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04130A -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04130A
CN112704130A CN202011540243.6A CN202011540243A CN112704130A CN 112704130 A CN112704130 A CN 112704130A CN 202011540243 A CN202011540243 A CN 202011540243A CN 112704130 A CN112704130 A CN 1127041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leaves
green
temperature
wi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402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瀚
田容积
李瑾
沈程文
伍炳惠
唐俊
肖果利
王铭涵
曾志龙
林娟
伍征发
刘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oyang Agricultur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haoyang Agricultur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oyang Agricultur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haoyang Agricultur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1154024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041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04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41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区域选择;步骤1、茶叶采摘;步骤2、及时验收;步骤3、摊放;步骤4、杀青;步骤5、揉捻;步骤6、二青;步骤7、烘干;步骤8、包装与储存。本发明根据野生茶原料与绿茶加工工艺特点,采取手工制作与机械加工相结合,探索出野生茶绿茶加工工艺和技术,总结出了“紫云沁露”野生茶绿茶加工的主要技术参数,确保以绿茶加工工艺加工的“紫云沁露”野生茶达到条索紧细卷曲、稍有茸毛、色泽绿润的外形,鲜爽回甘的滋味,清香高长的香气,以及嫩绿匀齐的叶底,汤色绿亮的内质,形成“紫云沁露”野生茶独特的色、香、味、形。

Description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野生茶绿茶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紫云沁露”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范围广,根据现有的调查情况,在湖南、广东、海南、云南、贵州、福建、重庆等7个省均有发现,从发现的野生茶树的分布看,我国野生茶树总群在地理上的水平分布约为18~31°N和95°~122°E,集中分布在在滇、桂、黔、川相交会的区域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东部山区的大锡、贝江、未竹口、两岔河、桥市、大圩镇、小圩镇等地陆续发现野生茶树的原始群落,并定名为江华苦茶(Thea assamicaCV.Jianghua)。邵阳市的野生茶资源分布在新宁县、邵阳县皇安寺、城步苗族自治县高梅乡、绥宁县庙湾乡、隆回县白马山及罗洪一带,洞口县古楼、武冈县云山,新邵县巨口铺、邵东县等地。
