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25546B - 避难装置 - Google Patents

避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25546B
CN113825546B CN202080034230.3A CN202080034230A CN113825546B CN 113825546 B CN113825546 B CN 113825546B CN 202080034230 A CN202080034230 A CN 202080034230A CN 113825546 B CN113825546 B CN 1138255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lock
hook
armrest
hook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42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25546A (zh
Inventor
城户宪昌
藤谷哲也
寺冈宗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gar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gar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gar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gar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25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55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255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255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00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 A62B1/02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by making use of rescue cages, bag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00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00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 A62B1/02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by making use of rescue cages, bags, or the like
    • A62B1/04Single parts, e.g. fastening devic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Ladder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Types And Forms Of Lifts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难装置,其操作性良好。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在保持在开设于上层侧的地面(1)的避难用开口(2)内的待机位置与下层地面(3)之间被升降驱动的升降台(4);在卡定位置与配置于避难用开口(2)周缘的被卡定部(5)卡定并将升降台(4)保持在待机位置的旋转自如的钩部件(6);锁定部件(9),其在锁定位置使锁定侧突部(7)与形成于上述钩部件(6)的钩侧突部(8)卡定而限制该钩部件(6)向卡定解除位置的移动,伴随向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并通过升降台(4)的自重使钩部件(6)向卡定解除位置移动,从而允许升降台(4)下降;以及对上述锁定部件(9)进行旋转操作的锁定操作部(10)。

Description

避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避难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使升降台在上下层间移动的避难装置,已知专利第5648248号公报所记载的装置。
在该现有例中,升降台沿在上下层间设置的导向部件移动自如,通过卡定设置于导向部件的锁部件而被保持在上层,下降操作通过使锁部件从与升降台的卡定位置退避来进行。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例中,在升降台的下降操作时,需要使由于升降台的负载而产生较大的摩擦力的锁部件移动至退避位置,因此,存在需要较大的操作力而操作性变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缺点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操作性良好的避难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提供下述避难装置而实现:具有在被保持在向上层开设的避难用开口内的待机位置与下层之间被升降驱动的升降台、在卡定位置与配置于避难用开口周缘的被卡定部卡定并将升降台保持在待机位置的旋转自如的钩部件、在锁定位置将锁定侧突部卡定于形成于钩部件的钩侧突部而限制钩部件向卡定解除位置的移动、伴随向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并通过升降台的自重使钩部件向卡定解除位置移动而允许升降台下降的锁定部件、对锁定部件进行旋转操作的锁定操作部。
钩部件利用锁定部件限制向卡定解除方向的移动,将升降台保持在待机位置,若解除利用锁定部件的限制,则由于升降台的自重向卡定解除位置移动。
在未直接操作锁定部件的本发明中,能够适当决定锁定部件操作时的手柄比、钩部件与锁定部件的卡定部位的接触状态等,因此,能够降低解除操作力,能提高操作性。
另外,避难装置能够构成为,锁定部件在锁定解除位置被向锁定位置侧加力,并且,锁定部件和钩部件使锁定位置方向的移动路径与卡定位置方向的移动路径互相闭合并保持在锁定解除位置和卡定解除位置,
在钩部件上设置有在升降台的上升时与被卡定部抵接且向卡定位置侧驱动该钩部件的干涉突部。
在本方案中,若在待机位置使锁定部件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则钩部件解除利用锁定部件的限制,通过升降台的自重解除卡定。移动至卡定解除位置的钩部件利用移动至锁定解除位置的锁定部件限制向卡定位置方向的移动,并停留在该位置。
另一方面,在钩部件上设置有干涉突部,若升降台在保持卡定解除状态的状态下上升,则干涉突部与被卡定部碰撞接触,钩部件向卡定位置转移。由此,由卡定部件堵塞的锁定部件向锁定位置侧的移动路径开放,通过向锁定位置方向的作用力向锁定位置转移,之后,升降台被保持在待机位置。
通过以上那样构成,在从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转移时,以钩部件覆盖被卡定部的方式直接移动至锁定位置,因此能可靠地进行卡定动作,提高动作可靠性。
