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4397A - 负载试验装置、负载试验装置的绝缘框 - Google Patents

负载试验装置、负载试验装置的绝缘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4397A
CN113574397A CN202080016671.0A CN202080016671A CN113574397A CN 113574397 A CN113574397 A CN 113574397A CN 202080016671 A CN202080016671 A CN 202080016671A CN 113574397 A CN113574397 A CN 1135743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cooling
insulating frame
resistanc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66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近藤丰嗣
滨野伸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tsumi Corp
Tatsumi Ryo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tsumi Ry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tsumi Ry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tsumi Ry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574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3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40Testing power suppli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20Modifications of basic electric elements for use in electric measuring instruments;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such elements with such instruments
    • G01R1/203Resistors used for electric measuring, e.g. decade resistors standards, resistors for comparators, series resistors, shu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4Testing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1/00Details
    • H01C1/08Cooling, heat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冷却风不会漏出的构造的负载试验装置等。负载试验装置(1)具备:电阻部(30),其具有电阻器(R)和对电阻器(R)进行保持的电阻器保持框(33);冷却部(10),其具有冷却风扇(15);以及绝缘框(50),其配置于电阻部(30)和冷却部(10)之间。绝缘框(50)与电阻部(30)连结。绝缘框(50)与冷却部(10)连结。绝缘框(50)处于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之间、且将从冷却部(10)向电阻部(30)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Description

负载试验装置、负载试验装置的绝缘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负载试验装置等。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那样提出有包括多个电阻器组的负载试验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7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存在如下问题:在冷却部和电阻部之间设置有多个绝缘件,冷却风会从绝缘件和绝缘件之间漏出。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冷却风不会漏出的构造的负载试验装置等。
本发明所涉及的负载试验装置具备:电阻部,其具有电阻器和对电阻器进行保持的电阻器保持框;冷却部,其具有冷却风扇;以及绝缘框,其配置于电阻部和冷却部之间。绝缘框与电阻部连结。绝缘框与冷却部连结。绝缘框处于冷却部和电阻部之间、且将从冷却部向电阻部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绝缘框发挥设置于冷却部和电阻部之间的绝缘件的作用。
通过设置绝缘框,能够防止冷却风从冷却部和电阻部之间漏出。
绝缘框还可以兼具设置于冷却部和电阻部之间的冷却风引导罩的作用。
优选地,绝缘框的外壁的表面和内壁的表面形成为褶皱状。
构成绝缘框的侧部的外壁的表面及内壁的表面形成为褶皱状,从而,与未形成为褶皱状的方式相比,能够增大绝缘距离而提高绝缘性。
进一步优选地,绝缘框由2个以上的部件构成。
绝缘框在由2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与一体构成的方式相比,能够简单地形成各个部件。
进一步优选地,绝缘框的2个以上的部件中的至少1个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孔。
通过设置贯通孔等沿着构成绝缘框的部件各自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孔而在绝缘框的内部形成中空形状部分。
