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82813B - 钉打机 - Google Patents

钉打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82813B
CN109982813B CN201780072762.4A CN201780072762A CN109982813B CN 109982813 B CN109982813 B CN 109982813B CN 201780072762 A CN201780072762 A CN 201780072762A CN 109982813 B CN109982813 B CN 1099828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jection
striking
center line
nailing machine
bum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27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82813A (zh
Inventor
海野眞由美
相泽宗太郎
上田贵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i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Ko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Ko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Ko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82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28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828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28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25C1/047Mechanical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25C1/041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with fixed main cylind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6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electric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抑制在支撑部产生应力集中的钉打机。所述钉打机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而击打固定件的击打部、及与击打部接触且限制击打部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范围的缓冲器,且具有:支撑部(13),支撑缓冲器;连接部(51),连接于支撑部(13),且沿着相对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而配置;驱动部,由连接部(51)支撑,且使击打部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第一承受部(92),当击打部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而碰撞缓冲器时,承受对支撑部(13)施加的第一方向的荷重;及第二承受部(93),当击打部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而碰撞缓冲器时,承受对支撑部(13)施加且绕驱动部的第一中心线的圆周方向的荷重。

Description

钉打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击打部移动而击打固定件的钉打机。
背景技术
以前,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并击打固定件的击打部、限制击打部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范围的缓冲器(bumper)、及支撑缓冲器的支撑部的钉打机已为人所知,所述钉打机记载于专利文献1。钉打机具有壳体(housing),壳体具有主体(main-body)及设于主体的支撑部。缓冲器由支撑部所支撑。而且,钉打机具有从主体伸出的握把(grib)部、及从主体与握把部大致平行地伸出的辅体(sub-body)。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钉打机具备设于主体内的筒状导引部、在筒状导引部内可移动的活塞(piston)、固定于活塞的驱动板(driver plate)、连接于活塞的风箱(bellows)、及形成于风箱内的压力室。活塞及驱动板为击打部。
而且,钉打机具备设于辅体内的马达、从马达传递旋转力的齿轮群、及从齿轮群传递旋转力而旋转的凸轮(cam)。凸轮具有突起,突起与活塞可卡合及脱离。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钉打机中,马达的旋转力经由齿轮群而传递至凸轮。当突起卡合于活塞时,活塞因凸轮的动力而从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当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时,压力室的压力上升。当活塞到达上止点时,突起从活塞脱离,凸轮的动力未传递至活塞。于是,击打部因压力室的压力而移动,驱动板将钉打入对象物。驱动板打入钉后,活塞碰撞缓冲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499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当缓冲器所承受的一部分荷重经由支撑部传递至辅体,驱动部相对于支撑部在钉打方向上移位时,有可能在支撑部产生应力集中。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在支撑部产生应力集中的钉打机。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一实施方式的钉打机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而击打固定件的击打部、及与所述击打部接触且限制所述击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的范围的缓冲器,并且包括:支撑部,支撑所述缓冲器;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且沿着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而配置;驱动部,由所述连接部所支撑,且使所述击打部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第一承受部,当所述击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而碰撞所述缓冲器时,承受对所述支撑部施加的所述第一方向的荷重;及第二承受部,当所述击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而碰撞所述缓冲器时,承受对所述支撑部施加的以所述驱动部的第一中心线为基准的圆周方向的荷重。
发明的效果
一实施方式的钉打机中,第一承受部承受对支撑部施加的第一方向的荷重,第二承受部承受对支撑部施加的圆周方向的荷重。因此,可抑制在支撑部产生应力集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钉打机的一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表示钉打机的一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钉打机所具有的前缘部及齿轮箱的侧面图。
图4是钉打机所具有的前缘部的正面图。
图5是表示钉打机的内部的侧面剖视图。
