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04389U - 光源单元及车辆用灯具 - Google Patents

光源单元及车辆用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04389U
CN212204389U CN202021259028.4U CN202021259028U CN212204389U CN 212204389 U CN212204389 U CN 212204389U CN 202021259028 U CN202021259028 U CN 202021259028U CN 212204389 U CN212204389 U CN 2122043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plate
light source
source unit
lamp
emit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5902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森昭贵
松永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296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6034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043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043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在发光元件被支承于金属板的光源单元中,实现其成本降低。本实用新型为在金属板(34)的第1板面(34a)固定有发光元件(32)并粘贴有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构成。这时,作为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导电层(44),为具备与发光元件(32)的灯具后方侧相邻的第1供电部(44a)和位于金属板(34)的后端面(34c)附近的第2供电部(44b)的构成。而且,发光元件(32)为经由金属线(36)与导电层(44)的第1供电部(44a)电连接的构成。并且,作为光源单元(30),为在导电层(44)的第2供电部(44b)处与电源侧连接器(60)电连接的构成。由此,可不使用焊接地构成光源单元(30),另外作为电源侧连接器(60)可使用卡缘连接器。

Description

光源单元及车辆用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光元件支承于金属板的光源单元及包括上述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灯具等的光源单元,已知在形成有导电图案的基板上安装发光元件和连接器的构成的基础上,使该连接器与电源侧连接器电连接的构成。
另一方面,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作为光源单元的构成,已知有包括用于向发光元件供给电力的供电附件,并在其连接器部与电源侧连接器电连接的构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9284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像上述以往的光源单元那样,在采用对形成有导电图案的基板安装发光元件和连接器的构成的情况下,由于需要用于该安装的焊接和回流的工序,因此花费制造成本,不能实现光源单元的成本降低。
另一方面,在作为光源单元而采用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由于花费供电附件的制造成本,所以不能实现光源单元的成本降低。
本实用新型鉴于以上情况而完成,以提供一种在发光元件支承于金属板的光源单元中,能够实现其成本降低的光源单元及包括上述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为目的。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光源单元的电连接构造进行改进而实现上述目的。
即,本实用新型的光源单元是一种包括发光元件和支承上述发光元件的金属板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元件固定于上述金属板的第1板面,
在上述金属板的第1板面上粘贴有具有沿所需方向延伸的导电层的柔性印刷布线板,
上述导电层具备与上述发光元件相邻的第1供电部和位于上述金属板的端面附近的第2供电部,
上述发光元件经由金属线与上述导电层的第1供电部电连接,
上述柔性印刷布线板以在上述导电层的第2供电部处与用于向上述光源单元供给电力的电源侧连接器电连接的方式构成。
上述“金属板”的具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仅形成为平板状,也可以对支承有发光元件及供电附件的区域之外的区域施加弯折加工或切割立起加工等。
上述“金属板”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采用铝板或铜板等。
上述“金属板”的配置朝向没有特别限定。
用于将上述“发光元件”固定于金属板的第1板面的具体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采用粘合或螺丝紧固等。
上述“柔性印刷布线板”具有沿所需方向延伸的导电层,并且只要能粘贴于金属板的第1板面,则其具体的外形现状等没有特别限定。
只要上述“导电层”具备与发光元件相邻的第1供电部和位于金属板的端面附近的第2供电部,则其具体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灯具是包括上述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包括使来自上述光源单元的发光元件的出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的反射器,
上述光源单元在上述金属板上支承于反射器,
上述电源侧连接器从灯具后方侧安装于上述金属板。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光源单元的金属板的第1板面固定有发光元件并粘贴有柔性印刷布线板。这时,柔性印刷布线板具有沿所需方向延伸的导电层,该导电层具备与发光元件相邻的第1供电部和位于金属板的端面附近的第2供电部。而且,发光元件经由金属线与导电层的第1供电部电连接。另外,柔性印刷布线板以在导电层的第2供电部处与电源侧连接器电连接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因为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不像以往那样使用焊接或供电附件地构成光源单元,所以能够实现其制造成本的降低,由此能够实现光源单元的成本降低。
