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9382A -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99382A
CN113999382A CN202111502385.8A CN202111502385A CN113999382A CN 113999382 A CN113999382 A CN 113999382A CN 202111502385 A CN202111502385 A CN 202111502385A CN 113999382 A CN113999382 A CN 1139993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sphenol compound
alkali metal
bisphenol
reaction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023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99382B (zh
Inventor
李�诚
隋东武
李强
高俊民
刘祥家
张怀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0238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993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99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93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99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93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22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yl halides
    • C08G64/24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yl halides and phen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205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aratus use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方式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工序A:将双酚化合物、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混合,得到含有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固体以及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的悬浮液,分离悬浮液得到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和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工序B:工序A得到的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与溶有光气的惰性有机溶剂混合进行反应,得到溶有聚碳酸酯低聚物的反应液;工序C:工序B得到的反应液与工序A得到的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混合进行反应,加入封端剂、催化剂完成缩聚反应得到聚碳酸酯。能够显著减少水的消耗,并且具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和很好的批次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界面缩聚方式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具体的是一种连续方式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光气法工艺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描述于Chemistry and physics ofpolycarbonates,polymer reviews,H.Schnell,第9卷,John Wiley and Sons,Inc.(1964)中,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工业界采用界面缩聚光气法工艺生产聚碳酸酯的方式通常是,将溶有双酚A的碱性水溶液与溶有光气的惰性有机溶剂混合进行界面反应,碱性水溶液一般是氢氧化钠溶液,惰性有机溶剂常用的是二氯甲烷。该工艺中,水的使用不可或缺,最终产生大量的废盐水。由于废盐水的盐浓度较低,通过电解方式回收利用的经济性较差。因此,期望通过降低水的消耗来削减废盐水产生量,或者提高废盐水循环利用的经济性。
专利CN102964583描述了一种在相同温度下提高双酚溶液浓度的方法。专利CN106478934公开了一种方法,将反应完成后分离出的含盐水相部分回用至双酚和/或多酚溶液的配制过程,部分循环至扩链反应过程。以上方法都受到双酚A在碱液中的溶解度限制,用水量难以大幅度削减。
日本专利JPH01500670公开了一种方法,将双酚化合物部分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稳定的悬浮液,由悬浮液与光气反应制备聚碳酸酯。该方法虽然可显著减少用水量,但悬浮液中固体形式的双酚A是未解离状态,同光气的反应速率很低,影响生产效率。
专利CH612443A5公开了用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固体直接光气化的方法,用水量可进一步削减。但由于固液和液相内部反应速率上的差别,光气化反应获得的中间体均一性不佳,所制备聚碳酸酯的分子量分布通常较宽,批次稳定性较差。这在对耐黄变形、均一性要求较高的引用领域是受限制的。
现有方法在减少水的消耗上还有很大不足,期望在降低水消耗的同时,产品的分子量分布、批次稳定性与工业化产品保持一致。同时,从生产效率考虑,期望以连续的方式实现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光气法工艺连续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可以显著降低水的消耗,同时对产品的分子量分布、批次稳定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为达到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连续方式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工序A:将双酚化合物、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混合,得到含有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固体以及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的悬浮液,分离悬浮液得到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和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
