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0895B -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0895B
CN102030895B CN 201010544954 CN201010544954A CN102030895B CN 102030895 B CN102030895 B CN 102030895B CN 201010544954 CN201010544954 CN 201010544954 CN 201010544954 A CN201010544954 A CN 201010544954A CN 102030895 B CN102030895 B CN 1020308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enol
bis
polyphenol
phosgene
phen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54495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0895A (zh
Inventor
张雷
张宏科
宋林嵘
华卫琦
徐超
乔石
张振威
潘勇军
胡亦锋
杨径靖
臧西旺
冯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Wanhua Chemical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Wanhua Polyurethanes Co Ltd
Yantai Wanhua Polyurethan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Wanhua Polyurethanes Co Ltd, Yantai Wanhua Polyurethan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Wanhua Polyurethane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01054495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308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30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08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08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08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新方法,首先将占配方量95~99.5wt%的溶解有双酚或多酚或它们混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与含有光气的有机相进行光化反应制备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然后再与剩余部分的溶解有双酚或多酚或它们混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进行偶联反应,最终制得聚碳酸酯树脂,本方法将现有制备工艺的控制步骤简化,同时又有效地减少光气和碱液的损耗量。

Description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碳酸酯的连续生产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PC)具有突出的抗冲击性能、耐蠕变性能,较高的抗张强度、抗弯强度、伸长率和刚性,能经受住电视机荧光屏的爆炸,并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可在-100℃~140℃范围内使用,电性能优良,吸水率低,透光性好,可见光的透过率可达90%左右,并可施以任何着色。目前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主要是芳香族聚碳酸酯,是全球仅次于尼龙的第二大工程塑料,在国民经济中有广泛的用途,已进入到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办公设备、包装、运动器械、医疗保健、家庭用品等诸多领域。
目前工业化聚碳酸酯的制备主要采用界面光气法和熔融酯交换法,其中占据工业主流的是界面光气法。界面光气法是指在有酸受体如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水溶液和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溶解在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中的酚盐与溶解在惰性有机溶剂中的光气在油水两相的界面处发生反应,再经分离纯化制备聚碳酸酯树脂的方法。催化剂通常为叔胺如三乙胺或相转移催化剂如四溴丁基铵。
传统界面光气法分一步法和两步法,一步法由于各反应组分采用一次加料工艺,产物中低分子级份往往较难控制,产品分布较宽,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两步法,采用酚盐水相一次投料工艺,第一步主要是制备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第二步再进行封端和偶联反应,其中光化反应在第一步中进行,主要为光气与酚氧负离子在油水两相界面上反应生成氯甲酸酯端基。在传统的两步法工艺中,光化反应阶段需严格控制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中氯甲酸酯端基和酚氧负离子端基的比例,通常端基当量比需严格维持在略高于1,端基比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最终产品的分子量下降,封端不完全,因此为严格控制端基当量比,必须控制光气与酚氧负离子的反应,以确保不生成过多的氯甲酸酯端基。同时为确保酚羟端基以酚氧负离子的形态参与反应,还需添加一定量的碱金属氢氧化物以保证整个反应维持高碱性环境,通常整个反应中总的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的投料官能团摩尔当量比在1.4以上,而由于光气是一种活泼的碳酰氯,在反应中极易与碱金属水溶液发生水解和碱解反应。反应过程中,光气与酚氧负离子间的反应速率要明显快于光气的碱解和水解副反应。如此,一方面为得到理想的端基当量比需要限制主反应,而另一方面又不能有效地抑制副反应,导致了光气利用效率不高,通常光气的投料过量率在12%摩尔分数以上。
美国专利US3530094给出了一种多釜串联的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技术。该技术采用多釜串联反应器,在第一釜中进行光化反应,从第二釜开始进行封端和偶联反应。反应中如果pH过高,会导致大量光气碱解;反之,若pH值过低,则部分双酚没有完全转化为酚盐,导致双酚转化率也会下降。同时该专利还指出在界面缩聚制备PC时,通常氯甲酸酯端基会有一定过量,最后经过碱解后使其转化为酚羟基封端,而氯甲酸酯端基的碱解过程即是光气和碱液的损耗过程。专利中提到了端基当量比和碱液浓度的控制,要求在维持较高碱浓度的同时,控制氯甲酸酯端基有一定的过量率,操作过程中在光化反应阶段实际上抑制了光气与酚氧负离子的反应,而在缩聚阶段又让部分的氯甲酸酯端基碱解消耗,整个反应过程中光气与碱液的损耗率都较高。此工艺中光气的过量率通常在10~40%,反应总的氢氧化钠引入量与双酚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在1.1~1.565。