另外,因为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用于向光源单元供给电力的电源侧连接器可以使用以在金属板的端部与金属板一起夹持柔性印刷布线板的方式构成的卡缘连接器,所以作为光源单元自身不需要为以往那样具备连接器的构成,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实现光源单元的成本降低。
根据这样的本实用新型,在发光元件支承于金属板的光源单元中,能够实现其成本降低。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能够不使用焊接地构成光源单元,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由热冲击等环境原因造成的劣化。
在上述构成中,进而作为柔性印刷布线板,若在绝缘膜的表面上形成有导电层的构成的基础上,采用使导电层的除第1及第2供电部之外的区域被绝缘性材料覆盖的构成,则能够消除不慎发生短路的可能性。
在上述构成中,进而,作为柔性印刷布线板的构成,如果以第2供电部侧的端部从金属板的端面突出的方式形成,则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在作为电源侧连接器使用卡缘连接器的情况下,在电源侧连接器安装于金属板时,柔性印刷布线板与金属板一起在第2供电部侧的端部被夹入,这时认为电源侧连接器的端子与金属板的端面的角部接触、其表面被削掉。并且,如果像这样端子的表面被削掉,则电源侧连接器与柔性印刷布线板的电连接可能不能顺利进行。
与此不同,如果设为柔性印刷布线板以从金属板的端面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构成,则能够通过该柔性印刷布线板的介入而使电源侧连接器的端子不接触金属板的端面的角部,由此能够预防电源侧连接器的端子的表面被削掉。因此,能够使电源侧连接器与柔性印刷布线板的电连接顺利进行。
特别是,作为电源侧连接器的构成,在其端子的表面实施有镀敷的情况下,由于可能因该镀敷剥离而造成导电率大幅降低,所以设为柔性印刷布线板以从金属板的端面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构成更有效。
这时,进而,作为柔性印刷布线板的构成,如果设为以第2供电部侧的端部绕到金属板的第2板面的方式延长形成,则能够使电源侧连接器与柔性印刷布线板的电连接在金属板的第1板面侧及第2板面侧的2处进行,由此能够使电连接更可靠地进行。
在上述构成中,进而,作为金属板,在设为具备具有第1板面的主体部、及以从该主体部的端面位置向第1板面侧弯折的方式形成的立壁部的构成的基础上,如果采用在主体部与立壁部的连接部分上形成用于将电源侧连接器与第2供电部电连接的开口部的构成,则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即,作为金属板,通过设为具备以从主体部的端面位置向第1板面侧弯折的方式形成的立壁部的构成,能够使金属板的热容量增大,由此能够提高光源单元的散热功能。
这时,因为在主体部与立壁部的连接部分上形成有开口部,所以即使形成立壁部也能够将电源侧连接器安装于主体部。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灯具作为包括这样的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还包括将来自光源单元的发光元件的出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的反射器,但光源单元在该金属板上支承于反射器,另外,电源侧连接器从灯具后方侧安装于金属板,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源侧连接器的安装作业。
在上述构成中,进而,作为反射器,在采用具备用于载置金属板的载置部和在包围该载置部的位置形成的多个卡合片的构成的基础上,如果采用金属板以与多个卡合片卡合的状态载置于载置部的构成,则能够得到如下作用效果。
即,通过使多个卡合片一边弹性变形一边将金属板按压于载置部,能够使光源单元在定位的状态下支承于反射器,因此不需要粘合工序或热铆接工序,由此能够简化作业工序。
在上述构成中,进而,如果采用多组光源单元及反射器以沿车宽方向排列的状态配置的构成,则即使缩小各组光源单元的发光输出,也能够容易地确保作为来自车辆用灯具的照射光所需要的亮度。因此,能够通过该金属板而容易地确保作为各组光源单元所需要的散热功能。而且,即使多组光源单元及反射器以沿车宽方向排列的状态配置,在各组中也能够容易地从灯具后方侧进行将电源侧连接器安装于金属板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的俯视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将上述光源单元与电源侧连接器一起表示的侧剖视图。
图4是图3的IV方向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与图4相同的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与图3相同的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与图3相同的图。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的、与图2相同的图。
图9是表示上述车辆用灯具中的灯具单元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上述灯具单元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上述灯具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为说明上述第4变形例的作用而表示上述灯具单元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与图11相同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的俯视剖视图,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在图1、图2中,以X表示的方向为“灯具前方”,以“Y”表示的方向为与“灯具前方”正交的“左方向”(从灯具正面观察时为“右方向”),以Z表示的方向为“上方向”。在图1、图2之外的图中也相同。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是设于车辆的右前端部的头灯,构成为:在由灯体12和安装于该灯体12的前端开口部的透明状的透光罩14形成的灯室内,以沿车宽方向排列的状态组装有3个灯具单元20A、20B、20C。
