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582A - 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和用此方法结线的织物 - Google Patents

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和用此方法结线的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582A
CN1137582A CN96104511A CN96104511A CN1137582A CN 1137582 A CN1137582 A CN 1137582A CN 96104511 A CN96104511 A CN 96104511A CN 96104511 A CN96104511 A CN 96104511A CN 1137582 A CN1137582 A CN 1137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fabric
needle
bar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04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134C (zh
Inventor
奥野昌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13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13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和用此方法结线织物,其在前身部的线圈(15)和后身部的线圈(14)重叠时,一次地将线圈(14)、(15)移动到对置的针床针上。接着将这些线圈和结线用的线圈(13)重叠,形成三层线圈。结线用的线圈(13)在三层线圈中,被夹在线圈(14)和线圈(15)间,并使得线圈(14)、(15)的表面重叠。接着在三层线圈上形成下一个结线用线圈(16)。线圈(15)脱针时,旋转180度,可以防止结线处的突起。

Description

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和用此 方法结线的织物
本发明涉及将一对织物的最终横列线圈相接合的同时,施以锁也(serging)的结线方法和用此方法结线的织物。
作为织物最终横列针(a fimal course)的线圈(stitches)的锁边方法,以往的方法(conventional method)中有在特开昭(Japanese Provisional Patent)59-217 58号、(USP 4548,057,DE 3203028C)所公开的方法。在这些公报中公开了将织物的最终横列针的线圈(a stitch)重叠在邻近针(an adjacent nee-dle)上的线圈上,在保持二个线圈重叠的针(a needle)上供给纱线,重新形成下一横列线圈(a stiteh in a next knittingcourse)。将重新形成的线圈与钩挂在针上的线圈重叠后,在钩挂着的这些线圈的针上供给纱线形成下一个横列线圈。将这些工序顺次地进行到最终横列线圈后,再进行锁边。一般将此方法称为结线(binding off)。
利用上述的结线,将由前后针床重叠编织的一对织物的最终横列线圈作成重叠状态,再进行结线。用此方法连接不同织物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最终横列线圈的锁边。用此方法,可以在前床上形成前身部(front body)在后床上形成后身部(back body)。而后,将在前身部上部形成的前肩部和在后身部上部形成的后肩部的最终横列(final courses)的各线圈重叠进行锁边。这样一来,前身部和后身部在肩部相连接。可是这种方法,如图16所示,前肩部101的最终横列线圈102和后肩部103的最终横列线圈104是以线圈内侧相接地进行重叠后,在其上面形成结线圈用的线圈105。为了使得前肩部101的最终横列线圈102,和后肩部103的最终横列线圈104相重叠,则会形成如图16所示的那样,线圈的顶部在织物的接合处突出在织物的表面上。图16是前肩部和后肩部相接合处的剖面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特开平4-209855号公报(USP5456096、EP468687B)中提出了改进方法。在此方法中,使用前后的针床编织前身部和后身部。而后,使在此之前用于编织前身部的导纱器和在此之前用于编织后身部的导纱器移动,交织来自织物并供给导纱器的线纱。在此状态下,对于前身部和后身部的最终横列(final courses)上的线圈,反复地结线,通过上述交织的纱线来连接前身部和后身部。用此方法结线的织物,由于不需要各前身部和后身部的线圈重叠,与前身部及后身部重叠的方法比较,不会出现结线部分变硬、结线部分突起,损害美观的问题。可是这种方法中,为了进行结线,需要使用多个导纱器进行前身部和后身部的编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结线部位产生突起、并且平坦地拼接二块织物的结线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使用与条纹(wale)方向不同的结线线圈不呈现在织物的表面上。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结线处的线圈不发生扭转。
本发明中,使用分别至少具有多个针的第1针床和第2针床,上述针床(needle beds)可以相对滑动,而且在针床间线圈(复数)可以移动的编织机,第1织物属于第1针床、第2织物属于第2针床,将这些织物对向地编织后,重叠第1织物和第2织物的线圈(stitches)后进行结线。这样的编织机是公知的,另外,结线概念本身也是公知的技术。织物(复数)的编织可以是平针织(plain knitting),也可以是罗纹织(rib knit-ting)等,平针织时,如上所述,第1织物用第1针床编织,属于第1针床,第2织物用第2针床编织,属于此针床。罗纹编织时,也可以确定各织物属于哪一个针床。例如使用2个床的编织机时,对于罗纹织,线圈在针床间移动频繁,出现了1个织物钩挂在第1针床上,同样地另1个织物钩挂在第2针床上的状态。按此状态判断,可以确定何种的织物属于何种的针床。因此,编织时,未必第1织物用第1针床编织,第2织物用第2针床编织。可是在结线前,第1织物的线圈要齐列在第1针床上,第2织物的线圈要齐列在第2针床上。
本发明的特征是第1个织物的至少1个线圈钩挂在第2针床上,第2个织物的至少1个线圈钩挂在第1针床上的同时,至少1个结线用的线圈钩挂在第1或第2针床上。
接着,通过针床间的线圈移动,使得钩挂在第2针床上的第1织物的线圈和钩挂在第1针床上的第2织物的线圈和上述结线用的线圈各个线圈地在针床(复数)上重叠作成三层线圈,
接着在上述三层线圈上形成新的结线用线圈后,将上述三层线圈从针床上卸下后,使上述的三层线圈的线圈(复数)相对地旋转。
优选的是第1织物的一端线圈钩挂在第2针床上,而且第2织物的同侧端部的线圈钩挂在第1针床上。
接着,通过针床间的线圈移动,重叠上述的2个线圈,而后在重叠线圈上形成最初结线用的线圈,
接着,重叠上述最初结线用线圈和第1织物上与上述一端线圈相邻的线圈和上述第2织物上与上述相同侧端部的线圈相邻的线圈后,作成上述的三层圈。
更优选的是将上述新的结线同线圈和第1织物上与上述三层圈相邻的线圈和第2织物上与上述三层圈相邻的线圈重叠形成新的三层圈、