美国专利US4847352和US5037941中分别给出了一种采用平推流静态混合器来制备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的技术。通过精确控制进入反应体系的双酚A、光气和氢氧化钠投料比例的方法来控制齐聚物乳液形态制备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此工艺中光气的过量率12~20%,反应总的氢氧化钠引入量与双酚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大于1.5。
美国专利US5210172和US6613868中分别给出了一种环流反应制备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再进行封端和偶联反应的两步法制备聚碳酸酯树脂的合成技术。通过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的不断循环,有效控制光化反应阶段乳液的稳定性和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的形态。此工艺中光气有机相和酚盐水相均直接加入大量的循环乳液中,并同时引入总碱液量的20~35%的碱液。由于对齐聚物乳液端基当量比的精确控制和维持高碱浓度,使得光气过量率较高达到14~20%,反应总的氢氧化钠引入量与双酚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大于1.4。
美国专利US5376741和US5508375分别给出了一种采用两步法分别进行光化反应和偶联反应,并将偶联反应结束后分离的部分酚盐水相循环回光化反应阶段,与主物料一起参与光化反应的技术。此技术虽然能降低总的碱液消耗量,但由于循环酚盐水相具有较高碱浓度,导致光气的过量率较高,另外由于循环酚盐水相中具有非常高的盐浓度,因此整个反应过程中的盐浓度接近饱和,并且也不利于聚合物溶液的洗涤纯化。
美国专利US4122112给出了一种采用平推流反应器加全混釜反应器来制备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的技术。将光气有机相与酚盐水相经静态混合器混合后迅速进入连续搅拌全混釜反应器中,通过前期的水油两相在高浓度下的预混合来降低光气的过量率至10.2~14%,但此工艺复杂,并且为在全混釜内控制齐聚物乳液的端基当量比,光化反应阶段的碱金属氢氧化物引入量与双酚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就已达到1.1~1.5。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两步法工艺中为保证最终产品的分子量,需要在光化反应阶段严格控制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中氯甲酸酯端基和酚氧负离子端基的当量比略高于1,这样势必会在光化反应阶段需要对光气与双酚的主反应进行控制,这样不仅增加了制备工艺的难度,而且还会造成光气和碱液的消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光化反应阶段无需控制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中氯甲酸酯端基和酚氧负离子端基的比例,降低制备工艺难度,更易操作并有效降低光气的碱解率和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消耗,以克服现有制备工艺的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双酚或多酚或双酚和多酚的混合物溶解于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中形成酚盐水相,将光气溶于一种聚碳酸酯的惰性有机溶剂中形成有机相;
b)占a)步制得的酚盐水相总量95~99.5wt%的酚盐水相与光气有机相进行光化反应,制备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
c)向b)步反应制备的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中添加剩余量的酚盐水相进行反应,制备高分子量聚碳酸酯。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其中在步骤c)中,在添加剩余量的酚盐水相同时或之后还添加链终止剂和催化剂或只添加链终止剂,并且当添加链终止剂和催化剂两者时,它们两者的添加顺序是两者同时添加或先添加链终止剂。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其中在步骤c)中,在添加剩余量的酚盐水相同时或之后还补加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以使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其中在步骤c)中,在添加链终止剂和催化剂同时或之后还补加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以使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在再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其中在步骤b)光化反应阶段中的碱金属氢氧化物加上在步骤c)中补加的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总量与双酚或多酚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在1.1~1.5,优选1.1~1.4。
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c)中,链终止剂(A)、催化剂(B)和补加的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水溶液(C)三者的添加顺序可以是先添加(C),再添加(A),之后添加(B);或先添加(C),再同时添加(A)和(B);或先同时添加(C)和(A),再添加(B);或同时添加(A)、(B)和(C)。
在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的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该方法还包括:
d)添加催化剂加速偶联反应和添加链终止剂进行封端反应,获得分子量可控的高分子量聚碳酸酯产物。
更优选地,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
e)分离纯化步骤d)所获得的产物,得到聚碳酸酯树脂。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或第二个方面的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双酚或多酚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溶解于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中形成酚盐水相,将光气溶于一种聚碳酸酯的惰性有机溶剂中形成有机相;
b)将占a)步制得的酚盐水相总量95~99.5wt%的酚盐水相与光气有机相进行光化反应制备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
c)向b)步反应制备的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中添加剩余量的酚盐水相,并同时添加链终止剂和催化剂或只添加链终止剂进行封端和加速偶联反应或封端反应。
