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25977B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25977B
CN114025977B CN202080045059.6A CN202080045059A CN114025977B CN 114025977 B CN114025977 B CN 114025977B CN 202080045059 A CN202080045059 A CN 202080045059A CN 114025977 B CN114025977 B CN 1140259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opening degree
throttle opening
cool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505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25977A (zh
Inventor
稻垣孝治
加藤大辉
河野纮明
加藤吉毅
牧本直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025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259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259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259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7/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cascade operation, i.e. with two or more circuits, the heat from the condenser of one circuit being absorbed by the evaporator of the next circu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2Cooling devices using evaporation, i.e. not including a compressor, e.g. involving fuel or water evapo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5/00Hot-ai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Exhaust gas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5/02Hot-ai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Exhaust gas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perating with discharge of hot air into the space or area to be hea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2001/3269Cooling devices output of a control signal
    • B60H2001/328Cooling devices output of a control signal related to an evaporating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6Waste heat
    • F24D2200/31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7/00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an engine for driving a compressor
    • F25B2327/001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an engine for driving a compressor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7Pressures of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4Temperatures of an indoor room or compar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6Temperatures of fresh outdoor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5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evapor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室内制热时抑制油的滞留的制冷循环装置。制冷循环装置(10)能够实施加热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的室内制热。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将含有油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的压缩机(11)和在室内制热时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作为热源来加热送风空气的散热器(12)。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使通过散热器后的制冷剂减压的制冷剂减压部(13)、在室内制热时作为吸热器发挥功能的蒸发器(14)以及控制制冷剂减压部的开度控制部(80a)。开度控制部至少在室内制热时执行使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变化的波动处理,以使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具有过热度的过热状态和含有潮湿蒸汽的潮湿状态。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9年7月22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134785号,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编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循环装置,该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实施加热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的室内制热。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该制冷循环装置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与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加热送风空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一般,这种制冷循环装置将用于润滑压缩机的油混入制冷剂,使包含油的制冷剂在循环内循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42698号公报
然而,在制冷循环装置中,例如若在室内制热时外气成为极低温,则在循环内的低压侧制冷剂的温度变得非常低,制冷剂密度变小,由此,通过低压侧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小。除此之外,在循环内的低压侧,由于制冷剂的温度降低而油的粘性变大。
由此,在制冷循环装置中,油容易滞留在循环内的低压侧的蒸发器。蒸发器中的油的滞留是导致压缩机的可靠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不优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室内制热时抑制油的滞留的制冷循环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一种制冷循环装置,
能够实施加热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的室内制热,具备:
压缩机,该压缩机将含有油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
散热器,该散热器在室内制热时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作为热源来加热送风空气;
制冷剂减压部,该制冷剂减压部使通过散热器后的制冷剂减压;
蒸发器,该蒸发器在室内制热时作为吸热器发挥功能;以及
开度控制部,该开度控制部控制制冷剂减压部,
开度控制部至少在室内制热时执行波动处理,该波动处理使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变化,以使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具有过热度的过热状态和含有潮湿蒸汽的潮湿状态。
由此,至少在室内制热时,在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潮湿状态时,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因此,循环内的油容易与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
尤其是,在室内制热时,制冷剂减压部被控制为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这样,通过交替地反复潮湿状态和容易确定制冷剂状态的过热状态,由此,能够抑制潮湿状态下的制冷剂的干度被抑制得过小。该结果是,能够抑制在压缩机中的液压缩的产生。
在此,“潮湿状态”是指制冷剂成为潮湿蒸汽的状态,“潮湿状态”的制冷剂的干度超过0%且为100%以下。另外,“过热状态”是指制冷剂成为干蒸汽的状态,“过热状态”的制冷剂具有过热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观点,一种制冷循环装置,
能够实施加热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的室内制热、冷却发热设备的设备冷却以及冷却送风空气的室内制冷,具备:
压缩机,该压缩机将含有油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
散热器,该散热器在室内制热时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作为热源来加热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
制冷剂减压部,该制冷剂减压部使通过散热器后的制冷剂减压;
并联减压部,该并联减压部在散热器的制冷剂流下游侧与制冷剂减压部并联地配置;
设备用冷却器,该设备用冷却器在设备冷却时作为利用由制冷剂减压部减压后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冷却发热设备的冷却器发挥功能,在室内制热时作为吸热器发挥功能;
空调用冷却器,该空调用冷却器利用由并联减压部减压后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冷却送风空气;以及
开度控制部,该开度控制部控制制冷剂减压部和并联减压部,
开度控制部至少在室内制热时执行波动处理,该波动处理使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变化,以使设备用冷却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具有过热度的过热状态和含有潮湿蒸汽的潮湿状态。
由此,至少在室内制热时,在设备用冷却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潮湿状态时,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因此,循环内的油容易与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
尤其是,在室内制热时,制冷剂减压部被控制为设备用冷却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这样,通过交替地反复潮湿状态和容易确定制冷剂状态的过热状态,由此,能够抑制潮湿状态下的制冷剂的干度变得过小。该结果是,能够抑制在压缩机中的液压缩的产生。
另外,对各结构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每个运转模式的各减压部的控制方式的说明图。
图4是用于说明设备冷却时和室内制热时的制冷剂状态的莫里尔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所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室内制热时的第一减压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设备冷却时和室内制热时的循环内的制冷剂的高低压差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所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包含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设备冷却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10用于说明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每个运转模式的各减压部的控制方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有时对与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事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仅说明结构要素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对于结构要素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结构要素。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在不会产生特别的组合障碍的范围内,即使在没有特别明确表示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部分地进行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对将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10应用于将车室内空间调整为适当的温度的空调装置1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室内空间成为空调对象空间。
