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5715A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5715A
CN113165715A CN201880100116.9A CN201880100116A CN113165715A CN 113165715 A CN113165715 A CN 113165715A CN 201880100116 A CN201880100116 A CN 201880100116A CN 113165715 A CN113165715 A CN 1131657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pipe
vehicle
fuel pump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1001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5715B (zh
Inventor
久保俊博
中内洪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65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57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57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57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该跨骑型车辆(1)具备:发动机(2);燃料箱(50),其积存所述发动机(2)的燃料;以及燃料泵(38),其配置在所述燃料箱(50)的外部,向燃料喷射阀(39)供给所述燃料箱(50)内的燃料,其中,所述燃料泵(38)呈在轴向上长的筒状的外形形状,并将所述轴向朝向车宽方向配置,在从所述轴向观察下,在所述燃料泵(38)的外周部配置有配管连接部(45),所述配管连接部(45)向所述燃料泵(38)的外侧突出,且能够从所述燃料泵(38)的外部连接燃料配管(41~43),所述配管连接部(45)具备在所述燃料泵(38)的外侧朝向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的配管接头(49)。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具备配置于燃料箱的外部的外置的燃料泵的机动二轮车中,将燃料泵以轴向朝向车宽方向的方式横向配置,且在燃料泵的轴向的端部配置有连接燃料软管的嘴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844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车辆的维护时等将燃料泵向车辆的侧面拉出等情况下,燃料泵沿车宽方向较大地偏离时,作用于燃料泵的嘴部的负载可能会增大。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在具备配置于燃料箱的外部的外置的燃料泵的跨骑型车辆中,即使在将燃料泵以连接有配管的状态沿车宽方向拉出的情况下,也能抑制作用于燃料泵中的配管连接部的负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案,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1),其具备:发动机(2);燃料箱(50),其积存所述发动机(2)的燃料;以及燃料泵(38),其配置在所述燃料箱(50)的外部,向燃料喷射阀(39)供给所述燃料箱(50)内的燃料,其中,所述燃料泵(38)呈在轴向上长的筒状的外形形状,并将所述轴向朝向车宽方向配置,在从所述轴向观察下,在所述燃料泵(38)的外周部配置有配管连接部(45),所述配管连接部(45)向所述燃料泵(38)的外侧突出,且能够从所述燃料泵(38)的外部连接燃料配管(41~43),所述配管连接部(45)具备在所述燃料泵(38)的外侧朝向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的配管接头(49)。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上述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中,所述配管接头(49)具备:朝向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的接头主体(49a);以及从所述接头主体(49a)的基端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能够绕轴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配管连接部(45)的嘴(48)的安装部(49b)。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其中,所述燃料配管(41~43)具备:与所述燃料箱(50)的燃料供给部连接的输送配管(41);与所述燃料箱(50)的燃料返回部连接的返回配管(42);以及与所述燃料喷射阀(39)连接的喷出配管(43),所述输送配管(41)、所述返回配管(42)及所述喷出配管(43)与所述燃料泵(38)一起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燃料箱(50)的宽度(H1)内。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上述第三方案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跨骑型车辆(1)具备进气通路(36),所述进气通路(36)配置在所述燃料泵(38)的上方,向所述发动机(2)引导吸入空气,所述输送配管(41)及所述返回配管(42)与所述喷出配管(43)在所述燃料泵(38)的上方隔着所述进气通路(36)而在车宽方向上分开配置。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中,所述配管连接部(45)及配管接头(49)比该跨骑型车辆(1)的车宽方向中心(CL)偏向车宽方向一侧配置,经由所述配管接头(49)与所述配管连接部(45)连接的燃料配管(43)从所述配管接头(49)朝向车宽方向另一侧延伸。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上述第五方案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跨骑型车辆(1)具备进气通路(36),所述进气通路(36)配置在所述燃料泵(38)的上方,向所述发动机(2)引导吸入空气,经由所述配管接头(49)与所述配管连接部(45)连接的燃料配管(43)是与所述燃料喷射阀(39)连接的喷出配管(43),所述喷出配管(43)通过所述进气通路(36)的车宽方向另一侧而到达所述进气通路(36)的上方,所述燃料喷射阀(39)在所述进气通路(36)的上方且在比该跨骑型车辆(1)的车宽方向中心(CL)靠车宽方向一侧的位置具备用于连接所述喷出配管(43)的通路侧配管接头(44)。