各灯具单元20A~20C为包括光源单元30和反射器50的构成。
光源单元30具备发光元件32和支承该发光元件32的金属板34,以发光元件32的发光面32a朝下的状态配置。
反射器50具备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50s的反射面50a,在各反射原件50s中使来自发光元件32的出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
在反射器50的上端部,形成有以定位的状态支承光源单元30的光源支承部52。并且,通过电源侧连接器60从灯具后方侧安装于该光源支承部52所支承的光源单元30,从而向光源单元30供给电力。
3个灯具单元20A~20C的构成反射器50的反射面50a的各反射元件50s的表面形状相互不同,但除此之外的构成均相同。3个灯具单元20A~20C的反射器50由树脂制构件构成,相互一体地形成。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以通过来自3个灯具单元20A~20C的照射光形成所需的配光图案(例如近光用配光图案)的方式构成。
图3是将光源单元30与电源侧连接器60一起表示的侧剖视图,图4是图3的IV方向视图。
此外,为便于理解地说明光源30的构成,在图3中将光源单元30及电源侧连接器60以从图2所示的状态上下反转的状态表示。
如图3、图4所示,光源单元30为发光元件32固定于金属板34的第1板面34a的构成。该固定通过使用具有导热性的粘合剂在第1板面34a的靠前端缘的区域上粘合发光元件32而进行。此外,在图3、图4中,金属板34的上表面构成第1板面34a。
发光元件32是白色发光二极管,其发光面32a形成为横长矩形。该发光元件32为在其发光面32a的灯具后方侧形成有左右一对平板状的端子部32a的构成。
金属板34由板厚一定的铝板构成,在俯视时具有在灯具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外形形状。
在金属板34的第1板面34a上,粘贴有沿灯具前后方向延伸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
柔性印刷布线板40为具备具有在灯具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外形形状的绝缘膜42和在该绝缘膜42的表面上形成的左右一对导电层44的构成。
绝缘膜42由聚酰亚胺制的薄膜构成。
各导电层44从与发光元件32的灯具后方侧相邻的位置到金属板34的后端面34c附近的位置为止、沿灯具前后方向带状地延伸。并且,各导电层44的前端部构成第1供电部44a,其后端部构成第2供电部44b。
各导电层44为在绝缘膜42的表面上所实施的铜箔的上表面上依次层叠镀镍层以及镀金层的构成。这时,各导电层44的第1供电部44a所位于的部分被除去镀金层而露出镀镍层,除此之外的部分维持层叠有镀金层的状态。
发光元件32经由金属线36与各导电层44的第1供电部44a电连接。
各金属线36由铝制带构成,以拱状地弯曲并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各金属线36的前端部36a通过超声波熔接而固定于发光元件32的各端子部32b,另外其后端部36b通过超声波熔接而固定于各导电层44的第1供电部44a。
柔性印刷布线板40以在左右一对导电层44的第2供电部44b上与电源侧连接器60电连接的方式构成。
电源侧连接器60是卡缘连接器,以从灯具后方侧安装于金属板34的方式构成。
即,电源侧连接器60为在壳体62的内部空间中收纳有左右一对金属端子64的构成。各金属端子64具备在壳体62的内部空间的上部向灯具前方延伸的弹性片64a。该弹性片64a以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其前端部以朝向灯具前方且向斜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各金属端子64为在铜板的表面实施了镀金的构成。
电源侧连接器60安装于金属板34时,各金属端子64的弹性片64a在与金属板34的后端面34a抵接后,一边向上弹性变形一边与金属板34的上表面卡合,进而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上表面卡合,从而与金属板34一起从上下两侧夹持柔性印刷布线板40。并且,在电源侧连接器60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下,各金属端子64的弹性片64a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各导电层44的第2供电部44b卡合。
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30的制造工序如下。
即,首先,在金属板34的第1板面34a上粘贴柔性印刷布线板40。接下来,在金属板34的第1板面34a上涂敷粘合剂,在该涂敷区域上载置发光元件32后,投入恒温槽使粘合剂热固化。最后,将各金属线36通过超声波熔接固定于发光元件32的各端子部32b及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各导电层44的第1供电部44a。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包括3个灯具单元20A、20B、20C,但各灯具单元20A~20C的光源单元30,针对金属板34的第1板面34a固定有发光元件32并粘贴有柔性印刷布线板40。这时,柔性印刷布线板40具有沿灯具前后方向(所需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导电层44,各导电层44具备与发光元件32的灯具后方侧相邻的第1供电部44a和位于金属板34的后端面34c附近的第2供电部44b。而且,发光元件32经由金属线36分别与各导电层44的第1供电部44a电连接。另外,柔性印刷布线板40以在各导电层44的第2供电部44b上与电源侧连接器60电连接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得到如下作用效果。
即,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不像以往那样使用焊接或供电附件地构成光源单元,所以能够实现其制造成本的降低,由此能够实现光源单元30的成本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作为用于向光源单元30供给电力的电源侧连接器60可以使用以在金属板34的后端部与金属板34一起夹持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方式构成的卡缘连接器,所以作为光源单元30自身不需要为以往那样具备连接器的构成,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实现光源单元30的成本降低。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发光元件32支承于金属板34的光源单元30中,能够实现其成本的降低。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不使用焊接地构成光源单元30,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由热冲击等环境原因造成的劣化。
