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01913A - 合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合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01913A
CN113001913A CN202110244722.1A CN202110244722A CN113001913A CN 113001913 A CN113001913 A CN 113001913A CN 202110244722 A CN202110244722 A CN 202110244722A CN 113001913 A CN113001913 A CN 1130019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ressure receiving
template
mold
receiv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447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01913B (zh
Inventor
大野庆词
岛田宪吾
室屋洋辅
伊藤秀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ra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ora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ra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ora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019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19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019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19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20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 B29C33/22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by rectilinear movement
    • B29C33/24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by rectilinear movement using hydraulic or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64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 B29C45/66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mechanical
    • B29C45/661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mechanical using a toggle mechanism for mould clam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64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 B29C45/66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mechan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56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20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 B29C33/22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by rectilinear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1742Mounting of moulds; Mould supports
    • B29C45/1744Mould support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1751Adjustment means allowing the use of moulds of different thickn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64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 B29C45/68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hydro-mechanical
    • B29C45/681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hydro-mechanical using a toggle mechanism as mould clamping device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以通过具备降低施加在动力源的负荷,易于维护且设计自由度高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从而能够减少零件数量且简化结构的合模装置,还可以合模装置的整体不大型化即可以将模具间的距离(板距)设定成长的,此外能够减少零件数量且简化结构的合模装置。提供一种分割模具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边形的第1和第2型板、受压板、以及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第1和第2型板的至少一方可前后移动以相对于另一方靠近或分离;所述受压板位于从所述第2型板看与所述第1型板相反的一侧;所述切换机构在所述第2型板和所述受压板之间使所述第1和第2型板彼此相互接近或分离;所述切换机构配置在所述第2型板的对角线上。

Description

合模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780017982.7”,申请日为2017年03月31日,发明名称为“合模装置”之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涉及一种合模装置。
背景技术
(第1观点)
一直以来,作为设置于成形机的合模装置,已知有采用模具厚度调整机构的合模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利用与拉杆连接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使贯穿构成合模机的型板的拉杆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型板间的距离变化以产生合模力。