一般情况下,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b)中光化反应阶段中的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或多酚或它们的混合物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是在1.025~1.5,优选1.025~1.3,更优选1.025~1.1。
本发明的方法的步骤a)中使用的双酚或多酚化合物可以是双酚A(2,2-二(4-羟基苯基)、四溴双酚A、双酚A、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或其他多羟基芳香族化合物或他们的混合物,优选双酚A。所述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的“碱金属氢氧化物”可以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优选氢氧化钠。其中酚盐水相中,酚盐的浓度为5~25wt%,优选12~17wt%。
本发明方法的步骤a)中将光气溶解于惰性有机溶剂形成有机相。所使用的溶剂可以是C1-C6氯代或溴代脂肪族烃、C4-C6氯代或溴代脂环族烃、C6-C8芳族烃或C6-C8氯代或溴代芳族烃中的一种,或其中两种或多种的任何重量比例的混合物。其中优选是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甲苯、氯苯或四氯化碳中的一种或这些溶剂中的任意两种或多种的组合,更优选是二氯甲烷。光气在惰性有机相中的浓度为3~20wt%,优选浓度为5~10wt%。
本发明方法的步骤b)和c)中在制备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时,其中酚盐水相(由双酚或多酚或它们的混合物溶于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中形成)分两步添加,第一步(即步骤b)在溶解有光气的有机相中加入大部分量的酚盐水相进行光化反应制备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第二步(即步骤c)再向齐聚物乳液中加入剩余量的酚盐水相同时添加链终止剂和催化剂或只添加链终止剂进行封端和加速偶联反应或封端反应以制备聚碳酸酯树脂。
其中,步骤b)中参与混合反应的酚盐水相占总酚盐水相总量的95~99.5wt%,优选98~99.5wt%,在步骤b)中光化反应阶段中的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或多酚或它们的混合物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是1.025~1.5,优选在1.025~1.3,更优选1.025~1.1。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光气相对于双酚或多酚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总投料量而言的过量率是在5~15摩尔%,优选7~12摩尔%范围内。
在更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步骤c)中补加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水溶液,以使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光化反应中所采用的混合反应器应至少包含一个管式混合反应器,或至少包含一个带循环流的管式混合反应器,或至少包含一个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或它们的组合,优选在连续管式混合反应器或带有循环流的管式混合反应器中进行,更优选在连续管式混合反应器中进行。
其中,步骤c)中酚盐水相的添加量(即剩余量)占总配方量(即总酚盐水相量)的0.5~5wt%,优选0.5~2wt%。优选在步骤c)中再补加一定量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以确保整个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在补加之后使得碱金属氢氧化物总量(即在步骤b)中光化反应阶段中的碱金属氢氧化物加上在步骤c)中补加的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或多酚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在1.1~1.5,优选1.1~1.4。本步骤中所采用的反应器应至少包含一个管式混合反应器,或至少包含一个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或其组合。在步骤c)之后或在步骤c)中添加链终止剂(或称作封端剂)和催化剂或只添加链终止剂进行封端反应和加速偶联反应或封端反应,最终制得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产品。其中终止剂可选择在添加催化剂之的任意阶段添加或同时添加,终止剂可以为苯酚、对叔丁基苯酚、枯基酚、辛基酚或其他单酚类物质。催化剂可选择与剩余量的酚盐水相同时或一起添加也可在添加酚盐水相(即步骤b)后的任意阶段添加,催化剂可选自叔胺(如三乙胺)、季胺或此类叔胺或季胺与一种或多种相转移催化剂的组合。最后经脱除酚盐水相杂质和有机溶剂制得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树脂。这里所述的相转移催化剂是聚碳酸酯领域中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如:四丁基溴化铵或四丁基氯化铵。链终止剂(或称作封端剂)和催化剂的用量根据最终所需的聚碳酸酯分子量来选择,这是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实施的。通常,双酚与链终止剂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在18~200∶1。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光气相对于双酚或多酚或双酚和多酚的混合物总投料量而言的过量百分比是在5~15摩尔%,优选7~12摩尔%。b)中光化反应阶段中的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或多酚或双酚和多酚的混合物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是在1.025~1.5范围内。步骤a)中所述的双酚或多酚为双酚A、四溴双酚A、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优选双酚A。步骤a)中酚盐水相中酚盐的浓度为5~25wt%,优选12~17wt%。步骤a)中在有机相中的光气浓度为3~20wt%,优选浓度为5~10wt%。
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光气与溶解在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中的双酚或多酚在油水两相界面发生反应,此过程必然伴随着光气的碱解副反应,由于通常光气投料有一定的过量率,并且光气酰氯与酚氧负离子的反应速率较光气的碱解速率要快得多,往往会生成大量的两端均为氯甲酸酯端基的齐聚物,传统的齐聚物制备工艺通常为了维持后续扩链反应中官能团的平衡,通常需要额外添加大量的碱液,维持一定的光气碱解率,以精确控制聚碳酸酯齐聚物中氯甲酸酯端基与酚氧负离子端基的摩尔当量比。本发明则通过酚盐水相的两步添加,在初始光化反应阶段制备含大量两端均为氯甲酸酯端基的齐聚物,以双酚A为例,其结构式如下:
Figure BSA00000346588600091
