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59137B - 车身立柱饰板、车辆及照明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身立柱饰板、车辆及照明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59137B
CN113859137B CN202111160171.7A CN202111160171A CN113859137B CN 113859137 B CN113859137 B CN 113859137B CN 202111160171 A CN202111160171 A CN 202111160171A CN 113859137 B CN113859137 B CN 1138591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gear
lighting
target object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601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59137A (zh
Inventor
林启鹏
许超武
杨仁义
丁智文
杨为鹏
王立
胡乃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yao Glass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6017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591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59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591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591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591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4External Ornamental or guard strips; Ornamental inscriptive devices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02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lluminate the way ahead or to illuminate other areas of way or environ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身立柱饰板、车辆及照明控制方法。所述车身立柱饰板包括基板、检测装置和照明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连接至所述基板,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车体与目标对象之间的距离,所述照明装置连接至所述基板,且与所述检测装置间隔设置,所述照明装置用于在确定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车体与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为所述目标对象提供照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使车辆车身立柱具备发光功能,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光线不足而在车身侧方的视野受限时,驾驶员因无法准确判断车体周围情况从而导致意外的问题发生。

Description

车身立柱饰板、车辆及照明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立柱饰板、车辆及照明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车辆配置也越来越人性化。例如倒车影像、安全带递送和座椅加热功能等等,解决了很多不同场景下车辆会出现的问题。
目前开车的人越来越多,涉及到各种不同场景,在夜间或者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车身侧方的视野范围受限,这就使驾驶员或者其他车辆无法准确判断车体周围情况从而导致意外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身立柱饰板、车辆及照明控制方法,能够使车辆车身立柱具备发光功能,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光线不足而在车身侧方的视野范围受限时,驾驶员因无法准确判断车体周围情况从而导致意外的问题发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身立柱饰板,所述车身立柱饰板包括基板、检测装置和照明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连接至所述基板,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车辆的预设距离内是否有检测对象。所述照明装置连接至所述基板,且与所述检测装置间隔设置,所述照明装置用于在确定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车体与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为所述目标对象提供照明。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车身立柱饰板设置检测装置,使得检测装置可以具备检测功能,以检测目标对象与车体之间的距离。而车身立柱饰板的照明装置可以在确定检测装置检测到目标对象与车体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对车身侧方区域进行照明,以弥补车身侧方没有照明的短板。故而使得车身立柱饰板可以兼顾检测和照明的双重性能,有利于优化车身立柱饰板的使用性能,使得车身立柱饰板可以为应用车身立柱饰板的车辆提供更大的照度范围,工作可靠性佳。
另外,将照明装置设置在车身立柱饰板上,一方面,照明装置的探射范围大,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车身侧方提供照明,美观性强。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将灯源设置在车门或后视镜所造成的易被撞击而导致损坏的安全问题,有利于提高车身立柱饰板整体的安全性能,且成本较低,能够提高车身立柱饰板整体的生产效率。