专利文件1公开了一种模具厚度调整机构,该模具厚度调整机构通过安装了模具的可动盘和固定盘、以贯穿可动盘和固定盘的4根拉杆、设置于固定盘的齿轮和拉杆联动,从而改变型板间的距离,以产生合模力。
然而,在专利文件1中,由于施加到用来驱动设置于固定盘的巨型中间齿轮和从动齿轮的合模用电动机的负荷大,因此不得不使用输出功率大的大型电动机,从而造成齿轮等部件随之大型化而导致的难以维护的问题。同时,还存在因拉杆间的距离和固定盘的尺寸大小而造成的中央齿轮和从动齿轮的尺寸被影响的问题。此外,对于支持可动盘和固定盘的拉杆,在专利文件1中,设置了4根以包围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模具传送机构,这种设置造成难以减少部件数量以及难以简化结构的问题。
(第2观点)
一直以来,作为设置于射出成型机的合模装置,已知有采用于驱动源使用了马达的切换机构的合模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件2)。由于切换机构的合模装置通过构成切换机构的联杆结构,在伸缩行程的起始端动作点的移动为低速的而在中间位置为高速的,这样可以缩短模具开闭循环的同时,因为模具接触是低速运行的从而具有能够保护模具的优点。
专利文件2公开了一种电动式射出成型机的合模装置,其具备由第1马达驱动并由切换联杆移动可动压板的模具传送机构、由第2马达驱动的螺杆和螺母的合模机构,该合模机构具备设置在各拉杆的背面压板侧的端部的用于精细螺距的闭模用螺丝部、与该闭模用螺丝部螺合的同时可以自由旋转支撑在所述背面压板的一定位置的闭模用螺母、以及将第2的马达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各个闭模用螺母的传动装置。
然而,在专利文件2中,相对于可动压板和背面压板,切换联杆的模具传送机构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因此为了安装替换模具或取出成形品即使是想将模具间的距离(板距、daylight)设置成长的,但如果为了这样而将切换联杆做成长的,就会存在为了避免相对的一对的切换联杆之间相互干扰而不得不将合模装置整体大型化的问题。此外,有关于支撑可动压板和背面压板的拉杆,在专利文件1中,被设定成围绕配置在上下方向上的模具传送机构的4根,从而会遇到难以实现减少部件数量以及简化结构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特开昭61-60253号公报
专利文件2:日本专利特开平7-1008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第1观点)
本发明的第1观点是基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模装置,其可以减小施加在动力源上的负荷,由此能够使用具有较小输出的动力源,并且易于维护,同时具有设计自由度高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从而能够简化部件数量和结构。
(第2观点)
本发明的第2观点是基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模装置,其无须使整个合模装置大型化即可以将模具间的距离(板距、daylight)设定得长,且能够简化部件数量和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1观点,提供一种分割模具的合模装置,其具备第1型板、第2型板、受压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受压板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其中,所述第1和第2型板的至少一方可前后移动以相对于另一方靠近或分离;所述受压板位于从所述第2型板看与所述第1型板相反的一侧;所述模具厚度调整机构具备棒状的旋转部件、以及使所述旋转部件以其长度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动力源、以及将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转换为所述第2型板的移动方向的一对转换单元。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合模装置,其减小施加在动力源的负荷,由此能够使用具有较小输出的动力源,并且易于维护,同时具有设计自由度高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从而能够简化部件数量和结构。
在下文中,将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在下文中所示的实施方式可以彼此组合。
优选地,所述受压板的后表面形成为宽度窄的长板形状。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具备贯通所述受压板、所述第2型板和所述第1型板整体且限制其位置关系的第1拉杆和第2拉杆,所述第2型板是多边形的,且具有在其对角线的延长线上突出的第1突出部件和第2突出部件,所述第1拉杆和所述第2拉杆分别贯通所述第1突出部件和所述第2突出部件。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型板与所述受压板之间具备使所述第2型板相对于所述第1型板前进后退的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配置在多边形的所述第2型板的对角线上。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是安装在所述受压板的后表面上的电动马达。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压板具有框架形成加强部分,该加强部分是所述框架的接地部分朝想所述模具厚度调整机构延伸而成的。
优选地,所述第2型板是可前后移动的,所述受压板位于从所述第2型板看与所述第1型板相反的一侧,且与所述第2型板连动并向与其相反方向可前后移动,所述第1型板与所述受压板连动并向与其相同方向可前后移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观点,提供一种分割模具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边形的第1和第2型板、受压板、以及切换机构;其中,所述第1和第2型板的至少一方可前后移动以相对于另一方靠近或分离;所述受压板位于从所述第2型板看与所述第1型板相反的一侧;所述切换机构在所述第2型板和所述受压板之间使所述第1和第2型板彼此相互接近或分离;所述切换机构配置在所述第2型板的对角线上。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合模装置,其不需要扩大整个合模装置即可以将模具间的距离(板距、daylight)设定得长,且能够简化部件数量和结构。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包含第1切换部件和第2切换部件,其中第1切换部件通过第1前方安装部件安装在所述第2型板的所述对角线的第1角,第2切换部件面向所述第1切换部件,且通过第2前方安装部件安装在所述第2型板的所述对角线的第2角。