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5387B - 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和封装罩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和封装罩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5387B
CN113335387B CN202110111673.4A CN202110111673A CN113335387B CN 113335387 B CN113335387 B CN 113335387B CN 202110111673 A CN202110111673 A CN 202110111673A CN 113335387 B CN113335387 B CN 1133353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wall
engine
vehicle
electronic component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116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35387A (zh
Inventor
坊田大辅
田中行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335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5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35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53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 B60R16/0231Circuits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or the functioning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和封装罩组装方法。所述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包括将发动机的周围包围起来的封装罩(50)。封装罩(50)具有从上侧覆盖发动机的盖部(51)、和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发动机的侧壁部(60)。侧壁部(6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纵壁(61、62、63),多个纵壁(61、62、63)中的一个是在与发动机相反一侧的侧面部安装有PCM(40)的特定纵壁(第二纵壁(62))。

Description

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和封装罩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此处公开的技术属于与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和构成发动机舱的封装罩(capsulecover)的组装方法相关的技术领域。
以往,为了提高发动机的保温性,经研究提出了在发动机舱设置覆盖发动机的周围的封装罩。
例如,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9-39303号公报中,公开了包括由覆盖发动机的上部的上盖部和覆盖发动机的侧方的侧壁部构成的保温部件(封装罩)的发动机舱构造。在该发动机舱构造中,侧壁部的一部分由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部件构成。
发明内容
最近,构成车辆的发动机的装置以电子控制为基础,在发动机主体附近布置有包括用于控制各装置的ECU(Electrical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的电子元器件。ECU大多是以半导体元件为基础设计的,容易受到热的影响。因此,如果连电子元器件都布置在封装罩的内部,则有可能导致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劣化。
因此,可以考虑将电子元器件组装在封装罩的外部。但是,最近因车辆的小型化的要求,封装罩与车身构成部件相当接近。因此,如果仅是将电子元器件布置在封装罩的外部,则电子元器件的组装性会劣化。
此处公开的技术针对具有将发动机的周围包围起来的封装罩的发动机舱,适当冷却电子元器件并且尽可能提高电子元器件的组装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此处公开的技术中,以一种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为对象,并采用如下构成方式:其包括将发动机的周围包围起来的封装罩,所述封装罩具有从上侧覆盖所述发动机的盖部、和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侧壁部,所述侧壁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纵壁,所述多个纵壁中的一个纵壁是在与所述发动机相反一侧的侧面部安装有电子元器件的特定纵壁。
采用该构成方式,因为侧壁部由包括特定纵壁的多个纵壁构成,所以能够在特定纵壁安装电子元器件后,再将该特定纵壁布置在发动机的侧方。由此,能够很容易地将电子元器件在安装于封装罩的外部的状态下布置于发动机舱。因此,能够尽可能提高电子元器件的组装性。
另外,电子元器件布置在封装罩的外部。因此,也能够适当地冷却电子元器件。
在所述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特定纵壁布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悬架塔(suspension tower)留出间隙地相向的位置处,所述电子元器件以位于所述特定纵壁与所述悬架塔之间的方式安装在该特定纵壁上。
即,行驶风容易通过发动机舱中的发动机与悬架塔之间的区域。因此,通过将电子元器件布置成位于特定纵壁与悬架塔之间,从而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电子元器件除了安装在所述特定纵壁上以外,还安装在所述悬架塔上,从而被该悬架塔支承住。