再向齐聚物中添加剩余配方量的酚盐水相来实现氯甲酸酯端基与酚氧负离子端基之间的平衡,保证后续的封端和偶联反应制备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树脂。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和专利等公开的聚碳酸酯界面光气法制备工艺中,并没有这样利用双酚分步加料的工艺,在光化反应阶段制备大量含氯甲酸酯端基的齐聚物,提高光气利用率,减少光气碱解副反应,同时通过酚盐水相二次投料保证可生产高质量的聚碳酸酯产品。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通过在光化反应阶段加入大部分溶解有双酚或多酚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和全部配方量光气,局部提高光气过量率、降低碱液浓度,生成大量带有氯甲酸酯端基的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再在缩聚反应阶段补加入剩余配方量的溶解有双酚或多酚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以维持整体反应端基比的平衡的方法,本发明由于允许在光化反应阶段生成大量含氯甲酸酯端基的齐聚物,打破了传统的需要维持齐聚物端基当量比与光气碱解率之间的平衡,无需限制光气和酚钠盐的反应,简化了工艺控制步骤,降低工艺难度,使得工艺过程更易操作,同时光化反应阶段也确保大量的光气与酚盐反应,可有效降低光化反应阶段的光气碱解率和碱液补加量,从而降低光气和碱液的单耗,可将光气的损耗率降低至10%以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将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予以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列出的实施例,还应包括在本发明所要求的权利范围内其它任何公知的改变。
在以下实施例中所用到的原料分别为:
双酚A:工业级,购自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树脂厂);氢氧化钠:分析纯,购自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光气:工业级,自制;二氯甲烷:分析纯,购自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苯酚:分析纯,购自山东省化工研究院;三乙胺:分析纯,购自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盐酸:分析纯,购自山东莱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厂。
酚盐水相中残余酚类的含量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在280nm下测定。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分析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在254nm下测定。
实施例1
在混合罐中分别加入1801g双酚A、9558g水与660g氢氧化钠,混合溶解形成酚钠盐水相;在另一混合罐中分别加入850g液态光气与13203g二氯甲烷,混合形成有机相。将占双酚A钠盐水相总量99%的酚钠盐水相和有机相分别以397g/min和468g/min的流量打入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光化反应器中,停留1.5min后进入同样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偶联反应器中,同时向反应器中打入剩余量的酚钠盐水相、浓度为5wt%的封端剂,所述的封端剂为对叔丁基苯酚的二氯甲烷溶液、浓度为1.5wt%的催化剂,所述的催化剂为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和浓度为30wt%的氢氧化钠溶液,四者的流量分别为4g/min、12.8g/min、7g/min、11g/min,反应15min。反应产物经分离纯化并脱除有机溶剂后得到聚碳酸酯树脂2024g。光气过量率为9%摩尔分数,光化反应中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05,总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2。采用GPC分析最终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36375g/mol,分子量分布为1.78。
实施例2
在混合罐中分别加入1802g双酚A、9560g水与660g氢氧化钠,混合溶解形成酚钠盐水相;在另一混合罐中分别加入850g液态光气与13205g二氯甲烷,混合形成有机相。将占双酚A钠盐水相总量99.5%的酚钠盐水相和有机相分别以399g/min和468g/min的流量打入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光化反应器中,停留1.5min后进入同样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偶联反应器中,同时向反应器中打入剩余量的酚钠盐水相、5%质量分数的封端剂对叔丁基苯酚/二氯甲烷溶液、1.5%质量分数的催化剂三乙胺/二氯甲烷溶液和30%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四者的流量分别为2g/min、12.8g/min、7g/min、11g/min,反应15min。反应产物经分离纯化并脱除有机溶剂后得到聚碳酸酯树脂2006g。光气过量率为7%摩尔分数,光化反应中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05,总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2。采用GPC分析最终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34265g/mol,分子量分布为1.8。
实施例3
在混合罐中分别加入1802g双酚A、9559g水与660g氢氧化钠,混合溶解形成酚钠盐水相;在另一混合罐中分别加入849g液态光气与13202g二氯甲烷,混合形成有机相。将占双酚A钠盐水相总量95%的酚钠盐水相和有机相分别以381g/min和468g/min的流量打入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光化反应器中,停留1.5min后进入同样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偶联反应器中,同时向反应器中打入剩余量的酚钠盐水相、5%质量分数的封端剂对叔丁基苯酚/二氯甲烷溶液、1.5%质量分数的催化剂三乙胺/二氯甲烷溶液和30%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四者的流量分别为20g/min、12.8g/min、7g/min、11g/min,反应15min。反应产物经分离纯化并脱除有机溶剂后得到聚碳酸酯树脂2013g。光气过量率为9%摩尔分数,光化反应中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05,总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2。采用GPC分析最终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32824g/mol,分子量分布为1.81。
实施例4
