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31858A - 车辆用灯具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31858A
CN113631858A CN202080025780.9A CN202080025780A CN113631858A CN 113631858 A CN113631858 A CN 113631858A CN 202080025780 A CN202080025780 A CN 202080025780A CN 113631858 A CN113631858 A CN 1136318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planar light
source body
pressing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57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31858B (zh
Inventor
竹田新
伊东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631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18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318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18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5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aesthetic compon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corative trim, partition wall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1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F21S43/13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 F21S43/14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 F21S43/145Surface emitters, e.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OL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1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F21S43/19Attachment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具备:灯具外壳(4),包括具有开口的灯壳体(2)与封堵开口的罩(3),内部空间形成为灯室(5);以及面状光源体(14),配置于灯室,能够弯曲且自发光,面状光源体以弯曲的状态配置于灯室,面状光源体以与厚度方向以及弯曲宽度方向都正交的方向为长度方向,面状光源体的宽度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为最大或者最小。

Description

车辆用灯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关于具有面状光源体的车辆用灯具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灯具中,有时使用有机EL面板(有机电致发光面板)等面状光源体作为光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面状光源体中,除了有机EL面板之外,还存在发光二极管(LED)被导电层、膜夹持而具有弯曲性的构成的类型。这些面状光源体是面发光的自发光型的光源,也存在具有弯曲性的类型,近年来,正在推进使用了这些面状光源体的车辆用灯具的开发。
这种面状光源体大多在由灯壳体与罩形成的内部空间即灯室中以弯曲的状态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741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使用了面状光源体的车辆用灯具中,在如上述那样将面状光源体以弯曲的状态配置的情况下,例如若向接近罩的方向弯曲,则有弯曲而向罩侧突出的部分与罩干扰而不能确保面状光源体的适当的配置状态的隐患。
另一方面,若为了避免与罩的干扰而减小面状光源体整体的左右的宽度,则出射面积大幅减少,有可能无法对于从车辆用灯具出射的光确保足够的光量。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使从面状光源体出射的光量大幅降低地确保面状光源体的适当的配置状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具备:灯具外壳,其包括具有开口的灯壳体与封堵所述开口的罩,内部空间形成为灯室;以及面状光源体,其配置于所述灯室,能够弯曲且自发光,所述面状光源体以弯曲的状态配置于所述灯室,所述面状光源体以与厚度方向以及弯曲宽度方向都正交的方向为长度方向,所述面状光源体的宽度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为最大或者最小。
由此,面状光源体在沿规定的弯曲方向弯曲的状态下难以干扰罩,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发光的部分的宽度不同。
第二,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所述面状光源体以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向接近所述罩的方向弯曲的状态配置,所述面状光源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宽度设为最大,长度方向上的中间的宽度设为最小。
由此,面状光源体的宽度最小的中间部分以接近罩的状态配置,因此中间部分难以与罩干扰。
第三,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所述面状光源体以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向远离所述罩的方向弯曲的状态配置,所述面状光源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宽度设为最小,长度方向上的中间的宽度设为最大。
由此,面状光源体的宽度最小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以接近罩的状态配置,因此该端部难以与罩干扰。
第四,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面状光源体设置出射光的发光部与不出射光的非发光部,所述非发光部设于所述面状光源体中的弯曲率为最大的部分。
由此,难以在发光部产生弯曲所带来的负载。
第五,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所述面状光源体前后分离地配置多个,所述多个面状光源体以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状态随着向来自所述面状光源体的光的出射方向去而位于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
由此,从多个面状光源体分别朝向后方出射的光难以被位于后侧的面状光源体遮蔽。
第六,另一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具备:多个面状光源体,具有出射光的发光部与位于所述发光部的至少外周侧的非发光部,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且能够弯曲;以及固定基体,其具有分别固定所述多个面状光源体的多个固定部,由所述固定部遮蔽所述发光部的一部分,在至少两个所述面状光源体中,由所述固定部遮蔽的所述发光部的面积不同。
由此,可在被固定部遮蔽的发光部的面积不同的状态下配置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的至少两个面状光源体。
第七,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固定部形成有供所述面状光源体的端部插入的狭缝。