虽然未图示,但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10搭载于从发动机和行驶用的电动机获得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混合动力车辆。该混合动力车辆被构成为能够将在车辆停车时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向搭载于车辆的电池BT充电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从发动机输出的驱动力不仅被用作车辆行驶用,也被用于通过电动发电机进行发电。通过电动发电机发电的电力和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电力被储存于电池BT。储存于电池BT电力不仅向行驶用的电动机供给,还向包含制冷循环装置10的构成设备的各种车载设备供给。
制冷循环装置10能够实施加热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的室内制热、冷却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的室内制冷以及冷却电池BT的设备冷却。
制冷循环装置10由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构成。制冷循环装置10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0。制冷循环装置10对制冷剂回路100设置有压缩机11、散热器12、第一减压部13、设备用冷却器14、第二减压部15、空调用冷却器16以及蒸发压力调整阀17。
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封入有氟利昂系制冷剂(例如HFC134a)作为制冷剂。制冷剂回路100为循环内的高压侧的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亚临界循环。此外,作为制冷剂,也可以采用HFC134a以外的制冷剂。
制冷剂中混入有用于润滑压缩机11的油(即冷冻机油)。油采用例如与液体制冷剂具有相溶性的聚亚烷基二醇油(即PAG油)。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在循环内循环。
作为供制冷剂流动的流路,制冷剂回路100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100a、第二制冷剂流路100b以及第三制冷剂流路100c。在制冷剂回路100中,第二制冷剂流路100b和第三制冷剂流路100c以制冷剂彼此并联地流动的方式与第一制冷剂流路100a连接。
在第一制冷剂流路100a中,压缩机11和散热器12串联地配置。具体而言,在第一制冷剂流路100a中,在压缩机11的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12。
在第二制冷剂流路100b中,第一减压部13和设备用冷却器14串联地配置。具体而言,在第二制冷剂流路100b中,在第一减压部13的下游侧配置有设备用冷却器14。
在第三制冷剂流路100c中,第二减压部15和空调用冷却器16串联地配置。具体而言,在第三制冷剂流路100c中,在第二减压部15的下游侧配置有空调用冷却器16。
压缩机11是将制冷剂压缩并排出的设备。压缩机11由电动压缩机构成,该电动压缩机通过电动机驱动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构部旋转。压缩机11根据从后述的控制装置80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电动机的转速。
在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侧连接有散热器12。散热器12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散热。散热器12是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以下,也称为高压制冷剂)向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循环的高温热介质散热的热交换器。
散热器12具有冷凝部121、储液部122以及过冷却部123。冷凝部121通过使高压制冷剂向高温热介质散热而冷凝。储液部122对通过冷凝部121后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将分离后的液体制冷剂作为循环内的剩余制冷剂贮存。过冷却部123使贮存于储液部122的液体制冷剂向流入冷凝部121前的高温热介质散热而进行过冷却。
散热器12将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作为热源来加热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具体而言,散热器12能够经由高温热介质回路30使高压制冷剂向吹送至车室内的送风空气散热从而加热送风空气。
在此,高温热介质回路30是使高温热介质循环的回路。高温热介质例如采用包含乙二醇的溶液、防冻液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高温热介质构成第一热介质。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中,配置有散热器12、高温侧泵31、加热器芯32、高温侧辐射器33、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等。
高温侧泵31是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中向散热器12压送高温热介质的泵。高温侧泵31由根据从控制装置80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转速的电动泵构成。
加热器芯32配置在后述的室内空调单元60的壳体61内。加热器芯32是使由散热器12加热后的高温热介质与通过后述的空调用冷却器16后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加热送风空气的热交换器。
高温侧辐射器33是使由散热器12加热后的高温热介质向外气散热的热交换器。高温侧辐射器33配置于在车辆行驶时接触行驶风的车辆的前方侧。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中,高温侧辐射器33和加热器芯32相对于高温热介质的流动并联地连接。
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是对由散热器12加热后的高温热介质的中的、流入加热器芯32的高温热介质的流量与流入高温侧辐射器33的高温热介质的流量的流量比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阀。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由三通阀型的流量调整阀构成。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配置于高温热介质回路30中的加热器芯32的入口侧与高温侧辐射器33的入口侧的连接部。
在这样构成的高温热介质回路30中,通过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对上述的流量比进行调整,由此能够变更高压制冷剂的使用方式。高温热介质回路30例如通过利用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增加流入加热器芯32的高温热介质的流量,由此,能够将高温热介质的热使用于送风空气的加热来对车室内进行制热。另一方面,高温热介质回路30例如通过利用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增加流入高温侧辐射器33的高温热介质的流量,由此,能够将高温热介质的热排放到外气。
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向第二制冷剂流路100b和第三制冷剂流路100c分支。在第二制冷剂流路100b配置有第一减压部13和设备用冷却器14。在第三制冷剂流路100c配置有第二减压部15和空调用冷却器16。
第一减压部13是使通过散热器12后的制冷剂减压的制冷剂减压部。第一减压部13具有全闭或全开的第一开闭阀131和第一膨胀阀132。第一开闭阀131是对第二制冷剂流路100b进行开闭的电磁阀。第一开闭阀131根据来自后述的控制装置80的控制信号控制开闭动作。
第一膨胀阀132是使在第二制冷剂流路100b流动的制冷剂减压的膨胀阀。第一膨胀阀132由具有阀芯和电动促动器的电气式膨胀阀构成。第一膨胀阀132的电动促动器包含使阀芯位移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变化的步进电机。第一膨胀阀132根据来自后述的控制装置80的控制信号控制节流开度α。
设备用冷却器14是通过将由第一减压部13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在低温热介质回路40循环的低温的热介质(以下也称为低温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来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即冷机)。在设备用冷却器14中,通过使制冷剂从低温热介质吸热而蒸发,从而冷却低温热介质。设备用冷却器14由层叠型的热交换器构成,该层叠型的热交换器构成为供制冷剂流通的多个制冷剂流路部和供低温热介质流通的多个热介质流路部交替地层叠。
本实施方式的设备用冷却器14在设备冷却时作为利用由第一减压部13减压后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冷却电池BT的冷却器发挥功能,在室内制热时作为吸热器发挥功能。具体而言,设备用冷却器14在设备冷却时经由低温热介质回路40冷却电池BT,在室内制热时从外气吸热。
在此,低温热介质回路40是供低温的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回路。低温热介质例如采用包含乙二醇的溶液、防冻液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低温热介质构成第二热介质。在低温热介质回路40中,配置有设备用冷却器14、低温侧泵41、电池冷却部42、低温侧辐射器43、第一流路切换阀44、第二流路切换阀45等。
低温侧泵41是在低温热介质回路40中向设备用冷却器14压送低温热介质的泵。低温侧泵41由根据从控制装置80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转速的电动泵构成。
电池冷却部42利用在低温热介质回路40流动的低温热介质冷却电池BT。此外,电池BT与未图示的逆变器和充电器电连接。电池BT向逆变器供给电力,并存储从充电器供给的电力。电池BT例如由锂离子电池构成。
低温侧辐射器43是使由设备用冷却器14冷却后的低温热介质与外气进行热交换来从外气吸热的热交换器。低温侧辐射器43与高温侧辐射器33一起配置于在车辆行驶时接触行驶风的车辆的前方侧。低温侧辐射器43和电池冷却部42在低温热介质回路40中相对于低温热介质的流动并联地连接。
第一流路切换阀44切换低温热介质向电池冷却部42流动的状态和低温热介质不向电池冷却部42流动的状态。第一流路切换阀44由根据从控制装置80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开闭动作的电磁阀构成。
第二流路切换阀45切换低温热介质向低温侧辐射器43流动的状态和低温热介质不向低温侧辐射器43流动的状态。第二流路切换阀45由根据从控制装置80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开闭动作的电磁阀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低温热介质回路40中,利用第一流路切换阀44和第二流路切换阀45改变低温热介质的流路,由此,能够变更低压制冷剂的使用方式。低温热介质回路40通过例如开放第一流路切换阀44,从而能够利用由设备用冷却器14冷却后的低温热介质来冷却电池BT。另一方面,低温热介质回路40通过例如开放第二流路切换阀45而使低温热介质流向低温侧辐射器43,从而能够使低温热介质从外气吸热。
第二减压部15是在散热器12的制冷剂流下游侧与第一减压部13并联地配置的并联减压部。第二减压部15具有全闭或全开的第二开闭阀151和第二膨胀阀152。第二开闭阀151是对第三制冷剂流路100c进行开闭的电磁阀。第二开闭阀151根据来自后述的控制装置80的控制信号控制开闭动作。
第二膨胀阀152是使在第三制冷剂流路100c流动的制冷剂减压的膨胀阀。第二膨胀阀152由具有阀芯和电动促动器的电气式膨胀阀构成。阀芯构成为能够变更作为制冷剂流路的开度的节流开度α。电动促动器包含使阀芯位移而使第二膨胀阀152的节流开度α变化的步进电机。第二膨胀阀152根据来自后述的控制装置80的控制信号控制节流开度α。
空调用冷却器16配置于后述的室内空调单元60的壳体61内。空调用冷却器16是使由第二减压部15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来使制冷剂蒸发的热交换器。空调用冷却器16利用由第二减压部15减压后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冷却送风空气。即,空调用冷却器16通过低压制冷剂从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来冷却送风空气。
在空调用冷却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配置有蒸发压力调整阀17。蒸发压力调整阀17是用于将空调用冷却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维持在比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高的压力的压力调整阀。具体而言,蒸发压力调整阀17构成为将空调用冷却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维持在能够抑制空调用冷却器16结霜的温度(例如1℃)以上。
在这样构成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在蒸发压力调整阀17的下游侧,第二制冷剂流路100b和第三制冷剂流路100c与第一制冷剂流路100a连接。制冷循环装置10成为设备用冷却器14和空调用冷却器16不经由储液部而与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侧连接的循环结构(即无储液器循环)。具体而言,制冷循环装置10是在循环内的高压侧设置有储液部122,在循环内的低压侧未设置储液部的循环结构(即接收器循环)。
接着,参照图1对室内空调单元60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室内空调单元60用于将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调整至适当温度。室内空调单元60配置于车室内的最前部的仪表面板的内侧。室内空调单元60在形成外壳的壳体61的内侧收容有空调用冷却器16和加热器芯32等。
