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823A - 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823A
CN1137823A CN95191084.1A CN95191084A CN1137823A CN 1137823 A CN1137823 A CN 1137823A CN 95191084 A CN95191084 A CN 95191084A CN 1137823 A CN1137823 A CN 1137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bon
shaped members
aforementioned
tubular body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51910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994C (zh
Inventor
北桥直机
北山康
秋元荣器
山城浜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Adachi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Adachi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4125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21676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70299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0720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72068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0354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72320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0265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Adachi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9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9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3/00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3/26Lining or sheathing of internal surfaces
    • B29C63/30Lining or sheathing of internal surfaces using sheet or web-like material
    • B29C63/32Lining or sheathing of internal surfaces using sheet or web-like material by winding hel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3/00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twisting, straightening or flatten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3/56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 B29C53/58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 B29C53/583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for making tubular articles with particular features
    • B29C53/584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for making tubular articles with particular feature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3/00Shaping by bending, folding, twisting, straightening or flatten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3/56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 B29C53/58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 B29C53/78Winding and joining, e.g. winding spirally helically using profiled sheets or stri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55/00Devices or appurtenances for use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pipes or pipe systems
    • F16L55/16Devices for covering leaks in pipes or hoses, e.g. hose-menders
    • F16L55/162Devices for covering leaks in pipes or hoses, e.g. hose-menders from inside the pipe
    • F16L55/165Devices for covering leaks in pipes or hoses, e.g. hose-menders from inside the pipe a pipe or flexible liner being inserted in the damaged section
    • F16L55/1655Devices for covering leaks in pipes or hoses, e.g. hose-menders from inside the pipe a pipe or flexible liner being inserted in the damaged section a pipe being formed inside the old pipe by winding strip-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上、下水管通道及在斯管等已有管中进行衬面施工的方法,即,在该管中插入由长板状体形成带状构件卷成螺旋状所形成的管状体。在安装件上设置接合滚筒部和引导滚筒部,旋转驱动接合滚筒部以形成衬管,并将之置留于已有管道中,将在向前运动时由新供给的带材形成新的衬管。衬管的直径由刚性安装架决定。同时,安装架也可以是柔性的,以便在矩形管中形成衬管。此外,供给带材的量要大于接合筒部移动的量,以便结合部分滑动膨胀成规定尺寸的衬面管。

Description

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下水道管、上水道管及瓦斯管等已有管道中,在其管道内面进行衬面层施工的衬面施工方法及实施该方法所使用的衬面施工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由长板状体形成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所形成的管状体,即所谓衬面管,插入于管道内而构成的衬面施工方法及其衬面施工装置。
作为已有的管道中的衬面施工技术有,譬如,日本专利特公平2-312136号公报为众所周知的技术。
即,该先有技术中,由设置于管道孔的制管机出发,而将连续供应的带状构件卷绕形成螺旋形的衬面管可在已有管道内旋转转动即可随着推力送进去。
可是,依据该先前技术,即随着衬面管长度变长,除其重量增加之外,该衬面管的外面与管道的管壁摩擦阻力也增大,从而需要很大的推力。又,随着直径变大,平均单位长度的重量也增大,其情形也一样,而且需要更大的推力。因此,为了取得所需要的推力而使动力设备大型化,设备费用大增。所以,在该先前技术中有长度化、大直径化的问题。
而且,在该先有技术中无法用于弯曲的管道也是问题之一。
所以,本发明要解决该先前技术中的各种问题,以新的想法,提供一种衬面施工技术,其目的在于,先有技术所使用的带状构件构造并不特别加以变更,而可恰当地对应于衬面管的长大化及大直径化,甚至于弯曲的管道。
因此,本发明借助将螺旋卷绕将所形成的衬面管留置下来,而可以对应管道的长大化及大直径化的见识而完成的。
本发明的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及其施工装置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采用以下的构成。
第1项发明涉及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并采用以下的构成。
一种衬面施工方法,在管道内,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的长形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是使已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在该管状体的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衬面管的方法,在已形成的管状体端缘部的内外面配设接合滚筒部,该接合滚筒部由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二个滚筒构成,外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外面,内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内面,而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夹持前述接合滚筒部的二个外面及内面滚筒,同时至少使前述外面滚筒旋转驱动。
依据本构成,在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借助接合滚筒部两个外面及内面滚筒的夹持作用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接合滚筒部以本身驱动力自转移动,而使衬面管自转制管。
又,接合滚筒部虽保持在实质保持刚性的安装框架上,但可以采用不通过安装框架的形式。
第2项发明为实施第1项发明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并采用以下的构成。
一种衬面施工装置,在管道内,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长形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具有延长部的安装框架,该安装框架配设于管道的轴心部,并以放射状配设于直径方向;接合机构部,由配设于该延长部的前端部的接合滚筒构成,安装于前述安装框架延长部之一中,而该接合滚筒包括外面滚筒和内面滚筒,外面滚筒具有镶进于带状构件的外面的纵向方向所形成的凹沟的轴环部,所述内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内面;及引导机构部,设在前述安装框架的另一延长部中,其引导滚筒配设在其前端部并挡接于带状构件内面。
依据该构成,安装框架的延长部长度一定,而所作成管状体的直径借助该延长部的长度大小被决定,而且,借助安装以放射状所配设延长部的接合滚筒及引导滚筒可以保证制管的管状体圆度。
第3项发明系为了实施第1项发明的另一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并采用以下构成。
一种衬面施工装置,在管道内,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长形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安装框架,配设于前述管状体的内侧,形成具有所要宽度的圆环状,同时保持刚性;在前述安装框加的外周且沿着圆周方向以预定间距配置的导向轮,上述多个引导滚筒挡接于前述管状体的内面;通过前述安装框架安装的接合机构部包括内面和外面滚筒,配置于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同时由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夹持带状构件。
依据本构成,则安装框架形成为圆环状且具有刚性,又,借助配置于外面的引导滚筒可以稳定制造具有固定直径的管状体。
又,安装框架是将其分割体搬入到管道内,而在管道内组装而成的。
第4项发明是为了实施第1项发明的更另一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并采用以下的构成。
一种衬面施工装置,在管道中,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的长形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所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以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具有:安装框架,配置于前述管状体的内侧并具有刚性;多个引导滚筒,通过前述安装框架并以预定间距安装于同一圆周上,且挡接于前述管状体的内面;及接合机构部,通过前述安装框架而安装,并配置于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同时由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构成并夹持着带状构件;而在前述接合机构部,其外面突出到最外方,而与衬面施工装置的旋转方向相同的送进滚筒被旋转驱动。
依据本构成,送进滚筒接触在管道的壁面,而借助其旋转由壁面接受反作用在本衬面施工装置上附与旋转力,而有助于本衬面施工装置的顺利旋转。
本衬面施工装置小于管道的内径时,送进滚筒仅接触在管道的下方部分,但克服衬面管及本衬面施工装置的自重,使本衬面施工装置可以顺利旋转。
第5项发明为其他管道内的衬面施工方法,特别是属于异形剖面管道内的衬面施工方法,并采用以下的构成。
一种衬面施工方法,在异形剖面管道中,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的长形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在该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衬面管,其特征在于:在成形框架周围装着引导滚筒,引导滚筒挡接于前述带状构件的内面,所述成形框架具有预定的宽幅及横向刚性,并以链节机构形成为可自由弯曲,同时可以防止各链节体向内折,且在该成形框架,在已形成的管状体的端缘部中,配置接合滚筒部,接合滚筒由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构成,外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外面,内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内面;
而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使用前述接合滚筒部两个外面及内面滚筒来夹持,同时使前述接合滚筒部的滚筒旋转驱动。