据此,与未形成中空形状部分的方式相比,能够使得绝缘框实现轻型化。
另外,优选地,绝缘框的2个以上的部件通过嵌合而连结。
通过嵌合能够简单地由2个以上的部件组装成绝缘框。
另外,优选地,关于绝缘框,接近冷却部的那侧的进气面和接近电阻部的那侧的排气面开口,并具有由前表面部、背面部、右侧面部及左侧面部构成的侧部,侧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电阻部连结,侧部的下表面与冷却部连结,侧部的外壁的表面和内壁的表面形成为褶皱状。
另外,优选地,绝缘框安装于冷却部的上方,电阻部安装于绝缘框的上方。
另外,优选地,在冷却部的进气口设置有包括折叠形状的过滤介质在内的空气过滤器。
通过空气过滤器能够使得向冷却风扇导入的空气中不含杂质。
由于通过凹凸形状而使得表面积增大,所以,与包括平面形状的过滤介质在内的空气过滤器相比,能够在去除更多杂质的同时进行吸气。
另外,优选地,设置由绝缘部件构成、且从电阻器保持框向外侧突出的间隔件。
在未设置间隔件的情况下,电阻部的电阻器保持框和电阻器的端子(从电阻器保持框突出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有可能会与地面等负载试验装置的外部接触。通过设置间隔件,能够降低电阻部的电阻器保持框及电阻器的端子与地面等外部接触的可能性。
另外,优选地,设置将电阻器保持框的侧面覆盖的框体,在电阻器保持框和框体之间设置由绝缘部件构成的间隔件。
在未设置框体的情况下,由于电阻器保持框和电阻器的端子中的至少一方向外部露出,所以,该端子等有可能会附着有尘埃等垃圾。通过设置框体,能够降低电阻器保持框及电阻器的端子附着有垃圾的可能性。
另外,优选地,负载试验装置收纳于移动架。
通过将负载试验装置1收纳于移动架800,能够容易地进行负载试验装置1向卡车等运输装置的移动。
本发明所涉及的负载试验装置的绝缘框配置于电阻部和具有冷却风扇的冷却部之间,该电阻部具有电阻器和对电阻器进行保持的电阻器保持框。绝缘框与电阻部连结。绝缘框与冷却部连结。绝缘框处于冷却部和电阻部之间、且将从冷却部向电阻部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本发明所涉及的负载试验装置具备第1电阻部,其具有第1电阻器和对第1电阻器进行保持的第1电阻器保持框。负载试验装置具备第2电阻部,其配置成比第1电阻部更远离冷却部,并具有第2电阻器和对第2电阻器进行保持的第2电阻器保持框。负载试验装置具备冷却部,其具有冷却风扇。负载试验装置具备绝缘框,其包括第1绝缘框和第2绝缘框中的至少一方,该第1绝缘框与第1电阻部连结、且与冷却部连结,处于冷却部和第1电阻部之间、且将从冷却部向第1电阻部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该第2绝缘框与第2电阻部连结、且与第1电阻部连结,处于第1电阻部和所述第2电阻部之间、且将从第1电阻部向第2电阻部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如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冷却风不会漏出的构造的负载试验装置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负载试验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一体构成的绝缘框的立体图。
图3是包括安装于内壁的安装金属件、一体构成的绝缘框、电阻部及冷却部的一部分在内的截面结构图。
图4是分体构成的绝缘框的立体图。
图5是分体构成的绝缘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包括安装于内壁的安装金属件、分体构成的绝缘框、电阻部及冷却部的一部分在内的截面结构图。
图7是分体构成且在连结区域设置有凹部及凸部的绝缘框的立体图。
图8是分体构成且在连结区域设置有凹部及凸部的绝缘框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包括安装有空气过滤器的进气口在内的负载试验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其中,该空气过滤器包括折叠形状的过滤介质。
图10是包括安装于外壁的安装金属件、一体构成的绝缘框、电阻部及冷却部的一部分在内的截面结构图。
图11是多个电阻部和多个绝缘框堆叠而成的负载试验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在图1的负载试验装置设置有间隔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在图11的负载试验装置设置有间隔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在图11的负载试验装置设置有间隔件和框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收纳有图14的负载试验装置的移动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另外,一个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原则上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另外,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可以适当地组合。
此外,在图1和图12~图15中,由虚线示出隐藏于冷却部10的壳体中而看不到的冷却风扇15。
另外,在图13~图15中,由虚线示出隐藏于框体700中而看不到的电阻部30和绝缘框50。
本实施方式中的干式负载试验装置1具备冷却部10、电阻部30及绝缘框50,用于进行电源装置(试验对象电源)的负载试验(参照图1)。
(冷却部10)
冷却部10是向电阻部30输送冷却风的装置,在接近电阻部30的那侧具有冷却风扇15,在远离电阻部30的那侧具有进气口17。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冷却部10配置成比电阻部30更靠下部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在水平方向上并排配置的方式。
冷却风扇15将从进气口17吸入的空气向电阻部30输送。
