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89447A - 双开式控制台箱 - Google Patents

双开式控制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89447A
CN113389447A CN202010170220.4A CN202010170220A CN113389447A CN 113389447 A CN113389447 A CN 113389447A CN 202010170220 A CN202010170220 A CN 202010170220A CN 113389447 A CN113389447 A CN 1133894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lever
lid body
malfunction prevention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702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89447B (zh
Inventor
吉田昂平
池泰文
兵泽惠悟
山崎邦夫
山田大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7022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894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89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94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894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894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28Locks for glove compartments, console boxes, fuel inlet covers or the like
    • E05B83/32Locks for glove compartments, console boxes, fuel inlet covers or the like for console boxes, e.g. between passenger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22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 E05B77/24Functions related to actuation of locks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the vehicle preventing use of an inner door handle, sill button, lock knob or the li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00Closers or openers for w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 E05F1/08Closers or openers for w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spring-actuated, e.g. for horizontally sliding wings
    • E05F1/10Closers or openers for w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spring-actuated, e.g. for horizontally sliding wings for swinging wings, e.g. counterbalance
    • E05F1/12Mechanisms in the shape of hinges or pivots, operated by springs
    • E05F1/1207Mechanisms in the shape of hinges or pivots, operated by springs with a coil spring parallel with the pivot axis
    • E05F1/1223Mechanisms in the shape of hinges or pivots, operated by springs with a coil spring parallel with the pivot axis with a compression or traction spr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5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vehicles
    • E05Y2900/53Type of wing
    • E05Y2900/538Interior l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提高误动作防止装置的组装性。双开式控制台箱的开闭机构具有:右侧和左侧操作部,通过打开操作使盖体以左侧或右侧转动轴为中心进行打开动作;以及误动作防止装置,防止因两个操作部的打开操作而同时进行盖体的右侧打开动作和左侧打开动作。误动作防止装置具有:中央侧凸起部,设置于盖体;误动作防止杆,能相对于盖体左右移动;定心部件,在前端部具有左右对称的凹槽;以及弹簧部件,其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在前后方向上对定心部件进行预紧,以使得中央侧凸起部位于凹槽的后端底部。误动作防止杆具有定心收容部,以支撑一端部的方式收容弹簧部件,且以允许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的前后移动且禁止左右移动的方式收容支撑弹簧部件的另一端部的定心部件。

Description

双开式控制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开式控制台箱,其具有:箱主体;盖体,其能够将上述箱主体的开口关闭;以及开闭机构,其使上述盖体分别以左右两个转动轴为中心进行开闭动作。
背景技术
当前,已知在车辆的车室内配置的双开式控制台箱(console box)(例如,专利文献1)。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箱主体、盖体以及开闭机构。箱主体具有在上表面设置有开口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的收纳部。盖体是如下部件,即,与箱主体的开口对应地形成为薄壁的长方形,且能够开闭地将该开口覆盖。开闭机构是如下机构,即,以沿着箱主体的开口的左侧周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侧转动轴、以及沿着该开口的右侧周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侧转动轴中选择的一个转动轴为中心,使盖体进行开闭动作。
开闭机构具有右侧操作部、左侧操作部、右前侧杆、右后侧杆、左前侧杆、左后侧杆、右前侧卡合孔、右后侧卡合孔、左前侧卡合孔以及左后侧卡合孔。
右侧操作部以能够进行打开操作的方式安装于盖体的主体部,通过打开操作使盖体以左侧转动轴为中心进行打开动作。左侧操作部以能够进行打开操作的方式安装于盖体的主体部,通过打开操作使盖体以右侧转动轴为中心进行打开动作。右前侧杆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盖体的右前部。右后侧杆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盖体的右后部。左前侧杆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盖体的左前部。左后侧杆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盖体的左后部。右前侧卡合孔设置于箱主体的右前部,能够与右前侧杆卡合或脱离。右后侧卡合孔设置于箱主体的右后部,能够与右后侧杆卡合或脱离。左前侧卡合孔设置于箱主体的左前部,能够与左前侧杆卡合或脱离。左后侧卡合孔设置于箱主体的左后部,能够与左后侧杆卡合或脱离。
在上述开闭机构中,在盖体的关闭状态下,右前侧杆与右前侧卡合孔卡合,右后侧杆与右后侧卡合孔卡合,左前侧杆与左前侧卡合孔卡合,左后侧杆与左后侧卡合孔卡合。在该关闭状态下,例如如果对右侧操作部进行打开操作,则右前侧杆以及左前侧杆分别相对于盖体的主体部沿前后方向移动,从右前侧卡合孔以及右后侧卡合孔脱离。在该情况下,解除右侧前后各杆与卡合孔的卡合,由此使得盖体以左侧转动轴为中心进行打开动作而形成为右侧打开状态。
另外,开闭机构具有如下误动作防止装置,即,该误动作防止装置防止同时进行对右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引起的盖体的打开动作、以及对左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引起的盖体的打开动作。误动作防止装置具有夹设部件、位置调整部件以及弹簧。误动作防止装置利用夹设部件、位置调整部件以及弹簧,在盖体处于右侧打开状态以及左侧打开状态的任一状态时,限制位于盖体的打开侧的杆向与卡合孔卡合的卡合方向移动,由此限制盖体的关闭侧的杆能够向从卡合孔脱离的卡合解除方向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同时进行盖体的右侧打开动作和左侧打开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29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双开式控制台箱而言,夹设部件支撑为相对于盖体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弹簧介于盖体的主体部与位置调整部件之间而对位置调整部件向与盖体的主体部分离的方向进行预紧。位置调整部件具有以能够移动的方式与夹设部件的引导面抵接的抵接面。但是,在该双开式控制台箱中,需要与夹设部件不同地将位置调整部件及弹簧组装于盖体的主体部,因此误动作防止装置的组装性不良。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误动作防止装置的组装性的双开式控制台箱。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箱主体,其具有设置有开口的收纳部;盖体,其能够转动地支撑于所述箱主体,在将所述开口关闭的关闭状态与将所述开口打开的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开闭动作;以及开闭机构,其使所述盖体以从沿着所述开口的左侧周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侧转动轴以及沿着所述开口的右侧周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侧转动轴中选择的一个转动轴为中心而进行开闭动作,其中,所述开闭机构具有:右侧操作部,其以能够进行打开操作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盖体的主体部,通过打开操作而使所述盖体以所述左侧转动轴为中心进行打开动作;左侧操作部,其以能够进行打开操作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盖体的主体部,通过打开操作而使所述盖体以所述右侧转动轴为中心进行打开动作;以及误动作防止装置,其防止同时进行由针对所述右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引起的所述盖体的打开动作、以及由针对所述左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引起的所述盖体的打开动作,所述误动作防止装置具有:右侧凸起部,其设置于右侧杆,通过针对所述右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而使该右侧杆向后方或前方移动;左侧凸起部,其设置于左侧杆,通过针对所述左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而使该左侧杆向后方或前方移动;中央侧凸起部,其设置于所述盖体的主体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误动作防止杆,其沿左右方向延伸,能够相对于所述盖体的主体部沿左右方向移动;定心部件,其具有在前后方向一端部左右对称地形成的凹槽;以及弹簧部件,其介于所述误动作防止杆与所述定心部件之间,产生相对于所述误动作防止杆在前后方向上对所述定心部件进行预紧的预紧力,以使得所述中央侧凸起部位于所述凹槽的前后方向底部,所述误动作防止杆具有:右侧卡合孔部,其在右部形成为限制同时进行对所述右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和对所述左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的长孔形状,所述右侧凸起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该右侧卡合孔部卡合;左侧卡合孔部,其在左部形成为所述长孔形状,所述左侧凸起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该左侧卡合孔部卡合;中央侧贯通孔部,其设置于左右方向中央部,所述中央侧凸起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插入于该中央侧贯通孔部;以及定心收容部,其以支撑一端部的状态对所述弹簧部件进行收容,并且以允许相对于所述误动作防止杆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且禁止左右方向上的移动的状态对支撑所述弹簧部件的另一端部的所述定心部件进行收容。