工序B:工序A得到的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与溶有光气的惰性有机溶剂混合进行反应,任选加入碱性水溶液,得到溶有聚碳酸酯低聚物的反应液;
工序C:工序B得到的反应液与工序A得到的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混合进行反应,加入封端剂、催化剂,任选加入碱性水溶液、惰性有机溶剂,完成缩聚反应得到聚碳酸酯。
本发明中,对于工序A,双酚化合物选自对苯二酚、间苯二酚、式(I)表示结构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Figure BDA0003402822560000031
其中R2,R3独立的表示卤素、C1-C20烷基或烷氧基、C4-C20环烷基、C6-C20芳基;n,m独立的表示0-4的整数;W为化学键、氧原子、硫原子、羰基、砜基、亚砜基、C1-C20脂基、C6-C20芳基、C6-C20脂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有机残基或下面的基团:
Figure BDA0003402822560000032
其中R4,R5独立的表示氢、C1-C20烷基、C4-C20环烷基或C4-C20芳基;或者R4和R5一起形成C4-C20脂环,其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C1-C20烷基、C6-C20芳基、C7-C21芳烷基、C5-C20环烷基或其组合所取代。
优选的,所述双酚化合物选自双酚A,以及双酚A与1,1-双(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4,4’-二羟基二苯甲烷、1,1-双(3-甲基-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3-甲基-4-羟基苯基)芴、4,4’-二羟基联苯、联萘二酚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中,碱金属氢氧化物至少包含有氢氧化钠,还可以是氢氧化钠与其他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混合物,其他碱金属氢氧化物可以是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优选使用氢氧化钠。
本发明中,工序A中,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优选是六水合双酚A钠盐。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化合物的摩尔比在2-3:1,水与双酚化合物的重量比为2-4:1。所制备水合物中的双酚化合物占所有使用的双酚化合物的比例为10-50%,制备过程中悬浮液的温度为20-40℃。
使用双酚化合物、碱金属氢氧化物、水制备悬浮液有多种公知的方法。以双酚A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在30℃下,配制双酚A浓度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继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或浓度大于0.4wt%的氢氧化钠溶液,水合物固体即开始逐渐析出。或者,30℃下直接将双酚A、水、氢氧化钠混合,其中氢氧化钠至少是双酚A的2.5倍摩尔数,水是双酚A质量的5倍以内,搅拌混合均匀后,也可生成水合物。
将水合物与溶液分离可采用过滤、固液离心等方式。分离水合物后剩余的双酚化合物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用于工序B,也可向其中继续添加原料用于配制下一批次的水合物,优选用于工序B。得到的水合物用于工序C,水合物通常还吸附有少量的溶液,溶液含量≤10%无需进一步分离,可直接用于工序C。
在工序B,将工序A得到的双酚化合物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与溶有光气的惰性有机溶剂混合进行反应。
光气与使用的双酚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00-130mol%,优选102-120mol%。
惰性有机溶剂可以是C1-C6氯代或溴代脂肪族烃、C4-C6氯代或溴代脂环族烃、C6-C8芳族烃、C6-C8氯代或溴代芳烃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优选是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氯苯、四氯化碳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更优选是二氯甲烷。
惰性有机溶剂的加入量一般是使反应最终结束后,聚碳酸酯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为3~40wt%,优选为5~30wt%。
反应可以采用釜式、管式、循环反应器,或者上述反应器的组合。釜式反应器,其内部可以装有搅拌桨叶作为混合的动力来源,其内部桨叶可以采用单层、双层或者更多层,以达到反应混合所需要的尺度。桨叶以轴流桨为较优选择,也可轴流桨和径向桨组合或径向桨。反应釜个数可以一个,也可多釜串联。循环反应器是由混合器、缓冲罐、泵以及热交换器构成的循环回路,所包含的设备允许以任意顺序进行组合。
工序B可任选加入碱性水溶液,目的是为了中和反应生成的酸,防止水相转变为酸性,降低对金属材质类反应器的腐蚀,优选不加入碱性水溶液。碱性水溶液可以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的水溶液,优选氢氧化钠。碱性水溶液的浓度为20-60%,优选25-55%。
混合反应得到溶有聚碳酸酯低聚物的反应液,低聚物用凝胶色谱法测试其重均分子量约为500-3000左右。反应液继续送往工序C。
进入工序C,将工序A得到的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与来自工序B的反应液混合进行反应。
混合反应可采用已知的适用于固液反应的反应器类型,优选在配置有混合器的反应器中进行。混合器的类型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采用稳定的无运动部件的静态混合器,也可以是高混合强度的动态混合器。
静态混合器可采用商业化的混合单元,以达到反应所需的混合尺度。动态混合器,可采用适用于固液分散或乳液聚合的常规混合设备,例如FLUKO的Hishear高剪切分散乳化机系列。对于本发明的方法,优选使用动态混合器。
可在工序C中反应的任意阶段加入封端剂、催化剂一同参与反应,优选的,封端剂在反应初始与来自工序A和B的流股一同加入,催化剂在水合物固体反应完全之后,即反应体系内不再含有固体后再加入反应体系。
封端剂可以是酚类化合物,例如苯酚、对叔丁基苯酚、异辛基苯酚、枯基苯酚,也可以是上述酚的氯甲酸酯或单羧酸的酰氯化物。优选为对叔丁基苯酚。相对于双酚化合物,封端剂的用量为0.01-10mol%,优选0.1-5mol%。催化剂可以采用叔胺或季铵盐。叔胺可选自三乙胺、三丙胺、三丁胺、三辛胺、N-乙基哌啶、N-甲基哌啶、N-异丙基哌啶、N-正丙基哌啶等。季铵盐可选自四丁基铵、三丁基苄基铵、四乙基铵等的氢氧化物、氯化物、溴化物、硫酸氢盐、四氟硼酸盐等。其中优选为叔胺,更优选三乙胺。相对于双酚化合物,催化剂的用量为0.001-10mol%,优选0.01-1mol%。