(电阻部30)
电阻部30具有多个电阻器R以及对电阻器R进行保持的电阻器保持框33。
电阻器R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棒状的电阻器。
电阻器R隔开规定的间隔而排列有多个,并且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而形成电阻器组。
电阻部30设置有1个以上的电阻器组,在负载试验时,向该电阻器组的一部分或全部供给来自试验对象电源的电力。
电阻器保持框33具有近似中空长方体形状。
关于构成电阻器保持框33的近似中空长方体形状,接近冷却部10的那侧的进气面(下表面)和远离冷却部10的那侧的排气面(上表面)开口,并具有第1前表面部33a、第1背面部33b、第1右侧面部33c及第1左侧面部33d。
电阻器保持框33的侧部(第1前表面部33a和第1背面部33b)将电阻器R各自的中央部分(电阻体部分)包围并对电阻器R的端部进行保持。
(绝缘框50)
绝缘框50配置于冷却部10与电阻部30之间,且为了维持冷却部10与电阻部30之间的隔离而设置。
绝缘框50在接近冷却部10的那侧(下部)与冷却部10连结,在接近电阻部30的那侧(上部)与电阻部30连结。
绝缘框50由陶瓷、环氧树脂、玻璃纤维等具有耐电性和耐热性的材料构成。
绝缘框50具有近似中空长方体形状。
关于构成绝缘框50的近似中空长方体形状,接近冷却部10的那侧的进气面(下表面)和远离冷却部10的那侧即接近电阻部30的那侧的排气面(上表面)开口,并具有由第2前表面部50a、第2背面部50b、第2右侧面部50c及第2左侧面部50d构成的侧部。
构成绝缘框50的侧部处于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之间、且将从冷却部10向电阻部30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关于构成绝缘框50的侧部的外壁和内壁,表面优选形成为褶皱状。
即,关于构成第2前表面部50a的侧面的外壁和内壁、构成第2背面部50b的侧面的外壁和内壁、构成第2背面部50b的侧面的外壁和内壁、构成第2右侧面部50c的侧面的外壁和内壁、以及构成第2左侧面部50d的侧面的外壁和内壁,表面形成为褶皱状(参照图2)。
在绝缘框50的侧部的上表面(与电阻部30对置的面)和下表面(与冷却部10对置的面)设置有安装孔51。
即,在第2前表面部50a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2背面部50b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2右侧面部50c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2左侧面部50d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有安装孔51。
绝缘框50借助L字状的安装金属件61及螺钉63等安装部件而在上部与电阻器保持框33连结(参照图3)。
绝缘框50借助L字状的安装金属件61及螺钉63等安装部件而在下部与冷却部10的壳体连结。
图3示出了上部的安装金属件61安装于电阻器保持框33的内侧(内壁)的例子,但是,上部的安装金属件61也可以安装于电阻器保持框33的外侧(外壁)(参照图10)。同样地,图3示出了下部的安装金属件61安装于冷却部10的壳体的内侧(内壁)的例子,但是,如图10所示,下部的安装金属件61也可以安装于冷却部10的壳体的外侧(外壁)。
对于绝缘框50,构成侧部的部件(第2前表面部50a、第2背面部50b、第2右侧面部50c及第2左侧面部50d)可以是一体构成的方式,也可以是由2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方式。
图1~图3示出了构成绝缘框50的侧部的部件(第2前表面部50a、第2背面部50b、第2右侧面部50c及第2左侧面部50d)一体构成的例子。
图4~图6示出了构成绝缘框50的侧部的部件(第2前表面部50a、第2背面部50b、第2右侧面部50c及第2左侧面部50d)分体构成的例子。
例如,在图4~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2前表面部50a、第2背面部50b、第2右侧面部50c及第2左侧面部50d分别具有大小相同的近似等腰梯形柱形状。
此外,绝缘框50的侧部并不限定于由4个部件构成的方式。
例如,绝缘框50的侧部可以由如下2个部件构成:第2前表面部50a和第2右侧面部50c形成为一体而得的部件、以及第2背面部50b和第2左侧面部50d形成为一体而得的部件。
另外,在绝缘框50由2个以上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在绝缘框50的内部设置中空形状部分而实现轻型化。
在图4~图6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如下例子:第2前表面部50a、第2背面部50b、第2右侧面部50c及第2左侧面部50d分别在上下各设置有2个沿长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53。
不过,在绝缘框50的内部设置的中空形状部分并不限定于贯通孔53,也可以是由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孔构成的方式。
优选地,分体构成的第2前表面部50a、第2背面部50b、第2右侧面部50c及第2左侧面部50d通过借助连结部件等的嵌合等而连结。
在图4~图6所示的例子中,借助能够嵌入于贯通孔53的近似L字形状的连结件55而将第2前表面部50a、第2背面部50b、第2右侧面部50c及第2左侧面部50d连结。
不过,连结部件并不限定于图4~图6所示那样的连结件55,也可以为其他方式。
例如,可以考虑如下方式:在第2前表面部50a、第2背面部50b、第2右侧面部50c及第2左侧面部50d各自的连结区域设置凹部55a和能够嵌入于该凹部55a的凸部55b中的任一方(参照图7、图8)。
在图7和图8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如下例子:第2前表面部50a、第2背面部50b、第2右侧面部50c及第2左侧面部50d各自的连结区域中具有燕尾槽形状的凹部55a部和凸部55b。
