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47843B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47843B
CN113547843B CN202110438466.XA CN202110438466A CN113547843B CN 113547843 B CN113547843 B CN 113547843B CN 202110438466 A CN202110438466 A CN 202110438466A CN 113547843 B CN113547843 B CN 1135478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housing
casing
cover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384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47843A (zh
Inventor
赤羽久幸
宫本真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5478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478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47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478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H04N1/00554Latches or hing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9Mounting or support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矫正机壳的变形的记录装置。记录装置(10)具备:机壳(20),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部(70);记录机构部盖(30),通过沿机壳(20)的第一侧面(20a)的转动轴(31),在打开机壳(20)的上表面的打开状态与关闭机壳(20)的上表面的关闭状态之间转动,记录机构部盖(30)在关闭状态下进入机壳(20)的内侧,在关闭状态下与机壳(20)的第一侧面(20a)交叉的记录机构部盖(3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上,设置有支承与机壳(20)的第一侧面(20a)交叉的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或第三侧面(20c)的肋(50)。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具备读取图像等的扫描仪的记录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记录装置,被构成为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部和读取原稿的读取机构部,读取机构部的主体部进入记录机构部的机壳上部的内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49096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记录装置由于具有读取机构部相对于记录机构部的机壳以可转动的方式开闭、并进入记录机构部的机壳上部的内侧的结构,因此难以设置支承机壳侧面的上部的部件,机壳侧面有可能向内侧发生变形。
发明内容
记录装置具备:机壳,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部;以及记录机构部盖,通过沿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的转动轴,在打开所述机壳的上表面的打开状态与关闭所述机壳的上表面的关闭状态之间转动,所述记录机构部盖在所述关闭状态下进入所述机壳的内侧,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交叉的所述记录机构部盖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上,设置有肋,所述肋支承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交叉的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或第三侧面。
记录装置具备:机壳,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部;记录机构部盖,通过沿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的转动轴,在打开所述机壳的上表面的打开状态与关闭所述机壳的上表面的关闭状态之间转动,所述记录机构部盖在所述关闭状态下进入所述机壳的内侧,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交叉的所述记录机构部盖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以及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交叉的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肋,所述肋支承所述机壳或所述记录机构部盖的第二侧面或第三侧面,所述机壳在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交叉的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具备缺口部,所述记录机构部盖具备突出部和在所述突出部的下侧凹陷成凹状的凹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缺口部露出,并且从所述记录机构部盖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记录机构部盖为打开状态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原稿台盖为打开状态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主体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抽出进给托盘及排出托盘的状态下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记录机构部盖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沿图1中的A-A线切断的肋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关闭状态下的主体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卡合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被卡合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记录机构部盖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记录机构部盖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0、200…记录装置;2…机壳;20a…第一侧面20b…第二侧面;20c…第三侧面;20d…第四侧面;21…内侧面22…曲面;23…缺口部;24…操作部;30…记录机构部盖;31、37…转动轴;35…扫描仪部;36…原稿台盖;40、140…主体部;40a…第一侧面;40b、140b…第二侧面;40c…第三侧面;40d…第四侧面;41…原稿台;42、142…上部壳体;43、143…下部壳体;44…突出部;45…凹部;50…肋;50a…第一肋;50b…第二肋;50c…第三肋;50d第四肋;51…平坦面;52…倾斜面;60…卡合部;61…被卡合部;62…施力部件;63…顶点;64…上侧倾斜面;65…下侧倾斜面;70…记录机构部;CL…虚拟线;θ1…上表面内角;θ2…下表面内角。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1