图6是将钉打机所具有的前缘部及齿轮箱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7是将钉打机所具有的前缘部及齿轮箱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钉打机所具有的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的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钉打机所具有的齿轮箱与套筒的结合部位的剖视图。
图10是钉打机所具有的转换机构的正面图。
图11是将钉打机所具有的前缘部及齿轮箱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2是将钉打机所具有的前缘部及齿轮箱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钉打机所具有的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的另一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14是将钉打机所具有的前缘部及齿轮箱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5是将钉打机所具有的前缘部及齿轮箱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6是将钉打机所具有的前缘部及齿轮箱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7是将钉打机所具有的前缘部及齿轮箱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钉打机所具有的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的另一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钉打机所具有的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的另一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钉打机所具有的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的另一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钉打机所具有的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的另一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钉打机所具有的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的另一具体例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图22所示的具体例中弹性体弹性变形的状态的剖视图。
符号的说明
10:钉打机
11:壳体
12:击打部
13:前缘部
14:电源部
15:电动马达
16:减速机构
17:转换机构
18:气缸箱
19:把手
20:马达箱
21:蓄压容器
22:盖
23、30、74:固持器
24:头罩
25:压力室
26:气缸
27:活塞
28:驱动板
38:缓冲器
41:支柱部
42:套筒
43:第一突起
44:第二突起
45:第三突起
51:齿轮箱
69:销轮
70:小齿轮销
71:凸部
80:钉
88:第四突起
94:安装部
95、96、102、103、104、105、106、107、108:弹性体
111:框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X1:第一中心线
X2:第二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钉打机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及图2所示的钉打机10具有壳体11、击打部12、前缘(nose)部13、电源部14、电动马达15、减速机构16、转换机构17及蓄压容器21。壳体11为钉打机10的外壳部件,壳体11具有气缸箱18、连接于气缸箱18的把手(handle)19、连接于气缸箱18的马达箱20、以及连接于把手19及马达箱20的安装部94。
电源部14相对于安装部94而可安装及卸除。电动马达15配置于马达箱20内。蓄压容器21具有盖22、及供安装盖22的固持器(holder)23。头罩24安装于气缸箱18,蓄压容器21是遍及气缸箱18内及头罩24内而配置。在蓄压容器21内设有压力室25。在压力室25中填充着气体。气体只要为压缩性的气体即可,气体除了空气以外,能使用惰性气体,例如氮气、稀有气体。本公开中对在压力室25中填充着空气的示例进行说明。
气缸26收容于气缸箱18内。气缸26为金属制。气缸26相对于气缸箱18而在第二中心线X2方向及径向上定位。击打部12从壳体11的内部配置至外部。击打部12具有活塞27及驱动板28。活塞27在气缸26的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可移动地收容于气缸26的内部。活塞27为金属,例如铝制。在活塞27的外周面安装着密封构件29。密封构件29的外周面与气缸26的内周面接触而形成密封面。
驱动板28为金属制。将活塞27与驱动板28设为不同构件,并将活塞27与驱动板28连接。击打部12在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可移动。
前缘部13遍及气缸箱18的内外而配置。在气缸箱18内设有固持器30。固持器30经由弹性构件、例如合成橡胶而支撑前缘部13。即,前缘部13相对于气缸箱18而在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定位,且在气缸26的径向上定位。
如图3那样,前缘部13具有缓冲器支撑部31、射出部32、筒部33及第一结合部34。如图3及图4那样,缓冲器支撑部31具有筒部35、连接于筒部35并在相对于第二中心线X2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基部36。筒部35与气缸26螺合而连接。如图5那样,基部36具有导引孔37。导引孔37以第二中心线X2为中心而配置。驱动板28在导引孔37内在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可移动。
筒部35内配置着缓冲器38。缓冲器38为环状,缓冲器38具有导引孔39。导引孔39以第二中心线X2为中心而设置。驱动板28在导引孔39内在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可移动。缓冲器38由基部36所支撑,在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定位。缓冲器38承受来自活塞27的冲击而弹性变形,由此吸收击打部12的动能。缓冲器38是由合成橡胶、例如弹性体一体成形。特别优选耐热性优异的热硬化性弹性体。而且,缓冲器38在活塞27朝接近射出部32的方向移动时,具有作为限制活塞27在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移动的范围的挡止器(stopper)的功能。
射出部32连接于缓冲器支撑部31,且从缓冲器支撑部31在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突出。射出部32具有射出路40,射出路40是沿着第二中心线X2而设置。驱动板28在射出路40内在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可移动。
当如图4那样正面观看前缘部13时,筒部33的第一中心线X1配置于相对于第二中心线X2而偏移的位置。如图6及图7那样,在筒部33内形成着收容室68。第一结合部34具有筒形状的支柱部41、从支柱部41在第一中心线X1方向上突出的套筒42、以及从支柱部41的外周面突出的第一突起43、第二突起44及第三突起45。套筒42以第一中心线X1为中心而设置,在第一中心线X1方向上延伸。第一突起43、第二突起44及第三突起45配置于套筒42的圆周方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
第一突起43至第三突起45中,第一突起43配置于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最靠近缓冲器支撑部31的位置。第一突起43至第三突起45中,第二突起44配置于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距离缓冲器支撑部31最远的位置。第三突起45配置于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的第一突起43与第二突起44之间。