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前方安装部件和所述第2前方安装部件通过形成成宽度窄的长板形状安装板安装在所述第2型板。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贯穿所述受压板、所述第2型板和所述第1型板整体,且限定其位置关系的第1拉杆和第2拉杆,所述第2型板具有在所述对角线的延长线上突出的第1突出部件和第2突出部件,所述第1拉杆和所述第2拉杆分别贯穿所述第1突出部件和所述第2突出部件。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压板的后表面形成为宽度窄的长板形状,且与所述切换机构对应地配置在所述第2型板的所述对角线上。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设置于所述受压板的后表面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所述模具厚度调整机构具备棒状的旋转部件、使所述旋转部件以其长边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调节马达、以及将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转换为所述切换机构的延伸方向一对的转换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2型板可前后移动,所述受压板位于从所述第2型板看与所述第1型板相反的一侧,且与所述第2型板连动并向与其相反的方向可前后移动,所述第1型板与所述受压板连动并向与其相同的方向可前后移动。
附图说明
图1A以及图1B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模装置,其中,图1A表示切换机构被形成弯曲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B表示切换机构被形成直线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示意性地表示现有技术的合模装置中的切换机构和第2型板之间关系的正视图。
图3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模装置中的切换机构和第2型板之间关系的正视图。
图4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模装置中的切换机构被形成弯曲状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5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模装置中的切换机构被形成直线状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6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模装置中的受压板的正视图。
图7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模装置中的设置在受压板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的图。
图8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模装置中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的调节马达的放大图。
图9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模装置中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的旋转方向的转换单元的放大图。
图10表示的是以往模具厚度调整机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为了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
(合模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A和图1B示出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模装置1。图1A表示的是切换机构50为弯曲状的状态(开模),图1B表示的是切换机构50为直线状的状态(合模)。合模装置1具备:从图中的左侧看的第1型板10、以及与第1型板10面对的第2型板20、从第2型板20看位于与第1型板10相反的一侧的受压板30、第1型板10、贯通第2型板20和受压板30整体的拉杆40、设置于第2型板20与受压板30之间的切换机构50、设置于受压板30的合模机构60和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除此之外,合模装置1被支撑在基座或框架上,但是由于这些使用了已知的,因此强省略其描述。
切换机构50配置成一对的第1切换部件50a和第2切换部件50b相对于第2型板20在其对角线上。此外,拉杆40配置成相对于切换机构50一对的第1拉杆40a和第2拉杆40b在第2型板20的对角线的延长线上。
应当指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型板10的位置方向称为「前」或「前方」,将受压板30的位置方向称为「后」或「后方」。此外,根据切换机构50由一对的第1切换部件50a和第2切换部件50b构成的表述,在分别与第1切换部件50a和第2切换部件50b对应的其他一对元件在符号上赋予分号码「a」、「b」。然而,在下文中,对于一对元件共通的适合的点,也有不赋予分号码「a」、「b」而进行说明的情况。接下来将在在下文中个别说明。
(第1型板,第2型板)
第1型板10和第2型板20如图1A和图1B所示为彼此相对的型板(压板),且在第1型板10的后表面与第2型板20的前表面分别安装作为形成成形品的一对的分割模具的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第1型板10为构成为可前后移动的可动的型板(可动压板),第2型板20构成为与第1型板10连动且与其向相反方向可前后移动的可动的型板(可动压板)。有关于连动而向相反方向运动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再次说明。
在与第2型板20的第1型板10相反的一侧的面(即,后表面)的第1角部和第2角部,分别安装切换机构50(第1切换部件50a、第2切换部件50b)的前方安装部件51(第1切换部件50a的第1前方安装部件51a、第2切换部件50b的第2前方安装部件51b),第2型板20构成为通过切换机构50伸缩与第1型板10连动并向与其相反的方向前进后退。当第1型板10后退第2型板20前进时,如图1B所示,安装在第1型板10的后表面的第1模具100与安装在第2型板20的前表面的第2模具200合模以形成成形品。然后,当第1型板10前进第2型板20后退时,如图1A所示,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开模以取出成形品。
第1型板10和第2型板20形成为在正面看为多边形(这里图示了矩形的例子),且配置成多边形的上下边水平左右边垂直。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安装成位于该多边形的大概中央。
