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7179B -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47179B
CN113147179B CN202110003854.5A CN202110003854A CN113147179B CN 113147179 B CN113147179 B CN 113147179B CN 202110003854 A CN202110003854 A CN 202110003854A CN 113147179 B CN113147179 B CN 1131471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nozzle
ejecting
liquid ejecting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038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47179A (zh
Inventor
小林悟
木村仁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47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71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47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71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41J2/16508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connected with the printer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6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pressure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41J2/16538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with brushes or wiper blades perpendicular to the nozzle pl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41J2/16541Means to remove deposits from wipers or scra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cleaning fl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41J2002/165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with wiping surface parallel with nozzle plate and mounted on reels, e.g. cleaning ribbon casset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容易维持液体喷射部的良好的喷射状态。具备:液体喷射部,能够从喷嘴喷射第一液体;液体接收部,能够在积留有第二液体的状态下,接收以维护液体喷射部为目的而从喷嘴排出的第一液体;以及排出部,能够排出积留于液体接收部的液体,液体接收部具有:储液部,积留第二液体;维持部,将积留于储液部的液体的液面维持在比排出部从储液部排出液体的排出口靠向上方的上限位置;以及唇部,能够与液体喷射部接触,液体接收部能够使唇部与液体喷射部接触而对包括喷嘴的空间进行封盖。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等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那样具有一种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从作为液体喷射部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头喷出作为第一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来进行印刷。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作为液体接收部的一个例子的预备喷出部,积留作为第二液体的一个例子的清洗液;以及封盖部,在非打印时对喷墨头进行封盖。喷墨头向积留于预备喷出部的清洗液的液面喷出液体来进行预备喷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05302号公报
图像形成装置使清洗液的液面的位置与清洗液槽的上端一致。因此,难以改变清洗液的液面的位置,从喷墨头向清洗液槽排出液体的方法受到限制。喷墨头在向清洗液槽排出液体及因封盖导致的保湿不充分的情况下,有可能引起液体的喷射不良。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部,能够从喷嘴喷射第一液体;液体接收部,能够在积留有第二液体的状态下,接收以维护该液体喷射部为目的而从所述喷嘴排出的所述第一液体;以及排出部,能够排出积留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液体,所述液体接收部具有:储液部,积留所述第二液体;排出口,从所述储液部排出所述液体;维持部,将积留于所述储液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维持在所述排出口上方的上限位置;以及唇部,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射部接触,所述液体接收部能够使所述唇部与所述液体喷射部接触而对包含所述喷嘴的空间进行封盖。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中,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部,能够从喷嘴喷射第一液体;以及液体接收部,能够在积留有第二液体的状态下,接收以维护该液体喷射部为目的而从所述喷嘴排出的所述第一液体,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执行如下动作:调节动作,调节积留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液体的液面的位置;液体排出动作,从所述喷嘴朝向所述液体接收部排出所述第一液体;以及封盖动作,使所述液体接收部与所述液体喷射部接触而对包括所述喷嘴的空间进行封盖。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示出液体喷射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液体喷射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擦拭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示意性示出开闭阀已闭阀的状态的压力调节机构和液体喷射部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沿5-5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示出多个压力调节机构和冲洗机构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液体喷射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8是示出假设振动板的残留振动的简谐振动的计算模型的图。
图9是说明第一液体的增粘与残留振动波形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说明气泡混入与残留振动波形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维护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清洁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3是示意性示出开闭阀已开阀的状态的压力调节机构和液体喷射部的剖视图。
图14是示意性示出压力降低动作中的压力调节机构和液体喷射部的剖视图。
图15是示意性示出完工擦拭动作中的压力调节机构和液体喷射部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接收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7是示意性示出封盖前的液体喷射部和液体接收部的剖视图。
图18是示意性示出对液体喷射部进行封盖的液体接收部的剖视图。
图19是示意性示出冲洗机构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0是示意性示出冲洗机构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1是示意性示出冲洗机构的第三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2是示意性示出冲洗机构的第三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3是示意性示出冲洗机构的第四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4是示意性示出冲洗机构的第四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5是示意性示出冲洗机构的第五变形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液体喷射装置,12液体喷射部,13液体供给源,14液体喷射头,14a喷嘴形成部件,14b盖部件,14c露出孔,16过滤器,17共用液室,18喷嘴面,19喷嘴,20压力室,21振动板,22供给侧连通路,23容纳室,24致动器,26安装部,27液体供给流路,28返回流路,29循环泵,30循环路径,31加压机构,32过滤单元,33静态混合器,34液体积留部,35压力调节机构,37挠性部件,38容积泵,39单向阀,40单向阀,41泵室,42负压室,43减压部,44第一弹簧,45第二弹簧,46脱气机构,47压力调节装置,48按压机构,50液体流入部,51液体流出部,52主体部,53壁,54贯通孔,55过滤部件,56隔膜,56a第一面,56b第二面,57连通路径,59开闭阀,60阀部,61受压部,62上游侧按压部件,63下游侧按压部件,66压力调节室,67膨胀收缩部,68推压部件,69压力调节部,70插入孔,71开口部,72空气室,74加压泵,75连接路径,76压力检测部,77流体压力调节部,80排出流路,81第一排出流路,82第二排出流路,83排出液室,84排出侧连通路,112支承台,113记录介质,114输送部,116主体,117盖,118输送辊对,119输送辊对,120导向板,121输送电机,122导向轴,123导向轴,124滑架,125滑架电机,130冲洗机构,131液体接收部,132升降机构,133储液部,133a第一储液部,133b第二储液部,134维持部,135唇部,136底部,137排出口,137a第一排出口,137b第二排出口,138液体收集部,139分区壁,140擦拭机构,141框体,141a开口,142送出辊,143卷绕辊,144中间辊,145按压部件,146第一擦拭件驱动部,147第二擦拭件驱动部,148布擦拭件,149擦拭部,160控制部,161接口部,162 CPU,163存储器,164控制电路,165驱动电路,170检测器组,171检测部,180计算机,281第一返回流路,282第二返回流路,283第一开闭阀,284第二开闭阀,285第一挡板,286第二挡板,291第一循环泵,292第二循环泵,312供给部,313排出部,320废液流路,321上游废液流路,321a第一上游废液流路,321b第二上游废液流路,322下游废液流路,323切换部,323a第一切换部,323b第二切换部,324废液泵,325废液容纳部,326收集流路,328液体容纳部,329液体流路,330供给泵,332连接流路,334盖,340移动机构,341驱动源,342小齿轮,343齿条,352擦拭件,352a第一擦拭件,352b第二擦拭件,352c第三擦拭件,353旋转机构,354清洁器,355接触部,361擦拭电机,362传递机构,363驱动带轮,364从动带轮,365带,367流体喷射机构,461脱气室,462脱气膜,463减压室,464减压流路,465泵,A供给方向,B循环方向,D厚度,D1第一间隔,D2第二间隔,D3第三间隔,E弯液面,F弯液面,G弯液面,L液体,L1第一液体,L2第二液体,Ls液面,Lsa第一液面,Lsb第二液面,Pm 上限位置,Pma 第一上限位置,Pmb 第二上限位置,X 扫描方向,Y 输送方向,Z 铅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液体喷射装置例如是通过向纸张等记录介质喷射作为第一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来记录文字、照片等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如图1所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液体喷射部12,喷射液滴;支承台112,支承记录介质113;以及输送部114,向输送方向Y输送记录介质113。液体喷射部12具备液体喷射头14,该液体喷射头14将从液体供给源13供给的第一液体L1以液滴的方式喷射向记录介质113。液体喷射部12从在液体喷射头14所具有的喷嘴面18形成的多个喷嘴19喷射第一液体L1。
附图中液体喷射装置11放置在水平面上,由Z轴示出重力的方向,由X轴和Y轴示出沿水平面的方向。X轴、Y轴及Z轴相互正交。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也称为扫描方向X,将与Z轴平行的方向也称为铅直方向Z。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方向Y是沿记录介质113的输送路径的方向,且在被支承台112支承的位置与Y轴平行。
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在扫描方向X上延伸的导向轴122及导向轴123。液体喷射部12具备被导向轴122及导向轴123支承的滑架124。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使滑架124沿导向轴122及导向轴123移动的滑架电机125。扫描方向X是与输送方向Y及铅直方向Z不同的方向。滑架124通过滑架电机125的驱动而沿着导向轴122及导向轴123往返移动。
滑架124搭载液体喷射头14。液体喷射头14在滑架124中安装于铅直方向Z的端部即下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液体喷射头14安装于滑架124。两个液体喷射头14在滑架124的下端部中配置成在扫描方向X上分开规定的距离,并且在输送方向Y上错开规定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1构成为液体喷射部12进行往返移动的串行式装置。液体喷射装置11也可以构成为液体喷射部12在扫描方向X上设置成长条的线型装置。
支承台112配置在与液体喷射部12相对的位置。支承台112设置成在扫描方向X上延伸。支承台112、输送部114、导向轴122及导向轴123组装于由壳体、框架等构成的主体116。在主体116设置有以进行开闭方式构成的盖117。
输送部114具备:输送辊对118,在输送方向Y上位于支承台112的上游;以及输送辊对119,位于支承台112的下游。输送部114具有导向板120,该导向板120在输送方向Y上位于输送辊对119的下游,并引导记录介质113。输送部114具有使输送辊对118及输送辊对119旋转的输送电机121。输送辊对118及输送辊对119在夹持记录介质113的状态下通过输送电机121的驱动而进行旋转时,输送该记录介质113。此时,记录介质113被支承台112及导向板120支承,并且沿支承台112的表面及导向板120的表面被输送。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方向Y是在支承台112上输送记录介质113的方向。
如图2所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冲洗机构130和擦拭机构140。在本实施方式中,冲洗机构130及擦拭机构140在液体喷射装置11中设置在未向记录介质113喷射液滴的区域即非记录区域。本实施方式的非记录区域是液体喷射部12未与输送中的记录介质113相对的区域即在扫描方向X上与支承台112相邻的区域。
如图3所示,擦拭机构140具有:框体141、送出辊142、卷绕辊143和中间辊144。框体141在其上部具有开口141a。送出辊142在框体141中位于输送方向Y的靠上游的位置。卷绕辊143在框体141中位于输送方向Y的靠下游的位置。中间辊144在框体141中位于从开口141a露出的位置。
擦拭机构140具有:按压部件145、第一擦拭件驱动部146和第二擦拭件驱动部147。按压部件145将中间辊144向框体141的外侧按压。第一擦拭件驱动部146进行驱动,从而使框体141在输送方向Y上移动。第二擦拭件驱动部147进行驱动,从而使框体141在铅直方向Z上移动。通过第二擦拭件驱动部147使框体141在铅直方向Z上移动,来调节铅直方向Z上的框体141与喷嘴面18的间隔。
