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93961B - 五合一成型设备 - Google Patents

五合一成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93961B
CN113793961B CN202110902574.8A CN202110902574A CN113793961B CN 113793961 B CN113793961 B CN 113793961B CN 202110902574 A CN202110902574 A CN 202110902574A CN 113793961 B CN113793961 B CN 1137939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erial belt
ccm
roller
composite material
transfer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0257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93961A (zh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0257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939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93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396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8976 priority patent/WO202301101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93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939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04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ies [ME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五合一成型设备,包括第一放料装置、第二放料装置、第三放料装置及贴合装置。利用贴合装置可以实现片对卷以及卷对卷的连续贴合,故第一放料装置、第二放料装置及第三放料装置只需以固定的频率进行放料,上述五合一成型设备便可持续地进行五合一料带的成型。另外,解粘装置能够减弱第一复合料带及第三复合料带的功能区域的光敏胶的粘性,从而避免因粘连而破坏CCM片料表面的催化剂层。而且,由于是连续成型的过程,CCM片料与上边框料带及下边框料带能够在贴合装置内同时进行贴合,避免了对多个物料分别进行预处理,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误差。因此,上述五合一成型设备能够提升五合一料带的成型效率,并提升五合一料带的对位精度。

Description

五合一成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五合一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为MEA(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膜电极,也称之为七合一组件。七合一组件包括CCM(catalyst coated membrane,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组件)、附着于CCM两侧的边框及气体扩散层。一般先在CCM的两侧贴合边框得到五合一组件,再在五合一组件的两侧贴合气体扩散层,即可得到七合一组件。
在现有工艺中,需要先采用不同的设备分别对CCM进行分条以及对边框进行冲切,再进行贴合才能得到五合一组件。可见,现有工艺的效率较低。而且,由于不同的设备在加工过程均存在误差,故还导致五合一组件的对位精度较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升效率及对位精度的五合一成型设备。
一种五合一成型设备,包括:
第一放料装置,用于输送第一复合料带,所述第一复合料带包括第一转移膜料带及上边框料带,所述第一转移膜料带的一侧设置有光敏胶,所述上边框料带通过光敏胶粘接于所述第一转移膜料带;
第二放料装置,用于依次提供多个CCM片料;
第三放料装置,用于输送第三复合料带,所述第三复合料带包括第三转移膜料带及下边框料带,所述第三转移膜料带的一侧设置有光敏胶,所述下边框料带通过光敏胶粘接于所述第三转移膜料带,所述第一复合料带及所述第三复合料带沿长度方向形成有间隔排布的功能区域;
贴合装置,包括吸附辊、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所述第一压辊与所述第二压辊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吸附辊能够接收并吸附所述CCM片料;及
所述贴合装置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之间、所述贴合装置与所述第三放料装置之间均设置有解粘装置,所述解粘装置用于对所述第一复合料带及所述第三复合料带的功能区域进行光照,以减弱位于功能区域的光敏胶的粘性;
其中,所述第一复合料带绕经所述第一压辊后,能够穿过所述间隙并绕经所述第二压辊,所述第一复合料带在所述第一压辊处与吸附于所述吸附辊上的所述CCM片料压合,并在所述第二压辊处与绕经所述第二压辊的所述第三复合料带贴合,以完成五合一料带的成型并得到第四复合料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放料装置包括:
第一放卷机构,包括转移膜放卷件及边框放卷件,所述转移膜放卷件用于放卷所述第一转移膜料带,所述边框放卷件用于放卷所述上边框料带的边框放卷件;
位于所述第一放卷机构的下游的第一复合机构,接收所述第一转移膜料带及所述上边框料带并压合,以得到所述第一复合料带;
位于所述第一复合机构的下游的裁切机构,对所述第一复合料带进行裁切,以在所述上边框料带上形成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功能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粘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复合机构与所述裁切机构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复合机构120包括第一驱动辊、两个第一过辊及第一抵持辊,两个所述第一过辊与所述第一驱动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转移膜料带及所述上边框料带能够分别绕经所述第一过辊并包络于所述第一驱动辊,所述第一抵持辊将所述第一转移膜料带及所述上边框料带压持于所述第一驱动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裁切机构包括第一真空刀辊及第一支撑辊,所述第一复合料带能够绕经所述第一支撑辊,所述第一真空刀辊对绕经所述第一支撑辊的所述第一复合料带进行辊切,以形成所述功能区域并对裁切形成的废料进行吸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放料装置还包括回收机构,所述回收机构包括放卷轴、收卷轴及中间辊,排废胶带经所述放卷轴放卷,并经所述中间辊换向后由所述收卷轴收卷,所述中间辊能够将所述排废胶带抵持于所述第一真空刀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放料装置还包括回收机构,所述回收机构包括设于第一真空刀辊下方的第一废料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包括:
