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07612U - 五合一成型设备 - Google Patents

五合一成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07612U
CN218707612U CN202222680783.5U CN202222680783U CN218707612U CN 218707612 U CN218707612 U CN 218707612U CN 202222680783 U CN202222680783 U CN 202222680783U CN 218707612 U CN218707612 U CN 2187076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erial belt
ccm
frame
composit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8078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8078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076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076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076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五合一成型设备,包括第一边框供料装置、第二边框供料装置、CCM供料装置、第一撕膜装置、贴合装置、第二撕膜装置及复合装置。第一边框料带在与CCM片料贴合前,第一撕膜装置能够将第一托底膜料带从第一边框料带的表面撕除,故无需在第一镂空部内设置掩膜,便可避免CCM片料的催化剂层通过第一镂空部与第一托底膜料带的粘接剂粘接。在第三复合料带与第二边框料带进行复合前,第二撕膜装置能够将第二托底膜料带从第二边框料带的表面撕除,故无需在第二镂空部内设置掩膜,便可避免CCM片料的催化剂层通过第二镂空部与第二托底膜料带的粘接剂粘接。由此可见,在制备五合一料带的过程中能够显著减少耗材的消耗,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五合一成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五合一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为MEA(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膜电极,也称之为七合一组件。七合一组件包括CCM(catalyst coated membrane,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组件)、附着于CCM两侧的边框及气体扩散层。一般先在CCM的两侧贴合边框得到五合一组件,再在五合一组件的两侧贴合气体扩散层,即可得到七合一组件。
卷对卷的加工方式已成为五合一组件成型的趋势,加工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放卷组件分别对CCM料带、上层边框料带、下层边框料带及其他辅材分别进行放卷,对耗材的消耗较大,从而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五合一成型设备。
一种五合一成型设备,包括:
第一边框供料装置,用于提供第一复合料带,所述第一复合料带包括第一边框料带及第一托底膜料带,所述第一边框料带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第一镂空槽;
CCM供料装置,用于依次提供多个CCM片料;
第二边框供料装置,用于提供第二复合料带,所述第二复合料带包括第二边框料带及第二托底膜料带,所述第二边框料带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第二镂空槽;
第一撕膜装置及贴合装置,在所述第一边框料带进入所述贴合装置之前,所述第一撕膜装置能够将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从所述第一边框料带的表面撕除,所述贴合装置能够将多个所述CCM片料依次贴于多个所述第一镂空槽处,以得到第三复合料带;
第二撕膜装置及复合装置,在所述第二边框料带进入所述复合装置之前,所述第二撕膜装置能够将所述第二托底膜料带从所述第二边框料带的表面撕除,所述复合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三复合料带与所述第二边框料带进行复合并使多个所述第一镂空槽与多个所述第二镂空槽依次对齐,以得到五合一料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框供料装置包括:
第一边框放卷件,用于放卷所述第一边框料带;
第一托底膜放卷件,用于放卷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
第一复合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边框料带与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复合,以得到所述第一复合料带;
第一裁切机构,用于对所述第一复合料带进行裁切,以在所述第一边框料带上形成所述第一镂空槽;
第一排废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裁切机构裁切形成的废料从所述第一镂空槽内移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CCM供料装置包括:
CCM放卷件,用于放卷第四复合料带,所述第四复合料带包括第四托底膜料带及CCM料带,且所述CCM料带与所述第四托底膜料带通过静电吸附进行复合;
切片机构,用于对所述第四复合料带进行半切并将所述CCM料带切断,以得到附着于所述第四托底膜料带的多个所述CCM片料;