另一方面,因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包括3个灯具单元20A、20B、20C,各灯具单元20A~20C包括将来自光源单元30的发光元件32的出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的反射器50,光源单元30在该金属板34处被支承于反射器50,另外电源侧连接器60从灯具后方侧安装于金属板34,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源侧连接器60的安装作业。
另外,因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的3个灯具单元20A~20C以沿车宽方向排列的状态配置,所以即使缩小各灯具单元20A~20C的光源单元30的发光输出,也能够容易地确保作为来自车辆用灯具10的照射光所需要的亮度。因此,能够通过该金属板34而容易地确保作为各灯具单元20A~20C所需要的散热功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0中,即使3个灯具单元20A~20C以沿车宽方向排列的状态配置,在各灯具单元20A~20C中也能够容易地从灯具后方侧进行将电源侧连接器60安装于金属板34的作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绝缘膜42由聚酰亚胺制的薄膜构成的情况,但其材质没有特别限定,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由PET这样的聚酯制的薄膜等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车辆用灯具10包括3个灯具单元20A~20C的情况,但也可以为包括2个以下或者4个以上的灯具单元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光源单元30,以电源侧连接器60从灯具侧后方安装于该金属板34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以为从灯具前方侧或者从左右任意一个方向安装的构成。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首先,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图5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光源单元130的、与图4相同的图。
如图5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柔性印刷布线板140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部分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柔性印刷布线板140也为具备具有在灯具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外形形状的绝缘膜42和在该绝缘膜42的表面上形成的左右一对导电层44的构成。但,各导电层44为除第1及第2供电部44a、44b之外的区域被绝缘性材料146覆盖的构成(例如粘贴有聚酰亚胺制的薄膜的构成)。
在采用本变形例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时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光源单元130中,因为在各导电层44中对电连接没有贡献的区域被绝缘性材料146覆盖,所以能够消除不慎发生短路的可能性。
下面,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图6的(a)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光源单元230的、与图3相同的图。
如图6的(a)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柔性印刷布线板240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部分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柔性印刷布线板240也为具备具有在灯具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外形形状的绝缘膜242和在该绝缘膜242的表面上形成的导电层244的构成。但,其后端部(即第2供电部244b侧的端部)240a以从金属板34的后端面34c向灯具后方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图6的(b)、图6的(c)是表示电源侧连接器60安装于本变形例的光源单元230时的图。
如图6的(b)所示,在从灯具后方侧将电源侧连接器60安装于光源单元230时,电源侧连接器60的金属端子64的弹性片64a的前端部不抵接于金属板34的后端面34c而抵接于柔性印刷布线板240的后端部240a。这时,因为弹性片64a的前端部向灯具前方且向斜上方延伸,所以其下表面抵接于柔性印刷布线板240的后端部240a的后端缘。
由此,如图6的(c)所示,弹性片64a以其前端部搭上柔性印刷布线板240的后端部240a的方式向上弹性变形,另外柔性印刷布线板240的后端部240a也弹性变形而成为向灯具后方且向斜下方延伸的状态。
并且,在使电源侧连接器60从图6的(c)所示的位置进一步向灯具前方移动时,弹性片64a更大地弹性变形,在电源侧连接器60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下如图6的(a)所示,弹性片64a与柔性印刷布线板240的导电层244的第2供电部244b卡合。这时,因为柔性印刷布线板240的后端部240a的弹性变形被解除,所以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
在采用本变形例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时相同的作用效果。