采用该构成方式,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支承刚度。由此而能够使电子元器件保持容易供行驶风流通的形态。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效率。
在所述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特定纵壁的车辆前侧和车辆后侧,分别布置有所述多个纵壁中的其它纵壁,所述特定纵壁并没有安装在车身构成部件上,而是被分别安装在所述其它纵壁上,所述特定纵壁与各个所述其它纵壁之间的安装部位于该特定纵壁的上侧端部。
采用该构成方式,特定纵壁的拆卸变得容易。由此,电子元器件的拆卸也变得容易。其结果是,也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的维修性。
此处公开的技术还以一种封装罩的组装方法为对象。具体而言,其是以用于将封装罩布置于发动机舱的封装罩的组装方法为对象的,其中,所述封装罩将布置在车辆的发动机舱中的发动机包围起来,并且覆盖该发动机的车宽方向上的侧部的侧壁部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纵壁构成,所述封装罩的组装方法包括第一工序、第二工序以及第三工序,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在作为所述多个纵壁之一的特定纵壁上安装电子元器件,从而来准备组件,所述第二工序在所述第一工序之后布置所述组件,以使所述电子元器件隔着所述特定纵壁位于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发动机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三工序在所述第二工序之后,将所述电子元器件安装在车身构成部件上,从而让该车身构成部件支承该电子元器件。
采用该构成方式,能够在预先将电子元器件安装在特定纵壁上以后,连同特定纵壁一起将电子元器件安装在车身构成部件上,从而让该车身构成部件支承该电子元器件。由此而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的组装性。
另外,电子元器件布置于封装罩的外部。因此,也能够适当地冷却电子元器件。
在所述封装罩的组装方法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二工序是以在车宽方向上使所述电子元器件位于所述特定纵壁与悬架塔之间的方式来布置该特定纵壁的工序,所述第三工序是将所述电子元器件安装在所述悬架塔的上侧面部的工序。
采用该构成方式,电子元器件安装于悬架塔的上表面部,因而容易将其安装在车辆上。因此,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的组装性。
另外,电子元器件位于行驶风容易流通的特定纵壁与悬架塔之间的区域,因此也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侧观察应用了例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动机舱构造的车辆的前部的俯视图。
图2是以通过电子元器件并且在水平方向上扩展的平面来截取的发动机舱的剖视图。
图3是以通过进气管并且在水平方向上扩展的平面来截取的发动机舱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的IV-IV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5是从斜上侧观察安装有PCM的第一纵壁的立体图。
图6是从车辆左侧观察侧壁部的安装有PCM的部分的侧视图。
图7是从车辆右侧观察封装罩内部的车辆左侧部分的侧视图,其示出去除了第一纵壁和第二纵壁的状态。
图8是沿图1的VIII-VI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封装罩的组装顺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举例示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将车辆1的前、后、左、右、上和下分别简称为前、后、左、右、上和下。
图1示意性地示出布置有发动机舱ER的车辆1的前部。在该车辆1的前部,设置有在仪表板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3,在左右的前纵梁3之间,形成有用于设置对车辆1的前轮(省略图示)进行驱动的发动机(省略图示)和变速器(省略图示)的发动机舱ER。发动机例如纵置于发动机舱ER内,所述变速器设置于发动机的后侧。
左右一对前纵梁3分别呈近似矩形的闭合剖面形状。如图9所示,各前纵梁3的后部为其高度位置朝着后侧缓缓变低的翘起部。在前后方向上,在与翘起部相同的位置设置有分隔发动机舱ER与车室的仪表板4(参照图2)。
在前纵梁3的上侧布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16。各挡板加强件16分别位于比各前纵梁3靠车宽方向外侧。各前纵梁3的前侧端部与各挡板加强件16的前侧端部经由上下延伸的前侧框架结合部(省略图示)以左侧与左侧连结且右侧与右侧连结的方式分别连结起来。
前纵梁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部与挡板加强件1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部经由悬架塔30以左侧与左侧连结且右侧与右侧连结的方式分别连结起来。各悬架塔30分别比挡板加强件16向车宽方向内侧(即,发动机舱ER侧)鼓起。如图4和图9所示,各悬架塔30具有供前减震器的上端部安装的圆环状的顶部31、和沿该顶部31的周缘部的靠发动机舱ER侧的部分(即,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设置的局部圆筒状的周壁部32。顶部31的下侧端部与周壁部32的上侧端部通过焊接连接起来。顶部3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在左右侧分别焊接在挡板加强件16上。周壁部32的下侧端部在左右侧分别焊接在前纵梁3上。
在仪表板4的上侧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围部件10。在与前围部件10的左右两侧端部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用于支承车辆1的左右前车门(省略图示)能够转动的前铰链柱11。