而预设距离可以包括第一预设距离和第二预设距离。第一预设距离可适用于车辆行驶的场景,故而第一预设距离可以为行驶中的最小安全车距,即为可能发生碰撞的最大车距。例如,第一预设距离在0-5m的范围内之间(包括端点值0m和 5m)。第二预设距离可适用于车辆停车于光线不足的场景,故而第二预设距离可以为照明装置能为目标对象提供移动照明的最大距离。例如,第二预设距离在 0m-20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m和20m)。而第一预设距离和第二预设距离不相同,并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使得照明装置能够为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不同的照度范围,有利于优化车身立柱饰板的使用性能。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照明装置发出的光束与地面之间的夹角的角度在0°-90°的范围内,角度的灵活调整可以使照明范围最大化。夹角的角度包括端点值0°和90°,不同的场景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有利于应用于不同的场景,灵活性强。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照明灯具、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照明灯具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连接至所述基板,所述第二支架设有滑槽,所述第一支架滑动连接至所述滑槽。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架滑动连接至滑槽即为第一支架能够相对滑槽滑动,可等同于第一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滑动,也即为,第一支架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架做摆动运动。而配合照明灯具相对于第一支架的俯仰角度的调整的性能,使得照明装置不仅可以具有调整车身侧方照明的远近的特性,还可以具有调整平行于车身侧面方向的照明位置的特性,从而能够实现对车身侧面的照明位置进行灵活调整。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转轴,所述照明灯具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架。
可以理解的是,照明灯具能够以转轴为轴心做旋转运动,也即为,照明灯具可以灵活调整角度,以相对于第一支架进行俯仰动作。故而车身立柱饰板应用于车辆的车身立柱后,可以因车身立柱位于车辆的侧方,而使照明装置实现对车身侧方不同距离的地面的照明,有利于使照明范围最大化。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第一齿轮结构,所述第一齿轮结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齿轮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且均位于所述照明灯具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的间隙区域内,所述第二齿轮设于所述照明灯具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用于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以使所述照明灯具相对所述第一支架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电机与第一齿轮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之间的啮合关系,能够通过第一电机的驱动,而使第一齿轮作为主动轮,第二齿轮作为从动轮,而在第一电机工作时,使得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进而使照明灯具相对于第一支架转动。也即为,第一电机能够为照明灯具的角度调整提供动力,从而在第一电机的驱动下,照明灯具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架实现俯仰角度的调整。而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齿轮传动来调整照明灯具的俯仰角度,还具有瞬时传动比恒定与工作平稳性好的特点,并且齿轮传动维护较为简便,有利于降低照明装置的维修成本。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支撑架和与支撑架连接的滑动体,所述照明灯具和所述第一齿轮结构均连接至所述支撑架,所述滑动体滑动连接至所述滑槽。
可以理解的是,滑动体相对于滑槽的滑动,可等同于第一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的滑动,也即为,第一支架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架做摆动运动。而配合照明灯具相对于第一支架的俯仰角度的调整的性能,使得照明装置不仅可以具有调整车身侧方照明的远近的特性,还可以具有调整平行于车身侧面方向的照明位置的特性,从而能够实现对车身侧面的照明位置进行灵活调整。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第二齿轮结构,所述第二齿轮结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电机相连,所述第四齿轮设于所述滑动体上,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用于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四齿轮转动,以使所述滑动体在所述滑槽内滑动,带动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摆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二电机与第三齿轮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之间的啮合关系,能够通过第二电机的驱动,而使第三齿轮作为主动轮,第四齿轮作为从动轮,而在第二电机工作时,使得第三齿轮带动第四齿轮转动,进而使得第一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做摆动运动,以使设置于第一支架上的照明灯具相对于第二支架做摆动运动。
也即为,第二电机能够为第一支架和照明灯具相对于第二支架的左右摆动提供动力,从而在第二电机的驱动下,第一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左右摆动,带动第一支架上的照明灯具相对于第二支架左右摆动。另外,通过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之间的齿轮传动调整第一支架位置,能够达到照明灯具相对于第一支架做俯仰角度调整的同时因为摆动角度不同而可以照向平行于车身侧面方向的不同位置,且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之间为齿轮传动,齿轮传动具有瞬时传动比恒定与工作平稳性好的特点,并且齿轮传动维护较为简便,有利于降低照明装置的维修成本。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照明灯具相对所述第一支架转动的轴心为第一轴线,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摆动的轴心为第二轴线,以平行于地面的表面为参考面,所述第一轴线在所述参考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轴线在所述参考面的正投影相交。也即为,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呈夹角设置,夹角的角度范围可以在0°~90°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和90°)。