这里对第2型板20和切换机构50的关系参考图2和图3的示意性的正视图进行说明。在以往的合模装置中,如图2所示,一对的切换部件50a’、50b’配置在相对于多边形的第2型板20’上下方向,且在第2型板20’的4个角贯通4根拉杆40a’、40b’、40c’、40d’。与此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一对的切换部件50a、50b配置在多边形的第2型板20的对角线上,从而拉杆40减少为一对的拉杆40a、40b2跟。有关于切换机构50配置在对角线上的内容将在后面描述。
然后,在第2型板20上的以下位置设置有一对的突出部件21(第1突出部件21a、第2突出部件21b),该位置为第1切换部件50a的第1前方安装部件51a和第2切换部件50b的第2前方安装部件51b的外侧,即第2型板20的对角线的延长线,第1拉杆40a和第2拉杆40b分别贯穿第1突出部件21a和第2突出部件21b。
通过使一对的突出部件21从第2型板20突出,第2型板20与以往的第2型板相比,可以窄化其表面积,乃至可以实现小型化、轻量化。此外,由于第1前方安装部件51a与第1突出部件21a的距离L比较以往的第2型板20’的第1前方安装部件51a’与第1拉杆40a’的距离L’被缩短了,因此在第1前方安装部件51a与第1拉杆40a之间生成的力矩被最小化,从而可以减轻第2型板20所需强度的方向的调整,也就是说可以调整如将壁厚变薄。
如图4和图5的放大图所示,为了同时实现轻量化以及强度,第2型板20的切换机构50一侧的后表面是将缺口部分和肋形成为格子状的肋结构22。通过做成这样的肋结构22,第2型板20可以在维持必要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应当指出,肋结构22示出了沿上下左右方向形成为多边形的格子的例子,根据切换机构50的倾斜,也可以沿第2型板20的一对对角线方向形成菱形的格子。
由于第2型板20的后表面具有肋结构22,因此第1切换部件50a的第1前方安装部件51a通过在肋结构22之间宽度窄的长板形状的安装板23安装在第2型板20上。虽然其隐藏在图中,但是相同的情况适用于相对的第2切换部件50b的第2前方安装部件51b。
(受压板)
如图1A和图1B所示,受压板30是位于从第2型板20看与第1型板10相反的一侧(即,后方)的型板(后压板)。受压板30构成为通过切换机构50伸缩与第2型板20连动并向与其相反的方向前进后退。此外,通过受压板30后退,第1型板10和受压板30以及两端被固定的拉杆40向后方拉拽,随之第1型板10也与受压板30一样后退。也就是说,第1型板10、第2型板20、以及受压板30是通过切换机构50的伸缩而被连动进行前进后退的,其特征在于,第1型板10和受压板30的移动方向与第2型板20的移动方向彼此相反。在受压板30的第2型板20一侧的前表面安装有切换机构50的后方安装部件54(第1切换部件50a的第1后方安装部件54a、第2切换部件50b的第2后方安装部件54b),在切换机构50伸长而第1型板10的第1模具100与第2型板20的第2模具200合模时,受压板30接受其压力。
这里,在以往的合模装置中,一般受压板被形成为与第1型板或第2型板相同的多边形。与此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将切换机构50和拉杆40配置在对角线上,如图6所示,受压板30的后表面30a构成为足以确保切换机构50的一对的后方安装部件54的长板形状。然后,受压板30的后表面30a与切换机构50和拉杆40相同,其长边方向配置成与多边形的第2型板20的对角线相对应。通过这样构成为长板形状,与以往的受压板相比,能够实现受压板30的小型化且轻量化。
在受压板30的后表面30a,拉杆40的后方端部42(第1拉杆40a的第1后方端部42a、第2拉杆40b的第2后方端部42b)贯穿受压板30的贯通部件31(第1贯通部件31a、第2贯通部件31b),且在受压板30的后表面30a用后方螺母43(第1后方螺母43a、第2后方螺母43b)固定。在受压板30的后表面30a设置有驱动切换机构50的合模机构60、以及根据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的模具厚度调整拉杆40的轴方向长度(第1型板10与受压板30的距离)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这些将在后面的部分中再次描述。
(拉杆)
如图1A和图1B所示,拉杆40是贯穿并支撑第1型板10、第2型板20和受压板30且限定位置关系的棒状的部件,并且连接在第1型板10和受压板30。第2型板20是相对于拉杆40可以摇动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所示,拉杆40与第1切换部件50a和第2切换部件50b对应,并由第1拉杆40a和第2拉杆40b2本构成。
拉杆40的前端贯穿第1型板10,且在第1型板10的前表面用前方螺母41(第1前方螺母41a、第2前方螺母41b)固定。另一方面,其后方端部42(第1拉杆40a的第1后方端部42a、第2拉杆40b的第2后方端部42b)贯穿受压板30的贯通部件31(第1贯通部件31a、第2贯通部件31b),且在受压板30的后表面30a用后方螺母43(第1后方螺母43a、第2后方螺母43b)固定。即,第1型板10和受压板30通过拉杆40相互连接固定。因此,当通过切换机构50的伸缩而受压板30前进后退时,第1型板10也连动朝相同方向前进后退。
通过这样将拉杆40由以往的4根变为2本,减少了配件的数量,以及随之相关部件的数量也较少,从而能够实现简化结构,以及随时而来的合模装置1整体的轻量化、降低成本和简化维护。
后方螺母43构成为使用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让受压板30沿着拉杆40可前后移动。有关于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将在后边再次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切换机构50伸长变为直线状的时机与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恰好合模的时机相对应,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根据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的模具厚度,相对于第1型板10将受压板30固定在适宜的位置上。
(切换机构)
如上所述,在第2型板20与受压板30之间设置切换机构50。切换机构50是联杆机构的一种,是通过将可旋转地连接而成的2个联杆变位形成弯曲状的状态和直线状的状态而自由伸缩,且通过增力结构增大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机构50构成为一对,且包含第1切换部件50a和第2切换部件50b。在下文中,虽然以第1切换部件50a为代表进行了说明,但在第2切换部件50b上也是可以的。在下文中,将会参照图1A~图5再次说明。
切换机构50的结构不限于图示的,这里的第1切换部件50a(第2切换部件50b)是从第2型板20朝向受压板30将第1前方安装部件51a(第2前方安装部件51b)、第1前方环52a(第2前方环52b)、第1后方环53a(第2后方环53b)、第1后方安装部件54a(第2后方安装部件54b)连接,且彼此通过销子可以旋转。