由此,面状光源体通过插入于狭缝而固定于固定基体。
第八,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设置按压所述面状光源体的一部分的按压部,所述面状光源体的外周部由多个边部构成,至少一个所述边部由所述固定部固定,其他至少一个所述边部由所述按压部按压。
由此,面状光源体以至少一个边部被固定部固定\其他至少一个边部被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按压的状态配置。
第九,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设置分别具有所述按压部的多个按压基体,所述边部被分别设于所述按压基体的所述按压部以从两侧夹住的状态按压。
由此,面状光源体由固定基体与多个按压基体保持。
第十,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由所述按压部遮蔽所述发光部的一部分,在至少两个所述面状光源体中,由所述按压部遮蔽的所述发光部的面积不同。
由此,由按压部遮蔽发光部的一部分,在至少两个面状光源体中成为由按压部遮蔽的发光部的面积不同的状态。
第十一,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面状光源体弯曲的状态下,所述边部被所述按压部按压。
由此,面状光源体在弯曲的状态下被固定基体与按压基体保持。
第十二,又一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具备:面状光源体,其具有电极部,能够弯曲且自发光;导电性膜,其连接于所述电极部;以及柔性印刷布线板,从所述面状光源体的相反侧连接于所述导电性膜,经由所述导电性膜向所述面状光源体供给电流,所述面状光源体、所述导电性膜及所述柔性印刷布线板在连接的状态下至少弯曲一部分,设有将所述面状光源体、所述导电性膜及所述柔性印刷布线板的至少弯曲的部分以从两侧夹住的状态按压的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
由此,面状光源体、导电性膜与柔性印刷布线板的至少弯曲的部分被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以从两侧夹住的状态按压,在弯曲的部分,导电性膜与柔性印刷布线板相对于面状光源体难以剥离。
第十三,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面状光源体的外周部设置直线部与曲线部,所述直线部被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按压。
由此,能够将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形成为与直线部的形状相应的简单的形状。
第十四,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所述面状光源体的外周部由多个边部构成,由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按压一个所述边部。
由此,不会成为面状光源体的整周被按压的状态,因此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可以较小,并且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的配置空间变小。
第十五,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所述面状光源体形成为具有长边方向与短边方向的形状,所述面状光源体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所述边部被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按压。
由此,面状光源体中被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按压的部分的长度变长。
第十六,在上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中,优选的是,所述面状光源体以弯曲的状态配置,在所述面状光源体的设为最大的弯曲率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连接有所述导电性膜。
由此,在面状光源体的设为最大的弯曲率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连接导电性膜,并且柔性印刷布线板连接于导电性膜,因此难以产生导电性膜与柔性印刷布线板相对于面状光源体的剥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面状光源体向规定的弯曲方向弯曲的状态下,难以与罩干扰,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发光的部分的宽度不同,因此无需大幅降低从面状光源体出射的光量,就能够确保面状光源体的适当的配置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至图14一同示出本发明车辆用灯具的实施方式,本图是以将罩与灯具单元从灯壳体分离的状态表示的车辆用灯具的立体图。
图2是灯具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面状光源体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在面状光源体经由导电性膜连接有柔性印刷布线板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
图5是表示面状光源体的配置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面状光源体的配置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面状光源体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面状光源体被按压部按压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灯具单元配置于灯室之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在面状光源体弯曲的状态下示出在面状光源体经由导电性膜连接有柔性印刷布线板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在面状光源体倾斜的状态下发光部的一部分被第一按压部与固定部遮蔽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12是表示在面状光源体未倾斜的状态下发光部的一部分被第一按压部与固定部遮蔽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13是表示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设为最大宽度的面状光源体的例子的后视图。
图14是概念地示出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设为最大宽度的面状光源体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添附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车辆用灯具的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适用于将本发明车辆用灯具配置于车身的后端部的尾灯等车辆用灯具。另外,本发明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前照灯、尾灯、示廓灯、转向信号灯、刹车灯、日间行车灯、转向灯、应急灯、位置灯、后照灯、雾灯或者作为它们的组合的组合灯等各种车辆用灯具。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车辆用灯具配置于车身的后端部的状态示出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但是,以下所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是为了方便说明,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另外,以下示出了作为光源使用了有机电致发光面板的车辆用灯具的例子,但有机电致发光面板也包含显示文字、图形等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
<车辆用灯具的整体构成>