壳体61是形成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的空气流路的通路形成部。虽未图示,但在壳体61的空气流上游侧配置有调整向壳体61的内侧导入的内气与外气的导入比例的内外气箱。
在壳体61的内侧配置有用于将从内外气箱导入的空气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机62。送风机62由通过电动机使离心风扇旋转的电动送风机构成。送风机62根据从后述的控制装置80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转速。
在壳体61的内侧,在送风机62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空调用冷却器16。在壳体61的内侧,空调用冷却器16的空气流下游侧被分为暖风流路63和冷风流路64。在暖风流路63配置有加热器芯32。冷风流路64是用于使通过空调用冷却器16后的空气绕过加热器芯32流动的流路。
在壳体61的内侧,在空调用冷却器16与加热器芯32之间配置有空气混合门65。空气混合门65是调整通过暖风流路63的空气和通过冷风流路64的空气的风量比例的部件。在壳体61的内侧,在暖风流路63和冷风流路64的下游侧形成有使通过暖风流路63后的暖风与通过冷风流路64后的冷风混合的空气混合空间66。虽未图示,但在壳体61的内侧,在空气流的最下游部形成有用于使在空气混合空间66被调整为期望的温度的送风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多个开孔。
接着,参照图2对空调装置1的电子控制部的概要进行说明。控制装置80构成为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的计算机及其周边电路。控制装置80基于存储于存储器的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并控制与输出侧连接的各种设备。此外,控制装置80的存储器由非瞬态的实体存储介质构成。
在控制装置80的输出侧连接有包含制冷循环装置10的构成设备的各种设备。具体而言,在控制装置80的输出侧连接有压缩机11、第一减压部13、第二减压部15、高温侧泵31、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低温侧泵41、各流路切换阀44、45、送风机62、空气混合门65等。
控制装置80的输入侧与空调控制用的传感器组81连接。该传感器组81包含内气温度传感器、外气温度传感器、日照传感器、检测各冷却器14、16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压力和温度的PT传感器等。PT传感器作为用于掌握各冷却器14、16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的传感器发挥功能。
像这样,各种检测信号被输入控制装置80。由此,制冷循环装置10能够与由传感器组81检测出的物理量对应地调整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的温度等,能够实现舒适的空气调节。
控制装置80的输入侧与被使用于各种输入操作的操作面板82连接。操作面板82配置于仪表面板附近,并具有各种操作开关。来自设置于操作面板82的各种操作开关的操作信号被输入控制装置80。
操作面板82的各种操作开关包含自动开关、运转模式切换开关、风量设定开关、温度设定开关、吹出模式切换开关等。制冷循环装置10能够通过接受对操作面板82的输入来适当地切换制冷循环装置10的运转模式。
在此,控制装置80一体地构成控制与输出侧连接的各种设备的控制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80中,含有控制第一减压部13和第二减压部15的开度控制部80a。此外,开度控制部80a也可以与控制装置80分体地构成。
以下,对空调装置1的工作进行说明。空调装置1构成为能够执行室内制冷、设备冷却以及室内制热来作为运转模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室内制冷、设备冷却以及室内制热分别说明空调装置1的工作。
<室内制冷>
室内制冷是将由室内空调单元60冷却到期望的温度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运转模式。控制装置80使用传感器组81的检测信号和操作面板82的操作信号来适当地决定室内制冷时的各种设备的工作状态。
例如,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80控制各减压部13、15,以使第一开闭阀131成为全闭并且第二开闭阀151成为全开,进而第二膨胀阀152成为可变节流状态。即,控制装置80将第一减压部13控制为全闭状态,并控制第二减压部15以发挥减压作用。
具体而言,控制装置80在室内制冷时执行对第二减压部15进行控制的过热度处理,以使空调用冷却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具有恒定的过热度的过热状态。
另外,控制装置80控制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以使通过散热器12的高温热介质的全部量流向高温侧辐射器33。进而,控制装置80将空气混合门65控制在使暖风流路63全闭且使冷风流路64全开的位置。控制装置80使用传感器组81的检测信号和操作面板82的操作信号来适当地决定对于其他设备的控制信号。
在室内制冷时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散热器12的冷凝部121。流入冷凝部121后的制冷剂对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流动的高温热介质散热而冷凝。由此,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流动的高温热介质被加热而升温。
由冷凝部121加热后的高温热介质在高温侧辐射器33流动,并向外气散热。即,在室内制冷时,循环内的高压制冷剂经由高温热介质向外气散热。
另一方面,通过冷凝部121后的制冷剂流入储液部122而被气液分离。然后,由储液部122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过冷却部123。流入过冷却部123后的制冷剂向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流动的高温热介质散热而被过冷却。
从过冷却部123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二减压部15,并由第二减压部15的第二膨胀阀152减压。此外,在室内制冷时,第一开闭阀131成为全闭,因此,制冷剂不流入第一膨胀阀132,制冷剂的全部量由第二减压部15减压。
由第二减压部15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空调用冷却器16。流入空调用冷却器16后的制冷剂从来自送风机62的送风空气吸热并蒸发。由此,来自送风机62的送风空气被冷却。
通过空调用冷却器16后的制冷剂经由蒸发压力调整阀17被吸入压缩机11。被吸入至压缩机11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1再次压缩直到成为高压制冷剂。
如上所述,在室内制冷时,通过将由空调用冷却器16冷却后的送风空气向车室内吹出,能够进行车室内的制冷。
<设备冷却>
设备冷却是利用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冷却作为发热设备的电池BT的运转模式。控制装置80使用传感器组81的检测信号和操作面板82的操作信号来适当地决定设备冷却时的各种设备的工作状态。
例如,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80控制各减压部13、15,以使第二开闭阀151成为全闭并且第一开闭阀131成为全开,进而第一膨胀阀132成为可变节流状态。即,控制装置80将第二减压部15控制为全闭状态,并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发挥减压作用。
具体而言,控制装置80在设备冷却时执行对第一减压部13进行控制的过热度处理,以使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具有恒定的过热度的过热状态。
另外,控制装置80控制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以使通过散热器12的高温热介质的全部量流向高温侧辐射器33。进而,控制装置80一边将第一流路切换阀44控制为全开状态,一边将第二流路切换阀45控制为全闭状态,以使通过设备用冷却器14的低温热介质的全部量流向电池冷却部42。控制装置80使用传感器组81的检测信号和操作面板82的操作信号来适当地决定对于其他设备的控制信号。
在设备冷却时的制冷循环装置10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散热器12的冷凝部121。如图4的实线所示,流入冷凝部121后的制冷剂对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流动的高温热介质散热而冷凝(即图4的点A1→点A2)。由此,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流动的高温热介质被加热而升温。
由冷凝部121加热后的高温热介质流向高温侧辐射器33,并向外气散热。即,在设备冷却时,循环内的高压制冷剂经由高温热介质向外气散热。
另一方面,通过冷凝部121后的制冷剂流入储液部122而被气液分离。然后,由储液部122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过冷却部123。流入过冷却部123后的制冷剂向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流动的高温热介质散热而被过冷却(即图4的点A2→点A3)。
从过冷却部123流出后的制冷剂流入第一减压部13,并由第一减压部13的第一膨胀阀132减压(即图4的点A3→点A4)。此外,在设备冷却时,第二开闭阀151成为全闭,因此,制冷剂不流入第二膨胀阀152,制冷剂的全部量由第一减压部13减压。
由第一减压部13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设备用冷却器14。流入设备用冷却器14后的制冷剂从在低温热介质回路40流动的低温热介质吸热而蒸发(即图4的点A4→点A5)。由此,低温热介质被冷却。
在设备冷却时,第一减压部13的节流开度α被设定为以使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过热状态。因此,通过设备用冷却器14后的制冷剂成为具有过热度的气体制冷剂而被吸入压缩机11。被吸入至压缩机11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1再次压缩直到成为高压制冷剂。
在此,由设备用冷却器14冷却后的低温热介质流向电池冷却部42,并从电池BT吸热。由此,电池BT被冷却。即,在设备冷却时,利用设备用冷却器14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冷却电池BT。
如上所述,在设备冷却时,通过将由设备用冷却器14冷却后的低温热介质供给向电池冷却部42,能够进行电池BT的冷却。
在此,在上述的设备冷却中,例示了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被控制为通过散热器12的高温热介质的全部量流向高温侧辐射器33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在设备冷却时需要车室内的制热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80控制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以使通过散热器12的高温热介质流向加热器芯32。由此,能够同时实施设备冷却和室内制热。
另外,在上述的设备冷却中,例示了各减压部13、15被控制为第二开闭阀151成为全闭并且第一开闭阀131成为全开,进而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成为规定开度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在设备冷却时需要室内制冷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80控制第二减压部15,以使第二开闭阀151成为全开,并且第二膨胀阀152的节流开度α成为规定开度。由此,能够同时实施设备冷却和室内制冷。
<室内制热>
室内制热是将由室内空调单元60加热到期望的温度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运转模式。控制装置80使用传感器组81的检测信号和操作面板82的操作信号适当地决定室内制热时的各种设备的工作状态。
例如,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80控制各减压部13、15,以使第二开闭阀151成为全闭并且第一开闭阀131成为全开,进而第一膨胀阀132成为可变节流状态。即,控制装置80将第二减压部15控制为全闭状态,并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发挥减压作用。基本上,控制装置80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使室内制热时的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比设备冷却时的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小。
具体而言,控制装置80在室内制热时执行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变化的波动处理,以使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具有过热度的过热状态和具有潮湿蒸汽的潮湿状态。
另外,控制装置80控制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以使通过散热器12的高温热介质的全部量流向加热器芯32。进而,控制装置80一边将第一流路切换阀44控制为全闭状态,一边将第二流路切换阀45控制为全开状态,以使通过设备用冷却器14的低温热介质的全部量流向低温侧辐射器43。
控制装置80将空气混合门65控制在使冷风流路64全闭且使暖风流路63全开的位置。控制装置80使用传感器组81的检测信号和操作面板82的操作信号来适当地决定对于其他设备的控制信号。
以下,参照图5、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80所执行的波动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图5所示的处理例如在实施室内制热时通过控制装置80执行。
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80在步骤S100中读入从传感器组81和操作面板82输入的各种信号。控制装置80在步骤S110中计算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过热度Tsh。