根据该结构,误动作防止装置所具有的定心部件以及弹簧部件收容于误动作防止杆的定心收容部。因此,能够在定心部件及弹簧部件向误动作防止杆内组装之后组装于盖体的主体部,因此能够提高其组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箱主体的斜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盖体的左侧打开状态下的斜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盖体的右侧打开状态下的斜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开闭机构的斜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开闭机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开闭机构所具有的臂单元的斜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开闭机构所具有的臂单元的分解斜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开闭机构的盖体的关闭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开闭机构所具有的对锁定装置的同步部件进行支撑的盖体的凸出部的斜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开闭机构所具有的锁定装置的同步部件与盖体的凸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剖面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开闭机构所具有的误动作防止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开闭机构所具有的误动作防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斜视图。
图13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误动作防止装置的盖体的关闭状态下的动作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误动作防止装置的盖体的左侧打开状态下的动作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误动作防止装置的盖体的关闭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16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误动作防止装置的针对操作部的打开操作时的剖面图。
图17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误动作防止装置的、盖体的打开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18是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开闭机构的、盖体的左侧关闭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开闭机构的、盖体的打开状态下的箱主体与盖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开闭机构的、盖体的关闭操作时的箱主体与盖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1是表示一个变形方式所涉及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具有的箱主体以及安装于该箱主体的侧壁开口的嵌槽的斜视图。
图22是沿着对图21所示的双开式控制台箱沿平面XXII进行剖切时的箭头观察的图。
图23是沿着对图21所示的双开式控制台箱沿平面XXIII进行剖切时的箭头观察的图。
图24是沿着对图21所示的双开式控制台箱沿平面XXIV进行剖切时的箭头观察的图。
标号的说明
1:双开式控制台箱、10:箱主体、11:开口、12:收纳部、13L、14L、14R、32K:卡合孔、15:侧壁开口、16:嵌槽、20:盖体、21:下部盖部件、23R、23L:凸出部、23Ra、23La:固定爪、24:保持部、24a:贯通孔、30:开闭机构、31:臂单元、32:臂部件、40R:右侧锁定装置、40L:左侧锁定装置、41R:右前侧杆、41L:左前侧杆、42R:右后侧杆、42L:左后侧杆、43R:右侧同步部件、43L:左侧同步部件、44R:右侧杆预紧部件、44L:左侧杆预紧部件、45R:右侧操作部、45L:左侧操作部、50:误动作防止装置、51:右侧凸起部、52:左侧凸起部、53:中央侧凸起部、54:误动作防止杆、55:定心部件、56:弹簧部件、57R:右侧卡合孔部、57L:左侧卡合孔部、57C:中央侧贯通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1至图24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双开式控制台箱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双开式控制台箱1是安装于例如在车辆的车室内配置的中央控制台的收纳装置。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双开式控制台箱1具有箱主体10、盖体20以及开闭机构30。双开式控制台箱1利用开闭机构30使盖体20相对于箱主体10进行开闭动作。
此外,双开式控制台箱1可以用作在盖体20处于关闭状态时供乘员的手臂放置的扶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未特别声明,则表示方向的内容以设置有双开式控制台箱1的车辆为基准。例如,“右侧”是指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的车辆右侧,“左侧”是指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的车辆左侧。
箱主体10形成为近似箱状。箱主体10通过螺栓紧固等而固定于车身。箱主体10具有在上表面设置有开口11的收纳部12。收纳部12例如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状,由侧壁及底壁包围。此外,箱主体10也可以包含例如用于收容杯架等的框等。开口11形成为近似长方形。开口11的左侧周缘具有侧边11L。开口11的右侧周缘具有侧边11R。侧边11L、11R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21所示,在箱主体10的形成收纳部12的侧壁(例如后部侧壁)设置有用于安装插座的侧壁开口15。在侧壁开口15安装框状的嵌槽(bezel)16。嵌槽16具有比侧壁开口15大的外形。嵌槽16具有设置于其中心的用于安装插座的安装孔。另外,嵌槽16具有设置于至少一部分的爪部16a。爪部16a能够与在箱主体10的侧壁开口15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设置的卡合孔部17卡合。
嵌槽16以安装孔从外侧与侧壁开口15连通的方式安装于箱主体10。以爪部16a与卡合孔部17卡合的方式进行嵌槽16相对于箱主体10的安装。嵌槽16以其框部在整周与箱主体10的侧壁开口15的周缘接触的方式固定于箱主体10。
在箱主体10的侧壁开口15插入有插座(未图示)。该插座相对于箱主体10从内侧即从收纳部12插入于侧壁开口15。插座通过卡止于嵌槽16的框部而固定。另外,在从箱主体10拆下时向收纳部12侧拔出插座。嵌槽16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在从箱主体10向收纳部12侧拔出插座时,力作用于爪部16a从卡合孔部17脱离的方向的反方向。
盖体20形成为包含与箱主体10的开口11对应的长方形部分的形状(例如图2、图3及图4等所示,可以是驾驶席侧的扶手部分向前方延伸的形状)。盖体20在将箱主体10的开口11关闭的关闭状态、和将该开口11打开的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开闭动作。
盖体20能够以沿着开口11的左侧周缘的侧边11L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下面,称为左侧转动轴)为中心进行开闭动作(即,右侧开闭动作),并且能够以沿着开口11的右侧周缘的侧边11R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下面,称为右侧转动轴)为中心进行开闭动作(即,左侧开闭动作)。盖体20能够相对于箱主体10在左右侧均从关闭状态进行打开动作直至形成规定角度(例如100°)的打开状态为止。
盖体20具有下部盖部件21以及上部盖部件22。下部盖部件21具有:平面部,其形成为矩形板状;以及侧壁部,其将上述平面部的周缘包围,且形成为从该平面部垂直地延伸。上部盖部件22形成为与下部盖部件21对应的矩形形状,外观形成为带有弧度的形状。上部盖部件22将下部盖部件21的上表面覆盖,上表面形成为具有缓冲性。下部盖部件21和上部盖部件22通过凹凸嵌合等成为一体而形成盖体20。
如图5、图6及图7所示,开闭机构30具有臂单元31。臂单元31是用于以沿着左侧的侧边11L的左侧转动轴和沿着右侧的侧边11R的右侧转动轴中选择的一个转动轴为中心使盖体20进行开闭动作的单元。臂单元31具有臂部件32、左侧枢支部33L以及右侧枢支部33R。
臂部件32是形成为长条形状的方棒状的部件。臂部件32在盖体20的关闭状态下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臂部件32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与盖体20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臂部件32配置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与盖体20之间,介于该后基部13与盖体20之间。臂部件32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在盖体20的关闭状态下,前表面沿着在盖体20的后侧形成的侧壁延伸、且后表面沿着在箱主体10的收纳部12的后侧形成的侧壁延伸。
臂部件32在左端部能够摆动地支撑于盖体20,并且在右端部能够摆动地支撑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臂部件32能够以左侧转动轴为中心相对于盖体20摆动,并且能够以右侧转动轴为中心相对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摆动。在臂部件32设置有两个贯通孔32L、32R。贯通孔32L设置于臂部件32的左端部、且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贯通孔32R设置于臂部件32的右端部、且在前后方向上贯通。下面,贯通孔32L称为左侧贯通孔32L,贯通孔32R称为右侧贯通孔32R。
左侧枢支部33L配置于臂部件32的左侧。左侧枢支部33L构成上述左侧转动轴,是用于使盖体20以该左侧转动轴为中心进行右侧开闭动作的部位。左侧枢支部33L具有左侧轴体34L以及左侧臂弹簧35L。
左侧轴体34L是形成为圆筒状的套环。左侧轴体34L从臂部件32的左后侧朝向前方插入于左侧贯通孔32L。左侧轴体34L的后端侧固定于臂部件32。左侧轴体34L的前端侧从左侧贯通孔32L的前侧的开口朝向前方凸出。在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设置有支撑孔(未图示)。左侧轴体34L的前端侧插入于该盖体20的支撑孔,支撑为相对于盖体20能够转动。左侧轴体34L沿着开口11的周缘的左侧侧边11L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作为上述左侧转动轴而起作用。
在左侧轴体34L卷绕安装有左侧臂弹簧35L。左侧臂弹簧35L是产生用于使臂部件32相对于盖体20摆动的预紧力的扭簧。左侧臂弹簧35L的预紧力在盖体20的关闭状态下最大。左侧臂弹簧35L的一端固定于臂部件32。左侧臂弹簧35L的另一端固定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臂部件32利用左侧臂弹簧35L的预紧力而能够以左侧轴体34L为中心相对于盖体20摆动。此外,可以在相对于盖体20摆动时(即,盖体20的右侧打开动作时)从阻尼装置对臂部件32施加使其摆动速度减速的衰减力。
右侧枢支部33R配置于臂部件32的右侧。右侧枢支部33R构成上述右侧转动轴,是用于使盖体20以该右侧转动轴为中心进行左侧开闭动作的部位。右侧枢支部33R具有右侧轴体34R以及右侧臂弹簧35R。
右侧轴体34R形成为圆柱状。右侧轴体34R从臂部件32的右前侧朝向后方插入于右侧贯通孔32R。右侧轴体34R的前端侧固定于臂部件32。右侧轴体34R的后端侧从右侧贯通孔32R的后侧的开口朝向后方凸出。在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的右端部设置有卡合孔13R。右侧轴体34R的后端侧插入于后基部13的卡合孔13R,支撑为能够相对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转动。右侧轴体34R沿着开口11的周缘的右侧侧边11R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作为上述右侧转动轴而起作用。
在右侧轴体34R卷绕安装有右侧臂弹簧35R。右侧臂弹簧35R是产生用于使臂部件32相对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摆动的预紧力的扭簧。右侧臂弹簧35R的预紧力在盖体20的关闭状态下最大。右侧臂弹簧35R的一端固定于臂部件32。右侧臂弹簧35R的另一端固定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臂部件32利用右侧臂弹簧35R的预紧力而能够以右侧轴体34R为中心相对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摆动。此外,可以在相对于箱主体10摆动时(即,盖体20的左侧打开动作时)从阻尼装置对臂部件32施加使其摆动速度减速的衰减力。
另外,如图8所示,开闭机构30还具有右侧锁定装置40R以及左侧锁定装置40L。右侧锁定装置40R及左侧锁定装置40L均设置于盖体20。右侧锁定装置40R是将盖体20的右部锁定于关闭位置、且解除其右部的关闭位置锁定的装置。左侧锁定装置40L是将盖体20的左部锁定于关闭位置、且解除其左侧的关闭位置锁定的装置。
右侧锁定装置40R具有右前侧杆41R、右后侧杆42R、右侧同步部件43R、右侧杆预紧部件44R以及右侧操作部45R。右前侧杆41R是形成为带板状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部件。右前侧杆41R配设于盖体20(具体而言,为下部盖部件21)的前部。右后侧杆42R是形成为棒状的、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部件。右后侧杆42R配设于盖体20(具体而言,为下部盖部件21)的后部。右前侧杆41R及右后侧杆42R分别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撑于盖体20。
