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15642B - 空调用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用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15642B
CN113015642B CN201980074845.6A CN201980074845A CN113015642B CN 113015642 B CN113015642 B CN 113015642B CN 201980074845 A CN201980074845 A CN 201980074845A CN 113015642 B CN113015642 B CN 1130156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ade
lower blade
downstream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48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15642A (zh
Inventor
渡边广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15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56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156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56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在仪表板(12)的后壁部(13)形成有:吹出口(14);以及倾斜壁部(15),其与上述吹出口(14)的上侧相邻,并且越靠下游侧则越高、且相对于铅垂面(VS)形成的角度(α)为30°~40°。上叶片(41)及下叶片(42)分别由叶片轴(44)支撑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倾转。下叶片(42)能够相对于水平面(HS)最大以30°向下侧倾转。在下叶片(42)向下侧以最大角度倾转时,第1联动机构(M1)以使得上叶片(41)相对于下叶片(42)形成的角度与水平状态时相比更大的方式使上叶片(41)与下叶片(42)联动地倾转。在保持件(21)的底壁部(27)中的、下叶片(42)的上游端的下方,形成有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的下游斜面(38)。

Description

空调用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用调节器,其将从空调装置送来的空调用空气从设置于仪表板的后壁部的吹出口向室内吹出,并且对空调用空气从该吹出口的吹出方向进行变更。
背景技术
在车辆组装有用于对从空调装置送来而从仪表板的吹出口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用空气的方向进行变更等的空调用调节器(register)。该空调用调节器具有筒状的保持件,该保持件具有空调用空气的通风路。在通风路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叶片。叶片由叶片轴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保持件向上下方向倾转。
根据上述空调用调节器,如果从空调装置向保持件送来空调用空气,则该空调用空气沿叶片流动并从吹出口吹出。如果叶片向上下方向倾转,则空调用空气从吹出口的吹出方向改变。这里,将叶片相对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称为“摆动角”,将空调用空气吹出的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称为“定向角”。图10表示对叶片的上下方向的摆动角和相同方向的定向角的关系进行仿真而得到的结果。图10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现有例1表示关于上述通常的空调用调节器的结果,定向角与摆动角的增减相应地增减。
通常上述空调用调节器设置于仪表板的后壁部的上部,根据外观美观性等观点,为了使乘员不易看到吹出口,有时将该空调用调节器设置于仪表板的上述后壁部的较低位置。
在该情况下,仅通过将在仪表板的上部设置的通常的空调用调节器的位置变更为较低的位置,如图10的现有例1所示,定向角的可变区域狭窄,难以朝向在乘员的上下方向上广阔的区域吹出空调用空气。例如,能够朝向乘员的腹部至喉部为止的区域吹出空调用空气,但无法朝向比其更靠上侧的头部等吹出空调用空气。
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考虑了如下空调用调节器,即,对于从吹出口吹出的向上的空调用空气,利用康达效应使其沿着仪表板的后壁部而朝向上方。关于该空调用调节器,在仪表板的后壁部中的与吹出口的上侧相邻的部位,形成有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壁部。因此,在叶片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以较大的摆动角倾斜的情况下,从吹出口向上吹出的空调用空气通过康达效应而沿着倾斜壁部流动,与未产生康达效应的情况相比朝向上侧流动。由此,定向角的可变区域向上侧扩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34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包含上述专利文献1在内,利用康达效应将空调用空气的流动方向向上侧改变的当前的空调用调节器存在如下问题。
图10中由虚线表示的现有例2示出了产生康达效应的当前的空调用调节器的结果。关于该空调用调节器,如果从叶片水平的状态(摆动角:0°)以越靠叶片的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使得该叶片倾转,则在摆动角小于或等于规定值(10°)时,定向角与摆动角的增大大致呈正比例地增大。空调用空气大致向叶片朝向的方向吹出。然而,如果摆动角大于上述规定值(10°),则康达效应过度发挥作用而导致定向角急剧增大。其结果,难以使空调用空气朝向头部等乘员的上部的任意部位吹出。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用调节器,能够通过康达效应而使得定向角的可变区域向上侧扩大,并能够朝向乘员的上部的任意部位吹出空调用空气。
