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7699A -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47699A
CN113747699A CN202110404232.3A CN202110404232A CN113747699A CN 113747699 A CN113747699 A CN 113747699A CN 202110404232 A CN202110404232 A CN 202110404232A CN 113747699 A CN113747699 A CN 1137476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fan
fan
housing
rotation axis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042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47699B (zh
Inventor
前田高志
藤木孝
池田俊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skawa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skawa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skawa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Yaskawa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7476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76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476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76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通过防止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吹到中继连接器来提高可靠性。电机控制装置(1)具有:容纳第一基板(45)及第二基板(47)等电子部件(5)的壳体(3);在旋转轴(AX)方向排出或吸入空气而使冷却风向壳体(3)的内部输送;一端与第二基板(47)连接、另一端与冷却风扇(7)连接的导线(57);以及设置在导线(57)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中继连接器(79),中继连接器(79)以与冷却风扇(7)的侧面(56f)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侧面是所述冷却风扇的与旋转轴(AX)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侧面。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
技术领域
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具有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配置在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的容纳部中的冷却风扇、用于将冷却风扇安装在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的容纳部中的安装部件、以及安装在安装部件上且用于保护冷却风扇的导线不受冷却风扇的叶片部影响的保护部件。在冷却风扇的导线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与从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延伸的电力供给线连接的连接器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961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电力转换装置中,由于连接器部挡住冷却风扇的冷却风,所以连接器部有可能发生故障,特别是在例如含油或尘埃等气氛下使用时,冷却风中含有油或尘埃等,使得连接器部容易发生故障等,存在导致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可靠性的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用于容纳电子部件;冷却风扇,其在旋转轴方向排出或吸入空气,从而使冷却风向所述壳体的内部输送;导线,其一端与所述电子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却风扇连接;以及中继连接器,其设置在所述导线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之间,所述中继连接器被配置成与所述冷却风扇的侧面对置,所述侧面是所述冷却风扇的与所述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侧面。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观点,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壳体,用于容纳电子部件;以及冷却风扇,其向旋转轴方向排出或吸入空气,并使冷却风向所述壳体的内部输送,所述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包括:从所述壳体取出所述冷却风扇;从所述壳体取出中继连接器,该中继连接器设置在导线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并被配置为与容纳于所述壳体时的所述冷却风扇的侧面对置,其中,所述侧面是所述冷却风扇的与所述旋转轴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侧面,所述导线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电子部件连接,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冷却风扇连接;拆卸所述中继连接器来进行所述冷却风扇的维护;将所述中继连接器容纳到所述壳体中,并将其配置成与容纳于所述壳体时的所述冷却风扇的所述侧面对置壳体;以及将所述冷却风扇容纳到所述壳体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等