右前侧杆41R能够在其前端部41Ra比盖体20的主体的前端向前方凸出的状态、与其前端部41Ra进入盖体20的主体内的状态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在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右端部的后表面设置有卡合孔14R。右前侧杆41R的前端部41Ra插入并卡合于卡合孔14R。右前侧杆41R能够以相对于卡合孔14R卡合或脱离的方式沿前后方向移动。右前侧杆41R在其前端部41Ra比盖体20的主体的前端向前方凸出时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R卡合,并且在其前端部41Ra进入盖体20的主体内时从该卡合孔14R脱离。右前侧杆41R在前端部41Ra与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R卡合的状态下作为上述右侧转动轴而起作用。
右后侧杆42R能够在其后端部42Ra比盖体20的主体的后端向后方凸出的状态、与其后端部42Ra进入盖体20的主体内的状态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在臂部件32的右端部的前表面设置有卡合孔32K。右后侧杆42R的后端部42Ra插入并卡合于卡合孔32K。右后侧杆42R能够以与卡合孔32K卡合或脱离的方式沿前后方向移动。右后侧杆42R在其后端部42Ra比盖体20的主体后端向后方凸出时与臂部件32的卡合孔32K卡合,并且在其后端部42Ra进入盖体20的主体内时从该卡合孔32K脱离。
右侧同步部件43R配置于右前侧杆41R与右后侧杆42R之间。右侧同步部件43R是使右前侧杆41R和右后侧杆42R在前后方向(具体而言,为彼此接近的方向以及彼此远离的方向这两者)上同步地移动的部件。右侧同步部件43R是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的筒状旋转体。
右侧同步部件43R具有圆筒状的圆筒部43Ra、以及分别呈翼状的两个翼部43Rb、43Rc。在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的与上部盖部件22相对的面(即,上表面)一体地设置有形成为圆筒状的凸出部23R。凸出部23R从下部盖部件21的上表面朝向上部盖部件22的背面凸出。如图9及图10所示,凸出部23R具有在相对于其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固定爪23Ra。固定爪23Ra设置于能够在与凸出部23R的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挠曲的部位。圆筒部43Ra插入而嵌合于下部盖部件21的凸出部23R,固定爪23Ra卡合于该圆筒部43Ra的端部,由此使得右侧同步部件43R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下部盖部件21。
右侧同步部件43R的翼部43Rb从圆筒部43Ra的左侧面向左侧延伸。右前侧杆41R能够转动地支撑于翼部43Rb。该支撑通过设置于右前侧杆41R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部嵌入于在翼部43Rb设置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部而实现。右侧同步部件43R的翼部43Rc从圆筒部43Ra的右侧面向右侧延伸。右后侧杆42R的前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撑于翼部43Rc。该支撑通过从右后侧杆42R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弯曲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端部嵌入于在翼部43Rc设置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部而实现。右侧同步部件43R的右前侧杆41R的支撑点与右后侧杆42R的支撑点在周向上大致相隔180°,隔着该右侧同步部件43R的旋转中心而位于大致对称的位置。
右侧杆预紧部件44R是如下螺旋弹簧,即,产生相对于盖体20向前方对右前侧杆41R进行预紧的预紧力。右侧杆预紧部件44R的一端固定于右前侧杆41R。右侧杆预紧部件44R的另一端固定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的上表面。右侧杆预紧部件44R的预紧力成为经由右前侧杆41R使右侧同步部件43R向从上部盖部件22侧观察时的顺时针(图8所示的右转)方向旋转的力,且成为相对于盖体20向后方对右后侧杆42R进行预紧的力。
右侧操作部45R配设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的右部。右侧操作部45R具有按钮部45Ra以及嵌槽部45Rb。按钮部45Ra是由车辆乘员进行按压操作的部位。按钮部45Ra设置于盖体20的右侧壁侧。按钮部45Ra在车辆乘员未操作时保持为沿着盖体20的右侧壁而共面。按钮部45Ra能够通过车辆乘员向左侧的按压操作而相对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向左侧进行相对移动。
嵌槽部45Rb是固定于下部盖部件21的框体。按钮部45Ra以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前进或后退的方式插入于嵌槽部45Rb。按钮部45Ra具有向左侧延伸的杆部。该杆部形成为其左侧前端的后部侧具有倾斜地切割而成的按压斜面。另外,在右前侧杆41R设置有操作用卡合部41Rb。操作用卡合部41Rb具有与按钮部45Ra的上述按压斜面对应地朝向右斜前方的倾斜面。在按钮部45Ra保持为沿着盖体20的右侧壁而共面的初始状态下,未从该按钮部45Ra的杆左侧前端的按压斜面向右前侧杆41R的操作用卡合部41Rb的倾斜面施加按压力,右前侧杆41R相对于盖体20维持于初始位置。
另一方面,如果从初始状态向左侧按压按钮部45Ra,则其杆左侧前端的按压斜面与右前侧杆41R的操作用卡合部41Rb的倾斜面抵接,对右前侧杆41R施加使其向后方移动的按压力。在该情况下,右前侧杆41R相对于盖体20向后方移动,因此右侧同步部件43R向左旋转,右后侧杆42R向前方移动。右前侧杆41R及右后侧杆42R分别通过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压操作而向后方或前方移动。
在盖体20处于关闭状态且未向左侧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进行按压操作时、以及盖体20处于左侧打开状态时,右前侧杆41R的前端部41Ra比盖体20的主体的前端向前方凸出,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R卡合。此时,右后侧杆42R的后端部42Ra比盖体20的主体的后端向后方凸出,与臂部件32的卡合孔32K卡合。下面,将该状态称为右侧锁定状态。
在上述右侧锁定状态下向左侧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进行按压操作时、以及盖体20处于右侧打开状态时,右前侧杆41R的前端部41Ra位于比盖体20的主体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而进入盖体20内,由此将右前侧杆41R与前基部14的卡合解除。此时,通过右侧同步部件43R向左旋转使得右后侧杆42R的后端部42Ra位于比盖体20的主体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而进入盖体20内,由此将右后侧杆42R与臂部件32的卡合解除。下面,将该状态称为右侧锁定解除状态。
左侧锁定装置40L具有左前侧杆41L、左后侧杆42L、左侧同步部件43L、左侧杆预紧部件44L以及左侧操作部45L。左前侧杆41L是形成为带板状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部件。左前侧杆41L配设于盖体20(具体而言,为下部盖部件21)的前部。左后侧杆42L是形成为棒状的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杆部件。左后侧杆42L配设于盖体20(具体而言,为下部盖部件21)的后部。左前侧杆41L及左后侧杆42L分别以相对于盖体20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盖体20。
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具有一体地设置于左后部的保持部24。保持部24在下部盖部件21的侧壁一体地形成为块状。保持部24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24a。左后侧杆42L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于贯通孔24a。左后侧杆42L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并支撑于下部盖部件21的保持部24的贯通孔24a。
左前侧杆41L能够在其前端部41La比盖体20的主体的前端向前方凸出的状态、与其前端部41La进入盖体20的主体内的状态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在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左端部的后表面设置有卡合孔14L。左前侧杆41L的前端部41La插入并卡合于卡合孔14L。左前侧杆41L能够与卡合孔14L卡合或脱离地沿前后方向移动。左前侧杆41L在其前端部41La比盖体20的主体的前端向前方凸出时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L卡合,并且在其前端部41La进入盖体20的主体内时从该卡合孔14L脱离。左前侧杆41L在其前端部41La与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L卡合的状态下构成上述左侧转动轴。
左后侧杆42L的后端部42La插入于在左侧枢支部33L的轴体34L的中心开设的贯通孔34La。左后侧杆42L能够在其后端部42La比臂部件32的后端向后方凸出的状态、与其后端部42La进入臂部件32内的状态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其中,臂部件32位于比盖体20的主体的后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在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的左端部的前表面设置有卡合孔13L。左后侧杆42L的后端部42La插入并卡合于卡合孔13L。左后侧杆42L能够与卡合孔13L卡合或脱离地沿前后方向移动。左后侧杆42L在其后端部42La比臂部件32的后端向后方凸出时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的卡合孔13L卡合,并且在其后端部42La进入臂部件32内时从该卡合孔13L脱离。
左侧同步部件43L配置于左前侧杆41L与左后侧杆42L之间。左侧同步部件43L是使左前侧杆41L和左后侧杆42L在前后方向(具体而言,为彼此接近的方向以及彼此远离的方向这两者)上同步移动的部件。左侧同步部件43L是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的筒状旋转体。
左侧同步部件43L具有圆筒状的圆筒部43La、以及分别呈翼状的两个翼部43Lb和43Lc。在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的与上部盖部件22相对的面(即,上表面)一体地设置有形成为圆筒状的凸出部23L。凸出部23L从下部盖部件21的上表面朝向上部盖部件22的背面凸出。如图9及图10所示,凸出部23L具有固定爪23La,该固定爪23La在相对于凸出部23L的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固定爪23La设置于能够在相对于凸出部23L的凸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挠曲的部位。圆筒部43La插入并嵌合于下部盖部件21的凸出部23L、且固定爪23La卡合于该圆筒部43La的端部,由此使得左侧同步部件43L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下部盖部件21。
左侧同步部件43L的翼部43Lb从圆筒部43La的右侧面向右侧延伸。左前侧杆41L能够转动地支撑于翼部43Lb。该支撑通过设置于左前侧杆41L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部嵌入于在翼部43Lb设置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部而实现。左侧同步部件43L的翼部43Lc从圆筒部43La的左侧面向左侧延伸。左后侧杆42L的前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撑于翼部43Lc。该支撑通过从左后侧杆42L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弯曲、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端部嵌入于在翼部43Lc设置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部而实现。左侧同步部件43L的左前侧杆41L的支撑点与左后侧杆42L的支撑点在周向上大致相隔180°,隔着该左侧同步部件43L的旋转中心而位于大致对称的位置。
左侧杆预紧部件44L是产生相对于盖体20向前方对左前侧杆41L进行预紧的预紧力的螺旋弹簧。左侧杆预紧部件44L的一端固定于左前侧杆41L。左侧杆预紧部件44L的另一端固定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的上表面。左侧杆预紧部件44L的预紧力成为经由左前侧杆41L使左侧同步部件43L向从上部盖部件22侧观察时的逆时针(图8所示的左转)方向旋转的力,且成为相对于盖体20向后方对左后侧杆42L进行预紧的力。
左侧操作部45L配设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的左部。左侧操作部45L具有按钮部45La以及嵌槽部45Lb。按钮部45La是由车辆乘员进行按压操作的部位。按钮部45La设置于盖体20的左侧壁侧。按钮部45La保持为在车辆乘员未操作时沿着盖体20的左侧壁而共面。按钮部45La通过车辆乘员向右侧的按压操作而能够相对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向右侧进行相对移动。