示例性地,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可以垂直设置,而垂直的意思不局限于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呈90°夹角,而还可以是其他近似垂直的角度,如89°、88°、87°等。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立柱饰板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背离基板的表面设有疏水层。
示例性地,静态水在疏水层上的水接触角可以大于150°,以使水珠不易附着在盖板上,使车身立柱饰板可以适应户外的场景,尤其适用于雨天的使用情况,车身立柱饰板不会因为雨珠的存在而降低照明效果。从而增加车身立柱饰板适用场景。而疏水层还可以有防水、防雾、防雪、防污染、抗粘连、抗氧化、防腐蚀和自清洁以及防止电流传导等特性,增加了盖板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并且为盖板提供了很好的抗老化能力。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立柱饰板还包括油墨层,所述油墨层覆盖部分所述盖板,所述照明装置发出的光束穿过所述盖板未设置所述油墨层的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油墨层的设置可以使车身立柱饰板更加美观,且未设置油墨层的部分可供照明装置发出光束,不影响其照明性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如上所述的车身立柱饰板,所述车身立柱饰板连接至所述车辆的车身立柱。
示例性地,照明装置与检测模块间隔设置于基板上,且位于基板的同一侧。将照明装置安装于车体中较高位置的车身立柱还可以使照明范围最大化,且车身立柱位置平整,排除因为装置凸起而首当其冲的受到毁坏的可能,降低维修成本。车身立柱不需要像后视镜等位置一样经常需要调整,内部装置不会因为经常活动产生损伤,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照明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车辆的车身立柱饰板,所述车身立柱饰板包括基板和连接至所述基板的照明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目标对象;及
当检测到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存在目标对象时,控制所述照明装置进行发光动作。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判断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目标对象包括:
判断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检测对象;及
当检测到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存在检测对象时,判断所述检测对象是否为目标对象。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当检测到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存在检测对象时,判断所述检测对象是否为目标对象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存在检测对象时,对所述检测对象进行身份信息检测;
判断所述检测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设身份信息;
当确定所述检测对象为所述目标对象时,生成执行指令;及
根据所述执行指令控制所述照明装置进行发光动作。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确定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不存在检测对象时,以第一频率进行检测;及
当确定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存在检测对象时,以第二频率进行检测。
在所述目标对象进入所述车辆的内部时,控制所述照明装置关闭。
当所述照明装置进行发光动作时,控制所述照明装置的光束跟随所述目标对象进行移动,以使所述照明装置的光束与所述地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化。
本申请所提供的照明控制方法可以在目标对象接近车体或者远离车体时,自动控制照明装置为目标对象提供移动照明,协助目标对象顺利进出车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连接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身立柱饰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身立柱饰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身立柱饰板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照明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照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照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照明控制方法的逻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申请,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这些实施方式的限制。
为了方便理解,对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设计的术语进行解释。
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A与B连接,可以是A与B直接相连,也可以是A与B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车辆200配置也越来越人性化。目前开车的人越来越多,涉及到各种不同场景,在夜间或者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车身侧方的视野范围受限,这就使驾驶员或者其他车辆无法准确判断车体210周围情况从而导致意外的发生。
基于此,请结合参阅图1-图9,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照明功能的车身立柱饰板100、应用车身立柱饰板100的车辆200和控制车身立柱饰板100工作的照明控制方法。安装了该车身立柱饰板100的车辆200,一方面,可以在车辆200行驶过程中对车侧的地面进行照射,以达到对周围车辆进行距离警示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车辆200停车时,为驾驶员在接近或者远离车辆200时提供照明功能,使驾驶员能够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还能够顺利进出车辆200,并且能够更清晰的观察车身周围环境,减少因光线不足导致驾驶员忽略周围环境存在的潜在危险而发生意外的情况。