吸附辊,所述第四复合料带能够绕经所述吸附辊,且所述CCM片料朝向所述吸附辊;
牵引机构,能够牵引所述第四托底膜料带,以使所述CCM片料从所述第四托底膜料带上剥离并吸附于所述吸附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CCM供料装置还包括除静电机构,所述除静电机构能够对吸附于所述吸附辊的所述第四复合料带的执行静电消除操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装置包括与所述吸附辊抵接的贴合辊,所述第一边框料带能够穿过所述贴合辊与所述吸附辊之间,以使所述CCM片料在所述贴合辊处与所述第一边框料带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辊的中部形成有避位槽,且所述避位槽能够使所述贴合辊在辊压过程中对所述第一镂空槽形成避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撕膜装置包括:
撕膜板,沿所述第一复合料带的进给方向延伸,所述撕膜板具有吸附面,以吸附途径所述撕膜板的所述第一复合料带的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
托底膜收卷机构,能够牵引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并使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的进给方向由第一方向转向至第二方向,以使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与所述第一边框料带在所述撕膜板的端部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撕膜板与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抵接的端部设置有圆弧导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装置与所述复合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展平装置,所述第一展平装置包括沿所述第三复合料带的进给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展平辊组件及第二展平辊组件,所述第一展平辊组件及所述第二展平辊组件均能够对所述第三复合料带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进行辊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展平装置与所述复合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展平装置,所述第二展平装置包括传送辊及套设于所述传送辊的输送带,所述第三复合料带能够途径所述第二展平装置,所述输送带能够与所述第三复合料带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收料装置,所述收料装置用于收卷所述五合一料带。
上述五合一成型设备,第一边框料带在与CCM片料贴合前,第一撕膜装置能够将第一托底膜料带从第一边框料带的表面撕除,故无需在第一镂空部内设置掩膜,便可避免CCM片料的催化剂层通过第一镂空部与第一托底膜料带的粘接剂粘接。在第三复合料带与第二边框料带进行复合前,第二撕膜装置能够将第二托底膜料带从第二边框料带的表面撕除,故无需在第二镂空部内设置掩膜,便可避免CCM片料的催化剂层通过第二镂空部与第二托底膜料带的粘接剂粘接。由此可见,在制备五合一料带的过程中能够显著减少耗材的消耗,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五合一成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五合一成型设备包括第一边框供料装置的局部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五合一成型设备包括第二边框供料装置的局部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五合一成型设备包括CCM供料装置的局部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五合一成型设备所制得的五合一料带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五合一成型设备10包括第一边框供料装置100、第二边框供料装置200、CCM供料装置300、第一撕膜装置400、贴合装置500、第二撕膜装置600及复合装置700。
五合一成型设备10用于制备如图5所示的五合一料带20,五合一料带20包括上边框料带21、下边框料带22及多个CCM片料23(CCM,catalyst coated membrane,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组件),多个CCM片料23夹持于上边框料带21与下边框料带22之间,并沿五合一料带20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列。其中,CCM片料23包括质子膜及形成于质子膜两侧的催化剂层,五合一则指的是上边框料带21、下边框料带22、质子膜及两侧的催化层进行复合。
五合一料带20延伸方向上具有多个相间隔的功能区域。其中,每个CCM片料23的催化剂层对应上边框料带21及下边框料带22上的镂空槽设置,以形成功能区域。在燃料电池工作时,反应气体能够在功能区域处发生化学反应以产生电能。
第一边框供料装置100用于提供第一复合料带30,第一复合料带30包括第一边框料带31及第一托底膜料带32。第一托底膜料带32的表面涂布有低粘胶,第一边框料带31通过低粘胶与第一托底膜料带32进行复合,从而得到第一复合料带3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框料带31为上边框,能够作为五合一料带20中的上边框料带21。