第一突起43及第二突起44从支柱部41在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突出。第一突起43连接于缓冲器支撑部31,第二突起44连接于射出部32。第三突起45从支柱部41突出的方向为远离第二中心线X2的方向。而且,第一突起43从支柱部41在第二方向D2上延伸。第二突起44从支柱部41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进而,第一突起43、第二突起44及第三突起45从支柱部41在径向上向外侧延伸。
如图5那样,在马达箱20内设有马达收容室46,电动马达15配置于马达收容室46。电动马达15具有转子47及定子48。定子48安装于马达箱20。转子47安装于转子轴49,转子轴49的第一端部经由轴承50而由马达箱20可旋转地支撑。在转子47与定子48之间形成着径向的间隙、即气隙(air gap)。定子48是在定子铁芯上卷绕导线而成。电动马达15是无刷马达。
如图5那样,在马达箱20内设有齿轮箱51。齿轮箱51为筒形状,以第一中心线X1为中心而配置。在齿轮箱51的第一中心线X1方向的第一端部,设有图7所示的第二结合部52。第二结合部52具有凸缘53、第一圆弧部54、第二圆弧部55及第三圆弧部56。凸缘53从齿轮箱51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
凸缘53以第二中心线X2为中心设于齿轮箱51的全周,第一圆弧部54至第三圆弧部56配置于齿轮箱51的径向上较凸缘53更靠外侧。第一圆弧部54至第三圆弧部56配置于圆周方向上互不相同的位置。第一圆弧部54与第二圆弧部55隔着穿过第一中心线X1的线段而具有线对称的形状。
如图8那样,第一圆弧部54及第二圆弧部55配置于齿轮箱51的圆周方向上大致190度的范围内。第三圆弧部56配置于齿轮箱51的圆周方向上未配置第一圆弧部54及第二圆弧部55的范围的大致中央。在齿轮箱51的圆周方向上第一圆弧部54与第二圆弧部55之间形成着第一缺口部57。在齿轮箱51的圆周方向上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三圆弧部56之间形成着第二缺口部58。在齿轮箱51的圆周方向上第二圆弧部55与第三圆弧部56之间形成着第三缺口部59。
另外,当将第一结合部34与第二结合部52嵌合、即结合时,第一突起43配置于第二缺口部58,第二突起44配置于第三缺口部59,第三突起45配置于第一缺口部57。通过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一突起43或第三突起45接触,且第二圆弧部55与第二突起44或第三突起45接触,齿轮箱51相对于支柱部41在以第一中心线X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定位。即,第一突起43、第二突起44及第三突起45为防止齿轮箱51相对于前缘部13旋转的止转机构。而且,当将第一结合部34与第二结合部52结合时,如图9那样,凸缘53的内周端与套筒42的外周面接触,由此齿轮箱51相对于支柱部41在径向上定位。
前缘部13及齿轮箱51如图6及图7那样由不同构件所构成,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为将前缘部13与齿轮箱51在第一中心线X1方向上彼此定位,且在以第一中心线X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彼此定位的机构。
如图5那样,在马达箱20内设有隔离壁60。隔离壁60相对于马达箱20在第一中心线X1方向上定位及固定。隔离壁60将齿轮箱51内与马达收容室46隔开。在隔离壁60设有支撑部61。支撑部61为以第一中心线X1为中心的套筒,齿轮箱51的第二端部由支撑部61所支撑。即,齿轮箱51的第二端部由支撑部61在径向上定位。而且,通过齿轮箱51的第一端部与支柱部41接触,且齿轮箱51的第二端部与隔离壁60接触,而齿轮箱51在第一中心线X1方向上定位。这样,齿轮箱51由前缘部13及隔离壁60所支撑。
减速机构16设于齿轮箱51内。减速机构16具有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3及第三行星齿轮机构64,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2至第三行星齿轮机构64以第一中心线X1为中心而配置成同心状。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3配置于沿着第一中心线X1的方向上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2与第三行星齿轮机构64之间。第一行星齿轮机构62具备第一太阳齿轮S1、与第一太阳齿轮S1配置成同心状的第一环齿轮R1、以及可自转且公转地支撑与第一太阳齿轮S1及第一环齿轮R1啮合的第一小齿轮P1的第一齿轮架C1。第一太阳齿轮S1为减速机构16的输入部件。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63具备第二太阳齿轮S2、与第二太阳齿轮S2配置成同心状的第二环齿轮R2、以及可自转且公转地支撑与第二太阳齿轮S2及第二环齿轮R2啮合的第二小齿轮P2的第二齿轮架C2。第二太阳齿轮S2与第一齿轮架C1以一起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
第三行星齿轮机构64具备第三太阳齿轮S3、与第三太阳齿轮S3配置成同心状的第三环齿轮R3、以及可自转且公转地支撑与第三太阳齿轮S3及第三环齿轮R3啮合的第三小齿轮P3的第三齿轮架C3。第三太阳齿轮S3与第二齿轮架C2以一起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第三齿轮架C3为减速机构16的输出部件。
减速机构16的第一太阳齿轮S1形成于动力传递轴65的外周面。在收容室68设有旋转轴66,减速机构16的第三齿轮架C3与旋转轴66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动力传递轴65与转子轴49以一起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动力传递轴65经由第四轴承67而由隔离壁60支撑。转子轴49、动力传递轴65、减速机构16及旋转轴66以第一中心线X1为中心配置成同心状。减速机构16配置于第一中心线X1方向上电动马达15与筒部33之间。齿轮箱51配置于第一中心线X1方向上筒部33与隔离壁60之间。减速机构16配置于从电动马达15到旋转轴66的动力传递路径上。
齿轮箱51不可旋转地支撑第一环齿轮R1、第二环齿轮R2、第三环齿轮R3及锁定环L1。在将电动马达15的旋转力输入减速机构16,且从旋转轴66输出时,第一环齿轮R1、第二环齿轮R2及第三环齿轮R3作为反作用力部件发挥功能。
转换机构17配置于收容室68。转换机构17将旋转轴66的旋转力转换为驱动板28的移动力。转换机构17如图10所示那样,具备固定于旋转轴66的销轮(pin wheel)69、设于销轮69的小齿轮销(pinion pin)70、及设于驱动板28的凸部71。小齿轮销70在销轮69的旋转方向上空开间隔配置着多个。如图5那样,设有支撑旋转轴66的两个轴承72、73。轴承72由支柱部41支撑。轴承73经由固持器74而由筒部33支撑。止脱件75安装于筒部33,止脱件75防止固持器74从筒部33脱落。
如图10那样,凸部71在驱动板28的移动方向上空开间隔配置着多个。小齿轮销70相对于凸部71可卡合及松脱。当销轮69在图10中逆时针旋转而小齿轮销70卡合于凸部71时,销轮69的旋转力传递至驱动板28。因此,击打部12在图1中在第二方向D2上移动。当小齿轮销70从凸部71松脱,则销轮69的旋转力不传递至驱动板28。
击打部12由压力室25的压力一直在第一方向D1上施力。将击打部12在图1中在第二方向D2上移动称为上升。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与第二中心线X2平行,且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为相反方向。击打部12抵抗压力室25的压力而在第二方向D2上移动。
旋转限制机构76设于收容室68。旋转限制机构76设于齿轮箱51内。旋转限制机构76包含转动体,例如滚子、滚珠。旋转限制机构76插入至第一齿轮架C1与锁定环L1之间。第一齿轮架C1相对于锁定环L1可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当第一齿轮架C1欲相对于锁定环L1在第二方向上旋转时,旋转限制机构76利用楔作用来防止第一齿轮架C1的旋转。因此,旋转限制机构76允许旋转轴66利用从电动马达15传递的旋转力而旋转。旋转限制机构76在由驱动板28的力对销轮69施加了旋转力时,防止旋转轴66旋转。即,当由驱动板28的力对销轮69施加旋转力时,此旋转力经由第一齿轮架C1、旋转限制机构76、锁定环L1、齿轮箱51传递至前缘部13,前缘部13承受旋转力。
如图1所示那样,在把手19设有触发器77。作业员握住把手19而操作触发器77。触发器开关78设于把手19内。触发器开关78在对触发器77施加操作力时开,在解除触发器77的操作力时关。