送出辊142、卷绕辊143及中间辊144以进行旋转的方式构成,并被框体141支承为各轴方向朝向相同方向。送出辊142将布擦拭件148重叠卷绕为卷状,该布擦拭件148构成为吸收第一液体L1。当送出辊142旋转时,从送出辊142送出布擦拭件148。从送出辊142送出的布擦拭件148卷挂于中间辊144并且重叠卷绕至卷绕辊143。当卷绕辊143旋转时,布擦拭件148卷绕至卷绕辊143。
擦拭机构140构成为擦拭喷嘴面18。擦拭是为了去除附着于喷嘴面18的液体、灰尘等异物而擦拭喷嘴面18的动作。擦拭机构140通过布擦拭件148中的作为卷挂于中间辊144的部分的擦拭部149来擦拭喷嘴面18。
擦拭机构140在液体喷射部12位于擦拭机构140的上方的状态下擦拭喷嘴面18。在本实施方式的擦拭机构140中,在执行擦拭时,首先,框体141通过第二擦拭件驱动部147的驱动而进行移动,由此擦拭部149与喷嘴面18接触。此后,框体141通过第一擦拭件驱动部146的驱动而进行移动,由此擦拭部149擦拭喷嘴面18。由此,擦拭机构140擦拭喷嘴面18。
擦拭机构140擦拭喷嘴面18时,可以使液体喷射部12相对于擦拭机构140进行移动,也可以使擦拭机构140及液体喷射部12这双方进行移动。擦拭机构140擦拭喷嘴面18时,擦拭机构140和液体喷射部12相对移动。
在擦拭部149通过擦拭而吸收有液体后,若使卷绕辊143旋转,则卷绕在布擦拭件148中吸收有液体的部分。由此,擦拭部149从吸收有液体的布擦拭件148置换为未吸收液体的布擦拭件148。
如图4所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液体供给流路27,用于从液体供给源13向液体喷射头14供给第一液体L1;以及返回流路28,用于使第一液体L1从液体喷射头14返回到液体供给流路27。液体供给流路27连接于液体供给源13和液体喷射头14。液体供给流路27是用于从在第一液体L1的供给方向A上成为上游的液体供给源13向成为下游的液体喷射头14供给第一液体L1的流路。
返回流路28连接于液体喷射头14和液体供给流路27。返回流路28与液体供给流路27的中途连接。返回流路28与液体供给流路27一起形成循环路径30,该循环路径30用于使第一液体L1循环。即,循环路径30构成为包括液体供给流路27及返回流路28。在循环路径30中流动的第一液体L1在液体喷射头14、液体供给流路27及返回流路28中循环。在返回流路28设置有使第一液体L1循环的循环泵29。循环泵29使第一液体L1向循环方向B流动。
液体供给源13例如是构成为容纳第一液体L1的容器。液体供给源13可以是可以更换的盒,也可以是能够补充第一液体L1的罐。液体供给源13、液体供给流路27及返回流路28与从液体喷射部12喷射的第一液体L1的种类对应地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源13、液体供给流路27及返回流路28设置有四组。液体喷射装置11也可以具备安装液体供给源13的安装部26。
如图4及图5所示,液体喷射头14具备供给第一液体L1的共用液室17。从液体供给源13经由液体供给流路27向共用液室17供给第一液体L1。液体供给流路27与共用液室17连接。在共用液室17可以设置捕捉供给的第一液体L1中的气泡、异物等的过滤器16。共用液室17积留通过过滤器16的第一液体L1。
液体喷射头14具备与共用液室17连通的多个压力室20。喷嘴19与多个压力室20对应设置。压力室20与共用液室17和喷嘴19连通。压力室20的壁面的一部分由振动板21形成。共用液室17和压力室20经由供给侧连通路22相互连通。
液体喷射头14具备与多个压力室20对应地设置的多个致动器24。致动器24设置于在振动板21中与面向压力室20的部分相反的面。致动器24容纳于容纳室23,该容纳室23配置在与共用液室17不同的位置。液体喷射头14通过致动器24的驱动而从喷嘴19以液滴方式喷射压力室20的第一液体L1。液体喷射头14通过从喷嘴19向记录介质113喷射液滴,而对记录介质113执行记录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24由在施加有驱动电压的情况下收缩的压电元件构成。在伴随由驱动电压的施加引起的致动器24的收缩而使振动板21变形后,若解除向致动器24施加驱动电压,则从喷嘴19以液滴方式喷射容积变化后的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
液体喷射头14具有用于使液体喷射头14内的第一液体L1不通过喷嘴19而排出到外部的排出流路80。排出流路80具有第一排出流路81,该第一排出流路81与压力室20连接以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排出到外部。在第一排出流路81中流动的第一液体L1不通过喷嘴19而从压力室20排出到压力室20的外部。
液体喷射头14可以具有与多个压力室20和第一排出流路81连通的排出液室83。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排出流路81经由排出液室83与多个压力室20连通。即,第一排出流路81与压力室20间接地连接。压力室20和排出液室83经由排出侧连通路84连通。通过设置排出液室83,对多个压力室20仅设置一条第一排出流路81即可。即,通过设置排出液室83,从而不需要对每个压力室20设置第一排出流路81。由此,能够简化液体喷射部12的构成。液体喷射部12也可以具有多个第一排出流路81以与多个压力室20对应。
液体喷射头14还可以具有第二排出流路82,该第二排出流路82以不经由压力室20而将共用液室17内的第一液体L1排出到外部的方式与共用液室17及返回流路28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排出流路80具有第一排出流路81和第二排出流路82。即,液体喷射头14具有第一排出流路81及第二排出流路82。第一排出流路81是与压力室20连接的排出流路80。第二排出流路82是与共用液室17连接的排出流路80。
返回流路28可以具有:第一返回流路281,与第一排出流路81连接;以及第二返回流路282,与第二排出流路82连接。本实施方式的返回流路28构成为第一返回流路281与第二返回流路282合流。返回流路28也可以构成为第一返回流路281与第二返回流路282不合流而分别与液体供给流路27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返回流路281及第二返回流路282分别设置有循环泵29。第一返回流路281设置有第一循环泵291作为循环泵29。第二返回流路282设置有第二循环泵292作为循环泵29。
也可以在第一返回流路281设置第一开闭阀283。在第一返回流路281中,第一开闭阀283位于第一循环泵291与液体喷射头14之间。当在第一开闭阀283打开的状态下驱动第一循环泵291时,第一液体L1通过排出液室83而在第一返回流路281中从压力室20朝向液体供给流路27流动。
也可以在第二返回流路282设置第二开闭阀284。在第二返回流路282中,第二开闭阀284位于第二循环泵292和液体喷射头14之间。当在第二开闭阀284打开的状态下驱动第二循环泵292时,第一液体L1在第二返回流路282中从共用液室17朝向液体供给流路27流动。
在第一返回流路281及第二返回流路282中,循环泵29也可以是只有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循环泵29在返回流路28中配置在第一返回流路281和第二返回流路282合流的部分与连接于液体供给流路27的部分之间。由此,通过控制第一开闭阀283及第二开闭阀284,能够使第一液体L1在第一返回流路281及第二返回流路282中的任意的流路中流动。
在第一返回流路281中,可以在液体喷射部12和第一开闭阀283之间设置第一挡板285。第一挡板285构成为积留第一液体L1。第一挡板285例如其一个面由挠性膜形成,构成为积留第一液体L1的容积可变。在第二返回流路282中,也可以在液体喷射部12和第二开闭阀284之间设置与第一挡板285相同构成的第二挡板286。由此,通过使第一挡板285及第二挡板286的容积变化,能够抑制第一液体L1在第一返回流路281及第二返回流路282中流动时的液体喷射部12的压力的变动。
如图4所示,液体供给流路27设置有:加压机构31、过滤单元32、静态混合器33、液体积留部34、脱气机构46及压力调节装置47。在液体供给流路27中,从作为液体供给源13侧的上游侧向作为液体喷射部12侧的下游侧依次配置加压机构31、过滤单元32、静态混合器33、液体积留部34、脱气机构46及压力调节装置47。
加压机构31在液体供给流路27中位于相对于连接返回流路28的位置靠向液体供给源13侧。过滤单元32、静态混合器33、液体积留部34、脱气机构46及压力调节装置47在液体供给流路27中位于相对于连接返回流路28的位置靠向液体喷射部12侧。
加压机构31通过使第一液体L1从液体供给源13向供给方向A流动,从而向液体喷射部12供给第一液体L1。加压机构31构成为对第一液体L1加压将其供给到液体喷射部12。加压机构31具有容积泵38、单向阀39和单向阀40。容积泵38构成为通过使具有挠性的挠性部件37往返运动而对规定量的第一液体L1进行加压。
容积泵38具有由挠性部件37划分的泵室41和负压室42。容积泵38具有:减压部43,用于对负压室42进行减压;以及第一弹簧44,设置在负压室42内并将挠性部件37按压向泵室41侧。
单向阀39在液体供给流路27中位于容积泵38的上游。单向阀40在液体供给流路27中位于容积泵38的下游。单向阀39及单向阀40构成为容许第一液体L1在液体供给流路27中从上游向下游流动,并且阻碍第一液体L1从下游向上游流动。即,加压机构31通过第一弹簧44经由挠性部件37按压泵室41内的第一液体L1,从而能够对供给到压力调节装置47的第一液体L1进行加压。因此,加压机构31对第一液体L1进行加压的加压力通过第一弹簧44的按压力来设定。在这方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认为加压机构31能够对液体供给流路27的第一液体L1进行加压。
过滤单元32构成为捕捉第一液体L1中的气泡、异物等。过滤单元32设置成能够更换。静态混合器33构成为对第一液体L1的流动引起方向转换、分割等变化,以降低第一液体L1中的浓度的偏差。液体积留部34构成为在由第二弹簧45按压的容积可变的空间积留第一液体L1而缓和第一液体L1的压力的变动。
脱气机构46具有:脱气室461,临时积留第一液体L1;减压室463,由脱气膜462来与脱气室461加以划分;减压流路464,与减压室463连通;以及泵465。脱气膜462具有使气体通过而不使液体通过的性质。脱气机构46通过利用泵465的驱动并通过减压流路464对减压室463减压,来除去混入到积留于脱气室461的第一液体L1的气泡、溶存气体等。脱气机构46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对脱气室461进行加压,来除去混入到积留于脱气室461的第一液体L1的气泡、溶存气体等。
接着,对压力调节装置47进行说明。
压力调节装置47具有:压力调节机构35,构成液体供给流路27的一部分;以及按压机构48,按压压力调节机构35。压力调节机构35具有:液体流入部50,流入从液体供给源13经由液体供给流路27供给的第一液体L1;以及主体部52,形成有在内部能够容纳第一液体L1的液体流出部51。
液体供给流路27和液体流入部50由主体部52所具有的壁53隔开,并经由形成于壁53的贯通孔54连通。贯通孔54由过滤部件55覆盖。因此,液体供给流路27的第一液体L1被过滤部件55过滤而流入到液体流入部50。
液体流出部51中构成其壁面的至少一部分由隔膜56构成。该隔膜56以成为液体流出部51的内表面的第一面56a接受液体流出部51内的第一液体L1的压力。隔膜56以成为液体流出部51的外表面的第二面56b接受大气压。因此,隔膜56根据液体流出部51内的压力而进行位移。液体流出部51中,隔膜56进行位移而使容积发生变化。液体流入部50和液体流出部51通过连通路径57相互连通。
压力调节机构35具有开闭阀59,该开闭阀59能够切换在连通路径57中切断液体流入部50和液体流出部51的闭阀状态以及液体流入部50与液体流出部51连通的开阀状态。图4所示的开闭阀59是闭阀状态。开闭阀59具有:阀部60,能够切断连通路径57;以及受压部61,从隔膜56接受压力。开闭阀59通过受压部61被隔膜56推压而进行移动。即,受压部61也作为能够在与向使液体流出部51的容积减小的方向位移的隔膜56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移动的移动部件发挥功能。
在液体流入部50内设置有上游侧按压部件62。在液体流出部51内设置有下游侧按压部件63。上游侧按压部件62和下游侧按压部件63均向使开闭阀59闭阀的方向按压。如果施加于第一面56a的压力比施加于第二面56b的压力低且施加于第一面56a的压力与施加于第二面56b的压力的差为规定值以上,则开闭阀59从闭阀状态成为开阀状态。该规定值例如是1kPa。
规定值是根据上游侧按压部件62的按压力、下游侧按压部件63的按压力、使隔膜56位移所需的力、作为通过阀部60切断连通路径57所需的按压力的密封载荷、作用于阀部60的表面的液体流入部50内的压力及液体流出部51内的压力而确定的值。即,上游侧按压部件62和下游侧按压部件63的按压力越大,用于从闭阀状态成为开阀状态的规定值也越大。
上游侧按压部件62及下游侧按压部件63的按压力设定为使液体流出部51内的压力成为能够在喷嘴19中的气液界面形成弯液面的范围的负压状态。例如,在施加于第二面56b的压力为大气压的情况下,设定上游侧按压部件62及下游侧按压部件63的按压力以使液体流出部51内的压力为-1kPa。在这种情况下,气液界面是指第一液体L1与气体接触的边界,弯液面是指第一液体L1与喷嘴19接触而形成的弯曲的液体表面。优选在喷嘴19形成适合喷射液滴的凹状的弯液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力调节机构35中开闭阀59处于闭阀状态时,压力调节机构35的上游侧的第一液体L1的压力通过加压机构31而通常成为正压。详细地说,在开闭阀59处于闭阀状态时,液体流入部50及液体流入部50的上游侧的第一液体L1的压力通过加压机构31而通常成为正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力调节机构35中开闭阀59处于闭阀状态时,压力调节机构35的下游侧的第一液体L1的压力因隔膜56而通常成为负压。详细地说,在开闭阀59处于闭阀状态的情况下,液体流出部51及液体流出部51的下游侧的第一液体L1的压力因隔膜56而通常成为负压。
若液体喷射部12喷射液滴,则容纳于液体流出部51的第一液体L1经由液体供给流路27供给到液体喷射部12。由此,液体流出部51内的压力降低。由此,若施加于隔膜56中的第一面56a的压力与施加于第二面56b的压力的差为规定值以上,则隔膜56向减小液体流出部51的容积的方向弯曲变形。若通过伴随该隔膜56的变形使受压部61被按压并进行移动,则开闭阀59成为开阀状态。
当开闭阀59成为开阀状态时,液体流入部50内的第一液体L1被加压机构31加压,因此从液体流入部50向液体流出部51供给第一液体L1。由此,液体流出部51内的压力上升。若液体流出部51内的压力上升,则隔膜56以使液体流出部51的容积增大的方式变形。若施加于隔膜56中的第一面56a的压力与施加于第二面56b的压力的差比规定值小,则开闭阀59从开阀状态成为闭阀状态。其结果是开闭阀59阻碍从液体流入部50向液体流出部51流动的第一液体L1的流动。
如上所述,压力调节机构35通过隔膜56的位移来调节供给到液体喷射部12的第一液体L1的压力,由此调节成为喷嘴19的背压的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
按压机构48具有:膨胀收缩部67,在隔膜56的第二面56b侧形成压力调节室66;推压部件68,推压膨胀收缩部67;以及压力调节部69,能够调节压力调节室66内的压力。膨胀收缩部67例如由橡胶、树脂等形成为气球状。膨胀收缩部67伴随压力调节部69调节压力调节室66的压力而膨胀或收缩。推压部件68例如形成为有底的圆筒形状。推压部件68构成为膨胀收缩部67的一部分插入到形成于其底部的插入孔70。
推压部件68中的内侧面的开口部71侧的端缘部通过设为R倒角而被赋予圆角。推压部件68以开口部71被压力调节机构35堵塞的方式安装于压力调节机构35。由此,推压部件68形成空气室72,该空气室72覆盖隔膜56的第二面56b。空气室72内的压力为大气压。因此,大气压作用于隔膜56的第二面56b。
压力调节部69通过将压力调节室66内的压力调节成比作为空气室72的压力的大气压高的压力,而使膨胀收缩部67膨胀。按压机构48通过压力调节部69使膨胀收缩部67膨胀,向液体流出部51的容积变小的方向按压隔膜56。此时,按压机构48的膨胀收缩部67推压隔膜56中受压部61所接触的部分。在隔膜56中受压部61接触的部分的面积比连通路径57的截面积大。
如图6所示,压力调节部69具有:加压泵74,对例如空气、水等流体进行加压;以及连接路径75,连接加压泵74和膨胀收缩部67。压力调节部69具有:压力检测部76,检测连接路径75内的流体压力;以及流体压力调节部77,调节连接路径75内的流体压力。
连接路径75分支为多个,并分别与所设置的多个压力调节装置47的膨胀收缩部67连接。本实施方式的连接路径75分支为四个,分别与所设置的四个压力调节装置47的膨胀收缩部67连接。通过加压泵74加压的流体经由连接路径75供给到各膨胀收缩部67。也可以在连接路径75的分支为多个的部分设置切换流路的开闭的切换阀。由此,通过控制切换阀,能够将加压后的流体选择性地供给到多个膨胀收缩部67。
流体压力调节部77例如由安全阀构成。流体压力调节部77构成为在连接路径75内的流体的压力比规定的压力高的情况下自动地开阀。当流体压力调节部77开阀时,连接路径75内的流体释放到外部。由此,流体压力调节部77使连接路径75内的流体的压力降低。
接着,对冲洗机构130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冲洗机构130具有:液体接收部131,接收通过冲洗而从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19喷射的第一液体L1;以及升降机构132,使液体接收部131升降。冲洗是指以预防及消除喷嘴19的堵塞等为目的而从喷嘴19喷射与记录无关的液滴的动作。液体接收部131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箱形状。液体喷射部12在执行冲洗时从液体接收部131的上方的位置向下方喷射液滴。