,能够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机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电机控制装置的拆下上盖及风扇盖的状态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风扇容纳部取出冷却风扇的状态的一例的从右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风扇容纳部取出冷却风扇的状态的一例的从左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放大表示连接器容纳部的结构的一例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电机控制装置的冷却风扇的维护顺序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电机控制装置的冷却风扇的维护顺序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电机控制装置的冷却风扇的维护顺序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电机控制装置的冷却风扇的维护顺序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电机控制装置的冷却风扇的维护顺序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对控制电机的电机控制装置进行了说明,但电子设备不限于电机控制装置。此外,为了便于说明电机控制装置的结构,有时会适当地使用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但并不是对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进行限定。
<1.电机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
首先,将参考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机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电机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机控制装置的拆下上盖和风扇盖的状态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机控制装置1(电子设备的一例)包括壳体3、电子部件5、冷却风扇7和风扇盖9。壳体3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具有上盖11、下盖13和散热器15。
上盖11例如是树脂制成,并且设置成覆盖散热器15的上侧。上盖11具有上板部17、前板部19和后板部21。前板部19设置有切口23,该切口23构成容纳冷却风扇7的风扇容纳部35上端的一部分。后板部21设置有多个狭缝25,这些狭缝25构成由冷却风扇7输送的冷却风的排放口。下盖13例如是树脂制成,并且设置成覆盖散热器15的下侧。
散热器15由高导热性的材料(例如铝合金等)构成,并且配置成夹在上盖11与下盖13之间。散热器15具有基板部26(参照图4)、右板部27、前板部29、左板部31和后板部33(未示出)。前板部29设置有风扇容纳部35,其中容纳冷却风扇7。风扇容纳部35是以与冷却风扇7相同的形状形成的凹部。在风扇容纳部35的后方,风洞部37沿着冷却风扇7的旋转轴AX方向延伸设置。风洞部37是由一对分隔壁39、41、基板部26和上盖11等围成的空间。在风洞部37的内部,多个(例如三个)翅片42沿着旋转轴AX方向竖立设置,并且由冷却风扇7吹入冷却风。
在风洞部37的左侧(在垂直于旋转轴方向的方向上的一例)相邻配置有主体部43。主体部43是壳体3的内部空间中的、位于风扇容纳部35和风洞部37左侧的空间,容纳有多个电子部件5。多个电子部件5例如包含电子电路基板、连接器、布线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45和第二基板47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呈两级。尽管省略图示,但第一基板45和第二基板47例如设置有各种电子电路部件,各种电子电路部件构成将从交流电源提供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的转换器、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提供给电机的逆变器、对逆变器的电力转换进行控制来控制电机的控制电路、以及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电路等。第一基板45通过多个螺钉49固定到散热器15的基板支承部51。类似地,第二基板47通过多个螺钉(图中未示出)固定到散热器15的基板支承部(图中未示出)。
在风洞部37的右侧相邻配置有部件容纳部53。部件容纳部53是壳体3的内部空间中的、位于风扇容纳部35和风洞部37右侧的空间。在部件容纳部53中容纳有不能容纳在主体部43中的电子部件,例如电解电容器55等。
冷却风扇7是具有叶轮(图中未示出)的轴流式风扇,所述叶轮在风扇壳体56的内部绕旋转轴AX旋转,并在旋转轴AX方向上排出或吸入空气,使冷却风送入到风洞部37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风扇7从前侧吸入空气并将向后侧排出。另外,也可以相反地够成为从后侧吸入空气并向前侧排出。冷却风扇7被从第二基板47经由导线57供应电力。另外,冷却风扇7可以是由交流电源驱动的AC风扇、由直流电源驱动的DC风扇、以及由交流电源驱动成与DC风扇同样工作的ACDC风扇中的任意一种。
风扇盖9例如是树脂制成,并且形成为与风扇容纳部35的开口形状对应的大致四边形形状。风扇盖9设置有由多个开口构成的冷却风的吸入口59。风扇盖9在左右两侧分别具有突出片61。散热器15的前板部29设置有用于将突出片61嵌合到风扇容纳部35的左右两侧的凹部63。在凹部63设置有螺孔65,并且在突出片61中在与螺孔65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通孔67。风扇盖9使突出片61嵌合到凹部63并且容纳在风扇容纳部35中,并且螺钉68(参照图1)经由通孔67紧固到螺孔65,由此固定到壳体3上。通过固定风扇盖9,冷却风扇7也被固定到风扇容纳部35。
另外,上述电机控制装置1的结构是一个示例,但并不限于上述内容。例如,尽管设为将壳体3分割为三个部分的构成,但是例如也可以设为分割为两部分的构成,或者将其分成四个或更多个部分的构成。此外,上盖11、下盖13和风扇盖9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与散热器15相同地由高导热性的材料制成,或者壳体3全部由树脂制成。此外,例如,当能够将基本全部的电子部件配置在主体部43中时,可以设为不设置部件容纳部53而将风洞部37配置在壳体3的端部。此外,也可以设为以下构成:不设置风扇盖9,而是通过插入后述的风扇壳体56的定位孔部73(参照图3和图4)中的固定螺栓等,将冷却风扇7直接固定到壳体3上。
