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88605U - 偏转件、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偏转件、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88605U
CN215988605U CN202121170845.7U CN202121170845U CN215988605U CN 215988605 U CN215988605 U CN 215988605U CN 202121170845 U CN202121170845 U CN 202121170845U CN 215988605 U CN215988605 U CN 2159886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base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extinguish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7084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远钟
肖家忍
夏学东
O.卡拉加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Original Assignee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filed Critical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Priority to CN20212117084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886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886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88605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3495 priority patent/WO2022247697A1/zh
Priority to KR1020237040799A priority patent/KR20240000602A/ko
Priority to EP22810424.6A priority patent/EP4328946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8Auxiliary contacts on to which the arc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ain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偏转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彼此平行的第一引弧部和第二引弧部;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偏置地设置在第一引弧部和第二引弧部之间的基部;连接所述基部和所述第一引弧部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基部和所述第二引弧部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引弧部设置在第一动触头和第一灭弧室之间以将电弧从第一动触头引导到第一灭弧室,所述第二引弧部设置在第二动触头和第二灭弧室之间以将电弧从第二动触头引导到第二灭弧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偏转件,减少电弧停滞,提高灭弧性能。进一步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偏转件可以保护动触头接触部分免受侵蚀,防止动触头组件受到来自灭弧室的污染。

Description

偏转件、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偏转件,以及包括这种偏转件的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背景技术
接触器的分断模块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通过动触头移动实现与静触头的接合和分离,从而实现电路的开合。在动触头和静触头分离时,可能产生电弧。为了灭弧,分断模块设置有灭弧室,还需要将电弧从动触头引导到灭弧室的器件,如何合理有效地设置引导器件成为挑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偏转件,所述偏转件安装在接触器的分断模块中,所述分断模块包括:配置为能够分别彼此接合和分离的第一动触头和第一静触头以及第二动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以及邻近第一动触头设置的第一灭弧室和邻近第二动触头设置的第二灭弧室,所述偏转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彼此平行的第一引弧部和第二引弧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偏置地设置在第一引弧部和第二引弧部之间的基部;连接所述基部和所述第一引弧部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基部和所述第二引弧部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引弧部设置在第一动触头和第一灭弧室之间以将电弧从第一动触头引导到第一灭弧室,所述第二引弧部设置在第二动触头和第二灭弧室之间以将电弧从第二动触头引导到第二灭弧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可以减少电弧停滞,提高灭弧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偏转件可以具有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引弧部、第一连接部、基部、第二连接部、第二引弧部由板材一体形成。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基部设置有延伸穿过基部的基部开口,基部开口的宽度略小于偏转件的宽度。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在靠近第一引弧部处设置有第一通孔,以允许所述第一动触头移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在靠近第二引弧部处设置有第二通孔,以允许所述第二动触头移动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宽度略小于偏转件的宽度。