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00227A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00227A
CN106200227A CN201610258467.5A CN201610258467A CN106200227A CN 106200227 A CN106200227 A CN 106200227A CN 201610258467 A CN201610258467 A CN 201610258467A CN 106200227 A CN106200227 A CN 1062002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projector
fan
incorporating section
confined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584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00227B (zh
Inventor
门谷典和
佐佐木史秀
高须贺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068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5186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00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002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002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002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97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light modulating optical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投影仪,能够提高冷却对象的防尘性,能够容易进行冷却风扇的更换。投影仪具备:循环冷却装置;控制部,其配置于循环冷却装置的外侧,对投影仪进行控制;以及外装壳体,其构成外装并收纳循环冷却装置和控制部,其中,循环冷却装置具备:冷却风扇,其配置于密闭壳体内,将冷却气体输送至冷却对象;吸热部,其吸收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后的气体的热;以及中转部,其与密闭壳体一起形成密闭空间,对冷却风扇与控制部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转,中转部具备双面基板,该双面基板具有在处于密闭空间侧的内表面上与冷却风扇电连接的连接部件、以及在处于密闭空间侧的相反侧的外表面上与控制部电连接的连接部件。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这样的投影仪,该投影仪具备:光源;光调制装置,其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及投影光学装置,其对在光调制装置中调制后的光进行投影,并将图像投影在银幕等投影面上。近年,谋求下述这样的投影仪:在实现光源的高亮度化的同时,即使在举办音乐会等的宽敞的会场中使用也能够抑制由于灰尘等导致的画质劣化。因此,提出了一种用于对光调制装置等光学元件进行防尘并高效地进行冷却的投影仪(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述的投影仪具备构成密闭结构的空冷单元以及控制基板,空冷单元具有多个管道部件、配置于密闭结构内的循环风扇以及热交换器。并且,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装置配置于密闭结构内,被密闭结构内的利用循环风扇进行循环的空气冷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3988号公报
虽然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公开,但是,可以认为,循环风扇是由控制基板来控制的。因此,可以认为,为了将循环风扇和控制基板电连接,在密闭结构中设置有供循环风扇的线缆贯插的贯插孔,还设置有填充贯插孔与线缆之间的间隙的垫层材料等部件。可是,在这样的技术中,考虑到线缆的布线处理以及配置垫层材料等部件的作业繁杂化的情况。另外,为了进行循环风扇的修理或更换,需要将投影仪分解直至控制基板露出,并将循环风扇的线缆从控制基板卸下。即,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投影仪中,存在空冷单元的制造、以及对配置于密闭结构内的循环风扇等电子部件的修理或更换作业繁杂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以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本发明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的投影仪具备光源和光调制装置,对图像进行投影,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仪具备:循环冷却装置,其具有在内部收纳冷却对象的密闭壳体,通过使冷却气体在所述密闭壳体内循环而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控制部,其配置于所述循环冷却装置的外侧,对该投影仪进行控制;以及外装壳体,其构成外装并收纳所述循环冷却装置和所述控制部,所述循环冷却装置具备:冷却风扇,其配置于所述密闭壳体内,将冷却气体输送至所述冷却对象;吸热部,其吸收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后的气体的热;以及中转部,其与所述密闭壳体一起形成密闭空间,对所述冷却风扇与所述控制部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转,所述中转部具备双面基板,该双面基板具有在处于所述密闭空间侧的内表面上与所述冷却风扇电连接的连接部件、以及在处于所述密闭空间侧的相反侧的外表面上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的连接部件。
根据该结构,循环冷却装置具备中转部,所述中转部对配置于密闭空间的冷却风扇和配置于密闭空间的外部的控制部进行电气中转,中转部与密闭壳体一起形成密闭空间。并且,冷却对象与冷却风扇一同配置于该密闭空间中进行冷却。即,由于循环冷却装置是利用中转部形成密闭空间的结构,因此,与将线缆从密闭空间的内侧遍及外侧地进行布线的结构相比,能够不再需要填充线缆的贯插孔与线缆之间的间隙的部件,能够实现线缆的布线处理等的简化。由此,投影仪具备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的循环冷却装置,能够在防止外部的灰尘附着于密闭空间内的冷却对象(例如,光学元件等)的情况下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另外,中转部在双面基板的内表面、外表面上设置有上述的连接部件而与控制部连接。由此,无需将投影仪分解至控制部露出,而是通过分解成内表面的连接部件露出,就能够容易地将配置于密闭空间的冷却风扇取出。由此,能够实现冷却风扇的修理和更换作业的简化。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中转部具备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覆盖所述双面基板的端面,并与所述密闭壳体紧贴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双面基板由于制造时的切断加工等而被加工得从端面容易产生尘埃的情况下,由于弹性部件覆盖该端面,因此能够防止来自中转部的尘埃的产生。另外,由于弹性部件与密闭壳体紧贴,因此,能够可靠地形成密闭空间。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循环冷却装置还具备循环风扇,所述循环风扇配置于所述密闭空间,使被所述吸热部吸热后的冷却气体在所述密闭壳体内循环,所述双面基板具有在所述内表面上与所述循环风扇电连接的连接部件,对所述循环风扇与所述控制部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转。
