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8960B - 风向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向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78960B CN110978960B CN201910949657.5A CN201910949657A CN110978960B CN 110978960 B CN110978960 B CN 110978960B CN 201910949657 A CN201910949657 A CN 201910949657A CN 110978960 B CN110978960 B CN 1109789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 louver
- ball
- abutting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35—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a pivoting frame
- B60H1/3442—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a pivoting frame the frame being spheric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维持可动导流百叶的转动操作性的风向调整装置。风向调整装置(10)具备:筒状的壳体(11);可动导流百叶(12),具备操作按钮(39);及支承部(13),在壳体的内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可动导流百叶。支承部具备具有球部(61)的连杆(43),该球部设置于壳体侧及可动导流百叶侧中的任一侧上,且至少一部分与可动导流百叶处于中立位置时的操作按钮位于同轴线上。支承部具备承载部(42),该承载部设置于壳体侧及可动导流百叶侧中的另一侧上,且容纳球部。支承部具备突出部(52),该突出部设置于可动导流百叶。支承部具备止挡部(62),该止挡部设置于连杆,且通过与突出部的抵接来设定可动导流百叶的转动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支承部的风向调整装置,该支承部在壳体的内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可动导流百叶。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等车辆中所使用的空调装置中,设置于吹出风的排出口上的风向调整装置还称为空调风排出装置、排风口、通风机、调风器等,例如设置于仪表盘或中央控制台部等车辆的各部,有助于提高基于冷暖气设备的舒适性能。
作为这种风向调整装置,例如已知有如下结构:在形成为圆筒状的壳体的内部具备圆筒状的可动导流百叶,且通过将该可动导流百叶在壳体内部向任意方向进行倾动操作来调整风向。在该结构中,在壳体的中心轴上设有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可动导流百叶的球窝接头部。在可动导流百叶的中央部设有用于乘坐人员对可动导流百叶进行转动操作的按钮。并且,在该风向调整装置中设定有止挡功能,该止挡功能用于防止可动导流百叶相对于壳体转动一定量以上。该止挡功能例如构成为通过可动导流百叶的外缘部与周边的其他组件的抵接而使可动导流百叶不再转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4280号公报(第9-10页、图16、图18)
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即使在止挡功能发挥作用的状态下,乘坐人员有时进一步再按一下以确认可动导流百叶不再转动的情况较多。因此,使位于距离乘坐人员直接紧握的可动导流百叶的中央部的按钮最远处的可动导流百叶的外缘部具有止挡功能,有可能导致当乘坐人员按压按钮规定量以上时球窝接头部发生脱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维持可动导流百叶的转动操作性的风向调整装置。
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具备:筒状的壳体;可动导流百叶,具备操作部;及支承部,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可动导流百叶,所述支承部具备:转动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侧及所述可动导流百叶侧中的任一侧上;球部,设置于该转动基部,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可动导流百叶处于中立位置时的所述操作部位于同轴线上;球体容纳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侧及所述可动导流百叶侧中的另一侧上,且容纳所述球部;一抵接部,设置于所述可动导流百叶;及另一抵接部,设置于所述转动基部,且通过与所述一抵接部的抵接来设定所述可动导流百叶的转动端。
根据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所述另一抵接部形成为包括所述球部的一部分。
根据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方案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具备覆盖所述球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形成所述另一抵接部的软质部件。