控制装置80基于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温度和压力计算过热度Tsh。例如,能够根据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压力与莫里尔图所示的饱和液线交叉的交叉点来确定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饱和温度。然后,从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温度减去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就能够计算出过热度Tsh。
在此,在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为潮湿状态的情况下,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温度成为饱和温度,过热度Tsh实质上为零。因此,也能够根据与过热度Tsh有关的信息掌握制冷剂状态是否为潮湿状态。
接着,控制装置80在步骤S120中判定过热度Tsh是否在预先设定的阈值温度Tth以上。该阈值温度Tth用于抑制过热度Tsh变得过大,例如被设定为2~4℃。如图6所示,阈值温度Tth被设定为比表示制冷剂的饱和温度的饱和线高的值。即,阈值温度Tth被设定为比制冷剂的饱和温度高的温度。
在步骤S120的判定处理的结果是过热度Tsh小于阈值温度Tth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在步骤S130中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减小,并返回步骤S100。具体而言,控制装置80控制第一膨胀阀132的步进电机,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阶段性地减少。即,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80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阶段性地变小直到过热度Tsh成为阈值温度Tth。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0的判定处理的结果是过热度Tsh在阈值温度Tth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转移至步骤S140,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阶段性地增加。具体而言,控制装置80控制第一膨胀阀132的步进电机,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阶段性地增加。
在此,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80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使与减小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情况相比,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情况下的每单位时间的节流开度α的变化量较大。具体而言,控制装置80控制第一膨胀阀132的步进电机,以使与减小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情况相比,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情况下的每单位阶段的节流开度α的变化量较大。
由此,制冷剂状态成为潮湿状态的期间被充分地确保,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变得容易向压缩机11侧流动,因此,循环内的油容易与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11。
接着,控制装置80在步骤S150中判定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是否在规定的基准开度αth以上。该基准开度αth被设定为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潮湿状态的节流开度α。
成为潮湿状态的节流开度α能够基于减少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时的过热度的变化量、增加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时的过热度Tsh的变化量来预测。例如,能够根据过热度Tsh成为阈值温度Tth以上为止的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与过热度Tsh的关系来推定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饱和状态时的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基准开度αth例如在阶段性地减小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时被设定为对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饱和状态时的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加上规定值Δα而得到的值。
在步骤S150的判定处理的结果是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小于基准开度αth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返回步骤S140。即,控制装置80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增加直到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成为基准开度αth。
另一方面,在步骤S150的判定处理的结果是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在基准开度αth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在步骤S160中判定波动处理的结束条件是否成立。波动处理的结束条件例如是在空调装置1执行室内制热的运转停止时成立的条件。
在步骤S160的判定处理的结果是波动处理的结束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80结束波动处理。另一方面,在波动处理的结束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返回步骤S100。
制冷循环装置10通过在室内制热时控制装置80执行波动处理,由此,如图6所示,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被交替地切换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
若执行这样的室内制热时的控制处理,则在制冷循环装置10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散热器12的冷凝部121。如图4的虚线所示,流入冷凝部121后的制冷剂对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流动的高温热介质散热而冷凝(即图4的B1→B2)。由此,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流动的高温热介质被加热而升温。
由冷凝部121加热后的高温热介质流向加热器芯32,并向吹送至车室内的送风空气散热。即,在室内制热时,循环内的高压制冷剂经由高温热介质向吹送至车室内的送风空气散热。
另一方面,通过冷凝部121后的制冷剂流入储液部122而被气液分离。然后,由储液部122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过冷却部123。流入过冷却部123后的制冷剂向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流动的高温热介质散热而被过冷却(即图4的B2→B3)。
从过冷却部123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一减压部13,并由第一减压部13的第一膨胀阀132减压(即图4的B3→B4)。此外,在室内制热时,第二开闭阀151成为全闭,因此,制冷剂不流入第二膨胀阀152,制冷剂的全部量由第一减压部13减压。
在此,在室内制热时,与设备冷却时相比,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变小。由此,如图7所示,在室内制热时,以与在设备冷却时相比高压制冷剂的压力Pd变大(即Pd1>Pd2),而且与在设备冷却时相比低压制冷剂的压力Ps变小的方式平衡(即Ps1<Ps2)。换言之,室内制热时的循环内的制冷剂的高低压差ΔP1比设备冷却时的循环内的制冷剂的高低压差ΔP2大。
因此,在室内制热时,有时由第一减压部13减压后的制冷剂的温度成为极低温。在该情况下,在循环内的低压侧流动的制冷剂的密度变小,由此,通过低压侧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小。除此之外,在循环内的低压侧,由于制冷剂的温度降低,油的粘性变大。
由第一减压部13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设备用冷却器14。流入设备用冷却器14后的制冷剂从在低温热介质回路40流动的低温热介质吸热而蒸发(即图4的点B4→点B5)。由此,低温热介质被冷却。由设备用冷却器14冷却后的低温热介质流向低温侧辐射器43,并从外气吸热。
在室内制热时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发生变化,以使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交替地变化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因此,通过设备用冷却器14后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而被吸入压缩机11。被吸入至压缩机11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1再次压缩直到成为高压制冷剂。
如上所述,在室内制热时,通过将由加热器芯32加热后的送风空气向车室内吹出,能够进行车室内的制热。在室内制热时,设备用冷却器14内的油与液体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11。
在此,例示了在上述的室内制热时将第一流路切换阀44控制为全闭状态以使低温热介质不通过电池冷却部42的例子,但室内制热时的控制方式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室内制热时,通过控制装置80将第一流路切换阀44控制为全开状态,以使低温热介质通过电池冷却部42。
由此,能够经由低温热介质而通过设备用冷却器14使制冷剂吸收电池BT的排热。因此,能够将电池BT的排热作为用于加热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的热源使用。
以上说明的制冷循环装置10成为对散热器12设有贮存循环内的剩余制冷剂的储液部122的循环结构。由此,在室内制冷时和设备冷却时,能够使设备用冷却器14和空调用冷却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过热状态。
此外,在室内制热时,控制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以使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由此,在室内制热时,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因此,循环内的油容易与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
尤其是,在室内制热时控制第一膨胀阀132,以使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这样,通过交替地反复难以确定制冷剂状态的潮湿状态和容易确定制冷剂状态的过热状态,由此,能够抑制潮湿状态下的制冷剂的干度变得过小。该结果是,能够抑制在压缩机11中的液压缩的产生。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能够在室内制热时使油返回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侧,而不在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侧配置储液器。
具体而言,在波动处理中,控制装置80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减小直到制冷剂的过热度Tsh到达规定的阈值温度Tth。然后,控制装置80在制冷剂的过热度Tsh到达阈值温度Tth时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直到成为基准开度αth,该基准开度αth是制冷剂状态成为潮湿状态的开度。进而,控制装置80在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到达基准开度αth时减小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直到制冷剂的过热度Tsh到达规定的阈值温度Tth。由此,通过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变化,能够将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切换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
在此,在制冷循环装置10中,在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潮湿状态(即气液二相状态)时,无法掌握在莫里尔图上的位置,定量地掌握制冷剂状态变得困难。
对此,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变化,以使制冷剂状态被交替地切换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则能够暂时地检测过热度Tsh的变化,因此能够暂时地定量地掌握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在制冷剂状态成为潮湿状态时制冷剂的干度变得过小,因此能够抑制在压缩机11中的液压缩的产生。