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基部设置在所述分断模块的远离所述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一引弧部的远离基部的第一远端连接到第一引弧部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二引弧部的远离基部的第二远端连接到第二引弧部,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一引弧部的靠近基部的第一近端连接到第一引弧部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二引弧部的靠近基部的第二近端连接到第二引弧部。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在靠近基部处具有第一阻挡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在靠近基部处具有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为实心的,以分别阻挡从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溢出的污染物靠近动触头组件。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引弧部在其远离基部的第一远端处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引弧部的主体的宽度;所述第二引弧部在其远离基部的第二远端处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宽度小于第二引弧部的主体的宽度。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配置为直线延伸,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形成为由沿不同方向延伸的两个以上的段组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分断模块,包括:壳体;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动触头支架,连接到所述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配置为在第一方向上运动以致动所述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运动,从而实现第一动触头和第一静触头的接合和分离以及第二动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的接合和分离;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动触头支架的两侧;第一导弧片,从邻近第一静触头的第一导弧始端延伸到邻近第一灭弧室的第一导弧终端;第二导弧片,从邻近第二静触头的第二导弧始端延伸到邻近第二灭弧室的第二导弧终端;以及上述的偏转件,安装到所述壳体,使得所述第一导弧终端和第一引弧部设置在第一灭弧室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二导弧终端和第二引弧部设置在第二灭弧室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接触器,包括根据上述的分断模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偏转件安装在分断模块中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偏转件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偏转件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偏转件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偏转件
11第一引弧部
111第一远端
112第一近端
113第一突出部
12第二引弧部
121第二远端
122第二近端
123第二突出部
13基部
131基部开口
14第一连接部
141第一通孔
142第一阻挡部
15第二连接部
151第二通孔
152第二阻挡部
21第一静触头
22第二静触头
31第一动触头
32第二动触头
4动触头支架
51第一灭弧室
52第二灭弧室
61第一导弧片
611第一导弧终端
62第二导弧片
621第二导弧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以下通过描述示例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参考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的分断模块包括:壳体;第一静触头21和第二静触头22;第一动触头31和第二动触头32;动触头支架4,连接到第一动触头31和第二动触头32,配置为在第一方向上运动以致动第一动触头31和第二动触头32在第一方向上运动,从而实现第一动触头31和第一静触头21的接合和分离以及第二动触头32和第二静触头22的接合和分离;第一灭弧室51和第二灭弧室52,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设置在动触头支架4的两侧;第一导弧片61,从邻近第一静触头21的第一导弧始端延伸到邻近第一灭弧室51的第一导弧终端611,以将电弧从第一静触头21引导到第一灭弧室51的一侧;第二导弧片62,从邻近第二静触头22的第二导弧始端延伸到邻近第二灭弧室52的第二导弧终端621,以将电弧从第二静触头22引导到第二灭弧室52的一侧;以及偏转件1,安装到壳体,包括设置在第一动触头31和第一灭弧室51之间的第一引弧部11以将电弧从第一动触头31引导到第一灭弧室51的另一侧,和设置在第二动触头32和第二灭弧室52之间的第二引弧部12以将电弧从第二动触头32引导到第二灭弧室52的另一侧。也就是说,第一导弧终端611和第一引弧部11设置在第一灭弧室51的相对的两侧,并且第二导弧终端621和第二引弧部12设置在第二灭弧室52的相对的两侧。第一灭弧室51和第二灭弧室52中设置有多个灭弧栅片,多个灭弧栅片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彼此间隔开一定距离,从而达到灭弧的效果。
下面,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偏转件1的具体构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偏转件1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彼此平行的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在第二方向上偏置地设置在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之间的基部13;连接基部13和第一引弧部11的第一连接部14;以及连接基部13和第二引弧部12的第二连接部15。其中,第一引弧部11设置在第一动触头31和第一灭弧室51之间以将电弧从第一动触头31引导到第一灭弧室51,第二引弧部12设置在第二动触头32和第二灭弧室52之间以将电弧从第二动触头32引导到第二灭弧室52。