电源部14对电动马达15供给电力。电源部14具有收容箱79、及收容于收容箱79内的多个电池单元。电池单元为可进行充电及放电的二次电池,电池单元能使用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镍镉电池的任一种。
而且,设有收容钉80的匣盒(magazine)81,匣盒81由射出部32及安装部94所支撑。钉80可为有头部的钉、或无头部的钉的任一种。在匣盒81内收容着多根钉80。匣盒81具有供钉器(feeder),供钉器在匣盒81的长边方向上可移动。
射出部32为金属制或合成树脂制。供钉器将匣盒81中收容的钉80供给至射出路40。在射出部32安装着推杆82。推杆82相对于射出部32在第二中心线X2方向的规定范围内可移动。
如图2所示那样,控制部83设于安装部94内。控制部83具有基板、微型计算机及反相器电路。微型计算机具有输入输出接口、运算处理部及存储部。反相器电路将电动马达15的定子48与电源部14连接及阻断。反相器电路具备多个开关元件,多个开关元件可单独开、关。微型计算机控制反相器电路。
而且,设有检测电动马达15的转子47的旋转速度的传感器、检测转子47的旋转方向的相位的相位传感器、检测销轮69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及检测推杆82的位置的推动传感器。推动传感器在将推杆82按压于被钉打物体W1时开,在推杆82离开被钉打物体W1时关。从这些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及触发器开关78的信号被输入至控制部83。控制部83对触发器开关78的信号、各种传感器的信号进行处理,控制反相器电路。
接下来,对钉打机10的使用例进行说明。控制部83在检测到触发器开关78的关、或推动传感器的关中的至少一者时,控制反相器电路而不将电源部14的电力供给至电动马达15。因此,电动马达15停止。压力室25的压力施加于击打部12,击打部12在第一方向D1上受到施力。
小齿轮销70与凸部71卡合,击打部12承受的所施加的力传递至销轮69,销轮69在图10中承受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旋转限制机构76防止旋转轴66的旋转,击打部12停止于待机位置。当击打部12停止于待机位置时,活塞27停止于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
如图1中二点划线所示那样,活塞27的上止点为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距离缓冲器38最远的位置。如图1中实线所示,活塞27的下止点为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与缓冲器38接触的位置。当击打部12停止于待机位置时,驱动板28的顶端84位于钉80的进给方向上位于最前的钉80的上端与下端之间。
控制部83在检测到触发器开关78开且推动开关开时,控制反相器电路而将电源部14的电力供给至电动马达15。电动马达15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16传递至旋转轴66。旋转轴66及销轮69在图10中逆时针旋转。减速机构16使销轮69的旋转速度低于电动马达15的旋转速度。
销轮69的旋转力传递至击打部12,击打部12在图1中上升。当击打部12上升时,压力室25的压力上升。活塞27到达上止点后,所有小齿轮销70从凸部71松脱。击打部12因压力室25的压力而在第一方向D1上移动。将击打部12在图1中在第一方向D1上移动称为下降。驱动板28击打处于射出路40的一根钉80,将钉80打入被钉打物体W1。
而且,活塞27在钉80打入被钉打物体W1后,碰撞缓冲器38。缓冲器38承受第二中心线X2方向的荷重而弹性变形,缓冲器38吸收击打部12的一部分动能。而且,控制部83在驱动板28击打钉80后也使电动马达15旋转。当小齿轮销70与凸部71啮合时,活塞27从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控制部83对位置检测传感器的信号进行处理,检测击打部12是否到达待机位置。控制部83在击打部12到达待机位置时,停止电动马达15。
当击打部12在第一方向D1上移动而活塞27碰撞缓冲器38时,缓冲器38承受的一部分荷重传递至缓冲器支撑部31的基部36,基部36承受第一方向D1的荷重。基部36所承受的第一方向D1的荷重经由第一突起43、支柱部41及第二突起44传递至射出部32。这样,第一突起43及第二突起44承受第一方向D1的荷重。
另一方面,马达箱20相对于气缸箱18而朝与第二中心线X2交叉的方向突出。因此,电动马达15及电源部14在较基部36承受第一方向D1的荷重的时刻靠后的时刻,以第一结合部34为支点在第一方向D1上移位、即振动。齿轮箱51连接于气缸箱,齿轮箱51的第二端部经由隔离壁60而由马达箱20支撑。因此,当电动马达15及电源部14在第一方向D1上移位时,齿轮箱51相对于第一结合部34在第一方向D1上移位。于是,第一结合部34在与第二结合部52的连接部位,再次承受第一方向D1的荷重。进行具体说明,套筒42从凸缘53承受第一方向D1的荷重,第三突起45从第一圆弧部54承受第一方向D1的荷重。
而且,第一中心线X1与第二中心线X2未交叉,电动马达15以第一中心线X1为中心而配置。因此,电动马达15及电源部14在第一方向D1上移位时的荷重是相对于第二中心线X2空开规定间隔且与第二中心线X2平行地产生。于是,对齿轮箱51产生以第一中心线X1为基准的圆周方向的荷重、即扭转荷重。其结果,第三突起45从第一圆弧部54承受扭转荷重,第二突起44从第二圆弧部55承受扭转荷重。第一结合部34是当电动马达15及电源部14移位时,因第一结合部34与第二结合部52的卡合力或啮合力而承受荷重的结构。
这样,在从活塞27碰撞缓冲器38的时刻起经过规定时间的时刻,电动马达15及电源部14在第一方向D1上移位时,第一结合部34承受第一方向D1的荷重及扭转荷重。因此,前缘部13、特别是缓冲器支撑部31与射出部32的连接部位的刚性上升。因此,能抑制在前缘部13、特别是缓冲器支撑部31与射出部32的连接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因此,能延长前缘部13的寿命。
而且,第一结合部34的刚性上升,因而在转子47在第一方向D1上移位时,分别减少从齿轮箱51向动力传递轴65的振动、及从动力传递轴65向转子轴49的振动,由此能确保形成于转子47与定子48之间的间隙、即气隙。因此,能避免转子47与定子48接触,电动马达15的可靠性提高。
参照图11、图12及图13对图6、图7及图8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的另一具体例进行说明。图11及图12中,对与图6及图7相同的结构标注与图6及图7相同的符号。图13中,对与图8相同的结构标注与图8相同的符号。
如图11所示那样,支柱部41不具备套筒42。而且,如图13所示那样,支柱部41中位于第一突起43与第三突起45之间的外表面85与第一圆弧部54进行面接触,且承受图1中的第一方向D1的荷重。而且,支柱部41的外表面中,第一突起43与第二突起44之间的外表面86与第三圆弧部56进行面接触,承受扭转荷重。这样,利用第一结合部34与第二结合部52进行面接触的部位而非点接触的部位来承受荷重。因此,在第一结合部34与第二结合部52的接触部位,能抑制每单位面积的接触荷重的增加。因此,能抑制图11及图12所示的前缘部13中的、在缓冲器支撑部31与射出部32的连接部位产生应力集中。
而且,支柱部41中,位于第二突起44与第三突起45之间的外表面87与第二圆弧部55进行面接触。图1中,齿轮箱51在第一方向D1上移位后,齿轮箱51因反作用而以第一结合部34为支点在第二方向D2上移位时,支柱部41承受第二方向D2的荷重。因此,能进一步抑制在缓冲器支撑部31与射出部32的连接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另外,图11及图12所示的前缘部13中,能利用与图6及图7相同的结构部分获得相同效果。
参照图14及图15对图11及图12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的另一具体例进行说明。图14及图15中,对与图11及图12相同的结构标注与图11及图12相同的符号。
第一结合部34具有第四突起88。第四突起88从支柱部41突出。第四突起88在支柱部41的圆周方向上配置于第三突起45与第二突起44之间。而且,支柱部41上未设有套筒42。第二结合部52具有第四圆弧部89。第四圆弧部89在齿轮箱51的圆周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圆弧部54与第二圆弧部55之间。在第一圆弧部54与第四圆弧部89之间形成着第四缺口部90,在第二圆弧部55与第四圆弧部89之间形成着第五缺口部91。
当将第一结合部34与第二结合部52结合时,第一突起43配置于第二缺口部58,第二突起44配置于第三缺口部59,第三突起45配置于第四缺口部90,第四突起88配置于第五缺口部91。当图14所示的前缘部13在图1中从缓冲器38承受第一方向D1的荷重时,所述荷重由第一突起43及第二突起44承受。