分别向卡定解除位置及锁定位置侧加力的结构能通过在钩部件与锁定部件上分别安装扭簧实现。
若利用拉伸部件连结钩部件和锁定部件,则能使结构简单。
在钩部件卡定于被卡定部的状态下将锁定部件保持在锁定位置的结构能通过在锁定部件上设置用于确定锁定位置侧旋转终端的适当的限制部件来实现,但若决定为不将锁定部件的旋转终端作为限制部件使用,则结构简单。
这种避难装置能够构成为,锁定部件的旋转中心配置于通过从钩侧突部向锁定侧突部的负载产生向锁定位置侧的旋转力的位置,并且,在锁定部件上设置有与钩部件的卡定解除位置侧的边缘抵接且限制超过该锁定部件的锁定位置的旋转的钩抵接部。
在本例中,若锁定部件从钩部件受到卡定解除位置方向的力,则产生超过锁定位置而旋转的旋转力,锁定部件的钩抵接部压接于钩部件而被保持在锁定位置。
若在该状态下锁定部件进一步从钩部件受到卡定解除方向的力,则限制锁定部件的旋转,因此,在锁定部件上产生旋转中心方向的压缩力等的轴力,在该状态下维持锁定部件,维持钩部件的锁定状态。
另外,在构成锁定侧突部及钩侧突部形成在以锁定部件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的避难装置的情况下,能够降低锁定部件向锁定解除位置侧的操作力,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案,避难装置能够构成为具有:一端连结于锁定部件并将锁定操作部的操作力传递至锁定部件的金属丝装置;以及在与锁定部件的旋转动作面平行的面内对金属丝装置向锁定部件的操作力传递方向进行导向的金属丝导向件。
在本方案中,在进行钩部件的卡定解除操作的锁定部件上连结金属丝装置的一端部(动作侧端部),动作侧端部的动作方向通过金属丝导向件在与锁定部件的旋转动作面平行的面内被引导。
其结果,施加于连结金属丝装置的另一端部(操作侧端部)的锁定操作部的操作力有效地传递钩部件的解除操作力,因此能够使操作感良好。
在该情况下,能够构成下述避难装置:锁定部件的旋转动作面与对升降台进行导向的导向支柱的左右侧壁面平行,并且在隔着该导向支柱的左右两侧壁的位置配置一对,金属丝装置连结于对锁定部件间进行连结的动作杆体。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案,能够构成避难装置:在配置于导向支柱的附近的锁定部件上具有传递锁定操作部的操作力的金属丝装置,在金属丝装置与锁定部件之间安装有将金属丝装置的动作方向变换为向锁定部件的锁定解除方向的动作方向的变换部。
被卡定部只要是避难用开口的周缘,则能够配置于适当位置,但确保强度方面期望设置于导向支柱的避难用开口附近部,在该情况下,钩部件及锁定部件配置于接近升降台上的导向支柱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导向支柱周围设置缓降装置与导向支柱的连结部、导向支柱的与避难用开口的连结部、或在升降台上倒伏自如地设置扶手的情况下,扶手的脚部等多个部件密集于狭窄的场所,金属丝装置的配线需要进行防止金属丝切断、与涉及于缺陷的产生的部件的干涉。
但是,若金属丝装置减小弯曲曲率,则内金属丝与外金属丝的滑动接触部的摩擦变大,需要对操作部施加较大的操作力,引起操作性下降。
在金属丝装置与锁定部件之间配置变换部的本方案中,不会产生使金属丝装置的配线路径与其他部件干涉,并且,能够以不会产生与过小的弯曲曲率的弯曲部的方式决定,因此,能够实现操作性的提高,操作可靠性也提高。
另外,能够构成下述避难装置:锁定部件配置有在与导向支柱的前后壁面平行的面内进行动作的一对,变换部具有:对锁定部件之间进行连结的动作杆体;具备与动作杆体的轴部卡定的杆体卡定部且连结于金属丝装置,在金属丝拉伸操作时杆体卡定部在朝向锁定部件的锁定解除位置侧移动的方向旋转的开放手柄。
在本方案中,若对金属丝装置施加拉伸操作力,则开放手柄旋转而在预定方向上并进驱动动作杆体,使锁定部件进行动作。
另外,构成锁定部件分别配置于升降台的左右对称位置,锁定操作部在设置在升降台上的扶手上配置一对,并且,在锁定操作部上设置有相互啮合的齿轮状部的避难装置的情况下,即使操作配置于左右任意的扶手上的锁定操作部,也能够使相反侧的锁定操作部同步地进行动作,因此能够使左右的锁定部件正确地同步进行动作。
其结果,能够可靠地防止左右的任一方先于另一方被解除锁定,能够提高动作可靠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避难装置的操作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避难装置的图。
图2是表示盖体开放的状态的图。
图3A是表示壳体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3B是壳体的变形例的图3A的B部放大图。
图4是升降台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5A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在升降台上载置了轮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是表示倒伏姿势的扶手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9A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图,是表示开始向立起姿势转移开始不久之后的图。
图9B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图,是表示向立起姿势的转移操作结束不久之前的图。
图9C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图,是表示立起姿势的图。
图9D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图,是表示暂时保持姿势的图。
图10a是表示扶手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开始向立起姿势转移开始不久之后的图。
图10B是表示扶手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暂时保持姿势的图。
图10C是表示扶手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立起姿势的图。
图11是表示锁定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锁定操作部的主视图。
图12B是表示锁定操作部的后视图。
图13是表示固定状态的倾斜体的图。
图14是表示吊下状态的倾斜体的图。
图15A是表示锁定状态的铰链板的侧视图。
图15B是表示锁定状态的铰链板的连杆结构图。
图16A是表示铰链板的动作的图,是表示着地状态的图。
图16B是表示铰链板的动作的图,是表示升降台到达待机位置不久之前的图。
图17A是表示倾斜体的变形例的图,是突部形成部的立体图。
图17B是表示倾斜体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固定状态的图。
图18A是表示图17的倾斜体的动作的图,是表示吊下状态的图。
图18B是表示图17的倾斜体的动作的图,是表示向固定状态转移不久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变换部的立体图。
图20A是表示钩部件的动作的图,是表示卡定状态的图。
图20B是表示钩部件的动作的图,是表示解除了锁定状态不久之后的图。
图20C是表示钩部件的动作的图,是表示锁定解除状态的图。