上述封端剂、催化剂通常与溶剂混合后以溶液方式加入反应体系,溶剂通常是惰性有机溶剂,例如二氯甲烷。
反应可任选加入碱性水溶液、惰性有机溶剂。碱性水溶液是维持水相pH值在9以上,优选11-13,使氯甲酸酯在过量时能够结束反应。碱性水溶液的要求同工序B。
加入惰性有机溶剂是调节聚碳酸酯在其中的浓度,惰性有机溶剂的加入量要求同工序B。
完成缩聚反应后,得到至多只有痕量(<2ppm)氯甲酸酯残留的水油两相混合反应液,其中已不含有水合物固体。
物料在工序A-C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在3h以内,更优选在2h以内。反应温度为0-50℃,优选10-40℃。
进一步的,可选择额外将支化剂加入反应中。支化剂选自三酚、四酚、三元羧酸的酰氯化物、四元羧酸的酰氯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优选的支化剂是间苯三酚和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支化剂可在工序B、C中加入,相对工序A-C所使用的全部双酚化合物,支化剂的比例为0.01-3mol%。
聚合完成后,可采用公知的常规方法分离反应液得到有机相,然后洗涤精制有机相,以除去残留的酚类化合物、催化剂、无机盐电解质等杂质。然后采用已知的脱溶剂方法,例如水蒸气絮凝、喷雾干燥、不良溶剂沉淀等,除去有机溶剂并干燥,得到聚碳酸酯粉料。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显著缩减光气法制聚碳酸酯工艺对水的消耗,该消耗是指工序A中配料所使用的水,包括配料完成后,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中所包含的游离水或结合水。消耗单位重量的双酚化合物,水的使用量可减至平均2-4倍,优选2-3倍。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避免了水合物直接光气化导致的分子量分布变宽问题,所制备的产品分子量分布与常规光气法工艺相差不大。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势是,将速率有明显区别的反应分开进行,避免了反应速率差异导致的均一性偏差问题,产品的批次稳定较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所列实施例意在解释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的范围,还包括在本发明所要求的权利范围内的其他任何改变。
重均分子量及分布测试使用体积排除凝胶色谱法,在用PS或聚碳酸酯校正物质预先校正后测定。测试设备厂商:Agilent Technologies,设备型号:1260Infinity,色谱柱型号:Plgel 5μm MIXED-C 300*7.5mm,流动相为二氯甲烷。
粘均分子量测试使用全自动粘度计,测试设备厂商:RIGOSHA&CO.,LT D.,设备型号:VMR-052-USPC.F01。
实施例1
工序A:
双酚A通过螺杆式进料称以12.3kg/h的流量加入到一个搅拌釜中,同时将氢氧化钠、水分别以4kg/h和27kg/h的流量加入,混合并保持温度约37℃,物料在釜内平均停留时间约1h,得到六水合双酚A钠盐固体以及双酚A的氢氧化钠溶液组成的悬浮液。
以原料加入质量流量相当的速率从搅拌釜连续引出悬浮液,通过固液离心机分离悬浮液。分离得到的水合物组分约占悬浮液重量的24wt%(通过低温干燥称重计算得到),水合物中的双酚A约占悬浮液中双酚A总量的50%。得到的溶液中双酚A浓度约18wt%(通过HPLC分析),氢氧化钠约5.5wt%。溶液和水合物组分分别用于工序B和C。
工序B:
在一个带夹套和内置静态混合器的管式反应器中,以33kg/h的流量加入工序A分离得到的双酚A氢氧化钠溶液,同时加入6kg/h的光气,60kg/h的二氯甲烷溶液。通过夹套换热控制反应温度为35℃,反应器内停留时间约2min。
管式反应器出口流出的反应液,继续送入工序C。
工序C:
从工序B引出的反应液加入到一个连续搅拌釜中,搅拌釜配有带涡轮叶片的高速搅拌桨,以1000rpm的转速进行运转。将工序A分离悬浮液得到的水合物组分通过螺杆式进料称以10.3kg/h的流量加入搅拌釜中,同时以30kg/h的流量加入二氯甲烷溶液。搅拌釜内停留时间约8min。
从搅拌釜底部引出与加入物料质量流量相当的反应液,送入另一个内置有静态混合器的管式反应器中,同时加入2kg/h的32%氢氧化钠溶液,2kg/h的溶有15wt%对叔丁基苯酚的二氯甲烷溶液,1.5kg/h的溶有3wt%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管式反应器内停留时间约1min。
管式反应器出口液从底部送入另一个带溢流口和夹套的连续搅拌釜中,继续搅拌进行反应。搅拌釜中停留时间约20min。
通过换热控制工序C各环节反应温度约37℃。
工序C出口的反应液,经测试酰氯已反应完全,每间隔8h取一次反应液,进行分子量测试。
实施例2
工序A:
双酚A通过螺杆式进料称以12.3kg/h的流量加入到一个搅拌釜中,同时将氢氧化钠、水分别以3.8kg/h和49kg/h的流量加入,混合并保持温度约38℃,物料在釜内平均停留时间约1h,得到六水合双酚A钠盐固体以及双酚A的氢氧化钠溶液组成的悬浮液。
以原料加入质量流量相当的速率从搅拌釜连续引出悬浮液,通过固液离心机分离悬浮液。分离得到的水合物组分约占悬浮液重量的3.5wt%,水合物中的双酚A约占悬浮液中双酚A总量的10%。得到的溶液中双酚A浓度约17wt%,氢氧化钠约5.3wt%。溶液和水合物组分分别用于工序B和C。
工序B和C参照实施例一进行,区别在于双酚A氢氧化钠溶液以63kg/h的流量加入工序B,水合物组分以2kg/h的流量加入工序C,其他步骤相同。
工序C出口的反应液,确认也反应完全,每间隔8h取一次反应液,进行粘均分子量测试。
实施例3
工序A:
双酚A通过螺杆式进料称以12.3kg/h的流量加入到一个搅拌釜中,同时将氢氧化钠、水分别以3.8kg/h和38kg/h的流量加入,混合并保持温度约37℃,物料在釜内平均停留时间约1h,得到六水合双酚A钠盐固体以及双酚A的氢氧化钠溶液组成的悬浮液。
以原料加入质量流量相当的速率从搅拌釜连续引出悬浮液,通过固液离心机分离悬浮液。分离得到的水合物组分约占悬浮液重量的12wt%,水合物中的双酚A约占悬浮液中双酚A总量的30%。得到的溶液中双酚A浓度约18wt%,氢氧化钠约5.4wt%。溶液和水合物组分分别用于工序B和C。
工序B和C参照实施例一进行,区别在于双酚A氢氧化钠溶液以47kg/h的流量加入工序B,水合物组分以6kg/h的流量加入工序C,其他步骤相同。
工序C出口的反应液,确认也反应完全,每间隔8h取一次反应液,进行粘均分子量测试。
对比例
参照实施例1工序A配制出悬浮液,悬浮液不经过分离,以52.3kg/h的流量直接送入一个带溢流口的连续搅拌釜中,同时加入6kg/h的光气,70kg/h的二氯甲烷溶液。搅拌釜配有带涡轮叶片的高速搅拌桨,以1000rpm的转速进行运转,通过夹套换热控制反应温度为35℃。搅拌釜内停留时间约30min。
从搅拌釜溢流口流出的混合物,通过一个连接有高速动态混合器的管道,管道内的总停留时间约1min,管道出口得到已不含有固体物的纯液相反应液,
纯液相反应液送入带内置静态混合器的管式反应器中,同时加入2kg/h的32%氢氧化钠溶液,2kg/h的溶有15wt%对叔丁基苯酚的二氯甲烷溶液,1.5kg/h的溶有3wt%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管式反应器内停留时间约2min。
管式反应器出口液送入另一个带溢流口和夹套的连续搅拌釜中,继续搅拌进行反应。搅拌釜中停留时间约20min。