在混合罐中分别加入1802g双酚A、9558g水与660g氢氧化钠,混合溶解形成酚钠盐水相;在另一混合罐中分别加入900g液态光气与13300g二氯甲烷,混合形成有机相。将占双酚A钠盐水相总量99%的酚钠盐水相和有机相分别以397g/min和473g/min的流量打入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光化反应器中,停留1.5min后进入同样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偶联反应器中,同时向反应器中打入剩余量的酚钠盐水相、5%质量分数的封端剂对叔丁基苯酚/二氯甲烷溶液、1.5%质量分数的催化剂三乙胺/二氯甲烷溶液和30%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四者的流量分别为4g/min、12.8g/min、7g/min、11g/min,反应15min。反应产物经分离纯化并脱
除有机溶剂后得到聚碳酸酯树脂2022g。光气过量率为12%摩尔分数,光化反应中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05,总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2。采用GPC分析最终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34347g/mol,分子量分布为1.82。
实施例5
在混合罐中分别加入1801g双酚A、9558g水与647g氢氧化钠,混合溶解形成酚钠盐水相;在另一混合罐中分别加入849g液态光气与13202g二氯甲烷,混合形成有机相。将占双酚A钠盐水相总量99%的酚钠盐水相和有机相分别以397g/min和468g/min的流量打入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光化反应器中,停留1.5min后进入同样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偶联反应器中,同时向反应器中打入剩余量的酚钠盐水相、5%质量分数的封端剂对叔丁基苯酚/二氯甲烷溶液、1.5%质量分数的催化
剂三乙胺/二氯甲烷溶液和30%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四者的流量分别为4g/min、12.8g/min、7g/min、12g/min,反应15min。反应产物经分离纯化并脱除有机溶剂后得到聚碳酸酯树脂2024g。光气过量率为7%摩尔分数,光化反应中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03,总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2。采用GPC分析最终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33375g/mol,分子量分布为1.81。
实施例6
在混合罐中分别加入1802g双酚A、9559g水与660g氢氧化钠,混合溶解形成酚钠盐水相;在另一混合罐中分别加入849g液态光气与13201g二氯甲烷,混合形成有机相。将占双酚A钠盐水相总量99.5%的酚钠盐水相和有机相分别以397g/min和468g/min的流量打入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光化反应器中,停留1.5min后进入同样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反应器中,同时以4g/min的流量向反应器中打入剩余量的酚钠盐水相,停留1.2min后再打入同样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偶联反应器中,同时加入5%质量分数的封端剂对叔丁基苯酚/二氯甲烷溶液、1.5%质量分数的催化剂三乙胺/二氯甲烷溶液和30%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三者的流量分别为12.8g/min、7g/min、2g/min,反应15min。反应产物经分离纯化并脱除有机溶剂后得到聚碳酸酯树脂2018g。光气过量率为9%摩尔分数,光化反应中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05,总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4。采用GPC分析最终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34173g/mol,分子量分布为1.79。
对比例1
在混合罐中分别加入1801g双酚A、9558g水与660g氢氧化钠,混合溶解形成酚钠盐水相;在另一混合罐中分别加入850g液态光气与13203g二氯甲烷,混合形成有机相。将水相和有机相分别以400g/min和468g/min的流量打入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光化反应器中,同时以5g/min的流量向光化反应中补加30%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停留1.5min后进入同样由静态混合器构成的偶联反应器中,同时向反应器中打入5%质量分数的封端剂对叔丁基苯酚/二氯甲烷溶液、1.5%质量分数的催化剂三乙胺/二氯甲烷溶液和30%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四者的流量分别为12.8g/min、7g/min、11g/min,反应15min。反应产物经分离纯化并脱除有机溶剂后得到聚碳酸酯树脂1994g。光化反应双酚A钠盐的进料量占双酚A钠盐总量的100%,光气过量率为15%摩尔分数,光化反应中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45,总氢氧化钠占双酚A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为1.455。采用GPC分析最终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32763g/mol,分子量分布为1.83。
通过实施例1与对比例1的对比可以看出,达到基本相同的产品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要求下,对比例1的光气过量率和总碱投料量均明显高于实施例1。因此,本发明的方法在保证制得的产品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满足产品要求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光气和碱液的单耗。

Claims (24)

1.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双酚或多酚或双酚和多酚的混合物溶解于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中形成酚盐水相,将光气溶于一种聚碳酸酯的惰性有机溶剂中形成有机相;
b)占a)步制得的酚盐水相总量95~99.5wt%的酚盐水相与光气有机相进行光化反应,制备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