图20D是表示钩部件的动作的图,是表示锁定解除且升降台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升降台保持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2A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钩部件的动作的图,是表示卡定状态的图。
图22B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钩部件的动作的图,是表示解除了锁定状态不久之后的图。
图23A是表示图22的钩部件的动作的图,是表示钩辅助部件由于升降台的上升而与被卡定部碰撞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23B是表示图22的钩部件的动作的图,是表示升降台进一步上升而干涉突部与被卡定部抵接不久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24A是表示变换部的动作的图,是图19的24A方向向视图。
图24B是表示变换部的动作的图,是图24a的24B-24B剖视图。
图25A是表示变换部的动作的图,是表示旋转驱动开放手柄的状态的图。
图25B是表示变换部的动作的图,是表示解除对锁定操作部的操作力的状态的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图,是与图4对应的图。
图27是图26的27A部放大图。
图28A是表示钩部件的动作的与图20对应的图,是表示卡定状态的图。
图28B是表示钩部件的动作的与图20对应的图,是表示解除了锁定状态不久之后的图。
图28C是表示钩部件的动作的与图20对应的图,是表示锁定解除状态的图。
图28D是表示钩部件的动作的与图20对应的图,是表示锁定解除且升降台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29是表示升降台保持机构的立体图。
图30A是表示锁定部件的操作状态的图,是表示未操作锁定操作部的状态的图。
图30B是表示锁定部件的操作状态的图,是表示操作了锁定操作部的状态的图。
图31是表示扶手下端部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立起姿势的扶手的侧视图。
图33A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剖视图,是表示倒伏姿势的图。
图33B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剖视图,是表示从倒伏姿势向立起姿势的转移途中的图。
图34A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剖视图,是表示立起姿势的图。
图34B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剖视图,是表示向动作位置侧操作锁定操作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35A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剖视图,是表示将锁定操作部件旋转操作至动作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35B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剖视图,是表示扶手向倒伏姿势侧旋转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以下图1所示,避难装置具有嵌合固定于开设于上层侧的地面1的开口并形成避难用开口2的壳体2a、用于堵塞避难用开口2的盖体21、竖立设置于下层的地面3上且上端固定于上述避难用开口2的导向支柱14以及升降台4。
如图1所示,升降台4在被保持在避难用开口2内的待机位置与从该待机位置沿导向支柱14下降并着地在下层地面3上的避难位置之间被升降驱动。
上述导向支柱14是具有适当的压曲强度的中空管体,例如通过对铝进行挤压成形而形成。该导向支柱14的下端部固定于下层的地面板,上端部固定于壳体2a。
另外,在导向支柱14的一侧壁面形成有齿槽14a。如图1所示,齿槽14a在不锈钢等高强度的板材上以预定间距形成凹部14b,沿导向支柱14的大致全长形成。
另外,在该情况下,如图3A、3B所示,若在壳体2a的周缘的下端形成凹部2b,则能够防止升降台4从退避位置上升并到达待机位置时的下盖与壳体2a下缘的碰撞声音的产生。
另外,如图4、5所示,在导向支柱14的中空部收纳有由图外的金属丝吊下的重锤22,在升降台4到达了下层后,若使用者从升降台4上下来,则升降台4利用重锤22的重量恢复到待机位置。
如图6所示,升降台4形成为具有轮椅23的使用者能够乘坐的充分的宽度以及耐负载,轮椅23能够从图4、6中的左侧的后缘部进入中央部的轮椅搭载区域4a。在轮椅搭载区域4a的斜后方形成有用于帮助者乘坐的辅助空间4b。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轮椅23的行进方向(图4中的右侧)作为“前方”,将乘入侧作为“后方”,在图中将上下方向作为“侧方”。
如图4、5所示,在该升降台4的各侧边部开设有上述导向支柱14插通的支柱插通开口4c,隔着支柱插通开口4c在前后搭载用于使升降台4的下降速度下降的缓降装置24。在缓降装置24的旋转轴上固定有与上述导向支柱14的凹部14b啮合的小齿轮24b,通过利用缓降装置24使该小齿轮24b的转数减速而减小升降台4的下降速度。
另外,在升降台4上配置有与导向支柱14的前后方向壁面以及外侧的侧壁面抵接的辊4d,限制升降时的晃动等。
另外,在升降台4的前缘部配置有扶手25。扶手25将管体折弯而形成,具有横杆25a、从横杆25a的两端沿直角方向延伸的纵杆25b而形成为U字形状。该扶手25向升降台4的安装通过将各纵杆25b的自由端部旋转自如地连结于被固定在升降台4上的扶手托架26来进行。
上述扶手25能够在图1所示的沿升降台4的表面的倒伏姿势和图2所示的横杆25a被向上方拉起的立起姿势之间旋转移动。扶手25向立起姿势侧被加力,通过堵塞盖体21而保持倒伏姿势,伴随盖体21的开放操作而自动地向立起姿势转移。
在图7、图8中表示扶手25的详细。如图8所示,扶手25的各纵杆25b为了将下端部作为锁定操作片25c发挥功能,在距下端稍上方位置连结于扶手托架26,通过扭簧27施加立起姿势侧、即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的作用力。
如图8所示,在扶手托架26上形成有连结后述的锁定位置、锁定解除位置以及暂时保持位置间的长孔状的移动通路26a,架设在两个扶手托架26之间的杆状的扶手锁定体28的两端插入移动通路26a。
如图9C所示,上述锁定位置设置于在扶手25处于立起姿势时,扶手锁定体28堵塞锁定操作片20c向倒伏姿势侧的移动路径的位置,在图9B中扶手锁定体28所处的锁定解除位置设置于扶手锁定体28不与锁定操作片25c的移动轨迹干涉的位置。
另外,在图9D中扶手锁定体28所处的暂时保持位置从锁定解除位置向后方延伸设置,设置于使不与锁定操作片25c的移动轨迹干涉的非干涉路径26b的终端再次进入与锁定操作片25c的移动轨迹干涉的区域的位置,在本例中,通过使扶手锁定体28能嵌合的切口状的凹部26c在扶手25的旋转中心方向上延伸而形成。
另外,为了确定上述扶手锁定体28在移动路径26a内的位置,在扶手锁定体28上连结一端固定于扶手25的旋转中心(C25)的第一拉伸弹簧29和一端固定于扶手托架26的前端部的第二拉伸弹簧30。
因此,在本例中,若打开盖体21,则扶手25从图8所示的倒伏姿势通过扭簧27的复原力向立起姿势侧移动。首先,如图9A所示,伴随向立起姿势的转移,锁定操作片25c与被保持在锁定位置的扶手锁定体28干涉,且伴随向立起姿势侧移动,如图9B所示,将扶手锁定体28向锁定解除位置侧按出。