在新的三层圈上形成新的结线用线圈,并将其反复操作。
优选的是反复操作以下工序,即将第1个织物的1个线圈移到第2针床上后,钩挂在第2个针床上、
此线圈和钩挂在第针床上的第2织物的1个线圈和结线用的线圈重叠形成三层线圈的同时,在该三层线圈上形成上述新的结线用的线圈。
优选的是,在第1针床上形成第2织物的线圈(复数),钩挂在第1针床上。
优选的是三层线圈在第1织物和第2织物结线完了后,具有最外的线圈处于外面、中间的线圈处于中部、最内线圈处于内面的顺序,结线用的线圈位于三层线圈的中部或内部。
优选的是第1织物至少1个线圈和第2织物的至少1个线圈的一方线圈在形成三层线圈之前形成被扭转的状态。
优选的是重复以下操作,即将上述的第1织物1个线圈移动到第2个针床上,上述第2织物的一个线圈移动到第1针床上和、
接着,将这些线圈重叠在上述结线用线圈上后,形成上述三层线圈的同时,形成新的结线用的线圈。
另外,优选的是重复以下操作,即将含有第2织物一端的线圈的多个线圈移动到第1针床后,第1织物的同侧端部线圈移动到第2针床,接着第1织物的上述端部线圈和第2织物的上述端部线圈重叠作成二层圈;
接着,在此二层圈上形成线圈后,作为上述接线用的线圈,而且在第2织物的移动线圈上,与该二层圈相邻的线圈上形成新的线圈后,重叠上述结线用线圈和上述新的线圈作成新的二层圈,将上述新线圈对面的第1织物的线圈重新移到第2针床,重叠新移动的线圈和上述新的二层圈后作成三层圈,在上述新的三层圈上形成新的结线用的线圈同时,在第2织物移动了的线圈上,在邻接上述新的三层圈的线圈上形成新的线圈。
另外,优选的是重复以下的操作,即将含有第2织物一端线圈的多个线圈移动到第1针床后,第1织物的相同侧的端部的线圈移到第2针床,接着重叠第1织物的上述端部线圈和第2织物的上述端部线圈作成二层圈;
接着用第2织物的移动线圈,在邻按该二层线圈上形成新的线圈同时,在该二层圈上形成线圈后,作成上述结线用的线圈,而且在新的线圈上进而形成更新线圈后,将上述结线用线圈和上述的更新线圈重叠作成新的二层圈,将相对于上述更新线圈的第1织物的线圈移动到第2针床上,重叠该新移动的线圈和上述新的二层圈作成三层圈,用第2织物的移动线圈,在相邻该新的三层圈的线圈上形成新的线圈时,在上述新的三层圈上形成新的结线用线圈,而且在上述新的线圈上进一步形成更新的线圈。
本发明是使用具有多个针的至少第1针床和第2针床,上述针床(needle beds)可以相对地滑动,而且针床间线圈可以移动的编织机,进行编织,并结线成织物(单数),其特征是上述织物是由前侧织物和后侧织物构成,该前侧织物和后侧织物都具有由多个线圈构成的最终横列线圈,
上述最终横列线圈具有沉降弧和针编弧的同进,并具有从沉降弧朝着针编弧的方向;
前侧织物的最终横列线圈,对于前侧织物的线圈,具有将从后侧织物的反对侧看到的侧作为表、从后侧织物看到的侧作为里的表里关系;
后侧织物的最终横列线圈,对于后侧织物的线圈,具有从前侧织物的反对侧盾到的侧作为表、从后侧看到的侧作为里的表里关系;
前侧织物的最终横列的各线圈和后侧织物的最终横列线圈(单数)从前侧织物的最终横列线圈的表侧和后侧织物的最终横列线圈的表侧对置,而且,使得前侧织物的最终横列线圈和后侧织物的最终横列线圈作成从沉降弧至针编弧的方向相反地重叠,形成多个相邻的重叠圈,而且各重叠圈上形成的结线用线圈被重叠在相邻的重叠圈上。
本说明书中,线圈的表/里是以重叠线圈前的状态而定义,从正面看织物,例如有前身部时,对于前身部来说,是从后身部的反对侧看时,能看到的侧为表,隐蔽的侧为里。同样有后身部时,对于后身部来说,是从前身部的反对侧看时,能看到的侧为表,隐蔽的侧为里。本说明书中的表、里、表圈、里圈未必都是相对应的。
在实施例中,第1针床的前床与第2针床的后床是相对应的,但对此无有限制。另外在实施例中,第1织物的前身部和第2织物的后身部是相对应着,但对此无有什么限制。进而,线圈的朝向是以从基部的沉降弧到针编弧的方向来定义的。
简单起见,编织筒状的织物,将第1针床上编织前身部、在第2针床上编织后身部作为例子说明本发明。在此发明中,前身部的线圈和后身部的线圈是以表/表的关系,即二个线圈的表侧和表侧对接重叠后结线的。二个线圈以表/表的关系重叠时,后身部的线圈钩挂在第1针床上,前身部的线圈钩挂在第2针床上,将两者重叠起来。
后身部的线圈钩挂在第1针床上、前身部的线圈钩挂在第2针床上时,可以使用针床间的线圈移动器。针床间的针槽间隙(trick gap)的反对侧表示表面,而针槽间隙侧表示里面。因此,将线圈移动时,在针槽间隙侧呈现线圈的表面,线圈的表里反转。而后,再次移动一方的线圈重叠在另一方的线圈上时,二个线圈以表/表的关系重叠。如果是二个床编织机时,线圈移动器如文字所述,在第1针床和第2针床间进行。可是对于前后各配置二个针床的4个床的横编机,只要保持在前面的任何一个针床和后面的任何一个针床之间即可。
线圈的表里反转也可以在第1针床上形成后身部的线圈时实现。例如,用结线以前的横列线圈行程中,将后身部的线圈移到第1针床上。接着在这些线圈上编织成新的线圈。新的线圈属于后身部,而且在第1针床上形成,从编织时开始则在针槽间隙侧呈现线圈的表面。因此,使用这样的线圈也可以将二个线圈以表/表的关系重叠。
例如,将二个线圈以表/表的关系重叠,在这个地方形成结线用的线圈。接着将相邻条纹的二个线圈与结线用的线圈重叠作成三层线圈,以下,将其反复操作后结线。结线用的线圈,其线圈方向朝向着二个织物的连接线,线圈的方向与其他的线圈不同。结线用的线圈因为与其他的线圈在条纹方向约成直角,所以最好不露出在织物的表面上。因此,最好以脱针状态为基准,将结线用线圈配置在三层圈的中间或内部(底)。
在三层圈中,前身部的线圈和后身部的线圈都保持最初线圈的方向。可是三层线圈离开针后,由于二个线圈以表/表的关系重叠,所以一方的线圈约成为半旋转状态。此半旋转是根据三层线圈自身的性质而产生的,但是半旋转的原因是在于以表/表的关系前后身部(复数)的重叠。随之,结线处变成平坦、前身部和后身部平坦地连接在一起。而且产生旋转的是未形成结线用线圈的一侧织物。例如,将结线用线圈编织在后身部时,则前身部侧的线圈旋转。随着旋转线圈产生扭转,原则上产生在旋转侧的线圈上。因此,优选的是在形成重、扭合线圈之前,预先将线圈扭合编织,用事前的扭合消除由于三层线圈形成后的旋转。这样做时,可以在完成的织物上消除线圈的扭转现象。
优选的是在形成三层圈的时刻,在第2织物上部接三层圈的线圈上至少重新形成1个线圈。于是此线圈的搭接线(复数)将第2织物拉向三层线圈侧,新的线圈隐蔽在第1织物的线圈下,进一步防止结线处突起。
第1织物的线圈与第2织物的线圈重叠,在上面形成结线用的线圈后作成三层线圈。而且,预先不把第1织物的线圈扭合编织时,由于三层线圈从针上脱下时,第1织物的线圈旋转,其搭接丝(复数)互相交叉。搭接丝的一方加上来身结线用线圈的力,成为从织物上浮的状态。此搭接丝位于交叉部的下侧,其他的搭接线被抑制,而不能从织物中上浮。因此,可以防止搭接丝从织物中上浮。
本发明的具体编织机结线方法及用此方法结线织物的具体结构、特征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表示实施例中,结线完成后毛衣1的图。
图2表示实施例中,结线开始前毛前1的图。
图3表示实施例1的横列线圈行程图。
图4表示实施例1的横列线圈行程图。
图5表示实施例1的横列线圈行程图。
图6表示用实施例1结线了的毛衣1结线处的编织组织图。
图7表示实施例2的横列线圈行程图。
图8表示实施例2的横列线圈行程图。
图9表示实施例2的横列线圈行程图。
图10表示实施例2的横列线圈行程图。
图11表示用实施例2结线了的毛衣1结线处的编织组织图。
图12表示实施例3的横列线圈行程图。
图13表示实施例3的横列线圈行程图。
图14表示实施例3的横列线圈行程图。
图15表示用实施例3结线了的毛衣1结线处的编织组织图。
图16表示用以往结线方法结线时结线处的断面图。