具体而言,在第2前表面部50a的相对于第2左侧面部50d的连结区域设置凹部55a,在第2前表面部50a的相对于第2右侧面部50c的连结区域设置凸部55b。在第2背面部50b的相对于第2右侧面部50c的连结区域设置凹部55a,在第2背面部50b的相对于第2左侧面部50d的连结区域设置凸部55b。在第2右侧面部50c的相对于第2前表面部50a的连结区域设置凹部55a,在第2右侧面部50c的相对于第2背面部50b的连结区域设置凸部55b。在第2左侧面部50d的相对于第2背面部50b的连结区域设置凹部55a,在第2左侧面部50d的相对于第2前表面部50a的连结区域设置凸部55b。
此外,虽然在图7和图8所示的例子中省略了图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设置贯通孔53。
另外,第2前表面部50a、第2背面部50b、第2右侧面部50c及第2左侧面部50d分别借助L字状的安装金属件61及螺钉63等安装部件而与冷却部10的壳体及电阻部30的电阻器保持框33连结。因而,第2前表面部50a、第2背面部50b、第2右侧面部50c及第2左侧面部50d也可以形成为未连结的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框50通常发挥设置于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之间的绝缘件的作用。
与多个绝缘件设置于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之间的方式相比,由于将1个绝缘框50设置于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之间,所以能够简化组装,并能够提高强度。
另外,绝缘框50处于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之间、且将从冷却部10向电阻部30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据此,能够防止冷却风从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之间漏出而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从外部侵入到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之间。
另外,绝缘框50还可以兼具设置于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之间的冷却风引导罩的作用。
构成绝缘框50的侧部的外壁的表面及内壁的表面形成为褶皱状,从而,与未形成为褶皱状的方式相比,能够增大绝缘距离而提高绝缘性。
绝缘框50在由2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与一体构成的方式相比,能够简单地形成各个部件。
通过设置贯通孔53等沿着构成绝缘框50的部件各自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孔而在绝缘框50的内部形成中空形状部分。
据此,与未形成中空形状部分的方式相比,能够使得绝缘框50实现轻型化。
通过嵌合而能够简单地由2个以上的部件组装成绝缘框50。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绝缘框50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的例子,但是,绝缘框5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绝缘框50可以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近似圆筒形状。
另外,例如,绝缘框50可以为:从长方体去除角部而得的形状、即构成长方体的顶部带圆角的形状。
另外,可以在进气口17设置空气过滤器17a(参照图9)。
在该情况下,利用空气过滤器17a能够使得向冷却风扇15导入的空气中不含杂质。
空气过滤器17a的过滤介质可以呈平面形状,但也可以呈凹凸形状。作为凹凸形状的例子,图9中示出了包括凸折状和凹折状重复出现的折叠形状的过滤介质在内的空气过滤器17a。
由于通过凹凸形状而使得表面积增大,所以,与包括平面形状的过滤介质在内的空气过滤器17a相比,能够在去除更多的杂质的同时进行吸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绝缘框50设置于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之间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具备多个电阻部(U相用电阻部301、V相用电阻部302、W相用电阻部303)的负载试验装置100可以形成为:在相邻的电阻部之间设置绝缘框的方式(参照图11)。
在该情况下,电阻部30具有:下层的U相用电阻部(第1电阻部)301、中层的V相用电阻部(第2电阻部)302以及上层的W相用电阻部(第3电阻部)303,绝缘框50具有第1绝缘框501、第2绝缘框502及第3绝缘框503。
U相用电阻部301具有电阻器(第1电阻器)R和电阻器保持框(第1电阻器保持框)33。
V相用电阻部302以比U相用电阻部301更远离冷却部10的方式配置于上方的位置,并具有电阻器(第2电阻器)R和电阻器保持框(第2电阻器保持框)33。
W相用电阻部303以比V相用电阻部302更远离冷却部10的方式配置于上方的位置,并具有电阻器(第3电阻器)R和电阻器保持框(第3电阻器保持框)33。
在冷却部10和U相用电阻部301之间设置有第1绝缘框501,在U相用电阻部301和V相用电阻部302之间设置有第2绝缘框502,在V相用电阻部302和W相用电阻部303之间设置有第3绝缘框503。