而且,当对齿轮箱51施加扭转荷重时,第一圆弧部54被按压于第一突起43或第三突起45,第二圆弧部55被按压于第二突起44或第四突起88,第三圆弧部56被按压于第一突起43或第二突起44,第四圆弧部89被按压于第三突起45或第四突起88。即,第一结合部34中,第一突起43、第二突起44、第三突起45及第四突起88承受扭转荷重。第一突起43、第二突起44、第三突起45及第四突起88为防止齿轮箱51相对于前缘部13旋转的止转机构。
因此,图14及图15所示的前缘部13与图11及图12所示的前缘部13同样地,能抑制在缓冲器支撑部31与射出部32的连接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另外,图14及图15所示的前缘部13中,能利用与图11及图12相同的结构部分获得相同效果。
参照图16及图17对图14及图15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的另一具体例进行说明。图16及图17中,对与图14及图15相同的结构标注与图14及图15相同的符号。图16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具有第一突起43及第二突起44,不具备第三突起45及第四突起88。图16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中,第一突起43及第二突起44承受图1的第一方向D1的荷重,第一突起43及第二突起44承受扭转荷重。图16及图17中,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的其他作用效果与图14及图15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的其他作用效果相同。
参照图18对图6、图7及图8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的另一具体例进行说明。弹性体95安装于第一圆弧部54,弹性体96安装于第二圆弧部55。弹性体95、96例如为合成橡胶或硅橡胶制。弹性体95成形为包围第一圆弧部54的全周的环状,弹性体96成形为包围第二圆弧部55的全周的环状。
弹性体95插入至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一突起43之间、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三突起45之间、第一圆弧部54与支柱部41之间。弹性体95具有部位97、98。部位97位于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一突起43之间。部位98位于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三突起45之间。部位97的厚度t1大于部位98的厚度t2。厚度t1、t2为齿轮箱51的圆周方向的尺寸。
弹性体96插入至第二圆弧部55与第二突起44之间、第二圆弧部55与第三突起45之间、第二圆弧部55与支柱部41之间。弹性体96具有部位99、100。部位99位于第二圆弧部55与第三突起45之间。部位100位于第二圆弧部55与第二突起44之间。部位99的厚度t1大于部位100的厚度t2。弹性体95嵌合于第一圆弧部54,或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第一圆弧部54。弹性体96嵌合于第二圆弧部55,或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第二圆弧部55。
图18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在图5的活塞27碰撞缓冲器38时,能获得与图6、图7及图8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当齿轮箱51相对于第一结合部34在圆周方向上移位时,其荷重经由弹性体95、96传递至第一结合部34。因此,能降低第一结合部34以第一中心线X1为中心承受的圆周方向的荷重,前缘部13的寿命提高。
而且,弹性体95的一部分插入至支柱部41与第一圆弧部54之间,弹性体96的一部分插入至支柱部41与第二圆弧部55之间。因此,即便齿轮箱51相对于第一结合部34在第二中心线X2方向上移位时,也通过弹性体95、96弹性变形,而能降低第一结合部34所承受的荷重。
对弹性体95、96的其他功能进行说明。将电动马达15的旋转力传递至销轮69而使击打部12上升时,第一环齿轮R1、第二环齿轮R2及第三环齿轮R3作为反作用力部件发挥功能。因此,齿轮箱51在图18中承受顺时针的旋转力。而且,当在钉80堵在射出路40中的状态下将电动马达15的旋转力传递至销轮69时,击打部12不上升。因此,齿轮箱51经由作为反作用力部件的第一环齿轮R1、第二环齿轮R2及第三环齿轮R3承担的扭矩、即齿轮箱51在图18中承受的顺时针的旋转力增加。
进而,当在钉80堵在射出路40中的状态下将电动马达15的旋转力传递至销轮69时,图10所示的驱动板28上升。另外,有可能产生任一凸部71从任一小齿轮销70脱落而驱动板28下降,任一凸部71碰撞任一小齿轮销70的现象。而且,在钉打机10的制造工序、或修理钉打机10时,可能产生凸部71碰撞小齿轮销70的现象。此时,销轮69在图10中承受顺时针的旋转力。于是,旋转限制机构76承受的旋转力传递至齿轮箱51,齿轮箱51在图18中承受的顺时针的旋转力增加。
这样,在活塞27离开缓冲器38时,有时在图18中齿轮箱51承受的顺时针的旋转力增加。本实施方式中,将弹性体95安装于第一圆弧部54,将弹性体96安装于第二圆弧部55。因此,当在图18中对齿轮箱51施加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增加时,弹性体95在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一突起43之间弹性变形,弹性体96在第二圆弧部55与第三突起45之间弹性变形。因此,能降低前缘部13承受的荷重的峰值,前缘部13的耐久性提高。
进而,当在图18中对齿轮箱51施加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时,部位97夹持在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一突起43之间,部位99夹持在第二圆弧部55与第三突起45之间。因此,部位97、99的厚度t1大于部位98、100的厚度t2。因此,能有效地降低第一结合部34承受的荷重。
参照图19对图6、图7及图8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的另一具体例进行说明。弹性体108安装于第三圆弧部56。弹性体108例如为合成橡胶或硅橡胶制。弹性体108为环状,且包围第三圆弧部56的全周。弹性体108嵌合于第三圆弧部56,或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第三圆弧部56。图19所示的其他结构与图18所示的其他结构相同。
图19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在图5的活塞27碰撞缓冲器38时、或活塞27离开缓冲器38时,均能获得与图6、图7及图8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相同的效果。
而且,弹性体108安装于第三圆弧部56。因此,当活塞27离开缓冲器38时,图19中齿轮箱承受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增加时,弹性体108弹性变形。因此,能降低前缘部13承受的荷重的峰值,前缘部13的耐久性提高。
参照图20对图6、图7及图8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的另一具体例进行说明。弹性体102设于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一突起43之间,弹性体103设于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三突起45之间。弹性体104设于第二圆弧部55与第二突起44之间,弹性体105设于第二圆弧部55与第三突起45之间。弹性体106设于第三圆弧部56与第一突起43之间,弹性体107设于第三圆弧部56与第二突起44之间。弹性体102~弹性体107例如为合成橡胶或硅橡胶制。
而且,以弹性体102不从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一突起43之间脱落的方式设置。以弹性体103不从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三突起45之间脱落的方式设置。以弹性体104不从第二圆弧部55与第二突起44之间脱落的方式设置。以弹性体105不从第二圆弧部55与第三突起45之间脱落的方式设置。以弹性体106不从第三圆弧部56与第一突起43之间脱落的方式设置。以弹性体107不从第三圆弧部56与第二突起44之间脱落的方式设置。
