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72236A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72236A
CN113972236A CN202010719363.6A CN202010719363A CN113972236A CN 113972236 A CN113972236 A CN 113972236A CN 202010719363 A CN202010719363 A CN 202010719363A CN 113972236 A CN113972236 A CN 1139722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layer
active layer
electrode
d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193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宁
张大成
耿军
张沣
潘洋
周斌
闫梁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1936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7223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9442 priority patent/WO2022017050A1/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07419 priority patent/WO2022017394A1/zh
Priority to CN202180001931.1A priority patent/CN114258592A/zh
Priority to US17/770,045 priority patent/US20220392987A1/en
Publication of CN113972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722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6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2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 H01L27/122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with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not belonging to the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e.g. InGaZnO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显示基板包括在基底上叠设的第一导电层、第一金属层、金属氧化物层和第二金属层,金属氧化物层包括第一有源层,第一有源层包括沟道区域、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减少了图案化工艺次数,提升了栅电极与沟道区域的对位精度,提升了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具有超薄、大视角、主动发光、高亮度、发光颜色连续可调、成本低、响应速度快、低功耗、工作温度范围宽及可柔性显示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依据驱动方式的不同,OLED可以分为无源矩阵驱动(Passive Matrix,PM)型和有源矩阵驱动(Active Matrix,AM)型两种,AMOLED是电流驱动器件,采用独立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控制每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皆可以连续且独立的驱动发光。依据出光方向的不同,OLED可分为顶发射型OLED和底发射型OLED,底发射型OLED是最早被使用的结构。
OLED设计中,像素开口率是重要参数之一,也是提高显示装置分辨率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底发射型OLED。为了保证存储电容的容量,存储电容的电极板需要较大面积。随着高分辨率(PPI)显示技术的发展,子像素尺寸越来越小,使得驱动电路区域占用像素面积的比例越来越大,导致像素开口率大幅度降低。为了提高底发射型OLED的像素开口率,一种OLED采用透明电容结构,但存在图案化工艺次数多、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公开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解决现有结构存在图案化工艺次数多、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包括在基底上叠设的第一导电层、第一金属层、第一绝缘层、金属氧化物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沟道区域、位于所述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所述源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源电极连接,所述漏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漏电极连接;所述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远离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一区域和邻近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栅电极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规则排布的多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和电连接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存储电容,所述存储电容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一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电极耦接于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耦接于第一电源线,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耦接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二极耦接于第二电源线;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电极耦接于第一扫描线,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耦接于数据线;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电极耦接于第二扫描线,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耦接于补偿线,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耦接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耦接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电极,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耦接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板的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所述交叠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发光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极板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二极板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二极板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电源线和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与第一极板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层与基板之间设置有透明导电薄膜;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所述第一漏电极搭设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漏连接区域上,且通过第一过孔与第一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二端搭设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源连接区域上。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所述第一漏电极通过第一有源过孔与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漏连接区域连接,且通过第一过孔与第一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有源过孔与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源连接区域连接。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基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基底上依次形成第一导电层、第一金属层和金属氧化物层,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第一有源层;
依次形成第二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通过两次导体化处理使所述第一有源层形成沟道区域、位于所述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所述源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源电极连接,所述漏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漏电极连接;所述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远离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一区域和邻近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一极板,所述金属氧化物层还包括第二极板,所述第二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基底上依次形成第一导电层、第一金属层和金属氧化物层,包括:
在基底上形成透明的第一极板和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与基板之间设置有透明导电薄膜;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电源线和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与第一极板连接;
形成覆盖所述第一极板和第一金属层的第一绝缘层;
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形成金属氧化物层,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第一有源层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二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依次形成第二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通过两次导体化处理使所述第一有源层形成沟道区域、位于所述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包括:
在所述第一有源层上形成第二绝缘层,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形成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分别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和第一电源线;
对所述第二极板和所述第一有源层未被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的两侧区域进行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形成导体化的第二极板,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两侧分别形成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
形成第二金属层,保留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所述第一栅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一漏电极搭设在所述漏连接区域上,并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二端搭设在所述源连接区域上;
以所述第二金属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为掩膜,刻蚀未被所述第二金属层覆盖的第二绝缘层;
以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第二金属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为掩膜,对所述第二极板和未被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的第一有源层进行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形成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以及位于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所述第一栅电极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远离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一区域和邻近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依次形成第二绝缘层和包括第一栅电极的第二金属层,通过两次导体化处理使所述第一有源层形成沟道区域、位于所述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包括:
形成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的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形成有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一有源过孔和第二有源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分别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和第一电源线,所述第一有源过孔和第二有源过孔分别暴露出所述第一有源层两侧的部分区域;
对所述第二极板以及所述第一有源过孔和第二有源过孔内暴露出的第一有源层进行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形成导体化的第二极板以及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
形成第二金属层,保留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所述第一栅电极位于所述有源层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一漏电极通过所述第二有源过孔与所述漏连接区域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有源过孔与所述源连接区域连接;
以所述第二金属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为掩膜,刻蚀未被所述第二金属层覆盖的第二绝缘层;
以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第二金属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为掩膜,对所述第二极板和未被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的第一有源层进行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形成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以及位于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所述第一栅电极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远离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一区域和邻近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刻蚀未被所述第二金属层覆盖的第二绝缘层,包括:
通过自对准刻蚀方式去除所述第一栅电极与第一源电极之间的第二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一栅电极与第一漏电极之间的第二绝缘层。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通过栅电极、源电极和漏电极同层设置,减少了图案化工艺次数,缩短了工艺时间,降低了工艺成本。通过两次导体化处理,大幅度提升了栅电极与下方沟道区域之间的对位精度,极大地提升了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当然,实施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实施例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实施例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而了解。本公开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在阅读并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制。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公开内容。
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OLED中显示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OLED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形成第一极板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向的剖面图;
图5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形成金属氧化物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向的剖面图;
图7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形成第二绝缘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A向的剖面图;
图9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后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形成第二金属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A-A向的剖面图;
图12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第二次刻蚀处理后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后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形成第三绝缘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形成彩膜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形成平坦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形成阳极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形成像素定义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另一种形成第二绝缘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A-A向的剖面图;
图2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另一种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后的示意图;
图22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另一种形成第二金属层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A-A向的剖面图;
图24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另一种第二次刻蚀处理后的示意图;
图25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另一种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基底; 11—第一栅电极; 12—第一有源层;
13—第一源电极; 14—第一漏电极; 21—第二栅电极;
22—第二有源层; 23—第二源电极; 24—第二漏电极;
31—第三栅电极; 32—第三有源层; 33—第三源电极;
34—第三漏电极; 41—第一绝缘层; 42—第二绝缘层;
43—第三绝缘层; 44—平坦层; 51—第一连接电极;
52—第二连接电极; 61—第一极板; 62—第二极板;
70—彩膜层; 81—阳极; 82—像素定义层;
100—光刻胶。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中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多个不同形式来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个事实,就是实现方式和内容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宗旨及其范围的条件下被变换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因此,本公开不应该被解释为仅限定在下面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中。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在附图中,有时为了明确起见,可能夸大表示了构成要素的大小、层的厚度或区域。因此,本公开的任意一个实现方式并不一定限定于图中所示尺寸,附图中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此外,附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理想的例子,本公开的任意一个实现方式不局限于附图所示的形状或数值等。
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词是为了避免构成要素的混同而设置,而不是为了在数量方面上进行限定的。
在本文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句以参照附图说明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施方式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可根据描述的构成要素的方向进行适当地改变。因此,不局限于在文中说明的词句,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更换。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件间接相连,或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含义。
在本文中,晶体管是指至少包括栅电极、漏电极以及源电极这三个端子的元件。晶体管在漏电极(或称漏电极端子、漏连接区域或漏电极)与源电极(或称源电极端子、源连接区域或源电极)之间具有沟道区域,并且电流能够流过漏电极、沟道区域以及源电极。在本文中,沟道区域是指电流主要流过的区域。
在本文中,第一极可以为漏电极、第二极可以为源电极,或者第一极可以为源电极、第二极可以为漏电极。在使用极性相反的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下,“源电极”及“漏电极”的功能有时可以互相调换。因此,在本文中,“源电极”和“漏电极”可以互相调换。
在本文中,“电连接”包括构成要素通过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只要可以进行连接的构成要素间的电信号的授受,就对其没有特别的限制。“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例如可以是电极或布线,或者是晶体管等开关元件,或者是电阻器、电感器或电容器等其它功能元件等。
在本文中,“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10°以上且1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该角度为-5°以上且5°以下的状态。另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80°以上且10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85°以上且95°以下的角度的状态。
在本文中,“膜”和“层”可以相互调换。例如,有时可以将“导电层”换成为“导电膜”。与此同样,有时可以将“绝缘膜”换成为“绝缘层”。
本文中的“约”,是指不严格限定界限,允许工艺和测量误差范围内的数值。
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薄膜晶体管技术由非晶硅(a-Si)薄膜晶体管发展到金属氧化物(Oxide)薄膜晶体管。氧化物有源层的载流子迁移率是非晶硅有源层的20~30倍,具有迁移率大、开态电流高、开关特性更优、均匀性更好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薄膜晶体管的特性,提高像素的响应速度,实现更快的刷新率,可以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和较大电流的应用。
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底栅型薄膜晶体管和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底栅型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特点是,源电极和漏电极分别覆盖在氧化物有源层的两侧,源电极与漏电极之间形成沟道(channel)区域,顶栅型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特点是,源电极和漏电极分别通过过孔与氧化物有源层连接。由于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具有短沟道的特点,开态电流(Ion)得以有效提升,因而可以显著提升显示效果,有效降低功耗。由于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中栅电极与源漏电极之间交叠面积小,产生的寄生电容较小,具有较小的电路延迟和较高的开关速度,因而发生栅极与漏极短路(GDS)等不良的可能性较低。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发射型的显示基板,包括规则排布的多个显示单元(子像素)。图1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OLED中显示单元的结构示意图,OLED为底发射型。如图1所示,在平行于显示基板的平面内,每个显示单元包括发光结构区和驱动电路区,发光结构区设置发光结构,发光结构配置为出射光线,驱动电路区设置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配置为驱动发光结构,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和存储电容。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区可以包括电路区和电容区,驱动发光结构的多个薄膜晶体管设置在电路区,存储电容的电极板设置在电容区,存储电容的电极板和多个薄膜晶体管并列设置。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存储电容为透明电容结构,采用透明导电层和导体化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存储电容的两个电极板。这样,发光结构区和电容区共同构成发光区域,既可以保证存储电容的容量,又可以提高像素开口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像素驱动电路可以采用3T1C、4T1C、5T1C、6T1C、或7T1C等驱动结构,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图2为一种OLED像素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示意了一种3T1C的驱动结构。如图2所示,像素驱动电路与第一扫描线GN、第二扫描线SN、数据线DN、第一电源线VDD以及补偿线SE电连接,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和存储电容CST。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晶体管T1为驱动晶体管,第二晶体管T2为开关晶体管,第三晶体管T3为补偿晶体管。