根据该结构,由于循环冷却装置还具备上述的循环风扇,因此,能够积极地将冷却气体供给到密闭空间内,从而能够实现对冷却对象的更加高效的冷却。并且,对于该循环风扇,也经由中转部与控制部连接。由此,即使是在密闭空间内配置有冷却风扇和循环风扇的结构,也能够构成为,在构成密闭空间的同时从控制部对冷却风扇和循环风扇进行控制。另外,与冷却风扇相同地,能够容易地进行循环风扇的修理和更换。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投影仪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密闭空间的外侧的电子部件,所述双面基板具有在所述外表面上与所述电子部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对所述控制部和所述电子部件之间进行电气中转。
根据该结构,利用双面基板,能够将配置于密闭空间的外侧的电子部件与控制部电连接。由此,对于配置于密闭空间的外侧的电子部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修理和更换。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密闭壳体由下述部分构成:第1收纳部,其收纳所述冷却对象;和第2收纳部,其收纳所述冷却风扇并具有被所述中转部封闭的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即使构成为将冷却对象和冷却风扇配置于分离的位置,也能够抑制密闭壳体的大型化并容易地形成密闭壳体。由此,能够提高冷却风扇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能够抑制大型化地构成循环冷却装置。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收纳部具备安装侧壳体和罩侧壳体,在所述安装侧壳体安装有所述冷却风扇,所述罩侧壳体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安装侧壳体并与所述安装侧壳体一起收纳所述冷却风扇,所述中转部被所述安装侧壳体和所述罩侧壳体夹持而配置于所述第2收纳部。
根据该结构,无需使用螺钉等固定部件,就能够将中转部配置于规定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能够实现中转部和第2收纳部的小型化。
[应用例7]
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外装壳体具有使内部的一部分露出的露出用开口部、和封闭所述露出用开口部的盖部件,所述第2收纳部被配置成,通过卸下所述盖部件而使所述罩侧壳体从所述露出用开口部露出。
根据该结构,当卸下盖部件时,罩侧壳体露出,因此,用户通过卸下罩侧壳体,能够使冷却风扇以及配置于双面基板的内表面上的连接部件露出。由此,能够实现冷却风扇的修理和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简化。
[应用例8]
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外装壳体具有使内部的一部分露出的露出用开口部、和与所述罩侧壳体一体并封闭所述露出用开口部的盖体,所述第2收纳部被配置成,所述安装侧壳体的内部从所述露出用开口部露出。
根据该结构,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并实现第2收纳部的形成和中转部的固定。另外,用户通过卸下盖体,能够使配置于安装侧壳体内的冷却风扇以及配置于双面基板的内表面上的连接部件露出,因此,能够实现对冷却风扇等的修理和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简化。
[应用例9]
在上述应用例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所述外装壳体具有底面,所述底面与载置该投影仪的载置面对置,所述中转部被配置成,所述双面基板相对于所述底面立起。
根据该结构,双面基板被配置成相对于外装壳体的底面立起,因此,能够抑制第2收纳部的沿该底面的方向的大型化,并且能够提高配置中转部的位置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循环冷却装置和散热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框图。
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第2收纳部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第2收纳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第2收纳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卸下本实施方式的罩侧壳体后的状态下的第2收纳部以及配置于第2收纳部内的部件的立体图。
图8的(a)和(b)是本实施方式的中转部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中转部附近的第2收纳部的剖视图。
图10的(a)和(b)是从底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立体图,并且,是将盖部件卸下后的状态的图。
图11的(a)和(b)是从底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立体图,并且,是将盖部件和罩侧壳体卸下后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用于对变形例的投影仪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变形例的投影仪的盖体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9:投影仪;2、90:外装壳体;2D、90D:底面;2a、91:露出用开口部;3:光学单元;4:冷却装置;5:循环冷却装置;6:散热装置;8、18:中转部;10:控制部;23:盖部件;31:照明装置;31A、31B:光源装置;34:光学装置;35:投影镜头;41、42:送风风扇(电子部件);51:第1收纳部(密闭壳体);52、152:第2收纳部(密闭壳体);52A、152A:安装侧壳体;52B、152B:罩侧壳体;53、53B、53G、53R、153:冷却风扇;55:吸热部;56、561、562:循环风扇;57:温度检测部;81、181:双面基板;82:弹性部件;100:密闭空间;123:盖体;311:光源;341、341B、341G、341R:光调制装置(冷却对象);811:内表面;811Cn、812Cc、812Cf:连接器(连接部件);812:外表面;5242:切口(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在银幕等投影面上对调制后的光进行放大投影。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能够构成为载置于桌上等、在投影面上投影横向较长的图像的横置姿势、以及从与投影面对置的一侧观察时从横置姿势旋转90°而在投影面上投影纵向较长的图像的纵置姿势。
〔投影仪的主要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示意地示出投影仪1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图1、图2所示,投影仪1具备构成外装的外装壳体2、控制部10、具有照明装置31的光学单元3和冷却装置4。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外装壳体2的内部还配置有对照明装置31和控制部10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等。另外,在以下内容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将在横置姿势下的投影仪1的投影面侧记述为+Y侧(前侧),将从与投影面对置的一侧观察时的右侧记述为+X侧,并将铅直方向上侧记述为+Z侧。
