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48447U - 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48447U
CN219948447U CN202321325857.1U CN202321325857U CN219948447U CN 219948447 U CN219948447 U CN 219948447U CN 202321325857 U CN202321325857 U CN 202321325857U CN 219948447 U CN219948447 U CN 2199484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link
rotationally connected
bicycle frame
f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258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anguang Carbon Fib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anguang Carbon Fib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anguang Carbon Fib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anguang Carbon Fib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258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484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484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484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其中,自行车架包括前三角和六连杆减震机构,六连杆减震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减震器本体、下叉连杆及上叉连杆;上叉连杆与下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前端与立管转动连接,其后端与上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三连杆的前端与前三角的立管转动连接,后下端与下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上端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下端与第三连杆的后上端及减震器本体连接在一起,减震器本体与下管转动连接;其有益效果是,六连杆减震机构可以逐步卸去车架受到的冲击力,自行车架缓冲效果更好,采用这种车架的自行车的骑行体验更佳。

Description

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根据动力来源可以分为电助力的自行车和普通的人力自行车,其减震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前叉避震、车架避震、立管避震等各种方式。
车架避震类型的自行车在车架中间部分安装避震器,并将车架的前、后三角设计为带有转动位的两个独立部分,通过连杆组实现相互连接,形成悬挂结构,连杆组和减震器承担着缓冲击、减震的任务,从而在骑行中产生避震效果。
但是,现有的这种车架避震系统在避震过程中,其缓冲减震性能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骑行者的骑行体验不是十分理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发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的自行车架。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其解决了现有的车架避震系统减震缓冲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包括相互配合的前三角和六连杆减震机构,六连杆减震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减震器本体、下叉连杆及上叉连杆,前三角的立管的下端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容许减震器本体穿过的容置通孔;
上叉连杆与下叉连杆转动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杆的前端与立管转动连接,其后端与上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三连杆设置有三个连接端,其中的前端与立管转动连接,后下端与下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杆设置在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之间,且其上端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下端与第三连杆的后上端及减震器本体的后端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减震器本体的前端与下管转动连接,各个转动位置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同。
可选地,第三连杆的前端与立管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一转动位,后下端与下叉连杆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二转动位,后上端与第二连杆及减震器本体连接形成第三转动位。
可选地,第三连杆的后端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沿着第三连杆的长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第一连杆设置有三个连接端,其中的前端与立管通过转轴连接形成第四转动位,后上端与上叉连杆通过转轴连接形成第五转动位,后下端与第二连杆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六转动位。
可选地,第一连杆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立管的两侧,且每个第一连杆的后端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为上叉连杆与第二连杆的提供安装的空间;
上叉连杆的前端对称设有两个与第一连杆的后上端适配的连接头,第二连杆的上端对称设置有两个与第一连杆的后下端适配的连接头。
可选地,下管设置有安装槽,减震器本体的前端置于安装槽中,两者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七转动位。
可选地,上叉连杆与下叉连杆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八转动位。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自行车,包括前述的自行车架。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由于自行车架采用六连杆减震机构,六连杆减震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减震器本体、下叉连杆及上叉连杆,利用避震过程中上叉连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减震器本体、下叉连杆受力围绕各自的转动位旋转的运动,逐步削弱路面颠簸产生的冲击力,自行车架缓冲性能更好,采用这种车架的自行车可以获得更佳的骑行体验。