液体接收部131具有:积留第二液体L2的储液部133;维持部134,将积留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维持在上限位置Pm;以及唇部135,能够与液体喷射部12接触。上限位置Pm是在设置于储液部133的底部136的排出口137上方的位置。液体接收部131的唇部135与液体喷射部12接触,能够对包含喷嘴19的空间进行封盖。
第二液体L2是提高液体喷射部12所喷射的第一液体L1的流动性的液体。例如,在第一液体L1为水性墨的情况下,第二液体L2可以是纯水,也可以是添加有防腐剂等添加物的水。第二液体L2可以是添加有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液,也可以是添加有保湿剂的保湿液。在第一液体L1为溶剂墨的情况下,第二液体L2可以是溶剂。此外,在第一液体L1为紫外线固化型墨的情况下,第二液体L2可以是纯水,也可以是添加了防腐剂等添加物的水。
液体接收部131构成为在积留有第二液体L2的状态下接收以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为目的而从喷嘴19排出的第一液体L1。因此,液体接收部131积留由供给部312供给的第二液体L2或混合了第二液体L2和第一液体L1的混合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积留于液体接收部131的第一液体L1、第二液体L2称为液体L。
维持部134具备:液体收集部138,收集超过了上限位置Pm的液体L;以及分区壁139,划分液体收集部138和储液部133。分区壁139设定上限位置Pm,分区壁139的上端为上限位置Pm。分区壁139的高度低于包围储液部133及液体收集部138的周围的壁的高度。从储液部133溢出并超过上限位置Pm的液体L经由分区壁139而被收集到液体收集部138。
升降机构132使液体接收部131移动到接收位置和封盖位置,该接收位置是图6所示的液体接收部131接收从液体喷射部12排出的第一液体L1的位置,该封盖位置是图18所示的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的位置。液体接收部131通过进行封盖来覆盖喷嘴19的开口,抑制喷嘴19内的第一液体L1因干燥而增粘。唇部135包围储液部133及液体收集部138的周围的壁的上边缘设置为环状。当唇部135例如由弹性变形的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树脂形成时,能够提高封盖的空间的密封性。
冲洗机构130具备一并对多个液体喷射头14进行封盖的一个液体接收部131。冲洗机构130也可以具备与液体喷射头14的数量对应的多个液体接收部131。
本实施方式的冲洗机构130在执行封盖时,液体接收部131通过升降机构132的驱动而上升。由此,唇部135与液体喷射部12的滑架124接触。其结果是液体喷射部12所具备的液体喷射头14被液体接收部131封盖。
液体接收部131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时,可以使液体喷射部12相对于液体接收部131进行移动,也可以使液体接收部131及液体喷射部12这双方进行移动。液体接收部131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时,液体接收部131和液体喷射部12相对移动。液体接收部131也可以具有大气开放阀。大气开放阀是能够在液体接收部131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的状态下,使液体接收部131内与作为液体接收部131外的大气连通的阀。因此,若大气开放阀打开,则液体接收部131内的空间向大气开放。
冲洗机构130具备:供给部312,向储液部133供给第二液体L2;以及排出部313,能够排出积留于液体接收部131的液体L。排出部313从在储液部133开口的排出口137排出容纳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
排出部313具备与排出口137连接的废液流路320。废液流路320由上游侧的上游废液流路321和下游侧的下游废液流路322构成。排出部313具有:切换部323,切换上游废液流路321与下游废液流路322的连接;以及废液泵324,设置于下游废液流路322。排出部313具有收集流路326,该收集流路326连接能够容纳废液的废液容纳部325与液体收集部138。收集流路326的上游端连接于液体收集部138,下游端连接于废液容纳部325。
上游废液流路321的上游端连接于排出口137,下游端连接于切换部323。上游废液流路321连接储液部133和切换部323。下游废液流路322的上游端连接于切换部323,下游端连接于废液容纳部325。下游废液流路322连接切换部323和废液容纳部325。
供给部312具备:液体流路329,连接于容纳第二液体L2的液体容纳部328;以及供给泵330,设置于液体流路329。液体流路329连接液体容纳部328和切换部323。
切换部323例如是电磁阀。切换部323将连接的三个流路中的任意两个流路连接,而将一个流路设为非连接的三通阀。切换部323可以将上游废液流路321和下游废液流路322连接,而将液体流路329设为非连接。切换部323也可以将上游废液流路321和液体流路329连接,而将下游废液流路322设为非连接。切换部323还可以将液体流路329和下游废液流路322连接,而将上游废液流路321设为非连接。
供给部312和排出部313驱动切换部323、供给泵330及废液泵324来改变容纳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的位置。即,供给部312和排出部313调节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液面Ls位于上限位置Pm时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D1,将液面Ls位于上限位置Pm下方时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设为第二间隔D2及第三间隔D3。第一间隔D1小于第二间隔D2。第二间隔D2小于第三间隔D3。
供给部312可以在液体流路329与上游废液流路321连接的状态下驱动供给泵330,将容纳于液体容纳部328的第二液体L2供给到液体接收部131。即,供给部312可以经由上游废液流路321将第二液体L2供给到液体接收部131。供给部312也可以一边利用第二液体L2清洗上游废液流路321,一边将第二液体L2供给到液体接收部131。若储液部133供给多于能够容纳的量的量的第二液体L2,则第二液体L2从储液部133溢出。从储液部133溢出的液体L被收集到液体收集部138,并且经由收集流路326而被废液容纳部325容纳。由此,液面Ls位于上限位置Pm,喷嘴面18与液面Ls的间隔成为第一间隔D1。
排出部313可以在上游废液流路321和下游废液流路322连接的状态下驱动废液泵324,从排出口137排出储液部133内的液体L。排出的液体L经由上游废液流路321及下游废液流路322而被废液容纳部325容纳。当排出积留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时,液面Ls的位置降低。若在液面Ls位于上限位置Pm的状态下驱动废液泵324,储液部133排出少于能够积留的量的量的液体L并停止废液泵324的驱动,则液面Ls位于上限位置Pm与底部136之间。若从液面Ls位于上限位置Pm的状态排出第一量的液体L,则喷嘴面18与液面Ls的间隔成为第二间隔D2。若从液面Ls位于上限位置Pm的状态排出多于第一量的第二量的液体L,则喷嘴面18与液面Ls的间隔成为第三间隔D3。
供给部312和排出部313可以在液体流路329和下游废液流路322连接的状态下驱动供给泵330和废液泵324,将容纳于液体容纳部328的第二液体L2供给到废液容纳部325。供给部312可以一边清洗下游废液流路322,一边将第二液体L2供给到废液容纳部325。
接着,对液体喷射装置11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控制部160,总体控制液体喷射装置11的构成要素;以及检测器组170,由控制部160来控制。检测器组170包括检测部171,该检测部171通过检测压力室20的振动波形来检测压力室20内的状态。检测器组170监视液体喷射装置11内的状况。检测器组170将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部160。
控制部160具有:接口部161、CPU162、存储器163、控制电路164和驱动电路165。接口部161在作为外部装置的计算机180与液体喷射装置11之间收发数据。驱动电路165生成使致动器24驱动的驱动信号。
CPU162是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163是确保存储CPU162的程序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的存储装置,并具有RAM、EEPROM等存储元件。CPU162按照存储于存储器163的程序,并通过控制电路164来控制循环泵29、加压机构31、压力调节装置47、输送部114、冲洗机构130、擦拭机构140及液体喷射部12等。
检测器组170例如包括:线性编码器,检测滑架124的移动状况;介质检测传感器,检测记录介质113;以及检测部171,作为检测压力室20的残留振动的电路。控制部160基于检测部171的检测结果来执行后述的喷嘴检查。检测部171可以包括构成致动器24的压电元件。
接着,对喷嘴检查进行说明。
当根据来自驱动电路165的信号对致动器24施加电压时,振动板21弯曲变形。由此,在压力室20内产生压力变动。由于该变动,振动板21暂时进行振动。将该振动称为残留振动。将根据残留振动的状态来检测压力室20和与压力室20连通的喷嘴19的状态称为喷嘴检查。
图8是示出假设振动板21的残留振动的简谐振动的计算模型的图。
当驱动电路165向致动器24施加驱动信号时,致动器24根据驱动信号的电压来进行伸缩。振动板21根据致动器24的伸缩来进行挠曲。由此,压力室20的容积在扩大后收缩。此时,利用在压力室20内产生的压力,使充满压力室20的第一液体L1的一部分以液滴的方式从喷嘴19喷射出。
在进行上述振动板21的一系列的动作时,振动板21以固有振动频率自由振动,该固有振动频率由第一液体L1流动的流路的形状、基于第一液体L1的粘度等的流路阻力r、基于流路内的液体重量的惯性m和振动板21的柔量C来确定。该振动板21的自由振动是残留振动。
图8所示的振动板21的残留振动的计算模型通过压力P、上述惯性m、柔量C及流路阻力r来表示。当针对体积速度u计算对图8的电路施加了压力P时的阶跃响应时得到下式。
[数式1]
图9是第一液体L1的增粘与残留振动波形的关系的说明图。图9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残留振动的大小。例如,当喷嘴19附近的第一液体L1已干燥时,第一液体L1的粘性增加即增粘。当第一液体L1增粘时流路阻力r增加,因此振动周期、残留振动的衰减变大。
图10是气泡混入与残留振动波形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0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残留振动的大小。例如,与喷嘴19的状态正常时相比,在气泡混入第一液体L1的流路或喷嘴19的前端时,液体重量即惯性阻力m减少与气泡混入相应的量。根据(2)式,当m减少时角速度ω变大,因此振动周期变短。即,振动频率变高。
此外,若纸粉等异物粘着在喷嘴19的开口附近,则从振动板21观察,在压力室20内及渗出的第一液体L1比正常时增多,由此可以认为惯性m增加。可以认为因附着于喷嘴19的出口附近的纸粉的纤维使流路阻力r增大。因此,与正常的喷射时的频率相比,在喷嘴19的开口附近附着有纸粉时频率低,与第一液体L1的增粘的情况相比,残留振动的频率变高。
若第一液体L1的增粘、产生气泡的混入或异物的粘着等,则喷嘴19及压力室20内的状态不正常,因此典型的方式是不从喷嘴19喷射第一液体L1。因此,记录于记录介质113的图像产生漏点。有时即使从喷嘴19喷射液滴,液滴的量也为少量或者该液滴的飞行方向发生偏离而未着落于目标位置。将产生这种喷射不良的喷嘴19称为异常喷嘴。
如上所述,与异常喷嘴连通的压力室20的残留振动和与正常喷嘴19连通的压力室20的残留振动不同。因此,检测部171通过检测压力室20的振动波形来检测压力室20内的状态。控制部160基于检测部171的检测结果来执行喷嘴19的检查。
控制部160可以基于作为检测部171的检测结果的压力室20的振动波形,来推测压力室20内的状态是正常还是异常。在压力室20内的状态为异常的情况下,推测为与该压力室20连通的喷嘴19是异常喷嘴。控制部160可以基于压力室20的振动波形,推测是由于气泡的存在而使压力室20内的状态异常,还是由于第一液体L1的增粘而使压力室20内的状态异常。控制部160可以基于压力室20的振动波形,来推测存在于压力室20及与该压力室20连通的喷嘴19的气泡的总容积、压力室20及与该压力室20连通的喷嘴19的第一液体L1的增粘的程度。
在由第一液体L1充满的压力室20及喷嘴19存在气泡的状态下检测出的振动波形的频率高于在由第一液体L1充满的压力室20及喷嘴19不存在气泡的状态下检测出的振动波形的频率。在压力室20及喷嘴19由空气充满的状态下检测出的振动波形的频率高于在由第一液体L1充满的压力室20及喷嘴19存在气泡的状态下检测出的振动波形的频率。存在于由第一液体L1充满的压力室20及喷嘴19的气泡的大小越大,振动波形的频率越高。
在液体喷射装置11中,当第一液体L1的流动停滞时,第一液体L1容易增粘或容易滞留气泡。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异常喷嘴。即,压力室20内的状态容易成为异常。因此,为了抑制第一液体L1的增粘或为了排出气泡,液体喷射装置11构成为执行维护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动作。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1构成为执行第一排出动作、第二排出动作、第三排出动作、第四排出动作及第五排出动作作为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动作。
液体喷射装置11在记录处理中未从喷嘴19喷射液滴时,执行第一排出动作作为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动作,该第一排出动作是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经由与压力室20连接的排出流路80排出至返回流路28。第一排出动作是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经由第一排出流路81排出至返回流路28的动作。
在记录处理中,未从喷嘴19喷射液滴时例如是指滑架124的返回时或记录介质113的页间。滑架124的返回时是指滑架124进行移动以返回到起始位置的定时。记录介质113的页间是指从对记录介质113记录图像后到下一个记录介质113到达与液体喷射部12相对的位置为止的定时。液体喷射装置11在这种定时执行第一排出动作。
在记录处理中的液体喷射部12中存在用于记录的喷嘴19和未用于记录的喷嘴19。在记录中使用的喷嘴19和与该喷嘴19连通的压力室20中,从喷嘴19喷射第一液体L1,因此第一液体L1不易增粘。在记录中未使用的喷嘴19和与该喷嘴19连通的压力室20中,未从喷嘴19喷射第一液体L1,因此第一液体L1停滞而导致容易增粘。
一般为了抑制第一液体L1的增粘而执行冲洗。在记录处理中,若在未从喷嘴19喷射液滴时即在滑架124返回时或记录介质113的页间执行冲洗,则能够抑制液体喷射部12内的第一液体L1的增粘。当执行冲洗时,则从喷嘴19喷射液滴,因此消耗第一液体L1。在记录处理中,若为了抑制第一液体L1的增粘而逐一执行冲洗,则第一液体L1的消耗大。
当液体喷射装置11执行第一排出动作时,经由与压力室20连接的排出流路80而从压力室20向返回流路28排出的第一液体L1在循环路径30中流动。通过使第一液体L1流动,而抑制该第一液体L1的增粘。因此,通过第一排出动作,能够抑制不从喷嘴19喷射液滴而第一液体L1增粘。因此,能够降低由维护导致的第一液体L1的消耗。
液体喷射装置11可以在第一排出动作中从排出流路80侧吸引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以维持喷嘴19内的气液界面的弯液面,从而将第一液体L1向返回流路28排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1通过驱动循环泵29来执行第一排出动作。若通过从排出流路80侧吸引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来执行第一排出动作,则喷嘴19内的气液界面的弯液面向压力室20侧移动。即,喷嘴19内的第一液体L1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喷嘴19内的第一液体L1的增粘。
液体喷射装置11可以构成为通过从液体供给流路27侧对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进行加压,将第一液体L1向返回流路28排出。在这种情况下,以第一液体L1不从喷嘴19流出的程度的压力进行加压即可。
液体喷射装置11可以在基于检测部171的检测结果,而推测为存在于压力室20及喷嘴19的气泡具有设定值以上的容积而导致压力室20内的状态为异常的情况下,执行第一排出动作。设定值存储于控制部160的存储器163。存储器163存储例如在存在于压力室20及喷嘴19的气泡具有成为设定值的容积的情况下由检测部171检测出的振动波形。
存在于压力室20及喷嘴19的气泡在其容积小的情况下,有时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溶解于第一液体L1中而消失。在气泡的容积小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以规定时间进行待机,能够不执行第一排出动作而从压力室20及喷嘴19中除去气泡。相反地,存在于压力室20及喷嘴19的气泡在其容积大的情况下,有可能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成长。因此,设定值是表示随着时间的经过无法预计气泡消失的气泡的最小容积的值。