首先,对车辆用灯具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车辆用灯具1、1例如分别安装配置于车身的后端部的左右两端部。
车辆用灯具1例如具备在后方以及侧方开口的灯壳体2与封堵灯壳体2的后方开口2a的透明的罩3(参照图1以及图2)。另外,灯壳体2也可以形成为仅向后方开口的形状。
由灯壳体2与罩3构成灯具外壳4,灯具外壳4的内部空间形成为灯室5。灯壳体2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开口,该内侧的开口形成为侧方开口2b。
灯壳体2具有底面部6、前面部7、顶面部8与周状部9,底面部6与顶面部8位于上下对置的位置,前面部7的上下两端部分别与顶面部8的前端部与底面部6的前端部连续。周状部9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的一方开口的コ字状,各部与底面部6、前面部7及顶面部8的各端部连续。
通过在底面部6设置台阶,形成在上方以及侧方开口2b侧开口的退避用空间10。
在灯室5配置灯具单元11。灯具单元11具有伸出部12、内透镜13、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及第二面状光源体15。
伸出部12具有固定基体16、顶面基体17、前面基体18及按压基体19、19、19。另外,在伸出部12中,固定基体16与前面基体18也可以一体地形成,顶面基体17与前面基体18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固定基体16、顶面基体17与前面基体18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固定基体16形成为朝向上下方向的板状,形成为比灯壳体2的底面部6小一圈的形状。在固定基体16前后分离地形成有固定部20、20、20。固定部20具有沿大致左右延伸并上下贯通的狭缝20a,是包含狭缝20a与狭缝20a的前后的部分的部分。
顶面基体17形成为比灯壳体2的顶面部8小一圈的形状。顶面基体17位于与固定基体16上下对置的位置。
前面基体18形成为比灯壳体2的前面部7小一圈的形状。前面基体18的上下两端部分别与顶面基体17的前端部和固定基体16的前端部连续。
按压基体19具有朝向大致左右方向的板状的壁面部21、从壁面部21的前后两端部分别在侧方向相反方向突出的第一按压部22以及第二按压部23。第一按压部22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从从壁面部21向外侧突出,第二按压部23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从上壁面部21向内侧突出。
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整体形成为曲面状的大致相同的形状,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位于最后侧且向后方变凸的形状,上下两端部位于最前侧。第一按压部2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第二按压部23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另外,按压基体19、19、19以位于最前侧的按压基体19为按压基体19A,以从前起位于第二个的按压基体19为按压基体19B,以位于最后侧的按压基体19为按压基体19C,在按压基体19C未设有第二按压部23。
内透镜13通过在透明的材料的表面实施金属蒸镀而形成,具有朝向大致左右方向的透镜部24与从透镜部24的后端部向侧方突出的按压部25。内透镜13具有按压部25,也作为按压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按压基体发挥功能。按压部25在功能上与第二按压部23相同地作为第二按压部而设置,从透镜部24突出的突出方向设为与按压基体19中的第一按压部22以及第二按压部23的从壁面部21突出的突出方向相同。在透镜部24的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面形成有例如未图示的扩散台阶。
内透镜13的除了一部分以外的部分被实施了金属蒸镀。内透镜13的未被实施金属蒸镀的部分被设为透光部13a,透光部13a例如位于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
内透镜13例如安装于伸出部12,配置于灯室5中的前端侧的位置。
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形成为相同的大小以及相同的形状。第一面状光源体14例如为有机EL面板(有机电致发光面板),被设为能够弯曲的自发光的光源。第一面状光源体14形成为纵长的上下对称的形状,上下方向设为长边方向(长度方向),左右方向设为短边方向(宽度方向),前后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参照图3)。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上缘26与下缘27分别形成为左右延伸的直线状,在左右方向上,车辆的内侧的侧缘作为第一侧缘28形成为上下延伸的直线状,在左右方向上,车辆的外侧的侧缘作为第二侧缘29形成为包含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部分的形状。
第二侧缘29的上下两端部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随着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去而接近第一侧缘28的平缓的端侧曲线部29a、29a,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为向第一侧缘28侧凸起的圆弧状的中央侧曲线部29b,端侧曲线部29a、29a与中央侧曲线部29b之间的部分分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随着相互接近而接近第一侧缘28的倾斜部29c、29c。因而,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宽度在上缘26与下缘27为最大,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为最小。另外,第一面状光源体14宽度也可以在上缘26或者下缘27的一方为最大。
第一面状光源体14形成为上述那样的形状,外周部由四个边部形成。该四个边部形成为上边部30、下边部31、第一侧边部32与第二侧边部33,上边部30是包含上缘26的部分,下边部31是包含下缘27的部分,第一侧边部32是包含第一侧缘28的部分,第二侧边部33是包含第二侧缘29的部分。
第一面状光源体14由发光部34、34与非发光部35构成,发光部34、34位于上下分离的位置。非发光部35位于发光部34、34的外周侧,由相当于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外周部的框状的外侧部35a与以左右延伸的状态位于发光部34、34间的边界部35b构成。
在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非发光部35设有用于分别向发光部34、34供给电流的电极部36、36(参照图3以及图4)。电极部36、36在第一侧边部32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外的部分上下分离地设置。在电极部36连接有导电性膜37,在导电性膜37连接有柔性印刷布线板38的一端部(参照图4)。柔性印刷布线板38连接于未图示的电源电路,从电源电路经由柔性印刷布线板38、导电性膜37及电极部36向发光部34供给电流。
导电性膜37通过在热固化性树脂中混合细微的金属粒子而形成为膜状,也称为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一般来说,利用加热器等通过热压接连接于电极部36。
第二面状光源体15例如是有机EL面板,被设为可弯曲的自发光的光源(参照图2)。第二面状光源体15形成为横长的大致矩形状,除了外周部的部分形成为发光部39,外周部形成为非发光部40。
<面状光源体的配置状态等>
接下来,对车辆用灯具1中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与第二面状光源体15的配置状态等进行说明。
第二面状光源体15例如粘附于内透镜13的内表面。在第二面状光源体15经由未图示的导电性膜连接未图示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经由柔性印刷布线板与导电性膜供给电流。