CCM放卷轴,放卷CCM料带,所述CCM料带的一侧覆设有支撑膜;
第二转移膜料带放卷轴,放卷第二转移膜料带;
第二复合机构,接收所述第二转移膜料带及所述CCM料带并复合,以得到第二复合料带;
切割机构,对所述第二复合料带进行裁切并将所述CCM料带及所述支撑膜切断,以得到沿所述第二转移膜料带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CCM片料及支撑膜片料;
牵引机构,能够牵引所述第二复合料带,以使所述CCM片料及所述支撑膜片料从所述第二转移膜料带上剥离,并被所述吸附辊接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包括:
CCM放卷轴,放卷CCM料带,所述CCM料带的一侧覆设有支撑膜;
背膜收卷轴,收卷所述支撑膜以使所述支撑膜被剥离;
背膜放卷轴,放卷粘性支撑膜;
第二转移膜料带放卷轴,放卷第二转移膜料带;
第二复合机构,接收所述粘性支撑膜、所述第二转移膜料带及所述CCM料带并复合,以得到第二复合料带;
切割机构,对所述第二复合料带进行裁切并将所述CCM料带及所述粘性支撑膜切断,以得到沿所述第二转移膜料带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CCM片料及支撑膜片料;
牵引机构,能够牵引所述第二复合料带,以使所述CCM片料及所述支撑膜片料从所述第二转移膜料带上剥离,并被所述吸附辊接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附辊能够以预设的第一线速度匀速转动,所述牵引机构能够以所述第一线速度及小于所述第一线速度的第二线速度进行牵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包括:
CCM放卷轴,放卷CCM料带,所述CCM料带的一侧覆设有支撑膜;
切割输送机构,接收所述CCM料带并将所述CCM料带裁切成一侧附着有支撑膜片料的所述CCM片料,并将所述CCM片料输送至所述吸附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割输送机构向所述吸附辊输送所述CCM片料的频率可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装置还包括弹性辊,所述弹性辊能够将所述第四复合料带抵持于所述第二压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粘装置包括:
遮光板,形成有透光窗口;
固化光源,位于所述遮光板背向所述第一复合料带或所述第三复合料带的一侧,所述固化光源发的固化光能够透过所述透光窗口并依次照射所述第一复合料带或所述第三复合料带的多个功能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冷却压合装置及收卷装置,所述第四复合料带能够经过所述冷却压合装置并由所述收卷装置进行收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冷却压合装置与所述收卷装置之间的视觉检测装置及打标装置,所述视觉检测装置用于获取所述第四复合料带的对位精度,且当对位精度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打标装置在所述第四复合料带上形成标识。
上述五合一成型设备,利用贴合装置可以实现片对卷以及卷对卷的连续贴合,故第一放料装置、第二放料装置及第三放料装置只需以固定的频率进行放料,上述五合一成型设备便可持续地进行五合一料带的成型。另外,解粘装置对第一复合料带及第三复合料带的功能区域进行光照,可减弱功能区域的光敏胶的粘性,从而避免因粘连而破坏CCM片料表面的催化剂层。而且,由于是连续成型的过程,CCM片料与上边框料带及下边框料带能够在贴合装置内同时进行贴合,避免了对多个物料分别进行预处理,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误差。因此,上述五合一成型设备能够提升五合一料带的成型效率,并提升五合一料带的对位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五合一成型设备的模块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五合一成型设备中贴合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五合一成型设备中解粘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中五合一成型设备的模块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中五合一成型设备的模块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制备的五合一料带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五合一成型设备10包括第一放料装置100、第二放料装置200、第三放料装置300、贴合装置400及解粘装置500。
五合一成型设备10用于制备如图6所示的五合一料带20,五合一料带20包括上边框料带21、下边框料带22及多个CCM片料23(CCM,catalyst coated membrane,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组件),多个CCM片料23夹持于上边框料带21与下边框料带22之间,并沿五合一料带20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其中,CCM片料23包括质子膜及形成于质子膜两侧的催化剂层,五合一则指的是上边框料带21、下边框料带22、质子膜及两侧的催化层进行复合。
五合一料带20两侧的最外层一般还附着有保护膜24,以对上边框料带21、下边框料带22及多个CCM片料23起到保护作用。五合一料带20延伸方向上具有多个相间隔的功能区域,每个CCM片料23的催化剂层对应上边框料带21及下边框料带22上的镂空处设置,以形成功能区域。在燃料电池工作时,反应气体能够在功能区域处发生化学反应以产生电能。
第一放料装置100用于输送第一复合料带,第一复合料带包括第一转移膜料带及上边框料带21。第一转移膜料带的一侧设置有光敏胶,上边框料带21通过光敏胶粘接于第一转移膜料带。光敏胶对光照敏感,在固化光的照射下能够使其粘性降低或消除。具体的,光敏胶可以是UV胶,通过紫外光照射可以实现粘性减弱。此外,光敏胶还可以是可见光固化胶、电子束固化胶等。第一转移膜料带具有较好的韧性,能够作为上边框料带21进行传输的支撑载体。第一放料装置100能够实现第一复合料带的连续放料。
第一复合料带能够预先加工并被存储,第一放料装置100可以直接向贴合装置400输送加工好的第一复合料带,从而有利于简化第一放料装置100的结构。另外,第一放料装置100也可在输送第一复合料带的同时,进行第一转移膜料带与上边框料带21的复合,从而实现第一复合料带的实时制备。如此,则能够方便对五合一成型设备10的整体精度误差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料装置100包括第一放卷机构110、第一复合机构120及裁切机构130。其中:
第一放卷机构110包括转移膜放卷件111及边框放卷件112,分别用于放卷第一转移膜料带及上边框料带21。具体的,转移膜放卷件111及边框放卷件112均可为放料辊,分别用于存储第一转移膜料带及上边框料带21并进行放卷。第一复合机构120位于第一放卷机构110的下游,由第一放卷机构110放卷的第一转移膜料带及上边框料带21经过宽度方向的纠偏后,便进入第一复合机构120。第一复合机构120能够将第一转移膜料带与上边框料带21压合,从而得到第一复合料带。上边框料带21背向第一转移膜料带的表面一般还预先涂布有固化胶,固化胶可以是热敏胶或压敏胶。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复合机构120包括第一驱动辊121、两个第一过辊122及第一抵持辊123,两个第一过辊122与第一驱动辊121间隔设置,第一转移膜料带及上边框料带21能够分别绕经第一过辊122并包络于第一驱动辊121,第一抵持辊123将第一转移膜料带及上边框料带21压持于第一驱动辊121。
第一驱动辊121为主动辊,两个第一过辊122及第一抵持辊123均为从动辊。第一转移膜料带及上边框料带21在进入第一驱动辊121前,可分别被两个第一过辊122改变进入第一驱动辊121的角度从而产生包角。而且,因僵性阻力的存在提高了膜内张力,同时由于两个第一过辊122与第一驱动辊121的距离较近,不足以使第一转移膜料带及上边框料带21产生紧缩或者延伸方向的波浪。如此,第一转移膜料带及上边框料带21可以等效为刚体包络于第一驱动辊121上,从而获得较好的复合质量。另外,第一抵持辊123能够隔离复合张力并对第一转移膜料带及上边框料带21进行辊压,以使两者更好地贴合。
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转移膜料带与上边框料带21也可直接采用两个对辊进行辊压贴合。
上边框料带21可预先镂空从而加工出功能区域,并在放卷后直接与第一转移膜料带复合即可。本实施例中,第一放卷机构110放卷的上边框料带21不具有功能区域,故需要对上边框料带21进行裁切以形成功能区域。如此,有利于节省成本,并能够提高第一复合料带的复合精度及五合一料带20制备的精度。
进一步的,裁切机构130位于第一复合机构120的下游,用于对第一复合料带进行裁切,以在上边框料带21上形成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功能区域。经第一复合机构120复合后的第一复合料带能够连续输送至裁切机构130,裁切机构130仅对上边框料带21进行裁切而不切割第一转移膜料带,从而在上边框料带21上形成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镂空区域,即功能区域。
需要指出的是,上边框料带21的功能区域、第一复合料带的功能区域及五合一料带20的功能区域重叠。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裁切机构130包括第一真空刀辊131及第一支撑辊132,第一复合料带能够绕经第一支撑辊132,第一真空刀辊131对绕经第一支撑辊131的第一复合料带进行辊切,以形成功能区域并对裁切形成的废料进行吸附。
第一真空刀辊131及第一支撑辊132均为主动辊,第一复合料带能够通过第一真空刀辊131与第一支撑辊132之间,且设有上边框料带21的一侧朝向第一真空刀辊131。经过辊切后,上边框料带21被裁切除部分,即裁切废料被吸附于第一真空刀辊131,并随着第一真空刀辊131的转动而从第一复合料带上带走。
具体的,沿第一真空刀辊131的周向可以分为负压区域与正压区域,上边框料带21能够在负压区域被辊切;裁切废料则被吸附于负压区域,并随着第一真空刀辊131的旋转被转移至正压区域而被释放。另外,第一真空刀辊131也可整体进行抽真空及破真空的控制。对上边框料带21进行裁切时,第一真空刀辊131抽真空,而在需要排出切割废料时,第一真空刀辊131则破真空。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料装置100还包括回收机构140,回收机构140包括放卷轴141、收卷轴142及中间辊143,排废胶带经放卷轴141放卷,并经中间辊143换向后由收卷轴142收卷,中间辊143能够将排废胶带抵持于第一真空刀辊131。
具体的,绕经中间辊143的排废胶带具有粘性的一侧向外。当裁切废料随着第一真空刀辊131的转动被转移至朝向中间辊143的一侧时,第一真空刀辊131释放裁切废料,排废胶带则能够将粘连该裁切废料。随着排废胶带被收卷,从而实现持续的排废,有效地避免了废料散落。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回收机构140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对裁切废料进行回收。譬如,回收机构140包括设于第一真空刀辊131下方的第一废料盒。当上边框料带21裁切产生的裁切废料随着第一真空刀辊131的转动被转移至下侧时,第一真空刀辊131破真空便可使裁切废料从第一真空刀棍131上脱落,并依靠惯性及重力落入第一废料盒内。
第二放料装置200用于依次提供多个CCM片料23,每个CCM片料23的一侧附着有支撑膜片料。第二放料装置200提供CCM片料23的频率可调,从而使得相邻两个CCM片料23的间隔与第一复合料带上两个功能区域的间隔相匹配,即CCM片料23与第一复合料带中的上边框料带21贴合时,CCM片料23的催化剂层贴合在上边框料带21的功能区域处。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放料装置200包括CCM放卷轴210、第二转移膜料带放卷轴220、第二复合机构230、切割机构240及牵引机构250。其中:
CCM放卷轴210用于存储及放卷CCM料带,CCM料带的一侧覆设有支撑膜。CCM料带由连续的质子膜料带及涂布于质子膜两侧的催化剂层构成,催化剂层可以采用连续涂布,也可采用斑马涂布。支撑膜起保护作用,能够防止质子膜两侧的催化剂层在存储及放卷过程中被破坏,同时避免CCM料带出现褶皱。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膜具有粘性,在传输中不会与CCM料带发生相对移动,故无需撕除。第二转移膜料带放卷轴220用于存储并放卷第二转移膜料带。其中,第二转移膜料带与第一转移膜料带的材质相同。
第二复合机构230接收第二转移膜料带及CCM料带并复合,以得到第二复合料带。其中,支撑膜料带夹持于CCM料带与第二转移膜料带之间。第二复合机构230可采用辊压的方式使第二转移膜料带与CCM料带复合,也可利用静电吸附的方式实现复合。
切割机构240对第二复合料带进行裁切并将CCM料带及支撑膜切断,以得到沿第二转移膜料带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CCM片料23及支撑膜片料。切割机构240可以采用相对设置的两个切割辊对第二复合料带进行辊切。切割机构240仅切断CCM料带及支撑膜,并不会将第二转移膜料带切断。因此,切割得到的多个CCM片料23及支撑膜片料依然能附着于第二转移膜料带,并以第二转移膜料带作为支撑载体随着第二转移膜料带进行转运。
牵引机构250能够牵引第二复合料带,以使CCM片料23及支撑膜片料从第二转移膜料带上剥离。具体的,经切割机构240裁切后的第二复合料带能够沿第一方向朝贴合装置300输送,而牵引机构250则沿第二方向牵引第二复合料带。