在发动机舱ER,设置有将设于该发动机舱ER中的发动机的周围包围起来的封装罩50。如图1和图2所示,封装罩50具有盖部51(图1中虚线所示)、支承壁部53、左侧侧壁部60、右侧侧壁部70以及后侧壁部52(参照图2等),所述盖部51从上侧覆盖发动机,所述支承壁部53从上侧覆盖发动机并且支承盖部51的后侧部分,所述左侧侧壁部60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发动机的左侧,所述右侧侧壁部70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发动机的右侧,所述后侧壁部52覆盖发动机的后侧。左侧侧壁部60和右侧侧壁部70被分割为多个纵壁,并且分别位于最后侧的纵壁(后述的第三纵壁63和第六纵壁73)与后侧壁部52构成为一体,详情后述。盖部51、后侧壁部52、支承壁部53、左侧侧壁部60和右侧侧壁部70分别由作为外层的树脂制的面板件、和一体布置于该罩的由玻璃棉材料、氨基甲酸乙酯材料等制成的保温部件构成。
如图1所示,在支承壁部53设置有一对左右分离开的支承部53a,所述支承部53a支承盖部51的后端部可进行旋转。由此,盖部51能够以支承部53a为支点进行旋转。其结果是,如果打开盖部51,就能够目视确认发动机,发动机的维修性提高。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封装罩50不是左右对称的,左侧侧壁部60与右侧侧壁部70为不同的结构。下面详细说明各自的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左侧侧壁部60被分割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三个纵壁。具体而言,其具有从左侧侧壁部60的前侧端部延伸至位于左侧的悬架塔30附近的第一纵壁61、相对于左侧的悬架塔30留出间隙S地相向而设的第二纵壁62、以及从第二纵壁62的后侧端部向后侧延伸且与后侧壁部52成为一体的第三纵壁63。
如图1~图3所示,第一纵壁61从前侧朝着后侧向左侧倾斜延伸。第一纵壁61在树脂制的第一面板件61a的右侧表面安装有保温部件。第一面板件61a的后侧端部具有用于填埋与第二纵壁62之间的间隙的第一密封件61b。如图3所示,第一密封件61b构成为朝着左侧向前侧倾斜。第一纵壁61在下侧端部经由螺栓固定在左侧的前纵梁3上,省略图示。
当从上侧观察时,在左侧的挡板加强件16与第一纵壁61之间,形成有较大的间隙。在该间隙布置空气滤清器20。如图9所示,空气滤清器20通过安装部61c被安装在第一纵壁61上。在空气滤清器20固定有用于获取外部空气的空气导管21。空气导管21经由螺栓被安装于所述前侧框架结合部,省略图示。
如图1~图3所示,第二纵壁62被布置成与左侧的悬架塔30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第二纵壁62在树脂制的第二面板件62a的右侧表面安装有保温部件。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面板件62a的前侧端部62b位于第一纵壁61的后侧端部的左侧,另一方面,第二面板件62a的后侧端部62c位于第三纵壁63的后侧端部的右侧。第二纵壁62的后侧端部62c具有用于填埋与第三纵壁63之间的间隙的第二密封件62d。如图3所示,第二密封件62d构成为朝着左侧向前侧倾斜。
如图4所示,第二纵壁62未与前纵梁3那样的车身构成部件连接。第二纵壁62通过安装在第一纵壁61和第三纵壁63上,而间接地被车身构成部件所支承。如图1所示,第二纵壁62的相对于第一纵壁61和第三纵壁63的安装部62g位于第二纵壁62的上侧端部。
如图4所示,在第二纵壁62的第二面板件62a的左侧面部,安装有作为电子元器件的PCM40(Powertrain Control Module:传动系统控制模组)。支架41经由螺栓100安装在PCM40上。PCM40经由该支架41被安装在第二纵壁62上。PCM40具有分别向左侧和右侧延伸的多个散热片42。该散热片42用于扩大PCM40的表面积,来提高冷却效率。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多个(图5中为三个)突出部62e从第二面板件62a向左侧突出来。在突出部62e的顶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设置于支架41的卡合孔41a(参照图7)卡合的卡合部62f。PCM40通过卡合部62f与支架41的各卡合孔41a卡合,而被安装在第二纵壁62上。因此,第二纵壁62相当于在与发动机相反一侧的侧面部(此处为左侧的表面部)安装有电子元器件的特定纵壁。
通过在第二面板件62a设置突出部62e,由此如图4所示,右侧的散热片42尽可能地变大。另外,行驶风容易通过右侧的散热片42彼此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提高PCM40的冷却效率。
如图2和图4所示,PCM40以位于第二纵壁62与左侧的悬架塔30的周壁部32之间的方式被安装在该第二纵壁62上。PCM40与左侧的悬架塔30的周壁部32在被布置于发动机舱ER的状态下彼此分离。由此,行驶风通过PCM40与悬架塔30之间,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PCM40。
如图5~图7所示,PCM40在前侧具有与线束H连接的连接口。PCM40在被安装于第二纵壁62上的状态下,成为朝着上侧向后侧倾斜的状态。由此,PCM40的连接口朝向上侧。因而,如图7所示,能够从上侧连接线束H,从而作业性提高。
如图5所示,在支架41的上侧部分,在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供螺栓101插入的孔部。如图1所示,该螺栓101被紧固在左侧的悬架塔30的顶部31,从而成为将支架41与悬架塔30结合起来的结合部43。当从左侧观察时,前侧的结合部43位于第二纵壁62的前侧。另一方面,当从左侧观察时,后侧的结合部43位于比第二纵壁6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靠后侧的位置处。即,PCM40经由支架41除了安装在第二纵壁62上以外,还安装在左侧的悬架塔30上,从而被该悬架塔30支承住。
通过将PCM40经由支架41安装在悬架塔30上来让该悬架塔30支承PCM40,由此第二纵壁62就经由支架41被作为车身构成部件的悬架塔30间接地支承住。另外,在后侧也存在PCM40与悬架塔30之间的结合部43,因此第二纵壁62的后侧端部62c被拉向左侧。由此,第二密封件62d被按压在第三纵壁63上。其结果是,第二密封件62d的密封性提高。