搅拌釜出口的反应液,经测试酰氯已反应完全,每间隔8h取一次反应液,进行粘均分子量测试。
实施例及对比例的批次间分子量稳定性考察结果如下所示。
表1粘均分子量稳定性
实施例一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三 对比例
1 20228 20553 20364 20692
2 20264 20561 20374 20930
3 20370 20617 20351 20600
4 20402 20487 20301 20080
5 20215 20449 20465 20812
6 20388 20555 20681 20778
7 20519 20305 20475 20159
8 20420 20429 20600 20142
标准差 106 99 132 343
表2重均分子量及分布
Figure BDA0003402822560000121
通过实施例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方式,在反应过程中水的消耗有显著的减少,双酚A和水的消耗比例在1:4以内。所制备聚合物也有很好的批次稳定性,粘均分子量标准偏差在300以内。分子量分布也维持在较低范围,在1.8以内。

Claims (10)

1.一种连续方式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工序A:将双酚化合物、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混合,得到含有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固体以及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的悬浮液,分离悬浮液得到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和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
工序B:工序A得到的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溶液与溶有光气的惰性有机溶剂混合进行反应,任选加入碱性水溶液,得到溶有聚碳酸酯低聚物的反应液;
工序C:工序B得到的反应液与工序A得到的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混合进行反应,加入封端剂、催化剂,任选加入碱性水溶液、惰性有机溶剂,完成缩聚反应得到聚碳酸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A中,所制备水合物中的双酚化合物占所有使用的双酚化合物的比例为10-50%,制备过程中悬浮液的温度为20-4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A中水与双酚化合物的重量比例为2-4:1,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化合物的摩尔比是2-3:1。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气相对双酚化合物的比例为100-130mol%,优选102-120mol%。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A中碱金属氢氧化物至少包含有氢氧化钠,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盐水合物是六水合双酚A钠盐,工序B、C中的碱性水溶液是氢氧化钠和/或氢氧化钾的水溶液,浓度为20-60wt%。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惰性有机溶剂是二氯甲烷,工序C中完成缩聚反应得到的聚碳酸酯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为3~40wt%,优选为5~30wt%。
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酚化合物选自双酚A,或者双酚A与1,1-双(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4,4’-二羟基二苯甲烷、1,1-双(3-甲基-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3-甲基-4-羟基苯基)芴、4,4’-二羟基联苯、联萘二酚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物料在工序A-C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在3h以内,优选在2h以内;反应温度为0-50℃,优选10-40℃。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B和C中,碱性水溶液是维持水相pH值在9以上,优选11-13。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制备的聚碳酸酯用凝胶色谱法测定分子量分布≤1.8,测定粘均分子量的标准偏差≤300。
CN202111502385.8A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139993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02385.8A CN113999382B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02385.8A CN113999382B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9382A true CN113999382A (zh) 2022-02-01
CN113999382B CN113999382B (zh) 2023-07-11

Family

ID=79931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02385.8A Active CN113999382B (zh) 2021-12-10 2021-12-10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9938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27265A (zh) * 2023-11-09 2024-01-02 上海芮澜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40300A (en) * 1966-06-04 1969-01-15 Bayer Ag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novel thermoplastic polycarbonates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US4810813A (en) * 1986-09-08 1989-03-0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phosgene and dihydric phenol with stable suspension of dihydric phenol, alkali metal hydroxide and water