另外,控制装置80在波动处理中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使与减小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情况相比,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情况下的每单位时间的节流开度α的变化量较大。这样,在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时,如果增大每单位时间的节流开度α的变化量,则容易使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向压缩机11侧。因此,循环内的油容易与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11。
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的散热器12具有冷凝部121和储液部12,该冷凝部121使制冷剂冷凝,该储液部122对通过冷凝部121后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在循环内剩余的液体制冷剂。
这样,在循环内的高压侧设置储液部122的结构(所谓的接收器循环)与在设备用冷却器14的出口侧具备储液部的结构(所谓的储液器循环)相比容易发挥设备用冷却器14的热交换性能。因此,制冷循环装置10能够抑制设备用冷却器14中的油的滞留,并且适当地发挥设备用冷却器14的热交换性能。另外,储液器循环由于储液部而产生在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侧的损失,因此,与接收器循环相比,设备用冷却器14的热交换性能变低。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12具有使通过储液部122后的制冷剂散热的过冷却部123。由此,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过冷却状态,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的焓减少。因此,即使在执行波动处理时,也能够对通过散热器12后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直到成为液体制冷剂。即,通过利用过冷却部123使制冷剂过冷却,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波动处理导致的散热器12中的散热能力的偏差。
另外,在空调用冷却器16的制冷剂流下游侧配置有蒸发压力调整阀17,该蒸发压力调整阀17用于将空调用冷却器16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维持在比设备用冷却器14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高的压力。由此,例如在制冷剂流向空调用冷却器16和设备用冷却器14双方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将在空调用冷却器16和设备用冷却器14流动的制冷剂调整为适当的温度。
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的第二减压部15包含第二开闭阀151,并构成为能够全闭。而且,控制装置80在室内制热时将第二减压部15控制为全闭状态,并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发挥减压作用。由此,在室内制热时,通过将在设备用冷却器14吸热的制冷剂经由压缩机11向散热器12排出,由此能够将通过散热器12的制冷剂作为热源来加热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
在此,设备用冷却器14通过使由第一减压部13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在低温热介质回路40循环的低温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构成。由此,能够在设备冷却时将设备用冷却器14作为利用制冷剂从低温热介质吸热而蒸发时的蒸发潜热来冷却发热设备的冷却器发挥功能,在室内制热时将设备用冷却器14作为制冷剂从低温热介质吸热的吸热器发挥功能。除此之外,在执行波动处理时,潮湿状态的制冷剂通过设备用冷却器14整体的机会(即,获得蒸发潜热的机会)变多,由此,能够期待提高设备用冷却器14中从低温热介质吸热的吸热效率。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10中,优选使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来作为设备用冷却器14。这不限于设备用冷却器14与空调用冷却器16并联地连接的制冷循环装置10,对于具备设备用冷却器14作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装置10也是同样的。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室内制热时通过控制装置80来执行波动处理的例子,但波动处理的执行时刻不限定于此。控制装置8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设备冷却时、室内制冷时执行波动处理。
另外,控制装置8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室内制热时油不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执行波动处理。作为油不足条件,例如能够采用以下的条件1~5中的至少一个。这对于之后的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条件1)
油不足条件能够被设定为在外气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基准外气温度(例如低于0℃的温度)的情况下成立的条件。在外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在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变低,被吸入至压缩机11的制冷剂的密度变低,因此容易产生油不足。
(条件2)
作为油不足条件,例如能够被设定为在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基准制冷剂温度(例如低于0℃的温度)的情况下成立的条件。在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被吸入至压缩机11的制冷剂的密度变低,因此容易产生油不足。
(条件3)
作为油不足条件,例如能够被设定为在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低于基准压力的情况下成立的条件。在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较低的情况下,被吸入至压缩机11的制冷剂的密度变低,因此容易产生油不足。
(条件4)
作为油不足条件,例如能够被设定为在压缩机11的转速小于基准转速的情况下成立的条件。在压缩机11的转速小于基准转速的情况下,在循环内循环的制冷剂流量少,因此容易产生油不足。
(条件5)
作为油不足条件,例如能够被设定为从上次执行波动处理起经过了规定的基准时间时成立的条件。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波动处理中,例示了制冷剂的过热度Tsh到达规定的阈值温度Tth时立即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例子,但波动处理不限定于此。波动处理例如也可以是在制冷剂的过热度Tsh到达规定的阈值温度Tth时直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不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变化,在经过了规定时间后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处理。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波动处理中,例示了在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到达基准开度αth时立即减小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例子,但波动处理不限定于此。波动处理例如也可以是在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到达基准开度αth时,直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不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变化,在经过了规定时间后减小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处理。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的控制装置80所执行的波动处理的内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参照图8的流程图对本实施方式的波动处理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控制装置80在步骤S200中读入从传感器组81和操作面板82输入的各种信号。
接着,控制装置80在步骤S210中判定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是否在规定的第一基准开度αth1以上。该第一基准开度αth1被设定为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过热状态的节流开度α。
成为过热状态的节流开度α能够基于减少了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时的过热度的变化量、增加了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时的过热度的变化量来预测。具体而言,第一基准开度αth1被设定为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成为基准过热度(例如2~4℃)时所预测的节流开度α。例如,第一基准开度αth1被设定为成为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阈值温度Tth时所预测的节流开度α。在该情况下,第一基准开度αth1成为与阈值温度Tth对应的节流开度α。另外,第一基准开度αth1被设定为比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准开度αth小的开度。
在步骤S210的判定处理的结果是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在第一基准开度αth1以上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减少,并返回步骤S200。具体而言,控制装置80控制第一膨胀阀132的步进电机,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阶段性地减少。即,控制装置80阶段性地减小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直到成为第一基准开度αth1。
另一方面,在步骤S210的判定处理的结果为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小于第一基准开度αth1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转移至步骤S230,并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阶段性地增加。具体而言,控制装置80控制第一膨胀阀132的步进电机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阶段性地增加。
在此,控制装置80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使与减小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情况下比,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情况下的每单位时间的节流开度α的变化量较大。具体而言,控制装置80控制第一膨胀阀132的步进电机,以使与减小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情况相比,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情况下的每单位阶段的节流开度α的变化量较大。由此,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容易流向压缩机11侧,因此,循环内的油容易与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11。
接着,控制装置80在步骤S240中判定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是否在规定的第二基准开度αth2以上。该第二基准开度αth2是大于第一基准开度αth1的节流开度α,并被设定为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潮湿状态的节流开度α。第二基准开度αth2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准开度αth同样地被设定。
在步骤S240的判定处理的结果是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小于第二基准开度αth2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返回步骤S230。即,控制装置80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增加直到成为第二基准开度αth2。
另一方面,在步骤S240的判定处理的结果是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在第二基准开度αth2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在步骤S250中判定波动处理的结束条件是否成立。波动处理的结束条件例如是在执行室内制热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停止时成立的条件。
当步骤S250的判定处理的结果是波动处理的结束条件成立时,控制装置80结束波动处理。另一方面,在波动处理的结束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80返回步骤S200。
