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44053A - 风向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向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44053A
CN112744053A CN202011176916.4A CN202011176916A CN112744053A CN 112744053 A CN112744053 A CN 112744053A CN 202011176916 A CN202011176916 A CN 202011176916A CN 112744053 A CN112744053 A CN 1127440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valve
deformation
flow passage
sh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7691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44053B (zh
Inventor
服部明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Plas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Plas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Plas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Plas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440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40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440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40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B60H2001/3478Details of actuators acting on additional damper do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向调整装置,该风向调整装置能够使阀稳定地工作。风向调整装置(10)具备:壳体(11),其为筒状,且在内部具有流通流路(22);以及阀(14),其可移动地配置于壳体(11)上,且打开或关闭流通流路(22)。阀(14)具有:基材(61),其支承于壳体(11)上;软质部(62),其由比基材(61)更软质的部件形成,且在基于阀(14)的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下能够与壳体(11)弹性地接触;以及变形抑制部(63),其抑制因与壳体(11)的接触而引起的软质部(62)的变形。变形抑制部(63)配置于在基于阀(14)的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下不与壳体(11)接触的位置。

Description

风向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向调整装置,该风向调整装置具备开闭壳体内部的流通流路的屏蔽体。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等车辆中所使用的空调装置中,设置于吹出风的排出口上的风向调整装置还称为空调风排出装置、排风口、通风机、调风器等,例如设置于仪表盘或中央控制台部等车辆的各部,有助于提高基于冷暖气设备的舒适性能。
作为这种风向调整装置,已知有如下风向调整装置,即,例如在形成为圆筒状壳体内部的流通流路上具备具有操作旋钮的圆筒状可动导流百叶及前端由软质部构成的2个半圆状的屏蔽体即阀,并且通过在基于阀的流通流路的打开状态下在壳体内部向任意方向倾斜操作可动导流百叶,来调整风向,并且在基于阀的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切断风(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3172号公报(第4-8页、图1)
在风向调整装置的构成零件中均有微小的偏差,因此在由它们组装而成的装置中,在基于阀的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阀比预期更强地干涉壳体。此时,阀前端的软质部因与壳体的干涉而大幅度变形,若保持软质部向阀的关闭方向侧嵌入(咬入)的状态,则产生即使为了打开阀而试图使操作旋钮向打开方向侧转动也无法容易地使其移动等不良情况,从而有可能损害品质的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观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屏蔽体稳定地工作的风向调整装置。
根据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具备:壳体,其为筒状,且在内部具有流通流路;以及屏蔽体,其可移动地配置于所述壳体上,且打开或关闭所述流通流路,所述屏蔽体具有:基材,其支承于所述壳体上;软质部,其由比所述基材更软质的部件形成,且在所述流通流路被所述屏蔽体关闭的状态即基于所述屏蔽体的所述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能够与于所述壳体弹性地接触;以及变形抑制部,其抑制因与所述壳体的接触而引起的所述软质部的变形,所述变形抑制部配置于在基于所述屏蔽体的所述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不与所述壳体接触的位置。
根据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中,所述屏蔽体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位于所述屏蔽体中的、在所述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与所述壳体对置的位置上,且该台阶部向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凹陷,所述变形抑制部为配置于所述台阶部的凸部。
根据方案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中,所述变形抑制部具有与所述台阶部的深度大致相同的高度。