嵌槽部45Lb是固定于下部盖部件21的框体。按钮部45La以能够沿左右方向前进或后退的方式插入于嵌槽部45Lb。按钮部45La具有向右侧延伸的杆部。该杆部形成为具有对其右侧前端的后部侧倾斜地进行切割而成的按压斜面。另外,在左前侧杆41L设置有操作用卡合部41Lb。操作用卡合部41Lb具有与按钮部45La的上述按压斜面对应地朝向左斜前方的倾斜面。在按钮部45La保持为沿着盖体20的左侧壁而共面的初始状态下,未从该按钮部45La的杆右侧前端的按压斜面向左前侧杆41L的操作用卡合部41Lb的倾斜面施加按压力,左前侧杆41L相对于盖体20而维持于初始位置。
另一方面,如果从初始状态向右侧按压按钮部45La,则其杆右侧前端的按压斜面与左前侧杆41L的操作用卡合部41Lb的倾斜面抵接,对左前侧杆41L施加使其向后方移动的预紧力。在该情况下,左前侧杆41L相对于盖体20向后方移动,因此左侧同步部件43L向右旋转,左后侧杆42L向前方移动。左前侧杆41L及左后侧杆42L分别通过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压操作而向后方或前方移动。
在盖体20处于关闭状态且未向右侧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进行按压操作时、以及盖体20处于右侧打开状态时,左前侧杆41L的前端部41La比盖体20的主体的前端向前方凸出,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L卡合。此时,左后侧杆42L的后端部42La比臂部件32的后端向后方凸出,通过臂部件32而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的卡合孔13L卡合。下面,将该状态称为左侧锁定状态。
在上述左侧锁定状态下向右侧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进行按压操作时、以及盖体20处于左侧打开状态时,左前侧杆41L的前端部41La位于比盖体20的主体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而进入盖体20内,由此将左前侧杆41L与前基部14的卡合解除。此时,通过左侧同步部件43L向右旋转而使得左后侧杆42L的后端部42La位于比臂部件32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而进入臂部件32内,由此将左后侧杆42L与后基部13的卡合解除。下面,将该状态称为左侧锁定解除状态。
另外,开闭机构30具有误动作防止装置50。误动作防止装置50是防止同时进行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打开操作和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打开操作、即防止同时进行右前侧杆41R及右后侧杆42R沿前后方向的同步移动和左前侧杆41L及左后侧杆42L沿前后方向的同步移动的装置。在右侧锁定装置40R及左侧锁定装置40L的任一者处于锁定解除状态的情况下,误动作防止装置50防止另一者从锁定状态向锁定解除状态变化。如图5及图11所示,误动作防止装置50具有右侧凸起部51、左侧凸起部52、中央侧凸起部53、误动作防止杆54、定心部件55以及弹簧部件56。
右侧凸起部51设置于右前侧杆41R的上表面。左侧凸起部52设置于左前侧杆41L的上表面。中央侧凸起部53设置于下部盖部件21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右侧凸起部51、左侧凸起部52以及中央侧凸起部53分别是朝向上部盖部件22的背面凸出的销。
如图11所示,误动作防止杆54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误动作防止杆54以相对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下部盖部件21。误动作防止杆54是如下部件,即,在右侧锁定装置40R处于右侧锁定解除状态的盖体20的右侧打开状态下,限制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打开操作而将左侧锁定装置40L维持为左侧锁定状态,并且在左侧锁定装置40L处于左侧锁定解除状态的盖体20的左侧打开状态下,限制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打开操作而将右侧锁定装置40R维持为右侧锁定状态。
误动作防止杆54具有右侧卡合孔部57R、左侧卡合孔部57L以及中央侧贯通孔部57C。右侧卡合孔部57R、左侧卡合孔部57L以及中央侧贯通孔部57C分别是将与下部盖部件21相对的面贯通的孔。右侧卡合孔部57R设置于误动作防止杆54的主体的右部。左侧卡合孔部57L设置于误动作防止杆54的主体的左部。中央侧贯通孔部57C设置于误动作防止杆54的主体的左右方向中央部。
右侧卡合孔部57R及左侧卡合孔部57L分别形成为限制同时进行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打开操作和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打开操作。具体而言,右侧卡合孔部57R及左侧卡合孔部57L分别形成为长孔状。
右侧卡合孔部57R具有直线部57Ra以及倾斜部57Rb。左侧卡合孔部57L具有直线部57La以及倾斜部57Lb。直线部57Ra、57La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倾斜部57Rb与直线部57Ra的左端部(即,盖体20的左右方向中央侧)连接,与直线部57Ra形成为一体。倾斜部57Rb从直线部57Ra的左端部沿相对于该直线部57Ra向左后方倾斜的方向延伸。倾斜部57Lb与直线部57La的右端部(即,盖体20的左右方向中央侧)连接,与直线部57La形成为一体。倾斜部57Lb从直线部57La的右端部沿相对于该直线部57La向右后方倾斜的方向延伸。
设置于右前侧杆41R的右侧凸起部51插入于右侧卡合孔部57R。右侧凸起部51以在盖体20的关闭状态下位于直线部57Ra与倾斜部57Rb的边界附近的方式插入于右侧卡合孔部57R。右侧凸起部51是从右前侧杆41R的上面朝向上部盖部件22的背面延伸的圆柱状的销。右侧凸起部51能够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54在右侧卡合孔部57R内进行相对移动。此外,右侧凸起部51可以由止脱销58R以使其在插入于右侧卡合孔部57R之后不会从右侧卡合孔部57R脱离的方式实施止脱。
右侧卡合孔部57R的直线部57Ra具有与右侧凸起部51的前后方向长度(即外径)大致一致的前后方向长度,以使得右侧凸起部51无法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并且具有大于右侧凸起部51的左右方向长度(即外径)的左右方向长度,以使得右侧凸起部51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右侧卡合孔部57R的倾斜部57Rb具有使得右侧凸起部51无法在短边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宽度,并且具有使得右侧凸起部51能够在长边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长度。
设置于左前侧杆41L的左侧凸起部52插入于左侧卡合孔部57L。左侧凸起部52以在盖体20的关闭状态下位于直线部57La与倾斜部57Lb之间的边界附近的方式插入于左侧卡合孔部57L。左侧凸起部52是从左前侧杆41L的上表面朝向上部盖部件22的背面延伸的圆柱状的销。左侧凸起部52能够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54在左侧卡合孔部57L内进行相对移动。此外,左侧凸起部52可以由止脱销58L以使其在插入于左侧卡合孔部57L之后不会从左侧卡合孔部57L脱离的方式实施止脱。
左侧卡合孔部57L的直线部57La具有与左侧凸起部52的前后方向长度(即外径)大致一致的前后方向长度,以使得左侧凸起部52无法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并且具有大于左侧凸起部52的左右方向长度(即外径)的左右方向长度,以使得左侧凸起部52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左侧卡合孔部57L的倾斜部57Lb具有使得左侧凸起部52无法在短边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宽度,并且具有使得左侧凸起部52能够在长边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长度。
右侧凸起部51在右侧锁定状态(即,还包含盖体20的关闭状态以及左侧打开状态的任一状态)下位于右侧卡合孔部57R的直线部57Ra。如果从该状态向左侧对右侧操作部45R进行按压操作而使得右前侧杆41R向后方移动,则右侧凸起部51相对于右侧卡合孔部57R进行相对移动而进入右侧卡合孔部57R的倾斜部57Rb。如果右侧凸起部51进入右侧卡合孔部57R的倾斜部57Rb,则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右前侧杆41R、进而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向右侧移动。在该情况下,左前侧杆41L的左侧凸起部52与误动作防止杆54的左侧卡合孔部57L进行相对移动,该左侧凸起部52向左侧卡合孔部57L的直线部57La的里侧移动,因此左侧凸起部52在左侧卡合孔部57L内的位置维持于直线部57La内。
另外,左侧凸起部52在左侧锁定状态(即,包含盖体20的关闭状态以及右侧打开状态的任一状态)下位于左侧卡合孔部57L的直线部57La。如果从该状态向右侧对左侧操作部45L进行按压而使得左前侧杆41L向后方移动,则左侧凸起部52相对于左侧卡合孔部57L进行相对移动而进入左侧卡合孔部57L的倾斜部57Lb。如果左侧凸起部52进入左侧卡合孔部57L的倾斜部57Lb,则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左前侧杆41L、进而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向左侧移动。在该情况下,右前侧杆41R的右侧凸起部51和误动作防止杆54的右侧卡合孔部57R进行相对移动,该右侧凸起部51向右侧卡合孔部57R的直线部57Ra的里侧移动,因此右侧凸起部51在右侧卡合孔部57R内的位置保持于直线部57Ra内。
在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设置的中央侧凸起部53插入于中央侧贯通孔部57C。中央侧凸起部53是从下部盖部件21的上表面朝向上部盖部件22的背面延伸的圆柱状的销。中央侧凸起部53能够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54在中央侧贯通孔部57C内进行相对移动。
误动作防止杆54还具有定心(centering)收容部59。定心收容部59是形成为能够对定心部件55及弹簧部件56进行收容的框状的部位。定心收容部59以支撑一端部(具体而言,为其后端部)的状态对弹簧部件56进行收容,并且以允许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54的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且禁止左右方向的相对移动的状态对支撑弹簧部件56的另一端部(具体而言,为其前端部)的定心部件55进行收容。
定心部件55具有凹槽55a。凹槽55a形成于定心部件55的前端部。凹槽55a是切割成左右对称的V字状的槽,从左右方向中央部即后端底部至左右方向上的部位而具有倾斜面。定心部件55是如下部件,即,在下部盖部件21的中央侧凸起部53位于凹槽55a的后端底部时,使得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盖体20进行定心,由此将左右两侧的按钮部45Ra、45La支撑于沿着盖体20的侧壁而共面的中立位置。如果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盖体20从定心位置向左右侧移动,则下部盖部件21的中央侧凸起部53沿着凹槽55a的倾斜面而移动。
定心部件55具有棒状部55b。在棒状部55b卷绕安装有弹簧部件56。弹簧部件56介于误动作防止杆54与定心部件55之间。弹簧部件56是如下螺旋弹簧,即,沿前后方向延伸,一端部固定于误动作防止杆54的定心收容部59,并且另一端部固定于定心部件55。弹簧部件56产生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54向前方对定心部件55进行预紧的预紧力。该预紧力成为在盖体20的关闭状态下以使得下部盖部件21的中央侧凸起部53位于定心部件55的凹槽55a的后端底部的方式使定心部件55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54向前方移动的力。如上所述,下部盖部件21的中央侧凸起部53沿凹槽55a的倾斜面移动的移动量(即,相对于凹槽55a的后端底部的移动距离)越大,该预紧力越大。该预紧力是针对右侧操作部45R或左侧操作部45L的打开操作的反作用力。
另外,如图5及图12所示,误动作防止装置50具有基座部件60、右侧止动件70R、左侧止动件70L以及弹簧部件80。基座部件60、右侧止动件70R、左侧止动件70L以及弹簧部件80彼此组装为一体而实现了单元化。
基座部件60是利用螺栓61等而固定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的块状部件。基座部件60安装于盖体2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配置于盖体20的前端侧。基座部件60具有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轴孔62R、62L。两个轴孔62R、62L左右排列配置。轴孔62R是用于将右侧止动件70R支撑为能够转动的孔。轴孔62L是用于将左侧止动件70L支撑为能够转动的孔。基座部件60将右侧止动件70R及左侧止动件70L分别支撑为能够转动。
右侧止动件70R是如下部件,即,在盖体20的右侧关闭状态下允许右前侧杆41R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卡合,并且在盖体20的右侧打开状态下限制右前侧杆41R向前方移动而限制右前侧杆41R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卡合。即,右侧止动件70R是如下部件,即,即使在盖体20的右侧打开状态下将针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压操作解除,也将右前侧杆41R相对于盖体20、进而误动作防止杆54的位置维持为使得按压操作时与卡合孔14R的卡合解除的解除位置。右侧止动件70R相对于基座部件60配置于右侧。右侧止动件70R具有主体部71R以及轴部72R。