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晶体管T1的栅电极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和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连接第一电源线VDD,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连接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以及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第二晶体管T2的栅电极连接扫描线GN,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连接数据线DN;第三晶体管T3的栅电极连接第二扫描线SN,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连接补偿线SE。OLED的阳极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OLED的阴极连接第二电源线VSS,OLED被配置为响应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的电流而发出相应亮度的光。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晶体管T3能够响应补偿的时序提取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以及迁移率,以对阈值电压Vth进行补偿,存储电容CST被配置为保持在一帧发光周期内N1节点和N2节点电压。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底发射型顶栅结构的显示基板包括叠设的第一导电层、第一金属层、第一绝缘层、金属氧化物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沟道区域、位于所述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所述源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源电极连接,所述漏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漏电极连接;所述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远离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一区域和邻近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栅电极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设置在基底上的第一极板,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经过两次导体化处理的第二极板,所述第二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板的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所述交叠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发光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电源线和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与第一极板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层与基板之间设置有透明导电薄膜;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所述第一漏电极搭设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漏连接区域上,且通过第一过孔与第一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二端搭设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源连接区域上。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所述第一漏电极通过第一有源过孔与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漏连接区域连接,且通过第一过孔与第一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有源过孔与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源连接区域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源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栅电极与第一源电极之间,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漏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栅电极与第一漏电极之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每个子像素包括发光区域和电路区域,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多个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电路区域,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中的存储电容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区域存在重叠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源层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通过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形成,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在自对准的第二次导体化处理过程中形成。
下面通过显示基板的制备过程进行示例性说明。本公开所说的“图案化工艺”,对于金属材料、无机材料或透明导电材料,包括涂覆光刻胶、掩模曝光、显影、刻蚀、剥离光刻胶等处理,对于有机材料,包括涂覆有机材料、掩模曝光和显影等处理。沉积可以采用溅射、蒸镀、化学气相沉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涂覆可以采用喷涂、旋涂和喷墨打印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刻蚀可以采用干刻和湿刻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本公开不做限定。“薄膜”是指将某一种材料在基底上利用沉积、涂覆或其它工艺制作出的一层薄膜。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无需图案化工艺,则该“薄膜”还可以称为“层”。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需图案化工艺,则在图案化工艺前称为“薄膜”,图案化工艺后称为“层”。经过图案化工艺后的“层”中包含至少一个“图案”。本公开所说的“A和B同层设置”是指,A和B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同时形成,膜层的“厚度”为膜层在垂直于显示基板方向上的尺寸。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A的正投影包含B的正投影”,是指B的正投影的边界落入A的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或者A的正投影的边界与B的正投影的边界重叠。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的制备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操作,如图3~图18所示。
(1)形成第一极板和第一金属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极板和第一金属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基底上依次沉积第一透明导电薄膜和第一金属薄膜,通过半色调的图案化工艺对第一透明导电薄膜和第一金属薄膜进行构图,在基底10上形成第一极板61和第一金属层图案,第一金属层图案至少包括第一电源线VDD、数据线DN、补偿线SE、第一连接电极51和第二连接电极52,第一连接电极51与第一极板61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图4为图3中A-A向的剖面图。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半色调的图案化工艺对第一透明导电薄膜和第一金属薄膜进行构图可以包括:先在第一金属薄膜上涂覆一层光刻胶,采用半色调掩膜板(Halftone Mask)对光刻胶进行曝光,显影后形成光刻胶图案,光刻胶图案包括未曝光区域、部分曝光区域和完全曝光区域,未曝光区域包括第一电源线VDD、数据线DN、补偿线SE、第一连接电极51和第二连接电极52图案所在位置,未曝光区域的光刻胶具有第一厚度。部分曝光区域包括第一极板61所在位置,部分曝光区域的光刻胶具有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其它区域为完全曝光区域,完全曝光区域的光刻胶被完全去除,暴露出第一金属薄膜的表面。随后,采用第一次刻蚀工艺去除完全曝光区域的第一透明导电薄膜和第一金属薄膜。随后,采用灰化工艺去除部分曝光区域的光刻胶,使部分曝光区域暴露出第一金属薄膜的表面。随后,采用第二次刻蚀工艺去除部分曝光区域的第一金属薄膜,暴露出部分曝光区域的第一透明导电薄膜。最后,剥离剩余的光刻胶,在基底上形成第一极板和第一金属层图案。本次图案化工艺后,第一金属层(第一电源线VDD、数据线DN、补偿线SE、第一连接电极51和第二连接电极52)的下方保留有透明导电薄膜。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源线VDD、数据线DN和补偿线SE相互平行,沿垂直方向延伸,第一电源线VDD设置在子像素的一侧,数据线DN和补偿线SE设置在子像素的另一侧。第一电源线VDD配置为向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电极提供电源信号,数据线DN配置为向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源电极提供数据线号,补偿线SE配置为向第三晶体管的第三源电极提供补偿信号。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极板61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金属氧化物层中的第二极板形成存储电容。第一连接电极51与第一极板61连接,第一连接电极51一方面配置为连接后续形成的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漏电极和第三晶体管的第三漏电极,实现第一极板61与第一漏电极和第三漏电极的连接,另一方面作为第一晶体管T1的遮挡层。第二连接电极52配置为连接后续形成的第三晶体管的第三栅电极。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明导电薄膜的厚度约为40nm~150nm,第一金属薄膜的厚度约为100nm~1000nm。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电层的第一极板可以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第二金属层形成存储电容。或者,第一导电层的第一极板可以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像素电极形成存储电容,像素电极与阳极同层设置,且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极板可以设置在第一金属层上,第一金属层的第一极板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第二金属层形成存储电容,或者,第一金属层的第一极板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像素电极形成存储电容。
(2)形成金属氧化物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金属氧化物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依次沉积第一绝缘薄膜和金属氧化物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金属氧化物薄膜进行构图,形成覆盖第一极板61和第一金属层图案的第一绝缘层41,以及形成在第一绝缘层41上的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第三有源层32和第二极板62图案,如图5和图6所示,图6为图5中A-A向的剖面图。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源层12作为驱动TFT(第一晶体管T1)的有源(Active)层,第一有源层12在基底上正投影与第一连接电极51在基底上正投影存在交叠,第二有源层22作为开关TFT(第二晶体管T2)的有源层,第二有源层22与第二极板62连接,第三有源层32作为补偿TFT(第三晶体管T3)的有源层,第二极板62的位置与第一极板61的位置相对应,即第二极板6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极板6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使第一极板61与第二极板62形成透明结构的存储电容。在一些可能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极板6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极板6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范围之内。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金属氧化物层可以采用包含铟和锡的氧化物、包含钨和铟的氧化物、包含钨和铟和锌的氧化物、包含钛和铟的氧化物、包含钛和铟和锡的氧化物、包含铟和锌的氧化物、包含硅和铟和锡的氧化物、包含铟和镓和锌的氧化物等。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金属氧化物层可以采用透明的铟镓锌氧化物(IGZO)或铟锡锌氧化物(ITZO)。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薄膜的厚度约为200nm~1000nm,金属氧化物薄膜的厚度约为20nm~200nm。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金属氧化物层中的第二极板可以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第二金属层形成存储电容,或者可以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像素电极形成存储电容,或者可以配置为与第一金属层形成存储电容。