第一托底膜料带32具有较好的韧性,可以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材质,能够作为第一边框料带31进行传输的支撑载体。进一步的,第一边框料带31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第一镂空槽(图未示);第一镂空槽能够与对应的CCM片料23配合,用于构成五合一料带20的功能区域。
第一复合料带30能够预先加工并被存储,并由第一边框供料装置100直接向下一道工序输送即可,从而有利于简化第一边框供料装置100的结构。另外,第一复合料带30也可由第一边框供料装置100在向下一道工序输送的同时进行实时制备。如此,则方便对五合一成型设备10的整体加工精度误差进行控制。
请一并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框供料装置100包括第一边框放卷件110、第一托底膜放卷件120、第一复合机构130、第一裁切机构140及第一排废机构150。
第一边框放卷件110及第一托底膜放卷件120均可采用放卷轴,能够分别用于放卷第一边框料带31及第一托底膜料带32。第一复合机构130能接收第一边框料带31及第一托底膜料带32,并将第一边框料带31与第一托底膜料带32复合,以得到第一复合料带30。具体的,第一复合机构130可以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压辊,通过辊压使第一边框料带31与第一托底膜料带32完成复合。
第一复合机构130输出的第一复合料带30上并未加工出第一镂空槽,故需由第一裁切机构140对第一复合料带30进行裁切,以在第一边框料带31上形成第一镂空槽。第一裁切机构140可以包括底辊及切刀辊,第一复合料带30穿过底辊与切刀辊之间时,便可由切刀辊进行辊切,从而对第一复合料带30的第一边框料带31实现连续的加工。第一裁切机构140执行裁切操作时采用的是半切的方式,并不会切断第一托底膜料带32。
第一裁切机构140对第一边框料带31进行裁切后,由于第一托底膜料带32的粘连,裁切所产生的废料可能依然留存于第一镂空槽所在的区域而并未与第一复合料带30分离,第一排废机构150用于将第一裁切机构140裁切形成的废料从第一镂空槽内移除,从而暴露出第一镂空槽。
具体的,第一排废机构150包括胶带放卷轴151、胶带收卷轴152、中间辊153及支撑辊154,经第一裁切机构140裁切后的第一复合料带30能够绕经支撑辊154,排废胶带经胶带放卷轴151放卷,并经中间辊153换向后由胶带收卷轴152收卷,中间辊153能够将排废胶带抵持于支撑辊154。而且,绕经中间辊153的排废胶带具有粘性的一侧向外。因此,排废胶带便能够将绕经支撑辊154的第一复合料带30上的废料粘住,且随着排废胶带被收卷,可实现持续的排废。
第一复合料带30经过第一排废机构150排废后,可得到具有第一镂空槽的第一边框料带31。接着,第一复合料带30便可朝向贴合装置500进给。
请一并参阅图3,第二边框供料装置200用于提供第二复合料带40,第二复合料带40包括第二边框料带41及第二托底膜料带42。而且,第二边框料带41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第二镂空槽(图未示)。其中,第二复合料带40的结构及材质可与第一复合料带30完全相同,区别在于,第二边框料带41为下边框,能够作为五合一料带20中的下边框料带22。
此外,第二边框供料装置200的结构可与第一边框供料装置100的结构完全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CCM供料装置300用于依次提供多个CCM片料23,所提供的多个CCM片料23能够依次进入贴合装置500,并与第一边框料带31贴合以得到第三复合料带50。需要指出的是,CCM供料装置300所提供的相邻两个CCM片料23的间隔与第一边框料带31上两个第一镂空槽之间的间隔相匹配,即CCM片料23与第一边框料带31贴合时,多个CCM片料23能够对应贴合在多个第一镂空槽处。
请一并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CCM供料装置300包括CCM放卷件310、切片机构320、吸附辊330及牵引机构340。
CCM放卷件310用于放卷第四复合料带60,第四复合料带60包括第四托底膜料带及CCM料带,且CCM料带与第四托底膜料带通过静电吸附进行复合。因此,第四托底膜料带的表无需涂布粘接剂,可避免污染CCM料带的催化剂层。切片机构320用于对第四复合料带60进行半切并将CCM料带切断,以得到附着于第四托底膜料带的多个CCM片料23。在切片机构320之前,还设置有CCM缺陷检测机构(图未标),能够通过视觉检测的方式对第四复合料带60进行缺陷检测并与控制系统联动,可在后续工序中将存在缺陷的区域剔除。切片机构320可以包括底辊及切刀辊,第四复合料带60穿过底辊与切刀辊之间时,便可由切刀辊进行辊切,从而对CCM料带进行连续切片。
吸附辊330的表面开设有吸附孔,能够与真空装置连接从而形成负压。第四复合料带60能够绕经吸附辊330,且CCM片料23朝向吸附辊330。如此,CCM片料23便能够在吸附辊330的表面展平。
牵引机构340能够牵引第四托底膜料带,以使CCM片料23从第四托底膜料带上剥离并吸附于吸附辊330。第四复合料带60的走带速度与牵引机构340的牵引速度一致
牵引机构340能够改变第四托底膜料带的方向,由于CCM片料23具有一定的刚性,当牵引机构340沿不同的方向牵引第四托底膜料带时,CCM片料23与第四托底膜料带之间将产生迫使两者相互远离的作用力。当第四托底膜料带的粘接力不足以对抗上述作用力时,则CCM片料23将与第四托底膜料带分离。CCM片料23从第四托底膜料剥离后,可继续吸附于吸附辊330并向贴合装置500转移,而第四托底膜料则由牵引机构340进行收卷。牵引机构340能够利用材料性质的差异,无需与CCM片料23发生接触便可将CCM片料23从第四托底膜料带剥离下来,结构及流程简单,还能避免造成CCM片料23损伤。
CCM片料23与第四托底膜料带之间通过静电吸附,不会对CCM片料23的催化剂造成粘连,能够避免CCM片料23的功能受损。
