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0574A - 打入机 - Google Patents

打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0574A
CN113490574A CN202080017142.2A CN202080017142A CN113490574A CN 113490574 A CN113490574 A CN 113490574A CN 202080017142 A CN202080017142 A CN 202080017142A CN 113490574 A CN113490574 A CN 113490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ing
engaging portion
striking
engaging portions
norm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71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盐屋光司
上田贵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i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90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05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25C1/047Mechanical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08Safety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6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electric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入机,当打击部停止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且旋转部旋转时,能够使第二卡合部与作为原本的卡合对象的第一卡合部卡合。打入机具有打击部(12)、使打击部(12)动作的轮(50)、设于打击部(12)的多个第一卡合部以及设于轮(50)的多个第二卡合部,其中,多个第一卡合部包括第一卡合部(61、62)和第一卡合部(63~71),多个第二卡合部包括当打击部(12)停止在第二位置且轮(50)旋转时与第一卡合部(61、62)卡合的第二卡合部(51)和与第一卡合部(63~71)卡合的第二卡合部(52~60),设有当打击部(12)停止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且而轮(50)旋转时,使第二卡合部(51)与第一卡合部(61、62)卡合,且使第二卡合部(52~60)与第一卡合部(63~71)卡合的调整机构(17)。

Description

打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打击固定件的打击部的打入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打击固定件的打击部的打入机的一例。专利文献1记载的打入机具有电动马达、打击部、蓄能室、动力机构、射出部、仓盒以及触发器。打击部具有承受蓄能室的气体压力的活塞和固定于活塞的驱动杆。打击部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动作。驱动杆具有多个第一卡合部。多个第一卡合部沿驱动杆的动作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动力机构具有旋转部及多个第二卡合部。旋转部利用电动马达的旋转力旋转。多个第二卡合部沿旋转部的旋转方向隔开间隔设置。从仓盒向射出部供给钉。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打入机中,当在打击部停止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对触发器附加操作力时,电动马达旋转。于是,设于旋转部的多个第二卡合部与设于驱动杆的多个第一卡合部分别单独地卡合及分离,打击部沿第二方向动作。当设于旋转部的多个第二卡合部从设于驱动杆的多个第一卡合部全部分离时,打击部利用蓄能室的气体压力向第一方向动作,驱动杆打击射出部的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99670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申请发明者认识到如下课题:有可能第二卡合部卡合于与作为原本的卡合对象的第一卡合部不同的第一卡合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第二卡合部卡合于作为原本的卡合对象的第一卡合部的打入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一实施方式的打入机具有:打击部,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动作,且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沿第一方向动作而打击固定件;旋转部,其进行旋转,以使上述打击部从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一位置沿第二方向动作;多个第一卡合部,其在上述打击部隔开间隔设置;以及多个第二卡合部,其在上述旋转部隔开间隔设置,且与上述多个第一卡合部分别单独地卡合及分离,使上述打击部沿上述第二方向动作,该打入机中,上述多个第一卡合部包括特定第一卡合部和通常第一卡合部,上述多个第二卡合部包括特定第二卡合部和通常第二卡合部,上述特定第二卡合部与上述通常第一卡合部不对应,且能够与上述特定第一卡合部对应卡合,上述通常第二卡合部能够与上述通常第一卡合部对应卡合。
发明效果
一实施方式的打入机能够使第二卡合部卡合于作为原本的卡合对象的第一卡合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打入机的整体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打入机的后视剖视图。
图3是表示设于打入机的调整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调整机构的仰视剖视图。
图5是设于打入机的打击部停止在待机位置的后视剖视图。
图6是设于打入机的打击部停止在下止点的后视剖视图。
图7是设于打入机的打击部从下止点上升的后视剖视图。
图8是设于打入机的打击部停止在中间位置的后视剖视图。
图9是表示设于打入机的调整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变更例的后视剖视图。