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0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记录装置10例如是具备读取原稿等的扫描仪的喷墨式打印机。在图中标记出的坐标中,假设记录装置10被放置在水平的设置面上,将相互正交的三个虚拟轴作为X轴、Y轴及Z轴。Y轴是与记录装置10的前后方向平行的轴,将表示Y轴的箭头的前端侧作为“前”。X轴是与记录装置10的左右方向平行的轴,将表示X轴的箭头的前端侧作为“左”。Z轴是与记录装置10的上下方向平行的轴,将表示Z轴的箭头的前端侧作为“上”。另外,将表示各轴的箭头的前端侧作为“正侧”,将基端侧作为“负侧”。
1-1.记录装置的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记录装置10具有呈长方体状的机壳20。机壳20具备第一侧面20a、与第一侧面20a交叉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四侧面20d。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侧面20a是机壳20的背面,第二侧面20b是机壳20的左侧面,第三侧面20c是机壳20的右侧面,第四侧面20d是机壳20的前表面。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具有向机壳20的第一侧面20a及第四侧面20d中的至少一方弯曲的曲面22。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侧面20b具有向第一侧面20a和第四侧面20d弯曲的曲面22,第二侧面20b与第一侧面20a及第四侧面20d连接。第三侧面20c具有向第一侧面20a弯曲的曲面22,第三侧面20c与第一侧面20a及第四侧面20d连接。如此,具有曲面22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分别被构成为一体形成。
机壳20的上表面以可开闭的方式被记录机构部盖30覆盖。在沿机壳20的第一侧面20a的Z方向的正侧即上端部,设置有连接机壳20与记录机构部盖30的转动轴31。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动轴31沿构成后述的记录机构部盖30的主体部40的第一侧面40a设置。记录机构部盖30通过转动轴31在打开(敞开)机壳20的上表面的打开状态与关闭(堵住)机壳20的上表面的关闭状态之间转动。记录机构部盖30的一部分被构成为在关闭状态下进入机壳20的内部。由此,在关闭状态下,记录机构部盖30的一部分被机壳20的第一侧面20a至第四侧面20d的内侧面21包围。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记录机构部盖30上构成有读取记录有文字或图像等的原稿的扫描仪部35。扫描仪部35具有:主体部40,具备载置原稿的原稿台41;原稿台盖36,以可开闭的方式覆盖原稿台41。即,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主体部40的一部分被机壳20的第一侧面20a至第四侧面20d的内侧面21包围。主体部40具有上部壳体42和下部壳体43。主体部40具备与机壳20的第一侧面20a平行的第一侧面40a、与第一侧面40a交叉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与第一侧面40a相对的第四侧面40d。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侧面40a是记录机构部盖30的背面,第二侧面40b是记录机构部盖30的左侧面,第三侧面40c是记录机构部盖30的右侧面,第四侧面40d是记录机构部盖30的前表面。
构成记录机构部盖30的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与第一侧面40a及第四侧面40d中的至少一方连接,第一侧面40a及第四侧面40d与记录机构部盖3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交叉。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侧面40b与第四侧面40d连接,第三侧面40c与第四侧面40d连接。记录机构部盖30也可以被构成为:第二侧面40b与第一侧面40a连接;第二侧面40b与第一侧面40a及第四侧面40d连接;第三侧面40c与第一侧面40a连接;或者第三侧面40c与第一侧面40a及第四侧面40d连接。
原稿台41例如由透明玻璃板形成,其周围被上部壳体42包围。在上部壳体42与下部壳体43之间设置有将载置在原稿台41上的原稿的文字或图像等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模块。摄像模块具有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密接光学方式的线型的图像传感器、光源及透镜等。
在主体部40的第一侧面40a上设置有连接主体部40和原稿台盖36的转动轴37。原稿台盖36通过转动轴37在打开原稿台41的上表面的打开状态与关闭原稿台41的上表面的关闭状态之间转动。本实施方式的原稿台盖36在关闭状态下构成记录装置10的上表面。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0被构成为:在从X方向进行侧视观察时,通过原稿台盖36和第二侧面20c视觉确认到一根接缝。即,除了后述的突出部44及凹部45以外,在X方向上的原稿台41的侧面中,使Z方向上的负侧的部分被机壳2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覆盖,使Z方向上的正侧的部分被原稿台盖36覆盖。因此,无论在使记录机构部盖30相对于机壳20为打开状态时,还是在使原稿台盖36相对于原稿台41为打开状态时,记录机构部盖30及原稿台盖36都以扩大该接缝的方式从机壳20或原稿台41分离。另外,也可以使原稿台41与机壳20的第二侧面40b及原稿台盖36构成同一面,使机壳20与记录机构部盖30之间的接缝和原稿台41与原稿台盖36之间的接缝为彼此独立的接缝。