牵引机构340一般包括背膜收卷轴,背膜收卷轴与动力元件传动连接,能够收卷第四托底膜料带并为第四复合料带60提供进给的动力。此外,牵引机构340还包括设置于第四托底膜料带输送路径上的张力控制组件及纠偏组件等,从而确保料带稳定传输。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CCM供料装置300还包括除静电机构350,除静电机构350能够对吸附于吸附辊330的第四复合料带60的执行静电消除操作。静电消除后,CCM片料23能够更加可靠地从第四托底膜料带剥离。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在第一边框料带31进入贴合装置500之前,第一撕膜装置400能够将第一托底膜料带32从第一边框料带31的表面撕除。贴合装置500能够将多个CCM片料23依次贴于第一边框料带31的多个第一镂空槽处,并得到第三复合料带50。也就是说,第一托底膜料带32并不进入贴合装置500进行复合,故无需考虑第一托底膜料带32是否会通过第一镂空槽与CCM片料23发生粘连。因此,在第一边框料带31进入贴合装置500之前,无需在第一镂空部内设置掩膜以对CCM片料23的催化剂层进行保护。
而且,贴合装置500的上游一般设置有视觉定位装置(图未标),视觉定位装置一般包括光源及相机。在第一托底膜料带32进入贴合装置500之前,视觉定位装置能够识别第一托底膜料带32上的定位特征,以方便对第一托底膜料带32实时调整及纠偏,从而提升贴合精度。
请再次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贴合装置500包括与吸附辊330抵接的贴合辊510,第一边框料带31能够穿过贴合辊510与吸附辊330之间,以使CCM片料23在贴合辊510处与第一边框料带31贴合。贴合辊510的转动的线速度与吸附辊330的线速度一致,故能够使CCM片料23及第一边框料带31在贴合辊510处保持同步,并通过辊压进行复合。
贴合辊510可以是加热辊,贴合效果更好。此外,贴合装置500还包括CCM视觉定位机构(图未标),通过检测每个CCM片料23上的定位特征,能够对每一次贴合前的CCM片料23进行位置检测,从而保证贴合的精度。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贴合辊510的中部形成有避位槽(图未示),且避位槽能够使贴合辊510在辊压过程中对第一镂空槽形成避位。也就是说,贴合辊510在辊压过程中只与第一边框料带31需要与CCM片料23搭接的区域接触并施压,从而避免了避免贴合辊510的表面通过第一镂空槽直接接触CCM片料23,故不会对催化剂造成损伤。
请再次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撕膜装置400包括撕膜板410及托底膜收卷机构420。
撕膜板410沿第一复合料带30的进给方向,即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其中,撕膜板410具有吸附面,以吸附途径撕膜板410的第一复合料带30的第一托底膜料带32。撕膜板410的吸附面可开设透气孔,能够与负压腔连通从而形成负压。第一边框供料装置100提供的第一复合料带30朝贴合装置400进给的过程将途径第一撕膜装置400,并由撕膜板410的吸附面进行吸附。撕膜板410的吸附面光滑,摩擦系数低,故不影响第一复合料带30继续进给。
此外,撕膜板410在第一复合料带30宽度方向的两侧还可设置限位机构(图未示),从而在第一复合料带30行进时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跑偏。
托底膜收卷机构420能够牵引第一托底膜料带32并使第一托底膜料带32的进给方向由第一方向转向至第二方向,以使第一托底膜料带32与第一边框料带31在撕膜板410的端部分离。第一托底膜料带32在托底膜收卷机构420的牵引下换向后,第一边框料带31则继续沿第一方向进给,故两者之间将在撕膜板410的端部形成剥离角,且随着托底膜收卷机构420对第一托底膜料带32继续收卷,第一托底膜料带32与第一边框料带31逐渐分离。
在撕膜板410的吸附作用下,第一复合料带30及第一边框料带31能够在吸附面上铺平并被限位,从而避免在撕除第一托底膜料带32的过程中导致第一边框料带31发生变形。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撕膜板410与第一托底膜料带32抵接的端部设置有圆弧导角。圆弧导角能够起到平滑过渡的作用,能够减小第一托底膜料带32剥离过程对第一边框料带31内张力的干扰。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3,贴合装置500输出的第三复合料带50及第二边框供料装置200提供的第二复合料带40均向复合装置700进给。在第二复合料带40进入复合装置700之前,第二撕膜装置600能够将第二托底膜料带42从第二边框料带41的表面撕除。复合装置700用于将第三复合料带50与第二边框料带41进行复合并使多个第一镂空槽与多个第二镂空槽依次对齐,以得到五合一料带20。
也就是说,第二托底膜料带42并不进入复合装置700进行复合,故无需考虑第二托底膜料带42是否会通过第二镂空槽与CCM片料23发生粘连。因此,在第二边框料带41进入复合装置700之前,无需在第二镂空部内设置掩膜以对CCM片料23的催化剂层进行保护。
第二撕膜装置600包括第二撕膜板610及第二托底膜收卷机构620,第二撕膜板610具有吸附面,第二托底膜收卷机构620能够收卷第二托底膜料带42。第二撕膜装置600的结构及功能与第一撕膜装置400的结构及功能完全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在复合装置700的上游设置有视觉定位机构(图未标),能够在第三复合料带50进入复合装置700之前对其进行视觉定位,以确保多个第一镂空槽能够与多个第二镂空槽依次对齐,从而提升复合精度。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贴合装置500与复合装置700之间设置有第一展平装置810,第一展平装置810包括沿第三复合料带50的进给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展平辊组件811及第二展平辊组件812,第一展平辊组件811及第二展平辊组件812均能够对第三复合料带50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进行辊压。