借助该构成,则在该衬面管的形成中,成形框架为自由弯曲,且,可以防止向内折,所以沿着管道的内周形成衬面管,适合于异形剖面管。
第6项的发明系为了实施第5项的方法发明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并采用以下的构成。
一种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在异形剖面管道内,将形成接头于两侧缘部的长形带状构件连续供应而卷绕成螺旋状,以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成形框架,具有预定的宽度及横向刚性,且通过链节机构可自由弯曲,同时可以防止各链节体向内折;引导滚筒,装于前述成形框架周围,挡接于前述管状体的内面;及接合机构部,通过前述成形框架而安装着,并配置于前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接合部位置,同时由用以夹持带状构件的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来构成。
在该构成中,成形框架选择适合于异形剖面管道的剖面形状及周长。
第7项发明系属另外其他异形剖面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并采用以下的构成。
一种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在异形剖面管道内,将形成接头于两侧缘部的长形带状构件连续供应,同时卷绕成螺旋状,并以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而在该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在具有预定的宽度及横向刚性,并通过链节机构可自由弯曲的成形框架上,装着引导滚筒,引导滚筒挡接于前述带状构件的内面,且在该成形框架,在已经所形成的管状体的端缘部配置接合滚筒,接合滚筒由外面滚筒和内面滚筒构成,外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外面,内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内面,而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使用前述接合滚筒部两个外面及内面滚筒来夹持,同时使前述接合滚筒部的滚筒旋转驱动;在配置于该成形框架的内侧,且具有刚性的,吻合于异形剖面形状的限制框架周围,使前述成形框架旋转。
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可适用带状构件自身具有塑性变形机能,或使用装入塑性变形机能材的带状构件。
在该构成中,限制框架选择适合于异形剖面管道的剖面形状及周长。又,该成形框架借助限制框架的强制移动,使带状构件塑性变形,形成吻合于限制框架的形状的异形剖面的衬面管。
第8项发明是为了实施上述第7项的方法发明的管道法内用衬面施工装置,并采用以下的构成。
一种衬面施工装置,在异形剖面管道内,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长形带状构件以连续供应而卷绕成螺旋状,以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以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成形框架,具有预定的宽度及横向刚性,而以链节机构形成为可自由弯曲;引导滚筒,装于前述成形框架周围,挡接于前述管状体的内面;接合机构部,通过前述成形框架而安装着,并配置于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接合部位置,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的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所构成;及限制框架,配置于前述成形框架的内侧,且具有刚性,同时具有异形剖面形状的引导轨道,用以限制前述成形框架的移动。
在该构成中,限制框架选择适合于异形剖面管道的剖面形状及周长。
第9项发明是另一管道内的衬面施工方法,即同时扩径的衬面施工方法,它采用以下的构成。
一种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在管道内,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的长形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以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与于管道中,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用制管装置制管管状体,所述制管装置具有接合机构部,接合机构部通过安装框架而安装着并保持刚性,配置于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同时由用以夹住带状构件的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构成;同时,将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送入量大于前述接合机构部的移动量,而使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的带状构件相互的接头部滑动并使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扩大直径。
在该衬面管的施工过程中,借助以大于接合机构部的移动量的量送进新供应的带状构件,使已形成的管状体,亦即,使衬面管的带状构件相互的接头部滑动并使该衬面管扩径。该扩径通常达到密接于管道的内壁为止,但在此之前停止也可以。
在本发明中,也可采用:在制成安装框架所规定的管状体后,将该安装框架固定于管道内,将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送进并使已形成的管状体扩径的形式,或一面制成安装框架所规定的管状体,一面将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送进并使已形成的管状体扩径的形式。
第10项发明是为了实施上述第9项发明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而采用以下的构成。
一种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在管道内,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的长形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以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而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装框架,配置于前述管状体的内侧,而且具有刚性;多个引导滚筒,通过前述安装框架以预定间距安装于同一圆周上,挡接于前述管状体的内面;接合机构部,通过前述安装框架而安装着,并配置于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同时由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来夹持带状构件构成;及多个送进滚筒,通过前述安装框架而安装着,并挡接于管道的内壁,同时沿着该管道的内壁而旋转;而前述多个送进滚筒至少1个为主动驱动。
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第1实施例)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S1的整体纵剖图(图2的1-1线剖面图)。
图2为其前视图(图1的2方向箭视图)。
图3为图2的3-3线剖视图。
图4为接合机构部的主视放大图(图5的4方向视图)。
图5为接合机构部的内部构成图(图4的5-5线剖面图)。
图6为图5的6-6线剖面图。
图7为接合滚筒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8为引导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9为表示施工要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第2实施例)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S2的一部分侧面纵剖面图。
图11为其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的重要部分的安装框架主视图。
图12为其侧视图(图11的12方向视图)。
图13为其俯视图。
图14为安装框架的分割体侧视图。
图15为图14的15方向视图。
图16为图14的16方向视图。
图17为接合机构部的主视放大图。
图18为接合机构部的内部构成图(图17的18-18线剖面图)。
图19为接合滚筒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20为表示施工要领图。
图21为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第3实施例)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S3的整体纵剖面图。(图22的21-21线剖面图)。
图22为其主视图(图21的22方向视图)。
图23同样为其主视图
图24为成形框架的一部分剖面俯视图。
图25为图24的25方向视图。
图26为成形框架的连杆体构造图。
图27为接合机构部的俯视图。
图28为接合机构部的接合滚筒部构成图。
图29为图27的29-29线剖面图。
图30为图29的30方向视图。
图31为接合机构部的另外安装形态图。
图32为图31的32-32线剖面图。
图33为表示施工要领图。
图34为表示本发明另外其他实施例(第4实施例)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S4的整体纵剖面图。(图35的34方向视图)。
图35为图34的35-35线剖面图。
图36为该施工装置的一部分扩大侧视图。
图37为图36的37-37线剖面图。
图38为表示施工要领图。
图3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第5实施例)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S5的整体纵剖侧视图。
图40为其安装框架的主视图。
图41为其安装框架的侧视图(图40的41方向视图)。
图42为接合机构部的主视扩大图(图43的42方向视图)。
图43为接合机构部的内部构成图(图42的43-43线剖面图)。
图44为接合滚筒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45为从动送进机构部的侧视构成图。
图46为随动送进机构部的主视构成图(图45的46-46线剖面图)。
图47为图45的47-47线剖面图。
图48为表示施工要领图。
图4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第6实施例)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S6的整体纵剖侧视图。
图50为图49的50-50线割视图。
图51为图49-51线方向视图。
图5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第7实施例)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S7的整体纵剖侧视图。
图53为图52之53线方向视图。
图54为送进机构部的详细构造图。
图55为表示本发明所使用带状构件一形态(单片型),(a)为其横剖面图,(b)为表示该带状构件相互之接合关系剖视图。
图56为表示本发明所使用带状构件其他形态(单片型),(a)为其横剖面图,(b)为表示该带状构件相互之接合关系剖视图。
图57为表示本发明所使用带状构件另外其他形态(2片型),(a)为其横剖面图,(b)为其接头部之分解图。
图58为表示图57所示带状构件之副接合部剖视图。
图59为本发明所使用之带状构件(塑性变形型)之一形态图。
图60为本发明所使用之带状构件(塑性变形型)之其他形态图。
对本发明的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及其施工装置的实施形态根据图面加以说明。
S为其施工装置,采用S1~S7的7种形态。带状构件600、620、640、660、680
首先,对于本发明所使用的带状构件加以说明。
图55~图60表示在本发明的衬面施工方法中所使用的带状构件的各种形式。
带状构件600
图55为表示带状构件的一形态(单片型即单构件型)
带状构件600本体为固定厚度的平板状,而在其外面的长度方向连续地纵设有适当数目(在图例为7)的突条602。在突条602的前端部形成有凸缘602a。突条602相互间形成沟604或沟空间。内面606大致平滑成形。在带状构件600的两侧形成用于内外相互重合的接头部600A、600B。换言之,前缘侧接头部600A其前端部的突条602A的基部直径膨胀,由其内面侧纵设凹沟610,进而由该突条602A连设着突出部612。后缘侧接头部600B由后端部的突条602B延伸出突出部614,在靠近该突出部614的端部纵设着凸条616,用以接合于前述前缘侧接头部600A的凹沟610。
在接合时,使相邻的带状构件600的前缘部与后缘部重叠,而后缘侧接头部600B在前缘侧接头部600A接受下述的接合滚筒部的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的夹持作用,分别使凸条616镶进于凹沟610内,及突出部612的端部镶进于突条602B的凸缘602a内,而进行接合。该情形下,主接合借助凹沟610及凸条616而成,而突出部612及突缘602B为从接合,所以,依据情况从接合可以省略。
而且,本实施例在突出部612、614的接触部分夹装着密封材618,用以提高密封性。又,若在接头部600A、600B中镶合接合充分的话,则可以省略该密封材618。
带状构件使用合成树脂材料所作成,特别是从成形性的观点来看,借助挤出成形可以连续形成的氯乙烯(PVC)树脂最佳。但使用金属成形也无妨。
带状构件620
图56表示带状构件的另一形态。
本带状构件620,在外面的长度方向以连续纵设适当数目的梯形状突条622,而突条622的间形成谷部624。突条622及谷部624在宽方向形成相等间距。在突条622的内部形成适当中空部,而可以实现带状构件的刚性化及轻量化。内面626平滑地成形。
在带状构件620的两侧形成用于内外相互重叠的接头部620A、620B。换言之,外侧接头部620A的突条与突条622形成为相同形状而在其内面纵设圆形凹沟630,又,突出部632比谷部624的宽稍长。内侧接头部620B使其突出部634的长度大约比谷部624稍长,而在该突出部634的端部纵设圆形凸条636用以接合于前述外侧接头部620A的圆形凹沟630,同时在其根部的突条622纵设深度凹沟638。
在接合时,内侧接头部620B借助接合滚筒部的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而推压在外侧接头部620A,而分别使圆形凸条636镶进于圆形凹沟630,及突出部632的端部镶进于深度凹沟638,而形成接合。
带状构件640
图57为表示带状构件的另一形态(2片型即2构件型)。
本带状构件借助主材(主带状构件)640及镶合材650组合而成,而主材640具有突条642及沟644,并在其两端部形成接合部640A、640B,而在该接合部640A、640B上形成镶合沟646。又,镶合材650系具有镶合突条652以弹性镶进于主材640的镶合沟646。
在接合时,镶合材650跨越相并列的主材640的接合部640A、640B之间进行接合。
图58为表示主带状构件640的其他形态。
带状构件660、680
图59所示带状构件660中,在图55所示带状构件600的适当突条602之间形成金属制(通常为钢制)的截面W字形(V字形、U字形亦可)做为塑性变形机能材而装着塑性变形材670。追随该塑性变形材670的塑性变形而使带状构件660变形。