图10是设于打入机的调整机构的第二实施例,是打击部位于下止点的状态的后视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打击部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的后视剖视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调整机构的仰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打入机具有的轮的旋转方向上的区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打入机包括的几个实施方式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及图2所示的打入机10具有外壳11、打击部12、机头部13、电源部14、电动马达15、减速机构16、调整机构17以及蓄能容器18。外壳11是打入机10的外壳要素,外壳11具有缸筒壳体19、手柄20、马达壳体21以及装配部22。缸筒壳体19为筒形状,手柄20及马达壳体21连接于缸筒壳体19。装配部22连接于手柄20及马达壳体21。
电源部14能够在装配部22安装及拆下。电动马达15配置于马达壳体21内。蓄能容器18具有盖23和安装有盖23的保持架24。头罩25安装于缸筒壳体19,蓄能容器18配置成遍及缸筒壳体19内及头罩25内。
缸筒27容纳于缸筒壳体19内。缸筒27为金属制,例如为铝制或铁制。缸筒27相对于缸筒壳体19在沿中心线A1的方向及径向上被定位。中心线A1穿过缸筒27的中心。径向是以中心线A1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径向。压力室26形成为遍及蓄能容器18内及缸筒27内。在压力室26中填充有压缩气体。压缩气体除了空气,还能够使用惰性气体。作为一例,惰性气体包含氮气、稀有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压力室26中填充有空气的例子进行说明。
打击部12配置成从外壳11的内部到外部。打击部12具有活塞28及驱动杆29。活塞28能够在缸筒27内在沿着中心线A1的方向上动作。在活塞28的外周面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84。密封部件84与缸筒27的内周面接触,形成密封面。作为一例,驱动杆29为金属制、非铁金属制、钢制。活塞28和驱动杆29以分体部件的方式设置,活塞28和驱动杆29被连结。
机头部13配置成遍及缸筒壳体19的内外。机头部13具有缓冲器支撑部31、射出部32以及筒部33。缓冲器支撑部31为筒形状,且具有导向孔34。导向孔34以中心线A1为中心配置。
在缓冲器支撑部31内配置有缓冲器35。缓冲器35可以是合成橡胶制、硅橡胶制的任一个。缓冲器35具有导向孔36。中心线A1在导向孔36内穿过。驱动杆29配置于导向孔34、36内。打击部12能够在沿着中心线A1的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上动作。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是彼此相反的方向。第一方向D1是活塞28接近缓冲器35的方向。第二方向D2是活塞28从缓冲器35分离的方向。通过图1所示的压力室26的气体压力,打击部12在第一方向D1上始终被施力。可以将打击部12在第一方向D1上动作的情况定义为下降。可以将打击部12在第二方向D2上动作的情况定义为上升。
射出部32连接于缓冲器支撑部31,且从缓冲器支撑部31在沿着中心线A1的方向上突出。射出部32具有射出路37,射出路37沿着中心线A1设置。驱动杆29能够在射出路37内在沿着中心线A1的方向上动作。
如图1所示,在马达壳体21内配置有电动马达15。电动马达15具有转子39及定子40。定子40安装于马达壳体21。转子39安装于转子轴41,转子轴41的第一端部经由轴承42由马达壳体21可旋转地支撑。电动马达15是无刷马达,当对电动马达15施加电压时,转子39以中心线A2为中心旋转。
在马达壳体21内设有齿轮箱43。齿轮箱43为筒形状。减速机构16设于齿轮箱43内。减速机构16具备多组行星齿轮机构。减速机构16的输入要素经由动力传递轴44连结于转子轴41。动力传递轴44由轴承45可旋转地支撑。
旋转轴46设于筒部33内。旋转轴46由轴承48、49可旋转地支撑。转子轴41、动力传递轴44、减速机构16以及旋转轴46以中心线A2为中心配置成同心状。减速机构16的输出要素97和旋转轴46配置成同心状,且输出要素97和旋转轴46一体旋转。减速机构16配置于从电动马达15至旋转轴46的动力传递路径。调整机构17将旋转轴46的旋转力转换成在第二方向D2上对打击部12施力的力。
(调整机构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3、图4以及图5所示,调整机构17包括驱动杆29、设于驱动杆29的多个第一卡合部、轮50以及设于轮50的多个第二卡合部。在相对于中心线A1垂直的平面内,驱动杆29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四边形。多个第一卡合部61、62、63、64、65、66、67、68、69、70、71设于驱动杆29。多个第一卡合部63、64、65、66、67、68、69、70、71与驱动杆29一体设置。多个第一卡合部61、62可以与驱动杆29一体设置,也可以与驱动杆29分体设置,而将多个第一卡合部61、62固定于驱动杆29。
多个第一卡合部61、62、63、64、65、66、67、68、69、70、71配置于驱动杆29的沿中心线A1的方向的前端29A与活塞28之间。当打击部12在第二方向D2上动作时,多个第一卡合部中的多个第一卡合部61、62在第二方向D2上位于排头,也就是第一个。当打击部12在第二方向D2上动作时,多个第一卡合部63、64、65、66、67、68、69、70、71位于比多个第一卡合部61、62靠后方。
第一卡合部61、62在沿着中心线A1的方向上设于相同的位置。第一卡合部61、62从驱动杆29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彼此以反朝向突出。多个第一卡合部61、62、63、64、65、66、67、68、69、70、71在沿着中心线A1的方向上依次配置。第一卡合部61、62配置于第一卡合部63与活塞28之间。第一卡合部71配置于第一卡合部70与前端29A之间。多个第一卡合部63、64、65、66、67、68、69、70、71通过在驱动杆29的缘以预定间隔设置突起而形成。
轮50安装于旋转轴46。作为一例,轮50为金属制、非铁金属制、钢制。轮50以中心线A2为中心旋转。中心线A2配置成在相对于打击部12的动作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从驱动杆29分离。
轮50具有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具有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也就是,第一圆板部50A和第二圆板部50B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的第一圆板部50A与第二圆板部50B的间隔大于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的驱动杆29的厚度。当打击部12沿着中心线A2动作时,驱动杆29的一部分及多个第一卡合部63、64、65、66、67、68、69、70、71在第一圆板部50A与第二圆板部50B之间通过。