优选地,第一引弧部11、第一连接部14、基部13、第二连接部15、第二引弧部12可以由板材一体形成,例如由金属板材冲压而一体形成。如此,偏转件1的制造简单、成本低。
优选地,基部13可以设置有延伸穿过基部13的基部开口131。如图2-4所示,可以在基部13处开设基部开口131,以减轻重量和节省材料。
优选地,第一连接部14在靠近第一引弧部11处设置有第一通孔141,以允许第一动触头31移动通过;第二连接部15在靠近第二引弧部12处设置有第二通孔151,以允许第二动触头32移动通过,第一通孔141和第二通孔151的宽度略小于偏转件1的宽度。第一通孔141和第二通孔151的设计防止了与第一动触头31和第二动触头32的干涉。
基部13设置在分断模块的远离第一静触头21和第二静触头22的一端。可选地,第一连接部14在第一引弧部11的远离基部13的第一远端111连接到第一引弧部11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15在第二引弧部12的远离基部13的第二远端121连接到第二引弧部12,如图2和4所示。或者,第一连接部14在第一引弧部11的靠近基部13的第一近端112连接到第一引弧部11并且第二连接部15在第二引弧部12的靠近基部13的第二近端122连接到第二引弧部12,如图3所示。
优选地,第一连接部14在靠近基部13处具有第一阻挡部142,第二连接部15在靠近基部13处具有第二阻挡部152,第一阻挡部142和第二阻挡部152为实心的,以分别阻挡从第一灭弧室51和第二灭弧室52溢出的污染物靠近动触头组件,从而保护动触头接触部分免受侵蚀,防止动触头组件受到来自灭弧室的污染。如图1所示,例如,从第一灭弧室51溢出的污染物被第一连接部14的第一阻挡部142阻挡,不能进入到包括第一动触头31、第二动触头32、动触头支架4的中间空间中,防止动触头被污染。
优选地,第一引弧部11在其远离基部13的第一远端111处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突出部113,第一突出部113的宽度小于第一引弧部11的主体的宽度;第二引弧部12在其远离基部13的第二远端121处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突出部123,第二突出部123的宽度小于第二引弧部12的主体的宽度。第一突出部113和第二突出部123分别更靠近第一动触头31和第二动触头32,而且形成为更尖,有助于引导来自第一动触头31和第二动触头32的电弧。
可选地,第一连接部14和第二连接部15分别配置为直线延伸,如图4所示。或者,第一连接部14和第二连接部15分别形成为由沿不同方向延伸的两个以上的段组成,如图2和3所示,分别形成为由两个段组成。需要理解的是,还可以由三个以上的段组成。而且,组成第一连接部14或第二连接部15的段之间、以及第一连接部14或第二连接部15与基部13、第一引弧部11、第二引弧部12之间可以采用圆弧过渡,也可以不采用圆弧过渡。
<第一实施例>
下面根据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偏转件1。
如图2所示,偏转件1形成为轴对称的大致M形,由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引弧部11、连接第一引弧部11和基部13的第一连接部14、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基部13、连接基部13和第二引弧部12的第二连接部15、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引弧部12顺序连接而一体形成,具有沿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的第三方向(也称为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一致的宽度。
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分别形成为片状,即在第一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延伸。第一引弧部11在其远离基部13的第一远端111处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突出部113,第一突出部113的宽度小于第一引弧部11的主体的宽度。如图2所示,第一突出部113从第一引弧部11的第一远端111的中部远离第一引弧部11的主体突出,结合图1可知,第一突出部113更靠近第一动触头31,因此,第一突出部113的设置有利于引导来自第一动触头31的电弧。类似地,第二引弧部12上设置有第二突出部123,在此不再赘述。
基部13形成为具有基部开口131的片状,基部开口131的宽度略小于偏转件1的宽度,此处“略小于”是指基部开口131的宽度可以大于偏转件1的宽度的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等,从而可以减轻偏转件1的重量。基部13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偏置。具体地,如图1所示,基部13比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更远离第一静触头21和第二静触头22。
第一连接部14在第一引弧部11的远离基部13的第一远端111连接到第一引弧部11并且第二连接部15在第二引弧部12的远离基部13的第二远端121连接到第二引弧部12。第一连接部14由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到第一引弧部11的第一远端111的第一段和直线连接第一段与基部13的第二段组成,第二段延伸的方向横向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一段的尺寸小于第二段的尺寸。第一段与第一引弧部11的第一远端111之间、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第二段与基部13之间均使用圆弧过渡。第一连接部14在靠近第一引弧部11处设置有第一通孔141,以允许第一动触头31移动通过。具体地,第一通孔141设置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靠近第一段的部分,第一通孔141的宽度略小于偏转件1的宽度,此处“略小于”是指第一通孔141的宽度可以大于偏转件1的宽度的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等,以避免与第一动触头31干涉,充分利用空间,且保证自身刚度。另外,第一连接部14在靠近基部13处具有第一阻挡部142,具体地,第一阻挡部142设置在第二段的靠近基部13处,第一阻挡部142为实心的,以阻挡从第一灭弧室51溢出的污染物靠近动触头组件,例如防止污染物污染第一动触头31。第二连接部15与第一连接部14镜像对称,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实施例>
下面根据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偏转件1。
