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72000B - 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72000B CN113772000B CN202111141524.9A CN202111141524A CN113772000B CN 113772000 B CN113772000 B CN 113772000B CN 202111141524 A CN202111141524 A CN 202111141524A CN 113772000 B CN113772000 B CN 1137720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inged
- seat
- supporting seat
- connecting rod
- sh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6—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saddle pillars, e.g. adjustable during ri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包括前三角架、后叉支架,所述前三角架的内侧设有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所述前三角架的外侧设有第三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三支撑座向后下方依次分布;所述第二支撑座与第一连杆的底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顶端与第二连杆的前端、避震器的后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后叉支架的前上端铰接,所述后叉支架的前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座铰接,所述避震器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座铰接。本发明的结构设计合理,本发明通过将后叉支架的铰接点前移到后叉支架与第一连杆的连接处,从而提高了避震车架的安全系数、避震车的避震效果与避震车的舒适度、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纤维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避震车架的避震结构一般是在下管的内侧设置一个前部支撑座,在座管的内侧设置一个中部支撑座,在外延部的后上侧设置一个后部支撑座;中部支撑座与连杆的底端铰接,连杆的顶端与避震器的后端、后上叉的前端铰接,然后避震器的前端与前支撑座铰接,后下叉的前端与后部支撑座铰接,从而实现避震效果。
避震原理:通过后上叉在震动时向前下方进行冲击,从而带动连杆向前下方转动,连杆再驱动避震器进行弹性压缩,从而将震动产生的冲击力抵消掉,以此来达到避震效果。
现有技术:在后上叉向前下方进行冲击时,由于后上叉与后下叉之间的后端夹角会发生缩小,因此现有技术中通常只能将后上叉的后端与后下叉的后端进行铰接,从而避免后上叉与后下叉的连接部位发生折断。
缺点:采用铰接的后叉支架的强度比采用一体式连接的后叉支架的强度低,从而降低了避震车架的整体安全系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以解决现有避震车架的后叉支架的强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包括前三角架、后叉支架,所述前三角架位于所述后叉支架的前方;所述前三角架的内侧设有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所述前三角架的外侧设有第三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三支撑座向后下方依次分布;所述第二支撑座与第一连杆的底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顶端与第二连杆的前端、避震器的后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后叉支架的前上端铰接,所述后叉支架的前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座铰接,所述避震器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座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三角架包括上管、下管、座管,所述座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管、所述下管的后端连接,所述上管的前端与所述下管的前端连接,所述座管与所述下管之间具有向后下方延伸的外延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座位于所述下管的内侧,所述第二支撑座位于所述座管的内侧,所述第三支撑座位于所述外延部的后上侧。
进一步地,所述后叉支架包括位于左侧的后上叉、后下叉以及位于右侧的后上叉、后下叉,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上叉的后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下叉的后端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下叉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水平板的左右两端一体成型,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下叉的前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撑座的左右两侧铰接,所述第一水平板位于所述第三支撑座的后方。
进一步地,左侧的所述后上叉、所述后下叉的前端分别与左侧的竖板的上下两端一体成型,右侧的所述后上叉、所述后下叉的前端分别与右侧的竖板的上下两端一体成型,左右两侧的所述竖板分别与第二水平板的左右两端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水平板位于所述座管的后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杆的数量为两个,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上叉的前端还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铰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的顶端的左右两侧铰接。