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为以中心线A2为中心的圆弧状。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在轮50的旋转方向E1上的预定角度的第二区域形成有缺口部50C。作为一例,缺口部50C形成于90度的区域。以中心线A2为中心的缺口部50C的最小外径小于未形成缺口部50C的第一区域的最大外径。第一区域是在轮50的旋转方向E1上的大致270度的区域。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分别具有面向缺口部50C的第二卡合部51。
就多个第二卡合部而言,作为一例,在轮50设有十个第二卡合部52、53、54、55、56、57、58、59、60。第二卡合部52、53、54、55、56、57、58、59、60与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分体设置。第二卡合部52、53、54、55、56、57、58、59、60固定于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第二卡合部51、52、53、54、55、56、57、58、59、60配置于以中心线A2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第二卡合部51的第一外切圆的外径大于第二卡合部52、53、54、55、56、57、58、59、60的第二外切圆的外径。第一外切圆及第二外切圆以中心线A2为中心。如图4所示,第二卡合部51和第一卡合部61、62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位于重叠的位置,且为对应的关系。另外,第二卡合部51和第一卡合部63、64、65、66、67、68、69、70、71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且为非对应的关系。而且,第二卡合部52、53、54、55、56、57、58、59、60和第一卡合部63、64、65、66、67、68、69、70、71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位于重叠的位置,且为对应的关系。另外,第二卡合部52、53、54、55、56、57、58、59、60和第一卡合部61、62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且为不对应的关系。
轮50利用电动马达15的旋转力在图5中绕顺时针旋转。第二卡合部52、53、54、55、56、57、58、59、60在轮50的旋转方向E1上的第一区域内等间隔配置。第二卡合部52、53、54、55、56、57、58、59、60沿着轮50的旋转方向E1依次配置。第二卡合部51在轮501旋转一圈的期间在旋转方向E1上位于排头,即第一个。第二卡合部51在轮50的旋转方向E1上设有单个。
在轮50的旋转方向E1上,第二卡合部52、53、54、55、56、57、58、59、60位于比第二卡合部51靠后方。因此,当在打击部12停止的状态下轮50旋转时,多个第二卡合部中的第二卡合部51在轮50的旋转方向E1上首先接近驱动杆29的动作区域。第二卡合部51通过轮50的旋转与第一卡合部61、62对应并卡合,由此,驱动杆29与轮50的位置关系被适当地调整,因此,第二卡合部51的位置在轮50的旋转方向E1上不限于最初的位置,多个第二卡合部中的位置不被特定。
第二卡合部52在轮50的旋转方向E1上配置于第二卡合部51的旁边。第二卡合部52、53、54、55、56、57、58、59、60分别为销或圆柱。第二卡合部52、53、54、55、56、57、58、59、60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设于第一圆板部50A与第二圆板部50B之间。第二卡合部53、54、55、56、57、58、59、60固定于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
在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分别设有导向部72。导向部72是孔或槽,第二卡合部52能够沿着导向部72移动。也就是,第二卡合部52能够变更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的径向上的位置。在第二卡合部52的轮50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变化的情况下,第二卡合部52的轮50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可以改变,也可以不变。
在旋转轴46或轮50安装有施力部件73。作为一例,施力部件73是金属制的弹簧。施力部件73对第二卡合部52在轮50的径向上朝向外侧施力。在被施力部件73施力的第二卡合部52停止的状态下,第二卡合部52与其它第二卡合部53、54、56、57、58、59、60位于同一圆周上。
如图3,在齿轮箱43内设有旋转限制机构74。旋转限制机构74能够利用电动马达15正转时的旋转力使旋转轴46在图中绕顺时针旋转。当打击部12的第一方向D1的动作力传递至轮50时,旋转限制机构74阻止旋转轴46在图5中绕逆时针旋转。
如图1所示,在手柄20设有触发器75及触发传感器85。触发传感器85检测施加到触发器75的操作力的有无,且输出与检测结果相应的信号。
电源部14具有容纳壳体76和容纳于容纳壳体76内的多个电池单体。电池单体是能够充电及放电的二次电池,电池单体能够任意使用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镉镍电池等公知的电池单体。
另外,如图1所示,设有仓盒77,仓盒77由射出部32及装配部22支撑。在仓盒77内容纳有钉78。仓盒77具有送料器,送料器将仓盒77内的钉78向射出路37输送。射出部32为金属制或合成树脂制。在射出部32安装有推杆79。推杆79能够相对于射出部32在沿着中心线A1的方向的预定范围内动作。设有在沿着中心线A1的方向上对推杆79施力的弹性部件80。作为一例,弹性部件80是金属制的弹簧,弹性部件80在从缓冲器支撑部31分离的方向上对推杆79施力。推杆79与限位件81接触而停止。
控制部82设于装配部22内。控制部82具有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具有输入/输入接口、控制电路、运算处理部以及存储部。另外,马达基板83设于马达壳体21内。倒相电路设于马达基板83。倒相电路将电动马达15的定子40和电源部14连接及切断。倒相电路具备多个开关元件,多个开关元件分别能够接通、断开。控制部82通过控制倒相电路来控制电动马达15的旋转及停止、电动马达15的转速以及电动马达15的旋转方向。
另外,在外壳11设有推动传感器、位置检测传感器。推动传感器检测推杆79是否被被打入件W1按压,并输出信号。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轮50的旋转方向E1的位置,并输出信号。控制部82处理位置检测传感器的信号,检测打击部12的中心线A1方向上的位置。还设有检测电动马达15的转子39的旋转速度的速度传感器、检测转子39的旋转方向的相位的相位传感器。