请结合参阅图1-图3,车辆200包括车体210、车身立柱饰板100和控制装置 212,车体210包括车身立柱211,车身立柱饰板100连接至车身立柱211,车身立柱饰板100具有检测功能和为车辆200侧方提供照明的功能,控制装置212用于对车辆200内部的各个装置进行控制,以实现各个装置不同的功能效果。
具体的,车身立柱111可以为A柱,B柱或C柱,容易理解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车身立柱111还可以泛指扰流板,车后侧直立的钣金等。
需说明的是,图1-图3的目的仅在于示意性的描述车体210、车身立柱饰板 100和控制装置212的连接关系,并非是对各个设备的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及数量做具体限定。而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车辆2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车辆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车身立柱饰板100包括基板10、盖板20、检测装置30 和照明装置40。基板10和盖板20层叠设置,且基板10相对于盖板20更靠近车身立柱211,也即为,盖板20位于车身立柱211的最外侧,而照明装置40和检测装置30 均连接至基板10。
需说明的是,图3和图4的目的仅在于示意性的描述基板10、盖板20、检测装置30和照明装置40的连接关系,并非是对各个设备的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及数量做具体限定。而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车身立柱饰板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车身立柱饰板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基板10材质可以为塑料,塑料较易塑形,塑料材质的基板10可以为检测装置 30和照明装置40提供安装位置。检测装置30和照明装置40位于基板10上,与车体210的车身立柱211相连。示例性地,可以在基板10上打孔,以露出照明装置40,避免基板10遮挡照明装置40的照射范围。而照明装置40与基板10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螺钉锁附的方式或者焊接方式等方式。
需说明的是,基板10的形状可以与车身立柱211的形状相适应,而基板10与车身立柱21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如钉接、插接和胶接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基板10 的形状和基板10与车身立柱211的连接方式不做严格限制。
请参阅图4,盖板20位于基板10的外侧,能够起到保护内部装置的作用。而因盖板20覆盖在基板10外侧,且其可以为具有良好透光性的车规级玻璃,从而能够减少对照明装置40发出光束的遮挡,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照明装置40的照明效果。同时车规级玻璃可以使盖板20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照明装置 40的照明效果,并且车规级玻璃还有良好的耐刮擦性能,使盖板20不易因长时间使用而造成明显的透明度下降。
请参阅图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20外侧可以设置疏水层21,示例性地,水珠在疏水层21上的水接触角大于150°,可以使水珠不易附着在盖板20上,使车身立柱饰板100可以适应户外的场景,尤其适用于雨天的使用情况。由此,车身立柱饰板100不会因为雨珠的存在而降低照明效果,从而能够增加车身立柱饰板 100的适用场景。另外,疏水层21还可以有防水、防雾、防雪、防污染、抗粘连、抗氧化、防腐蚀和自清洁以及防止电流传导等特性,增加了盖板20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并且为盖板20提供了很好的抗老化能力。
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车身立柱饰板还包括油墨层,油墨层覆盖部分盖板,照明装置发出的光束穿过盖板未设置油墨层的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油墨层的设置可以使车身立柱饰板更加美观,且未设置油墨层的部分可供照明装置发出光束,不影响其照明性能。
检测装置30可以为UWB(Ultra Wide Band,超宽带技术)模块,或者,检测装置30也可以为具有蓝牙功能的模块。检测装置30可以通过检测技术来检测车体 210与被检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位置或身份信息。被检测的对象可以带有被检测器件的物体,例如带有蓝牙的电子产品,或者智能钥匙等。例如,检测装置30可以与控制装置212电连接,以在检测装置30检测到上述信息时,将上述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212。
照明装置40可以发出光束,以在车身侧方提供良好的照度范围。例如,照明装置40可以与控制装置212电连接,以在控制装置212接收到检测装置30检测到目标对象的信息后,被控制而进行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车身立柱饰板100设置检测装置30,使得检测装置30 可以具备检测功能,以检测目标对象与车体210之间的距离。而车身立柱饰板100 的照明装置40可以在确定检测装置30检测到目标对象与车体210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对车身侧方区域进行照明,以弥补车身侧方没有照明的短板。故而使得车身立柱饰板100可以兼顾检测和照明的双重性能,有利于优化车身立柱饰板 100的使用性能,使得车身立柱饰板100可以为应用车身立柱饰板100的车辆200提供更大的照度范围,工作可靠性佳。
另外,将照明装置40设置在车身立柱饰板100上,一方面,照明装置40的探射范围大,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车身侧方提供照明,美观性强。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将灯源设置在车门或后视镜所造成的易被撞击而导致损坏的安全问题,有利于提高车身立柱饰板100整体的安全性能,且成本较低,能够提高车身立柱饰板100整体的生产效率。
示例性地,检测装置30位于基板10的下方,照明装置40位于基板10的上方,其中,基板10的下方为靠近地面的一侧,基板10的上方为远离地面的一侧。检测装置30与照明装置40设于基板10上。另外,目标对象可以是符合预设身份信息的驾驶员或其他人,或者,目标对象可以是其他车辆。
在一种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车辆200为行驶状态,目标对象为其他车辆。具体而言,在车辆200行驶过程中,检测装置30能够实时检测其所在车辆200与其他车辆之间的距离,并生成距离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212。控制装置212在接收到检测装置30的距离信息时,判断距离信息中车辆200与其他车辆之间的实时距离是否小于第一预设距离,其中,第一预设距离为行驶中的最小安全车距,第一预设距离为0m-5m之间(包括端点值0m和5m)。