根据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方案4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所述一抵接部设置于所述球体容纳部。
发明效果
根据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当乘坐人员操作操作部使可动导流百叶转动时,即使从一抵接部与另一抵接部抵接的位置进一步进行按压的情况下,球部与球体容纳部的容纳结构也不易发生脱落,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可动导流百叶的转动操作性。
根据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除了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通过将另一抵接部形成于球部,能够使一抵接部与另一抵接部的抵接位置更加靠近容纳球部的球体容纳部的容纳位置,且能够更加抑制作用于一抵接部与另一抵接部的抵接位置的力,从而能够更稳定地维持可动导流百叶的转动操作性。
根据方案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除了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通过由覆盖球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软质部件形成另一抵接部,能够利用设定球部与球体容纳部的转动负载的软质部件,并且抑制一抵接部与另一抵接部抵接时所产生的撞击声。
根据方案4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除了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通过将一抵接部设置于球体容纳部,能够使一抵接部与另一抵接部的抵接位置更靠近容纳球部的球体容纳部的容纳位置,且能够更加抑制作用于一抵接部与另一抵接部的抵接位置的力,从而能够更稳定地维持可动导流百叶的转动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支承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支承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风向调整装置,11-壳体,12-可动导流百叶,13-支承部,39-作为操作部的操作按钮,42-作为球体容纳部的承载部,43-作为转动基部的连杆,52-作为一抵接部的突出部,55-软质部件,61-球部,62-作为另一抵接部的止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及图4中,10表示风向调整装置。风向调整装置10例如为调整来自设置于汽车等车辆的空调装置等的风的方向的空调用调整装置。虽然未图示,但风向调整装置10设置于汽车的内部部件,例如仪表盘或中央控制台、顶置控制台部、中心柱或门饰板等被设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调整装置10设定成圆型。
风向调整装置10还称为排风口、通风机、调风器等,且如图1及图2所示,具备壳体11、可动导流百叶12及在壳体11的内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全方位地支承该可动导流百叶12的支承部13。并且,在风向调整装置10中可以具备作为开闭壳体11内部的开闭体(阀芯)的一个以上的阀16、17。
壳体11例如在一端侧具有吸入来自空调装置等的风的作为导入口的圆形的吸入口24,在另一端侧具有与该吸入口24连通,且面向可动导流百叶12的圆形的露出开口25,且连通这些吸入口24与露出开口25并在内部形成风所通过的流通流路26。并且,在壳体11中,在露出开口25侧,以球面状扩径的方式设有百叶容纳部27,可动导流百叶12位于百叶容纳部27内侧。而且,在壳体11的内部,沿该壳体11的中心轴设有轴承部28。并且,在壳体11的内部也可以设有整流部29。另外,以下,将在壳体11内部从吸入口24侧向露出开口25侧通过流通流路26的风的下游侧设为前侧(箭头FR侧),将上游侧设为后侧(箭头RR侧),从前侧观察与该前后方向(箭头FR、RR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或宽度方向时设为左右方向(箭头L、R方向),且将这些前后方向及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箭头U、D方向)来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周向为与壳体11的中心轴正交的平面上的、沿以该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
轴承部28为保持支承部13,并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可动导流百叶12的部分。轴承部28在壳体11的中心轴处,沿作为壳体11的轴向的前后方向设置成纵长形状的圆筒状。
整流部29对通过流通流路26的风进行整流。整流部29例如在轴承部28的周围设置成与壳体11及轴承部28同轴的圆筒状。即,整流部29沿前后方向设置成纵长形状的圆筒状。整流部29在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可动导流百叶12与阀16、17之间。另外,该整流部29并非为必须的结构。
可动导流百叶12还称为叶片体、外壳或翅片等,且控制从风向调整装置10吹出的风向。可动导流百叶12具备百叶主体部31及百叶轴承部32。