然后,在第1后方环53a上还通过销子可旋转地连接有第1十字头55a(第2十字头55b),其是将第1前方环52a和第1后方环53a变位成弯曲状的状态和直线状的状态。第1十字头55a由后面将要提到的合模机构60向前后方向驱动。这里,作为第1十字头55a以通过沿着轨道56摇动的第1基部55a1、第1后方环53a、以及销子可旋转地连接而成的第1变位部件55a2构成为例。第1基部55a1与第1变位部件55a2通过销子可旋转地连接而成。应当指出,例如,将第1后方环53a(第2后方环53b)和第1十字头55a(第2十字头55b)做成可旋转的第1关节部件57a(第2关节部件57b)可以是切换机构50的运动中心。有关于次内容将在后面再次说明。
在轨道56的上方配置第1滚珠丝杆62a(下方配置第2滚珠丝杆62b),通过后面将要描述的设置于受压板30后表面30a的合模机构60旋转第1滚珠丝杆62a时,第1十字头55a的第1基部55a1沿着第1滚珠丝杆62a的轴方向向第2型板20前进。这样,通过第1十字头55a的第1变位部件55a2推起第1后方环53a(在第2切换部件50b处为向下按压),第1前方环52a向前方滑动,从而第1后方环53a与第1前方环52a伸长变为直线形状。
通过上述方式,安装在第2模具200的第2型板20前进与安装在第1模具100的第1型板10接近的同时,受压板30向与其相反的方向后退。然后,随着受压板30后退拉杆40被拉向后方从而第1型板10后退。这里,在由拉杆40将受压板30和第1型板10的距离设定为与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的模具厚度适宜的情况下,第1模具100与第2模具200合模。这里,通过第1模具100与第2模具200的模具厚度,受压板30与第1型板10的距离会发生与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的模具厚度不适宜的情况,在发生这种情况时,通过后面描述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将受压板30向拉杆40摇动,从而调整受压板30与第1型板10的距离。
另外,当由合模机构60反向转动第1滚珠丝杆62a时,第1十字头55a的第1基部55a1沿着第1滚珠丝杆62a的轴方向向受压板30后退。如此,通过第1十字头55a的第1变位部件55a2拉下第1后方环53a(在第2切换部件50b出为向上拽起),第1后方环53a和第1前方环52a变为弯曲形状。通过如上方式,安装在第1模具100的第1型板10与安装在第2模具200第2型板20相互分离从而开模。
当伸缩本实施方式中的切换机构50时,连接第1关节部件57a和第2关节部件57b的直线(如图1A和图1B的虚线)作为切换机构50运动的中心轴。换而言之,在切换机构50的该中心轴上的部分是第1和第2型板10、20、以及受压板30前进后退时不进行前进后退的部分。进而言之,严格来说将其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可以认为是第1和第2型板10、20、以及受压板30前进后退的运动的中心(以下称为不动面P。)。因此,在合模或开模时,第1和第2关节部件57a、57b在图1A和图1B的虚线上平行移动。然后,第2型板20和受压板30,以不动面P为对称面,对称地水平移动(前进后退)。
应当指出,上述虚线仅是一个优选的例子,并不是一定需要不可移动的表面。例如,也可以是在上述虚线附近。特别是,通过在上述虚线上或其周围设置不动面,在第1和第2模具100、200打开时,第1和第2模具100、200之间的大致中心位置处垂下熔融树脂的型坯,通过第1和第2模具100、200以彼此相等的距离且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从两侧向型坯施加力的同时合模。
这里,返回到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换机构50的特征。切换机构50配置成在第1切换部件50a和第2切换部件50b相对的状态与第2型板20的对角线对应。
最初,在合模装置1中,为了使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的交换以及成形品移除容易且有效地进行,在开模时的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之间的距离越大约有效。此外,有如下关系:“开模时的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之间的距离(板距,daylight)”形成与“第2型板20行程的长度”乃至“切换机构50的伸缩量”相对应的关系。
在这方面,在以往切换机构50’设置有上下一对切换部件50a’、50b’,由于当增加构成切换机构50’的联杆的长度时,上下一对的切换部件50a’、50b’会干扰或碰撞,所以本身就有一定限制。此外,如果为了得到所需长度超过该限制时,切换机构50’就不得不大型化,随之而来地第2型板20’等各个元件乃至合模装置整体都会造成大型化。
针对这方面的改善进行专注研究的结果,本发明者得出:通过将切换机构50配置在于多边形的第2模具200的对角线相对应的位置,即将第1切换部件50a与第2切换部件50b相互倾斜地设置,是有效的。图2示意性地表示了将一对的切换部件50a’、50b’配置在上下的情况,图3示意性地表示了将一对的切换部件50a、50b配置在对角线上的情况。当将第2型板20做成正方形时,对角线是各个边的√2(2的平方根)倍,因此在将一对的切换部件50a、50b配置在对角线上时,第2型板20乃至合模装置的整体规模不会变化,因此与将一对的切换部件50a’、50b’配置在上下的情况相比,可以设置具有约为1.4倍长度的联杆的切换机构50。
此外,通过将第1前方安装部件51a和第2前方安装部件51b配置在第1拉杆40a和第2拉杆40b附近,能够降低施加在第2型板20和拉杆40的负荷。其效果为:第1拉杆40a和第2拉杆40b与第1前方安装部件51a和第2前方安装部件51b在配置于同一线上时最大。同样地,通过将第1后方安装部件54a和第2后方安装部件54b配置在第1拉杆40a和第2拉杆40b附近,能够降低施加在受压板30和拉杆40的负荷。其效果同上,第1拉杆40a和第2拉杆40b与第1后方安装部件54a和第2后方安装部件54b配置在同一线上时最大。
(合模机构)
在受压板30的后表面30a,如图6所示,作为将切换机构50第1十字头55a和第2十字头55b前后进退的合模机构60设置有合模马达61,在合模马达61上连接如图1A和图1B所示的第1滚珠丝杆62a、第2滚珠丝杆62b。作为合模马达61可以采用例如伺服马达。第1十字头55a和第2十字头55b的第1基部55a1和第2基部55b1形成为滚珠螺母形状并分别螺合于第1滚珠丝杆62a、第2滚珠丝杆62b,通过合模马达61旋转/逆旋转使第1十字头55a和第2十字头55b前后进退。
应当指出,这里示出的是合模机构60通过合模马达61驱动的例子,但是代替合模马达61,还可以由例如油压缸驱动的方式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将第1滚珠丝杆62a、第2滚珠丝杆62b构成为棒状,并且可以做成分别固定第1十字头55a和第2十字头55b的方式。
(模具厚度调整机构)
在受压板30的后表面30a,除合模机构60外,如图6所示,还设置用于沿2根第1拉杆40a和第2拉杆40b调整受压板30的固定位置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以当切换机构50伸展变成直线状的时机与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恰好合模的时机相对应的方式,根据第1模具100和第2模具200的模具厚度,使受压板30相对于第1型板10定位在适当的位置。