主体部71R是沿左右方向延伸成翼状的部位。轴部72R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插入于基座部件60的轴孔62R的圆筒状的部位。轴部72R设置于主体部71R的左端部。右侧止动件70R相对于基座部件60配置成轴部72R插入于轴孔62R的状态。
左侧止动件70L是如下部件,即,在盖体20的左侧关闭状态下允许左前侧杆41L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卡合,并且在盖体20的左侧打开状态下限制左前侧杆41L向前方移动而限制左前侧杆41L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卡合。即,左侧止动件70L是如下部件,即使在盖体20的左侧打开状态下将针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压操作解除,也将右前侧杆41R相对于盖体20、进而误动作防止杆54的位置维持为将按压操作时与卡合孔14R的卡合解除的解除位置。左侧止动件70L相对于基座部件60配置于右侧止动件70R的相反侧的左侧。左侧止动件70L具有主体部71L以及轴部72L。
主体部71L是沿左右方向延伸成翼状的部位。轴部72L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插入于基座部件60的轴孔62L的圆筒状的部位。轴部72L设置于主体部71L的右端部。左侧止动件70L相对于基座部件60配置成轴部72L插入于轴孔62L的状态。
如图13所示,右侧止动件70R具有将弹簧部件80的一端部固定的弹簧固定部73R。左侧止动件70L具有将弹簧部件80的另一端部固定的弹簧固定部73L。右侧止动件70R的弹簧固定部73R以及左侧止动件70L的弹簧固定部73L的至少一者在左侧止动件70L及右侧止动件70R分别支撑于基座部件60的状态下,设置于与将轴部72R、72L的中心连接的直线上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弹簧固定部73R、73L均比轴部72R、72L靠下方且设置于主体部71R、71L的下部。
弹簧部件80的一端固定于右侧止动件70R的弹簧固定部73R。弹簧部件80的另一端固定于左侧止动件70L的弹簧固定部73L。弹簧部件80是产生使右侧止动件70R及左侧止动件70L以轴部72R、72L为中心向彼此相反的方向转动的预紧力的部件。具体而言,弹簧部件80产生如下预紧力,即,使右侧止动件70R以轴部72R为中心向从前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ω-转动,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相对地将该右侧止动件70R的右部侧下压,并且使左侧止动件70L以轴部72L为中心向从前方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ω+转动,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相对地将该左侧止动件70L的左部侧下压。此外,右侧止动件70R及左侧止动件70L分别形成为具有如下下压限制部,即,该下压限制部在规定位置限制由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引起的下压。
右侧止动件70R具有转动限制部74R。转动限制部74R是如下部位,即,在盖体20的右侧打开状态下允许由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引起的右侧止动件70R向逆时针方向ω-的转动,另一方面,在盖体20的右侧关闭状态下对抗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而限制右侧止动件70R向逆时针方向ω-的转动。转动限制部74R能够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上表面抵接,形成为从主体部71R向前方凸出。
如图13所示,在盖体20未处于右侧打开状态时、即处于右侧关闭状态时,转动限制部74R与前基部14的上表面抵接。在转动限制部74R与前基部14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利用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限制右侧止动件70R向逆时针方向ω-转动、即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被下压。另一方面,转动限制部74R在盖体20处于右侧打开状态时从前基部14的上表面离开。如果转动限制部74R从前基部14的上表面离开,则右侧止动件70R利用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向逆时针方向ω-转动而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被下压。
右侧止动件70R具有位移限制部75R。位移限制部75R是如下部位,即,在盖体20的右侧关闭状态下未与在右前侧杆41R的前部设置的限制部41Rc抵接,另一方面,在盖体20的右侧打开状态下与右前侧杆41R的限制部41Rc抵接。限制部41Rc与主体部71R一体地设置,形成为具有朝向后方的面部。在位移限制部75R未与右前侧杆41R的限制部41Rc抵接时,允许右前侧杆41R利用右侧杆预紧部件44R的预紧力而向前方移动,允许右前侧杆41R与卡合孔14R卡合。另一方面,在位移限制部75R与右前侧杆41R的限制部41Rc抵接时,对右前侧杆41R因右侧杆预紧部件44R的预紧力而向前方的移动限制,对抗右侧杆预紧部件44R的预紧力而限制右前侧杆41R与卡合孔14R卡合。
在盖体20未处于右侧打开状态时、即处于右侧关闭状态时,如图15所示,右侧止动件70R因转动限制部74R的转动限制而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未被下压,因此位移限制部75R未位于能够与右前侧杆41R的限制部41Rc抵接的位置。此时,右前侧杆41R未与其位移限制部75R抵接而是由右侧杆预紧部件44R的预紧力向前方预紧,因此允许右前侧杆41R与卡合孔14R卡合。因此,在盖体的右侧关闭状态下,实现了右侧锁定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从盖体20的关闭状态向左侧对右侧操作部45R进行按压操作,则首先如图16所示,右前侧杆41R向后方移动,其限制部41Rc也向后方移动。而且,如果右前侧杆41R及右后侧杆42R与箱主体10或臂部件32的卡合得以解除而使得右侧锁定装置40R处于右侧锁定解除状态(即,右侧打开状态),则如图17所示,转动限制部74R的转动限制得以解除而利用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将右侧止动件70R下压,因此位移限制部75R位于能够与右前侧杆41R的限制部41Rc抵接的位置。此时,即使利用右侧杆预紧部件44R的预紧力向前方对右前侧杆41R进行预紧,该右前侧杆41R也与位移限制部75R抵接而无法进一步移动,因此成为右前侧杆41R与卡合孔14R的卡合受到限制的状态。
因此,如果通过对右侧操作部45R向左侧的按压操作而使得盖体20暂时变为右侧打开状态,则即使此后将该按压操作解除,在该右侧打开状态下,右前侧杆41R相对于盖体20也维持于按压操作时的卡合解除位置。在该情况下,即使将针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压操作解除,右前侧杆41R的右侧凸起部51也持续位于误动作防止杆54的右侧卡合孔部57R的倾斜部57Rb。
左侧止动件70L具有转动限制部74L。转动限制部74L是如下部位,即,在盖体20的左侧打开状态下允许左侧止动件70L因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而向顺时针方向ω+转动,另一方面,在盖体20的左侧关闭状态下对抗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而限制左侧止动件70L向顺时针方向ω+转动。转动限制部74L能够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上表面抵接,形成为从主体部71L向前方凸出。
如图13所示,在盖体20未处于左侧打开状态时、即处于左侧关闭状态时,转动限制部74L与前基部14的上表面抵接。在转动限制部74L与前基部14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限制因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使左侧止动件70L向顺时针方向ω+转动、即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而被下压。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转动限制部74L在盖体20处于左侧打开状态时从前基部14的上表面离开。如果转动限制部74L从前基部14的上表面离开,则左侧止动件70L因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向顺时针方向ω+转动而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被下压。
左侧止动件70L具有位移限制部75L。位移限制部75L是如下部位,即,在盖体20的左侧关闭状态下未与在左前侧杆41L的前部设置的限制部41Lc抵接,另一方面,在盖体20的左侧打开状态下与左前侧杆41L的限制部41Lc抵接。限制部41Lc与主体部71L一体地设置,形成为具有朝向后方的面部。在位移限制部75L未与左前侧杆41L的限制部41Lc抵接时,允许左前侧杆41L利用左侧杆预紧部件44L的预紧力而向前方移动,允许左前侧杆41L与卡合孔14L卡合。另一方面,在位移限制部75L与左前侧杆41L的限制部41Lc抵接时,限制左前侧杆41L因左侧杆预紧部件44L的预紧力而向前方移动,对抗左侧杆预紧部件44L的预紧力而限制左前侧杆41L与卡合孔14L卡合。
在盖体20未处于左侧打开状态时、即处于左侧关闭状态时,如图15所示,左侧止动件70L因转动限制部74L的转动限制而不会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被下压,因此位移限制部75L未位于能够与左前侧杆41L的限制部41Lc抵接的位置。此时,左前侧杆41L未与其位移限制部75L抵接而是由左侧杆预紧部件44L的预紧力向前方预紧,因此允许左前侧杆41L与卡合孔14L卡合。因此,在盖体的左侧关闭状态下,实现了左侧锁定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从盖体20的关闭状态向右侧对左侧操作部45L进行按压操作,则首先如图16所示,左前侧杆41L向后方移动,其限制部41Lc也向后方移动。而且,如果左前侧杆41L及左后侧杆42L与箱主体10的卡合得以解除而使得左侧锁定装置40L处于左侧锁定解除状态(即,左侧打开状态),则如图17所示,转动限制部74L的转动限制得以解除而利用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将左侧止动件70L下压,因此位移限制部75L位于能够与左前侧杆41L的限制部41Lc抵接的位置。此时,即使利用左侧杆预紧部件44L的预紧力向前方对左前侧杆41L进行预紧,该左前侧杆41L也与位移限制部75L抵接而无法进一步移动,因此变为左前侧杆41L与卡合孔14L的卡合受到限制的状态。
因此,如果通过针对左侧操作部45L向右侧的按压操作而使得盖体20暂时处于左侧打开状态,则即使此后将该按压操作解除,在该左侧打开状态下,左前侧杆41L相对于盖体20也维持于按压操作时的卡合解除位置。在该情况下,即使将针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压操作解除,左前侧杆41L的左侧凸起部52也持续位于误动作防止杆54的左侧卡合孔部57L的倾斜部57Lb。
接下来,对双开式控制台箱1的动作进行说明。
对于双开式控制台箱1而言,在盖体20的关闭状态下,右前侧杆41R及左前侧杆41L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卡合,右后侧杆42R与臂部件32卡合,左后侧杆42L经由臂部件32而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卡合。
如果在上述盖体20的关闭状态下向左侧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进行按压操作,则该按钮部45Ra的杆左侧前端的按压斜面与右前侧杆41R的操作用卡合部41Rb抵接,该右前侧杆41R相对于盖体20向后方移动。如果右前侧杆41R向后方移动,则右侧同步部件43R以盖体20的凸出部23R为中心而向左旋转,从而右后侧杆42R相对于盖体20向前方移动。
如果右前侧杆41R进行向后方的移动直至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解除为止、且右后侧杆42R进行向前方的移动直至与臂部件32的卡合解除为止,则右侧锁定装置40R在左前侧杆41L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卡合、且左后侧杆42L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卡合的状态(即,左侧锁定装置40L的左侧锁定状态)下形成为右侧锁定解除状态。在该情况下,维持盖体20的左侧关闭状态、且解除对盖体20的右侧关闭状态的维持。
此外,右侧锁定装置40R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彼此大致相同的定时实施右前侧杆41R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R的卡合或脱离、以及右后侧杆42R与臂部件32的卡合孔32K的卡合或脱离。
如果维持盖体20的左侧关闭状态、且解除对右侧关闭状态的维持,则臂部件32相对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未摆动,另一方面,盖体20利用左侧枢支部33L的臂弹簧35L的预紧力而相对于臂部件32摆动。因此,在向左侧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进行按压操作时,在臂部件32与箱主体10实现了一体化的状态下,盖体20相对于该臂部件32、进而箱主体10以左侧转动轴为中心而转动。由此,盖体20形成为其右侧朝向打开位置打开的右侧打开状态。
另外,如图18所示,如果在上述盖体20的关闭状态下向右侧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进行按压操作,则该按钮部45La的杆右侧前端的按压斜面与左前侧杆41L的操作用卡合部41Lb抵接,该左前侧杆41L相对于盖体20向后方移动。如果左前侧杆41L向后方移动,则左侧同步部件43L以盖体20的凸出部23L为中心而向右旋转,从而左后侧杆42L相对于盖体20向前方移动。