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外装壳体2通过将多个部件进行组合而构成,并且,收纳有控制部10、光学单元3以及冷却装置4等。如图2所示,在横置姿势下,外装壳体2具有处于上侧的上表面2U、与载置投影仪1的载置面对置的底面2D、处于前侧的前表面2F、处于后侧的后表面2B以及左右的侧面2L、2R。并且,在上表面2U上设置有在搬运投影仪1时等供用户把持的一对把手21,在底面2D上设置有与载置面抵接并支承投影仪1的腿部22以及盖部件23(都参照图10)。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外装壳体2上形成有用于取入外部空气的进气口、以及将内部的变暖的空气排出的排气口等。
控制部10具有安装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电路元件的电路基板,并配置于光学单元3和冷却装置4的外侧。控制部10作为计算机起作用,进行投影仪1的动作的控制,例如进行与图像的投影相关的控制或与冷却装置4的动作相关的控制等。
光学单元3在控制部10的控制下,根据图像信息对从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光投影在投影面上。
如图1所示,光学单元3不仅具备照明装置31,还具备集成照明光学系统32、分色光学系统33、具有光调制装置341的光学装置34、作为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镜头35以及收纳上述各部件的光学部件用壳体36。
照明装置31具备互相对置地配置的一对光源装置31A、31B、以及配置于一对光源装置31A、31B之间的反射镜31C。
一对光源装置31A、31B具有相同的结构,分别具备放电型的光源311、反射器312以及收纳这些部件的光源用壳体313。并且,一对光源装置31A、31B朝向反射镜31C射出光。
反射镜31C将从光源装置31A、31B射出的光朝相同的方向(+Y方向)反射,并使所述光入射到集成照明光学系统32。
集成照明光学系统32具备紫外线过滤器321、第1镜头阵列322、第2镜头阵列324、偏振光转换元件325和复合镜头326。第1镜头阵列322、第2镜头阵列324和复合镜头326使从光源装置31A、31B射出的光在光调制装置341的表面大致均匀化。偏振光转换元件325使从第2镜头阵列324射出的随机光调整为能够被光调制装置341利用的第1直线偏振光。
分色光学系统33具备二向色镜331、332、反射镜333~336和中继透镜337,将从集成照明光学系统32射出的光分离为红色光(R光)、绿色光(G光)和蓝色光(B光)并引导至光学装置34。
光学装置34具备:针对各色光而设置的场透镜340;光调制装置341;以及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十字分色棱镜344。将R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1设为341R,将G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1设为341G,将B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1设为341B。
各光调制装置341具备透过型的液晶面板、以及分别配置于液晶面板的光入射侧和光射出侧的入射侧偏光板和射出侧偏光板,根据图像信息对各色光进行调制。关于十字分色棱镜344,使被光调制装置341R、341B调制后的R光和B光反射,并使被光调制装置341G调制后的G光透过,由此合成3色的调制后的光。
投影镜头35构成为具有包括配置于十字分色棱镜344侧的透镜351的多个透镜,将由十字分色棱镜344合成的光在投影面上进行放大投影。
冷却装置4具备循环冷却装置5、散热装置6(参照图3)、送风风扇41、42和管道部件411(参照图5)等。
循环冷却装置5构成为具有密闭空间100(参照图3),在该密闭空间100内使冷却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冷却空气)循环,从而对配置于密闭空间100中的作为冷却对象的光调制装置341进行冷却。并且,用作冷却气体的气体不限于空气,也可以是氦等气体。
散热装置6构成为由循环冷却装置5发出的热释放。关于循环冷却装置5和散热装置6,在后面详细进行说明。
送风风扇41送出冷却空气,管道部件411将从送风风扇41送出的冷却空气引导至偏振光转换元件325。送风风扇42经由未图示的管道部件等将冷却空气输送至反射镜31C等。另外,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在投影仪1内配置有用于冷却照明装置31、电源装置等的风扇、以及引导从该风扇送出的冷却空气的管道部件等。
〔循环冷却装置和散热装置的结构〕
在此,对循环冷却装置5和散热装置6详细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循环冷却装置5和散热装置6的主要结构的框图。
如图3所示,循环冷却装置5具备第1收纳部51、第2收纳部52、冷却风扇53、管道部件54、吸热部55、循环风扇56、温度检测部57和中转部8。另外,第1收纳部51和第2收纳部52构成密闭壳体,该密闭壳体与中转部8一起形成密闭空间100。密闭空间100构成为该密闭壳体外的空气难以流入到内部的密闭结构。
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如图1所示,第1收纳部51使用光学部件用壳体36、场透镜340以及投影镜头35的透镜351等构成,并且,如图3所示,第1收纳部51收纳光学装置34和吸热部55。另外,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光调制装置341利用柔性电路基板等与控制部10连接,在光学部件用壳体36上设置有供该柔性电路基板贯插的贯插孔。并且,构成为在柔性电路基板的周围配置有弹性部件等,以使在柔性电路基板与贯插孔之间不产生间隙。即,该弹性部件也成为构成第1收纳部51的部件。
虽然在后面详细进行说明,但第2收纳部52配置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6的下方(参照图1),如图3所示地收纳冷却风扇53、管道部件54、循环风扇56和温度检测部57。第2收纳部52的内部经由循环风扇56和管道部件54与第1收纳部51的内部连通。
冷却风扇53设置有3个(冷却风扇53R、53G、53B),配置于第2收纳部52内。
冷却风扇53R、53G、53B是将从沿叶片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取入的冷却空气朝旋转切线方向排出的叶片式风扇(Sirocco fan),经由管道部件54将第2收纳部52内的冷却空气分别地输送至第1收纳部51内的3个光调制装置341。具体而言,冷却风扇53R将冷却空气输送至光调制装置341R,冷却风扇53G将冷却空气输送至光调制装置341G。并且,冷却风扇53B将冷却空气输送至光调制装置341B。
管道部件54形成为在内部具有3个流路,将从冷却风扇53R、53G、53B排出的冷却空气分别引导至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
吸热部55与散热装置6的流通管65连接,吸收对光调制装置341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的热,并使所吸收的热传导到流通管65内的液体。作为该液体,可以例示出水或丙二醇等。
循环风扇56设置有2个轴流风扇,配置于吸热部55附近的第2收纳部52内。循环风扇56使被吸热部55吸热后的冷却空气在第2收纳部52内循环。
温度检测部57对第2收纳部52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部10。控制部10根据温度检测部57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冷却风扇53和循环风扇56的叶片的转速。
虽然在后面详细进行说明,但中转部8具有双面基板81,并且,如图3所示,中转部8具有对配置于第2收纳部52的密闭空间100中的多个电子部件(冷却风扇53R、53G、53B、循环风扇561、562以及温度检测部57)与控制部10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转的功能、以及利用第1收纳部51和第2收纳部52形成密闭空间100的功能。
散热装置6具备箱61、泵62、热交换部63、散热用风扇64以及多个流通管65。
箱61经由流通管65与吸热部55和泵62连接,储存液体,并将该液体供给到由流通管65连接而成的环状的流路中。