其他结构以及工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或等同的结构起到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波动处理中,控制装置80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减小直到成为第一基准开度αth1,该第一基准开度αth1是制冷剂的过热度Tsh成为规定的阈值温度Tth以上的开度。然后,控制装置80在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到达第一基准开度αth1时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直到成为第二基准开度αth2,该第二基准开度αth2是制冷剂状态成为潮湿状态的开度。更进一步地,控制装置80在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到达第二基准开度αth2时减小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直到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到达第一基准开度αth1。由此,也能够通过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变化来将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切换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波动处理中,例示了在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到达第一基准开度αth1时立即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例子,但波动处理不限定于此。波动处理例如也可以是在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到达第一基准开度αth1时,直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不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变化,在经过了规定时间后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处理。这对于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到达第二基准开度αth2时也是同样的。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图10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10A应用在用于对作为发热设备的电池BT进行冷却的设备冷却系统的例子进行说明。图9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10A能够实施设备冷却和室内制热。
制冷循环装置10A具备压缩机11A、散热器12A、减压部13A、设备用冷却器14A以及控制装置80。在制冷循环装置10A的制冷剂回路100依次配置有压缩机11A、散热器12A、减压部13A以及设备用冷却器14A。此外,压缩机11A构成为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压缩机11相同。
散热器12A使从压缩机11A排出的制冷剂散热。散热器12A是使从压缩机11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向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A流动的高温热介质散热的热交换器。具体而言,散热器12A具有冷凝部121A和储液部122A,该冷凝部121A使制冷剂冷凝,该储液部122A对通过冷凝部121A后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在循环内剩余的液体制冷剂。冷凝部121A和储液部122A构成为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
在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高温热介质回路30A具备散热器12A、高温侧泵31A、加热器芯32A、高温侧辐射器33A、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A等。高温侧泵31A、加热器芯32A、高温侧辐射器33A、高温侧流量调整阀34A构成为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
散热器12A的出口侧与减压部13A连接。减压部13A是使通过散热器12A后的制冷剂减压的膨胀阀。减压部13A构成为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膨胀阀132相同。
设备用冷却器14A是通过使由减压部13A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在低温热介质回路40A循环的低温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来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设备用冷却器14A在设备冷却时作为利用由减压部13A减压后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冷却电池BT的冷却器发挥功能,在室内制热时作为吸热器发挥功能。
在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低温热介质回路40A具备设备用冷却器14A、低温侧泵41A、电池冷却部42A、低温侧辐射器43A、第一流路切换阀44A、第二流路切换阀45A等。低温侧泵41A、电池冷却部42A、低温侧辐射器43A、第一流路切换阀44A以及第二流路切换阀45A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
以下,对设备冷却系统的工作进行说明。设备冷却系统构成为能够执行设备冷却和室内制热来作为运转模式。
<设备冷却>
设备冷却是利用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冷却作为发热设备的电池BT的运转模式。控制装置80使用传感器组81的检测信号和操作面板82的操作信号来适当地决定设备冷却时的各种设备的工作状态。
例如,如图10所示,控制装置80进行控制以使减压部13A成为可变节流状态。即,控制装置80在设备冷却时控制减压部13A,以使设备用冷却器14A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具有过热度的过热状态。
由此,在设备冷却时的制冷循环装置10A中,从压缩机11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散热器12A的冷凝部121A。流入冷凝部121A后的制冷剂向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A流动的高温热介质散热而冷凝。
通过冷凝部121A后的制冷剂流入储液部122A而被气液分离。然后,由储液部122A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减压部13A,被减压部13A减压。
由减压部13A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设备用冷却器14A。流入设备用冷却器14A后的制冷剂从在低温热介质回路40A流动的低温热介质吸热而蒸发。由此,低温热介质被冷却。
在设备冷却时,减压部13A的节流开度α被设定为以使设备用冷却器14A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过热状态。因此,通过设备用冷却器14A后的制冷剂成为具有过热度的气体制冷剂而被吸入压缩机11A。被吸入至压缩机11A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1A再次压缩直到成为高压制冷剂。
在此,由设备用冷却器14A冷却后的低温热介质流向电池冷却部42A,并从电池BT吸热。由此,电池BT被冷却。即,在设备冷却时,利用设备用冷却器14A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冷却电池BT。
如上所述,在设备冷却时,通过向电池冷却部42A供给由设备用冷却器14A冷却后的低温热介质,能够进行电池BT的冷却。
<室内制热>
室内制热是将由室内空调单元60A加热至期望的温度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运转模式。控制装置80使用传感器组81的检测信号和操作面板82的操作信号来适当地决定室内制热时的各种设备的工作状态。
例如,如图10所示,控制装置80执行使减压部13A的节流开度α变化的波动处理,以使设备用冷却器14A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具有过热度的过热状态和具有潮湿蒸汽的潮湿状态。即,控制装置80在室内制热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减压部13同样地控制减压部13A。
由此,在室内制热时,在制冷循环装置10A中,从压缩机11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散热器12A的冷凝部121A。流入冷凝部121A后的制冷剂对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A流动的高温热介质散热而冷凝。由此,在高温热介质回路30A流动的高温热介质被加热而升温。
由冷凝部121A加热后的高温热介质流向加热器芯32A,并向吹送至车室内的送风空气散热。即,在室内制热时,循环内的高压制冷剂经由高温热介质向吹送至车室内的送风空气散热。
另一方面,通过冷凝部121A后的制冷剂流入储液部122A而被气液分离。然后,由储液部122A分离出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减压部13A,并由减压部13A减压。
由减压部13A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设备用冷却器14A。流入设备用冷却器14A后的制冷剂从在低温热介质回路40A流动的低温热介质吸热而蒸发。由此,低温热介质被冷却。由设备用冷却器14A冷却后的低温热介质流向低温侧辐射器43A,并从外气吸热。
在此,在室内制热时,减压部13A的节流开度α发生变化,以使设备用冷却器14A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因此,通过设备用冷却器14A后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而被吸入压缩机11A。被吸入至压缩机11A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1A再次压缩直到成为高压制冷剂。
如上所述,在室内制热时,通过将由加热器芯32A加热后的送风空气向车室内吹出,能够进行车室内的制热。在室内制热时,设备用冷却器14A内的油与液体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11A。
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A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结构。因此,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结构起到的作用效果。即,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A至少在室内制热时控制减压部13A,以使设备用冷却器14A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由此,至少在室内制热时,在设备用冷却器14A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潮湿状态时,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A,因此,循环内的油容易与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11A。另外,通过交替地重复潮湿状态和过热状态,由此,能够抑制潮湿状态下的制冷剂的干度变得过小。该结果是,能够抑制在压缩机11A中的液压缩的产生。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A,能够在室内制热时使油返回压缩机11A的制冷剂吸入侧,而不在压缩机11A的制冷剂吸入侧配置储液器。
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A的散热器12A具有冷凝部121A和储液部122A,该冷凝部121A使制冷剂冷凝,该储液部122A对通过冷凝部121A后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在存循环内剩余的液体制冷剂。因此,制冷循环装置10A能够抑制设备用冷却器14A中油的滞留,并且适当地发挥设备用冷却器14A的热交换性能。另外,由于制冷循环装置10A成为在散热器12A设置有贮存循环内的剩余制冷剂的储液部122A的循环结构,因此,在设备冷却时能够使设备用冷却器14A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成为过热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例如以下的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室内制热时无条件地执行波动处理的例子,但也可以是,控制装置80执行可否进行波动处理的执行的处理。也可以是,控制装置80例如执行基于电源BT的状态判定可否执行波动处理的判定处理。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波动处理中,例示了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使与减小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情况相比,增大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的情况下的每单位时间的节流开度α的变化量较大的例子,但波动处理不限定于此。波动处理例如也可以是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使每单位时间的节流开度α的变化量为恒定的处理。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波动处理,例示了根据制冷剂的过热度Tsh、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变化的例子,但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变化的契机不限定于此。
波动处理只要是设备用冷却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的处理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以使节流开度α变化的时间为契机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变化的处理。