第1绝缘框501在接近冷却部10的那侧(下部)与冷却部10连结,在接近U相用电阻部301的那侧(上部)与U相用电阻部连结,处于冷却部10和U相用电阻部301之间、且将从冷却部10向U相用电阻部301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第2绝缘框502在接近U相用电阻部301的那侧(下部)与U相用电阻部301连结,在接近V相用电阻部302的那侧(上部)与V相用电阻部302连结,处于U相用电阻部301和V相用电阻部302之间、且将从U相用电阻部301向V相用电阻部302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第3绝缘框503在接近V相用电阻部302的那侧(下部)与V相用电阻部302连结,在接近W相用电阻部303的那侧(上部)与W相用电阻部303连结,处于V相用电阻部302和W相用电阻部303之间、且将从V相用电阻部302向W相用电阻部303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图11中示出了绝缘框(第1绝缘框501)设置于冷却部10和U相用电阻部301之间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代替第1绝缘框501而设置通常的绝缘件等。
第2绝缘框502和第3绝缘框503通常发挥设置于1个电阻部(例如,U相用电阻部301)和相邻的其他电阻部(例如,V相用电阻部302)之间的绝缘件的作用。
与多个绝缘件设置于1个电阻部和其他电阻部之间的方式相比,由于将1个绝缘框50设置于1个电阻部和其他电阻部之间,所以能够简化组装,并能够提高强度。
另外,第2绝缘框502处于U相用电阻部301和V相用电阻部302之间、且将从U相用电阻部301向V相用电阻部302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另外,第3绝缘框503处于V相用电阻部302和W相用电阻部303之间、且将从V相用电阻部302向W相用电阻部303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据此,能够防止冷却风从1个电阻部和其他电阻部之间漏出而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能够防止尘埃等异物从外部侵入到1个电阻部和其他电阻部之间。
另外,绝缘框50还可以兼具设置于1个电阻部和其他电阻部之间的冷却风引导罩的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电阻部30堆叠于冷却部10的上方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沿横向排列的方式。
在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沿横向排列的情况下,优选设置由绝缘部件构成且从电阻器保持框33向外侧突出的间隔件600(参照图12、图13)。
具体而言,间隔件600由近似圆柱形状的绝缘件构成,并从构成电阻器保持框33的侧面向外侧方向且是与该侧面垂直的方向延伸。
在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沿横向排列的情况下,以使得间隔件600的前端与地面等外部接触的方式确定间隔件600从电阻器保持框33突出的突出量。
在冷却部10和电阻部30沿横向排列的情况下,间隔件600的前端与地面等外部接触,在电阻器保持框33及电阻器R的端子(从电阻器保持框33突出的部分)和地面等外部之间形成有空间。
在未设置间隔件600的情况下,电阻部30的电阻器保持框33和电阻器R的端子(从电阻器保持框33突出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有可能会与地面等负载试验装置1的外部接触。通过设置间隔件600,能够降低电阻部30的电阻器保持框33及电阻器R的端子与地面等外部接触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电阻器保持框33及电阻器R的端子向外部露出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设置将电阻器保持框33的侧面覆盖的框体700(参照图14)。
在该情况下,在框体700和电阻器保持框33之间设置有间隔件600。
在未设置框体700的情况下,由于电阻器保持框33和电阻器R的端子中的至少一方向外部露出,所以,该端子等有可能附着有尘埃等垃圾。通过设置框体700,能够降低电阻器保持框33及电阻器R的端子附着有垃圾的可能性。
优选地,间隔件600在电阻器保持框33的侧面(第1前表面部33a、第1背面部33b,第1右侧面部33c、第1左侧面部33d)分别设置有2个以上,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仅设置1个的方式。
特别是在设置有框体700的情况下,由于借助间隔件600将电阻器保持框33和框体700固定,所以,即便形成为在电阻器保持框33的侧面分别各设置有1个间隔件600,也能够维持电阻器保持框33的稳定性。
另外,间隔件600可以形成为设置于电阻器保持框33的全部4个侧面的方式,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仅设置于相对于地面等外部对置的面和与该面相邻的面这2个侧面。
图14示出了在电阻器保持框33的4个侧面分别各设置有1个间隔件600的例子。
另外,可以设置对包括框体700的负载试验装置1或不包括框体700的负载试验装置1进行收纳的移动架800(参照图15)。
通过将负载试验装置1收纳于移动架800,能够容易地进行负载试验装置1向卡车等运输装置的移动。
虽然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给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主旨中,同样也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 负载试验装置
10 冷却部
15 冷却风扇
17 进气口
17a 空气过滤器
30 电阻部
33 电阻器保持框
33a 第1前表面部
33b 第1背面部
33c 第1右侧面部
33d 第1左侧面部
50 绝缘框
50a 第2前表面部
50b 第2背面部
50c 第2右侧面部
50d 第2左侧面部
51 安装孔
53 贯通孔
55 连结件
55a 凹部
55b 凸部
61 安装金属件
63 螺钉
100 具备多个电阻部的负载试验装置
301 U相用电阻部
302 V相用电阻部
303 W相用电阻部
501 第1绝缘框
502 第2绝缘框
503 第3绝缘框
600 间隔件
700 框体
800 移动架
R 电阻器

Claims (13)

1.一种负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阻部,其具有电阻器和对所述电阻器进行保持的电阻器保持框;