如图1至图3所示,记录机构部盖30具备相对于原稿台41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的操作部24。操作部24是具备显示功能和输入功能的液晶面板,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主体部40的第四侧面40d的右侧。即,操作部24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机壳20与主体部40一起转动,并且能够相对于主体部40转动。操作部24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时,能够与机壳20的第四侧面20d形成同一面,能够在将记录机构部盖30保持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使操作部24的下端部向上方倾斜。由此,记录装置10的美观度得到提高,并且操作部24的视觉确认性及操作性得到提高。
在机壳20的内部具备收纳用于向记录头71供给的液体的液体收纳容器16。在机壳20的第四侧面20d处的操作部24的下侧设置有对液体收纳容器16中收纳的液体的量进行视觉确认的视觉确认窗25。
如图6所示,记录装置10在机壳20的内部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部7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被记录介质简称为介质。记录机构部70具有使介质沿输送路径输送的各种辊、向介质喷出液体的记录头71等。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0在机壳20的第四侧面20d的下侧具备前盖11。另外,记录装置10在沿机壳20的第一侧面20a的上表面具备后盖12。
如图5及图6所示,记录装置10被构成为:通过打开前盖11及后盖12并抽出进给托盘13及排出托盘14,能够对放置在进给托盘13上的介质进行记录。前盖11与载置介质的盒15相连,通过打开前盖11并抽出盒15,能够将介质放置在盒15中。即,记录装置10被构成为:能够对放置在进给托盘13上的介质进行记录的同时,能够对放置在盒15上的介质进行记录。
记录装置10在对放置在进给托盘13上的介质进行记录时,使进给辊81向旋转方向C1旋转一周,以将介质送出到输送辊83,然后,通过使输送辊83向旋转方向C2旋转,从而将介质输送到与记录头71相对的相对位置P1,之后通过使输送辊83向旋转方向C2旋转,并且使辊84及排出辊85旋转,以将记录后的介质排出到排出托盘14。基于进给辊81的介质的输送路径构成输送路径R1,基于输送辊83等的介质的输送路径构成输送路径R4。另外,在输送路径R1中的与进给辊8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分离辊82,抑制在进给托盘13上放置有多个介质时介质被重叠输送。
这里,在输送路径R1中的进给辊81与输送辊83之间设置有辊对88,该辊对88由能够向旋转方向C1旋转的辅助辊86和设置在与该辅助辊86相对的位置的从动辊87构成。记录装置10在输送路径R1中,在辊对88的夹持位置存在介质时,通过使辅助辊86向旋转方向C1旋转来辅助介质的输送。因此,记录装置10能够抑制输送路径R1中的介质的输送不良。
记录装置10在对放置在盒15中的介质进行记录时,通过使拾取单元转动轴91转动以使拾取单元90的拾取辊92向旋转方向C2旋转,使介质在作为进给路径的输送路径R2中输送,从而向输送辊83送出。另外,记录装置10通过使输送辊83向旋转方向C2旋转,从而将介质输送到与记录头71相对的相对位置P1,之后通过使输送辊83向旋转方向C2旋转,并且使辊84及排出辊85旋转以将记录后的介质排出到排出托盘14。
记录装置10在介质的一侧面上进行记录之后,在将介质排出到排出托盘14之前,通过将该介质在作为翻转路径的输送路径R3上输送并翻转,从而能够在该介质的另一侧面上进行记录。另外,输送路径R3的一部分与输送路径R2重复,在该重复的输送路径上,形成有翻转辊93和设置在与该翻转辊93相对的位置上的多个从动辊94。
记录头71设置在能够沿X方向移动的滑架72上。记录装置10能够在使滑架72沿X方向往复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71向被输送过来的介质喷出液体而形成图像。通过具备这种结构的滑架72,记录装置10反复进行以规定的输送量输送介质的操作和在停止介质的状态下使滑架72沿X方向移动的同时喷出液体的操作,从而在介质上形成期望的图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上具备扫描仪部35的记录装置10,但也可以是具有不具备扫描仪部的结构的记录装置。另外,也可以是具有取代扫描仪部而具备订书钉等整理器的结构的记录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记录装置10,示出了所谓串行打印机,交替地反复进行介质的规定量的输送和滑架72的往复移动而进行记录,但并不限于此。记录装置也可以是所谓行式打印机,使用沿X方向呈线状地形成有喷嘴的行式头,在连续地输送介质的同时连续地进行记录。
1-2.肋及突出部的结构
如图2所示,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具备缺口部23。在从X方向进行侧视观察时,缺口部23呈在Y方向上长的长方形,从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的前方侧的上端向下形成缺口。
如图4所示,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具备突出部44。在从X方向进行侧视观察时,突出部44呈在Y方向上长的长方形,从第二侧面40b向X方向的正侧突出,从第三侧面40c向X方向的负侧突出。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突出部44从机壳20的缺口部23露出。换言之,在从X方向进行侧视观察时,突出部44设置在与缺口部23重叠的位置。
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具备凹陷成凹状的凹部45。凹部45设置在突出部44的Z方向的负侧即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长方形突出的突出部44的内侧设置有凹陷成长方形的凹部45。换言之,在从X方向进行侧视观察时,凹部45与突出部44重叠,突出部44的一部分向凹部45的上侧突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凹部45与突出部44重叠的结构,但也可以是突出部44和凹部45在上下方向上独立地设置的结构。缺口部23、突出部44及凹部45关于与机壳20的第一侧面20a平行且与主体部40的第一侧面40a正交的虚拟线CL对称地配置。另外,也可以将突出部44、凹部45及缺口部23配置在Y方向的中央,在Y方向上的缺口部23或突出部44的两侧设置肋50,在Y方向上的肋50之间设置缺口部23或突出部44。
如图2、图7所示,在构成记录机构部盖30的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上,设置有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支承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或第三侧面20c的肋50。详细地,由于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会构成为主体部40的下侧的一部分进入机壳20的内侧并被内侧面21包围,所以在机壳20内没有设置支承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的上部的部件。因此,第二侧面20b、第三侧面20c的刚性比第一侧面20a及第四侧面20d的刚性低,在将记录机构部盖30设置为打开状态时,第二、第三侧面20b、20c的上部有时会向机壳20的内侧发生变形。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0在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具备肋50,在将记录机构部盖30设置为关闭状态时,该肋50通过与向内侧发生变形的第二侧面20b、第三侧面20c抵接并支承该第二侧面20b、第三侧面20c,从而矫正变形。