图20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在图5的活塞27碰撞缓冲器38时,能获得与图6、图7及图8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相同的效果。特别是当齿轮箱51相对于第一结合部34在圆周方向上移位时,其荷重经由弹性体102~弹性体107传递至第一结合部34。因此,能降低第一结合部34以第一中心线X1为中心承受的圆周方向的荷重,前缘部13的寿命提高。
而且,当活塞27如图5那样远离缓冲器38时,图19中齿轮箱51承受的顺时针的旋转力增加时,弹性体102由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一突起43夹持而弹性变形。而且,弹性体105由第二圆弧部55与第三突起45夹持而弹性变形。进而,弹性体107由第三圆弧部56与第二突起44夹持而弹性变形。因此,能降低前缘部13承受的荷重的峰值,前缘部13的耐久性提高。
参照图21对图6、图7及图8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的另一具体例进行说明。图21所示的结构中,对与图20相同的结构标注与图20相同的符号。图21所示的结构中,在第一突起43与第一圆弧部54之间设有弹性体102,在第三突起45与第二圆弧部55之间设有弹性体105。
在第一突起43中靠近第一圆弧部54的部位设有凹部109,在第三突起45中靠近第二圆弧部55的部位设有凹部110。凹部109、110在以第一中心线X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凹陷。
当图21中对齿轮箱51施加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时,弹性体102夹持在第一突起43与第一圆弧部54之间而弹性变形,弹性体105夹持在第三突起45与第二圆弧部55之间而弹性变形。因此,能降低前缘部13承受的荷重的峰值,前缘部13的耐久性提高。
而且,设有凹部109,因而在弹性体102弹性变形而在径向上膨胀时,能抑制弹性体102的一部分从第一圆弧部54与第一突起43之间在齿轮箱51的径向上被挤出,能抑制弹性体102的耐久性降低。而且,设有凹部110,因而在弹性体105弹性变形而在径向上膨胀时,能抑制弹性体105的一部分从第二圆弧部55与第三突起45之间在齿轮箱51的径向上被挤出,能抑制弹性体105的耐久性降低。图21的其他效果与图20的其他效果相同。
参照图22对图6、图7及图8所示的第一结合部34及第二结合部52的另一具体例进行说明。图22所示的结构中,对与图21相同的结构标注与图21相同的符号。图22所示的结构中,在齿轮箱51的径向上,在第二结合部52的外侧设有框111。框111固定并设于壳体11内。框111以第一中心线X1为中心配置成圆弧状。具体而言,设于第一突起43与第二突起44之间且包含第三突起45的180度的范围。
图22所示的结构中,当对齿轮箱51施加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时,由于与图21相同的作用而如图23那样弹性体102、105弹性变形,可获得与图21的结构相同的效果。而且,图22所示的结构中,当弹性体102、105弹性变形时,如图23那样框111与弹性体102、105接触。因此,框111抑制弹性体102、105在齿轮箱51的径向上向外侧扩展。即,框111能抑制弹性体102从第一突起43与第一圆弧部54之间脱出、及弹性体105从第三突起45与第二圆弧部55之间脱出。
一实施方式的钉打机中说明的事项的含意如下。第一方向D1为第一方向的一例,第二方向D2为第二方向的一例。击打部12为击打部的一例,缓冲器38为缓冲器的一例,钉打机10为钉打机的一例。钉80为固定件的一例,前缘部13为支撑部的一例,齿轮箱51及马达箱20为连接部的一例。减速机构16及电动马达15为驱动部的一例。
支柱部41、第一突起43、第二突起44及套筒42为第一承受部92及第二辅助伸出部的一例,第一突起43、第二突起44、第三突起45及第四突起88为第二承受部93的一例。第一突起43为第二伸出部的一例,第二突起44为第一伸出部的一例。第三突起45为第一辅助伸出部的一例。第一突起43、第二突起44及第三突起45为转动限制伸出部的一例。转动限制伸出部为限制连接部相对于支撑部转动的机构。即,作为转动限制伸出部的一例的第一突起43、第二突起44及第三突起45的任一个兼作第一伸出部、第二伸出部、第一辅助伸出部的任一个。第一结合部34为第一结合部的一例,第二结合部52为第二结合部的一例,压力室25为施力部的一例。第一中心线X1为第一中心线的一例,第二中心线X2为第二中心线的一例。电动马达15为马达的一例,转换机构17为变速机构的一例。
凸部71为第一卡合部的一例,销轮69为旋转部件的一例,小齿轮销70为第二卡合部的一例。活塞27为活塞的一例,驱动板28为驱动板的一例。气缸26为气缸的一例,气缸箱18为第一箱的一例,马达箱20为第二箱的一例。把手19为把手的一例,安装部94为安装部的一例,电源部14为电源部的一例。框111为止脱件的一例。
钉打机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可在不偏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压力室也可形成于风箱的内部。击打部包含将活塞与驱动板分别设为不同构件,并将所述活塞与驱动板彼此固定的结构。击打部包含以单个构件使活塞及驱动板一体化的结构。
施力部除了填充着气体的压力室以外,包含利用弹性构件的力使击打部移动的机构。弹性构件包含合成橡胶或金属制的压缩弹簧。转换机构包含齿条齿轮(rack andpinion)机构、凸轮机构、牵引机构。凸轮机构具有利用马达的旋转力而旋转的凸轮板、设于凸轮板的凸轮面、及沿着凸轮面移动且安装于驱动板的滑件。牵引机构具有利用马达的旋转力而旋转的旋转部件、及卷绕于旋转部件并牵引活塞的缆线。
作为使击打部移动的动力源的马达除了电动马达以外,包含发动机(engine)、油压马达、空气压马达。电动马达可为带刷马达或无刷马达的任一种。击打部的待机位置可为活塞远离缓冲器的位置、或活塞接触缓冲器的位置的任一个。固定件除了棒状的钉以外,包含棒状的针、U字形的金属片。设于转动限制伸出部与连接部之间的弹性体为承受荷重而弹性变形的缓冲构件。
钉打机包含第一结构及第二结构。第一结构如图1及图5那样,前缘部与气缸箱由不同构件所构成。第一结构中,齿轮箱与马达箱由不同构件所构成,马达箱经由隔离壁而支撑齿轮箱。
第二结构中,前缘部与气缸箱一体化,齿轮箱与马达箱一体化。另外,气缸箱与马达箱由不同构件所构成。第二结构中,气缸箱为支撑部的一例,马达箱为连接部的一例。进而,气缸箱具有第一结合部,马达箱具有第二结合部。
实施方式的钉打机中,第一结合部具有第一突起至第三突起,第二结合部具有第一圆弧部至第三圆弧部、及第一缺口至第三缺口。相对于此,也可构成为第二结合部具有第一突起至第三突起,第一结合部具有第一圆弧部至第三圆弧部、及第一缺口至第三缺口。
实施方式的钉打机只要具备第一承受部及第二承受部即可。第一突起及套筒为第一承受部的一例,第一突起及第二突起为第二承受部的一例。因此,第三突起也可不存在。
关于电源部,对电动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源包含直流电源及交流电源。直流电源包含一次电池及二次电池。电源部包含相对于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经由电缆而连接的适配器。
本实施方式中也公开了下述事项。
第一事项为设有使击打部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施力部,驱动部抵抗施力部的力使击打部在第二方向上移动。
第二事项为驱动部具有以第一中心线为中心可旋转的马达,且设有将马达的旋转力转换为击打部的第一方向的移动力的转换机构。
第三事项为转换机构具有设于击打部的第一卡合部、经传递马达的旋转力而旋转的旋转部件、及设于旋转部件且相对于第一卡合部而可卡合及松脱的第二卡合部,相对于第一中心线交叉的俯视时,第一中心线、与击打部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时的第二中心线空开间隔而配置。
第四事项为驱动部具有配置于马达与旋转部件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的减速机构,减速机构使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低于所述马达的旋转速度。

Claims (9)