                  符号的说明
                   1,毛衣
                   2a,前身部
                   2b,后身部
                   3,右袖部
                   4,左袖部
                 5,右肩部
                 6,左肩部
                 6a,左前肩部
                 6b,左后肩部
                 7,后领部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结线方法的实施例。所用的编织机至少前后设有一对针床,一对针床在纵向可以相对地滑动,并且针床间的线圈可以移动。编织机在实施例中不限于二个针床机,四个针床机也可以,此时,进行线圈表里反转的是前后针床间的线圈移动。因此,在实施例中前后针床间的线圈移动,对于四个针床机时,也是指前后针床间的线圈移动。
图1表示利用发明编织好的毛衣1(套衫)的成品状态。毛衣1是由前身部2a、后身部2b、及右袖部3、左袖部4构成,前身部2a、后身部2b全体是一个筒状,两左、右袖部3、4分另编织成不同的筒状,针床的各区域的针分配在上述的各部分。前、后身部2a、2b和右、左袖部3、4分另编织到腋下后,用特开平4-41752号公报(USP 5203,185、EP460,915B)的方法连接,成为图2的状态。在编织时,可以使用1个导纱器,同时对前床和后床的两个针床的针(needle)同时给线,如果编织更高级的织物时,可以对前身部2a和后身部2b使用不同的导纱器。从图2状态看,在右两肩部5和左肩部6,最终横列线圈间相重叠进行结线,成为图1的成品状态。以下以左肩部6的结线为例,用实施例1~实施例3进行说明。右肩部5的结线与左肩部6的结线完全相同。在实施例中,使用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2针床机,在编织横列行程图中英文大写文字表示前床针、小写文字表示后床针。再者为了说明方便,是以比实际编织时少的针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参照从图3~图5的编织横列线圈行程图(KnittingCourse diagrams)和结线(binding off)完成时的结线处的编织结构(Knitted Structure)的图6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图3的横列线圈1表示将导纱口从前床针G移动到图3的左侧后,向前床的针G、E、C、A供给纱线后形成线圈,接着将导纱口移动到右侧后,向床的针b,d,…r,t供给纱线后,得到完成线圈(stitches)的状态。在横列线圈行程1以后进行结线,横列线圈行程1所表示的线圈成为本实施例的最终横列线圈。为了编织成图3的下方成为前侧、上方成为后侧状态的毛衣1(套衫),在横列线圈行程1上,钩挂在前床的针A、C、E、G上的是右前肩部5a(right front shoulde 5a)线圈、钩挂在后床的针b、d、f、h是右后肩部5b(right back shoulder 5b)的线圈。通过钩挂在后床针j、l上的后领部7(back collar 7)使得左后肩部6b的线圈钩挂在后床的针n、p、r、t上,左前肩部6a的线圈钩挂在前床的针U、S、Q、O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用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编织机,在前床和后床上,将线圈钩挂(Caught or hold)相差1根针位相(phase)的针上,而没有钩挂线圈的空针(empty needles)配置在线圈间用于线圈的移动(transfer)。因此,即使织物(Knitfabrics)即使处于前后重复状态也可以进行线圈移动。以下从图2所示的状态,作成在左右两方肩部分别连接前肩部和后肩部的图1所示状态。为了对称地编织右肩部5和左肩部6,说明一下将左前肩部6a和左后肩部6b对接后进行结线的情况。
首先,在图3的横列线圈行程1中,在图中未表示出的横列线圈行程1以前编织中形成的最后线圈的床针t的右侧停留着导纱器。在前床的针U上钩挂着位于左前肩部6a端的线圈、后床针t上钩挂着左后肩部6b端的线圈。本实施例中,从左肩部6的外侧向着内侧(对于前床,从针U向针O;对于后床从针t向针n)进行结线。从横列线圈行程1所示状态到横列线圈行程2状态时导纱口移动到左方向。而且在横列线圈行程3中,将钩挂在后床针t上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移动到前床的针T上。接着在横列线圈行程4中,将钩挂在前床针U的左前肩部6a的线圈12移动的后床针t上。在横列线圈行程5中,将在横列线圈行程3中移到前床针T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11移动到后床针t上,重叠左前肩部6a的线圈12和左后肩部6b的线圈11。在横列线圈行程6中,将导纱口移动到右方向后,在横列行程7中导纱口移动到左方向后,向后床针的t供给纱线,形成下一横列行程的线圈13。通过上述方法,使得在横列行程1前钩挂在前床的针U上的左前肩部6a的线圈12和钩挂在后床针t上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11重叠,这些线圈通过在横列行程7中,后床针t上形成的线圈13而被保持。
在横列行程8中,将钩挂在后床针t上的线圈13移动到前床的针R上后,在横列行程9中,将钩挂在后床针r上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14移动到前床的针R上,使得在横列行程7中,后床的针t上新形成的线圈13和后肩部6b的线圈14重叠。在下一个横列行程10中,将钩挂在前床的针S上的左前肩部6a的线圈15移动到后床针上的针r上。而且在图4的横列行程11中,钩挂在前床的针R上的2个线圈移动到后床的针r上,针r上钩挂着左前肩部6a的线圈15、左后肩部6b的线圈14和在横列行程7中由后床的针t形成的线圈的三个线圈。而后,在横列行程12中,将导纱口向右方向移动后,在横列行程13中,将导纱口向左方向移动间,向后床的针r供给纱线形成线圈。用此法重叠的三个线圈,通过在后床的针r上重新形成的线圈16而被保持。
以下,从横列行程14到横列行程24,是与从横列行程8到横列行程13同样地编织,对着左肩部6的内侧(图的左侧),根据毛衣1的肩部线圈数,反复地进行规定的次数。而且,在横列行程25中间处于三个线圈重叠状态的后床的针n供给纱线,形成新的线圈的同时,也向后床的针l、j…d、b供给纱线,用1个横列行程分编后领部7及右后肩部5a。这样一来,毛衣1的左肩部6的结线完成。以后,对右肩部5与左肩部同样地进行结线,最终对后领部7用公知方法结线时,则完成毛衣1的编织。
实施例1的横列行程25完成编织时刻的结线处的编织组织表示在图6中。在图6中,表示针号的字母是表示用于编织线圈的针。带有括号的字母表示线圈已经从针脱出,或者带有括号的字母表示在横列行程25编织完成的时刻线圈钩挂在针上。在横列行程25中,重新形成在后床的针n上的线圈21与横列行程25中形成在后床的针l、j…上的其他线圈22、23同样地钩挂在后床的针上。可是为了易于区分线圈间的关系,只是特殊地表示了线圈21。