进一步地,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上叉的前端分别设有开口朝向前上方的L型槽,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L型槽的内侧壁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的顶端设有缺口,所述缺口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后延伸的折弯板,所述座管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折弯板之间,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前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折弯板的外侧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缺口内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后端设有U型槽口,所述座管位于所述U型槽口内;所述U型槽口的左右两侧板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折弯板的内侧铰接,所述连接块的前端与所述避震器的后端固定连接。
综上所述,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结构设计合理,通过第二连杆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的顶端、后叉支架的前上端铰接,从而在后叉支架遇到震动的情况时,可以通过第二连杆来将后叉支架的冲击力传递到第一连杆的顶端,从而驱动第一连杆向前下方转动,进而驱动避震器进行弹性收缩,从而达到避震效果。由此分析可知,本发明通过将后叉支架的铰接点前移到后叉支架与第一连杆的连接处,从而能够利用第二连杆的转动来避免后叉支架自身的夹角发生缩小,从而使得后叉支架的连接点可以使用除了铰接以外的连接方式,比如一体式连接或可拆卸固定连接等方式,从而在实现避震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后叉支架的强度,从而提高了避震车架的安全系数、避震车的避震效果与避震车的舒适度、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前三角架,101-上管,102-下管,1021-第一支撑座,103-座管,1031-第二支撑座,104-外延部,1041-第三支撑座;2-后叉支架,201-后上叉,202-后下叉,203-竖板,204-第一水平板,205-第二水平板,206-L型槽;3-第一连杆, 301-折弯板;4-第二连杆, 5-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作出如下说明:观察者面对附图1进行观察,观察者左侧设为前,观察者右侧设为后,观察者前方设为右,观察者后方设为左,观察者上面设为上,观察者下面设为下,应当指出文中的术语“前端”、“后端”、“左侧”“右侧”“中部”“上方”“下方”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零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为了清楚或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
参见图1到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包括前三角架1、后叉支架2,前三角架1位于后叉支架2的前方;前三角架1的内侧设有第一支撑座1021、第二支撑座1031,前三角架1的外侧设有第三支撑座1041,第一支撑座1021、第二支撑座1031、第三支撑座1041向后下方依次分布,作用:使得后叉支架的前上端与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顶端、避震器能够处于同一条直线,从而能够在避震时的进行冲击力传递。第二支撑座1031与第一连杆3的底端铰接,第一连杆3的顶端与第二连杆4的前端、避震器的后端铰接;第二连杆4的后端与后叉支架2的前上端铰接,后叉支架2的前下端与第三支撑座1041铰接,避震器的前端与第一支撑座1021铰接。作用:通过第二连杆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的顶端、后叉支架的前上端铰接,从而在后叉支架遇到震动的情况时,可以通过第二连杆来将后叉支架的冲击力传递到第一连杆的顶端,从而驱动第一连杆向前下方转动,进而驱动避震器进行弹性收缩,从而达到避震效果。由此分析可知,本发明通过将后叉支架的铰接点前移到后叉支架与第一连杆的连接处,从而能够利用第二连杆的转动来避免后叉支架自身的夹角发生缩小,从而使得后叉支架的连接点可以使用除了铰接以外的连接方式,比如一体式连接或可拆卸固定连接等方式,从而在实现避震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后叉支架的强度,从而提高了避震车架的安全系数、避震车的避震效果与避震车的舒适度、稳定性。由于避震器是现有技术,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具体地,前三角架1包括上管101、下管102、座管103,座管10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管101、下管102的后端连接,上管101的前端与下管102的前端连接,座管103与下管102之间具有向后下方延伸的外延部104。更具体地,座管103沿上下方向延伸,上管101、下管102的前端向前上方延伸。
具体地,第一支撑座1021位于下管102的内侧,作用:该位置与避震器形成的角度较小,因此受力角度比较好。第二支撑座1031位于座管103的内侧,作用:使得座管可以对第一连杆的向后转动产生限位作用,从而使第一连杆只有向前下方转动的空间。第三支撑座1041位于外延部104的后上侧,作用:该位置可以对后叉支架的前下端的向前运动产生一定的限位,从而使其只能进行适当的转动。
具体地,后叉支架2包括位于左侧的后上叉201、后下叉202以及位于右侧的后上叉201、后下叉202,左右两侧的后上叉201的后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后下叉202的后端一体成型,作用:一体成型可以很好地提高后叉支架的强度。
具体地,左右两侧的后下叉202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水平板204的左右两端一体成型,左右两侧的后下叉202的前端还分别与第三支撑座1041的左右两侧铰接,第一水平板204位于第三支撑座1041的后方,作用:第一水平板一方面可以提高后叉支架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与外延部的后侧形成限位配合,从而对后下叉的前端的向前运动产生一定的限位。
具体地,左侧的后上叉201、后下叉202的前端分别与左侧的竖板203的上下两端一体成型,右侧的后上叉201、后下叉202的前端分别与右侧的竖板203的上下两端一体成型,左右两侧的竖板203分别与第二水平板205的左右两端一体成型,第二水平板205位于座管103的后方,作用:竖板提高后叉支架的支撑强度,第二水平板可以与座管的后侧进行限位配合,从而防止后叉支架过度向前运动。
具体地,第二连杆4的数量为两个,左右两侧的后上叉201的前端还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杆4的后端铰接,两个第二连杆4的前端分别与第一连杆3的顶端的左右两侧铰接,作用:左右两侧铰接可以提高受力平衡。