新宁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1465.6小时,水资源较足,四季分明,垂直分布明显的气候特色。雨水集中,相对湿度较大,森林植被率高,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东经110°18′~110°28′,北纬26°15′~26°55′,正处于全国野生茶资源的黄金分布区域。根据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邵阳市农业农村局与相关单位对新宁县舜皇山和紫云山野生茶树资源进行的调查,发现从海拔600多米到1800多米,野生茶树资源分布面积达十万余亩,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有三万多亩。
丰富的野生茶树品种资源,为开发和利用野生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野生茶的生长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大多数生长在大山与森林中,山深林密,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在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茶树,绿色、无污染,一些品种具有高茶多酚、高茶氨酸、高咖啡因等特性,许多品系和单株对不利自然环境的抗性以及芽、叶的形状、产量和品质都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同时茶树经历多年雨雪风霜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茶叶的先天品质相当优良,因此,十分有必要组织技术力量进行观察研究和开发利用。一方面采摘新鲜茶叶制作优质产品,另一方面对特异质材料展开分析,为新建茶园提供优质种质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该方法根据野生茶原料与绿茶加工工艺特点,采取手工制作与机械加工相结合,探索出野生茶绿茶加工工艺和技术,总结出了“紫云沁露”野生茶绿茶加工的主要技术参数,确保以绿茶加工工艺加工的“紫云沁露”野生茶达到条索紧细卷曲、稍有茸毛、色泽绿润的外形,鲜爽回甘的滋味,清香高长的香气,以及嫩绿匀齐的叶底,汤色绿亮的内质,形成“紫云沁露”野生茶独特的色、香、味、形。
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茶叶采摘:
紫云沁露野生茶的原料采摘自雪峰山脉的紫云山和舜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高山和半高山野生茶园,表现为芽叶嫩绿,叶质柔软,要求分批按标准采摘,必须采摘正常健壮的芽叶,不采老叶、老梗、紫芽叶、病虫叶及其他夹杂物,已长成三、四叶上的茶芽、驻芽叶不采。其次,对一芽一叶以下的嫩茎长度限在0.5~1.0厘米,鲜叶采摘用箩筐等竹蔑制品存放;
步骤2、及时验收:
采摘的鲜叶必须用竹筐装运,及时送加工厂验收;
步骤3、摊放
3.1摊放器具:
验收合格的鲜叶进厂后要立即进行摊放。鲜叶摊放要选用洁净竹垫、竹盘或其他蔑制具摊放,嫩叶薄摊,老叶适当厚摊,摊叶厚度2-5cm。摊放器具要离地面一定的高度,防止异味被鲜叶吸收影响品质。
3.2摊放时间与温度:
根据鲜叶的含水量控制摊放时间在2~5小时,温度掌握在20~30度左右。其间轻轻翻动2~3次,其失重率一般12%~15%,生产中对露水叶、雨水叶、或高温时节,要适当使用风扇进行散热除湿。
3.3摊放标准:
以叶面开始萎缩,叶质由硬变软,青气消失,鲜叶外观上色泽由鲜绿转为浅暗绿,手感茶芽、叶略为柔软,鲜叶能发出淡淡的清香或花香即为摊放适宜,切忌在摊青过程中不能出现芽叶的红变。
步骤4、杀青
4.1杀青设备
对于一级原料采用手工杀青,而二级和三级原料以40型滚筒式名茶杀青机为主。
4.2杀青标准
早春杀青叶失重率一般40%~45%为宜,晚春芽茶杀青失重率则高达58%。待青气消除,茶叶散发出清香气,叶色转为暗绿,叶茎梗柔软,折而不断后,立即出锅,迅速摊凉,防止由高温引起茶叶变黄,影响绿茶的品质。
步骤5、揉捻
5.1揉捻机械
(1)手工揉捻:主要是一级原料,要求动作轻快自如,用双手抓住茶叶,按照“轻-重-轻”的原则按一个方向进行滚动揉捻,使所有茶叶都滚动成形。
(2)机械揉捻:主要是二级和三级原料,我们采用35型名茶揉捻机,同样遵循“轻-重-轻”的原则。加压应缓慢进行,切忌一步到位,否则扁条多、碎末多,苦味重,对其品质不利。
5.2揉捻标准:
(1)一级原料的揉捻标准:采用冷揉轻揉可以使茶汤更绿亮,干茶色泽更绿润,叶底更鲜绿,略有茶汁外溢即可。