液体喷射装置11在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无法预计气泡消失的情况下执行第一排出动作。由此,在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可预计气泡消失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执行第一排出动作,因此能够降低执行第一排出动作的频率。
有时在由于预计气泡消失而不执行第一排出动作的情况下,在到气泡消失为止的期间不能将因气泡而导致产生异常的喷嘴19用于记录。因此,在不执行第一排出动作而继续进行记录处理的情况下可以补充记录,该以补充记录是通过从正常的喷嘴19喷射的液滴来补充应从产生异常的喷嘴19喷射的液滴。
例如,在喷射相同种类的液滴的多个喷嘴19中的一个产生异常时,通过从位于该产生异常的喷嘴19附近的正常的喷嘴19喷射大于应从产生异常的喷嘴19喷射的液滴的液滴来补充漏点。例如,在喷射黑色墨的喷嘴19产生异常的情况下,通过在应从该喷嘴19喷射的液滴着落的位置重叠喷射黄色、青色及品红色的液滴来补充黑色墨的漏点。
液体喷射装置11可以通过比较由检测部171隔开时间间隔检测出的压力室20的振动波形,来推测压力室20内的状态是否得以改善,在推测为压力室20内的状态未改善的情况下,执行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从喷嘴19排出到外部的第二排出动作作为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动作。第二排出动作是上述的冲洗。
液体喷射装置11例如在执行第一排出动作却未改善压力室20内的状态的情况下,执行从喷嘴19向外部排出该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的第二排出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液体喷射装置11在基于检测部171的检测结果而执行第一排出动作之后,再次通过检测部171检测压力室20内的状态。此时,液体喷射装置11在基于压力室20的振动波形推测为在压力室20及喷嘴19中气泡的容积变大或第一液体L1的增粘正在进行时,作为压力室20内的状态未改善而执行第二排出动作。
与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经由排出流路80排出到返回流路28的第一排出动作相比,第二排出动作由于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从喷嘴19排出到外部而对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效果高。由此,通过在第一排出动作中压力室20内的状态未改善时执行第二排出动作,能够适当地维护液体喷射部12。液体喷射装置11例如也可以基于存在于压力室20及喷嘴19的气泡的容积小于设定值而不执行第一排出处理,而在尽管经过了预计气泡消失的时间却压力室20内的状态未改善时执行第二排出动作。
液体喷射装置11在基于检测部171的检测结果而推测为由存在于压力室20及喷嘴19的气泡引起压力室20内的状态为异常的压力室20的数量为设定数以上时,作为在执行第一排出动作之前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动作可以执行第三排出动作,该第三排出动作将共用液室17内的第一液体L1经由与共用液室17连接的排出流路80向返回流路28排出。第三排出动作是将共用液室17内的第一液体L1经由第二排出流路82向返回流路28排出的动作。设定数存储于控制部160的存储器163。
在推测为由存在于压力室20及喷嘴19的气泡引起压力室20内的状态为异常的压力室20的数量为设定数以上时,可认为在与多个压力室20连通的共用液室17存在气泡。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在喷嘴面18中连续产生异常喷嘴,因此难以执行补充记录。因此,在推测为由存在于压力室20及喷嘴19的气泡引起压力室20内的状态为异常的压力室20的数量为设定数以上时,执行第三排出动作作为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动作。由此,能够排出共用液室17内的被认为存在气泡的第一液体L1。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液体喷射部12排出的第一液体L1中的气泡在循环路径30中循环时由脱气机构46除去。
液体喷射装置11在记录处理中从喷嘴19喷射液滴时,可以执行第四排出动作作为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动作,该第四排出动作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以小于第一排出动作的流量经由与压力室20连接的排出流路80向返回流路28排出。第四排出动作是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以小于第一排出动作的流量经由第一排出流路81向返回流路28排出的动作。
在记录处理中从喷嘴19喷射液滴时例如是指在记录介质113记录图像的定时。若为了抑制第一液体L1的增粘而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经由与压力室20连接的排出流路80向返回流路28排出,则通过第一液体L1的流动而使压力室20内的压力容易变得不稳定。若在记录处理中从喷嘴19喷射液滴时压力室20内的压力变得不稳定,则喷射液滴的喷嘴19的喷射精度降低。因此,在记录处理中从喷嘴19喷射液滴时,执行第四排出动作作为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动作。
与第一排出动作相比,第四排出动作中从压力室20向返回流路28流动的第一液体L1的流量小,因此压力室20内的压力不会大幅度变动。即,压力室20内的压力不易变得不稳定。通过执行第四排出动作,在记录处理中从喷嘴19喷射液滴时也能够抑制压力室20内的压力的变动并抑制第一液体L1的增粘。第四排出动作特别是在用于抑制在记录处理中未用于记录的喷嘴19内以及与该喷嘴19连通的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的增粘方面有效。第一液体L1的流量是指每单位时间流动的第一液体L1的容积。
在图5中,将在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未流动时形成的正常的弯液面的位置设为弯液面E,将在执行第四排出动作时形成的弯液面的位置设为弯液面F,将执行第一排出动作时形成的弯液面的位置设为弯液面G加以示出。当执行第一排出动作或第四排出动作时,喷嘴19内的气液界面的弯液面向压力室20侧移动。因此,弯液面E在喷嘴19内位于比弯液面F及弯液面G靠近喷嘴面18的位置。
与第一排出动作相比,第四排出动作中流动的第一液体L1的流量小,因此喷嘴19内的弯液面的移动量小。因此,弯液面F在喷嘴19内位于弯液面E与弯液面G之间。
液体喷射装置11在未执行记录处理时由液体接收部131对液体喷射部进行12封盖的状态下,可以执行第五排出动作作为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动作,该第五排出动作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以比第一排出动作大的流量经由与压力室20连接的排出流路80向返回流路28排出。第五排出动作是在未执行记录处理时由液体接收部131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的状态下,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以比第一排出动作大的流量经由第一排出流路81向返回流路28排出的动作。
若通过从排出流路80侧进行吸引而使从压力室20向返回流路28流动的第一液体L1的流量变大,则有可能从喷嘴19吸入外部空气。相对于此,在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经由与压力室20连接的排出流路80向返回流路28排出时,若由液体接收部131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则降低外部空气通过喷嘴19进入到压力室20的可能性。
若通过从液体供给流路27侧进行加压而使从压力室20向返回流路28流动的第一液体L1的流量变大,则第一液体L1有可能从喷嘴19流出。相对于此,在将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经由与压力室20连接的排出流路80向返回流路28排出时,若由液体接收部131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则降低第一液体L1从喷嘴19流出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理由,在由液体接收部131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的状态下,能够增大经由与压力室20连接的排出流路80从压力室20内向返回流路28排出的第一液体L1的流量。从压力室20内向返回流路28排出的第一液体L1的流量越大,对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效果越大。通过在封盖的状态下执行第五排出动作,能够更有效地维护液体喷射部12。在液体接收部131具有大气开放阀的情况下,在关闭大气开放阀的状态下执行第五排出动作。
接着,作为液体喷射装置11的维护方法,对用于执行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动作的维护处理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液体喷射部12执行记录处理的期间重复执行维护处理。
如图11所示,执行维护处理的控制部160在步骤S21中通过检测部171来检测压力室20内的状态。控制部160在步骤S21中通过对全部的喷嘴19执行喷嘴检查,而检测出所有的压力室20内的状态。在步骤S21中,检测部171所检测出的压力室20的振动波形可以是为了喷射液滴而驱动的致动器24的振动波形,也可以是以未达到喷射液滴的程度驱动的致动器24的振动波形。
在步骤S22中,控制部160判定是滑架124的返回时或是记录介质113的页间。换言之,控制部160在步骤S22中判定是否为从喷嘴19喷射液滴之时。在步骤S22中,控制部160在不是滑架124的返回时或不是记录介质113的页间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31。在步骤S22中,控制部160在是滑架124的返回时或是记录介质113的页间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23。
控制部160在步骤S23中判定是否具有异常喷嘴。在步骤S23中,控制部160基于在步骤S21中执行的喷嘴检查的结果来推测是否具有异常喷嘴。换言之,控制部160在步骤S23中推测压力室20内的状态是否为异常。控制部160在步骤S23中判定为具有异常喷嘴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24。控制部160在步骤S23中判定为没有异常喷嘴的情况下,结束维护处理。控制部160在结束维护处理时液体喷射部12处于记录处理中的情况下,再次开始维护处理。
控制部160在步骤S24中判定是否具有由气泡引起的异常喷嘴。在步骤S24中,控制部160基于在步骤S21中检测到的压力室20的振动波形,来推测产生异常喷嘴的主要原因是否为气泡。换言之,控制部160在步骤S24中推测压力室20内的状态成为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否为气泡。控制部160在步骤S24中判定为产生异常喷嘴的主要原因是气泡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25。控制部160在步骤S24中判定为产生异常喷嘴的主要原因不是气泡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41。
控制部160在步骤S25中判定由气泡引起的异常喷嘴的数量是否为设定数以上。在步骤S25中,控制部160基于在步骤S21中检测到的压力室20的振动波形,来推测由气泡引起的异常喷嘴的数量是否为设定数以上。换言之,控制部160在步骤S25中推测由气泡引起且其状态为异常的压力室20的数量是否为设定数以上。控制部160在步骤S25中判定为由气泡引起的异常喷嘴的数量为设定数以上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26。控制部160在步骤S25中判定为由气泡引起的异常喷嘴的数量小于设定数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51。
控制部160在步骤S26中执行第三排出动作。在步骤S26中,由气泡导致的异常喷嘴的数量为设定数以上,因此可认为在共用液室17存在气泡。因此,通过执行第三排出动作,而从共用液室17排出气泡。在步骤S26中,控制部160在规定时间内执行第三排出动作。
控制部160在步骤S27中执行第一排出动作。在经过步骤S26的处理而到达步骤S27的处理的情况下,可认为在压力室20存在气泡。因此,控制部160在结束步骤S26的处理之后,在步骤S27中执行第一排出动作,由此从压力室20排出气泡。在步骤S27中,控制部160在规定时间内执行第一排出动作。
控制部160在步骤S28中检测压力室20内的状态。在步骤S28中,控制部160执行与步骤S21相同的处理。
控制部160在步骤S29中判定通过维护动作是否改善了压力室20内的状态。即,在步骤S29中,控制部160通过比较以隔开时间间隔方式在步骤S21和步骤S28中检测出的压力室20的振动波形,来推测压力室20内的状态是否得以改善。在步骤S29中,控制部160在判定为压力室20内的状态已改善的情况下,结束维护处理。在步骤S29中,控制部160在判定为压力室20内的状态未改善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61。
控制部160在步骤S61中执行第二排出动作。在步骤S61中,由于尽管在步骤S27中执行了第一排出动作却未改善压力室20内的状态,因此执行与第一排出动作相比维护效果高的排出动作。因此,在步骤S61中,控制部160通过执行维护效果高的第二排出动作来改善压力室20内的状态。控制部160在执行第二排出动作之后,结束维护处理。
控制部160在步骤S22中当不为滑架124的返回时或不为记录介质113的页间时,在步骤S31中执行第四排出动作。在步骤S31中,由于为正在将图像记录于记录介质113的过程中,因此不希望使压力室20内的压力发生大幅度变动。因此,在步骤S31中,控制部160执行与第一排出动作相比第一液体L1的流量小的第四排出动作。在步骤S31中,控制部160在规定时间内执行第四排出动作之后,结束维护处理。
控制部160在步骤S24中判定为产生异常喷嘴的主要原因不是气泡的情况下,在步骤S41中判定是否具有由第一液体L1的增粘引起的异常喷嘴。在步骤S41中,控制部160基于在步骤S21中检测到的压力室20的振动波形,来推测产生异常喷嘴的主要原因是否为第一液体L1的增粘。换言之,控制部160在步骤S41中推测压力室20内的状态成为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否为第一液体L1的增粘。控制部160在步骤S41中判定为产生异常喷嘴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液体L1的增粘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27。控制部160在步骤S41中推测为产生异常喷嘴的主要原因不是第一液体L1的增粘的情况下,结束维护处理。
在经过步骤S41的处理而到达步骤S27的处理的情况下,可认为压力室20内的第一液体L1发生增粘。因此,控制部160在结束步骤S41的处理之后,通过在步骤S27中执行第一排出动作而从压力室20排出增粘的第一液体L1。
控制部160在步骤S25中判定为由气泡引起的异常喷嘴的数量小于设定数的情况下,在步骤S51中判定存在于压力室20及与该压力室20连通的喷嘴19的气泡的容积是否为设定值以上。控制部160在步骤S51中判定为存在于压力室20及与该压力室20连通的喷嘴19的气泡的容积为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27。
在经过步骤S51而到达步骤S27的情况下,可认为在压力室20存在气泡。因此,控制部160在结束步骤S51的处理之后,通过在步骤S27中执行第一排出动作而从压力室20排出气泡。在步骤S27中,控制部160在规定时间内执行第一排出动作。
控制部160在步骤S51中判定为存在于压力室20及与压力室20连通的喷嘴19的气泡的容积小于设定值的情况下,结束维护处理。在步骤S51中,在存在于压力室20及与该压力室20连通的喷嘴19的气泡的容积小于设定值的情况下,预计随着时间的经过气泡会消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60不执行第一排出动作。在结束步骤S51的处理之后还继续进行记录处理的情况下,控制部160可以执行上述补充记录。控制部160也可以在结束步骤S51的处理之后,在预计气泡消失的时间进行待机。
接着,对液体喷射部12的清洁动作进行说明。