具体地,左右两侧的后上叉201的前端分别设有开口朝向前上方的L型槽206,两个第二连杆4的后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L型槽206的内侧壁铰接,作用:L型槽可以对后上叉与第二连杆之间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从而使其转动在合理的区间。
具体地,第一连杆3的顶端设有缺口,缺口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后延伸的折弯板301,座管103位于左右两侧的折弯板301之间,两个第二连杆4的前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折弯板301的外侧铰接,作用:缺口、折弯板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连杆受到前后左右方向的限位,从而防止第一连杆的位置在运动后逐渐发生偏离。
具体地,缺口内设有连接块5,连接块5的后端设有U型槽口,座管103位于U型槽口内;U型槽口的左右两侧板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折弯板301的内侧铰接,连接块5的前端与避震器的后端固定连接,作用:设置连接块一方面可以方便第一连杆与避震器的连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U型槽口与座管的左右限位配合,对避震器的后端形成左右方向的限位,从而防止其运动后发生偏离。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第二连杆,从而在实现避震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后叉支架的强度,从而提高了避震车架的安全系数。
(2)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连接块之间的相互铰接,从而在后期更换损坏的零件方面更加方便,更加具有经济性。
(3)通过以上(1)、(2)点的设计,使避震车的整体避震效果、舒适度与稳定性得以更加出色。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
1.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包括前三角架(1)、后叉支架(2),所述前三角架(1)位于所述后叉支架(2)的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三角架(1)的内侧设有第一支撑座(1021)、第二支撑座(1031),所述前三角架(1)的外侧设有第三支撑座(1041),所述第一支撑座(1021)、所述第二支撑座(1031)、所述第三支撑座(1041)向后下方依次分布;所述第二支撑座(1031)与第一连杆(3)的底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3)的顶端与第二连杆(4)的前端、避震器的后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4)的后端与所述后叉支架(2)的前上端铰接,所述后叉支架(2)的前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座(1041)铰接,所述避震器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座(1021)铰接;
所述前三角架(1)包括上管(101)、下管(102)、座管(103),所述座管(10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管(101)、所述下管(102)的后端连接,所述上管(101)的前端与所述下管(102)的前端连接,所述座管(103)与所述下管(102)之间具有向后下方延伸的外延部(104);
所述第一支撑座(1021)位于所述下管(102)的内侧,所述第二支撑座(1031)位于所述座管(103)的内侧,所述第三支撑座(1041)位于所述外延部(104)的后上侧;
所述后叉支架(2)包括位于左侧的后上叉(201)、后下叉(202)以及位于右侧的后上叉(201)、后下叉(202),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上叉(201)的后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下叉(202)的后端一体成型;
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下叉(202)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水平板(204)的左右两端一体成型,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下叉(202)的前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撑座(1041)的左右两侧铰接,所述第一水平板(204)位于所述第三支撑座(1041)的后方;
左侧的所述后上叉(201)、所述后下叉(202)的前端分别与左侧的竖板(203)的上下两端一体成型,右侧的所述后上叉(201)、所述后下叉(202)的前端分别与右侧的竖板(203)的上下两端一体成型,左右两侧的所述竖板(203)分别与第二水平板(205)的左右两端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水平板(205)位于所述座管(103)的后方;
所述第二连杆(4)的数量为两个,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上叉(201)的前端还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连杆(4)的后端铰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杆(4)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3)的顶端的左右两侧铰接;
左右两侧的所述后上叉(201)的前端分别设有开口朝向前上方的L型槽(206),两个所述第二连杆(4)的后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L型槽(206)的内侧壁铰接;
所述第一连杆(3)的顶端设有缺口,所述缺口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向后延伸的折弯板(301),所述座管(103)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折弯板(301)之间,两个所述第二连杆(4)的前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折弯板(301)的外侧铰接;
所述缺口内设有连接块(5),所述连接块(5)的后端设有U型槽口,所述座管(103)位于所述U型槽口内;所述U型槽口的左右两侧板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折弯板(301)的内侧铰接,所述连接块(5)的前端与所述避震器的后端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41524.9A CN113772000B (zh) | 2021-09-28 | 2021-09-28 | 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 |