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在上述第一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跨骑型车辆(1)具备:进气通路(36),其配置在所述燃料泵(38)的上方,向所述发动机(2)引导吸入空气;以及车架构件(12),其配置在所述进气通路(36)的上方,所述燃料配管(41~43)中的与所述燃料喷射阀(39)连接的喷出配管(43)经由所述配管接头(49)与所述配管连接部(45)连接,所述喷出配管(43)从所述配管接头(49)通过所述进气通路(36)的上方与所述车架构件(12)的下方之间而与所述燃料喷射阀(39)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第一方案,在跨骑型车辆中,配置于燃料箱的外部的外置的燃料泵将轴向(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紧凑地配置。此时,若在燃料泵的轴向的端部配置连接燃料配管的配管连接部,则在跨骑型车辆的维护时等,在配管连接部可能会作用有大的负载。即,若在跨骑型车辆的维护时等燃料泵沿车宽方向较大地偏离,则认为燃料配管的张力在车宽方向上直接作用于配管连接部。
相对于此,将配管连接部配置在燃料泵的外周部,且在配管连接部具备朝向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的配管接头。由此,即使在维护时等燃料配管的张力在车宽方向上作用于配管接头的情况下,配管接头也以朝向车宽方向的方式转动来缓和燃料配管的张力。由此,允许燃料泵的车宽方向的偏离,因此能够抑制作用于配管接头周边的负载。
根据上述第二方案,配管接头呈L字状,具备朝向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的接头主体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安装部。安装部能够绕轴转动地安装于配管连接部。由此,在维护时等燃料配管的张力在车宽方向上作用于配管接头的情况下,配管接头绕着配管连接部的轴转动而使接头主体朝向车宽方向。由此,能够缓和燃料配管的张力,且允许燃料泵的车宽方向的偏离。
根据上述第三方案,由于将燃料泵及燃料配管配置在燃料箱的宽度内,因此能够将燃料泵及燃料配管紧凑地配置,且能够实现燃料配管的缩短化。
根据上述第四方案,由于将到达燃料箱的输送配管及返回配管与到达燃料喷射阀的喷出配管在燃料泵的上方隔着进气通路而向左右分开配置,因此能够实现燃料配管的布局性(配置的容易性)的提高。
根据上述第五方案,经由配管接头与配管连接部连接的燃料配管跨车宽方向中心从车宽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延伸,因此容易获得该燃料配管的长度,能够容易确保用于允许燃料泵的车宽方向的偏离的燃料配管的富余长度。
根据上述第六方案,喷出配管在进气通路的周围以在车宽方向上折回的方式延伸,因此能够容易确保用于允许燃料泵的车宽方向的偏离的喷出配管的富余长度。
根据上述第七方案,经由配管接头与配管连接部连接的喷出配管通过燃料泵上方的进气通路的更上方,因此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容易获得喷出配管的长度。因此,能够容易确保用于允许燃料泵的车宽方向的偏离的喷出配管的富余长度。由于喷出配管从进气通路的上方连接于燃料喷射阀,因此与喷出配管从进气通路的侧方连接于燃料喷射阀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燃料喷射阀周边的左右方向的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燃料泵周边的左侧视图。
图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燃料泵周边的右侧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图6是上述燃料泵周边的立体图。
图7是从轴向观察上述燃料泵的侧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向视图。
图9是从轴向观察上述燃料泵的泵壳体的侧视图,图9(a)示出泵壳体的打开状态,图9(b)示出泵壳体的关闭状态。
图10是图9的X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就与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图中的箭头FR指向车辆的前方,箭头UP指向车辆的上方,箭头LH指向车辆的左侧方。图中线CL表示车辆左右中心。
<车辆整体>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左侧面的图。本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是机动二轮车1。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的车架F具备:配置于前端部的头管11;从头管11向斜后下方延伸出的主框架12;以及从头管11上的与主框架12连结的连结部的下方位置向下方延伸出的下行框架13。主框架12的后部区域构成作为向下方弯曲地延伸出的下方伸出部的枢轴框架14。主框架12由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的单一的框架构件(例如圆钢管)构成。
车架F还具备:从主框架12的后部朝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16;以及将枢轴框架14的上下中间部与左右座椅轨道16的后部区域连结的左右一对的支撑框架17。
未图示的杆管能够转动地穿过并支承于头管11。在杆管的上端部安装有顶桥18,在杆管的下端部安装有底桥19。在顶桥18和底桥19保持左右一对的前叉22的上部。在左右的前叉22的下端部支承有能够旋转的前轮WF。在顶桥18上安装有转向车把21。
在主框架12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50。在燃料箱50的后方配置有支承于座椅轨道16上的座椅51。在由座椅轨道16、枢轴框架14、支撑框架17包围的区域的内侧配置有对由发动机2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的空气滤清器52。
在主框架12的下方且在由下行框架13和枢轴框架14夹着的区域配置有以发动机2及变速器3为主要素的动力单元24。发动机2在收容曲轴的曲轴箱26的上部一体地结合有气缸部27。气缸部27从曲轴箱26的前部向上方侧立起。变速器3设置在发动机2的曲轴箱26的后部。变速器3具有用于将发动机2的动力向外部取出的未图示的输出轴。