以往的结线方法将左前肩部6a的线圈配置在前侧、左后肩部6b的线圈配置在后侧,为了重叠这些线圈,线圈互相在里侧相连接。即,将ち/を在作为线圈间的重叠面时,则成为里/里状态。与此相反,在本发明中,由于左前肩部6a的线圈12、15、24、25成为后侧、左后肩部6b的线圈11、14、26、27成为前侧地进行重叠,所以重叠线圈的接触成为表/表状态。另外,在实施例中,作成重叠圈的以前状态中,从正面观察织物,呈现在织物外的侧作为线圈的表,隐蔽在筒状织物中的作为线圈的里。接着在保持左前肩部6a的线圈12、15、24、25和左后肩部6b的线圈11、14、26、27重叠状态的针上,形成下一横列的线圈13、16、21、28。这些线圈13、16、21、28是用于结线用的独特线圈,在实施例中,可以作为向邻接棱线过渡线圈。这些线圈作为后身部6b的线圈,表示三层圈的接触关系时,则成为里(线圈26)表/里(线圈16)表/表(线圈24)里的状态。
左前肩部6a的线圈12、15、24、25在脱针时,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半圈。这是由于线圈14等和线圈15等是以表/表的关系重叠着,在脱针时,易于旋转的前身部侧的线圈15等旋转半圈。此旋转轴是与三层线圈存在的面相垂直,是不能使线圈15等的表里反转的。另外,随着旋转,左后肩部6b的线圈11、14、26、27和左前肩部6a的线圈12、15、24、25,若以从沉降弧向针编弧的方向作为线圈的方向,则线圈的方向相反。在本说明书中,将二个线圈方向相反的称为二个线圈相对置。前身部的线圈15等旋转半圈时,可以抑制前身部/后身部间结线处的突起。
另外,左后肩部6b的线圈11、14、26、27和左前肩部6a的线圈12、15、24、25形成重叠状态后,则与邻接棱线线圈重叠的线圈13、16、28成为隐蔽在左前肩部6a的线圈12、15、24、25及左后肩部6b的线圈11、14、26、27下面的状态。这是由于线圈13、16、28被线圈14、15等夹住而重叠的缘故。因此,向搭接在相邻棱线线圈13、16、28不露出在织物表面。若着眼于线圈16时,在图4的横列行程17中,在后床的针p上存在着(线圈15下)表/表(线圈16中)里/表(线圈14上)的关系。此外,上、中、下表示针p的重叠圈位置。将此三层线圈从针上卸下时,线圈15如上所述旋转180度,同时成为线圈15在上、线圈16居中,线圈14在下的状态。由于这是在后床编织三层圈,所以,在此情况下针p三层圈的上下和从针上卸下时的上下成为逆转状态。如果在图4的横列行程17中,将前身部的线圈15从后床的针p移动到前床的针p上后,即使作成三层线圈,从针上卸下的结果也不改变,与图6相同地成为线圈14(下)/线圈16(中)/线圈15(上)的顺序。
在线圈重叠的状态下,位于织物最表面侧的左前肩部6a的线圈12、15、24、25由于搭接在棱线的线圈13、16、28而被控制。因此,位于形成线圈纱线内左侧部分17、18被挤入到下侧,相反位于右侧部分的19、20浮上来。结线完成时,左前肩部6a的线圈12、15、24、25被扭合,线圈12、15、24、25左侧的搭接丝(prolongation)17、18处于上面位置、右侧搭接线(prolongation)19、20成为下面,搭接丝19、20欲浮上来,但是被搭接线17、18控制着。为此,完成的织物上的线圈不倾斜,通过浮上的纱线,消除在结线处发生的凹凸现象,所以可以进行平坦的结线。
实施例2
以下,参照从图7至图10的编织横列行程图及表示结线处编织组织的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图7的横例行程1是表示从实施例1图3横例行程1的状态移动到导纱口,向前床的针U、S、Q、O顺次地供给纱线,完成编织的状态图。此时导口位于形成最后线圈的前床的针O左侧。
在实施例2中,从横列行程2到横列行程14进行为实施结线用的准备工序。在图7的横列行程2中,将导纱口向右方向移动后,在横列行程3将导纱口向左方向移动间,向前床的针O供给纱线形成线圈。以下在从横列行程4到横列行程9中,偶数行程4、6、8是将导纱口向右方向移动,奇数行程5、7、9是将导纱口向左方向移动而形成线圈的。这样,在左肩部6的针Q、S、U上顺次形成线圈。接着横列行程9的横列行程10中是将导纱口移动到右方向后,在图8的行程11,将导纱口不断地移到左方向下,向后床的间隔针t、r、…d、b供给线纱后,形成下一横列行程的线圈。在下一个行程12及13中,向前床的针A、C、E、G供给纱线后,形成右前肩部5a的线圈。接着在横列行程14中,通过向后床的间隔针b、d…r、t供给纱线,编织右后肩5b、后领部7、左后肩6b。
在从横列行程1至横列行程14所示的织物中,通过后面的编织而扭转的前床针O、Q、S、U的线圈形成预先向反对侧扭转的状态时,可以消除编织完成时的扭转。实施例2的横列行程14完成的状态是与实施例1的横列行程状态对应。因而,即使线圈扭转,没有问题时,也可以像实施例1所示的那样,在构成左后肩部的最外侧后床针t上形成线圈的时刻开始进行结线。
以下的横列行程15中,将钩挂在后床的针n、p、r、t上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分别移到对置的前床针N、P、R、T上。本实施例中,从编织效率点出发,将钩挂在后床针n、p、r、t上的后身部线圈,在横列行程15中应是一次地移到前床的针上。可是为了配合结线的进行,也可以顺次地移到前床的针上。再者,前身部和后身部的任何一方线圈(复数)不是一起移动,例如,也可像实施例的情况,将前身部的线圈一个个地移动。接着在以下横列行程16中,将导纱口向左方向移动后,在横列行程17中,将钩挂在前床的针U上的左前肩部6a的线圈31移动到后床的针U上。而后,在横列行程18中,将线圈31移动到前床的针T上后,与左后肩部6b的线圈32重叠,在前床针T上重叠二个线圈。以下在横列行程19中,将导纱口向右方向移动后,通过横列行程20向前床的针T、R供给纱线,形成下一个横列行程线圈33、34。用此方法,在横列行程1中,钩挂在前床的针U上的左前肩部6a的线圈31,和钩挂在后床针t上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32重叠,这些重叠线圈,通过在横列行程20中重新形成在前床针T上的线圈33而被保持。线圈33、34等由于形成在后身部的线圈上,而成为后身部线圈,虽然是后身部线圈,但又是用前床形成的,所以在针槽间隙侧呈现线圈的表面。
以下,在图9的横列行程21中,将钩挂在前床针T上的线圈33移动到后床针t上,在横列行程22中进一步移到前床的针R上,与钩挂在针R上的左后肩部线圈34重叠。在以下的横列行程23中,前钩挂在前床针S上的左前肩部6a的线圈35移到后床针S上,在横列行程24中进一步移动到前床针R上。用此方法可以得到重叠的三个线圈,使之具有前床的针R上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34(下)、横列行程20中针t上形成的线圈33(中)、左前肩部6a的线圈35(上)的顺序。
实施例1中,如图6所示,左前肩部6a的线圈(stitches)和连接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11和线圈14是在同一横列行程中形成的线圈。可是实施例2中,如图11所示,在横列行程20中,也可以向钩挂在左后肩部6b的线圈的前床针R供给纱线,形成下一个横列行程的线圈34。因此,在横列行程21中,钩挂在前床针R上的不仅是横列行程14钩挂在后床针r上的线圈,而且也是横列行程20中在前床针R上重新形成的线圈34。本实施例中,横列行程20上,有重叠保持左前肩部6a的线圈31和左后肩部6b的线圈32针T的同时,对相邻针R也供给纱线形成线圈。因此,最初与左前肩部6a的线圈重叠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32,和在行程24中与左前肩部6a的线圈35重叠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34,形成的横列线圈是不同的。线圈34是线圈32的下一个横列行程所形成的线圈,而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了结线过程中形成的线圈,将与左前肩部6a的线圈重叠的线圈作为左后肩部6b的最终横列线圈。
