件包括支承导体部114和C形部115,支承导体部在上端部上具有向外突出的凸缘部,并被插入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05的通孔106和107内,C形部的内侧开口,连接到支承导体部114,并设置在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下表面侧。
C形部115以上板部116、中间板部117和下板部118构成为C形,上板部沿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05的下表面向外侧延伸,中间板部从上板部116的外侧端部向下延伸,而下板部从中间板部117的下端侧与上板部116平行地向内侧、即沿朝向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方向延伸,其中,向中间板部117和下板部118构成的L形增加上板部116。
在此,支承导体部114和C形部115通过例如在如下情况下进行铜焊来固定,即,从支承导体部114的下表面突出形成的销部114a插入形成于C形部115的上板部116内的通孔120内。支承导体部114和C形部115的固定不限于铜焊,可以设计成销部114a装配到通孔120内,或者外螺纹形成于销部114a上,而内螺纹形成于通孔120内,并且将两者拧在一起。
此外,由调节电弧产生的合成树脂材料制绝缘盖121安装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中的每个固定接触件的C形部115上。绝缘盖121如图3(a)和3(b)中所示覆盖C形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内周缘面。
绝缘盖121包括L形板部122、侧板部123和124以及装配部125,L形板部跟随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内周缘面,侧板部各自从L形板部12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向上和向外延伸,并覆盖C形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的侧表面,装配部从侧板部123和124中每个的上端部分别形成于内侧,并装配到形成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中的每个的支承导体部114上的小直径部114b。
由此,使绝缘盖121处于以下状况,即,装配部125如图3(a)和3(b)中所示面向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中的每个的支承导体部114的小直径部114b,随后如图3(c)中所示,通过推动绝缘盖121将装配部125装到支承导体部114的小直径部114b上。
实际上,如图4(a)中所示,在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05位于下侧的情况下,对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附连之后的消弧室102,绝缘盖121在与图3(a)到3(c)中所示上下颠倒的状况下从上孔部插入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之间。
接下来,在装配部125如图4(b)中所示与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05接触的状况下,如图4(c)中所示,通过将绝缘盖121推到外侧而将装配部125装到并固定到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中的每个的支承导体部114的小直径部114b。
通过以此方式将绝缘盖121安装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中的每个的C形部115上,仅C形部115的内周缘面的下板部118的上表面侧露出,由此形成接触部118a。
此外,可动接触件130设置成如下形式:两端部设置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形部115内。可动接触件130由连接轴杆131支承,该连接轴杆固定在后文将描述的电磁体单元200的可动柱塞215内。如图1和5中所示,可动接触件130设计成在连接轴杆131附近的中心部向下突出,由此形成凹陷部132,而插有连接轴杆131的通孔133形成于该凹陷部132内。
向外突出的凸缘部131a形成于连接轴杆131的上端部上。将连接轴杆131从其下端侧起插入接触弹簧134,然后插入可动接触件130的通孔133内,从而使接触弹簧134的上端部与凸缘部131a接触,例如采用C形环135来定位可动接触件130,以获得来自接触弹簧134的预定偏置力。
在释放状态下,可动接触件130呈如下状况:任一端处的接触部130a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形部115的下板部118的接触部118a彼此分离,并保持预定间隔。同样,可动接触件130设定成在闭合状态下,任一端处的接触部在由接触弹簧134引起的预定接触压力下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形部115的下板部118的接触部118a接触。
此外,如图9中所示,绝缘筒体140设置在消弧室102的金属矩形筒体104的内周缘面上,绝缘筒体以带底部的矩形筒状形式、由矩形筒状部140a和形成于矩形筒状部140a的下表面侧的底板部140b构成。由例如合成树脂制成的绝缘筒体140设计成使矩形筒状部140a和底板部140b一体形成。此外,起到磁体容纳部作用的磁体容纳筒体141和142在面向可动接触件130的侧表面的绝缘筒体140上的位置一体地形成。消弧永磁体143和144分别插入并固定到磁体容纳筒体141和142内。
消弧永磁体143和144沿厚度方向被磁化,因而,其彼此相对的面是同极性的,例如为N极。还有,如图5中所示,消弧永磁体143和144设定成沿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相对的位置略向内。此外,消弧空间145和146分别沿磁体容纳筒体141和142的左右方向、即沿可动接触件的纵向形成于外侧。
还有,调节可动接触件130的转动的可动接触件引导构件148和149突出形成,从而朝向可动接触件130的任一端滑动抵靠磁体容纳筒体141和142的侧边缘。