动力单元24将前部侧下端经由托架30而支承于下行框架13的下缘部,并将后缘部经由枢轴板31而支承于左右的枢轴框架14。摆臂34的前端部能够摆动地轴支承于左右的枢轴板31。后轮WR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摆臂34的后端部。变速器3的输出轴与后轮WR经由链式传动机构35而连结成能够进行动力传递。摆臂34经由缓冲单元53而支承于车架F。
在发动机2的气缸部27的后部连接有用于将空气(外部气体)通过空气滤清器522向发动机2供给的进气通路36。进气通路36在发动机2的曲轴箱26的后部上方从气缸部27朝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出。在进气通路36的中途部夹装有内置节气门的节气门区37。进气通路36的前部及节气门区37配置在主框架12的下方。进气通路36的后部以在枢轴框架14的左方迂回的方式向后方延伸并与空气滤清器52连接(参照图4)。
<燃料供给装置>
如图1、图2所示,机动二轮车1具备用于向发动机2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装置40。燃料供给装置40具备:积存发动机2的燃料的燃料箱50;设置在燃料箱50的外部,并将燃料箱50内的燃料向燃料箱50外喷出的燃料泵38;以及设置于针对发动机2的进气通路36,将从燃料泵38喷出的燃料向进气通路36喷射的作为燃料喷射阀的喷射器39。
喷射器39由ECU(Electric Control Unit)55进行工作控制,根据节气门传感器等的输出向进气通路36(包含发动机2的进气口)喷射燃料。例如,ECU55呈抑制了一个方向的尺寸(厚度尺寸)的扁平的长方体状,配置在车身后部(在侧视观察下比枢轴框架14靠后方的位置)的左侧。ECU55将厚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配置,由侧罩32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
燃料泵38是与燃料箱50分体地设置在燃料箱50的外部的外置的燃料泵。燃料泵38经由输送软管41及返回软管42与燃料箱50连接,并经由喷出软管43与喷射器39连接。
<燃料泵>
如图2~图4、图6~图8所示,燃料泵38整体上呈在一个方向(长度方向)上长的筒状的外形形状。燃料泵38将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配置。图中线C1表示沿着燃料泵38的长度方向(轴向)的轴线,线C2表示燃料泵38的车宽方向中心。
燃料泵38虽然详细的图示省略,但是具备泵主体、作为泵主体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以及对燃料进行过滤的燃料过滤器,并将它们收容于沿着轴线C1延伸的筒状的框体内。框体的左端部为内部维护用(例如过滤器更换用)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安装有盖38a。盖38a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卡止片38b,通过使该卡止片38b与在框体的外周突出设置的卡止爪38c卡合,从而盖38a能够装拆地安装于框体。
在车辆侧视观察下,燃料泵38配置在位于燃料箱50的下方的进气通路36的更下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观察下,燃料泵38配置在发动机2的曲轴箱26的后部的上方。在车辆侧视观察下,燃料泵38配置在发动机2的气缸部27的后方,且整体上配置在比节气门区37靠后方的位置。在车辆侧视观察下,燃料泵38配置在比枢轴框架14靠前方的位置。
在车辆侧视观察下,燃料泵38配置在由曲轴箱26、气缸部27、进气通路36及枢轴框架14包围的区域。燃料泵38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燃料箱50的宽度H1内(参照图5)。
燃料泵38由泵壳体60覆盖外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泵壳体60由隔热性高的树脂材料形成。通过泵壳体60能抑制发动机2的热量对燃料泵38的影响。以下,有时将泵壳体60覆盖的状态的燃料泵38称为带壳体的燃料泵38。
在燃料泵38上连接有从燃料箱50吸入燃料的输送软管41、将由泵主体加压后的燃料向喷射器39供给的喷出软管43、以及使未向喷射器39供给的剩余的燃料向燃料箱50返回的返回软管42。输送软管41、喷出软管43及返回软管42是由橡胶等具有挠性的材料构成的燃料软管,具有富余长度地被回绕。
通过燃料软管41~43具有挠性,从而容易抑制泵驱动时的脉动。通过燃料软管41~43具有富余长度,从而不用取下燃料软管41~43而仅使其挠曲,就能够使燃料泵38移动,燃料泵38周边的维护变得容易。通过燃料软管41~43具有挠性及富余长度,从而即使在维护时等燃料泵38相对于车身在车宽方向上移动时,燃料软管41~43也难以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燃料配管并不局限于由橡胶等合成树脂、金属网等构成的挠性配管,也可以是由钢、铜等的金属管构成且形成为预先确定的回绕形状的非挠性配管。非挠性配管与挠性配管相比,弹性低,且回绕自由度低,但是容易配置于预先确定的回绕路径。非挠性配管与挠性配管相比细长,能够紧凑地配设,且从车辆外部观察时不容易显眼。也可以将非挠性配管与挠性配管组合使用。
输送软管41、返回软管42及喷出软管43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燃料箱50的宽度H1内(参照图5)。到达燃料箱50的输送软管41及返回软管42与到达喷射器39的喷出软管43在向燃料泵38的上方延伸时,隔着进气通路36而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分开配置。
在燃料泵38的外周部配置有用于连接多个燃料软管41~43的嘴部45。嘴部45配置在燃料泵38的长度方向一侧(左侧)。嘴部45配置在比车辆左右中心CL靠车宽方向一侧(左侧)的位置。在燃料泵38的避开了长度方向的端部的外周部具备连接燃料软管41~43的嘴部45,由此与在长度方向的端部具备嘴部45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燃料泵38的长度方向(车宽方向)的增大。在机动二轮车1的维护时等,即使在燃料泵38沿车宽方向较大地偏离的情况下,燃料软管41~43的张力也难以在车宽方向上直接作用于嘴部45,能抑制嘴部45的负载。
嘴部45具备:将到达燃料箱50的输送软管41及返回软管42分别连接的输送嘴46及返回嘴47;以及将到达喷射器39的喷出软管43经由后述的软管接头49来连接的喷出嘴48。图7、图8中符号59a表示燃料泵38中的外部线束连接用的联接器。
