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87403A -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87403A
CN111187403A CN201811357703.4A CN201811357703A CN111187403A CN 111187403 A CN111187403 A CN 111187403A CN 201811357703 A CN201811357703 A CN 201811357703A CN 111187403 A CN111187403 A CN 1111874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oxane
reaction
bisphenol compound
solution
solv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577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87403B (zh
Inventor
李�诚
隋东武
黄岐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Shanghai Wanhua Keju Chem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Shanghai Wanhua Keju Chem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5770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874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874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74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874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74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20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 C08G64/22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yl halides
    • C08G64/24General preparatory processes using carbonyl halides and phen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18Block or graft polymers
    • C08G64/186Block or graft 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Silicon Polym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在反应过程中对聚碳酸酯低聚物组分进行分级,本发明还涉及通过该制备方法所制备的共聚碳酸酯,其在保持性能特性的同时具有优异的透明性。

Description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硅氧烷共聚碳酸酯以其优于普通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低温韧性、耐化学性、阻燃性等特点而受到关注。但硅氧烷的引入通常会带来共聚物透明性变差的问题,表现为透过率下降和雾度升高。良好的透明性是普通PC一个显著的性能优点,硅氧烷PC透明性的下降限制了其在对透明性有较高要求的领域对普通PC的替代。因此从应用角度考虑,迫切期望能开发出有更高透明性的硅氧烷PC,最好在雾度上能达到或接近普通PC的性能水准,同时保留其优异的性能。
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方法来制备高透明性的硅氧烷PC。
美国专利US 5530083公开了一种方法,预先制备含有氯甲酸酯端基的聚碳酸酯低聚物,再与端羟基硅氧烷反应得到硅氧烷PC,该方法避免了硅氧烷形成连续的长嵌段结构,改善了透明性,但与普通PC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美国专利US 6833422公开了一种多步方法,先将端羟基硅氧烷通过光化反应转化为双氯甲酸酯硅氧烷,再与制备的端羟基聚碳酸酯低聚物反应制备硅氧烷聚碳酸酯中间体,最后再进一步光化和缩聚得到共聚物。该方法反应流程很长,工艺复杂带来经济性降低的问题,同时透明性仍有提升的余地。
日本专利特开平6-100684公开了一种多步方法,预先制备氯甲酸酯端基的聚碳酸酯低聚物,将该聚碳酸酯低聚物和硅氧烷在不存在碱性化合物的条件下混合,然后在催化剂、碱性化合物存在下进行预聚合来制备硅氧烷聚碳酸酯中间体,最后由中间体与双酚化合物进行主聚合得到最终共聚物。该方法在反应工艺上也较为繁琐,同时透明性与双酚A型聚碳酸酯仍存在差距。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人研究发现,通过调节制备过程中聚碳酸酯低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布,可在维持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特性的同时具有优异的透明性。