图60所示带状构件680中,系在图56所示带状构件620的适当突条622内装入塑性线材690做为金属制(通常为钢制)的塑性变形机能材。追随该塑性线材690的塑性变性而使带状构件680变形。
第1实施例
图1~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S的一实施例(第1实施例)。即,图1~图3为表示本衬面施工装置S1的整体构成,图4~图8为表示本衬面施工装置S1的各部构成。
在这些图中,P为表示形成圆形剖面管道,R为表示衬面管。图中,箭头α为表示本装置S1的进行方向,箭头β为表示其旋转方向。
又,以本装置S1的进行方向(箭头α),做为前部、反之为后部。
在本实施例中,适用带状构件600、620、640。
衬面施工装置S1
如图1~图3所示,该衬面施工装置S1,其主要构成部分由:安装框架1,配置于中心部;接合机构部2,装备于由该安装框架1以放射状所延设多个(在本实施例为4)的延长部之一上;及,引导机构部3,装备于该安装框架1的其他延长部上。
以下,将各部的细部构造加以说明。
安装框架1(参考图1、图2、图3)
安装框架1,系配置于本装置S1的中心部,由圆管体10以十字状刚性连接而成。而且,在该圆管体10的内孔10a插通杆11,该杆可在其中滑动且可自由旋转,使用固定螺栓12约束其移动,并可以进行伸缩调整。
圆管体10在本实施例系作成4支的放射状,但3支或5支皆可。又,框架并不限定于圆管体的组合,形成圆孔10a的角柱体亦可。
杆11采用中空的圆管状,但形成实心亦可,依据情况采用角柱亦可。
接合机构部2(参考图1、图2、图4~图7)
接合机构部2,装在安装框架1的杆11的一前端部,并将外面滚筒15及内面滚筒16组成的“接合滚筒部”作为主体,且具有将这些滚筒15、16旋转驱动,并收容于箱体17内的齿轮机构18,接合机构部2对应于卷绕成螺旋状的带状构件600的接合部,即该带状构件600最初闭合的位置而配置。19为用以操作齿轮机构18的手动手柄。
箱体17
箱体17,保持刚性,而分成上部分17A及下部分17B,借助侧部的销轴构件21枢着上下部分17A、17B,在该销轴构件21周围,上部分17可以开放。
在箱体17的后面,固设安装构件22,而在其安装孔22a内镶插着安装框架的杆11,并在其侧部用贯通状配设的固定螺栓23来固定。
在箱体17的另一侧面装有闭合装置24用以将上部17A闭合到下部分17B。图示表示其一例,连结棒26枢着在由上部分17A所突设的翼肋25上,又,在下部分17B上系与翼肋25以同相位突设分岐状的承受架27,而连结棒26系放进于该承受架27的凹部。在连结棒26上依顺序装着螺旋弹簧28及螺帽29,用以螺合于其下部的螺丝部,而以螺帽29的锁住可将螺旋弹簧28推压至承受架27的下面。这样,利用螺旋弹簧28的弹性可使上部分17A的夹紧力调整为适宜程度。
齿轮机构18
齿轮机构18,经过箱体17的前后壁可旋转自由地架设有4个齿轮轴31、32、33、34,而在第1齿轮轴(输入轴)31固设小齿轮a,而在第2齿轮轴(中间轴)32固设大齿轮b用以啮合于齿轮a,同时固设小齿轮c,而第三齿轮轴(中间轴33)固设大齿轮d用以啮合于齿轮c,并在第4齿轮轴(输出轴)34固设小齿轮e用以啮合于齿轮d。
本实例为4个齿轮轴31~34使用旋转轴承所支持固定,但也可使用滑动轴承。又,齿轮轴并不限定于4个、3个或5个以上亦可。
在本齿轮机构18中,在第1齿轮轴31的前端部36安装可以卸下的手柄19做为输入部。在第4齿轮轴34以直接安装外面滚筒15,传达最后转矩。在第3齿轮轴33安装旋转自由的内面滚筒16。
而且,在第4齿轮轴34安装可自由旋转的保持间隔用的间隔滚筒37。该间隔滚筒37将其外周挡接于管道P的内壁面。该间隔滚筒37可以做成适宜的直径,同时亦可以省略。
接合滚筒部
接合滚筒部的外面滚筒15及内面滚筒16,相互并列配设于管轴方向,且保持预定的间隔。
又,如前述,外面滚筒15、16连结于齿轮机构18的齿轮轴33、34,但外面滚筒15为直接安装于第4齿轮轴34,而内面滚筒16则在第3齿轮轴33上为可自由旋转状态。
因此,内面滚筒16不一定非连动于齿轮轴33,而由齿轮机构18分离安装亦可,又,通过箱体17安装亦可。
图7表示将接合滚筒部的2个滚筒15、16放大,同时表示滚筒15、16及带状构件600的对应关系。
外面滚筒15为在圆筒本体40以所定间隔形成多个轮状轴环部41,这些轮状轴环部41镶进于带状构件600的突条602间的沟604。又,圆筒本体40的外周压接于带状构件600的突条602的外面。其中一部分40a为较小直径,远离突条602。轮状轴环部41之内,对应于闭合部H的2个轮状轴环部41a的周侧部挡接于带状构件600。对于其他轮状轴环部41无必要特别挡接于带状构件,而镶进于突条602间的沟604则非常重要。
另外,内面滚筒16为直圆筒状,密接于带状构件600的内面,而在闭合部H用以支持由外侧所推压的带状构件600。又,在该内面滚筒16的端部形成直径膨胀部43,而形成轴环43a用以镶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凹沟610,但将之省略也无妨。
该接合机构部2以下述方法安装到衬面管R,将箱体17的上部分17A开放,而使外面滚筒15的轮状轴环部41吻合于带状构件600的突条602的间距,且使轮状轴环部41a定位于闭合部H,然后,将上部分17A闭合于下部分17B,而将闭合装置24封闭,并锁紧其螺帽29。
引导机构部3(图1~图3、图8参考)
引导机构部3(3A、3B、3C),分别装在安装框架1的另一柄杆11的前端,而将引导滚筒45做为主体,配设于已经螺旋卷绕后的衬管R的内侧,与接合机构部2协作以保持圆形。
更详细地说,引导滚筒45将其旋转轴46借助框体47保持于自由旋转状态,而在框体47固设安装构件48于内径方向,而在其安装孔48a内镶插安装框架1的杆11的前端,并在其侧部使用以贯通状所配设的固定螺栓49锁紧而固定。安装构件48及框体47可以相对移动,而该安装构件48用以调整相位,在植设于框体47的螺栓47a上将螺帽50锁紧而固定。
引导滚筒45与内面滚筒16对准,但其长度很短。换言之,滚筒本体45a为直圆筒状,在前部形成着膨径部45b,同时在该膨径部45b形成着轮状轴环部45c,而且,在前端部形成具有圆锥面45d的大直径轴环部45e。滚筒本体45a挡接于衬面管R的内面,轮状轴环部45c镶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凹沟610,而大直径轴环部45e挡接于衬面管R的前端面。滚筒本体45a、膨径部45b、大直径轴环部45e系分为3部分,或做为一体化都可以。更且也可采用,将旋转轴46作为固定状态,而将滚筒本体45a通过轴承形成为自由旋转的形态。
本实施例的引导机构部3配设于90°相位,各引导滚筒45于管轴方向相位相互错开,其轮状轴环部45c系镶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凹沟610。
引导机构部3,在本实施例配设于3处,但2处或5处亦可。
管道P内的衬面施工
使用本实施例的衬面施工装置S1做为地下埋设管道内衬面施工工程加以说明,同时一起将本实施例的装置S1的作用加以说明。
图9为表示其衬面施工工程的概要。在此,以地下埋设管道表示对下水道管道的适用例。在图中,Q1为上游侧孔,Q2为下游侧孔。
如图9所示,在地上部分,在上游侧孔Q1,配设着盘绕带状构件600的带旋转台的卷出装置T。工程由上游侧沿下游侧进行。
以下,就工程顺序加以说明。
(1)将本衬面施工装置S1通过孔Q1以分割状态搬入作为更新的对象管道P内,而在管道P内组合。换言之,本装置S1的安装框架1及接合机构部2及引导机构3为可以相互分开,在现场可以容易地组装。
(2)在管道P的孔Q1的开始端部,将由地上部拉进带状构件600以手作业卷绕数次(至少一次),而制作衬面管(将此称为开始用衬面管)R0
(3)在该开始用衬面管R0的前缘,将本衬面施工装置S的接合机构部2及引导机构部3设置于预定状态。换言之,将接合滚筒部的外面滚筒15及内面滚筒16配置于衬面管R0的闭合部,但将外面滚筒15的轮状轴环部41镶进于带状构件600的沟604,特别是将轮状轴环部41a正确挡接于闭合部H。又,将内面滚筒16的轴环43接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凹沟610。又,将引导机构部3的引导滚筒45的轴环45C接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凹沟610。
(4)将接合机构部2的手动手柄19旋转操作,而使用外面滚筒15及内面滚筒16的夹持力,在带状构件600的闭合部H,借助其接头构造使与开始用衬面管R连接的新供应的带状构件接合。同时,借助外面滚筒15的轮状轴环部41及带状构件600的沟604的接合引导作用,又,借助内面滚筒16之轴环43及带状构件600之凹部610之引导作用,使接合滚筒部公转于管周方向,而且前进于管轴方向。
借助接合机构部2的旋转,而且借助引导机构部3的引导滚筒45的轴环45C及带状构件600的凹部610的接合引导作用,使本装置S1整体以预定的间距前进,而使本装置移动到前方。
借此带状构件600系卷绕成螺旋状,而施工成衬面管R。
(4A)本工程中,随着衬面管R的前进,在与管道P的间隙设置着适当间隔。
(4B)又,本工程中,带状构件600由配置于地上部的卷出装置T依顺次供应。该卷出装置T,如图9所示为其构成的一例,在孔Q1的开口部周围所配设的圆形轨状800上通过转子802配备着自由旋转的旋转台804,在该旋转台804旋转自由地支持着吊重索筒(hoisting drum)806,带状部件600可以自由送出地卷在该索筒上。借此,沿着圆形轨道800在旋转台804的水平面旋转及在吊重索筒806的垂直面旋转形成合成转动。
虽然随着制管动作带状构件600作扭转旋转,但在卷出装置T中,与该旋转同期地通过旋转台804形成随动旋转。
(5)在管道P的全长施工衬面管R后,在管道P及衬面管R的间隙填埋水泥浆M,等待其固结即完成本工程。
(第1实施形态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以上述的形态,可具有以下效果。
依据本实施例的装置,被制成管的衬面管R直接留置于管道P内,所以在衬面管的直径及制管距离不受约制,可以进行长管、大径管的衬面施工。
而且,可以作成具有弯曲的衬面管R,而在管道P存有弯曲部分时也可以适用。
外面滚筒15的驱动是通过齿轮机构由手动所驱动,而不需特别的动力。
借助外面滚筒15的轮状轴环部41及带状构件600的沟604的接合引导作用,又,借助内面滚筒16的轴环43与引导滚筒45的轴环45C及带状构件600的凹部610的接合引导作用,本装置S1以预定的间距被引导,而可以确实制管衬面管R。
借助接合机构部2及引导机构部3的各滚筒15、16、45可以保证衬面管R的圆度。
本实施例为借助手动表示的形式,但也可以借助动力。换言之,在安装框架1的中心部附近安装电动马达,另外,在箱体17内的齿轮机构18的齿轮轴31安装小齿轮,将该小齿轮及电动马达的驱动轴由链条连动。这样,不仅可以达成自动化,而且以小动力即可完成,非常经济。
图9中,在下游侧孔Q2的地上部配设电源装置F,而通过该电源装置H可以供应电力到电动马达。
而且,更换电动马达,也可以使用气压式马达。该情形,毋庸置疑,地上部的电源装置F可更换为气压装置。
进而,也可以采用第2实施例所示的油压驱动形式。
在本实施形态中,可以变更以下的设计。
①安装框架1在图例为十字状,但并不排除其他形状,譬如,圆形框、四角框等。该情形,由框体以放射状延设延长部,而在该延长部安装各机构。
②齿轮机构也可是包含齿轮(链轮“sprocket”)相互卷挂链条的链条传动。
③内面滚筒16及/或引导滚筒45与带状构件不一定必须是轴环及沟的镶合状态,而以内接状态也可。
第2实施例
图10~图19为本发明的管道内衬面施工装置S的另外实施例(第2实施例)。图10为本衬面施工装置S2的整体构成,而图11~图19为本衬面施工装置S2的各部构成。
本实施形态中,适用带状构件600、620、640。
衬面施工装置S2
参考图10~图19,将本实施例的衬面施工装置S2的构成加以说明。
如图10~图12所示,该衬面施工装置S2,其构成主要部分包括:安装框架101,它形成圆环状;多个引导滚筒102,以预定间距配置于该安装框架101的外周;及接合机构部105,包含内面滚筒103及外面滚筒104,通过该安装框架101而安装着。
以下,将各部的细部构造加以说明。
安装框架101(参考图10~图13、图14~图16)
安装框架101,形成圆环状,通过预定的宽度及厚度保持所要刚性。该安装框架101,在本实施例由6个分割体(扇形体)101A、101B、101C、101D、101E、101F构成。分割体101A~101F为1/6圆,但分割体101A形成为细宽,而其他分割体101B~101F采用标准宽。又,组合分割体101A及101F组装为接合机构部105的安装部。
分割体101A~101F的标准规格构成,如图14~图16所示,框体由形成于前后面的侧板110(前侧板110A,后侧板110B)及两端部的轴环111构成,而该框体具有预定的刚性,但适当地附加材112可提高刚性。标准规格中,侧板110采用1/6圆弧片,而轴环111采用所谓短轴环111a。
在轴环111上开设螺栓插通孔114,在相对接的轴环111的螺栓插通孔114中插通由螺栓115a及螺帽115b形成的紧固件而使之连接固定。
在侧板110的上缘,以预定的间隔凹设轴承凹部117,以承受引导滚筒102之轴部。该轴承凹座117对应于下述的引导滚筒102的倾斜而在前后的侧板110A、110B使相位错开。分割体101A、101F
对于分割体101A,如图11~图13所示,由扇角为50°的主框体及扇角为10°的突出框体而成。
在主框体中,其前侧板110A比其他分割体的前侧板110A配置于更后方,形成为细宽状。其后退宽为可以承受带状构件600的充分的宽度。又,一端部采用短轴环111a,另一端部采用长轴环111b。
在突出框体中,由长轴环111b延设前后的短侧板110C、110D,并且,在这些短侧板110C、110D的另一端部固设轴环119。在轴环119上与另一分割体开设同样螺栓插通孔114,且安装紧固件115。突出框体的前部短侧板110C用于安装接合机构部105。120为其螺栓插通孔。
对于分割体101F,与分割体101A采用对称形,但其宽与标准体相同。
分割体101A及101F配置为相对置,而使轴环119相互挡接,并使用紧固件115插通于螺栓插通孔114而组合为一体。引导滚筒102
引导滚筒102以预定的间隔及预定的角度配设于安装框架1的外周。在本实施例,对于标准分割体101B、101C、101D、101E配设6个,对于另一分割体101A、101F配设5个。
引导滚筒102的安装角度θ对于构成衬面管R的带状构件600设成直角。
又,引导滚筒102的数目依据衬面管R的直径或引导框架101的直径而改变,并非限定其数目,而主要决定于能保证圆度的范围内。
引导滚筒102,具有2种形态,即所谓平滑引导滚筒102A,挡接于带状构件600内面的形态;及所谓附轴环引导滚筒102B,挡接于带状构件600的内面,同时具有轴环127用以镶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凹沟110的形态。在本实施例,该附轴环引导滚筒102B由接合机构部105的内面滚筒104成为以90°间隔配置在3处,但对于其配置及个数并非限定于本实施例。
接合机构产105(参考图17~图19)
接合机构部105,通过安装框架101的侧板110C而安装于安装框架101,以内面滚筒103及外面滚筒104形成的组作为接合滚筒部130主体,且包含有箱体132,用以收容齿轮机构131以形成滚筒103、104的同步旋转,还包括油压马达133,安装于该箱体132作为滚筒103、104的旋转驱动源,而配置于对应卷绕为螺旋状的带状构件600的接合部,即该带状构件600最初闭合的位置上。
箱体132(参考图17、图18)
箱体132,具有刚性,分成上部分132A及下部分132B,借助侧部的销轴构件135枢着上下部分132A、132B,在该销轴构件135周围上部分132A可以开放。
箱体132跨经上下部分132A、132B,其前后面为齿轮机构131的轴部保持部。又,在箱体132的下部分132B中,前面部作为油压马达133的安装部,后面部延设于更下方,而挡接于安装框架101的侧板110C,使穿设于该侧板110C的螺栓插通孔120,及穿设于该后面部的螺栓插通孔136吻合,以固定螺栓137将之固定。
在箱体132的另一侧面安装闭合装置138用以将上部分132A闭合到下部分132B。图示为其一例,在由上部分132A所突设的翼肋139枢着连结棒140,又,在下部分132B与翼肋139同相位突设着叉形状的承受架141,而连结棒140放进该承受架141的凹部。在连结棒140上依顺序装着螺帽143和螺旋弹簧142,螺帽143用以螺合于其下部的螺纹部,以螺帽143的锁紧使螺旋弹簧142能紧压在承受架141的下面。这样,借助线圈142的弹性可以适当调整上部分132A的紧固力。
齿轮机构131及油压马达133(参考图18)
齿轮机构131,具有跨越箱体132的前后壁且可自由旋转的2个轴部145、146,在第1轴部145固设着齿轮147,在第2轴部固设着齿轮148用以啮合齿轮147。借助调整这些齿轮的齿数可以调整轴部145、146的转数。