由此,绝缘筒体140包括使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相对于磁体容纳筒体141和142定位的功能、保护消弧永磁体143和144免受电弧影响的功能以及阻断电弧对提高外部刚性的金属矩形筒体104的作用的绝缘功能。
此外,通过将消弧永磁体143和144设置在绝缘筒体140的内周缘表面侧,可以使消弧永磁体143和144接近于可动接触件130。由此,如图6(a)中所示,从两个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的N极侧出发的磁通量φ以较大的磁通密度沿左右方向从内侧到外侧穿过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相对的部分。
由此,假定固定接触件111连接到电流供给源,而固定接触件112连接到负载侧,如图6(b)中所示,闭合状态下的电流方向为电流从固定接触件111通过可动接触件130流到固定接触件112。然后,当通过使可动接触件130离开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向上运动来从闭合状态变化到释放状态时,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之间产生电弧。
如图6(c)中所示,电弧通过来自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的磁通量φ延长到消弧永磁体143侧的消弧空间145侧。此时,由于消弧空间145和146形成为与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的厚度一样宽,可以获得较长的电弧长度,并由此可以可靠地消弧。
顺便提及,当消弧永磁体143和144如图7(a)到7(c)中所示设置在绝缘筒体140的外侧时,至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相对的位置处的距离增大,并且当采用与此实施例相同的永磁体时,横向通过电弧的磁通量密度减小。
由此,当从闭合状态转变到释放状态时,作用于所产生的电弧上的洛伦兹力减小,并不再可以充分地延长电弧。为了改善消弧性能,有必要增大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的磁性。此外,为了缩短消弧永磁体143和144和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之间的距离,有必要减小绝缘筒体140沿前后方向的深度,并且存在不可以确保足够的消弧空间来消弧的问题。
然而,根据至今所述的实施例,消弧永磁体143和144设置在绝缘筒体140的内侧,这意味着可以完全解决在消弧永磁体143和144设置在绝缘筒体140的外侧时产生的问题。
如图1中所示,电磁体单元200具有当从侧面看为扁平U形的磁轭201,且筒形辅助磁轭203固定到磁轭201的底板部202的中心部。绕线管204设置在筒形辅助磁轭203外侧。
绕线管204由其内插有筒形辅助磁轭203的中心圆筒部205、从中心圆筒部205的下端部沿径向向外突出的下凸缘部206和从中心圆筒部205的上端部略下方径向向外突出的上凸缘部207构成。此外,励磁线圈208卷装在由中心圆筒部205、下凸缘部206和上凸缘部207构成的容纳空间内。
此外,上磁轭210固定在形成磁轭201的开口端部的上端部之间。与绕线管204的中心圆筒部205相对的通孔210a形成于上磁轭210的中心部内。
此外,可动柱塞215设置在绕线管204的中心圆筒部205内,以能上下滑动,在该可动柱塞内,复位弹簧214设置在底部和磁轭201的底板部202之间。沿径向向外突出的周向凸缘部216形成于可动柱塞215的从上磁轭210向上突出的上端部上。
同样,永磁体220通过具有例如方形外部形状而形成为环形,圆形中心孔221固定到上磁轭210的上表面,以包围可动柱塞215的周向凸缘部216.。永磁体220沿上下方向、即沿厚度方向被磁化,因而,例如上端侧为N极,而下端侧为S极。使永磁体220的中心孔221的形状适应于周向凸缘部216的形状,外周缘面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诸如圆形或方形。
此外,与永磁体220外部形状相同的辅助磁轭225固定到永磁体220的上端面,该辅助磁轭具有内直径小于可动柱塞215的周向凸缘部216的外直径的通孔224。可动柱塞215的周向凸缘部216与辅助磁轭225的下表面接触。
另外,支承可动接触件130的连接轴杆131螺纹连接到可动柱塞215的上端面。
此外,可动柱塞215覆盖有形成于由非磁性本体的构成的有底筒状的罩230,且在罩230的开口端部上径向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凸缘部231密封连结到上磁轭210的下表面。通过这样做,形成密闭容器,在该密闭容器内,消弧室102和罩230经由上磁轭210的通孔210a连通。此外,将诸如氢气、氮气、氢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空气或SF6之类的气体封止于由消弧室102和罩230形成的密闭容器内部。
接下来,将对至今所述的实施例的操作作出说明。
现在,假定固定接触件111连接到例如供给大电流的电源,而固定接触件112连接到负载。
在此状况下,假定电磁体单元200内的励磁线圈208处于非励磁状态,并存在有在电磁体单元200内并未产生使可动柱塞215下降的励磁力的释放状态。在此释放状态下,可动柱塞215由复位弹簧214沿向上方向偏置而离开上磁轭210。与此同时,由永磁体220引起的吸引力作用于辅助磁轭225,且可动柱塞215的周向凸缘部216被吸引。因此,可动柱塞215的周向凸缘部216的上表面与辅助磁轭225的下表面接触。
由此,接触机构101的经由连接轴杆131连接到可动柱塞215的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触部118a向上间隔开一预定距离。由此,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之间的电流通路处于中断状态,而接触机构101处于接触件被打开的状态下。
这样,在释放状态下,由于复位弹簧214的偏置力和环形永磁体200的吸引力作用于可动柱塞215,可动柱塞215不会由于外部振动、冲击等而作无意的向下运动,并且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误动作。
当电磁体单元200的励磁线圈208在释放状态下被励磁时,在电磁体单元200内产生励磁力,且可动柱塞215抵抗复位弹簧214的偏置力和环形永磁体200的吸引力被向下按压。
