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27512B - 电路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电路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27512B
CN109427512B CN201810371809.3A CN201810371809A CN109427512B CN 109427512 B CN109427512 B CN 109427512B CN 201810371809 A CN201810371809 A CN 201810371809A CN 109427512 B CN109427512 B CN 1094275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opening
insulating wall
circuit breaker
clos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718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27512A (zh
Inventor
小樋悠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27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7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27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75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2Housings; Casings; Bases;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suppressing arc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电路断路器(100)具有:固定接触件(4),其具有固定触点(41);可动接触件(5),其具有可动触点(51);开闭机构部,其进行固定触点(41)和可动触点(51)的接触及开离;消弧装置(7),其对将可动接触件(5)移动而在固定触点(41)和可动触点(51)之间产生的电弧(60)进行消弧;以及绝缘壁部,其与固定触点(41)相比在开闭机构部侧的位置沿可动接触件(5)的移动方向延伸,对电弧(60)向开闭机构部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可动接触件(5)具有:基部(53),其与绝缘壁部相比位于开闭机构部侧,通过开闭机构部产生的作用力在绝缘壁部的延伸方向上作用于该基部;前端部(54),其具有可动触点(51);以及中途部(55),其位于基部(53)和前端部(54)之间,形成有供绝缘壁部插入贯穿的开口部(56)。

Description

电路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断路器,该电路断路器具有对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进行消弧的消弧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接触及开离而将电路开闭的电路断路器。在该电路断路器中,如果存在由过电流引起的跳闸动作或者由操作手柄引起的开路操作,则开始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分离的断开动作,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电弧。
如果通过断开动作而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远离,则产生的电弧会伸长。伸长的电弧通过被切断的电流的磁性作用而向消弧装置移动,在消弧装置中被冷却而被消弧。如上所述,在触点间产生的电弧在拉伸后通过磁性作用而向消弧室侧移动,但有时由于具有可动触点的可动接触件的举动及气流的影响,电弧会向开闭机构部侧移动。
如果电弧向开闭机构部侧移动,则电流的切断所需的时间变长,或无法将电流切断,有可能切断性能恶化。另外,即使切断正常地进行,也可能可动接触件异常地消耗,或产生由机构部件的损伤引起的动作不良。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下述技术,即,将朝向电路断路器的底面的绝缘体安装于可动接触件,将在进行可动接触件的断开动作时朝向开闭机构部的电弧气体通过从可动接触件朝向电路断路器的底面的绝缘体封堵,由此提高消弧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71134号公报
但是,关于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路断路器,由于朝向电路断路器的底面将绝缘体配置于可动接触件,因此在可动接触件和电路断路器的底面之间需要对绝缘体进行配置的空间,对可动接触件向电路断路器的底面的移动量进行限制。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路断路器具有下述课题,即,断开后的触点间距离变小,消弧性能降低,或电路断路器的外形尺寸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小型且消弧性能高的电路断路器。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电路断路器具有:固定接触件,其具有固定触点;可动接触件,其具有与固定触点相对的可动触点;开闭机构部,其将可动接触件移动而进行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接触及开离;消弧装置,其对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进行消弧;以及绝缘壁部,其与固定触点相比在开闭机构部侧的位置沿可动接触件的移动方向延伸,对电弧向开闭机构部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可动接触件具有:基部,其与绝缘壁部相比位于开闭机构部侧,通过开闭机构部产生的作用力在绝缘壁部的延伸方向上作用于该基部;前端部,其具有可动触点;以及中途部,其位于基部和前端部之间,形成有供绝缘壁部插入贯穿的开口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下述效果,即,能够得到一种小型且消弧性能高的电路断路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侧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侧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斜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俯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基座部的外观斜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可动接触件的外观斜视图。
图7是图3所示的可动接触件的俯视图。
图8是图3所示的可动接触件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脱扣动作时的电弧消弧的情形的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侧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斜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绝缘块的外观斜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将绝缘块安装于固定接触件的状态的外观斜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脱扣动作时的电弧消弧的情形的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侧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斜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俯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可动接触件的外观斜视图。
图19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可动接触件的俯视图。
图20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侧剖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斜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俯视图。
标号的说明
1绝缘框体,1a基座部,1b、71、91罩部,2开闭机构部,3跳闸装置,4固定接触件,5、5B可动接触件,6螺旋弹簧,7消弧装置,8负载侧端子,11、12、72、81、92绝缘壁部,11a、72a、81a、92a下壁部,11b、72b、81b、92b上壁部,13、83、93凸部,21操作手柄,22横杆,41固定触点,42、71b、71c、71d凸出部,51可动触点,53基部,54前端部,55、55B中途部,56、56B开口部,57、57B、58桥部,59、59B凹部,60、60’电弧,70、90绝缘块,77消弧板,100、100A、100B、100C电路断路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在附图中标出XYZ轴的坐标。在XYZ轴的坐标中,将Z轴正方向设为上方向,将Z轴负方向设为下方向,将X轴正方向设为右方向,将X轴负方向设为左方向,将Y轴正方向设为前方向,将Y轴负方向设为后方向。
实施方式1.