第三纵壁63在树脂制的第三面板件63a的右侧表面安装有保温部件。第三面板件63a与构成后侧壁部52的面板件相连,保温部件也与后侧壁部52的保温部件为同一部件。第三纵壁63在下侧端部经由螺栓被固定在左侧的前纵梁3上,省略图示。
右侧侧壁部70与左侧侧壁部60相同,被分割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三个纵壁。具体而言,其具有位于相对最靠前侧的第四纵壁71、与右侧的悬架塔30相向而设的第五纵壁72、从第五纵壁72的后侧端部向后侧延伸并且与后侧壁部52成为一体的第六纵壁73。
第四纵壁71、第五纵壁72和第六纵壁73分别在树脂制的面板件的左侧表面安装有保温部件。第四纵壁71、第五纵壁72和第六纵壁73分别由螺栓固定在右侧的前纵梁3上,省略图示。
如图8所示,第五纵壁72与右侧的悬架塔30之间的间隙比第二纵壁62与左侧的悬架塔30之间的间隙窄。由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小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
接下来,对左侧侧壁部6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在组装左侧侧壁部60时,如图9所示,先将第三纵壁63与后侧壁部52一起组装在车身构成部件(例如,前纵梁3)上。
首先,在第二纵壁62上安装PCM40,从而来准备第一组件81(第一工序)。
接着,在第一纵壁61上安装空气滤清器20,从而来准备第二组件82。
接下来,以PCM40隔着第二纵壁62位于在车宽方向上与发动机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具体而言,以PCM40在车宽方向上位于第二纵壁62与左侧的悬架塔30之间的方式,来布置第一组件81(第二工序)。此时,将第二纵壁62经由安装部62g安装在第三纵壁63上。
接下来,将PCM40的支架41安装在左侧的悬架塔30的顶部31上,从而将PCM40安装在悬架塔30上,让该悬架塔30支承住PCM40。
接着,将第二组件82布置在发动机舱ER中,将第一纵壁61组装在车身构成部件(例如,前纵梁3)上。此时,空气导管21也被组装在车身构成部件上。
之后,将第一纵壁61经由安装部62g安装在第二纵壁62上。
综上所述,封装罩50的左侧侧壁部60被安装在车辆1上。这样一来,通过预先将PCM40安装在第二纵壁62上以后,再连同第二纵壁62一起将PCM40安装在车身构成部件上,让该车身构成部件支承PCM40,从而能够提高PCM40的组装性。
此处,以发动机的保温为目的,设置了封装罩50。但是,如果连对发动机进行电子控制的PCM40都布置在封装罩50的内部,则有可能因热而导致PCM40的性能劣化。
相对于此,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可以考虑将PCM40布置在封装罩50的外部。由此,能够抑制PCM40的温度过度上升。另外,通过将PCM40布置在封装罩50的外部,也能够适当地冷却PCM40。
另一方面,最近,因车辆1的小型化的要求,封装罩50与车身构成部件(悬架塔30等)相当接近。因此,如果仅是将PCM40布置在封装罩50的外部,则PCM40的组装性会劣化。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供PCM40布置的左侧侧壁部60由包括第二纵壁62的多个纵壁构成,所以能够在将PCM40安装在第二纵壁62上后,再将该第二纵壁62布置在发动机的侧方。由此而能够很容易地将PCM40在安装于封装罩50的外部的状态下布置于发动机舱ER。因此,能够尽可能提高PCM40的组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纵壁62布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左侧的悬架塔30留出间隙S地相向的位置处。而且,PCM40以位于第二纵壁62与左侧的悬架塔30之间的方式安装在第二纵壁62上。由此,通过将PCM40布置成位于第二纵壁62与悬架塔30之间,由此行驶风容易与PCM40接触。其结果是,能够提高PCM40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像PCM40那样的电子元器件未布置在右侧侧壁部70的第五纵壁72与右侧的悬架塔30之间。由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小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纵壁62的车辆前侧布置有第一纵壁61,在第二纵壁62的车辆后侧布置有第三纵壁63,第二纵壁62并不是安装在车身构成部件上,而是分别安装在第一纵壁61和第三纵壁63上,第二纵壁62与第一纵壁61和第三纵壁63之间的各安装部62g位于第二纵壁的上侧端部。由此,第二纵壁62的拆卸变得容易。另外,PCM40的拆卸也变得容易。其结果是,也能够提高PCM40的维修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PCM40除了安装在第二纵壁62上以外,还安装在左侧的悬架塔30上,从而被该悬架塔30支承住。由此,能够提高PCM40的支承刚度。其结果是,能够使PCM40保持容易供行驶风流通的形态,从而能够提高PCM40的冷却效率。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PCM40与悬架塔30之间的结合部43中的一个位于比第二纵壁6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靠后侧的位置。由此,第二纵壁62的后侧端部62c被拉向左侧。由此,第二密封件62d被按压在第三纵壁63上。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第二密封件62d的密封性。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处公开的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替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PCM40除了安装在第二纵壁62上以外,还被安装固定在悬架塔30上,但并不是一定要安装在悬架塔30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元器件例举出用于控制发动机工作的PCM40,但并不局限于PCM40,只要是例如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容易受到热影响的电子元器件,就能够成为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对象。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而已,不得对本公开的范围做限定性的解释。本公开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定义,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同等范围的变形、变更全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包括将发动机的周围包围起来的封装罩,