通过周向凸缘部216的下表面与上磁轭210的上表面接触,可动柱塞215停止向下运动。
通过可动柱塞215这样下降,经由连接轴杆131连接到可动柱塞215的可动接触件130也下降,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在接触弹簧134的接触压力下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触部118a接触。
由此,存在外部电源的大电流经由固定接触件111、可动接触件130和固定接触件112供给到负载的闭合接触状态。
此时,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以及可动接触件130之间、沿诸如使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件打开的方向产生电磁排斥力。
然而,由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如图1中所示设计成每个C形部115由上板部116、中间板部117和下板部118构成,上板部116和下板部118内的电流和相对的可动接触件130内的电流沿相反方向流动。由此,根据由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下板部118形成的磁场和流经可动接触件130的电流之间的关系,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可以产生使可动接触件130压抵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触部118a的洛伦兹力。
由于该洛伦兹力,可以抵抗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之间、沿接触件打开方向产生的电磁排斥力,并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打开。由此,可以减小支承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弹簧134的按压力,由此,还可以减小在励磁线圈208内产生的推力,由此可以减小电磁接触器的总体构造尺寸。
当在接触机构101的闭合接触状态下中断向负载供电时,电磁体单元200的励磁线圈208的励磁停止。
通过这样做,使可动柱塞215在电磁体单元200内向下运动的励磁力停止,由此可动柱塞215通过复位弹簧214的偏置力而上升,当周缘凸缘部216靠近辅助磁轭225时,环形永磁体220的吸引力增大。
通过可动柱塞215上升,经连接轴杆131连接的可动接触件130上升。由此,只要由接触弹簧134施加接触压力,可动接触件130就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接触。随后,开始了打开接触状态,在该打开接触状态下,在接触弹簧134的接触压力停止时,可动接触件130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向上运动。
在打开接触状态开始时,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之间产生电弧,且由于电弧而继续传导电流的状况。此时,由于绝缘盖121安装成覆盖每个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形部115的上板部116和中间板部117,可以使电弧仅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之间产生。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电弧在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C形部115上运动,由此使电弧产生状况稳定,并由此可以改善消弧性能。此外,由于每个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两侧表面也被绝缘盖121覆盖,还可以可靠地使电弧的前端免受短路影响。
此外,由于能够简单地通过将装配部125装到每个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的小直径部114b上而使绝缘盖121安装在每个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上,所以可以容易地实现在每个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上的安装。
此时,由于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的相对磁极面是N极,而其外侧为S极,从如图6(a)所示的平面图中来看,从N极出发的磁通量沿可动接触件130的纵向从内侧到外侧横向通过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的固定接触件111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相对的一部分的电弧产生部,并达到S极,由此形成磁场。以相同的方式,磁通量沿可动接触件130的纵向从内侧到外侧横向通过固定接触件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的电弧产生部,并到达S极,由此形成磁场。
由此,消弧磁体143和144的磁通量均沿可动接触件130的纵向、沿彼此相对的方向横向通过固定接触件111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之间以及固定接触件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之间。
由此,在固定接触件111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之间,电流I从固定接触件111侧流到可动接触件130侧,且磁通量φ的定向如图6(b)中所示是沿从内侧向外侧的方向。由此,如图6(c)中所示,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较大的洛伦兹力F垂直于可动接触件130的纵向并垂直于固定接触件111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开闭方向而朝着消弧空间145作用。