第1拉杆40a的第1后方端部42a、第2拉杆40b的第2后方端部42b贯穿受压板30的第1贯通部件31a、第2贯通部件31b,且在受压板30的后表面30a分别通过第1后方螺母43a,第2后方螺母43b固定。然后,第1后方螺母43a、第2后方螺母43b由如下结构旋转/逆旋转,从而能够前后移动调整受压板30。
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具有:架设在第1后方螺母43a与第2后方螺母43b之间的对角线上的旋转部件71;由使旋转部件71旋转/逆旋转的电致马达构成的调节马达72;将旋转部件71的旋转方向转换以向第1后方螺母43a和第2后方螺母43b传递旋转力的转换单元73(第1转换单元73a、第2转换单元73b)。
这里,参考图7~图9,进一步详细说明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图7是整体的立体图,表示的是将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安装在受压板30后表面30a的情况;图8表示的调节马达72的放大图;图9表示的是转换单元73的放大图。
如图7所示,旋转部件71沿受压板30的长边方向延展设置,调节马达72以不阻碍合模机构60的合模马达61的方式设置在旋转部件71的右下方。调节马达72具有马达本体721和齿轮机构722,旋转部件71贯穿齿轮机构722。当马达本体721旋转时,旋转部件71通过齿轮机构722,以在受压板30后表面30a的长边方向上(即与拉杆40延展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参照图8的箭头)。这里,作为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以使用带或链为示例,使用了如本实施方式所提及的棒状的旋转部件71的利点如在下文中所述。即,与使用带或链的情况相比,功率损耗小且驱动声音小。此外,由于耐久性高,因此可以减少维护频度。
如图7所示,受压板30的后表面30a是倾斜设置的长板形状,设置在受压板30框架32的缺口部分和被形成为格子状的肋的肋结构33的接地部分33a可以作为加强部分,该加强部分向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即后方)延伸。由该接地部分33a(即,加强部分),肋结构33与被其支撑的受压板30被进一步增强以抵抗对外力。
然后,如图8所示,旋转部件71的旋转通过转换单元73和后方螺母43被转换为拉杆40的延伸方向。在图8中,放大表示了旋转部件71、第2转换单元73b和第2后方螺母43b的关系,但旋转部件71的两端,如图7所示,通过一对的第1转换单元73a和第2转换单元73b将一对的第1后方螺母43a与第2后方螺母43b连接,从而通过旋转部件71的旋转,同时调节一对的第1拉杆40a和第2拉杆40b。
作为转换单元73,如图9所示,这里示出使用了连接器(联轴器)的情况。作为连接器可以采用已知的。作为转换单元73的具体方式,除了连接器以外还可以采用例如锥齿轮的结构。简而言之,只要是能够将旋转部件71的旋转方向转换为拉杆40的延伸方向的方式即可。
在如图2的以往的合模装置中,切换机构50’配置在相对于多边形的第2型板20’的上下方向上,如图10所示,一般会在将受压板30’也形成为多边形,同时还设置4个齿轮73a’、73b’、73c’、73d’,用来转动个螺母43a’、43b’、43c’、43d’固定设置于四个角的4根拉杆40a’、40b’、40c’、40d’,此外还设置有大型的中间齿轮74’,该中间齿轮74’通过马达61’的驱动力一并旋转4个齿轮73a’、73b’、73c’、73d’。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在宽度窄的长条板状的受压板30的两端的2个第1后方螺母43a、第2后方螺母43b,由旋转部件71通过转换单元73旋转。以这种方式,能够减少从作为动力源的调节马达72到作为致动部的第1拉杆40a和第2拉杆40b各自的第1后方螺母43a和第2后方螺母43b为止的机械接点,从而减小机械负荷。此外,随着型厚调整电力消耗的抑制能够小型化调节马达72,也可以通过消除中间齿轮等来实现提高设计自由度和减少维护工时。
随着拉杆40从传统的4根变为2根,模具厚度调整机构70在构成其所需要的原件的数量减少结构简单,可以实现随之合模装置1的整体进一步轻量化、降低成本并简化维护。
应当指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动面P是以将连接第1关节部件57a和第2关节部件57b的直线在纸面方向上延展而成的平面为例进行说明的,但也可以是向其他位置让不动面(静止部分)移动过来的方式来实施合模装置1。例如,可以是将第1型板10和受压板30的位置固定作为静止部分,在开闭模时只让第2型板20前后进退的方式来实施的。或者,可以将第2型板20的位置固定作为静止部分,在开闭模时让第1型板10和受压板30前后进退的方式来实施的。
在上文中用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加以各种变更或改进。此外,从权利要求所述的范围中显而易见的是,上述变更或改进的方式同样被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同时,本发明的合模装置特别优选用于吹塑成型机,但也可以用于诸如射出成型机等其他成形机。
符号说明
1:合模装置
10:第1型板
20:第2型板
20':第2型板
21:突出部件
21a:第1突出部件
21b:第2突出部件
22:肋结构
23:安装板
30:受压板
30':受压板
30a:后表面
31:贯通部件
31a:第1贯通部件
31b:第2贯通部件
32:框架
33:肋结构
33a:接地部分
40:拉杆
40a:拉杆(第1拉杆)
40a':拉杆(第1拉杆)
40b:拉杆(第2拉杆)
40b':拉杆
40c':拉杆
40d':拉杆
41:前方螺母
41a:第1前方螺母
41b:第2前方螺母
42:后方端部
42a:第1后方端部
42b:第2后方端部
43:后方螺母
43a:第1后方螺母
43a':螺母
43b:第2后方螺母
43b':螺母
43c':螺母
43d':螺母
50:切换机构
50':切换机构
50a:切换部件(第1切换部件)
50a':切换部件
50b:切换部件(第2切换部件)
50b':切换部件
51:前方安装部件
51a:第1前方安装部件
51a':第1前方安装部件
51b:第2前方安装部件
52a:第1前方环
52b:第2前方环
53a:第1后方环
53b:第2后方环
54:后方安装部件
54a:第1后方安装部件
54b:第2后方安装部件
55a:第1十字头
55a1:第1基部
55a2:第1变位部件
55b:第2十字头
55b1:第2基部
56:轨道
57a:第1关节部件
57b:第2关节部件
60:合模机构
61:合模马达
61':马达
62a:第1滚珠丝杆
62b:第2滚珠丝杆
70:模具厚度调整机构
71:旋转部件
72:调节马达
73:转换单元
73a:第1转换单元
73a':齿轮
73b:第2转换单元
73b':齿轮
73c':齿轮
73d':齿轮
74':中间齿轮
100:第1模具
200:第2模具
721:马达本体
722:齿轮机构
L:距离
L':距离
P:不动面。

Claims (7)

1.一种分割模具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边形的第1和第2型板、受压板、以及切换机构,其中,
所述第1和第2型板的至少一方可前后移动以相对于另一方靠近或分离,
所述受压板位于从所述第2型板看与所述第1型板相反的一侧,
所述切换机构在所述第2型板和所述受压板之间使所述第1和第2型板彼此相互接近或分离,