图1及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侧剖视图。图1所示的电路断路器为接通状态,图2所示的电路断路器为断开状态。此外,在电路断路器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通过电路断路器使电路成为闭合状态而使电流在电路流动。在电路断路器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通过电路断路器使电路成为开路状态而将电路的电流切断。
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具有:绝缘框体1,其包含基座部1a及罩部1b;开闭机构部2,其用于对电路进行开闭;以及跳闸装置3,其在产生了过电流的情况下将电路断路器100设为脱扣状态。基座部1a及罩部1b由合成树脂这样的绝缘材料形成。开闭机构部2及跳闸装置3收容于绝缘框体1的内部。
在开闭机构部2设置有从罩部1b向上方凸出的操作手柄21和在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的横杆22。通过操作手柄21的闭合操作而使电路断路器100成为接通状态,电路成为闭合状态。另外,通过操作手柄21的开路操作而使电路断路器100成为断开状态,电路成为开路状态。开闭机构部2的结构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具体的说明。
跳闸装置3在检测出电路的过电流的情况下,作用于开闭机构部2中的未图示的脱扣条,使开闭机构部2执行脱扣动作,将电路断路器100设为脱扣状态。跳闸装置3只要是在产生了过电流或者发生了短路事故的情况下能够将电路断路器100设为脱扣状态的结构即可,能够应用公知的结构。
电路断路器100是对过电流或者短路事故进行检测而将电路切断的配线用断路器,但也可以是对漏电流进行检测而将电路切断的漏电断路器或者其他断路器。对于电路断路器100为漏电断路器的情况,跳闸装置3在检测出漏电流的情况下,作用于开闭机构部2而将电路断路器100设为脱扣状态。
电路断路器100还具有:固定接触件4,其在一端部设置固定触点41,在另一端部与未图示的电源侧导体连接;可动接触件5,其具有与固定触点41相对的可动触点51;螺旋弹簧6,其向将可动触点51从固定触点41分离的方向对可动接触件5进行预紧;消弧装置7,其对在固定触点41和可动触点51之间产生的电弧进行消弧;以及负载侧端子8,其与未图示的负载侧导体连接。
固定接触件4、可动接触件5、螺旋弹簧6、消弧装置7及负载侧端子8配置于绝缘框体1的基座部1a的上方。另外,固定接触件4、可动接触件5及负载侧端子8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加工而形成的。消弧装置7具有在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消弧板77,收容于绝缘框体1的内部。
如图1所示,在电路断路器100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在开闭机构部2设置的横杆22向下方移动,对抗螺旋弹簧6的预紧而将可动接触件5按下。因此,可动接触件5的可动触点51与固定接触件4的固定触点41接触。可动接触件5经由跳闸装置3而与负载侧端子8连接。因此,与固定接触件4连接的未图示的电源侧导体和与负载侧端子8连接的未图示的负载侧导体电连接,在包含固定接触件4、可动接触件5及负载侧端子8的电路使电流流动。
另外,如图2所示,在电路断路器100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在开闭机构部2设置的横杆22向上方移动,通过螺旋弹簧6的力将可动接触件5推起。因此,可动接触件5的可动触点51从固定接触件4的固定触点41分离,是电路被切断的状态。
在电路断路器100为脱扣状态的情况下,也与电路断路器100为断开状态的情况同样地,是通过螺旋弹簧6的力将可动接触件5推起而电路被切断的状态。此外,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可动接触件5的可动触点51位于最远离固定接触件4的固定触点41的位置。下面,有时将图2所示的可动接触件5的位置记载为可动接触件5最大断开的位置,将图2所示的可动接触件5的状态记载为最大断开。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斜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俯视图,图5是图3所示的基座部的外观斜视图。图6是图3所示的可动接触件的外观斜视图,图7是图3所示的可动接触件的俯视图,图8是图3所示的可动接触件的侧视图。
如图3及图5所示,从基座部1a起向上方凸出而形成有绝缘壁部11、12。绝缘框体1的基座部1a如图1及图2所示,构成绝缘框体1的底部。绝缘壁部11、12由合成树脂这样的绝缘材料形成,与基座部1a一体地形成。绝缘壁部11如图4所示,与固定触点41相比在开闭机构部2侧的位置沿可动接触件5的移动方向延伸,对电弧向开闭机构部2的移动进行限制。由此,能够提高消弧性能。绝缘壁部11包含:下壁部11a,其从基座部1a起向上方凸出;以及上壁部11b,其从下壁部11a的上端中央起向上方凸出。
虽然未图示,但在电路断路器100中,以每极为单位配置固定接触件4。绝缘壁部12设置于在左右方向相邻的固定接触件4和固定接触件4之间,对固定接触件4和固定接触件4之间的电弧的移动进行限制。电路断路器100是3极电路断路器,但极数并不限定于3极。另外,绝缘壁部12配置于固定接触件4的左右两侧,但为了便于说明,没有对一部分的绝缘壁部12进行图示。