(3)形成第二绝缘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二绝缘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沉积第二绝缘薄膜,通过半色调的图案化工艺对第二绝缘薄膜进行构图,形成第二绝缘层42图案以及开设在第一绝缘层41上的多个过孔图案,第二绝缘层42图案位于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所在位置,多个过孔图案至少包括第一过孔K1、第二过孔K2、第三过孔K3、第四过孔K4、第五过孔K5和第六过孔K6,如图7和图8所示,图8为图7中A-A向的剖面图。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半色调的图案化工艺对第二绝缘薄膜进行构图可以包括:先在第二绝缘薄膜上涂覆一层光刻胶,采用半色调掩膜板对光刻胶进行曝光,显影后形成光刻胶图案,光刻胶图案包括未曝光区域、部分曝光区域和完全曝光区域,未曝光区域包括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所在位置,未曝光区域的光刻胶具有第一厚度。完全曝光区域包括过孔图案所在位置,完全曝光区域的光刻胶被完全去除,暴露出第二绝缘薄膜的表面。其它区域为部分曝光区域,部分曝光区域的光刻胶具有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随后,采用第一次刻蚀工艺去除完全曝光区域的第二绝缘薄膜和第一绝缘层41,形成多个过孔图案。随后,采用灰化工艺去除部分曝光区域的光刻胶,使部分曝光区域暴露出第二绝缘薄膜。随后,采用第二次刻蚀工艺去除部分曝光区域的第二绝缘薄膜。最后,剥离剩余的光刻胶,形成第二绝缘层42图案以及开设在第一绝缘层41上的多个过孔图案。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过孔图案至少包括第一过孔K1、第二过孔K2、第三过孔K3、第四过孔K4、第五过孔K5和第六过孔K6。第一过孔K1位于第一连接电极51所在位置,暴露出第一连接电极51的表面,第一过孔K1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漏电极和第三晶体管的第三漏电极与第一连接电极51连接,实现第一极板61与第一漏电极和第三漏电极的连接。第二过孔K2位于第一电源线VDD所在位置,暴露出第一电源线VDD的表面,第二过孔K2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源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连接。第三过孔K3和第四过孔K4分别位于第二连接电极52的两端,暴露出第二连接电极52的表面,第三过孔K3和第四过孔K4配置为分别连接后续形成的第二扫描线SN和第三晶体管的第三栅电极,实现第二扫描线SN与第三栅电极的连接。第五过孔K5位于数据线DN所在位置,暴露出数据线DN的表面,第五过孔K5配置为连接后续形成的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源电极,实现数据线DN与第二源电极的连接。第六过孔K6位于补偿线SE所在位置,暴露出补偿线SE的表面,第六过孔K6配置为连接后续形成的第三晶体管的第三源电极,实现补偿线SE与第三源电极的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二极板62所在位置的第二绝缘层42被去除,暴露出第二极板6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所在位置的第二绝缘层42分别覆盖第一有源层12的部分区域、第二有源层22的部分区域和第三有源层32的部分区域。位于第一有源层12所在位置的第二绝缘层42覆盖第一有源层12的中部区域,且覆盖宽度大于第一有源层12沟道区域的设计宽度,未被第二绝缘层42覆盖的两侧区域暴露出第一有源层12的表面。位于第二有源层22所在位置的第二绝缘层42覆盖第二有源层22的中部区域,且覆盖宽度大于第二有源层22沟道区域的设计宽度,未被第二绝缘层42覆盖的两侧区域暴露出第二有源层22的表面。位于第三有源层32所在位置的第二绝缘层42覆盖第三有源层32的中部区域,且覆盖宽度大于第三有源层32沟道区域的设计宽度,未被第二绝缘层42覆盖的两侧区域暴露出第三有源层32的表面。这样,在后续进行第一次导体化处理时,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均可以形成一个较宽的沟道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绝缘薄膜的厚度约为100nm~500nm。
(4)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可以包括: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对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未被第二绝缘层42覆盖的两侧区域以及第二极板62进行导体化处理,形成导体化的第二极板62,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中被第二绝缘层42覆盖的中部区域形成沟道区域,未被第二绝缘层42覆盖的两侧区域均被处理成导体化区域12′,导体化区域12′分别作为第一有源层12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第二有源层22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以及第三有源层32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如图9所示。
(5)形成第二金属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二金属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沉积第二金属薄膜。在第二金属薄膜上涂覆一层光刻胶,通过掩膜、曝光和显影形成光刻胶图案,利用第一次刻蚀工艺刻蚀第二金属薄膜,形成第二金属层图案,保留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100。第二金属层图案至少包括第一扫描线GN、第二扫描线SN、第一栅电极11、第二栅电极21、第三栅电极31、第一源电极13、第一漏电极14、第二源电极23、第二漏电极24、第三源电极33和第三漏电极34图案,如图10和图11所示,图11为图10中A-A向的剖面图。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扫描线GN和第二扫描线SN相互平行,沿水平方向延伸,均设置在子像素的下侧。第一扫描线GN可以是开关扫描线,配置为向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栅电极提供控制第二晶体管的开启/关闭信号,第二扫描线SN可以是补偿扫描线,配置为向第三晶体管的第三栅电极提供控制第三晶体管的开启/关闭信号,第二扫描线SN通过第四过孔K4与第二连接电极52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栅电极11是与第二漏电极24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第二栅电极21是与第一扫描线GN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第三栅电极31通过第三过孔K3与第二连接电极52连接,由于第二连接电极52通过第四过孔K4与第二扫描线SN连接,因而使得第三栅电极31通过第二连接电极52与第二扫描线SN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源电极13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过孔K2与第一电源线VDD连接,第二端搭设在第一有源层12经过导体化处理的源连接区域上,形成与第一电源线VDD连接的第一源电极13。第一漏电极14的第一端搭设在第一有源层12经过导体化处理的漏连接区域上,且通过第一过孔K1与第一连接电极51连接,实现第一漏电极14与第一极板61的连接,第一漏电极14的第二端搭设在第三有源层32经过导体化处理的漏连接区域上,形成一体结构的第一漏电极14和第三漏电极34。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源电极23的第一端通过第五过孔K5与数据线DN连接,第二端搭设在第二有源层22经过导体化处理的源连接区域上,形成与数据线DN连接的第二源电极23。第二漏电极24的第一端搭设在第二有源层22经过导体化处理的漏连接区域上,第二端搭设在第二有源层22未经过导体化处理的沟道区域上,形成一体结构的第二漏电极24和第一栅电极11,且实现第二漏电极24与第二极板62的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源电极33的第一端通过第六过孔K6与补偿线SE连接,第二端搭设在第三有源层32经过导体化处理的源连接区域上,形成与补偿线SE连接的第三源电极33。第三漏电极34搭设在第三有源层32经过导体化处理的漏连接区域上,与第一漏电极14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栅电极11、第一有源层12、第一源电极13和第一漏电极14构成第一晶体管T1,第二栅电极21、第二有源层22、第二源电极23和第二漏电极24构成第二晶体管T2,第三栅电极31、第三有源层32、第三源电极33和第三漏电极34构成第二晶体管T2,第一极板61和导体化的第二极板62构成透明结构的存储电容。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金属薄膜的厚度约为100nm~1000nm。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金属层可以形成电容极板,可以配置为与第一导电层形成存储电容,或者可以配置为与第一金属层形成存储电容,或者可以配置为与金属氧化物层形成存储电容,或者可以配置为与后续形成的像素电极形成存储电容。
(6)第二次刻蚀处理。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次刻蚀处理可以包括:以第二金属层图案和保留在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100为掩膜,通过第二次刻蚀工艺自对准向下刻蚀第二绝缘层42,去除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上未被第二金属层图案覆盖的第二绝缘层42,如图12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栅电极11、第二栅电极21和第三栅电极31的宽度很小,约为6μm~10μm,因而最终保留下来的第二绝缘层42的宽度与第二金属层的宽度接近,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上第二绝缘层42的宽度与相应有源层沟道区域的设计宽度接近。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栅电极11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第二绝缘层42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有源层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第二绝缘层42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
(7)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可以包括:以第二绝缘层42、设置在第二绝缘层42上的第二金属层图案以及保留在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100为掩膜,对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进行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同时对第二极板62进行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形成相应有源层的沟道区域和二次导体化的第二极板62,剥离剩余的光刻胶,如图13所示。由于第二次导体化处理是利用第二绝缘层42、第二金属层图案以及光刻胶100作为掩膜,是一种自对准导体化处理工艺,因而最终形成的沟道宽度分别与第一栅电极11、第二栅电极21和第三栅电极31的宽度基本上相同。第一有源层12的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与第一连接电极51在基底上正投影存在交叠,使第一连接电极51遮挡第一有源层12的沟道区域。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通过自对准导体化处理工艺,大幅度提升了栅电极与下方沟道区域之间的对位精度,极大地提升了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源层经过两次导体化处理,使得第一有源层形成三个区域:位于中部的沟道区域,位于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与第一栅电极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基本上重叠,源连接区域与第一源电极连接,被第一源电极覆盖,漏连接区域与第一漏电极连接,被第一漏电极覆盖,源过渡区域位于沟道区域与源连接区域之间,即位于第一栅电极与第一源电极之间的区域,漏过渡区域位于沟道区域与漏连接区域之间,即位于第一栅电极与第一漏电极之间的区域。同样,第二有源层和第三有源层也会形成三个区域。由于采用两次导体化处理,第一次导体化处理的区域与第二次导体化处理的区域有重叠(如图13中的黑色区域所示),因而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中均包含经过两次导体化处理的第一区域12A和只经过第二次导体化处理的第二区域12B,第一区域12A远离沟道区域,第二区域12B邻近沟道区域。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经过两次导体化处理的第一区域12A受到两次氦(He)等离子处理,膜层内氧元素含量进一步降低,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有利于提高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经过两次导体化处理的第一区域12A的电阻更低,导电能力更强,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有利于提高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以及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由于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只经过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因而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由于第二极板62是经过两次导体化处理,因而提高了第二极板62的导电能力,有利于提高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特性。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极板62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层的导电率高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第二极板62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两次导体化处理过程中,对第二绝缘层进行了两次刻蚀处理,刻蚀过程的过刻会刻蚀掉第一有源层12的部分厚度,因而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变薄,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沟道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有利于提高导体化效果。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极板62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小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8)形成第三绝缘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三绝缘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沉积第三绝缘薄膜,形成覆盖前述结构的第三绝缘层43,如图14所示。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绝缘薄膜的厚度约为200nm~1000nm。