1.一种钉打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移动而击打固定件的击打部、及与所述击打部接触且限制所述击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的范围的缓冲器,并且包括:支撑部,支撑所述缓冲器;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且沿着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而配置;驱动部,由所述连接部所支撑,且使所述击打部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第一承受部,当所述击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而碰撞所述缓冲器时,承受对所述支撑部施加的所述第一方向的荷重;及第二承受部,当所述击打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而碰撞所述缓冲器时,承受对所述支撑部施加的以所述驱动部的第一中心线为基准的圆周方向的荷重,
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结合部,所述驱动部在所述第一中心线的方向上通过所述第一结合部的开口,
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中心线形成为筒形状且包括第二结合部,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第二结合部的内部,
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在所述第一中心线的方向上结合,
所述第一承受部及所述第二承受部设于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结合的部位,
所述第一承受部具有在径向上朝向外侧的第一辅助伸出部,所述第二承受部具有在所述径向上朝向外侧的转动限制伸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打机,其中所述第一承受部及所述第二承受部设于所述支撑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打机,其中所述第一承受部具有在所述支撑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伸出部、及在所述支撑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伸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钉打机,其中在所述转动限制伸出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设有弹性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钉打机,其中所述弹性体固定于所述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打机,其中所述第一承受部具有在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一中心线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辅助伸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打机,其中所述击打部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活塞、及连接于所述活塞的驱动板,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活塞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时碰撞的所述缓冲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钉打机,包括:气缸,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上能够移动地支撑所述击打部;第一箱,收容所述支撑部及所述气缸;把手,连接于所述第一箱,且作业员用手握住;安装部,连接于所述把手;及电源部,设于所述安装部,所述驱动部具有以所述第一中心线为中心能够旋转的电动马达,所述电源部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给电力,所述连接部具有收容减速机构的齿轮箱、及收容所述电动马达的第二箱,所述第二箱连接于所述第一箱及所述安装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钉打机,其中设有抑制所述弹性体从所述转动限制伸出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脱出的止脱件。
CN201780072762.4A 2016-11-30 2017-10-27 钉打机 Active CN1099828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2923 2016-11-30
JP2016232923 2016-11-30
JP2017-081099 2017-04-17
JP2017081099 2017-04-17
PCT/JP2017/038899 WO2018100943A1 (ja) 2016-11-30 2017-10-27 打込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82813A CN109982813A (zh) 2019-07-05
CN109982813B true CN109982813B (zh) 2022-07-12

Family

ID=62242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2762.4A Active CN109982813B (zh) 2016-11-30 2017-10-27 钉打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8211B2 (zh)
EP (1) EP3549722B1 (zh)
JP (1) JP6627990B2 (zh)
CN (1) CN109982813B (zh)
WO (1) WO20181009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70403B1 (en) * 2018-10-25 2024-03-2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having split gear box
US11618144B2 (en) * 2019-08-26 2023-04-04 Taizhou Dajiang Ind. Co., Ltd Energy storage mechanism and nail gun having same
TWI822953B (zh) 2020-02-06 2023-11-21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瓶式電動釘槍
US11975432B2 (en) 2020-03-25 2024-05-0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with lifter
CN112518674B (zh) * 2020-12-04 2021-10-29 泰州市津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打钉电动工具
US11679479B2 (en) 2021-09-15 2023-06-20 Robert Bosch Gmbh Abnormal torque 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air spring power tool
JP2023064259A (ja) * 2021-10-26 2023-05-11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ち込み工具
US20230364763A1 (en) 2022-05-13 2023-11-16 Makita Corporation Driving tool
US20220371167A1 (en) * 2022-08-01 2022-11-24 David D. Bradley Working cylinder for power tool with piston lubricating system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06051A (ja) * 1998-06-24 2000-01-11 Max Co Ltd ネジ打ち機の自動停止装置
CN101631648A (zh) * 2007-04-03 2010-01-20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紧固件驱动工具