另外,绝缘壁部11也是以每极为单位设置的,但一个极中的绝缘壁部11和固定接触件4及可动接触件5的关系,与其他极中的绝缘壁部11和固定接触件4及可动接触件5的关系相同。下面,主要对一个极中的绝缘壁部11和固定接触件4及可动接触件5的关系进行说明。
绝缘壁部11形成为板状,以可动接触件5的延伸方向成为板厚方向的方式配置。绝缘壁部11在可动接触件5的可动触点51侧的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凸部13。
如图3、图4及图6所示,可动接触件5具有:基部53,其安装螺旋弹簧6,与绝缘壁部11相比位于开闭机构部2侧,且通过横杆22产生的作用力在绝缘壁部11的延伸方向上作用于该基部53;前端部54,其具有可动触点51;以及中途部55,其位于基部53和前端部54之间,形成有供绝缘壁部11插入贯穿的空间即开口部56。可动接触件5例如是针对一块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及折弯加工而形成的。
如图6至图8所示,可动接触件5的中途部55具有1对桥部57、58。1对桥部57、58在从开闭机构部2所涉及的可动接触件5的移动方向即上下方向观察时,隔着开口部56而相对,各自架设在基部53和前端部54之间。各桥部57、58形成为U字状,通过折弯加工以向上方的朝向从基部53及前端部54弯折而形成。
可动接触件5是形成电路的部件,沿可动接触件5的延伸方向使电流流动。在由可动接触件5形成的电流路径上存在截面积小的部分情况下,有时不能使通电所需的电流流动。在可动接触件5的中途部55形成有开口部56,因此无法将开口部56的部分作为电流路径使用。
因此,使桥部57、58的板面宽度L1大于板厚L2。由此,确保了通电所需的截面积。将桥部57、58的板面宽度L1的合计值乘以板厚L2而得到的值是中途部55的截面积。例如,桥部57、58的板面宽度L1的合计值设为大于或等于基部53的板面宽度L3,由此能够在中途部55确保与基部53相同的截面积。
另外,桥部57、58如图8所示,通过折弯加工而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中央部向上方凸出。因此,如图3所示,形成桥部57、58的下方开放的凹部59,向该凹部59插入绝缘壁部11的下壁部11a。因此,与桥部57、58没有通过折弯加工而形成的情况或者桥部57、58通过折弯加工而形成为向下方凸出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下壁部11a的上端部位于上方。
另外,如图2所示,在可动接触件5位于最大断开的位置的情况下,仍是绝缘壁部11的上壁部11b存在于开口部56的内侧的状态,遍及可动接触件5的移动范围整体而维持上壁部11b存在于开口部56的状态。因此,可动接触件5不会越过上壁部11b的上端部。因此,避免在进行将电路断路器100设为闭合状态的合闸操作时可动接触件5和绝缘壁部11干涉而无法将电路断路器100设为闭合状态这样的状况,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重复开闭。
下面,对电路断路器100的动作具体地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脱扣动作时的电弧消弧的情形的图。此外,在图9中,将向消弧装置7移动的电弧60作为电弧60’表示。首先,对平常通电时、即电路断路器100为接通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电路断路器100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及图3所示,可动触点51和固定触点41处于接触状态。在该状态下,绝缘壁部11的上壁部11b插入贯穿于可动接触件5的开口部56,但在上下方向在可动接触件5和基座部1a及下壁部11a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可动触点51和固定触点41的接触不会被基座部1a妨碍。
另外,在电路断路器100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如图4所示,在可动接触件5和绝缘壁部11、12之间也具有间隙。假设可动接触件5发生倾斜等而与绝缘壁部11接触,由于向绝缘壁部11的接触是在与可动接触件5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接触,因此实质上也不会对开闭动作造成影响。
如果在电路断路器100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发生过电流或者短路事故,则通过跳闸装置3的动作而处于图9所示的虚线的位置的可动接触件5瞬时地向上方移动,可动接触件5向图9所示的实线的位置移动。在可动接触件5从虚线的位置向实线的位置的移动过程中,在固定触点41和可动触点51之间产生电弧60并伸长。
在从电弧60的产生至伸长为止的过程中,在从电弧60观察而与消弧装置7的相反侧,即在电弧60和开闭机构部2之间存在绝缘壁部11,因此电弧60朝向开闭机构部2的移动被抑制。
并且,绝缘壁部11由于暴露于电弧60的光和热,因此构成绝缘壁部11的材料分解而产生绝缘性的气体,向电弧60吹出绝缘性的气体。因此,电弧60向消弧装置7的移动得到加速,电弧60迅速地向图9所示的电弧60’的位置到达。另外,绝缘性的气体针对电弧60本身也发挥大的限流效果,因此移动后的电弧60’向消弧板77容易地被引导,由消弧板77冷却及消弧。此外,下面有时将通过绝缘壁部11的绝缘性的气体实现的上述效果记载为压力效果。
如上所述,电弧60朝向开闭机构部2的移动被绝缘壁部11抑制,且得到通过压力实现的电弧限流效果,因此绝缘壁部11能够抑制开闭机构部2的损伤,并提高消弧性能。