泵62经由流通管65与箱61和热交换部63连接,使液体沿着环状的流路进行循环。
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热交换部63具备受热部、作为热电转换元件的珀尔帖元件以及散热片等,并经由流通管65与泵62和吸热部55连接。热交换部63中,受热部受到由吸热部55进行吸热并传导到流通管65内的液体中的热,使所述热经由珀尔帖元件等传导到散热片。
散热用风扇64对热交换部63的散热片送出冷却空气,从而将发热了的散热片的热释放。
〔第2收纳部以及第2收纳部内的结构〕
在此,对第2收纳部52以及第2收纳部52内的结构详细进行说明。
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第2收纳部52的立体图。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第2收纳部52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第2收纳部52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图6所示,第2收纳部52俯视观察时形成为矩形的箱状,并且具备安装有冷却风扇53、循环风扇56、温度检测部57、送风风扇41和管道部件411的安装侧壳体52A、以及与安装侧壳体52A一起收纳这些电子部件的罩侧壳体52B。
具体而言,如前所述,第2收纳部52配置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6(参照图1)的下方,安装侧壳体52A具有大致沿着X-Y平面并处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6侧的上表面部521(参照图6)、以及从上表面部521的周缘朝向罩侧壳体52B突出的侧面部522。
另外,如图5所示,-Y侧的侧面部522具有以-X侧端部附近向+Y方向折曲的方式形成的侧面部5221,在该侧面部5221的-Y侧形成有辅助安装部527a,该辅助安装部527a具有上表面部521延伸而突出的部位、以及从该部位的周缘立起设置的立起设置部。
如图5所示,罩侧壳体52B具有与上表面部521对置的底面部523、以及从底面部523的周缘朝向安装侧壳体52A突出的侧面部524。-Y侧的侧面部524具有以仿照安装侧壳体52A的侧面部5221的方式形成的侧面部5241,在侧面部5241的-Y侧形成有辅助罩部527b,该辅助罩部527b在中央形成有开口部5271b,并具有仿照安装侧壳体52A的辅助安装部527a的周缘的形状。
安装侧壳体52A螺钉固定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6,罩侧壳体52B借助螺钉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于安装侧壳体52A。
这样,在第2收纳部52设置有上表面部521、底面部523和侧面部522、524,由这些部位和中转部8围成的区域形成为第2收纳部52中的密闭空间100。即,辅助安装部527a和辅助罩部527b形成于密闭空间100的外侧。
另外,如图5所示,在罩侧壳体52B,在-Y侧的侧面部524形成有矩形状的切口5242,并且,如图6所示,在切口5242附近的底面部523形成有一对突起部5231。切口5242相当于设置于第2收纳部52的开口部。一对突起部5231是用于支承中转部8的部位,详细形状后面叙述。
如图5所示,2个循环风扇56沿着Y方向配置于安装侧壳体52A的-X侧端部附近(2个循环风扇56中,将配置于+Y侧的循环风扇56设为561,将配置于-Y侧的循环风扇56设为562)。另外,循环风扇561、562以叶片的旋转中心轴56j沿着Z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
如图6所示,在安装侧壳体52A的上表面部521形成有供循环风扇561、562的叶片露出的通气孔525,在该通气孔525的附近配置有吸热部55(参照图3)。循环风扇561、562使从该通气孔525取入的冷却空气在第2收纳部52内循环。
另外,如图6所示,在安装侧壳体52A上形成有贯插孔526,该贯插孔526的周缘部突出,供管道部件54的一部分贯插。该贯插孔526形成为位于光学装置34(参照图1)的下方。
如前所述,冷却风扇53R、53G、53B是叶片式风扇,并且,如图5所示地具有圆柱部531和突出部532,所述圆柱部531收纳叶片,并在一侧的侧面上形成有进气口53i,所述突出部532从圆柱部531突出,并形成有排出口(省略图示)。
冷却风扇53R、53G、53B在循环风扇561、562的+X方向上,按照靠近循环风扇561,562的顺序而以冷却风扇53B、冷却风扇53G、冷却风扇53R的方式进行配置。
另外,冷却风扇53R、53G、53B以叶片的旋转中心轴53j沿着Z方向、进气口53i朝向罩侧壳体52B侧(底面部523侧)、排出口朝向+Y侧的方式进行配置。即,循环风扇561、562和冷却风扇53R、53G、53B被配置成各自的旋转中心轴56j、53j沿着相同的方向。
如图5所示,送风风扇41和管道部件411安装于辅助安装部527a。
送风风扇41是两侧具有进气口41i的叶片式风扇,被配置成叶片的旋转中心轴41j沿着Z方向。并且,在辅助安装部527a,以与+Z侧的进气口41i对置的方式形成有开口部5271a(参照图6)。并且,空气从辅助罩部527b的前述的开口部5271b流入-Z侧的进气口41i。
另外,如图6所示,在辅助安装部527a形成有流出口5272,该流出口5272的周缘部朝+Z方向突出,被引导至管道部件411的冷却空气在该流出口5272流出。该流出口5272形成为位于偏振光转换元件325(参照图1)的下方。
如前所述,管道部件54形成为将从冷却风扇53R、53G、53B排出的冷却空气分别引导至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管道部件54具有:将从冷却风扇53R排出的冷却空气引导至光调制装置341R的流路形成部54R、将从冷却风扇53G排出的冷却空气引导至光调制装置341G的流路形成部54G、以及将从冷却风扇53B排出的冷却空气引导至光调制装置341B的流路形成部54B。
如图5所示,各流路形成部54R、54G、54B在从各冷却风扇53R、53G、53B的排出口沿着上表面部521延伸之后,如图6所示地以位于安装侧壳体52A的贯插孔526内的方式折曲,并且,以位于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的下方的方式朝向+Z方向延伸。
图7是示出卸下罩侧壳体52B后的状态下的第2收纳部52以及配置于第2收纳部52内的部件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在第2收纳部52中的密闭空间100设置有流路7R、7G、7B,所述流路7R、7G、7B将由循环风扇56循环的冷却空气分别引导至各冷却风扇53R、53G、53B。
流路7R、7G、7B是利用设置于第2收纳部52内的分隔部将第2收纳部52内分隔而形成的。作为该分隔部,采用了设置于安装侧壳体52A的多个肋71、设置于罩侧壳体52B的多个肋72(参照图6)、以及冷却风扇53G、53B的圆柱部531。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流路7B在循环风扇561的+X侧、且在Y方向上的循环风扇561的大致中央与+Y侧的侧面部522、524(侧面部524参照图6)之间具有流入口,并以朝向冷却风扇53B的进气口53i的方式形成。流路7G位于流路7B的-Y侧,在循环风扇561、562的+X侧具有流入口,并以朝向冷却风扇53G的进气口53i的方式形成。并且,流路7R位于流路7G的-Y侧,在循环风扇562的+X侧具有流入口,并以朝向冷却风扇53R的进气口53i的方式形成。
由循环风扇56循环的冷却空气被引导至流路7R、7G、7B并被取入到冷却风扇53R、53G、53B中,经由管道部件54被输送至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然后,如前所述,对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进行了冷却而变暖的空气被吸热部55吸热,并利用散热装置6散热。
温度检测部57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如图5所示,配置于循环风扇562附近的流路7R内。
这样,冷却风扇53、循环风扇56和温度检测部57被收纳于第2收纳部52中的密闭空间100。并且,安装于辅助安装部527a的送风风扇41以及配置于送风风扇41的+X侧的送风风扇42成为配置于密闭空间100的外侧的电子部件。
在此,对中转部8详细进行说明。
图8是中转部8的立体图,其中,(a)是从密闭空间100侧观察的图,(b)是从密闭空间100的外侧观察的图。