如图3所示,偏转件1形成为轴对称的大致山形,由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引弧部11、连接第一引弧部11和基部13的第一连接部14、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基部13、连接基部13和第二引弧部12的第二连接部15、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引弧部12顺序连接而一体形成,具有沿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的第三方向(也称为宽度方向)的宽度。
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分别形成为片状,即在第一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延伸。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部14和第二连接部15的宽度,有助于通过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将偏转件1固定到壳体。第一引弧部11在其远离基部13的第一远端111处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突出部113,第一突出部113的宽度小于第一引弧部11的主体的宽度。如图3所示,第一突出部113从第一引弧部11的第一远端111的中部远离第一引弧部11的主体突出,可以想象,第一突出部113更靠近第一动触头31,因此,第一突出部113的设置有利于引导来自第一动触头31的电弧。类似地,第二引弧部12上设置有第二突出部123,在此不再赘述。
基部13形成有基部开口131,基部开口131的宽度略小于偏转件1的宽度,此处“略小于”是指基部开口131的宽度可以大于偏转件1的宽度的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等,从而可以减轻偏转件1的重量。基部13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偏置。具体地,如图1所示,基部13比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更远离第一静触头21和第二静触头22。基部13具有沿宽度方向向两侧延伸的突起,有助于通过基部13将偏转件1固定到壳体。
第一连接部14在第一引弧部11的靠近基部13的第一近端112连接到第一引弧部11并且第二连接部15在第二引弧部12的靠近基部13的第二近端122连接到第二引弧部12。第一连接部14由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到第一引弧部11的第一近端112的第一段和直线连接第一段与基部13的第二段组成,第二段延伸的方向横向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一段的尺寸小于第二段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限于此。第一连接部14在靠近第一引弧部11处设置有第一通孔141,以允许第一动触头31移动通过。具体地,第一通孔141设置在第一段处,或设置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靠近第一段的部分,这取决于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尺寸。第一通孔141的宽度略小于偏转件1的宽度,此处“略小于”是指第一通孔141的宽度可以大于偏转件1的宽度的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等,以避免与第一动触头31干涉,充分利用空间,且保证自身刚度。另外,第一连接部14在靠近基部13处具有第一阻挡部142,具体地,第一阻挡部142设置在第二段的靠近基部13处,第一阻挡部142为实心的,以阻挡从第一灭弧室51溢出的污染物靠近动触头组件,例如防止污染物污染第一动触头31。第二连接部15与第一连接部14镜像对称,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下面根据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偏转件1。
如图4所示,偏转件1形成为轴对称的大致M形,由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引弧部11、连接第一引弧部11和基部13的第一连接部14、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基部13、连接基部13和第二引弧部12的第二连接部15、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引弧部12顺序连接而一体形成,具有沿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的第三方向(也称为宽度方向)的宽度。
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分别形成为片状,即在第一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延伸。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部14和第二连接部15的宽度,有助于通过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将偏转件1固定到壳体。第一引弧部11在其远离基部13的第一远端111处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突出部113,第一突出部113的宽度小于第一引弧部11的主体的宽度,例如与第一连接部14的第一通孔141的宽度一致。如图4所示,第一突出部113从第一引弧部11的第一远端111的中部远离第一引弧部11的主体突出,可以想象,第一突出部113更靠近第一动触头31,因此,第一突出部113的设置有利于引导来自第一动触头31的电弧。类似地,第二引弧部12上设置有第二突出部123,在此不再赘述。
基部13形成有基部开口131,基部开口131的宽度略小于偏转件1的宽度,此处“略小于”是指基部开口131的宽度可以大于偏转件1的宽度的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等,从而可以减轻偏转件1的重量。基部13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偏置。具体地,如图1所示,基部13比第一引弧部11和第二引弧部12更远离第一静触头21和第二静触头22。基部13具有沿宽度方向向两侧延伸的突起,有助于通过基部13将偏转件1固定到壳体。
第一连接部14在第一引弧部11的远离基部13的第一远端111连接到第一引弧部11并且第二连接部15在第二引弧部12的远离基部13的第二远端121连接到第二引弧部12。第一连接部14形成为直线连接第一引弧部11与基部13。第一引弧部11的第一远端111与第一连接部14之间、第一连接部14与基部13之间使用圆弧过渡。第一连接部14在靠近第一引弧部11处设置有第一通孔141,以允许第一动触头31移动通过。具体地,第一通孔141的长度大致为第一连接部14的一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通孔141的尺寸与第一动触头31的尺寸和偏转件1的整体尺寸相关,不限于此。第一通孔141的宽度略小于偏转件1的宽度,此处“略小于”是指第一通孔141的宽度可以大于偏转件1的宽度的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等,以避免与第一动触头31干涉,充分利用空间,且保证自身刚度。另外,第一连接部14在靠近基部13处具有第一阻挡部142,第一阻挡部142为实心的,以阻挡从第一灭弧室51溢出的污染物靠近动触头组件,例如防止污染物污染第一动触头31。第二连接部15与第一连接部14镜像对称,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使用上述偏转件1,可以保护动触头接触部分免受侵蚀,防止动触头组件受到来自灭弧室的污染,减少电弧停滞,提高灭弧性能。