从触发传感器85、推动传感器、位置检测传感器、相位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输入控制部82。控制部82处理输入的信号,控制倒相电路。这样,控制部82控制电动马达15的停止、旋转、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速度。
接下来,对打入机10的使用例进行说明。当检测到未对触发器75施加操作力以及推杆79未被被打入件W1按压中的至少一方时,控制部82停止对电动马达15的电力的供给。因此,电动马达15停止,打击部12停止在待机位置。
在此,对打击部12的待机位置为如图5那样活塞28从缓冲器35分离的状态的例子进行说明。第二卡合部60与第一卡合部71卡合。第二卡合部51、52、53、54、55、56、57、58、59分别从对应的第一卡合部61、62、63、64、65、66、67、68、69、70分开。压力室26的气体压力始终施加于打击部12,打击部12在第一方向D1上被施力。向打击部12施加的第一方向D1的作用力从第一卡合部71传递到第二卡合部60。轮50在图5中绕逆时针被施力,但旋转限制机构74阻止轮50的旋转。根据这样的原理,打击部12停止在待机位置。
当检测到对触发器75附加操作力以及推杆79被被打入件W1按压时,控制部82从电源部14向电动马达15施加电压,使电动马达15正转。电动马达15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16传递至旋转轴46。于是,旋转轴46及轮50在图5中绕顺时针旋转,打击部12上升。当打击部12上升时,压力室26的气体压力上升。减速机构16使轮50的旋转速度比电动马达15的旋转速度低。
当第二卡合部60从第一卡合部71分离时,打击部12由于压力室26的气体压力而下降。第二卡合部60从第一卡合部71分离的时刻的打击部12的位置是上止点。在打击部12从上止点下降的行程中,全部的第二卡合部位于第一卡合部在沿着中心线A1的方向上动作的动作范围外。驱动杆29打击位于射出路37的一个钉78,钉78被打入被打入件W1中。
活塞28在钉78被打入被打入件W1后,与缓冲器35碰撞。缓冲器35承受沿着中心线A1的方向的载荷而弹性变形,缓冲器35吸收打击部12的动能的一部分。活塞28与缓冲器35接触的状态是打击部12的下止点。打击部12能够在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动作。上止点可以定义为第一位置。下止点可以定义为打击部12的第二位置。
控制部82在打击部12到达下止点后还使电动马达15的旋转继续。因此,轮50如图6那样绕顺时针旋转,第二卡合部51接近第一卡合部61、62。如图4所示,驱动杆29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位于第一圆板部50A与第二圆板部50B之间。因此,第二卡合部51与驱动杆29不接触,且与第一卡合部63、64、65、66、67、68、69、71的任一个均不卡合。另外,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具有缺口部50C,因此第一卡合部61与第一圆板部50A不接触,第一卡合部62与第二圆板部50B不接触。
然后,如图7所示,当第二卡合部51与第一卡合部61、62分别卡合时,打击部12通过轮50的旋转力从下止点朝向上止点动作。另外,第二卡合部52与第一卡合部63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53与第一卡合部64卡合及分离。进一步地,第二卡合部54与第一卡合部65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55与第一卡合部66卡合及分离。进一步地,第二卡合部56与第一卡合部67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57与第一卡合部68卡合及分离。进一步地,第二卡合部58与第一卡合部69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59与第一卡合部70卡合及分离。然后,第二卡合部60与第一卡合部71卡合,当检测到打击部12如图5那样到达待机位置时,控制部82使电动马达15停止。
图8表示打击部12在下降中停止在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例如,如果打击部12打击的钉78堵在射出路37,则打击部12停止在中间位置。在沿着中心线A1的方向上,活塞28的上端的位置B1和活塞28的上端的位置B2相距距离L1。位置B1是打击部12停止在中间位置的情况的一例。位置B2对应于打击部12停止在下止点的情况。
另外,在沿着中心线A1的方向上,第一卡合部61、62的下端的位置C1和第一卡合部61、62的下端的位置C2相距距离L2。位置C1为打击部12停止在中间位置的情况的一例。位置C2对应于打击部12停止在下止点的情况。第一卡合部61、62的下端是第二卡合部51接触的部位。距离L1和距离L2相同。
在打击部12如图7那样停止在下止点的情况下,当轮50绕顺时针旋转时,第二卡合部51在位置C2与第一卡合部61、62卡合。与此相对,在打击部12停止在中间位置的情况下,当轮50绕顺时针旋转时,第二卡合部51在位置C1与第一卡合部61、62卡合。
另外,如图4所示,驱动杆29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位于第一圆板部50A与第二圆板部50B之间。因此,第二卡合部51与第一卡合部63、64不卡合,第二卡合部51与作为原本的卡合对象的第一卡合部61、62卡合。原本的卡合对象是在打击部12停止在下止点的状态下当轮50旋转时第二卡合部51卡合的第一卡合部。
进一步地,第二卡合部52与第一卡合部63卡合。然后,第二卡合部53、54、55、56、57、58、59、60与作为原本的卡合对象的第一卡合部分别卡合及分离,打击部12上升。这样,能够避免在轮50的旋转方向E1上位于排头的第二卡合部51与比在打击部12的第二方向D2上位于排头的第一卡合部61、62靠后方的第一卡合部、例如第一卡合部63或第一卡合部64卡合。
然后,在打击部12停止在待机位置后,使用者从射出路37去除钉78。使用者恢复打入机10的使用,在打击部12从待机位置到达上止点且打击部12下降的行程中,全部的第二卡合部位于第一卡合部在沿着中心线A1的方向上动作的动作范围外。因此,能够避免任一第一卡合部、例如第一卡合部71与任一第二卡合部、例如第二卡合部60碰撞。因此,能够抑制驱动杆29及轮50的至少一方的耐久性降低。
另外,全部的第二卡合部与作为原本的卡合对象的第一卡合部分别卡合及分离,打击部12到达上止点。因此,能够最大地维持打击部12在第一方向D1上动作的量,能够抑制对钉78施加的打击力不足。
进一步地,在打击部12停止在中间位置的情况下,为了利用轮50的旋转力使打击部12上升,前提是第一卡合部61、62的下端位于第二卡合部51的移动区域内。
进一步地,当打击部12停止在中间位置时,有时第二卡合部52与作为原本的卡合对象的第一卡合部63不卡合,而是如图8那样第二卡合部52与第一卡合部64的前端接触。在该情况下,当轮50旋转时,第二卡合部52沿着导向部72移动。在第二卡合部52越过第一卡合部64后,第二卡合部52与第一卡合部63卡合。