液体喷射装置11构成为执行强制性使第一液体L1从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19排出的清洁动作。与排出动作相比,清洁动作是对液体喷射部12的维护效果大的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60通过由加压机构31对液体喷射部12内进行加压,以使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大于液体喷射部12的外部的压力,由此执行将第一液体L1从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19排出的清洁动作。即,控制部160通过由加压机构31对液体喷射部12内进行加压来执行加压清洁作为清洁动作。液体喷射装置11也可以构成为将通过在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的状态下对液体接收部131内进行吸引,从而强制性地使第一液体L1从喷嘴19排出的吸引清洁作为清洁动作进行执行。例如,吸引清洁可以在排出部313将上游废液流路321和下游废液流路322连接的状态下驱动废液泵324来进行。在排出部313进行吸引清洁的情况下,排出部313可以具备能够封闭收集流路326的阀,在由阀封闭收集流路326的状态下吸引积留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及从喷嘴19排出的第一液体L1。
控制部160在执行加压清洁作为清洁动作时,通过由按压机构48按压隔膜56而使开闭阀59开阀。控制部160在开闭阀59开阀的状态下,由驱动加压机构31将第一液体L1供给到压力调节机构35及液体喷射部12。由此,控制部160通过加压机构31对液体喷射部12内进行加压。由此,执行清洁动作。
控制部160在使开闭阀59开阀时,通过驱动加压泵74向膨胀收缩部67供给加压后的流体。通过供给流体而使膨胀收缩部67膨胀,其结果是隔膜56向使液体流出部51的容积减少的方向位移。由此,开闭阀59成为开阀状态。控制部160在使开闭阀59闭阀时,通过控制压力调节部69将供给到膨胀收缩部67的流体释放到外部。由此,控制部160基于按压机构48的驱动来使开闭阀59开闭。
执行清洁动作后的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容易高于执行记录处理时的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详细地说,执行记录处理时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成为负压,与此相对,在执行清洁动作之后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容易成为高于大气压的正压。因此,在执行清洁动作后执行记录处理的情况下,从喷嘴19喷射液滴有可能不稳定。例如,有可能从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19喷射的液滴的大小没有成为所希望的大小或在应喷射液滴的定时未喷射液滴。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60在执行了清洁动作的情况下,在执行停止清洁动作的清洁停止动作之后执行压力降低动作。压力降低动作是指降低压力调节机构35的下游侧的液体供给流路27内的压力和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的动作。
控制部160在通过执行压力降低动作使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降低的状态下,执行擦拭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面18的完工擦拭动作。由此,在执行记录处理之前,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成为适当的压力。其结果是在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19内形成适合于液滴的喷射的弯液面。在压力降低动作中,降低液体喷射部12的压力以使弯液面位于喷嘴19内。
在长时间执行清洁动作的情况下,有时相对于通过加压机构31向液体喷射部12供给的第一液体L1的供给量,从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19排出的第一液体L1的消耗量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在液体供给流路27中流动的第一液体L1的流速逐渐降低。若在液体供给流路27中流动的第一液体L1的流速降低,则有可能无法有效地排出存在于液体喷射部12及液体供给流路27的气泡等异物。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60以短周期重复执行清洁动作和停止清洁动作的清洁停止动作。由此,抑制在液体供给流路27中流动的第一液体L1的流速逐渐降低。抑制排出存在于液体供给流路27的气泡等异物的作用变弱。
接着,参照图12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60所执行的清洁处理的一个例子。清洁处理是包括清洁动作的处理。清洁处理可以在每个预先设定的控制周期执行,也可以仅在预想在喷嘴19中发生液滴的喷射不良的情况下执行。清洁处理也可以通过液体喷射装置11的用户或操作员的操作来执行。
如图12所示,执行清洁处理的控制部160在步骤S11中将作为计数用的变量的计数值Cnt复位。即,控制部160在步骤S11中将计数值Cnt设为“0”。
控制部160在步骤S12中执行清洁动作。控制部160在步骤S12中通过控制按压机构48的驱动,使隔膜56向液体流出部51的容积减少的方向位移。由此,控制部160使开闭阀59成为开阀状态。当开闭阀59成为开阀状态时,加压后的第一液体L1在液体流出部51、液体供给流路27、共用液室17、压力室20及喷嘴19的内部流动。其结果是从喷嘴19排出第一液体L1。在步骤S12中,控制部160在规定时间内执行清洁动作。
控制部160在步骤S13中为了停止清洁动作而执行清洁停止动作。控制部160在步骤S13中通过控制按压机构48的驱动,而使隔膜56向液体流出部51的容积增大的方向位移。由此,控制部160使开闭阀59成为闭阀状态。当开闭阀59成为闭阀状态时,向压力调节机构35的下游侧供给加压后的第一液体L1。其结果是清洁动作停止。从开始清洁动作到开始清洁停止动作的期间例如为0.1秒~1.0秒左右的期间即可。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160将计数值Cnt加“1”。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160判定计数值Cnt是否为判定次数CntTh以上。判定次数CntTh是确定重复执行几次清洁动作及清洁停止动作的判定值。因此,判定次数CntTh基于液体喷射装置11的规格或用户的设定等来确定即可。在液体喷射部12的所有的喷嘴19中执行喷嘴检查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产生液滴的喷射不良的异常喷嘴的数量来确定判定次数CntTh。
控制部160在步骤S15中计数值Cnt小于判定次数CntTh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2。控制部160在步骤S15中计数值Cnt为判定次数CntTh以上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160执行压力降低动作。本实施方式的压力降低动作是通过擦拭机构140擦拭喷嘴面18的擦拭动作。下面,将该擦拭动作也称为前擦拭动作。通过前擦拭动作,擦拭部149与位于喷嘴19的外侧或喷嘴19的开口附近的气液界面接触,从而使加压状态的第一液体L1从喷嘴19漏出。由此,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降低。
有时在清洁处理中刚执行最后执行的清洁停止动作之后,由于这之前所执行的清洁动作而会继续从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19的漏出第一液体L1。因此,前擦拭动作优选在清洁动作的第一液体L1的漏出停止后执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降低动作从计数值Cnt为判定次数CntTh以上时执行这点来看,是在最后执行的清洁停止动作后执行的动作。
控制部160在步骤S17中执行完工擦拭动作。完工擦拭动作是指通过擦拭机构140擦拭喷嘴面18的擦拭动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60在步骤S16及步骤S17这双方中执行擦拭动作。通过完工擦拭动作来除去附着于喷嘴面18的第一液体L1、异物,并且在喷嘴19内形成适合于喷射液滴的弯液面。控制部160在结束步骤S17的处理之后,暂时结束清洁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清洁处理是包括清洁动作、清洁停止动作、作为压力降低动作的前擦拭动作及完工擦拭动作的处理。本实施方式的清洁处理是用于恢复液体喷射部12的液滴喷射性能的动作。清洁处理例如也可以在执行排出动作维护处理中无法预计恢复液体喷射部12的液滴喷射性能的情况下执行。清洁处理例如也可以在压力室20内的状态没有连续改善的情况下执行。
接着,说明液体喷射装置11执行清洁处理时的作用。当液体喷射装置11执行记录处理时,设置于液体喷射部12的多个喷嘴19中的一部分的喷嘴19有时会成为产生液滴的喷射不良的异常喷嘴。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为了恢复异常喷嘴中的液滴的喷射不良而执行清洁处理。
如图13所示,在执行清洁处理的情况下,驱动图6所示的加压泵74向膨胀收缩部67供给加压后的流体。于是,供给有流体的膨胀收缩部67膨胀并推压隔膜56中的受压部61所接触的区域,由此使开闭阀59成为开阀状态。
按压机构48对抗上游侧按压部件62及下游侧按压部件63的按压力而使受压部61移动,从而使开闭阀59成为开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压力调节部69与多个压力调节装置47的膨胀收缩部67连接,因此使所有的压力调节装置47的开闭阀59成为开阀状态。
使开闭阀59成为开阀状态时,隔膜56向减小液体流出部51的容积的方向变形。因此,容纳于液体流出部51的第一液体L1被推出到液体喷射部12一侧。即,隔膜56推压液体流出部51的压力传递到液体喷射部12,从而弯液面被破坏而使第一液体L1从喷嘴19溢出。按压机构48按压隔膜56,以使液体流出部51内的压力比破坏至少一个弯液面的压力高。按压机构48例如按压隔膜56,以使喷嘴19的气液界面中的第一液体L1侧的压力比气体侧的压力高3kPa。
按压机构48按压隔膜56,从而与液体流入部50内的压力无关而使开闭阀59成为开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按压机构48以比在加压机构31对第一液体L1进行加压的压力加上所述规定值的压力施加于隔膜56时产生的按压力大的按压力来按压隔膜56。
在开闭阀59为开阀状态的状态下,通过定期驱动减压部43,使由加压机构31加压的第一液体L1供给到液体喷射部12。即,若负压室42伴随减压部43的驱动而被减压,则挠性部件37向使泵室41的容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当挠性部件37向使泵室41的容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液体L1从液体供给源13流入到泵室41。当解除基于减压部43的减压时,挠性部件37受第一弹簧44的按压力而向使泵室41的容积减少的方向按压。即,泵室41内的第一液体L1经由挠性部件37被第一弹簧44的按压力加压。泵室41内的第一液体L1通过下游侧的单向阀40供给到液体供给流路27的下游侧。
按压机构48按压隔膜56的期间维持开闭阀59的开阀状态。因此,若在开闭阀59维持开阀状态的状态下加压机构31对第一液体L1进行加压,则该加压力经由液体流入部50、连通路径57、液体流出部51传递到液体喷射部12。由此,执行作为从喷嘴19排出第一液体L1的清洁动作的加压清洁。在执行清洁动作的情况下,可以使滑架124移动以使液体喷射部12与液体接收部131相对,使液体接收部131接收从喷嘴19排出的第一液体L1。
在执行清洁动作之后,执行停止清洁动作的清洁停止动作。在清洁停止动作中,通过解除按压机构48对隔膜56的按压,使开闭阀59成为闭阀状态。由此,切断压力调节机构35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因此不从液体供给源13向液体喷射部12供给加压后的第一液体L1。
在本实施方式中,短周期地重复执行清洁动作和清洁停止动作。由此,在清洁动作中,抑制在液体供给流路27及液体喷射部12内流动的第一液体L1的流速降低,并容易从液体供给流路27及液体喷射部12内除去气泡等异物。
在刚执行清洁停止动作之后,配置在压力调节机构35的下游侧的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变高。即,在刚执行清洁停止动作之后,液体喷射部12内成为不适合于记录处理的状态。因此,在执行清洁停止动作之后,为了使液体喷射部12的压力降低,作为压力降低动作而执行前擦拭动作。
在刚执行清洁停止动作之后,会继续从喷嘴19滴下第一液体L1。即,在刚执行清洁停止动作之后,会继续从喷嘴19排出第一液体L1的状态。从喷嘴19的第一液体L1的排出持续到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降低直到在喷嘴19形成弯液面为止。此时,形成于喷嘴19内或喷嘴19的开口附近的弯液面不是在执行记录处理时喷嘴19内所形成的朝向喷嘴19内部为凸状的弯液面,而是从喷嘴开口或喷嘴19的开口附近朝向喷嘴19外部为凸状的弯液面。
如图14所示,在前擦拭动作中,移动滑架124以使液体喷射部12与擦拭机构140相对,并由擦拭机构140擦拭液体喷射部12。因此,通过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为正压,向喷嘴19的外侧鼓出的气液界面与布擦拭件148的擦拭部149接触,由此第一液体L1从液体喷射部12漏出。
前擦拭动作的目的在于通过使第一液体L1从喷嘴19漏出,从而降低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因此,如图14所示,在前擦拭动作中,可以在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面18与擦拭部149不接触而从喷嘴19鼓出的气液界面与擦拭部149接触的状态下执行擦拭动作。在前擦拭动作中,也可以在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面18与擦拭部149接触的状态下执行擦拭动作。
在执行清洁处理时,从液体喷射部12及液体供给流路27未完全排尽气泡,有时气泡残留于液体喷射部12及液体供给流路27。在清洁动作中,第一液体L1的压力变高,因此第一液体L1中的气泡的体积变小。在清洁停止动作后,第一液体L1的压力变低,因此第一液体L1中的气泡的体积变大。因此,在清洁动作及清洁停止动作中,气泡的容积发生变化。由于气泡的容积发生变化,有时会成为在喷嘴19形成有弯液面时的液体喷射部12及液体供给流路27内的压力更高的状态。
若在液体喷射部12及液体供给流路27内的压力更高的状态下执行擦拭动作,则通过擦拭部149与从喷嘴开口以凸状鼓出的不稳定的弯液面接触来破坏弯液面,有可能成为第一液体L1在喷嘴面18扩张的状态。即,通过执行擦拭动作,有可能使形成在喷嘴19内的弯液面成为不稳定的状态。由此,液体喷射部12、压力调节装置47的下游侧的液体供给流路27内的压力稳定的状态是指液体喷射部12及液体供给流路27内的压力为在喷嘴19内形成有弯液面的程度的负压的状态。
当前擦拭动作完成时,液体喷射部12及压力调节装置47的下游侧的液体供给流路27内的压力为稳定的状态。此后,执行完工擦拭动作。
如图15所示,在完工擦拭动作中,在使布擦拭件148的擦拭部149与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面18接触的状态下执行擦拭。由此,除去附着于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面18的液体,在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19的内部形成正常的弯液面。
接着,作为液体喷射装置11的维护方法,对液体接收部131接收第一液体L1的接收处理进行说明。控制部160在需要调节积留于液体接收部131的液体L的液面Ls的位置的情况下执行接收处理。具体地说,控制部160在以维护为目的从液体喷射部12排出第一液体L1而执行冲洗、加压清洁时、在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时执行接收处理。
如图16所示,执行接收处理的控制部160在步骤S101中判断执行液体排出动作和封盖动作中的哪一个动作。控制部160在步骤S101中判断为执行液体排出动作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02。
控制部160在步骤S102中判定执行冲洗和加压清洁中的哪一个处理作为液体排出动作。控制部160在步骤S102中判定为执行冲洗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03。
控制部160在步骤S103中执行调节容纳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的位置的调节动作。在步骤S103的调节动作中,将积留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D1。第一间隔D1例如是1.5mm。
在步骤S103中的调节动作后,控制部160在步骤S104中执行液体排出动作。在液体排出动作中,从喷嘴19朝向积留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排出第一液体L1。具体地说,控制部160进行驱动致动器24而从喷嘴19排出第一液体L1的冲洗作为液体排出动作。
在步骤S105中,控制部160执行从储液部133排出储液部133内的液体L的废液排出动作。