之后,若扶手25进一步向立起姿势侧移动,则扶手锁定体28通过第一、第二拉伸弹簧29、30的复原力如图9C所示向锁定位置复位。
在扶手25处于立起姿势时,如图9C所示,位于锁定位置的扶手锁定体28通过移动通路的壁面限制锁定操作片25c向倒伏位置方向的移动,因此即使对扶手25施加倒伏方向的力,扶手25也不会倒伏。
如图9D所示,若使扶手锁定体28从该状态超过锁定解除位置而移动至暂时保持位置,则扶手锁定体28通过第一拉伸弹簧29被向暂时保持位置的终端壁按压,并且利用第二拉伸弹簧30的作用力的锁定位置方向的移动被由凹部26c的壁面形成的限制壁26d遮挡,结果,不会从暂时保持位置脱离。
另外,如图4、5所示,扶手锁定体28的中心部向升降台4的后方开放,因此,仅通过将该扶手锁定体28的中心部向后方压入,扶手锁定体28向非干涉路径26b的终端移动,之后,若结束压入操作,则能够利用第一拉伸弹簧29的复原力向暂时保持位置移动。
另外,若从图9D的状态、即扶手25位于立起位置且扶手锁定体28位于暂时保持位置的状态使扶手25倒伏,则扶手锁定体28利用锁定操作片25c从暂时保持位置被向非干涉路径26b按出,之后,利用第二拉伸弹簧30的复原力被向锁定位置拉回。
因此,在本例中,在使用避难装置后,在升降台4复位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使扶手锁定体28向暂时保持位置移动,接着,能够仅通过堵塞盖体21使扶手25向倒伏位置移动。
在本例中,如图8所示,扭簧27的一端贯通扶手托架26向升降台4的安装片26e插入升降台4内,但如图10A、图10B、10C所示,也能够卡定于扶手托架26的后部折返片26f。
另外,在以后的各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要素在图中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以上的扶手25上配置有用于操作后述的锁定部件9的锁定操作部10。锁定操作部10设置于扶手25的横杆25a的中心部,以即使乘坐在轮椅23上的被帮助者的不自由的任一上肢也能够操作、或者即使帮助者搭乘到任意的辅助空间4b也能够越过被帮助者的肩膀地操作的方式相对于横杆25a的中心位置在对称位置设置一对。
以即使操作这些锁定操作部10的任一个,也能够使后述的内金属丝15b同步地进行动作的方式在一对锁定操作部10上形成互相啮合的齿轮状部20。
另外,如图6、11所示,各锁定操作部10以被帮助者仅将手臂搭载在锁定操作部10上而承受体重便能够操作的方式、或者帮助者仅越过被帮助者的肩膀地按入便能够操作的方式、以杆状且以通过向下方向按下来进行锁定部件9的锁定解除操作的方式配置。
由这些锁定操作部10进行的锁定部件9的操作使用将内金属丝15b移动自如地插通到外电缆15a内的金属丝装置15来进行,如图11、12A、12B所示,在能绕旋转中心(C10)旋转操作的各锁定操作部10上分别连结内金属丝15b。
为了将金属丝装置15作为拉伸样式使用,内金属丝15b插通在与连结对象的锁定操作部10相反侧的锁定操作部10内。如图11所示,连结于锁定操作部10的金属丝装置15在从开设于管状的扶手25的金属丝导入开口25d被拉入扶手25的内部空间内之后,如图5所示,再次从金属丝导出开口25e向扶手25外部拉出,在升降台4的表面上适当高度沿扶手25的纵杆25b配线并连结于后述的变换部16。
另外,铰链板31绕旋转轴(C31)在上下方向上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升降台4的轮椅搭载区域4a的后端部,另外,在其后方形成有在升降台4着地于下层地面3的状态下用于吸收与下层地面3的台阶差的倾斜面32。
如后所述,上述铰链板31以着地于下层地面3且解除锁定而允许向下方的旋转的方式形成,在着地于下层地面3之后,若使轮椅23后退,则铰链板31以被按下的方式旋转且自由端部搭乘到倾斜面32上,能够在该状态下进入下层地面3。
另外,为了在上层侧的待机位置使轮椅23的搭载容易,在避难用开口2上连结倾斜体33。
如图6所示,倾斜体33是具有轮椅23能够通过的程度的宽度尺寸的板体,在图13所示的自由端部搭乘到升降台4上的固定位置与图14所示的从避难用开口2吊下的状态的吊下姿势之间绕旋转中心(C33)旋转。
在该倾斜体33的自由端连结有固定辊34和支撑辊35。如图13所示,在固定位置,支撑辊35搭乘到倾斜面34上并负担在倾斜体33上通过的轮椅23的负载。
另外,如图13所示,上述铰链板31在升降台4位于待机位置时,成为搭乘到倾斜体33的自由端上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上层侧地面1与升降台4的表面之间架设倾斜体33,消除上层侧地面1与升降台4表面之间的台阶差。
若在该状态下升降台4下降,则如图14所示,失去了利用倾斜面32的支撑的倾斜体33由于自重向下方旋转并向吊下姿势转移。
上述固定辊34以倾斜体33处于吊下姿势并与上升的升降台4的辅助空间4b内端部上表面抵接时在倾斜体33上产生固定设置方向、即在图14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操作力的方式配置。
因此,在本例中,若升降台4下降后再次向待机位置侧移动,则首先,固定辊34与升降台4的辅助空间4b内端部上表面抵接,倾斜体33与升降台4一起上升且复位到固定位置,恢复到图13所示的初期状态。
另外,为了吸收升降台4与固定辊34碰撞接触时的冲击,在避难用开口2与倾斜体33的背面之间安装有缓冲器36。
如上所述,上述铰链板31沿上下方向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升降台4的轮椅搭载区域4a的后端部,在图14所示的立起姿势与自由端搭乘到倾斜面32上的倒伏姿势之间旋转,通过卷绕在旋转轴(C31)上的扭簧31a向立起姿势侧被加力。铰链板31在立起姿势下的角度考虑铰链板3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而确定为作为升降台4上的轮椅23的车轮阻挡件发挥功能的程度。
上述铰链板31利用铰链板锁定部37控制立起姿势的维持,在升降台4升降时、即在待机位置与向下层地面3的着地时以外,成为锁定状态并保持立起姿势,在升降台4的升降终端位置、即在待机位置与向下层地面3的着地时,为锁定解除状态并允许向倒伏姿势侧的移动。
其结果,在升降台4下降过程中,维持铰链板31的立起姿势而防止轮椅23从升降台4滚落,在升降台4的升降终端位置、即在待机位置与向下层地面3的着地时,允许向倒伏姿势的移动而不会妨碍轮椅23的通过。
如图15A、15B所示,铰链板锁定部37具有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升降台4的锁定控制体38和旋转自如地连结于铰链板31的自由端部及锁定控制体38的铰链板锁定体39,在各个上形成有在锁定状态下相互卡定的锁定限制器38a、39a。
上述锁定控制体38在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绕旋转中心(C38)旋转自如,铰链板锁定部37通过铰链板锁定体39移动到将锁定限制器39a卡定于位于锁定位置的锁定控制体38的锁定限制器38a而成为锁定状态。
另外,在连结锁定控制体38和铰链板锁定体39的旋转轴(C39M)上卷绕有扭簧40,其结果,相对于铰链板31绕旋转中心(C39)旋转自如地连结的铰链板锁定体39被由扭簧31a产生的作用力向卡定位置侧加力,锁定控制体38被安装于与铰链板锁定体39之间的扭簧40的作用力向锁定位置侧加力。
如图15A所示,铰链板锁定体39与锁定控制体38的连结位置、锁定控制体38向升降台4的连结位置、以及锁定状态下的锁定限制器38a、39a彼此的卡定位置以成为通过锁定限制器38a、39a彼此的卡定限制铰链板31向倒伏方向的移动操作力施加在与铰链板锁定体39的连结点时的铰链板锁定体39与锁定控制体38之间的交差角的改变的方式设定。