当距离信息中,车辆200与其他车辆之间的实施距离大于第一预设距离时,表示车辆200与其他车辆的行驶互不干涉,车辆200为安全行驶状态,照明装置40不发光。当距离信息中,车辆200与其他车辆之间的实时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时,控制装置212控制照明装置40开启,以进行发光动作。其中,照明装置40的发光动作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对车侧地面进行照射、亮度由弱到强或者由强到弱的周期性变化、在车侧形成警示图案、在车侧进行闪烁和光束颜色变化等。
示例性地,照明装置40发射的光束与地面形成夹角,且夹角在0°-90°范围内不断变化(包括端点值0°和90°),照明装置40不仅可以通过发出光束在地面形成光带提示安全距离,还可以通过光束的由弱到强或者由强到弱周期性的变化起到警示作用。照明装置40发光形成的警示图案可以是任何常规警示作用的图案,例如三角形、圆形和叹号等,照明装置40也可以进行闪烁起到警示作用。例如,闪烁可以是每秒内照明装置40进行1-100次的发光,光束颜色变化可以是任何能引起注意的颜色变化,如白光变为黄光、白光变为红光或者颜色周期性变化等。照明装置40工作后可以对与己方车辆200距离过近的车辆进行提醒警示,使驾驶员意识到车距过近,及时的调整车距,从而减少意外的发生。
示例性地,控制装置212可以通过LIN通讯(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局域互联网络)或者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控制照明装置 40工作。
在另一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车辆200停车于较昏暗的场景下,目标对象为接近车辆200的活动对象或者物体。具体而言,在车辆200停车于光线不足的场景下,检测装置30可以保持在第一频率下进行距离检测,第一频率是指检测装置30在其自身的检测范围内保持较低频率进行检测。例如,检测装置30的检测范围可以是距离车体0m-20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m和20m)。第一频率可以为每3-5s检测一次。
当检测装置30检测到车体210与检测对象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时,满足开启照明装置40的一个条件。检测装置30开始以第二频率进行检测。其中,检测对象可以是其与车辆200的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且还未进行身份信息检测的人或物体。第二预设距离可以是照明装置40能为目标对象提供移动照明的最大距离,例如,第二预设距离车体0m-20m的范围内满足开启照明装置40(包括端点值0m和 20m)。目标对象为在第二预设距离内符合预设身份信息的对象。第二频率是指检测装置30在其自身的检测范围内保持较高频率进行检测。例如,检测装置30的检测范围可以是距离车体0m-20m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m和20m),第一频率可以为每0-1s检测一次。
当检测装置30检测到检测对象身份信息为预设身份信息时,确定检测对象为目标对象,满足开启照明装置40的另一个条件,控制装置212获得检测装置30信息控制照明装置40工作。当身份信息不符合预设身份信息时,检测装置30保持在第一频率下进行距离检测。照明装置40接收控制装置212的指令进行照明。照明装置 40开启后,检测装置30可以保持在第二频率下进行目标对象位置检测,控制装置可以212获得检测装置30目标对象位置信息控制照明装置40朝目标对象所在位置照明,实现车辆200停车状态下,在驾驶员进入车内或者离开车辆200的过程中提供照明服务。
请结合参阅图6和图7,照明装置40安装于基板10的一侧,照明装置40包括照明灯具41、转轴42、第一支架44、第二支架46、第一齿轮结构43、第二齿轮结构 45。
照明灯具41通过转轴42与第一支架44转动连接,也即为,照明灯具41能够相对第一支架44转动而进行俯仰动作。
可以理解的是,照明灯具41能够以转轴42为轴心做旋转运动,也即为,照明灯具41可以灵活调整角度,以相对于第一支架44进行俯仰动作。故而车身立柱饰板100应用于车辆200的车身立柱212后,可以因车身立柱212位于车辆200的侧方,而使照明装置40实现对车身侧方不同距离的地面的照明,有利于使照明范围最大化。
例如,可以在0°-90°的范围内做下俯动作(包括端点值0°和90°),或者,也可以在90°-180°的范围内做上仰动作(包括端点值90°和180°),进而使照明灯具41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架44做0°-180°的俯仰动作(包括端点值0°和180°),有利于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灵活调整转动角度。
示例性地,照明灯具41包括镜头411与光源,光源可以为激光镭射灯。激光镭射灯可以向指定方向发出光照,且亮度高,可以出现清楚的光线边界,方便照明装置40在行驶过程中对车侧照明,起到警示安全边界的作用。镜头411可以对光束进行处理,例如,形成图案、增强亮度、使光束有清楚边界和颜色改变等等。
第一齿轮结构43设于照明灯具41与第一支架44之间的间隙内,第一齿轮结构 43用于为照明灯具41的旋转运动提供动力,使得照明灯具41能够相对第一支架44 进行转动,应用于车辆200的车身立柱后,照明灯具41发出的光线在与地面平行状态下可向下俯角90°,向上仰角90°。照明灯具41可以实现对车身侧方不同距离的地面的照明。照明灯具41发射的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大小在0°-90°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和90°)。
第一齿轮结构43包括第一电机433、第一齿轮432和第二齿轮431。第一电机433 和第一齿轮432设于第一支架44上,且位于照明灯具41与第一支架44之间的间隙区域内,第二齿轮431设于照明灯具41上,第一齿轮432与第一电机433连接,第一齿轮432与第二齿轮431相互啮合,第一齿轮432用于在第一电机433的驱动下,带动第二齿轮431转动,以使照明灯具41相对第一支架44转动,从而实现调整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实现对车身侧面不同距离的位置进行照明。照明灯具41通过转轴42与第一支架44转动连接,也即为,照明灯具41能够相对第一支架44转动,从而实现俯仰角度的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电机433与第一齿轮432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一齿轮432和第二齿轮431之间的啮合关系,能够通过第一电机433的驱动,而使第一齿轮432作为主动轮,第二齿轮431作为从动轮,而在第一电机433工作时,使得第一齿轮432带动第二齿轮431转动,进而使照明灯具41相对于第一支架44转动。也即为,第一电机433能够为照明灯具41的角度调整提供动力,从而在第一电机433的驱动下,照明灯具41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架44实现俯仰角度的调整。而通过第一齿轮432与第二齿轮431之间的齿轮传动以调整照明灯具41的俯仰角度,还具有瞬时传动比恒定与工作平稳性好的特点,并且齿轮传动维护较为简便,有利于降低照明装置40的维修成本。