输送嘴46、返回嘴47及喷出嘴48以使在燃料泵38中的轴向位置彼此相同地排成一列的方式配置。在从燃料泵38的轴向观察下,输送嘴46、返回嘴47及喷出嘴48分别向燃料泵38的外周侧突出。输送嘴46、返回嘴47及喷出嘴48分别与轴线C1垂直地(以沿着与轴线C1正交的平面的方式)配置。通过使各嘴46~47与燃料泵38的长度方向垂直,从而容易使燃料软管41~43向燃料泵38的外部延长。
输送嘴46及返回嘴47配置在燃料泵38的上部。输送嘴46及返回嘴47相互平行地延伸。在车辆侧视观察下,输送嘴46及返回嘴47以与枢轴框架14大致平行的方式相对于垂直方向略微前倾地配置。
在输送嘴46及返回嘴47上分别外嵌而连接有输送软管41及返回软管42的下端部。输送软管41及返回软管42从输送嘴46及返回嘴47向上方以在燃料泵38上方的进气通路36的左侧迂回的方式呈S字状地弯曲延伸。输送软管41及返回软管42分别将上端部连接于在进气通路36上方的燃料箱50的左下部配置的燃料供给部及燃料返回部。
喷出嘴48配置在燃料泵38的前部。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喷出嘴48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微向上倾斜地配置。在喷出嘴48上经由软管接头49而连接有喷出软管43的后下端部(一端部)43a。
软管接头49呈L字状,具备朝向车辆上方延伸的接头主体49a、以及从接头主体49a的基端部(下端部)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安装部49b。安装部49b外嵌而安装于喷出嘴48。安装部49b例如通过受到规定以上的外力而能够绕着喷出嘴48的轴转动。
在接头主体49a上外嵌而连接有喷出软管43的后下端部(一端部)43a。喷出软管43以从接头主体49a向前方延伸之后向上方弯曲并在进气通路36(节气门区37)的右侧迂回的方式呈S字状地弯曲延伸。喷出软管43以在比进气通路36(节气门区37)靠上方的位置向左侧弯曲,在节气门区37的上方倾斜地横穿,并折回至比车辆左右中心CL靠左侧的位置的方式延伸。
如图4、图5所示,喷射器39以前低后高的倾斜姿势配置在节气门区37(或节气门区37前方的进气通路构件)的上部。喷射器39配置在比车辆左右中心CL靠右侧的位置。喷射器39的后上部向进气通路36的上方突出,并朝向左上方弯折。在该朝向左上方的后上部经由通路侧软管接头44而连接有喷出软管43的前上端部(另一端部)43b。
通路侧软管接头44呈L字状,具备外嵌而安装于朝向左上方的喷射器39的后上部的安装部44b、以及从安装部44b的基端部(左上端部)朝向右后方延伸的接头主体44a。安装部44b例如通过受到规定以上的外力而能够绕着喷射器39的后上部的轴转动。
安装部44b外嵌在位于比车辆左右中心CL靠右侧的位置的喷射器39的后上部,并将基端侧配置在比车辆左右中心CL靠右侧的位置。接头主体44a在比车辆左右中心CL靠左侧的位置供喷出软管43的前上端部(另一端部)43b外嵌。喷出软管43在节气门区37的上方横穿而从车身右侧到达车身左侧之后,将前上端部(另一端部)43b连接于接头主体44a。
燃料泵38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燃料箱50的宽度H1内。与燃料泵38连接的输送软管41、返回软管42及喷出软管43也同样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燃料箱50的宽度H1内。由此,能实现燃料泵38及燃料软管41~43的紧凑的配置、以及基于它们的接近配置得到的燃料软管41~43的缩短化。
燃料泵38的车宽方向中心(轴向中心)C2比车辆左右中心CL偏向车宽方向一侧(左侧)配置。燃料泵38左侧的嘴部45及软管接头49也同样比车辆左右中心CL偏向车宽方向一侧(左侧)配置。嘴部45及软管接头49相对于燃料泵38的车宽方向中心C2也偏向左右一侧(左侧)配置。燃料软管41~43中的到达喷射器39的喷出软管43从软管接头49向车宽方向另一侧(右侧)横穿并朝向上方延伸。喷出软管43在到达比进气通路36及车辆左右中心CL靠车宽方向另一侧(右侧)的位置之后,进一步朝向上方延伸。
喷出软管43在进气通路36的上方再次向车宽方向一侧(左侧)弯曲。喷出软管43在节气门区37的上方到达车宽方向一侧(左侧)之后,经由通路侧软管接头44连接于喷射器39。喷出软管43在进气通路36的右侧向上方延伸时,在蓄电池箱57的车宽方向内侧通过。此时,喷出软管43由向蓄电池箱57的车宽方向内侧突出设置的软管保持部58保持。即,喷出软管43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中的最向右侧突出的部位由蓄电池箱57的软管保持部58保持。由此,在进气通路36的周围较大地迂回的喷出软管43的回绕稳定。
在进气通路36的上方,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空出间隔地配置有车架F的主框架12。喷出软管43通过进气通路36的上方与主框架12的下方的间隙而与喷射器39连接。
<泵壳体>
如图9、图10所示,泵壳体60构成为被分割成对开筒状的一对壳体半体60L、60U。壳体半体60L、60U被分为:在装配于燃料泵38而车载时构成泵壳体60的上部的壳体半体60U(上部侧的壳体半体60U);以及在装配于燃料泵38而车载时构成泵壳体60的下部的壳体半体60L(下部侧的壳体半体60L)。
一对壳体半体60L、60U经由弹性铰链61而被一体化。泵壳体60在将一对壳体半体60L、60U展开的状态(图9(a)、图10所示的状态)下一体形成。泵壳体60在装配于燃料泵38而车载时,在从燃料泵38的轴向观察的侧视观察下,使一对壳体半体60L、60U的分割面(对合面)S1前高后低地倾斜(参照图2、图3)。
同时参照图6,在泵壳体60的左侧部形成有外嵌于燃料泵38的圆筒状的左侧部的圆环状的左保持部62。左保持部62接近于后述的嘴用开口63的车宽方向外侧。在左保持部62上设有切口部62a,该切口部62a避开将燃料泵38的左端部的盖38a固定的卡止片38b及卡止爪38c。通过该切口部62a,即使在燃料泵38上装配有泵壳体60的状态下,也容易对卡止片38b及卡止爪38c进行操作,容易进行燃料泵38的维护。
在左保持部6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避开了嘴用开口63的下部后侧设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后下伸出片64。后下伸出片64例如一体形成于下部侧的壳体半体60L。
在后下伸出片64的上表面侧立起设置有与轴向正交的板状的第一紧固连结部65。另一方面,在上部侧的壳体半体60U上设有第二紧固连结部66,在将一对壳体半体60L、60U关闭的状态(图9(b)所示的状态)下,在从轴向观察下第二紧固连结部66与第一紧固连结部65重叠。第一紧固连结部65及第二紧固连结部66能够将带壳体的燃料泵38的左侧部支承于车架F的后述的左支架71。
在泵壳体60的右端部形成有将燃料泵38的右端面覆盖的右侧壁67。在右侧壁67的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突出设置有卡止突部68。卡止突部68例如一体形成于下部侧的壳体半体60L。卡止突部68能够将带壳体的燃料泵38的右端部支承于车架F的后述的右支架72。