本实施例的2个轴部145、146用旋转轴承被固定支持,但也可以自由使用滑动轴承。
而且,在第2轴部146可自由旋转地安装着用以保持间隔的间隔滚筒149。该间隔滚筒149将其外周挡接于管道P的内壁面。又,该间隔滚筒149可做为适当的直径,同时亦可以省略。
油压马达133,将其驱动轴133a连结于第1轴部145而安装于箱体132的前面。在该油压马达133,连接着外侧配管151a,用以送油到该油压马达133,及外侧配管151b,用以自该油压马达133排油。而且,这些配管151,连接于箱体132或连接于安装在安装框架101适当位置的旋转接头152(参考图10),而该旋转接头152连接于与外部压力源相连的配管153。
通过该旋转接头152,在进行旋转动作的油压马达135侧的配管151,及无旋转动作的外部侧配管153之间工作流体流动。
借助该齿轮机构131,油压马达133,油压马达133的驱动力传达到第1轴部145,而且,通过齿轮机构131传达到第2轴部146。轴部145及轴部146互相反转。
接合滚筒部130(参考图19)
接合滚筒部130,为内面滚筒103及外面滚筒104在管轴方向相互并列,并且,配置为在两滚筒103、104间能夹持带状构件600地保持预定的间隔。
而且,如前述,内面滚筒103直接安装于第1轴部145,而外面滚筒104直接安装于第2轴部146。
根据图19将接合滚筒部130的详细构造加以说明。
图19为表示将接合滚筒部130的外面及内面的2个滚筒103、104扩大,同时表示滚筒103、104及带状构件600的对应关系。如图示,在本实施例滚筒103、104为跨越带状构件600的多数(在本实施例为3)跨距配设。又,H为表示带状构件600相互的最初闭合部。
外面滚筒104为在圆筒本体155上以预定间隔形成多数轮状轴环部156,而这些轮状轴环部156镶进于带状构件600的突条602间的沟604。又,圆筒本体155的外周压接于带状构件600的突条602的外面。在该圆筒本体155的外面实施滚花加工,以防止与带状构件600的滑落。又,使其一部分155a为小直径,偏离突条602。
关于轮状轴环部156,对应于闭合部H的2个一对的轮状轴环部156a的周侧部接于带状构件600。
对于另外轮状轴环部156不一定非要挡接于带状构件,但镶进于突条602间的沟604则非常重要。
另外,内面滚筒103为圆筒状,紧贴于带状构件600的内面,外面滚筒104用以支持由外方所推压的带状构件600(包含闭合部H)。又,在内面滚筒103的前端部形成扩径部103a,而且在该扩径部103a突设着轴环103b用以接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内面的沟610,但可以做适当省略。
该接合机构部105是按下述方法安装到衬面管R上的:将箱体132的上部份A开放,使外面滚筒104的轮状轴环部156吻合于带状构件600的突条602的间距,而且,使轮状轴环部156a定位于闭合部H,然后,将上部分132A闭合于下部分132B,而将闭合装置138封闭,并将螺栓143锁紧。
管道P内的衬面施工
下面就使用本实施例的衬面施工装置S2做为地下埋设管道内的衬面施工制程加以说明。
图20为表示其衬面施工工程的概要。在图中,Q1为上游侧孔,Q2为下游侧孔,T为带旋转台的卷出装置,G为油压驱动源。
以下,对于工程顺序加以说明。
(1)将本衬面施工装置S2通过孔Q1以分割状态搬入作为更新对象的管道P内,而在管道P内组装。换言之,本装置S2的安装框架101由分割体101A~101F构成为可以组合的结构,又,接合机构部105可以安装于该安装框架101内,而在现场可以容易组装。安装框架101的分割体101A~101F之间在彼此的轴环111装着紧固件115以组装为一体。接合机构部105由其箱体132的后面部和安装框架101的侧板110C上装着固定螺栓137而可以安装在安装框架101。
(2)在管道P的孔Q1的开始端部,将由地上部拉进的带状构件600使用手操作卷绕数次(3次左右),而制作衬面管(将此称为开始用衬面管)R0
(3)在该开始用面管R0的前缘,将本衬面施工装置S2的接合机构部105设置为预定状态。换言之,将接合滚筒部130的外面滚筒103及内面滚筒104配置于衬面管R0的闭合部,但将外面滚筒103的轮状轴环部156镶进于带状构件600的沟604,特别是将轮状轴环部156a正确挡接于闭合部H。又,使内面滚筒104的轴环104b接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凹沟610。进而,使带轴环引导滚筒102B的轴环127接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凹沟610。
(4)旋转驱动接合机构部105,由外面滚筒103及内面滚筒104的夹持力,在带状构件600的闭合部H,借助其接头构造使和开始用衬面管R0相连的新供应的带状构件600接合。同时,借助外面滚筒103的轮状轴环部156及带状构件600的沟604的接合引导作用,使接合滚筒部130公转于管周方向,且前进于管轴方向。
接合机构部105的旋转,且借助带轴环引导滚筒102B的轴环127及带状构件600的凹部610的接合引导作用,使本装置S1整体上以预定的间距前进,而使本装置移动到前方。
借此带状构件600卷绕为螺旋状,而进行衬面管R施工。
(4A)在本过程中,配设于安装框架101外周的引导滚筒102连续挡接于衬面管R的内面,而可以稳定地形成固定直径的衬面管R。
(4B)另外,又在本过程中,带状构件600由配置于地上部的卷出装置T依顺次供应带状构件。
带状构件600虽随着制管动作而构成扭动旋转,但卷出装置与该旋转同步地通过旋转台804随从其旋转。
(5)在管道P的全长进行衬面管R施工,在管道P及衬面管R的间隙填补水泥浆M并等待其固结后,本实施例的施工即告结束。
第2实施例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管道内衬面施工装置系以上述的形态所实施,所以可以发挥以下的效果。
若依据本实施例的装置,则被制管的衬面管R直接留置于管道P内,所以不受衬面管的直径及制管距离的约制,可以实施较长且直径大的衬面施工。
而且,可以作成具有弯曲的衬面管R,故可以适用于管道P中存在有弯曲部分的场合。
借助外面滚筒103的轮状轴环部156及带状构件600的沟604的接合引导作用,本S1以预定的间距被引导,而可以确实制管衬面管R。
又,依据本实施例的管道内衬面施工装置S2,安装框架101为刚性大的圆环体,而且在其外周形成配置着引导滚筒102,所以可以制管成圆度高的衬面管R。
本实施形态中可以变更设计如下。
①安装框架101,并不限定于分割体,形成一体也可,且其分割数也不受限制。
②引导滚筒102,可以全部做成平滑引导滚筒102A,或将之全部做为带轴环的引导滚筒102B。
③接合机构部105,并不限定于油压驱动,可以采用气压马达或电动马达。采用气压马达时,仍采用旋转接头152,但采用电动马达时,则采用旋转电刷替代旋转接头。
或者,采用手动机构,通过齿轮机构131以手柄操作驱动滚筒103、104。
第3实施例
图21~图32为表示做为本发明的另外实施例的异形剖面管道用衬面施工装置(第3实施表态)S3。本实施形态中,表示异形剖面为矩形剖面的管道的适用例。即,图21及图22、图23为本衬面施工装置S3的整体构成,而图24~图32为本衬面施工装置S3的各部构成。
本实施形态中,适用带状构件600、620、640。
衬面施工装置S3(参考图21~图32)
参考图21~图32,将本实施例的衬面施工装置S3的构成加以说明。
如图21~图23所示,本衬面施工装置S3,其主要部分的构成包括:①成形框架201,由具有预定宽度的多个链节体所构成的链节机构形成自由弯曲的环状体;②多个引导滚筒202,配置于该成形框架201链节机构的各轴部;③主·副的接合机构部205(主接合机构部205A、副接合机构部205B),包括外面滚筒203及内面滚筒204,安装于该成形框架201的相对的两个位置。
又,图21及图22为表示本装置S3的制管过程中的位置1,而图23为表示位置2。
以下,将各部的详细构造加以说明。
成形框架201(参考图21~图27)
成形框架201,具有所须的宽度并形成环状体,通过链节机构可向外径方向自由弯曲,且具有横向刚性。但是,该环状体为相连多个的链节体而形成,在本实施例由24个链节体形成环状体,但并不限定于该数目。
更详细而言,如图24、图25所示,各链节体,其构成由:轴部210,为所需长度的棒状体;及板状的链节杆212,在该轴部210的前后两端部,相邻的轴部210间通过轴承211连结成可以旋转。
链节杆212彼此之间以180°为基准可以外折,但要防止内折。因此,设有内折防止机构,图26所示即其一例。换言之,在一方的链节杆212(I)的端部突设有主制动器214,而在另一方的链节柄212(II)固设有突设于上述链节柄212(I)侧的制动承受器215,借助这些主制动器214及制动承受器215的挡接可以防止内折。216为用以限制外折的角度(λ)的副制动器。
引导滚筒202(参考图21~图25、图27)
引导滚筒202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成形框架201的各轴部210上。该引导滚筒202在本实施例与轴部210安装为一体,但也可通过轴承而安装。滚筒本体由硬质的合成树脂体或金属体而成,挡接于带状构件600的内面。标准的引导滚筒202(202a)具有链节体的内宽全长,但下述的接合机构部205的所需个数(通常为1)的前方部的引导滚筒202(202b)较短,只有带状构件600的宽度(参考图27)。
接合机构部205(图21~图23、图27~32参考)
接合机构205,由主·副的接合机构部205A、205B成对形成,安装于成形框架201的对角位置。该接合机构部205,以接合滚筒部220为主体由内面滚筒203及外面滚筒204成组而成,且包含收容齿轮机构221的箱体222,用于形成滚筒203、204的同步旋转,还包括油压马达223,它安装于该箱体222而做为滚筒203、204的旋转驱动源,而主接合机构部205A配置成对应于卷绕为螺旋状的带状构件600的接合部,即该带状构件600最初闭合的位置。又,内面滚筒203与引导滚筒202同样安装在成形框架201的轴部210。
接合滚筒部220(参考图28)
接合滚筒部220配置成,内面滚筒203及外面滚筒204以相互并列于管轴方向,且在两滚筒203、204的间能夹持带状构件600并保持预定的间隔。
而且,滚筒203、204连动于齿轮机构的驱动轴,而被旋转驱动。
下面根据图28将接合滚筒部220的详细构造加以说明。
图28为表示将接合滚筒部222的内面及外面2个滚筒203、204放大,同时表示滚筒203、204及带状构件600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滚筒203、204配置成跨越带状构件600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为3)跨距而设置。又,H为表示带状构件600之间最初闭合部。
主接合机构部205A对应于该最初的闭合部H而配置着。所以,该主接合机构部205A的前方引导滚筒202(202b)较短,只有带状构件600的1个跨距长,可以拉进带状构件。
内面滚筒203为圆筒状,而密接于带状构件600,外面滚筒204用于支持由外方所推压的带状构件600(包含闭合部H)。又,在内面滚筒203的前端部形成着扩径部203a,且在该扩径部203a突设着轴环203b用于接合于带状构件600内面的沟610,但也可以做适当省略。
外面滚筒204为以预定间隔在圆筒本体225上形成多个轮状轴环部226,轮状轴环部226镶进于带状构件600的突条602间的沟604。又,圆筒本体225的外周压接于带状构件600的突条602的外面。在该圆筒本体225的外面实施滚花加工,以防止与带状构件600的滑落。又其一部225a为小直径,而脱离突条602。
对于轮状轴环部226,对应于闭合部H的2个一对的轮状轴环部226a的周侧部挡接于带状构件600。另一轮状轴环部226不一定非要与构件600挡接,但镶进于突条602间的沟604这一点非常重要。
又,图28的对应关系对于带状构件620、640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而对于带状构件640,镶合材650定位于闭合部位H。
箱体222(参考图29、图30)
箱体222具有刚性,且分成上部分222A及下部分222B,由侧部的销轴构件228枢着着上下部分222A、222B,并可在该销轴构件228周围成为可以开放上部分222A的结构。
箱体222跨越上下部分222A、222B,其前后面为齿轮机构221的轴部保持。又,在箱体222的下部分222B,通过后面部固定于成形框架210的链节柄212,而前面部为油压马达223的安装部。
在箱体222的另一侧面安装着闭合装置229,用于将上部分222A闭合到下部分222B。图示为其一例,连结棒231枢着于上部分222A所突设的翼肋230,又,在下部分222B上与翼肋230以同相位突设叉形的承受架232,而连结棒231放进该承受架232的凹部。在连结棒231上依顺序装着螺帽234和螺旋弹簧233,所述螺帽用以螺合于  其下部的螺丝部,使用螺帽234的锁紧使螺旋弹簧233的弹性可以适当调整上部分222A的紧固力。齿轮机构221及油压马达223(参考图29)
齿轮机构221,具有跨越箱体222的前后壁可以自由旋转地架设的2个轴部236、237,而在第1轴部236上固设着齿轮238,在第2轴部237上固设着齿轮239用于啮合于齿轮238。第1轴部236接连于内面滚筒203,而第2轴部237接连于外面滚筒204。
又,借助调整这些齿轮的齿数可以调整轴部236、237转数。在本实施例虽然2个轴部236、237以旋转轴承支持固定,但可以使用滑动轴承。
而且,在第2轴部237安装着可以自由旋转的间隔保持用间隔滚筒240。该间隔滚筒240将其外周挡接于管道P的内壁内。又,该间隔滚筒240做成适当的直径,同时也可以省略。
将油压马达223的驱动轴223a连结于第1轴部233并安装于箱体222的前面。
该油压马达223,接连着内侧配管241a,用以送油到该油压马达223,及接连着外侧配管241b,用以自该油压马达223排出油。而且,这些配管241连接于安装在箱体222的旋转接头242(参考图21),而该旋转接头242连接在与外部的压力源相连的配管243。
借助通过该旋转接头242,在进行旋转动作油压马达223侧的配管241,及无旋转动作外部侧配管243之间形成工作流体的流动。
借助该齿轮机构221·油压马达223,使油压马达223的驱动力传达到第1轴部236,且通过这齿轮机构221而传达到第2轴部237。轴部236及轴部237相互反转。
该接合机构部205是按下述方法安装到衬面管R:将箱体222的上部分222A开放,使外面滚筒204的轮状轴环226吻合于带状构件600的突条602的间距,且使轮状轴环部226a定位于闭合部H,然后,将上部分222A闭合于下部分222B,而将闭合装置229封锁,锁紧螺帽234。
接合机构部205如上所述通过箱体222固定于成形框架201的链节柄212,但该接合机构部205的箱体222可以采取对于轴部210一直为直角的姿势保持装置。
图31及图32为其姿势保持机构I的一形态。
该姿势保持机构I,其构成系由:2个支柱257,该支柱的一端分别通过销轴255枢着于链节柄212,另一端枢着于1个的销轴256而形成V字状;回转体258,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该销轴256的前端;及引导体259,固定于箱体222的后面部,而且具有使前述回转体258引导移动于直径方向槽259a。
借助该构成,夹持接合机构部205的两链节柄212向内方弯曲时,支柱257也以轴部210及销轴256为对称轴将V字形的角度变小,同时销轴256移动到内方。销轴256的端部回转体258被引导体259的沟259a引导而移动。这样,轴部210及销轴256所保持的箱体222将其姿势相对于轴部210一直保持为直角。
装有引导滚筒202的成形框架201,在装入于矩形剖面管道P内时,在管道P的角部存有圆形,但整体保持矩形状。
位置1、2
图21及图22为表示衬面管R的制管途中的位置1,而图23为表示位置2。
换言之,位置1指接合机构部205接触于矩形剖面管道P的内壁状态,而位置2指接合机构部205到达矩形剖面管道P的角部,由内壁面分离的状态,而4边接触于管道P的内面。
管道P内的衬面施工
使用本实施例的衬面施工装置S3进行地下埋设管道内的衬面施工方法说明如下。
图33为表示衬面施工工程的概要。在图中,Q1为上游侧孔,Q2为下游侧孔,T为带旋转台卷出装置,G为油压驱动源。
以下,对于过程顺序加以说明。
(1)将本衬面施工装置S3通过孔Q1搬入作为更新对象的管道P内。换言之,本施工装置S3的成形框架201形成可自由弯曲,容易搬入到孔Q1内,又,孔Q的开口部很小,以通常的弯曲范围不能将的搬入时,借助将限制外折角度(λ)的副制动器216暂时卸下,则可以容易地搬入。又,接合机构部205可以安装于该成形框架201,而在现场也可以容易安装。
本施工装置S3的周长比矩形管道P的内壁面的周长稍短。又,本施工装置S3的周长决定于引导滚筒202的最外径的包络线长度。