第一展平辊组件811及第二展平辊组件812的结构一般相同,均包括两对展平辊,分别作用于第三复合料带50宽度方向的两侧,通过对第三复合料带50的两侧施加张力,便可展平第三复合料带50,以便于提高视觉定位的精度。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展平装置810与复合装置700之间设置有第二展平装置820,第二展平装置820包括传送辊(图未标)及套设于传送辊的输送带(图未标)。第三复合料带50能够途径第二展平装置820,输送带能够与第三复合料带50相抵接。在输送带的抵持作用下,第三复合料带50能够在输送带的表面上被有效展平,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复合精度。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五合一成型设备10还包括收料装置900,收料装置900用于收卷五合一料带20。由收料装置900进行收卷的五合一料带20能够以料卷形式存放,在需要使用时直接放卷即可。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五合一料带20也可不进行收卷,而是直接向下一道工序流转,故收料装置900也可省略。
上述五合一成型设备10,第一边框料带31在与CCM片料23贴合前,第一撕膜装置400能够将第一托底膜料带32从第一边框料带31的表面撕除,故无需在第一镂空部内设置掩膜,便可避免CCM片料23的催化剂层通过第一镂空部与第一托底膜料带32的粘接剂粘接。在第三复合料带50与第二边框料带41进行复合前,第二撕膜装置600能够将第二托底膜料带42从第二边框料带41的表面撕除,故无需在第二镂空部内设置掩膜,便可避免CCM片料23的催化剂层通过第二镂空部与第二托底膜料带42的粘接剂粘接。由此可见,在制备五合一料带20的过程中能够显著减少耗材的消耗,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边框供料装置,用于提供第一复合料带,所述第一复合料带包括第一边框料带及第一托底膜料带,所述第一边框料带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第一镂空槽;
CCM供料装置,用于依次提供多个CCM片料;
第二边框供料装置,用于提供第二复合料带,所述第二复合料带包括第二边框料带及第二托底膜料带,所述第二边框料带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依次排列的第二镂空槽;
第一撕膜装置及贴合装置,在所述第一边框料带进入所述贴合装置之前,所述第一撕膜装置能够将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从所述第一边框料带的表面撕除,所述贴合装置能够将多个所述CCM片料依次贴于多个所述第一镂空槽处,以得到第三复合料带;
第二撕膜装置及复合装置,在所述第二边框料带进入所述复合装置之前,所述第二撕膜装置能够将所述第二托底膜料带从所述第二边框料带的表面撕除,所述复合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三复合料带与所述第二边框料带进行复合并使多个所述第一镂空槽与多个所述第二镂空槽依次对齐,以得到五合一料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供料装置包括:
第一边框放卷件,用于放卷所述第一边框料带;
第一托底膜放卷件,用于放卷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
第一复合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边框料带与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复合,以得到所述第一复合料带;
第一裁切机构,用于对所述第一复合料带进行裁切,以在所述第一边框料带上形成所述第一镂空槽;
第一排废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裁切机构裁切形成的废料从所述第一镂空槽内移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CCM供料装置包括:
CCM放卷件,用于放卷第四复合料带,所述第四复合料带包括第四托底膜料带及CCM料带,且所述CCM料带与所述第四托底膜料带通过静电吸附进行复合;
切片机构,用于对所述第四复合料带进行半切并将所述CCM料带切断,以得到附着于所述第四托底膜料带的多个所述CCM片料;
吸附辊,所述第四复合料带能够绕经所述吸附辊,且所述CCM片料朝向所述吸附辊;
牵引机构,能够牵引所述第四托底膜料带,以使所述CCM片料从所述第四托底膜料带上剥离并吸附于所述吸附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CCM供料装置还包括除静电机构,所述除静电机构能够对吸附于所述吸附辊的所述第四复合料带的执行静电消除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包括与所述吸附辊抵接的贴合辊,所述第一边框料带能够穿过所述贴合辊与所述吸附辊之间,以使所述CCM片料在所述贴合辊处与所述第一边框料带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辊的中部形成有避位槽,且所述避位槽能够使所述贴合辊在辊压过程中对所述第一镂空槽形成避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撕膜装置包括:
撕膜板,沿所述第一复合料带的进给方向延伸,所述撕膜板具有吸附面,以吸附途径所述撕膜板的所述第一复合料带的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