<2.风扇容纳部、连接器容纳部的构成>
接下来,将参照图3至图5,对风扇容纳部和连接器容纳部的结构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从风扇容纳部取出将冷却风扇的状态的一例的从右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从风扇容纳部取出冷却风扇的状态的一例的从左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放大表示连接器容纳部的结构的一例的放大图。
如图3和4所示,冷却风扇7的风扇壳体56是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的、例如树脂制成的壳体,所述壳体从旋转轴AX方向观察到的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状,并在旋转轴AX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厚度。风扇壳体56具有:旋转轴AX方向中一侧的端面56a和另一侧的端面56b、以及位于与旋转轴AX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侧上的四个侧面56c、56d、56e、56f。用于向冷却风扇7提供电源的导线57的一端连接到第二基板47(电子部件的一例),另一端连接到例如侧面56f。另外,导线由多根组成,但简化为一根导线57而图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风扇7例如如下地容纳在风扇容纳部35中:端面56a朝向后侧、端面56b朝向前侧、侧面56c、56d、56e和56f分别朝向上侧、右侧、下侧和左侧。另外,由于主体部43位于风扇容纳部35的左侧,所以风扇壳体56的侧面56f可以称为主体部43侧的侧面,侧面56d可以称为与主体部43相反侧的侧面。
风扇容纳部35被形成为从前方观察到的形状与冷却风扇7比大若干尺寸的大致正方形状的凹部。风扇容纳部35的前后方向上的进深的尺寸d基本上等于风扇壳体56和风扇盖9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之和。在风扇容纳部35的里侧设置有与风扇壳体56的后侧上的端面56a相抵接的抵接部69。抵接部69从前方观察到的形状大致呈U字形,并且构成风扇容纳部35的后侧的壁面。在抵接部69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例如两个)定位突起部71设置。定位突起部71分别嵌合到风扇壳体56的四个角中在前后方向上贯穿设置的定位孔部73中的位于下侧的两个定位孔部73内,由此冷却风扇7被定位。另外,定位突起部7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或更多个。
如图4所示,在风扇容纳部35的右侧的壁面75上,即,在冷却风扇7被容纳时与风扇壳体56的右侧的侧面56d相对的壁面75上设置有引导突起部77。引导突起部77形成为:从壁面75突出形成,并且风扇容纳部35的内部侧(即,后侧)的突起高度高于风扇容纳部35的入口侧(即,前侧)的突起高度。由此,当将冷却风扇7容纳在风扇容纳部35中时,引导突起部77与冷却风扇7的侧面56d抵接,冷却风扇7被引导成偏向左侧(主体部43侧)并被定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突起部77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多个(例如两个),但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或更多个。
如图3和5所示,在导线57的连接到第二基板47的一端、与连接至冷却风扇7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中继连接器79。中继连接器79具有:第二基板47侧的第一连接器79a以及冷却风扇7侧的第二连接器79b。通过拆装第一连接器79a和第二连接器79b,能够执行冷却风扇7的更换、修复、清洁等维护。
在风扇容纳部35左侧的壁面81、即在容纳了冷却风扇7时与风扇壳体56的左侧的侧面56f对置的壁面81上,设置有容纳中继连接器79的连接器容纳部83。连接器容纳部83被设置为:在风扇容纳部35中,与容纳的冷却风扇7的侧面56f对置,并且位于抵接部69的前侧(旋转轴Ax方向上的另一侧)。由此,容纳在连接器容纳部83的中继连接器79与容纳在风扇容纳部35中的冷却风扇7的侧面56f对置,并且被配置在抵接部69的前侧(旋转轴AX方向上的另一侧)。
如图5所示,连接器容纳部83被形成为从右侧观察的形状比中继连接器79大一圈的尺寸的大致长方形状的凹部。另外,连接器容纳部83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形成为连通风扇容纳部35与主体部43的通孔。连接器容纳部83的左右方向的进深尺寸比中继连接器79的左右方向的厚度大,以便能够容纳与中继连接器79一起折叠的导线57的至少一部分。另外,连接器容纳部83也可以仅容纳中继连接器79(也可以是中继连接器79的一部分),导线57也可以容纳在风扇容纳部35与冷却风扇7之间的间隙中。
在风扇容纳部35的壁面81上,在连接器容纳部83的上侧,以与该连接器容纳部83连接的方式设有引导槽部85。引导槽部85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容纳比中继连接器79更靠第二基板47侧的导线57、即第二基板47与第一连接器79a之间的导线57的连接器侧的一部分。在壁面81的上端设置有切口部87,以与引导槽部85的上端连通。导线57经由切口部87从主体部43侧被导入风扇容纳部35侧,并被引导槽部85朝向连接器容纳部83引导。第一基板45设置成下侧的面与插通切口部87的导线57的上部接触或接近的高度。由此,导线57被切口部87从下侧支承,并且被第一基板45从上侧按压而被夹持,抑制布线的混乱、抖动、振动等。
另外,上述的冷却风扇7的容纳结构是一个示例,并不局限于上述内容。例如,以上为了能够缩短导线57的布线长度,以连接导线57的侧面56f朝向连接器容纳部83侧即左侧的方式容纳冷却风扇7,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侧面56f朝向下侧、上侧或右侧的方式容纳冷却风扇7。在该情况下,通过在风扇容纳部35的内部以在与风扇壳体56之间的间隙中延伸的方式对导线57进行布线,能够在抵接部69的前侧进行布线,能够防止冷却风吹向导线57、中继连接器79。
另外,以上以风扇壳体56的端面56a朝向后侧、端面56b朝向前侧的方式容纳冷却风扇7,但也可以相反地以端面56a朝向前侧、端面56b朝向后侧的方式容纳冷却风扇7。在这种情况下,送风方向相反,冷却风扇7从后侧吸入空气并向前侧排出。