(2)将带状构件600拉进到孔Q1,在孔Q1内将带状构件600以手操作卷绕数次(3次左右),作成衬面管(将此称为开始用衬面管)R0。该开始用衬面管R0的内面周长等于本施工装置S3的周长。又,该开始用衬面管R0借助带状构件600的弹性,在不加强制力的自然状态下保持圆形。
(3)在该开始用衬面管R0的内侧装进本施工装置S3,在该开始用衬面管R0的前缘,将本衬面施工装置S3的接合机构部205设置于预定状态。换言之,将接合滚筒部220的内面滚筒203及外面滚筒204配置于衬面管R0的闭合部,而将外面滚筒204的轴状轴环部226镶进于带状构件600的沟604,特别是将轮状轴环部226a正确挡接于闭合部H。又,将内面滚筒203的轴环203b接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凹沟610。
(4)将组成该状态的开始用衬面管R0的本施工装置S3引进到矩形管道P内。
此时,成为圆形的衬面管R0借助矩形管道P承受拘束力顺着矩形管道P的内壁面变形为矩形状。而且,本施工装置S3也借助其成形框架201的链节体随从于该变形。
该引进在图23所示状态2的状态下进行为较佳,但并非将图22所示状态1除外。在状态1的引进操作中,使用适宜的拉伸材(譬如拉杆(tie rod)而将本成形框架201的对边之间以强制性拉入到中心方向为较佳的便利装置。
(5)使接合机构部205的内外面滚筒203、204旋转驱动,而以内面滚筒203及外面滚筒204的夹持力,在带状构件600的闭合部H,借助其接头构造使相连于开始用衬面管R0的新供应带状构件600接合。同时,借助外面滚筒204的轮状轴环部226及带状构件600的沟604的接合引导作用,使本施工装置S3的整体公转于管周方向,且前进于管轴方向。
这样,带状构件600卷绕成螺旋状,而进行衬面管R的施工。
(5A)在本过程中,接合机构部205挡接于管道P的1边内壁面的状态时(位置1),其壁面的衬面管R离开其内壁面,而邻近边的衬面管R挡接于其内壁面,而形成偏平状的矩形状。
接合机构部205移行在管道P的另一边的途中到达角部时(位置2),衬面管R系除了角部之外挡接于各内壁面,对应于管道P而形成矩形状。
而且,接合机构部205到达挡接于管道P的另一边的内壁面状态时,在该边的衬面管R离开其内壁面,而使邻近边的衬面管R挡接于其内壁面,成为偏平状的矩形状。
重复该作业,形成衬面管R。
(5B)又,在本过程中,带状构件600由配置于地上部的卷出装置T依顺序供应。该卷出装置T,在配设于孔Q1的开口部周围的圆形轨状800上通过转子802而配备自由旋转的旋转台804,而在该旋转台804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持着输送带状构件600的自由卷曲的吊重索筒806。这样,沿着圆形轨条800的旋转台804的水平面的旋转及吊重索筒806的垂直面的旋转形成旋转合成运动。
随着制管操作而运动的带状构件600为扭转旋转,但卷出装置T同步于该旋转并由旋转台804随从该旋转。
(6)随着施工装置S3的前进,在本施工装置S3之后所留置的衬面管R借助其弹性使4边成为密接于管道P的内壁面状态。
(7)在管道P的全长进行衬面管R的施工,在管道P及衬面管R的间隙填补水泥浆并等待其固结即完成了该施工。
第3实施形态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异形剖面管道内的衬面施工以上述的形态所实施,所以具有以下的效果。
依据本实施例,被制管的衬面管R直接留置于管道P内,所以不受衬面管的直径及制管距离的限制,可以实施管较长、直径较大的衬面施工。
又,可以作成弯曲的衬面管R,在管道P存在有弯曲部分时也可适用。
更且,借助外面滚筒204的轮状轴环部226及带状构件600的沟604的接合引导作用,使本装置S3引导在预定的间距,而可以确实制管衬面管R。
进而,依据本实施例,则挡接于对应于异形管的该异形管的管壁,可以进行衬面管及管壁的间隙可以尽可能少的衬面管的施工。
第4实施形态
图34~图37为表示实施本发明的矩形剖面管道内的衬面施工方法的衬面施工装置的另外实施例(第4实施例)。
S4表示其衬面施工装置。
在图中,对于与第3实施例共同或同等的构件附与相同的编号。
本实施例适用带状构件660、680。
衬面施工装置S4
如图34-图37所示,本衬面施工装置S4,其主要部分的构成包括:①成形框架201,它具有预定宽度的链节机构而形成自由弯曲的环状体;②多个引导滚筒202,配置于该成形框架201的链节机构的各轴部;③主、副的接合机构部205(主接合机构部205A、副接合机构部205B),包含外面滚筒203及内面滚筒204,安装于该成形框架201的相对的2处;及④限制框架206,为矩形形状,保持预定间隔配置于前述成形框架201的内侧;⑤导件,架挂在前述成形框架201及限制框架206之间。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衬面施工装置S4,是在先前的第3实施例的衬面施工装置S3附加了限制框架206及导件207。
以下,将各部的详细构造加以说明。
成形框架201、引导滚筒202
成形框架201及引导滚202,与先前的第3实施例相同。换言之,成形框架201,形成所需的宽度的环状体,通过链节机构在外径方向为自由弯曲,且具有横向刚性。又,引导滚筒202自由旋转地安装于成形框架201的各轴部210。
接合机构部205
接合机构部205与先前的第3实施例相同。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主、副的接合机构部205A、205B成对安装于成形框架201的对角位置,具有:接合滚筒部220,内面滚筒203及外面滚筒204形成一组;箱体222,收容齿轮机构221以实现滚筒203、204的同步旋转;及油压马达223,安装于该箱体222,作为滚筒203、204的旋转驱动源。
在对应于带状构件660的接合机构部205中,外面滚筒204为可以省略塑性变形材料的轮状轴环部226。
限制框架206(参考图34~图36)
限制框架206,为具有很大刚性而整体形状形成为矩形。在本实施例使用具有中空沟252的型钢,该沟252向着外方而开口。又,该限制框架206以分割体而组装而成。
导件207(图34~图37参考)
导件207夹装于成形框架201及限制框架206之间,引导成形框架201沿限制框架206的轨道移动。
更详细而言,该导件207具有轴承254,该轴承254在形成二叉形状的本体两端枢着于成形框架201的轴部210,滚筒保持体255由本体的中央部向着外方延伸,在该滚筒保持体255上保持两侧安装滚筒256的旋转轴257处于自由旋转状态。
而且,该滚筒256安装于限制框架206的沟252内,而沿着其内壁转动。
根据以上的构成,安装引导滚筒202及接合机构部205的成形框架201,对于管剖面保持同一位相沿着限制框架206的形状行进。
管道P内的衬面施工
下面就使用第4实施例的衬面施工装置S4并将所实施的地下埋设管道内的衬面施工方法加以说明。
本施工装置S4搬入到矩形管道P时,限制框架206选择对应于管道P的内周长的尺寸。本限制框架206由分割体形成,将分割体搬入于孔Q1的后,可以组装为预定的矩形状。将本施工装置S4在孔Q1内组装。
将带状构件660拉进到孔Q1内,使用本施工装置S4作成开始用衬面管R0。该开始用衬面管R0形成为矩形状,将开始用衬面管R0引进到管道P内。
借助本施工装置S4的接合机构部205的驱动,将引导滚筒202及接合机构部205组装成的成形框架201,沿着限制框架206的形状移行。在限制框架206的角部,接合机构部205的接合滚筒部220通过导件207而将带状构件660折进内侧。
又,此时,限制框架206一直保持同一相位状态,换言之,如图34的状态接合机构部205在上下时,或接合机构部205移动到侧方时,借助已经所形成的衬面管R的自保持力,使本施工装置S4维持为矩形状。
第4实施例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异形断面管道内的衬面施工以上述的形态所实施,所以可以发挥以下的效果。
依据本实施例,即被制管的衬面管R直接留置于管道P内,所以不受衬面管的直径及制管距离的约制,可以实施长且直径大的衬面施工。又,可以作成具有弯曲的衬面管R,而在管道P存有弯曲部分时也可适用。更且,借助外面滚筒204的轮状轴环部226及带状构件660的沟664的接合引导作用,本装置S4以预定的间距被引导,而可以确实被制管为衬面管R。
而且,依据本实施例,则不仅可以用于与已有异形剖面管相似的衬面管,而且也可以用于施工非相似的衬面管(譬如在圆形剖面内的矩形状),对于异形剖面的适用性可以更加提高。
又,在本实施例,在带状构件660、680内使用组成塑性变形材670及塑性线材690的材料,但若带状构件660、680本身由达成塑性变形机能的素材所形成的材料为较佳。
第5实施例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一形态的进行衬面管的扩径的衬面施工方法及其施工装置。
图39~图48为表示其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的一实施例(第5实施形态)。即,图39为表示其衬面施工装置S5的整体构成,而图40~图48为表示本衬面施工装置S5的各部构成。
本实施例适用于带状构件600、620、640。而且,在带状构件中,较佳的为使其密封材618含有润滑材料,以有助其滑动。
衬面施工装置S5
参考图39~图48,将本实施例的衬面施工装置S5的构成加以说明。如图39~图48所示,本衬面施工装置S5,其主要部分的构成包括:安装框架301,形成为圆环状;多数的引导滚筒302,以预定的间距配置于该安装框架301的外周;接合机构部305,它包含内面滚筒303及外面滚筒304,通过该安装框架301被安装;连动于该接合机构部305而在所配设的主动送进滚筒306;及多数的从动送进滚筒,位于安装框架301的前面,且安装于同一圆周上。
主动及从动送进滚筒306、307分别为主动送进机构部A及从动送进机构B的主体,且连成一起构成送进机构部。
本衬面施工装置S5除了送进机构部的外,其它构成与以第2实施例的衬面施工装置S2的构成一致。
以下,将各部的详细构造加以说明。
安装框架301
安装框架301,为圆环状,借助预定的宽度及厚度以保持所需的刚度。圆环状的一部分设成凹形,作为接合机构部305的安装部。该安装框架301虽由适宜数目的分割体(Segment)组成,但以一体形成也可。
各分割体的框体其构成包括,作为前后面(前侧板310A,后侧板310B)的侧板310,及两端部的轴环311。该框体具有预定的刚性,并适宜附加加强材料以提高刚性。而且,使轴环311相互挡接,并在开设于其轴环311的螺栓插通孔312使用所插通的螺栓·螺帽(未图示)以进行组装。
在侧板310的外缘以预定的间隔凹设轴承支座凹部313,以接纳引导滚筒302的轴部。
安装部向着中心部凹设为V字状,而该部分的旋转方向的前侧板310A配置成比另一分割体的前侧板310A更靠后方,并形成为细宽状。其后退宽度为可以充分接纳带状构件600的宽度。V字状部的前侧板310C用于接合机构部305的安装。315为表示其螺栓插通孔。
引导滚筒302
引导滚筒302以预定的间隔及预定的角度配设在安装框架301的外周。
引导滚筒302的安装角度θ相对于构成衬面管R的带状构件600为直角。引导滚筒302的滚筒本体317由硬质合成树脂体或金属体制成,通过轴承可在滚筒轴318周围自由旋转,并挡接于带状构件600。
又,引导滚筒302的数目依据衬面管R的直径或引导框架301的直径而改变,而其数目并不受到限定,主要决定于能保证圆度的范围内。
接合机构部305(图42~图44参考)
接合机构部305通过安装框架301的前侧板310C而安装于安装框架301,以内面滚筒303及外面滚筒304形成的组做为接合滚筒部320的主体,而且,包含有:箱体323,收容齿轮机构321用以实现滚筒303、304的同步旋转,同时把主动送进滚筒306保持在该齿轮机构321;及油压马达324,安装于该箱体323,作为滚筒303、304的旋转驱动源,该接合机构305配置成对应于卷绕为螺旋状的带状构件600的接合部,即该带状构件600最初的闭合位置。
箱体323
箱体323,具有前后两侧的四壁而保持刚性,并分成上部分323A及下部分323B,借助侧部的销轴326枢着着上下部分323A、323B,在该销轴326周围,上部分323A可以开放。
箱体323跨越上下部分323A、323B,由其前后面形成齿轮机构321的轴部保持部。又,在箱体323的下部分323B中,前面部为油压马达324的安装部,而后面部挡接于安装框架301的前侧板310C,使穿设于该前侧板310C的螺栓插通孔315,及穿设于该后面部的螺栓插通孔(未图示)吻合,并使用固定螺栓(未图示)固定。
在箱体323的另外侧面安装着闭合装置330用于将上部分323A闭合到下部分323B。图示为其一例,在由上部分323A所突设的翼肋331枢着连结棒332,又,在下部分323B与翼肋331同位相突设着二叉形状的承受架333,而连结棒332放进于该承受架333的凹部。在连结棒332依顺序装着螺帽335和螺旋弹簧,螺帽用于其下部之螺纹部,通过螺纹帽335之紧固将螺旋弹簧334紧贴于承受架333的下面。这样,借助螺旋弹簧334的弹性可以适宜调整上部分322A的紧固力。
齿轮机构321
齿轮机构321,具有跨越箱体323的前后壁由下方依顺序可自由旋转架挂有3个轴部337、338、339,在第1轴部337固设着齿轮340,在第2轴部338固设着齿轮341用以啮合于齿341,在第3轴部339固设着齿轮342用以啮合于齿轮341。而且,在第2轴部338连结内面滚筒303,在第3轴部339连结外面滚筒304。如图示,第2轴部338对于第1轴部337成反方向旋转,对于第3轴部339成顺方向旋转,进而内面滚筒303及外面滚筒304相互反转。又,借助调整这些齿轮的齿数可以调整轴部338、339的旋转数,进而可以调整滚筒303、304的旋转数。
在本实施例使用3个轴部337、338、339的旋转轴承进行支持固定,但可以使用滑动轴承。
而且,在第3轴部339上自由旋转地安装着间隔保持用的间隔滚筒344。该间隔滚筒344与下述的带链轮送进滚筒346的大径部350同径,而将其外周挡接于管道P的内壁面。又,该间隔滚筒344可以做适宜省略。
主动送进机构部A及主动送进滚筒306
主动送进滚筒306,为主动送进机构部A的主体。
本主动送进机构部A,其构成包括:驱动链轮345,在箱体323的外部固设于第2轴部338,及主动送进滚筒306及链条346,所述滚筒306A具有自由旋转地装在第3轴部339上的链轮。
驱动链轮345在其外周具有齿轮齿345,而通过键,或以花键
(spline)接合固定于第2轴部338,并与该轴部338一体旋转。
主动送进滚筒306由小径部的链轮部349及大径部的送进滚筒350构成,通过轴承351自由旋转地装在第3轴部339。链轮部349在其外周具有齿轮齿349a。送进滚筒部350在本实施例使用钢制原料制成,但在其外周可以适宜、安装带状的弹性轮(未图示)。
链条346,卷挂在驱动链轮345及主动送进滚筒306的链轮部349,而将驱动链轮345的驱动力传达到主动传进滚筒306。
又,该链条346随着箱体323的开关动作,可以卸下者使用即所谓可分解链条(detachable chain)。
或是,驱动链轮345及主动送进滚筒306为分别可以自由拆卸的状态安装于轴部338、339,将与链条346装成一体的送进机构A单元体,在箱体323的闭合状态插入于轴部338、339。在该形态中,驱动链轮345与第二轴部338形成花键接合。
油压马达324
油压马达324的驱动轴324a连结于第一轴部337,安装于箱体323的前面。
该油压马达324的驱动轴324a连结于第一轴部337,安装于箱体323的前面。
该油压马达324接连着内侧配管355a用以送油到该油压马达324,及接连外侧配管355b用以排油自该油压马达324。而且,配管355与安装于箱体323或安装框架301的适当位置的旋转接头356连接(参考图39),在该旋转接头356连接着相连于外部压力源的配管357。通过该旋转接头356,在进行旋转动作的油压马达324侧的配管355,及无旋转动作的外部侧配管357之间形成工作流体流动。
借助该齿轮机构321,油压马达324,使油压马达324的驱动力传达到第1轴部337,且,通过齿轮机构使的传达到第2、第3的轴部338、339。第3轴部338及第3轴部339为相互反旋转。
接合滚筒部320
接合滚筒部320配置成内面滚筒303及外面滚筒304相互并列于管轴方向,且在两滚筒303、304之间保持能夹持带状构件600的预定间隔。
 而且,如前述,内面滚筒303直接安装于第2轴部338,而外面滚筒304直接安装于第3轴部339。
图44为表示接合滚筒部320的详细构造。
图44表示将接合滚筒部320的内面及外面的两个滚筒303、304放大,同时表示滚筒303、304及带状构件600的对应关系。如图示,本实施例的滚筒303、304跨越带状构件600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为3)跨距所配设。又,H表示带状构件600之间最初的闭合部。