因此,为了使多个第二卡合部全部与原本的第一卡合部分别卡合及分离,前提是打击部12停止在能够使第二卡合部52越过第一卡合部64的位置。可以将能够使第二卡合部52越过第一卡合部64的打击部12的中间位置中的从打击部12的下止点分离最远的位置定义为活塞28的第一界限位置。图8所示的距离L1的最大值根据活塞28的第一界限位置来确定。
图9表示调整机构17的变更例。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均不具备图6所示的导向部72。也就是,第二卡合部52固定于第一圆板部50A及第二圆板部50B。因此,第二卡合部52不能越过第一卡合部64。为了利用轮50的旋转力使打击部12从中间位置上升,前提是打击部12停止在使第二卡合部52能够不越过第一卡合部64而与第一卡合部63卡合的中间位置。可以将使第二卡合部52能够不越过第一卡合部64而与第一卡合部63卡合的打击部12的中间位置定义为活塞28的第二界限位置。图9所示的距离L3的最大值根据活塞28的第二界限位置来确定。距离L3比距离L1短。图9所示的调整机构17的其它构造能够得到与图6~图8所示的调整机构17相同的构造及效果。
(调整机构的第二实施例)
调整机构17的第二实施例示于图10、图11以及图12。驱动杆29的结构与图4及图5的驱动杆29相同。轮96是固定于旋转轴46的单个圆板。轮96与旋转轴46一起以中心线A2为中心绕顺时针旋转。轮96具有沿旋转方向E1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第二卡合部86、87、88、89、90、91、92、93、94、95。多个第二卡合部86、87、88、89、90、91、92、93、94、95沿着轮96的旋转方向E1依次设置。
第二卡合部86在轮96旋转一圈的期间在旋转方向E1上位于排头,也就是第一个。在轮96的旋转方向E1上配置有单个第二卡合部86。在轮96的旋转方向上,多个第二卡合部87、88、89、90、91、92、93、94、95位于比第二卡合部86靠后方。因此,当在打击部12停止的状态下轮50旋转时,多个第二卡合部中的第二卡合部86在轮96的旋转方向E1上首先接近驱动杆29的动作区域。
多个第二卡合部86、87、88、89、90、91、92、93、94、95是从轮96的外周面在轮96的径向上朝向外侧分别突出的齿。轮96及多个第二卡合部86、87、88、89、90、91、92、93、94、95整体可以定义为齿轮。多个第二卡合部86、87、88、89、90、91、92、93、94、95与轮96设为一体。
多个第二卡合部86、87、88、89、90、91、92、93、94、95在轮96的旋转方向E1上设于大致270度的第一区域内。在轮96的旋转方向E1上,第一区域以外的第二区域为大致90度。第二区域的最小外径小于第一区域的最大外径。第二区域的最大外径为轮96的最大外径。两个第二卡合部86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也就是,第二卡合部86和第二卡合部86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多个第二卡合部87、88、89、90、91、92、93、94、95配置于第二卡合部86与第二卡合部86之间。也就是,多个第二卡合部87、88、89、90、91、92、93、94、95配置于相对于两个第二卡合部86不同的位置。在轮96的旋转方向E1上,第二卡合部86的配置区域和第二卡合部87的配置区域局部重叠。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驱动杆29配置于第二卡合部86与第二卡合部86之间。另外,在相对于中心线A2垂直的平面内,第一卡合部61、62的移动区域和两个第二卡合部86的移动区域重叠。第一卡合部61、62的移动区域是驱动杆29动作时的区域。两个第二卡合部86的移动区域是轮96旋转时的区域。
在调整机构17的第二实施例中,当轮96在图10中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两个第二卡合部86与第一卡合部61、62分别单独卡合及分离。另外,第二卡合部87与第一卡合部63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88与第一卡合部64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88与第一卡合部65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89与第一卡合部66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90与第一卡合部67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91与第一卡合部68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92与第一卡合部68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93与第一卡合部69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94与第一卡合部70卡合及分离。第二卡合部95与第一卡合部71卡合及分离。
在从两个第二卡合部86与第一卡合部61、62卡合的时刻到第二卡合部95从第一卡合部71分离前的期间,打击部12在第二方向D2上动作。在两个第二卡合部86从第一卡合部61、62分离后,当第二卡合部95与第一卡合部71卡合且分离时,打击部12由于压力室26的气体压力而下降。在驱动杆29打击钉78后,打击部12如图10那样停止在下止点。全部的第二卡合部86、87、88、89、91、92、93、94、95在打击部12下降的期间位于驱动杆29的移动区域。因此,在打击部12下降的行程中,不存在驱动杆29与全部的第二卡合部86、87、88、89、91、92、93、94、95中的至少一个接触的情况。
如果钉78堵在射出路37中,则打击部12如图11那样停止在中间位置。然后,当轮96绕顺时针旋转时,两个第二卡合部86与第一卡合部61、62分别单独卡合。驱动杆29如图12那样在沿着中心线A2的方向上位于两个第二卡合部86之间。
因此,不存在两个第二卡合部86与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例如第一卡合部63及第一卡合部61卡合的情况。也就是,能够避免在轮96的旋转方向E2上位于排头的第二卡合部86与位于比在打击部12的第二方向D2上位于排头的第一卡合部61、62靠后方的第一卡合部、例如第一卡合部63或第一卡合部64卡合。
然后,全部的第二卡合部与作为原本的卡合对象的第一卡合部分别单独卡合且分离。进一步地,在打击部12到达上止点且打击部12下降的行程中,能够避免第一卡合部的至少一个与第二卡合部的至少一个接触。因此,能够抑制驱动杆29及轮96的至少一方的耐久性降低。
另外,全部的第二卡合部与作为原本的卡合对象的第一卡合部分别卡合及分离,打击部12到达上止点。因此,能够最大地维持打击部12在第一方向D1上动作的量,能够抑制对钉78施加的打击力不足。而且,在打击部12停止在中间位置的情况下,为了利用轮96的旋转力使打击部12上升,前提是第一卡合部61、62的下端位于第二卡合部86的移动区域内。
图13示意性地表示轮的旋转方向的区域。轮以中心线A2为中心,具有旋转方向的第一区域G1及第二区域G2。第一区域G1和第二区域G2在轮的旋转方向上占据不同的区域。第一区域G1是配置有全部的第二卡合部的区域。第二区域G2是未配置第二卡合部的区域。作为一例,第一区域G1为大致90度,作为一例,第二区域G2为大致270度。第一区域G1及第二区域G2的角度根据第二卡合部的个数及第二卡合部彼此的间隔分别确定。轮中的第二区域G2的最小外径R2小于轮中的第一区域G1的最大外径R1。最大外径R1及最小外径R2是以中心线A2为中心的半径。