DE102008042699A1 (de) * 2008-10-09 2010-04-22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Handgeführtes Eintreibgerät
CN101939143A (zh) * 2008-02-06 2011-01-05 美克司株式会社 手持式工具、紧固件剩余量检测机构、紧固件剩余量检测方法、及省电方法
CN101934515A (zh) * 2009-06-29 2011-01-05 美克司株式会社 击打工具及击打工具用缓冲器
JP2015199154A (ja) * 2014-04-07 2015-11-12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ち込み工具
JP5849920B2 (ja) * 2012-09-28 2016-02-03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JP2016068173A (ja) * 2014-09-29 2016-05-0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9920B2 (ja) 1975-08-29 1983-11-07 東京電力株式会社 デ−タデンソウホウシキ
US6607111B2 (en) * 2000-12-22 2003-08-19 Senco Products, Inc. Flywheel operated tool
JP3818234B2 (ja) 2002-07-19 2006-09-06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釘打機
US7131563B2 (en) 2005-01-28 2006-11-07 De Poan Pneumatic Corp. Nail driver bumper
JP2006218585A (ja) * 2005-02-14 2006-08-24 Hitachi Koki Co Ltd 釘打機
JP5024727B2 (ja) * 2007-03-26 2012-09-1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US20090095787A1 (en) * 2007-10-12 2009-04-16 Chia-Sheng Liang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or Electric Nail Gun
US8840002B2 (en) * 2009-07-01 2014-09-23 Hitachi Koki Co., Ltd. Fastener-driving tool
DE102010030080A1 (de) * 2010-06-15 2011-12-15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Eintreibvorrichtung
US9636812B2 (en) * 2015-01-23 2017-05-02 Tricord Solutions, Inc. Fastener driving apparatus
CN208289826U (zh) * 2015-02-06 2018-12-28 米沃奇电动工具公司 以气弹簧为动力的紧固件驱动器
US10549412B2 (en) * 2015-03-30 2020-02-04 Senco Brands, Inc. Lift mechanism for framing nailer
JP6485544B2 (ja) * 2015-06-10 2019-03-20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TWI781941B (zh) * 2016-07-29 2022-11-01 日商工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釘打機
NZ752981A (en) * 2016-12-22 2020-07-31 Kyocera Senco Ind Tools Inc Fastener driving tool with driver position sensors
WO2018198670A1 (ja) * 2017-04-26 2018-11-01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打撃機構及び移動機構
JP7095698B2 (ja) * 2017-07-31 2022-07-05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CN111315537B (zh) * 2017-10-31 2022-11-15 工机控股株式会社 打入机
NZ768772A (en) * 2018-04-20 2022-09-30 Kyocera Senco Ind Tools Inc Improved lift mechanism for framing nailer
US20200114500A1 (en) * 2018-06-11 2020-04-16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Gas spring-powered fastener driver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06051A (ja) * 1998-06-24 2000-01-11 Max Co Ltd ネジ打ち機の自動停止装置
CN101631648A (zh) * 2007-04-03 2010-01-20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紧固件驱动工具
CN101939143A (zh) * 2008-02-06 2011-01-05 美克司株式会社 手持式工具、紧固件剩余量检测机构、紧固件剩余量检测方法、及省电方法
DE102008042699A1 (de) * 2008-10-09 2010-04-22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Handgeführtes Eintreibgerät
CN101934515A (zh) * 2009-06-29 2011-01-05 美克司株式会社 击打工具及击打工具用缓冲器
JP5849920B2 (ja) * 2012-09-28 2016-02-03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JP2015199154A (ja) * 2014-04-07 2015-11-12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ち込み工具
JP2016068173A (ja) * 2014-09-29 2016-05-0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97350A1 (en) 2021-07-01
JP6627990B2 (ja) 2020-01-08
US11198211B2 (en) 2021-12-14
EP3549722B1 (en) 2022-01-05
EP3549722A1 (en) 2019-10-09
WO2018100943A1 (ja) 2018-06-07
CN109982813A (zh) 2019-07-05
EP3549722A4 (en) 2020-08-05
JPWO2018100943A1 (ja) 2019-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2813B (zh) 钉打机
CN107708934B (zh) 打入机
TWI833787B (zh) 釘打機
CN110573304B (zh) 打入机、打击机构以及移动机构
CN109496175B (zh) 打入机
CN110573303B (zh) 打入机
WO2016190133A1 (ja) 打込機
JP6790598B2 (ja) 打込機
EP3705234B1 (en) Driving machine
CN113490574A (zh) 打入机
JP2019098443A (ja) 打込機
US20220176532A1 (en) Driving device
JP6766727B2 (ja) 打込機
JP2020019074A (ja) 打込機
JP2019198943A (ja) 打込機
JP2018043294A (ja) 打込機
JP7115025B2 (ja) 打込機
JP2021109246A (ja) 打込機
JP2018202509A (ja) 打込機
JP2018149663A (ja) 打込機
JP2017213634A (ja) 打込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