即,在图15B中,在倒伏方向的旋转操作力施加在铰链板31上的情况下,力(F)作用于铰链板锁定体39与铰链板31的连结点,在锁定控制体38上产生绕逆时针的旋转力。锁定限制器38a、39a彼此的卡定位置设定于限制由锁定控制体38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引起的锁定控制体38与铰链板锁定体39的锐角侧的交差角(θ)的减少的位置,其结果,锁定控制体38和铰链板锁定体39相对于铰链板31的倒伏方向的负载实质上作为一体物进行动作。
通过锁定控制体38与铰链板锁定体39的一体化,铰链板31、锁定控制体38与铰链板锁定体39的一体物及升降台4构成三节的连杆,没有移动的自由度,铰链板31能够维持立起姿势。
另外,在锁定控制体38上设有检测突部38b,从向升降台4的连结点(C38)向下方延伸,在升降台4着地于下层地面3时使该锁定控制体38在图15A中向逆时针(锁定解除方向)旋转。
因此,在本例中,若升降台4下降且着地于下层地面3,则检测突部38b被向下层地面3按压而在图15A中向顺时针、即锁定解除方向旋转。若锁定控制体38旋转到锁定解除位置,则如图16A所示,解除铰链板锁定体39的锁定限制器39a的卡定,解除锁定控制体38与铰链板锁定体39的连结点(C39M)的约束而使铰链板锁定体39能够旋转,铰链板31能够向倒伏方向移动。
若轮椅23在该状态下移动,则铰链板31通过车轮被向图16A中的箭头方向按入而成为自由端搭乘到倾斜面32上的状态,从而能进行轮椅23的下车。
另一方面,若升降台4上升并到达待机位置附近,则如上所述,倾斜体33从吊下姿势向固定位置转移。
如图13所示,在倾斜体33的自由端部设置有在向固定位置移动时使铰链板锁定体39向与锁定控制体38的卡定解除方向移动的操作突部41。在本例中,操作突部41形成为按压形成于铰链板锁定体39的圆弧状的被按压边39b的突起形状。
如图16B所示,伴随升降台4接近待机位置,操作突部41接近铰链板锁定体39的被按压边39b,不久,上述被按压边39b被操作突部41向前方压入。
通过操作突部41解除将被按压边39b向前方按压的铰链板锁定体39的锁定限制器39a与锁定控制体38的锁定限制器38a的卡定,并且,锁定控制体38被向锁定解除位置方向驱动,铰链板31被向倒伏位置方向驱动。
铰链板锁定体39的被按压边39b设定为,在向倾斜体33的固定位置复位后,铰链板31的自由端搭乘到倾斜体33上,并且,在该状态下,相对于铰链板锁定体39的旋转驱动停止,如上所述,在升降台4复位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轮椅23能通过倾斜体33及铰链板31从上层侧的地面1顺畅地乘车。
图17A、图17B、18A、图18B表示倾斜体33的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倾斜体33由在前端连结有固定辊34的倾斜主体部47和固定于铰链板主体部47的前端的突部形成部48构成。如图17A所示,突部形成部48在连结有支撑辊35的外壳48a的前端旋转自如地连结辊状的操作突部41而形成。操作突部41的两端插通开设于外壳48a的长孔48b并由螺母等防脱,并且被扭簧48c向前方加力。
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在升降台4位于待机位置时,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辊状的操作突部41与铰链板锁定体39的被按压边39b抵接。
另外,在升降台4从图18A所示的吊下姿势上升时,升降台4与倾斜体33的相对位置由于尺寸误差的累积而从设定值偏离,存在从操作突部41向被按压边39b的操作力例如朝向铰链板锁定体39的旋转中心(C39)方向、或者从旋转中心(C39)在操作力的方向线上下垂的垂线的长度(力臂)变短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无法对铰链板锁定体39施加充分的旋转操作力,因此存在给顺畅的动作带来障碍的可能。
但是,如本变形例,若使操作突部41在长孔48b内移动自如,则即使是上述那样的情况,操作突部41也沿长孔48b向后方移动,从而向被按压边39b的抵接角度变化,力臂变大,因此能保障顺滑的动作。
如上那样构成的升降台4使用升降台保持机构42被保持在待机位置。
如图19所示,升降台保持机构42由形成于待机位置周边的被卡定部5、与被卡定部5卡合脱离的钩部件6以及控制钩部件6的卡合脱离状态的锁定部件9构成。
在本例中,被卡定部5由U字螺栓形成,在配置于左右对称位置的一对、两根导向支柱14(参照图4)的前后壁面分别固定有共计四个。上述钩部件6和锁定部件9与上述各被卡定部5对应地配置在升降台4上,在各导向支柱14上两对、共计四对各钩部件6和锁定部件9在与导向支柱14的前后壁面平行的动作面内进行动作。
上述钩部件6绕旋转中心(C6)在图20A所示的卡定位置和图20C所示的卡定解除位置之间旋转自如,在上端部具备在卡定位置与上述被卡定部5卡定的卡定钩部6a,在该卡定钩部6a的对置位置具备干涉突部11。
如图20D所示,干涉突部11配置在钩部件6位于卡定解除位置时被卡定部5的相对移动路径、即升降台4升降时的被卡定部5的相对的移动路径上。
因此,在本例中,若升降台4从图20D的状态上升,则首先,被卡定部5与钩部件6的干涉突部11碰撞接触,钩部件6被旋转驱动至卡定位置。通过钩部件6向卡定位置的旋转,如图20A所示,钩部位于被卡定部5的上方,与被卡定部5卡定。
另外,在钩部件6的卡定解除位置侧边缘突出设置有钩侧突部8。该钩侧突部8与后述的锁定侧突部7的卡定面由以锁定部件9的旋转中心(C9)为中心的圆弧面形成。
在与被卡定部5的卡定状态下,由于升降台4的自重,在钩部件6上产生向卡定解除方向的旋转力,为了克服该旋转力维持卡定状态,配置锁定部件9。
锁定部件9与钩部件6的卡定解除侧边缘邻接地配置,在图20A的锁定位置与图20C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旋转自如,在锁定位置,突出设置于钩部件6侧边缘的锁定侧突部7与钩部件6的钩侧突部8卡定。该锁定部件9和上述钩部件6通过拉伸弹簧12连结,拉伸弹簧12在钩部件6位于卡定位置时向锁定位置侧对锁定部件9加力。
若在锁定侧突部7与钩侧突部8卡定的状态下在钩部件6上产生卡定解除位置方向(图20A中的顺时针)的旋转力,则在锁定部件9上产生向旋转中心(C9)的压缩力,形成于钩部件6侧边缘的钩抵接部13与钩部件6抵接。
钩抵接部13向钩部件6的抵接部位置设定于在钩部件6向卡定解除位置移动时锁定部件9接近的区域、即在本例中比锁定部件9的旋转中心(C9)靠上方。
因此,在本例中,即使由于升降台4的负载而在钩部件6上产生卡定解除位置方向的旋转力,只因为锁定侧突部7与对应的钩部件6的边缘的压接力增加,钩部件6不旋转,维持卡定状态、即升降台4向待机位置的保持状态。
若从该状态使锁定部件9向锁定解除位置旋转,则锁定侧突部7一边在钩侧突部8的圆弧面上移动一边解除与钩侧突部8的卡定,升降台4开始下降。如图20B、图20C所示,解除钩部件6与被卡定部5的卡定,并且,在锁定部件9被保持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拉伸弹簧12将钩部件6进一步向卡定解除位置侧拉,钩部件6的钩侧突部8与锁定部件9的台阶部9a卡定。
该状态是锁定解除状态,一旦钩部件6与台阶部9a卡定,则锁定部件9向锁定位置侧的移动路径被钩部件6堵塞,因此保持锁定解除状态。
如上所述,之后,若升降台4上升且钩部件6与被卡定部5卡定,则通过拉伸弹簧12,锁定部件9向锁定位置移动,之后,保持锁定状态。