本发明的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1)溶有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与光气以及良溶剂和不良溶剂混合,进行界面反应,制备得到含有液相以及固体沉淀物的混合溶液;
(2)工序(1)得到的混合溶液,过滤分离得到液相和固体沉淀物,液相进一步分离得到有机溶液和水溶液,有机溶液回用至工序(1);
(3)工序(2)得到的固体沉淀物溶于良溶剂,与硅氧烷、封端剂、催化剂混合反应,加入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完成聚合反应得到硅氧烷共聚碳酸酯。
进一步地,工序(1)中,所述溶有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双酚化合物的浓度通常为5-30wt%,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化合物的摩尔比为2.0-3.5∶1。
所述双酚化合物是式(II)表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Figure BDA0001865845670000021
其中R3、R4分别独立的表示氢、卤素、C1-C20烷基、C4-C20环烷基或C6-C20芳基;m和n独立地为0~4的整数;W表示单键、醚键、羰基、C1-C20亚烷基、C6-C20亚芳基、C6-C20脂环基或下面的基团:
Figure BDA0001865845670000022
其中R5和R6分别独立的为氢、C1-C20烷基、C4-C20环烷基或C6-C20芳基;或者R5和R6一起形成C4-C20脂环,该脂环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C1-C20烷基、C6-C20芳基、C7-C21芳烷基、C5-C20环烷基所取代。
优选的,式(II)表示的双酚化合物选自2,2-双(4-羟基苯基)丙烷、1,1-双(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4,4’-二羟基二苯甲烷、1,1-双(3-甲基-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3-甲基-4-羟基苯基)芴、4,4’-二羟基联苯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2,2-双(4-羟基苯基)丙烷。
所述碱金属氢氧化物可以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优选氢氧化钠。
光气的使用量,相对工序(1)中使用的双酚化合物,其比例为100-150mol%。
所述良溶剂是一种与水不互溶,能溶解聚碳酸酯,并且又与反应呈惰性的溶剂。该良溶剂可以是C1-C6氯代或溴代脂肪族烃、C4-C6氯代或溴代脂环族烃、C6-C8芳族烃、C6-C8氯代或溴代芳烃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优选是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氯苯、四氯化碳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是二氯甲烷。工序(1)中,相对于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良溶剂的加入量是30-150wt%,优选50-100wt%。
所述不良溶剂是一种聚碳酸酯在其中不溶或难溶的溶剂,并且与水不互溶,与良溶剂互溶或部分互溶。该溶剂包括但不限于己烷、庚烷、甲苯、丙酮等,可以是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对于良溶剂是二氯甲烷的体系,惰性不良溶剂优选是庚烷。工序(1)中,不良溶剂相对良溶剂的质量比例为20-300wt%,优选50-200wt%。
工序(1)中的良溶剂和不良溶剂可以来自工序(2)中有机溶液回用至工序(1),另外任选补充加入良溶剂、不良溶剂,其用于尚未有来自工序(2)回用溶液的初次反应,或者补充制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损失。补充加入量在于保持工序(1)中水溶液、良溶剂和不良溶剂的比例稳定。
上述组分的混合反应中,光气和双酚化合物通过界面反应生成聚碳酸酯低聚物。由于不良溶剂的存在,低聚物分子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将从溶液中沉淀析出,较低分子量的低聚物仍溶解在有机相中,最终反应得到含有液相和固体沉淀物的混合溶液。
上述反应过程中,可视反应情况补充加入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水溶液,保持水相呈碱性。
工序(2)中,将来自工序(1)的混合溶液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固体沉淀物和液相。固液分离可以采用传统的重力沉降方式,为了提高效率也可以采用水力旋流设备作为固液粗分,然后进行细致分离,也可以直接进行细致分离。还可以采用自动刮刀式过滤机,此类设备可以实现自动、连续化操作。细致分离设备可以采用固液离心机、真空或加压转鼓过滤机进行,也可以采用压滤-反吹的分离形式,压滤机可以采用板框式压滤机。
过滤得到的液相含有有机溶液和水溶液两相,液液两相分离可以采用传统的静置分层设备倾析器,也可以采用板式分离器。进一步提高油水两相的分离效果,可以采用精细的液液分离设备,例如聚结器和高速离心机等方式进行。分离得到的有机溶液回用至工序(1),其组成包括良溶剂、不良溶剂以及未沉淀析出的聚碳酸酯低聚物。
工序(1)和(2)连续操作下,分离的固体沉淀物重量基本稳定,采用凝胶色谱法测定其重均分子量为1000-8000,测定得到的以log(M)为横轴,dw/dlog(M)为纵轴的分子量分布曲线中,log(M)≤3部分的积分面积相对于整个曲线积分面积的比例(为简化,以Area%指代)为5%以下,优选3%以下。