通过实施方式公开的结构的技术性意义的一例如下。第一方向D1为第一方向的一例,第二方向D2为第二方向的一例。钉78为固定件的一例。打击部12为打击部的一例。打击部12在轮50或轮96旋转一圈的期间从待机位置向第一位置动作,且经由第二位置返回待机位置。驱动杆29为驱动杆的一例。蓄能容器18为施力机构及蓄能容器的一例。调整机构17为调整机构的一例。轮50、96分别为旋转部的一例。第一圆板部50A为第一圆板部的一例。第二圆板部50B为第二圆板部的一例。
第一卡合部61、62、63、64、65、66、67、68、69、70、71为第一卡合部的一例。第一卡合部61、62为特定第一卡合部的一例。另外,“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排头的特定第一卡合部”是多个第一卡合部中的在打击部的动作方向上配置于最远离打击部的前端的位置的第一卡合部。第一卡合部63、64、65、66、67、68、69、70、71为通常第一卡合部的一例。
图4~图9所示的第二卡合部51、52、53、54、55、56、57、58、59、60为第二卡合部的一例。第二卡合部51为特定第二卡合部的一例。第二卡合部52、53、54、55、56、57、58、59、60为通常第二卡合部的一例。
图10~图12所示的第二卡合部86、87、88、89、90、91、92、93、94、95为第二卡合部的一例。第二卡合部86为特定第二卡合部的一例。第二卡合部87、88、89、90、91、92、93、94、95为通常第二卡合部的一例。
中心线A2为旋转中心线的一例。第一区域G1为第一区域的一例。第二区域G2为第二区域的一例。旋转方向E1为旋转方向的一例。最大外径R1为最大外径的一例,最小外径R2为最小外径的一例。
打入机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打击部的待机位置也可以是活塞与缓冲器接触的状态的下止点。而且,吸收打击部的动能的一部分的缓冲器除了合成橡胶制,也可以为硅橡胶制。另外,缓冲器也可以是空气缓冲器。
进一步地,使打击部沿第一方向动作的施力机构除了封入有压缩气体的蓄能容器,也可以是固体弹簧、合成橡胶、磁弹簧。作为一例,固体弹簧包括金属制的压缩弹簧或拉伸弹簧。固体弹簧及合成橡胶利用弹性复原力使打击部沿第一方向动作。磁性弹簧通过同极的磁体彼此的排斥力使打击部沿第一方向动作。
向电动马达施加电压的电源部可以是直流电源及交流电源的任一个。使打击部沿第二方向动作的马达也可以取代电动马达而使用液压马达、气压马达、发动机的任一个。
而且,“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卡合”是指旋转部的旋转力传递到打击部。另外,也可以将“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分离”定义为“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释放”。也就是,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分离或释放是指旋转部的旋转力不向打击部传递的状态。而且,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只要是可以相互卡合及分离的形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卡合部为销形状,第二卡合部为设于轮的外周面的突出部。能够将设于打击部的多个第一卡合部定义为齿条。能够将设于旋转部的多个第二卡合部定义为小齿轮。
另外,第一卡合部的个数和第二卡合部的个数只要相同即可。第一卡合部的个数及第二卡合部的个数也可以是分低于十个或分别超过十个的个数。而且,也可以将旋转部的旋转方向上的区域定义为旋转方向上的范围。为了方便,使打击部沿第二方向动作时的旋转部的旋转方向在各图中以绕顺时针的旋转方向E1表示。与此相对,使打击部沿第二方向动作时的旋转部的旋转方向也可以为绕逆时针。
符号说明
10—打入机,12—打击部,15—电动马达,17—调整机构,18—蓄能容器,29—驱动杆,50、96—轮,50A—第一圆板部,50B—第二圆板部,51、52、53、54、55、56、57、58、59、60—第二卡合部,61、62、63、64、65、66、67、68、69、70、71—第一卡合部,A2—中心线,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E1—旋转方向,G1—第一区域,G2—第二区域,R1—最大外径,R2—最小外径。

Claims (14)

1.一种打入机,其具有:
打击部,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动作,且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沿第一方向动作而打击固定件;
旋转部,其进行旋转,以使上述打击部从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一位置沿第二方向动作;
多个第一卡合部,其在上述打击部隔开间隔设置;以及
多个第二卡合部,其在上述旋转部隔开间隔设置,且与上述多个第一卡合部分别单独地卡合及分离,使上述打击部沿上述第二方向动作,
上述打入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一卡合部包括特定第一卡合部和通常第一卡合部,
上述多个第二卡合部包括特定第二卡合部和通常第二卡合部,上述特定第二卡合部与上述通常第一卡合部不对应,且能够与上述特定第一卡合部对应卡合,上述通常第二卡合部能够与上述通常第一卡合部对应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常第二卡合部与上述特定第一卡合部不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结构:
上述特定第一卡合部和上述通常第一卡合部在沿着上述旋转部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而不对应;
将上述特定第二卡合部和上述通常第二卡合部在沿着上述旋转部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而使其不对应;
将上述特定第一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特定第二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上述旋转部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配置于重叠的位置而使其对应;以及
将上述通常第一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通常第二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上述旋转部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配置于重叠的位置而使其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驱动杆在沿着上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突出地设有两个上述特定第一卡合部,