图21、图22A、22B、23A、23B表示升降台保持机构42的变形例。另外,对于图21、22A、22B、23A、23B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要素,在图中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齿槽14a形成于导向支柱14的前后壁面,缓降装置24的小齿轮24b与形成于在图21中由箭头所示的前方的壁面的齿槽14a啮合。这样,通过将齿槽14a配置于导向支柱14的前后壁面、即短边部,该短边部比长边部刚性高,挠曲量也小,因此,与小齿轮24b的啮合精度变高,能进行顺畅的动作,能提高整体的强度。
另外,在图21中,22a表示吊下重锤22的金属丝,22b表示滑轮。
另外,升降台保持机构42在与导向支柱14的形成有齿槽14a的壁面邻接的壁面平行的面内进行动作,能与被卡定部5卡合脱离。
如图22A、22B所示,本变形例的升降台保持机构42除了上述的钩部件6、锁定部件9及拉伸弹簧12,还安装有钩辅助部件46。钩部件6和锁定部件9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具备钩侧突部8及锁定侧突部7并绕旋转中心(C6、C9)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升降台4,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动作,锁定部件9彼此由动作杆体17连结。
钩辅助部件46与上述钩部件6在同轴上相对于钩部件6相对旋转自如,在后端部具备能与被卡定部5抵接的呈钩形状的抵接突部46a,并且,在前端部具备动作壁46b,在其中间部开设有逃逸长孔46c。
逃逸长孔46c形成为以钩部件6的旋转中心(C6)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具有形成锁定部件9的旋转中心(C9)的旋转轴能插通的曲率而形成。
另外,动作壁46b位于从锁定部件9突出设置的动作突部9b的上方,形成于能与该动作突部9b抵接的位置。
如图22A所示,在钩部件6处于卡定状态时,钩辅助部件46的抵接突部46a位于比被卡定部5稍靠上方。解除钩部件6向被卡定部5的卡定,若升降台4开始下降,则钩辅助部件46的抵接突部46a与被卡定部5抵接,如图22B所示,锁定部件9的旋转轴(C9)在逃逸长孔46c内相对移动,钩辅助部件46绕顺时针旋转。
伴随钩辅助部件46的旋转,动作壁46b按压锁定部件9的动作突部9b,因此,该锁定部件9被旋转驱动至卡定解除侧的行程终端位置。
另外,通过图外的扭簧对钩部件6和钩辅助部件46施加绕逆时针的作用力,若解除利用钩部件6的卡定且升降台4下降,则复位至图22A的初期姿势。
另一方面,在升降台4上升的情况下,如图23A所示,首先,钩辅助部件46的抵接突部46a与被卡定部5抵接并绕顺时针旋转。伴随钩辅助部件46的旋转,锁定部件9通过钩辅助部件46的动作壁46b向下方按压动作突部9b,如图23B所示,向卡定解除位置侧旋转,钩部件6的干涉突部11与被卡定部5抵接,之后,通过施加于干涉突部11的力,钩部件6向卡定位置移动。
如以上,在本变形例中,在升降台4上升且移动到待机位置时,由于不产生钩部件6与被卡定部5的碰撞,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向钩部件6的损害的产生。
如上所述,上述锁定部件9的操作由与配置在扶手25上的锁定操作部10连结的变换部16进行。
如图19所示,变换部16具有连结对置配置的一对锁定部件9之间且沿导向支柱14的齿槽14a形成壁面配置的动作杆体17和开放手柄19。在动作杆体17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安装有环套43,该环套43形成为该动作杆体17移动自如地插通的筒状,在两端形成有凸缘43a。
如图19、25所示,开放手柄19具有将板材折弯为L字形状而形成的安装片19a和立起片19b,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在安装片19a中固定在升降台4上的手柄托架44。
该开放手柄19以立起片19b与动作杆体17正交的姿势配置,如图24B所示,在立起片19b上形成有具备大致在半周与环套43的外周抵接的圆弧状的卡定端18a的长孔状的杆体卡定部18。杆体卡定部18的相对于卡定端18a的相反端部形成有用于提供安装于环套43时的环套插入用的入口的下方开放部18b。
如图24A所示,开放手柄19的旋转中心(C19)配置于从动作杆体17稍靠升降台4的中心,在隔着上述旋转中心相反侧连结有金属丝装置15的内金属丝15b。
金属丝装置15沿升降台4的表面在升降台4上的适当高度与扶手25的纵杆25b、即动作杆体17平行地配线,若操作扶手25的锁定操作部10,则内金属丝15b被向锁定操作部10方向拉,如图25A所示,开放手柄19绕旋转轴(C19)旋转。伴随开放手柄19的旋转,杆体卡定部18的卡定端18a向前方移动,被卡定端18a按压而环套43及插入该环套43的动作杆体17从初期位置以预定距离(δ)向升降台4的中心方向移动。
移动距离(δ)与从锁定部件9的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的动作行程一致,其结果,锁定部件9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解除利用钩部件6的向被卡定部5的卡定状态,升降台4开始下降。
另外,环套43的凸缘43a被压缩弹簧45向初期位置侧加力,在相对于锁定部件9的解除操作后,若解除对锁定操作部10的操作力,则通过压缩弹簧45的复原力,在环套43上产生向初期位置方向的操作力。
上述杆体卡定部18的与卡定端18a连续的直线部18c(参照图24B)以加上锁定部件9动作时的铅垂方向的成分而稍微形成为倾斜状的方式,手柄托架44倾斜地设置,因此,环套43通过杆体卡定部18的直线部18c复位到初期位置,随此,开放手柄19复位到初期位置(参照图25B)。通过开放手柄19向初期位置的复位,金属丝装置15的内金属丝15b也被向初期状态侧驱动,锁定操作部10也复位到初期状态。
之后,若利用钩部件6产生向被卡定部5的卡定动作,如上所述,锁定部件9向锁定位置侧移动,随此,动作杆体17移动,变换部16恢复为图19所示的初期状态。
图26以后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本例中,齿槽14a与形成于导向支柱14的后部壁面且未图示的缓降装置的小齿轮(未图示)啮合,另外,在导向支柱14的左右侧壁面而在背向位置固定有与钩部件6以及锁定部件9协作地构成升降台保持机构42的一对被卡定部5。
上述钩部件6和锁定部件9与上述各被卡定部5对应地配置在升降台4上,将分别与导向支柱14的左右侧壁面平行的面作为动作面旋转。
上述钩部件6在图28A所示的卡定位置与图28C所示的卡定解除位置之间绕旋转中心(C6)旋转自如,在上端部具备在卡定位置与上述被卡定部5卡定的卡定钩部6a,在与该卡定钩部6a对置的位置具备干涉突部11。
在本例中,若升降台4从图28D的状态上升,则首先,钩部件6的干涉突部11与被卡定部5碰撞接触,之后,钩部件6被旋转驱动至卡定位置,如图28A所示,卡定于被卡定部5。
锁定部件9与钩部件6邻接地配置且在与钩部件6的动作面相同面内绕旋转中心(C9)旋转自如,在钩部件6位于卡定位置时,钩部件6的钩侧突部8卡定于锁定部件9的锁定侧突部7。
另外,在钩部件6位于卡定位置时,由于升降台4的自重而在钩部件6上产生向卡定解除方向的旋转力,相对于此,锁定部件9通过钩抵接部13与钩部件6的钩侧突部8抵接而限制绕图28A的逆时针的旋转,并且,锁定侧突部7被钩侧突部8按压而也被限制顺时针的旋转,因此,停留在图28A的位置,结果,将锁定部件9保持在卡定位置。
若从该状态使锁定部件9向图28A中的顺时针方向、即锁定解除位置侧旋转,则钩部件6失去了利用钩侧突部7的支撑,如图28B所示,向卡定解除位置方向旋转而解除与被卡定部5的卡定,升降台4开始下降。
为了顺畅地进行利用锁定部件9的钩部件6的卡定解除操作,锁定侧突部7与钩侧突部8的接触面由以锁定部件9的旋转中心(C9)为中心的圆弧面形成。