工序(3)中,工序(2)得到的固体沉淀物首先溶解于良溶剂中,浓度为5-20wt%。该良溶剂同工序(1)中的描述。
优选地,工序(3)所使用硅氧烷为如下结构:
Figure BDA0001865845670000041
式(I)中,p具有5-60的平均值,R1独立的表示C1-C6烷基或C6-C12芳基,R2是单键、C1-C6亚烷基、C6-C12含有芳香族的有机残基。从来源的便利性考虑,优选的,R1为甲基,R2为源自烯丙基酚或丁香酚的结构。从获得高透明性考虑,较低的聚合度p有利,从硅氧烷共聚物的性能特别是低温韧性考虑,较高的聚合度p有利,优选的,p为20-50。
硅氧烷的用量上,通常使硅氧烷占共聚碳酸酯的重量百分比为1-40wt%,为了获得高透明性,优选2-20wt%,更优选3-10wt%。
硅氧烷优选以溶于良溶剂的方式加入反应体系,该良溶剂同工序(1)中的描述,优选是二氯甲烷。硅氧烷在溶液中的浓度为10-30wt%。
所述封端剂可以是芳香族单酚类化合物,也可以是上述酚类化合物的氯甲酸酯。这样的结构可选自苯酚、甲基苯酚、叔丁基苯酚、异辛基苯酚、枯基苯酚或这些酚类化合物的氯甲酸酯,优选使用对叔丁基苯酚。相对于所使用的全部双酚化合物,封端剂的用量为0.1-10mol%。
所述催化剂可以采用叔胺类化合物,也可以采用季铵盐类化合物。这样的结构可选自三乙胺、三丁胺、三辛胺、N-乙基哌啶、N-甲基哌啶、N-异丙基哌啶、N-正丙基哌啶、四丁基铵、三丁基苄基铵、四乙基铵氢氧化物、四乙基铵氯化物、四乙基铵溴化物、四乙基铵硫酸氢盐、四乙基铵四氟硼酸盐,优选三乙胺,相对于工序(1)至(3)中使用的全部双酚化合物,催化剂的用量为0.001-10mol%,优选0.01-1mol%。
上述封端剂、催化剂通常以分别溶于良溶剂的方式加入反应体系。该良溶剂同工序(1)中所述,优选是二氯甲烷。若以该方式加入,封端剂在溶液中的浓度为2-20wt%、优选为3-15wt%;催化剂在溶液中的浓度为0.05-5wt%、优选为0.1-3wt%。
工序(3)中上述组分混合反应的同时,加入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浓度为1-40wt%,优选2-15%。加入量视光气的过量情况而定,维持反应过程中水溶液保持碱性,通常保持在9-13的pH值,使酰氯在过量时能够结束反应。所述碱金属氢氧化物同工序(1)中的描述,可以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优选氢氧化钠。
上述组分混合反应的同时或之后,工序(3)可任选补充加入溶有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从平衡反应官能团考虑,优选补充加入。所述双酚化合物、碱金属氢氧化物以及水溶液的性质同工序(1)中的描述,双酚化合物的浓度通常为10-30wt%,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化合物的摩尔比为2.0-3.5∶1。该环节加入的双酚化合物相对工序(1)中加入量的摩尔比例为0-20mol%,优选2-15mol%。同时,加入量需维持光气相对工序(1)和(3)中使用的全部双酚化合物的比例为100-125mol%。
工序(1)和(3)的反应中,还可选择额外将支化剂或支化剂混合物加入合成工艺。支化剂通常在封端剂之前加入。本发明所述的支化剂选自三酚、四酚、三元羧酸的酰氯化物和四元羧酸的酰氯化物的一种或两种或多种。优选的支化剂是间苯三酚和1,1,1-三(4-羟基苯基)乙烷。相对所使用的全部双酚化合物,支化剂的比例为0.01-2mol%。
工序(1)-(3)可采用连续或间歇的方式进行,优选使用连续方式。
工序(1)和(3)的反应可采用釜式、管式等反应器。釜式反应器,其内部可以装有搅拌桨叶作为液体混合或者液体与固体混合的动力来源,其内部桨叶可以采用单层、双层或者更多层,以达到反应混合所需要的尺度。桨叶以轴流桨为较优选择,也可轴流桨和径向桨组合或径向桨。反应釜个数可以一个,也可多釜串联。
反应也可以采用特殊的高混合强度的乳化机作为前置混合单元,之后串联体积较大的一个或多个普通搅拌釜以增加反应时间,达到所需反应程度。
反应还可以采用稳定的无运动部件的混合器,混合器可采用商业化的混合单元,达到反应所需的混合尺度。整个反应可以在多个串联的管式反应器中完成反应,管式反应器内根据反应混合尺度要求,可以是空管或是间隔设计混合单元,以促进反应的完成。
上述反应器类型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以增加反应的完成度和提高反应收率。反应过程温度为10-60℃,优选15-40℃。
聚合完成后得到的有机相溶液,可采用公知的常规方法洗涤溶液以除去残留的酚类化合物、催化剂,通常按照碱性水溶液、酸性水溶液、水的顺序来洗涤。碱性水溶液优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水溶液,酸性水溶液优选盐酸、磷酸等水溶液。碱性、酸性水溶液的浓度分别为0.05-5wt%、0.1-1.5wt%。单次洗涤使用的水溶液相对有机相的体积比为0.15-0.5倍。精制后的有机相可进一步采用已知的脱溶剂方法,例如水蒸气絮凝、喷雾干燥、不良溶剂沉淀等,除去有机溶剂并干燥,得到本发明硅氧烷共聚碳酸酯。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根据本发明制备的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其至少包含如式(III)、(IV)所示的结构单元。该硅氧烷共聚碳酸酯重均分子量为5000-200000,优选10000-80000,更优选15000-40000。
Figure BDA0001865845670000061