请继续参阅图6和图7,第二支架46可连接至基板10,以使照明装置40固定至基板10。例如,第二支架46可通过螺丝锁附的方式连接至基板10。而第二支架46 设有滑槽461,第一支架44包括支撑架441与滑动体442,照明灯具41和第一齿轮结构43连接至支撑架441,滑动体442滑动连接至滑槽461。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滑动体442相对于滑槽461的滑动,可等同于第二支架46相对于第一支架44的滑动,也即为,第一支架44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架46做摆动运动。而配合照明灯具相对于第一支架44的俯仰角度的调整的性能,使得照明装置40不仅可以具有调整车身侧方照明的远近的特性,还可以具有调整平行于车身侧面方向的照明位置的特性,从而能够实现对车身侧面的照明位置的灵活调整。
示例性地,滑动体442可以呈半圆环的形状,第二支架46的滑槽461也为半圆弧形,滑动体442可以设于滑槽461中,滑动体442可以与滑槽461滑动连接。
第二齿轮结构45连接至第二支架46,第二齿轮结构45包括第二电机453、第三齿轮452和第四齿轮451,第二电机453设于第二支架46上,第三齿轮452与第二电机453相连,第四齿轮451设于第一支架44的滑动体442上,第三齿轮452与第四齿轮451相互啮合,第三齿轮452用于在第二电机453的驱动下,带动第四齿轮451转动,以使第一支架44在滑槽461内滑动。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通过第二电机453与第三齿轮452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三齿轮452和第四齿轮451之间的啮合关系,能够通过第二电机453的驱动,而使第三齿轮452作为主动轮,第四齿轮451作为从动轮,而在第二电机453工作时,使得第三齿轮452带动第四齿轮451转动,进而使得第一支架44相对于第二支架46 做摆动运动,以使设置于第一支架44上的照明灯具41相对于第二支架46做摆动运动。也即为,第二电机453能够为第一支架44和照明灯具41相对于第二支架46的左右摆动提供动力,从而在第二电机453的驱动下,第一支架44相对于第二支架46 左右摆动,带动第一支架44上的照明灯具41相对于第二支架46左右摆动。另外,通过第三齿轮452与第四齿轮451之间的齿轮传动调整第一支架44位置,能够达到照明灯具41相对于第一支架44做俯仰角度调整的同时因为摆动角度不同而可以照向平行于车身侧面方向的不同位置,且第三齿轮452与第四齿轮451之间为齿轮传动,齿轮传动具有瞬时传动比恒定与工作平稳性好的特点,并且齿轮传动维护较为简便,有利于降低照明装置40的维修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照明灯具41相对第一支架44转动的轴心为第一轴线,第一支架44相对第二支架46摆动的轴心为第二轴线,以平行于地面的表面为参考面,第一轴线在参考面的正投影与第二轴线在参考面的正投影相交。也即为,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呈夹角设置,夹角的角度范围可以在0°~90°的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和90°)。
示例性地,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可以垂直设置,而垂直的意思不局限于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呈90°夹角,而还可以是其他近似垂直的角度,如89°、88°、87°等。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照明灯具41相对第一支架44转动和照明装置40相对于第二支架46左右摆动,照明装置40不仅可以调整车身侧方照明的远近还可以调整平行于车身侧面方向的照明位置,实现对车身侧面的照明位置的灵活调整,方便在车辆200行驶过程中,调控照明警示图案在车身侧的距离,并且实现在停车状态下,对车身侧方提供移动照明。
请结合参阅图8和图10,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照明控制方法,应用于车辆200的车身立柱饰板100,其中,车身立柱饰板100的具体结构可参照图1-图6以及上文的描述,且如下方法的描述中,关于车身立柱饰板100结构的改进,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均可应用至上文的车身立柱饰板100的描述,方法包括:
S100:判断车辆200的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目标对象。
S200:当检测到车辆200的预设范围内存在目标对象时,控制照明装置40进行发光动作。
如下将对S100和S200的具体步骤进行描述。
S100:判断车辆200的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目标对象。
首先,判断车辆200的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检测对象;
具体为,以第一频率检测车辆200与被检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车辆 200的预设距离,若车辆200与被检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小于车辆200的预设距离,则确定检测对象存在,此时检测频率变为第二频率。其中,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不相同,第一频率是指检测装置30在其自身的检测范围内保持较低频率进行检测。例如,第一频率可以为每3-5s检测一次。第二频率是指检测装置30在其自身的检测范围内保持较高频率进行检测。例如,第一频率可以为每0-1s检测一次。
然后,当检测到车辆200的预设范围内存在检测对象时,判断检测对象是否为目标对象。具体为检测装置30检测该检测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设的身份信息,若是则检测对象为目标对象。
S200:当检测到车辆200的预设范围内存在目标对象时,控制照明装置40进行发光动作。
具体为当检测到车辆200的预设范围内存在目标对象后,生成执行指令,根据执行指令控制照明装置40进行发光动作。
示例性地,当照明装置40进行发光动作时,照明装置40的光束跟随目标对象进行移动,以使照明装置40的光束与地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化。例如,当目标对象与车辆200之间的距离逐渐靠近时,光束与地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大。当目标对象与车辆200之间的距离逐渐远离时,光束与地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
请结合参阅图8和图9,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照明控制方法中,除上述步骤S100和200外,还可以包括步骤S300。
S300:当目标对象不在车辆200的预设范围内时控制照明装置40停止发光动作。
示例性地,不在车辆200的预设范围内可以是目标对象进入车辆200内部,或者目标对象远离至与车辆200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例如,车辆200座椅可以设置传感器,传感器可以识别目标对象是否进入车内。