进一步地,通过实验表明,对于不同的接触器,使用上述根据不同实施例的偏转件1的不同形状具有不同的性能,例如,不同的电弧持续时间、不同的动触头侵蚀情况、不同的电气耐久性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形状的偏转件1。
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偏转件1、分断模块和接触器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偏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件安装在接触器的分断模块中,所述分断模块包括:配置为能够分别彼此接合和分离的第一动触头和第一静触头以及第二动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以及邻近第一动触头设置的第一灭弧室和邻近第二动触头设置的第二灭弧室,
所述偏转件包括:
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彼此平行的第一引弧部和第二引弧部;
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偏置地设置在第一引弧部和第二引弧部之间的基部;
连接所述基部和所述第一引弧部的第一连接部;以及
连接所述基部和所述第二引弧部的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引弧部设置在第一动触头和第一灭弧室之间以将电弧从第一动触头引导到第一灭弧室,所述第二引弧部设置在第二动触头和第二灭弧室之间以将电弧从第二动触头引导到第二灭弧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弧部、第一连接部、基部、第二连接部、第二引弧部由板材一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设置有延伸穿过基部的基部开口,基部开口的宽度略小于偏转件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在靠近第一引弧部处设置有第一通孔,以允许所述第一动触头移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在靠近第二引弧部处设置有第二通孔,以允许所述第二动触头移动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宽度略小于偏转件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偏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设置在所述分断模块的远离所述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的一端,并且,
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一引弧部的远离基部的第一远端连接到第一引弧部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二引弧部的远离基部的第二远端连接到第二引弧部,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第一引弧部的靠近基部的第一近端连接到第一引弧部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第二引弧部的靠近基部的第二近端连接到第二引弧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偏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在靠近基部处具有第一阻挡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在靠近基部处具有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为实心的,以分别阻挡从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溢出的污染物靠近动触头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偏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弧部在其远离基部的第一远端处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宽度小于第一引弧部的主体的宽度;所述第二引弧部在其远离基部的第二远端处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宽度小于第二引弧部的主体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偏转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配置为直线延伸,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形成为由沿不同方向延伸的两个以上的段组成。
9.一种分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
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
动触头支架,连接到所述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配置为在第一方向上运动以致动所述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运动,从而实现第一动触头和第一静触头的接合和分离以及第二动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的接合和分离;
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动触头支架的两侧;
第一导弧片,从邻近第一静触头的第一导弧始端延伸到邻近第一灭弧室的第一导弧终端;
第二导弧片,从邻近第二静触头的第二导弧始端延伸到邻近第二灭弧室的第二导弧终端;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偏转件,安装到所述壳体,使得所述第一导弧终端和第一引弧部设置在第一灭弧室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二导弧终端和第二引弧部设置在第二灭弧室的两侧。