(2)二级和三级原料的揉捻标准:揉捻时间约20分钟。揉捻中,主要掌握揉捻时问和投叶量,并注意观察茶叶形成条索即可,防止将叶片揉碎后影响整体质量,尽量减少茶汁外溢,降低涩味,提高耐泡性,待茶叶成条索、紧细、柔软,手捏不粘时就行。
步骤6、二青
(1)一级原料的方法:在铁锅中进行,是高档野生茶外形形成的关键。锅温控制在80~90℃左右,将杀青叶二锅并成一锅,搓茶团时按同一个方向搓动,掌心用力,让茶团在双手间滚动,要求动作轻快有力,促使茶条紧细卷曲。
(2)二级和三级原料的方法:在五斗式名茶烘焙机上进行加热做形,首先将烘焙机进风温度加热到120℃以上;然后将进风门全部打开;烘盘变热后,迅速将揉捻叶均匀薄摊在烘盘内,不能留有空隙散失热风;待揉捻叶升温变烫后(一般达75℃~85℃),及时翻动使揉捻叶受热均匀,揉捻方法与一级原料相似。
步骤7、烘干
7.1烘干方式
(1)木炭烘焙法:采用竹制焙笼烘焙,选用木炭为燃料,利用木炭充分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调整覆盖的草木灰的厚度控制烘焙温度。每笼投茶叶2kg-2.5kg。前期温度控制在100℃~120℃,每4-min~5min翻动一次,后期温度控制在75~85℃,每8min~10min翻动一次。烘干至茶梗可轻易折断便可下焙。要求采用“薄摊,高温,快速”的方法以提高滋味甘醇度,发展香气和加深汤色,力求避免闷蒸现象,否则,香低、味苦、色泽灰暗。
(2)机械烘干法:采用9层热风式名茶烘焙机。温度要求在75~85℃之间,将茶叶均匀薄摊于不锈钢焙筛内,适时轻翻。烘干后期可以将温度适当升高10~20℃,以达到提香的效果,烘焙时间:40min~60min,总的焙茶时间因茶而异,高档茶的烘焙时间较长,温度较低,要“低温长烘”。
7.2烘干标准
干燥技术是延长茶叶保质、保鲜期以及应用其他保鲜技术的前提。必须让茶叶排出过多水分,防止霉变,便于贮藏。最后经干燥后的茶叶,都必须达到安全的保管条件,即含水量要求在5~6%,以手揉叶能成碎末。出锅审评,然后归类,冷却后进行封装,环境相对湿度对干茶含水率影响很大,一般储藏环境相对湿度应低于60%。
步骤8、包装与储存
加工好的茶叶要及时进行拣剔,通过拣剔将杂色、碎、扁曲等不符合野生茶外形要求的茶叶剔出,使成品茶能有较为整齐的外形,然后进行包装进库。茶叶很容易吸湿及吸收异味,因此应特别注意包装贮存是否妥当,在包装上要求美观、方便、卫生及保护产品,贮存期间要注意防潮及防止异味的污染,以确保茶叶品质。
进一步,步骤4中,所述手工杀青具体为:
锅温控制在260~300度,每锅投叶量为0.6~0.8kg,投叶过少,不便于揉捻,产量较低。投叶过多,不易做到茶叶杀匀杀透,影响茶叶质量。杀青过程中,先是多闷少抖,叶温达80℃以上后,多抖少闷,抖闷结合,以散发水汽和青草气,在翻炒过程中,必须将锅底鲜叶捞净,防止焦糊。
所述机械杀青具体为:
采用的滚筒式杀青机滚筒内温度控制在110~120℃,机械杀青要求杀匀杀透,无红梗、红叶和焦边,杀青时,同时开启电风扇,使杀青叶一出杀青机就能及时降温冷却。
进一步,步骤6中,二青的标准具体为:
在揉捻的基础上整理条索,改进外形,让茶叶不断散失水分变干变硬变脆,含水率达20%~25%,等茶条紧细卷曲、有刺手感,做二青结束。然后马上将茶叶均匀摊放冷却,以防闷气和影响茶汤颜色的不利因素生成。让水分重新分布,摊凉时间30分钟左右,手抓茶身不粘,尚无硬刺感即达要求。
进一步,步骤7中,采用名优茶烘干机烘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严格执行验收标准,按鲜叶的不同级别选择杀青方法。高温杀青时要遵循在短时间内杀匀杀透的原则,且又无烟焦味、叶熟而茎梗夹生等现象。杀青后及时摊凉,待杀青叶回软后方可揉捻。“紫云沁露”野生茶的特点是绿、细、紧、卷。使用名优茶烘干机烘茶,与传统的烘笼烘焙相比,干茶色泽更翠绿,有利于制出色香味较好的名优绿茶,同时在使用烘干机烘茶时,烘焙时间不宜太短,含水量要求在6%以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1茶叶采摘与原料要求
1.1茶叶采摘:
“紫云沁露”野生茶的原料采摘自雪峰山脉的紫云山和舜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高山和半高山野生茶园,表现为芽叶嫩绿,叶质柔软。要求分批按标准采摘,必须采摘正常健壮的芽叶,不采老叶、老梗、紫芽叶、病虫叶及其他夹杂物,已长成三、四叶上的茶芽、驻芽叶不采。其次,对一芽一叶以下的嫩茎长度限在0.5~1.0厘米,鲜叶采摘用箩筐等竹蔑制品存放,杜绝用布袋和塑料制品装,以免引起发热红变等现象。