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用调节器具有保持件,该保持件具有空调用空气的通风路,并且使得空调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所述通风路的下游端与仪表板的后壁部的吹出口连通,在所述后壁部中的与所述吹出口的上侧相邻的部位处,形成有越靠下游侧则越高且相对于铅垂面形成的角度为30°~40°的倾斜壁部,在所述保持件内且所述吹出口的上游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叶片和在所述下叶片的上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叶片分别由叶片轴支撑为能够向上下方向倾转,所述保持件的上壁部、所述上叶片、所述下叶片以及所述保持件的底壁部的各下游端越是位于下方则越位于上游侧,所述下叶片能够向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向相对于水平面最大倾转30°,还设置有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在所述下叶片相对于水平面向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向以最大角度倾转时,以所述上叶片相对于所述下叶片形成的角度与水平状态时相比更大的方式使所述上叶片与所述下叶片联动地倾转,在所述底壁部中的所述下叶片的上游端的下方形成有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的斜面。
根据上述结构,如果下叶片在从水平状态起至向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向接近30°的角度、例如25°为止的区域倾转,则该倾转由联动机构传递至上叶片。上叶片与下叶片联动地向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向倾转。此时,未产生康达效应、或者难以产生康达效应。空调用空气沿着下叶片及上叶片流动。
这里,下叶片相对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称为“摆动角”,空调用空气吹出的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称为“定向角”。于是,如果摆动角在0°至接近30°的角度、例如25°为止的区域变化,则定向角与该变化相应地变化,与摆动角相同或等同。空调用空气从吹出口向下叶片及上叶片朝向的方向吹出。因此,能够将空调用空气朝向乘员的上部的任意部位吹出。
如果下叶片以摆动角大于接近30°的角度、例如25°且小于或等于30°的方式倾转,则上叶片与下叶片联动地倾转。上叶片与保持件的上壁部的间隔狭窄,空调用空气难以在两者之间流动。另外,上叶片与下叶片的间隔狭窄。在下叶片向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向以最大角度倾斜时,上叶片相对于下叶片向相同方向形成的角度与水平状态时相比更大。上叶片的上游端接近下叶片,两者的间隔缩小。空调用空气难以在上叶片以及下叶片之间流动。因此,空调用空气的大部分在下叶片与底壁部之间流动。
这里,下叶片及上叶片均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另外,底壁部中的在下叶片的上游端的下方设置的斜面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因此,空调用空气中的在保持件内的底壁部的附近流动的一部分沿斜面流动,由此使得流动方向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该空调用空气被引导至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的下叶片与底壁部之间。因此,更多的空调用空气沿着下叶片流动,从而向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的方向流动。
另外,此时,如上所述,向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的方向流动的空调用空气在从吹出口通过之后,从其上侧的倾斜壁部通过。此时,产生康达效应,空调用空气被倾斜壁部吸引。空调用空气朝向沿着倾斜壁部的方向、即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向流动。因此,空调用调节器的吹出口位于乘员的前下方,但空调用空气还朝向其乘员的头部的上方流动。由此,定向角的可变区域向上侧扩大。
关于上述空调用调节器,优选地,在所述下叶片相对于水平面以所述最大角度倾转时,利用所述联动机构使得所述上叶片相对于所述下叶片形成的角度与水平状态时相比最大大出5°。
根据上述结构,在下叶片向越靠下游侧则越高一侧以最大角度倾斜时,上叶片相对于下叶片形成的角度与水平状态时相比最大大出5°。于是,上叶片的上游端与下叶片的间隔为如下间隔,即,使得该上游端不易与下叶片发生干扰,另外,使得空调用空气难以通过。
关于上述空调用调节器,优选地,所述斜面为下游斜面,所述底壁部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所述下游斜面形成于所述凹部的内底面的下游部分,在所述凹部的内底面的比所述下游斜面靠上游的位置处形成有以越靠下游侧则越低的方式倾斜的上游斜面。
根据上述结构,在下叶片向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向以最大角度或接近最大角度倾斜时,上壁部及上叶片之间的通过受到限制、且上叶片及下叶片之间的通过受到限制的空调用空气的大部分在下叶片与底壁部之间流动。因此,空调用空气中的在底壁部的附近流动的一部分容易进入凹部内。进入凹部内的空调用空气沿上游斜面流动,从而一边使流动方向向斜下方改变一边向下游斜面顺畅地引导。