由于CCM片料23及第二转移膜料带具有一定的刚性,当牵引机构250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牵引第二复合料带时,CCM片料23与第二转移膜料带之间将产生迫使两者相互远离的作用力。当第二转移膜料带的粘接力不足以对抗上述作用力时,则CCM片料23连同支撑膜片料与第二转移膜料带分离,从而形成剥离角。而CCM片料23剥离后,可以将继续沿第一方向朝贴合装置300输送。牵引机构250能够利用材料性质的差异,将CCM片料23从第二转移膜料带剥离下来,结构及流程简单。而且,剥离过程无需与CCM片料23发生接触,还能避免造成CCM片料23损伤。
第三放料装置300用于输送第三复合料带。其中,第三复合料带包括第三转移膜料带及下边框料带22,第三转移膜料带的一侧设置有光敏胶,下边框料带22通过光敏胶粘接于第三转移膜料带。第三转移膜料带与第一转移膜料带及第二转移膜料带的材质及作用相同,起支撑及保护作用。而且,下边框料带22与上边框料带21可以是相同的边框料带,也可根据工艺选择不同的边框料带。
另外,第三放料装置300的功能及具体结构与第一放料装置100相同,并采用相同的方式对第三复合料带进行放料,故在此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2,贴合装置400用于接收第一复合料带、CCM片料23及第三复合料带。其中,贴合装置400包括吸附辊430、第一压辊410及第二压辊420。吸附辊430、第一压辊410及第二压辊420一般均为主动辊,吸附辊430可通过抽真空或破真空实现对材料的吸附及释放。第一压辊410与第二压辊420之间存在间隙,即第一压辊410与第二压辊420之间并不形成辊压通道。
吸附辊430能够接收CCM片料23。具体的,从第二转移膜料带分离的CCM片料23将逐个被吸附辊430吸附,CCM片料23设有支撑膜片料的一侧与吸附辊430的表面直接接触。随着吸附辊430的转动,可将第二转移料带上的多个片CCM片料23依次剥离并向下一道工序传递。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吸附辊430能够以预设的第一线速度匀速转动,牵引机构250能够以第一线速度及小于第一线速度的第二线速度进行牵引。
当需要将第二转移膜上的CCM片料23转移至吸附辊430时,牵引机构250以第一线速度对第二复合料带进行牵引,以与吸附辊430保持同步,CCM片料23便逐渐转移至吸附辊430上。当前一片CCM片料23完成转移后,牵引机构250减速至第二线速度(第二线速度可以为0),而吸附辊430则维持原速度转动。经过预设的时间间隔后,牵引机构250再次提速至第一线速度,以将下一片CCM片料23转移至吸附辊430。通过牵引机构250与吸附辊430的速度差能够使转移至吸附辊430的相邻两个CCM片料23之间产生所需的间距。重复上述过程,便可在吸附辊430上得到间距稳定的CCM片料23。
第一放料装置100输出的第一复合料带绕经第一压辊410后,能够穿过第一压辊410与第二压辊420之间的间隙并绕经第二压辊420。第一复合料带在第一压辊410处与吸附于吸附辊430上的CCM片料23压合,并在第二压辊420处与绕经第二压辊420的第三复合料带贴合。
具体的,第一压辊410与吸附辊430之间形成辊压通道,吸附于吸附辊430上的CCM片料23与第一复合料带则能够在该辊压通道内通过辊压实现复合,从而将多个CCM片料23依次转移至第一复合料带。而由于CCM片料23与支撑膜之间的结合力小于经过辊压之后CCM片料23与上边框料带23之间的结合力,故支撑膜片料将与CCM片料23分离并依然吸附于吸附辊430上。
为了防止吸附辊430上支撑膜片料散落,本实施例中的贴合装置400还包括用于接收支撑膜片料的第二废料盒440,第二废料盒440位于吸附辊430的下方。当支撑膜片料随吸附辊430转动至下部时,吸附辊430释放支撑膜片料,从而使支撑膜片料依靠惯性及重力落入第二废料盒440内。
进一步的,第三放料装置300输出的第三复合料带与第二压辊420直接接触,且第三转移膜料带朝向第二压辊420;而在第一压辊410处与CCM片料23贴合后的第一复合料带绕经第二压辊420时并不直接与第二压辊420接触。而且,第一复合料带贴有CCM片料23的一侧朝向第二压辊420,并与第三复合料带在第二压辊420上重叠。
贴合有CCM片料23的第一复合料带与第三复合料带将在第二压辊420上完成初始贴合。具体的,第一压辊410及第二压辊420具有包角支撑性。当第一复合料带与第三复合料带绕经第二压辊420时,将形成向内的包覆力。在包覆力的作用下,第三复合料带与第一复合料带实现初始贴合。而且,区别于辊压贴合,第一复合料带及第三复合料带在贴合过程中没有受到第一压辊410及第二压辊420的辊压,仅仅通过料带张力实现初始贴合。因此,第一复合料带及第三复合料带能够在贴合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张紧,从而能够有效排出两者之间的空气并避免产生褶皱,从而实现卷对卷的连续贴合。
此时,上边框料带21、下边框料带22将与CCM片料23实现复合,以完成五合一料带20的成型。同时,所得到的五合一料带20的两侧分别覆设有第一转移膜料带及第三转移膜料带,第一转移膜料带及第三转移膜料带将分别作为五合一料带20两侧的保护膜24,并共同构成第四复合料带。
针对上边框料带21及下边框料带22涂布的固化胶为热敏胶的情况,第一压辊410及第二压辊420均采用加热辊。通过加热,能够将上边框料带21及下边框料带22上的热敏胶激活,从而有助于贴合。
五合一成型设备10在成型五合一料带20时,第一放料装置100、第二放料装置200及第三放料装置300只需以固定的频率进行放料,便可持续地进行五合一料带20的成型。而且上边框料带21、下边框料带22及CCM片料23均在同一个设备里成型,各个物料制备时所产生的误差都可进行统计和控制,因此,在贴合装置400最终进行贴合时,便能够方便对误差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贴合精度,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贴合装置400还包括弹性辊450,弹性辊450能够将第四复合料带抵持于第二压辊420。贴有CCM片料23的第一复合料带与第三复合料带在第二压辊420上进行预贴合后,两者之间的粘接力依然较弱。因此,通过弹性辊450的进一步辊压,能够增强第一复合料带与第三复合料带之间的粘接强度。
贴合装置400与第一放料装置100之间,以及贴合装置400与第三放料装置300之间均设置有解粘装置500。解粘装置500用于对第一复合料带及第三复合料带的功能区域进行光照,以减弱位于功能区域的光敏胶的粘性。光敏胶经光照后可使粘性减弱,也可根据需要将光敏胶的粘性完全解除。也就是说,在贴合装置400进行五合一料带20成型之前,第一复合料带及第三复合料带的功能区域的光敏胶的粘性便被减弱。如此,在制得的五合一料带20中,两侧的保护膜24,即第一转移膜料带及第三转移膜料均不会与功能区域的CCM片料23发生粘连。因此,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撕除五合一料带20两侧的保护膜24时也不会对CCM片料23表面的催化剂层造成破坏,从而避免了五合一料带20的功能受损。
解粘装置500一般为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复合料带及第三复合料带的输送路径一侧,以分别对第一复合料带及第三复合料带上的光敏胶进行减粘。请一并参阅图3,具体在本实施中,解粘装置500包括遮光板510及固化光源520。其中,遮光板510形成有透光窗口511。透光窗口511可是通孔,也可是遮光板510上由透光材料制成的区域。固化光源520一般为紫外光源,能发出UV固化光。固化光源520位于遮光板510背向第一复合料带或第三复合料带的一侧,固化光源520发的固化光能够透过透光窗口511并依次照射第一复合料带或第三复合料带的多个功能区域,从而将第一输送膜料带位于多个功能区域的UV减粘胶依次减弱粘性。