1.2原料标准:
一级原料为一芽一叶初展,二级原料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三级原料为一芽二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
1.3及时验收:
采摘的鲜叶必须用竹筐装运,及时送加工厂验收,严防因挤压出现机械损伤或烧茶等现象,确保优质茶对原料的鲜、匀、齐、净标准要求。
2工艺技术流程
工艺技术流程:茶叶采摘、摊放、杀青、(摊凉)、揉捻、二青、烘干、包装与储存。
2.1摊放
2.1.1摊放器具:
验收合格的鲜叶进厂后要立即进行摊放。鲜叶摊放要选用洁净竹垫、竹盘或其他蔑制具摊放,嫩叶薄摊,老叶适当厚摊,摊叶厚度2-5cm。摊放器具要离地面一定的高度,防止异味被鲜叶吸收影响品质。
2.1.2摊放时间与温度:
根据鲜叶的含水量控制摊放时间在2~5小时,温度掌握在20~30度左右。其间轻轻翻动2~3次,其失重率一般12%~15%,生产中对露水叶、雨水叶、或高温时节,要适当使用风扇进行散热除湿。
2.1.3摊放标准:
以叶面开始萎缩,叶质由硬变软,青气消失,鲜叶外观上色泽由鲜绿转为浅暗绿,手感茶芽、叶略为柔软,鲜叶能发出淡淡的清香或花香即为摊放适宜,切忌在摊青过程中不能出现芽叶的红变。
2.2杀青
2.2.1杀青原理
利用高温,使茶叶在热作用下,迅速抑制氧化酶的活性,阻止叶绿素及多酚类物质的转化,促使茶叶向绿茶特有香气成份的转化和形成。
2.2.2杀青设备
目前我们加工野生茶的杀青设备主要有:自制的手工杀青锅,40型名茶杀青机一台,在生产上,对于一级原料我们采用手工杀青,而二级和三级原料以40型滚筒式名茶杀青机为主。
2.2.3杀青标准
早春杀青叶失重率一般40%~45%为宜,晚春芽茶杀青失重率则高达58%。待青气消除,茶叶散发出清香气,叶色转为暗绿,叶茎梗柔软,折而不断后,立即出锅,迅速摊凉,防止由高温引起茶叶变黄,影响绿茶的品质。
(1)手工杀青:
锅温控制在260~300度,每锅投叶量为0.6~0.8kg,投叶过少,不便于揉捻,产量较低。投叶过多,不易做到茶叶杀匀杀透,影响茶叶质量。杀青过程中,先是多闷少抖,叶温达80℃以上后,多抖少闷,抖闷结合,以散发水汽和青草气,在翻炒过程中,必须将锅底鲜叶捞净,防止焦糊。
(2)机械杀青:
由于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滚筒式杀青机的温度探头距离滚筒的距离不同,杀青机的仪表温度显示差异很大。要针对鲜叶含水量的差异,调整温度或投叶量。实验证明,当叶温达到85℃时,酶完全失去活性,所以一般滚筒内温度控制在110~120℃左右为宜。机械杀青要求杀匀杀透,无红梗、红叶和焦边,杀青时,同时开启电风扇,使杀青叶一出杀青机就能及时降温冷却。
2.3揉捻
2.3.1揉捻原理:
揉捻是用外力使茶叶细胞适度破损,叶面积缩小卷曲成形,促进形成绿茶的外形和品质。经杀青后的茶叶通过吹冷风或辅以风扇基本达到室温,摊凉使其水分重新分布,叶质变软后方可进行揉捻。
2.3.2揉捻机械
(1)手工揉捻:主要是一级原料,要求动作轻快自如,用双手抓住茶叶,按照“轻-重-轻”的原则按一个方向进行滚动揉捻,使所有茶叶都滚动成形。
(2)机械揉捻:主要是二级和三级原料,我们采用35型名茶揉捻机,同样遵循“轻-重-轻”的原则。加压应缓慢进行,切忌一步到位,否则扁条多、碎末多,苦味重,对其品质不利。
2.3.3揉捻标准:
(1)一级原料的揉捻标准:采用冷揉轻揉可以使茶汤更绿亮,干茶色泽更绿润,叶底更鲜绿,略有茶汁外溢即可。
(2)二级和三级原料的揉捻标准:揉捻时间约20分钟。揉捻中,主要掌握揉捻时问和投叶量,并注意观察茶叶形成条索即可,防止将叶片揉碎后影响整体质量,尽量减少茶汁外溢,降低涩味,提高耐泡性,待茶叶成条索、紧细、柔软,手捏不粘时就行。
2.4二青
2.4.1二青的方法
(1)一级原料的方法:在铁锅中进行,是高档野生茶外形形成的关键。锅温控制在80~90℃左右,将杀青叶二锅并成一锅,搓茶团时按同一个方向搓动,掌心用力,让茶团在双手间滚动,要求动作轻快有力,促使茶条紧细卷曲。
(2)二级和三级原料的方法:在五斗式名茶烘焙机上进行加热做形,首先将烘焙机进风温度加热到120℃以上;然后将进风门全部打开;烘盘变热后,迅速将揉捻叶均匀薄摊在烘盘内,不能留有空隙散失热风;待揉捻叶升温变烫后(一般达75℃~85℃),及时翻动使揉捻叶受热均匀,揉捻方法与一级原料相似。