内面滚筒303形成圆筒状且密接于带状构件600的内面,并以外面滚筒304支持由外方所推压的带状构件600(包含闭合部H)。又,在内面滚筒303的前端部形成着扩径部303a,且在该扩径部303a突设有轴环303b用以接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内面的沟610,但可以做适宜省略。
外面滚筒304在圆筒本体360以预定间隔形成着多数的轮状轴环部361,而这些轮状轴环部361镶进于带状构件600的突条602间的沟604。又,圆筒本体360的外周压接于带状构件600的突条602的外面。在该圆筒本体360的外面实施压花加工,可以防止与带状构件600的滑落。又,其一部360a为小径而脱离突条602。
对于轮状轴环部361,对应于闭合部H的两个一对轮状轴环部361a的周侧部挡接于带状构件600。而对于其它轮状轴环部361则没有必要挡接于构件600,但镶进于突条602间的沟604这一点非常重要。
接合机构部305是按下述方法安装到衬面管R上的:将箱体323的上部分323A开放,使外面滚筒304的轮状轴环部356吻合于带状构件600的突条602的间距,且使轮状轴环部356a定位于闭合部H,然后,将上部分323A闭合于下部分323B,而封闭闭合装置303,并将其螺帽335紧固。从动送进机构部B及从动送进滚筒307(参考图39、图40图45~图47)
从动送进滚筒307为从动送进机构部B的主体,从动送进机构部B包括固定于安装框架301的前面的反作用力构件370,将一端固定于该反作用力构件370,并将另一端固定于从动送进滚筒307的保持框371的挤出装置372,及挤出装置372的引导构件373。
该从动送进滚筒307设有多个(本实施形例为4个),而每个对应于带状构件600的卷绕螺旋间距并被倾斜。
挤出装置372属空压式汽缸装置,由汽缸部372a及活塞杆部372b构成,而汽缸部372a借助固定于安装框架301的引导构件373可自由滑动地被保持。
在该从动送进机构B,还附加有制动装置375。
借助挤出装置372的动作,从动送进滚筒307紧贴于管道的壁面,而保持本管道内衬面施工装置S5的在管道内的中心。又,使制动装置375动作,则使本管道内衬面施工装置S5以不动状态固定于管道内。
带主动送进机构衬面施工装置S5
在本第5实施例的衬面施工装置S5中,省略的从动送进机构部B的衬面施工装置S5’,用于另外有用的衬面施工装置。
在本衬面施工装置S5’中,包含该送进机构部A的送进滚筒306的直径长度d为最大直径,它设定成比管道P的直径D小。换言之,在该直径长度d加上带状构件600的厚度(t)的d+t为不超过D,通常为了种种的操作作业而确保充裕长度,使该直径长度d比管道p的直径D小很多。
管道P内的衬面施工
下面就使用本实施形态的衬面施工装置S5将作为地下埋设管道内的衬面施工方法加以说明。
图48为表示其衬面施工工程的概要图。Q1为上游侧孔,Q2为下游侧孔。在上游侧孔Q1侧配置着带旋转台的卷出装置T,而在下游侧孔Q2侧配置油压驱动源G及气压驱动源J。油压驱动源G通过配管357、旋转接头356而将油导入接合机构部305的油压马达324。气压驱动源J通过配管377将气体导入从动送进滚筒307的挤出装置372。
以下,将衬面施工方法的一例的(第1例)工程顺序加以说明。
(1)将本衬面施工装置S5通过孔Q1搬入作为更新对象的管道P内。
此时,本装置S5中,其安装框架301可由由分割体组装而成,又,接合机构部305可以安装于该安装框架301,在现场可以容易地组装。
接合机构部305在其箱体323的后面部及安装框架301的侧板310C装着固定螺栓,从而安装于安装框架301。
此时,在从动送进机构部B中,使挤出装置从动送进滚筒307处于后退的状态。
(2)在管道P的孔Q1的开始端部,将由地上部拉进的带状构件600以手操作卷绕数次(3次左右),而制作衬面管(将此称为开始用衬面管)R0
该开始用衬面管R0的直径()系预估后述的本衬面施工装置S的安装费用,做为比管道P的内径更小。
(3)在该开始用衬面管R0的前缘,将本衬面施工装置S5的接合机构部305设置成预定状态。换言之,将接合滚筒部320的内面滚筒303及外面滚筒304配置于衬面管R0的闭合部,但将外面滚筒304的轮状轴环部361镶进于带状构件600的沟604,特别是将轮状轴环361a正确挡接于闭合部H。又,使内面滚筒303的轴环303b接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凹沟610。而且,使引导滚筒302的轴环接合于带状构件600的凹沟610。
同时,将主动送进机构A配置于预定状态。
在该状态下,将从动送进机构部B的从动送进滚筒307调整为能挡接于管道P的壁面。这样,使本衬面施工装置S保持于管道P的中心位置。
(4)驱动接合机构部305及主动送进机构A。
旋转驱动接合机构部305,以内面滚筒303及外面滚筒304的夹持力,在带状构件600的闭合部H,借助其接头构造使相连于开始用衬面管R0的新供应带状构件600接合。同时,借助外面滚筒304的轮状轴环部361及带状构件600的沟604的接合引导作用,使接合滚筒部320自转于管周方向,且前进于管轴方向。
与此同时,也使主动送进机构部A驱动,借助主动送进滚筒306的旋转,使接合机构部305旋转,同时本装置S5以整体旋转且以预定的间距前进,则本装置S5移向前方。
藉此带状构件600卷绕成螺旋状,通过衬面管R自转制管而进行施工。
又,该衬面管R的直径等于开始用衬面管R0的直径。
(4A)在本过程中,主动及从动送进机构部A、B的各送进滚筒306、307挡接于管道P的管壁,通过本装置S5旋转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使本装置S5顺利旋转。
换言之,借助油压马达324的旋转使第一轴部337旋转驱动,而通过齿轮340、341使第二轴部338旋转驱动。
这样,驱动链轮345与轴部338以一体旋转,通过卷挂于该驱动链轮345的链条347使主动送进滚筒306旋转。
驱动链轮345及主动送进滚筒306以同一方向旋转,进而内面滚筒303也沿相同方向旋转。
主动送进滚筒306接触于管道P的壁面,通过其旋转承受壁面反作用力将旋转力传到本衬面施工装置S5,并决定了本衬面施工装置S5的旋转。
(4B)又,在此过程中,带状构件600由配置于地上部的卷出装置T依顺序供给。该卷出装置T通过配置于孔Q1的开口部周围的圆形轨状800上的转子802可自由旋转地配备旋转台804,而在该旋转台804上可自由旋转支持着可自由拉出带状构件600的盘绕吊重索筒806。这样,沿着圆形轨条800的旋转台804的水平面的旋转与吊重索筒806的垂直面的旋转形成合成旋转运动。
和制管动作一起动作的带状构件600为扭转旋转,但在卷出装置T中形成与之同步的旋转,通过旋转台804随从其旋转。
(5)使用以上的工程可以制管一定长度的衬面管R(自转制管)。然后,操作引导机构部B的制动装置375而开动制动从动滚筒307,这样可以固定本衬面施工装置S5。另外可以固定把持开始衬面管R0的管端部。
在该状态下,使接合机构部305驱动。借助该接合机构部305的接合滚筒部320的驱动,向已经所形的衬面管R,送进所需自转制管量以上的带状构件600,而在其接头部克服接合力,只有其分量衬面管R可以将其直径扩径为Ф。又,此时,主动滚筒306为空转状态。
图39为表示该状态。换言之,在接合机构部205附近借助内面及外面滚筒303、304限制带状构件600的扩展,但在此之外,在接头部借助滑动立刻扩径,直到扩张到约束于管道P的壁面为止。
(6)重复上述的(4)(5)过程,而可以在管道P内实施衬面施工。
换言之,驱动接合机构部205及主动送进机构部A,制作一定长度的小径φ的衬面管R的后,开动制动主动及从动送进机构部A、B,驱动接合机构部305,进行扩径操作。
(7)使用上述方法,在管道P的全长施工直径Ф的衬面管R,如果在管道P及衬面管R之间产生间隙则填补水泥浆。又,以后序工程使本衬面管R穿孔,将安装管与之连通。下面说明表示衬面施工方法的另外的例子(第2例)。
在本例中,其特征在于在进行衬面和R的自转制管的同时进行扩径。
(1)~(3)过程与先前之例相同。
在过程(4)中,使接合机构部305的旋转比主动送进机构部A的主动送进滚筒的旋转大。为取得该状态可采取以下手段:(i)使从动送进机构部B的制动装置375为半动作,将制动缓慢进行,使本施工装置S本身的旋转变慢,(ii)借助接合机构部305的传达比使主动送进滚筒306的旋转降低。
在本施工形态中,在进行衬面管R的自转制管同时进行扩径。
但依据本施工形态,不要第1例的(5)过程,可以取得以连续性扩径的衬面管R。
第5实施例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及其装置S5使用上述的形态进行实施,所以在管道P的直径上尽量覆铺衬面管R,而无剖面损失,整体上制作的经济性好。
在本实施例中,对适宜数目的滚筒307可以付与驱动力。这样,本装置S5可以获得更大的旋转力。又,在本形态中,由油压马达324驱动滚筒303、304而取得主动滚筒306的驱动力,但借助独立的油压马达进行驱动也可。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皆为对于图55、图56所示带状构件600、620(所谓1构件形态)进行镶合,但对于图57所示带状构件640(所谓2构件形态)以同样的程序也可实施。换言之,同时供应镶合材650而使镶合材650镶合于带状构件640的闭合部位H,但使此送进速度比施工装置S5的旋转,即比断续(第1例)或连续(第2例),更快,则可以和上述实施形态一样进行实施。
而且,在该2构件例中,使带状构件640相互为暂时接合,使衬面管R制管之后,使之扩径,然后使镶合材650可以采用本接合的施工形态。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譬如,如图58所示,在带状构件640的两端接合部640A、640B形成副接合部654、656,而使用这种镶合形成暂时接合。
借助带主动送进机构衬面施工装置S5’的衬面施工方法
使用带主动送进机构衬面施工装置S5’而进行衬面施工方法,在上述的过程(4A)中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4A’)送进机构部A的送进滚筒306挡接于管道P的管壁,而通过本衬面施工装置S5’的旋转方向即顺时针旋转,使本衬面施工装置S5’的旋转圆滑。
换言之,借助油压马达324的旋转使第1轴部337旋转驱动,并通过齿轮340、341使第2轴部338旋转驱动。
这样,驱动链轮345与轴部338以一体旋转,而通过卷挂于该驱动链轮345的链条347使带链轮送进滚筒346旋转。
使驱动链轮345及送进滚筒346沿同一方向旋转,进而内面滚筒303也为同一方向旋转。
接合机构部305位于上方位置时,本衬面施工装置S5’及管道P的壁面没有接触部分,所以其旋转无问题。
随着接合机构部305到达下方位置时,送进机构部A的送进滚筒306接触管道P的壁面。
送进滚筒306在接合机构部305中为突出于最外方的状态,可以防止与外面滚筒304壁面的接触。
接合机构部305在最下端位置时,在送进滚筒306施加最大的负荷,但间隔滚筒344可以分担加在送进滚筒306的负荷。
而且,送进滚筒306接触于管道P的壁面,而借助其旋转承受由壁面反作用而使旋转力付与本衬面施工装置S5’,有助于本衬面施工装置S5’的顺利旋转。
第6实施形态
图49~图51为表示实施本发明的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的衬面施工装置另外的实施例(第6实施例)
S6为表示其衬面施工装置。
在这些图中,与先前的第5实施形态共同或同等的构件付与同一编号。
本实施例适用于带状构件600、620、640。
衬面施工装置S6
如图49~图51所示,本衬面施工装置S6,其构成包括:安装框架401,具有以放射状配置于直径方向的4个延长部;引导滚筒402,配置于该安装框架401的3个延长部的前端部;接合机构部405,由内面滚筒401及外面滚筒404构成并配置于该安装框架401的一剩下延长部;及两个送进滚筒408,通过由安装框架401的中心延设于前方的柄部而安装。送进滚筒408为送进机构部C的主体。
以下,将各部的细部构造加以说明。
安装框架401
本安装框架401为刚性连接,为十字状圆管体,在各圆管体(延长部)的端部安装有引导滚筒402及接合机构部405。各延长部通过滑动机构可以在直径方向调整长度。
延长部并不限定于4支,3支或5支也可。
引导滚筒402
引导滚筒402通过滚筒保持框480而安装于安装框架401的3个延长部的端部。多个(在本例为3个)引导滚筒402及内面滚筒404的外面包络线在同一圆周上,用以限制衬面管R的直径。
接合机构部405
接合机构部405通过安装件482而安装于安装框架401的另外延长部的端部。
该安装框架401的构成几乎和先前的第2、第5实施例一样,且其机能相同,但省略了安装框架401上的包括主动送进滚筒的主动送进机构部A。
送进机构部C及送进滚筒408
送进滚筒408为送进机构部C的主体,而其构成包括:水平柄484,由安装框架401前面的中央水平延设:垂直柄485,刚性连接于该水平柄484;油压马达,配设于该垂直柄485的两端;旋转接头487,配设于垂直柄486的中心;及送进机构部C。油压马达486用以驱动送进滚筒408。
更详细而言,与水平柄484直交并刚接于该水平柄484的垂直柄485与安装框架410成一体而旋转。油压马达486通过旋转接头487而使配管(未图示)相连于油压源。而且,送进滚筒408由两个滚筒408A、408构成,但两者皆以油压马达486驱动,但至少一个由油压驱动也可。送进滚筒408A、408B具备制动机构。
水平柄484并不限定于本形态,使用两支配置于平行状也可。垂直柄485以十字状也可。又,将该垂直柄485做为滑动机构,采用调整送进滚筒408与管道壁面的挡接的形态。油压马达486连接于接合机构部405的旋转接头456也可。
依据本衬面施工装置S6,则构造比第1形态更简单,并可以实施先前所述的施工方法。
第7实施形态
图52~图54为表示实施本发明的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的衬面施工装置的另外其他实施例(第7实施例)。
S7为表示其衬面施工装置。
在这些图中,对于与先前的第5实施形态共同或同等的构件则付与同一编号。
本实施形态适用带状构件600、620、640。衬面施工装置S7
如图52~图54所示,在本衬面施工装置S7中,安装框架301、引导滚筒302,及由内面滚筒303与外面滚筒304构成的接合滚筒部320及包含该接合滚筒部320的驱动系统的接合机构部305采用第1实施例的构成。而且,接合机构部305省略了主动送进滚筒,而将送进滚筒309作为主体的送进机构部D配设于安装框架301。
更详细而言,送进机构部D将送进滚筒309做为主体,由安装板390,滚筒保持框391,保持体392,油压马达392构成。
安装板390固设于安装框架301的前面。该安装板390相对于安装框架301而向直径方向滑动,并可以采取固定于适宜位置的形态。滚筒保持框391枢着送进滚筒309的轴部309a,而使送进滚筒309保持于自由旋转状态。保持体392夹装于安装板390及滚筒保持框391之间,而容许对滚筒保持框391的直径方向的变位并将该滚筒保持框391保持于安装板390。在保持体392内装着螺旋弹簧394,进而滚筒保持框391具有将送进滚筒309紧贴到管壁面的机能。油压马达393固定于滚筒保持框391,而连结于送进滚筒309的轴部309a并使送进滚筒309旋转驱动。该油压马达393借助工作油的操作施加负荷,可以发挥制动作用。
该送进滚筒309跨越圆周上的等间隔而设置着多个(在本实施形态为4),在本形态中309A、309B、309C、309D全部为油压所驱动,但使其中之一,或直径方向的2个309A、309C为油压所驱动也可。
又,工作油供应到油压马达393,是通过旋转接头实现的,但可以共用接合机构部305的旋转接头356。
使用本实施例的衬面施工装置S7,可以容易实施在第5实施形态已述的施工方法第1例、第2例,特别是对第2例的实施较佳。
换言之,将接合机构部305借助其油压马达324驱动,同时以送进机构部D借助其油压马达393减缓送进滚筒的旋转,而可以自由调整带状构件600的送进速度及本施工装置S7的旋转速度的差动速度,可以任意将衬面管R扩径。
在本实施形态中可以变更以下的设计。
对于驱动源、油压、气压系可以相互对换,更且,使用电力源也无妨。
权利要求书
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衬面施工方法,在管道内,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的长形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是使已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在该管状体的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衬面管的方法,通过保持刚性的安装框架安装多个引导滚筒,这些滚筒与带状构件的内表面接触,以限定上述衬面管的直径,而且在该安装框架上,在已形成的管状体端缘部配设接合滚筒部,该接合滚筒部由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二个滚筒构成,外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外面,内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内面,而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夹持前述接合滚筒部的二个外面及内面滚筒,同时至少使前述外面滚筒旋转驱动。