托底膜收卷机构,能够牵引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并使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的进给方向由第一方向转向至第二方向,以使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与所述第一边框料带在所述撕膜板的端部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撕膜板与所述第一托底膜料带抵接的端部设置有圆弧导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与所述复合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展平装置,所述第一展平装置包括沿所述第三复合料带的进给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展平辊组件及第二展平辊组件,所述第一展平辊组件及所述第二展平辊组件均能够对所述第三复合料带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进行辊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展平装置与所述复合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展平装置,所述第二展平装置包括传送辊及套设于所述传送辊的输送带,所述第三复合料带能够途径所述第二展平装置,所述输送带能够与所述第三复合料带相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五合一成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料装置,所述收料装置用于收卷所述五合一料带。
CN202222680783.5U 2022-10-11 2022-10-11 五合一成型设备 Active CN2187076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80783.5U CN218707612U (zh) 2022-10-11 2022-10-11 五合一成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80783.5U CN218707612U (zh) 2022-10-11 2022-10-11 五合一成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07612U true CN218707612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83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80783.5U Active CN218707612U (zh) 2022-10-11 2022-10-11 五合一成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076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7581A (zh) * 2023-05-31 2023-07-04 上海韵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ccm膜电极装配工艺及装配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7581A (zh) * 2023-05-31 2023-07-04 上海韵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ccm膜电极装配工艺及装配设备
CN116387581B (zh) * 2023-05-31 2023-08-18 上海韵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ccm膜电极装配工艺及装配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93961B (zh) 五合一成型设备
JP4927307B2 (ja) 積層品およびパッケージングのためのスタッキング装置
JP4885415B2 (ja) 薄膜電気化学ユニットの陰極および陽極を積層するための回転加工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3809374B (zh) 五合一成型设备
CN112582654B (zh) 膜电极的制造方法
US831360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wound electrode assembly for battery
CN111933995A (zh) 切叠一体机
CN218707612U (zh) 五合一成型设备
CN114551949B (zh) 五合一成型装置
CN216015429U (zh) 边框放料装置及贴合设备
CN112635846A (zh) 模切叠片一体机
CN114420968A (zh) 边框贴合装置及五合一成型设备
CN114976163B (zh) 五合一成型设备及五合一成型方法
KR20160131748A (ko) 연료전지의 막-전극 어셈블리 제조 장치
CN114122484B (zh) 极片贴片系统、叠片机及极片贴片方法
CN115000476B (zh) 五合一成型设备
CN113809373B (zh) 七合一成型设备
CN209853423U (zh) 放卷装置以及放卷设备
CN214774125U (zh) 一种光学膜加工设备
JP6044497B2 (ja) 膜電極接合体製造装置
CN218996765U (zh) 膜电极成型设备
CN218996766U (zh) 七合一制片装置
CN218804115U (zh) 气体扩散层贴合装置及七合一成型设备
CN220526972U (zh) 热复合装置及叠片机
CN217239513U (zh) 边框贴合装置及五合一成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