c)向b)步反应制备的聚碳酸酯齐聚物乳液中添加剩余量的酚盐水相进行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步骤c)中,在添加剩余量的酚盐水相同时或之后还添加链终止剂和催化剂或只添加链终止剂,并且当添加链终止剂和催化剂两者时,它们两者的添加顺序是两者同时添加或先添加链终止剂。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步骤c)中,在添加剩余量的酚盐水相同时或之后还补加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以使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在步骤c)中,在添加链终止剂和催化剂同时或之后还补加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以使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的方法,其中在步骤b)光化反应阶段中的碱金属氢氧化物加上在步骤c)中补加的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总量与双酚或多酚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是在1.1~1.5。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在步骤b)光化反应阶段中的碱金属氢氧化物加上在步骤c)中补加的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总量与双酚或多酚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总投料量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是在1.1~1.4。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气相对于双酚或多酚或双酚和多酚的混合物总投料量而言的过量百分比是在5~15摩尔%。
8.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气相对于双酚或多酚或双酚和多酚的混合物总投料量而言的过量百分比是在5~15摩尔%。
9.根据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气相对于双酚或多酚或双酚和多酚的混合物总投料量而言的过量百分比是在7~12摩尔%。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气相对于双酚或多酚或双酚和多酚的混合物总投料量而言的过量百分比是在7~12摩尔%。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光化反应阶段的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或多酚或双酚和多酚的混合物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是在1.025~1.5。
12.根据权利要求5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光化反应阶段的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或多酚或双酚和多酚的混合物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是在1.025~1.5。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光化反应阶段的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或多酚或双酚和多酚的混合物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是在1.025~1.3。
14.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光化反应阶段的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或多酚或双酚和多酚的混合物的官能团摩尔当量比是在1.025~1.3。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的双酚或多酚为双酚A、四溴双酚A、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
16.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的双酚或多酚为双酚A、四溴双酚A、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
1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酚盐水相中酚盐的浓度为5~25wt%。
18.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酚盐水相中酚盐的浓度为5~25wt%。
19.根据权利要求1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酚盐水相中酚盐的浓度为12~17wt%。
20.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酚盐水相中酚盐的浓度为12~17wt%。
2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在有机相中的光气浓度为3~20wt%。
22.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在有机相中的光气浓度为3~20wt%。
23.根据权利要求2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在有机相中的光气浓度为5~10wt%。
24.根据权利要求2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在有机相中的光气浓度为5~10wt%。
CN 201010544954 2010-11-05 2010-11-05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Active CN1020308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544954 CN102030895B (zh) 2010-11-05 2010-11-05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544954 CN102030895B (zh) 2010-11-05 2010-11-05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0895A CN102030895A (zh) 2011-04-27
CN102030895B true CN102030895B (zh) 2012-04-25

Family

ID=43884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544954 Active CN102030895B (zh) 2010-11-05 2010-11-05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308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16519B (zh) 2011-11-18 2014-05-21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CN102977356A (zh) * 2012-12-07 2013-03-20 湖南化工研究院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CN104628543B (zh) * 2014-12-23 2017-01-11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酚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双酚化合物制备的聚碳酸酯组合物