根据本发明制备的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具有优异的透明性。厚度为3mm的成型品,基于ASTM D1003标准测定,其透光率可达到88%以上,雾度可达到1%以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意在解释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的范围,还包括在本发明所要求的权利范围内的其他任何改变。
透过率、雾度的测定依据ASTM D1003标准,重均分子量采用凝胶色谱法测量,PDMS含量分析采用NMR方法测试,仪器是BRUKER AVANCE 400M液体谱仪,CDCl3做为溶剂。
硅氧烷的合成
将0.002g氯铂酸六水合物溶于1ml异丙醇中,加入2.2mol丁香酚和1mol结构如下所示的二氢硅氧烷(购自Sigma-Aldrich),其中p为40或50。在120℃下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结束后,产物冷却到室温并溶于5L二氯甲烷中,依次用1L浓度为0.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2wt%的盐酸溶液洗涤、去离子水洗涤。然后在150℃下减压蒸馏3小时,除去溶剂和小分子残留。
Figure BDA0001865845670000071
得到的产物结构如下所示,p为40或50。
Figure BDA0001865845670000072
参照上述方法,将丁香酚替换为等摩尔的2-烯丙基苯酚,其他保持不变,得到如下所示的产物,p为40或50。
Figure BDA0001865845670000073
实施例1
工序1:配制溶有双酚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简称BPA溶液),其中双酚A的浓度为15wt%,氢氧化钠的浓度为5.6wt%。将上述BPA溶液以40kg/h的流量通入一个40L搅拌釜中,以20kg/h流量通入二氯甲烷,20kg/h流量通入正庚烷,3.2kg/h流量通入光气。待工序2中分离出有机溶液后,停止加入二氯甲烷、正庚烷,将来自工序2的有机溶液连续导入搅拌釜中。
物料通入搅拌釜过程中,持续搅拌反应,通过换热器将反应液温度控制不超过38℃。
工序2:工序1得到的混合溶液连续导入固液离心机进行分离,得到的固体沉淀物重量逐渐稳定至约6.2kg/h,测试重均分子量Mw为4525,log(M)≤3部分的积分面积相对于整个曲线的积分面积(Area%)为1.1%。
液相导入一个缓冲罐内静置分层,从缓冲罐底部分离出有机溶液,回用至工序1继续用于反应。
工序3:工序2得到的固体沉淀物连续与流量为35kg/h的二氯甲烷混合,将该溶液连续通入一个带静态混合器的管式反应器中,同时以2kg/h流量加入含有20wt%硅氧烷的二氯甲烷溶液,以3kg/h流量加入含有5wt%对叔丁基苯酚的二氯甲烷溶液,以0.8kg/h流量加入含有2wt%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以2kg/h流量加入10wt%氢氧化钠溶液,以2kg/h流量加入BPA溶液(组成同工序1)。管式反应器中停留时间约15min,反应器出口溶液中酰氯已反应完毕。
所加入的硅氧烷结构如下所示,其中p为50。
Figure BDA0001865845670000081
完成聚合反应得到的溶液静置分层除去水相,有机相依次用15vol%的0.0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0.2mol/L的盐酸溶液、去离子水进行洗涤。精制得到的有机相进一步浓缩、脱溶剂、粉碎、干燥,得到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粉料。
实施例2-7
参照实施例1,按表1所示对各工序的原料用量进行变更,除此之外,其他操作步骤相同。各工序的分析检测结果列于表1中,将得到的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的各物性列于表2中。
实施例8
参照实施例1,将所使用硅氧烷的聚合度p变更为40,除此之外,其他操作步骤相同。各工序的分析检测结果列于表1中,将得到的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的各物性列于表2中。
实施例9
参照实施例1,所加入的硅氧烷改为如下所示结构,其中p为50,除此之外,其他操作步骤相同。各工序的分析检测结果列于表1中,将得到的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的各物性列于表2中。
Figure BDA0001865845670000091
实施例10
参照实施例9,将所使用硅氧烷的聚合度p变更为40,除此之外,其他操作步骤相同。各工序的分析检测结果列于表1中,将得到的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的各物性列于表2中。
对比例1
配制组成与实施例1相同的BPA溶液,以40kg/h的流量通入一个搅拌釜中,同时以40kg/h流量通入二氯甲烷,3.2kg/h流量通入光气。物料通入过程中,持续搅拌反应,通过换热器将反应液温度控制不超过40℃。
将上述反应液持续导入另一个搅拌釜中,同时以2kg/h流量加入含有20wt%硅氧烷的二氯甲烷溶液,以3kg/h流量加入含有5wt%对叔丁基苯酚的二氯甲烷溶液,以0.8kg/h流量加入含有2wt%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所加入的硅氧烷结构同实施例1。搅拌反应过程中,持续加入10wt%氢氧化钠溶液,保持水溶液pH值在9-13之间,直至酰氯反应完毕。
完成聚合反应得到的溶液采用同实施例1的后处理方式进行洗涤精制,得到的有机相进一步浓缩、脱溶剂、粉碎、干燥,得到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粉料。
对比例2
配制组成与实施例1相同的BPA溶液,以40kg/h的流量通入一个搅拌釜中,以40kg/h流量通入二氯甲烷,3.2kg/h流量通入光气。物料通入过程中,持续搅拌反应,通过换热器将反应液温度控制不超过40℃。