PCT/CN2021/124243 WO2023050489A1 (zh) | 2021-09-28 | 2021-10-15 | 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41524.9A CN113772000B (zh) | 2021-09-28 | 2021-09-28 | 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72000A CN113772000A (zh) | 2021-12-10 |
CN113772000B true CN113772000B (zh) | 2022-10-28 |
Family
ID=78854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41524.9A Active CN113772000B (zh) | 2021-09-28 | 2021-09-28 | 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72000B (zh) |
WO (1) | WO2023050489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305166U (en) * | 2006-08-16 | 2007-01-21 | Dung-Feng Liu | Bicycle frame having reversed four bar linkage system |
CN101125567A (zh) * | 2006-08-18 | 2008-02-20 | 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 | 具有避震装置的自行车 |
CN200939915Y (zh) * | 2006-08-29 | 2007-08-29 | 吕东峰 | 具反向四连杆系统的自行车架 |
TWM316843U (en) * | 2007-02-16 | 2007-08-11 | Merida Industry Co Ltd | All-terrain multi-linkage shock absorbing frame |
US8439383B2 (en) * | 2009-06-30 | 2013-05-14 |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 Bicycle shock with extension arms |
CH701799A2 (de) * | 2009-09-02 | 2011-03-15 | Futec Ag | Fahrrad mit einem Rahmen und einer Gabel. |
CN207311734U (zh) * | 2017-09-05 | 2018-05-04 | 深圳市喜德盛碳纤科技有限公司 | 车架及自行车 |
CN108100138A (zh) * | 2017-12-26 | 2018-06-01 | 齐杰 | 自行车车架及其自行车组件 |
CN209600719U (zh) * | 2019-01-26 | 2019-11-08 | 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避震车架 |
CN210258687U (zh) * | 2019-08-23 | 2020-04-07 | 金华市飞瑞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避震功能的电动自行车架 |
CN214189952U (zh) * | 2020-11-05 | 2021-09-14 | 深圳市赛尔途自行车有限公司 | 超轻山地软尾车架 |
CN213502764U (zh) * | 2020-11-19 | 2021-06-22 | 广州凯斯博自行车有限公司 | 一种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 |
-
2021
- 2021-09-28 CN CN202111141524.9A patent/CN113772000B/zh active Active
- 2021-10-15 WO PCT/CN2021/124243 patent/WO202305048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050489A1 (zh) | 2023-04-06 |
CN113772000A (zh) | 2021-1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112061A2 (en) | Shock absorbing frame for a bicycle | |
CN113772000B (zh) | 一种适用于避震车的避震车架 | |
CN212507671U (zh) | 一种平衡型铁塔横担挂架 | |
JP2020026227A (ja) | フレーム構造及びスクータ型二輪車 | |
CN103158826B (zh) | 三轮摩托车扭杆式前悬挂装置 | |
US10065700B2 (en) | Arrangement for the vibration decoupling of a motor for motorized two-wheelers, having an engine-mount swing arm | |
CN210592290U (zh) | 一种电动自行车架 | |
CN211391431U (zh) | 一种防抖动的车轮组件及婴儿推车 | |
CN211109911U (zh) | 一种玻璃隔板运输防护装置 | |
JP2002347685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スイングアーム | |
CN219857492U (zh) | 电动自行车车架 | |
CN205440721U (zh) | 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 | |
CN221163145U (zh) | 一种电动车车架 | |
CN206552195U (zh) | 可调角度的自行车避震装置 | |
CN219948447U (zh) | 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 | |
CN216834106U (zh) | 一种用于电动自行车架中的减震安装座 | |
CN213008569U (zh) | 一种抗弯折型电动自行车架 | |
CN207931463U (zh) | 一种后悬置支架 | |
CN217864554U (zh) | 一种摩托车后轮单摇臂悬挂总成 | |
CN217374791U (zh) | 锂电车减震车架 | |
CN219098452U (zh) | 一种带有轿顶轮组件固定装置的电梯 | |
CN218368146U (zh) | 前连杆式避震机构 | |
CN107128424A (zh) | 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 | |
CN211409788U (zh) | 一种避震轮椅 | |
CN113697017B (zh) | 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