如图8所示,中转部8具备俯视观察时为矩形状的双面基板81、以及覆盖双面基板81的端面的弹性部件82。
双面基板81是在双面形成有布线图案的电路基板,在处于密闭空间100侧的内表面811上安装有作为连接部件的多个连接器811Cn,在处于密闭空间100侧的相反侧的外表面812上安装有作为连接部件的连接器812Cc和多个连接器812Cf。
多个连接器811Cn是分别与配置于第2收纳部52中的密闭空间100的多个电子部件(冷却风扇53R、53G、53B、循环风扇561、562以及温度检测部57)连接的连接器,与各电子部件的线缆的连接器嵌合。连接器812Cc是与控制部10连接的连接器,与和控制部10连接的线缆的连接器嵌合。多个连接器812Cf是分别与送风风扇41、42连接的连接器,与送风风扇41、42的线缆的连接器嵌合。
如图5、图7所示,在中转部8,双面基板81相对于安装侧壳体52A的上表面部521立起,并配置于第2收纳部52的-Y侧的侧面部522、524的内侧。并且,如图4所示,中转部8封闭切口5242(开口部)。另外,中转部8在Y方向上被配置在送风风扇41及配置于送风风扇41的+X侧的送风风扇42、与冷却风扇53之间,另外,双面基板81相对于外装壳体2的底面2D也立起地进行配置。
如图7所示,多个连接器811Cn沿X方向配设,并且被配置在使得所连接的各线缆的连接器能够从罩侧壳体52B侧(-Z侧)装拆的方向上。
如图5所示,连接器812Cc和多个连接器812Cf沿X方向配设,并且,如图4所示,连接器812Cc和多个连接器812Cf从罩侧壳体52B的切口5242露出。并且,连接器812Cc被配置在使得控制部10的线缆的连接器能够从安装侧壳体52A侧(+Z侧)装拆的方向上,多个连接器812Cf被配置在使得送风风扇41、42的线缆的连接器能够从罩侧壳体52B侧(-Z侧)装拆的方向上。这样,即使对于配置于密闭空间100的外侧的电子部件(送风风扇41、42),中转部8也能对其与控制部10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转。
另外,如图7所示,在安装侧壳体52A,在上表面部521的内表面上的中转部8附近,与各连接器811Cn相对应地标记有刻印Ma。该刻印Ma构成为,标记有与电子部件相对应的文字等,以确定与各连接器811Cn连接的电子部件,从而使组装作业员不会错误地连接。
另外,如图5所示,在罩侧壳体52B,在底面部523的外表面上的切口5242附近,与各连接器812Cc、812Cf相对应地标记有刻印Mb。该刻印Mb构成为,标记有与电子部件相对应的文字等,以确定与各连接器812Cc、812Cf连接的电子部件,从而使组装作业员不会错误地连接。
弹性部件82由弹性体(elastomer)等形成,如图8所示地具有框部820和突起部821。
框部820形成为在内表面侧具有槽以供双面基板81的4个边插入,并覆盖包括双面基板81的端面在内的周缘部。另外,如图8的(b)所示,在外表面812侧,框部820不限于周缘部,而是形成为广阔的区域直至连接器812Cc、812Cf附近。
突起部821以从框部820突出的方式形成于当被配置到第2收纳部52内时处于上表面部521侧的边以及处于底面部523侧的边上。另外,弹性部件82不限于弹性体,也可以是由具有弹性且能够保持密闭空间100的密闭性的其他部件、例如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组合而成的密封部件等。
接下来,对中转部8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
返回图7,在安装侧壳体52A,在-Y侧的侧面部522形成有用于支承中转部8的一对支承部528。另外,如前所述,在罩侧壳体52B上形成有一对突起部5231(参照图6)。
图9是中转部8附近的第2收纳部52的剖视图。
如图7、图9所示,中转部8以支承于安装侧壳体52A的上表面部521、一对支承部528和一对突起部5231的方式配置于第2收纳部52内。并且,在图9中,对一对支承部528中的一方省略了图示。
一对支承部528形成为设置有槽,所述槽能够供中转部8的X方向的两侧端部插入,并限制中转部8的X方向上的移动。具体而言,一对支承部528中的各支承部具有从侧面部522离开规定的距离的板状部、以及连接该板状部和侧面部522的连接部。
一对突起部5231形成为支承一对支承部528处配置的中转部8的-Z侧。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各突起部5231形成为,从罩侧壳体52B的侧面部524隔开规定的距离,沿与侧面部524交叉的方向延伸。另外,各突起部5231的与侧面部524对置的端面5231s以越离开底面部523、越远离侧面部524的方式倾斜。
在中转部8,一方的突起部821与上表面部521的内表面抵接,将X方向的两侧端部插入到一对支承部528而被配置于安装侧壳体52A,通过将罩侧壳体52B螺钉固定于安装侧壳体52A,使另一方的突起部821和框部820与一对突起部5231的端面5231s抵接而固定于第2收纳部52内。由于中转部8的-Z侧的端部与倾斜的端面5231s抵接,因此,中转部8的-Z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并且抑制了向内侧的倾倒,弹性部件82与侧面部522、524紧贴地配置。
这样,无需使用螺钉等,就能够使中转部8被安装侧壳体52A和罩侧壳体52B夹持而配置于第2收纳部52。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构成为能够从外装壳体2的底面2D侧将第2收纳部52的罩侧壳体52B卸下。
图10是从底面2D侧观察投影仪1的立体图,其中,(a)是将盖部件23卸下后的状态的图,(b)是(a)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10所示,在外装壳体2的底面2D上设置有露出用开口部2a,该露出用开口部2a使内部的一部分露出,该露出用开口部2a被盖部件23封闭。盖部件23借助螺钉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被固定于外装壳体2的主体侧。
并且,第2收纳部52被配置成,当卸下盖部件23时,罩侧壳体52B从露出用开口部2a露出。换而言之,第2收纳部52的罩侧壳体52B的底面部523与盖部件23的内表面对置地配置。
如图10的(a)所示,露出用开口部2a形成为供罩侧壳体52B、送风风扇41、42、管道部件411和连接器812Cf露出的大小。
在将该盖部件23卸下后的状态下,如果将送风风扇42的线缆的连接器从连接器812Cf中拔出,则能够取出送风风扇42,如果卸下管道部件411,将送风风扇41的线缆的连接器从连接器812Cf中拔出,则能够取出送风风扇41。
这样,投影仪1构成为,通过卸下盖部件23,能够卸下配置于密闭空间100的外侧的送风风扇41、42。
图11是从底面2D侧观察投影仪1的立体图,其中,(a)是将盖部件23和罩侧壳体52B卸下后的状态的图,(b)是(a)中的B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11所示,投影仪1中,当卸下盖部件23后再卸下罩侧壳体52B时,管道部件54以及配置于第2收纳部52内的多个电子部件露出。另外,虽然在图11中没有图示,但当卸下罩侧壳体52B时,多个连接器811Cn(参照图9)也露出,因此,能够将这些电子部件卸下。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下述效果。
(1)由于循环冷却装置5是利用中转部8形成密闭空间100的结构,因此,与将线缆从密闭空间100的内侧遍及外侧地进行布线的结构相比,可以不再需要填充线缆的贯插孔与线缆之间的间隙的部件,能够实现线缆的布线处理等的简化。由此,投影仪1具备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的循环冷却装置5,能够在防止外部的灰尘附着于密闭空间100内的冷却对象的情况下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另外,中转部8在双面基板81的内表面811设置有连接器811Cn,在外表面812设置有连接器812Cc、812Cf,由此与控制部10连接。由此,无需将投影仪1分解至控制部10露出,而是通过分解成内表面的连接器811Cn露出,就能够容易地将配置于第2收纳部52的冷却风扇53、循环风扇56和温度检测部57取出。由此,能够实现冷却风扇53、循环风扇56和温度检测部57的修理和更换作业的简化。
(2)由于中转部8具备弹性部件82,因此,即使在双面基板81由于制造时的切断加工等而被加工得从端面容易产生尘埃的情况下,由于弹性部件82覆盖该端面,因此,能够防止来自中转部8的尘埃的产生。另外,由于弹性部件82与第2收纳部52紧贴,因此,能够可靠地封闭第2收纳部52的切口5242(开口部),能够可靠地形成密闭空间100。