冷却部,其具有冷却风扇;以及
绝缘框,其配置于所述电阻部和所述冷却部之间,
所述绝缘框与所述电阻部连结,
所述绝缘框与所述冷却部连结,
所述绝缘框处于所述冷却部和所述电阻部之间、且将从所述冷却部向所述电阻部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框的外壁的表面和内壁的表面形成为褶皱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框由2个以上的部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框的2个以上的部件中的至少1个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框的2个以上的部件通过嵌合而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绝缘框,接近所述冷却部的那侧的进气面和接近所述电阻部的那侧的排气面开口,并具有由前表面部、背面部、右侧面部及左侧面部构成的侧部,
所述侧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电阻部连结,
所述侧部的下表面与所述冷却部连结,
所述侧部的外壁的表面和内壁的表面形成为褶皱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框安装于所述冷却部的上方,
所述电阻部安装于所述绝缘框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却部的进气口设置有包括折叠形状的过滤介质在内的空气过滤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试验装置设置有:由绝缘部件构成且从电阻器保持框向外侧突出的间隔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试验装置设置有将所述电阻器保持框的侧面覆盖的框体,
在所述电阻器保持框和所述框体之间设置有由绝缘部件构成的间隔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试验装置收纳于移动架。
12.一种负载试验装置的绝缘框,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试验装置的绝缘框配置于电阻部和具有冷却风扇的冷却部之间,该电阻部具有电阻器和对所述电阻器进行保持的电阻器保持框,
所述绝缘框与所述电阻部连结,
所述绝缘框与所述冷却部连结,
所述绝缘框处于所述冷却部和所述电阻部之间、且将从所述冷却部向所述电阻部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13.一种负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电阻部,其具有第1电阻器和对所述第1电阻器进行保持的第1电阻器保持框;
第2电阻部,其配置成比所述第1电阻部更远离所述冷却部,并具有所述第2电阻器和对所述第2电阻器进行保持的第2电阻器保持框;
冷却部,其具有冷却风扇;以及
绝缘框,其包括第1绝缘框和第2绝缘框中的至少一方,该第1绝缘框与所述第1电阻部连结、且与所述冷却部连结,处于所述冷却部和所述第1电阻部之间、且将从所述冷却部向所述第1电阻部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该第2绝缘框与所述第2电阻部连结、且与所述第1电阻部连结,处于所述第1电阻部和所述第2电阻部之间、且将从所述第1电阻部向所述第2电阻部的冷却风的流路的侧面覆盖。
CN202080016671.0A 2019-03-25 2020-02-13 负载试验装置、负载试验装置的绝缘框 Pending CN1135743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5789 2019-03-25
JP2019-055789 2019-03-25
JP2019-072557 2019-04-05
JP2019072557 2019-04-05
JP2019-144339 2019-08-06
JP2019144339 2019-08-06
PCT/JP2020/005446 WO2020195286A1 (ja) 2019-03-25 2020-02-13 負荷試験装置、負荷試験装置の絶縁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4397A true CN113574397A (zh) 2021-10-29

Family

ID=72608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6671.0A Pending CN113574397A (zh) 2019-03-25 2020-02-13 负载试验装置、负载试验装置的绝缘框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639971B2 (zh)
EP (1) EP3951406A4 (zh)
JP (2) JP6770772B1 (zh)
CN (1) CN113574397A (zh)
TW (1) TWI819193B (zh)
WO (1) WO2020195286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9231A (ja) * 1998-07-06 2000-01-21 Tatsumi Ryoki:Kk 発電機等通電試験用乾式負荷抵抗器
JP2010025752A (ja) * 2008-07-18 2010-02-04 Tatsumi Ryoki:Kk 乾式負荷試験装置
WO2015125182A1 (ja) * 2014-02-24 2015-08-27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機、及び負荷試験機の接続切り替え部
CN107870308A (zh) * 2014-02-24 2018-04-03 株式会社辰巳菱机 负载试验机