带壳体的燃料泵38的左侧部经由左支架71而支承于车架F,且右端部经由右支架72而支承于车架F,从而带壳体的燃料泵38安装于车架F。
泵壳体60的左侧部具备以将上部侧的壳体半体60U切口的方式形成的嘴用开口63。嘴用开口63呈沿着燃料泵38的周向长的形状,能够使嘴部45的各嘴46~48向壳体外部突出。通过使排成一列的多个嘴从单一的嘴用开口63突出,从而泵壳体60的安装变得容易,且多个燃料软管41~43的回绕变得简洁。
图9、图10中,符号69a表示将一对壳体半体60L、60U保持为关闭的状态的卡止爪,符号69b表示供卡止爪69a插入的插入部,符号69c表示供与燃料泵38连接的外部线束的联接器59穿过的插通孔。
<燃料泵的支承>
如图2、图3所示,带壳体的燃料泵38支承于车辆构成构件(车架F)。燃料泵38在由泵壳体60覆盖的状态下,经由泵壳体60而保持于金属制的左右支架71、72。左右支架71、72通过分别从车宽方向外侧拧入的螺栓71a、72a而紧固连结固定于车架F的枢轴框架14的左右侧部。
右支架72从右方与泵壳体60的右侧壁67抵接,左支架71从左方与泵壳体60的第一紧固连结部65及第二紧固连结部66抵接。即,在泵壳体60中的与左右支架71、72对应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壁部,从而能够进行燃料泵38相对于左右支架71、72的车宽方向的定位。燃料泵38以由紧固连结固定于主框架12的下方伸出部(枢轴框架14)的左右支架71、72在左右方向上夹入的状态支承于车架F。
在枢轴框架14的左侧的侧面固定的左支架71具备紧固连结于枢轴框架14的左侧部的紧固连结部71b、与紧固连结部71b的前方相连的圆环部71c。圆环部71c供燃料泵38的左侧部穿过而对其保持。例如,紧固连结部71b与圆环部71c相互分体,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拧入的第二螺栓71d而紧固连结为一体。第二螺栓71d在紧固连结部71b与圆环部71c之间将泵壳体60的第一紧固连结部65及第二紧固连结部66一起紧固固定。泵壳体60的第一紧固连结部65及第二紧固连结部66例如经由橡胶制的衬套71e而一起紧固固定于左支架71。
在枢轴框架14的右侧的侧面固定的右支架72具备紧固连结于枢轴框架14的右侧部的紧固连结部72b、向紧固连结部72b的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72c。在前方伸出部72c上形成有供蓄电池箱57的下部内侧载放的架部72d,并形成有卡止部72e,该卡止部72e具有供在泵壳体60的右侧壁67突出设置的卡止突部68插入的卡止孔。在卡止孔中例如装配有橡胶制的衬垫72f,伴随该衬垫72f的弹性变形,泵壳体60的卡止突部68能够相对于卡止部72e插脱。
燃料泵38以使长度方向沿着车宽方向的姿势配置在进气通路36的下方。通过使燃料泵38的长度方向沿着车宽方向,从而能够在侧视观察下利用少的空间将燃料泵38紧凑地进行车载。燃料泵38中的作为燃料配管的连接部的输送嘴46、返回嘴47及喷出嘴48集中配置于燃料泵38的外周部,由此输送软管41、返回软管42及喷出软管43的配管作业容易。
燃料泵38经由衬垫72f、衬套71e等弹性构件以浮动状态支承于车架F。由此,在车辆行驶时等从车架F输入到左右支架71、72的振动难以向燃料泵38传递,能抑制车辆振动对燃料泵38的影响。
<蓄电池箱>
如图3、图4所示,在车身后部右侧配置有蓄电池箱57。蓄电池箱57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中空长方体状的箱主体57a。箱主体57a将作为车载电源的长方体状的蓄电池56以大致匹配状态收纳。将蓄电池56保持于收纳位置的蓄电池按压件56a能够装拆地安装于箱主体57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开放部分。
蓄电池箱57具有例如向箱主体57a的前上方延伸出的伸出部57b。伸出部57b例如呈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的板状。伸出部57b作为在车宽方向外侧保持各种车辆部件的部件保持部而发挥功能。作为在伸出部57b保持的车辆部件,例如列举有各种电气安装部件、吸附罐的净化控制阀、后制动器的贮存罐等。伸出部57b的周围由燃料箱50的鞍形状的下部及侧罩32覆盖。
在蓄电池箱57的车宽方向内侧(与车宽方向外侧(表侧)相对的里侧)设有对喷出软管43的回绕路径(配置位置)进行规定的软管保持部(定位部)58。通过将软管保持部58设置于蓄电池箱57,从而使获得了软管长度的喷出软管43的位置稳定,并削减软管定位用的部件个数。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发动机2;积存发动机2的燃料的燃料箱50;向发动机2取入外部气体的进气通路36;以及配置在燃料箱50的外部,并向设置于进气通路36的喷射器39供给燃料箱50内的燃料的燃料泵38。燃料泵38呈在轴向上长的筒状的外形形状,以使轴向朝向车宽方向的姿势配置在燃料箱50的下方。在从所述轴向观察下,在燃料泵38的外周部配置有向燃料泵38的外侧突出并能够将向燃料泵38的外部延伸的燃料软管41~43连接的嘴部45。嘴部45具备在燃料泵38的外侧朝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软管接头49。
根据该结构,在机动二轮车1中,在燃料箱50的外部配置的外置的燃料泵38使轴向(长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紧凑地配置。此时,若在燃料泵38的轴向的端部配置将燃料软管41~43连接的嘴部45,则在机动二轮车1的维护时等,在嘴部45可能会作用有大的负载。即,在机动二轮车1的维护时等若燃料泵38沿车宽方向较大地偏离,则认为燃料软管41~43的张力在车宽方向上直接作用于嘴部45。
相对于此,机动二轮车1将嘴部45配置在燃料泵38的外周部,且在嘴部45上具备朝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软管接头49。由此,即使在维护时等喷出软管43的张力在车宽方向上作用于软管接头49的情况下,软管接头49也会以朝向车宽方向的方式转动来缓和喷出软管43的张力。由此,允许燃料泵38的车宽方向的偏离,因此能够抑制作用于软管接头49的周边的负载。特别是能够抑制输送比较高压的喷出燃料的喷出软管43的意外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软管接头49具备:朝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接头主体49a;以及从接头主体49a的基端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能够绕轴转动地安装于嘴部45的喷出嘴48的安装部49b。