由于洛伦兹力F,在固定接触件111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之间产生的电弧大大延长,以从固定接触件111的接触部118a的侧表面穿过消弧空间145的内侧,从而到达可动接触件130的上表面侧,并被消弧。
再有,在消弧空间145的下侧和上侧,磁通量相对于固定接触件111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之间的磁通量的定向而向下侧和上侧倾斜。由此,延长到消弧空间145的电弧被沿消弧空间145的角部方向的倾斜磁通量进一步延长,可以增大电弧长度,因此可以获得良好的中断性能。
同时,电流在固定接触件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之间从可动接触件130侧流到固定接触件112侧,且磁通量φ的定向如图6(b)中所示是沿向右方向从内侧向外侧。由此,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则,较大的洛伦兹力F垂直于可动接触件130的纵向并垂直于固定接触件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开闭方向而朝着消弧空间145作用。
由于洛伦兹力F,在固定接触件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之间产生的电弧大大延长,以从可动接触件130的上表面侧穿过消弧空间145的内侧,从而到达固定接触件112的侧表面侧,并被消弧。
再有,在消弧空间145的下侧和上侧处,如前所述,磁通量相对于固定接触件112的接触部118a和可动接触件130的接触部130a之间的磁通量的定向而向下侧和上侧倾斜。由此,延长到消弧空间145的电弧被沿消弧空间145的角部方向的倾斜磁通量进一步延长,可以增大电弧长度,因此可以获得良好的中断性能。
同时,在电磁接触器10的闭合状态下,当在再生电流从负载侧流到直流电源侧的状况下呈释放状态时,图6(b)中的电流方向反向,这意味着洛伦兹力F作用于消弧空间146侧,除了电弧被延长到消弧空间146侧外,实现相同的消弧功能。
此时,由于消弧永磁体143和144设置在形成于绝缘筒体140内的磁体容纳筒体141和142内,电弧不与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直接接触。由此,可以稳定保持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的磁性,并由此可以稳定中断性能。
还有,由于可以覆盖具有绝缘筒体140的金属消弧室102的内周缘表面并使其绝缘,在中断电流时没有电弧的短路,由此可以可靠地实施电流中断。
此外,由于可以实施绝缘功能、定位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的功能、保护消弧永磁体143和144免受电弧影响的功能和防止电弧到达外部金属矩形筒体104的绝缘功能,在具有这样一个绝缘筒体140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制造成本。
还有,由于可以使可动接触件130的侧边缘与绝缘筒体140的内周缘面之间的距离增加与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的厚度相等的量,所以可以提供足够大的消弧空间145和146,由此可以可靠地实施消弧。
此外,由于抵靠可动接触件的侧边缘滑动的可动接触件引导构件148和149在容纳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的永磁体容纳筒体141和142上的位置突出形成,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可动接触件130的转动。
在至今所述实施例中,对如下情况作出了说明:绝缘筒体140通过一体形成底板部140b和矩形筒部140a来构成,但这不是限制性的,绝缘筒体140可如图8中所示通过如下方式来形成,即,将构成侧壁的四个侧板部256~259的组件设置在底板部253的前后左右端部上,并连接侧板部256~259,在该底板部上形成有基部构件251的磁体容纳部252。在此情况下,由于侧壁部被分成四个侧板部256~259,与完全一体形成的情况相比更易于制造。此外,也可形成集成了四个侧板部256到259的矩形筒体。
还有,在至今所述的实施例中,对如下情况作出了说明: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的相对磁极面是N极,但不限于此,即便消弧永磁体143和144的相对磁极面是S极性,除了磁通量横向通过电弧的方向和洛伦兹力的方向是相反的之外,可以获得与至今所述的实施例中相同的优点。
在至今所述的实施例中,对如下情况作出了说明:C形部115形成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中的每个固定接触件内,但不限于此,L形部160可如图9(a)和9(b)中所示连接到支承导体部114,L形部的形式为省去了C形部115的上板部116.。
也是在此情况下,在使可动接触件130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接触的闭合接触状态下,可以使由流经L形部160的垂直板部的电流所产生的磁通量作用于可动接触件130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相接触的部分处。由此,可以增大可动接触件130与固定接触件111和112相的部分内的磁通量,从而产生与电磁排斥力相反的洛伦兹力。
再有,在至今所述的实施例中,对如下情况作出了说明:可动接触件130在其中心部内具有凹陷部132,但这不是限制性的,如图10(a)和10(b)中所示,可省去该凹陷部132,从而形成平板。
还有,在至今所述的实施例中,对如下情况作出了说明:连接轴杆131螺纹连接到可动柱塞215,但可动柱塞215和连接轴杆131也可一体形成。
还有,对如下情况作出了说明:连接轴杆131和可动接触件130的连接设计成凸缘部131a形成于连接轴杆131的前端部上,而在连接轴杆131插入接触弹簧134和可动接触件130之后,可动接触件130的下端部与C形环固定,但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定位大直径部可沿径向突出地形成于连接轴杆131的C形环位置,在可动接触件130之后设置的接触弹簧134与大直径部接触,而接触弹簧134的上端部与C形环固定。