<3.冷却风扇的维护方法>
接着,参照图6~图10,对电机控制装置1的冷却风扇7的维护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图6~图10是表示电机控制装置1的冷却风扇7的维护顺序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6表示电机控制装置1通常的使用状态。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风扇盖9被固定在壳体3上。从该状态拧松螺钉68,如图7所示,将风扇盖9从壳体3拆下。由此,冷却风扇7露出。
接着,如图8所示,从壳体3的风扇容纳部35取出冷却风扇7。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中继连接器79容纳于连接器容纳部83的状态下,从连接器容纳部83引出第二连接器79b与冷却风扇7之间的导线57的折叠。
接着,如图9所示,第二连接器79b与冷却风扇7之间的导线57的折叠被拉伸,并且中继连接器79从连接器容纳部83取出。由此,能够将中继连接器79取出到壳体3的外部,且能够将冷却风扇7从壳体3进一步拉出。
接着,如图10所示,从中继连接器79的第一连接器79a拆下第二连接器79b,进行冷却风扇7的更换、修理、清扫等维护。
在冷却风扇7的维护结束后,进行与上述相反的步骤。即,从图10所示的状态开始,如图9所示,中继连接器79的第二连接器79b安装在第一连接器79a上。接着,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器79a和第二基板47之间的导线57被容纳在引导槽部85中,并且中继连接器79被容纳在连接器容纳部83中。接着,将第二连接器79b与冷却风扇7之间的导线57折叠而容纳在连接器容纳部83中,并且如图7所示,将冷却风扇7容纳在壳体3的风扇容纳部35中。此时,引导突起部77与冷却风扇7右侧的侧面56d抵接,冷却风扇7以靠近左侧(主体部43侧)的方式被引导。另外,在冷却风扇7的后侧的端面56a与抵接部69抵接时,形成于抵接部69的定位突起部71与冷却风扇7的定位孔部73嵌合,冷却风扇7被定位。之后,如图6所示,利用螺钉68将风扇盖9固定在壳体3上。
另外,上述的冷却风扇7的维护顺序是一个例子,但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例如,在不需要拆下中继连接器79的第一连接器79a和第二连接器79b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中继连接器79被容纳在连接器容纳部83中的状态下进行冷却风扇7的维护。
<4.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机控制装置1具有:壳体3,其容纳电子部件5;冷却风扇7,其向旋转轴AX方向排出或吸入空气,向壳体3的内部输送冷却风;导线57,其一端与电子部件5(上述实施方式中为第二基板47)连接,另一端与冷却风扇7连接;以及中继连接器79,其设置在导线57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中继连接器79与冷却风扇7的同旋转轴AX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侧面56f对置地配置。
由于冷却风扇7是轴流风扇,所以通过将中继连接器79配置成与冷却风扇7的侧面56f对置,能够防止冷却风吹到中继连接器79上,能够抑制在中继连接器79上产生故障。因此,能够提高电机控制装置1的可靠性。特别是,例如在包含油、尘埃等的气氛下使用电机控制装置1的情况下,向壳体3的内部输送的冷却风中包含油、尘埃等,由于中继连接器79容易发生故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是有效的。
另外,对于配置在冷却风吹到的位置(例如比抵接部69靠后侧)的中继连接器79,例如也可以考虑通过安装橡胶管状的盖来防止冷却风直接吹到中继连接器79的结构。但是,在该情况下,每当进行冷却风扇7的维护时,都需要进行盖的装卸,作业效率降低。进而,由于冷却风吹到盖,因此例如油或尘埃等有可能从导线与盖的间隙侵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将导线57和中继连接器79配置在冷却风吹不到的位置,所以不会降低维护的作业效率,能够提高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壳体3具有与冷却风扇7的旋转轴AX方向上的一侧(后侧)的端面56a抵接的抵接部69,中继连接器79配置在比抵接部69靠旋转轴AX方向上的另一侧(前侧)的位置。
在这样的构造中,从冷却风扇7排出的冷却风在抵接部69的后侧被送风,在抵接部69的前侧,冷却风在风扇壳体56的内侧流动,冷却风在风扇壳体56的外侧几乎不流动。因此,通过将中继连接器79配置在抵接部69的前侧,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冷却风吹到中继连接器79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机控制装置1具有:容纳电子部件5的壳体3;向旋转轴AX方向排出或吸入空气而使冷却风送入到壳体3的冷却风扇7;形成在壳体3上并容纳冷却风扇7的风扇容纳部35;一端与电子部件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第二基板47)连接、另一端与冷却风扇7连接的导线57;设置在导线57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的中继连接器79;以及连接器容纳部83,其中在风扇容纳部35中与容纳的冷却风扇7的同旋转轴线AX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的侧面56对置,并容纳中继连接器79。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连接器79被容纳在连接器容纳部83中,该连接器容纳部83被形成为与容纳在风扇容纳部35中的冷却风扇7的侧面56f对置。通过这样配置中继连接器79,由于冷却风扇7是轴流风扇,所以能够防止冷却风吹到中继连接器79上,能够抑制在中继连接器79上产生故障。因此,能够提高电机控制装置1的可靠性。特别是,例如在包含油、尘埃等的气氛下使用电机控制装置1的情况下,向壳体3的内部输送的冷却风中包含油、尘埃等,中继连接器79容易发生故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是有效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风扇容纳部35具有与容纳的冷却风扇7的旋转轴AX方向上的一侧(后侧)的端面56a抵接的抵接部69,连接器容纳部83在风扇容纳部35中形成在比抵接部69靠旋转轴AX方向上的另一侧(前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风扇7以后侧的端面56a与抵接部69抵接的方式被容纳在风扇容纳部35中。