百叶主体部31例如由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百叶主体部31具有圆筒状的外廓部34及遍及外廓部34与百叶轴承部32之间而形成的多个叶片35。并且,叶片35也可以通过与外廓部34以同心状配置的圆筒状的连结部36彼此连结。而且,由外廓部34、叶片35及连结部36包围的扇形的部分成为使风通过的通气口37。
外廓部34的外周面形成为球形,且该外周面在与壳体11的百叶容纳部27相对的位置,隔着微小的间隙与该百叶容纳部27隔开。
叶片35沿百叶主体部31(可动导流百叶12)的径向设置成放射状,且彼此沿周向以大致等间隔地隔开。
百叶轴承部32形成为圆筒状,且与外廓部34以同心状配置。百叶轴承部32的后部与支承部13连结。并且,在百叶轴承部32中,在前部安装有用于使可动导流百叶12相对于壳体11进行转动操作的作为操作部的操作按钮39。操作按钮39在百叶轴承部32的内部与支承部13连结。操作按钮39在可动导流百叶12的中央部与外廓部34以同轴状配置。
图1所示的支承部13为在壳体11的内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可动导流百叶12的部分。并且,支承部13设定相对于壳体11的可动导流百叶12的转动负载(转矩)。支承部13具备接头部41、作为一支承部即球体容纳部的承载部42、作为另一支承部即转动基部的连杆43。
接头部41相对于壳体1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可动导流百叶12。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部41成为万向接头。即,接头部41分体具备支承于壳体11侧的一轴支承体45及支承于可动导流百叶12侧的未图示的另一轴支承体,这些一轴支承体45与另一轴支承体沿彼此正交的方向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
本实施方式的一轴支承体4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1的轴承部28。在本实施方式中,一轴支承体45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在夹着中心轴的彼此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的位置上,一对第1转动轴48向外部突出设置,且这些第1转动轴4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向轴承部28开口的一对轴承49从而一轴支承体45相对于壳体11能够沿左右方向转动。并且,在一轴支承体45中,夹着中心轴的彼此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与一对第1转动轴48的轴线正交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的位置上,未图示的一对第2转动轴向外部突出设置,且这些第2转动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另一轴支承体而相对于一轴支承体45,另一轴支承体能够沿与相对于壳体11的一轴支承体45的转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转动。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另一轴支承体固定于可动导流百叶12的百叶轴承部32的后侧。因此,通过一轴支承体45相对于壳体11转动,可动导流百叶12与另一轴支承体一体地相对于壳体11转动,且通过另一轴支承体相对于一轴支承体45转动,可动导流百叶12与另一轴支承体一体地相对于壳体11转动。
承载部42保持于可动导流百叶12侧。承载部42例如由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等以长条状形成。承载部42的前侧插穿于接头部41的另一轴支承体,并在可动导流百叶12的百叶轴承部32与操作按钮39一体连结。因此,承载部42通过操作按钮39的转动操作,相对于可动导流百叶12能够沿周向转动。并且,承载部42位于接头部41的内部。而且,如图1及图2所示,承载部42在与连杆43相对的后侧具备作为一滑动抵接部的球面部51及作为一限制部即一抵接部的突出部52。球面部51凹设成半球面状。并且,突出部52形成为包围球面部51的外侧的半球面状,且相对于球面部51,突出部52的末端部从径向外侧的位置朝向后侧延伸。
图1至图3所示的连杆43保持于壳体11侧。连杆43例如具备由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以长条状形成的内部部件即连杆主体部54及覆盖连杆主体部54的一部分且与连杆主体部54一体成型的外部部件即软质部件55。并且,连杆43在轴承部28的内部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配置。而且,连杆43通过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56,朝向可动导流百叶12侧(承载部42侧)即前侧施力。并且,连杆43中连结有使阀16、17动作的齿轮部57。齿轮部57经由未图示的连结齿轮与阀16、17啮合,且沿壳体11的周向转动,由此使阀16、17开闭动作。
在连杆主体部54上以凸缘状突设有限制相对于轴承部28的径向的位置的作为位置限制部的锷部59。在该锷部59与齿轮部57之间安装有螺旋弹簧56。
软质部件55由连杆主体部54及承载部42,尤其比突出部52软质的合成树脂,例如由弹性体(TPV)等一体成型。软质部件55覆盖连杆主体部54的前侧的端部,例如通过双色成型等而与连杆主体部54一体成型。并且,软质部件55一体具备与承载部42的球面部51滑动抵接的另一滑动抵接部即球部61及通过与突出部52的抵接来设定可动导流百叶12的转动端的另一限制部即作为另一抵接部的止挡部62。因此,这些球部61及止挡部62分别形成于连杆43。