如图8所示,主体部40被构成为:下表面敞开的箱形状的上部壳体42覆盖上表面敞开的箱形状的下部壳体43。通过这样构成主体部40,能够得到高强度。上部壳体42形成主体部40的上表面和主体部40的第一至第四侧面40a、40b、40c、40d。即,肋50设置在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的上部壳体42上。支承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的肋50和支承机壳20的第三侧面20c的肋50关于与机壳20的第一侧面20a正交的虚拟线CL对称地配置。因此,下面对设置在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上的肋50进行说明,并省略设置在第三侧面40c上的肋50的说明。
如图7及图8所示,在从Y方向进行侧视观察时,肋50从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突出,在从X方向进行侧视观察时,肋50呈在上下方向上长的长方形状。肋50具有从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突出的突出尺寸RD固定的平坦面51和从平坦面51的下端部朝向沿Z方向的负侧的倾斜面52。倾斜面52与平坦面51的下端部连续,随着朝向沿从平坦面51分离的Z方向的负侧,从第二侧面40b突出的突出尺寸RD逐渐减小。换言之,从机壳20的第一侧面20a侧视观察时,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平坦面51是与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平行的面。倾斜面52是随着朝向沿Z方向的负侧,与由肋50支承的第二侧面20b也就是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的距离逐渐增加的面。
在从X方向进行侧视观察时,肋50在主体部40的厚度方向、即与原稿台41正交的Z方向上的高度RH与主体部40的高度MH重叠。另外,在从X方向进行侧视观察时,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的肋50被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覆盖。
如图9所示,从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突出的肋50的突出尺寸RD比从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突出的突出部44的突出尺寸OD小。优选肋50的突出尺寸RD比突出尺寸OD小与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的厚度相当的尺寸。由此,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能够由第二侧面20b和突出部44构成同一面。
如图2及图7所示,肋50设置在转动轴31与突出部44之间。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0从转动轴31向突出部44具备第一肋50a、第二肋50b、第三肋50c这三个肋50。即,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分别被多个肋50支承。第一至第三肋50a、50b、50c位于比通过转动轴31的轴心并与虚拟线RL平行的轴线AL更靠向Z方向上的负侧的位置。
虚拟线RL是将关闭状态下的第一至第三肋50a、50b、50c的下端相连的线。虚拟线RL还是与记录装置10的载置面平行的直线,或者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与第二侧面20b和记录机构部盖30的边界(接缝)平行的直线、即与Y轴平行的直线。通过这样构成,在记录机构部盖30从打开状态移位到关闭状态时,能够以从靠近转动轴31的第一肋50a至第二肋50b、第三肋50c的顺序支承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此时,通过肋50与第二侧面20b之间的滑动,有可能对第二侧面20b造成擦伤。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肋50设置在记录机构部盖30侧,擦伤会发生在第二侧面20b的内侧面21上,因此难以视觉确认到由肋50和第二侧面20b之间的滑动引起的擦伤。
如图2及图10至图12所示,记录机构部盖30的主体部40具备能够与机壳20卡合的卡合部60。另外,机壳20具备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与卡合部60卡合的被卡合部61。卡合部60设置在构成主体部40的下部壳体43的沿Z方向的负侧的下表面。被卡合部61设置在从机壳20的第四侧面20d的上端部向沿Y方向的负侧延伸的上表面。
卡合部60具有:顶点63,从长方体的卡合部壳体66沿与记录装置10的设置面平行的方向、即X-Y平面突出;上侧倾斜面64,朝向顶点63向下方倾斜;以及下侧倾斜面65,朝向顶点63向上方倾斜。卡合部60由上侧倾斜面64、顶点63和下侧倾斜面65形成凸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壳体66呈在Y方向上长的长方体,卡合部60从卡合部壳体66的前表面朝向沿Y方向的正侧突出。
由通过顶点63并向水平方向延伸的虚拟线HL和上侧倾斜面64形成的上表面内角θ1被构成为比由虚拟线HL和下侧倾斜面65形成的下表面内角θ2更呈锐角。向水平方向延伸的虚拟线HL是与记录装置10的设置面平行的直线。在卡合部壳体66的内部设置有对卡合部60向沿Y方向的正侧施力的施力部件62。作为施力部件62,使用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
在机壳20的上表面设置有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能够埋设长方体状的卡合部壳体66的凹坑67。被卡合部61形成从凹坑67的内侧面向沿Y方向的正侧凹陷的凹形状。
记录机构部盖30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转动之后,通过被卡合部61的上端部61a与卡合部60的下侧倾斜面65之间的滑动,卡合部60向沿Y方向的负侧后退之后向凹形状的被卡合部61内突出,从而卡合部60与被卡合部61变成卡合状态。