还有,在至今所述的实施例中,对如下情况作出了说明:密闭容器由消弧室102和罩230构成,且气体被封止于密闭容器内部,但不限于此,当中断电流较小时可省去气体封止。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电磁接触器,因而,可以提高生产率,并简化铜焊夹具,并且此外可以控制支承固定接触件的板部的平面度和翘曲度。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磁接触器,100...接触装置,101...接触机构,102...消弧室,104...矩形筒体,105...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111,112...固定接触件,114...支承导体部,115...C形部,116...上板部,117...中间板部,118...下板部,118a...接触部,121...绝缘盖,122...L形板部,123,124...侧板部,125...装配部,130可动接触件,130a...接触部,131...连接轴杆,132...凹陷部,134...接触弹簧,140...绝缘筒体,141,142...磁铁容纳筒体,143,144...消弧永磁体,145,146...消弧空间,160...L形部,200...电磁体单元,201...磁轭,203...筒形辅助磁轭,204...绕线管,208...励磁线圈,210...上磁轭,214...复位弹簧,215...可动柱塞,216...周向凸缘部,220...永磁体,225...辅助磁轭,230...罩。

Claims (4)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消弧室,在所述消弧室内部安装有接触机构,所述接触机构具有一对固定接触件和与所述一对固定接触件接触的可动接触件,
所述消弧室由板状的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金属筒体和设置在该金属筒体的内周缘面上的绝缘筒体构成,在所述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上形成有通孔,在所述通孔内固定有所述一对固定接触件,
所述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在下表面的外周缘和所述通孔的周围通过金属化处理形成有金属膜,所述一对固定接触件和金属筒体被铜焊而连结到所述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的所述金属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触件支承绝缘基板由陶瓷绝缘基板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筒体由陶瓷筒体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筒体通过组合陶瓷板而构成。
CN201280003201.6A 2011-05-19 2012-05-09 电磁接触器 Active CN1031409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2911 2011-05-19
JP2011112911A JP5689741B2 (ja) 2011-05-19 2011-05-19 電磁接触器
PCT/JP2012/003041 WO2012157216A1 (ja) 2011-05-19 2012-05-09 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40909A CN103140909A (zh) 2013-06-05
CN103140909B true CN103140909B (zh) 2016-12-28

Family

ID=47176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3201.6A Active CN103140909B (zh) 2011-05-19 2012-05-09 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994482B2 (zh)
EP (2) EP2711956B1 (zh)
JP (1) JP5689741B2 (zh)
KR (1) KR20140022055A (zh)
CN (1) CN103140909B (zh)
ES (1) ES2826999T3 (zh)
WO (1) WO20121572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49498A4 (en) * 2010-03-15 2014-08-13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CONTACT CONTROL DEVICE
JP5134657B2 (ja) * 2010-07-27 2013-01-30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5711044B2 (ja) * 2010-12-02 2015-04-30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電磁接触器のガス封止方法及び電磁接触器の製造方法
JP5864902B2 (ja) * 2011-05-19 2016-02-1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の消弧室組立方法