在以下横列行程中,将导纱口向右侧移动,在横列行程26中向前床针R、P供给纱线,形成线圈36、37。因此,在横列行程24中,钩挂在前床针R上的三个线圈,通过在针R上重新形成的线圈36保持的钩挂状态下,从针上脱出。以下从横列行程27至横列行程32,与从横列行程21到横列行程26所示的编织相同地进行编织,对着左肩部6的内侧(针U→针O、针t→针n)进行。反复进行从横列行程21至横列行程26所示的编织时,则可以连接前肩部6a和左后肩部6b。而后在图10的横列行程32中,向钩挂着左前肩部6a的线圈38和左后肩部6b的线圈36、37的重叠圈的前床针p和该床针N上供给纱线。于是,只在左前肩部6a的最内侧的前床针O上,成为钩挂左前肩部6a的线圈39状态。
在横列行程33中,将横列行程32中形成在前床针p上的线圈40移动到后床的针p上。在横列行程34中,进而将其移动到前床针N上,与左后肩部6b的线圈41重叠。接着在横列行程35中,将钩挂在前床针O上的左前肩部6a的最内侧线圈39移动到后床针n上。而后,在横列行程36中,将同时钩挂在前床针N上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41和在横列行程32形成的线圈40移动到后床针n上。因此,后床的针n上钩挂着三个线圈。而后,在横列行程37中,将导纱口移动到右侧后,在横列行程38中,向后床针N供给纱线后,形成线圈42的同时,也向后床的针L、J…供给纱线形成线圈。这样就完成了左肩部6的结线。以下,同样地,对右肩部5进行与上述相同的编织,最后在右肩部5和左肩部6之间的后领部7上施以公知的结线,则完成了毛衣1的编织。
图11表示用上述工序完成横列行程38时刻结线处的编织组织。右前肩部6a的线圈31、35、38、39和左后肩部6b的线圈32、34、37、41互相连接,它们处于被结线,和已脱针状态。用实施例2编织的毛衣1(套衫),与实施例1相同地,使左前肩部6a的线圈31、35、38、39处于后侧、左后肩部6b的线圈32、34、37、41处于前侧地,将二个线圈以表侧和表侧的状态重叠。因此,左前肩部6a线圈31、35、38、39和左后肩部6b线圈32、34、37、41重叠后,保持的针(nedles)上,形成下一横列行程线圈33、36、40、42,脱针时,左前肩部6a的线圈31、35、38、39顺时针方向旋转半圈。这样一来,如图11所示,左后肩部6b的线圈32、34、37、41和左前肩部6a的线圈31、35、38、39以对合状态上下重叠。另外,三层圈的线圈间关系成为里(线圈45)表/里(线圈34)表/里(线圈33)表/表(线圈35)里状态。
从重叠在左前肩部6a线圈的左后肩部6b搭接在周围线圈的纱线(prolongation)43、44,在横列行程14中,将左后肩部6b形成的线圈45拉引到左前肩部侧。因此,与左前肩部6a的线圈重叠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34、37、41隐蔽在左前肩部6a线圈35、38、39下,在编织表面,通过行程14成为在后肩部6b上形成线圈(stiches)45和左前肩部6a的线圈35、38、39的连续状态。因此,用本实施例编织的织物可以抑制结线处的突起,成为平坦状态。另外,搭接在相邻棱线的线圈33、36、40,隐蔽在左前肩部6a线圈35、38、39下,搭接在邻接棱线线圈上的线圈33、36、40不出现在织物的表面上。
实施例3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实施例3和实施例2的结线方法不同(变更形成线圈的针及形成线圈的顺序,在易于变动的范围内进行了变更),但是在以下点是共同的,即将左前肩部6a的线圈和左后肩部6b的线圈,以一方的线圈重叠在另一方线圈表面的状态进行结线。以下,参照表示图12~14的编织横列行程图及结线处图15,说明实施例3。在实施例3中,也是在开始结线之前,进行实施例2中从行程1至行程14的结线准备工序。以下,与至实施例2行程14编织完成时刻相同地,从横列行程1进行说明。
实施例3的图12横列行程2至5与实施例2的横列行程15至18相同地进行编织。而后,在实施例2中,在行程19中将导纱口向右方向移动后,在行程20中向前床的针T、R供给纱线,而在实施例3中,在行程6中,将导纱口向右方向移动时,向钩挂左后肩部6b的线圈的前床针R上供给纱线形成线圈55,上述左后肩部6b的线圈是与左前肩部6a的线圈51重叠的左后肩部6b线圈52相邻接。而后,在行程7中,与实施例2相同地向前床针T、R供给纱线,形成线圈58、56。以下相同地从行程8至行程23进行结线。实施例2的行程25、31、37中只是将导纱口移动到右方向,而在实施例3的行程12、18中,在将导纱口移动到右方向时,向保持左后肩部6b线圈54的针P、N供给纱线,形成线圈55、55。其中上述左后肩部6b的线圈54是与重叠在左前肩部6a线圈51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52相邻接。而后,从行程24至行程25,进行与实施例2行程37至38相同的编织。行程24中通过在行程23前的编织,已经处于结线线圈的状态,所以不形成线圈。
图15中显示用上述编织法,完成行程25前的结线处的编织组织。如图15所示,实施例3中,位于左肩部6端的左前肩部6a的线圈51和左后肩部6b的线圈52是与实施例2左肩部6a的线圈31及左后肩部6b线圈32相同的线圈。可是从外侧第2~4棱线上,行程2中,连接着移到前床针左后肩部6b线圈54、54、54,在行程6、12、18上有形成的线圈55、55、55,进而在行程7中的前床针R、行程13中的针P、行程19中的针N上有形成的线圈56、56、56。因此,与左前肩部6a的线圈57、57、57重叠的是线圈56、56、56。另一方面在行程7中,在前床针T上、行程13中的针R上、行程19中的针P上形成的线圈58、58、58分别成为搭接邻接棱线线圈57、56的状态。在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2相同地,将左前肩部6a的线圈57和左后肩部6b的线圈56中一方的线圈重叠在另一方线圈的表面上。因此,左前肩部6a的线圈57和左后肩部6b的线圈56的重叠圈上形成下一行程的线圈58时,由于各个线圈处于重叠状态,所以可以抑制结线处的突起。另外,三层圈的线圈间关系,成为里(线图54)表/里(线圈55)表/里(线圈56)表/里(线圈58)表/表(线圈57)里的状态。
由于邻接棱线的搭接线圈58隐蔽在左前肩部6a线圈57下,所以线圈58不出现在织物的表面上。从左前肩部6a的线圈57和左后肩部6b的线圈56重叠的状态形成的线圈58,存在搭接左后肩部6b的线圈55上的纱线(prolongation)59及搭接线圈56纱线(prolongation)60。与实施例2相同地,左后肩部6b的线圈55、56,通过搭接线59、60而被拉引到左前肩部6a的线圈57侧。因此,与左前肩部6a线圈57重叠的左后肩部6b的线圈56,隐蔽在左前肩部6a的线圈57及左后肩部6b线圈55的下面。因此,织物的表面上,左前肩部6a的线圈57和左后肩部6b的线圈55成为连续的状态。因此,用本实施例编织的织物可以抑制在结线处的突起,形成平坦的结线处。