记录机构部盖30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转动之后,通过被卡合部61的上端部61a与卡合部60的上侧倾斜面64之间的滑动,卡合部60向沿Y方向的负侧后退,从而卡合部60与被卡合部61变成非卡合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被构成为下表面敞开的长方体状的上部壳体42覆盖上表面敞开的长方体状的下部壳体43的主体部40,但如图13所示,也可以是被构成为上表面敞开的长方体状的下部壳体143覆盖下表面敞开的长方体状的上部壳体142的主体部140。在这种情况下,肋50设置在主体部140的第二侧面140b及第三侧面140c处的下部壳体143上。突出部44及凹部45设置在下部壳体143上。另外,突出部44及凹部45也可以横跨上部壳体142和下部壳体143双方设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转动轴31与突出部44之间具备三个肋50的结构,但肋5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四个以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呈凸形状的卡合部60和呈凹形状的被卡合部61的组合,但也可以是呈凹形状的卡合部和呈凸形状的被卡合部的组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向沿Y方向的正侧突出的卡合部60,但卡合部的突出方向只要沿X-Y平面即可,其方向并无特别限定。在这种情况下,被卡合部被构成为能够与卡合部卡合的朝向。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0,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记录装置10具备进入机壳20的内侧的记录机构部盖30。构成记录机构部盖30的主体部40在其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具备支承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的肋50。即使在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向机壳20的内侧发生变形的情况下,通过将记录机构部盖30设置为关闭状态,肋50也会向外侧支承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因此能够矫正机壳20的变形。另外,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容易由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和记录机构部盖30的第二侧面40b构成同一面,容易由机壳20的第三侧面20c和记录机构部盖30的第三侧面40c构成同一面。由此,装置的美观度得到提高。
由于肋50在Z方向上设置在与主体部40重叠的位置,因此与肋50设置在主体部40的下方且在Z方向上不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记录装置1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从缺口部23突出并从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突出的突出部44的突出尺寸OD比肋50的突出尺寸RD大。根据该结构,用户容易将手指搭在突出部44上,能够容易使记录机构部盖30转动。另外,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容易由第二侧面20b和突出部44构成同一面。
由于主体部40在突出部44的下方具备凹陷成凹状的凹部45,因此用户容易将手指搭在突出部44上,从而能够容易使记录机构部盖30转动。
由于突出部44设置在比肋50更远离转动轴31的位置,因此用户能够容易使记录机构部盖30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转动。
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肋50被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覆盖。由此,肋50不会被用户视觉确认,因此装置的美观度得到提高。
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分别被构成为一体形成。由没有接缝的一个面形成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被多个肋50支承,由此装置的美观度得到提高。
当记录机构部盖30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位移时,从靠近转动轴31的肋50开始依次对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进行支承。由此,例如与多个肋50同时开始与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接触的结构相比,将记录机构部盖30设置为关闭状态时的转动负载被分散,从而能够容易关闭记录机构部盖30。
由于支承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的肋50和支承机壳20的第三侧面20c的肋50是对称配置的,因此关闭记录机构部盖30时的转动轴31的扭曲被抑制。
由于构成记录机构部盖30的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与第一侧面40a及第四侧面40d中的至少一方连接,因此记录机构部盖30的刚性得到提高。
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具有曲面22,并经由曲面22与第一侧面20a及第四侧面20d连接。由于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具有曲面22,因此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的刚性得到提高。另外,通过经由曲面22与第一侧面20a及第四侧面20d连接,机壳20的刚性得到提高。
由于肋50具有平坦面51,因此可以良好地支承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另外,肋50具有从平坦面51的下端部朝向下侧的倾斜面52。由于记录机构部盖30在肋50的倾斜面52与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之间滑动的同时变成关闭状态,因此能够将记录机构部盖30良好地设置为关闭状态。
记录机构部盖30具有在关闭状态下与设置在机壳20上的被卡合部61卡合的卡合部60,因此在使操作部24相对于记录机构部盖30倾斜时,能够抑制记录机构部盖30相对于机壳20旋转。
凸形状的卡合部60具有顶点63、上侧倾斜面64和下侧倾斜面65。下侧倾斜面65是在将记录机构部盖30设置为关闭状态时与被卡合部61滑动的面。上侧倾斜面64是在将记录机构部盖30设置为打开状态时与被卡合部61滑动的面。由于由向水平方向延伸的虚拟线HL和上侧倾斜面64形成的上表面内角θ1比由虚拟线HL和下侧倾斜面65形成的下表面内角θ2更呈锐角,因此在将记录机构部盖30设置为关闭状态时能够更减少负荷。反之,由于能够增大将记录机构部盖30设置为打开状态时的负荷,因此在使操作部24相对于记录机构部盖30倾斜时,能够抑制记录机构部盖30相对于机壳20旋转。
2.实施方式2