球部61构成连杆43的前侧的端部。球部61为大致整体通过软质部件55形成为与球面部51同径或大致同径的球面状的球部。球部61的前侧与承载部42的球面部51嵌合,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该球面部51容纳。并且,球部61的中心位置位于接头部41的一轴支承体45的第1转动轴48及第2转动轴的轴线上。因此,球部61的中心位于处于中立位置时的可动导流百叶12的中心轴上即位于与操作按钮39同轴线上,且成为相对于壳体11的可动导流百叶12的转动中心。并且,球部61通过螺旋弹簧56的施力而被球面部51按压。其结果,球部61与球面部51的转动负载(转矩)根据构成球部61的软质部件55的材质、构成球面部51(承载部42)的部件的材质及螺旋弹簧56的作用力而被设定。
止挡部62相对于球部61位于后侧。本实施方式的止挡部62位于比球部61的中心位置更靠后侧。止挡部62形成为与球部61相连成一体。并且,止挡部62延伸至与承载部42的突出部52的转动轨道交叉的位置。即,止挡部62形成为自球部61的中心的距离向径向延伸至比从该中心到突出部52为止的距离长的位置。并且,止挡部62形成为从前侧朝向后侧扩大的截顶圆锥面状,且覆盖该位置上的连杆主体部54的整周。
阀16、17通过控制流通流路26的开闭量来控制从风向调整装置10吹出的风量。阀16、17位于比轴承部28更靠后侧的位置,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分别与壳体11连结。并且,这些阀16、17构成为开闭动作彼此联动。
而且,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在设置于汽车的内部部件的被设置部的风向调整装置10中,将阀16、17设为打开状态,且将可动导流百叶12设为中立(空挡)位置时,换言之,将壳体11与可动导流百叶12设为大致同轴时,从吸入口24吸入的风通过流通流路26,从可动导流百叶12的各通气口37向乘坐人员的正面方向流动。
并且,紧握操作按钮39来向上下左右进行操作,由此可动导流百叶12进行转动。此时,可动导流百叶12通过接头部41的结构,能够以彼此正交的两个轴为轴线,围绕球部61的中心向任意方向转动。并且,在进行该操作时,与操作按钮39连结的承载部42与可动导流百叶12一同转动,位于连杆43的前端的软质部件55的球部61通过螺旋弹簧56的施力而压接于该承载部42的后部的球面部51,由此球部61的表面与球面部51的滑动抵接阻力通过螺旋弹簧56的施力而被控制为大致恒定,从而以适当的操作载荷转动可动导流百叶12,所述连杆43被保持于壳体11的轴承部28。另外,如图1的实线所示,可动导流百叶12的转动端通过突出部52与突设于软质部件55的止挡部62的抵接而受到限制。如此,在使可动导流百叶12转动的状态下,可动导流百叶12的中心轴沿与壳体11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且风沿该可动导流百叶12的中心轴从各通气口37向与乘坐人员的正面方向倾斜的方向流动。
而且,若紧握操作按钮39沿周向扭转可动导流百叶12,则与操作按钮39联动的承载部42沿周向转动。在该承载部42中,通过螺旋弹簧56而压接有连杆43的软质部件55的球部61,因此连杆43与齿轮部57一同沿周向转动,且阀16、17如图1的实线所示进行转动,若阀16、17位于与壳体11抵接的位置,则流通流路26被封闭,从而可动导流百叶12的通气口37不会吹出风(全闭状态)。
如此,根据一实施方式,以与可动导流百叶12处于中立位置时的操作按钮39位于同轴线上的方式,在连杆43设置球部61,并且在该连杆43上设置止挡部62,由此乘坐人员操作操作按钮39并使可动导流百叶12转动时,突出部52与止挡部62在球部61与承载部42(球面部51)的容纳位置即靠近可动导流百叶12的转动中心的位置彼此抵接。因此,乘坐人员例如即使在为了确认可动导流百叶12不再转动而从突出部52与止挡部62抵接的位置进一步按压操作按钮39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作用于突出部52与止挡部62的抵接位置的力(转矩),且球部61与承载部42(球面部51)的容纳结构不易发生脱落,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可动导流百叶12的转动操作性。
另外,在突出部52与止挡部62抵接的状态下,乘坐人员通过操作按钮39进一步推动可动导流百叶12的情况下,止挡部62弯曲,因此可以使可动导流百叶12的外廓部34的后端部与壳体11内部结构,例如与整流部29抵接。自突出部52与止挡部62先抵接的状态,可动导流百叶12的外廓部34与整流部29的距离很短,因此能够将可动导流百叶12的外廓部34与整流部29抵接时的撞击声抑制为非常小,并且通过追加突出部52与止挡部62的抵接和可动导流百叶12的外廓部34与整流部29的抵接而引起的止挡功能,能够分散可动导流百叶12的转动端的接触干扰力。
并且,通过将止挡部62形成于球部61,能够使突出部52与止挡部62的抵接位置更靠近容纳球部61的承载部42(球面部51)的容纳位置,并能够更加抑制作用于突出部52与止挡部62的抵接位置的力,从而能够更稳定地维持可动导流百叶12的转动操作性。
而且,通过在覆盖球部61的至少一部分的软质部件55上形成止挡部62,能够利用设定球部61与承载部42(球面部51)的转动负载的软质部件55来抑制将可动导流百叶12摆动至转动端而在突出部52与止挡部62抵接时所产生的撞击声。并且,由于无需与具备软质部件55的连杆43及其成型模另行准备具备用于抑制该撞击声的软质部件的止挡组件及其双色成型用成型模,因此能够抑制将可动导流百叶12摆动至转动端时由于突出部52与止挡部62的抵接而产生的撞击声,且能够以廉价制造风向调整装置10。