而且,在本变形例的光源单元230中,因为柔性印刷布线板240的后端部240a以从金属板34的后端面34c向灯具后方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所以能够使弹性片64a的前端部不接触金属板34的后端面34c与第1板面34a的角部,由此能够预防弹性片64a的表面所实施的镀金被削掉。
因此,能够预防镀金被削掉而基底金属的铜露出的弹性片64a与形成有镀金层的柔性印刷布线板240的导电层244的第2供电部接触的情况发生,由此能够使电源侧连接器60与柔性印刷布线板240的电连接顺利进行。
接下来,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
图7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光源单元330的、与图3相同的图。
如图7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柔性印刷布线板340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部分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柔性印刷布线板340也为具备具有在灯具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的外形形状的绝缘膜342和在该绝缘膜342的表面上形成的导电层344的构成。但,其后端部(即第2供电部344b侧的端部)340a以经由金属板34的后端面34c绕到金属板34的第2板面34b的方式延长形成。这时,柔性印刷布线板340的后端部340a在以导电层344也与绝缘膜342一同绕到金属板34的第2板面34b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粘贴于金属板34。
本变形例的光源单元330也为电源侧连接器360从灯具后方侧安装于该金属板34的构成,但该电源侧连接器360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部分不同。
即,本变形例中所使用的电源侧连接器360也是卡缘连接器,为在壳体362的内部空间中收纳有左右一对金属端子364的构成。各金属端子364具备以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的上下一对弹性片364a、364b。这时,上侧的弹性片364a以其前端部向灯具前方且向斜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下侧的弹性片364b以其前端部向灯具前方且向斜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各金属端子364为在铜板的表面实施了镀金的构成。
在电源侧连接器360安装于金属板34时,各金属端子364的上下一对弹性片364a、364b一边弹性变形一边与金属板34的后端部卡合,由此与金属板34一起从上下两侧夹住柔性印刷布线板340。并且,在电源侧连接器360的安装完成的状态下,各金属端子364的上侧的弹性片364a在金属板34的第1板面34a侧与柔性印刷布线板340的各导电层344的第2供电部344b卡合,并且下侧的弹性片364b在金属板34的第2板面34b侧与柔性印刷布线板340的各导电层344的第2供电部344b卡合。
在采用本变形例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时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在本变形例的光源单元330中,因为柔性印刷布线板340的后端部340a以绕到金属板34的第2板面34b的方式延长形成,所以能够使电源侧连接器360与柔性印刷布线板340的电连接在金属板34的第1板面34a侧及第2板面34b侧的2处进行,由此能够使电连接更可靠地进行。
在本变形例的光源单元330中,也可以采用替代电源侧连接器360而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源侧连接器60(参照图3)安装于金属板34的构成。
接下来,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
图8是表示本变形例的车辆用灯具410的、与图2相同的图。
图8所示的车辆用灯具410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为在由灯体12和透光罩14形成的灯室内、与灯具单元420A一起组装有未图示的其他2个灯具单元的构成。但灯具单元420A(及未图示的其他2个灯具单元)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部分不同。
本变形例的灯具单元420A也为包括光源单元430和反射器450的构成。
光源单元43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具备发光元件32和支承该发光元件32的金属板434,以发光元件32的发光面32a朝下的状态配置,但金属板434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部分不同。
反射器45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具备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450s的反射面450a,在其上端部形成有光源支承部452,但该光源支承部452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部分不同。
图9~图11是表示灯具单元420A的主要部分的图,图9是侧剖视图,图10是俯视图,图11是立体图。
如图9~图11所示,光源单元430的金属板434为具备以沿水平面延伸的方式形成的主体部434A和从该主体部434A的后端位置起以在弯折为L字形的状态下向铅垂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立壁部434B的构成。该金属板434通过将板厚一定的铝板冲压成形为L字形而形成。
光源单元430为在金属板434的主体部434A的下表面即第1板面434a上固定有发光元件32的构成。发光元件32的构成及其固定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在本变形例中,在金属板434的主体部434A的第1板面434Aa上也粘贴有柔性印刷布线板40。柔性印刷布线板40及左右一对金属线36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在本变形例的金属板434中,在主体部434A与立壁部434B的连接部分上,形成有用于将电源侧连接器60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电连接的开口部434a。该开口部434a的位于立壁部434B的上端部的部分形成为横长矩形,位于主体部434A的部分在左右两处形成为狭缝状。