若从第二面状光源体15的发光部39出射光,则出射的光通过内透镜13的扩散台阶扩散而透过透光部13a,并通过罩3朝向外部照射。此时,从发光部39出射的光被内透镜13的透光部13a以外的部分遮蔽,仅透过了透光部13a的光通过罩3朝向外部照射。因而,通过使内透镜13所对应的实施金属蒸镀的部分为希望的范围,能够将透光部13a形成为希望的范围以及形状,能够实现与从第二面状光源体15出射的光相关的配光控制的自由度的提高。
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例如以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后方变凸的方式弯曲一部分或者整体,以弯曲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的状态前后分离地配置于灯室5(参照图5至图7)。另外,弯曲宽度方向是指将弯曲的部分(变弯的部分)中的一端与另一端连结的方向。
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在配置于灯室5的状态下,以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状态配置,被设为随着向来自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的光的出射方向(后方)去而位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的状态。因而,位于最前侧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最外侧,位于最后侧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最内侧。
关于位于最前侧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下边部31被插入于固定基体16中的最前侧的狭缝20a而固定于固定部20,第一侧边部32被内透镜13的按压部25与按压基体19A的第一按压部22以从前后夹住的状态按压,以保持于伸出部12与内透镜13的状态配置于灯室5。
在位于最前侧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保持于伸出部12与内透镜13时,在内透镜13安装于固定基体16并且下边部31固定于固定部20的状态下,将第一侧边部32贴靠于内透镜13的按压部25(参照图8)。在该状态下,使按压基体19A向接近内透镜13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侧边部32被按压部25与第一按压部22夹住而按压。若第一侧边部32被内透镜13的按压部25与按压基体19A的第一按压部22按压,则按压基体19A通过螺纹固定等适当的手段安装于固定基体16。
如上述那样,内透镜13具有按压部25,除了控制从第二面状光源体15出射的光的功能之外,还作为按压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按压基体发挥功能。因而,无需在专用的按压基体设置按压部25,能够实现减少部件数量所带来的车辆用灯具1的制造成本的减少以及构造的简化。
关于从前起位于第2个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下边部31插入于固定基体16中的从前起第2个狭缝20a而固定于固定部20,第一侧边部32被按压基体19A的第二按压部23与按压基体19B的第一按压部22以从前后夹住的状态按压,以保持于伸出部12的状态配置于灯室5。
在从前起位于第2个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保持于伸出部12时,在内透镜13与按压基体19A安装于固定基体16并且下边部31固定于固定部20的状态下,将第一侧边部32贴靠于按压基体19A的第二按压部23。在该状态下,使按压基体19B向接近按压基体19A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侧边部32被第二按压部23与第一按压部22夹住而按压。若第一侧边部32被按压基体19A的第二按压部23与按压基体19B的第一按压部22按压,则按压基体19B通过螺纹固定等适当的手段安装于固定基体16。
关于位于最后侧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下边部31插入于固定基体16中的最后侧的狭缝20a而固定于固定部20,第一侧边部32被按压基体19B的第二按压部23与按压基体19C的第一按压部22以从前后夹住的状态按压,以保持于伸出部12的状态配置于灯室5。
在位于最后侧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保持于伸出部12时,在内透镜13、按压基体19A与按压基体19B安装于固定基体16、并且下边部31固定于固定部20的状态下,将第一侧边部32贴靠于按压基体19B的第二按压部23。在该状态下,使按压基体19C向接近按压基体19B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侧边部32被第二按压部23与第一按压部22夹住而按压。若第一侧边部32被按压基体19B的第二按压部23与按压基体19C的第一按压部22按压,则按压基体19C通过螺纹固定等适当的手段安装于固定基体16。
若从如上述那样配置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出射光,则出射的光通过罩3朝向外部照射。
如上述那样,在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与第二面状光源体15保持于伸出部12或者伸出部12与内透镜13的状态下,将顶面基体17与前面基体18安装于按压基体19等规定的各部,从而构成灯具单元11。灯具单元11例如从侧方开口2b插入于灯壳体2的内部,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灯壳体2(参照图9)。
此时,灯具单元11以伸出部12中的固定基体16的上表面位于与灯壳体2中的底面部6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的状态从侧方开口2b插入。因而,即使在插入于固定基体16的狭缝20a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下边部31从固定基体16向下方突出的情况下,也由于下边部31位于形成于底面部6的退避用空间10,因此下边部31不会与底面部6接触。由此,能够顺畅并且适当地进行灯具单元11向灯室5的插入,并且能够防止第一面状光源体14相对于伸出部12的位置偏移。
通过如上述那样将在伸出部12等保持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等而构成的灯具单元11能够装卸地安装于灯壳体2,例如在关于对第一面状光源体14、第二面状光源体15的供电等产生了不良情况的情况下等,能够将灯具单元11从灯壳体2取下而进行检查、修理,能够实现维护性的提高。另外,即使在灯具单元11的一部分产生了不良情况的情况下等,也能够容易地更换灯具单元11,能够实现维护性的进一步的提高。
如上述那样,在灯壳体2上以覆盖后方开口2a的状态安装罩3,在灯壳体2安装灯具单元11与罩3,从而构成车辆用灯具1。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车辆用灯具1中,第一面状光源体14设为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后方凸起地弯曲的状态,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弯曲率为最大。在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未设有电极部36,也未连接导电性膜37以及柔性印刷布线板38(参照图10)。因而,在第一面状光源体14中弯曲率最大的部分未连接有导电性膜37以及柔性印刷布线板38。
在第一面状光源体14中弯曲率为最大的部分设于非发光部35的边界部35b。
如上述那样,第一面状光源体14以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后方凸起的方式弯曲,第二侧边部33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位于接近罩3的位置(参照图7)。
第一面状光源体14在配置于灯室5的状态下由固定基体16的固定部20固定,发光部34的一部分插入于狭缝20a,使得发光部34的一部分被固定部20遮蔽(参照图11以及图12)。此时,在至少两个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例如三个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中,成为被固定部20、20、20遮蔽的发光部34、34、34的面积不同的状态。因而,在三个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中露出的发光部34、34、34的面积不同,成为发光部34、34、34中的实质上作为出射面发挥功能的面积不同的状态。