所述切换机构配置在所述第2型板的对角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包含第1切换部件和第2切换部件,
所述第1切换部件通过第1前方安装部件安装在所述第2型板的所述对角线的第1角,
所述第2切换部件与所述第1切换部件对向,且通过第2前方安装部件安装在所述第2型板的所述对角线的第2角。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前方安装部件和所述第2前方安装部件通过形成为宽度窄的长板形状的安装板安装在所述第2型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贯通所述受压板、所述第2型板和所述第1型板整体,且限制其位置关系的第1拉杆和第2拉杆,
所述第2型板具有在所述对角线的延长线上突出的第1突出部件和第2突出部件,
所述第1拉杆和所述第2拉杆分别贯通所述第1突出部件和所述第2突出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压板的后表面形成为宽度窄的长板形状,且与所述切换机构相对应地配置在所述第2型板的所述对角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设置于所述受压板的后表面的模具厚度调整机构,
所述模具厚度调整机构具备棒状的旋转部件、将所述旋转部件以其长边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调节马达、以及将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转换为所述切换机构的延伸方向的一对转换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型板可前后移动,
所述受压板位于从所述第2型板看与所述第1型板相反的一侧,且与所述第2型板连动并向与其相反方向可前后移动,
所述第1型板与所述受压板连通并向与其相同的方向可前后移动。
CN202110244722.1A 2016-03-31 2017-03-31 合模装置 Active CN1130019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1254 2016-03-31
JP2016071254 2016-03-31
JP2016-071258 2016-03-31
JP2016071258 2016-03-31
CN201780017982.7A CN108778672B (zh) 2016-03-31 2017-03-31 合模装置
PCT/JP2017/013662 WO2017171029A1 (ja) 2016-03-31 2017-03-31 型締め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7982.7A Division CN108778672B (zh) 2016-03-31 2017-03-31 合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01913A true CN113001913A (zh) 2021-06-22
CN113001913B CN113001913B (zh) 2022-08-05

Family

ID=5996481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7982.7A Active CN108778672B (zh) 2016-03-31 2017-03-31 合模装置
CN202110244722.1A Active CN113001913B (zh) 2016-03-31 2017-03-31 合模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7982.7A Active CN108778672B (zh) 2016-03-31 2017-03-31 合模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0615B2 (zh)
EP (2) EP3437824B1 (zh)
JP (1) JP6889379B2 (zh)
CN (2) CN108778672B (zh)
WO (1) WO20171710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033338A (zh) * 2019-01-30 2020-09-16 日商京洛股份有限公司 成型裝置、以及成型品的製造系統
CN112349304A (zh) * 2020-11-05 2021-02-09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数字媒体终端监测装置用数据存储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00998A (ja) * 2000-04-25 2001-10-3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射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JP2002086528A (ja) * 2000-02-21 2002-03-26 Ube Machinery Corporation Ltd 型締装置
CN1933957A (zh) * 2004-03-19 2007-03-21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合模装置及模厚调节方法
CN102046352A (zh) * 2008-05-26 2011-05-04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合模装置
JP2012166530A (ja) * 2011-02-17 2012-09-06 Meiki Co Ltd 型締装置
CN103648743A (zh) * 2011-07-12 2014-03-1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合模装置
CN104002449A (zh) * 2013-02-22 2014-08-27 发那科株式会社 注塑成型机的合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06323A (en) * 1940-11-14 1942-12-22 Reed Prentice Corp Die operating mechanism for casting machines
US2526803A (en) 1947-01-25 1950-10-24 Wickes Brothers Die closing mechanism
GB998665A (en) * 1963-11-29 1965-07-21 Loewy Eng Co Ltd Mould-closing device for injection moulding machines
CH576830A5 (zh) * 1974-10-28 1976-06-30 Buehler Ag Geb
US4598758A (en) * 1983-08-08 1986-07-08 Ex-Cell-O Corporation Motor controlled tie bar system for die-casting machine