关于上述空调用调节器,优选地,所述上游斜面以及所述下游斜面由以向下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在下叶片向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向以最大角度或接近最大角度倾斜时,空调用空气中的在底壁部的附近流动的一部分进入凹部内,在沿着上游斜面之后,沿着以向下方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流动,从而一边逐渐改变流动方向一边向下游斜面进行引导。
关于上述空调用调节器,优选地,所述下游斜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30°±5°。
根据上述结构,下游斜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30°±5°)与下叶片以最大角度倾斜的情况下的角度(30°)为相同程度。沿下游斜面流动的空调用空气的流动方向与沿下叶片流动的空调用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相同。因此,沿下叶片流动的空调用空气的量进一步增多。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空调用调节器,能够通过康达效应使定向角的可变变域向上侧扩大,并且能够朝向乘员的上部的任意部位吹出空调用空气。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用调节器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在该实施方式中从吹出口朝向乘员吹出的空调用空气的上下方向的定向角的可变区域的概略图。
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空调用调节器的一部分结构部件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空调用调节器的俯视剖面图。
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空调用调节器的侧视剖面图。
图6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空调用调节器中,与图5不同的部位处的剖面构造的侧视剖面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空调用调节器中,与图5及图6不同的部位处的剖面构造的侧视剖面图。
图8是对该实施方式的空调用调节器中,下叶片处于水平状态(摆动角:0°)时的上下两叶片及纵连结杆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图9是对该实施方式的空调用调节器中,下叶片从水平状态向下侧以最大角度(摆动角:30°)倾转时的上下两叶片及纵连结杆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关于实施例、现有例1及现有例2分别对下叶片(叶片)的上下方向的摆动角和相同方向的定向角的关系进行模拟得到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1(a)~(d)是用于对该实施方式的空调用调节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表示下叶片的摆动角设为0°、15°、25°及30°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调用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具体化为车辆用的空调用调节器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下面的记载中,车辆的行进方向(前进方向)设为前方、后退方向设为后方、且高度方向设为上下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关于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以从后方观察车辆的情况为基准而对方向进行规定。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车辆10的前方坐席(驾驶席及副驾席)的前方,遍及车室11的大致全宽地设置有仪表板12。在仪表板1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两侧部等设置有空调用调节器20。此外,图1中示出了仪表板12在左右方向上缩短的状态。仪表板12中的面对车室11的后壁部13的一部分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关于后壁部13,在如上所述倾斜的部分设置有形成为与上下方向相比在左右方向上更细长的四边形状的吹出口14。
如图5所示,在后壁部13中与吹出口14的上侧相邻的部位,设置有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的倾斜壁部15。倾斜壁部15相对于铅垂面VS形成的角度α为30~40°。该角度α更优选为31°~36°。
如图3~图5所示,空调用调节器20具有保持件21、下游侧的叶片、第1联动机构M1、上游侧的叶片51、52、第2联动机构M2、操作旋钮61以及传递机构M3。上述的吹出口14及倾斜壁部15也用作空调用调节器20的一部分。接下来,对构成空调用调节器20的各部分进行说明。
<保持件21>
保持件21用于将空调装置的送风管道(省略图示)和上述吹出口14连结。保持件21的内部空间构成通过送风管道从空调装置送来的空调用空气A1的流路(下面称为“通风路22”)。这里,关于空调用空气A1的流动方向,接近空调装置一侧称为“上游”、“上游侧”等,远离该空调装置一侧称为“下游”、“下游侧”等。上游与车辆前方一致,下游与车辆后方一致。因此,上述倾斜壁部15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
在保持件21组装于仪表板12的状态下,该保持件21的下游端23与吹出口14的上游侧相邻。通风路22的下游端与吹出口14连通。
保持件21具有保持件主体24以及多个垫片。保持件主体24构成保持件21的主要部分,形成为上游端和下游端敞开的筒状。