(3)由于循环冷却装置5具备循环风扇56,因此,能够积极地将冷却气体供给到第2收纳部52内,从而能够实现对冷却对象的更加高效的冷却。
(4)由于利用双面基板81将配置于密闭空间100的外侧的送风风扇41、42与控制部10电连接,因此,对于这些电子部件,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修理和更换。
另外,如果卸下盖部件23,则能够卸下送风风扇41、42,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这些电子部件的修理和更换。
(5)密闭壳体由第1收纳部51和第2收纳部52构成。由此,即使构成为将冷却对象和冷却风扇53配置于分离的位置,也能够抑制密闭壳体的大型化并容易地形成密闭壳体。由此,能够提高冷却风扇53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能够抑制大型化地构成循环冷却装置5。
(6)中转部8被安装侧壳体52A和罩侧壳体52B夹持而配置于第2收纳部52。由此,无需使用螺钉等固定部件,就能够将中转部8配置于规定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能够实现中转部8和第2收纳部52的小型化。
(7)由于构成为当卸下盖部件23时,罩侧壳体52B露出,因此,用户通过卸下罩侧壳体52B,能够使配置于第2收纳部52内的电子部件以及连接器811Cn露出,能够容易地进行该电子部件的修理和更换作业。
(8)双面基板81被配置成相对于外装壳体的底面2D立起,因此,能够抑制第2收纳部的沿该底面2D的方向的大型化,并且能够提高配置中转部8的位置的自由度。
(变形例)
并且,也可以如下面这样变更上述实施方式。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中转部8的双面基板81相对于安装侧壳体52A的上表面部521立起,中转部8被配置成被安装侧壳体52A和罩侧壳体52B夹持,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的形态。例如,也可以形成下述这样的形态:在安装侧壳体52A的上表面部521设置开口部,以封闭该开口部的方式形成中转部,并将该中转部螺钉固定于上表面部521。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构成为,露出用开口部2a设置于底面2D,能够从该露出用开口部2a来更换第2收纳部52内的电子部件,但是,也可以以下述方式来构成投影仪:在其它的面、例如后表面2B或侧面2R、2L上形成露出用开口部,从该露出用开口部来更换配置于密闭空间中的电子部件。
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构成为,在底面2D的一部分设置有露出用开口部2a,利用盖部件23来封闭该露出用开口部2a。即,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构成为盖部件23形成底面2D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形成为盖部件23形成整个底面2D的形态。
也可以形成为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盖部件23和罩侧壳体52B(都参照图11)一体化的结构。
图12是用于对变形例的投影仪9进行说明的图。如图12所示,投影仪9具备多个冷却风扇153、第2收纳部152、中转部18和盖体123。在投影仪9的外装壳体90的底面90D上设置有露出用开口部91,该露出用开口部91使内部的一部分露出。盖体123封闭露出用开口部91。第2收纳部152具有安装侧壳体152A和罩侧壳体152B,罩侧壳体152B与盖体123一体化。第2收纳部152被配置成,安装侧壳体152A的内部从露出用开口部91露出。
图13是从投影仪9的内表面侧的方向观察的盖体123的立体图。如图13所示,关于盖体123,罩侧壳体152B设置于内表面侧,当利用螺钉安装于外装壳体90的主体侧时,安装侧壳体152A与罩侧壳体152B嵌合。另外,中转部18被安装侧壳体152A和罩侧壳体152B夹持。
根据该变形例的结构,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并实现第2收纳部152的形成和中转部18的固定。另外,用户通过卸下盖体123,能够使配置于安装侧壳体152A内的冷却风扇153以及配置于双面基板181的内表面侧的连接部件露出,因此,能够实现对冷却风扇153等的修理和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简化。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也可以形成为盖体123形成外装壳体90的整个底面90D的形态。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循环冷却装置5具备3个冷却风扇53R、53G、53B,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具备除此之外的数量的冷却风扇的结构。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与3个冷却对象(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相同数量的冷却风扇53R、53G、53B,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冷却对象的数量与冷却风扇的数量不同的结构。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循环冷却装置5具备2个循环风扇561、562,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具备除此之外的数量的循环风扇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形成为不具备循环风扇的结构。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循环风扇561、562和冷却风扇53R、53G、53B被配置成各自的旋转中心轴56j、53j沿着相同的方向,但是,也可以是配置成沿着不同的方向的形态。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循环风扇和冷却风扇配置成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和冷却风扇旋转中心轴沿着不同的方向,如图12所示,对于多个冷却风扇153,可以形成为具有彼此的旋转中心轴沿着不同的方向的冷却风扇153。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中转部8构成为对冷却风扇53等电子部件与控制部10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转,但是,也可以应用于对光调制装置341与控制部10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转的结构。即,也能够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构成具备将光调制装置341的柔性电路基板与控制部10电连接的中继基板、以及弹性部件的中转部,该中转部形成密闭结构的一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双面基板81的一方的面(内表面811)处于密闭空间100侧,另一方的面(外表面812)处于密闭空间100的外侧,但是,也可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双面基板(中继基板)贯插于密闭壳体,包括中继基板的两面的一部分配置于密闭空间100的外侧。即,也可以在密闭壳体的供中继基板贯插的孔与中继基板之间配置弹性部件,由此来构成密闭空间100。在该结构中,在中继基板的位于密闭空间100内的部位连接有密闭空间100内的冷却风扇53等,在中继基板的位于密闭空间100外的部位连接有控制部10。另外,该结构也可以应用于采用将光调制装置341的柔性电路基板和控制部10电连接的中继基板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光调制装置341作为冷却对象,但是,不限于光调制装置341,也可以将其他部件,例如偏振光转换元件325作为冷却对象。另外,光学单元3也可以构成为具备相位差板、以及对光的相位的偏差进行补偿的补偿元件等,也可以将该相位差板和补偿元件等作为冷却对象来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收纳部52中,也可以构成为在除中转部8外的安装侧壳体52A与罩侧壳体52B卡合的部位之间介有垫层材料。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采用了透过型的液晶面板作为光调制装置,但也可以利用反射型液晶面板。