2.一种衬面施工装置,在管道内,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长形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具有延长部的安装框架,该安装框架配设于管道的轴心部,并以放射状配设于直径方向;接合机构部,由配设于该延长部的前端部的接合滚筒构成,安装于前述安装框架延长部之一中,而该接合滚筒包括外面滚筒和内面滚筒,外面滚筒具有镶进于带状构件的外面的纵向方向所形成的凹沟的轴环部,所述内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内面;及引导机构部,设在前述安装框架的另一延长部中,其引导滚筒配设在其前端部并挡接于带状构件内面。
3.一种衬面施工装置,在管道内,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

Claims (16)

1.一种衬面施工方法,在管道内,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的长形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是使已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在该管状体的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衬面管的方法,在已形成的管状体端缘部的内外面配设接合滚筒部,该接合滚筒部由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二个滚筒构成,外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外面,内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内面,而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夹持前述接合滚筒部的二个外面及内面滚筒,同时至少使前述外面滚筒旋转驱动。
2.一种衬面施工装置,在管道内,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长形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具有延长部的安装框架,该安装框架配设于管道的轴心部,并以放射状配设于直径方向;接合机构部,由配设于该延长部的前端部的接合滚筒构成,安装于前述安装框架延长部之一中,而该接合滚筒包括外面滚筒和内面滚筒,外面滚筒具有镶进于带状构件的外面的纵向方向所形成的凹沟的轴环部,所述内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内面;及引导机构部,设在前述安装框架的另一延长部中,其引导滚筒配设在其前端部并挡接于带状构件内面。
3.一种衬面施工装置,在管道内,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长形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安装框架,配设于前述管状体的内侧,形成具有所要宽度的圆环状,同时保持刚性;在前述安装框加的外周且沿着圆周方向以预定间距配置的导向轮,上述多个引导滚筒挡接于前述管状体的内面;通过前述安装框架安装的接合机构部,包括内面和外面滚筒,配置于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同时由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夹持带状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其中,安装框架,由圆周方向分割的每个分割体组装而成,并可以分解。
5.一种衬面施工装置,在管道中,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的长形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所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以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具有:安装框架,配置于前述管状体的内侧并具有刚性;多个引导滚筒,通过前述安装框架并以预定间距安装于同一圆周上,且挡接于前述管状体的内面;及接合机构部,通过前述安装框架而安装,并配置于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同时由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构成并夹持着带状构件;而在前述接合机构部,其外面突出到最外方,而与衬面施工装置的旋转方向相同的送进滚筒被旋转驱动。
6.一种衬面施工方法,在异形剖面管道中,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的长形的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使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在该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衬面管,其特征在于:在成形框架周围装着引导滚筒,引导滚筒挡接于前述带状构件的内面,所述成形框架具有预定的宽度及横向刚性,并以链节机构形成为可自由弯曲,同时可以防止各链节体向内折,且在该成形框架,在已形成的管状体的端缘部中,配置接合滚筒部,接合滚筒由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构成,外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外面,内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内面;
而在前述已形成之管状体及新供应之带状构件之闭合部位,使用前述接合滚筒部2个之外面及内面滚筒来夹持,同时使前述接合滚筒部之滚筒旋转驱动。
7.一种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在异形剖面管道内,将形成接头于两侧缘部的长形带状构件连续供应而卷绕成螺旋状,以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成形框架,具有预定的宽度及横向刚性,且通过链节机构可自由弯曲,同时可以防止各链节体向内折;引导滚筒,装于前述成形框架周围,挡接于前述管状体的内面;及接合机构部,通过前述成形框架而安装着,并配置于前述已经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接合部位置,同时由用以夹持带状构件的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来构成。
8.一种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在异形剖面管道内,将形成接头于两侧缘部的长形带状构件连续供应,同时卷绕成螺旋状,并以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而在该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在具有预定的宽度及横向刚性,并通过链节机构可自由弯曲的成形框架上,装着引导滚筒,引导滚筒挡接于前述带状构件的内面,且在该成形框架,在已经所形成的管状体的端缘部配置接合滚筒,接合滚筒由外面滚筒和内面滚筒构成,外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外面,内面滚筒挡接于带状构件的内面,而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使用前述接合滚筒部两个外面及内面滚筒来夹持,同时使前述接合滚筒部的滚筒旋转驱动;在配置于该成形框架的内侧,且具有刚性的,吻合于异形剖面形状的限制框架周围,使前述成形框架旋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其中塑性变形机能材装入于带状构件内。
10.一种衬面施工装置,在异形剖面管道内,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长形带状构件以连续供应而卷绕成螺旋状,以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以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成形框架,具有预定的宽度及横向刚性,而以链节机构形成为可自由弯曲;引导滚筒,装于前述成形框架周围,挡接于前述管状体的内面;接合机构部,通过前述成形框架而安装着,并配置于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接合部位置,同时由夹持带状构件的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所构成;及限制框架,配置于前述成形框架的内侧,且具有刚性,同时具有异形剖面形状的引导轨道,用以限制前述成形框架的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0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具有夹装于成形框架及限制框架之间,并固定于前述成形框架上,同时沿着前述限制框架的引导轨道而移动的导件。
12.如权利要求1,3、4、5、7、10、11任一项的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其中间隔滚筒配设在接合机构部。
13.一种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在管道内,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的长形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以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与于管道中,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用制管装置制管管状体所述制管装置具有接合机构部,接合机构部通过安装框架而安装着并保持刚性,配置于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同时由用以夹住带状构件的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构成;同时,将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送入量大于前述接合机构部的移动量,而使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的带状构件相互的接头部滑动并使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扩大直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其中在制成安装框架所限定的管状体后,将该安装框架固定于管道内,然后将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送进,使已形成的管状体扩大直径。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其中,一面制成安装框架所限定的管状体,一面将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送进,使已形成的管状体扩大直径。
16.一种管道内用衬面施工装置,在管道内,将两侧缘部形成接头的连续供应的长形带状构件卷绕成螺旋状,以相接的接头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管状体留置于管道中,而在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前方以新供应的带状构件附加形成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装框架,配置于前述管状体的内侧,而且具有刚性;多个引导滚筒,通过前述安装框架以预定间距安装于同一圆周上,挡接于前述管状体的内面;接合机构部,通过前述安装框架而安装着,并配置于前述已形成的管状体及新供应的带状构件的闭合部位,同时由外面滚筒及内面滚筒来夹持带状构件构成;及多个送进滚筒,通过前述安装框架而安装着,并挡接于管道的内壁,同时沿着该管道的内壁而旋转;而前述多个送进滚筒至少1个为主动驱动。
CN95191084.1A 1994-08-25 1995-08-25 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0469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2412594A JP3216760B2 (ja) 1994-08-25 1994-08-25 管渠内のライニング施工装置
JP224125/94 1994-08-25
JP29937/95 1995-01-26
JP7029937A JP3072015B2 (ja) 1995-01-26 1995-01-26 管渠内のライニング施工装置
JP206810/95 1995-07-21
JP7206810A JP3035471B2 (ja) 1995-07-21 1995-07-21 管渠内ライニング施工装置
JP7232084A JP3026546B2 (ja) 1995-08-18 1995-08-18 管渠内のライニング施工方法及びその施工装置
JP232084/95 1995-08-18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1051300A Division CN1133838C (zh) 1994-08-25 1999-04-20 管道内衬面施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823A true CN1137823A (zh) 1996-12-11
CN1046994C CN1046994C (zh) 1999-12-01

Family

ID=2745914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91084.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46994C (zh) 1994-08-25 1995-08-25 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
CNB991051300A Expired - Lifetime CN1133838C (zh) 1994-08-25 1999-04-20 管道内衬面施工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1051300A Expired - Lifetime CN1133838C (zh) 1994-08-25 1999-04-20 管道内衬面施工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5799701A (zh)
EP (1) EP0756130B1 (zh)
CN (2) CN1046994C (zh)
AU (1) AU705061B2 (zh)
HK (1) HK1021557A1 (zh)