另外,在第一面状光源体14配置于灯室5的状态下,第一侧边部32被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或者按压部25夹持而按压,发光部34的一部分被第一按压部22从后方遮蔽。此时,在至少两个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例如三个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中,成为由第一按压部22遮蔽的发光部34、34、34的面积不同的状态。因而,在三个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中露出的发光部34、34、34的面积不同,成为发光部34、34、34中的实质上作为出射面发挥功能的面积不同的状态。
例如第一面状光源体14以第一侧边部32相对于上下方向向以规定的角度例如1度左右倾斜的方向倾斜的状态固定于固定部20,并且以被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或者按压部25按压的状态保持于伸出部12或者伸出部12与内透镜13,从而配置于灯室5(参照图11)。
通过在这种倾斜的状态下将第一面状光源体14保持于伸出部12或者伸出部12与内透镜13,使得发光部34的一部分被固定部20遮蔽,并且被第一按压部22遮蔽。
但是,也可以是,第一面状光源体14以相对于上下方向不倾斜的状态固定于固定部20,并且被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或者按压部25按压,发光部34的一部分被固定部20遮蔽,并且被第一按压部22遮蔽(参照图12)。
如上述那样,在使用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的多个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的情况下,通过设为分别被固定部20、20、20遮蔽的发光部34、34、34的面积不同的状态,能够自由地设定配置于灯室5的构造的配置状态。
因而,能够确保考虑车身的形状、外观设计性而容易形成为复杂的形状的灯具外壳4的形状与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的配置状态的高协调性,在配置于包含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的灯室5的构造中的被视认性的观点上,难以产生不协调。
<总结>
在面状光源体中,有时构成为,在电极部连接导电性膜,在导电性膜上从面状光源体的相反侧连接柔性印刷布线板,经由导电性膜从柔性印刷布线板向面状光源体供给电流。导电性膜通过对热固化性树脂混合细微的金属粒子而形成为膜状,也称为各向异性导电膜(ACF: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
导电性膜一般来说利用加热器等通过热压接连接于电极部,在纵向上具有导电性,在横向上保持绝缘性,从而发挥各向异性,具有即使在横向上电极端子彼此的间隔狭窄也不会发生短路、可确保良好的连接状态的优点。
然而,在使用了面状光源体的车辆用灯具中,如上述那样,在面状光源体以弯曲的状态配置的情况下,担心在面状光源体的弯曲的部分产生压缩应力与拉伸应力,导电性膜、柔性印刷布线板相对于面状光源体容易剥离,损害从柔性印刷布线板向面状光源体的电流的稳定的供给状态。
另外,由于在车辆的行驶时产生的振动、冲击,也有导电性膜、柔性印刷布线板相对于面状光源体剥离的隐患。
因此,如上述那样,在车辆用灯具1中,第一面状光源体14、导电性膜37及柔性印刷布线板38在连接的状态下至少使一部分弯曲,并设有将第一面状光源体14、导电性膜37及柔性印刷布线板38的至少弯曲的部分以从两侧夹住的状态按压的第一按压部22以及第二按压部23、25。
因而,在弯曲的部分,导电性膜37与柔性印刷布线板38相对于第一面状光源体14难以剥离,因此能够防止导电性膜37与柔性印刷布线板38相对于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剥离,确保电流从柔性印刷布线板38向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稳定的供给状态。
另外,在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外周部设置作为直线部的第一侧边部32与具有曲线部的第二侧边部33,作为直线部的第一侧边部32被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按压。
因而,能够将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形成为与直线部的形状相应的简单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能够实现车辆用灯具1中的制造成本的减少。
而且,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外周部由作为多个边部的上边部30、下边部31、第一侧边部32、第二侧边部33构成,作为一个边部的第一侧边部32被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按压。
因而,不会成为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整周被按压的状态,因此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可以较小,并且车辆用灯具1中的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的配置空间变小,能够实现车辆用灯具1的小型化。
另外,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边部即第一侧边部32被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按压。
因而,在第一面状光源体14中被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按压的部分的长度较长,因此能够实现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配置状态的稳定化。
除此之外,第一面状光源体14在灯室5以弯曲的状态配置,在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被设为最大的弯曲率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连接有导电性膜37、37。
因而,在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被设为最大的弯曲率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连接导电性膜37、37,并且,柔性印刷布线板38、38连接于导电性膜37、37,因此难以产生导电性膜37、37与柔性印刷布线板38、38相对于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剥离。由此,能够确保导电性膜37、37与柔性印刷布线板38、38相对于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稳定的连接状态,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电流从柔性印刷布线板38、38向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供给。
然而,在配置多个面状光源体时,在使用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形状的面状光源体的情况下,面状光源体的制造成本增大,因此大多使用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的多个面状光源体。
然而,在使用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的多个面状光源体的情况下,多个面状光源体容易成为简单的配置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在内部配置多个面状光源体的灯具外壳考虑车身的形状、外观设计性而形成,因此容易形成为复杂的形状。因而,面状光源体的配置状态与灯具外壳的形状难以协调,在车辆用灯具的被视认性的观点上存在产生不协调的隐患。