上述各实施例中,都是对使用具有前后—对针床的编织机,而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实施在前后的一对下部针床上分别设置上部针床的四个编织机(flat knitting machines withfour beds)。从实施例1~实施例3中,是以隔针移圈的空针(empty needles)进行编织。与此相反,对于四个编织机,由于在移圈时,可以使用上部针床的针,因此就没有必要配置从实施例1~实施例3那样的为了移动线圈的空针。这里优选的说明的是三个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形成线圈的针和形成线圈的顺序可以进行各种的变更。

Claims (11)

1.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用分别具有多个针的至少第1针床和第2针床,上述针床(needle beds)可能相对的滑动,而且在针床间线圈(复数)可以移动的编织机,第1编织机属于第1针床、第2编织机属于第2针床,这些织物对置地编织后,重叠第1织物和第2织物的线圈(stitches),其特征是:
第1织物的至少1个线圈钩挂在第2针床上,第2织物的至少1个线圈钩挂在第1针床上的同时,至少1个结线用的线圈钩挂在第1或第2针床上;
接着,通过针床间线圈的移动,将钩挂在第2针床上的第1织物线圈、和钩挂在第1针床上的第2织物线圈、和上述结线用的线圈1个个地在针床(复数)上重叠,作成三层线圈;
接着,在上述三层线圈上形成新的结线线圈后,上述三层线圈从针床上脱离后,将上述三层线圈的线圈相对地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其特征是第1编织机一端的线圈钩挂在第2针床上、而且第2编织机同侧端部的线圈钩挂在第1针床上;
接着,通过针床间线圈的移动重叠上述2个线圈,而后在重叠线圈上形成最初结线用线圈;
接着,上述最初结线用线圈、和第1织物上与上述一端线圈邻接的线圈、和第2织物上与上述同侧端线圈邻接的线圈重叠,作成三层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其特征是重复以下的操作:上述新结线用线圈、和第1织物上与上述三层线圈邻接的线圈、和第2织物上与上述三层线圈邻接的线圈重叠,作成新的三层线圈;
新的三层线圈上形成新的结线用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其特征是重复以下的操作:将第1织物的1个线圈向着第2针床移圈移动,钩挂在第2针床上;
这个线圈和钩挂在第1针床上的第2织物的一个线圈、和结线用的线圈重叠、作成三层线圈的同时,在上述三层线圈上形成新的结线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其特征是在第1针床上形成第2织物的线圈(复数),钩挂在第1针床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其特征是三层线圈,在第1织物和第2织物结线完成后,具有处于最外的是外层、处于中间的是中层、处于最内的是内层的顺序,结线用的线圈位于三层线圈的中层或内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其特征是第1织物上的至少一个线圈、和第2织物上的至少一个线圈、的至少一方线圈形成三层线圈之前形成扭转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用编织机的结线方法,其特征是重复以下的操作:将上述第1织物的1个线圈向着第2针床移动,上述第2织物的1个线圈向着第1针床移动;
接着,将这些线圈和上述结线用线圈重叠,作成三层线圈的同时、形成新的结线线圈用线圈。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其特征是重复以下的操作:
将含有第2织物一端线圈的多个线圈移动到第1针床上后,将第1织物同侧端的线圈移动到第2针床,接着第1织物的上述端部线圈,和第2织物的上述端部线圈重叠作成二层线圈;
接着,在此二层线圈上形成线圈,作成上述结线用线圈,而且用第2织物的被移动线圈,在相邻二层线圈的线圈上形成新的线圈后;
上述结线用线圈和上述新的线圈重叠作成新的二层线圈,将相对于上述新的线圈的第1织物的线圈,重新移动到第2针床上,该重新移动的线圈和上述新的二层线圈重叠作成新的三层线圈,在上述新的三层线圈上形成新的结线用的线圈同时,用第2织物的被移动的线圈,在相邻的上述三层线圈的线圈上形成新的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其特征是重复以下操作:
将含有第2织物一端线圈的多个线圈移动到第1针床移动后,将第1织物同侧端的线圈移动到第2针床,接着第1织物的上述端部线圈和第2织物的上述端部线圈重叠作成二层线圈;
接着,用第2织物的被移动线圈,在相邻二层线圈的线圈上形成新的线圈的同时,在此二层线圈上形成线圈,作成上述结线用线圈,而且在新的线圈上进而形成更新的线圈后,
上述结线用线圈和上述更新的线圈重叠作成新的二层线圈,将相对于上述更新的线圈的第1织物的线圈,重新移动到第2针床上,该重新移动的线圈和上述新的二层线圈重叠作成新的三层线圈,用第2织物的被移动的线圈,在相邻的上述三层线圈的线圈上形成新的线圈的同时,在上述新的三层线圈上形成新的结线用的线圈,而且在新的线圈上进而形成更新的线圈。
11.一种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的结线的织物,其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用分别具有多个针的至少第1针床和第2针床,上述针床(needle beds)可以相对地滑动,而且在针床间使用线圈(复数)可以移动的横编织机编织及结线的织物(单数),其特征是:
上述织物是由前侧织物和后侧织物构成,前侧织物和后侧织物都有由多个线圈构成的最终横列线圈;
上述最终横列线圈具有沉降弧和针编弧的同时,还具有从沉降弧到针编弧的朝向;
前侧织物最终横列线圈具有,以前侧织物为准,将从后侧织物的反对侧看到的线圈侧为表面、从后侧织物看到的线圈侧为里侧的表和里的关系;
后侧织物最终横列线圈具有,以后侧织物为准,将从前侧织物的反对侧看到的线圈侧为表面、从前侧织物看到的线圈侧为里侧的表和里的关系;
前侧织物最终横列线圈的各线圈和后侧织物最终横列线圈各线圈(单数)是以前侧织物最终横列线圈的表面和后侧织物最终横列线圈的表面是相对着地,而且满足前侧织物最终横列线圈和后侧织物最终横列线圈上具有从沉降弧到针编弧的反朝向地重叠,形成多个相邻重叠圈,而其在各重叠圈上形成的结线用的线圈是重叠在相邻的重叠圈上。
CN96104511A 1995-04-10 1996-04-09 使用针织横机的缝合方法和用该方法缝合的针织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513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83695/1995 1995-04-10
JP8369595 1995-04-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582A true CN1137582A (zh) 1996-12-11
CN1075134C CN1075134C (zh) 2001-11-21

Family

ID=13809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045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5134C (zh) 1995-04-10 1996-04-09 使用针织横机的缝合方法和用该方法缝合的针织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5669244A (zh)