10.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断模块。
CN202121170845.7U 2021-05-28 2021-05-28 偏转件、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Active CN2159886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70845.7U CN215988605U (zh) 2021-05-28 2021-05-28 偏转件、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PCT/CN2022/093495 WO2022247697A1 (zh) 2021-05-28 2022-05-18 偏转件、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KR1020237040799A KR20240000602A (ko) 2021-05-28 2022-05-18 편향 부재, 차단 모듈, 및 접촉기
EP22810424.6A EP4328946A1 (en) 2021-05-28 2022-05-18 Deflection member, breaking module, and contac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70845.7U CN215988605U (zh) 2021-05-28 2021-05-28 偏转件、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88605U true CN215988605U (zh) 2022-03-08

Family

ID=80574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70845.7U Active CN215988605U (zh) 2021-05-28 2021-05-28 偏转件、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28946A1 (zh)
KR (1) KR20240000602A (zh)
CN (1) CN215988605U (zh)
WO (1) WO202224769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7697A1 (zh) * 2021-05-28 2022-12-01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偏转件、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8220A (ja) * 1982-12-09 1984-06-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開閉器
CN2415444Y (zh) * 2000-01-08 2001-01-17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交流接触器触头灭弧装置
CN201185139Y (zh) * 2008-02-25 2009-01-21 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交流接触器
EP2393094A1 (en) * 2010-06-07 2011-12-07 Eaton Industries GmbH Switch unit with arc-extinguishing units
CN204596672U (zh) * 2015-05-29 2015-08-26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引弧板、灭弧系统、断路器以及接触器
CN208240528U (zh) * 2018-04-19 2018-12-14 施耐德电气工业公司 静触头组件和相应的开关触头
CN210956485U (zh) * 2019-12-24 2020-07-07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分断器、分断器组件和接触器
CN210897140U (zh) * 2019-12-24 2020-06-30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分断器和接触器
CN215988605U (zh) * 2021-05-28 2022-03-08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偏转件、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7697A1 (zh) * 2021-05-28 2022-12-01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偏转件、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47697A1 (zh) 2022-12-01
EP4328946A1 (en) 2024-02-28
KR20240000602A (ko) 2024-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44173B1 (ko) 회로 차단기
EP1605483B1 (en) Circuit breaker
ES2811252T3 (es) Marco estructural de relé y relé
KR100304150B1 (ko) 회로차단기의아아크소멸장치
KR100963738B1 (ko) 회로 차단기
JPH0668771A (ja) 回路遮断器用遮断構造体
CA2663783A1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arc chute and arc member therefor
CN215988605U (zh) 偏转件、分断模块和接触器
EP1863056B1 (en) Circuit breaker
JP6019421B2 (ja) 直流開閉器
EP2107588A2 (en) Circuit breaker
JP4760292B2 (ja) 回路遮断器
KR200437071Y1 (ko) 배선용 차단기
JP2022017498A (ja) 接触子カバーを有するスイッチ装置
JP4637722B2 (ja) 回路遮断器
EP3154074B1 (en) Switch device
CN109427512B (zh) 电路断路器
CN216435773U (zh) 具有增磁组件的触头系统、断路器和隔离开关
KR20050091889A (ko) 회로 차단기
US20100052831A1 (en) Relay
CN219040330U (zh) 灭弧机构及断路器
KR101284920B1 (ko) 가동 접촉자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배선용 차단기
KR200454665Y1 (ko) 회로차단기
KR200440693Y1 (ko) 배선용 차단기의 샤프트핀 조립구조
KR20180002910U (ko) 가정용 회로차단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