根据方案4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方案2或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中,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变形抑制部。
发明效果
根据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即使软质部比预期更强地干涉壳体,也能够通过软质部过度变形而咬入壳体或者变形抑制部本身咬入壳体来抑制屏蔽体被锁定,因此能够使屏蔽体稳定地工作。
根据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除了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能够防止变形抑制部过度突出,并且在基于屏蔽体的流通流路的打开状态下变形抑制部不易成为空气阻力而不容易对风向性质造成影响。
根据方案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除了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在基于屏蔽体的流通流路的打开状态下变形抑制部不易成为空气阻力而不容易对风向性质造成影响。
根据方案4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除了方案2或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能够抑制在成型变形抑制部时的肉褶,从而能够将变形抑制部可靠地成型成所期望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中,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端视图,图1(b)是放大了图1(a)的局部的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屏蔽体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风向调整装置,11-壳体,14-作为屏蔽体的阀,22-流通流路,61-基材,62-软质部,63-变形抑制部,70-台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a)及图3中,10表示风向调整装置。风向调整装置10例如为调整来自设置于汽车等车辆上的空调装置等的风的方向即风向的空调用风向调整装置。虽然未图示,但风向调整装置10设置于汽车的内装部件,例如仪表盘或中央控制台、顶置控制台部、中心柱或门饰板等被设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调整装置10被设定成圆型。
然后,风向调整装置10还称为排风口、通风机及调风器等,并且所述风向调整装置10具备壳体11、可动导流百叶12、在壳体11的内部以能够全方位地转动的方式支承该可动导流百叶12的支承部13及作为屏蔽体(阀体)的阀14。
壳体11例如在一端侧具有吸入来自空调装置等的风的导入口即圆形的吸入口20,而在另一端侧具有与该吸入口20连通且吹出风的圆形的排气口21,并且将连通这些吸入口20与排气口21而使风通过的流通流路22区划在内部。即,吸入口20位于流通流路22的上游端,且排气口21位于流通流路22的下游端。并且,在壳体11的内部(流通流路22),沿该壳体11的中心轴设置有轴承部25。并且,在壳体11的内部(流通流路22)设置有整流部26。另外,以下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说明,即,将在壳体11内部从吸入口20侧向排气口21侧通过流通流路22的风的下游侧设为前侧(箭头FR侧),且将上游侧设为后侧(箭头RR侧),从前侧观察与该前后方向(箭头FR、RR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或宽度方向时设为左右方向(箭头L、R方向),且将与这些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箭头U、D方向)。并且,周向是指与壳体11的中心轴正交的平面上的、沿以该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
轴承部25为保持支承部13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可动导流百叶12的部分。轴承部25在壳体11的中心轴的位置上沿壳体11的轴向即前后方向设置成纵长形状的圆筒状。
整流部26对通过流通流路22的风进行整流。整流部26例如在轴承部25的周围设置成与壳体11及轴承部25同轴的圆筒状。即,整流部26沿前后方向设置成纵长形状的圆筒状。另外,该整流部26并不是必须的结构。
可动导流百叶12还称为叶片体、壳体或翅片等,且控制从风向调整装置10吹出的风向。可动导流百叶12具备百叶主体部30及百叶轴承部31。
百叶主体部30例如由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百叶主体部30具有圆筒状外廓部34及遍及外廓部34与百叶轴承部31之间且呈放射状形成的多个叶片35。并且,叶片35通过与外廓部34同心状配置的圆筒状连结部36来彼此连结。然后,由外廓部34、叶片35及连结部36包围的扇形的部分成为与排气口21连通而使风通过的通气口37。
百叶轴承部31形成为圆筒状,且与外廓部34同心状配置。百叶轴承部31的后部与支承部13连结。并且,在百叶轴承部31中,在前部安装有作为操作部的操作按钮39,该操作部用于相对于壳体11对可动导流百叶12及阀14进行操作。操作旋钮39在百叶轴承部31的内部与支承部13连结。操作旋钮39在可动导流百叶12的中央部与外廓部34同轴状配置。
支承部13为在壳体11的内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可动导流百叶12的部分。并且,支承部13设定可动导流百叶12相对于壳体11的转动负载(转矩)。支承部13具备接头部41、作为一个支承部即球体容纳部的承载部42及作为另一个支承部即转动基部的连杆43。
接头部41相对于壳体1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可动导流百叶12。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部41成为万向接头。即,接头部41分体具备支承于壳体11侧的一个轴支承体45及支承于可动导流百叶12侧的未图示的另一个轴支承体,这些一个轴支承体45与另一个轴支承体以能够向彼此正交的方向转动的方式连结。