JPH0232064B2 (ja) 1984-08-30 1990-07-18 Japan Steel Works Ltd Shashutsuseikeikinokatajimesochi
JP2709868B2 (ja) * 1991-06-24 1998-02-04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ダイハイト調整方法
DE4323395C2 (de) * 1993-07-13 1995-11-16 Karl Hehl Schließeinheit für eine Kunststoff-Spritzgießmaschine
ATE175380T1 (de) * 1993-03-20 1999-01-15 Karl Hehl Spritzgiessmaschine
JPH07100885A (ja) 1993-10-06 1995-04-18 Fanuc Ltd 電動式射出成形機の型締め装置
JPH07137104A (ja) 1993-11-16 1995-05-30 Japan Steel Works Ltd:The 型締力自動補正方法及び装置
JPH0839638A (ja) * 1994-07-27 1996-02-13 Fanuc Ltd 射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JPH08216239A (ja) 1995-02-17 1996-08-27 Ube Ind Ltd 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JP3027320B2 (ja) 1995-05-29 2000-04-04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中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JP3240275B2 (ja) * 1997-09-08 2001-12-17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AT501948B1 (de) 2005-04-21 2007-08-15 Engel Austria Gmbh Spritzgiesseinrichtung
CN101332665B (zh) 2007-06-26 2010-12-22 震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注塑机以及调模的方法
JP5803939B2 (ja) * 2010-12-28 2015-11-04 宇部興産機械株式会社 型締装置及び成形品押出方法
JP5981289B2 (ja) 2012-09-28 2016-08-31 株式会社Fts ブロー成形機の金型の型締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6528A (ja) * 2000-02-21 2002-03-26 Ube Machinery Corporation Ltd 型締装置
JP2001300998A (ja) * 2000-04-25 2001-10-3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射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CN1933957A (zh) * 2004-03-19 2007-03-21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合模装置及模厚调节方法
CN102046352A (zh) * 2008-05-26 2011-05-04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合模装置
JP2012166530A (ja) * 2011-02-17 2012-09-06 Meiki Co Ltd 型締装置
CN103648743A (zh) * 2011-07-12 2014-03-19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合模装置
CN104002449A (zh) * 2013-02-22 2014-08-27 发那科株式会社 注塑成型机的合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71029A1 (ja) 2017-10-05
US10940615B2 (en) 2021-03-09
EP3878624A1 (en) 2021-09-15
US20190016018A1 (en) 2019-01-17
CN108778672B (zh) 2021-03-26
EP3437824A4 (en) 2019-06-12
EP3878624B1 (en) 2023-08-02
CN108778672A (zh) 2018-11-09
CN113001913B (zh) 2022-08-05
EP3437824B1 (en) 2021-05-05
EP3437824A1 (en) 2019-02-06
JP6889379B2 (ja) 2021-06-18
JPWO2017171029A1 (ja) 2019-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01913B (zh) 合模装置
EP0775567B1 (en) Mold clamping mechanism for an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JPWO2005084909A1 (ja) 金型支持装置、成形機及び成形方法
JP2009066774A (ja) 型盤、型締め装置、射出成形機
CN102773978B (zh) 肘式合模装置
US20030108640A1 (en) Injection apparatus for industrial machine
JP3927066B2 (ja) 型締装置
KR101509911B1 (ko) 사출성형기의 폐쇄유니트
WO2018066696A1 (ja) 成形機
KR101739190B1 (ko) 사출성형기
CN111497159A (zh) 一种肘杆外翻式锁模机构及注塑机
US20140322375A1 (en) Angled-outward toggle clamping type vertical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JP2007196572A (ja) 成形装置
JP5319343B2 (ja) 型締装置及び可動プラテン
JP3813593B2 (ja) トグル式型締装置
KR100733697B1 (ko) 형체기구의 성형품 분리장치
KR100838044B1 (ko) 전동식 사출 성형기의 다중 형체 기구
JP6678017B2 (ja) クランプユニットを有する射出成形機
CN213006389U (zh) 一种肘杆外翻式锁模机构及注塑机
CN202607960U (zh) 一种二板注塑机的动模板与顶出部件的安装结构
KR100763537B1 (ko) 금형 지지장치, 성형기 및 성형방법
JP2016525033A (ja) クランプユニットを有する射出成形機
JP6941963B2 (ja) 射出成形機
KR100713177B1 (ko) 전동식 사출 성형기의 다중 형체 기구
JP4044516B2 (ja) 複合成形用金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