另外,在可动接触件5的最大断开时,绝缘壁部11的上壁部11b仍存在于开口部56的内侧。因此,对于可动接触件5的最大断开时的电弧60,在从可动触点51与固定触点41接触的状态起至最大断开的状态为止的所有范围,绝缘壁部11在从电弧60观察时存在于消弧装置7的相反侧。因此,能够提高绝缘壁部11的压力效果。
另外,如上所述,桥部57、58朝向上方向而形成有凹部59,与下壁部11a的上端部位于下方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下壁部11a的上端部位于上方。因此,与下壁部11a的上端部位于下方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绝缘壁部11的压力效果。
越使绝缘壁部11与可动触点51接近,越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壁部11的压力效果。如图9所示,绝缘壁部11和可动触点51的间隔D1小于可动触点51的宽度W1,小于或等于可动触点51的宽度W1的二分之一,绝缘壁部11配置于可动触点51的附近。因此,能够提高绝缘壁部11的压力效果。此外,绝缘壁部11和可动触点51的间隔D1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另外,在绝缘壁部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如上所述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凸部13。由此,在绝缘壁部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能够减小绝缘壁部11和可动触点51的间隔。因此,与没有设置凸部13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绝缘壁部11的压力效果。
另外,也能够使消弧性高的材料形成的绝缘罩包覆于绝缘壁部11,或将与绝缘壁部11相比由消弧性高的材料形成的绝缘涂层实施至绝缘壁部11。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壁部11的压力效果。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对伴随横杆22的上下方向的平行的移动,与横杆22接触的可动接触件5移动而进行开闭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横杆22的移动方向并不限定于上下方向的平行的移动。例如,也可以是下述结构,即,可动接触件5可自由转动地轴支撑于横杆22,通过横杆22的旋转运动进行电路的开闭。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将固定接触件4及可动接触件5的组即接触件对以每一极为单位设置有一个,但也可以将接触件对以每一极为单位设置两个。在该情况下,以每个可动接触件5为单位形成绝缘壁部11,由此能够提高消弧性能。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具有:固定接触件4,其具有固定触点41;可动接触件5,其具有与固定触点41相对的可动触点51;开闭机构部2,其使可动接触件5移动而进行固定触点41和可动触点51的接触及开离;消弧装置7,其对在固定触点41和可动触点51之间产生的电弧60进行消弧;以及绝缘壁部11,其与固定触点41相比在开闭机构部2侧的位置沿可动接触件5的移动方向延伸,对电弧60向开闭机构部2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可动接触件5具有:基部53,其与绝缘壁部11相比位于开闭机构部2侧,通过开闭机构部2产生的作用力在绝缘壁部11的延伸方向上作用于该基部53;前端部54,其具有可动触点51;以及中途部55,其位于基部53和前端部54之间,形成有供绝缘壁部11插入贯穿的空间即开口部56。
因此,在电路断路器100中,电弧60朝向开闭机构部2的移动被绝缘壁部11抑制,且得到通过压力效果实现的限流效果,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对开闭机构部2的损伤,并提高消弧性能。另外,与在可动接触件朝向基座部而配置绝缘体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可动接触件5和基座部1a的间隔。因此,能够抑制电路断路器100的外形尺寸变大,能够有助于维持电路断路器100的外形尺寸或者电路断路器100的小型化。另外,能够抑制最大断开时的可动接触件5和可动触点51的距离变小,能够防止消弧性能降低。此外,只要确保开口部56能够供绝缘壁部11插入贯穿的关系即可,关于开口部56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另外,绝缘壁部11形成为在通过开闭机构部2进行的可动接触件5的移动范围整体而存在于开口部56的内侧的长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壁部11的压力效果,另外,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重复开闭。此外,也可以是在可动接触件5的移动范围的一部分的范围,绝缘壁部11存在于开口部56的内侧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与没有绝缘壁部11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提高消弧性能。
另外,可动接触件5的中途部55具有1对桥部57、58,该1对桥部57、58在沿通过开闭机构部2进行的可动接触件5的移动方向即上下方向观察时,在与从可动接触件5的基部53至前端部54的方向正交的方向隔着开口部56而相对,各自架设在基部53和前端部54之间。