所述封装罩具有从上侧覆盖所述发动机的盖部、和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侧壁部,
所述侧壁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纵壁,
所述多个纵壁中的一个纵壁是在与所述发动机相反一侧的侧面部安装有电子元器件的特定纵壁,
所述特定纵壁布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悬架塔留出间隙地相向的位置处,
所述电子元器件以位于所述特定纵壁与所述悬架塔之间的方式安装在该特定纵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元器件除了安装在所述特定纵壁上以外,还安装在所述悬架塔上,从而被该悬架塔支承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特定纵壁的车辆前侧和车辆后侧,分别布置有所述多个纵壁中的其它纵壁,
所述特定纵壁并没有被安装在车身构成部件上,而是被分别安装在所述其它纵壁上,
所述特定纵壁与各个所述其它纵壁之间的安装部位于该特定纵壁的上侧端部。
4.一种封装罩的组装方法,其用于将封装罩布置于发动机舱,所述封装罩将布置在车辆的发动机舱中的发动机包围起来,并且覆盖该发动机的车宽方向上的侧部的侧壁部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纵壁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装罩的组装方法包括第一工序、第二工序以及第三工序,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在作为所述多个纵壁之一的特定纵壁上安装电子元器件,从而来准备组件,
所述第二工序在所述第一工序之后布置所述组件,以使所述电子元器件隔着所述特定纵壁位于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发动机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三工序在所述第二工序之后,将所述电子元器件安装在车身构成部件上,从而让该车身构成部件支承该电子元器件,
所述第二工序是以在车宽方向上使所述电子元器件位于所述特定纵壁与悬架塔之间的方式来布置该特定纵壁的工序,
所述第三工序是将所述电子元器件安装在所述悬架塔的上侧面部的工序。
CN202110111673.4A 2020-02-18 2021-01-27 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和封装罩组装方法 Active CN1133353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5195A JP7322744B2 (ja) 2020-02-18 2020-02-18 車両のエンジンルーム構造及びカプセルカバー組付け方法
JP2020-025195 2020-0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5387A CN113335387A (zh) 2021-09-03
CN113335387B true CN113335387B (zh) 2023-07-25

Family

ID=77061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11673.4A Active CN113335387B (zh) 2020-02-18 2021-01-27 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和封装罩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4955B2 (zh)
JP (1) JP7322744B2 (zh)
CN (1) CN113335387B (zh)
DE (1) DE1020210003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97234B2 (ja) * 2018-05-30 2022-07-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80807A (ja) * 1995-12-26 1997-07-11 Kansei Corp 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JP2010195146A (ja) * 2009-02-24 2010-09-09 Nissan Motor Co Ltd 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CN103144534A (zh) * 2011-12-07 2013-06-1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发动机封装罩结构
CN104015673A (zh) * 2013-03-01 2014-09-03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气部件的装配结构
CN108869115A (zh) * 2017-05-16 2018-11-2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单元以及具有空气净化单元的发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301957B (de) * 1969-09-17 1972-09-25 List Hans Brennkraftmaschine mit schallisolierender Verschalung