另外,波动处理例如也可以是控制第一减压部13以使第一膨胀阀132的节流开度α在预先设定的容许范围间增减的处理。该情况下的容许范围可以是具有夹着制冷剂状态成为饱和状态的节流开度α的上限和下限的节流范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10,例示了能够进行室内制冷、设备冷却以及室内制热的装置,但不限定于此。制冷循环装置1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实施车室内的除湿制热。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仅能够实施室内制热。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制冷循环装置10的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内容。压缩机11例如可以采用由内燃机驱动的结构。散热器12例如可以是省略储液部122、过冷却部123而仅具备冷凝部121的结构。第二膨胀阀152例如可以由机械式膨胀阀、固定节流部件构成。第一开闭阀131和第二开闭阀151例如可以配置在第一膨胀阀132和第二膨胀阀152的下游侧。第一开闭阀131和第二开闭阀151例如可以配置为与第一膨胀阀132及第二膨胀阀152并联。另外,第一减压部13和第二减压部15可以由具有全闭功能的电气式膨胀阀构成。蒸发压力调整阀17例如可以不配置于第三制冷剂流路100c而配置于第二制冷剂流路100b。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防冻液等液体作为高温热介质和低温热介质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高温热介质和低温热介质只要具有优秀的热传导性,也可以采用气体。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高温热介质回路30的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内容。高温热介质回路30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分别与加热器芯32和高温侧辐射器33对应地设置两个流量调整阀来调整流向加热器芯32和高温侧辐射器33的制冷剂的流量比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低温热介质回路4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内容。低温热介质回路40可以是利用三通阀类型的流路切换阀来进行流路切换的结构。
另外,由在低温热介质回路40流动的低温热介质冷却的设备只要是在工作时伴随有发热的发热设备即可,也可以是电池BT以外的设备。在车载的发热设备中,除了电池BT以外,还有输出行驶用的驱动力的电动机、转换向电动机供给的电力的频率的逆变器、用于向电池BT充电的充电器等。因此,低温热介质回路40可以构成为不仅冷却电池BT,还冷却电动机、逆变器、充电器等。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将各种发热设备相对于低温热介质的流动并联或串联地连接来实现。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未提及高温侧辐射器33和低温侧辐射器43的关系,但高温侧辐射器33和低温侧辐射器43不限定于彼此独立的结构。例如可以是,高温侧辐射器33和低温侧辐射器43以使高温热介质所具有的热与低温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够彼此热移动的方式一体化。具体而言,也可以通过将高温侧辐射器33和低温侧辐射器43的一部分的构成零件(例如热交换翅片)通用化,从而以使热介质彼此能够热移动的方式一体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制冷循环装置10应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空调装置1、设备冷却系统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制冷循环装置10例如也能够应用于电动车辆的空调装置1、设备冷却系统。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不仅能够应用于车辆这样的移动体,也能够应用于固定放置型的装置、系统。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除了特别明确表示为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被认为是必须的情况外,构成实施方式要素当然不一定是必须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数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明确表示为特别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被认为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外,都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结构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确表示的情况和原理上被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记载有从传感器取得车辆的外部环境信息(例如外气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废除该传感器而从车辆的外部的伺服器或云接收该外部环境信息。或者,也可以是,废除该传感器,从车辆的外部的伺服器或云取得与该外部环境信息关联的关联信息,并从取得的关联信息推测该外部环境信息。
记载于本发明的控制部及其手法也可以通过专用计算机实现,该专用计算机通过构成被编程为执行由计算机程序具体化的一个或多个功能的处理器和存储器来提供。或者,记载于本发明的控制部及其手法也可以通过专用计算机实现,该专用计算机通过由一个以上的专用硬件逻辑电路构成处理器来提供。或者,记载于本发明的控制部及其手法也可以通过一个以上的专用计算机实现,该一个以上的专用计算机通过将由被编程为执行一个或多个功能的处理器和存储器与由一个以上的硬件逻辑电路构成的处理器进行组合而构成。另外,计算机程序也可以作为由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的非瞬态的实体存储介质。
(总结)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的观点,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散热器、制冷剂减压部、蒸发器以及控制制冷剂减压部的开度控制部。开度控制部至少在室内制热时执行波动处理,该波动处理使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变化,以使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具有过热度的过热状态和含有潮湿蒸汽的潮湿状态。
根据第二观点,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散热器、制冷剂减压部、并联减压部、设备用冷却器、空调用冷却器、制冷剂减压部以及控制并联减压部的开度控制部。开度控制部至少在室内制热时执行波动处理,该波动处理使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变化,以使设备用冷却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具有过热度的过热状态和含有潮湿蒸汽的潮湿状态。
根据第三观点,制冷循环装置在空调用冷却器的制冷剂流下游侧配置有压力调整阀,该压力调整阀用于将空调用冷却器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维持为比设备用冷却器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高的压力。由此,例如,在制冷剂流向空调用冷却器和设备用冷却器双方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将在空调用冷却器和设备用冷却器流动的制冷剂调整为适当的温度。
根据第四观点,波动处理减小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直到制冷剂的过热度到达规定的阈值温度。波动处理在制冷剂的过热度到达阈值温度时增大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直到制冷剂状态成为基准开度,该基准开度是成为潮湿状态的开度。波动处理在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到达基准开度时减小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直到制冷剂的过热度到达阈值温度。由此,通过变化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能够将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切换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
根据第五观点,波动处理减小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直到成为第一基准开度,该第一基准开度是制冷剂的过热度成为规定的阈值温度以上的开度。波动处理在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到达第一基准开度时增大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直到成为第二基准开度,该第二基准开度是制冷剂状态成为潮湿状态的开度。波动处理在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到达第二基准开度时减小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直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到达第一基准开度。由此,通过变化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能够将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切换为过热状态和潮湿状态。
根据第六观点,开度控制部在波动处理中控制制冷剂减压部,以使与减小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的情况相比,增大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的情况下的每单位时间的节流开度的变化量较大。这样,若在增大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时增大每单位时间的节流开度的变化量,就能够容易使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向压缩机侧。因此,循环内的油容易与制冷剂一起返回压缩机。
根据第七观点,散热器具有冷凝部和储液部,该冷凝部使制冷剂冷凝,该储液部对通过冷凝部后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在循环内剩余的液体制冷剂。这样,在循环内的高压侧设置储液部的结构(所谓的接收器循环)与在蒸发器、设备用冷却器的出口侧具备储液部的结构(所谓的储液器循环)相比,容易发挥蒸发器、设备用冷却器的热交换性能。因此,根据本观点,能够抑制蒸发器、设备用冷却器中的油的滞留,并且适当地发挥蒸发器、设备用冷却器的热交换性能。另外,储液器循环由于储液部而产生在压缩机的制冷剂吸入侧的损失,因此,与接收器循环相比,蒸发器、设备用冷却器的热交换性能变低。
根据第八观点,散热器具有过冷却部,该过冷却部使通过储液部后的制冷剂散热。由此,即使在执行波动处理时,也能够对通过散热器后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直到成为液体制冷剂。也就是说,通过利用过冷却部来使制冷剂过冷却,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波动处理导致的散热器中的散热能力的偏差。
根据第九观点,蒸发器由热交换器构成,该热交换器使由制冷剂减压部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在热介质回路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使蒸发器在室内制热时作为制冷剂从热介质吸热的吸热器发挥功能。除此之外,在执行波动处理时,潮湿状态的制冷剂通过蒸发器整体的机会(即,获得蒸发潜热的机会)变多,由此,能够期待提高蒸发器中从热介质吸热的吸热效率。因此,在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优选使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来作为蒸发器。
根据第十观点,设备用冷却器由热交换器构成,该热交换器使由制冷剂减压部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在热介质回路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在设备冷却时将设备用冷却器作为利用制冷剂从热介质吸热而蒸发时的蒸发潜热来冷却发热设备的冷却器发挥功能,在室内制热时将设备用冷却器作为制冷剂从热介质吸热的吸热器发挥功能。除此之外,在执行波动处理时,潮湿状态的制冷剂通过设备用冷却器设备用冷却器整体的机会(即,获得蒸发潜热的机会)变多,由此,能够期待提高设备用冷却器中从热介质吸热的吸热效率。因此,在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优选使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来作为设备用冷却器。

Claims (10)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实施加热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的室内制热,该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11A),该压缩机将含有油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
散热器(12、12A),该散热器在所述室内制热时将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作为热源来加热所述送风空气;
制冷剂减压部(13、13A),该制冷剂减压部使通过所述散热器后的制冷剂减压;
蒸发器,该蒸发器在所述室内制热时作为吸热器发挥功能;以及
开度控制部(80a),该开度控制部控制所述制冷剂减压部,