如果左前侧杆41L进行向后方的移动直至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解除为止、且左后侧杆42L进行向前方的移动直至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的卡合解除为止,则左侧锁定装置40L在右前侧杆41R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卡合、且右后侧杆42R与臂部件32卡合的状态(即,右侧锁定装置40R的右侧锁定状态)下形成为左侧锁定解除状态。在该情况下,维持盖体20的右侧关闭状态、且解除对盖体20的左侧关闭状态的维持。
此外,左侧锁定装置40L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彼此相同的定时实施左前侧杆41L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L的卡合或脱离、以及左后侧杆42L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的卡合孔13L的卡合或脱离。
如果维持盖体20的右侧关闭状态、且解除对左侧关闭状态的维持,则盖体20相对于臂部件32未摆动,另一方面,臂部件32利用右侧枢支部33R的臂弹簧35R的预紧力而相对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摆动。因此,在向右侧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进行按压操作的情况下,在盖体20与臂部件32实现了一体化的状态下,该盖体20相对于箱主体10以右侧转动轴为中心而转动。由此,盖体20形成为其左侧朝向打开位置打开的左侧打开状态。
这样,对于双开式控制台箱1而言,能够使盖体20从箱主体10的开口11关闭的关闭状态以左侧转动轴为中心而形成为右侧打开状态,并且能够以右侧转动轴为中心而形成为左侧打开状态。因此,能够使盖体20以左侧转动轴及右侧转动轴中选择的任一转动轴为中心相对于箱主体10进行打开动作。
另外,如果从右侧打开状态以左侧转动轴为中心向返回方向对盖体20进行按压操作,则右侧止动件70R的转动限制部74R在盖体20成为关闭状态之前的中途与前基部14的上表面抵接,然后,右侧止动件70R对抗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相对于盖体20向顺时针方向ω+转动而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被推起。在该情况下,右前侧杆41R与右侧止动件70R的位移限制部75R的抵接得以解除,右前侧杆41R利用右侧杆预紧部件44R的预紧力而向前方移动。由此,右前侧杆41R与卡合孔14R相互卡合,从而右侧锁定装置40R形成为锁定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从左侧打开状态以右侧转动轴为中心向返回方向对盖体20进行按压操作,则左侧止动件70L的转动限制部74L在盖体20形成为关闭状态之前的中途与前基部14的上表面抵接,然后,左侧止动件70L对抗弹簧部件80的预紧力相对于盖体20向逆时针方向ω-转动而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被推起。在该情况下,左前侧杆41L与左侧止动件70L的位移限制部75L的抵接得以解除,左前侧杆41L利用左侧杆预紧部件44L的预紧力而向前方移动。由此,左前侧杆41L与卡合孔14L相互卡合,从而左侧锁定装置40L形成为锁定状态。
这样,在盖体20形成为右侧打开状态或左侧打开状态以后,在以转动轴为中心向返回的方向对该盖体20进行按压操作的情况下,能够使该盖体20向将箱主体10的开口11关闭的方向转动而形成为关闭状态。因此,能够使处于右侧打开状态或左侧打开状态的盖体20以左侧转动轴或右侧转动轴为中心而相对于箱主体10进行关闭动作。
另外,如上所述,对于双开式控制台箱1而言,开闭机构30具有误动作防止装置50,该误动作防止装置50防止同时进行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打开操作和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打开操作。误动作防止装置50具有:右侧凸起部51,其设置于右前侧杆41R;左侧凸起部52,其设置于左前侧杆41L;以及误动作防止杆54,其支撑为相对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
误动作防止杆54具有:右侧卡合孔部57R,其在右部形成为长孔形状,右侧凸起部51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该右侧卡合孔部57R卡合;以及左侧卡合孔部57L,其在左部形成为长孔形状,左侧凸起部52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该左侧卡合孔部57L卡合。右侧卡合孔部57R及左侧卡合孔部57L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部57Ra、57La;以及倾斜部57Rb、57Lb,它们与上述直线部57Ra、57La连接,且沿相对于该直线部57Ra、57La倾斜的方向延伸。
右侧卡合孔部57R与右侧凸起部51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左侧卡合孔部57L与左侧凸起部52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如下方式设定,即,在盖体20的关闭状态下,使得凸起部51、52位于直线部57Ra、57La与倾斜部57Rb、57Lb之间的边界位置附近。
另外,在对右侧操作部45R进行了打开操作时,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盖体20向右侧进行相对移动,由此使得左前侧杆41L的左侧凸起部52从左侧卡合孔部57L的上述边界位置附近向直线部57La的里侧(即,从倾斜部57Lb离开一侧)移动,并且使得右前侧杆41R的右侧凸起部51从右侧卡合孔部57R的上述边界位置附近向倾斜部57Rb移动。
并且,在对左侧操作部45L进行了打开操作时,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盖体20向左侧进行相对移动,由此使得右前侧杆41R的右侧凸起部51从右侧卡合孔部57R的上述边界位置附近向直线部57Ra的里侧(即,从倾斜部57Rb离开一侧)移动,并且使得左前侧杆41L的左侧凸起部52从左侧卡合孔部57L的上述边界位置附近向倾斜部57Lb移动。
在该构造中,如果通过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打开操作使得右侧锁定装置40R形成为锁定解除状态而使得盖体20形成为右侧打开状态,则左前侧杆41L的左侧凸起部52位于误动作防止杆54的左侧卡合孔部57L的直线部57La,因此该左前侧杆41L以及与该左前侧杆41L同步的左后侧杆42L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打开操作受到限制。
另外,如果通过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打开操作使得左侧锁定装置40L形成为锁定解除状态而使得盖体20形成为左侧打开状态,则右前侧杆41R的右侧凸起部51位于误动作防止杆54的右侧卡合孔部57R的直线部57Ra,因此该右前侧杆41R以及与该右前侧杆41R同步的右后侧杆42R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打开操作受到限制。
另外,对于双开式控制台箱1而言,误动作防止装置50具有:右侧止动件70R,其在盖体20的右侧打开状态下限制右前侧杆41R向前方移动,由此限制右前侧杆41R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R卡合;以及左侧止动件70L,其在盖体20的左侧打开状态下限制左前侧杆41L向前方移动,由此限制左前侧杆41L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L卡合。
在该构造中,如果盖体20形成为右侧打开状态,则在将针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的按压操作解除以后,也利用右侧止动件70R限制右前侧杆41R向前方移动。在该情况下,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从按压位置向原位置的返回受到限制,并且与右侧杆预紧部件44R的预紧力相伴的右前侧杆41R与卡合孔14R的卡合以及右后侧杆42R与卡合孔32K的卡合受到限制。
另外,如果盖体20形成为左侧打开状态,则在将针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的按压操作解除以后。也利用左侧止动件70L限制左前侧杆41L向前方移动。在该情况下,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从按压位置向原位置的返回受到限制,并且伴随着左侧杆预紧部件44L的预紧力的、左前侧杆41L与卡合孔14L的卡合以及左后侧杆42L与卡合孔13L的卡合受到限制。
因此,如果通过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进行按压操作而使得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盖体20向右侧进行相对移动、且使得盖体20形成为右侧打开状态,则在将针对该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的按压操作解除以后,左前侧杆41L的左侧凸起部52也位于误动作防止杆54的左侧卡合孔部57L的直线部57La,并且利用右侧止动件70R限制右前侧杆41R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54进而盖体20向前方移动,同时限制右后侧杆42R相对于盖体20向后方移动。
因此,在盖体20的右侧打开状态下,在将针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的按压操作解除以后,也维持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盖体20向右侧进行相对移动的状态,因此左侧凸起部52的位置保持于左侧卡合孔部57L的直线部57La的状态持续。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操作者要通过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Ra的按压操作而使得左前侧杆41L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54、进而盖体20向后方移动,左侧凸起部52相对于左侧卡合孔部57L的直线部57La也无法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因此针对该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的按压操作受到限制,能防止允许左前侧杆41L以及左后侧杆42L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如果通过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的按压操作而使得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盖体20向左侧进行相对移动、且使得盖体20形成为左侧打开状态,则在将针对该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的按压操作解除以后,右前侧杆41R的右侧凸起部51也位于误动作防止杆54的右侧卡合孔部57R的直线部57Ra,并且利用左侧止动件70L限制左前侧杆41L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54、进而盖体20向前方移动,同时限制左后侧杆42L相对于盖体20向后方移动。
因此,在盖体20的左侧打开状态下,在将针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的按压操作解除以后,也能维持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盖体20向左侧进行相对移动的状态,因此右侧凸起部51的位置保持于右侧卡合孔部57R的直线部57Ra的状态持续。在该状况下,即使操作者要通过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的按压操作而使得右前侧杆41R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54、进而盖体20向后方移动,右侧凸起部51相对于右侧卡合孔部57R的直线部57Ra也无法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因此针对该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的按压操作受到限制,能够防止允许右前侧杆41R及右后侧杆42R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即,在盖体20的右侧打开状态下,能够限制与针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压操作相伴的左前侧杆41L及左后侧杆42L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将左侧锁定装置40L维持为左侧锁定状态,并且在盖体20的左侧打开状态下,能够限制与针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压操作相伴的右前侧杆41R及右后侧杆42R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将右侧锁定装置40R维持为右侧锁定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同时进行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打开操作和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打开操作,能够防止盖体20变为左侧打开状态且变为右侧打开状态。
另外,对于双开式控制台箱1而言,误动作防止装置50具有:定心部件55,其在前端部形成有左右对称的V字状的凹槽55a;以及弹簧部件56,其产生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54向前方对上述定心部件55进行预紧的预紧力。根据该构造,能够在盖体20的关闭状态下使下部盖部件21的中央侧凸起部53位于定心部件55的凹槽55a的后端底部,并且能够在针对右侧操作部45R或左侧操作部45L的打开操作时利用弹簧部件56施加针对该打开操作的反作用力。