以针对第一复合料带上的光敏胶进行减粘的解粘装置500为例,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解粘装置500位于第一复合机构120与裁切机构130之间。也就是说,在对第一复合料带进行裁切之前,第一复合料带功能区域的光敏胶的粘性便被减弱。如此,第一转移膜料带并不会对裁切产生的裁切废料产生粘连,从而有利于使裁切废料随第一真空刀辊131被带走。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解粘装置500也可设置于裁切机构130的下游,即在对第一复合料带进行裁切之后再对第一复合料带的功能区域进行光照处理。另外,针对上边框料带21预先加工并得到功能区域的情况,直接对经复合机构120复合后的第一复合料带进行光照减粘即可。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五合一成型设备10还包括冷却压合装置600及收卷装置700,第四复合料带能够经过冷却压合装置600并由收卷装置700进行收卷。
具体的,贴合装置400输出的第四复合料带进入冷却压合装置600完成冷却固化。冷却压合装置600包括薄带及间距极小的排列辊,可以提供连续的刚性传输冷却复合,从而使第四复合料带的各层之间附着更紧密。由于第四复合料带在成型过程中可能会因受热而导致温度较高,若自然冷却会发生无法控制的形变从而导致第四复合料带出现褶皱。冷却压合装置600能够对温度进行精细调控,使得第四复合料带在冷却过程中的形变可控,从而避免褶皱产生。固化后的第四复合料带通过收卷装置700收卷并存储,以备下一道工序。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五合一成型设备10还包括位于冷却压合装置600与收卷装置700之间的视觉检测装置800及打标装置900,视觉检测装置800用于获取第四复合料带的对位精度,且当对位精度满足预设条件时,打标装置900在第四复合料带上形成标识。
具体的,视觉检测装置800可采用CCD相机模块,打标装置900可采用激光镭雕装置。若视觉检测装置800检测到第四复合料带的各层之间的对位精度误差过大,则由打标装置900在第四复合料带上做标记。
请参阅图4,在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五合一成型设备10中,第二放料装置200包括CCM放卷轴210、第二转移膜料带放卷轴220、第二复合机构230、切割机构240、牵引机构250、背膜收卷轴260及背膜放卷轴270。其中:
CCM放卷轴210、第二转移膜料带放卷轴220、切割机构240及牵引机构250的结构及作用与前一个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附着于CCM料带一侧的支撑膜不具备粘性,在传输过程中CCM料带与支撑膜之间可能会出现位置偏移并产生褶皱,故在制备第二复合料带前需要将支撑膜撕除并附着具有粘性的粘性支撑膜。
具体的,背膜收卷轴260收卷支撑膜以使支撑膜被剥离;背膜放卷轴270放卷粘性支撑膜。CCM料带开卷后,由背膜收卷轴260分离并收卷无粘结力的支撑膜,同时背膜放卷轴270放卷粘性支撑膜,第二复合机构230将CCM料带与粘性支撑膜进行复合。接着,第二复合机构230再将与粘性支撑膜复合的CCM料带与第二转移膜料带放卷轴220放卷的第二转移膜进行复合,便得到第二复合料带。
在其他实施例中,背膜放卷轴270也可放卷普通的支撑膜,而第二复合机构230可以通过静电发生器使得支撑膜产生静电吸附力,即具备一定的粘性后再与CCM料带复合。
请参阅图5,在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中,第二放料装置200包括CCM放卷轴210及切割输送机构280。CCM放卷轴210用于存储及放卷CCM料带,CCM料带的一侧覆设有支撑膜。而且,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膜具有粘性,故无需撕除。
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区别在于:切割输送机构280接收CCM料带并将CCM料带裁切成一侧附着有支撑膜片料的CCM片料23,并将CCM片料23输送至吸附辊430。
具体的,切割输送机构280可设置输送带及切刀组件。CCM放卷轴210放卷的CCM料带能够承载于输送带,并沿输送带传递。输送带可作为支撑,以使切刀组件对CCM料带顺利完成切割,故无需在CCM料带的一侧复合转移膜料带。切割得到的多个CCM片料23也可承载于输送带上的CCM片料23,并由输送带将多个CCM片料23依次向吸附辊430传递。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切割输送机构280向吸附辊430输送CCM片料23的频率可调。吸附辊430的转速是恒定的,故切割输送机构280输送CCM片料23的频率越高,转移至吸附辊430上的相邻两个CCM片料23的间距越小;而切割输送机构280输送CCM片料23的频率越低,则转移至吸附辊430上的相邻两个CCM片料23的间距越大。如此,通过对切割输送机构280的频率进行调节,便可在吸附辊240上得到间距稳定的CCM片料23。
上述五合一成型设备10,利用贴合装置400可以实现片对卷以及卷对卷的连续贴合,故第一放料装置100、第二放料装置200及第三放料装置300只需以固定的频率进行放料,上述五合一成型设备10便可持续地进行五合一料带20的成型。另外,解粘装置500对第一复合料带及第三复合料带的功能区域进行光照,可减弱功能区域的光敏胶的粘性,从而避免因粘连而破坏CCM片料23表面的催化剂层。而且,由于是连续成型的过程,CCM片料23与上边框料带21及下边框料带22能够在贴合装置400内同时进行贴合,避免了对多个物料在不同的设备中进行预处理。贴合装置400在进行最终的贴合时,能够便于对误差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最终的贴合误差。因此,上述五合一成型设备10能够提升五合一料带的成型效率,并提升五合一料带的对位精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6)

1.一种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放料装置,用于输送第一复合料带,所述第一复合料带包括第一转移膜料带及上边框料带,所述第一转移膜料带的一侧设置有光敏胶,所述上边框料带通过光敏胶粘接于所述第一转移膜料带;
第二放料装置,用于依次提供多个CCM片料;
第三放料装置,用于输送第三复合料带,所述第三复合料带包括第三转移膜料带及下边框料带,所述第三转移膜料带的一侧设置有光敏胶,所述下边框料带通过光敏胶粘接于所述第三转移膜料带,所述第一复合料带及所述第三复合料带沿长度方向形成有间隔排布的功能区域;
贴合装置,包括吸附辊、第一压辊及第二压辊,所述第一压辊与所述第二压辊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吸附辊能够接收并吸附所述CCM片料;及
所述贴合装置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之间、所述贴合装置与所述第三放料装置之间均设置有解粘装置,所述解粘装置用于对所述第一复合料带及所述第三复合料带的功能区域进行光照,以减弱位于功能区域的光敏胶的粘性;
其中,所述第一复合料带绕经所述第一压辊后,能够穿过所述间隙并绕经所述第二压辊,所述第一复合料带在所述第一压辊处与吸附于所述吸附辊上的所述CCM片料压合,并在所述第二压辊处与绕经所述第二压辊的所述第三复合料带贴合,以完成五合一料带的成型并得到第四复合料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包括:
第一放卷机构,包括转移膜放卷件及边框放卷件,所述转移膜放卷件用于放卷所述第一转移膜料带,所述边框放卷件用于放卷所述上边框料带的边框放卷件;
位于所述第一放卷机构的下游的第一复合机构,接收所述第一转移膜料带及所述上边框料带并压合,以得到所述第一复合料带;
位于所述第一复合机构的下游的裁切机构,对所述第一复合料带进行裁切,以在所述上边框料带上形成沿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功能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粘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复合机构与所述裁切机构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合机构包括第一驱动辊、两个第一过辊及第一抵持辊,两个所述第一过辊与所述第一驱动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转移膜料带及所述上边框料带能够分别绕经所述第一过辊并包络于所述第一驱动辊,所述第一抵持辊将所述第一转移膜料带及所述上边框料带压持于所述第一驱动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裁切机构包括第一真空刀辊及第一支撑辊,所述第一复合料带能够绕经所述第一支撑辊,所述第一真空刀辊对绕经所述第一支撑辊的所述第一复合料带进行辊切,以形成所述功能区域并对裁切形成的废料进行吸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还包括回收机构,所述回收机构包括放卷轴、收卷轴及中间辊,排废胶带经所述放卷轴放卷,并经所述中间辊换向后由所述收卷轴收卷,所述中间辊能够将所述排废胶带抵持于所述第一真空刀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料装置还包括回收机构,所述回收机构包括设于第一真空刀辊下方的第一废料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包括:
CCM放卷轴,放卷CCM料带,所述CCM料带的一侧覆设有支撑膜;
第二转移膜料带放卷轴,放卷第二转移膜料带;
第二复合机构,接收所述第二转移膜料带及所述CCM料带并复合,以得到第二复合料带;
切割机构,对所述第二复合料带进行裁切并将所述CCM料带及所述支撑膜切断,以得到沿所述第二转移膜料带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CCM片料及支撑膜片料;
牵引机构,能够牵引所述第二复合料带,以使所述CCM片料及所述支撑膜片料从所述第二转移膜料带上剥离,并被所述吸附辊接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包括:
CCM放卷轴,放卷CCM料带,所述CCM料带的一侧覆设有支撑膜;
背膜收卷轴,收卷所述支撑膜以使所述支撑膜被剥离;
背膜放卷轴,放卷粘性支撑膜;
第二转移膜料带放卷轴,放卷第二转移膜料带;
第二复合机构,接收所述粘性支撑膜、所述第二转移膜料带及所述CCM料带并复合,以得到第二复合料带;
切割机构,对所述第二复合料带进行裁切并将所述CCM料带及所述粘性支撑膜切断,以得到沿所述第二转移膜料带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CCM片料及支撑膜片料;
牵引机构,能够牵引所述第二复合料带,以使所述CCM片料及所述支撑膜片料从所述第二转移膜料带上剥离,并被所述吸附辊接收。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辊能够以预设的第一线速度匀速转动,所述牵引机构能够以所述第一线速度及小于所述第一线速度的第二线速度进行牵引。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料装置包括:
CCM放卷轴,放卷CCM料带,所述CCM料带的一侧覆设有支撑膜;
切割输送机构,接收所述CCM料带并将所述CCM料带裁切成一侧附着有支撑膜片料的所述CCM片料,并将所述CCM片料输送至所述吸附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输送机构向所述吸附辊输送所述CCM片料的频率可调。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还包括弹性辊,所述弹性辊能够将所述第四复合料带抵持于所述第二压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粘装置包括:
遮光板,形成有透光窗口;
固化光源,位于所述遮光板背向所述第一复合料带或所述第三复合料带的一侧,所述固化光源发的固化光能够透过所述透光窗口并依次照射所述第一复合料带或所述第三复合料带的多个功能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压合装置及收卷装置,所述第四复合料带能够经过所述冷却压合装置并由所述收卷装置进行收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冷却压合装置与所述收卷装置之间的视觉检测装置及打标装置,所述视觉检测装置用于获取所述第四复合料带的对位精度,且当对位精度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打标装置在所述第四复合料带上形成标识。
CN202110902574.8A 2021-08-06 2021-08-06 五合一成型设备 Active CN1137939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02574.8A CN113793961B (zh) 2021-08-06 2021-08-06 五合一成型设备
PCT/CN2022/098976 WO2023011012A1 (zh) 2021-08-06 2022-06-15 五合一成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02574.8A CN113793961B (zh) 2021-08-06 2021-08-06 五合一成型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93961A CN113793961A (zh) 2021-12-14
CN113793961B true CN113793961B (zh) 2023-03-10

Family

ID=79181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02574.8A Active CN113793961B (zh) 2021-08-06 2021-08-06 五合一成型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93961B (zh)
WO (1) WO20230110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3961B (zh) * 2021-08-06 2023-03-10 江苏氢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五合一成型设备
CN114520358B (zh) * 2022-01-14 2024-02-23 江苏氢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边框贴合装置