金属板434的主体部434A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在灯具前后方向上稍长的矩形形状,其后端部在开口部434a的左右两侧连接于立壁部434B。另一方面,在主体部434A的后端部、位于左右方向中央的部分被形成为向灯具后方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突出部434Ac。该水平突出部434Ac的后端面位于比立壁部434B的后面稍微靠灯具后方侧。并且,通过将电源侧连接器60从灯具后方侧安装于该水平突出部434Ac,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第2供电部44b与电源侧连接器60的金属端子64电连接。
反射器450的光源支承部452具备:用于载置金属板434的载置部452A;在包围该载置部452A的位置形成的4个卡合片452B;以及左右一对定位销452C。
光源支承部452在俯视观察时具有比金属板434的主体部434A大一圈的矩形形状,在其后半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上,形成有以包围发光元件32及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方式沿灯具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矩形状的开口部452a。
载置部452A以沿水平面平板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4个卡合片452B相对于载置部452A在灯具前方侧的左右2处和左右两侧的2处形成。各卡合片452B以与光源支承部452的外周面在同一平面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各卡合片452B由向铅垂方向上方延伸的轴部452B1和从该452B1的上端部向载置部452A侧楔状地突出的突起部452B2构成。各突起部452B2具有将向载置部452A侧且向下倾斜45~75°程度的上部倾斜面和向上倾斜5~30°程度的下部倾斜面平滑地连接的表面形状。
各卡合片452B从轴部452B1的下端位置起到轴部452B1与突起部452B2的连接位置的长度,被设定为与金属板434的板厚大致相同的值。并且,各卡合片452B相对于在光源支承部452的载置部452A的上表面上所载置的金属板434的主体部434A,使其上表面即第2板面434Ab的外周端缘与突起部452B2的下部倾斜面卡合。
左右一对定位销452C以在比4个卡合片452B靠灯具后方侧处向铅垂方向上方圆柱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各定位销452C被形成为比各卡合片452B短但比金属板434的板厚长,在其前端部上遍及整周地实施了倒角。
另一方面,在金属板434的主体部434A上,在与左右一对定位销452C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使它们插通的插通孔434Ad。各插通孔434Ad具有以比各定位销452C稍大的前后宽度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的开口形状。
图12是表示在灯具单元420A的制造工序中,将光源单元430组装于反射器450的光源支承部452时的情况的主视图。
首先,如图12的(a)所示,在将光源单元430以使其金属板434的主体部434A位于反射器450的光源支承部452的正上方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使光源单元430下降。
并且,如图12的(b)所示,一边将形成于反射器450的光源支承部452的左右一对定位销452C插通于金属板434上形成的左右一对插通孔434Ad,一边将金属板434的主体部434A与形成于反射器450的光源支承部452的4个卡合片452B的突起部452B2抵接。通过该抵接,各卡合片452B如图中箭头所示以向载置部452A的外周侧挠曲的方式弹性变形,其突起部452B2与金属板434的主体部434A的外周面卡合。
若从该状态起使光源单元430进一步下降,则如图12的(c)所示,金属板434的主体部434A与反射器450的光源支承部452的上表面抵接,并且4个卡合片452B的突起部452B2从金属板434的主体部434A的外周面脱离,如图中箭头所示复位到原来的位置,其突起部452B2与主体部434A的第2板面434Ab的外周端缘卡合。
由此,光源单元430在金属板434的主体部434A载置于反射器450的光源支承部452的载置部452A的状态下,进行上下方向以及灯具前方和左右方向的定位。另外,光源单元430也通过左右一对插通孔434Ad与左右一对定位销452C的卡合,来进行灯具前后方向的定位。
在采用本变形例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时相同的作用效果。
而且,因为本变形例的光源单元430的金属板434具备具有第1板面434Aa的主体部434A和以从该主体部434A的端面位置向第1板面434Aa侧弯折的方式形成的立壁部434B,所以能够使金属板434的热容量增大,由此能够提高光源单元430的散热功能。
这时,因为在金属板434中,在主体部434A与立壁部434B的连接部分上形成有用于将电源侧连接器60与第2供电部44b电连接的开口部434a,所以即使形成有立壁部434B,也能够将电源侧连接器60安装于主体部434A。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作为反射器450,其光源支承部452为具备用于载置金属板434的载置部452A和在包围该载置部452A的位置上形成的4个卡合片452B的构成,而且,因为金属板434以与4个卡合片452B卡合的状态载置于载置部452A,所以能够得到如下作用效果。
即,通过使4个卡合片452B一边弹性变形一边将金属板434按压于载置部452A,能够使光源单元430在定位的状态下支承于反射器450。因此不需要粘合工序或热铆接工序等,由此能够简化作业工序。
进而,因为本变形例的光源单元43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是可以使用卡缘连接器作为电源侧连接器60的构成,所以能够使为安装电源侧连接器60而形成于金属板434的开口部434a的上下宽度变窄,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金属板434的热容量。
在上述第4变形例中,说明了各卡合片452B以与光源支承部452的外周面在同一平面上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但各卡合片452B也可以为形成于比光源支承部452的外周面靠内周侧的构成。