上述定心部件55及弹簧部件56收容于误动作防止杆54所具有的定心收容部59。具体而言,定心收容部59以支撑后端部的状态对弹簧部件56进行收容,并且以允许相对于误动作防止杆54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且禁止左右方向上的移动的状态对支撑弹簧部件56的前端部的定心部件55进行收容。根据该构造,定心部件55及弹簧部件56在维持各功能的状态下实现了一体化并收容于误动作防止杆54内。因此,关于部件配置而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或有效的空间利用,能够实现误动作防止装置50的紧凑化。
另外,定心部件55及弹簧部件56在组装于误动作防止杆54而实现了单元化以后组装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因此容易进行误动作防止杆54向下部盖部件21的组装作业,并能够减少其组装工时且提高其组装性。另外,无需在下部盖部件21设置用于组装定心部件55及弹簧部件56的构造,因此能够提高利用下部盖部件21的组装空间的自由度。
另外,对于双开式控制台箱1而言,右侧锁定装置40R具有使右前侧杆41R和右后侧杆42R在前后方向上同步移动的右侧同步部件43R,并且左侧锁定装置40L具有使左前侧杆41L和左后侧杆42L在前后方向上同步移动的左侧同步部件43L。右侧同步部件43R及左侧同步部件43L分别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下部盖部件21。而且,右侧同步部件43R的圆筒部43Ra插入嵌合于下部盖部件21的凸出部23R,该圆筒部43Ra的端部与凸出部23R的固定爪23Ra卡合。左侧同步部件43L的圆筒部43La插入嵌合于下部盖部件21的凸出部23L,该圆筒部43La的端部与凸出部23L的固定爪23La卡合。
根据该构造,能够在将右侧同步部件43R及左侧同步部件43L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下部盖部件21的基础上,无需使用另外的螺杆等部件。因此,通过削减部件数量而能够降低部件成本,并且能够削减用于组装该其他部件的工时。另外,在将右侧同步部件43R及左侧同步部件43L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下部盖部件21的基础上,只要进行将该右侧同步部件43R及左侧同步部件43L插入于下部盖部件21的凸出部23R、23L并使其与固定爪23Ra、23La卡合的组装即可,因此能够实现该组装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对于双开式控制台箱1而言,开闭机构30所具有的左侧锁定装置40L的左后侧杆42L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并支撑于保持部24的贯通孔24a,该保持部24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一体设置。根据该构造,在将左后侧杆42L从下部盖部件21的上表面离开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高度位置保持为恒定的基础上,可以无需使用其他支撑部件、螺杆。因此,通过削减部件数量而能够降低部件成本,并且能够削减用于组装该其他部件的工时。另外,只要在将左后侧杆42L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下部盖部件21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基础上进行将该左后侧杆42L插入于下部盖部件21的保持部24的贯通孔24a的组装即可,因此能够实现该组装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对于双开式控制台箱1而言,如果通过针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的按压操作而使得盖体20形成为右侧打开状态,则接下来直至该盖体20形成为右侧关闭状态为止,在将针对该按钮部45Ra的按压操作解除以后,也利用右侧止动件70R限制该按钮部45Ra从按压位置向原位置返回。在该构造中,在盖体20处于右侧打开状态的期间,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持续维持压入至按压位置的状态。而且,如果通过将右侧止动件70R对右前侧杆41R及右后侧杆42R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的限制解除而使得盖体20形成为右侧关闭状态,则按钮部45Ra从按压位置向原位置返回。因此,能够通过目视确认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Ra的压入状态的有无而确认盖体20是否处于右侧打开状态。
同样地,如果通过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的按压操作而使得盖体20形成为左侧打开状态,则接下来直至该盖体20形成为左侧关闭状态为止,在将针对该按钮部45La的按压操作解除以后,也利用左侧止动件70L限制该按钮部45La从按压位置向原位置返回。在该构造中,在盖体20处于左侧打开状态的期间,持续维持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压入至按压位置的状态。而且,如果通过将左侧止动件70L对左前侧杆41L及左后侧杆42L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的限制解除而使得盖体20形成为左侧关闭状态,则按钮部45La从按压位置向原位置返回。因此,能够通过目视确认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La的压入状态的有无而确认盖体20是否处于左侧打开状态。
如上所述,如果与盖体20的开闭相应地使得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在按压位置与原位置之间移动、且使得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在按压位置与原位置之间移动,则无需准备用于在按压操作得以解除之后使这些按钮部45Ra、45La向原位置返回的弹簧等其他部件。因此,通过削减部件数量而能够降低部件成本,并且能够削减用于组装该其他部件的工时。
另外,对于双开式控制台箱1而言,开闭机构30具有:右前侧杆41R,其以能够卡合或脱离的方式插入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R;右后侧杆42R,其以能够卡合或脱离的方式插入于臂部件32的卡合孔32K;左前侧杆41L,其以能够卡合或脱离的方式插入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L;以及左后侧杆42L,其以能够卡合或脱离的方式插入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的卡合孔13L。
在该构造中,在盖体20从右侧打开状态向右侧关闭状态变换时,在右侧止动件70R对右前侧杆41R及右后侧杆42R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的限制得以解除之后直至两个杆41R、42R卡合并插入于卡合孔14R、32K为止,右前侧杆41R的前端部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位于比卡合孔14R靠上方的位置的部位的上表面抵接,右后侧杆42R的后端部与臂部件32的位于比卡合孔32K靠上方的位置的部位的上表面抵接。
同样地,在盖体20从左侧打开状态向左侧关闭状态变换时,在左侧止动件70L对左前侧杆41L及左后侧杆42L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的限制得以解除之后直至两个杆41L、42L卡合并插入于卡合孔14L、13L为止,左前侧杆41L的前端部与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位于比卡合孔14L靠上方的位置的部位的上表面抵接,左后侧杆42L的后端部与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的位于比卡合孔13L靠上方的位置的部位的上表面抵接。
在盖体20形成为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的情况下,对盖体20进行开闭操作的操作者在将打开状态的盖体20关闭时,通常按压向前后方向的任一侧偏离的位置。如果向下方对盖体20的例如偏向前方的位置进行按压,则该盖体20在前部位于比后部靠下方的位置的扭转状态下进行关闭动作。假设在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位于比卡合孔14R、14L靠上方的位置的部位的上表面相对于位于比臂部件32的卡合孔32K或后基部13的卡合孔13L靠上方的位置的部位的上表面处于彼此相同的高度位置的构造中,如果盖体20以上述扭转状态进行关闭动作,则右前侧杆41R或左前侧杆41L会产生在时间方面早于右后侧杆42R或左后侧杆42L而与上述上方部位抵接的悬空。
与此相对,如图19及图20所示,对于双开式控制台箱1而言,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位于比卡合孔14R、14L靠上方的位置的部位14UR、14UL以及位于比臂部件32的卡合孔32K或后基部13的卡合孔13L靠上方的位置的部位32UK、13UL,分别具有形成为锥状的抵接角部,并且,前方侧的部位14UR、14UL的上表面形成配置为位于后方侧的部位32UK、13UL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前方侧的部位14UR、14UL的上表面与后方侧的部位32UK、13UL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之差,设定为与对盖体20进行按压时的扭转相伴的盖体20的前部与后部的高度差。
根据该构造,在通过向下方按压盖体20的偏向前方的位置而使得盖体20在上述扭转状态下进行关闭动作时,能够抑制右前侧杆41R或左前侧杆41L与前基部14的部位14UR、14UL抵接的定时、与右后侧杆42R或左后侧杆42L与臂部件32或后基部13的部位32UK、13UL抵接的定时出现偏差,能够防止上述悬空。
另外,箱主体10及臂部件32的抵接部位14UR、14UL、32UK、13UL的抵接角部形成为锥状,因此与未形成为锥状的构造相比,能够容易地使杆41R、41L、42R、42L对抗右侧杆预紧部件44R或左侧杆预紧部件44L的预紧力而向盖体20的内侧移动。
因此,从与抵接部位14UR、14UL、32UK、13UL抵接起直至插入于卡合孔14R、14L、32K、13L为止而能够对杆41R、41L、42R、42L进行引导,因此能够提高杆41R、41L、42R、42L向卡合孔14R、14L、32K、13L的插入性。
并且,对于双开式控制台箱1而言,嵌槽16从外侧安装于箱主体10。而且,在箱主体10的内侧对插座进行插拔。在该构造中,如图22、图23及图24所示,在从箱主体10朝内侧且朝向箭头方向A拔出插座时,力在与爪部16a从箱主体10的卡合孔部17脱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作用于嵌槽16。因此,在拆下插座时,能够避免因该拆下而产生的力在容易拆下的方向上作用于嵌槽16,能够防止嵌槽16从箱主体10脱离。
但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臂部件32的箱主体1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箱主体”,右前侧杆41R及右后侧杆42R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右侧杆”,左前侧杆41L及左后侧杆42L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左侧杆”,箱主体10的前基部14的卡合孔14R、14L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固定侧前侧卡合部”,右前侧杆41R及左前侧杆41L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可动侧前侧卡合部”,臂部件32的卡合孔32K及箱主体10的后基部13的卡合孔13L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固定侧后侧卡合部”,右后侧杆42R及左后侧杆42L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可动侧后侧卡合部”,右侧同步部件43R及左侧同步部件43L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同步部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右侧操作部45R及左侧操作部45L配置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的前部,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的左侧前端以及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的右侧前端分别形成为后部侧具有倾斜地切割而成的按压斜面,右前侧杆41R的操作用卡合部41Rb以及左前侧杆41L的操作用卡合部41Lb分别形成为具有与按钮部45Ra、45La的按压斜面对应地朝向斜前方的倾斜面。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右侧操作部45R及左侧操作部45L配置于盖体20的下部盖部件21的后部,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的左侧前端以及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的右侧前端分别形成为前部侧具有倾斜地切割而成的按压斜面,右前侧杆41R的操作用卡合部41Rb以及左前侧杆41L的操作用卡合部41Lb分别形成为具有与按钮部45Ra、45La的按压斜面对应地朝向斜后方的倾斜面。在该变形例中,误动作防止杆54的右侧卡合孔部57R及左侧卡合孔部57L只要形成为倾斜部57Rb、57Lb在相对于直线部57Ra、57La向斜前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向左侧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的按压操作而使得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盖体20向右侧移动,通过向右侧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的按压操作而使得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盖体20向左侧移动。即,误动作防止杆54的右侧卡合孔部57R及左侧卡合孔部57L形成为倾斜部57Rb、57Lb相对于直线部57Ra、57La位于盖体20的左右方向中央侧。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通过向左侧对右侧操作部45R的按钮部45Ra的按压操作而使得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盖体20向左侧移动,通过向右侧对左侧操作部45L的按钮部45La的按压操作而使得误动作防止杆54相对于盖体20向右侧移动。即,误动作防止杆54的右侧卡合孔部57R及左侧卡合孔部57L也可以形成为倾斜部57Rb、57Lb相对于直线部57Ra、57La位于盖体20的左右端侧。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更。