2.4.2二青的标准:
在揉捻的基础上整理条索,改进外形,让茶叶不断散失水分变干变硬变脆,含水率达20%~25%,等茶条紧细卷曲、有刺手感,做二青结束。然后马上将茶叶均匀摊放冷却,以防闷气和影响茶汤颜色的不利因素生成。让水分重新分布,摊凉时间30分钟左右,手抓茶身不粘,尚无硬刺感即达要求。
2.5烘干
2.5.1烘干方式
(1)木炭烘焙法:采用竹制焙笼烘焙,选用木炭为燃料,利用木炭充分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调整覆盖的草木灰的厚度控制烘焙温度。每笼投茶叶2kg-2.5kg。前期温度控制在100℃~120℃,每4-min~5min翻动一次,后期温度控制在75~85℃,每8min~10min翻动一次。烘干至茶梗可轻易折断便可下焙。要求采用“薄摊,高温,快速”的方法以提高滋味甘醇度,发展香气和加深汤色,力求避免闷蒸现象,否则,香低、味苦、色泽灰暗。
(2)机械烘干法:采用9层热风式名茶烘焙机。温度要求在75~85℃之间,将茶叶均匀薄摊于不锈钢焙筛内,适时轻翻。烘干后期可以将温度适当升高10~20℃,以达到提香的效果,烘焙时间:40min~60min,总的焙茶时间因茶而异,高档茶的烘焙时间较长,温度较低,要“低温长烘”。
2.5.2烘干标准
干燥技术是延长茶叶保质、保鲜期以及应用其他保鲜技术的前提。必须让茶叶排出过多水分,防止霉变,便于贮藏。最后经干燥后的茶叶,都必须达到安全的保管条件,即含水量要求在5~6%,以手揉叶能成碎末。出锅审评,然后归类,冷却后进行封装,环境相对湿度对干茶含水率影响很大,一般储藏环境相对湿度应低于60%。
2.6包装与储存
加工好的茶叶要及时进行拣剔,通过拣剔将杂色、碎、扁曲等不符合野生茶外形要求的茶叶剔出,使成品茶能有较为整齐的外形,然后进行包装进库。茶叶很容易吸湿及吸收异味,因此应特别注意包装贮存是否妥当,在包装上要求美观、方便、卫生及保护产品,贮存期间要注意防潮及防止异味的污染,以确保茶叶品质。
3、紫云沁露野生茶的基本生化特征
2017年,在新宁县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茶资源保护基地紫云山片区俄梨界片采摘了野生茶原料,经加工制成了紫云沁露野生茶的一级、二级茶,做了相关品质成分析(结果见表1)。
表1:紫云沁露野生茶的主要理化指标含量
Table 1:The main physicochemical index content of the Z i Yun Qin Luwild tea
Figure BDA000285436236000011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茶叶采摘:
紫云沁露野生茶的原料采摘自雪峰山脉的紫云山和舜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高山和半高山野生茶园,采摘正常健壮的芽叶,对一芽一叶以下的嫩茎长度限在0.5~1.0厘米,鲜叶采摘用竹蔑制品存放;
步骤2、及时验收:
采摘的鲜叶必须用竹筐装运,及时送加工厂验收;
步骤3、摊放
3.1摊放器具:
验收合格的鲜叶进厂后要立即进行摊放;鲜叶摊放要选用洁净竹垫、竹盘或摊放,嫩叶薄摊,老叶适当厚摊,摊叶厚度2-5cm;摊放器具要离地面一定的高度;
3.2摊放时间与温度:
根据鲜叶的含水量控制摊放时间在2~5小时,温度掌握在20~30度;其间轻轻翻动2~3次,其失重率为12%~15%,生产中对露水叶、雨水叶或高温时节,使用风扇进行散热除湿;
3.3摊放标准:
以叶面开始萎缩,叶质由硬变软,青气消失,鲜叶外观上色泽由鲜绿转为浅暗绿,手感茶芽、叶略为柔软,鲜叶能发出淡淡的清香或花香进行摊放;
步骤4、杀青
4.1杀青设备
对于一级原料采用手工杀青,而二级和三级原料采用40型滚筒式名茶杀青机;
4.2杀青标准
早春杀青叶失重率为40%~45%,晚春芽茶杀青失重率为58%;待青气消除,茶叶散发出清香气,叶色转为暗绿,叶茎梗柔软,折而不断后,立即出锅,迅速摊凉;
步骤5、揉捻
5.1揉捻机械
(1)手工揉捻:一级原料要求动作轻快自如,用双手抓住茶叶,按一个方向进行滚动揉捻,使所有茶叶都滚动成形;
(2)机械揉捻:主要是二级和三级原料,采用35型名茶揉捻机;
5.2揉捻标准:
(1)一级原料的揉捻标准:采用冷揉轻揉;
(2)二级和三级原料的揉捻标准:揉捻时间为20分钟;
步骤6、二青