在上述第4变形例中,说明了相对于载置部452A在灯具前方侧的左右2处和左右两侧的2处分别形成卡合片452B的情况,但也可以为以除此之外的配置形成的构成,另外也可以为在3处以下或者5处以上形成卡合片452B的构成。
在上述第4变形例中,也可以取代柔性印刷布线板40而采用上述第2变形例的柔性印刷布线板240或上述第3变形例的柔性印刷布线板340。
接下来,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
图13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灯具单元520A的主要部分的、与图11相同的图。
如图13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第4变形例的情况相同,但光源单元530的金属板534及反射器550的光源支承部552的构成与上述第4变形例的情况部分不同。
本变形例的金属板534由以沿水平面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板厚一定的铝板构成,在其后端部,在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部分,形成有向灯具后方延伸的水平突出部534c。
本变形例的光源支承部552具有在俯视观察时比金属板534大一圈的矩形形状,具备用于载置金属板534的载置部552A和在包围该载置部552A的位置形成的5个卡合片552B。
5个卡合片552B相对于载置部552A而被形成在灯具前方侧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的1处和左右两侧的2处以及灯具后方侧的左右2处。各卡合片552B以与光源支承部552的外周面在同一平面上延伸的方式形成。
各卡合片552B由向铅垂方向上方延伸的轴部552B1和从该552B1的上端部向载置部552A侧楔状地突出的突起部552B2构成。各卡合片552B的具体形状与上述第4变形例的情况相同。
并且,各卡合片552B相对于以使第1板面534a抵接于光源支承部552的上表面的方式载置的金属板534,使突起部552B2的下部倾斜面与其第2板面534b的外周端缘卡合。
由此,光源单元530在金属板534载置于反射器550的光源支承部552的载置部552A的状态下,进行上下方向以及灯具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定位。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未设置相当于上述第4变形例中的左右一对定位销452C及左右一对插通孔434Ad的构成。
在采用本变形例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时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因为在本变形例中通过5个卡合片552B与金属板534的卡合来进行上下方向以及灯具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定位,所以与上述第4变形例的情况相同,不需要粘合工序或热铆接工序等,由此能够简化作业工序。
而且在这样的本变形例中,通过5个卡合片552B与金属板534的卡合也进行灯具前后方向的定位,所以不需要上述第4变形例那样的左右一对定位销452C及左右一对插通孔434Ad,由此能够实现灯具单元520A的构成简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作为各元素而示出数值只是一个示例,当然也可以将它们适当地设定为不同的值。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述的构成,能够采用添加了除此之外的各种变更的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用灯具
12 灯体
14 透光罩
20A、20B、20C 灯具单元
30、130、230、330 光源单元
32 发光元件
32a 发光面
32b 端子部
34 金属板
34a 第1板面
34b 第2板面
34c 后端面
36 金属线
36a 前端部
36b 后端部
40、140、240、340 柔性印刷布线板
42、242、342 绝缘膜
44、244、344 导电层
44a 第1供电部
44b、244b、344b 第2供电部
50 反射器
50a 反射面
50s 反射元件
52 光源支承部
60、360 电源侧连接器
62、362 壳体
64、364 金属端子
64a、364a、364b 弹性片
146 绝缘性材料
240a、340a 后端部(第2供电部侧的端部)
410 车辆用灯具
420A、520A 灯具单元
430、530 光源单元
434、534 金属板
434A 主体部
434Aa、534a 第1板面
434Ab、534b 第2板面
434Ac、534c 水平突出部
434Ad 插通孔
434B 立壁部
434a 开口部
450、550 反射器
450a 反射面
450s 反射元件
452、552 光源支承部
452A、552A 载置部
452B、552B 卡合片
452B1、552B1 轴部
452B2、552B2 突起部
452C 定位销
452a 开口部

Claims (8)

1.一种包括发光元件和支承上述发光元件的金属板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元件固定于上述金属板的第1板面;
在上述金属板的第1板面上粘贴有具有沿所需方向延伸的导电层的柔性印刷布线板;
上述导电层具备与上述发光元件相邻的第1供电部和位于上述金属板的端面附近的第2供电部;
上述发光元件经由金属线与上述导电层的第1供电部电连接;
上述柔性印刷布线板以在上述导电层的第2供电部处与用于向上述光源单元供给电力的电源侧连接器电连接的方式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柔性印刷布线板为在绝缘膜的表面上形成上述导电层的构成;
上述导电层的除上述第1及第2供电部之外的区域被绝缘性材料覆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柔性印刷布线板被以上述第2供电部侧的端部从上述金属板的端面突出的方式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柔性印刷布线板被以上述第2供电部侧的端部绕到上述金属板的第2板面的方式延长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板具备:具有上述第1板面的主体部;以从上述主体部的端面位置向上述第1板面侧弯折的方式形成的立壁部;
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立壁部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用于将上述电源侧连接器与上述第2供电部电连接的开口部。