由此,能够在可动接触件5的延伸方向上容易地确保通电所需的截面积,另外,两个桥部57、58架设在基部53和前端部54之间,因此能够提高可动接触件5的整体的刚性。
另外,桥部57、58形成为U字状,朝向可动触点51从固定触点41分离的方向进行弯折。由此,能够抑制可动接触件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并在中途部55中也确保通电所需的截面积。另外,由于使桥部57、58远离固定触点41,因此能够抑制电弧60的引导,进一步减少可动接触件5的损伤。
另外,电路断路器100具有绝缘框体1,该绝缘框体1具有基座部1a和罩部1b,在由基座部1a和罩部1b形成的空间中对开闭机构部2及消弧装置7进行收容。绝缘壁部11从绝缘框体1的基座部1a凸出而形成。如上所述,绝缘壁部11从基座部1a凸出而形成,因此通过将绝缘壁部11与基座部1a一体地形成,从而能够抑制电路断路器100的部件个数。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的不同点在于,在可动接触件5的开口部56中插入贯穿的绝缘壁部形成为与基座部分体的绝缘块。下面,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侧剖视图,图11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斜视图,图12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绝缘块的外观斜视图,图13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将绝缘块安装于固定接触件的状态的外观斜视图。
如图10所示,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A中,取代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绝缘壁部11而具有绝缘块70。绝缘块70例如由合成树脂形成,由消弧性高的材料构成。
绝缘块70如图11及图12所示,具有:罩部71,其将固定接触件4中的固定触点41的周围覆盖;以及绝缘壁部72,其从罩部71的端部向上方延伸。
罩部71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L字状,具有沿固定接触件4的弯折形状的形状。该罩部71具有:基部71a,其将固定触点41的周围覆盖,一端部与绝缘壁部72相连续;凸出部71b、71c,它们将固定接触件4的凸出部42的左右覆盖;以及凸出部71d,其与基部71a的另一端部相连续而向上方凸出,将与绝缘壁部72相对的固定接触件4的区域覆盖。
绝缘壁部72是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绝缘壁部11相同的形状。绝缘壁部72包含:下壁部72a,其与罩部71的端部相连续而向上方凸出;以及上壁部72b,其从下壁部72a的上端中央向上方凸出。下壁部72a是与下壁部11a相同的形状,上壁部72b是与上壁部11b相同的形状。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的脱扣动作时的电弧消弧的情形的图。如果在电路断路器100A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发生过电流或者短路事故,则通过跳闸装置3的动作而位于图14所示的虚线的位置的可动接触件5瞬时地向上方移动,可动接触件5向图14所示的实线的位置移动。
在可动接触件5从虚线的位置向实线的位置的移动过程中,在固定触点41和可动触点51之间产生电弧60并伸长。在从电弧60的产生至伸长为止的过程中,在从电弧60观察而与消弧装置7的相反侧存在绝缘壁部72,因此电弧60朝向开闭机构部2的移动被抑制。另外,与绝缘壁部11同样地,能够得到通过绝缘壁部72的压力效果实现的限流效果。
并且,绝缘壁部72包含于由消弧性高的材料构成的绝缘块70,因此限流效果及电弧60的移动促进效果进一步提高,能够更进一步实现消弧性能的提高。绝缘壁部72没有如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绝缘壁部11这样与基座部1a一体地形成,而是构成为与基座部1a分体的绝缘块70的一部分。因此,无需变更基座部1a的材料,通过对绝缘块70的材料进行变更,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并实现消弧性能的提高。
如以上所述,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A具有绝缘块70,该绝缘块70是由将固定接触件4中的固定触点41的周围覆盖的罩部71和绝缘壁部72进行一体化而形成的。绝缘块70和基座部1a是分体的,因此无需变更基座部1a的材料,通过对绝缘块70的材料进行变更,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并实现消弧性能的提高。此外,绝缘块70也可以由与基座部1a相同的材料形成。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可动接触件的桥部为一个,这一点与可动接触件5具有两个桥部57、58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不同。下面,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5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侧剖视图,图16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斜视图,图17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俯视图。图18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可动接触件的外观斜视图,图19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可动接触件的俯视图。