在这样的构造中,从冷却风扇7排出的冷却风在抵接部69的后侧被送风,在抵接部69的前侧,冷却风在风扇壳体56的内侧流动,冷却风在风扇壳体56的外侧几乎不流动。因此,通过在风扇容纳部35中比抵接部69更靠前侧形成连接器容纳部83,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冷却风与中继连接器79接触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具有:风洞部37,其从风扇容纳部35沿着旋转轴AX方向延伸设置,由冷却风扇7吹送冷却风;以及主体部43,其相对于风洞部37在与旋转轴AX方向垂直的方向(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左侧)上相邻配置,并容纳电子部件5,连接器容纳部83被形成为与在风扇容纳部35中容纳的冷却风扇7的主体部43侧的侧面56f对置。
导线57被布线在容纳于主体部43的电子部件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第二基板47)与冷却风扇7之间。因此,通过在风扇容纳部35的主体部43侧形成容纳中继连接器79的连接器容纳部83,能够缩短导线57的布线长度。另外,由于能够防止导线57横切冷却风的流路而布线,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电机控制装置1还具有引导突起部77,该引导突起部77在风扇容纳部35中从与容纳的冷却风扇7的与主体部43相反侧的侧面56d对置的壁面75突出而形成,并形成为风扇容纳部35的内部侧的突出高度比风扇容纳部35的入口侧的突出高度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却风扇7被容纳在风扇容纳部35中时,引导突起部77与冷却风扇7的侧面56d抵接,冷却风扇7被引导以靠近主体部43侧并被定位。因此,冷却风扇7的维护作业变得容易。另外,由于能够使冷却风扇7靠近容纳有中继连接器79的连接器容纳部83侧而按压,所以能够防止中继连接器79或折叠后的导线57从连接器容纳部83伸出,能够使布线的容纳性良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电机控制装置1还具有形成在抵挡部69的定位突起部71,该定位突起部71在冷却风扇7的与主体部43相反侧的侧面56d与引导突起部77抵接、冷却风扇7的后侧的端面56a与抵接部69抵接的状态下,与形成于冷却风扇7的端面56a的定位孔部73嵌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冷却风扇7容纳于风扇容纳部35而使端面56a与抵接部69抵接时,形成于抵接部69的定位突起部71与冷却风扇7的定位孔部73嵌合,冷却风扇7被定位。由此,进行了冷却风扇7的维护的作业人员能够在被定位的状态下进行冷却风扇7的固定(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风扇盖9进行的固定),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维护的作业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电机控制装置1还具有引导槽部85,该引导槽部85形成为在风扇容纳部35中与连接器容纳部83连接,并容纳比中继连接器79靠电子部件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第二基板47)侧的导线57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中继连接器79容纳在连接器容纳部83中时,第二基板47与中继连接器79之间的导线57被容纳在引导槽部85中,对布线方向进行导向。由此,能够防止导线57的散乱而容易分离,能够提高维护的作业效率。另外,能够将在从风扇容纳部35取出冷却风扇7进行维护时引出导线57的长度限制在从引导槽部85的上端部到冷却风扇7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抑制导线57被不必要地拉出很长,因此能够使容纳冷却风扇7时的导线57的松动、容纳变得良好。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维护作业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作为电子设备一例,将上述内容应用于控制电机的电机控制装置1。由此,能够抑制在中继连接器79中产生故障,能够实现能够提高可靠性的电机控制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能够在不拆下第一基板45和第二基板47的情况下进行冷却风扇7的维护。由此,不需要拆卸第一基板45或第二基板47时所需的试运转或调整,从而维护作业变得容易。
<5.变形例>
另外,公开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在不脱离其主旨及技术构思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以下结构:在风扇容纳部35设置有容纳中继连接器79的连接器容纳部83,但也可以不设置连接器容纳部83那样的凹部或孔部。例如,也可以设为以下构成:在风扇容纳部35与风扇壳体56之间的间隙中,以与冷却风扇7的侧面56c、56d、56e、56f中的任一个对置的方式配置中继连接器79。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以下构成:在壳体3(散热器15的前板部29)上设置容纳冷却风扇7的风扇容纳部35,但也可以不设置风扇容纳部35那样的凹部。例如也可以将冷却风扇7以突出到壳体3外部的方式固定。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设为以下结构:可以通过覆盖冷却风扇7的盖进行固定,也可以通过插通风扇壳体56的定位孔部73的固定螺栓等,将冷却风扇7直接固定在壳体3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相对于风扇容纳部35从前方取出放入冷却风扇7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相对于风扇容纳部35从上方或下方取出放入冷却风扇7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设为以下结构:上盖11或下盖13可以相对于散热器15被拆下,并且冷却风扇7可以相对于风扇容纳部35向上或向下滑动以被拆下。