WO2018225152A1 (ja) * 2017-06-06 2018-12-13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コンパクト型負荷試験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17954U (zh) * 1971-07-07 1973-02-28
JPS62151715U (zh) * 1986-03-18 1987-09-26
JP3653520B2 (ja) 2003-06-03 2005-05-25 株式会社興研 乾式高圧抵抗装置及び同装置連鎖断線防止方法
JP5497234B1 (ja) * 2013-08-20 2014-05-21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装置
TWI537567B (zh) * 2014-07-25 2016-06-11 致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負載測試裝置
JP6432688B2 (ja) * 2015-08-28 2018-12-05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イオン移動度分析装置
JP6974913B2 (ja) * 2016-11-30 2021-12-01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システム
JP6757057B1 (ja) * 2019-05-07 2020-09-16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装置
EP4008684A1 (en) * 2019-08-01 2022-06-08 Tatsumi Ryoki Co., Ltd Load tes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9231A (ja) * 1998-07-06 2000-01-21 Tatsumi Ryoki:Kk 発電機等通電試験用乾式負荷抵抗器
JP2010025752A (ja) * 2008-07-18 2010-02-04 Tatsumi Ryoki:Kk 乾式負荷試験装置
WO2015125182A1 (ja) * 2014-02-24 2015-08-27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機、及び負荷試験機の接続切り替え部
CN107870308A (zh) * 2014-02-24 2018-04-03 株式会社辰巳菱机 负载试验机
WO2018225152A1 (ja) * 2017-06-06 2018-12-13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コンパクト型負荷試験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51406A4 (en) 2022-12-21
US11639971B2 (en) 2023-05-02
WO2020195286A1 (ja) 2020-10-01
EP3951406A1 (en) 2022-02-09
TWI819193B (zh) 2023-10-21
JPWO2020195286A1 (ja) 2021-04-08
JP2021021736A (ja) 2021-02-18
US20220011376A1 (en) 2022-01-13
JP6770772B1 (ja) 2020-10-21
TW202035988A (zh) 2020-10-01
JP6983430B2 (ja) 2021-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47924B2 (en) Motor driven compressor for a vehicle
JP4504385B2 (ja) 機器アセンブリ
US6242691B1 (en) Electronic packaging and method of packaging
CN110581468B (zh) 锁定构造、电气连接箱以及线束
JP2016220424A (ja) 電動圧縮機用モータハウジング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車載用電動圧縮機
CN113574397A (zh) 负载试验装置、负载试验装置的绝缘框
CN105916752A (zh) 电力机车的压缩空气机架
JP2001244681A (ja) ファンを有する電気装置
JP2015170678A (ja) 電子機器筐体及び送風機カバー
KR20170020575A (ko) 양흡입 구조의 공기청정기
JP2012084363A (ja) 電池パック
JP2014175183A (ja) バッテリーケースの排気構造
EP3447470A1 (en) Actuating and sensing apparatus and case using the same
JP4703596B2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ファン取付構造
TWI642850B (zh) 氣體循環控制裝置
KR100942090B1 (ko) 자동차용 흡기시스템
US20230015385A1 (en) Charging Socket Provided with a Dual-Functional Feature for Drainage and Fixing Functions
CN105799462B (zh) 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CN211739290U (zh) 空调器
JP5987333B2 (ja) コネクタカバー付きアレイ装置用hddトレー、インタフェースコネクタカバー、
JP7114168B2 (ja) キャビネット
CN211004557U (zh) 进出气过滤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JP2010016248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CN111918590B (zh) 便携的干式真空清洁器
JPWO2019021399A1 (ja) 換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