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记录装置100具备记录机构部盖30。在构成记录机构部盖30的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上设置有肋50。如图14所示,肋50设置在转动轴31与突出部44之间。突出部44进一步设置在肋50之间。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00从转动轴31向突出部44具备三个肋50、即第一肋50a、第二肋50b、第三肋50c,并进一步在突出部44的沿Y方向的正侧具备第四肋50d。
由于记录装置100在突出部44的两侧具备第三肋50c和第四肋50d,因此可良好地支承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
3.实施方式3
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5所示,记录装置200具备:机壳20,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部70;记录机构部盖30,使机壳20的上表面在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转动。另外,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具备缺口部23,记录机构部盖30具备从缺口部23露出的突出部44和凹部45。记录机构部盖30在关闭状态下进入机壳20的第一至第四侧面20a~20d的内侧面21。记录机构部盖30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为具备原稿台41、原稿台盖36、扫描仪部35的结构。
在构成记录机构部盖30的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以及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在关闭状态下支承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或第三侧面20c的肋50。
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200示出了在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具备肋50的结构。肋50在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的内侧面21的上端部,从Y方向的后端向缺口部23具备第一肋50a、第二肋50b、第三肋50c这三个肋。在从X方向进行侧视观察时,在记录机构部盖30为关闭状态下设置在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上的肋50的高度RH与主体部40的高度MH重叠。肋50具有平坦面51和从平坦面51的上端部朝向沿Z方向的正侧的倾斜面52。倾斜面52是与平坦面51的上端部连续,随着朝向沿从平坦面51分离的Z方向的正侧,与由肋50支承的第二侧面40b,即记录机构部盖30的第二侧面40b的距离逐渐增加的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肋50设置在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上的结构,但也可以是肋50设置在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和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这两者、以及机壳20的第三侧面20c和主体部40的第三侧面40c这两者上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将突出部44、凹部45及缺口部23配置在Y方向的中央,在Y方向上的缺口部23或突出部44的两侧设置肋50,在Y方向上的肋50之间设置缺口部23或突出部44。
记录装置200在构成进入机壳20的内侧面21的记录机构部盖30的主体部40的第二侧面40b及第三侧面40c、以及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中的至少一方上,具备支承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的肋50。即使在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向机壳20的内侧发生变形的情况下,通过将记录机构部盖30设置为关闭状态,肋50也向外侧支承机壳20的第二侧面20b及第三侧面20c,因此能够矫正机壳20的变形。
另外,由于主体部40在突出部44的下方具备凹陷成凹状的凹部45,因此用户容易将手指搭在突出部44上,从而能够容易使记录机构部盖30转动。
由于肋50设置在与主体部40重叠的位置,因此与肋50设置在主体部40的下方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记录装置20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小型化。

Claims (15)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机壳,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部;以及
记录机构部盖,通过沿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的转动轴,在打开所述机壳的上表面的打开状态与关闭所述机壳的上表面的关闭状态之间转动,
所述记录机构部盖在所述关闭状态下进入所述机壳的内侧,
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交叉的所述记录机构部盖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上,设置有肋,所述肋支承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交叉的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或第三侧面,
所述记录机构部盖具备扫描仪部,所述扫描仪部具有具备载置原稿的原稿台的主体部和开闭所述原稿台的原稿台盖,并读取所述原稿,
所述肋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上,
所述肋在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主体部的高度重叠,
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分别被多个所述肋支承,
在所述记录机构部盖从所述打开状态向所述关闭状态位移时,从靠近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肋开始依次支承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在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交叉的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具备缺口部,
所述主体部具备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缺口部露出,并且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突出,