通风路22由保持件21的4个壁部包围。这4个壁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纵壁部25;将两个纵壁部25的上端部彼此连结的上壁部26;以及将两个纵壁部25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底壁部27。上壁部26的下游端位于比底壁部27的下游端更靠下游侧的位置。
多个垫片由一对第1垫片28、29及一对第2垫片33、34构成,均由比保持件主体24更软的材料形成。一对第1垫片28、29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及上述流动方向延伸的板状。第1垫片28、29分别作为纵壁部25的一部分而配置于保持件主体24内的下游部的左右两侧部。第2垫片33、34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及上述流动方向延伸的板状,配置于保持件主体24内的上下两部分。上侧的第2垫片33构成上壁部26的一部分,下侧的第2垫片34构成底壁部27的一部分。两个第1垫片28、29及两个第2垫片33、34面向通风路22。
在各第1垫片28、29的下游上部中,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的2个部位处形成有轴承孔31。上侧的轴承孔31形成于第1垫片28、29的上端部。下侧的轴承孔31形成于上下方向上的第1垫片28、29的大致中央部分。在右侧的第1垫片29且比下侧的轴承孔31更靠上游的位置,形成有以该轴承孔31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引导槽32。
在上侧的第2垫片33的上游部且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的多个部位处形成有轴承孔35。在下侧的第2垫片34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36。如图8所示,凹部36的内底面具有在上述流动方向上彼此相邻的2个斜面。为了区分上述斜面,将位于上游侧的斜面称为“上游斜面37”,将位于下游侧的斜面称为“下游斜面38”。上游斜面37相对于水平面HS以越靠下游侧则越低的方式以恒定的角度倾斜。下游斜面38位于后述的下叶片42的上游端的下方。另外,下游斜面38相对于水平面HS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以恒定的角度β、这里为30±5°而倾斜。如图5及图8所示,上游斜面37及下游斜面38由以向下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40连结。在上游斜面37的上游部、且上述第2垫片33的轴承孔35的下方的部位处形成有轴承孔39。
<下游侧的叶片以及第1联动机构M1>
如图3~图5所示,下游侧的叶片用于变更从吹出口14吹出的空调用空气A1的上下方向上的朝向,由上叶片41、以及配置于其下方的下叶片42构成。上叶片41配置于通风路22的上端部分、且接近上壁部26(第2垫片33)的部位。下叶片42配置于上下方向的通风路22的大致中央部分。上叶片41及下叶片42处于水平状态时的下叶片42与底壁部27的间隔,大于上叶片41与上壁部26的间隔。
上叶片41的下游端位于比上壁部26的下游端更靠上游侧的位置。下叶片42的下游端位于比上叶片41的下游端更靠上游侧、且比底壁部27的下游端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另外,无论上叶片41的倾斜如何,下叶片42的下游端始终位于比上叶片41的上游端更靠下游侧的位置。这样,上壁部26、上叶片41、下叶片42以及底壁部27的各下游端越是位于下方则越位于上游侧。
上叶片41及下叶片42分别具有:构成其骨架部分的叶片主体43;以及一对叶片轴44。如图3~图6所示,各叶片主体43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及上述流动方向延伸的板状,配置于吹出口14的上游附近。关于上叶片41,一对叶片轴44在叶片主体43的左右方向上处于两端部,在上述流动方向上设置于下游端部。同样地,关于下叶片42,一对叶片轴44在叶片主体43的左右方向上处于两端部,在上述流动方向上设置于下游端部。而且,各叶片轴44与第1垫片28、29的对应的轴承孔31卡合,由此将上叶片41及下叶片42以能够相对于第1垫片28、29在上下方向上倾转的方式支撑于叶片轴44。
如图4及图7所示,在各叶片主体43的左端部,在比上述叶片轴44向上游偏移的部位处设置有连结销45。两个连结销45由纵连结杆46连结。利用两连结销45及纵连结杆46将上叶片41及下叶片42以机械方式连结,构成作为使得上叶片41与下叶片42联动地倾转的联动机构的第1联动机构M1。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下叶片42的叶片主体43的右端部,在比上述叶片轴44向上游偏移的部位处设置有引导销47。该引导销47与右侧的第1垫片29的上述引导槽32卡合。伴随着以叶片轴44为支点的下叶片42的倾转,允许引导销47在引导槽32内向上下方向移动。而且,如果下叶片42从水平状态向下方倾转30°,则引导销47与引导槽32的下端接触,限制了下叶片42进一步向下方倾转。相反,如果下叶片42从水平状态向上方倾转规定角度,则引导销47与引导槽32的上端接触,限制了下叶片42进一步向上方倾转。
这里,如图8所示,叶片(上叶片41、下叶片42)相对于水平面HS形成的角度称为“摆动角”,空调用空气A1吹出的方向相对于水平面HS形成的角度称为“定向角”。如图7所示,第1联动机构M1还精心设计了上叶片41及下叶片42的连结销45的位置,从而在上叶片41及下叶片42从水平状态向下侧倾转的情况下,伴随着摆动角的增大,上叶片41的摆动角设定为最大比下叶片42的摆动角大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叶片42从水平状态向下侧以最大角度(30°)倾转的情况下,上叶片41的摆动角设定为35°。这样,在下叶片42相对于水平面HS向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向以最大角度倾转时,上叶片41相对于下叶片42形成的角度最大设定为比水平状态时大5°。
<上游侧的叶片51、52以及第2联动机构M2>
如图3~图5所示,上游侧的叶片51、52用于变更从吹出口14吹出的空调用空气A1的左右方向上的朝向。叶片51、52分别具有:构成其主要部分的叶片主体53;以及一对叶片轴54。