JP5727861B2 (ja) * 2011-05-19 2015-06-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856426B2 (ja) * 2011-10-07 2016-02-0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5793048B2 (ja) * 2011-10-07 2015-10-1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6119216B2 (ja) 2012-12-05 2017-04-26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6171320B2 (ja) * 2012-12-12 2017-08-0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N105359243B (zh) 2013-06-28 2018-06-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以及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EP3018688A4 (en) * 2013-07-05 2017-02-22 Fuji Electric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6380893B2 (ja) * 2014-06-19 2018-08-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CN104576160A (zh) * 2014-12-18 2015-04-29 珠海康晋电气有限公司 带接地关合能力的固体绝缘三工位隔离开关
JP6464900B2 (ja) * 2015-04-13 2019-02-06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N105895452B (zh) * 2016-05-27 2017-11-10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密封型高压直流继电器
DE102017107441A1 (de) * 2017-04-06 2018-10-11 Schaltbau Gmbh Schaltgerät mit Kontaktabdeckung
US10950402B2 (en) * 2017-10-17 2021-03-16 Solarbos, Inc. Electrical contactor
KR20200144271A (ko) * 2019-06-18 2020-12-29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직류 릴레이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4628A (zh) * 2003-05-09 2006-06-0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润湿法小室
CN1969355A (zh) * 2005-03-28 2007-05-2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接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704Y2 (zh) 1980-05-29 1990-03-28
JPS57194421A (en) 1981-05-26 1982-11-30 Meidensha Electric Mfg Co Ltd Vacuum breaker
JPH03103385A (ja) 1989-09-18 1991-04-30 Nippon Steel Corp セラミックスのメタライズ方法、ならびにセラミックスと金属の接合方法
JP3107288B2 (ja) 1996-03-26 2000-11-0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
DE10116505B4 (de) * 2001-04-03 2005-04-14 Bruker Biospin Gmbh Integrales passives Shimsystem und Verfahren für eine Magnetresonanzapparatur
JP2003308773A (ja) 2002-04-16 2003-10-31 Toyota Motor Corp 電磁継電器とその組付け方法
JP2004071512A (ja) * 2002-08-09 2004-03-04 Omron Corp 開閉装置
JP3985628B2 (ja) * 2002-08-09 2007-10-0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
JP2004311389A (ja) * 2003-02-21 2004-11-0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直流リレー
JP4525153B2 (ja) 2003-06-05 2010-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のシール構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シール材
JP2005019160A (ja) * 2003-06-25 2005-01-2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直流リレー
JP4325393B2 (ja) * 2003-12-22 2009-09-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
JP4375012B2 (ja) 2003-12-22 2009-12-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固定接点端子の支持構造
JP4765761B2 (ja) * 2006-05-12 2011-09-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EP2054908A1 (en) * 2006-08-21 2009-05-06 Arcoline Ltd. Medium-voltage circuit-breaker
US7944333B2 (en) * 2006-09-11 2011-05-17 Gigavac Llc Sealed contactor
US7852178B2 (en) 2006-11-28 2010-12-14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Hermetically sealed electromechanical relay
KR100841650B1 (ko) * 2006-12-29 2008-06-2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개폐장치