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突出的所述肋的突出尺寸比所述突出部的突出尺寸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突出部的下侧具备凹陷成凹状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突出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还设置在所述肋之间。
6.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机壳,具备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部;
记录机构部盖,通过沿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的转动轴,在打开所述机壳的上表面的打开状态与关闭所述机壳的上表面的关闭状态之间转动,
所述记录机构部盖在所述关闭状态下进入所述机壳的内侧,
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交叉的所述记录机构部盖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以及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交叉的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中的至少一方上,设置有肋,所述肋支承所述机壳或所述记录机构部盖的第二侧面或第三侧面,
所述机壳在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交叉的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具备缺口部,
所述记录机构部盖具备突出部和在所述突出部的下侧凹陷成凹状的凹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缺口部露出,并且从所述记录机构部盖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突出,
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分别被多个所述肋支承,
在所述记录机构部盖从所述打开状态向所述关闭状态位移时,从靠近所述转动轴的所述肋开始依次支承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机构部盖具备扫描仪部,所述扫描仪部具有具备载置原稿的原稿台的主体部和开闭所述原稿台的原稿台盖,并读取所述原稿,
所述肋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以及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中的至少一方上,
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所述肋在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主体部的高度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所述肋被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覆盖。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分别被构成为一体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支承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的所述肋和支承所述机壳的第三侧面的所述肋关于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正交的虚拟线对称地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机构部盖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与第一侧面及第四侧面中的至少一方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及第四侧面与所述记录机构部盖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交叉。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具有向与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交叉的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及第四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弯曲的曲面,并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及第四侧面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机壳的第一侧面进行侧视观察时,所述肋具有:平坦面,与所述机壳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平行;以及倾斜面,与所述平坦面的上端部或下端部连续,并且随着所述倾斜面从所述平坦面分离,所述倾斜面与由所述肋支承的面的距离逐渐增加。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机构部盖具有:操作部,相对于所述记录机构部盖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以及卡合部,能够与所述机壳卡合,
所述机壳具有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所述卡合部及所述被卡合部中的任一方为凸形状,另一方为凹形状,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对所述卡合部及所述被卡合部中的任一方向另一方施力的施力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形状具有:
顶点,在所述关闭状态下向与所述记录装置的设置面平行的方向突出;
上侧倾斜面,向所述顶点倾斜;以及
下侧倾斜面,向所述顶点倾斜,
由所述平行的方向和所述上侧倾斜面形成的上表面内角比由所述平行的方向和所述下侧倾斜面形成的下表面内角更呈锐角。
CN202110438466.XA 2020-04-23 2021-04-22 记录装置 Active CN1135478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6569 2020-04-23
JP2020076569A JP7404992B2 (ja) 2020-04-23 2020-04-23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47843A CN113547843A (zh) 2021-10-26
CN113547843B true CN113547843B (zh) 2023-05-12

Family