各叶片主体53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及上述流动方向延伸的板状。关于叶片51、52的各叶片,叶片轴54设置于叶片主体53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而且,各叶片轴54与第2垫片33、34的对应的轴承孔35、39卡合,从而将各叶片51、52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两个第2垫片33、34倾转。
叶片51是上游侧的多个叶片中的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叶片,具有切口部55以及传递轴部56。传递轴部56在切口部55向上下方向延伸。
在各叶片主体53的上端部,在比上述叶片轴54向上游偏移的部位处设置有连结销57。每个叶片51、52的连结销57由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连结杆58连结。利用上述连结销57及横连结杆58以机械方式将所有叶片51、52连结,构成使叶片52与叶片51联动地倾转的第2联动机构M2。
<操作旋钮61>
操作旋钮61是在变更来自吹出口14的空调用空气A1的吹出方向时由乘员P1操作的部件。操作旋钮61具有:旋钮主体62,其构成操作旋钮61的主要部分;旋钮罩63,其相对于旋钮主体62从下游侧安装;以及垫片64。操作旋钮61相对于下叶片42的叶片主体43安装成能够向左右方向滑动。操作旋钮61能够与下叶片42一起以叶片轴44为支点而倾转。另外,操作旋钮61能够在下叶片42上滑动而向左右方向发生位移。垫片64安装于旋钮主体62,与下叶片42的叶片主体43弹性地接触。由于该接触,在操作旋钮61滑动时在垫片64与叶片主体43之间产生滑动阻力,从而该操作旋钮61被施加适度的载荷。
<传递机构M3>
传递机构M3是用于将操作旋钮61的滑动动作传递至叶片51的机构,具有叉片65。叉片65由轴66支撑于旋钮主体62。叉片65从左右两侧夹入上述叶片51的传递轴部56。由叉片65及叶片51的传递轴部56构成传递机构M3。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用调节器20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图4中,在操作旋钮61位于叶片主体4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时,叶片51、52处于相对于两纵壁部25平行的状态(中立状态)。如果从该中立状态起沿着下叶片42向左侧或右侧对操作旋钮61进行滑动操作,则该操作旋钮61的动作通过传递机构M3的叉片65以及传递轴部56而传递至叶片51。使得叶片51以两个叶片轴54为支点而向与操作旋钮61的滑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倾转。叶片51的倾转经由第2联动机构M2而传递至所有叶片52。其结果,使得所有叶片52与叶片51联动地以两叶片轴54为支点而向与叶片51相同的方向倾转。空调用空气A1沿着叶片51、52流动。
另一方面,如图5~图8所示,在下叶片42处于水平状态时,上叶片41同样处于水平状态。因此,从空调装置向保持件21送来的空调用空气A1在保持件21的上壁部26与上叶片41之间、上叶片41与下叶片42之间、下叶片42与底壁部27之间流动。但是,上壁部26和上叶片41的间隔与上叶片41和下叶片42的间隔、下叶片42和底壁部27的间隔相比而更小。因此,在上壁部26与上叶片41之间流动的空调用空气A1减少,从上游侧的叶片51、52通过的空调用空气A1的大部分在上叶片41与下叶片42之间、下叶片42与底壁部27之间流动。而且,空调用空气A1从吹出口14大致沿水平方向吹出。图10中由实线所示的实施例,以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空调用调节器为对象,示出了对下叶片的上下方向的摆动角和相同方向的定向角的关系进行模拟得到的结果。
另外,图11(a)表示下叶片42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摆动角:0°)的空调用空气A1的吹出状态。根据图10的实施例及图11(a)可知,定向角为6°左右,空调用空气A1如图8中箭头所示大致沿平方向吹出。此外,空调用空气A1在左右方向上向沿着上游侧的叶片51、52的方向吹出。
如果从上述的水平状态起对图5中的操作旋钮61的下游端施加如箭头所示朝向上方的力,则该力传递至下叶片42。使得下叶片42以叶片轴44为支点而以越靠上游侧则越低的方式向下侧倾转。
在从水平状态至朝向下侧的接近30°的角度、这里为25°为止的区域,如果下叶片42倾转,则该倾转由第1联动机构M1传递至上叶片41。上叶片41与下叶片42联动地向下侧倾转。
这里,通常,如果下叶片42相对于水平面HS向上下方向以大于25°的角度倾斜、且倾斜壁部15以对该角度加上6°~11°所得的角度相对于铅垂面VS倾斜,则会产生康达效应。
此外,这里所说的“康达效应”是指如下现象,即,气体、液体等流体的流动被处于该流动的附近且沿与该流动不同的方向延伸的面吸引,要向沿着该面的方向流动。
因此,下叶片42以上述方式保持水平状态、并从水平状态起向下侧达到接近30°的角度(25°)为止的区域倾转,在上叶片41与其联动地倾转的情况下,未产生康达效应、或者难以产生康达效应。空调用空气A1沿着下叶片42及上叶片41流动。
这里,如上所述,如果摆动角在0°至25°为止的区域变化,则定向角与其变化相应地变化,该定向角与摆动角相同或等同。如果改变表述,则定向角与摆动角之比大致恒定。空调用空气A1从吹出口14向上叶片41及下叶片42朝向的方向吹出。因此,如图2所示,能够将空调用空气A1朝向乘员P1的上半身(腹部PB的上部、胸部PT、头部PH等)任意部位吹出。
图11(b)表示下叶片42从水平状态起向下侧倾转15°的情况下(摆动角:15°)的空调用空气A1的吹出状态。根据图10的实施例及图11(b)可知,定向角大致为17°左右。空调用空气A向与下叶片42的倾斜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吹出。
图11(c)示出了下叶片42从水平状态起向下侧倾转25°的情况下(摆动角:25°)的空调用空气A1的吹出状态。根据图10的实施例及图11(c),定向角为25°程度。可以判断为空调用空气A1向与下叶片42的倾斜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吹出。