因此,在车辆用灯具1中,具备具有分别固定多个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多个固定部20的固定基体16,利用固定部20遮蔽发光部34的一部分,在至少两个第一面状光源体14中成为由固定部20遮蔽的发光部34的面积不同的状态。
因而,可配置以由固定部20遮蔽的发光部34的面积不同的状态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的至少两个第一面状光源体14,因此至少两个第一面状光源体14难以成为简单的配置状态,能够不导致制造成本的高涨地提高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配置状态与灯具外壳4的形状的协调性,实现车辆用灯具1的被视认性的提高。
另外,在固定部20形成有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端部即下边部31所插入的狭缝20a。
因而,第一面状光源体14通过插入于狭缝20a而固定于固定基体16,因此能够以容易并且简单的构造进行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固定。
而且,设置作为按压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一部分的按压部的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外周部由作为多个边部的上边部30、下边部31、第一侧边部32、第二侧边部33构成,至少一个边部即下边部31被固定部20固定,其他至少一个边部即第一侧边部32被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按压。
因而,第一面状光源体14以至少一个边部即下边部31被固定部20固定、其他至少一个边部即第一侧边部32被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按压的状态配置,因此能够确保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稳定的配置状态。
另外,设置分别具有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的多个按压基体19(包含内透镜13。),第一侧边部32以被分别设于按压基体19的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从两侧夹住的状态被按压。
因而,第一面状光源体14由固定基体16与多个按压基体19保持,因此能够实现保持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构造的设计的自由度的提高。
另外,利用第一按压部22遮蔽发光部34的一部分,在至少两个第一面状光源体14中成为由第一按压部22遮蔽的发光部34的面积不同的状态。
因而,能够不导致制造成本的高涨地提高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配置状态与灯具外壳4的形状的协调性,实现车辆用灯具1的被视认性的提高。
除此之外,第一面状光源体14以弯曲的状态被第一侧边部32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按压。
因而,第一面状光源体14以弯曲的状态被固定基体16与按压基体19(包含内透镜13。)保持,因此能够实现车辆用灯具1中的多个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配置空间的有效运用,能够实现车辆用灯具1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从弯曲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发光部34出射光,因此能够实现配光图案的自由度的提高。
在车辆用灯具1中,第一面状光源体14在灯室5以弯曲的状态配置,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宽度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例如上端(上缘26)或者下端(下缘27)或者两端(上缘26以及下缘27)为最大。
因而,在第一面状光源体14向罩3侧凸起地弯曲的状态下,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弯曲而向罩3侧突出的部分难以干扰罩3,并且第一面状光源体14中的发光的部分的宽度在长度方向上不同,因此能够不使从第一面状光源体14出射的光量大幅降低地确保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适当的配置状态。
另外,第一面状光源体14以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向接近罩3的方向弯曲的状态配置,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或者两端的宽度为最大。
因而,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宽度为最小的中间部分以接近罩3的状态配置,因此中间部分与罩3难以干扰,能够有效地运用灯室5中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配置空间,在避免第一面状光源体14与罩3的干扰的基础上,能够实现车辆用灯具1的小型化。
而且,在第一面状光源体14设置出射光的发光部34与不出射光的非发光部35,作为非发光部35的一部分的边界部35b设于第一面状光源体14中的弯曲率为最大的部分。
因而,难以在发光部34产生由弯曲引起的负载,因此能够确保来自发光部34的光的良好的出射状态。
另外,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在前后分离地配置,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以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状态随着向后方去而位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
因而,从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分别朝向后方出射的光难以被位于后侧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遮蔽,因此能够实现光的照射效率的提高。
另外,在配置于车辆的前端侧的车辆用灯具1中,优选为前后分离地配置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以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状态随着向前方去而位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内侧。
通过设为这种配置状态,从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14分别朝向前方出射的光难以被位于前侧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遮蔽,因此能够实现光的照射效率的提高。
<其他>
上述示出了以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向接近罩3的方向弯曲的状态配置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宽度为最小、长度方向上的中间的宽度为最大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A(参照图13)。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第一面状光源体14A以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向远离罩3的方向弯曲的状态配置(参照图14)。
通过设为这种配置状态,第一面状光源体14A以宽度为最小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接近罩3的状态配置,因此该端部难以与罩3干扰,可有效地运用灯室5中的第一面状光源体14A的配置空间,在避免第一面状光源体14A与罩3的干扰的基础上能够实现车辆用灯具1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第一面状光源体14A中的发光的部分的宽度在长度方向上不同,因此所以能够不使从第一面状光源体14出射的光量大幅降低地确保第一面状光源体14A的适当的配置状态。