另外,由于钩部件6和锁定部件9通过拉伸弹簧12连结,因此,伴随锁定部件9向锁定解除位置的旋转操作,钩部件6移动至卡定解除位置,如图28C所示,钩侧突部8与锁定部件9的台阶部9a卡定而停止。
该状态为锁定解除状态,若暂时钩部件6与台阶部9a卡定,则锁定部件9向锁定位置侧的移动路径由钩部件6堵塞,因此保持锁定解除状态。
为了操作上述锁定部件9,如图29所示,与上述各导向支柱14的两侧壁对应的一对锁定部件9由动作杆体17连结,并且,在动作杆体17的中心位置连结金属丝装置15的内金属丝15b的另一端,该金属丝装置15的内金属丝15b的一端与锁定操作部10连结(参照图30A、30B)。
以上述内金属丝15b的操作方向、正确来说利用内金属丝15b的向动作杆体17的操作力方向位于与锁定部件6及锁定部件9的动作面平行的面内的方式在升降台4上设置有金属丝导向件49。
另外,在固定于金属丝导向件49的金属丝装置15的外电缆15a与连结于动作杆体17的内金属丝15b之间安装有压缩弹簧50,对内金属丝15b施加向连结端侧拉出的作用力,该连结端侧朝向动作杆体17。其结果,升降台4从下层地面3上升并复位到待机位置,若钩部件6转移至卡定位置,则拉拽内金属丝15b而锁定操作部10恢复为操作前的初期状态。
通过沿导向支柱14的左右两侧壁配置钩部件6及锁定部件9,在连结锁定部件9之间的动作杆体17的中心位置连结金属丝装置15,从而如图27所示,金属丝装置15向动作杆体17的连结端在导向支柱14的宽度方向中心线上大致一致。
其结果,与图5所示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从扶手25的金属丝导出开口25e拉出的金属丝装置15的弯曲曲率,因此金属丝操作时的接触阻力变小,能够顺畅地传递操作力。
另外,在本例中,如图31、32所示,在旋转自如地连结扶手25的扶手托架26的前端部绕旋转中心(C51)旋转自如地连结锁定操作部件51,并且,在扶手托架26的对置的一对叶片52上分别对置位置分别开设有移动路径26a,由第一拉伸弹簧29和第二拉伸弹簧30拉拽的扶手锁定体28的两端被移动自如地插入。
上述第一拉伸弹簧29和第二拉伸弹簧30以上述扶手锁定体28向后述的移动通路26a的干涉路径26g侧终端位置方向被加力的方式配置,在本例中,第二拉伸弹簧30的一端连结于锁定操作部件51的旋转中心(C51)。
上述移动通路26a具有与扶手25下端(锁定操作片25c)的移动轨迹干涉的干涉路径26g和不与移动轨迹干涉的非干涉路径26b而呈向前方凸的L字形状,在扶手25为立起姿势且扶手锁定体28位于干涉路径26g时,限制扶手25从立起姿势的倒伏动作,在位于非干涉路径26b内时允许扶手25的倒伏动作。另外,如图34A所示,在移动通路26a的干涉路径26g侧的终端位置附近设定锁定位置,在非干涉路径26b的终端位置附近设定锁定待避位置。
如图31所示,上述锁定操作部件51通过连结片51b连结扶手托架26的沿对置的一对叶片52的内壁面的一对侧片51a,并且,从各侧片51a向宽度方向中心突出设置被动片51c而形成。在上述各侧片51a上设置有第一限制边53a、第二限制边53b、操作边53c、按压边53d以及连结操作边53c和按压边53d的中间边53e。
该锁定操作部件51能够在图33A、33B所示的使第一限制边53a与扶手托架26的操作部件限制壁26i抵接的初期位置与图35A、35B所示的使第二限制边53b与上述操作部件限制壁26i抵接的动作位置之间进行旋转操作。
如图33A所示,在扶手25被盖体21按压而处于倒伏姿势时,如后所述,锁定操作部件51伴随扶手25向倒伏姿势的变更而被驱动至初期位置。在该状态下,操作边53c被施加于扶手锁定体28的作用力施加图33A中的顺时针的旋转力,结果,第一限制边53a与操作部件限制壁26i压接,锁定操作部件51防止产生晃动等地被保持在初期位置。
若盖体21从该状态开放,则通过扭簧27的复原力,扶手25如图33B所示,纵杆在与导向支柱14的左右侧面平行的面内移动并向立起姿势方向旋转。伴随扶手25的旋转,扶手锁定体28被扶手25的下端部(锁定操作片25c)向下方按下,使该扶手25的旋转轨迹开放,因此,扶手25如图32、34A所示,能够转移至扶手25下端与形成于扶手托架26的扶手限制器26j抵接的立起姿势。
在扶手25的立起姿势下,扶手锁定体28与扶手25的锁定操作片25c的前面抵接而限制扶手25向图34A中的逆时针、即倒伏方向的旋转,因此,即使对扶手25施加向倒伏方向的力,扶手25也不会倒伏。
如图34B所示,若从该状态拉起连结片51b而使操作部件51从初期位置向动作位置侧进行旋转操作,则扶手锁定体28被锁定操作部件51的操作边53c按下而从干涉路径26g向非干涉路径26b内移动。之后,若进一步使锁定操作部件51旋转至第二限制边53b与操作部件限制壁26i抵接的动作位置,则如图35A所示,扶手锁定体28接着锁定操作部件51的操作边53c被按压边53d按下而移动到锁定待避位置。
在锁定待避位置,扶手锁定体28与锁定操作部件51的按压边53d压接,通过压接位置处的与按压边53d正交的方向的分力而在锁定操作部件51上产生绕图35A的顺时针的旋转力矩、即、使第二限制边53b与操作部件限制壁26i压接的旋转力,锁定操作部件51保持停留在动作位置的状态,扶手锁定体28保持停留在锁定待避位置的状态。
在扶手锁定体28停留在锁定待避位置的状态下允许扶手25向倒伏方向的移动,伴随盖体21的堵塞动作,扶手25向倒伏方向旋转。如图35B所示,若扶手25向倒伏方向旋转,则不久,扶手25下端部与被动片51c抵接,若扶手25进一步倒伏,则通过扶手25下端部按压被动片51c,锁定操作部件51复位至初期位置。
扶手锁定体28追随锁定操作部件51的复位动作而向锁定位置侧移动,扶手锁定体28的操作边53c、按压边53d以及中间边53e作为用于以不会产生扶手锁定体28的移动时机与扶手25干涉的方式决定的凸轮发挥功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避难装置能够在建筑物的火灾时等居住者等避难时使用。

Claims (10)

1.一种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在保持在开设于上层的避难用开口内的待机位置与下层之间被升降驱动的升降台;
在卡定位置与配置于避难用开口周缘的被卡定部卡定并将上述升降台保持在待机位置的旋转自如的钩部件;
锁定部件,其在锁定位置使锁定侧突部与形成于上述钩部件的钩侧突部卡定而限制该钩部件向卡定解除位置的移动,伴随向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并通过上述升降台的自重使上述钩部件向卡定解除位置移动,从而允许上述升降台下降;以及
对上述锁定部件进行旋转操作的锁定操作部,
上述锁定部件在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侧被加力,并且,
在锁定解除状态下,锁定解除位置的上述锁定部件的上述锁定侧突部位于上述钩侧突部的移动路径,从而使上述钩部件停留在卡定解除位置,卡定解除位置的上述钩部件的上述钩侧突部位于上述锁定侧突部的移动路径,从而使上述锁定部件停留在锁定解除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钩部件上设置有干涉突部,该干涉突部在上述升降台上升时与上述被卡定部抵接且向卡定位置侧驱动该钩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拉伸部件连结上述钩部件和上述锁定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部件的旋转中心配置于通过从上述钩侧突部向上述锁定侧突部的负载而产生向锁定位置侧的旋转力的位置,并且,