并且,根据图10的实施例可知,在下叶片42的摆动角为0°至25°为止的区域,伴随着摆动角的增减,定向角发生线性变化,即,定向角的变化相对于摆动角的变化的程度恒定或大致恒定。
与此相对,如果以使得摆动角大于25°且小于或等于30°的方式,如图9所示下叶片42向下侧倾转,则上叶片41与下叶片42联动地向下侧倾转。上叶片41和上壁部26的间隔与上叶片41处于图8的水平状态时相比更小,空调用空气A1难以在上叶片41与上壁部26之间流动。
另外,上叶片41和下叶片42的间隔狭小。另外,此时,上叶片41相对于下叶片42形成的角度与水平状态时相比更大。上叶片41的上游端接近下叶片42,两者的间隔变得狭小。在上叶片41相对于下叶片42形成的角度恒定的情况下,至少在上叶片41及下叶片42之间形成间隙,空调用空气A1在该间隙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因减小间隙而导致空调用空气A1难以流动。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叶片42向下侧以最大角度(30°)倾斜时,上叶片41相对于下叶片42形成的角度比水平状态时大5°。上叶片41的上游端和下叶片42的间隔为如下间隔,即,使得该上游端不易与下叶片42发生干扰,另外,使得空调用空气A1难以通过。因此,空调用空气A1难以在上叶片41的上游端与下叶片42之间流动。能够减少在上述间隙流动的空调用空气A1的量。
下叶片42和底壁部27的间隔随着该下叶片42的倾转而减小,但该间隔大于上壁部26和上叶片41的间隔、上叶片41和下叶片42的间隔。因此,上壁部26与上叶片41之间的通过受到限制,被限制了在上叶片41与下叶片42之间通过的空调用空气A1的大部分在下叶片42与底壁部27之间流动。
这里,假设针对底壁部27不在下叶片42的上游端的下方设置下游斜面38。在该情况下,即使下叶片42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空调用空气A1的至少一部分也沿着底壁部27向下游侧笔直地流动。与此相应地,沿着下叶片42流动而改变流动方向的空调用空气A1的量减少。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壁部27中的、下叶片42的上游端的下方设置有凹部36。如上所述,空调用空气A1的大部分在下叶片42与底壁部27之间流动,因此该空调用空气A1中的在底壁部27的附近流动的一部分容易进入凹部36内。
如上所述,上游斜面37相对于水平面HS以越靠下游侧则越低的方式以恒定角度倾斜。形成于凹部36的下游斜面38相对于水平面HS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以恒定角度β倾斜。上游斜面37的上游端位于凹部36的上游端,下游斜面38的下游端位于凹部36的下游端。因此,进入凹部36内的空调用空气A1沿着上游斜面37而流动,从而不会急剧改变流动方向,而是一边向斜下方改变一边向下游斜面38引导。
并且,下游斜面38向上游斜面37的相反侧倾斜,但上游斜面37及下游斜面38由以向下方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40连结。因此,空调用空气A1沿着弯曲面40流动,从而一边逐渐改变流动方向一边向下游斜面38引导。
空调用空气A1沿着下游斜面38流动,从而在使得流动方向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之后从凹部36向下游侧流出。
因此,空调用空气A1进入凹部36并在凹部36内流动,在直至从凹部36流出为止的期间,不会急剧地改变流动方向而顺畅地流动。
从凹部36流出的空调用空气A1在被引导至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的下叶片42与底壁部27之间之后,沿着该下叶片42而流动。
上述下游斜面38相对于水平面HS倾斜的角度β(30°±5°),与下叶片42以最大角度倾斜的情况下的角度(30°)达到相同程度。沿着下游斜面38流动的空调用空气A1的流动方向与沿着下叶片42流动的空调用空气A1的流动方向大致相同。因此,沿着下叶片42流动的空调用空气A1的量进一步增多。
从下叶片42通过的空调用空气A1继续沿着上叶片41流动,从而进一步向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的方向流动。
另一方面,在倾斜壁部15相对于铅垂面VS以30°~40°倾斜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用调节器20中,如果下叶片42以使得摆动角大于25°且小于或等于30°的方式向下侧倾转,则产生康达效应。因此,如上所述,向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的方向流动的空调用空气A1,在从吹出口14通过之后,在从其上侧的倾斜壁部15通过时,被该倾斜壁部15吸引。空调用空气A1朝向沿着倾斜壁部15的方向、即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向流动。
图11(d)表示下叶片42从水平状态起向下侧倾转30°的情况下(摆动角:30°)的空调用空气A1的吹出状态。根据图10的实施例以及图11(d)可知,定向角达到45°左右,空调用空气A1向比下叶片42的倾斜方向更靠上侧的部位吹出。
因此,如图2所示,空调用调节器20的吹出口14位于乘员P1的前下方(腹部PB、胸部PT的前方),但空调用空气A1如该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朝向从乘员P1的腹部PB的上部至比头部PH更高的部位的广阔区域流动。在使得下叶片42向下侧以最大角度倾斜的情况下,空调用空气A1朝向比头部PH更高的部位流动。在该情况下,空调用空气A1未与乘员P1接触。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康达效应而使得上下方向的定向角的可变区域向上侧扩大,并能够朝向乘员P1的上部的任意部位吹出空调用空气A1。
以上为使得下叶片42从水平状态(摆动角:0°)向下侧倾转的情况下的作用及效果,关于下叶片42从向下侧以最大角度(摆动角:30°)倾斜的状态向上侧倾转而恢复为水平状态的情况,也能够获得同上的作用以及效果。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作为以下面的方式变更的变形例而实施。