而且,上述示出了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A)的下边部31被固定部20固定且第一侧边部32被第一按压部22与第二按压部23、25按压的例子,但也可以是第一面状光源体14(14A)的上边部30、下边部31、第一侧边部32或者第二侧边部33中的某一个被固定或者按压。另外,也可以是上边部30、下边部31、第一侧边部32或者第二侧边部33中的某两个以上的边部被固定或者按压。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灯具,2…灯壳体,2b…侧方开口,3…罩,4…灯具外壳,5…灯室,14…第一面状光源体,34…发光部,35…非发光部,14A…第一面状光源体,16…固定基体,19…按压基体,20…固定部,20a…狭缝,22…第一按压部,23…第二按压部,25…第二按压部,30…上边部,31…下边部,32…第一侧边部,33…第二侧边部,36…电极部,37…导电性膜,38…柔性印刷布线板

Claims (16)

1.一种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灯具外壳,其包括具有开口的灯壳体与封堵所述开口的罩,内部空间形成为灯室;以及
面状光源体,其配置于所述灯室,能够弯曲且自发光,
所述面状光源体以弯曲的状态配置于所述灯室,
所述面状光源体以与厚度方向以及弯曲宽度方向都正交的方向为长度方向,
所述面状光源体的宽度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为最大或者最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光源体以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向接近所述罩的方向弯曲的状态配置,
所述面状光源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宽度设为最大,长度方向上的中间的宽度设为最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光源体以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向远离所述罩的方向弯曲的状态配置,
所述面状光源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宽度设为最小,长度方向上的中间的宽度设为最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面状光源体设置出射光的发光部与不出射光的非发光部,
所述非发光部设于所述面状光源体中的弯曲率为最大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光源体前后分离地配置多个,
所述多个面状光源体以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状态随着向来自所述面状光源体的光的出射方向去而位于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
6.一种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面状光源体,具有出射光的发光部与位于所述发光部的至少外周侧的非发光部,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以及相同的大小,且能够弯曲;以及
固定基体,其具有分别固定所述多个面状光源体的多个固定部,
由所述固定部遮蔽所述发光部的一部分,
在至少两个所述面状光源体中,由所述固定部遮蔽的所述发光部的面积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形成有供所述面状光源体的端部插入的狭缝。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设置按压所述面状光源体的一部分的按压部,
所述面状光源体的外周部由多个边部构成,
至少一个所述边部由所述固定部固定,
其他至少一个所述边部由所述按压部按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设置分别具有所述按压部的多个按压基体,
所述边部被分别设于所述按压基体的所述按压部以从两侧夹住的状态按压。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按压部遮蔽所述发光部的一部分,
在至少两个所述面状光源体中,由所述按压部遮蔽的所述发光部的面积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面状光源体弯曲的状态下,所述边部被所述按压部按压。
12.一种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面状光源体,其具有电极部,能够弯曲且自发光;
导电性膜,其连接于所述电极部;以及
柔性印刷布线板,从所述面状光源体的相反侧连接于所述导电性膜,经由所述导电性膜向所述面状光源体供给电流,
所述面状光源体、所述导电性膜及所述柔性印刷布线板在连接的状态下至少弯曲一部分,
设有将所述面状光源体、所述导电性膜及所述柔性印刷布线板的至少弯曲的部分以从两侧夹住的状态按压的第一按压部以及第二按压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面状光源体的外周部设置直线部与曲线部,
所述直线部被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按压。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光源体的外周部由多个边部构成,
由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按压一个所述边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光源体形成为具有长边方向与短边方向的形状,
所述面状光源体的沿长边方向延伸的所述边部被所述第一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按压部按压。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状光源体以弯曲的状态配置,
在所述面状光源体的设为最大的弯曲率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连接有所述导电性膜。
CN202080025780.9A 2019-04-01 2020-03-11 车辆用灯具 Active CN1136318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9727 2019-04-01
JP2019-069727 2019-04-01
JP2019069726 2019-04-01
JP2019-069726 2019-04-01
JP2019-069728 2019-04-01
JP2019069728 2019-04-01
PCT/JP2020/010523 WO2020203120A1 (ja) 2019-04-01 2020-03-11 車輌用灯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1858A true CN113631858A (zh) 2021-11-09
CN113631858B CN113631858B (zh) 2023-09-22

Family

ID=72667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5780.9A Active CN113631858B (zh) 2019-04-01 2020-03-11 车辆用灯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0203120A1 (zh)
CN (1) CN113631858B (zh)
WO (1) WO20202031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1297B (zh) * 2021-01-12 2021-05-25 马瑞利汽车照明系统(佛山)有限公司 具有多种灯光效果的汽车尾灯及形成各种灯光效果的方法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5392A (zh) * 2006-10-20 2008-04-23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具
CN102954419A (zh) * 2011-08-09 2013-03-06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具