本实施方式的一个轴支承体45以能够向左右方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1的轴承部25上。并且,在一个轴支承体45中,隔着中心轴彼此相反的一侧且与转动轴的轴线正交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右的位置)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另一个轴支承体上,相对于一个轴支承体45,另一个轴支承体能够向与一个轴支承体45相对于壳体11的转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转动。而且,另一个轴支承体固定于可动导流百叶12的百叶轴承部31的后部。因此,通过一个轴支承体45相对于壳体11转动,可动导流百叶12与另一个轴支承体一体地相对于壳体11转动,并且通过另一个轴支承体相对于一个轴支承体45转动,可动导流百叶12与另一个轴支承体一体地相对于壳体11转动。
承载部42保持于可动导流百叶12侧。承载部42的前侧插穿于接头部41的另一个轴支承体中而在可动导流百叶12的百叶轴承部31中与操作旋钮39一体地连结。因此,承载部42通过操作旋钮39的转动操作,相对于可动导流百叶12能够沿周向转动。并且,承载部42的与连杆43对置的后侧位于接头部41的内部。而且,承载部42在与连杆43对置的后侧具备一个滑动抵接部即球面部51及作为一个限制部即一个抵接部的突出部52。球面部51凹设成半球面状。并且,突出部52形成为包围球面部51的外侧的半球面状,且相对于球面部51,前端部从径向外侧的位置朝向后侧延伸。
连杆43保持于壳体11侧。连杆43形成为轴状,并且连杆43在轴承部25的内部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配置。而且,连杆43通过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53而朝向可动导流百叶12侧(承载部42侧)即前侧施力。并且,在连杆43的前端部具备与承载部42的球面部51滑动抵接的另一个滑动抵接部即球部55及通过与突出部52的抵接来设定可动导流百叶12的转动端的另一个限制部即作为另一个抵接部的止挡部56。球部55及止挡部56由例如软质的合成树脂等一体地成型。
并且,在连杆43中连结有使阀14动作的齿轮部58。齿轮部58通过与阀14的齿轮59(图2)啮合并向壳体11的周向转动来使阀14进行开闭动作。
阀14通过控制流通流路22的开闭量来控制从风向调整装置10吹出的风量。阀14位于比轴承部25更靠后侧的流通流路22内,且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11上。即,阀14在壳体11的内部(流通流路22)位于相对于可动导流百叶12及支承部13为上游侧的后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阀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1上。如图1(a)及图2所示,阀14具备支承于壳体11上的硬质的基材61及由比该基材61更软质的部件形成的软质部62。而且,阀14具备抑制软质部62的变形的变形抑制部63。并且,阀14只要能够开闭流通流路22,则可以设定任意的数量且设为与流通流路22相应的任意的形状,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有一对(一个阀14a及另一个阀14b)且形成为能够封闭壳体11的流通流路22的一半的半圆板状。一个阀14a和另一个阀14b构成为开闭动作彼此联动。即,一个阀14a和另一个阀14b以壳体11的中心轴为基准彼此对称或大致对称地配置,并且构成为分别以壳体11的中心轴为基准对称地动作(转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阀14a和另一个阀14b的转动方向彼此成为相反的方向,从转动轴线方向观察,在一个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另一个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阀14a和另一个阀14b上下对称地配置。
基材61由例如PP或ABS等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材61形成为半圆板状。并且,基材61构成阀14(阀14a,14b)中的支承于壳体11上的部分。基材61一体地具备轴部65。轴部65沿基材61的形状的直径部分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65形成于相当于基材61的形状的半径的部分上,并且通过同轴地组合一个阀14a和另一个阀14b来形成基材61的形状的直径部分且成为横截流通流路22的一根轴部。轴部6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形成在壳体11中的未图示的轴孔中。轴部65沿与壳体11的中心轴交叉或正交的方向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65位于阀14的最前部。即,阀14的最前部的位置支承于壳体11上,并且从该位置向后方延伸而配置。
软质部62由例如TPE或硅橡胶等比基材61刚性更低的合成树脂形成。软质部62为,在流通流路22被阀14关闭的状态,即,基于阀14的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壳体11的内壁弹性地接触的部分。软质部62覆盖基材61的外缘部而形成且构成阀14的外缘部。软质部62形成为沿基材61或阀14的外缘部弯曲成圆弧状的带状。软质部62形成为与基材61齐平或大致齐平地连接。即,在基材61与软质部62的接缝的位置上不产生台阶。软质部62例如通过双色成型来与基材61一体地成型。在软质部62中形成有能够与壳体11接触的接触部67。接触部67位于软质部62的外缘部。在软质部62中,接触部67沿阀14的外周缘形成。接触部67在阀14关闭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下能够与形成于壳体11上的屏蔽体承载部即阀承载部68接触。阀承载部68形成于区划吸入口20的区划部69上。区划部69形成壳体11的上游端即后端。在本实施方式中,阀承载部68位于区划部69的下游端即前端。阀承载部68成为朝向作为上游侧的后侧缓慢地扩径的倾斜面。即,阀承载部68位于在使阀14从打开流通流路22的打开状态向关闭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转动时的软质部62的接触部67的转动范围内,并且沿与转动至关闭状态的接触部67齐平或大致齐平的方向倾斜。如图1(b)所示,在阀承载部68中,可以突设有突起部68a。突起部68a为与接触部67直接接触的部分。突起部68a例如配置于阀承载部68的下游端,并且从阀承载部68向后方突出。