本发明提供的照明控制方法应用于车体210的车身立柱211照明,此方法在没有检测对象时保持第一频率检测,在检测对象存在时提高检测频率,这种方式使检测过程更加节能高效,能够防止无意义的频繁检测造成能量的浪费,同时又可以在检测对象靠近时提高检测频率,判断检测对象是否为目标对象,在第二频率下完成检测过程,可以减少等待时间,更加及时的为目标对象提供照明服务。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车身立柱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立柱饰板包括:
基板;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连接至所述基板,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车体与目标对象之间的距离;及
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连接至所述基板,且与所述检测装置间隔设置,所述照明装置用于在确定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车体与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时,为所述目标对象提供照明,所述照明装置发出的光束与地面之间的夹角的角度在0°-90°的范围内,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照明灯具、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转轴、第一齿轮结构和第二齿轮结构;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支撑架和与所述支撑架连接的滑动体,所述照明灯具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至所述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架连接至所述基板,所述第二支架设有滑槽,所述滑动体滑动连接至所述滑槽;
所述第一齿轮结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齿轮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且均位于所述照明灯具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的间隙区域内,所述第二齿轮设于所述照明灯具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用于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以使所述照明灯具相对所述第一支架转动;
所述第二齿轮结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电机相连,所述第四齿轮设于所述滑动体上,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用于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四齿轮转动,以使所述滑动体在所述滑槽内滑动,带动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立柱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具相对所述第一支架转动的轴心为第一轴线,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摆动的轴心为第二轴线,以平行于地面的表面为参考面,所述第一轴线在所述参考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轴线在所述参考面的正投影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立柱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立柱饰板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设有疏水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立柱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立柱饰板还包括油墨层,所述油墨层覆盖部分所述盖板,所述照明装置发出的光束穿过所述盖板未设置所述油墨层的部分。
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立柱饰板,所述车身立柱饰板连接至所述车体的车身立柱。
6.一种照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车辆的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立柱饰板,所述车身立柱饰板包括基板和连接至所述基板的照明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目标对象;及
当检测到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存在所述目标对象时,控制所述照明装置进行发光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目标对象包括:
判断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检测对象;及
当检测到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存在所述检测对象时,判断所述检测对象是否为所述目标对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检测到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存在所述检测对象时,判断所述检测对象是否为所述目标对象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存在所述检测对象时,对所述检测对象进行身份信息检测;
判断所述检测对象的身份信息是否为预设身份信息;
当确定所述检测对象为所述目标对象时,生成执行指令;及
根据所述执行指令控制所述照明装置进行发光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确定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不存在所述检测对象时,以第一频率进行检测;及
当确定所述车辆的预设范围内存在所述检测对象时,以第二频率进行检测。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照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对象进入所述车辆的内部时,控制所述照明装置关闭。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照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照明装置进行发光动作时,控制所述照明装置的光束跟随所述目标对象进行移动,以使所述照明装置的光束与地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化。