WO (1) WO199600629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81569A (zh) * 2017-09-11 2018-03-09 天津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非开挖扩张紧贴型修复管道的施工方法
CN108688131A (zh) * 2018-06-13 2018-10-23 河北环水塑胶管业有限公司 拆装式管道缠绕机
CN117267512A (zh) * 2023-09-27 2023-12-22 北京北排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管道一体化修复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841657D1 (de) 1997-01-22 2010-06-24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Einrichtung zur inneren aukleidung von rohrstücken
AUPP610698A0 (en) * 1998-09-22 1998-10-15 Rib Loc Australia Pty.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rect lining of conduits
AU746929B2 (en) * 1998-09-22 2002-05-09 Sekisui Rib Loc Australia Pty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nding a helical pipe from its inside
SG125882A1 (en) * 2000-03-31 2006-10-30 Eroc Pty Ltd A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plastic lined tunnel
AUPR557201A0 (en) * 2001-06-08 2001-07-12 Rib Loc Australia Pty. Ltd. Small diameter in-situ pipe winding machine
FR2869971B1 (fr) * 2004-05-05 2006-07-28 Freyssinet Internat Stup Soc P Procede de renforcement d'un tuyau cylindrique enterre
BRPI0610581B1 (pt) * 2005-04-14 2017-02-14 Rib Loc Australia método e aparelho para revestimento de tubo subterrâneo e parcialmente submerso
JP4805093B2 (ja) * 2006-10-25 2011-11-02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既設管の更生方法
WO2008075681A1 (ja) * 2006-12-18 2008-06-26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製管装置およびこの製管装置を用いた既設管の更生工法
US7455117B1 (en) 2007-07-26 2008-11-25 Hall David R Downhole winding tool
US7647977B2 (en) 2007-07-26 2010-01-19 Hall David R Borehole liner
AU2010279168B2 (en) * 2009-07-27 2016-05-26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Winding machine and winding method
US8596917B2 (en) * 2010-05-13 2013-12-03 Structural Group, Inc. System for repairing and strengthening pipe with internal helically wound tensile reinforcement
CA2714763A1 (en) * 2010-09-20 2012-03-20 Cfs Concrete Forming System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 concrete-reinforced bore
JP5645977B2 (ja) * 2011-02-07 2014-12-24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製管装置及び製管方法
JP5814848B2 (ja) * 2012-03-29 2015-11-17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製管装置
US10316994B2 (en) * 2012-10-29 2019-06-11 Elegant Technical Solutions Pt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nding a liner inside a host pipe
KR20160018701A (ko) * 2013-06-12 2016-02-17 세키스이가가쿠 고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기설관의 갱생 방법 및 갱생관의 지지 부재
WO2015186779A1 (ja) 2014-06-04 2015-12-10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製管機
RU2611111C1 (ru) * 2015-11-03 2017-02-21 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Фофанов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авивки трубы из полосы
CN105823498B (zh) * 2016-03-18 2018-04-10 重庆阿泰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连接头及使用该旋转连接头的三轴连续旋转试验台
EP3437836B1 (en) * 2016-03-31 2023-02-22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ipe-making apparatus and pipe-making method
CN106185484B (zh) * 2016-08-28 2018-01-12 河南新开源石化管道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磙碾功能的弯管缠绕盘
CA3097151C (en) * 2016-08-30 2023-01-31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ipe-forming apparatus for spiral pipe
US10557586B2 (en) * 2017-05-10 2020-02-11 Sipp Technologies, Llc Inverted filament winder for pipeline rehabilitation
US10473256B2 (en) * 2017-05-10 2019-11-12 Sipp Technologies, Llc Inverted filament winder for pipeline rehabilitation
US10377078B2 (en) * 2017-05-10 2019-08-13 Sipp Technologies, Llc Inverted filament winder for pipeline rehabilitation
CN107255203A (zh) * 2017-07-25 2017-10-17 湖南大麓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行走装置及非开挖修复螺旋编管系统
CN107420681A (zh) * 2017-07-25 2017-12-01 湖南大麓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径向编管装置
CN107489852B (zh) * 2017-08-14 2023-12-01 湖南大麓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缠绕非开挖修复轴向编管装置
CN112377718B (zh) * 2020-09-24 2022-05-20 宁波市鄞州世纪耀达市政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非开挖管道修复系统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2115A (en) * 1960-02-15 1964-02-25 Siegwart Emil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tubes or pipes
DK135616B (da) * 1967-10-02 1977-05-31 Dynamit Nobel Ag Fremgangsmåde og apparat til fremstilling af viklede rør af termoplastisk formstof.
NZ208302A (en) * 1983-06-08 1986-04-11 Toyo Kagaku Kk Manufacturing corrugated plastics tubes with smooth inner wall
NZ207219A (en) * 1984-02-20 1988-10-28 Rib Loc Int Ltd Helically wound tube formed from flat strip with interlocking edge ribs
IN167882B (zh) * 1986-03-19 1991-01-05 Rib Loc Aust Pty Ltd
CA1282571C (en) * 1986-07-03 1991-04-09 Stanley William Otto Menzel Method of and means for producing reinforced ribbed structures
JPH0675921B2 (ja) * 1987-08-19 1994-09-28 リブ ロック オーストラリア プロプライエタリー リミテッド 螺旋状巻回パイプのスリップ制御
JPH0688256B2 (ja) * 1988-05-02 1994-11-09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既設管のライニング工法
WO1990005873A1 (de) * 1988-11-21 1990-05-3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ilden einer zylinderförmigen auskleidung in einem langgestreckten hohlraum
JPH03180324A (ja) * 1989-12-08 1991-08-06 Sekisui Chem Co Ltd 既設管のライニング工法
JP2918310B2 (ja) * 1990-08-23 1999-07-12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既設管のライニング工法
FR2686678B1 (fr) * 1992-01-27 1994-08-12 Cellier Andre Procede et dispositif pour le chemisage de canalisations.
JP2824549B2 (ja) * 1993-10-05 1998-11-11 株式会社大阪防水建設社 管の内張り施工法及び内張り施工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81569A (zh) * 2017-09-11 2018-03-09 天津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非开挖扩张紧贴型修复管道的施工方法
CN108688131A (zh) * 2018-06-13 2018-10-23 河北环水塑胶管业有限公司 拆装式管道缠绕机
CN108688131B (zh) * 2018-06-13 2024-04-05 河北环水塑胶管业有限公司 拆装式管道缠绕机
CN117267512A (zh) * 2023-09-27 2023-12-22 北京北排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管道一体化修复装置
CN117267512B (zh) * 2023-09-27 2024-04-05 北京北排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管道一体化修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756130A3 (en) 1998-07-22
HK1021557A1 (en) 2000-06-16
CN1046994C (zh) 1999-12-01
WO1996006296A1 (fr) 1996-02-29
CN1236874A (zh) 1999-12-01
EP0756130B1 (en) 2003-04-16
AU705061B2 (en) 1999-05-13
AU3265395A (en) 1996-03-14
US5799701A (en) 1998-09-01
CN1133838C (zh) 2004-01-07
EP0756130A2 (en) 1997-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994C (zh) 管道内衬面施工方法
CN1238650C (zh) 管渠内的内衬施工方法及其装置
CN1297389C (zh) 粉末成型装置
CN100336294C (zh) 旋转式驱动装置以及具有这种旋转式驱动装置的装置
CN1933761A (zh) 内窥镜插入辅助装置
CN1086453C (zh) 阀装置
CN1918774A (zh) 旋转电机及电动车辆
CN1320498A (zh) 管、制管方法和装置、半成品管、支承件、支架结构和图象成型装置
CN1306612A (zh) 流路切换阀及其切换驱动方法、以及带流路切换阀的压缩机和冷冻循环的控制装置
CN1833104A (zh) 风力发电系统、永久磁铁的配置构造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CN1463340A (zh) 用于自动变速装置的齿轮操作变速设备
CN1245756A (zh) 涂膜转换器的带载架和涂膜转换器
CN1273739C (zh) 管泵
CN1270839C (zh) 带材卷取张力施加设备
CN101076667A (zh) 涡旋式流体机械
CN1405450A (zh) 液体排放器和包括该液体排放器的设备
CN1518647A (zh) 磁性流体密封装置
CN1933762A (zh) 插入装置
CN1906827A (zh) 制造叠合铁芯的方法
CN1293951C (zh) 树脂包覆钢管的钢管与包覆树脂的分离回收方法及分离回收设备
CN1533754A (zh) 制动操作装置
CN1968846A (zh) 车辆用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698987A (zh) 板厚的压板装置及其方法
CN1878926A (zh) 径向扩张系统
CN1262412C (zh) 旋转压缩成形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5082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1999120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