(9)形成彩膜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彩膜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基底上,依次通过图案化工艺分别形成第一颜色单元、第二颜色单元和第三颜色单元,形成彩膜层70,如图15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彩膜层70形成在发光区和电容区,第一颜色单元可以为绿色单元,第二颜色单元可以为红色单元,第三颜色单元可以为蓝色单元。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彩膜层70可以包括其它颜色单元,例如白色或黄色。
(10)形成平坦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平坦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涂覆一层平坦薄膜,利用平坦薄膜作为光刻胶,掩膜、曝光和显影后,对第三绝缘层43进行刻蚀,形成覆盖前述结构的平坦层44,平坦层44上形成有第七过孔K7,第七过孔K7位于第一漏电极14所在位置,第七过孔K7内的平坦层44和第三绝缘层43被去掉,暴露出第一漏电极14的表面,如图16所示。
(11)形成阳极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阳极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沉积第二透明导电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第二透明导电薄膜进行构图,形成阳极81图案,阳极81通过第七过孔K7与第一漏电极14连接,如图17所示。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阳极81为透明阳极。
(12)形成像素定义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像素定义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涂覆像素定义薄膜,通过掩膜、曝光和显影工艺形成像素定义层(Pixel Define Layer)82图案,像素定义层82限定出暴露阳极81的开口区域,如图18所示。
(13)形成有机发光层、阴极和封装层等图案,制备方式与相关技术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阴极为反射阴极。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有机发光层可以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发光子层、第一电荷产生层、第二发光子层、第二电荷产生层和第三发光子层。第一发光子层配置为出射第一颜色光,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一空穴传输层(HTL)、第一发光材料层(EML)和第一电子传输层(ETL)。第二发光子层配置为出射第二颜色光,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二空穴传输层、第二发光材料层和第二电子传输层。第三发光子层配置为出射第三颜色光,包括依次叠设的第三空穴传输层、第三发光材料层和第三电子传输层。第一电荷产生层设置在第一发光子层与第二发光子层之间,配置为将两个发光子层串联起来,实现载流子的传递。第二电荷产生层设置在第二发光子层与第三发光子层之间,配置为将两个发光子层串联起来,实现载流子的传递。由于有机发光层包括出射第一颜色光的第一发光材料层、出射第二颜色光的第二发光材料层和出射第三颜色光的第三发光材料层,因而有机发光层最终出射的光为混合光。例如,可以设置第一发光材料层是出射红光的红光材料层,第二发光材料层是出射绿光的绿光材料层,第三发光材料层是出射蓝光的蓝光材料层,因而有机发光层最终出射白光。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有机发光层的结构。例如,每个发光子层中,为了提高电子和空穴注入发光材料层的效率,可以设置空穴注入层(HIL)和电子注入层(EIL)。又如,为了简化有机发光层的结构,可以取消第一电子传输层、第一电荷产生层和第二空穴传输层,即第二发光材料层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发光材料层上。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三绝缘层可以采用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和氮氧化硅(SiON)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可以是单层、多层或复合层。第一绝缘层称为缓冲(Buffer)层,配置为提高基底的抗水氧能力,第二绝缘层称为栅绝缘(GI)层,第三绝缘层称为钝化(PVX)层。第一金属薄膜和第二金属薄膜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如银(Ag)、铜(Cu)、铝(Al)、钛(Ti)和钼(Mo)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或上述金属的合金材料,如铝钕合金(AlNd)或钼铌合金(MoNb),可以是单层结构,或者是多层复合结构,如Ti/Al/Ti等。第一透明导电薄膜和第二透明导电薄膜可以采用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
如图3~图18所示,通过前述制备过程形成的显示基板可以包括:
基底10;
设置在基底10上的透明的第一极板61;
设置在基底10上的透明导电薄膜以及设置在透明导电薄膜上的第一金属层,第一金属层至少包括第一电源线VDD和第一连接电极51,第一连接电极51与第一极板61连接;
覆盖第一极板61和第一金属层的第一绝缘层41,第一绝缘层41上设置有第一过孔K1和第二过孔K2,第一过孔K1暴露出第一连接电极51,第二过孔K2暴露出第一电源线VDD;
设置在第一绝缘层41上的金属氧化物层,金属氧化物层至少包括第一有源层12和经过两次导体化处理的第二极板62,第二极板62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极板6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以形成透明的存储电容;第一有源层12包括三个区域:位于中部的沟道区域、位于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第一有源层12的沟道区域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连接电极5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设置在第一有源层12上的第二绝缘层42以及设置在第二绝缘层42上的第一栅电极11,第一栅电极11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第二绝缘层42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第一有源层12的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第二绝缘层42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
设置在第一绝缘层41上的第一源电极13和第一漏电极14,第一源电极13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过孔K2与第一电源线VDD连接,第一源电极13的第二端搭设在第一有源层12的源连接区域上;第一漏电极14搭设在第一有源层12的漏连接区域上,且通过第一过孔K1与第一连接电极51连接;
覆盖前述结构的第三绝缘层43;
设置在第三绝缘层43上的彩膜层70;
覆盖前述结构的平坦层44,平坦层44上设置有暴露出第一漏电极14的第七过孔K7;
设置在平坦层44上的阳极81,阳极81通过第七过孔K7与第一漏电极14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像素定义层、有机发光层、阴极和封装层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源层12的源过渡区域位于第一栅电极11与第一源电极13之间,第一有源层12的漏过渡区域位于第一栅电极11与第一漏电极14之间,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的第二绝缘层42通过自对准刻蚀方式被去除。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源层12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通过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形成,第一有源层12的沟道区域在自对准的第二次导体化处理过程中形成。
一种透明电容结构的显示基板的像素电路层包括遮挡层、透明导电层、缓冲层、半导体层、栅绝缘层、栅金属层、层间绝缘层和源漏金属层,需要6次图案化工艺,图案化工艺次数多,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产能较低。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像素电路层,第一导电层和第一金属层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栅电极、源电极和漏电极同层设置且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只需要4次图案化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图案化工艺次数。本公开示例性示例性制备显示基板的方法减少了图案化工艺次数,缩短了工艺时间,降低了工艺成本,工艺兼容性好,工艺可实现性高,实用性强,非常具有量产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显示基板的制备工艺中,是在形成第二绝缘层之后、形成第二金属层之前进行导体化处理,形成固定位置和长度的沟道区域。但在后续形成栅电极图案时,由于图案化工艺的对位精度限制,栅电极的位置容易偏离沟道区域的位置,栅电极很难对位在沟道区域的正上方,因而存在栅电极与沟道区域对位精度低等问题。栅电极与沟道区域对位出现偏差会降低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导致开启电压增大、电流减小,影响了产品性能。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了两次导体化处理的方案,第一次导体化处理是在形成第二金属层之前,通过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形成一个较宽的沟道区域,第二次导体化处理是在形成第二金属层后,在自对准的第二次导体化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沟道区域与栅电极具有较高的对位精度,大幅度提升了栅电极与下方沟道区域之间的对位精度,极大地提升了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本公开示例性示例性通过采用透明材料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形成了透明结构的存储电容,节省了电容占用版图的面积,有效提高了像素开口率,适用于高PPI显示。
本公开示例性示例性通过两次第二绝缘层刻蚀和两次导体化处理,使得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的电阻更低,导电能力更强,有利于提高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在另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的制备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操作,如图19~图25所示。
(21)形成第一极板和第一金属层图案,形成方式与前述工艺(1)相同。
(22)形成金属氧化物层图案,形成方式与前述工艺(2)相同。
(23)形成第二绝缘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二绝缘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沉积第二绝缘薄膜,通过图案化工艺对第二绝缘薄膜进行构图,形成覆盖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的第二绝缘层42,第二绝缘层42上开设有多个过孔图案,多个过孔至少包括第一过孔K1、第二过孔K2、第三过孔K3、第四过孔K4、第五过孔K5、第六过孔K6、第一有源过孔V1和第二有源过孔V2,如图19和图20所示,图20为图10中A-A向的剖面图。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二极板62所在位置的第二绝缘层42被去除,暴露出第二极板62。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过孔K1、第二过孔K2、第三过孔K3、第四过孔K4、第五过孔K5和第六过孔K6内的第一绝缘层41和第二绝缘层42被刻蚀掉。第一过孔K1位于第一连接电极51所在位置,暴露出第一连接电极51的表面,第一过孔K1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一漏电极和第三漏电极与第一连接电极51连接,实现第一极板61与第一漏电极和第三漏电极的连接。第二过孔K2位于第一电源线VDD所在位置,暴露出第一电源线VDD的表面,第二过孔K2配置为使后续形成的第一源电极与第一电源线VDD连接。第三过孔K3和第四过孔K4分别位于第二连接电极52的两端,暴露出第二连接电极52的表面,第三过孔K3和第四过孔K4配置为分别连接后续形成的第二扫描线SN和第三栅电极,实现第二扫描线SN与第三栅电极的连接。第五过孔K5位于数据线DN所在位置,暴露出数据线DN的表面,第五过孔K5配置为连接后续形成的第二源电极,实现数据线DN与第二源电极的连接。第六过孔K6位于补偿线SE所在位置,暴露出补偿线SE的表面,第六过孔K6配置为连接后续形成的第三源电极,实现补偿线SE与第三源电极的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源过孔V1和第二有源过孔V2内的第二绝缘层42被刻蚀掉,分别暴露出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两侧区域的部分表面。第一有源过孔V1和第二有源过孔V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沟道区域的设计宽度。这样,在后续进行第一次导体化处理时,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均可以形成一个较宽的沟道区域。
(24)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可以包括:在形成前述图案的基底上,对第二极板62以及第一有源过孔V1和第二有源过孔V2暴露出的有源层进行导体化处理,形成导体化的第二极板62,在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的两侧形成导体化区域12′,导体化区域12′分别作为第一有源层12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第二有源层22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以及第三有源层32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如图21所示。