·底壁部27中比下游斜面38更靠上游侧的部分可以下降至与该下游斜面38的上游端相同的高度。在该情况下,省略上游斜面37。
·可以取代下游端而在空调用空气A1的流动方向的中间部分、上游端部设置上叶片41以及下叶片42的叶片轴44。
·下游斜面38可以由平面构成,也可以将整体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作为条件而由向上方或下方鼓出的弯曲面构成。同样地,上游斜面37可以由平面构成,也可以将整体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作为条件而由向上方或下方鼓出的弯曲面构成。
·在下叶片42相对于水平面HS向下侧以最大角度倾斜时,上叶片41相对于下叶片42形成的角度可以是与水平状态时不同的角度,可以是以小于5°的角度增大。在该情况下,上叶片41的上游端和下叶片42的间隔也变为如下间隔,即,使得该上游端不易与下叶片42发生干扰,另外,使得空调用空气A1难以通过。
·只要是设置有仪表板12的交通工具即可,并不局限于车辆,可以广泛应用上述空调用调节器20。
标号的说明
12…仪表板、13…后壁部、14…吹出口、15…倾斜壁部、20…空调用调节器、21…保持件、22…通风路、23…下游端、26…上壁部、27…底壁部、36…凹部、37…上游斜面、38…下游斜面(斜面)、40…弯曲面、41…上叶片、42…下叶片、44…叶片轴、A1…空调用空气、HS…水平面、M1…第1联动机构(联动机构)、VS…铅垂面、α、β…角度。

Claims (6)

1.一种空调用调节器,其中,
所述空调用调节器具有保持件,该保持件具有空调用空气的通风路,并且使得空调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所述通风路的下游端与仪表板的后壁部的吹出口连通,
在所述后壁部中的与所述吹出口的上侧相邻的部位处,形成有越靠下游侧则越高、且相对于铅垂面形成的角度为30°~40°的倾斜壁部,
在所述保持件内且所述吹出口的上游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叶片和在所述下叶片的上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叶片分别由叶片轴支撑为能够向上下方向倾转,
所述保持件的上壁部、所述上叶片、所述下叶片以及所述保持件的底壁部的各下游端,越是位于下方则越位于上游侧,
所述下叶片能够向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向相对于水平面最大倾转30°,
还设置有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在所述下叶片相对于水平面向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向以最大角度倾转时,以所述上叶片相对于所述下叶片形成的角度与水平状态时相比更大的方式,使所述上叶片与所述下叶片联动地倾转,
所述联动机构在所述下叶片以所述最大角度倾转时,以所述上叶片相对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与所述下叶片相对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相比更大的方式,使所述上叶片与所述下叶片联动地倾转,
在所述底壁部中的所述下叶片的上游端的下方,形成有以越靠下游侧则越高的方式倾斜的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用调节器,其中,
在所述下叶片相对于水平面以所述最大角度倾转时,利用所述联动机构使得所述上叶片相对于所述下叶片形成的角度与水平状态时相比最大大出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用调节器,其中,
所述斜面为下游斜面,
所述底壁部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
所述下游斜面形成于所述凹部的内底面的下游部分,
在所述凹部的内底面的比所述下游斜面靠上游的位置处,形成有以越靠下游侧则越低的方式倾斜的上游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用调节器,其中,
所述上游斜面以及所述下游斜面由以向下侧鼓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用调节器,其中,
所述下游斜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30°±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用调节器,其中,
所述下游斜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30°±5°。
CN201980074845.6A 2018-11-15 2019-09-27 空调用调节器 Active CN1130156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4912A JP7124662B2 (ja) 2018-11-15 2018-11-15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8-214912 2018-11-15
PCT/JP2019/038131 WO2020100448A1 (ja) 2018-11-15 2019-09-27 空調用レジス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5642A CN113015642A (zh) 2021-06-22
CN113015642B true CN113015642B (zh) 2024-03-12

Family

ID=70731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4845.6A Active CN113015642B (zh) 2018-11-15 2019-09-27 空调用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04661B2 (zh)
JP (1) JP7124662B2 (zh)
CN (1) CN113015642B (zh)