另外,以上以电子设备为电机控制装置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以上说明的内容应用于控制电机以外的机械的控制装置。另外,即使不是控制装置,只要是具备冷却风扇、导线及中继连接器的电子设备,无论种类均可适用。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在有“垂直”、“平行”、“平面”等记载的情况下,该记载不是严格的含义。即,这些“垂直”、“平行”、“平面”在设计上允许制造上的公差、误差,表示的是“实质上垂直”、“实质上平行”、“实质上平面”的意思。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在有外观上的尺寸、大小、形状、位置等“相同(相同)”、“相等”、“不同”等的记载的情况下,该记载不是严格的含义。即,这些“相同(相同)”、“相等”、“不同”允许设计上、制造上的公差、误差,是指“实质上相同(相同)”、“实质上相等”、“实质上不同”。
另外,除了以上所述以外,也可以适当组合利用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的方法。此外,虽然没有一一例示,但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来实施。
符号说明
1电机控制装置(电子设备)
3壳体
5电子部件
7冷却风扇
35风扇容纳部
37风洞部
43主体部
47第二基板(电子部件)
56a端面(旋转轴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面)
56b端面
56c侧面
56d侧面(与主体部相反一侧的侧面)
56e侧面
56f侧面(主体部侧的侧面)
57导线
69抵接部
71定位突起部
73定位孔部
75壁面
77引导突起部
79中继连接器
83连接器容纳部
85引导槽部
AX旋转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用于容纳电子部件;
冷却风扇,其在旋转轴方向排出或吸入空气,从而使冷却风向所述壳体的内部输送;
导线,其一端与所述电子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却风扇连接;以及
中继连接器,其设置在所述导线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之间,
所述中继连接器被配置成与所述冷却风扇的侧面对置,所述侧面是所述冷却风扇的与所述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冷却风扇的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面抵接,
所述中继连接器被配置在比所述抵接部更靠所述旋转轴方向的另一侧。
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用于容纳电子部件;
冷却风扇,其在旋转轴方向排出或吸入空气,从而使冷却风向所述壳体的内部输送;
风扇容纳部,其形成于所述壳体,并容纳所述冷却风扇;
导线,其一端与所述电子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却风扇连接;
中继连接器,其设置在所述导线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以及
连接器容纳部,被形成为在所述风扇容纳部中与所容纳的所述冷却风扇的侧面对置,并容纳所述中继连接器,所述侧面是所述冷却风扇的与所述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侧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容纳部具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被容纳的所述冷却风扇的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面抵接,
所述连接器容纳部形成在所述风扇容纳部中比所述抵接部更靠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洞部,其从所述风扇容纳部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设置,并被所述冷却风扇输送所述冷却风;以及
主体部,其在与所述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风洞部相邻配置,并容纳所述电子部件,
所述连接器容纳部被形成为在所述风扇容纳部中与所容纳的所述冷却风扇的所述主体部侧的所述侧面对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引导突起部,该引导突起部在所述风扇容纳部中从壁面突出形成,并在所述风扇容纳部的内部侧的突出高度比在所述风扇容纳部的入口侧的突出高度高,所述壁面与所容纳的所述冷却风扇的所述主体部相反侧的侧面对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形成于所述抵接部的定位突起部,在所述冷却风扇的与所述主体部相反侧的所述侧面与所述引导突起部抵接,所述冷却风扇的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一侧的所述端面与所述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所述定位突起部与形成于所述冷却风扇的所述端面的定位孔部嵌合。
8.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引导槽部,该引导槽部在所述风扇容纳部中以与所述连接器容纳部连接的方式形成,并容纳比所述中继连接器更靠所述电子部件侧的所述导线的至少一部分。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是对电机进行控制的电机控制装置。
10.一种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具有:
壳体,用于容纳电子部件;以及
冷却风扇,其向旋转轴方向排出或吸入空气,并使冷却风向所述壳体的内部输送,
所述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包括:
从所述壳体取出所述冷却风扇;
从所述壳体取出中继连接器,该中继连接器设置在导线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并被配置为与容纳于所述壳体时的所述冷却风扇的侧面对置,其中,所述侧面是所述冷却风扇的与所述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侧面,所述导线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电子部件连接,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冷却风扇连接;
拆卸所述中继连接器来进行所述冷却风扇的维护;
将所述中继连接器容纳到所述壳体中,并将其配置成与容纳于所述壳体时的所述冷却风扇的所述侧面对置壳体;以及