将上述反应液用聚结器分液除去水溶液,有机溶液持续导入另一个搅拌釜中,同时以2kg/h流量加入含有20wt%硅氧烷的二氯甲烷溶液,以0.8kg/h流量加入含有2wt%三乙胺的二氯甲烷溶液,进行预聚合,所加入的硅氧烷结构同实施例1。额外加入6wt%的氢氧化钠溶液,保持水溶液pH值大于12。
上述预聚液连续导入第三搅拌釜,以4kg/h流量加入BPA溶液(组成同实施例1),以3kg/h流量加入含有5wt%对叔丁基苯酚的二氯甲烷溶液,持续搅拌反应直至酰氯反应完毕。
完成聚合反应得到的溶液采用同实施例1的后处理方式进行洗涤精制,得到的有机相进一步浓缩、脱溶剂、粉碎、干燥,得到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粉料。
Figure BDA0001865845670000111
Figure BDA0001865845670000121

Claims (10)

1.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包含下述工序:
(1)溶有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与光气以及良溶剂和不良溶剂混合,进行界面反应,制备得到含有液相以及固体沉淀物的混合溶液,
所述不良溶剂是一种聚碳酸酯在其中不溶或难溶的溶剂,并且与水不互溶,与所述良溶剂互溶或部分互溶,所述良溶剂是一种与水不互溶,能溶解聚碳酸酯,并且又与反应呈惰性的溶剂;
(2)工序(1)得到的混合溶液,分离得到液相和固体沉淀物,液相进一步分离得到有机溶液和水溶液,有机溶液回用至工序(1);
(3)工序(2)得到的固体沉淀物溶于良溶剂,与硅氧烷、封端剂、催化剂混合反应,加入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完成聚合反应得到硅氧烷共聚碳酸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有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双酚化合物的浓度为5-30wt%,碱金属氢氧化物与双酚化合物的摩尔比为2.0-3.5:1;相对工序(1)中使用的双酚化合物,光气的用量比例为100-150mol%,工序(3)中硅氧烷的添加量使得硅氧烷占硅氧烷共聚碳酸酯重量的1-40wt%,优选2-20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良溶剂是己烷、庚烷、甲苯、丙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良溶剂是C1-C6氯代或溴代脂肪族烃、C4-C6氯代或溴代脂环族烃、C6-C8芳族烃、C6-C8氯代或溴代芳烃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优选是二氯甲烷,
优选地,工序(1)中不良溶剂相对良溶剂的质量比例为20-300wt%,优选50-200wt%;良溶剂相对于溶有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的质量比例是30-150wt%;
优选地,工序(1)和(3)反应温度为10-60℃;所述碱金属氢氧化物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2)分离出的固体沉淀物采用凝胶色谱法测定其重均分子量为1000-8000,测定得到的以log(M)为横轴,dw/dlog(M)为纵轴的分子量分布曲线中,log(M)≤3部分的积分面积相对于整个曲线的积分面积为5%以下;和/或
工序(3)所述固体沉淀物溶于良溶剂中的浓度为5-20wt%,硅氧烷溶于有机溶剂中,溶有硅氧烷的良溶剂中硅氧烷的浓度为10-30wt%。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3)还加入溶有双酚化合物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进行反应,所使用双酚化合物相对工序(1)中双酚化合物的用量比例为0-20mol%,优选2-15mo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3)所述硅氧烷为如下结构:
Figure FDA0001865845660000021
式(I)中,p具有5-60的平均值,R1独立的表示C1-C6的烷基或C6-C12的芳基,R2是单键、C1-C6的亚烷基、C6-C12的含有芳香族的有机残基;优选地,所述硅氧烷的R1为甲基,R2为源自烯丙基酚或丁香酚的结构,p为20-5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酚化合物为下式的结构,
Figure FDA0001865845660000022
其中R3、R4分别独立的表示氢、卤素、C1-C20烷基、C4-C20环烷基或C6-C20芳基;m和n独立地为0~4的整数;W表示单键、醚键、羰基、C1-C20亚烷基、C6-C20亚芳基、C6-C20脂环基或下面的基团:
Figure FDA0001865845660000023
其中R5和R6分别独立的为C1-C20烷基、C4-C20环烷基或C4-C20芳基;或者R5和R6一起形成C4-C20脂环,所述C4-C20脂环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C1-C20烷基、C6-C20芳基、C7-C21芳烷基、C5-C20环烷基或其组合所取代;