WO (1) WO2020100448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9374A (ja) * 2009-10-05 2011-04-21 Howa Kasei Kk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3006569A (ja) * 2011-06-27 2013-01-10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6159845A (ja) * 2015-03-04 2016-09-0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7024555A (ja) * 2015-07-22 2017-02-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8047785A (ja) * 2016-09-21 2018-03-2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4233B2 (ja) 2011-12-01 2016-02-17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JP2015163489A (ja) 2014-02-28 2015-09-10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KR101763671B1 (ko) * 2016-06-29 2017-08-01 주식회사 제이피씨오토모티브 콤팩트한 구성이 가능한 차량 공기조화용 풍향조절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9374A (ja) * 2009-10-05 2011-04-21 Howa Kasei Kk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3006569A (ja) * 2011-06-27 2013-01-10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6159845A (ja) * 2015-03-04 2016-09-0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7024555A (ja) * 2015-07-22 2017-02-0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8047785A (ja) * 2016-09-21 2018-03-2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04661B2 (en) 2024-02-20
JP7124662B2 (ja) 2022-08-24
US20210354533A1 (en) 2021-11-18
CN113015642A (zh) 2021-06-22
WO2020100448A1 (ja) 2020-05-22
JP2020082762A (ja) 2020-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91602B (zh) 空调调风器
JP6579002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892127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US8662970B2 (en) Air conditioning register
JP6540317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6016786A (ja)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JP2015218913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500234B2 (ja)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JP6350341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CN113015642B (zh) 空调用调节器
US10894464B2 (en) Low-profile air-conditioning register
JP5842787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US11511602B2 (en) Wind direction adjusting apparatus
JP6048356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817177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800465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5078787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20172189A (ja)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JP2014196105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7239890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769275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3006569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23124191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7177979A (ja) レジスタ
JP2023040528A (ja) 風向調整体及び風向調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