(1)一级原料的方法:在铁锅中进行,是高档野生茶外形形成的关键;锅温控制在80~90℃,将杀青叶二锅并成一锅,搓茶团时按同一个方向搓动,掌心用力,让茶团在双手间滚动,要求动作轻快有力,促使茶条紧细卷曲;
(2)二级和三级原料的方法:在五斗式名茶烘焙机上进行加热做形,首先将烘焙机进风温度加热到120℃以上;然后将进风门全部打开;烘盘变热后,迅速将揉捻叶均匀薄摊在烘盘内,不能留有空隙散失热风;待揉捻叶升温变烫后,温度达到75℃~85℃,及时翻动使揉捻叶受热均匀;
步骤7、烘干
7.1烘干方式
(1)木炭烘焙法:采用竹制焙笼烘焙,选用木炭为燃料,利用木炭充分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调整覆盖的草木灰的厚度控制烘焙温度;每笼投茶叶2kg-2.5kg;前期温度控制在100℃~120℃,每4-min~5min翻动一次,后期温度控制在75~85℃,每8min~10min翻动一次;烘干至茶梗能轻易折断便下焙;
(2)机械烘干法:采用9层热风式名茶烘焙机;温度要求在75~85℃之间,将茶叶均匀薄摊于不锈钢焙筛内,适时轻翻;烘干后期将温度升高10~20℃,烘焙时间:40min~60min;
7.2烘干标准
含水量要求在5~6%,以手揉叶能成碎末;出锅审评,然后归类,冷却后进行封装,储藏环境相对湿度应低于60%;
步骤8、包装与储存
加工好的茶叶要及时进行拣剔,然后进行包装进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手工杀青具体为:
锅温控制在260~300度,每锅投叶量为0.6~0.8kg;杀青过程中,先是多闷少抖,叶温达80℃以上后,多抖少闷,抖闷结合,在翻炒过程中,必须将锅底鲜叶捞净,防止焦糊;
所述机械杀青具体为:
采用的滚筒式杀青机滚筒内温度控制在110~120℃,机械杀青要求杀匀杀透,无红梗、红叶和焦边,杀青时,同时开启电风扇,使杀青叶一出杀青机就能及时降温冷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二青的标准具体为:
在揉捻的基础上整理条索,改进外形,让茶叶不断散失水分变干变硬变脆,含水率达20%~25%,等茶条紧细卷曲、有刺手感,做二青结束;然后马上将茶叶均匀摊放冷却,以防闷气和影响茶汤颜色的不利因素生成;让水分重新分布,摊凉时间30分钟,手抓茶身不粘,尚无硬刺感即达要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采用名优茶烘干机烘茶。
CN202011540243.6A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Pending CN1127041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40243.6A CN112704130A (zh)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40243.6A CN112704130A (zh)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4130A true CN112704130A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43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40243.6A Pending CN112704130A (zh)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0413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6863A (zh) * 2022-03-25 2022-06-07 黄书辉 一种以桐柏山冬天茶树摘取的茶叶制取的冬茶及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5042A (zh) * 2015-02-06 2015-05-13 铜仁市茶叶行业协会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6798028A (zh) * 2015-11-26 2017-06-06 叶金舟 一种绿茶的制备方法
CN106798027A (zh) * 2015-11-26 2017-06-06 叶金舟 一种野生绿茶的制备方法