变形抑制部63为提高软质部62的刚性且抑制软质部62的因与壳体11的接触而引起的变形的部分。并且,变形抑制部63为如下部分,即,抑制在因各部的尺寸偏差等而软质部62比预期更强地干涉壳体11时或阀14被外力强制地向关闭方向按压时等由软质部62(接触部67)的变形引起的嵌入(咬入)。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抑制部63一体地形成于软质部62上。并不限于此,变形抑制部63也可以形成于图2所示的基材61上且相对于薄壁状的软质部62粘贴。
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抑制部63形成为凸部或肋部。变形抑制部63可以为单数,也可以为多个。变形抑制部63可以沿阀14的周向连接而形成一个,也可以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抑制部63形成有多个且彼此远离而配置。变形抑制部63相对于与阀14的轴部65的轴向正交的中心线CL均匀或对称地配置。从中心线CL观察,形成变形抑制部63的范围成为向周向两侧各配置预定角度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抑制部63相对于中心线CL向周向两侧各27°遍及配置成54°。即,变形抑制部63的配置角度范围θ成为54°。配置角度范围θ被设定在从轴部65远离的范围内。即,变形抑制部63配置于相对于轴部65远离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阀14中,从配置角度范围θ的两侧遍及轴部65分别设定有未配置变形抑制部63的非配置角度范围。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变形抑制部63的形状例如是宽度为5mm且间隔为4mm,并且在与中心线CL交叉的位置上配置有一个、在其两侧各配置有一个、共计配置有三个。并不限于此,变形抑制部63的宽度或间隔(配置角度范围)、个数可以在获得效果的范围内任意地设定。
而且,变形抑制部63配置于台阶部70。台阶部70为向阀14的厚度方向凹陷的凹部。即,台阶部70向从壳体11(图1(a))的内壁远离的方向凹陷。在阀14中,台阶部70形成于在关闭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下与壳体11的内壁对置的位置或表面上。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阀14a在关闭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下上侧的表面与壳体11的上侧的内壁(阀承载部68)对置而另一个阀14b在关闭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下下侧的表面与壳体11的下侧的内壁(阀承载部68)对置,因此台阶部70及配置于该台阶部70的变形抑制部63在一个阀14a中位于上侧的表面上,而在另一个阀14b中位于下侧的表面上。台阶部70沿阀14的外缘部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70遍及阀14的外缘部整体而沿周向连接。台阶部70位于阀14的最外缘。然后,如图1(a)及图1(b)所示,变形抑制部63具有与台阶部70的深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变形抑制部63相对于形成阀14的整流面即对通过流通流路22的风进行整流的通常部71成为齐平或大致齐平,并且相对于阀14的通常部71没有向厚度方向突出成台阶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70形成于软质部62上,且通过该台阶部70成为薄壁状的部分形成为接触部67,但是并不限于此,可以形成于基材61上,也可以遍及基材61和软质部62而形成。
并且,变形抑制部63配置于台阶部70的台阶面即台阶部70与阀14的通常部71连接的表面的位置。即,变形抑制部63位于相对于阀14的外缘部向中心侧(内侧)位移的位置。因此,变形抑制部63配置于在基于阀14的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即接触部67与阀承载部68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壳体11成为非接触的位置。即,变形抑制部63配置于在基于阀14的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下相对于作为比壳体1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阀承载部68)更靠下游侧的前侧具有间隙(Clearance)G而对置的位置。另外,为了明确说明,在图1(b)中,对变形抑制部63实施与周围不同的阴影线来表示。
然后,如图1(a)的双点划线所示,在设置于汽车的内装部件的被设置部的风向调整装置10中,将阀14设为打开状态,且将可动导流百叶12设为中立(空挡)位置时,换言之,将壳体11与可动导流百叶12设为大致同轴时,从吸入口20吸入的风通过流通流路22,从可动导流百叶12的各通气口37经由排气口21向乘坐人员的正面方向流动。
并且,通过紧握操作旋钮39并向上下左右进行操作来使可动导流百叶12转动。此时,可动导流百叶12通过接头部41的结构,能够以彼此正交的两个轴为轴线而围绕球部55的中心向任意方向转动。另外,可动导流百叶12的转动端通过突出部52与止挡部56的抵接而受到限制。如此,在使可动导流百叶12转动的状态下,可动导流百叶12的中心轴沿与壳体11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且风沿该可动导流百叶12的中心轴从各通气口37经由排气口21向相对于乘坐人员的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流动。
而且,若紧握操作旋钮39并相对于可动导流百叶12向周向扭转,则与操作旋钮39联动的承载部42向周向转动。在该承载部42中通过螺旋弹簧53压接有连杆43的球部55,因此连杆43与齿轮部58一同向周向转动,从而使阀14如图1(a)的实线所示那样转动。即,通过操作操作旋钮39来使阀14受到转动操作。若阀14的接触部67处于与壳体11的阀承载部68接触的位置,则流通流路22被封闭,从而风不会从可动导流百叶12的通气口37即排气口21吹出(关闭状态)。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抑制软质部62的因与壳体11(阀承载部68)的接触而引起的变形的变形抑制部63形成于阀14上,并且该变形抑制部63在基于阀14的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下相对于壳体11成为非接触,因此在通常对操作旋钮39进行操作时,即使假设因各部的尺寸偏差等而软质部62比预期更强地干涉壳体11的阀承载部68,也能够通过软质部62过度变形而咬入壳体11或者变形抑制部63本身咬入壳体11来抑制阀14被锁定。因此,能够使阀14稳定地工作,从而操作性变得良好。