优选地,所述双酚化合物选自2,2-双(4-羟基苯基)丙烷、1,1-双(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4,4’-二羟基二苯甲烷、1,1-双(3-甲基-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3-甲基-4-羟基苯基)芴、4,4’-二羟基联苯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2,2-双(4-羟基苯基)丙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工序(3)所述的封端剂选自苯酚、甲基苯酚、叔丁基苯酚、异辛基苯酚、枯基苯酚或上述酚类化合物的氯甲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相对于工序(1)和(3)中使用的全部双酚化合物,封端剂的用量为0.1-10mol%;和/或
工序(3)所述的催化剂选自三乙胺、三丁胺、三辛胺、N-乙基哌啶、N-甲基哌啶、N-异丙基哌啶、N-正丙基哌啶、四丁基铵、三丁基苄基铵、四乙基铵氢氧化物、四乙基铵氯化物、四乙基铵溴化物、四乙基铵硫酸氢盐、四乙基铵四氟硼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三乙胺,相对于工序(1)和(3)中使用的全部双酚化合物,催化剂的用量为0.001-10mol%,优选0.01-1mol%。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的硅氧烷共聚碳酸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其特征在于,基于ASTM D1003标准测定厚度为3mm的成型品,所述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的透光率为88%以上,雾度为1%以下。
CN201811357703.4A 2018-11-14 2018-11-14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1874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57703.4A CN111187403B (zh) 2018-11-14 2018-11-14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57703.4A CN111187403B (zh) 2018-11-14 2018-11-14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7403A true CN111187403A (zh) 2020-05-22
CN111187403B CN111187403B (zh) 2022-08-02

Family

ID=70703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57703.4A Active CN111187403B (zh) 2018-11-14 2018-11-14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8740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76530A (zh) * 2021-06-25 2022-04-05 深圳市德力塑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的间歇式光气界面法制备工艺及其应用
US11866571B2 (en) 2020-05-13 2024-01-09 Shpp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olycarbonate copolymer and associated film extrusion composition, extruded film, and capacitor
US11976195B2 (en) 2020-05-13 2024-05-07 Shpp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olycarbonate copolymer and associated film extrusion composition, extruded film, and capacito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40755A (en) * 1960-12-29 1966-03-15 Allied Chem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carbonates
CN103930466A (zh) * 2011-10-18 2014-07-16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40755A (en) * 1960-12-29 1966-03-15 Allied Chem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carbonates
CN103930466A (zh) * 2011-10-18 2014-07-16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66571B2 (en) 2020-05-13 2024-01-09 Shpp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olycarbonate copolymer and associated film extrusion composition, extruded film, and capacitor
US11976195B2 (en) 2020-05-13 2024-05-07 Shpp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olycarbonate copolymer and associated film extrusion composition, extruded film, and capacitor