上述特定第二卡合部在沿着上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两个,且与上述两个特定第一卡合部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具有在沿着上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的第一圆板部及第二圆板部,
上述通常第二卡合部在沿着上述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配置于上述第一圆板部与上述第二圆板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常第二卡合部从上述旋转部的外周面在上述旋转部的径向上向外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一卡合部的个数和上述多个第二卡合部的个数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具有:
第一区域,其在上述旋转方向上设有上述多个第二卡合部;以及
第二区域,其在上述旋转方向上未设置上述多个第二卡合部,
上述特定第二卡合部在上述旋转部的旋转方向上位于上述多个第二卡合部中的上述第一区域的排头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具有导向部,
上述多个上述通常第二卡合部中的在上述旋转部的旋转方向上位于上述第一区域的排头侧的上述通常第二卡合部能够变更上述旋转部的径向上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在以上述旋转中心线为中心的上述旋转部的径向上,上述第二区域的最小外径小于上述第一区域的最大外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
施力机构,其使上述打击部沿上述第一方向动作;以及
缓冲器,其与沿上述第一方向动作的上述打击部接触,且使上述打击部停止在上述第二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施力机构是容纳沿上述第二方向对上述打击部施力的压缩气体的蓄能容器,
当上述打击部沿上述第二方向动作时,上述压缩气体的压力上升,
当上述多个第一卡合部和上述多个第二卡合部全部分离时,上述打击部利用上述压缩气体的压力沿上述第二方向动作。
13.一种打入机,其具有:
打击部,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动作,且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沿第一方向动作而打击固定件;
旋转部,其进行旋转,以使上述打击部从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一位置沿第二方向动作;
多个第一卡合部,其在上述打击部隔开间隔设置;以及
多个第二卡合部,其在上述旋转部隔开间隔设置,且与上述多个第一卡合部分别单独地卡合及分离,使上述打击部沿上述第二方向动作,
上述打入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第一卡合部包括:
特定第一卡合部,其在上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排头;以及
通常第一卡合部,其在上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比上述特定第一卡合部靠后方,
上述多个第二卡合部包括:
特定第二卡合部,其当在上述打击部停止在上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上述旋转部旋转时,与上述特定第一卡合部卡合;以及
通常第二卡合部,其在上述旋转部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上述特定第二卡合部靠后方,且与上述通常第一卡合部卡合,
设有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当在上述打击部停止在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状态下上述旋转部旋转时,使上述特定第二卡合部与上述特定第一卡合部卡合,且使上述通常第二卡合部与上述通常第一卡合部卡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打入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机构包括以下结构:
上述特定第一卡合部和上述通常第一卡合部在沿着上述旋转部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
将上述特定第二卡合部和上述通常第二卡合部在沿着上述旋转部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
将上述特定第一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特定第二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上述旋转部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配置于重叠的位置;以及
将上述通常第一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通常第二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沿着上述旋转部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上配置于重叠的位置。
CN202080017142.2A 2019-03-29 2020-03-06 打入机 Pending CN1134905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5649 2019-03-29
JP2019-065649 2019-03-29
PCT/JP2020/009809 WO2020203056A1 (ja) 2019-03-29 2020-03-06 打込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0574A true CN113490574A (zh) 2021-10-08

Family

ID=72668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7142.2A Pending CN113490574A (zh) 2019-03-29 2020-03-06 打入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34524A1 (zh)
EP (1) EP3915731A4 (zh)
JP (1) JP7205617B2 (zh)
CN (1) CN113490574A (zh)