将所述冷却风扇容纳到所述壳体中。
CN202110404232.3A 2020-05-28 2021-04-15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 Active CN1137476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3169 2020-05-28
JP2020093169A JP6967195B1 (ja) 2020-05-28 2020-05-28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7699A true CN113747699A (zh) 2021-12-03
CN113747699B CN113747699B (zh) 2023-11-21

Family

ID=78509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04232.3A Active CN113747699B (zh) 2020-05-28 2021-04-15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67195B1 (zh)
CN (1) CN113747699B (zh)

Citation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46379A (ja) * 1994-08-04 1996-02-16 Fujitsu Ltd 冷却ファンの取付け構造
JPH09275289A (ja) * 1996-04-03 1997-10-21 Hitachi Ltd 電子装置の冷却構造
JPH11215734A (ja) * 1998-01-27 1999-08-06 Toshiba Corp 無停電電源装置
JP2002232173A (ja) * 2001-01-30 2002-08-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ファンユニットを具えた電子機器
US20040115986A1 (en) * 2002-12-13 2004-06-17 Chen Li Ping Fan holder with electrical connector socket
JP2004186648A (ja) * 2002-12-06 2004-07-02 Fujitsu Ltd ファンシステム
US20070217910A1 (en) * 2006-03-17 2007-09-20 Inventec Corporation Fan fastening structure
CN201021672Y (zh) * 2007-03-01 2008-02-13 勤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抽取式风扇装置
JP2008294243A (ja) * 2007-05-25 2008-1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却ファンの取付構造
JP2009191627A (ja) * 2008-02-12 2009-08-27 Calsonic Kansei Corp 電動ファン装置
US20090244845A1 (en) * 2006-09-12 2009-10-01 Kabushiki Kaisha Yaskawa Denki Motor controller
JP2010105035A (ja) * 2008-10-31 2010-05-13 Sunx Ltd レーザ加工装置
CN201654654U (zh) * 2009-12-30 2010-11-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风扇连接器固定组合
CN102869230A (zh) * 2011-07-05 2013-01-09 凌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系统可置换式usb风扇模块
CN102999126A (zh) * 2011-09-08 2013-03-27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风扇单元
CN203114690U (zh) * 2012-12-24 2013-08-07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免工具拆装的风扇装置
CN103491746A (zh) * 2012-06-08 2014-01-01 阿拉克斯拉网络株式会社 网络通信装置
CN203630708U (zh) * 2013-11-20 2014-06-04 勤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热插入的隔震风扇装置
CN204810779U (zh) * 2013-01-07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风扇的固定构造
CN106200227A (zh) * 2015-05-26 2016-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US9521784B1 (en) * 2015-06-09 2016-12-13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fan module
CN206431411U (zh) * 2016-01-19 2017-08-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投影仪
CN206610240U (zh) * 2017-03-08 2017-11-03 薛子涵 一种具有自动除尘功能的计算机散热器
JP2018196160A (ja) * 2017-05-12 2018-12-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4836B2 (ja) * 1988-09-20 1995-10-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ファンの回転異常検出器

Patent Citation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46379A (ja) * 1994-08-04 1996-02-16 Fujitsu Ltd 冷却ファンの取付け構造
JPH09275289A (ja) * 1996-04-03 1997-10-21 Hitachi Ltd 電子装置の冷却構造
JPH11215734A (ja) * 1998-01-27 1999-08-06 Toshiba Corp 無停電電源装置
JP2002232173A (ja) * 2001-01-30 2002-08-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ファンユニットを具えた電子機器