如图15所示,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B中,取代绝缘壁部11而具有绝缘壁部81。另外,在电路断路器100B中,取代可动接触件5而具有可动接触件5B。
如图16及图17所示,绝缘壁部81与绝缘壁部11同样地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从基座部1a向上方凸出而形成。绝缘壁部81包含:下壁部81a,其从基座部1a向上方凸出;以及上壁部81b,其从下壁部81a的上端中央向上方凸出。在上壁部81b在可动接触件5B的可动触点51侧的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凸部83。
绝缘壁部81的上壁部81b的一侧部与绝缘壁部12相连续,这一点与上壁部11b的一侧部不与绝缘壁部12相连续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绝缘壁部11不同。
如图16至图19所示,可动接触件5B具有:基部53,开闭机构部2的作用力作用于该基部53;前端部54,其具有可动触点51;以及中途部55B,其位于基部53和前端部54之间,形成有供绝缘壁部81插入贯穿的空间即开口部56B。开口部56B如图19所示形成为狭缝状,左方向侧开放。可动接触件5B与可动接触件5同样地,例如是对一块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及折弯加工而形成的。
中途部55B具有一个桥部57B,该桥部57B在从通过开闭机构部2进行的可动接触件5B的移动方向即上下方向观察时与开口部56B相对,架设在基部53和前端部54之间。桥部57B与桥部57同样地形成为U字状,通过折弯加工以向上方的朝向从基部53及前端部54进行弯折而形成。
使桥部57B的板面宽度L4大于可动接触件5B的板厚L5,由此,确保了通电所需的截面积。将桥部57B的板面宽度L4乘以板厚L5而得到的值是中途部55B的截面积。例如,桥部57B的板面宽度L4的合计值大于或等于基部53的板面宽度L6,由此能够在中途部55B中确保与基部53相同的截面积。
另外,桥部57B与桥部57同样地,通过折弯加工而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中央部向上方凸出,如图18及图19所示,下侧开放的凹部59B形成于桥部57B。因此,与桥部57B没有通过折弯加工而形成的情况或者桥部57B通过折弯加工而形成为向下方凸出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绝缘壁部81的上端部位于上方。
如以上所述,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B具有可动接触件5B,可动接触件5B的中途部55B具有桥部57B,该桥部57B在从通过开闭机构部2进行的可动接触件5B的移动方向即上下方向观察时,在与从基部53朝向前端部54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与开口部56B相对,架设在基部53和前端部54之间。而且,开口部56B形成为狭缝状,在左右方向与桥部57B侧的相反侧开放。
因此,如上所述,能够使绝缘壁部81中的上壁部81b的一侧部延长至绝缘壁部12为止。因此,电弧60朝向开闭机构部2的移动更进一步被绝缘壁部81抑制,且得到通过压力效果实现的电弧60的限流效果,因此能够抑制对开闭机构部2的损伤,并提高消弧性能。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中,取代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绝缘壁部81而具备具有与绝缘壁部81相同形状的绝缘壁部的绝缘块,这一点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B不同。下面,对具有与实施方式3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以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B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0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侧剖视图,图21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斜视图,图22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局部俯视图。
如图20所示,在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100C中,取代绝缘壁部11而具有绝缘块90。绝缘块90与绝缘块70同样地,例如由合成树脂形成,由消弧性高的材料构成。