JP2014103163A (ja) * 2012-11-16 2014-06-05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発光装置
JP5543228B2 (ja) * 2010-01-21 2014-07-09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面発光体を備えた車両用灯具
CN105222045A (zh) * 2014-06-02 2016-01-06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灯模块
CN105387407A (zh) * 2014-08-29 2016-03-09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CN205640625U (zh) * 2016-03-15 2016-10-1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Oled光源及车灯
CN205991408U (zh) * 2016-08-01 2017-03-01 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多片式oled屏体的汽车尾灯
JP2017208226A (ja) * 2016-05-18 2017-11-24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光源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JP2018073660A (ja) * 2016-10-31 2018-05-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CN207378741U (zh) * 2017-10-26 2018-05-18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尾灯和车辆尾灯用的oled发光单元
CN108207063A (zh) * 2014-03-10 2018-06-26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发光体和灯具
JP2018174160A (ja) * 2018-08-03 2018-11-08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灯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33158B1 (ko) * 2012-08-10 2020-07-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장치의 제작 방법
JP6204081B2 (ja) * 2013-06-19 2017-09-27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
EP3088797A4 (en) * 2013-12-25 2017-11-08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le lamp
JP2017220309A (ja) * 2016-06-03 2017-12-14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発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5392A (zh) * 2006-10-20 2008-04-23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具
JP5543228B2 (ja) * 2010-01-21 2014-07-09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面発光体を備えた車両用灯具
CN102954419A (zh) * 2011-08-09 2013-03-06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具
JP2014103163A (ja) * 2012-11-16 2014-06-05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発光装置
CN108207063A (zh) * 2014-03-10 2018-06-26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发光体和灯具
CN105222045A (zh) * 2014-06-02 2016-01-06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灯模块
CN105387407A (zh) * 2014-08-29 2016-03-09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CN205640625U (zh) * 2016-03-15 2016-10-1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Oled光源及车灯
JP2017208226A (ja) * 2016-05-18 2017-11-24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光源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CN205991408U (zh) * 2016-08-01 2017-03-01 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多片式oled屏体的汽车尾灯
JP2018073660A (ja) * 2016-10-31 2018-05-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CN207378741U (zh) * 2017-10-26 2018-05-18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尾灯和车辆尾灯用的oled发光单元
JP2018174160A (ja) * 2018-08-03 2018-11-08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灯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1858B (zh) 2023-09-22
JPWO2020203120A1 (zh) 2020-10-08
WO2020203120A1 (ja) 2020-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70906B2 (ja) 照明装置
JP6587508B2 (ja) 発光装置
US9688182B2 (en) Vehicle lamp
US9511707B2 (en) Vehicular lamp
CN113631858A (zh) 车辆用灯具
US20140085918A1 (en) Device for interior lighting in a motor vehicle
JP2014120221A (ja) 車両用前照灯
JP2020145120A (ja) 車輌用灯具
JP2007258089A (ja) 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11174170B (zh) 车辆用灯具
CN209744278U (zh) 车辆用前照灯
US10663132B2 (en) Vehicle lamp
JP5556116B2 (ja) 光源ユニットならびに照明装置
CN209744276U (zh) 车辆用前照灯
JP6259576B2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灯具
JP7165465B2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車輌用灯具
JP5615582B2 (ja) El照明器具
CN212901313U (zh) 车辆用灯具
JP6226699B2 (ja) 車両用灯具
JP6671443B2 (ja) 車両用灯具
CN212204389U (zh) 光源单元及车辆用灯具
JP5678786B2 (ja) 照明装置
JP6994893B2 (ja) 灯具
CN117651826A (zh) 灯具单元
JPWO2015041182A1 (ja) アタッチメントおよび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