EP (1) EP0737768B1 (zh)
KR (1) KR100392480B1 (zh)
CN (1) CN1075134C (zh)
DE (1) DE69617789T2 (zh)
ES (1) ES2164838T3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3537B (zh) * 2013-04-23 2017-04-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409043A (zh) * 2018-04-27 2019-11-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836885A (zh) * 2022-05-21 2022-08-02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全成型平肩圆领服装左肩部纱嘴线头带入结构的编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81880B1 (en) * 1995-12-28 2001-12-05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Binding-off method, bound knitted fabric, and CAD apparatus therefor
DE19739136A1 (de) * 1997-09-06 1999-03-11 Stoll & Co H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zweier Gestrickteile auf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DE19741335C1 (de) 1997-09-19 1999-06-10 Bosch Gmbh Robert Sensormembran einer Optode sowie Verfahren, Vorrichtung und deren Verwendung zur Bestimmung von Gasen in Gasgemischen
DE60044195D1 (de) * 1999-07-13 2010-05-27 Shima Seiki Mfg Verfahren zum nähen von einem saum mit ausgezeichneter dehnbarkeit
TW487754B (en) * 1999-12-17 2002-05-21 Shima Seiki Mfg Welt seaming method and welt-seamed knitted fabric, and CAD device for welt seaming
DE60045641D1 (de) * 1999-12-27 2011-03-31 Shima Seiki Mfg Strickware mit verzweigtem teil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TW523561B (en) 2000-07-28 2003-03-11 Shima Seiki Mfg Welt-seaming method and welt-seamed knitted fabric, and cad device for welt-seaming
JP3987802B2 (ja) * 2001-03-26 2007-10-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伏目処理された編地および伏目処理方法
KR100867141B1 (ko) * 2001-05-25 2008-11-06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안쪽면 깊이까지 형성되어 짜여지는 통상편지 및 그편성방법
US20030033195A1 (en) * 2001-06-06 2003-02-13 Bruce Dan E. Retail site location void analysis system and method
AU2003234921A1 (en) * 2002-05-27 2003-12-12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JP4943693B2 (ja) * 2005-11-10 2012-05-30 グンゼ株式会社 端末編組織および該端末編組織を備えた衣類
EP2465983B1 (en) * 2009-08-12 2016-03-23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Fabric formation method
US9863070B2 (en) 2014-12-08 2018-01-09 Federal-Mogul Powertrain Llc Tubular protective sleeve with curl resistant knit ends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US10793980B2 (en) * 2018-07-02 2020-10-06 Yunteks Tekstil Sanayi Ve Ticaret Limited Sirketi Knitting yarn and method of forming a knitted product
US11214896B2 (en) * 2017-03-27 2022-01-04 Yunteks Tekstil Sanayi Ve Ticaret Limited Sirketi Knitting yarn and method of forming a knitted product
JP7341960B2 (ja) * 2020-08-06 2023-09-1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DE102021130655A1 (de) 2021-11-23 2023-05-25 Alfix Gmbh Belagsicherungselement, Baugerüst und Verfahren zur Sicherung von Gerüstbelägen gegen Abheben
DE202023105452U1 (de) 2023-09-19 2023-09-28 Alfix Gmbh Belagsicherungselement und Baugerüst hierm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03028C2 (de) * 1982-01-29 1984-08-09 H. Stoll Gmbh & Co, 7410 Reutling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Maschenware
US5259207A (en) * 1989-09-28 1993-11-09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ted product
JPH0823102B2 (ja) * 1990-03-28 1996-03-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帯状編成端の接続編成方法及び帯状編成端が連結された編地