并且,即使阀14假设被外力强制地向关闭方向按压而使软质部62(接触部67)变形,变形抑制部63也与壳体11的内壁抵接而限制软质部62(接触部67)的过度变形,并且通过变形抑制部63按回软质部62(接触部67),软质部62过度变形而不易咬入壳体11。
而且,通过将变形抑制部63作为凸部配置于台阶部70,能够防止变形抑制部63相对于通常部71过度突出,并且在基于阀14的流通流路22的打开状态下变形抑制部63不易成为空气阻力而不容易对风向性质造成影响。
尤其,通过使变形抑制部63的高度与台阶部70的深度大致相同以使通常部71和变形抑制部63中不产生台阶,在基于阀14的流通流路22的打开状态下变形抑制部63不易成为空气阻力而不容易对风向性质造成影响。
并且,通过将变形抑制部63彼此隔开间隔而配置多个,能够抑制在成型变形抑制部63时的肉褶,从而能够将变形抑制部63可靠地成型成所期望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的一实施方式中,阀14可以形成为一个圆形。此时,阀14沿直径部分配置轴部65,并且以隔着轴部65而一个阀14和另一个阀14向相同方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1上。因此,一侧的变形抑制部63及台阶部70与另一侧的变形抑制部63及台阶部70隔着轴部65配置于在基于阀14的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下分别与壳体11的内壁对置的位置即彼此相反的一侧的主表面的外缘部即可。
并且,在可动导流百叶12侧设定球面部51及突出部52,且在壳体11侧设定了球部55及止挡部56,但是也可以在壳体11侧的连杆43上设定球面部51及突出部52,且在可动导流百叶12侧的承载部42上设定球部55及止挡部56。即使在此时,也能够发挥与上述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然后,风向调整装置10并不限于车辆用,能够使用于任意的空调装置等的风向的调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适当地用作汽车的空调用风向调整装置。

Claims (4)

1.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为筒状,且在内部具有流通流路;以及
屏蔽体,其可移动地配置于所述壳体上,且打开或关闭所述流通流路,
所述屏蔽体具有:
基材,其支承于所述壳体上;
软质部,其由比所述基材更软质的部件形成,且在所述流通流路被所述屏蔽体关闭的状态即基于所述屏蔽体的所述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壳体弹性地接触;以及
变形抑制部,其抑制因与所述壳体的接触而引起的所述软质部的变形,
所述变形抑制部配置于在基于所述屏蔽体的所述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不与所述壳体接触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体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位于所述屏蔽体中的、在所述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与所述壳体对置的位置上,且该台阶部向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凹陷,
所述变形抑制部为配置于所述台阶部的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抑制部具有与所述台阶部的深度大致相同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变形抑制部。
CN202011176916.4A 2019-10-30 2020-10-29 风向调整装置 Active CN1127440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7715 2019-10-30
JP2019197715A JP7349322B2 (ja) 2019-10-30 2019-10-30 風向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4053A true CN112744053A (zh) 2021-05-04
CN112744053B CN112744053B (zh) 2024-01-12

Family

ID=75648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76916.4A Active CN112744053B (zh) 2019-10-30 2020-10-29 风向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60936B2 (zh)
JP (1) JP7349322B2 (zh)
CN (1) CN11274405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19874A1 (en) * 2003-03-03 2004-11-04 Narendra Karadia Air vent for vehicle air ducting
JP2006096253A (ja) * 2004-09-30 2006-04-13 Denso Corp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DE102009009241A1 (de) * 2009-02-17 2010-08-19 Olho-Technik Oleff + Holtmann Ohg In die Armaturentafel eines Kraftfahrzeuges einbaubarer Ausströmer
CN105318518A (zh) * 2014-06-17 2016-02-1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调调风器
JP2016052825A (ja) * 2014-09-03 2016-04-1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6476571A (zh) * 2015-08-25 2017-03-08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风向调整装置