6.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来自上述光源单元的发光元件的出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的反射器;
上述光源单元在上述金属板处被支承于反射器;
上述电源侧连接器被从灯具后方侧安装于上述金属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器具备用于载置上述金属板的载置部和在包围上述载置部的位置形成的多个卡合片;
上述金属板被以与上述多个卡合片卡合的状态载置于上述载置部。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多组上述光源单元及上述反射器被以沿车宽方向排列的状态配置。
CN202021259028.4U 2019-07-04 2020-07-01 光源单元及车辆用灯具 Active CN21220438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4900 2019-07-04
JP2019-124900 2019-07-04
JP2020029620A JP7360343B2 (ja) 2019-07-04 2020-02-25 光源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JP2020-029620 2020-02-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04389U true CN212204389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17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59028.4U Active CN212204389U (zh) 2019-07-04 2020-07-01 光源单元及车辆用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043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05365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module for the same
JP5735246B2 (ja) 照明モジュールの光源の支持体
JP4535453B2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車輌用灯具
US8794808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with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4470906B2 (ja) 照明装置
CN209960391U (zh) 灯单元
KR20120020031A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부착용 모듈,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모듈, 반도체 발광소자 조명기구 및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부착용 모듈의 제조방법
EP2385402A2 (en) Light source structure
JP2009295369A (ja) 発光素子給電構造
JPH092202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2254103B (zh) 光源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及车辆用灯具
JP7360343B2 (ja) 光源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CN212204389U (zh) 光源单元及车辆用灯具
JP3175088U (ja) コネクター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US10139552B2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having light sources with electrode terminals and mounting substrate with conductive pattern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lands together having relative spacing between the lands and electrode terminals
US20130120995A1 (e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mounting module a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module
JP4656382B2 (ja) 光源支持体及び光源装置
US20130039065A1 (en)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mounting module,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mounting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 module
JP2007059674A (ja) 発光素子実装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素子モジュール
JP2007095555A (ja) 発光装置
JP5303579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取付用モジュール、及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モジュール
JP2021180112A (ja) 光源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7719593U (zh) Led模块
JP5369086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取付用モジュール、及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モジュール
JP2022049417A (ja) 光源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