ID=78130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38466.XA Active CN113547843B (zh) 2020-04-23 2021-04-22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52936B2 (zh)
JP (1) JP7404992B2 (zh)
CN (1) CN11354784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05500A (ja) * 1998-01-08 1999-07-30 Brother Ind Ltd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2012201061A (ja) * 2011-03-28 2012-10-2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3222041A (ja) * 2012-04-16 2013-10-28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7574A (ja) * 2012-07-06 2014-01-30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3491A (ja) * 2000-02-24 2001-08-28 Murata Mach Ltd 自動シート搬送装置
JP2002370424A (ja) * 2001-06-14 2002-12-24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08073868A (ja) 2006-09-19 2008-04-03 Seiko Epson Corp カバー構造及びカバー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4374405B2 (ja) * 2006-12-19 2009-12-02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7244B2 (ja) 2008-05-29 2013-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02933A (ja) * 2012-03-28 2013-10-07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5974862B2 (ja) * 2012-11-29 2016-08-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5078132A (zh) 2014-05-23 2015-11-25 天津市瀚洋纸业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保温隔热纸杯
CN104443667A (zh) * 2014-11-25 2015-03-25 冯雨顺 支柱套叠式包装箱
JP2017034601A (ja) 2015-08-05 2017-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JP6743414B2 (ja) 2016-02-26 2020-08-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679441B2 (ja) * 2016-07-29 2020-04-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9193232A (ja) 2018-04-27 2019-10-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05500A (ja) * 1998-01-08 1999-07-30 Brother Ind Ltd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2012201061A (ja) * 2011-03-28 2012-10-2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3222041A (ja) * 2012-04-16 2013-10-28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7574A (ja) * 2012-07-06 2014-01-30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04992B2 (ja) 2023-12-26
JP2021171980A (ja) 2021-11-01
CN113547843A (zh) 2021-10-26
US20210337078A1 (en) 2021-10-28
US11652936B2 (en) 202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4366B (zh) 纸片处理装置
JP467376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4103454A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20080001343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3547843B (zh) 记录装置
JP2022125796A (ja) 読取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063436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964269B2 (en) Image reader
JP2019172426A (ja) スキャナー装置
CN111845070B (zh) 记录装置
JP6379882B2 (ja) 読取装置
US20120001993A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609806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US9956800B2 (en) Rea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90586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05747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648893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9116050A (ja) 記録装置
JP7443906B2 (ja) 記録装置
JP6322998B2 (ja) 記録装置
US11679609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7482367B2 (ja) 媒体供給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13058980A (ja) 複合機
JP702151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01540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