CN107116995A (zh) * 2017-05-09 2017-09-01 英华利汽车模具系统(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多向平顺阻尼器及圆形空调出风口
CN209290122U (zh) * 2018-12-13 2019-08-23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出风口风门装配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798Y2 (zh) * 1972-04-12 1975-01-18
JP2001234760A (ja) 2000-02-22 2001-08-31 Mikuni Corp スロットルボディのバルブとシャフトの結合構造
US6780098B2 (en) * 2002-02-15 2004-08-24 Nifco Inc. Regulator for air outlet
US9108488B2 (en) * 2007-05-29 2015-08-18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Door for air conditioner of vehicles
US8382564B2 (en) * 2008-11-23 2013-02-26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ht America, Inc. Damper with fins
JP6579002B2 (ja) * 2016-03-10 2019-09-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US10507712B2 (en) 2017-05-30 2019-12-17 Hanon Systems HVAC door with dentil feature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19874A1 (en) * 2003-03-03 2004-11-04 Narendra Karadia Air vent for vehicle air ducting
JP2006096253A (ja) * 2004-09-30 2006-04-13 Denso Corp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DE102009009241A1 (de) * 2009-02-17 2010-08-19 Olho-Technik Oleff + Holtmann Ohg In die Armaturentafel eines Kraftfahrzeuges einbaubarer Ausströmer
CN105318518A (zh) * 2014-06-17 2016-02-1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调调风器
JP2016052825A (ja) * 2014-09-03 2016-04-1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6476571A (zh) * 2015-08-25 2017-03-08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风向调整装置
CN107116995A (zh) * 2017-05-09 2017-09-01 英华利汽车模具系统(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多向平顺阻尼器及圆形空调出风口
CN209290122U (zh) * 2018-12-13 2019-08-23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出风口风门装配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49322B2 (ja) 2023-09-22
US20210129631A1 (en) 2021-05-06
JP2021070392A (ja) 2021-05-06
US11660936B2 (en) 2023-05-30
CN112744053B (zh) 2024-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01946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US20230040815A1 (en) Air vent assembly
JP6389738B2 (ja) 車両用風向調整装置
CN109203918B (zh) 调风器
CN212242894U (zh) 用于车辆的通气孔
JP2017013783A (ja) 車両用風向調整装置
JP2009097787A (ja) 空調用吹出口のフィン支持構造
JP4971927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6434394B2 (ja) 車両用レジスタ装置
CN213973515U (zh) 通气孔
CN112744053B (zh) 风向调整装置
CN110978960B (zh) 风向调整装置
JP2015217927A (ja) 風向調整装置
CN109789752B (zh) 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
JP4951236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6266998B2 (ja) 丸型レジスタ
JP2013241026A (ja) 風向調整装置
CN212171859U (zh) 包括封闭装置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JP5704991B2 (ja) レジスタ
JP7384129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585647B2 (ja) 車両用レジスタ装置
CN106994878B (zh) 用于车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hvac)系统的活门组件和包括所述活门组件的hvac系统
JP6955210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の操作ダイヤル構造
JP6803707B2 (ja) 空気通路開閉構造
JP668418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