而且,通过将突出部52设置于承载部42,能够使突出部52与止挡部62的抵接位置更靠近容纳球部61的承载部42(球面部51)的容纳位置即可动导流百叶12的转动中心,并能够更加抑制作用于突出部52与止挡部62的抵接位置的力(转矩),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可动导流百叶12的转动操作性。
另外,在上述一实施方式中,在可动导流百叶12侧设定球面部51及突出部52,且在壳体11侧设定了软质部件55的球部61及止挡部62,但也可以在壳体11侧的连杆43上设定球面部51及突出部52,且在可动导流百叶12侧的承载部42上设定软质部件55的球部61及止挡部62。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上述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阀16、17并非为必须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适用通过可动导流百叶12的叶片35开闭流通流路26等,抑制流通流路26的开闭量的其他任意结构。
而且,风向调整装置10并不限于车辆用,能够使用于任意的空调装置等的风向的调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适当地用作汽车的空调用风向调整装置。
Claims (4)
1.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状的壳体;
可动导流百叶,具备操作部和外廓部;及
支承部,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可动导流百叶,
所述支承部具备:
转动基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侧及所述可动导流百叶侧中的任一侧上;
球部,设置于该转动基部,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可动导流百叶处于中立位置时的所述操作部位于同轴线上;
球体容纳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侧及所述可动导流百叶侧中的另一侧上,且容纳所述球部;
一抵接部,设置于所述可动导流百叶;及
另一抵接部,设置于所述转动基部,且通过与所述一抵接部的抵接来设定所述可动导流百叶的转动端,
软质部件与所述球部及所述另一抵接部一体成型,
当在所述一抵接部与所述另一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使用所述操作部进一步推动所述可动导流百叶时,所述另一抵接部弯曲,从而所述外廓部的后端部与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结构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抵接部形成于所述球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抵接部由软质部件形成,且覆盖所述球部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抵接部设置于所述球体容纳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88358 | 2018-10-03 | ||
JP2018188358A JP7149796B2 (ja) | 2018-10-03 | 2018-10-03 | 風向調整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78960A CN110978960A (zh) | 2020-04-10 |
CN110978960B true CN110978960B (zh) | 2023-04-14 |
Family
ID=69886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49657.5A Active CN110978960B (zh) | 2018-10-03 | 2019-10-08 | 风向调整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64774B2 (zh) |
JP (1) | JP7149796B2 (zh) |
CN (1) | CN110978960B (zh) |
DE (1) | DE10201912645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235643B2 (en) * | 2018-11-27 | 2022-02-01 | Scott Bradley Baker | Air vent assembly and control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9605Y2 (ja) * | 1980-10-22 | 1984-06-0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ベンチレ−タ |
DE202008008891U1 (de) | 2008-10-21 | 2009-01-02 |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 Luftdüse |
CN102259573B (zh) * | 2011-03-11 | 2013-02-20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旋转式汽车空调出风口装置 |
KR101789821B1 (ko) | 2011-04-18 | 2017-10-25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볼 조인트 |