另外,关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341,虽然采用使用与R光、G光和B光相对应的3个光调制装置341R、341G、341B的所谓的3板方式,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单板方式,或者,还能够应用于具备2个或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
另外,作为光调制装置,还可以利用微镜型的光调制装置,例如DMD(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元件)等。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备2个光源装置31A、31B,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具备1个或3个以上的光源装置。另外,光源装置并不限于使用放电型的光源311的光源,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的光源、使用发光二极管、激光等固体光源的光源。

Claims (9)

1.一种投影仪,其具备光源和光调制装置,对图像进行投影,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备:
循环冷却装置,其具有在内部收纳冷却对象的密闭壳体,通过使冷却气体在所述密闭壳体内循环而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控制部,其配置于所述循环冷却装置的外侧,对该投影仪进行控制;以及
外装壳体,其构成外装并收纳所述循环冷却装置和所述控制部,
所述循环冷却装置具备:
冷却风扇,其配置于所述密闭壳体内,将冷却气体输送至所述冷却对象;
吸热部,其吸收对所述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后的气体的热;以及
中转部,其与所述密闭壳体一起形成密闭空间,对所述冷却风扇与所述控制部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转,
所述中转部具备双面基板,该双面基板具有在处于所述密闭空间侧的内表面上与所述冷却风扇电连接的连接部件、以及在处于所述密闭空间侧的相反侧的外表面上与所述控制部电连接的连接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转部具备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覆盖所述双面基板的端面,并与所述密闭壳体紧贴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冷却装置还具备循环风扇,所述循环风扇配置于所述密闭空间,使被所述吸热部吸热后的冷却气体在所述密闭壳体内循环,
所述双面基板具有在所述内表面上与所述循环风扇电连接的连接部件,对所述循环风扇与所述控制部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转。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密闭空间的外侧的电子部件,
所述双面基板具有在所述外表面上与所述电子部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对所述控制部和所述电子部件之间进行电气中转。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闭壳体由下述部分构成:
第1收纳部,其收纳所述冷却对象;和
第2收纳部,其收纳所述冷却风扇并具有被所述中转部封闭的开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收纳部具备安装侧壳体和罩侧壳体,在所述安装侧壳体安装有所述冷却风扇,所述罩侧壳体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安装侧壳体并与所述安装侧壳体一起收纳所述冷却风扇,
所述中转部被所述安装侧壳体和所述罩侧壳体夹持而配置于所述第2收纳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壳体具有使内部的一部分露出的露出用开口部、和封闭所述露出用开口部的盖部件,
所述第2收纳部被配置成,通过卸下所述盖部件而使所述罩侧壳体从所述露出用开口部露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壳体具有使内部的一部分露出的露出用开口部、和与所述罩侧壳体一体并封闭所述露出用开口部的盖体,
所述第2收纳部被配置成,所述安装侧壳体的内部从所述露出用开口部露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壳体具有底面,所述底面与载置该投影仪的载置面对置,
所述中转部被配置成,所述双面基板相对于所述底面立起。
CN201610258467.5A 2015-05-26 2016-04-22 投影仪 Active CN1062002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6179 2015-05-26
JP2015-106179 2015-05-26
JP2016-006849 2016-01-18
JP2016006849A JP6651862B2 (ja) 2015-05-26 2016-01-18 プロジェク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00227A true CN106200227A (zh) 2016-12-07
CN106200227B CN106200227B (zh) 2018-02-27

Family

ID=57397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58467.5A Active CN106200227B (zh) 2015-05-26 2016-04-22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667926B2 (zh)
CN (1) CN10620022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5102A (zh) * 2018-09-26 2020-04-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12748628A (zh) * 2019-10-31 2021-05-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13747699A (zh) * 2020-05-28 2021-12-03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2824B2 (ja) * 2016-01-20 2020-03-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照明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003563B2 (ja) * 2017-10-18 2022-0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2424688B (zh) * 2018-05-25 2022-03-01 夏普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WO2019225013A1 (ja) * 2018-05-25 2019-11-28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CN111198471B (zh) * 2018-11-20 2021-06-08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5837A (zh) * 2006-08-31 2008-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JP2009133988A (ja) * 2007-11-29 2009-06-18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WO2010116444A1 (ja) * 2009-03-30 2010-10-14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1968601A (zh) * 2009-07-27 2011-02-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