CN114551949B (zh) * 2022-01-14 2024-02-23 江苏氢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五合一成型装置
CN114420969B (zh) * 2022-01-19 2024-02-23 江苏氢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边框贴合装置及五合一成型设备
CN114976163B (zh) * 2022-08-03 2022-09-30 江苏氢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五合一成型设备及五合一成型方法
CN115000476B (zh) * 2022-08-03 2022-09-30 江苏氢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五合一成型设备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39102A (ja) * 2014-08-11 2016-03-22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膜・触媒層接合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16046091A (ja) * 2014-08-22 2016-04-04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塗工装置および塗工方法、並びに、膜・触媒層接合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08767296A (zh) * 2018-05-15 2018-11-06 东莞众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装置
WO2019035424A1 (ja) * 2017-08-17 2019-02-21 エムテックスマート株式会社 Pefc型燃料電池用触媒形成電解質膜の製造方法
CN208889774U (zh) * 2018-11-22 2019-05-21 昆山希盟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质子膜贴合设备
CN110240870A (zh) * 2018-03-07 2019-09-17 琳得科株式会社 粘着片卷绕体
CN110265675A (zh) * 2019-07-12 2019-09-20 深圳市信宇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氢燃料电池ccm膜电极的复合涂布设备
CN110611113A (zh) * 2019-06-18 2019-12-24 上海好世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膜电极的连续化制备装置和方法
CN210110930U (zh) * 2019-07-12 2020-02-21 深圳市信宇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氢燃料电池ccm膜电极的复合涂布设备
CN210200877U (zh) * 2019-07-22 2020-03-27 深圳市信宇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氢燃料电池ccm膜电极结合体或ccm膜电极组件自动组装系统
CN111082071A (zh) * 2019-12-31 2020-04-28 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的电极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80771A (zh) * 2019-12-31 2020-05-19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卷料贴合设备及用于膜电极的制备系统
CN111790534A (zh) * 2020-07-01 2020-10-20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制备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的双面涂敷装置
CN112421084A (zh) * 2020-11-24 2021-02-26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膜电极的贴合装置
CN112582654A (zh) * 2020-12-08 2021-03-30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膜电极的制造方法
CN112786936A (zh) * 2020-12-31 2021-05-11 大连锐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燃料电池膜电极的边框、边框与膜的粘合系统
CN112803050A (zh) * 2021-01-29 2021-05-14 山东魔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膜电极制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29370A (ja) * 2013-05-20 2014-12-08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複合膜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6517402B2 (ja) * 2018-05-10 2019-05-22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膜・触媒層接合体の製造装置
CN111958123A (zh) * 2019-09-30 2020-11-20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极耳成型及分切设备
CN111029630B (zh) * 2019-12-31 2021-04-20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膜电极的制备系统
CN112536193B (zh) * 2020-12-03 2022-05-0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燃料电池催化层连续化涂布生产设备及工艺
CN112582655B (zh) * 2020-12-08 2021-10-22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膜电极的制造设备
CN112599795B (zh) * 2020-12-14 2022-05-20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Ccm制备用卷对卷连续涂布机及卷材衔接方法