EP3385972B1 (en) * 2008-03-19 2019-08-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KR20090119276A (ko) * 2008-05-15 2009-11-1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저소음 전자개폐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5163317B2 (ja) * 2008-06-30 2013-03-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5163318B2 (ja) * 2008-06-30 2013-03-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
JP5206157B2 (ja) * 2008-06-30 2013-06-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104599B2 (ja) 2008-06-30 2012-12-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装置
JP5195144B2 (ja) * 2008-08-07 2013-05-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スイッチ
KR101004465B1 (ko) * 2008-09-05 2010-12-3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계전기
JP2010192416A (ja) * 2009-01-21 2010-09-02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封止接点装置
JP5140030B2 (ja) * 2009-04-24 2013-02-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5197480B2 (ja) * 2009-05-14 2013-05-15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磁継電器
KR101018129B1 (ko) * 2009-11-13 2011-02-25 주식회사 한국전자재료 아크챔버 제조방법 및 아크챔버를 가진 전력차단기
EP2549498A4 (en) * 2010-03-15 2014-08-13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CONTACT CONTROL DEVICE
JP5437949B2 (ja) * 2010-08-11 2014-03-1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4628A (zh) * 2003-05-09 2006-06-0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润湿法小室
CN1969355A (zh) * 2005-03-28 2007-05-2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接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40909A (zh) 2013-06-05
JP5689741B2 (ja) 2015-03-25
ES2826999T3 (es) 2021-05-19
EP2711956B1 (en) 2020-09-09
EP2711956A4 (en) 2015-04-22
US20130229248A1 (en) 2013-09-05
JP2012243588A (ja) 2012-12-10
KR20140022055A (ko) 2014-02-21
EP2711956A1 (en) 2014-03-26
EP3748664B1 (en) 2023-05-24
WO2012157216A1 (ja) 2012-11-22
EP3748664A1 (en) 2020-12-09
US8994482B2 (en) 2015-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0909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155084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155080B (zh) 电磁接触器
JP5727862B2 (ja) 電磁接触器
US8754728B2 (en) Relay
US9117611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US8816801B2 (en) Contact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using the same
CN103534779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238198A (zh) 电磁接触器
CN104704594A (zh) 电磁接触器
US9460871B2 (en) Method for assembling arc-extinguishing chamber of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EP267249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WO2014076865A1 (ja) 電磁開閉器
CN103503108A (zh) 电磁接触器
US20210304991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5176810A (ja) 電磁接触器
JP7243535B2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接触器
WO2024114755A1 (zh) 继电器
CN104282494A (zh) 接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0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Co., 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