CN107372901A (zh) * 2017-09-14 2017-11-24 贵州怡壶春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的制作方法
CN108402196A (zh) * 2018-04-16 2018-08-17 晴隆县紫马乡紫鑫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5042A (zh) * 2015-02-06 2015-05-13 铜仁市茶叶行业协会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6798028A (zh) * 2015-11-26 2017-06-06 叶金舟 一种绿茶的制备方法
CN106798027A (zh) * 2015-11-26 2017-06-06 叶金舟 一种野生绿茶的制备方法
CN107372901A (zh) * 2017-09-14 2017-11-24 贵州怡壶春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的制作方法
CN108402196A (zh) * 2018-04-16 2018-08-17 晴隆县紫马乡紫鑫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6863A (zh) * 2022-03-25 2022-06-07 黄书辉 一种以桐柏山冬天茶树摘取的茶叶制取的冬茶及制备方法
CN114586863B (zh) * 2022-03-25 2024-02-27 黄书辉 一种以桐柏山冬天茶树摘取的茶叶制取的冬茶及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29053B (zh) 一种扁形红茶(红金魁)及其制作工艺
CN102217683B (zh) 信阳红红茶加工工艺
CN102499295B (zh) 一种有机扁形茶猴魁及其制作工艺
CN104304524B (zh) 一种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CN104012694A (zh) 一种云雾绿茶的制作工艺
CN106387127A (zh)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1455247A (zh) 一种祁红皇茶的加工工艺
CN103493922A (zh) 有机茉莉花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6615302B (zh) 一种梅占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6035778A (zh)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9430443A (zh) 一种熟果香龙井茶的加工方法
CN106615303A (zh) 一种高香白茶的加工工艺
CN105851277A (zh) 一种铁观音陈年老茶的生产加工方法
CN101933542B (zh) 一种制备阳羡雪芽茶的工艺流程
CN103211049A (zh) 颗粒工夫红茶加工工艺
CN102524444B (zh) 一种漓江乳雪茶的加工方法
CN112704130A (zh) 一种野生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9105542A (zh) 一种颗粒状工夫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6720493A (zh) 白石岩茶制作方法
CN106359678A (zh) 一种有机果香味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6417712A (zh) 一种颗粒型青心乌龙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6306142A (zh) 一种大叶子茶的制作方法
CN103070250A (zh) 一种利用夏秋茶原料加工花香翠螺绿茶的制作方法
CN107518098A (zh) 一种绿茶的生产方法
CN112042774A (zh) 一种清花香条形祁门红茶的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27