JPS5214494B2 (zh) * 1973-08-14 1977-04-22
JPS5823944Y2 (ja) * 1976-05-10 1983-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イグニツシヨンコイル装置の取付け構造
FR2378646A1 (fr) * 1976-12-07 1978-08-25 Komatsu Mfg Co Ltd Vehicule comportant un systeme d'enceintes d'isolation acoustique refroidies par air
JPS5665132U (zh) * 1979-10-20 1981-06-01
JP3569890B2 (ja) * 2000-06-22 2004-09-29 デンヨー株式会社 防音型エンジン駆動作業機
US8919469B2 (en) * 2010-08-26 2014-12-30 Caterpillar Inc. Ventilation system for engine and aftertreatment compartments and components
JP6274241B2 (ja) * 2016-03-29 2018-02-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保温構造
JP6414610B2 (ja) 2017-03-24 2018-10-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搭載部構造
JP6477808B1 (ja) 2017-08-22 2019-03-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保温構造
KR102358402B1 (ko) * 2017-09-29 2022-02-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캡 오버 트럭의 엔진룸 방음커버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80807A (ja) * 1995-12-26 1997-07-11 Kansei Corp 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JP2010195146A (ja) * 2009-02-24 2010-09-09 Nissan Motor Co Ltd 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CN103144534A (zh) * 2011-12-07 2013-06-1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发动机封装罩结构
CN104015673A (zh) * 2013-03-01 2014-09-03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气部件的装配结构
CN108869115A (zh) * 2017-05-16 2018-11-2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单元以及具有空气净化单元的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53178A1 (en) 2021-08-19
DE102021000336A1 (de) 2021-08-19
CN113335387A (zh) 2021-09-03
JP7322744B2 (ja) 2023-08-08
JP2021131027A (ja) 2021-09-09
US11364955B2 (en) 202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02606B1 (en) Four wheel vehicle
US20200247225A1 (en) Vehicle
CN110303994B (zh) 底板下罩以及具备该底板下罩的电动车
EP1557312B1 (en) Disposition structure of engine functional components for a vehicle and to a vehicle provided therewith
WO2010150447A1 (ja) ハイブリッド型車両
JP2014198506A (ja) 車両のグリルシャッタ構造
US6633089B2 (en) Engine room harness routing structure
JP2014198509A (ja) 車両のグリルシャッタ構造
CN113335387B (zh) 车辆的发动机舱构造和封装罩组装方法
KR101488326B1 (ko) 엔진룸의 구조
JP2015058764A (ja) 蓄電装置の配設構造
US20220305899A1 (en) In-vehicle battery attachment structure
JP4409260B2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に設置する制御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US20220402346A1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JP2005029057A (ja) 車両エンジンルーム内の補機配設構造
JP3728955B2 (ja) 燃料噴射制御ユニットの取付部構造
US11584217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JP6697715B2 (ja) 車両カウル部構造
JP5245651B2 (ja) トラクタ
JP4476556B2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US20230133075A1 (en) Motor nodes
JP7428591B2 (ja) 車体構造
JP7127469B2 (ja) 車両
JP5051384B2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の支持構造
JP6332346B2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の走行風排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