US5275758A (en) * 1991-09-05 1994-01-04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Production of ultrafine suspensions of bisphenol, sodium hydroxide and water
US20060063906A1 (en) * 2004-09-22 2006-03-23 Ulrich Blaschke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carbonate
CN102030895A (zh) * 2010-11-05 2011-04-27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CN102964583A (zh) * 2012-11-14 2013-03-13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聚碳酸酯过程中双酚(多酚)溶液的配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40300A (en) * 1966-06-04 1969-01-15 Bayer Ag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novel thermoplastic polycarbonates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US4810813A (en) * 1986-09-08 1989-03-0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for mak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phosgene and dihydric phenol with stable suspension of dihydric phenol, alkali metal hydroxide and water
US5275758A (en) * 1991-09-05 1994-01-04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Production of ultrafine suspensions of bisphenol, sodium hydroxide and water
US20060063906A1 (en) * 2004-09-22 2006-03-23 Ulrich Blaschke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carbonate
CN102030895A (zh) * 2010-11-05 2011-04-27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CN102964583A (zh) * 2012-11-14 2013-03-13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聚碳酸酯过程中双酚(多酚)溶液的配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27265A (zh) * 2023-11-09 2024-01-02 上海芮澜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CN117327265B (zh) * 2023-11-09 2024-04-16 上海芮澜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9382B (zh) 202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55530B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连续制造方法
CN104395373B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及其连续制造方法
US3974126A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polycarbonates
EP2799464B1 (en) Method for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high-molecular-weight polycarbonate resin
JP6213462B2 (ja) 高分子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連続製造方法
CN113999382B (zh)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KR950015130B1 (ko) 폴리카보네이트 제조방법
CN102030895B (zh)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CN111560117B (zh)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US7705107B2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carbonates
CN114230779B (zh) 一种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JP3187957B2 (ja)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法
CN111187403A (zh)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JP2000063507A (ja) 光学用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法
US6835797B2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oligocarbonates
EP116548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paring monofunctional aromatic haloformates
JP2724217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オリゴマーの製造方法
JP3403176B2 (ja) 界面重合による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バッチ式製造法
JPS58185619A (ja) ポリカ−ボネ−トの製造方法
CN1037688C (zh) 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JP2535457B2 (ja) ポリカ―ボネ―ト樹脂の製造法
JP3323390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3216832B2 (ja)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法
CN111479845B (zh) 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JP4647148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