绝缘块90如图21及图22所示,具有:罩部91,其将固定接触件4中的固定触点41的周围覆盖;以及绝缘壁部92,其从罩部91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罩部91是与罩部71相同的形状。绝缘壁部92是与绝缘壁部81相同的形状,包含:下壁部92a,其从罩部91的端部向上方凸出;以及上壁部92b,其从下壁部92a的上端中央向上方凸出。在上壁部92b形成凸部93。绝缘壁部92中的上壁部92b的一侧部与绝缘壁部12相连续。
可动接触件5B的开口部56B如图21及图22所示,形成为狭缝状,X轴负方向侧开放,如上所述,将绝缘壁部92的单侧延长至绝缘壁部12为止。因此,电弧60朝向开闭机构部2的移动更进一步被绝缘壁部92抑制,且得到通过压力效果实现的电弧60的限流效果,因此能够抑制向开闭机构部2的损伤,并提高消弧性能。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示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个例子,也能够与其他公知技术进行组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也能够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变更。

Claims (5)

1.一种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固定接触件,其具有固定触点;
可动接触件,其具有与所述固定触点相对的可动触点;
开闭机构部,其将所述可动接触件移动而进行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的接触及开离;
消弧装置,其对在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进行消弧;以及
绝缘壁部,其沿所述可动接触件的移动方向延伸,对所述电弧向所述开闭机构部侧的移动进行限制,
所述可动接触件具有:
基部,其与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为所述开闭机构部侧的位置的所述绝缘壁部相比位于所述开闭机构部侧,通过所述开闭机构部产生的作用力在所述绝缘壁部的延伸方向上作用于该基部;
前端部,其具有所述可动触点;以及
中途部,其位于所述基部和所述前端部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绝缘壁部插入贯穿的开口部,
所述中途部具有1对桥部,该1对桥部在从通过所述开闭机构部进行的所述可动接触件的移动方向观察时,在与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前端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开口部相对,分别架设在所述基部和所述前端部之间,
所述桥部形成为U字状,朝向所述可动触点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方向进行了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壁部形成为在通过所述开闭机构部进行的所述可动接触件的移动范围整体而存在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途部具有1对桥部,该1对桥部在沿通过所述开闭机构部进行的所述可动接触件的移动方向观察时,在与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前端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着所述开口部而相对,分别架设在所述基部和所述前端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绝缘框体,该绝缘框体具有基座部和罩部,在由所述基座部和所述罩部形成的空间中对所述开闭机构部及所述消弧装置进行收容,
所述绝缘壁部从所述绝缘框体的所述基座部凸出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绝缘块,该绝缘块是由将所述固定接触件的所述固定触点的周围覆盖的罩部和所述绝缘壁部进行一体化而形成的。
CN201810371809.3A 2017-09-01 2018-04-24 电路断路器 Active CN1094275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8671 2017-09-01
JP2017168671A JP6832814B2 (ja) 2017-09-01 2017-09-01 回路遮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7512A CN109427512A (zh) 2019-03-05
CN109427512B true CN109427512B (zh) 2022-08-09

Family

ID=65514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71809.3A Active CN109427512B (zh) 2017-09-01 2018-04-24 电路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32814B2 (zh)
CN (1) CN1094275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1358B (zh) * 2021-08-04 2023-09-15 浙江创奇电气有限公司 应用于断路器的具有强制隔弧功能的隔弧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36491B1 (zh) * 1978-09-12 1981-02-13 Merlin Gerin