(25)形成第二金属层图案。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二金属层图案可以包括:在形成有前述图案的基底上,沉积第二金属薄膜。在第二金属薄膜上涂覆一层光刻胶,通过掩膜、曝光和显影形成光刻胶图案,利用第一次刻蚀工艺刻蚀第二金属薄膜,形成第二金属层图案,保留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100。第二金属层图案至少包括第一扫描线GN、第二扫描线SN、第一栅电极11、第二栅电极21、第三栅电极31、第一源电极13、第一漏电极14、第二源电极23、第二漏电极24、第三源电极33和第三漏电极34图案,如图22和图23所示,图23为图22中A-A向的剖面图。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扫描线GN和第二扫描线SN相互平行,沿水平方向延伸,均设置在子像素的下侧。第一扫描线GN可以是开关扫描线,配置为向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栅电极提供控制第二晶体管的开启/关闭信号,第二扫描线SN可以是补偿扫描线,配置为向第三晶体管的第三栅电极提供控制第三晶体管的开启/关闭信号,第二扫描线SN通过第四过孔K4与第二连接电极52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栅电极11是与第二漏电极24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第二栅电极21是与第一扫描线GN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第三栅电极31通过第三过孔K3与第二连接电极52连接,由于第二连接电极52通过第四过孔K4与第二扫描线SN连接,因而使得第三栅电极31通过第二连接电极52与第二扫描线SN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源电极13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过孔K2与第一电源线VDD连接,第二端通过第二有源过孔V2与第一有源层12的源连接区域连接,形成与第一电源线VDD连接的第一源电极13。第一漏电极1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有源过孔V1与第一有源层12的漏连接区域连接,且通过第一过孔K1与第一连接电极51连接,实现第一漏电极14与第一极板61的连接,第二端通过第一有源过孔V1与第三有源层32连接,形成一体结构的第一漏电极14和第三漏电极34。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源电极23的第一端通过第五过孔K5与数据线DN连接,第二端通过第二有源过孔V2与第二有源层22的源连接区域连接,形成与数据线DN连接的第二源电极23。第二漏电极2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有源过孔V1与第二有源层22的漏连接区域连接,第二端搭设在第二有源层22未经过导体化处理的沟道区域上,形成一体结构的第二漏电极24和第一栅电极11,且实现第二漏电极24与第二极板62的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源电极33的第一端通过第六过孔K6与补偿线SE连接,第二端通过第二有源过孔V2与第三有源层32的源连接区域连接,形成与补偿线SE连接的第三源电极33。第三漏电极34通过第一有源过孔V1与第三有源层32的漏连接区域连接,与第一漏电极14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栅电极11、第一有源层12、第一源电极13和第一漏电极14构成第一晶体管T1,第二栅电极21、第二有源层22、第二源电极23和第二漏电极24构成第二晶体管T2,第三栅电极31、第三有源层32、第三源电极33和第三漏电极34构成第二晶体管T2,第一极板61和导体化的第二极板62构成透明结构的存储电容。
(26)第二次刻蚀处理。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次刻蚀处理可以包括:以第二金属层图案和保留在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100为掩膜,通过第二次刻蚀工艺自对准向下刻蚀第二绝缘层42,去除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上未被第二金属层图案覆盖的第二绝缘层42,如图24所示。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适量的过刻处理,部分去除第一源电极13和第一漏电极14朝向第一栅电极11的侧面,不仅使第一源电极13和第一漏电极14朝向第一栅电极11的侧面平齐,而且使第一有源过孔内的部分导体化区域12′和第二有源过孔内的部分导体化区域12′暴露出来。
(27)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可以包括:以第二绝缘层42、设置在第二绝缘层42的第二金属层图案和保留在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100为掩膜,对第一有源层12、第二有源层22和第三有源层32进行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同时对第二极板62进行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形成相应有源层的沟道和二次导体化的第二极板62,剥离剩余的光刻胶,如图25所示。由于第二次导体化处理是利用第二绝缘层42、第二金属层图案以及光刻胶100作为掩膜,是一种自对准导体化处理工艺,因而最终形成的沟道宽度与第一栅电极11、第二栅电极21和第三栅电极31的宽度基本上相同。第一有源层12的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与第一连接电极51在基底上正投影存在交叠,使第一连接电极51遮挡第一有源层12的沟道区域。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通过自对准导体化处理工艺,大幅度提升了栅电极与下方沟道之间的对位精度,极大地提升了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源层经过两次导体化处理,使得第一有源层形成三个区域:位于中部的沟道区域,位于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与第一栅电极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基本上重叠,源连接区域与第一源电极连接,漏连接区域与第一漏电极连接,源过渡区域位于沟道区域与源连接区域之间,即位于第一栅电极与第一源电极之间的区域,漏过渡区域位于沟道区域与漏连接区域之间,即位于第一栅电极与第一漏电极之间的区域。同样,第二有源层和第三有源层也会形成三个区域。由于采用两次导体化处理,第一次导体化处理的区域与第二次导体化处理的区域有重叠(如图25中的黑色区域12”所示),因而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中均包含经过两次导体化处理的第一区域12A和只经过第二次导体化处理的第二区域12B。经过两次导体化处理的第一区域12A受到两次氦(He)等离子处理,膜层内氧元素含量进一步降低,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电阻更低,导电能力更强,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有利于提高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由于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只经过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因而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由于第二极板62是经过两次导体化处理,因而提高了第二极板62的导电能力,有利于提高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特性。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极板62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层的导电率高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第二极板62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两次导体化处理过程中,对第二绝缘层进行了两次刻蚀处理,刻蚀过程的过刻会刻蚀掉第一有源层12的部分厚度,因而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变薄,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第一区域12A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沟道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有利于提高导体化效果。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极板62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小于第二区域12B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后续形成第三绝缘层、彩膜层、平坦层、阳极、像素定义层、有机发光层、阴极和封装层等图案形成方式可以与前述工艺(8)~(13)相同。
如图19~图25所示,通过前述制备过程形成的显示基板可以包括:
基底10;
设置在基底10上的透明的第一极板61;
设置在基底10上的透明导电薄膜以及设置在透明导电薄膜上的第一金属层,第一金属层至少包括第一电源线VDD和第一连接电极51,第一连接电极51与第一极板61连接;
覆盖第一极板61和第一金属层的第一绝缘层41;
设置在第一绝缘层41上的金属氧化物层,金属氧化物层至少包括第一有源层12和经过两次导体化处理的第二极板62,第二极板62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极板6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以形成透明的存储电容;第一有源层12包括三个区域:位于中部的沟道区域、位于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第一有源层12的沟道区域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连接电极51在基底10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设置在第一有源层12的第二绝缘层42,第二绝缘层42上设置有第一过孔K1、第二过孔K2、第一有源过孔V1和第二有源过孔V2,第一过孔K1暴露出第一连接电极51,第二过孔K2暴露出第一电源线VDD,第一有源过孔V1暴露出第一有源层12经过导体化处理的漏连接区域,第二有源过孔V2暴露出第一有源层12经过导体化处理的源连接区域;
设置在第二绝缘层42上的第一栅电极11、第一源电极13和第一漏电极14;第一栅电极11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第二绝缘层42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第一有源层12的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第二绝缘层42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第一源电极13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过孔K2与第一电源线VDD连接,第一源电极13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有源过孔V2与第一有源层12的源连接区域连接;第一漏电极14通过第一有源过孔V1与第一有源层12的漏连接区域连接,且通过第一过孔K1与第一连接电极51连接;
覆盖前述结构的第三绝缘层43;
设置在第三绝缘层43上的彩膜层70;
覆盖前述结构的平坦层44,平坦层44上设置有暴露出第一漏电极14的第七过孔K7;
设置在平坦层44阳极81,阳极81通过第七过孔K7与第一漏电极14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还可以包括像素定义层、有机发光层、阴极和封装层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源层12的源过渡区域位于第一栅电极11与第一源电极13之间,第一有源层12的漏过渡区域位于第一栅电极11与第一漏电极14之间,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的第二绝缘层42通过自对准刻蚀方式被去除。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源层12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通过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形成,第一有源层12的沟道区域在自对准的第二次导体化处理过程中形成。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了四次图案化工艺形成显示基板的像素电路层的方案,第一导电层和第一金属层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栅电极、源电极和漏电极同层设置且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减少了图案化工艺次数,缩短了工艺时间,降低了工艺成本,工艺兼容性好,工艺可实现性高,实用性强,非常具有量产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出了两次导体化处理的方案,第一次导体化处理是在形成第二金属层之前,通过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形成一个较宽的沟道区域,第二次导体化处理是在形成第二金属层后,在自对准的第二次导体化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沟道区域与栅电极具有较高的对位精度,大幅度提升了栅电极与下方沟道区域之间的对位精度,极大地提升了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可以包括:
S1、在基底上依次形成第一导电层、第一金属层和金属氧化物层,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第一有源层;
S2、依次形成第二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通过两次导体化处理使所述第一有源层形成沟道区域、位于所述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所述源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源电极连接,所述漏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漏电极连接;所述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远离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一区域和邻近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一极板,所述金属氧化物层还包括第二极板,所述第二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步骤S1可以包括:
在基底上形成透明的第一极板和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与基板之间设置有透明导电薄膜;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电源线和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与第一极板连接;
形成覆盖所述第一极板和第一金属层的第一绝缘层;
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形成金属氧化物层,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第一有源层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二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在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步骤S2可以包括:
在所述第一有源层上形成第二绝缘层,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形成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分别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和第一电源线;
对所述第二极板和所述第一有源层未被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的两侧区域进行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形成导体化的第二极板,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两侧分别形成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
形成第二金属层,保留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所述第一栅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一漏电极搭设在所述漏连接区域上,并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二端搭设在所述源连接区域上;
以所述第二金属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为掩膜,刻蚀未被所述第二金属层覆盖的第二绝缘层;
以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第二金属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为掩膜,对所述第二极板和未被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的第一有源层进行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形成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以及位于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所述第一栅电极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远离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一区域和邻近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在另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步骤S2可以包括:
形成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的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形成有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一有源过孔和第二有源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分别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和第一电源线,所述第一有源过孔和第二有源过孔分别暴露出所述第一有源层两侧的部分区域;
对所述第二极板以及所述第一有源过孔和第二有源过孔内暴露出的第一有源层进行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形成导体化的第二极板以及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
形成第二金属层,保留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所述第一栅电极位于所述有源层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一漏电极通过所述第二有源过孔与所述漏连接区域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有源过孔与所述源连接区域连接;
以所述第二金属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为掩膜,刻蚀未被所述第二金属层覆盖的第二绝缘层;
以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第二金属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为掩膜,对所述第二极板和未被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的第一有源层进行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形成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以及位于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所述第一栅电极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远离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一区域和邻近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刻蚀未被所述第二金属层覆盖的第二绝缘层,包括:
通过自对准刻蚀方式去除所述第一栅电极与第一源电极之间的第二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一栅电极与第一漏电极之间的第二绝缘层。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栅电极、源电极和漏电极同层设置且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只需要4次图案化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图案化工艺次数。通过两次导体化处理,大幅度提升了栅电极与下方沟道区域之间的对位精度,极大地提升了薄膜晶体管的电学特性。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减少了图案化工艺次数,缩短了工艺时间,降低了工艺成本,工艺兼容性好,工艺可实现性高,实用性强,非常具有量产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有关显示基板的制备过程,已在之前的实施例中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虽然本公开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公开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本公开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基底上叠设的第一导电层、第一金属层、第一绝缘层、金属氧化物层、第二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第一有源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沟道区域、位于所述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所述源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源电极连接,所述漏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漏电极连接;所述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远离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一区域和邻近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电极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规则排布的多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和电连接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存储电容,所述存储电容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一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电极耦接于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耦接于第一电源线,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耦接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一极,所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第二极耦接于第二电源线;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电极耦接于第一扫描线,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耦接于数据线;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电极耦接于第二扫描线,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耦接于补偿线,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耦接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耦接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电极,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耦接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板的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所述交叠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基板的发光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板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二极板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二极板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电源线和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与第一极板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层与基板之间设置有透明导电薄膜;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所述第一漏电极搭设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漏连接区域上,且通过第一过孔与第一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二端搭设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源连接区域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所述第一漏电极通过第一有源过孔与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漏连接区域连接,且通过第一过孔与第一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有源过孔与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源连接区域连接。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
16.一种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基底上依次形成第一导电层、第一金属层和金属氧化物层,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第一有源层;
依次形成第二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通过两次导体化处理使所述第一有源层形成沟道区域、位于所述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所述源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源电极连接,所述漏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漏电极连接;所述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远离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一区域和邻近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底上依次形成第一导电层、第一金属层和金属氧化物层,包括:
在基底上形成透明的第一极板和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与基板之间设置有透明导电薄膜;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电源线和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与第一极板连接;
形成覆盖所述第一极板和第一金属层的第一绝缘层;
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形成金属氧化物层,所述金属氧化物层包括第一有源层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二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极板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形成第二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通过两次导体化处理使所述第一有源层形成沟道区域、位于所述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包括:
在所述第一有源层上形成第二绝缘层,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形成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分别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和第一电源线;
对所述第二极板和所述第一有源层未被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的两侧区域进行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形成导体化的第二极板,在所述第一有源层的两侧分别形成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
形成第二金属层,保留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所述第一栅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一漏电极搭设在所述漏连接区域上,并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二端搭设在所述源连接区域上;
以所述第二金属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为掩膜,刻蚀未被所述第二金属层覆盖的第二绝缘层;
以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第二金属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为掩膜,对所述第二极板和未被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的第一有源层进行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形成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以及位于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所述第一栅电极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远离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一区域和邻近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形成第二绝缘层和包括第一栅电极的第二金属层,通过两次导体化处理使所述第一有源层形成沟道区域、位于所述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源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源连接区域和位于所述漏过渡区域远离沟道区域一侧的漏连接区域,包括:
形成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的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形成有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一有源过孔和第二有源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分别暴露出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和第一电源线,所述第一有源过孔和第二有源过孔分别暴露出所述第一有源层两侧的部分区域;
对所述第二极板以及所述第一有源过孔和第二有源过孔内暴露出的第一有源层进行第一次导体化处理,形成导体化的第二极板以及所述第一有源层的源连接区域和漏连接区域;
形成第二金属层,保留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栅电极、第一源电极和第一漏电极;所述第一栅电极位于所述有源层的中部区域,所述第一漏电极通过所述第二有源过孔与所述漏连接区域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源电极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有源过孔与所述源连接区域连接;
以所述第二金属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为掩膜,刻蚀未被所述第二金属层覆盖的第二绝缘层;
以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第二金属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的光刻胶为掩膜,对所述第二极板和未被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的第一有源层进行第二次导体化处理,形成第一有源层的沟道区域以及位于沟道区域两侧的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所述第一栅电极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沟道区域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在基底上正投影的边界范围内,所述源过渡区域和漏过渡区域均包括远离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一区域和邻近所述沟道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高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导电率,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氧元素含量,或者,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刻蚀未被所述第二金属层覆盖的第二绝缘层,包括:
通过自对准刻蚀方式去除所述第一栅电极与第一源电极之间的第二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一栅电极与第一漏电极之间的第二绝缘层。
CN202010719363.6A 2020-07-23 2020-07-23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39722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9363.6A CN113972236A (zh) 2020-07-23 2020-07-23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CT/CN2021/099442 WO2022017050A1 (zh) 2020-07-23 2021-06-10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CT/CN2021/107419 WO2022017394A1 (zh) 2020-07-23 2021-07-20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02180001931.1A CN114258592A (zh) 2020-07-23 2021-07-20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7/770,045 US20220392987A1 (en) 2020-07-23 2021-07-20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9363.6A CN113972236A (zh) 2020-07-23 2020-07-23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72236A true CN113972236A (zh) 2022-01-25

Family

ID=795853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9363.6A Pending CN113972236A (zh) 2020-07-23 2020-07-23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02180001931.1A Pending CN114258592A (zh) 2020-07-23 2021-07-20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1931.1A Pending CN114258592A (zh) 2020-07-23 2021-07-20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92987A1 (zh)
CN (2) CN113972236A (zh)
WO (2) WO202201705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4095A1 (zh) * 2022-03-28 2023-10-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WO2024021338A1 (zh) * 2022-07-26 2024-02-01 苏州大学 等效源漏区优化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25165B2 (en) * 2000-04-17 2009-04-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6077109B2 (ja) * 2012-05-09 2017-02-08 アイメック・ヴェーゼットウェーImec Vzw 金属酸化物半導体層の電気伝導性を増加させる方法
US9673267B2 (en) * 2013-03-26 2017-06-06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capacitor with stacked storage electrod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024813B (zh) * 2016-08-09 2019-01-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多晶硅tft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及相应装置
CN106941121B (zh) * 2017-05-16 2019-11-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208738252U (zh) * 2018-09-07 2019-04-12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以及阵列基板
CN210607259U (zh) * 2019-12-13 2020-05-22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1403488B (zh) * 2020-03-31 2024-03-29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显示用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15995B (zh) * 2020-04-01 2023-05-26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4095A1 (zh) * 2022-03-28 2023-10-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WO2024021338A1 (zh) * 2022-07-26 2024-02-01 苏州大学 等效源漏区优化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92987A1 (en) 2022-12-08
WO2022017394A1 (zh) 2022-01-27
CN114258592A (zh) 2022-03-29
WO2022017050A1 (zh) 2022-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57581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416278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1817462B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rray substrate
US20220376001A1 (en) Oled display pane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0718571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524954B (zh) 显示基板及其维修方法、显示装置
US10032849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1682031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9214476B1 (en) Pixel structure
WO2022178827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102520207B1 (ko) 트랜지스터,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3460357A (zh) 薄膜晶体管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机el显示元件和有机el显示装置
WO2022017050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3370776A (zh) 薄膜晶体管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机el显示元件、以及有机el显示装置
US20240081115A1 (en)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344448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2864173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17562567U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2222070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222084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5735427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664912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4156325A (zh)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及显示基板的制备方法
CN114868240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117314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