CN111732916B (zh) * 2020-05-28 2021-08-17 广州市黄埔乐天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聚丙烯酸交联型水性粘结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3999382B (zh) * 2021-12-10 2023-07-11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CN114196002B (zh) * 2022-01-11 2023-08-11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阻燃的新型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聚碳酸酯及其应用
CN115785426B (zh) * 2022-11-21 2024-04-16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16425965B (zh) * 2023-05-06 2024-02-13 沧州大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共聚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21212A1 (de) * 1991-06-27 1993-01-14 Bayer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carbonat
US5416185A (en) * 1993-09-17 1995-05-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rocess for efficient phosgene usage in the preparation of polycarbonates
DE102004061715A1 (de) * 2004-12-22 2006-07-06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carbonaten
CN101775128B (zh) * 2010-03-09 2013-01-09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0895A (zh) 201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0895B (zh)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CN101775128B (zh)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法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CN103827170B (zh) 后期添加催化剂制剂、反应器系统及用于生产聚碳酸酯的方法
CN102775592B (zh) 一种光气界面缩聚法连续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CN102516519B (zh) 一种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
US3974126A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polycarbonates
TWI570152B (zh) 高分子量聚碳酸酯樹脂之連續製造方法
CN1726246A (zh) 稳定、均质熔体溶液的制造方法
US20040077820A1 (en) Method of making polycarbonate
CN111560117B (zh)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CN111187403B (zh)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19000B (zh) 一种连续两相界面光气法制备支化聚碳酸酯的方法
JP2015229766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9836565B (zh)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JPH0768334B2 (ja) カーボネートオリゴマーの連続的製造方法
CN113999382B (zh) 一种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CN101735443B (zh) 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JPH0749475B2 (ja) 高分子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連続的製造方法
CN101611073B (zh) 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的制备方法
JP4027514B2 (ja) 未反応フェノール性化合物の抽出方法
CN117801252A (zh) 一种聚碳酸酯制备工艺
CN107001608A (zh) 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
TW200528488A (en) A method of producing organic solution of refined polycarbonicester and high purity polycarbonic ester
CN117820622A (zh) 一种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CN116425965A (zh) 一种阻燃共聚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YANTAI WANHUA POLYURETHANE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4002 Yantai, South Road, Shandong, No. 7

Patentee after: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Patentee after: Ningbo Wanhua Polyurethan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4002 Yantai, South Road, Shandong, No. 7

Patentee before: Yantai Wanhua Polyurethane Co., Ltd.

Patentee before: Ningbo Wanhua Polyurethane Co.,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4002 Yantai, South Road, Shandong, No. 7

Patentee after: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Patentee after: Wanhua Chemical (Ningbo)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4002 Yantai, South Road, Shandong, No. 7

Patentee before: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Patentee before: Ningbo Wanhua Polyurethan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