CN101038835A (zh) * 2006-03-13 2007-09-19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路断路器
CN101377989A (zh) * 2007-08-27 2009-03-04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路断路器
CN102427008A (zh) * 2011-11-08 2012-04-25 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塑壳低压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CN105280448A (zh) * 2014-06-10 2016-0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断路器
CN205140913U (zh) * 2015-11-27 2016-04-06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一种限流型低压断路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36491B1 (zh) * 1978-09-12 1981-02-13 Merlin Gerin
CN101038835A (zh) * 2006-03-13 2007-09-19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路断路器
CN101377989A (zh) * 2007-08-27 2009-03-04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路断路器
CN102427008A (zh) * 2011-11-08 2012-04-25 江苏辉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塑壳低压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CN105280448A (zh) * 2014-06-10 2016-0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断路器
CN205140913U (zh) * 2015-11-27 2016-04-06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一种限流型低压断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46652A (ja) 2019-03-22
JP6832814B2 (ja) 2021-02-24
CN109427512A (zh) 201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320813B2 (ja) 回路遮断器用遮断構造体
US3631369A (en) Blowoff means for circuit breaker latch
US5210385A (en) Low voltage circuit breaker with multiple contacts for high currents
KR100944173B1 (ko) 회로 차단기
KR100963738B1 (ko) 회로 차단기
EP1388154B1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rc runner with an elongated raised ridge
CN101083186A (zh) 电气开关装置、活动触头组件及用于该组件的防护罩
CA2663783A1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arc chute and arc member therefor
CN210897140U (zh) 分断器和接触器
US8039770B2 (en) Movable contact arm and crossbar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4760898B2 (ja) 回路遮断器
JP5844872B2 (ja) 配線用遮断器
JP2007324038A (ja) 回路遮断器
CN109427512B (zh) 电路断路器
KR200411524Y1 (ko) 한류형 배선차단기
EP1471553B1 (en) Air circuit breaker
KR20120040092A (ko) 회로차단기
KR200437071Y1 (ko) 배선용 차단기
KR20120080139A (ko) 회로차단장치 및 조립방법
US10068735B2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lever assembly therefor
CA1066748A (en) Visible blade switch
TW476085B (en) Circuit breaker
JP5313933B2 (ja) 回路遮断器
JP4337664B2 (ja) 回路遮断器
KR101252409B1 (ko) 히터 결합부를 갖는 베이스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배선용 차단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