根据该结构,软管接头49呈L字状,具备朝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接头主体49a和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安装部49b。安装部49b能够绕轴转动地安装于嘴部45。由此,在维护时等喷出软管43的张力在车宽方向上作用于软管接头49的情况下,软管接头49绕喷出嘴48的轴转动而使接头主体49a朝向车宽方向。由此,能够缓和喷出软管43的张力,且允许燃料泵38的车宽方向的偏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燃料软管41~43具备与燃料箱50的燃料供给部连接的输送软管41、与燃料箱50的燃料返回部连接的返回软管42、以及与喷射器39连接的喷出软管43。输送软管41、返回软管42及喷出软管43与燃料泵38一起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燃料箱50的宽度H1内。
根据该结构,由于将燃料泵38及燃料软管41~43配置在燃料箱50的宽度H1内,因此能够将燃料泵38及燃料软管41~43紧凑地配置,且能够实现燃料软管41~43的缩短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输送软管41及返回软管42与喷出软管43在燃料泵38的上方隔着进气通路36而在车宽方向上分开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将到达燃料箱50的输送软管41及返回软管42与到达喷射器39的喷出软管43隔着进气通路36而向左右分开配置,因此能够实现燃料软管41~43的布局性(配置的容易性)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嘴部45及软管接头49比该机动二轮车1的车宽方向中心CL偏向车宽方向一侧配置,经由软管接头49与嘴部45连接的喷出软管43从软管接头49朝向车宽方向另一侧延伸。
根据该结构,经由软管接头49与嘴部45连接的喷出软管43跨车宽方向中心CL从车宽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延伸,因此容易获得该喷出软管43的长度,能够容易确保用于允许燃料泵38的车宽方向的偏离的喷出软管43的富余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经由软管接头49与嘴部45连接的喷出软管43通过进气通路36的车宽方向另一侧而到达进气通路36的上方。喷射器39在进气通路36的上方且在比该机动二轮车1的车宽方向中心CL靠车宽方向一侧的位置具备用于连接喷出软管43的通路侧软管接头44。
根据该结构,喷出软管43在进气通路36的周围以在车宽方向上折回的方式延伸,因此能够容易确保用于允许燃料泵38的车宽方向的偏离的喷出软管43的富余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具备在侧视观察下配置于所述进气通路36的上方的主框架12,燃料泵38在侧视观察下配置于进气通路36的下方。与喷射器39连接的喷出软管43经由软管接头49与嘴部45连接,且该喷出软管43从软管接头49通过进气通路36的上方与主框架12的下方之间而与喷射器39连接。
根据该结构,经由软管接头49与嘴部45连接的喷出软管43通过燃料泵38上方的进气通路36的更上方,因此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容易获得喷出软管43的长度,能够容易确保用于允许燃料泵38的车宽方向的偏离的喷出软管43的富余长度。由于喷出软管43从进气通路36的上方连接于喷射器39,因此与喷出软管43从进气通路36的侧方连接于喷射器39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喷射器39周边的左右方向的紧凑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燃料泵38并不局限于支承于车架F的结构,也可以是支承于各种车辆构成构件的结构,例如,支承于车身罩等外装构件,或者支承于燃料箱、空气滤清器等功能部件等。
配管接头并不局限于使接头主体向上延伸的结构,也可以是使接头主体向下延伸的结构。配管接头并不局限于配置在燃料泵的前端的结构,只要是燃料泵的外周部即可,可以是配置于前后或上下中的任一方的结构。配管接头并不局限于使接头主体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结构,只要是使接头主体沿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的结构即可。经由配管接头与燃料泵连接的燃料配管并不局限于喷出配管,只要是喷出配管、输送配管及返回配管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所述跨骑型车辆中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而且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 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CL 车辆左右中心(车宽方向中心)
2 发动机
12 主框架(车架构件)
50 燃料箱
H 宽度
36 进气通路
38 燃料泵
39 喷射器(燃料喷射阀)
41 燃料软管、输送软管(燃料配管、输送配管)
42 燃料软管、返回软管(燃料配管、返回配管)
43 燃料软管、喷出软管(燃料配管、喷出配管)
44 通路侧软管接头(通路侧配管接头)
45 嘴部(配管连接部)
46 输送嘴
47 返回嘴
48 喷出嘴
49 软管接头(配管接头)
49a 接头主体
49b 安装部

Claims (7)

1.一种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1)具备:
发动机(2);
燃料箱(50),其积存所述发动机(2)的燃料;以及
燃料泵(38),其配置在所述燃料箱(50)的外部,向燃料喷射阀(39)供给所述燃料箱(50)内的燃料,
所述燃料泵(38)呈在轴向上长的筒状的外形形状,并将所述轴向朝向车宽方向配置,
在从所述轴向观察下,在所述燃料泵(38)的外周部配置有配管连接部(45),所述配管连接部(45)向所述燃料泵(38)的外侧突出,且能够从所述燃料泵(38)的外部连接燃料配管(41~43),
所述配管连接部(45)具备在所述燃料泵(38)的外侧朝向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的配管接头(4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配管接头(49)具备:朝向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延伸的接头主体(49a);以及从所述接头主体(49a)的基端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能够绕轴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配管连接部(45)的安装部(49b)。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燃料配管(41~43)具备:与所述燃料箱(50)的燃料供给部连接的输送配管(41);与所述燃料箱(50)的燃料返回部连接的返回配管(42);以及与所述燃料喷射阀(39)连接的喷出配管(43),