Claims (4)

1.一种双开式控制台箱,其具有:箱主体,其具有设置有开口的收纳部;盖体,其能够转动地支撑于所述箱主体,在将所述开口关闭的关闭状态与将所述开口打开的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开闭动作;以及开闭机构,其使所述盖体以从沿着所述开口的左侧周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侧转动轴、以及沿着所述开口的右侧周缘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侧转动轴中选择的一个转动轴为中心而进行开闭动作,其中,
所述开闭机构具有:
右侧操作部,其以能够进行打开操作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盖体的主体部,通过打开操作而使所述盖体以所述左侧转动轴为中心进行打开动作;
左侧操作部,其以能够进行打开操作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盖体的主体部,通过打开操作而使所述盖体以所述右侧转动轴为中心进行打开动作;以及
误动作防止装置,其防止同时进行由针对所述右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引起的所述盖体的打开动作、以及由针对所述左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引起的所述盖体的打开动作,
所述误动作防止装置具有:
右侧凸起部,其设置于右侧杆,该右侧杆通过针对所述右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而向后方或前方移动;
左侧凸起部,其设置于左侧杆,该左侧杆通过针对所述左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而向后方或前方移动;
中央侧凸起部,其设置于所述盖体的主体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
误动作防止杆,其沿左右方向延伸,能够相对于所述盖体的主体部沿左右方向移动;
定心部件,其具有在前后方向一端部左右对称地形成的凹槽;以及
弹簧部件,其介于所述误动作防止杆与所述定心部件之间,在所述盖体的关闭状态下产生相对于所述误动作防止杆在前后方向上对所述定心部件进行预紧的预紧力,以使得所述中央侧凸起部位于所述凹槽的前后方向底部,
所述误动作防止杆具有:
右侧卡合孔部,其在右部形成为限制同时进行对所述右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和对所述左侧操作部的打开操作的长孔形状,所述右侧凸起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该右侧卡合孔部卡合;
左侧卡合孔部,其在左部形成为所述长孔形状,所述左侧凸起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与该左侧卡合孔部卡合;
中央侧贯通孔部,其设置于左右方向中央部,所述中央侧凸起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插入于该中央侧贯通孔部;以及
定心收容部,其以支撑一端部的状态对所述弹簧部件进行收容,并且以允许相对于所述误动作防止杆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且禁止左右方向上的移动的状态对支撑所述弹簧部件的另一端部的所述定心部件进行收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其中,
所述右侧卡合孔部及所述左侧卡合孔部分别具有:
直线部,其沿左右方向延伸;以及
倾斜部,其与所述直线部的一端部连接,沿相对于所述直线部倾斜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其中,
所述开闭机构具有:
右侧锁定装置,其将所述盖体的右部的前后方向两端锁定于关闭位置;以及
左侧锁定装置,其将所述盖体的左部的前后方向两端锁定于关闭位置,
所述右侧锁定装置及左侧锁定装置分别具有:
固定侧前侧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箱主体的前部;
可动侧前侧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盖体的前部,能够以相对于所述固定侧前侧卡合部卡合或脱离的方式移动;
固定侧后侧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箱主体的后部;
可动侧后侧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盖体的后部,能够以相对于所述固定侧后侧卡合部卡合或脱离的方式移动;以及
同步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可动侧前侧卡合部与所述可动侧后侧卡合部之间,通过旋转而使得所述可动侧前侧卡合部与所述可动侧后侧卡合部同步移动,
所述同步部件以与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盖体的固定爪卡合的状态,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所述盖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开式控制台箱,其中,
所述可动侧前侧卡合部是以直线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端部能够与所述固定侧前侧卡合部卡合或脱离、且后端部能够旋转地与所述同步部件卡合的杆,在对所述右侧操作部或所述左侧操作部进行打开操作时,通过与所述右侧操作部或所述左侧操作部的抵接而向后方移动,
所述可动侧后侧卡合部是以直线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与所述同步部件卡合且后端部能够与所述固定侧后侧卡合部卡合或脱离的杆,通过所述同步部件的旋转而与所述可动侧前侧卡合部向后方的移动同步地向前方移动,
所述可动侧后侧卡合部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插入并支撑于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盖体的保持部的贯通孔。
CN202010170220.4A 2020-03-12 2020-03-12 双开式控制台箱 Active CN1133894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0220.4A CN113389447B (zh) 2020-03-12 2020-03-12 双开式控制台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0220.4A CN113389447B (zh) 2020-03-12 2020-03-12 双开式控制台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89447A true CN113389447A (zh) 2021-09-14
CN113389447B CN113389447B (zh) 2022-04-26

Family

ID=77615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70220.4A Active CN113389447B (zh) 2020-03-12 2020-03-12 双开式控制台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8944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07912A (ja) * 2002-09-13 2004-04-08 Okamura Corp キャビネットにおける両開き扉の施解錠装置
TWM244346U (en) * 2003-01-22 2004-09-21 Nifco Inc Lock mechanism and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for movable body
CN104145071A (zh) * 2012-03-02 2014-11-12 百乐仕株式会社 开闭体的锁止装置
CN107199955A (zh) * 2016-03-18 2017-09-26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盖机构
JP2019048550A (ja) * 2017-09-08 2019-03-2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両開き収納装置
CN109703472A (zh) * 2017-10-26 2019-05-03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双开存储装置
CN110159109A (zh) * 2019-06-19 2019-08-23 芜湖宇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扶手箱解锁控制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07912A (ja) * 2002-09-13 2004-04-08 Okamura Corp キャビネットにおける両開き扉の施解錠装置
TWM244346U (en) * 2003-01-22 2004-09-21 Nifco Inc Lock mechanism and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for movable body
CN104145071A (zh) * 2012-03-02 2014-11-12 百乐仕株式会社 开闭体的锁止装置
CN107199955A (zh) * 2016-03-18 2017-09-26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盖机构
JP2019048550A (ja) * 2017-09-08 2019-03-2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両開き収納装置
CN109703472A (zh) * 2017-10-26 2019-05-03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双开存储装置
CN110159109A (zh) * 2019-06-19 2019-08-23 芜湖宇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扶手箱解锁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89447B (zh) 2022-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96479B2 (ja) 両開き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CN109703472B (zh) 双开存储装置
EP1844986B1 (en) Lid opening/closing device
US7290419B2 (en) Key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EP3272983A1 (en) Console lid opening/closing mechanism
KR100814516B1 (ko) 자동차용 트레이의 도어 록킹장치
KR101477581B1 (ko) 시트 트랙 슬라이드 장치에 있어서의 록 기구
CN113389447B (zh) 双开式控制台箱
KR20120063707A (ko) 차량용 글로브박스 개폐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글로브박스 조립체
CN114929524A (zh) 罩装置以及中央扶手箱
JP4197941B2 (ja) 開閉ロック装置
JP2020084446A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4534193A (en) Lock mechanism for the glovebox door of an automobile
KR101264180B1 (ko) 히든락 글로브박스 모듈
JP7067076B2 (ja) ドア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KR100388304B1 (ko) 글러브 박스의 로크장치
CN113199987A (zh) 车辆用收纳装置
EP4368800A1 (en) Vehicle door latch device
EP2119856B1 (en) Lid opening operation device
CN216690703U (zh) 一种车用机械锁结构
US20240149793A1 (en) Storage device for vehicle
JP2006159927A (ja) 蓋体のスライド開閉機構
JP2009143449A (ja) 容器ホルダ
JP2514057Y2 (ja) 自動販売機の扉ロック装置
JP2023154835A (ja) 車両用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