2、第一连杆设置三个连接端,第三连杆设置三个连接端,第三连杆的前端与前三角的立管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转动位,其后下端与下叉连杆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转动位,后上端与第二连杆及减震器本体连接形成第三转动位,使得下叉连杆围绕第二转动位旋转的同时,第二转动位围绕第一转动位旋转,在避震过程中,后轮轴心的运动轨迹近似圆弧形状,其在水平方向的位移更小,骑行者的骑行重心更平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的实施例1的自行车架立体示意图之一;
图2为图1中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的实施例1的自行车架立体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的实施例1的自行车架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的实施例1的自行车架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的实施例1的自行车架后轮轴心运动轨迹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连杆;111、第二开口;12、第二连杆;13、第三连杆;131、第一开口;14、减震器本体;15、下叉连杆;16、上叉连杆;
100、后轮轴心;101、第一转动位;102、第二转动位;103、第三转动位;104、第四转动位;105、第五转动位;106、第六转动位;104、第四转动位;105、第五转动位;106、第六转动位;107、第七转动位;108、第八转动位;
2、前三角;21、下管;211、安装槽;22、立管;221、容置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名词以图1的定向为参照,以下管21所在方向为“前”,以下叉连杆15所在方向为“后”,以立管22所在方向为“上”,以减震器本体14所在方向为“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自行车架包括相互配合的前三角和六连杆减震机构,六连杆减震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减震器本体、下叉连杆及上叉连杆;前三角的立管的下端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容许减震器本体穿过的容置通孔;上叉连杆与下叉连杆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杆的前端与立管转动连接,其后端与上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三连杆设置有三个连接端,其中的前端与前三角的立管转动连接,后下端与下叉连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杆设置在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之间,且其上端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下端与第三连杆的后上端及减震器本体的后端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减震器本体的前端与下管转动连接;相对现有技术而言,利用避震过程中上叉连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减震器本体、下叉连杆受力围绕各自的转动位旋转的运动,逐步削弱路面颠簸产生的冲击力,自行车架缓冲效果更好,采用这种车架的自行车可以获得更佳的骑行体验。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清楚、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1提供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包括相互配合的前三角2和六连杆减震机构。六连杆减震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第三连杆13、减震器本体14、下叉连杆15及上叉连杆16。
参阅图1和图4,前三角2一体成型,包括头管、下管21、立管22和上管。立管22的下端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容许减震器本体14穿过的容置通孔221,下管21设置有用于安装减震器本体14的安装槽211。
参阅图3至图5,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与第三连杆13从上至下依次连接,并将下叉连杆15和上叉连杆16与前三角2转动连接在一起。
具体地,参阅图4和图5,第三连杆13设置有三个连接端,其中的前端伸到容置通孔221中,并与立管22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一转动位101,后下端与下叉连杆15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二转动位102,后上端与第二连杆12的下端及减震器本体14的后端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三转动位103。第一连杆11设置有三个连接端,其中的前端与立管22通过转轴连接形成第四转动位104,后上端与上叉连杆16通过转轴连接形成第五转动位105,后下端与第二连杆12的上端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六转动位106。减震器本体14的前端置于下管21的安装槽211中,与下管21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七转动位107。上叉连杆16与下叉连杆15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第八转动位108。需要说明的是,各转轴的轴线相互平行,第一转动位101、第二转动位102、第三转动位103、第四转动位104、第五转动位105、第六转动位106、第七转动位107和第八转动位108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同。
六连杆减震机构利用避震过程中上叉连杆16、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第三连杆13、减震器本体14、下叉连杆15受力围绕各自的转轴所在的轴线方向旋转的运动,配以减震器本体14的减震作用,逐步削弱路面颠簸产生的冲击力,自行车架缓冲效果更好,采用这种车架的自行车可以获得更佳的骑行体验。
如图5所示,由于第一连杆11设置有三个连接端,第三连杆13设置有三个连接端,第三连杆13的前端与前三角2的立管22转动连接形成第一转动位101,其后下端与下叉连杆15转动连接形成第二转动位102,后上端与第二连杆12及减震器本体14连接形成第三转动位103,使得下叉连杆15围绕第二转动位102旋转的同时,第二转动位102围绕第一转动位101旋转。
因此,如图6所示,后轮轴心100在避震过程中的运动轨迹近似圆弧形状。在本实施例1中后轮轴心100在水平方向的位移为13.23mm,纵向位移为169.49mm,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这两个数据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相对于现有的下叉连杆15围绕转动位做圆周运动的情况而言,本申请的自行车架的后轮轴心100在水平方向的位移更小,骑行者的骑行重心更平稳,可以获得更佳的骑行体验。
参阅图4,作为一种可行方案,第三连杆13的后端设置有第一开口131,第一开口131沿着第三连杆13的长度方向延伸,为减震器本体14的运动提供空间。
参阅图2和图4,作为一种可行方案,第一连杆11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立管22的两侧,且每个第一连杆11的后端设置有第二开口111,第二开口111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为上叉连杆16与第二连杆12的提供安装的空间。上叉连杆16的前端对称设有两个连接头,连接头置于第二开口111中,与第一连杆11的后上端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杆12的上端对称设置有两个连接头,连接头插入第二开口111中,与第一连杆11的后下端连接在一起。
实施例2:
继续参阅图1至图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2提供一种自行车,自行车可以是电助力自行车,也可以是普通的人力自行车,自行车采用前述的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是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8)

1.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配合的前三角(2)和六连杆减震机构,所述六连杆减震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第三连杆(13)、减震器本体(14)、下叉连杆(15)及上叉连杆(16),所述前三角(2)的立管(22)的下端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容许所述减震器本体(14)穿过的容置通孔(221);
所述上叉连杆(16)与所述下叉连杆(15)转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杆(11)的前端与所述立管(22)转动连接,其后端与所述上叉连杆(16)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13)设置有三个连接端,其中的前端与所述立管(22)转动连接,后下端与所述下叉连杆(1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11)与所述第三连杆(13)之间,且其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杆(11)转动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三连杆(13)的后上端及所述减震器本体(14)的后端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所述减震器本体(14)的前端与所述前三角(2)的下管(21)转动连接,各个转动位置的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13)的前端与所述立管(22)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一转动位(101),后下端与所述下叉连杆(15)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二转动位(102),后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杆(12)及所述减震器本体(14)连接形成第三转动位(1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13)的后端设置有第一开口(131),所述第一开口(131)沿着所述第三连杆(13)的长度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11)设置有三个连接端,其中的前端与所述立管(22)通过转轴连接形成第四转动位(104),后上端与所述上叉连杆(16)通过转轴连接形成第五转动位(105),后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杆(12)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六转动位(10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11)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立管(22)的两侧,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杆(11)的后端设置有第二开口(111),所述第二开口(111)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为所述上叉连杆(16)与所述第二连杆(12)的提供安装的空间;
所述上叉连杆(16)的前端对称设有两个与所述第一连杆(11)的后上端适配的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杆(12)的上端对称设置有两个与所述第一连杆(11)的后下端适配的连接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管(21)设置有安装槽(211),所述减震器本体(14)的前端置于所述安装槽(211)中,两者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七转动位(10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连杆(16)与所述下叉连杆(15)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形成第八转动位(108)。
8.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
CN202321325857.1U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 Active CN2199484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5857.1U CN219948447U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25857.1U CN219948447U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48447U true CN219948447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41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25857.1U Active CN219948447U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484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03788B2 (en) Force channeling mountain bike rear suspension
US20040061305A1 (en) Rear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bicycle
US6527289B2 (en)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two-wheeled vehicles
CN101386327A (zh) 三轮摩托车前悬挂装置
WO2012063098A1 (en) Rear suspension unit for after market use in folding bikes
CN219948447U (zh) 一种减震效果良好的自行车架及自行车
CN111516447A (zh) 一种方程式赛车的避震器悬架和方程式赛车
CN210122169U (zh) 一种减震性能可调的电动滑板车
CN215285140U (zh) 一种电动滑板车上减震机构
CN116750123A (zh) 一种六连杆减震装置及自行车架
CN211519745U (zh) 一种垂直减震式山地电动自行车
CN209813656U (zh) 一种移动承载平台
CN211519744U (zh) 一种减震式山地电动自行车
CN219382723U (zh) 减震结构后置的滑板车
CN106864656B (zh) 山地自行车
JP4825237B2 (ja) 前輪懸架装置
CN220809689U (zh) 一种倒装悬臂前叉减震机构及滑板车
CN213414081U (zh) 一种自行车减震车架
CN219215284U (zh) 减震装置、滑板车前叉和滑板车
CN216070360U (zh) 一种出行工具的减震机构和摩托车
CN217893134U (zh) 一种后轮双避震结构及具有其的自行车
CN208630782U (zh) 一种具有前轮减震装置的自行车
CN219584389U (zh) 一种电动车辆平衡减振结构
CN221519904U (zh) 一种运动自行车
CN220974451U (zh) 一种滑板车前摇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