所述输送配管(41)、所述返回配管(42)及所述喷出配管(43)与所述燃料泵(38)一起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燃料箱(50)的宽度(H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1)具备进气通路(36),所述进气通路(36)配置在所述燃料泵(38)的上方,向所述发动机(2)引导吸入空气,
所述输送配管(41)及所述返回配管(42)与所述喷出配管(43)在所述燃料泵(38)的上方隔着所述进气通路(36)而在车宽方向上分开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配管连接部(45)及配管接头(49)比该跨骑型车辆(1)的车宽方向中心(CL)偏向车宽方向一侧配置,
经由所述配管接头(49)与所述配管连接部(45)连接的燃料配管(43)从所述配管接头(49)朝向车宽方向另一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1)具备进气通路(36),所述进气通路(36)配置在所述燃料泵(38)的上方,向所述发动机(2)引导吸入空气,
经由所述配管接头(49)与所述配管连接部(45)连接的燃料配管(43)是与所述燃料喷射阀(39)连接的喷出配管(43),
所述喷出配管(43)通过所述进气通路(36)的车宽方向另一侧而到达所述进气通路(36)的上方,
所述燃料喷射阀(39)在所述进气通路(36)的上方且在比该跨骑型车辆(1)的车宽方向中心(CL)靠车宽方向一侧的位置具备用于连接所述喷出配管(43)的通路侧配管接头(44)。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1),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1)具备:
进气通路(36),其配置在所述燃料泵(38)的上方,向所述发动机(2)引导吸入空气;以及
车架构件(12),其配置在所述进气通路(36)的上方,
所述燃料配管(41~43)中的与所述燃料喷射阀(39)连接的喷出配管(43)经由所述配管接头(49)与所述配管连接部(45)连接,
所述喷出配管(43)从所述配管接头(49)通过所述进气通路(36)的上方与所述车架构件(12)的下方之间而与所述燃料喷射阀(39)连接。
CN201880100116.9A 2018-12-13 2018-12-13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131657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5858 WO2020121473A1 (ja) 2018-12-13 2018-12-13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5715A true CN113165715A (zh) 2021-07-23
CN113165715B CN113165715B (zh) 2022-04-01

Family

ID=71075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100116.9A Active CN113165715B (zh) 2018-12-13 2018-12-13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76008B2 (zh)
CN (1) CN113165715B (zh)
WO (1) WO2020121473A1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38680A (ja) * 1999-02-22 2000-09-0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ポンプ装置
JP2004284473A (ja) * 2003-03-20 2004-10-1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ポンプ配置構造
CA2488607A1 (en) * 2003-12-12 2005-06-12 Honda Motor Co., Ltd. Fuel supply device
CN1970379A (zh) * 2005-11-22 2007-05-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摩托车型车辆的燃料泵配置结构
JP2008143317A (ja) * 2006-12-08 2008-06-2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燃料ポンプ配置構造
CN101209737A (zh) * 2006-12-28 2008-07-02 铃木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燃料供给装置
JP2008149953A (ja) * 2006-12-19 2008-07-03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
CN101585386A (zh) * 2008-05-21 2009-1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吸气结构
JP2010052625A (ja) * 2008-08-29 2010-03-1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WO2012014719A1 (ja) * 2010-07-30 2012-0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組立体
CN102770332A (zh) * 2010-02-22 2012-11-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的蒸发燃料控制装置
CN103204206A (zh) * 2012-01-11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JP2014031054A (ja) * 2012-08-01 2014-02-20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104554562A (zh) * 2013-10-09 2015-04-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体框架和具备其的跨乘式车辆