CN202111160171.7A 2021-09-30 2021-09-30 车身立柱饰板、车辆及照明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8591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60171.7A CN113859137B (zh) 2021-09-30 2021-09-30 车身立柱饰板、车辆及照明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60171.7A CN113859137B (zh) 2021-09-30 2021-09-30 车身立柱饰板、车辆及照明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9137A CN113859137A (zh) 2021-12-31
CN113859137B true CN113859137B (zh) 2022-07-19

Family

ID=79001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60171.7A Active CN113859137B (zh) 2021-09-30 2021-09-30 车身立柱饰板、车辆及照明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59137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39480A (ja) * 1995-06-12 1996-12-24 Toyoda Gosei Co Ltd フェンダマーカ表示装置
JPH11120498A (ja) * 1997-10-18 1999-04-30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障害物警報装置
CN201272316Y (zh) * 2008-09-09 2009-07-15 动力新跃(北京)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侧向距离监测警示系统
CN106864367A (zh) * 2017-04-14 2017-06-20 南京工程学院 基于雷达检测及图像显示的汽车防碰撞预警系统及方法
CN107839594A (zh) * 2016-09-21 2018-03-27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障碍检测装置和方法
CN207657780U (zh) * 2017-12-07 2018-07-27 广州德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动控制装置的车辆
CN208069518U (zh) * 2018-01-22 2018-11-09 江苏金美尚车业有限公司 汽车侧视辅助灯照明系统
CN109177865A (zh) * 2018-08-31 2019-01-11 华东交通大学 一种汽车灯光自适应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12731449A (zh) * 2020-12-23 2021-04-30 深圳砺剑天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障碍物识别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39480A (ja) * 1995-06-12 1996-12-24 Toyoda Gosei Co Ltd フェンダマーカ表示装置
JPH11120498A (ja) * 1997-10-18 1999-04-30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障害物警報装置
CN201272316Y (zh) * 2008-09-09 2009-07-15 动力新跃(北京)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侧向距离监测警示系统
CN107839594A (zh) * 2016-09-21 2018-03-27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障碍检测装置和方法
CN106864367A (zh) * 2017-04-14 2017-06-20 南京工程学院 基于雷达检测及图像显示的汽车防碰撞预警系统及方法
CN207657780U (zh) * 2017-12-07 2018-07-27 广州德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动控制装置的车辆
CN208069518U (zh) * 2018-01-22 2018-11-09 江苏金美尚车业有限公司 汽车侧视辅助灯照明系统
CN109177865A (zh) * 2018-08-31 2019-01-11 华东交通大学 一种汽车灯光自适应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12731449A (zh) * 2020-12-23 2021-04-30 深圳砺剑天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雷达障碍物识别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9137A (zh) 2021-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7823B2 (en) Exterior rearview device with illumination functions
CN106585481A (zh) 带有动态光束图案的车辆照明系统
EP3342643B1 (en) Exterior rearview device with illumination functions
CN209409898U (zh) 车辆及其自适应灯光控制系统
US7052149B2 (en) Exterior vehicle mirror with auxiliary mirror having position marker indicating position of vehicle
US11696383B2 (en) Continuous safety light
CN208264097U (zh) 一种防炫目汽车大灯控制系统
CN113859137B (zh) 车身立柱饰板、车辆及照明控制方法
CN111114426A (zh) 一种转向警示方法
CN111031644A (zh) 一种可根据外部环境自适应调节亮度系统
CN101468621A (zh) 车用辅助照明系统
JP2007112251A (ja) 車両用照明装置
JP3574852B1 (ja) ドアミラー
KR101842804B1 (ko) 자동 배광가변형 조명 및 제어 시스템
CN202598400U (zh) 前照灯光型调节用遮光板结构
CN107036024B (zh) 车灯及汽车
CN111086443A (zh) 一种机动车辆用照明装置
JP3436359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バイザー
CN211308382U (zh) 迎宾装置及车辆
JP2001347881A (ja) 運転者の顔方向検出装置
CN214523556U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灯光控制系统
CN217515064U (zh) 集成于车内后视镜底座的ads指示灯
CN212529470U (zh) 一种照明装置
CN114872611B (zh) 一种led灯汽车晴雨挡
WO2005123451A1 (en) Adjustable multi-function vehicle approach ground and object lighting equi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