控制部160在步骤S102中判定为执行加压清洁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06。
在步骤S106中,控制部160执行调节容纳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的位置的调节动作。在步骤S106的调节动作中,将积留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设为第二间隔D2。第二间隔D2例如是3mm。
在步骤S106中的调节动作后,控制部160在步骤S107中执行液体排出动作。在液体排出动作中,从喷嘴19向积留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排出第一液体L1。具体地说,控制部160进行驱动加压机构31而从喷嘴19排出加压后的第一液体L1的加压清洁作为液体排出动作。在液体排出动作中,加压机构31对第一液体L1进行加压,而从喷嘴19排出第一液体L1。
在步骤S108中,控制部160执行接触动作。在接触动作中,控制部160在连接液体流路329和上游废液流路321的状态下驱动供给泵330,将第二液体L2供给到储液部133来使液面Ls上升。即,控制部160通过液体排出动作,使从喷嘴面18鼓出的第一液体L1与储液部133内的液体L接触。在步骤S108中的接触动作后,控制部160在步骤S109中执行擦拭喷嘴面18的擦拭动作,并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05。
控制部160在步骤S101中判定为执行封盖动作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10。在步骤S110中,控制部160执行调节容纳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的位置的调节动作。在步骤S110的调节动作中,将积留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设为第三间隔D3。第三间隔D3例如是5mm。
在步骤S110中的调节动作后,控制部160在步骤S111中执行封盖动作并结束接收处理。在封盖动作中,使液体接收部131与液体喷射部12接触,并对包括喷嘴19的空间进行封盖。
接着,说明液体喷射装置11执行接收处理时的作用。
如图6所示,控制部160可以在液体排出动作中进行冲洗时和进行加压清洁时,使液面Ls的位置发生变化。液体喷射部12朝向隔开第一间隔D1的液面Ls喷射第一液体L1来进行冲洗。进行冲洗时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第一间隔D1小于进行加压清洁时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第二间隔D2。即,第二间隔D2大于第一间隔D1。
控制部160在连接液体流路329和上游废液流路321的状态下驱动供给泵330,将容纳于液体容纳部328的第二液体L2供给到液体接收部131并且使液体L从液体接收部131溢出,而将液面Ls维持在上限位置Pm。控制部160可以在作为液体排出动作而执行冲洗的期间驱动供给泵330。即,控制部160可以一边使容纳于液体接收部131的液体L流动,一边进行液体排出动作。
控制部160在使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为第二间隔D2的状态下进行加压清洁。当执行加压清洁时,鼓出的第一液体L1附着于喷嘴面18。从喷嘴面18鼓出的第一液体L1在喷嘴面18被保持为从喷嘴面18垂下。喷嘴面18能够保持图13所示的从鼓出的第一液体L1的下端到喷嘴面18的厚度D的第一液体L1。换言之,若第一液体L1的厚度大于厚度D,则从喷嘴面18滴下。
第一间隔D1小于厚度D,第二间隔D2大于厚度D。因此,以第二间隔D2执行加压清洁的期间从喷嘴面18鼓出的第一液体L1与容纳于液体接收部131的液体L不接触,液体接收部131接收从喷嘴面18滴下的第一液体L1。
在执行加压清洁之后,控制部160在将液体流路329和上游废液流路321连接的状态下,驱动供给泵330而将容纳于液体容纳部328的第二液体L2供给到液体接收部131。由此,液体接收部131的液面Ls上升,喷嘴面18与液面Ls的间隔变小。
位于上限位置Pm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第一间隔D1小于通过加压清洁而在喷嘴面18鼓出的第一液体L1的厚度D。因此,当第二液体L2供给到液体容纳部328而使液面Ls上升时,从喷嘴面18鼓出的第一液体L1与液体接收部131内的液体L接触。液体接收部131内的液体L通过与第一液体L1接触而被提升至喷嘴面18,而向喷嘴面18供给液体L。
如图14、图15所示,在擦拭动作中通过擦拭机构140擦拭附着于喷嘴面18的异物、供给到喷嘴面18的液体L。控制部160可以执行前擦拭动作和完工擦拭动作作为擦拭动作。
排出液体接收部131内的液体L的废液排出动作可以在每次进行冲洗、加压清洁时进行,也可以在每执行多次冲洗、加压清洁时进行。容纳于液体接收部131的液体L接收第一液体L1或第二液体L2蒸发,有时粘度上升而难以流动。废液排出动作在液体L能够流动的期间,在将上游废液流路321和下游废液流路322连接的状态下,驱动废液泵324而从液体接收部131排出液体L。也可以在排出液体接收部131的液体L之后,向液体接收部131供给第二液体L2。
如图17、图18所示,控制部160在使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为第三间隔D3的状态下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液体接收部131从图17所示的接收位置上升到图18所示的封盖位置而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第三间隔D3比从接收位置到封盖位置的移动距离长。因此,封盖后的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面18位于液面Ls上方,在喷嘴面18和液面Ls之间形成间隙。
接着,说明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压力调节装置47的方法。
首先,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2由吸收激光而发热的光吸收性树脂或由吸收光的色素着色的树脂形成。光吸收性树脂例如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隔膜56例如通过层叠聚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不同的材料而形成。隔膜56具有透过激光的透射性及挠性。
推压部件68由透过激光的透光性树脂形成。透光性树脂例如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隔膜56的透明度高于主体部52的透明度,且低于推压部件68的透明度。
如图4所示,首先作为夹持工序,由在插入孔70插进膨胀收缩部67的一部分的推压部件68和主体部52来夹持隔膜56。接着,经由推压部件68照射激光作为照射工序。由此,主体部52吸收透过推压部件68的激光而发热。通过此时产生的热量,主体部52、隔膜56、推压部件68被熔接。因此,推压部件68在制造压力调节装置47时也作为固定隔膜56的夹具发挥功能。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液体接收部131在储液部133积留有第二液体L2的状态下接收从喷嘴19排出的第一液体L1。从储液部133排出液体L的排出口137位于积留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的上限位置Pm下方。排出部313通过例如在液面Ls位于上限位置Pm的状态下排出液体L,从而能够将液面Ls的位置调节在上限位置Pm和排出口137之间。因此,通过配合液体喷射部12排出液体L的规格来调节液面Ls的位置,能够从液体喷射部12充分地排出液体L。液体接收部131具有唇部135并能够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即,液体接收部131通过在调节了液面Ls的位置的状态下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能够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保湿。因此,能够容易维持液体喷射部12的良好的喷射状态。
(2)由于排出口137设置在储液部133的底部136,因此排出部313能够将液面Ls的位置调节在上限位置Pm和底部136之间。由于供给部312经由连接于排出口137的废液流路320将第二液体L2供给到液体接收部131,因此能够使从排出口137及废液流路320排出的液体L不易残留于废液流路320。
(3)维持部134将超过上限位置Pm的液体L经由分区壁139而收集到液体收集部138。即,维持部134能够根据分区壁139的高度来设定上限位置Pm,能够容易将积留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维持为上限位置Pm。
(4)在调节动作中,调节积留于液体接收部131的液体L的液面Ls的位置。在液体排出动作中,从喷嘴19向液面Ls排出第一液体L1。因此,配合液体排出动作来调节液面Ls的位置,并向已调节位置的液面Ls排出第一液体L1,由此能够减少雾的产生及液体飞溅的产生等,能够减少污染周围的可能性。
(5)若进行驱动致动器24而从喷嘴19排出第一液体L1的冲洗,则有时产生雾。这方面上,能够通过调节动作将液面Ls调节为适合于冲洗的位置,能够朝向已调节位置的液面Ls进行冲洗,因此能够减少雾的产生。
(6)当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大时容易产生雾,因此优选减小间隔来进行冲洗。但是,若在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小的状态下进行加压清洁,则有可能通过从喷嘴19排出的第一液体L1而使液面Ls与喷嘴面18相连。这方面上,进行冲洗时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第一间隔D1小于进行加压清洁时的第二间隔D2,因此能够降低由于冲洗而产生雾。进行加压清洁时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第二间隔D2大于第一间隔D1,因此能够降低因从喷嘴19排出的第一液体L1而使液面Ls与喷嘴面18相连的可能性。因此,能够以适当的条件进行冲洗或加压清洁。
本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改变来进行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下面的变形例可以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来进行实施。
·在图12所示的流程图中,控制部160也可以在进行完工擦拭动作后进行冲洗。由此,能够易于在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19内形成正常的弯液面。
·作为图12所示的流程图的压力降低动作,控制部160也可以进行冲洗来代替前擦拭动作。由此,在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高的状态下,通过进行冲洗而能够通过从喷嘴19排出液体来降低液体喷射部12内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在进行完工擦拭动作之前所进行的擦拭前冲洗在喷嘴19内的气液界面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使致动器24的驱动在该擦拭前冲洗与在完工擦拭动作后进行的通常的冲洗时不同。其结果是,例如通过擦拭前冲洗所喷出的液滴的大小可以小于通常的冲洗所喷出的液滴的大小。此外,例如通过擦拭前冲洗所喷出的液滴的喷出速度也可以比通常的冲洗所喷出的液滴的喷出速度快。
·液体接收部131也可以不具备大气开放阀。
·在液体接收部131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的状态下,可以将使液体接收部131内与液体接收部131外的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设置于形成包含喷嘴19的空间的滑架124的壁,并在液体喷射部12具备大气开放阀。
·图19对冲洗机构130的第一变形例进行图示。排出口137在液体接收部131中可以形成在与底部136不同的位置。例如,排出口137可以形成于储液部133的侧壁。
如图19所示,排出部313可以具备:第一切换部323a,连接上游废液流路321的下游端;第二切换部323b,连接下游废液流路322的上游端;以及连接流路332,连接第一切换部323a和第二切换部323b。收集流路326的上游端可以在储液部133中与排出口137上方的位置连接。收集流路326的下游端可以与第二切换部323b连接。第一切换部323a连接上游废液流路321、液体流路329、连接流路332中的任意两个流路。第二切换部323b连接下游废液流路322、收集流路326、连接流路332中的任意两个流路。
如图19所示,控制部160在将上游废液流路321和液体流路329连接的状态下驱动供给泵330,而将液体容纳部328所容纳的第二液体L2供给到液体接收部131。供给部312从排出口137向储液部133供给第二液体L2。控制部160在向储液部133供给第二液体L2时、储液部133接收第一液体L1时,在将收集流路326和下游废液流路322连接的状态下驱动废液泵324。由此,从上限位置Pm溢出的液体L经由收集流路326和下游废液流路322被送到废液容纳部325,液面Ls的位置维持为上限位置Pm。
如图19所示,控制部160在将上游废液流路321和连接流路332连接并将连接流路332和下游废液流路322连接的状态下驱动废液泵324,而将储液部133所积留的液体L从排出口137排出。由此,液面Ls的位置从上限位置Pm起降低。即,在控制部160中,从排出口137供给第二液体L2并且从排出口137排出液体L,使液面Ls的位置在排出口137和上限位置Pm之间变化。
·图20对冲洗机构130的第二变形例进行图示。冲洗机构130可以具备覆盖液体接收部131的开口的能够开闭的盖334。例如,记录中的液体喷射部12位于与记录介质113相对的位置时,通过由盖334覆盖液体接收部131而能够降低液体接收部131内的液体L蒸发而增粘的可能性。分区壁139可以形成为筒状。液体收集部138可以形成为被储液部133包围。
·图21、图22对冲洗机构130的第三变形例进行图示。如图21所示,冲洗机构130可以具备使盖334移动的移动机构340。移动机构340具备:驱动源341;小齿轮342,与驱动源341连接;以及齿条343,与小齿轮342啮合。盖334安装于齿条343。当小齿轮342伴随驱动源341的驱动而旋转时,盖334与齿条343一起移动。盖334在使液体接收部131的开口露出的图21所示的开位置和覆盖液体接收部131的开口的图中没示出的闭位置之间移动。
在第三变形例中,液体接收部131具备第一储液部133a、第二储液部133b以及隔壁351,该隔壁351分隔第一储液部133a及第二储液部133b。冲洗机构130可以具备:第一上游废液流路321a,连接第一储液部133a和第一切换部323a;以及第二上游废液流路321b,连接第二储液部133b和第二切换部323b。第一上游废液流路321a的上游端与设置于第一储液部133a的第一排出口137a连接,下游端与第一切换部323a连接。第二上游废液流路321b的上游端与设置于第二储液部133b的第二排出口137b连接,下游端与第二切换部323b连接。
供给部312及排出部313可以单独调节第一储液部133a内的第一液面Lsa和第二储液部133b内的第二液面Lsb的位置。第一储液部133a具有维持部134。隔壁351的上端位于维持部134所维持的第一上限位置Pma上方。因此,隔壁351及第一储液部133a也作为将第二储液部133b内的液体L的第二液面Lsb维持为作为第二上限位置Pmb的隔壁351的上端位置的维持部发挥功能。
液体喷射装置11可以具备:擦拭件352,设置于第二储液部133b内;旋转机构353,使擦拭件352旋转;以及清洁器354,对擦拭件352进行清扫。擦拭件352具有擦拭喷嘴面18时与喷嘴面18接触的接触部355,并设置成能够擦拭配置有喷嘴19的喷嘴面18。旋转机构353可以设置成通过使擦拭件352旋转而能够移动到擦拭位置和待机位置,该擦拭位置是图22中由实线所示的接触部355位于作为上限位置的一个例子的第二上限位置Pmb上方的位置,该待机位置是图22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接触部355位于第二上限位置Pmb下方的待机位置。清洁器354设置成能够在第二上限位置Pmb下方的位置与旋转的擦拭件352接触。
在第三变形例中,能够擦拭喷嘴面18的擦拭件352设置于液体接收部131内。位于擦拭位置的擦拭件352的接触部355位于第二上限位置Pmb上方的位置。因此,擦拭件352能够在使接触部355位于第二液面Lsb上方的状态下擦拭喷嘴面18。位于待机位置的擦拭件352的接触部355位于第二上限位置Pmb下方的位置。即,擦拭件352能够使接触部355位于液体L之中,能够降低附着于接触部355的液体L蒸发而增粘的可能性。
·图23、图24对冲洗机构130的第四变形例进行图示。如图23所示,冲洗机构130可以具备擦拭电机361和传递机构362,该传递机构362传递擦拭电机361的动力。冲洗机构130可以具备:驱动带轮363,与传递机构362连接;从动带轮364,支承为旋转自如;以及环状带365,绕挂于驱动带轮363及从动带轮364。冲洗机构130可以具备能够擦拭喷嘴面18的多种擦拭件。本变形例的冲洗机构130具备设置于带365的第一擦拭件352a及第二擦拭件352b。