在上述锁定部件上设置有与上述钩部件的卡定解除位置侧的边缘抵接而限制超过了该锁定部件的锁定位置的旋转的钩抵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侧突部以及上述钩侧突部形成在以上述锁定部件的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同心圆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一端连结于上述锁定部件并将上述锁定操作部的操作力传递至上述锁定部件的金属丝装置;以及
在与上述锁定部件的旋转动作面平行的面内对上述金属丝装置向上述锁定部件的操作力传递方向进行导向的金属丝导向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部件的旋转动作面与对上述升降台进行导向的导向支柱的左右侧壁面平行,并且在隔着该导向支柱的左右两侧壁的位置配置一对上述锁定部件,
上述金属丝装置连结于对上述锁定部件间进行连结的动作杆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导向支柱的附近的上述锁定部件上具有传递上述锁定操作部的操作力的金属丝装置,
在上述金属丝装置与上述锁定部件之间安装有将上述金属丝装置的动作方向变换为向上述锁定部件的锁定解除方向的动作方向的变换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有一对在与上述导向支柱的前后壁面平行的面内进行动作的上述锁定部件,
上述变换部具有:
对上述锁定部件之间进行连结的动作杆体;以及
开放手柄,其具备与上述动作杆体的轴部卡定的杆体卡定部且连结于上述金属丝装置,在金属丝拉伸操作时上述杆体卡定部在朝向上述锁定部件的锁定解除位置侧移动的方向上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避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部件分别配置于上述升降台的左右对称位置,
上述锁定操作部在设置在上述升降台上的扶手上配置一对,并且,在锁定操作部上设置有相互啮合的齿轮状部。
CN202080034230.3A 2019-05-08 2020-05-01 避难装置 Active CN1138255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8025 2019-05-08
JP2019-088025 2019-05-08
JP2020041685 2020-03-11
JP2020-041685 2020-03-11
PCT/JP2020/018442 WO2020226144A1 (ja) 2019-05-08 2020-05-01 避難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25546A CN113825546A (zh) 2021-12-21
CN113825546B true CN113825546B (zh) 2023-05-30

Family

ID=73050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4230.3A Active CN113825546B (zh) 2019-05-08 2020-05-01 避难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55644B1 (zh)
KR (1) KR102417933B1 (zh)
CN (1) CN113825546B (zh)
WO (1) WO202022614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8794A (ja) * 2000-02-08 2001-08-14 Araco Corp 車 両
JP2002127807A (ja) * 2000-10-24 2002-05-09 Sivax Inc 車椅子固定装置および補助フレーム
JP3099529U (ja) * 2003-07-29 2004-04-08 株式会社 花谷工業 ごみ集積ボックス
JP5383067B2 (ja) * 2008-03-13 2014-01-08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JP5236511B2 (ja) * 2009-01-26 2013-07-17 ナカ工業株式会社 避難装置
JP6125302B2 (ja) * 2013-04-16 2017-05-10 ナカ工業株式会社 避難装置
JP6290494B2 (ja) * 2017-05-30 2018-03-07 ナカ工業株式会社 避難装置
JP6868509B2 (ja) * 2017-09-01 2021-05-12 ナカ工業株式会社 避難装置
JP6868511B2 (ja) * 2017-09-01 2021-05-12 ナカ工業株式会社 避難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25546A (zh) 2021-12-21
JPWO2020226144A1 (ja) 2021-05-20
JP6855644B1 (ja) 2021-04-07
KR20210090552A (ko) 2021-07-20
KR102417933B1 (ko) 2022-07-06
WO2020226144A1 (ja) 2020-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725304B2 (ja) 常用と緊急用に兼用可能な出入口装置
EP2139724A1 (en) A movable load surface
CN113825546B (zh) 避难装置
CN113795308B (zh) 避难装置
JP6875610B2 (ja) 避難装置
JP6868510B2 (ja) 避難装置
WO2017017702A1 (en) Lock strike plate provided with an emergency unlocking system, and lock-ing device comprising said lock strike plate
JPH0812228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4047196B2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の施錠装置
KR101862096B1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용 잠금 장치
WO2021201068A1 (ja) 開口装置
CN116113747A (zh) 开口装置
JP7393728B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
JPH0859155A (ja) ダムウェーター装置
JP2622001B2 (ja) エレベータ
KR20180133075A (ko) 승강장 상승 도어 잠금장치
CN114450245A (zh) 电梯设备
JPH078544Y2 (ja) タワークレーンにおけるタワージブの折畳みロック装置
JP4216159B2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
JPS6348618Y2 (zh)
JP2024002137A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
JP4476612B2 (ja) 開閉装置の開錠装置
JPH06271259A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鎖錠装置
JPH0543639B2 (zh)
JPH02200990A (ja) 避難用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