CN104554543A (zh) * 2013-10-09 2015-04-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38680A (ja) * 1999-02-22 2000-09-0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ポンプ装置
JP2004284473A (ja) * 2003-03-20 2004-10-1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ポンプ配置構造
CA2488607A1 (en) * 2003-12-12 2005-06-12 Honda Motor Co., Ltd. Fuel supply device
CN1970379A (zh) * 2005-11-22 2007-05-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摩托车型车辆的燃料泵配置结构
JP2008143317A (ja) * 2006-12-08 2008-06-2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燃料ポンプ配置構造
JP2008149953A (ja) * 2006-12-19 2008-07-03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
CN101209737A (zh) * 2006-12-28 2008-07-02 铃木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燃料供给装置
CN101585386A (zh) * 2008-05-21 2009-1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吸气结构
JP2010052625A (ja) * 2008-08-29 2010-03-1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N102770332A (zh) * 2010-02-22 2012-11-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的蒸发燃料控制装置
WO2012014719A1 (ja) * 2010-07-30 2012-0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組立体
CN103204206A (zh) * 2012-01-11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JP2014031054A (ja) * 2012-08-01 2014-02-20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104554562A (zh) * 2013-10-09 2015-04-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体框架和具备其的跨乘式车辆
CN104554543A (zh) * 2013-10-09 2015-04-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博文: "形式各异的摩托车燃油泵", 《摩托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21473A1 (ja) 2020-06-18
JPWO2020121473A1 (ja) 2021-10-07
CN113165715B (zh) 2022-04-01
BR112021011030A2 (pt) 2021-08-31
JP7076008B2 (ja) 2022-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1011599A (ja) 自動2輪車
KR101020362B1 (ko) 차량의 연료공급장치
JP2007118627A (ja) 燃料タンクアセンブリ及び当該燃料タンク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JP554689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温センサ配置構造
JP7329039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5074353A (ja) 鞍乗型車両
US8662224B2 (en) Arrangement of electric part
US9328709B2 (en) Fuel supply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3141906A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3165715B (zh) 跨骑型车辆
JP6179178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576417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供給装置
JP704946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59675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78704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配管構造
JP6780135B2 (ja) 燃料供給装置
CN111448128B (zh) 跨骑型车辆
JP667442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28534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7305696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09720477B (zh) 跨骑型车辆
JP636619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946355B2 (ja) 鞍乗型車両
WO2021038955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7118629A (ja) 燃料ポンプの吐出部の保護部材及び当該保護部材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