CN113793961B (zh) * 2021-08-06 2023-03-10 江苏氢导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五合一成型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39102A (ja) * 2014-08-11 2016-03-22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膜・触媒層接合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16046091A (ja) * 2014-08-22 2016-04-04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塗工装置および塗工方法、並びに、膜・触媒層接合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WO2019035424A1 (ja) * 2017-08-17 2019-02-21 エムテックスマート株式会社 Pefc型燃料電池用触媒形成電解質膜の製造方法
CN110240870A (zh) * 2018-03-07 2019-09-17 琳得科株式会社 粘着片卷绕体
CN108767296A (zh) * 2018-05-15 2018-11-06 东莞众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装置
CN208889774U (zh) * 2018-11-22 2019-05-21 昆山希盟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质子膜贴合设备
CN110611113A (zh) * 2019-06-18 2019-12-24 上海好世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膜电极的连续化制备装置和方法
CN210110930U (zh) * 2019-07-12 2020-02-21 深圳市信宇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氢燃料电池ccm膜电极的复合涂布设备
CN110265675A (zh) * 2019-07-12 2019-09-20 深圳市信宇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氢燃料电池ccm膜电极的复合涂布设备
CN210200877U (zh) * 2019-07-22 2020-03-27 深圳市信宇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氢燃料电池ccm膜电极结合体或ccm膜电极组件自动组装系统
CN111082071A (zh) * 2019-12-31 2020-04-28 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的电极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80771A (zh) * 2019-12-31 2020-05-19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卷料贴合设备及用于膜电极的制备系统
CN111790534A (zh) * 2020-07-01 2020-10-20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制备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的双面涂敷装置
CN112421084A (zh) * 2020-11-24 2021-02-26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膜电极的贴合装置
CN112582654A (zh) * 2020-12-08 2021-03-30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膜电极的制造方法
CN112786936A (zh) * 2020-12-31 2021-05-11 大连锐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燃料电池膜电极的边框、边框与膜的粘合系统
CN112803050A (zh) * 2021-01-29 2021-05-14 山东魔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膜电极制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研究进展;康启平 等;《中北大学学报》;20200327;第41卷(第2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11012A1 (zh) 2023-02-09
CN113793961A (zh) 2021-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93961B (zh) 五合一成型设备
CN113809374B (zh) 五合一成型设备
JP4342829B2 (ja) 光学フィルム貼付装置、方法及び基板
CN216015429U (zh) 边框放料装置及贴合设备
US6350342B1 (en) Method of making integrated label products
CN114551949B (zh) 五合一成型装置
JP4620433B2 (ja) 光学フイルム貼着装置及び方法
JP2005347618A (ja) 感光性ウエブユニット、感光性積層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09023301A (ja) 積層体フイルムの貼り付け方法
CN218707612U (zh) 五合一成型设备
CN114420968A (zh) 边框贴合装置及五合一成型设备
CN113809373B (zh) 七合一成型设备
CN114976163B (zh) 五合一成型设备及五合一成型方法
JP4302042B2 (ja) フイルム剥離装置
JP2005305999A (ja) フイルム貼着装置及びフイルム貼着方法
JPH08258237A (ja) フィルム張付装置における原反フィルムの連続的供給方法及び装置
CN114122484B (zh) 极片贴片系统、叠片机及极片贴片方法
JP5992670B2 (ja) シート貼付装置及び貼付方法
JP5476136B2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両面粘着テープ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11498536B (zh) 把平张印刷品复合成卷筒不干胶机贴标签的装置及方法
JP4713541B2 (ja) シート貼付装置
CN218996765U (zh) 膜电极成型设备
CN218804115U (zh) 气体扩散层贴合装置及七合一成型设备
JP2012111046A (ja) 枚葉フィルムの加工装置
JP3905601B2 (ja) フィルム張付方法及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07

Address after: 214105 No. 12, Huanzhen North Road, Hudai Town, Binh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14028 No.20 Xinxi Road, Xinwu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