所述开度控制部至少在所述室内制热时执行波动处理,该波动处理使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变化,以使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具有过热度的过热状态和含有潮湿蒸汽的潮湿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由热交换器构成,该热交换器使由所述制冷剂减压部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在热介质回路(40)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3.一种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实施加热向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送风空气的室内制热、冷却发热设备(BT)的设备冷却以及冷却所述送风空气的室内制冷,该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压缩机(11),该压缩机将含有油的制冷剂压缩并排出,
散热器(12),该散热器在所述室内制热时将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作为热源来加热向所述空调对象空间吹送的所述送风空气;
制冷剂减压部(13),该制冷剂减压部使通过所述散热器后的制冷剂减压;
并联减压部(15),该并联减压部在所述散热器的制冷剂流下游侧与所述制冷剂减压部并联地配置;
设备用冷却器,该设备用冷却器在所述设备冷却时作为利用由所述制冷剂减压部减压后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冷却所述发热设备的冷却器发挥功能,在所述室内制热时作为吸热器发挥功能;
空调用冷却器(16);该空调用冷却器利用由所述并联减压部减压后的制冷剂的所述蒸发潜热来冷却所述送风空气;以及
开度控制部(80a),该开度控制部控制所述制冷剂减压部和所述并联减压部,
所述开度控制部至少在所述室内制热时执行波动处理,该波动处理使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变化,以使所述设备用冷却器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状态交替地变化为具有过热度的过热状态和含有潮湿蒸汽的潮湿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用冷却器由热交换器构成,该热交换器使由所述制冷剂减压部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在热介质回路(40A)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调用冷却器的制冷剂流下游侧配置有压力调整阀(17),该压力调整阀用于将所述空调用冷却器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维持为比所述设备用冷却器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高的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动处理是如下的处理:
减小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直到制冷剂的所述过热度到达规定的阈值温度,
在制冷剂的所述过热度到达所述阈值温度时,增大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直到成为基准开度,该基准开度是所述制冷剂状态成为所述潮湿状态的开度,
在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到达所述基准开度时,减小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直到制冷剂的所述过热度到达所述阈值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动处理是如下的处理:
减小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直到成为第一基准开度,该第一基准开度是制冷剂的所述过热度成为规定的阈值温度以上的开度,
在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到达所述第一基准开度时,增大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直到成为第二基准开度,该第二基准开度是所述制冷剂状态成为所述潮湿状态的开度,
在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到达所述第二基准开度时,减小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直到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到达所述第一基准开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度控制部在所述波动处理中控制所述制冷剂减压部,以使与减小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的情况相比,增大所述制冷剂减压部的节流开度的情况下的每单位时间的节流开度的变化量较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具有冷凝部(121、121A)和储液部(122、122A),该冷凝部使制冷剂冷凝,该储液部对通过所述冷凝部后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贮存在循环内剩余的液体制冷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具有过冷却部(123),该过冷却部使通过所述储液部后的制冷剂散热。
CN202080045059.6A 2019-07-22 2020-07-03 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140259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4785A JP7283285B2 (ja) 2019-07-22 2019-07-22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9-134785 2019-07-22
PCT/JP2020/026293 WO2021014943A1 (ja) 2019-07-22 2020-07-03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25977A CN114025977A (zh) 2022-02-08
CN114025977B true CN114025977B (zh) 2024-04-09

Family

ID=74193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5059.6A Active CN114025977B (zh) 2019-07-22 2020-07-03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36747A1 (zh)
JP (1) JP7283285B2 (zh)
CN (1) CN114025977B (zh)
WO (1) WO20210149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8831A (zh) * 2022-02-09 2022-05-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4034320A1 (ja) * 2022-08-10 2024-02-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0676A (zh) * 2010-10-29 2013-06-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控制方法
WO2013128897A1 (ja) * 2012-02-28 2013-09-06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4736949A (zh) * 2012-10-18 2015-06-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WO2017217099A1 (ja) * 2016-06-16 2017-12-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9421479A (zh) * 2017-08-23 2019-03-05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机动车辆的空调系统和用于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
JP2019034716A (ja) * 2017-08-10 2019-03-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48403A (en) * 1944-11-01 1951-04-10 Elton V Smith Lumber kiln
JPH04203847A (ja) * 1990-11-30 1992-07-24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919090B2 (ja) * 1991-01-11 1999-07-12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08200846A (ja) * 1995-01-26 1996-08-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8296906A (ja) * 1995-04-24 1996-11-12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4203847B2 (ja) 2003-03-24 2009-01-07 株式会社ニッコー 自転車用スタンド装置
JP4238720B2 (ja) 2003-12-19 2009-03-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信号の処理装置および処理方法、画像信号の処理基板、画像信号処理システム、並びに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れを記録した媒体
JP2006112700A (ja) * 2004-10-14 2006-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除湿運転制御方法
JP2006177632A (ja) * 2004-12-24 2006-07-06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
JP6910210B2 (ja) * 2017-02-03 2021-07-2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0676A (zh) * 2010-10-29 2013-06-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控制方法
WO2013128897A1 (ja) * 2012-02-28 2013-09-06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4736949A (zh) * 2012-10-18 2015-06-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WO2017217099A1 (ja) * 2016-06-16 2017-12-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9034716A (ja) * 2017-08-10 2019-03-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9421479A (zh) * 2017-08-23 2019-03-05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机动车辆的空调系统和用于运行空调系统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7169A (ja) 2021-02-15
JP7283285B2 (ja) 2023-05-30
US20220136747A1 (en) 2022-05-05
WO2021014943A1 (ja) 2021-01-28
CN114025977A (zh) 202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9042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9983287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7923662B (zh) 热泵系统
JP6836209B2 (ja) 車両用冷却システム
US11180000B2 (en) Vehicle-mounted temperature controller
JP7176405B2 (ja) 温度調整装置
CN107531128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1688432B (zh) 车载调温装置
US11241930B2 (en) Vehicle-mounted temperature controller
CN114025977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13710519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2019100688A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11433538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200720559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9066049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20185961A (ja) 空調装置
CN113939698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2015116934A (ja)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CN110998198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2014149103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3840746B (zh) 空调装置
WO2024101061A1 (ja)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CN113661086A (zh) 车辆用电池加热装置
JP2020157846A (ja) 車載温調装置
JP2019184127A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