CN114276530A (zh) * 2021-06-25 2022-04-05 深圳市德力塑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的间歇式光气界面法制备工艺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7403B (zh)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55530B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连续制造方法
CN111187403B (zh)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EP0263432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aromatic bischloroformate compositions and polycarbonates
JP5576552B2 (ja) ヒドロキシ末端シロキサン、ポリシロキサ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780961B2 (en) Method of making polycarbonate
JPH04270728A (ja) ビスフェノールモノクロロホルメート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オリゴマーからの末端キャップ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11560117B (zh) 一种硅氧烷共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JPH06263865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H0662753B2 (ja) ハイドロキノン―ビスフエノール環式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法
EP0008492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e of aromatic polyester-polycarbonate
TW201602164A (zh) 聚碳酸酯之製造方法
CN100537635C (zh) 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KR100755884B1 (ko) 단일 작용기 방향족 할로포르메이트의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EP0010840B1 (en) Aromatic polyester-polycarbonate and a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3403176B2 (ja) 界面重合による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バッチ式製造法
WO2001032741A1 (en) Robust process for the synthesis of polyestercarbonates
JPS58185619A (ja) ポリカ−ボネ−トの製造方法
JPH07126371A (ja) 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3958565B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连续的制造方法
JP3047954B2 (ja) ジアリールカーボネートを実質的に含まない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S6330929B2 (zh)
TWI675863B (zh) 分枝聚碳酸酯之製造方法
JPH0662777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ーポリシロキサンブロック共重合体の製造法
TW200528488A (en) A method of producing organic solution of refined polycarbonicester and high purity polycarbonic ester
US6734279B2 (en) Two step production of polycarbonat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7

Address after: 264006 No. 17 Tianshan Road, Yanta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Applicant after: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264002 No. 17 Tianshan Road, Yanta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Applicant before: Wanhua Chemical Group Co.,Ltd.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WANHUA KEJU CHEM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