JP6104534B2 (ja) | 2012-08-08 | 2017-03-29 |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 レジスタ |
WO2014203545A1 (ja) * | 2013-06-21 | 2014-12-24 |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 レジスタ |
JP5860915B2 (ja) * | 2014-03-28 | 2016-02-16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機能および表示機能を備える車両 |
DE102014018302B4 (de) | 2014-12-10 | 2023-10-05 | Mercedes-Benz Group AG | Belüftungsvorrichtung |
EP3103664B1 (de) | 2015-06-11 | 2017-11-01 |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 Luftausströmer |
JP6601946B2 (ja) * | 2015-08-25 | 2019-11-06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風向調整装置 |
JP2017144898A (ja) * | 2016-02-17 | 2017-08-24 |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 丸型レジスタ |
CN106274380A (zh) * | 2016-10-17 | 2017-01-04 | 重庆伟柯斯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 汽车空调箱及汽车空调系统 |
-
2018
- 2018-10-03 JP JP2018188358A patent/JP714979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0-01 DE DE102019126451.0A patent/DE102019126451A1/de active Pending
- 2019-10-03 US US16/591,665 patent/US11364774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0-08 CN CN201910949657.5A patent/CN11097896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9126451A1 (de) | 2020-04-09 |
US20200108697A1 (en) | 2020-04-09 |
JP7149796B2 (ja) | 2022-10-07 |
CN110978960A (zh) | 2020-04-10 |
JP2020055472A (ja) | 2020-04-09 |
US11364774B2 (en) | 2022-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01946B2 (ja) | 風向調整装置 | |
US9902237B2 (en) | Vehicle wind direction adjuster | |
US20230040815A1 (en) | Air vent assembly | |
CN107303797B (zh) | 空气流出口 | |
CN102725158B (zh) | 舒适空气流出喷嘴 | |
CN110978960B (zh) | 风向调整装置 | |
JP2013071616A (ja) | 風向調整装置 | |
US11833890B2 (en) | Coupling rod for manipulating air guiding louvers which are used in an air vent for vehicles, air vent for a vehicle, and air vent system | |
JP2006206008A (ja) | 吹出口装置 | |
CN213973515U (zh) | 通气孔 | |
CN112744053B (zh) | 风向调整装置 | |
KR20190047503A (ko) | 차량용 에어벤트 장치 | |
JP7214481B2 (ja) | 風向調整装置 | |
JP6266998B2 (ja) | 丸型レジスタ | |
KR100449833B1 (ko) | 차량의 에어벤트 | |
EP0744308A2 (en) | An adjustable air vent for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 motor vehicle | |
US11850920B2 (en) | Air vent for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 motor vehicle | |
JP7048477B2 (ja) | 吹出口装置 | |
JP2023132105A (ja) | 風向調整装置 | |
JP2023049909A (ja) | 風向調整装置 | |
KR20040049377A (ko) | 차량용 에어밴트 구조 | |
JP2019001352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2020044936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2002103955A (ja) | 車両用ベンチレータ | |
KR20020057159A (ko) | 차량 벤트 토출구 개폐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