如图24所示,液体喷射头14可以具备构成形成有多个喷嘴19的喷嘴面18的喷嘴形成部件14a,在喷嘴形成部件14a中将疏液性高的疏液膜成膜于喷嘴19所开口的喷嘴开口面作为疏液处理。另外,这里所指的疏液性高是指由喷嘴开口面与第二液体L2的液滴所形成的接触角为90°以上。疏液膜例如可以包括以含烷基的聚有机硅氧烷为主材料的薄膜基底层和具有由含氟的长链高分子基团的金属醇盐构成的疏液膜层而构成。并且,喷嘴面18可以由施与疏液处理的喷嘴开口面和覆盖喷嘴开口面的一部分以使喷嘴19露出的盖部件14b构成。在这种情况下,盖部件14b例如可以由厚度0.1mm左右的薄板状的不锈钢部件构成。可以通过盖部件14b在喷嘴面18形成亲液性高的区域,通过接触动作将储液部133内的液体L提升到喷嘴面18。此时,储液部133可以容纳第二液体L2。此外,例如在喷嘴开口面开口的多个喷嘴19在输送方向Y上并列而形成喷嘴列的情况下,可以在盖部件14b设置露出孔14c以使喷嘴列露出。露出孔14c可以将扫描方向X的尺寸设为比作为液体L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的第一间隔D1大且比第二间隔D2小的尺寸。露出孔14c的扫描方向X的尺寸例如可以是2mm。
如图23所示,第一擦拭件352a的扫描方向X的尺寸可以为露出孔14c的尺寸以下。冲洗机构130可以具备与露出孔14c相同数量的第一擦拭件352a。多个第一擦拭件352a彼此隔开与多个露出孔14c彼此相同的间隔而在扫描方向X上并列设置。第二擦拭件352b的扫描方向X的尺寸可以为喷嘴面18的尺寸以上。冲洗机构130可以具备与液体喷射头14相同数量的第二擦拭件352b。多个第二擦拭件352b也可以设置成在输送方向Y上错开位置。
如图23、图24所示,当带365周向转动时,第一擦拭件352a及第二擦拭件352b向由中空箭头所示的擦拭方向移动而擦拭喷嘴面18。相比于第二擦拭件352b,第一擦拭件352a位于擦拭方向的前方的位置并比第二擦拭件352b先擦拭露出孔14c内的喷嘴开口面。第二擦拭件352b在第一擦拭件352a后继续擦拭盖部件14b。
如图24所示,第一擦拭件352a及第二擦拭件352b在位于作为从从动带轮364的上端到驱动带轮363的上端之间的擦拭位置时,与喷嘴面18接触的接触部355位于比上限位置Pm靠向上方的位置。第一擦拭件352a及第二擦拭件352b在位于作为从驱动带轮363的下端到从动带轮364的下端之间的待机位置时,接触部355位于比上限位置Pm靠向下方的位置。
控制部160在将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作为第三间隔D3、且使第一擦拭件352a及第二擦拭件352b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使液体接收部131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冲洗机构130可以具备在封盖的状态下能够擦拭喷嘴面18的第三擦拭件352c。
·图25对冲洗机构130的第五变形例进行图示。液体接收部131的底部136可以设为靠近排出口137的端部位于比远离排出口137的端部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斜面。
如图25所示,冲洗机构130可以一体地具备擦拭机构140所具有的构成。擦拭部149、储液部133、擦拭件352可以在由中空箭头所示的擦拭方向上并列设置。擦拭部149及擦拭件352可以通过框体141向擦拭方向或与擦拭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来擦拭喷嘴面18。由此,在执行加压清洁之后,不使液体喷射部12移动也能够执行擦拭动作。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液体喷射部12的移动中作用于液体喷射部12的振动而使加压状态的第一液体L1从液体喷射部12的喷嘴19漏出的这一情况。
控制部160也可以不执行在加压清洁后进行的前擦拭动作。控制部160可以在执行加压清洁并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通过擦拭件352擦拭喷嘴面18而在喷嘴19形成弯液面。此时,由于液体喷射头14内的压力,弯液面容易向喷嘴19的外侧凸出。控制部160可以在使储液部133的液面Ls位于上限位置Pm的状态下进行冲洗。由此,液体喷射头14内的压力成为负压,在喷嘴19形成凸向内侧的弯液面。此后,控制部160可以执行通过布擦拭件148的擦拭部149来擦拭喷嘴面18的完工擦拭动作。
如图25所示,冲洗机构130可以具备流体喷射机构367。流体喷射机构367可以喷射空气、第二液体L2、空气与第二液体L2的混合流体中的至少一种。例如,流体喷射机构367可以对进行加压清洁后的喷嘴面18喷射空气,使附着于喷嘴面18的液体偏向一侧。流体喷射机构367可以在布擦拭件148擦拭喷嘴面18之前,对喷嘴面18喷射第二液体L2或混合流体。流体喷射机构367可以对擦拭件352喷射第二液体L2来清洗擦拭件352。供给部312可以经由流体喷射机构367向储液部133供给第二液体L2。
·液体喷射装置11可以是具备一并擦拭多个液体喷射头14的一个擦拭件352的构成。
·可以使液体喷射部12和液体接收部131在铅直方向Z上相对移动,来改变喷嘴面18与液面Ls的间隔。
·液体接收部131在对液体喷射部12进行封盖时,液面Ls也可以位于喷嘴面18上方。液体喷射部12和液体接收部131可以相对移动,以使喷嘴面18位于上限位置Pm下方。液体喷射部12通过使喷嘴面18位于液体L中从而得以清洗。供给部312和排出部313可以在通过液体L清洗喷嘴面18之前预先排出液体接收部131内的液体L,重新将第二液体L2供给到液体接收部131而对喷嘴面18进行清洗。控制部160可以通过喷嘴19的状态来改变封盖时的加压状态。例如,在能够从喷嘴19正常喷射第一液体L1的状态时,控制部160可以对液体喷射头14内的第一液体L1进行加压。控制部160可以在第一液体L1以凸状鼓出至喷嘴19的外部的状态下,使液体喷射部12被封盖。由此,即使喷嘴面18位于液体L中,也能够使液体L不易渗入喷嘴19内。例如,在喷嘴19内的第一液体L1发生增粘的情况下,控制部160可以不对液体喷射头14内的第一液体L1进行加压,保持减压的状态使液体喷射部12被封盖。液体喷射头14也可以在喷嘴19的内部形成有弯液面的状态下被封盖。由此,当喷嘴面18位于液体L时,液体L渗入喷嘴19内而能够对喷嘴19内进行清洗。
·按压机构48也可以不具备膨胀收缩部67,通过调节空气室72的压力来按压隔膜56。例如,按压机构48可以通过提高空气室72的压力,来使隔膜56向液体流出部51的容积变小的方向位移。按压机构48可以通过降低空气室72的压力,来使隔膜56向液体流出部51的容积变大的方向位移。
·冲洗可以在停止向液体接收部131供给第二液体L2的状态下进行。即,冲洗可以在使容纳于液体接收部131的液体L的流动停止的状态下执行。
·位于上限位置Pm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可以大于从喷嘴面18鼓出的第一液体L1的厚度D。积留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也可以不与从喷嘴面18鼓出的第一液体L1接触。
·在冲洗和加压清洁中,也可以不改变液面Ls的位置。例如,液体喷射部12可以在使喷嘴面18与液面Ls为第二间隔D2的状态下进行冲洗。
·在加压清洁和封盖、或冲洗和封盖中,也可以不改变液面Ls的位置。例如,液体喷射部12可以在使喷嘴面18与液面Ls成为第一间隔D1的状态下被封盖,也可以在成为第二间隔D2的状态下被封盖。
·控制部160也可以执行了在步骤S107中作为液体排出动作的加压清洁之后,不执行步骤S108的接触动作而在步骤S109中执行擦拭动作。
·控制部160也可以以维护液体喷射部12为目的,在步骤S106的调节动作中,在将积留于储液部133的液体L的液面Ls与喷嘴面18的间隔调节为从喷嘴面18鼓出的第一液体L1与储液部133内的液体L接触的间隔之后,在步骤S107中执行液体排出动作。从喷嘴面18鼓出的第一液体L1与储液部133内的液体L接触的间隔例如是第一间隔D1。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执行步骤S108的接触动作而在步骤S109中执行擦拭动作。
·第一间隔D1也可以大于喷嘴面18与上限位置Pm的间隔。进行冲洗时的液面Ls的位置可以设为进行加压清洁时的液面Ls的位置与上限位置Pm之间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60可以在液面Ls位于上限位置Pm的状态下,将液体接收部131内的液体L从排出口137排出,而将液面Ls的位置调节为第一间隔D1。
·液体接收部131也可以构成为接收通过冲洗从喷嘴19排出的第一液体L1和通过加压清洁从喷嘴19排出的第一液体L1中的任一方。在液体接收部131接收通过冲洗排出的第一液体L1的情况下,液体喷射装置11可以构成为不具备加压机构31。液体喷射装置11例如可以根据水位差从液体供给源13向液体喷射部12供给第一液体L1。
·液体流路329的下游端也可以与液体接收部131直接连接。液体流路329可以连接液体接收部131和液体容纳部328。供给部312可以不经由废液流路320向液体接收部131供给第二液体L2。供给部312可以从液体接收部131的开口供给第二液体L2。液体流路329的下游端可以与液体喷射部12连接。供给部312可以经由喷嘴19将第二液体L2供给到液体接收部131。第二液体L2可以由用户供给到储液部133。
·液体喷射部12所喷射的第一液体L1不限于墨,例如也可以是将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于液体而成的液状体等。例如,液体喷射部12也可以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有用于液晶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或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
下面,记载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把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
(A)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部,能够从喷嘴喷射第一液体;液体接收部,能够在积留有第二液体的状态下,接收以该液体喷射部的维护为目的而从所述喷嘴排出的所述第一液体;以及排出部,能够排出积留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液体,所述液体接收部具有:储液部,积留所述第二液体;排出口,从所述储液部排出所述液体;维持部,将积留于所述储液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维持在比所述排出口靠向上方的上限位置;以及唇部,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射部接触,所述液体接收部能够使所述唇部与所述液体喷射部接触而对包括所述喷嘴的空间进行封盖。
根据该构成,液体接收部在储液部积留有第二液体的状态下接收从喷嘴排出的第一液体。从储液部排出液体的排出口位于积留于储液部的液体的液面的上限位置下方的位置。排出部例如在液面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下排出液体,从而能够将液面的位置调节在上限位置和排出口之间。因此,通过配合液体喷射部排出液体的规格来调节液面的位置,能够从液体喷射部充分地排出液体。液体接收部具有唇部,并能够对液体喷射部进行封盖。即,液体接收部在调节了液面的位置的状态下对液体喷射部进行封盖,从而能够对液体喷射部进行保湿。因此,容易维持液体喷射部的良好的喷射状态。
(B)在液体喷射装置中,可以是所述排出部具有连接于所述储液部的底部所设置的所述排出口的废液流路,液体喷射装置还具备经由所述废液流路向所述储液部供给所述第二液体的供给部。
根据该构成,由于排出口设置于储液部的底部,因此排出部能够将液面的位置调节在上限位置和底部之间。供给部经由与排出口连接的废液流路将第二液体供给到液体接收部,因此能够使从排出口及废液流路排出的液体不易残留于废液流路。
(C)在液体喷射装置中,可以是所述维持部具备:液体收集部,收集超过所述上限位置的所述液体;以及分区壁,划分该液体收集部和所述储液部,超过所述上限位置的所述液体经由所述分区壁而被收集至所述液体收集部。
根据该构成,维持部将超过上限位置的液体经由分区壁收集至液体收集部。即,维持部能够根据分区壁的高度来设定上限位置,能够容易将积留于储液部的液体的液面维持在上限位置。
(D)可以是,液体喷射装置具备能够擦拭配置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的擦拭件,所述擦拭件设置为在所述储液部内能够移动到擦拭位置和待机位置,所述擦拭位置是使在擦拭所述喷嘴面时与该喷嘴面接触的接触部位于所述上限位置上方的位置,所述待机位置是使该接触部位于该上限位置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能够擦拭喷嘴面的擦拭件设置在液体接收部内。位于擦拭位置的擦拭件的接触部位于上限位置上方。因此,擦拭件能够在使接触部位于液面上方的状态下擦拭喷嘴面。位于待机位置的擦拭件的接触部位于上限位置下方。即,擦拭件能够使接触部位于液体中,能够降低附着于接触部的液体蒸发而增粘的可能性。
(E)在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中,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部,能够从喷嘴喷射第一液体;以及液体接收部,能够在积留有第二液体的状态下,接收以维护该液体喷射部为目的而从所述喷嘴排出的所述第一液体,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执行如下动作:调节动作,调节积留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液体的液面的位置;液体排出动作,从所述喷嘴朝向所述液体接收部排出所述第一液体;以及封盖动作,使所述液体接收部与所述液体喷射部接触而对包含所述喷嘴的空间进行封盖。根据该方法,能够起到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同样的效果。
(F)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也可以在所述液体排出动作中,从所述喷嘴朝向积留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所述液面排出所述第一液体。
根据该方法,在调节动作中,调节积留于液体接收部的液体的液面的位置。在液体排出动作中,从喷嘴向液面排出第一液体。因此,配合液体排出动作来调节液面的位置,向调节了位置的液面排出第一液体,由此能够降低雾的产生及液体飞溅的产生等,能够降低污染周围的可能性。
(G)在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喷射部通过致动器的驱动,而从所述喷嘴喷射与该喷嘴连通的压力室内的所述第一液体,进行驱动所述致动器从所述喷嘴排出所述第一液体的冲洗作为所述液体排出动作。
若进行驱动致动器而从喷嘴排出第一液体的冲洗,则有时产生雾。这方面,根据该方法,能够通过调节动作将液面调节为适合于冲洗的位置,能够向调节了位置的液面进行冲洗,因此能够降低雾的产生。
(H)在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喷射装置还具备加压机构,所述加压机构能够将所述第一液体加压并供给到所述液体喷射部,进行驱动所述加压机构而从所述喷嘴排出加压后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加压清洁作为所述液体排出动作,在所述液体排出动作中,将进行所述冲洗时的所述液体接收部所积留的所述液体的所述液面与所述液体喷射部的配置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并将进行所述加压清洁时的所述间隔设为第二间隔时,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
若液面与喷嘴面的间隔大则容易产生雾,因此优选减小间隔进行冲洗。但是,若在液面与喷嘴面的间隔小的状态下进行加压清洁,则由于从喷嘴排出的第一液体,有可能使液面与喷嘴面相连。这方面上,根据该方法,进行冲洗时的液面与喷嘴面的第一间隔小于进行加压清洁时的第二间隔,因此能够降低基于冲洗的雾的产生。进行加压清洁时的液面与喷嘴面的第二间隔大于第一间隔,因此能够降低由于从喷嘴排出的第一液体而使液面与喷嘴面相连的可能性。因此,能够以适当的条件执行冲洗、加压清洁。
(I)在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液体接收部内并能够擦拭配置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的擦拭件,使所述擦拭件移动到擦拭位置和待机位置,所述擦拭位置是使擦拭件的接触部与所述喷嘴面接触而擦拭该喷嘴面的位置,所述待机位置是使该接触部浸渍于所述液体接收部所积留的所述液体的位置。根据该方法,能够起到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同样的效果。

Claims (9)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部,能够从喷嘴喷射第一液体;
液体接收部,能够在积留有第二液体的状态下,接收以维护该液体喷射部为目的而从所述喷嘴排出的所述第一液体;以及
排出部,能够排出积留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液体,
所述液体接收部具有:
储液部,积留所述第二液体;
排出口,从所述储液部排出所述液体;
维持部,将积留于所述储液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维持在所述排出口上方的上限位置;以及
唇部,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射部接触,
所述液体接收部能够使所述唇部与所述液体喷射部接触而对包含所述喷嘴的空间进行封盖,