JPH0772385B2 (ja) * 1990-06-21 1995-08-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接合された編地の編成方法
JPH0765258B2 (ja) * 1990-07-17 1995-07-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端部処理方法
JP2538406B2 (ja) * 1990-09-19 1996-09-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み地の接続編成方法及び端部が編成された状態に連結された筒状編み地
JP2538421B2 (ja) * 1990-12-13 1996-09-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ツト製品に於ける衿首用編地の編成方法
IT1271974B (it) * 1993-03-05 1997-06-10 Benetton Spa Procediment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un capo di abbigliamento completo su di una macchina rettilinea a due fronture con aghi a linguetta
DE59403821D1 (de) * 1993-03-16 1997-10-02 Stoll & Co H Verfahren zur Bildung eines Fadensicherungsknotens auf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Gestrick mit einem Fadensicherungsknoten und Verwendung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des Knotens
KR100239333B1 (ko) * 1994-03-29 2000-04-01 시마 마사히로 리브편성방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3537B (zh) * 2013-04-23 2017-04-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409043A (zh) * 2018-04-27 2019-11-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14836885A (zh) * 2022-05-21 2022-08-02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全成型平肩圆领服装左肩部纱嘴线头带入结构的编织方法
CN114836885B (zh) * 2022-05-21 2024-05-24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全成型平肩圆领服装左肩部纱嘴线头带入结构的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737768A2 (en) 1996-10-16
ES2164838T3 (es) 2002-03-01
DE69617789T2 (de) 2002-05-29
EP0737768A3 (en) 1998-06-03
KR100392480B1 (ko) 2003-11-28
EP0737768B1 (en) 2001-12-12
CN1075134C (zh) 2001-11-21
US5669244A (en) 1997-09-23
KR960037905A (ko) 1996-11-19
DE69617789D1 (de) 2002-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582A (zh) 使用编织机结线方法和用此方法结线的织物
CN1023136C (zh) 具有开缝部位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4518C (zh) 具有2×1罗纹线圈组织的筒状针织物的针织方法
JP3164528B2 (ja) 横編機による編地の接合編成方法
CN1277966C (zh) 筒状针织物的条纹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
CN1029019C (zh) 筒状织品连续编织法及用该法编成的端部呈连结状之筒状织品
CN1263914C (zh) 针织品的脖颈部的编织方法及针织品
EP2565308B1 (en) Joining method of neighboring knitted fabric pieces, and knitted fabric
CN1526039A (zh) 针织衣类编织方法
GB2228750A (en)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with fashion lines on a flat machine
CN101068963A (zh) 用横机编织的针织衣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292114C (zh) 具有新型起口构造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283866C (zh) 关边处理的织物和关边处理方法
CN1529776A (zh) 嵌花图案针织物的针织方法及其针织程序生成装置
JP2005213706A (ja) プレーティングによるワイドリブ組織の編成方法
JP4852092B2 (ja) 増し目を形成する方法および編地の編幅方向端部よりも内側に増し目が形成されている編地
KR101022364B1 (ko) 라글란 소매가 있는 니트웨어의 편성방법 및 라글란소매가 있는 니트웨어
US6655175B1 (en) Method for joining knitted fabrics and joined knitted fabrics
CN102264963B (zh) 内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JP3887410B2 (ja) 筒状編地に縄柄を編成する方法
JP2008274485A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CN1255595C (zh) 使用四床纬编机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添纱编织方法
JP2000256947A (ja) 横編機によるニットウエア編成方法
KR101844739B1 (ko) 통모양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CN1656267A (zh)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1121

Termination date: 2015040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