WO2015008485A1 (ja) * 2013-07-19 2015-01-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密閉筐体の冷却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9784B2 (ja) * 2007-11-29 2010-06-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US20110032489A1 (en) * 2008-06-13 2011-02-10 Takayuki Kimoto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7577110A (zh) * 2013-12-11 2018-01-12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冷却系统、照明光学系统、投影式显示设备,和冷却方法
US20170052434A1 (en) * 2014-04-30 2017-02-23 Nec Display Solution, Ltd. Structure for cooling an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5837A (zh) * 2006-08-31 2008-03-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JP2009133988A (ja) * 2007-11-29 2009-06-18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WO2010116444A1 (ja) * 2009-03-30 2010-10-14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1968601A (zh) * 2009-07-27 2011-02-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
WO2015008485A1 (ja) * 2013-07-19 2015-01-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密閉筐体の冷却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5102A (zh) * 2018-09-26 2020-04-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13917774A (zh) * 2018-09-26 2022-01-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13917775A (zh) * 2018-09-26 2022-01-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13917774B (zh) * 2018-09-26 2023-11-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13917775B (zh) * 2018-09-26 2023-11-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12748628A (zh) * 2019-10-31 2021-05-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13747699A (zh) * 2020-05-28 2021-12-03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
CN113747699B (zh) * 2020-05-28 2023-11-21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维护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67926B2 (en) 2017-05-30
US20160353067A1 (en) 2016-12-01
CN106200227B (zh) 2018-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00227A (zh) 投影仪
US6450646B1 (en) Display unit
US6428170B1 (en) Optical projector with image enlarging and projecting capability and heat insulating and cooling means
KR100643977B1 (ko) 광학 장치 및 이 광학 장치를 구비한 프로젝터
US8511833B2 (en)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KR20000056980A (ko) 디스플레이 광학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8058626A (ja) プロジェクタ
US7806532B2 (en) Projector for projecting an optical image formed by light modulated by a light modulating device
US20140375964A1 (en) Lighting unit and image projector
US7073912B2 (en) Optical parts casing and projector
JPH10221779A (ja) 映像表示装置
CN106200218A (zh) 投影仪
US6462804B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its cooling method
US6568813B1 (en) Projector having an upper cooling fan
JP4572158B2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6908140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205787555U (zh) 投影仪
US20100060862A1 (en) Video projector
US20050007556A1 (en)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JP2008281797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0305470A (ja) 表示装置
US20080088803A1 (en) Lamp cooling apparatus and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EP2816406B1 (en) Image projector comprising a cooling system
JP2003057755A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5114997A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リアプロジェ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