将积留于所述储液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位置设置于积留于所述储液部的所述液体与所述喷嘴不接触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部具有连接于所述储液部的底部所设置的所述排出口的废液流路,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还具备经由所述废液流路向所述储液部供给所述第二液体的供给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维持部具备:液体收集部,收集超过所述上限位置的所述液体;以及分区壁,划分该液体收集部和所述储液部,
超过所述上限位置的所述液体经由所述分区壁而被收集至所述液体收集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能够擦拭配置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的擦拭件,
所述擦拭件设置为在所述储液部内能够移动到擦拭位置和待机位置,所述擦拭位置是使在擦拭所述喷嘴面时与该喷嘴面接触的接触部位于所述上限位置上方的位置,所述待机位置是使该接触部位于该上限位置下方的位置。
5.一种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液体喷射部,能够从喷嘴喷射第一液体;以及
液体接收部,能够在积留有第二液体的状态下,接收以维护该液体喷射部为目的而从所述喷嘴排出的所述第一液体,
所述维护方法执行如下动作:
调节动作,调节积留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液体的液面的位置;
液体排出动作,从所述喷嘴朝向所述液体接收部排出所述第一液体;以及
封盖动作,使所述液体接收部与所述液体喷射部接触而对包含所述喷嘴的空间进行封盖,
将积留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液面的位置设置于积留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与所述喷嘴不接触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排出动作中,从所述喷嘴朝向积留于所述液体接收部的所述液体的所述液面排出所述第一液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部通过致动器的驱动,而从所述喷嘴喷射与该喷嘴连通的压力室内的所述第一液体,
进行冲洗作为所述液体排出动作,所述冲洗为驱动所述致动器而从所述喷嘴排出所述第一液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还具备加压机构,所述加压机构能够将所述第一液体加压并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部,
进行加压清洁作为所述液体排出动作,所述加压清洁为驱动所述加压机构而从所述喷嘴排出加压后的所述第一液体,
在所述液体排出动作中,将进行所述冲洗时的所述液体接收部所积留的所述液体的所述液面与所述液体喷射部的配置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并将进行所述加压清洁时的所述间隔设为第二间隔时,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液体接收部内并能够擦拭配置有所述喷嘴的喷嘴面的擦拭件,
使所述擦拭件移动到擦拭位置和待机位置,所述擦拭位置是使擦拭件的接触部与所述喷嘴面接触而擦拭该喷嘴面的位置,所述待机位置是使该接触部浸渍于所述液体接收部所积留的所述液体的位置。
CN202110003854.5A 2020-01-07 2021-01-04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Active CN1131471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0969 2020-01-07
JP2020000969A JP7415565B2 (ja) 2020-01-07 2020-01-07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7179A CN113147179A (zh) 2021-07-23
CN113147179B true CN113147179B (zh) 2023-12-01

Family

ID=74103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03854.5A Active CN113147179B (zh) 2020-01-07 2021-01-04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0719B2 (zh)
EP (1) EP3900937A1 (zh)
JP (1) JP7415565B2 (zh)
CN (1) CN1131471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98905B2 (ja) * 2019-02-28 2023-01-04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WO2023100542A1 (ja) * 2021-12-02 2023-06-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装置、キャッピング方法及び液体吐出システム
JP2024018538A (ja) * 2022-07-29 2024-0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60562A2 (en) * 1992-03-09 1993-09-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ulti recording system using monochrome printer
JPH08150710A (ja) * 1994-11-30 1996-06-11 Canon Inc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捺染システム
JP2006150937A (ja) * 2004-11-08 2006-06-15 Sharp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洗浄方法および洗浄装置
JP2010046815A (ja) * 2008-08-19 2010-03-04 Brother Ind Ltd 液体吐出ヘッド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02256802A (zh) * 2008-12-17 2011-11-23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
CN110065303A (zh) * 2018-01-23 2019-07-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维护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27649A (ja) 1990-02-02 1991-10-0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1105302A (ja) 1997-10-02 1999-04-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06123240A (ja) 2004-10-27 2006-05-18 Sharp Corp 液体塗布装置のノズル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ノズル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2007163751A (ja) 2005-12-13 2007-06-28 Seiko Epson Corp ワイピング装置および液滴吐出装置、並びに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470919B2 (ja) 2009-03-05 2014-04-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吸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滴吐出装置
JP2011051116A (ja) 2009-08-31 2011-03-1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受容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644884B2 (ja) 2013-03-15 2014-1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
JP6167730B2 (ja) 2013-07-26 2017-07-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422688B2 (ja) 2014-07-03 2018-11-14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洗浄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6535667B2 (ja) 2014-07-03 2019-06-26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ヘッド洗浄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6344861B2 (ja) 2015-06-15 2018-06-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ヘッドの保湿装置
EP3170668A4 (en) 2015-09-09 2018-04-11 Technology Research Association for Futur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Line ink jet head washing apparatus, washing method, and washing program
JP6126727B1 (ja) 2016-07-20 2017-05-10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8083342A (ja) 2016-11-24 2018-05-31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8094743A (ja) * 2016-12-09 2018-06-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6760157B2 (ja) 2017-03-21 2020-09-2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139591B2 (ja) * 2017-10-05 2022-09-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20000969A (ja) 2018-06-26 2020-01-09 荏原工業洗浄株式会社 水性インキ廃液の処理方法及び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60562A2 (en) * 1992-03-09 1993-09-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ulti recording system using monochrome printer
JPH08150710A (ja) * 1994-11-30 1996-06-11 Canon Inc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捺染システム
JP2006150937A (ja) * 2004-11-08 2006-06-15 Sharp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洗浄方法および洗浄装置
JP2010046815A (ja) * 2008-08-19 2010-03-04 Brother Ind Ltd 液体吐出ヘッド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02256802A (zh) * 2008-12-17 2011-11-23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记录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填充方法
CN110065303A (zh) * 2018-01-23 2019-07-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维护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00937A1 (en) 2021-10-27
US20210206170A1 (en) 2021-07-08
CN113147179A (zh) 2021-07-23
JP2021109331A (ja) 2021-08-02
JP7415565B2 (ja) 2024-01-17
US11400719B2 (en)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47179B (zh) 液体喷射装置和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KR101068705B1 (ko) 펄스 감쇠 유체 구조
JP712743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US9994040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liquid ejection method, and liquid ejection head
US8132898B2 (en) Recording hea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CN110696492B (zh) 液滴喷出装置以及液滴喷出装置的维护方法
US20170297339A1 (en) Cleaning device of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device
JPWO2003053701A1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954564B2 (ja) 液体洗浄充填ユニットを含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液体洗浄充填方法、液体洗浄充填キットを含む装置
CN111559173A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13942307A (zh) 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US11491793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aintenance method for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1677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2793304B (zh) 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US20200070520A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liquid ejecting head cleaning method, and liquid ejecting head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17013301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6981179B2 (ja)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11051209A (ja) 液滴吐出装置
JP739240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7363339B2 (ja)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US20220063282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aintenance method of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7196664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255220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04601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011931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