JP2004186648A (ja) * 2002-12-06 2004-07-02 Fujitsu Ltd ファンシステム
US20040115986A1 (en) * 2002-12-13 2004-06-17 Chen Li Ping Fan holder with electrical connector socket
US20070217910A1 (en) * 2006-03-17 2007-09-20 Inventec Corporation Fan fastening structure
US20090244845A1 (en) * 2006-09-12 2009-10-01 Kabushiki Kaisha Yaskawa Denki Motor controller
CN201021672Y (zh) * 2007-03-01 2008-02-13 勤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抽取式风扇装置
JP2008294243A (ja) * 2007-05-25 2008-1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却ファンの取付構造
JP2009191627A (ja) * 2008-02-12 2009-08-27 Calsonic Kansei Corp 電動ファン装置
JP2010105035A (ja) * 2008-10-31 2010-05-13 Sunx Ltd レーザ加工装置
CN201654654U (zh) * 2009-12-30 2010-11-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风扇连接器固定组合
CN102869230A (zh) * 2011-07-05 2013-01-09 凌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系统可置换式usb风扇模块
CN102999126A (zh) * 2011-09-08 2013-03-27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风扇单元
CN103491746A (zh) * 2012-06-08 2014-01-01 阿拉克斯拉网络株式会社 网络通信装置
CN203114690U (zh) * 2012-12-24 2013-08-07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免工具拆装的风扇装置
CN204810779U (zh) * 2013-01-07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风扇的固定构造
CN203630708U (zh) * 2013-11-20 2014-06-04 勤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热插入的隔震风扇装置
CN106200227A (zh) * 2015-05-26 2016-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US9521784B1 (en) * 2015-06-09 2016-12-13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fan module
CN206431411U (zh) * 2016-01-19 2017-08-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投影仪
CN206610240U (zh) * 2017-03-08 2017-11-03 薛子涵 一种具有自动除尘功能的计算机散热器
JP2018196160A (ja) * 2017-05-12 2018-12-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顾小冬;: "科鲁兹冷却风扇常转不停故障维修", 汽车维修, no. 12 *
高久好;何绍华;: "工程机械冷却风扇技术研究综述", 工程机械, no. 0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67195B1 (ja) 2021-11-17
CN113747699B (zh) 2023-11-21
JP2021191073A (ja) 2021-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90505B1 (en) Air compressor
JP5766431B2 (ja) 電動圧縮機
US8882479B2 (en) Integrated-inverter electric compressor
EP3220518A1 (en) Electric power unit
JP2005019562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EP1712799B1 (en) Fan
JP2008215089A (ja)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CN111712641B (zh) 电动压缩机
CN111771055B (zh) 电动压缩机
JPWO2018109932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041047B2 (ja) 空気圧縮機の冷却装置
CN113747699B (zh)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
CN111712642B (zh) 电动压缩机
JP2009284607A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
WO2020110165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KR101718201B1 (ko) 모터 구동 장치
JP2005011405A (ja) ストレージ装置用筐体、及びストレージ装置
JP2012164743A (ja) 車載用電子機器
JP2019178803A (ja) 空気調和機
JP7439468B2 (ja) プログラマブルコントロー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プログラマブルコントローラシステム
JPH09322334A (ja) 制御盤
JP2006332399A (ja) 電気機器における冷却用ファンの固定構造
CN117425311A (zh) 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JP2023028306A (ja) コントローラ
JP2007141915A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