WO (1) WO20202030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106463A (zh) * 2019-07-31 2021-02-16 日商工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釘打機
US11383071B2 (en) * 2020-03-10 2022-07-12 Long Xiao Tattoo device with motor having built-in motion conversion member
EP4126461A1 (en) 2020-03-25 2023-02-08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4968A (zh) * 2005-10-28 2007-05-02 株式会社牧田 打入作业工具
JP2007136595A (ja) * 2005-11-17 2007-06-07 Hitachi Koki Co Ltd 打込機
US20090250500A1 (en) * 2008-04-03 2009-10-08 Brendel Lee M Cordless framing nailer
CN102039580A (zh) * 2009-10-21 2011-05-04 美克司株式会社 紧固件打入机
JP2016209942A (ja) * 2015-04-30 2016-12-1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JP2017064832A (ja) * 2015-09-29 2017-04-06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US20170190037A1 (en) * 2014-05-30 2017-07-06 Hitachi Koki Co., Ltd. Driving machine
JP2017170530A (ja) * 2016-03-18 2017-09-28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WO2018159172A1 (ja) * 2017-02-28 2018-09-07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WO2018180082A1 (ja) * 2017-03-29 2018-10-04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11441B2 (en) * 2007-10-05 2011-09-06 Senco Brand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fastener driving tool using a gas spring
JP6485544B2 (ja) 2015-06-10 2019-03-20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JP6790598B2 (ja) * 2016-08-31 2020-11-25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JP6915682B2 (ja) * 2017-04-26 2021-08-04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US11498194B2 (en) * 2018-11-27 2022-11-15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assembly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4968A (zh) * 2005-10-28 2007-05-02 株式会社牧田 打入作业工具
JP2007136595A (ja) * 2005-11-17 2007-06-07 Hitachi Koki Co Ltd 打込機
US20090250500A1 (en) * 2008-04-03 2009-10-08 Brendel Lee M Cordless framing nailer
CN102039580A (zh) * 2009-10-21 2011-05-04 美克司株式会社 紧固件打入机
US20170190037A1 (en) * 2014-05-30 2017-07-06 Hitachi Koki Co., Ltd. Driving machine
JP2016209942A (ja) * 2015-04-30 2016-12-1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JP2017064832A (ja) * 2015-09-29 2017-04-06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JP2017170530A (ja) * 2016-03-18 2017-09-28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WO2018159172A1 (ja) * 2017-02-28 2018-09-07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WO2018180082A1 (ja) * 2017-03-29 2018-10-04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03056A1 (ja) 2020-10-08
EP3915731A4 (en) 2022-04-13
US20220134524A1 (en) 2022-05-05
JP7205617B2 (ja) 2023-01-17
EP3915731A1 (en) 2021-12-01
JPWO2020203056A1 (ja) 2021-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26027B2 (en) Driving tool with rotating member to move striking unit
CN109496175B (zh) 打入机
CN107708934B (zh) 打入机
CN113490574A (zh) 打入机
CN109982813B (zh) 钉打机
CN110573303B (zh) 打入机
CN110573304A (zh) 打入机、打击机构以及移动机构
JP7452624B2 (ja) 打込機
JP6790598B2 (ja) 打込機
JP7115544B2 (ja) 打込機
US20220176532A1 (en) Driving device
JP2019098443A (ja) 打込機
US20240208021A1 (en) Driving tool with rotating member to move striking unit
JP2018167340A (ja) 打込機
JP7115260B2 (ja) 打込機
CN114025921A (zh) 打入机
JP2018149663A (ja) 打込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